首页 优秀范文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17 14:47:44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1篇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口学研究离开了生态环境因素,就无法正确考察、分析人口现象和过程,包括人口数量增长、结构变动、人口模式及其转变、迁移和流动、人口分布、城市化以及人口素质等问题。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1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

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

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例题分析:

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

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

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

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选择B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2第二节 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

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难点解析二:

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

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

①生育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

②死亡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

难点解析三:

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

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

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例题分析:判断对错

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

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

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当然上述说法同时用"往往"二字避免了绝对化,因为有些时候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也会在一些特定的时段出现死亡率升高的情况。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3第三节 环境人口容量

知识要点:

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

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制约因素

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难点解析一:

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3、环境人口容量特性:

①(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

②(短期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

难点解析二:

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如用土地资源。

4、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

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报告: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7亿是我国的适度人口值

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

①人均耕地少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

②人口与淡水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4第四节 人口素质与环境

知识要点: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反过来影响人口身体素质)

①遗传因素

②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

难点解析一: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能力的变化

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减弱。人口身体素质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难点解析二:

对人口身体素质起作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种:

原生环境因素(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导致地方性硒中毒;碘异常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物理方面,噪声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难点解析三:

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

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

例题分析: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环境大量索取资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的恶化;

②人口素质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保。

难点解析: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

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5第五节 人口迁移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

包括两个方面:

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

2、分类

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

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②迁移方向: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

难点解析一:

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难点解析:

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

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

难点解析:

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

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2篇

关键词:正压原油稳定装置 轻烃收率 影响因素

正压原油稳定装置相对于其他生产轻烃的装置来讲是一套工艺流程比较简单、安全系数比较高的生产装置,它采用的DCS控制系统也是运行稳定、控制方便、调节灵活,是国产中最优秀的控制系统之一[1]。由于该分公司原稳装置生产的的产品只有轻烃和少量的凝析液,所以轻烃收率的大小直接影响该企业的效益。轻烃收率的大小对于该企业十分重要,那么正压原油稳定装置影响轻烃收率的因素有哪些,本文将进行分析。

一、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来说,影响轻烃收率的因素有原料品质、温度、压力三个主要因素[2]。

1.原料因素

原料问题是指在处理量一定的情况下主要是来油含水率超标、组分太轻或太重。控制好原油含水很重要,原油含水率超标对操作的影响很大,操作不好,容易造成装置冲塔染罐、塔液位波动大和加热炉炉管结焦。正压原油稳定装置经过不断的改造,对含水率超标的操作都能熟练的应对,并能努力地把成本降到最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原油含水率超标可以从入换热器压力、入炉压力、入炉温度、出炉温度、冷后温度的变化上体现出来。当操作人员发现在处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入换热器压力升高、入炉压力升高、入炉温度和出炉温度降低、塔顶压力升高、冷后温度升高就可以判定原油含水。立即通知化验做原油含水分析,同时注意调节好塔液位和塔顶压力,加强回流罐脱水并关小塔顶回流,必要的时候为保证装置的平稳运行可以熄加热炉。如果塔顶压力超高,可以打开不凝气放空阀。如果塔液位超过40%、塔顶压力超过0.08MPa的情况下,为避免污染成品罐停回流泵,这样即使染罐也是染回流罐,不影响成品罐,待化验含水合格后置换回流罐即可。原油含水率超标还容易造成稳后泵抽空、塔液位上升。原因是因为含水率超标、温度高形成气蚀,造成稳后泵抽空。如果塔液位涨得快,应立刻熄炉,装置改站内外循环,如果塔液位涨的不快,说明含水率不是很大,另外,岗位操作人员还可以通过调节稳后泵调节阀的开度,适当的关小使稳后泵的压力上升并控制好其它参数,保持装置平稳。在工作中,原油含水率超标是经常遇到的,基本上都能通过DCS的调节和现场各操作员的默契配合得到控制,偶尔会遇到含水率超大的时候。例如,2008年的一个四点班,在装置运行平稳的情况下,突然入换热器压力迅速上升、入炉出炉温度下降、塔顶压力上升,从它们的变化快慢上可以判断出原油含水率很大。班长当即下令,熄加热炉、装置改站内外循环,通知化验做原油含水分析,通知调度,联系供油单位做好原油脱水处理。半小时后,化验做出的含水值为8.6%,含水正常值不超过0.3%。供油单位给出的解释是由于联合站电脱水装置出现故障,原油未经过脱水直接进入了东昊油气处理分公司的正压原油稳定装置。可见油含水来势汹汹,在及时凭借经验处理后,没有做一点多余的调节,避免了一次冲塔染罐事故的发生。

2.温度因素

温度问题:在处理量一定的情况下指的是入炉温度、出炉温度、塔顶温度、空冷和水冷温度。怎样控制好这几个温度,作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保证原料不含水,二是保证换热效果,三是保证燃料气充足,四是保证冷却效果。

首先,原油含水会造成入炉、出炉温度低,使得进入稳定塔的气化率降低,进而影响轻烃的收率。

其次,为了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该装置每两年在检修期间都对换热器进行一次清洗,每年拆卸换热器的管束时,管壁上一层厚厚的油垢,这些油垢不清洗既影响换热效果,同时也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这就好比我们身上的血管,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如果血管壁增厚,血流量肯定要减少,减缓,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堵塞管束。

另外,燃料气不足或燃料气带液,对入炉和出炉温度都有影响。燃料气不足就达不到所需的温度,如果要达到所需温度就要降处理量,这样就会造成装置吃不饱的情况,这时就要协调供气单位查明燃料气压力不足的原因。燃料气带液时会造成加热炉燃烧不好,炉温烧不上去。这时要检查三项分离器液位是否真实,把三项分离器底部阀门打开进行排液,打开压控和流控底部放空阀进行排液,使加热炉燃烧器燃烧正常,炉温和顶温上来了,稳定塔的气量也就上来了。

最后,冷却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轻烃的产量。装置每年在检修期间对空冷器进行清洗就是为了增强空冷器的效果,冬季时还好,因为室外温度低,要适当的调节百叶窗的开度,夏季就要把百叶窗全开,再采取一些措施来达到空冷的效果。因为当流量、温度、压力一定时,稳定塔中原油分馏出的气量也是一定的,这时制冷温度越低轻烃的收率就越大。

3.压力因素

压力问题:在处理量不变的情况下主要指塔顶压力。塔顶压力高的原因有原油含水率超标、回流带水、压缩机故障、冷却系统故障。如果是原油含水率超标,按原油含水率超标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处理,如果不是原油含水率超标的问题,可以把另一台压缩机启运。调节控制好回流罐液位,加大回流罐脱水,关小塔顶回流。检查压缩机工作是否正常。检查空冷器是否运转正常,皮带是否断裂,空冷器的频率是否调大。

此外, 计量和储运也是影响轻烃收率大小的因素。因此在实际情况中要检查和核对出装量和罐区量以及出厂量。储运时要保证密闭装车和密闭储运。

二、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影响轻烃收率的因素主要是原料品质、温度和压力。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把三者很好的协调起来,用最少的成本生产最多的轻烃,这是企业的目标。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先进的设备、仪器在不断的改造我们的装置,充实我们的大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影响轻烃收率的因素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3篇

【关键词】600MW机组 供电 煤耗

电力企业在国家实施节能降耗重大战略的背景下,纷纷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创新,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措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等方式,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影响供电煤耗的因素分析

(一)煤质的影响

供电煤耗是以供电标准煤耗来衡量的,供电标准煤耗是指火力发电厂每向厂外输出1kW?h电能所平均消耗的标准煤量。当然,供电煤耗并不是一项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从供电煤耗的指标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运行情况,反映电力企业机组的运行效率。多种因素都将影响着供电煤耗,机组负荷率的高低对其影响;工厂用电率对其的影响;锅炉设备对其的影响;水温、机组补水情况等等都将影响着供电煤耗水平。作为原料煤,煤品质的好坏,煤发热值是供电煤耗最基本影响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当中,对其原料煤要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源头上的质量。

(二)机组运行过程中对煤耗的影响

机组的性能对煤耗产生重要影响,机组在对原料煤进行的运送、煅烧生产过程中,机组设备本身的性能直接影响原料煤的使用效率。因此,在优化机组系统,提高机组生产效率,可以通过提高机组设备,提高机组的使用效率。同时,在机组运行中,如果因为操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操作不够优化,或者参数错误导致的能源消耗大,不利于提高机组设备的使用效率,影响煤耗水平。

二、解决对策

(一)提高煤质水平

对供电煤耗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煤质,因此,发电企业在选择原料煤的时候要格外谨慎,尽量选用高发热量的优质煤,从源头上提高机组发电能力和水平。除对煤质选用上,还要加强对煤的管理。将煤运到厂区的堆放区后,要派专人对其进行严格守护管理,防止煤质变差,发热量降低等。同时,有些发电企业采取的是将好煤与差煤混合进行煅烧的方式,这就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对其比例进行合理配比。否则,会导致原料使用效率的降低,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优化机组运行指标

对机组供电煤耗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机组的主参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具体有锅炉侧因素、冷端因素、汽机本体效率因素、加热器组因素和其他因素等六大因素。针对这六大因素,需优化设计,保证机组的运行效率。

1.对机组主参数的优化

从机组能耗分析得出,机组主参数指标对机组运行效率影响大。在机组运行中,主再热汽温变化10℃,对汽轮机效率带来6~7%的影响。一般汽压力的滑压设定值较理论值偏小,由于机组采用滑压方式运行,只要主汽压力有轻微变化,就会对供电煤耗有影响。这种滑压运行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再热气温调节有其弊端,主要是燃烧器摆角无法投自动,在进行手动调整时,又不能保持适度。在进行高负荷生产时,需要用再热器事故减温水参与调整,来保证再热汽温度限定在合理的范围。

2.对锅炉侧参数的优化

锅炉侧参数主要就是指过热汽减温水、再热汽减温水和连续排污。在正常生产中,过热汽减温水的使用量都在正常范围内,对供电耗煤有积极作用。在企业生产排污过程中,需要依据污水情况手动调节,以减少对供电煤耗的影响。再热汽减温水对供电煤耗的影响很大,在操作中,由于机组性能原因,再热汽减温水每增加10t/h,机组供电煤耗将升高2g/(kW?h)。在机组保持满负荷状态下,机组总耗差是200.2g/(kW?h),而再热汽减温水单项耗差就达78.5g/(kW?h)。因此,在企业生产中就要尽量减少使用温水,使得蒸汽受到一定的影响,降低了锅炉的使用效率,影响了设备的工作效率。这种情况下,需要彻底改造燃烧器摆角的问题,可有有效地降低再热汽温,对机组供电耗煤的减少,提高机组的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优化冷端因素的影响

我们在机组的性能和能损耗查进一步分析当中,冷端因素的影响也很大,冷端因素主要指排汽压力即机组真空和循环水入口温度。对于这个因素的影响,一般我们先从循环水入口水温开始研究,因为这里入口水温是不一定的,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当水温随着环境上升的时候,会对机组的真空产生影响,同时对供电煤耗产生影响。只有优化冷端因素的影响,将水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稳定机组运行,对供电煤耗产生积极影响。

4.提高汽机本体效率

汽机本体效率主要包括高压缸进汽至调节级的效率、高压缸效率、中压缸效率和低压缸效率。在这四个因素当中,前面是可控的,后面的三个由于一些因素是很难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与设备性能和安装都有关系,在工作过程中对其的调节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将目光重点盯在高压缸进汽至调节级上来,研究高压缸进汽设备,保证能源少消耗,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5.加热器组端差的影响

企业生产中的加热器组端差指的就是热力系统中的“三高四低一除氧”这一组八个加热器的端差。除氧器选用出口水温与基准值的差值来进行分析。在生产中发现,加热器组的端差基本都属于不可控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加热器组端差的影响进行优化,通过水位来控制。水位与加热器端差成反比例的关系,一般在对加热器端差高低的调节当中,水位朝着相反的方向调节就是了。因此,只要保证水位在正常范围,加热器端差就基本可以保证。

6.其他

热力生产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涉及物理、化学等,由于领域涉及面很广,因此必然存在一些不可知因素对机组性能产生影响。在机组性能和能损分析的基本结构中,将这些不可知因素做为影响机组耗差的第六大因素进行分析。这一方面也是具有一定挖掘节能潜力的领域,需要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总结。

综上,供电煤耗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长期的实践研究过程。只有在生产过程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对降低煤耗,提高企业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斌帅,张S.电厂供热节能改造方案探讨[J].发电与空调.2014(01).

[2]600MW机组高级控制系统优化方案研究与应用[A].全国火电大机组(600MW级)竞赛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4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GDP增长率;协整检验;VEC模型;脉冲响应函数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169-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1978年到2012年我国GDP,总额从3645.22亿元增加到518942亿元,增长了142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97%。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于世界水平的同时,国际贸易领域里中国以出口大国姿态重返世界市场。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0.79%,名列世界第29位;2012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38667.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1978年至201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187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7.96%,远远超过同期GDP增长幅度。但是,三十多年来我国国际贸易增长率最高达到42.1%,最低达到-13.88%。国际贸易的波动非常剧烈,那么GDP增长率与国际贸易增长率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两者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是本文探究的关键。

二、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理论分析

在开放的经济系统中,每一经济因素对其它因素都具有促进与抑制的两面性,但两种力量对比并不总是均衡的,它会随着其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和转换,这是经济机制保持系统稳定的制衡力量。国际贸易作为经济系统及其作用机制的一部分自然也具有这种作用性质。

2.1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当一国供给大于需求,生产利用率低的时候,贸易顺差会使得国内生产扩大,带动经济增长;贸易逆差会导致国内产品价格上涨,生产萎缩,使得经济受到抑制;当供给小于需求,社会生产利用率高,劳动力市场饱和,贸易顺差反而会导致经济受到抑制,贸易逆差会带来经济增长。由此看来,无论贸易顺差还是逆差,其性质和作用都会随着一国国内的经济条件(主要指该国的资源就业程度、生产能力利用率及国内市场的总供求状况等条件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以上是从单纯的总量角度来分析进出口贸易对经济的作用机制,并得出了它们之间的一般关系。如果将进出口结构关系考虑进来,则国际贸易与一国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它会对这些结论进行一定的修正。例如在经济萧条阶段,若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经济结构中的短缺产品时,那么它对本国经济扩张的乘数作用,将明显小于正常情况下的乘数值,有时甚至可能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即它的作用不是扩张而是抑制经济增长。因为它会使短缺程度更加严重,从而阻碍国民经济的复苏。与此相反,如果出口的主要对象是国内严重过剩的产品,而进口的是短缺产品,并且有较大顺差,那么该顺差对经济的扩张作用,也将大于正常情况下的乘数值。

2.2 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国际贸易的变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反映,因为国际贸易是把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渠道之一,它的增长受到世界经济扩张和收缩的影响。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无论从本国还是世界的角度来讲本期经济的增长速度加快,一定会导致下一期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加快。例如,当本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规模扩大会增加对外国部门的资源和产品的需求,于是下一期进口就会增加,同时可供出口的产品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国际贸易的增长。

三、国际贸易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3.1 建立模型及样本选择

用GDP增长率GDP%反映经济波动情况,进出口总额增长率x%反映国际贸易状况,我们尝试建立以下模型:

X%=α+β0GDP%+εt

样本选择的是从1978年到2012年间的35个年度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http://tongji.enki.neffkns55/index.aspx)和国家统计局数据库(http:///index),通过Eviews6.0进行计量分析。

3.2 平稳性检验

首先,通过单整检验确定样本数据是否平稳,从而排除“伪回归”的可能。检验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变量GDP%、x%是平稳的,所以原有的变量序列就已经是单整序列,可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协整结果如下:

X%=0.483893+1.752116GDP%

(0.059471)(2.222326)

F=4.938731 =0.130176DW=1.437560

R2、F值都很小可知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很差,但是GDP%的t值统计量显著,回归残差序列平稳,表明当期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是当期GDP增长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度很有限。

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上表可知GDP%doesnotGrangerCauseX%不成立,因此可以证明GDP的变动是导致国际贸易量变化的原因,但是GDP增长率与国际贸易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国际贸易并不是导致GDP变动的原因。

四VEC模型

对国际贸易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建立vEc模型,依据AIC和sc最小原则,辅以LR、FPE、HQ信息准则进行确定滞后期数为2,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五、脉冲响应函数

使用调整自由度的Choleskv方法来对VEC内生变量的残差进行正规化,以描述系统中的内生变量对其它内生变量的一个标准差“脉冲”的累积响应。下面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将我国GDP增长率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率针对不同标准差信息的响应结果用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累计响应10期。

从上面两张图可以看出,当GDP增长的时候,国际贸易短时间反应迅速,在第2期达到顶点,在第3期到第6期呈反方向变动,第7期之后就趋于平稳。当国际贸易增长的时候,GDP的响应程度相对要小,在第5期之后趋于平稳。说明短期GDP对国际贸易增长率的冲击比国际贸易对GDP增长率的影响更大。在VEC模型中,GDP增长率第两期每变动1单位,国际贸易增长率反向变动-2.163431单位;而国际贸易增长率第1期每变动1单位,GDP增长率反向变动-0.110490,系数变动

从上面两张图可以看出,当进出口总额增加时,进出口在第1期就达到10,在第3期之后趋于稳定;当经济增长的时候,GDP增长率在第1期达到2,在第4期达到最低点,之后在O轴上下波动。说明国际贸易受自身影响比GDP增长率受自身影响大,GDP增长率受自身的影响时间久,影响相对比较小。在VEC模型中,GDP增长率受自身第1期影响最大,达到GDP增长率第一期每变动1单位,自身变化0.495485.单位;而国际贸易增长率第一期变动1单位,自身变化-0.286689单位,与脉冲响应函数结论一致。

六、结论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5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节教学难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6篇

理论文献中较早的关注到了资本管制与汇率制度的关系。货币政策有效的前提下,固定汇率制与资本自由流动无法共存(Meade,1951),资本自由流动下,固定汇率制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可兼得(Mundell,1963)。Krugman(1998)进一步提出著名的“三元悖论”,指出一国只能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与资本自由流动之间选其二。Mundel(l1961)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强调应从一国的经济结构、经济特征的角度谈汇率制度的选择。Fleming(1962)和Mundel(l1963)认为一国的汇率制度选择取决于冲击来源、资本流动水平及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偏好。Helle(r1978)提出“经济论”,认为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取决于经济规模、经济开放程度、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与地域分布、相对通胀率与同国际金融市场关联度等经济结构因素。Poirson(2001)研究提出,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包括:通胀率、外汇储备、产品多样化、贸易冲击脆弱性、政治稳定性、经济规模、资本流动与外币债务等。何慧刚(2010)通过理论分析提出资本管制与汇率制度存在双向关系,并且二者应相互协调。实证检验资本管制与汇率制度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Bergereta(l2001)利用1980—1994年53个非欧洲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实证发现观察到的诸国资本管制水平的降低,是内生于其汇率制度选择的。Hageneta(l2005)利用离散变量联立方程组模型实证发现汇率制度显著影响资本管制,即一国的资本管制水平往往要与其汇率制度相适应,资本管制并不显著影响到汇率制度的选择。然而,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各国的实践存在资本管制内生于汇率制度的问题,无法识别资本管制对汇率制度的影响。本文的贡献在于利用历史事件提供的“自然实验”很好地克服了上述难点,并通过实证检验资本管制会对汇率制度产生直接影响,导致汇率制度变迁。

二、自然实验:资本管制

1870年以后西方主要经济体相继实行金本位的货币制度,而中国则成为少数以白银为本位的国家;因为“金平价”的关系,西方各国货币之间汇率固定,金银比价的经常波动使得中国货币的对外汇率实际是自由浮动的(Friedman,1963)。1933年以前中国货币实际是“两元并用”,银两、银元换算极为繁琐,“废两改元”后统一使用银元,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冯泽培,1996)。由于中国货币汇率随国际银价的变动而变动(冯泽培,1996;杜恂诚,2009),并且1934年10月以前白银跨境流动不受政府管制(王信,2011)。因此,国际银价大的变动通常会对中国货币汇率与白银跨境流动产生影响。1934年6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总统提案,《1934年白银收购法案》正式出台,法案要求:在国内外收购白银,增加白银储备直至占货币总储备的1/4为止;由财政部长根据是否有利于公共利益选择购买的时机和条款,当白银价格超过每盎司1.29美元时停止收购,当白银储备超过了总货币储备的1/4或白银价格超过其货币价值时,允许财政部出售白银。

该法案事实上给出了白银每盎司1.29美元的最高限价,是1934年6月每盎司45.1美分的2倍多。随后国际银价一路飙涨,以纽约银价为例,1934年6月每盎司45.1美分,到1935年5月每盎司升至74.7美分。国际银价的飙升,使得中外白银出现套利机会(见图1)刺激白银大量流出中国(见图2)。Rawski(1989),许涤新、吴承明(2003)分别估计了中国1931—1936年的白银存量,尽管二者数据上存在差异,但均反映出截止到1935年白银存量比之1933年减少约1/4。1934年10月,为抑制白银进一步外流,南京国民政府出台白银出口税与平衡税,该政策一直延续到1935年11月的法币改革为止。政策规定:银本位币及中央造币厂厂条,征出口税10%,减去税费2.25%,净征7.75%,大条宝银及其他银类征口税10%;按伦敦世界市场银价与上海中央银行照当日汇价合银价之差数,除缴纳出口税仍有不足时,按不足之数,征收平衡税。国民政府旨在通过资本管制的办法抑制白银流出,减轻因银根紧缩对本国经济的伤害。从海关白进出口统计数据来看,资本管制成功抑制白银持续大量流出,10月份之后白银出口逐渐减少。尽管资本管制使得通过海关渠道运出白银受到抑制,但是汇率与国际银价的偏离逐步扩大,直到法币改革前未有明显改善。国民政府的此次资本管制,为检验资本管制影响汇率制度假说提供了良好“自然实验”。首先,1934年10月资本管制以前白银跨境自由流动不受政府限制(王信,2011),也就说资本是自由流动的,国民政府出台管制并非是适应银本位汇率制度而做出的安排,根据Krugman(1998)提出的“三元悖论”理论,自由浮动汇率无需资本管制作为支持,因此对银本位浮动汇率制度而言该资本管制决策是外生决定的。这就克服了资本管制内生于汇率制度的问题,可以容易识别出资本管制影响汇率制度的因果关系。其次,汇率的主要决定变量国际银价并不受到中国因素的影响(冯泽培,1996;杜恂诚,2009;王信,2011),因而是外生变量,即使不控制其他影响汇率的国内因素,也不会出现计量回归时遗漏变量导致的估计偏误。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平稳性检验

美国出台购银政策后,为抑制白银外流,国民政府对白银出口施行资本管制。考虑到美国购银政策的影响,我们模型选取的被解释变量为中国银元兑美元汇率(ExchangeRate),解释变量为美国纽约银价(USSilverPrice)。为使估计系数更易于解释并减弱异方差性,均对上述变量取对数(分别记为LERt、LUSSPt,下标t表示时间)。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市场已经是全球性的资本市场,美国纽约银价可以代表国际银价水平(Friedman,1963),并且这样选择可以避免汇率换算的繁琐与误差。尽管既有文献已论及国际银价不受中国影响(冯泽培,1996;杜恂诚,2009;王信,2011),我们也同时控制了海关白银净进口(SIt)作为解释变量。另外,因为其他影响汇率的国内因素并不会影响纽约银价,所以我们没有控制更多的解释变量是合意的。我们使用的数据是1929—1936年纽约银价(美分/盎司)、t中国银元兑美元汇率(美分/元)和海关白银净进口(百万关两)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见图2)。其中纽约银价与海关白银净进口数据来自《统计月报》(1929—1936),汇率数据取自《南开指数年刊》(1934—1936)。1933年4月之前的汇率数据以规元为单位,4月之后以元为单位,统一换算成以元为单位。因为法币改革发生在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期间,所以我们将数据选在其执政期内,以消除政权更迭的影响。我们数据区间涵盖了美国购银政策、资本管制与法币改革三大重要历史事件,后文实证中我们通过构建虚拟变量控制了上述事件的影响。因为时间序列数据存在潜在的非平稳性,直接对数据进行回归容易出现伪回归(SpuriousRegression)问题。因此,先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见表1)。表1显示,时间序列汇率对数值、银价对数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其一阶差分ADF值都小于5%的临界值,拒绝单位根原假设,序列是平稳的。海关白银净进口的水平值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单位根原假设,序列是平稳的。

(二)模型设定

我们对汇率对数值、银价对数值分别求一阶差分,得到平稳时间序列汇率对数增长率(LERt)、银价对数增长率(LUSSPt)。Alesina(1994)与Grilli和Milesi-Ferrett(i1995)的研究中通过构建虚拟变量来代表资本管制,我们借鉴这一做法,建立如下的时间序列回归模型:LERt=β0+β1×LUSSPt+β2×LUSSPt-1+β3×SIt+β4×LUSSPt×Dum_ASSP+β5×LUSSPt×Dum_CC+β6×LUSSPt×Dum_CR+εt其中虚拟变量Dum_ASSP,1934年6月至9月取值1,其余时间取值0,代表美国购银政策(AmericanSilverPurchasePolicy),交互项LUSSPt×Dum_ASSP用以控制美国购银政策对汇率制度的影响效应;虚拟变量Dum_CC,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取值1,其余时间取值0,代表资本管制(CapitalConstraint),交互项LUSSPt×Dum_CC用以控制资本管制对汇率制度的影响效应,该交互项是资本管制作为“自然实验”的体现;虚拟变量Dum_CR,1935年11月至1936年12月取值1,其余时间取值0,代表法币改革(CurrencyReform),交互项LUSSPt×Dum_CR用以控制法币改革对汇率制度的影响效应。我们关注系数β1、β3,β5、β6的符号及显著性水平。β1检验汇率随银价调整机制。β1显著异于零,则表明汇率随银价调整。β1、β5、β6符号为正表示加强了银价对汇率的影响效应,反之则为削弱。我们预期银价对汇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1>0);美国购银政策未改变银价对汇率的影响效应,即β4并不显著异于零;资本管制显著削弱了银价对汇率的影响(β5<0);法币改革使货币与白银脱钩(β6<0)。

(三)OLS回归结果

从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1)-(5)均有银价对汇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银价一阶滞后项对汇率的影响不显著,海关白银净进口对汇率影响不显著。表2(1)在没有控制任何交互项的情况下,显示银价对汇率的平均影响,银价对数增长率(LUSSPt)每增加一个单位,汇率对数增长率(LERt)相应提高0.541个单位。表2(2)只控制了银价与美国购银政策的交互项,相当于将数据分成两组,美国购银政策影响组和其他组。该交互项系数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其他事件如资本管制、法币改革对汇率有影响作用。表2(3)只控制了银价与资本管制的交互项,回归结果跟表2(2)类似,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表2(4)只控制了银价与法币的交互项,回归结果显示交互项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且银价与交互项的联合效应(0.779-0.845=-0.066)表明法币改革后银价对汇率影响已很微弱,这与法币改革使货币脱离银本位是一致的。银价在表2(2)、(3)下对汇率影响系数稳健(0.543、0.584),而在表2(4)中系数明显变大(0.779),表明法币改革掩盖了其他事件对汇率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表2(5)中,以未发生美国购银政策、资本管制与法币改革之前的数据为对照组进行回归,结果显示银价对汇率影响系数为0.906,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汇率与银价变动高度一致。从交互项的回归结果来看,尽管美国购银政策交互项系数为负,显示出对汇率的削弱作用,但这一结果统计上并不显著。资本管制交互项系数-0.607,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资本管制严重削弱了银价对汇率的影响效应。法币改革交互现的结果与改革使货币脱离银本位一致。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7篇

近年来我国出口价值、出口数量和出口价格的结构性变化

出口价值由出口数量和出口价格构成。按不同分类标准,出口按国际贸易标准(SITC)可分为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两大类,按广义经济分类(BEC)可分为消费品、资本品(投资品)和中间品出口三类。为反映近年来出口结构变化对出口的影响,我们利用2005年一季度到2009年四季度出口及其分类出口价值、数量与价格的季度累计增长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05年一季度以来我国出口数量和价格指数与出口价值的相关关系稳定,初级产品和工业品出口数量占出口数量的平均比重分别为5.05%和95.11%,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出口数量占出口数量的平均比重分别为27.93%、36.48%和35.22%。初级产品和工业品出口价格涨幅每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会拉动出口价格涨幅提高0.1038个百分点和0.6571个百分点;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出口价格涨幅每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会拉动出口价格涨幅提高0.5745个百分点、0.2261个百分点和0.2891个百分点。

出口数量、出口价格与出口价值的相关关系 回归分析表明,2005年一季度以来我国出口价值与出口数量和出口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稳定,出口数量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出口价格涨幅每提高1个百分点,出口价值增速将分别提高1.0027个百分点和1.003个百分点。出口价格对出口价值的影响略大于出口数量对出口价值的影响。

出口数量的结构性变化从2006年一季度至2009年四季度出口数量与初级产品出口数量和工业品出口数量累计增长率的相关关系看,2006年一季度以来初级产品出口数量平均占出口数量的9.89%,工业品出口数量平均占出口数量的92.35%。即初级产品和工业品出口数量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会拉动出口数量增速提高0.0989个百分点和0.9235个百分点。

从2005年一季度至2009年四季度出口数量与消费品出口数量、资本品出口数量和中间品出口数量CKZJA累计增长率的相关关系看,2005年一季度以来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出口数量占出口数量的平均比重分别为24.9%、38.49%和31%,即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出口数量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会拉动出口数量增速提高0.249个百分点、0.3849个百分点和0.31个百分点。

出口价格的结构性变化 从2005年一季度至2009年四季度出口价格与初级产品出口价格和工业品出口价格累计指数的相关关系看,2006年一季度以来初级产品和工业品出口价格涨幅每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会拉动出口价格涨幅提高0.0542个百分点和0.9372个百分点。

从2005年一季度至2009年四季度出口价格与消费品出口价格、资本品出口价格和中间品出口价格累计指数的相关关系看,2005年一季度以来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出口价格涨幅每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会拉动出口价格涨幅提高0.1828个百分点、0.0441个百分点和0.5848个百分点。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和出口价值的直接影响

国际市场需求、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平均出口退税率是影响我国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根据各因素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品出口的影响以及初级产品和工业品出口与总出口的相关关系,考虑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增速之间的相互影响,经一次迭代计算之后,我们推算出各因素对我国出口数量、价格和价值的直接影响:我国出口数量增速的价格弹性较高,国际市场需求、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平均出口退税率对我国出口数量增速、出口价格和出口价值增速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国际市场需求是影响我国出口数量增速和出口价值增速的基础性因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我国出口数量增速的最重要因素,出口退税率是影响我国出口价格的最重要因素。国际市场需求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贬值1个百分点、平均出口退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会引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提高0.77个百分点、0.72个百分点和0.36个百分点。

国际市场需求是我国出口增速的基础性因素 国际市场需求不仅是出口数量的重要拉动力量,也是影响我国出口价格的重要因素。国际市场需求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直接拉动我国出口数量增速提高0.79个百分点、出口价格提高0.24个百分点,考虑出口数量增速和出口价格的相互影响,最终会引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提高0.77个百分点。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我国出口增速的重要因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出口数量增速和出口价格均有重要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贬值1%,会直接引致我国出口数量增速提高0.85个百分点、出口价格下降0.16个百分点,考虑出口数量增速与出口价格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引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提高0.72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对我国出口数量增速的影响大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是影响我国出口数量增速最重要的因素。

提高出口退税率会直接促进出口价值增速提高出口退税是影响我国出口数量增速和出口价格的重要因素,平均出口退税率每提高1%,会引致我国出口数量增速提高0.69个百分点、出口价格下降0.98个百分点,考虑出口数量增速和出口价格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引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提高0.36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对我国出口价格的影响大于国际市场需求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是影响我国出口价格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出口数量增速的价格弹性较高

我国工业品出口数量增速的价格弹性较高,初级产品出口数量增速的价格弹性较低。由于工业品出口数量占总出口数量的90%以上,我国总出口数量增速的价格弹性较高,出口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会引致我国出口数量增速提高0,76个百分点。而出口数量增速的提高仅会引致出口价格小幅度下降,出口数量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仅会引致我国出口价格下降0.11个百分点。

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数量增速波动的影响因素分解

2004年以来我国出口数量增速不断下降,且降幅不断加大,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升值。2009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稳定,出口数量增速的大幅度下降主要由国际市场需求增速大幅度下降引致。

2005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升值是我国出口数量增速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5~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分别比上年下降(升值)了2.35个百分点、3.9个百分点、5.46个百分点和7.78个百分点,升值幅度不断加大。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影响,我国出口数量增速降幅也不断加大,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引致的出口数量增速降幅从2005年的2个百分点、2006年的3.31个百分点,扩大到2007年的4.64个百分点和2008年的6.61个百分点,分别占当年出口数量增速降幅的666.62%、165.72%、77.41%和52.9%,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是2005~2008年期间我国出口数量增速不断下降的主要因素。2009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比2008年微升0.4个百分点,仅引致我国出口数量增速提高0.34个百分点。

国际市场需求增速大幅度下降是2009年我国出口数量增速超常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5~2007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持续小幅度下降,由此引致的我国出口数量增速降幅分别为3.86个百分点、0.54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是2005~2007年我国出口数量增速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2008年国际市场需求增速提高1.32个百分点,引致我国出口数量增速提高了1.04个百分点,但2009年国际市场需求增速大幅度下降36.17个百分点,由此导致我国出口数量增速下降了28.57个百分点,是2009年我国出口数量增速超常下降的主要因素。

出口退税率波动幅度较大,对我国出口数量增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5年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提高了4.79个百分点,引致我国出口数量增速提高了1.71个百分点。2006年和2008年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分别下降了2.77个百分点和3.31个百分点,分别引致我国出口数量增速下降了0.99个百分点和1.18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引致我国出口数量增速提高了2.68个百分点。

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解

2004年以来我国出口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主要因素是我国出口退税率大幅度波动。其中2005~2008年我国出口价格持续提高,是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断升值和出口退税率提高共同引致的。2009年我国出口价格大幅度下降,是由国际市场需求增速大幅度下降和出口退税率提高共同引致的。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是我国出口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2005年以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基本处于单边升值状态,且升值幅度不断加大,由此引致的出口价格升幅也不断加大。2005~2008年期间,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影响,我国出口价格涨幅分别提高了0.38个百分店、0.62个百分点、0.87个百分点和1.24个百分点。2009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贬值了0.4个百分点,仅引致出口价格下降了0.06个百分点。

出口退税率大幅度波动墨我国出口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出口退税率是影响我国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退税率大幅度波动,对我国出口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2005年我国出口退税率提高了4.79个百分点,引致我国出口价格下降了4.69个百分点,占当年出口价格降幅的86.85%。2006年和2008年我国出口退税率分别下降了2.77个百分点和3.31个百分点,分别引致我国出口价格提高了2.71个百分点和3.24个百分点,分别占当年出口价格涨幅的338.77%和68.91%。2009年我国出口退税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由此引致出口价格下降了7.34个百分点,占2009年出口价格降幅的34.44%,是2009年我国出口价格大幅度下跌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外需求波动是影响我国出口价格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美欧日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增速波动较大,对我国出口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2005~2007年国外市场需求增速不断下降,分别导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我国出口价格下降了1.17个百分点、0.16个百分点和0.42个百分点。2008年国外市场需求增速提高了1.32个百分点,引致我国出口价格提高0.32个百分点。2009年国外市场需求增速大幅度下降36.17个百分点,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价格下降了8.68个百分点,占2009年我国出口价格降幅的40.75%,是2009年我国出口价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价值增速波动的影响因素分解

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价值增速持续下降,从2004年的26.56%下降到2008年的5.8%,2009年大幅度下降为-14.58%。从出口价格与出口价值增速的变化情况看,2005~2008年出口价值增速的下降主要由出口数量增速持续大幅度下降引致,2009年出口价值大幅度下降由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均大幅度下降共同引致。从各因素对出口价值增速的影响看,2005~2008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的持续下降主要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引致,2009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的大幅度下降主要由国际市场需求增速大幅度下降引致。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是我国出口价值增速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5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一直处于升值状态,对我国出口价值增速产生了持续的负面影响,2005~2008年期间,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引致的出口价值增,速降幅分别为1.69个百分点、2.81个百分点、3.93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分别占当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降幅的23.86%、255.23%、281.01%和66.68%,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升值是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价值增速不断下降的主要因素。2009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比2008年微升0.4个百分点,仅引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

提高0.29个百分点。

国际市场需求增速下降是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价值增速不断下降的重要因素 受国际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影响,2005~2007年我国出口增速分别下降3.76个百分点、0.52个百分点和1.36个百分点。2008年国际市场需求增速比2007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引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提高了1.04个百分点。但2008年四季度当季国际市场需求增速比2007年四季度增速下降了22.21个百分点,导致2008年四季度我国出口价值增速同比下降17.11个百分点,是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比2007年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因素。2009年国际市场需求增速大幅度下降了36.17个百分点,引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下降了27.85个百分点,占2009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降幅的83.38%,是2009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出口退税率是影响我国出口价值增速的重要因素 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退税率波动幅度较大,对我国出口价值增速产生了重要影响。2005年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提高4.79个百分点,引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提高了1.71个百分点。2006年和2008年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分别下降了2.77个百分点和3.31个百分点,分别引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下降了0.99个百分点和1.18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提高7.5个百分点,引致2009年我国出口价值增速提高了2.68个百分点。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8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文献综述;述评

前 言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 2050 年, 全球老龄人口将增加到近 2 0 亿, 而60 岁以上的人口也将超过15 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国在1999年的时候,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且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比较多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一、关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探讨

目前,大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老龄化发展加速,且进程很快。如刘思敏(2011)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徐文杰(2011)则进一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也相对比较严重。

二、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

1、“未富先老”。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具有“未富先老”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未富先老”是邬沧萍教授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GDP还不到世界的1%,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阶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2006);田雪原(2010)则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点始终伴随着我们,制定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等,必须考虑到这样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冯慧阳(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认为“未富先老”的特点是更加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刘士杰和原新(2011)则把“未富先老”认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未备先老”。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备先老”的特点。如李建民,杜鹏等学者(2006)则认为“未富先老”并不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当前的老龄人口问题也是和“未富先老”无关的,并指出老龄化挑战的真正含义是“未备先老”。而穆光宗等(2011)则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外,还具有“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的特点。

3、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如王志宝,李国平等(2013)通过分析了近20年的人口面板数据,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且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性比较高,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点。其他学者则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其他特点。如钱凯(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具有老龄人口总量“多”,老龄人口的增速“快”的特点。史佳颖等认为(2013)人口老龄化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少子老龄化,因此中国的老龄化还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

三、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共分为三个阶段。如徐文杰(2011)认为,2001—2020为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为加速老龄化阶段,2051—2100为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穆光宗(2011)则指出,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21世纪的始终,而且2030—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

而有的学者则从其他角度提出了我国未来的老龄化趋势研究。如贾云竹等(2012)是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女性化的趋势研究出发,认为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女性各个年龄段死亡风险的进一步降低,未来我国老年人中的女性化程度将会逐渐深化。

四、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方面的作用结果:一方面是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如孙一(2010)认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率下降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学者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看法确不尽相同。如吴红乔(2010)认为少子化是我国发生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少子化的直接形成原因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何建宁(2010)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回归分析之后,认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人口密度又是影响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有些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如原新等(2009)采用假设模拟的方法再现了1982-2007年人口发展进程,考察了相关人口学变量: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惯性作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这三个变量中,人口惯性作用的贡献率为最大,为56. 06%;马骁骁(2010)则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认为即使中国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但与国际相比,经济因素起到的作用仍相对较小。

五、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

(一)经济层面。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消费、储蓄投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等经济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

1、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李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比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何奇等(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从积极因素转向消极因素,因此中国应当逐渐降低财政支出的规模,可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我国的公共教育领域。

2、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金营等(2006)通过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了标准消费人的消费函数中,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均有影响,并且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会使人均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消费水平增加速度减小,老龄化也会降低未来消费水平和比率;王森(2010)在将人口的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的数据进一步解决了消费函数可能存在的伪回归问题,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方面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于潇等(2012)利用包含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并实证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的消费函数,对人口老龄化和消费之间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学者们对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的观点不尽相同。大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会导致国民储蓄率的降低。如杜本峰(2007)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从而加大了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系列波动;刘永平和陆铭(2008)则以中国家庭中的父母自利性假设为出发点,得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使储蓄率下降的结论;而李中秋,王朝明(2013)同样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有负效应,且由于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状况,使得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方面更加复杂。

有些学者不完全认同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负效应或者程度。如唐东波(2007)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的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的最优储蓄增加的结论;王森(2011)则基于VAR模型的方法,使用了1979-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居民储蓄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贡献率仅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反而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比较大;毛毅(2012)则区分了当期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他是运用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当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为负的,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并没有显著影响;黄润龙(2012)认为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了居民储蓄水平,而人口老龄化是是通过社会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储蓄水平,而且认为,老年人因为消费减少及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因素,会导致储蓄随着老龄化而增加;朱礼华,赵志勇(2013)运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和日本的有关方面数据,针对老龄化的储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中国近20年来的经验数据也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国民储蓄率,但是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展现出类似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储蓄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国民储蓄率。

4、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降低劳动生产率。但有的学者认为,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如祁峰(2010)认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国家政府方面应该积极防范。并从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状况对比,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5、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如彭秀建(2006)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来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陆铭(2008)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将随着老龄化增强而下降,但如果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将会大大地减缓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齐传均(2010)则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口老龄化不利于资本形成、人口老龄化将削弱全要素生产力,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利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6、其他方面的影响。吴帆、李建民(2010)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代际关系影响角度,认为人口老龄化加深了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方面、社会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和待机利益关系格局等具体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刘辉煌等(2012)利用因素分解和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近年来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并且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二)社会层面。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同样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田雪原(2007)认为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用于养老金及医疗支出的数额和比例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政府预算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业支出则紧缩,必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童玉芬等(2008)针对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就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做了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并预测了北京市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变动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林森,张军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医疗保险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参保人员的结构老化,二是医保“隐形债务”的增加,三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并参照了国外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影响:包玉香(2012)从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角度出发,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引入了该模型中,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等一系列结论。陈卫民,张鹏(2013)从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将人口结构引入一个生产者最优化模型当中,并经过实证研究,认为当老龄化程度较高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会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六、评述和建议

1、国内学者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老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学者提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严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但是他们在分析这种不平衡的时候,并没有讨论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2、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是大量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定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定性分析的研究相比国外而言,还不是特别充足。

3、关于很多问题的研究,学术界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如有关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分析上,很多学者用不同的模型和假设条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何利用更加科学的模型和方法来分析我国的这种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应用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其学科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得人口老龄化可以用于分析其他很多方面,如和资源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可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的关系;和金融资本相结合,可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和我国的金融状况的关系;和开放性经济相结合,可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和对外贸易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有关领域。

【参考文献】

[1]刘思敏.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

[2]徐文杰.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社会统计学的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18).

[3]田雪原.“未富先老”视角的人口老龄化[J].南方人口,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