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4 11:52:04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

第1篇

关键词:电力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我国极大地破坏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属下电网,造成多个地方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电力信息系统如不能正常工作(如技术故障、遭受人为破坏、遇到自然灾害等),也将危及电网的安全运行。研究电力信息安全问题,开发相应的应用系统,设计出系统的安全防护方案,制定电力信息系统遭受外部攻击时的防范措施以及系统恢复措施等,进行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

2 电力信息系统风险与安全需求分析

2.1 安全风险分析

(1) 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脆弱性和缺陷带来的安全风险。信息系统的安全脆弱性和缺陷来自于组成信息系统的硬件的物理安全缺陷、软件组件(包括操作系统、应用平台和应用业务)的设计漏洞、功能冗余、逻辑混乱,以及网络通信协议功能完备性、可靠性和可控性方面的安全隐患[1]。

(2) 来自外部的安全风险。不管企业内部的组网方式如何,通过Internet网络对企业内部网络构成的安全威胁却总是存在的。黑客、间谍或其他犯罪分子可以采取搭线窃听、网络监听、网络扫描等手段截取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防范。另外从管理上应杜绝外部人员接触、使用电力信息系统的终端设备。

(3) 来自内部的安全风险。绝大多数的恶意攻击是来自内部的,原因诸多且复杂,如系统管理员失职、操作人员的失误、内部不满分子的恶意攻击等。恶意攻击的手段很多,诸如尝试使资源拒绝服务、窃听、窃取信息、伪装合法用户或系统进程、修改信息内容、利用支持系统弱点、恶意代码、伪造合法系统服务、恶意泄密、黑客技术、病毒等等,但目的无外乎窃密和破坏。

2.2 安全需求分析

针对以上的安全风险分析,电力信息系统安全需求要考虑如下内容:

(1) 与硬件、环境相关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机房和场地设施、网络互联、病毒防范、操作系统、物理控制、安装与操作、授权管理员培训等安全需求[2]。

(2) 与功能相关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入侵检测、身份鉴别、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抗抵赖、数据备份、安全审计等安全需求[2]。

(3) 与性能相关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可审查性等安全需求[2]。

(4) 与服务相关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电子邮件的安全、WWW浏览器的安全、各种业务应用软件的安全等安全需求[2]。

(5) 与管理相关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机构的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技术的安全管理、管理工具、开发工具、系统内外信息交流的安全管理等安全需求[2]。

3 电力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原则

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应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标准、相互配套”的原则进行。在指导思想上,首先应在对电力信息系统不安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到统一规划,全面考虑;其次,应积极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并实现集中统一的配置、监控、管理;最后,应加强有关信息安全保密的各项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并予以严格实行。

在进行系统安全方案设计、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综合性、整体性原则;需求、风险、代价平衡的原则;技术的先进性与成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多重保护原则;可扩充性原则;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原则。

4 电力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方案

信息系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系统地、全面地进行分析,从全局的高度来设计和实施。按照安全风险、需求分析结果及安全建设原则,电力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可分为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六个层次。

4.1 物理安全

(1) 环境安全:注意环境安全保护,以确保物理设备不因环境问题而产生故障。相关的环境安全保护包括火灾水害的预防控制、湿度温度的保持和控制、电源的保护、磁场的保护和环境的清洁等。

(2) 设备安全:加强设备的安全保护,严格控制可接触物理设备的人数并控制其权限,防止发生设备被盗、被毁;重要服务器、数据库、网络设备需要冗余配置,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3) 媒介安全:加强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防止信息通过辐射、线路截获而造成泄露。

4.2 网络安全

(1) 网络结构安全。网络结构布局的合理与否,也影响着网络的安全性。对电力系统业务网、办公网、与外单位互联的接口网络之间必须按各自的应用范围、安全保密程度进行合理分布,以免局部安全性较低的网络系统造成的威胁,传播到整个网络系统。

(2) 加强访问控制。

—安全物理隔离:如果电力系统有上Internet公网的需求,则从安全性考虑,电力业务系统网络必须与Internet公网物理隔离。解决方法可以是两个网络之间完全断开或者通过物理安全隔离卡来实现。

—合理划分虚拟局域网(VLAN):网结构合理分布后,在内部局域网内可以通过交换机划分VLAN功能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用户之间简单的访问控制。

—设立防火墙:内部局域网与外单位网络、内部局域网与不信任域网络之间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来实现内、外网或不信任域之间的隔离与访问控制。

—配备访问控制软件:根据企业具体应用,也可以配备应用层的访问控制软件系统,针对局域网具体的应用进行更细致的访问控制。

(3) 安全检测。作为防火墙的合理补充,须在内部关键业务网段配备入侵检测系统,在各关键业务的边界布置IDS(入侵检测系统)探头以防备来自内部的攻击及外部通过防火墙的攻击。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的联动响应,可及时切断入侵,抵抗攻击者的进一步破坏活动。

4.3 系统安全

(1) 操作系统安全。从终端用户的程序到服务器应用服务,以及网络安全的很多技术,都是运行在操作系统上的,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是整个安全系统的根本。因此,尽量采用安全性较高的操作系统,设置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关闭一些不常用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程序和服务,对用户的使用权限做严格限制,并要及时修补已的系统漏洞。

(2) 病毒防护。病毒的防护必须通过防病毒系统来实现,电力企业应该建立企业级从网络、服务器、应用平台到桌面的多级完整防病毒系统,这样能有效地防治病毒,并建立完善的病毒管理体系,负责病毒软件的自动分发、自动升级、集中配置和管理、统一事件和告警处理,保证整个企业范围内病毒防护体系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 安全评估。为了减少因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而造成的受黑客的攻击,需配备安全评估系统,对系统进行安全扫描,主动发现安全漏洞,并根据所得结果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提高对网络攻击的耐受能力。

4.4 应用安全

(1) 身份认证与授权控制。传统的应用系统的口令验证很不安全,容易被猜测或盗取,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风险。为此,动态口令认证、CA第三方认证等被认为是先进的认证方式,但是,如果使用和管理不当,同样会带来安全风险。因此需要基于应用服务和外部信息系统建立基于统一策略的用户身份认证与授权控制机制,以区别不同的用户和信息访问者,并授予他们不同的信息访问和事务处理权限。

(2) 安全日志。日志是确定系统中所发生事情的主要方法,充分利用应用系统本身的日志功能,对用户所访问的信息做记录,为事后审查提供依据。

(3) 应用开发。应用系统的安全与系统设计和实现关系密切。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建设过程应涵盖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验收、运维等各个阶段[3]。

4.5 数据安全

(1) 信息传输安全。为了保护数据信息从发起端到接收端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对电力普通业务系统,建议采用网络层加密设备,由于网络层加密设备可以实现网关到网关的加密与解密,因此,在每个有重要传输数据的网点只需配备一台网络层加密机。利用加密技术以及安全认证机制,保护信息在网络上传输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及可靠性。而针对电力系统网上交易业务,可以在应用层采用SET或SSL协议进行应用层加密,并通过数字签名等技术保证网上交易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及不可抵赖性。

(2) 信息鉴别。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被非法窃取、篡改的安全威胁,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就必须采用信息鉴别技术。对于电力系统,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在网上传输的都是重要信息,因此,结合传输加密技术,可以选择VPN设备,实现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

(3) 信息存储安全。要保证企业业务持续成功的运作,就要有效地保护基于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信息数据。保护数据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备份与恢复系统,选择专门的备份软、硬件,制定相应的备份管理及恢复方案,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自动定时备份、在线备份、灾难恢复等。

4.6 管理安全

(1) 建立信息安全组织保证体系,落实责任制,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规范信息安全专兼职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管理,实行信息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2) 完善并建立安全技术规范,如电力信息系统数据安全规范、应用软件安全开发规范、数据备份规范等,指导今后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开发。

(3) 完善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如人员管理、机房管理、设备管理、技术资料管理、操作管理、应急事件管理、开发与维护管理等制度,保证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4) 建立安全培训机制。对所有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基本知识、信息系统安全模型、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安全产品的使用等的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整体安全水平[4]。

5 结束语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一个全方位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的企业质量管理过程,涉及到技术、管理、使用、法律法规等许多方面,必须从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业务系统甚至系统安全管理规范、使用人员安全意识等各个层面统筹考虑。充分重视和了解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所在,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从多方面建立一种综合性的安全体系结构,提高安全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落实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从而保障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优质运行。

参考文献

[1] 戴宗坤,罗万伯,唐三平等. 信息系统安全. 北京:金城出版社,2000.

[2] 关义章,蒋继红,方关宝等. 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0.

第2篇

【关键字】:城乡;土地;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find out of land and resources in our current information work the insufficiency, establish urban and rural land us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nalyzes the goal and principle of the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idea of system desig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use to provide the theory basis.

【 keywords 】 : urban and rural;l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design

中图分类号: 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非农建用地逐年增加,而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土地的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土地的供给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对我国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如果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制显得愈加重要。

2.地理信息系统

2.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用于回答地理学问题的科学、工程、艺术的总称,通过计算机创建和描述地表的数学表达形式。

地理信息系统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1) 空间数据模型;

(2) 数据的分享、应用和分析;

(3) 数据的显示和输入输出;

(4) 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5) 相关的计算机软件;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表示形式主要有两种:

(1)专门位置表示法;

(2)列名位置表示法。

专门位置表示法可是表示小尺度空间的点或者抽象表示大尺度空间的点;专门位置表示法可是表示有规则的面和具有线性特征的线;并且专门位置表示法还可以表示不规则形状的多边形。

列名位置表示法主要用于表述名称、编码。列名位置表示法并不能完整的表述地理实体的实际空间位置,而只是表达实体的偶然联系和组合。

如果按照地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区域信息系统(Reg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2)专题信息系统(Thematic Information System);

(3)地理信息系统工具(GIS Tool)。

2.2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软硬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应用模型三方面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计算机主机、输入输出系统、存储处理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组成。软件环境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其他支撑软件和计算机应用程序组成。

地理空间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非空间属性数据。空间数据主要由用于标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位置的几何坐标和表示点、面、线、网等关系的拓扑关系组成,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录入、编码、转换格式、存储管理、模型分析和查询检索等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的检索、分析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的属性来操作完成,这就是由非空间属性的定性(类型、名称、特性等)和定量(长度、面积、人口数量等)非几何属性来完成的。

图2-1 集成数据库信息提取操作示意图

图2-1为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库信息提取操作示意图,这就是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应用模型的一个简单示例。

2.3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输入、编辑和更新、存储和管理、显示输出以及空间查询和分析。

其中空间查询和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其有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本质属性,它主要是通过一定模式的各种数据运算,包括关系运算、数学运算、逻辑运算和函数运算等来实现数据查询检索、数据综合分析、数据操作运算等功能,可以提高系统评鉴、决策和管理的能力。

我国现行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基本是针对某一具体应用,无法实现土地规划信息的综合管理和规划业务的统一调用,实际上是形成了“信息孤岛”问题。GIS在数据挖掘与数据库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提高土地科学管理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集成信息系统设计

3.1系统目标与原则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集成信息系统的目标主要有三个:

(1)构建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集成的数据库,建立多元数据存储处理机制,实现现行的DWG/DXF、ShaPefile/Geodatabase、Exeel、MPJ、Access、Word、影像图等的多元数据格式的统一管理、存储、处理。

(2)建立一个科学、可扩展性强的集成信息系统,完成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的规划平台,整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系统,提高土地利用规划业务的规范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为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提供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

(3)建立完善、规范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体系,改善现有的土地利用规范工作模式,达到规划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为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辅助决策和管理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集成信息系统的原则主要有六个:通用性原则、模块化及可扩展原则、实用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

3.2系统总体设计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集成系统总体设计主要包括三层:应用层、逻辑层和数据层。

(1)应用层是用户直接面对的应用集合,建议应用层设计使用图文菜单模式,用户可以简单直接的通过窗口操作向逻辑层发送请求并获得反馈信息,具体的操作有计算机程序完成,用户无需对计算机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了解,只是专注于显示用户所需的操作。

(2)逻辑层是系统的最核心部分,用户通过应用层将命令需求传递给逻辑层,调用 C#.NET二次开发的分层应用组件,利用ODBC和AcrSDE与数据层进行数据交互,分析操作有关数据后将结果在应用层进行显示,供用户使用或进一步的交互式处理。应用层一般设计为简单易用的图形用户接口(GUI),若用户的需求发生改变导致操作功能接口变更时,只需在该层修改应用程序代码,无需涉及其他两层,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数据层是系统的最底层,是城乡土地利用集成信息系统的基础支撑,为整个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实现方法是通过统一数据库的形式集成管理多源异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

4.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三条结论:

(1) 我国现行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中存在“孤单现象”;

(2)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原则;

(3) 确定城乡土地利用规划集成信息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张艳.基于.NET平台和户 ArcGI SEngine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田[D].合肥大学硕士论文,2007:1,35-44.

第3篇

【关键词】工程作业;信息系统;标准化

信息技术作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它的诞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发展与重生,工程作业也不例外。工程作业,也即通常所谓的工程施工,涵盖多个层面的内容,从施工工艺、施工流程、施工人员管理乃至施工成本及工程质量,都是现代工程作业中所不可忽略的内容。工程作业根据工程的类型不同,如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作业流程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何种工程作业,传统的作业管理多由人工负责,存在着较大的人为风险。责任人在工作中任何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信息系统的应用,彻底地改善了人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作业流程的精简以及标准化程度的提升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这正是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减工程经费开支的前提条件与必然要求。文章基于此,就现代工程作业中的信息系统做了相应的探究。

1信息系统概述

1.1信息系统的内涵

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当前各行各业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在企业信息化办公中有着尤为突出的地位。目前,信息系统的应用虽然已经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但关于信息系统的确切内涵,仍无定论。一般而言,信息系统即指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包括基础设施层、资源管理层、业务逻辑层、应用表现层四个流程,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

1.2信息系统的特征

信息系统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信息系统不是孤立的、自足的系统,它总是附属于一个更大的信息系统,并且作为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的,具有特殊地位的子系统而存在的;其次,信息系统对管理的作用是不是直接的,通过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间接表现。

1.3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

信息系统作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搜集、分析、管理、应用为模式的管理系统,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比如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出现,这些信息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对企业以及其他组织而言,均是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也使得信息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2信息系统在现代工程作业中的价值分析

2.1优化作业流程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不同形式的工程建设在全世界范围内到处兴起,如水利桥梁工程、城市道路工程、冶金工程、电子通信功臣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工程建设自然也与日俱增,成为世界上同时在建工程项目最多的国家。不同的工程项目有着不同的作业流程,且涉及到的施工工艺项目非常之多,其中不少流程属于典型的冗杂流程、多余流程,重复施工不仅会导致建设资源的无端消耗,甚至会延误工程工期,负面影响巨大。然而,在传统的人力管理时代,难以有效地辨别哪项工艺属于多余工艺从而将之剔除。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信息系统在工程作业中的应用,为施工工艺的分类与辨别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信息系统具有高效的计算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重复施工的内容遴选出来,优化作业流程,而这也是提高作业效率的前提条件。

2.2提升作业水准

在现代工程作业中,无论何种工程类型,工程质量都是最为主要的追求,确保工程质量是保障工程效益的唯一途径。而作业水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标准化程度,则是影响工程质量的核心元素,标准化程度越高,工程作业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几率也就越低,相应的工程整体质量自然也就越高。传统的工程施工,人力操作占主要层面,智能化程度不高,大多数作业都是人力完成,或者人力掌控下的机械完成,且机械化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容易发生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操作故障,影响施工作业的整体水平,甚至给施工人员带来安全风险。信息系统在现代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很好地改变了此一现象,信息系统以智能化为特征,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调控施工环节中的各项要点,也能够为不同的施工环节、施工工艺提供标准化的样板,全面提升施工作业的水准,进而提供工程建设质量。

2.3降低作业成本

工程管理是工程作业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工程管理是确保工程作业有效有序推进的根本保障,而成本控制则是工程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成本控制要求施工方在保障工期与工程质量的前提,尽可能压缩工程建设的总经费。作业成本的降低与压缩,设计到多个层面的内容,非常难以掌控。就以建筑工程为例,成本支出涵盖立项、设计、建设、竣工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经费支出都会影响到成本的整体控制效果。既有的财务管理体制根本难以有效地降低作业成本。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节约建设经费:首先,传统的项目财务管理需要单独的部门与冗杂的管理团队,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精简财务部人数,控制人员经费支出;其次,信息系统保障了施工作业的标准化,提升了施工质量,降低了施工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几率,可以减少返修等环节带来的经费支出。

3信息系统在现代工程作业中的应用原则

信息系统在现代工程作业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不仅是提升现代工程作业标准化程度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信息时代,强化工作作业信息水平的必然要求。当然,信息系统在现代工程作业中的应用并非无章可循的,它必须依托于相应的原则,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3.1全面性原则

信息技术已经诞生了半个多世纪,自诞生以来,便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环节的活动,工程作业自然也不例外。当然,在信息技术与工程作业融合的早期阶段,施工方大都是用简便的信息技术来服务于管理实践,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表层性、阶段性的特征。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高度成熟,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信息系统更是成为现代企业办公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在施工作业中利用信息技术时,也要逐步转变传统的利用观念与利用方式,不再以短期利用目标,而是从工程作业的长期需要出发,从施工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出发,注重信息系统应用的全面性与长期性,将施工环节中需要应用信息系统的均纳入其中,构建信息系统利用的长效机制。

3.2渐进性原则

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工程项目施工作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都可以清晰的看出,在施工作业中应用信息系统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在工程作业中应用信息系统确实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部分施工方在施工指出,便巨细靡遗地将所有作业环节都纳入到信息系统中,力图构建一个无所不包万能的信息系统,这样不仅前期投入较大,而且未必能够收到应有的效果,因为,施工作业中包含的未知因素太多,需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一步一步的建设,才能保证作业的稳定性。因此,在现代工程作业信息系统的应用中,渐进性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施工方要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与应用深入,比如在施工层面中从重点技术应用发展到一般技术应用等。

3.3经济性原则

现代工程作业中,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与工程作业相关的所有经费支出,都必须纳入到成本管理中,信息系统建设自然也不例外。信息系统应用,从前期的数据调研到中期的系统安装以及后期的系统维护,都需要花费不小的经费,对大型工程作业而言,信息系统支出占比或许不高,但对一些中小工作项目而言,信息系统的支出却很有可能影响到整体的经费预算。对此,施工方需要充分考虑到信息系统的经济性原则。首先并非所有的工程项目都需要应用信息系统,对一些简单的小项目,完全可以在既有的管理模式下完成,就没有必要在投入资金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其次,即使工作作业中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施工方也要从作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最为合理的信息系统,而不是盲目上马。

4完善现代工程作业中信息系统作用的策略

信息系统对于现代工程作业而言,其价值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对于工程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还是对工程作业整体成本的控制,都有着非常不错的作用。当然,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的现代工程施工作业中,信息系统的应用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意识层面的问题,更有操作层面的问题,紧扣问题实质,采取好相应的措施,是提升信息系统应用价值与应用效果的根本保障。

4.1转变作业理念,重视信息系统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工程作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它为工程作业提供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如智能化的操作技术、网络化的数据共享技术等,有助于工程作业优化流程,这正是提高工程作业施工效率的前提条件与有效保障,但另一方面,它又迫使工程作业不得不进行必要的改革,转变以往的专业模式以及管理模式,这对大部分企业而言,都有着不小的难度。对此,调整既有的作业理念,树立信息时代的作业理念就显得尤为必要。当前,对绝大多数工程项目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然成为重要手段,并被应用到了一些施工作业中,但不少工程项目仍然将信息技术视作手段性、战术性的内容,在部分阶段、部分领域应用,未能全面发挥出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因而,项目方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设相应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涵盖项目建设的各个层面,是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平台,提升项目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4.2依托工程需求,开发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信息系统已经日趋成熟,尤其是办公信息系统,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层出不穷,既有国外公司的产品,也有国内公司的产品。国外公司从事信息系统的研发历史较久,技术经验较为丰富,信息系统在应用中出现故障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价格通常比较昂贵,且售后服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内信息系统在设计中以国内企业为参照对象,售价相对低廉,但故障率较高。在信息系统的建构中,项目要做好选型的工作,综合考察市场上流行的各种系统软件,紧扣工程的实际需要以及项目支出的可接受能力,选择最为适宜的系统软件,在软件选型中,要充分考虑到提供商的后续服务能力。工程项目建设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对大型工程而言,如水利工程、道路施工等而言,更是如此。市面上的信息系统虽然较多,但未必能够满足项目作业的实际需要,此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自主进行信息系统的研发。当然,也可以将项目信息系统的要点以及应用目标打包给相应的企业,将信息系统的研发外包出去。

4.3紧扣工程实际,突出重点流程

信息系统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是全方位的应用,各个流程、各个环节都需要应用信息系统。当然,不同的流程、环节,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多有不同,有些环节要求度较高,而与有些环节的要求度则相对较低,紧扣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流程的信息需要是提升信息系统使用价值的客观需要。对此,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项目团队要注重重点流程的建设。不同的工程尽管在作业重点中有所不同,但财务管理、原料购入、施工工艺等都属于重点内容,自然也应该是信息建设中需要主要着力的地方。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只要注重重点领域,事实上,前文所言及的渐进性原则也表明,信息系统建设对工程作业而言,是一项长期化的工作。根据工程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拓展丰富信息系统的功能是最佳的选择。

4.4依托工程需要,优化信息系统

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同的工程项目在施工以及管理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项目类型、项目大小、施工环境等都有可能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就使得不同的工程项目在作业环节中难以采用同一种信息系统。此时,紧扣项目作业的实际需要,不断地调整、丰富、优化信息系统的内容就尤为必要。现代工程施工作业的信息系统必须是开放式的信息系统,所谓的开放式信息系统,就是能够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需要对信息系统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比如,有些工程建设,对设计阶段的要求较高,信息系统必须在设计阶段多加注意,而有些工程项目在竣工中有着特殊的要求,需要从竣工验收的角度出发,优化信息系统,如此,才能提升信息系统的使用效能。

5结语

信息系统在工程作业中的应用,不仅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工程作业效能与质量的需要。因此,在现代工程施工作业中,要从战略高度认知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并不断地深化信息系统的作用与价值。对此,项目团队在具体的施工环节中要不断从转变理念,从系统建设、系统丰富、系统完善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升信息系统的效能。

参考文献:

[1]刘爱丽,简晓花.基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5):55~57.

[2]王乾坤,王淑嫱.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23):72~76.

[3]杨胜学.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J].技术与市场,2012(19):44~45.

[4]陈晓辉,白少稀.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信息工程系统,2010(01):44~46.

[5]高春生.浅析管理信息系统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3(2):111~112.

[6]李飚.简要论述管理信息系统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学术版,2013(14):55~56.

第4篇

1、信息数据交换格式的标准化

信息数据交换格式是数据存在的一种特定格式编排要求。它可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数据处理系统在使用不同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和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时,能够方便快捷地将数据从一个系统完好无损地转换到另一个系统,从而为确保整个电子政务及所属各功能系统之间的档案信息相互连接、相互共享;历史、现实及预测未来的档案信息能够相互可比、相互通讯的目的得以实现。在档案信息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形态的档案信息,具有数据交换的现实需要。因而,在建立和完善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化过程中必须相应地要求:既要参照国际上现有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又要切合国内档案管理软件内部数据交换格式要求;既可以满足档案信息交换需要,又可以根据整个电子政务及所属各功能系统发展不断加以扩充,兼具完备、易用、可扩充和兼容特点,以利于整个电子政务及所属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2、相关电子政务软件的标准化

档案信息系统作为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组成部分,要实现电子政务及所属各功能系统之间实现业务协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保障安全这一要求,必须确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原则,着力解决好相关电子政务软件标准化问题:

规范统一的原则:相关电子政务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必须坚持具备合理的编码体系和基础数据构架,能够满足档案信息管理所需对各种符号编码、图形编码、行政区划与档案馆代码等基础信息统一整合的管理需要,使档案信息系统的功能与电子政务及所属各功能系统“凝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切实达到标准化建设的预期目的;

安全可靠的原则:相关电子政务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必须切实保证电子政务软件系统与相关数据库的可靠程度,实现包括档案信息在内的各类管理信息能够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无缝转换,形成新的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技术手段,保障包括档案信息在内的各类管理信息开发、利用与管理系统的一体化;

系统集成的原则:相关电子政务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必须重视相关档案信息技术水平与进一步深化开发的能力问题,具有对系统内所有用户终端的信息整合能力、并将相关业务信息与档案信息视为一个整体,集成整合在统一的信息管理与利用平台上,以便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传输与存储包括档案管理信息在内的各类管理信息,适应在电子政务框架下规范档案信息系统的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的需要;

保障应用的原则:相关电子政务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必须具备开展、实施业务咨询的基本能力,提供相应的配套技术,以科学指导电子政务实施背景下档案信息系统标准化管理体系与业务模式的升级与再造;并能够兼容不同来源、不同业务平台的各类管理信息,保障档案信息系统在整个电子政务及所属各功能系统中有效地获得业务协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保障安全的实效的获得。

3、档案信息的标准化

在电子政务实施背景下,档案信息标准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档案信息产生与应用的依据,为了有效解决档案信息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矛盾问题,实现档案信息标准化尤为重要。档案信息标准化是在电子政务实施背景下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关键前提,在电子政务及所属各功能系统中实现不同部门、系统、地区之间传输和利用数字形态的档案信息离不开档案信息的标准化建设。

完善档案信息的标准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与档案信息系统开发的现实需要,吸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创新适合电子政务实施背景下档案信息标准化的政策规定,促进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提高档案信息标准化的水平:达到既要满足适应电子政务实施背景下档案信息系统标准化需要,又要关注与国际的相关标准接轨,为日后参与国际竞争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档案信息标准化,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的制约,还要兼顾管理体制、经济方式和执行措施方面的诸多影响。量力而行,强化指导、监督与执行的机制,推动档案信息标准得到有效落实。

二、建设策略

1、“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挖掘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与能力也在不断发展,而增强人民群众的档案意识,是提高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水平的最为基础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必须认识到:政府部门都是为了服务人民群众而设立的。因此,所谓“以人为本”,即要求在档案信息系统标准化过程中,实现从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的观念转变,形成一个发展档案信息服务系统的新导向,还原电子政务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核心本质,牢固树立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档案信息服务理念。包括档案信息系统在内的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理所当然地应当遵循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原则,确立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导向的档案信息系统标准化思想,以标准化的实施来保证每一位社会公众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得到公平、合理、便捷、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2、“科学全面”的发展理念

电子政务实施背景下实现档案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基础上,从发展的视角统揽全局,协调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全部信息资源,以国家公共网络资源标准化建设为依托,广泛吸纳各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威信息,在档案信息系统标准的制定、实施等方面加强沟通合作,相互促进、互通信息、共同履行标准化的建设职责。舍此之外,任何独自开发、闭门造车的方式都将注定会失去其存在价值。

3、“协调统一”的发展理念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档案管理部门一贯倡导的基本工作原则,包括档案信息系统在内的整个电子政务系统标准化建设亦应当始终遵循这一基本工作原则进行。在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要尊重电子政务系统、特别是档案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的客观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现实效益与长远效益、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注重在人员培训与知识提高、统一标准与合理布局、软件开发与推广应用等方面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标准化建设原则,为发展和完善包括档案信息系统在内的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标准化提供充足的科学保障体系。

第5篇

关键词: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 新经济 设计与实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普及,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由以人工为主转变成以计算机、网络和管理为核心,实现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者要综合运用先进的管理知识、自身的管理经验以及信息系统的辅助来把握市场和行业的动向,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实现采购、生产和销售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提高企业的利润和供应链的效率。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要想实现信息系统和实际操作的协调一致性,就必须重视在企业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综合统计管理工作。

一、当前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已不再适应现在的新经济形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演进,其中存在的问题已逐渐地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系统较为分散和独立。分散和独立的统计系统不利于客户的使用、用户的体验以及数据的加工和共享,同时也使得对系统的管理变得较为困难。

(2)数据校验手段不够完善。目前的数据校验功能还比较弱,尚不能实现跨单位、跨板块和跨时间之间的校验。

(3)数据查询功能和数据分析功能都不够灵活。

(4)欠缺完整的系统功能。系统功能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新增报表定义使用困难、数据上报的提醒功能短缺以及制度报表的更新和分发存在缺陷等。

二、新经济形势下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一)需求分析

对统计系统的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功能性需求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其中,功能性需求包括系统管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查询和数据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包括对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灵活性等的分析。在功能性需求中,系统管理是对系统基础模块的管理,以实现整个系统高效可靠地运行;数据采集是对相关数据的采集和验证,是整个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数据处理是指对采集后的数据进行包括汇总计算、公式计算以及报表生成等在内的相关处理;数据查询是指使用人员根据一定的指标在其使用权限内对数据和报表的查询;数据分析是指对获取的数据生成相应地图表、文字和PPT等分析报告。在非功能性需求中,系统性能是指能够实现和满足系统基本功能和综合目标的具体要求;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传输安全和集成安全等;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中存放的数据不被破坏;最后,系统的灵活性是指系统要具备高度的易用性以应对部门和人员的变动。

(二)设计原则

在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化原则、先进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开发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对以上原则的具体介绍如下:

(1)标准化原则。标准化原则是指在开发和设计系统的时候要遵循相应的行业标准,同时要注意编码和规范的要求。

(2)先进性原则。先进性原则是指在设计和开发系统的时候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设计思路和开发工具,以适应企业和系统的长期发展。

(3)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系统的操作简单、界面友好,便于资料的收集、数据的查询和报表的汇总等。

(4)开发性原则。所谓的开发性原则是指系统要能不断满足企业发展和业务的需要。

(5)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要求系统建立完善的权限设定、资料备份以及系统恢复机制。

(6)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即要求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持续服务。

三、新经济形势下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一)关键技术

在对综合统计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报表模型、关键模型、扩展维度和动态维度等。报表模型的设计主要包括报表分析(包括对表头、脚注、主栏、宾栏、数据等五个区域的分析)、报表定义(包括对报表总览、维度指标、维度成员、报表样式等的定义)、报表样式、数据存储、填报数据加载以及统计数据加载等;公式模型的设计主要包括公式匹配(包括指标公式成员匹配、维度公式成员匹配、维度公式匹配等)、公式计算和数据模型(包括指标公式成员、指标计算公式、维度公式计算);扩展维度则主要考虑维度扩展模型、本期同期上期的影响、本月和本月止的累计、量价额、子母项、占比和权重等;动态维度则主要考虑动态维度固定目录和非固定目录的影响以及定制动态维度成员子集。

(二)系统实现

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即指各模块功能的是实现,包括用户界面设计、基础管理模块、指标体系模块、报表模板管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查询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与需求分析中的功能性需求相对应。其中,用户界面设计主要包括动态表单界面的设计和普通表单界面的设计,可采用纯Web的交互方式实现;基础管理则主要包括对角色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和字典管理的设置和功能进行相应的权限划分;指标体系管理主要维护指标体系中的基本配置信息;报表模板管理主要包括对报表模板、工具面板、指标定制以及维度成员定制的设计;最后,数据采集、查询和分析模块主要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功能,方便决策者进行决策。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普及和管理的创新,现有的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已不再适应新经济时代下的要求,如果再不对当前的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将会严重影响领导的决策和企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的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同时根据进行系统设计的要求和原则,提出了进行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实现目标,为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意见,以便于改善领导的决策和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谦.天津港综合统计系统设计与实施研究[D].南开大学,2011

第6篇

关键词: 船联网 危险货物 水路运输 应急信息系统

应急处置随着我国水运经济的迅猛发展,具有运量大、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的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在品种和数量上逐年增多,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水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也随之增加,其危害程度远大于公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目前,我国内河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处置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该系统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从而导致应急处置方法不尽合理、应急救援效率不高。因此,必须寻求更为有效的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技术。

船联网技术是结合建设平安、畅通的智能化内河水路运输的需求,有效地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内河船舶的身份自动识别、实时监控等功能的智能化航运信息服务体系。利用船联网技术,可以对水路危险货物事故迅速做出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在第一时间反馈给海事监管人员和相关应急人员,以便进行正确有效的处理,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水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而造成的危害。因此,开展基于船联网技术的应急处置信息系统原型设计研究,对于进一步提升目前水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系统原型需求、目标、原则

1、系统需求分析

目前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手段不能全面、及时、动态地掌握航道的运行状态,内河航运的信息服务内容不丰富,信息服务方式不灵活,缺乏对运输从业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智能信息服务。而船联网技术将以船舶自动身份识别为纽带,通过实时数据传输、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为水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信息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高效、环保地运行。

为危险品船舶量身定制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通过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电子标签采集航道基础设施数据,进行船舶身份的自动识别,利用航道沿岸、船闸、海事签证点、港口码头等位置的岸基设备监察航道实时运行状况,船载网智能终端还需重点研究RFID技术与传统AIS兼容等问题,对于危险品船舶的智能船载终端的安装,需结合RFID标签和温度、压力、湿度等传感器采集各种危险品货物状态信息,实现多传感器的技术融合。当危险品船舶在岸基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内时,可以采用RFID技术获得根据实时状况定制的个性化服务信息;如果不在信号覆盖范围,可通过GPRS/3G直接向中心发送信息服务请求并得到相应的回应;如果发生了地震、大范围停电等紧急状况时,也可利用北斗卫星进行通信,其不受地面通信网络的影响并且可以覆盖任何区域。

2、设计目标

在现有监管设施设备基础上,采用分步实施的方式,整合与挖掘江苏省水路交通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船联网技术服务于危险品船舶的安全运输,以期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内河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原型设计一方面将涵盖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安全检测、事故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等,良好的应急管理系统不但要求能够及时发现事故和险情,还要求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另一方面将优化应急管理流程,根据对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的分析结果,对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使应急信息系统和安全监管与应急管理业务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设计原则

结合江苏省内河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为原则,建立基于船联网的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原型。其中,先进性原则是指系统原型设计把握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构建先进的体系结构,保证系统原型设计的支撑平台具有稳定性、安全性、实用性等良好的性能;开放性原则是指进行交换和共享的信息随着船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与各个功能系统配合工作,保证系统能够高效地运作;可扩展性原则是指系统原型设计将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应用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方法和技术,确保整个系统原型的设计、维护、更新等能够及时满足用户的要求。

系统原型总体设计

在对江苏省内河危险货物应急管理和信息资源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应急信息系统原型,该系统原型包括业务管理、船联网技术、应急处置、指挥调度、应急辅助决策、应急评估、演练培训和系统管理与维护等模块,系统原型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原型总体框架

业务管理模块。业务管理模块包含危险货物运输申报、日常监管、海事检查与评价、信息统计与上报等,完成海事日常业务的管理,完成船舶、船员、危险情源等信息采集。

船联网技术。应用GPS、GIS、RFID、AIS、CCTV等船联网关键技术,实时监控危险货物状态、运输环境、危险品船舶运行状态,在GIS平台上进行GPS船舶定位,同时监控船舶间的位置、速度,并实时预警。

应急处置模块。应急处置模块包括应急处置中需要的各种资源、信息、方法和程序,具体涵盖了危险货物特性、应急处置方法和程序、应急物资、应急人员、应急预案、相关法律法规等。

指挥调度模块。指挥调度模块包括应急指挥所需的语音通信系统、现场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和必须的网络传输系统。

应急辅助决策模块。应急辅助决策模块包括事故模拟仿真、事故发展态势的虚拟现实技术、基于人工智能决策的案例分析、专家系统、最优疏散策略等辅助决策功能和手段。

应急评估模块。应急评估模块包括应急能力评估、应急总结分析,并形成案例库。

演练培训模块。演练培训模块包括应急演练的制定、通过事故模拟和虚拟现实的应急预案演练(包含应急处置、模拟调度等内容)、应急知识培训等。

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包括系统用户管理、应急案例、预案、物资、人员更新等。

系统原型关键技术

1、系统分层设计

基于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技术,基于船联网的水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原型可以分为五层体系结构,其分层设计如图2所示。水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原型分层架构体系为:基础支持层、应用支撑层、信息资源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图2 系统原型分层架构

基础支持层。基础支持层包括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硬件设施,是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主要包括应急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危险货物状态、船舶状态、RFID、CCTV、GPS、GIS等各类传感器。

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是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撑平台,主要包括网络管理平台、GIS平台、数据库平台等。

信息资源层。信息资源层包括各种途径采集的信息及信息的融合,提供安全监管信息、地理信息、危险货物状态信息、船舶信息、应急资源信息、模型数据信息、应急预案信息、法律法规信息、案例知识信息等。

应用层。应用层包括危险货物业务管理系统、海事检查与评价、接警出警、监控与预警、应急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应急评估和演练培训等。

用户层。用户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信息采集(报警)、信息的接收,支持计算机网络用户、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大屏幕用户等。

2、船联网技术

第7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 策略

abstract the lesson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for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are summarized. the coordinated configuration between hardware platform and system software of m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plat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software are analyzed. the principle for mis construction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i.e., construction by stages, effectiveness for a given period and endurance, is put forward,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and the result of applying it in practical works are expounded.

key words mis; construction; strategy

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mis)工程的组织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电力企业特点,能满足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电力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之路,是从事这一系统工程的决策者和技术人员的职责。本文在结合组织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工作的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建设原则,并用以指导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实践,带动各基层单位的mis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管理的手段与工具。

1 正确认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利用图1所示的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提出的“诺兰(nolan)模型”来分析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单位所处的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可以发现大部分单位处于初、中级阶段,少部分单位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之中。其表现是:

(1)分散的、独立运行的事务处理(tps)较多,应用之间交换数据多数是采用手工方式,只有少数单位设有数据转换口或共享数据库。

图1 企业mis发展阶段的诺兰(nolan)模型

(2)少数单位有小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mis),还没有中等规模的(即能覆盖几个职能域、信息共享的)mis,而且单位内部的数据还缺乏规范化。

(3)全系统的信息联网困难很大,除了通信和计算机设施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全系统的信息标准化管理。

(4)人们的信息观念、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传统的管理方式阻碍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与应用。

图2为9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米歇(mische)模型”,它进一步指出,企业综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更新阶段。这些阶段的特征不只表现在数据处理工作的增加和管理标准化建设方面,而且涉及知识、哲理、信息技术的综合水平及其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信息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成本效益的实时性好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从5个方面来衡量发展阶段:

(1)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状况及支撑力度;

图2 分析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米歇(mische)”模型

(2)企业核心业务应用和集成程度;

(3)数据库和存取能力;

(4)信息技术组织机构和企业信息意识;

(5)全员文化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

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未能按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办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例子不多,因而使一些企业领导心有余悸,从事这项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信心也不足。

2 企业mis实用化困难原因分析

在我国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工作的难度大,成功率低。经研究分析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人类经济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农业型经济阶段,工业型经济阶段,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型经济阶段,同时向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过渡。信息化起步较美国晚25~30年,较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晚10~20年。我国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观念、意识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较明显。

(2)自从1946年美国应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始,从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布线,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从生产到网络协议、规约、规范、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各种应用平台软件投放市场、更新开发不断升级、不断改进等,几乎全是按照西方人的习惯而研制和开发应用的,并均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这对于东方人,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写方块字的中国人来说,在应用开发、网上信息交流等方面困难很大,加之我们对此认识较晚,汉化的工具开发研制没跟上,信息交流的难度就更大。

(3)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对象或服务对象是人与运行机制,这与电力工业信息化的其它方面如调度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所、火电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机炉协调控制系统(ccs)、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计算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信息化诸方面的研究对象和设备或系统相比,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呈现多变性、随机性的特征,因而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应用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4)我国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是世人可见的。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无法适应,企业组织机构、机制、人员等多方面的变化,使得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后,应用效果不理想,造成浪费。虽然一些单项应用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大型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地用于生产实践的范例很少。

(5)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没有进行企业数据环境建设,没有按照自上而下、面向数据的方式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和建设企业数据环境,进而指导自下而上,面向对象进行mis系统集成开发。一些mis扩展到一定规模后,网络就难以运行和管理,数据加载难度大,应用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与及时交流。

3 坚持mis建设“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原则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遵循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目标,采用信息工程方法,科学地实施mis工程控制策略,是作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本文总结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原则,并以此较好地指导了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mis建设的阶段性

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化,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平台开发工具在不断升级,而人们对信息网络系统及mis的认识与需求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网络设备与信息资源开发组织也还不够协调,在此情况下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系统信息管理的统一标准是不可能的,应分阶段进行。在初级阶段,采用集成与开发相结合,或先将原有设备与信息资源进行集成,为第二阶段实现统一标准、较高的数据共享打下基础。确定目标时一定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大型企业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包括企业全面业务信息过程管理也是不可能的,要集中精力解决企业领导最关心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效率、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突出矛盾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和内容。例如mis实用化验收的必备子系统就是第一阶段的基本要求。此阶段内所建设的项目不必多,但要用好,以提高企业领导及各类人员的认识。在资金投入、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可以逐步加以解决。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是要应用,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急需。一旦目标确定就应在总体数据规划指导下,尽快组织开发,形成成果并迅速组织应用,成熟一个应用一个,使繁杂的日常工作不断地被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所取代。调动和激励业务技术人员主动参与mis建设的积极性。衡量阶段性成果好坏的标志,就是集成开发的系统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逐步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工具。

(2)mis建设的时效性

由于我国企业目前处于改革的新时期,新、旧机制的转变,机构、人员变动较大,因此一个mis开发的周期越长,成功的概率就越低。这就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内抓紧工作,在短期内实现阶段性目标并尽快投入实际应用,待用户需求提高后重新起动,保持经常性的使用。这样,企业领导就会感到投资效果好、见效快;应用者就会感受到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对开发者来说其工作成果得到了社会承认,增强了信心。这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3)mis建设的持久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复杂、实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各级干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信息工程开发与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1)企业领导的支持与重视,是这一工作成败的关键。企业领导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参与程度,直接影响mis形成后的可用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深度。

2)有一批热爱这一工作,熟悉本企业业务和具有较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软件开发能力的骨干,以不断进取、埋头苦干的精神使mis得以不断完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

3)企业进行mis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较大,约束条件较多。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快,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以保证开发、维护和管理的费用,使固定资产发挥作用。否则投资虽较大,作用越来越小,将造成前期投资的浪费。 4 实践与成果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信息网,以及信息资源网和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实现更困难。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人员、编程人员与各专业部门的专家相结合,互相学习,才能不断地完善mis的集成开发成果。同时必须协调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信息主干网络与广域网建设的关系,系统软、硬支撑与应用软件系统应用的关系,原有子系统的集成与新系统的开发的关系,总体数据规划与应用子系统开发的关系,集团公司与基层单位mis实用化的关系,近期mis建设与长期mis建设目标的关系等。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于1998年初适时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百日工作,抓住机遇,全面组织培养信息化意识,努力压缩“起步”、“蔓延”和“控制”各阶段时间,采用领导动员与专业技术讲座相结合、系统分析人员与业务代表相结合、集中研讨与分散交流相结合等方法,配合总体数据规划工作的同时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局范围内进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培训。整个工程经过22名系统分析人员和36个部门的70多名业务分析人员奋战100多天,产生了由47个主题数据库和280个基本表组成的13个系统中的全域数据模型。

在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中,注意了系统网络的建设与机关干部、业务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步进行。根据原有子系统的应用情况和工作急需程度,选择一部分子系统进行先期集成开发。在集成开发工作中,充分利用总体数据规划阶段性成果,减少后期修改。在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工程中,强调了总体数据规划成果对后续应用开发的指导作用,由信息中心专业人员和程序设计人员以及业务专家组成56人的集成开发队伍,各个子系统开发小组结合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每周的工作计划,多次滚动修正,确保总体目标的完成。课题领导小组定期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全面协调与检查。1998年9月底,东北电力集团公司mis的20个子系统中已经部分或全部投入试运行,平均数据加载已达60%,初步应用效果已经得到用户的肯定,完成了第二个100天的工作任务。现在东北电力信息网主干网络已联接38个部门1050台桌面计算机和82台网络打印机。广域网络联接国家电力公司和吉林、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及电力企业有关单位的82个局域网,联接桌面计算机达28000台,基本构成了跨省、跨地区的超大型企业信息网络系统。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注重企业数据环境的建设,在总体数据规划的规范下,建立了适应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数据库系统,形成了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体系。集成了办公自动化、计划统计、电网实时信息等20个子系统,积累了3至10年的主要历史数据,运用internet技术,建设了internet站点和“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体系,实现了综合信息的浏览查询,利用先进的系统平台与软件实现了对系统资源及网络系统的在线监视管理。1998年11月18日,中国东北电力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了由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的实用化验收,并被授予mis实用化达标单位的称号。

5 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工程组织的各种关系如何协调处理,直接影响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的成败。

(1)前期准备粗、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总体方案。由于因素影响多,现状调查和业务目标分析只能作较粗的处理,但目标与任务必须明确,资金与进度要有一定的裕度,以利于实践中进行修正。

(2)服务器、网络设备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的选择要匹配,否则就影响其中某项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优先选择当前市场主推产品、成长性好的厂家,软、硬件支持与技术服务良好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

(3)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是搞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战略性选择。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也应成为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提高信息意识、观念的过程。要正确处理好总体数据规划与数据库设计及子系统应用开发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总体数据规划对应用系统集成开发的指导作用,同时应用开发也要不断补充与完善总体数据规划。

(4)一旦工程项目确定,则应尽快组织网络建设。网络水平是通过应用来检验的。网络建设可分期进行,只要具备条件就应立即运行公共网络信息,例如intranet浏览器、e-mail、ftp、办公自动化等,这样既可检验网络平台建设水平,又可以起到计算机应用人员在网上自我培训的作用,增强使用者利用网上进行信息交换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支持数据库及子系统开发的数据加载、系统调试等工作。

(5)在进行大规模网络建设中,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主干网的建设,适时开通广域网,使网上信息资源尽快交流。通信网络建设也要尽量超前,如果专线通信条件不具备,也应使现有通信信道联网运行,以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8篇

1.背景

近年来,重庆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煤、电、气、油、运等资源的紧张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作为经济宏观调控政府部门,为了能够及时、灵敏、准确的掌握全市经济运行信息,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而做出科学的决策,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为此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为目标提出了重庆市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信息系统的建设。

2.经济运行及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①信息数据源。数据收集采用手工填报方式,以书面文件形式上报,且数据收集报表未获得统计局授权,仅能作分析参考用,同时也受到统计局统计时间不同步的影响。信息共享较欠缺,重复工作较多。②经济运行调节的长效机制。没有制定相关企业和要素保障系统数据填报制度,造成部分企业数据报送不全面、不及时,给经济运行管理部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工作带来了难度。③管理权限。经济运行管理部门管理权限不够,地区、重点企业、重要行业的协调收集数据工作难度较大。特别针对要素保障,现已管理了煤电汽运,而油作为要素保障的一部分,却没有管理权限,在重庆市经济运行整体趋势分析和应急预案以及必要的物资储备上具有缺陷。④经济运行信息化的尚不完善。数据收集采用手工填报方式,以书面文件形式上报,没有统一的填报口径,致使企业和要素保障系统填报工作较困难。

数据统计分析大部分为人工操作,其中包括了经济运行动态的监测、预测、预警,工作量十分繁重,没有科学化的信息系统支撑,结果数据准确性也存在问题。

二、系统总体设计

1.建设原则

我市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信息系统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统一标准规范的原则:运行调度系统工程建设目的之一是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统一相关的标准规范,采用已有的标准和通用规范(运行调度系统建设工程采用或定义的标准和规范),研究制定操作规则,力戒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的情况发生。②急用先行分期建设的原则:运行调度系统的建设应采用急用先行分期建设的原则,根据需求和投资强度,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地安排工程建设规模和进度。③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运行调度系统涉及建设内容较多,在完成系统应用平台搭建和部分数据库建设的前提下,尽可能早地提供服务,及时应用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系统效益。

2.系统总体架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