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市政工程的含义

市政工程的含义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6 15:23:51

市政工程的含义

市政工程的含义第1篇

关键词:国家财政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前承个人收入的分配。而本框题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形成对国家财政的初步了解,对高中生感受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理解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标准对本框题的要求是:“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此,分解成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其来源;(2)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3)理解财政的作用;(4)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具体获取渠道;(5)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6)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7)了解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2)初步掌握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的实践能力;(3)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2)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国家财政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和理解国家财政的含义和作用,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助于培养现代公民关心国家社会发展的素质,提高学生从财政收入中了解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据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财政收入的具体获取渠道及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高一的学生正在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对于理性认识紧缩性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财政政策离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较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财政政策。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国家财政的词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利用地铁宣传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步骤:视频播放――南京地铁一号线宣传片。

(二)新课:财政的含义和作用

设计意图:在视频感受的基础上,利用地铁对城市公交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对公共服务的认识,进一步对地铁建设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占有一定社会财富的必要性。国家财政的作用相对抽象,采用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积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得出国家财政的具体作用。

步骤一:PPT展示南京市地图。

师生共议:教师通过介绍南京仙林地区到市中心的实际距离,比较坐公交车和坐地铁花费的不同时间,让学生感受到地铁给我们城市生活带来的巨大便捷。

步骤二:PPT展示南京地铁的造价材料

提问:如果你是企业家,请问你愿意投资建设南京地铁吗?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还有哪些投入大、回收期长而生活却离不开的公共服务是市场不愿意建设的。

师生讲解:地铁、高铁、国防、教育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市场不愿意甚至不能投入此类资金,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更为强大的力量来支撑――国家财政。由此引入国家财政的含义。通过类比家庭的收支计划,引出财政预算、财政决算的含义。

【探究活动一】国家财政的作用

探究材料(1):从2008年到2012年,国家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上的支持和成果。

探究材料(2):国家财政补贴公益性运输。

探究材料(3):4万亿人民币投资计划的背景。

提问:以上材料体现了国家财政的哪些作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材料中分别体现了国家财政的何种作用,然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讲解: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条件是什么?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由此引出财政政策。需要特别指出财政政策只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多种手段中的一种,不一定必需采取。最后总结归纳财政的三个作用。

(三)新课:财政收入的含义、具体渠道、主要影响因素

设计意图:财政收入的含义、具体渠道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在教学时间的限制下,主要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由于影响财政的主要因素比较抽象,通过教师利用制作蛋糕的实例类比,形象地揭示财政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师讲解:既然财政这么重要,那么财政从哪里来?又用到哪里去呢?从而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第66页第二个活动框图标中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认识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教师指出,图表中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介绍一般情况下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很多统计公报中的财政收入都指非债务收入。

【活动探究二】小小辩论赛: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

小组同学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组内的观点,进行小型辩论。教师维持秩序并加以引导,得出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教师讲解:介绍分配政策的含义,讨论分配比例的高低对国家的影响。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分配政策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四)新课:财政支出的含义、具体用途和财政收支的三种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容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点拨。

步骤一:PPT展示――4万亿人民币投资计划的主要投资方向。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得出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具体途径。

步骤二:PPT展示――通过动画效果展示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天平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教师讲解: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得出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的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教师需要指出:这不是完全的数学计算,当略有盈余或者略有赤字时,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从地铁的便捷出发,学习了国家财政的含义和作用,知道了国家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了财政支出的用途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三种关系。

五、教学反思

市政工程的含义第2篇

1.1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所谓城市化,是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着城市型转变,这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分工不断细化,非农化产业出现,促使向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商业经济不断地集聚。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是数量会显著增加,城市化的质量也会提升,在实现这两者时,均需要一定的城市土地作为支撑。城市土地的含义包含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在进行城市建设时所需的土地,而广义的城市土地不仅包含狭义的含义,同时还包含城市规划用地以及城市辖区内的所有土地。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型为城市人口,由此,城市的地域范围会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就会增加;为了充分地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就需要增加土地的供给,这种土地供给的增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土地增量供给,主要的做法就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通过农地非农用的措施来实现;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规划,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1]。

1.2土地资源对城市化数量与质量的影响首先,对城市化数量的影响。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经济增长水平会制约其发展,土地资源也会带来一定的限制,纵观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占据的土地多为耕地,当耕地面积不断地减小时,土地的增量供给就会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由此,人们为了保证自身的发展,就会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尤其是农业用地,更是会实现集约化发展,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增加城市化数量[2]。其次,对城市化质量的影响。所谓城市化质量,只要评判指标是人均居住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以及人均绿地面积,当面积越大时,说明城市化质量越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化质量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为了充分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就会有效地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这两个方面的叙述可知,在城市化数量与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其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1.3土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关系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而发展模式的形成会受到土地资源的影响。有限性是土地资源的显著特征,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人均耕地面积会不断的减少,人们为了实现生存和发展,就会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尤其是耕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的要求更加迫切,在集约化利用的过程中,城市发展模式就会形成集约型发展模式。

2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增长阻尼”效应所谓“增长阻尼”,是指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而产生的长期影响。土地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中的一种,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将会对其产生“阻尼”效应。具体说来,“阻尼”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劳动力人口数量将会显著增加,这时,“阻尼”效应也会相应的增加;当规模报酬率提高时,土地资源的“阻尼”效应增加,也就是说,当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越高时,城市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越大。

2.2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此种约束条件下,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技术止步不前,那么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说起,只有技术不断地进步,而且进步速度要超过土地投入的减少率,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资本、土地及技术,三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资本实现增长时,土地和技术也必然保持在增长的状态中。实际上,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的发展不仅受到土地资源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土地资源。在可持续发展受到土地资源影响时,经济产出增长、城市化所受到的影响为正影响,而工业化、产业结构受到的影响为负影响;在可持续发展影响土地资源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越高时,影响为正影响,剩余的两个就是负影响。据此,在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发展。

3现代经济下管理土地资源的措施

3.1构建城市土地发展权在土地财产权的所有权利中,应该包含土地发展权,是土地所有者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不过,此种权利也可以单独存在,成为财产权。在土地发展权方面,我国建设的还不完善,这导致开发商在利用土地时,存在非法变更行为,甚至有些政府官员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也违法操控城市土地,进而导致城市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严重缺乏,由此可见,构建城市土地发展权的重要性。在进行城市土地发展权构建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权力归属问题,我国所实行的土地所有制为公有制,由此看来,土地发展权应该归属于国家,当城市土地的用途需要变更时,必须经过国家的同意;其次应该明确土地发展权中的基本权能,一般来说,基本权能主要包含四项,分别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处分权;最后以城市土地发展权的类别为依据,构建出基本的框架,进而有效地保护城郊农业用地。

3.2界定城市土地使用权价格我国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无论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发生何种变化,所有权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对于城市土地的使用权来说,在进行市场交易时,具备一定的财产性权利,基于此,可以对其进行市场化改革,进而是城市土地的使用权具备财产权的功能。实际上,从初始权利来看,城市土地的使用权也归属于国家,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权逐渐发生了变化,具备了比原来更强的独立性,不过,所有权是无限期的,而使用权则需要在一定的限期内行使。城市土地所有者在行使所有权的过程中,可以出让或者转租,进而实现收益,由此说明,城市土地使用权形成了资本化,这样一来,就可以对使用权进行价格的界定,以便于在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时,土地的所有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

3.3完善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得地方政府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在此背景下,国家享有的土地权益就会越来越少,再加上我国“国家所有”的界定比较模糊,导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就需要不断地建立完善的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具体说来,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城市土地使用权中的绝对地租,其所获得收益应该归中央政府所有;第二,对于土地使用权中的级差地租,当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时,应该归属地方政府所有;第三,对于实际的土地使用者来说,平均利润应该由其所享有。这样一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就可以有效的缓解,也可以提升土地资源的管理效果。

4结论

市政工程的含义第3篇

关键词:市政与公路;工程造价;道路桥梁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道路桥梁工程开发的不断壮大,市政与公路不同计价模式下道路桥梁工程造价对比分析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市政与公路不同计价模式下道路桥梁工程造价对比分析研究,对我国市政与公路不同计价模式下道路桥梁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工程造价的概述

一般来说,工程造价主要是指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建设时,在项目规划、工程施工、工程验收等阶段所需要投入资金的总和。具体来讲,就是从人力、物力、财力3个方面的资金投入,三者的总和构成了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由建筑安装费用、设备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等部分组成,其他费用包括:管理费、勘察设计费、财务费、生产准备费、土地转让费等。工程造价是对建设过程中需要的资金进行合理地预算,建设项目的决策、投资计划、筹集资金等都需要以工程造价为依据。

道路桥梁工程是否能够获得理想的经济利益,其关键就在于工程造价能否准确地预算出来。施工阶段是项目运行过程中资金投入量最大的一个阶段,也是能否取得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三、道路桥梁工程造价控制的内涵与意义

加强对道路桥梁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指的是在桥梁工程资金投入、桥梁设计、桥梁施工等各个阶段,实现工程造价最低化控制的行为。桥梁工程造价控制的目的是提升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率,节约工程所需的各项开支,及时纠正施工中产生的错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高效化的目标,以帮助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材料和人工等各项成本的不断增加,公路桥梁工程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桥梁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成为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首先应加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道路桥梁工程造价的研究。其次,在桥梁工程施工中,在每一个涉及到工程造价问题的阶段,都要做出科学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健全的桥梁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体系,保证桥梁工程施工的双全效益,提升资金和材料的适用性。

四、道路桥梁工程市政与公路计价体系对比分析

1、市政与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及从业资格制度对比分析

(1)市政与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对比分析

我国市政路桥工程从属于建设工程之中,是建设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相应的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进行行业和造价管理工作,公路工程也属于大的建设工程的范畴,因此无论是市政路桥工程,还是公路路桥工程,其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和工程造价管理程序基本一致。

公路路桥工程由国家交通运输部进行行业管理,各省、市交通运输厅设置了交通运输工程造价管理总站(或公路定额站),各地级市设置了当地的交通运输工程造价管理站(或公路定额站)。交通运输部负责和解释公路工程计价办法和计价定额。还担负公路工程行业大型或重点建设项目的概算审批、概算调整等。

(2)市政与公路工程造价从业资格制度对比分析

国家在市政及其他工程建设造价领域执行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根据交通运输部相关文件,公路工程造价行业目前执行的是公路甲(乙)级造价师职业资格制度。

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负责组织,通过考试或资格认定取得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可以在建设工程相关领域执业,包含土建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等。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不分级别,分为土建与安装两个专业并区分执业资格范围,参加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无职称要求,但需要有一定的学历条件和职业经验。从2011年开始,公路甲级造价工程师报考的学历、职称资格和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试资格调整为基本一致,区别在于有公路行业造价的经验要求。

2、市政与公路工程造价管理计价依据对比分析

市政工程和公路工程各自都有一整套不同的造价管理计价依据,相互之间有比较大的区别,不能通用,但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市政工程项目一般不编制概算定额,所以市政工程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大多以各省市的市政工程综合定额(或统一基价表),以及各省市的市政工程计价办法为计价依据,各省市执行的是不同的定额和计价依据。

公路工程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设计预算执行的是统一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B06-2007),与初步设计概算阶段采用《公路工程概算定额》(JTG/TB06-01-2007);施工图预算结算采用《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B06-02-2007)。在全国各省市范围内,公路工程均执行以上计价依据。同时各省市为适应本省交通建设工程实际情况,根据以上部颁公路工程造价计价依据,补充完善本省的公路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和计价办法。各省市公路工程定额,计价程序基本相同,只是补充定额和各项取费费率会有所不同。

3、市政与公路工程费用组成和计价程序对比分析

(1)市政与公路工程费用组成对比分析

市政工程设备购置费包含在第一部分建筑安装工程费中,而公路工程设备购置费包含在第二部分设备、工具、器具及家具购置费之中;市政工程中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铺底流动资金是作为独立的项目单独计列的,而公路工程中这几项费用包含在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之中;市政工程中的铺底流动资金是作为独立的项目单独计列的,是一种动态投资。而公路工程未明确规定计列此项费用;市政工程直接费是由直接工程费和措施费组成,公路工程直接费是由直接工程费和其他工程费组成。

(2)市政与公路工程计价程序对比分析

1)市政工程措施费中的文明施工费、安全施工费、夜间施工费、赶工措施费、临时设施费、交通干扰施工增加费等项目,以直接工程费为计算基数,乘以规定的费率计算费用。而公路工程其他工程费中对应的类似项目,分别以直接工程费或人工费、机械使用费之和为计算基数。

2)市政工程措施费中的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费;二次搬运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模板费;脚手架费用,在公路工程中包含在对应的直接工程费中,不另计费用。

3)市政工程措施费中的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支架;施工排水、降水;施工围堰;沟槽及基坑支护等项目,在公路工程中按相应定额和工程数量计算费用,计入直接工程费。

4)市政工程中,企业管理费是定额基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费用计算时,企业管理费属于分部分项工程费用;在公路工程计价程序中,企业管理费不包含在定额基价之中,企业管理费属于间接费。

五、加强道路桥梁工程造价分析的意义

道路桥梁工程为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有其公共及社会属性,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般需要财政资金进行投资,而且投资规模较大。做好道路桥梁的造价管理工作对节省财政资金,发挥投资效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结束语

通过对市政与公路不同计价模式下道路桥梁工程造价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工程造价在市政与公路不同计价模式下道路桥梁工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道路桥梁工程的后续发展中,要加强工程造价的分析,确保道路桥梁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飞 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浅谈 科技创新导报 2010年

市政工程的含义第4篇

关键词:软土地基处理;市政路桥工程;施工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 A

市政工程与普通工程存在一定的差别,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致使市政工程对施工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市政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地质状况,其中软土地基对市政工程的影响相对较大,如果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将会严重的影响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以及使用寿命。通过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在市政工程中,能有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保证市政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应该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一、市政工程简介

“市政”主要包括城市的法制、规划、管理和建设等几个环节,市政工程就是指市政设施的建设工程。市政设施就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范围内基于政府义务和负责,为居民提供无偿或者有偿的公共产品和构筑物、建筑物以及设备等。例如公共交通设施、排水、环境卫生、防洪等基础设施。在市政工程中,路桥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关系着城市的交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进行市政路桥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土地质,遇到这样的地质在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时很麻烦,处理不好软土地基,就会导致工程基础不牢靠,继而发生一系列后续工程问题,例如沉降、建筑物倾斜等,这都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针对软土地基的特点,做出相应的措施,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

二、软土地基的定义及特点

软土地基是一种由淤泥质土、淤泥以及其他高压缩性土组成的,含粉土、粘土等细微颗粒较多的空隙大、松软土的有机质土组成的地基形态。软土地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透水性差,软土含水量相对较大,但是透水性相对较小;抗剪强度低,软土的抗剪强度通常为30kN/O,在外部荷载的作用下,抗剪性非常差;压缩性高,淤泥以及淤泥质土的压缩系统通常a1-2都大于0.5MPa-1,在软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通常会产生严重的沉降,导致建筑物出现损坏、开裂等问题;孔隙比相对较大,软土的孔隙比通常在1-2之间,相对较大;含水量相对较高,软土地基通常是由河滩、谷底、湖沼、滨海等沉积形成的,土质中的含水量相对较高;固结系数相对较小,固结时间相对较长,扰动性非常大。

鉴于软土地基的存在对市政工程施工有着较为重大的影响,因而施工单位在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加大软土地基抗剪切的能力,同时增加其抗载荷的能力,从而达到使得地基保持稳定的能力;改变软土地基原有的动力性能,从而尽量避免地基出现坍塌的情况;改善软土地基原有的压缩能力,减缓其下沉程度第四,改善软土地基原有的渗透性_以防止水土流失。

三、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实践应用

1、粉喷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

粉喷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的原理表现为:通过化学手段对软土进行处理,使其产生工程变化,增加地基的强度和牢固性,即将符合工程施工状况的水泥粉、石灰粉送入到软土中,再采用搅拌机对混合物进行快速的搅拌,由于水泥粉、石灰粉具有非常强的吸收性,在进行搅拌的过程中,粉末中会吸收大量的水分,与地基中的软土形成混合固体,这样能够有效的解决软土地基含水量大、抗压强度差的问题。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在采用粉喷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施工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先进行软土地基的填平施工,然后对粉喷桩的位置进行校准,保证粉喷桩的桩机始终处于水平位置;在搅拌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水泥粉、石灰粉等能够和软土层进行充分的集合,增强软土地基的牢固性;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搅拌,并实时的对水泥粉和水分的结合程度进行检测,保证该项处理技术的施工效果。

2、排水固结处理技术

排水固结处理技术的工作原理表现为:由于软土地基的含水量相对较大,导致地基不稳定,该种技术手段是在软土地基中加入排水管道,形成竖立或者水平的排水体,以其达到改变地基边界条件的效果,将土地中的孔隙水排出。排水固结处理技术包括三种方式:真空降水预压处理技术、降水预压处理技术以及沙井堆载预压处理技术。首先,真空降水预压处理技术,在加固的土体中添加沙井与砂垫层,然后在砂垫层上铺设不透气的塑料薄膜,然后用真空泵进行抽气,保证塑料薄膜达到真空的状态,抽出空隙中的水,达到固结预压的目的,但是由于该种地基处理技术对地基处理的要求相对较高,其使用范围相对有限;其次,降水预压处理技术,该种技术采用井点抽水降低地下水位,以此增加土体的自重应力,以此实现预压的目的,该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受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程度相对小,显著的提高施工速度;再者,沙井堆载预压处理技术,适用于透水性相对较小的饱和黏性土地基,该种方法能够压实土质颗粒,加快土体的固结速度,显著的提高地基的强度。

3、强夯处理技术

强夯处理技术主要针对空隙相对较大并且含水量相对较小的粘性土地基,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为了稳定路基通常采用该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强夯处理技术的工作原理表现为:利用物理学的重力作用,依靠高空重物自然下降形成的强大重力作用,对软土地基进行不断的压实,以此降低软土地基的压缩性,缩小土质之间的距离,以此有效的改善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以及其他性能。该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能够显著的提高土质的承载能力,设备简单,施工方法简单,节省原材料,施工速度相对较快,功效相对较高,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4、浅层地基处理技术

对于路基填方较低的地段,软土地基通常采用该种处理技术,在市政软土工程地基处理的过程中,对于较浅的路基,用表层排水法、挤排法、换填法、垫层法等,在进行垫层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市政工程的具体状况选择相应的施工材料,用砂砾、灰土等稳定路基,对于软弱层相对较浅,含水量相对较高的软土路基,需要选用适宜的材料进行分层回填,如果遇到水下软基、淤泥质粘土、淤泥压缩性大、含水量高的软土地基,应该采用挤排的方式进行处理,以此保证路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5、砂石桩加固处理技术

砂石桩加固处理技术的工作原理表现为:采用吹冲、振动以及冲击等方式在软土地基中形成孔,并将碎石、砂石等填充到生成的孔中,构成直径相对较大的砂石桩。砂石桩的种类相对较多,例如碎石桩、砂桩、石桩等,砂石桩和土层能够形成复合地基,防止砂土在振动的过程中出现液化的现象,显著的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并提高软土地基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砂石桩加固处理技术在国内外均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该种方法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考察。

6、硬壳层补强处理技术

该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通常适用于纵向排水条件相对较差、路基高度相对较低、湿陷性黄土、沙星软土以及粘土硬壳层下卧等地基状况。该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工作原理表现为:采用夯实、冲击压实以及振动碾压等方法对硬壳层的厚度进行改变,以此改善地基的物理学性能,该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不仅能够显著的改善软土地基的性能,还能够有效的节约成本,致使该种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市政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建筑领域。

7、真空预压法的应用

由于软土地基非常容易使路基产生沉降,因此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多的,由于软土层的特性,很容易导致填土中掺杂着杂草或者块状的杂物等这类有机废物,在这些杂物存在的情况下,地基中的土壤颗粒就很难想相互挤紧,不能够起到密实的效果。时间久了,中间夹杂的杂物就会腐烂,出现空隙,地基的密实度受到严重影响。还有的施工者进行回填时带水回填,使得地基含水量超标,严重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地基沉降。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施工常采用真空预压法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首先先在要处理的地基表面敷设50厘米左右的砂,以此作为排水体,接着向土体中打进袋装的砂井,这是竖向的排水体,接着将薄膜密铺在软体地基的表面,薄膜的四周都要买入到土中形成真空。

8、其他技术

在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可运用一种或者多种方式进行。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对软土地基采用多种技术配合处理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根据相关地质资料,掌握土壤中所含水系情况。若土壤中的水体得到补给,再加上施工载荷的影响,则会使得土壤的力学性质得到持续的改变,降低地基的稳定性;对于软土地基周围的杂土应进行及时的清理,以避免对软土地基产生不良影响;在对软土地基进行填土处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控制填土的速度,保证软土地基的稳定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政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软土地基的概念进行鉴别,根据市政工程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并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保证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促使市政工程能够顺利的完工,为社会建造出质量合格的市政工程。

参考文献

[1]楼苏,黄书琴.路桥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4:331-332.

[2]张涛.市政路桥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策略[J].科技创业家,2013,03:26.

市政工程的含义第5篇

关键词:城市化   城镇化  工业化    现代经济      区域经济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含义着手,从城市化的几种不同类型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以及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些问题。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 .人口学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3 经济学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2]。

二.城市化的三种形式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在对三种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的了解,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1.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几十年前,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的落后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2 .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

    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外来工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2003年g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样,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的也成为诸多媒体所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长远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外来工的生活、工作,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如2004年初开始报道的泉州工人严重短缺的情况,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城市信用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招工春荒”现象在福建省泉州市2004年再次出现。原因何在?泉州市有关官员认为:一是有些小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二是劳动环境差;三是工资待遇低。创造好的“打工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政府责无旁贷。无论是从关怀弱势群体、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还是从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政府都应该拿出切实的行动来。尤其是在当前打工者尚没有完全组织起来与强势力量进行博弈时,政府的作用更显得重要。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涵义着手,在对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   城镇化  工业化    现代经济      区域经济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含义着手,从城市化的几种不同类型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以及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些问题。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 .人口学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3 经济学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2]。

二.城市化的三种形式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在对三种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的了解,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1.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几十年前,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的落后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2 .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

市政工程的含义第6篇

关键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市政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政工程不断增加,在市政工程中,软土地基是一种运用比较广泛的地基类型,由于软土地基有其自身的特点,软土地基的性质因地而异,因层而异,不可预见性大,这就对软土地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所以如何处理好软土地基在市政工程中运用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

1软土地基的含义与特征

1.1含义软土地基是一种由淤泥、淤泥质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构成,含粘土和粉土等细微颗粒含量多的松软土、孔隙大的有机质土松散砂等土层组成的地基形态。

1.2软土地基的特征一是颜色:软土外观是以灰色为主的细粒土;二是含水量高:由于软土地基一般由滨海、湖沼、谷地、河滩等沉积而成,这些土质的主要成分是粘土和粉土,粘土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高岭石(约占总量的80-90%),它能与周围的水产生作用,使水附在土表面,所以天然含水量高。三是孔隙比大:软土的孔隙比较大,我国软土的天然孔隙比一般在1~2之间。四是压缩性高:我国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压缩系数一般a1~2都大于0.5MPa-1,一般情况下软土都处于固结状态,只有少部分处于超固结状态,建在这种软土上的建筑物有可能发生沉降,会造成建筑物的开裂和损坏。五是抗剪强度低,我国软土无侧限抗剪强度一般小于30KN/m2(相当于0.3KN/m2),所以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抗剪性能极差。六是透水性差:软土虽然含水量大,透水性较小,渗透系数K≤1(mm/d)。七是灵敏度高:灵敏度一般在3~4之间,有的甚至更高。八是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扰动性大等特点。

2软土地基处理不当造成的危害

在软土地基施工前,如果没有测查好路基的基本状况就设计图纸,就会设计不详细或不准确,导致对应该作软基处理的地段未作处理设计,另外有的地段明知是软土地基,但是没有做好软土地基处理措施而建建筑物,就会造成路堤或建筑物失衡,甚至下沉,还有的做了软土地基处理的,但是处理技术不科学,施工不正确造成路堤失衡,或堆积资料不当,没有按规定分层填补,碾压不当等等都会导致路堤失稳。

3软土地基技术处理原则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工程中应用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由于软土地基本身含水量比较高,所以施工时间要安排在非雨季节的时候,施工管理者要关注天气预报,选在连续降雨量少时间施工,以免发生水土流失。第二:提高软土地基的抗剪能力和抗压能力,确保地基稳定性。第三:完善地基的扰动性能,降低压缩性和渗透性,以防止地基开裂、沉降,从而稳定路基。第四:合理安排工序,采用机械化快速施工,像路基开挖、换填、防护加固、防排水各项设施等工序一气呵成,尽量缩短工作时间。所以在市政路基施工过程中,要分析好路基的特性,分清土层的薄厚,来避免扰动淤泥和软土,另外,有的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也可作为软土地基的填充物,来提高软土的持力层,但是要注意的是腐蚀性高和含有机质高的废弃物不能作为软土地基的填充物。只有充分掌握好路基特性,市政工程才能确保顺利、安全完成。

4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

4.1浅层路基处理技术

一般是路基填方较低的地段,软土地基通常采用这种技术,在市政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对于较浅层的路基,用垫层、换填、排挤、表层排水的方法,在垫层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材料,像砂或砂砾及灰土等稳定路基,对于含水量较高,软弱层较浅,易于挖除不适宜材料时用换填法来分层回填,当路基要经过水溏、鱼池和较深的流动性强的淤泥地段时,常遇到含水量高、淤泥压缩性大、淤泥质粘土软基以及水下软基时就用排挤的方法来处理等等,来确保路基的稳定可靠。

4.2强夯处理技术

这种方法对孔隙较大且含水量一般的粘性土地基比较实用,在市政施工过程中一般可以采用强夯来稳定路基。因为土层在巨大冲力的作用下,在软土中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冲击波,使软土孔隙缩小,让软土中的孔隙水排出来,从而软土体迅速固结。来提高基承载力。

4.3石灰浅坑处理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有的粘性土含水量比较高,出现软土松软现象,如果松软度较轻,可以直接挖土,然后晒干,如果松软度比较大,就可以用“石灰浅坑法”来稳定路基,挖一个宽40cm深1m左右的坑,方形、圆形都可以,放三分之一左右的生石灰,然后回填碾压,达到稳基目的。

4.4沙石挤淤地基处理技术

这种方法一般使用在常年积水的地质,像湖泊、河滩、湖塘河底等积水沉积地,这些软土地基排水比较困难,地下水位高,地基表面软,可以将沙石沉在淤积的最下面,施工时采用重型的机械进行辗压,使沙石密度均匀,防止因密度不匀导致沉降不一致。

4.5粉喷桩处理技术

由于软土软土地基是一种由淤泥、淤泥质土,而粉喷桩的方法对于加固淤泥、淤泥质土、粉土和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具有很好的作用,它采用粉体状固化剂对软基进行搅拌,用水泥、石灰等作为固化剂的原料,通过专门的搅拌机械将软土和固化剂进行搅拌,使固化剂和软土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软土具有整体性、水稳性,并具有一定的强度,更好的为市政路基建设所使用。

4.6排水固结处理技术

由于软土含水量较大,所以用排水来固结地基很重要,可以在软土地基中加入适当的横向或重向的排水管道,来增加软土孔隙水的排出路径,主要有堆载预压法,一般用在透水性比较小粘性土质,经过堆压预处理后,地基一般不会再产生大的固结沉降,提高地基强度,降水预压法是抽取地下水,来降低地下水位,增强软土自身的自重应力,它使土中孔隙水压力降低,从而不会使土体发生破坏,真空预压法是在软土地基内放置砂井或塑料排水板,然后在地面铺设砂垫层,其上覆盖不透气的密封膜使其与大气隔绝,通过埋设于砂垫层中的吸水管道,用真空装置进行抽气,将膜内空气排出,从而达到固结预压的效果。处理软土地基的技术方法很多,施工单位应根据地质的实际情况,采用对应的处理技术,并严格按照土基施工技术,合理的把握路基的施工进程。

4.7真空预压处理技术

真空预压法是针对市政道路施工中基于路基不均匀、易发生沉降而采取的技术处理措施。市政道路施工环境较为复杂,造成路基发生沉降进而导致道路质量出现问题的因素较多。具体分析主要是市政道路施工填土过程中有可能会将树根等一些块状有机物填入路基坑,块状物掺杂在土层中会影响土层颗粒的密实性,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掺杂在土层中的块状有机物腐烂,土层中会形成空洞,破坏了路基的密实度。此外,还有部分的市政施工单位没有严格按照道路施工设计要求施工,通常对路基坑采用一次填土压实的方法,而没有采用分层填土压实的方法,致使路基密实度不够造成路基沉降。施工时应将软土地基表面铺设厚度为40一50cm的砂垫层作为水平排水体,然后在路基土体中打入袋装砂井作为竖向排水体,进而将塑料薄膜铺设在软土地基表面砂垫层上,塑料薄膜四周要用土压实,防止空气进入。真空预压法可有效地避免在路基坑回填土过程中夹杂块状有机物而产生路基沉降。

5结语

总而言之,影响市政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因素很多,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来处理施工中所遇到的难题,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技术,从而提高施工速度和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市政工程的含义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通过清理使规范性文件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我省地方性法规、规章相一致,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相适应,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两个加快”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务环境。

二、清理范围、原则和重点

清理范围:年月日以前市人民政府及其办公室、镇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含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下同)制发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市人民政府及其办公室与非政府机关、组织联合制发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清理原则: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清理重点:规范性文件是否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我省地方性法规、规章相抵触;是否违法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是否含有不利于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是否含有地方保护、行业保护和垄断以及超国民待遇的内容;相互之间是否矛盾和冲突,影响执行效力,等等。

三、清理方法和步骤

(一)清理方法。

1、各镇人民政府和市级各部门要按照“谁制定、谁负责”的方法进行清理,明确继续有效、修改、废止和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两个机关以上联合制定的文件由主办机关负责清理,征求其他制定机关意见后明确是否继续有效、修改、废止和失效。

2、以市人民政府及其办公室名义制发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市人民政府及其办公室与非政府机关、组织联合制发的规范性文件,由起草或者实施的市政府部门负责清理,并提出继续有效、修改、废止和失效的建议,由市政府法制办审核;市政府法制办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决定。

(二)工作步骤。

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从年月日开始至年月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1、组织动员阶段。根据市政府要求及时进行动员和安排部署,制订清理工作方案,确定清理工作的保障措施,落实清理工作责任。

2、清理审查阶段。对规范性文件进行逐件清理。

3、验收总结阶段。认真进行总结,撰写清理工作总结,填报有关清理报表(见附件)。镇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总结于月日前报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法制办审核后于月日前报市政府决定公布,同时市政府将汇总全市清理情况后向省政府报告。

四、清理结果的处理

年月日以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原则上一律废止;确需继续执行的,应由市人民政府或者市政府部门重新评估后,重新公布或对存在的问题修改后公布。

年月日以后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继续执行的,重新公布;存在相关问题,经修改后仍需执行的,按规定修改后重新公布;在指导思想、主要政策措施等方面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本次清理要求的要予以废止。

镇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的临时性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和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原则上一律废止;确有必要保留的,由市人民政府或者市政府部门按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重新制定。

内容已经明显过时和阶段性工作已经完成或调整对象已经消失的规范性文件,一律失效。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要将市人民政府及其办公室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文本和废止、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上向社会公布。各镇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要将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文本和废止、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报市政府法制办汇总并公布。

五、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

建立规范性文件公布制度。清理工作完成后,以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市政府通过网站等形式公布;镇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由市政府法制办负责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未经公布,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建立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清理工作完成后,市人民政府及其办公室、市级各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对清理后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和新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都要实行统一标注有效期制度。

建立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定期对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对清理后未列入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的,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具体规定另行制定。

六、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同志任组长,市政府法制办主任裴同志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市监察局、市政府法制办、市财政局、市档案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清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工作人员从市政府相关部门抽调,办公室设在市政府法制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由裴永智兼任办公室主任。清理工作结束后,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自行撤销。

七、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镇人民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分管领导负责抓落实,精心组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顺利完成。

(二)开门清理,接受监督。在清理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可采取引入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召开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欢迎社会各界尤其是行政管理相对人通过各种途径对规范性文件清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市政工程的含义第8篇

1.城市公共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1.1城市管理的含义[1]

 

从最基础的管理来切入,一般来说,管理(Management)是一切组织的根本,它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活动之中。就城市管理而言,管理有多重含义。第一,管理不仅仅是施政。管理的概念涉及承认政府正式当局内部和外部都存在有权力。在许多文献中,管理包括政府、私人部门和民众社会。第二,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管理可以有多种表现:专横或仁慈,有效或无能。第三,管理强调的是“过程”。它确认、决定的做出是基于许多参与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做出的,而那些参与者均有着各自不同的、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优先事项。

 

现代城市管理是指多元的城市管理主体依法管理或参与管理城市地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属于公共管理范畴,所以也叫城市公共管理。目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管理的内涵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管理的内涵有明显的不同。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管理既包含了以城市政府为主体的城市管理者依据国家法规体系、通过国家计划和发展规划对城市运转和发展所进行的控制行为和活动,也包含了城市政府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城市管理法规对城市企业、城市公民、城市非政府机构的生产生活所进行的组织、控制、协调行为和活动。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现代城市管理还包含着城市政府管理职能与非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市民等参与城市管理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结合。[2]

 

1.2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健全的城市管理必须使居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公民的利益。基于城市公民资格原则上的健全的城市管理,强调任何人,无论男女老幼,均不得被剥夺取得城市生活必要条件的机会,包括适当的住房、房屋租用权保障、安全的饮水、卫生、清洁的环境、保健、教育和营养、就业、公共安全和流动性。通过健全的城市管理,使市民们得到发表意见的讲坛,充分发挥其才智,以便改善其社会和经济状况。

 

1.3城市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综合性(2)管理的开放性(3)管理的动态性(4)管理的参与性[3]

2.城市管理方法

 

2.1城市管理的一般过程

 

管理是一种人的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过程。城市管理过程实质上是由各个管理环节组成。城市管理是个人和公私机构用以规划和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众多方法和行动的总和。这是一个调和各种相互冲突或彼此不同的利益以及可以采取合作行动的连续过程。它包括正式的体制,也包括非正式的安排和市民的社会资本。

 

2.2城市管理的目标和手段

 

2.2.1城市管理的目标。城市在空间上高度集聚,高度集聚使得城市中人口和环境的平衡受到影响,造成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的发展急需有力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控,合理的人口密度和疏导,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使用,灵活的产业结构调整,持续的改善交通状况,不断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因此,城市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城市整体的协调运转。

 

2.2.2城市管理的手段。城市管理作为过程,包括调研、决策、计划、实施、协调、反馈等环节,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其管理手段应该是综合的,应该建立“以法制为规范、以行政为主导、以社会自治为基础”的城市管理的手段体系。

 

3.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及改进建议

 

3.1问题

 

3.1.1经济管理手段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的各种经济手段还不能很好地衔接和配套,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在对个人进行控制时,往往过多地使用了经济杠杆,尤其是过多地使用了罚款,这成为了有关部门变相谋取收益的重要途径,也成为被控制对象不服从的理由。针对部门之间的管理,常常由于过多地照顾到了企业经济收益对地方财政收入的作用,而忽视了生产过程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罚款的手段进行控制显得很乏力。

 

3.1.2行政管理手段问题。城市行政管理的权威来自管理者的行政级别和被赋予的权力。因此,很多管理者为了行使更大的权力,往往千方百计地提升本部门的级别;或者为了使某一个问题能得到彻底解决,往往安排比较高层次的官员前往,高级别的管理者在行使行政手段时往往更有力度。但是,由于责、权在很多部门都不对等,很小的事情往往也需要动用比较高的级别解决。

 

3.1.3法律手段问题。目前我国城市管理中的法律法规涉及的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认为需要立法的领域。虽然制定了众多法律,但我国在执行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城市管理人员把执法简单化,对违反规定的人员抱有敌视情绪,使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紧张,在我国很好的表现就是“城管过街人人喊打”。[4]

 

3.2解决问题的建议

 

3.2.1明确城市管理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就是要组织、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城市管理各系统、环节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目标及任务,调动各方面加强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3.2.2变执法为管理和服务推动和谐执法。城市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处罚,更需要管理。城市管理者应该变原有的执法观念,以为民服务、便民服务来推动执法,把执法和服务融为一体。城市管理不是治民而是便民。

 

3.2.3保证企业独立,兼顾各方利益。只有当企业具有独立经济利益时,经济杠杆才能对各个经济主体起到调节作用,如果企业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也无从谈起。此外必须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三方的利益,不能顾此失彼,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