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无形资产的分析

无形资产的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3 09:59:05

无形资产的分析

无形资产的分析第1篇

关键词:无形资产;会计;实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步入新世纪以来,投资贸易更为方便自由,产业的知识共享与世界经济的标准化已经逐步完善。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改革,当代企业制度变得更加科学合理,社会的进步推动着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无形资产当前已经广泛的普及到了各类企业当中,所代表的价值正逐步加大。

一、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

(一)强化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理解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迅速复苏,但经济增长过快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直到如今,我国多半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概念微弱,甚至没有相关的了解,对于专利技术,商标权之类的无形资产不闻不问,既不体现应有的价值,也不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在这种情况下,无形资产的应用与开发已经成了无稽之谈。要知道,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时代,无形资产在当前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是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一个“杀手锏”。因此,企业必须对无形资产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充分理解与把握[1]。

(二)无形资产的概念

无形资产,指的是企业长期或某一段时间使用的没有物质实体的资产,包含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与配方、商誉以及专营权等,企业利用此类的无形资产来为自身赢取更多的信誉以及效益。无形资产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无形资产没有物质实体,它的存在与价值的体现方法只能用思想观念来感觉,而无法用感官感觉到,这是无形资产与其他类型资产的明显差距。其次,它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从无形资产的的各个体现方面上,例如数量、功能以及存在形式皆具有单一性,在市场上不会有与之相同的无形资产。同时,它的损耗形式也同样存在着单一性,单一的无形消耗。再次,无形资产有一种未知性,未来所能带回的经济效益难以评估,人们很难对此进行预计。同时,由于并没有物质实体,对它与其他资产所带来的效益难以进行区分,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没有任何方式进行预估的,更为先进的专利技术出现,市场的竞争,市场的需求以及消费者各个阶段的消费心理都是影响无形资产有效使用期限的重要因素。

(三)保护现有的无形资产价值

在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充分理解之后,还应针对无形资产展开相应的保护措施,我国真正发展时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想要在国际社会上站稳脚跟,保护无形资产的任务就显得极为重要,积极了解国内外相关局势,对自身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定期收集,以免错失良机使得无形资产贬值。再就是应针对无形资产做出有效的保护工作,以免被别有用心的违法分子侵袭、盗窃而受到损失。虽说是无实质化的资产,正常情况下其经济价值是较为稳定的,但这并不能肯定无形资产就不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贬值。例如:产品质量问题,售后维权问题,宣传力度问题,信誉度问题以及生产能力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会引发无形资产发生贬值。因此,企业应及时的对无形产业所存在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确保无形资产不出现因人为因素而出现问题,切实有效的保障无形资产的存在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一旦企业的无形资产发生了损坏、被窃取情况。应通过相关的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最大程度上保护自身资产。一个合格的企业,应在守住自己的经济来源,更要对无形资产做到优化更新[2]。

二、对无形资产正确评估

计算无形资产是否有一定的精准性,计算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切实有效。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效果。但因为无形资产是无实质性的存在,含有未知性与单一性,这类因素会使在企业运作时,会使得无形资产的费用与摊销杂乱无章,经过会计理论界与会计执业界多年来对无形资a的探讨更具有深度与意义。

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有着三种不同的观点,首先是通过无形资产的成本来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其次是通过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来判断多具有的价值。再次,通过无形资产产生的效益来进行预估评判。但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来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并不能用货币来直观的体现,而通过无形资产的效益来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也不够客观。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通过无形资产成本来衡量无形资产价值是较为科学合理的。

总的来讲,在探究无形资本的过程中,其各个方面所有的支出都应视为无形资产的资本,而对于研究过程中的未知性,项目的成功或失败不可预测。因此,在开发期间发生的支出应之间记录为当期费用。另外倘若项目研发成功可以直接当做无形资产的情况下,将其记录我无形资产成本的价格实际上是以申请法律援助以及取得相关保护的费用,而且并不触犯任何法律法规,但这种行为与历史成本并不相之匹配,无法衡量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与价值,将庞大的的费用去转移给其他企业,这一做法使得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从利益角度来看,该类方法与原则也是不相同的。因此,真实的记录有着属于自己的重要价值,确认企业通过无形资产项目的可行性,在探究研制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一并封入无形自残的价值之中[3]。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技术创新的脚步越来越快,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是极为必要的,本文以对无形资产的理解,计费、摊销以及会计的核算问题以及无形资产的管理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无形资产的众多领域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仍待解决,总而言之,无形资产的会计理论实践与研究在会计界仍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廖哲韬.无形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王兆生.无形资产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无形资产的分析第2篇

【关键词】 行业会计制度; 旧准则; 新准则; 研发; 摊销

2006年财政部新颁布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处理较以前有了很多变动,比旧准则更科学合理,考虑的更全面,并且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有关规定更一致。这说明我国在会计处理上对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视,也反映了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明显,对无形资产的处理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国长期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决定了企业中有形资产占很大比重,而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占的比重不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所以在会计处理上比较简化。但是现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红塔山这一品牌就价值300多个亿,尤其是现在出现了一些高新企业如联想集团,其无形资产超过了总资产的60%,所以,各利益相关主体对无形资产也越来越关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势在必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处理规定得更科学合理,对过去的处理方式作出了很多变动。主要的几点是: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越来越科学合理,并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1993年陆续颁布的行业会计制度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不具备实物形态,能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长期发挥作用的权利、技术等特殊资产”。这时期的行业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只是停留在对无形资产外部特征的描述上,没有触及定义应该揭示的本质属性。

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可见,《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更具有合理性。

2006年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强调了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而把不可辨认的商誉等排除在外,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更科学,也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及我国日益市场化的趋势相吻合。

二、规定了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行业会计制度没有明确地规定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而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则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无形资产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因为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确认时应持谨慎态度,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作出最稳健的估计。所以到2001年以后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更符合谨慎性原则,在2006年新出台的会计准则中仍然执行这一确认条件,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又增加了可辨认性的确认标准。

新准则不再明确无形资产的具体内容,虽然这意味着凡是符合无形资产概念和确认条件的都应是无形资产,改变了以前范围过窄的弊端,但由于我国市场还不够完善,企业意识不到位,以及原准则的影响等因素,许多企业对拥有的无形资产“视而不见”,即使有些企业意识到这些资源的价值,实际确认时却又无法衡量其价值。所以,最好在明确规定无形资产确认标准的同时,列举无形资产的具体类别和内容,以便于实务操作。

三、逐步完善了对自行开发并依法取得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核算

对自行开发并依法取得的无形资产,行业会计制度规定:应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作为入账价值。但是自创无形资产是否会成功,事前很难确定。因此,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能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作为入账价值。比较来说,这一规定更符合谨慎性原则。但是这样的处理,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如果要资本化的话,研发费用才应该是无形资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注册费、律师费仅仅是一小部分。所以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把企业内部用于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两部分,并规定把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资本化,在同时满足准则所列出的一系列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激励企业增加更多的研发投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会计政策层面对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给予鼓励,减少因取得方式不同而使无形资产入账价值产生差异,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

但在实际应用时,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截然区分为研究与开发两个不同的阶段恐怕是很难的,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正确地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建议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根据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及所处的程度以列举的形式明确一部分研究和开发活动以方便会计工作者操作。

四、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行业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只是作了一般性的规定,即企业应将各种无形资产在受益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而旧准则对无形资产摊销规定得较为具体、详细,即“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并对摊销年限也作了详细的规定,这在当时更具有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更加符合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阅读习惯,便于掌握和应用,能够起到指导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的作用。

新准则在摊销问题上又作了很大调整,对取得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先要进行判断,使用年限有限的,应就其摊销金额在使用寿命内系统摊销,摊销方法应反映与该项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采用直线法摊销。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新准则允许企业选用不同的摊销方法,并将方法选择的依据建立在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上。而对于无法可靠确定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的,则仍采用直线法摊销。多种摊销方法的可选性,一方面反映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更全面性;另一方面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新准则没有具体规定有哪些摊销方法,所以准则中应具体规定企业可选用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并说明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形。同时,应加强无形资产摊销的控制以增强不同经营时期的可比性。

五、对无形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

行业会计制度对此未予明确,而旧准则则明确指出,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因为在无形资产入账以后,可能要发生一些为确保该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预定的经济利益的支出,如相关的宣传活动支出。这些支出要在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新准则相比之下要复杂些,要求企业取得的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在取得后发生的支出应当再次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按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方法进行确认。这样规定充分体现了客观真实性和统一性。但是再次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就过于复杂,增加了报告成本,可操作性差。可以按照该支出是否很可能使资产产生超过原来预定的绩效水平的未来经济利益和该支出是否能够可靠计量和分摊至该资产来确认资本化的范围,这样既符合确认资产的一般条件,也便于操作。

六、无形资产在有关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披露

行业会计制度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反映企业各项无形资产的净值,根据“无形资产”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即实际成本―摊销价值)填列。

2001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披露以下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各类无形资产期初、期末的账面余值、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于土地使用权,还应另外披露该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和取得成本。”在这一准则中,对无形资产规定的披露内容不够全面。

2006年的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值、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记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相比之下,新准则在无形资产的披露方面更明确地规定应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有关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累计摊销额、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摊销方法等各项信息,以便更能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更好地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对无形资产信息的需求。

但是在新准则中只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才能加以确认,许多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也是对决策者极为有用的信息却被排除在了财务报告之外,因此,建议披露无形资产的信息时,应尽量实现它的完整性和相关性。

通过对上述无形资产在不同时期的比较,会发现新准则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更能体现无形资产的特点,满足决策者的决策要求,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并且新准则不断地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这也预示了我国和国际接轨的趋势,有利于企业境外融资和减少对外贸易损失。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变动了的现实情况还会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的会计工作者努力完善会计处理方法,以满足时代的要求,推动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组织翻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编.《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 吴雅玲.新旧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比较与分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09).

[6] 孙晓宁.关于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新旧准则的比较分析[J].商业会计,2007,(05)上半月刊.

无形资产的分析第3篇

关键词: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信息披露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知识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原2001年《无形资产》准则基础上,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分析、吸收各方面反馈的合理建议,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1 无形资产的适用范围

旧准则中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既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可辨认无形资产,也包括商誉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而新准则中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强调了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特征,这样就把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企业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了。这样就使得我国无形资产的会计确定、计量和报告同国际上的通例具有了可比性,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竞争,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会计处理的修订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研究和开发工作。企业进行内部研究项目的开发,必须投入人力和物力,发生各种支出。而对这些支出的核算,旧准则中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这样处理必然引起开发阶段利润的下降,管理者不愿因为业绩下降而引起投资者不满,于是就减少开发经费支出,这样短期利润数字可能比较好看,但却损害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进行了修订,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可以资本化。这就要求企业能正确划分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才能正确确定费用化与资本化的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探索性,已进行的研究项目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会否形成无形资产等,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该阶段的支出不能资本化自然是合理的。而开发费用的资本化,可以减轻管理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从而提高企业在开发投入上的热情,促使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促使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实现长期的同向增长,使公司进入良性循环周期,提高企业价值水平。

3 增加了不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

旧准则未规定无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新准则增加了不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根据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判断,如果无法合理估计某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应将其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并对其进行了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该无形资产无法预见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进行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这样做有可能改变企业的资产和损益情况。

4 无形资产摊销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而新准则规定,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按照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进行摊销,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新准则还增加了每年年末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的规定,以及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的规定。一旦发现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可以及时调整,使会计处理更加符合当前的经济实质,比较客观地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及账面价值。

5 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变化

新旧准则对不同渠道取得的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均作出了规定,但是,构成无形资产成本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概括如下:

(1)外购的无形资产。旧准则指出,购入的无形资产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新准则规定更全面。首先,规定了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包括的内容,指出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其次,新准则又进一步规定,对于购入无形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2)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根据旧准则,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只包括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而根据新准则,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三个条件和追加的确认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

(3)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根据旧准则,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而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相关准则确定。

无形资产的分析第4篇

关键词:国有股份制银行;无形资产投资;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1-0028-05

一、引言

国内银行市场完全开放以后,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创新是国有股份制银行培养竞争力和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与外资银行相比,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服务创新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改进的程度。而服务创新主要是通过知识的创新和无形资本投资实现的,国有股份制银行将会投资更多的资源用于研发、信息技术、员工培训、争取客户等方面,无形资产在银行价值创造体系中日益显示出重要性。

在管理学中,无形资产(Intangibles)泛指未来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非物质性资源。这些资源大多无法在现有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1996年,英国学者安妮・布鲁金(Annie Brooking)在其所著的《智力资本――应用与管理》一书中认为: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是使企业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因此,无形资产与智力资本常被视为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大部分学者认同智力资本的三分法。即企业智力资本(或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组织结构资产和关系资产(茅宁和王晨,2005)。而企业会计报表中计量的无形资产仅仅是其狭义范畴,即“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也可称为表内无形资产。

本文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无形资产及其投资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了便于获取数据,本文仅对已上市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即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本文数据来源为国有股份制银行2006年与2007年的年度报告以及wind数据库,并通过证监会与交易所网站进行资料补充。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08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57.7万亿元。其中,国有股份制银行所占比例为52.2%。表1列示了国有股份制银行的基本情况。表1显示,工商银行是我国资产规模最大、员工人数最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中国银行则是我国目前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资产质量来看,四家国有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3.5%以下,其中最高的是中国银行,为3.12%,最低的为建设银行,为2.6%;此外,除交通银行外,其他三个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高于100%。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4%,国有股份制银行均超过了此要求。从盈利能力来看。国有股份制银行2007年税后净利润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其中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增长率超过了50%。

三、表内无形资产分析

(一)表内无形资产总额分析

本部分内容分析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表内无形资产状况,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无形资产(万翔和田昆儒,2006),因此属于狭义无形资产范畴。

根据表1,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表内无形资产表现出如下特征:

1、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规模与总资产规模的变动趋势相反。

根据年报数据,与2006年相比,2007年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资产总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建设银行增幅为21.1%,中国银行为12.44%。工行增幅为15.64%,而交通银行虽然资产规模最小,但其增幅却最大,达到了22.61%。

但与2006年相比,2007年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总额均有小幅减少,呈现出与总资产相反方向的变化。

2、国有股份制银行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低。

分析显示,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与总资产之比均低于0.4%,其中交通银行最为突出,2007年无形资产仅占总资产的0.06%,远远落后于其他三家银行。根据田昆儒和万翔(2007)的统计,2005年,美国商业银行、花旗集团、摩根银行、瑞士信贷集团、瑞士银行集团(UBS)等美国规模较大的5家上市银行的无形资产比重分别为3.98%、3.20%、4.85%、1.20%、2.57%。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并未真正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

此外,尽管从总额来看,在这两年间,工商银行的无形资产总额始终遥遥领先,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相对居中,且两者总额较为接近。由于总资产规模远远低于前三者,交通银行的无形资产总额也明显处于末位。但分析显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无形资产与总资产之比非常接近,建行与工行甚至是持平的。由此可见,三家国有银行在无形资产相对规模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别。

3、国有股份制银行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出现了大幅下降。

从四家银行的无形资产与总资产之比的变化来看,该比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交通银行与建设银行分别下降了21.05%和20%。原因可能在于无形资产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资产增长速度,但同时也反映出各银行更倾向于披露确定性强的有形资产,而对不确定、不好操作的无形资产不愿意披露。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国有股份制银行无形资产总额有所降低,但同期银行资产总额却保持增长态势: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低,且呈下降趋势,此外,除交通银行外,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相对规模并没有显著差别。上述状况一方面显示出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体系亟待改善,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无形资产在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资产体系中尚未占据应有的地位。很难发挥出价值创造的潜能。

(二)表内无形资产类别分析

会计学中关于无形资产类别的规定,比较具影响力的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国际评估准则》和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田昆儒和万翔,2007)。我国2006年颁布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把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其中,可辨认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主要指商誉。

表2和表3详细列示了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表内无形资产类别与构成比重情况。根据表3与表4,国

有股份制银行的表内无形资产表现出如下特征:

1、土地使用权是国有股份制银行的主要无形资产。

总的来看,表2显示出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表内无形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软件、世博协议权利、飞行设备订单和其他等共5个类别。其中,在2006与2007两年间,土地使用权占无形资产比重均接近92%。紧接其次的是软件,两年的占比均在5%左右。

2、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类别出现了细微的变化。

总的来看,表2显示出,在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中,总额增长最多的是软件,2007年比上年增长了12.00%,总额下降最多的是世博协议权利,2007年比上年减少了22.33%。此外,软件同时也是所占比重增长最多的无形资产,而世博协议同时也是所占比重下降最多的无形资产。但是,土地使用权在总额减少3.25%的情况下,其占无形资产的比重却并未减少,还有0.04%的微量增长,原因在于世博协议权利、飞行设备订单和其他等这3类无形资产的同期减少。

3、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类别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比分析四大银行的无形资产构成,从表3可知,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土地使用权在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无形资产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其中,工商银行为100%,建设银行为93.96%,中国银行土地使用权的占比居中,交通银行的土地使用权仅占45.95%,不及总额的一半,是四个银行中最低的。同时,交通银行的软件类无形资产占比却有27.66%,远高出其他三大国有股份制银行。另外,交通银行拥有一项独特的无形资产,即世博协议权利。中国银行也拥有一项特有的无形资产,即飞行订单设备。

上述分析表明,尽管近期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类别出现了细微的变化,但土地使用权占无形资产的比例依然最大。此外,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无形资产类别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喜的是软件所占比例在增加,说明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对于技术方面的投入正在逐步加大,对创新能力也越来越重视。

四、无形资产投资活动分析

无形资产投资活动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组织结构资本投资和关系资本投资,上述投资活动通过相关要素的投入创造无形资产,并提高无形资产之间的关联性。根据国有股份制银行在年报及其他公告中公开披露的信息,我们总结了上述三类无形资产投资活动中披露较多的内容。

(一)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源问题的核心是分配制度问题,因此,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员工薪酬、培训、教育等方面的系列支出。在很大程度上,金融的竞争就是金融人才的竞争。我国银行市场开放以后,国有股份制银行既面临着优秀人才的流失问题,也被培养新型人才问题所困扰。

在员工薪酬方面,国有股份制银行一直保持增长态势。表4显示,在2007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员工费用均比上年增长了50%以上,员工费用占业务费用比重最高的为建设银行,达到63.56%,最低的为中国银行,占比43.06%。员工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最高的为建设银行,达到22.83%,最低的为交通银行,占比15.18%。2007年的董事长报酬与行长报酬处于150万至200万之间。另外,国有股份制银行在员工福利方面也颇具人性化,普遍重视非物质奖励,如各种疗养、休假、旅游等。

在人才培训和教育方面,国有股份制银行对新员工普遍实行带薪培训,而对老员工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在职培训。但目前国有股份制银行比较缺乏员工培训与教育效果的科学评价工作,有可能使人才教育流于形式,从而造成投资效率的低下,无助于提高员工素质与增进企业业绩。

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是形成有效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股权激励计划可以把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及股东利益尽可能一致起来,从制度上降低银行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最终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已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其中,交通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最早采取股权激励,2005年,交行在香港上市时就推行了面向公司管理层及作出重要贡献员工的长期激励计划――股票增值权计划;建设银行则实施了员工股权激励计划。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股东大会均已批准了股权激励计划,但截至报告日尚未实施。作为政府支持的国有垄断企业,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薪酬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与银行经营机制和产权体制的改革问题紧密相连,面临效率与公平的两方面考验。

(二)组织结构资本投资

组织结构资产是指组织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如信息技术系统、企业形象、组织结构、知识产权等。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国有股份制银行的组织结构资本投资集中在两个方面:信息系统建设和企业形象建设,而关于研发的信息则很少见到。

近些年,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增速显著,这一点也体现在表内无形资产中的软件类余额的增加上。信息系统建设成果主要集中在五方面:一是建立全国性集中式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和网络系统;二是柜面业务系统综合化,逐步推行面向客户的综合柜员制;三是联行系统、支付清算系统与账务系统一记双讫,实现各业务功能的综合处理;四是中间业务系统集成,与大量外部系统挂接并前置;五是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迅猛发展(段海涛,2005)。2008年8月,工商银行成为国内首家个人网银客户突破5000万户的银行。应该说,在信息技术系统方面,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国有股份制银行以国家信誉作支撑。具有独特的企业形象优势。近年来,国有股份制银行开始积极投身到各种社会活动中,以扩散自身在服务、品牌等方面的声誉。如中国银行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银行合作伙伴,也是国内银行业唯一的合作伙伴,以奥运合作伙伴的身份开展了多项社会活动和金融业务,中国银行创造了有别于其他银行的印象和体验,吸引了市场关注,逐步加深了人们对中国银行奥运品牌的认知,提升了中国银行的奥运品牌影响力。交通银行同样也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商业银行全球合作伙伴,随着相关活动与金融业务的开展,将有助于提升交通银行的企业形象和世博品牌影响力。

(三)关系资本投资

关系资产是企业通过所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及更广泛的社会结构,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压力集团。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在转换经营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在关系资本方面最显著的投资方向应该是全面实施客户经理制。源自营销学的客户资产(Customer Equity)概念可用以衡量所

有客户为企业所带来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在目前银行各种报告中,尚未包括顾客资产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此外,作为国有企业,政府关系资产应该是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最具价值的关系资本之一,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在不断推进,但政府资源的影响和作用并未减弱。

上述分析表明,国有股份制银行在人力资本投资、组织结构资本投资和关系资本投资方面已有初步发展,但总体呈现出投资不足的特征,更缺乏系统性的无形资产投资战略与投资效率评价体系。

五、结论与建议

无形资产的分析第5篇

【关键词】企业;无形资产;评估;问题;对策分析

一、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的概念相对模糊

在我国,对无形资产的定义还十分的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的困难。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时候,很多无形资产评估师都会侧重于企业的商标权、专有权利以及专利权等这些外在的形式,只要委托方提供了商标注册证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鉴定,评估师就会将其纳入无形资产的范围。无形资产是能够在未来期间给企业带来收益的资源,但在实际评估中,评估师却不注重这些,这时候,评估师就会将很多不属于无形资产“范围”的资源纳入无形资产评估,这使得无形资产概念十分的模糊,严重影响了无形资产的评估。

2.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不够科学

我国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还处于十分落后的位置,评估方法还不够完善、科学以及规范,这会使得无形资产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很多不符合的地方,更不用说做到客观、合理。无形资产评估方法有你很多,比如成本法、市场法以及收益法,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估师通常只选用一种或者是利用某一种途径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价,显然,这样得出的结果是十分片面的。中国市场还不完善,一些有关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还不能有效的适应现阶段我国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的质量,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评估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就无形资产而言,其评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此外,它涉及到的学科十分的广泛,知识含量也很高,这就要求相关评估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操作经验,既要懂得法律知识,也要懂得评估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合理性。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资产评估从业人员都是从行政机关离退的人员,这些工作人员严重缺乏专业培训以及资产认证,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二、解决我国无形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1.不断完善评估理论以及评估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以及合理性,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完善相关评估理论以及评估制度。首先,就评估机制而言,要能够不断加强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要积极是探索无形资产评估操作实务,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使评估过程更加的规范;其次,要积极的改革评估收费管理制度。在中国,相关无形资产评估人员并没有认真的去工作,在他们看来,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可有可无,这样,在为企业服务的时候,服务质量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服务的透明度也难以实现,为此,估价机构内部要建立一系列保障估价质量的组织模式,要积极的采用检验、核查以及验证等一系列措施。

2.明确无形资产评估的目的和对象

众所周知,有的无形资产只有在特定的目的下,才能成立,为此,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评估的目的。在明确了评估目的之后,就要明确评估的对象,本文指出,与评估目的有关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的都应当作为评估的对象。为此,企业必须知晓以下几点:首先,当以无形资产的成本费用为摊销目的的时候,评估对象是受到限制的,这种限制来源于财税法规的相关规定;当以投资转让无形资产为目的时,评估对象就是那些被投资或者被转让的单项无形资产。值得重视的是,在无形资产的评估中,必须有效的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联系起来,这既有利于综合考虑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也有利于实现评估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

3.加强评估师在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无形资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丰富多彩的实践操作、完善的理论体系基础稍等,此外,无形资产评估作为一门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就从国外引入到了我国,就其早期的理论研究而言,主要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的,侧重点则是引入和研究无形资产评估的具体知识和方法,这时候,人们就忽略了对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基础理论的引入和研究,也就是因为这种忽视,使得理论界对无形资产评估理论探讨越来越少,最终影响企业发展。深入研究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既有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无形资产评估政策,也有利于真实的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动规律,最终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的优化配置。为此,我国评估师应不断的加强在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要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的认识,准确的把握无形资产评估的对象和方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性、科学性的指导。

无形资产的分析第6篇

【关键词】无形资产;建筑业企业;建设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以及超额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和有关经济资源的集合。一般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专有技术、商标权、商誉、著作权、特许权、经营秘密,重要的人力资源等。它具有以下7 个特性:(1)无形资产表现形态的无形性;(2) 无形资产的法律或契约保护性;(3)无形资产的独占性;(4)无形资产交易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可分离性;(5) 无形资产交易的特殊性;(6)无形资产研制开发耗费的非标准性;(7)无形资产提供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1]。

无形资产是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资产,它能给企业带来丰富的利益和好处,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因此面对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建筑业企业应引起应有的重视,切实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建设。

无形资产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的积累和建设过程。因此,建筑业企业必须制定无形资产建设计划,如每年安排建设计划时,应列出可能实现的无形资产投资项目:如企业的创新管理,开拓经营范围,企业品牌的建设,客户资源的管理,优秀企业文化的塑造,实施CIS 战略,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科研项目,优质工程奖,人才引入与职工培训等等,并落实资金与责任到人,无形资产的形成,需要企业上下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2],建筑业企业无形资产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 企业的创新管理

企业的创新管理就是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新整合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以创造和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目标过程。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建筑业企业的创新管理则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使无形资产迅速增值的有效手段。

目前,建筑业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关键要做到思路围着市场转,机制围着市场变,工作围着市场干,不断实现企业的创新管理。

(1)应不断夯实管理基础,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目前应不断健全和完善应对合理低价竞标的企业管理机制,落实企业的成本管理责任,使企业在新的竞争规则游戏中抢占制高点。

(2)认真做好企业的市场定位。建筑业企业只有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结合企业自身的状况,理性地分析自己在市场中的优劣势,准确地做好市场定位,才能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

(3)铸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表现为关键技术,设备或者企业的运行机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之间的有机融合,使企业各种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是企业获得和保持继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铸造。

(4)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因为在激烈的建筑市场中,顾客既是建筑业企业的“衣食父母”, 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建筑业企业的成功与否,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

2. 重合同、守信用、树立企业形象

由于良好的企业形象能使顾客和用户产生信任和好感,企业就会因此取得比一般同行高的多的收益;从而使企业的商誉价值不断增大,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建筑业企业在无形资产的建设中,必须抓好重合同、守信用的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是社会,市场联结建筑业企业的纽带,是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中的法律依据,它把当事人的责任义务,权利都纳入了法制轨道,合同履行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因此,企业应强化合同的管理,健全与合同管理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使合同能够全面履行与实施。它包括项目开工到竣工,合同的实施到终止的全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全面实施合同,建立实施、监督、追踪和反馈信息等保证体系,全面落实合同标的,实现合同目标。其具体要求:

(1)企业合同管理部门要根据承包合同的具体内容和管理要求组织各相关单位,部门和项目的合同管理人员制定实施计划,提出不同管理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进行全面的宏观监控。

(2)建立以项目合同班子为主的定期检查,报告制度。

(3)及时处理好履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如合同实施偏离的原因和措施、合同纠纷、索赔与反索赔、合同的补充、变更和解除等。

(4)健全与合同相关的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综合、分析等制度,为履行合同和合同终止后的资料归档提供完备、准确的依据。

3. 以质量为本,创企业信誉树形象

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工程质量是建筑业企业永恒的主题;只有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服务于社会,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信誉。因此,建筑业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以质量为本。建筑业企业如何抓好质量,主要是:

(1)以质量意识的提高为核心,树立质量成本意识,培养企业质量文化。当前,必须解决由于市场过度竞争而造成的低价中标,低价造成工程质量严重滑坡的短视行为的掠夺性心态;必须克服由于招投标取消了质量创优业绩的评定,削弱了企业抓质量动力的倾向;必须扭转高质量就是高投入,低效益的落后管理现状,落实依靠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为核心要素占领制高点来提高工程质量,走质量效益型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使质量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2)有效落实ISO9000

族质量体系认证标准,使质量管理一切活动按既定程序进行。当前,必须克服把ISO9000 族质量认证仅作为企业的外包装,摆设,质量管理文件一大本,制度一套套,但都不能有效贯彻,讲一套、干一套的混乱管理现象;必须把质量管理的重点落实在现场,推行质量预控工作,消除质量隐患,减少业主的投诉,落实以现场保市场的竞争战略决策,创造企业的良好信誉。

4. 以人为本,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人力资本不仅是建筑业企业的一项资产,而且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资产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以人为本,抓好建筑企业的人本管理。

(1)随着建筑业企业改革改制的推行,应着重克服企业的短期功利行为,充分认识到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把不断提高全员素质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根本手段,舍得投入、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为员工创造学习的机会,锻造训练有素的集合劳动力。

(2)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创新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形成以提高效益为出发点的用人机制,围绕企业效益目标最重要是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个人收入能增能减的新机制。在激励机制上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价系统和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体系。

(3)要千方百计培养和引进企业所需要的核心人才。对企业需要留住的科技人才、优秀管理人才采取特殊政策,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此外还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选用优秀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特别是培养一流的拔尖人才,形成自己的核心人才群体。依靠引进的或企业自身培养的人才,将企业的科技水平与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此使企业获得长久的市场竞争能力。

5. 立足科技兴企,增强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建筑业企业想始终处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抢占制高点,就必须把发展的战略眼光盯在科技开发,科技应用上。不断加大科技推广、科技应用、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的投入,积极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增强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具体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树立科技兴企意识,增强科技进步的紧迫感。随着中国建筑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规则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合理低价竞标为主要的交易方式的市场竞争态势正在形成,这种新的竞标方式对建筑业企业的科技竞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将会越来越明显,若不能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去创造和适应市场,立足科技兴企,走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道路,最终将会在市场的无情竞争中被淘汰。

(2)打造企业的专有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专有技术是指未公开或未申请专利但能为拥有者带来超额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的知识和技术,一般包括设计资料、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经营诀窍、成本、质量、安全控制的管理经验、特殊的施工方法、图纸数据等[1]。建筑业企业应重视以上专有技术的投入、研发、收集、整理、总结和使用。对能成功解决该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同行业其他单位不存在的某些特殊问题,或者超常规地解决同行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带有共性的一般问题,从而为本企业带来高于同行业其他单位一般水平的经济效益的专有技术应认真加以总结、保护并推广使用,避免流失,以形成本企业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6.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业企业面临者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而优秀企业文化恰恰是内在吸引力和外在向心力高度集中的产物,它能增强职工荣誉感,工作责任心,开拓进取精神以及对企业的信任和依赖性,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3]。它时刻在无形之中引导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同时又在无形之中影响着顾客,使企业在无形之中获得了竞争的优势,它是企业特有的重要无形资产。近年来,由于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建筑业企业做到一定的规模后,对持续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其根源是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塑造各自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建筑业企业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并总结企业自身的经营方针,战略决策,发展阶段,文化积淀来设计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塑造适合于本企业特点的优秀企业文化;并把优秀企业文化渗透到制度建设,流程建设以及员工的行为规程过程中去,使员工从他律走向自律,使企业进入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缔造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当前,建筑业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把企业文化看成万金油,脱离企业实际谈文化,企业文化理念与行为严重背离,造成文化虚脱症。二是企业行为与员工行为缺少自律机制,使企业制度成本高,管控复杂而无效,导致企业文化仅停留在口号上,缺乏内在的推进机制与执行系统。

7. 实施CIS 战略,提升企业形象

CIS 意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它是将企业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整体传达给周围公众与团体,以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它由企业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个有机子系统构成,通过确定符合企业实际且富有个性化的经营理念,策划设计出体现企业理念的行为规范,活动体系以及具有冲击力的视觉识别体系,逐步建立,形成和优化企业的综合形象。由于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2],因此,应重视实施CIS 战略,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1)建筑业企业在实施CIS 战略时要立体设计,全方位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循序渐进,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尤其是注意价值取向,企业宗旨,企业精神等“软件”的塑造。特别要注意CIS 不是“外包装”,而应真正融合于企业管理中。

(2)准确定位,才能塑造鲜活个性的优秀企业综合形象。建筑业企业综合形象的定位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环境的影响,行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实力、规模、经营状况;既要能反映建筑行业的普遍性,又要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准确的定位,才能塑造鲜活个性的优秀企业综合形象;才不会弄巧成拙,塑造出一个令公众怀疑的企业形象。

8. 重视客户资源的管理,提升客户资源的价值

由于建筑业企业的生存主要靠承揽施工任务,而任务则来源于建筑市场中的客户,没有了客户,企业将无法生存。因此,以客户为中心,拥有长期稳定的客户资源的能力才被作为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而越来越被广泛重视;建筑业企业可从所掌握的客户资源中作出整理及分析,动态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消费倾向及消费习惯,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因而它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实施对客户资源的科学管理。一般来讲,建筑业企业提升客户资源价值的主要手段有:

(1) 对客户实行分类管理,重点关注核心客户。建筑业企业应建立一个含建设单位,协作相关单位,分承包商,材料供应商,劳务承包商完整的数据库,主要内容应包括客户的基本情况,消费倾向及习惯,信用情况及存在的潜力,对长期存在合作潜力大的客户给予重点关注。

(2)对客户实行动态管理。企业的客户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即使是同一客户,其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是持续变化的,因此,企业要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重点管理的客户。

(3)定期与客户进行双向沟通。企业要主动与客户沟通,让客户感觉到企业与用户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更多地体现为朋友关系,才能培养客户的忠诚度,稳住老客户,开拓新客户,从而提升了客户资源的价值。如海尔公司在与客户沟通方面就做得相当出色的,海尔的沟通与服务不仅维系了客户资源,提升了其

对海尔的价值,而且从整体上提升了海尔的形象给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商誉。

9. 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节省企业市场活动费用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增加收入的核心要素,是市场竞争优势的代表,是带给消费者超过商品本身的满足感,是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是创造健康社会经济和健康消费者的源泉,是企业综合素质的标志,因此,它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

建筑业企业应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环境的状况,消费者的需求并结合企业的市场定位,规模,实力,经营状况来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品牌。企业品牌的创建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持之以恒的原则,并适合当前建筑市场或潜在市场的需要,在“质量、进度、造价、服务、声誉、关系”等方面全优,并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底蕴的品牌,才能使品牌长胜不衰[4]。当前,建筑业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时,应克服走入品牌创建的误区:(1)品牌不等于包装;(2)把名牌视为品牌最高战略;(3)重视产品营销不重视顾客认知管理;(4)品牌定位不准;(5)以广告宣传代替品牌创造;(6)品牌自我张扬过度;(7) 把CIS 当成品牌;(8)缺乏长期一致,全面统一的品牌管理;(9)忽视品牌的经济性[5]。

10. 重视企业形象的宣传

企业形象的传播手段很多,常用的有广告、新闻报道与专题研究文章、展览展销、接待参观、提供咨询服务、有奖征答、赞助等。

建筑业企业要根据工程的特性及行业的特点,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形象,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的经营历史,规模,对社会的贡献及在社会上的信誉;企业的人员情况,尤其是拥有人才的规模及构成,他们的科研成果或业务水平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等。企业的经营状况,包括企业的经营措施,业绩,市场占有率等;企业的外部形象,包括企业的风格,在公众中的形象,有无统一品牌,经营思想等来作为企业形象宣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市场定位来选择传播的手段。使企业通过有效的宣传,不断提高企业的形象,增强竞争力。

综上所述,每个建筑业企业都应从当前着手,重视无形资产的建设,使无形资产迅速增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汪海粟主编,王同律、汤湘希副主编. 无形资产评估.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4~252.

[2] 王孟锡著. 现代建筑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7:96~272.

[3] 李宗江、朱洙编著. 企业文化:胜敌于无形.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9:76.

无形资产的分析第7篇

关键词:新旧会计 国际会计 准则

一、有关无形资产定义的比较

有关无形资产我国旧会计准则概念理解成: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因管理目的相对持有的,缺少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的长期资产,商誉也包括在内。而我国新准则是这样规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操作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当中能辨认性的依据表现为:第一,可以从企业中分离开,还有能独自抑或和一些合同签订、负债、资产共同参与转移、授权许可或交换等等。第二,从合同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来看,不管这方面权力能不能够在企业或另外的权利、义务中改变或分离。我国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并且将商誉归入《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号—企业合并》中,规定:只有非同一企业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才能够产生商誉,统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能产生商誉,而且将差额调整为资本公积。因企业购买合并中产生的商誉,代表的是购买者预期商誉将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支付,而未来经济利益的不可辨认性又决定了商誉是不可辨认的,因而此时的商誉并不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新准则通过加强可辨认性这一特点,将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与国际会计准则达成一致。

二、有关无形资产计量方面的比较

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确定的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称为无形资产计量。

1.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依照无形资产取得的方式不同,我国的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分成以下几种:为外购无形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投资者放进的无形资产、本身开发取得的无形资产以及接受捐赠、企业合并等方面。旧会计准则对于购入的无形资产没有考虑其时间价值,也没有考虑利息因素,而我国的新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都规定为:如果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比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价款要高,可以确定其具有了融资性质,当下无形资产的成本必然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根本加以明确,实际支付价款与购买价款现值所产生的差额不只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七号—借款费用》规定资本化条件外,均要求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我国旧会计准则对于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则是根据投资方所确认的价值进行计量,新准则则取消了企业首次发行股票投入无形资产计量的方针,转变成投资者投入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对比其投资方或协议承诺的价值确定入账,这其中不包含不公允的协议或者合同约定的价值。这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对于自主研发而且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我国旧会计准则理解为:其入账价值理当依据法律法规取得时所发生的包括注册费、律师费等一些费用由此确定和计量,而对于依法律规定申请取得这个过程之前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则应于发生时便确认为当期费用。然而我国的新准则则规定:企业内部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那些开发阶段的且符合要求的支出可归纳为无形资产。这一点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做为当期费用,而开发阶段的支出若符合标准则确定为无形资产"相吻合。

2.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我国旧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按照使用年限与法律或合同规定的有效年限中较短者实施摊销,要是法律或合同的有效年限不存在,这时就应依照预计使用年限实施摊销,但要注意摊销年限应小于或等于十年。不同的是,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在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并辨别其寿命年限,对使用寿命有定量的无形资产,应摊销金额必须在其使用寿命范围内计划合理的进行摊销。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计算得出的金额即应摊销金额,还需要扣除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摊销额不予考虑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除此之外,企业理当在所有会计期间内重视和考察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要是有可靠结论证明该无形资产的寿命为有限,则立即推算其使用寿命并按规定实施安排。

三、有关无形资产的报废和处置的比较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规定:"有关企业出售的无形资产,可以把它取得的价款与无形资产自身的帐面价值两者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预期内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则应该将其帐面价值进行转销。而国际会计准则除做了上述两项规定外,还更加具体详细的规定了若干其他情况,如"无形资产与类似资产进行交换时,它所获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该等于被处置的无形资产的帐面余额,从中不能产生损失或利得。在经营过程中退出并且准备处置的无形资产,应该在退出时以它的账面价值来反映。

四、有关无形资产披露的比较

就无形资产进行披露时,对于使用的摊销方法,期初、期末账面的金额以及累及摊销额、累计减至准备等方面的披露,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相同的。同时我国会计准则还规定了:对于那些使用寿命相对有限的无形资产,理应披露其使用寿命的问题,反之,对于那些使用寿命不清楚的无形资产,则应披露其使用寿命不清楚的缘由及推断预测;以此担保的无形资产帐面价值和当期的摊销额,及划入当期损益和判定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余额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规定已经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完善,更加国际化,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它充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同时与世界会计准则接轨,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日趋完善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号--无形资产》[M]2006《企业会计准则》[M]1992

无形资产的分析第8篇

1.无形资产的概念相对模糊

在我国,对无形资产的定义还十分的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的困难。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时候,很多无形资产评估师都会侧重于企业的商标权、专有权利以及专利权等这些外在的形式,只要委托方提供了商标注册证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鉴定,评估师就会将其纳入无形资产的范围。无形资产是能够在未来期间给企业带来收益的资源,但在实际评估中,评估师却不注重这些,这时候,评估师就会将很多不属于无形资产“范围”的资源纳入无形资产评估,这使得无形资产概念十分的模糊,严重影响了无形资产的评估。

2.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不够科学

我国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还处于十分落后的位置,评估方法还不够完善、科学以及规范,这会使得无形资产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很多不符合的地方,更不用说做到客观、合理。无形资产评估方法有你很多,比如成本法、市场法以及收益法,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估师通常只选用一种或者是利用某一种途径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价,显然,这样得出的结果是十分片面的。中国市场还不完善,一些有关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还不能有效的适应现阶段我国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的质量,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评估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就无形资产而言,其评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此外,它涉及到的学科十分的广泛,知识含量也很高,这就要求相关评估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操作经验,既要懂得法律知识,也要懂得评估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合理性。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资产评估从业人员都是从行政机关离退的人员,这些工作人员严重缺乏专业培训以及资产认证,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二、解决我国无形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1.不断完善评估理论以及评估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以及合理性,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完善相关评估理论以及评估制度。首先,就评估机制而言,要能够不断加强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要积极是探索无形资产评估操作实务,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使评估过程更加的规范;其次,要积极的改革评估收费管理制度。在中国,相关无形资产评估人员并没有认真的去工作,在他们看来,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可有可无,这样,在为企业服务的时候,服务质量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服务的透明度也难以实现,为此,估价机构内部要建立一系列保障估价质量的组织模式,要积极的采用检验、核查以及验证等一系列措施。

2.明确无形资产评估的目的和对象

众所周知,有的无形资产只有在特定的目的下,才能成立,为此,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评估的目的。在明确了评估目的之后,就要明确评估的对象,本文指出,与评估目的有关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的都应当作为评估的对象。为此,企业必须知晓以下几点:首先,当以无形资产的成本费用为摊销目的的时候,评估对象是受到限制的,这种限制来源于财税法规的相关规定;当以投资转让无形资产为目的时,评估对象就是那些被投资或者被转让的单项无形资产。值得重视的是,在无形资产的评估中,必须有效的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联系起来,这既有利于综合考虑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也有利于实现评估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

3.加强评估师在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无形资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丰富多彩的实践操作、完善的理论体系基础稍等,此外,无形资产评估作为一门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就从国外引入到了我国,就其早期的理论研究而言,主要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的,侧重点则是引入和研究无形资产评估的具体知识和方法,这时候,人们就忽略了对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基础理论的引入和研究,也就是因为这种忽视,使得理论界对无形资产评估理论探讨越来越少,最终影响企业发展。深入研究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既有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无形资产评估政策,也有利于真实的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动规律,最终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的优化配置。为此,我国评估师应不断的加强在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要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的认识,准确的把握无形资产评估的对象和方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性、科学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