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08 11:30:49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掌握知识 开拓视野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升。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头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1.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基础

1.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

1.2多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计算“119+59”这道题,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大加赞赏。如此一来,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厅的功能,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围的融洽。

1.3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我们要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并且教师的教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的学主要采用记忆、理解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局限在书本上、课堂上,认为学习仅仅是到学校听教师讲一些书本知识,并记住它们;他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鲜、新奇的问题并没有进入他们的学习性思维中,并没有真正进入他们的视野之中。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适合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呈现低效性,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在学生主动探求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操作,需要讨论等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尝试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中,在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前。先让学生独立尝试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有哪些,并看看哪位同学的方法又多又好。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思维、不同能力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下列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拿软尺在所求圆的一周围一圈,看软尺的长度即是所求的圆的周长。有的同学拿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到的长度即是圆的周长。还有的同学拿线绕圆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即是圆的周长。在学生独立探索出这此不同的方法后,我及时组织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小组交流、概括和总结,找出测得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再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最后观看教师的课件演示,得出结论:我们刚才求出来的结果,都是圆的周长。每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是一个常数,叫做圆周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尝试教学的活动中去。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对于养成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都会起到积极作用,还能在合作中体验尝试成功的欢乐。

2.激发学习动机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手段

2.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举个例子: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数是3的倍数,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这些数和一些不是3的倍数的数,教师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沉,缺乏热情。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板演或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尽量体面、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由于考虑到这部分学习内容较抽象,运用性强,所以我在课堂中采用师生互相出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或学生出一个乘法算式,对方也出一个算式,两个算式要符合乘法分配律。一位学生出:13×28,教师出:加上13×72,接着教师出:56×360,学生出:加上56×640……,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时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这个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教材的重点,难点反复多次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3.注重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3.1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报刊上报导过这样的一则实例:在某次的素质教育研讨会上,某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这个问题就像一枚“炸弹”,使得在场的诸位老师顷刻间开始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惊。而授课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还赞扬了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3.2激励学生再创造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举个例子: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经过一定的铺垫后,让学生利用旧知识以及平行四边形与矩形间的关系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间的思考和探讨,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再让这些结果在具体的实例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3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例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把校园内的一块长100米,宽60米的长方形的空白地段设计成一个花园,其中要有圆形、方形、菱形等面积不等的花池、草坪。要求:(1)花池、草坪、道路所占面积的比例适中;(2)图案美观。这样的研究性教学打破了人为编制的应用题进行机械解题训练的模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实施合作学习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第2篇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正襟危坐,一味地听讲,死啃课本。老师则过分迷信教材、教参和教案集,受这些框框的限制,不敢对教材作大胆的处理。上课时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这样,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创新。

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启发学生的思维,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度的超内容范围的提问设计,有意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例如,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过程中,在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按照教材是教学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的两种形式的分数大小比较。当学生掌握了这两种形式的分数大小比较后,我提出下面的问题:“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能比较大小吗?”学生一听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起来。见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我紧接着把问题具体化:“你知道5/7和3/8谁大吗?”学生又展开了一番讨论。最后,我让一位举手的同学回答,这位同学的回答完全正确:“5/7大于3/8。”“为什么?”“因为5/7大于3/7,3/7又大于3/8,所以5/7大于3/8。”我立刻面向全体问:“他回答的有道理吗?”这时学生很兴奋,齐答:“有!”我紧接着鼓励:“太棒了!”就这样,全体同学共同得到了一种通过确定“中间量”来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解决了到四年级学习“通分”后才能解答的问题。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发现与探究的乐趣。

二、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问题可以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引发求知欲,激发创新意识。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都是在长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利用割补图形的方法得到它们的计算公式的,其推导根据都源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然而,我在教完“梯形的面积”时,有一名学生提出疑问:梯形的面积S=(a+b)÷2,三角形的面积S=a×b÷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呢?我认为该同学的想法很独特,便和同学们一起尝试、验证,发现这个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他将由前面知识得出的结论,反过来应用于前面知识的解答,发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侧面发生的提问其实已发现了一种新的几何定理——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我及时进行了引导,并对该生的质疑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其他同学的情绪也受到感染,创新激情由此而生。

三、鼓励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探索,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的创造人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志。”也就是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一题多解,诱导创新。

一题多解是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的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探寻不同的解题方法。如解答:A、B两地相距300千米,汽车从A地到B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五分之三,照这样计算,再行几小时到达B地?我首先让学生审清题意,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示,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大部分同学得到的算式是300÷(300×3/5÷3)-3,300×(1-3/5)÷(300×3/5÷3)两种,要进行四步以上计算,超出大纲要求。可也有少数同学很具有创新能力,他们另辟蹊径:假设A、B两地路程为“1”,得出较新颖的另外两种解法,一是1÷(3/5÷3)-3,二是3÷3/5-3。我让他们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其他同学也长了见识。由此可见,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关键是老师如何让他们发挥。我认为,教学中常设计些类似的有多种解法的题目,有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求异创新能力。

2.问题开放,训练创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部分无固定答案的题目,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题目:请你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这道题有无数个解,仅整数解就有20×1,10×2,4×5,且对于任一整数解又有无数个解,因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都相等,而形状却不固定。又如,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我设计了下面的题目:已知一个四边形有一个角为直角,这样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问题提出后,学生立刻展开了活跃的思维,试画了各种各样的图形,我根据他们所画的图形引导分类。根据四边形的概念和所学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找出了五种答案。

问题开放,不仅能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培养增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初始环节。它是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对提供的数学材料、数学事实进行最初步的区分和认识,它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抽象知识的认识支柱。数学中的一些抽象知识如果没有让学生感知老师就讲解,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相应的表象,所以往往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首先应让学生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多观察。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的认识一课中,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常用物品,如墨水盒、牙膏盒、皮球、乒乓球等。在课上让同学们将带来的物品放在一起,在组内交流,并将其分类。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按形状分上。通过这一收集分类活动,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初步感受。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第3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新意识;课堂;实践;民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会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创新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学习“小数性质”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3,30,300三个数字,显然这三个数字表示的大小不一样。教师说:“谁能想出办法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学生议论纷纷,甚至有学生表示出不可能的神色。在讨论中,当一个学生提到是否需要加单位名称时,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有的说:“分别在数的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在数的后面加上分米、厘米、毫米,可得3分米=30厘米=300毫米。”这时教师为进一步深化问题的实质,使学生在思维上有所突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这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这时课堂上讨论的气氛更浓了,学生提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知识进行思考:3在个位上,表示3个1,3.0,3.00十分位、百分位上没数用0表示,也表示3个1,所以3=3.0=3.00。这堂课,学生在一个个问题情境中掌握了要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索求新的精神。

二、激活课堂,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自行探究的方法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教师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若教师注重指导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索知识,则不但能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例如:笔者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给学生创设了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究体积的计算方法。首先,多媒体出示一个圆锥,并演示圆锥的变化:(1)圆锥的底面大小不变,高变大;(2)圆锥的高不变,底面变大。然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圆锥的探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系?(2)你认为用“圆锥的底面积乘高”得出的是圆锥的体积吗?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没有关系?你觉得可能有怎样的关系?(3)如果告诉你圆锥的底和高,你将怎样计算它的体积?(4)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如何计算圆锥体积作出思考、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活动的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

三、允许学生出错,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应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并鼓励学生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不能批评指责,对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创设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例如:一年级的学生认识了5以内的数后,笔者让他们练习将自己桌子上写有0,1,2,3,4,5的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小朋友个个动手,便出现了两种排法:(1)0,1,2,3,4,5;(2)5,4,3,2,1,0.第二种排法显然不符合解题要求。但笔者没有批评学生,学生能由“从小到大”联想到“从大到小”,也难能可贵的。因此,笔者对这位学生予以肯定,并让他说说自己的排法与第一种排法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知道,如果教师只要求按顺序排列,这两种排法都是对的,让学生懂得答题要弄清要求后多开动脑筋。这样因势利导,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启迪了大家的创新思维,保护了学生心灵中萌发的创新意识的幼芽。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消除了自卑、畏惧心理,创新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四、经历社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求新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第4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意识;数学教学;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想、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创新意识表现为: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意义是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中和现实生活中的比较新颖的问题。通过数学的学习和训练,在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中提高能力和基本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鼓励参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当“主角”,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一些创新的新路子,一些不完整但却显露可贵苗头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与想发,质疑是求异的开始,是探索真理的火花,教师一定要抓时机,给予保护,给予鼓励,决不能因为问题新奇或意外,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对问题经过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2.1培养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 勤读书,多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2.2培养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提倡学习中的民主、容忍异议;肯定身边别人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创新教学模式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改革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和运用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3.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观察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也容易触发对一般结论的猜测。对深层次关系的预感,这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素质。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此特别重视。我们要求学生大胆预测,再引导学生作特殊化的观察,印证自己的猜想。另一方面,观察也可以发现错误,观察错误又可能发现其合理因素,并由此可以找到修正错误的方法途径。

3.2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集中表现。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

3.3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与联系思维的能力。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题型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教学中每一种方法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产生思维定势。同样,形成联想。类比联想、相关联系等多种联想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中同样应尽可能地进行相应的训练。

3.4引入开放题,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的参与下解决的,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形式。开放性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时的不同思路。

3.5鼓励设问解疑,培养创新能力。大胆设问,勇于解疑是有所创造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让学生自己发问,自然地构成了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它诱导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沿着设问、解疑的阶梯,逐步迎来胜利的曙光。勿容置疑,这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发现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6善于联想类比,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联想类比。经旧换新,这对于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起到启迪、开拓的作用。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旧知识的温故中,发现了打开新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探索知识奥妙的征途上,创造地迈开了自己坚实的一步,表现了极强的思维积极性和探索毅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3.7注意情商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情商是一种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要完成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借助于情感、意志等良好的情商做中介。信心、决心、忍耐力、毅力、责任感等方面的因素对学习的动机、方法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对学生创造培养过程中情商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滋润学生,而广泛应用的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其树立为未来而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教师要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数学应用到生产实际和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创造处,处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促其萌发学好数学,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愿。二是以数学自身的魅力和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愉快去感觉,使其在愉快的情绪中产生创造的信心和动机。引入数学史的教学成功,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激发学生为赶超世界水平而刻苦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锲而不舍追求成功的信心和能力。而许多辉煌成果的取得往往来源于数学家敏锐的观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情商最好的培养。

4.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训练。在教给学生一般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注意寻找各种思维训练的序列,使思维训练循序渐进,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各种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由于单纯传授某种解题技巧而造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毛病。长此以往,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运算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国,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第5篇

一、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教师要做到对创新教育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需正确理解和认识创新意识。教师只有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才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思路,大胆突破,且坚持让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坚持在学生的“做”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学习任务的执行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因此,教师首先要确立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探索的主动权和自。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讲话,让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质疑、思维去发现、去创新、去获得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学。如:在进行圆的内接四边形教学时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几何题:“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可把它改为“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或提出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通过这样的变相提问,常规题便具有“开放题”的形式,学生的学习即为“发现学习”。学生在经历观察、推测、作图、思考、分析、合作、决策、证明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尝到了探索的乐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并获得了战胜困难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

二、培养创新意识的注意事项

1.创新意识培养应贯穿数学教学始终

新课标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对于孩子来说,好奇心是一种天性,他们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他们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富于想象。因此,保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教师的职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仅是数学教学的任务,还是整个数学教育的任务。

2.鼓励学生“质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我国著名数学家丁石孙曾说:“没有问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保护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一样非常重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学习中。因为,学习数学必须有问题,没有问题则学不好数学,不仅要能解决别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做到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调动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有问题可想。

3.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的能力。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激发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需要,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我就教学中的体会与实践,做如下几方面的浅述。

一、改革课堂教学,给学生创新空间

古语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养成质疑深思的习惯,教师应注意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师生的评价方式逐渐多元化。但是,一试定终身、学生成绩的好坏决定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的现象还存在。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成绩,为了尽快完成授课任务,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很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不会设计、预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完善我们的评价制度,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创新才有生存的空间。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良好、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敢想,敢说,敢问。

学生提出质疑时,无论对错,教师都要细心聆听,认真分析,及时鼓励、表扬。如: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完全正确时,教师可以说:“你的想法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对于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可以说:“你说得非常正确,真了不起!”这样学生才乐意探索问题,大胆质疑。某教师在讲授整十数加一位数时,问一位学生:“30+2你是怎样算的?”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说:“这个知识我们还没有学到,坐下。”接下来,可想而知,这位学生还有心情上课吗?以后他还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吗?与之不同的是,唐老师在讲年月日时有这样一道题:“今年暑假从7月7日开始放假,8月31日结束,今年暑假一共多少天?”第一个同学是这样做的:31-7+1+31=56。“还有没有别的做法?”唐老师问。开始全班都没人举手,但唐老师却发现了中间有位男同学很快举了一下手,又放了下去,唐老师知道,这位同学平时都很少举手的,他一定有想法,于是就对着他说:“刘X权同学你是怎样算的?”这位同学很不好意思地摇头,“你算得多少?”“也是56。”“你是怎样算的?”“31-6+31=56”“为什么这样算的?”“从7月7日开始放假,也就是说1至6日还没放假,所以31-6再加8月份的31天,就是56天。”“非常正确,你真聪明!”“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31+31-6=56。”其他同学开始忍耐不住了,纷纷说自己的做法。可见只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三、创设问题情境,撩动学生创新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秋节那天,羊爸爸买了三个一样大的月饼回来,先把一个平均分成四份,分给喜羊羊一份。美羊羊说要两份,羊爸爸把第二个月饼平均分成八份,给了美羊羊两份。懒羊羊更贪心,说要三份,羊爸爸就把第三个月饼平均分成十二份,分给懒羊羊三份。“同学们,你们说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他们谁分得多?羊爸爸有没有偏心呢?”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使学生兴趣盎然,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

四、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任意报一些数,教师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去验证。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诀,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五、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时,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长智慧,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梁镜清.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第7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合作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新世纪的优秀人才。小学语文教育应以素质为核心。要求学生具有现代人的语文素质。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有扩展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掌握了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教师在自身素质知识不断更新和扩充的基础上,还应根据学生实际,把纳入课堂教学体系的信息进行加工提炼的能力,使之变为学生已于接受的东西。同时,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一、更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自我发现,来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1.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全面地而不是形式主义的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中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1)创设时空条件,促进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是呆坐静听,处于被动的应付地位,而是动手、动口、动脑,具有积极探索的动机和意志。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识基础,安排探索道路,指引路径,要留有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创造必要条件。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先学后教,先尝试后指导,多让学生直接感受,吸收课文语言,并领悟语言规律,以至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2)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会合作就不会学习”,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最有效的办法。它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方交流。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索心理,抓住新旧知识与学生思维的联系点、变化点,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创设问题情景,引起矛盾冲突,使参与活动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增强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欲。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氛围里,尝到了学习、探索成功的喜悦,产生自信的内驱力,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进一步迸发出来。

2.优化课堂语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创新性课堂教学不仅包含教师教法的创新,还包括学生学法的创新。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除此之外,教师授课的语言艺术和技巧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创新条件

1.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质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质疑”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没有疑问,不善思考就谈不上求知,也就无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多创造。质疑是思维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质疑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质疑开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求知者不断地质疑,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因此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2.创设表演情境,体验创新喜悦

表演情境主要由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来领悟课文内容,激发创新动机,体验创新喜悦。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已转化为学生对角色的感悟,学生的表演就使得学生自己对角色进行了创新。

三、充分发掘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每堂课都有闪耀创新火花之处,只要老师善于点拨,创造的火花随时都会迸发。因为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和显现。因此,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用创新的眼光审视教材,处理教材,渗透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课的导入、教案的设计、问题的设置、情景的创设、课后习题的扩展等方面,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使他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状态。鼓励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身体力行中学以致用

1.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不仅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和他们积极活动的广阔天地,而且是他们生存,相互关系及其生活体系的组成部分。大自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对整个教育过程的性质发生重要的教育因素,对整个教育过程的性质发生重大影响。学生经常接触大自然,为教育对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发挥作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一个学生的精神生活常常运转于书丛中时,才能在他身上确定起学习的愿望。学生阅读什么和怎样阅读,阅读会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上留下什么印证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聋教育;创新意识

现代聋教育事业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教学手段,现已逐步深入到各门学科之中,对于任意一门学科深层价值的体现产生了显著效果。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音频、动画、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其所放映的图像清晰、动画生动、信息量大且动感十足,受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与聋生的推崇和追捧。笔者现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条阐述多媒体教学对聋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作用与价值。

一、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引发学习欲望――培养创新精神

聋生是一种特殊的施教对象,与健全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心理特征都较为逊色,所以他们更应该受到来自老师和学校的关怀与照顾。与此同时,聋生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学习心理不够强烈,而多媒体技术自身灵动性、形象性的特征,恰好可以增强聋生对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灵活性以及独特性,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大有裨益,因此,特校老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聋生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实现聋生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从而达成培养聋生创新精神的目的。比如,老师在讲授一些简单的“实物识别”课程时,可以用一系列的媒体图片依次展示,同时配有一些音乐、动画人物,使得聋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增强聋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而且还会让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此培养聋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创新精神。

二、多媒体教学开阔视野,放飞聋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从年龄阶段来看,低年级的聋生活泼好动、富于想象、敢于挖掘,但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的想象力停留在一个层次,十分有限。因此,老师应紧抓聋生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教学设备,借用丰富多彩的媒体网络资源充实聋生的大脑,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放飞他们的想象力,这对于聋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定然是极为有益的。比如,教授低年级语文“认识车辆”这一课时,老师便可在PPT课件中添加音乐、图片、文字,学生看完车辆的图片、文字之后,便带领学生一齐勾画出自己刚才所看到的某一种车辆造型,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一幅自己心中的车辆图画,进而展示给同学,达到培养聋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又如,老师可以为学生放一些短小的默片动画,鼓动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完整的叙述默片动画中所说明的事件,此处的描述性语言可以是手语,也可以是文字语言,旨在放飞聋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调动主体,积极找寻资源――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想真正展现多媒体教学的价值功用,体现多媒体教学对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个体,鼓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与课堂相关的知识资源,随后自行整理资源制作PPT课件,最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思路,从而实现完成一个自我找寻、自我探索、自我制作、自我创新的过程。任何学科、任一章节内容都可以制作成丰富多彩的PPT课件,就拿语文学科来讲,老师只需告知学生课件制作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自行制作出多媒体教学课件,相信这个课件中一定融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分,利于培养聋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促进交流,带动探索合作――培养创新潜质

除了以上三点内容,多媒体教学还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带动聋生勇于探索的前进步伐,从而培养聋生的创新潜质。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多媒体教学需要与合作学习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期待中的效果,所以特校老师在开展聋生教育时,务必要将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安排设置一些合作交流的环节,添加小组论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聋生能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鼓动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随后在讨论辩解环节统一看法和答案,获得最终极的学习任务成果。在这个沟通交流、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看法思想在碰撞冲击的情况下得以融合,这是一个进步,也是聋生创新潜质的激发与培养,一方面有效地发挥了聋生的课堂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聋生的创新潜质,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在多媒体教学的方方面面,绝不局限于上述所描述的四点内容,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与探求。处于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迅猛发展的今天,特校老师也应娴熟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新颖性,不断改进革新自身的多媒体教学能力,切实强化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略,从而有效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聋生自身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