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2 11:28:24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第1篇

1 疗养院业务建设现状

自建国以来,全国有疗养院1000多家,其分布集中在一些沿海地区,风景名胜区及具有某种自然疗养因子的地方。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费的改革,很多疗养院的计划疗养任务大为减少,为了生存,有的主管部门把疗养院推向了市场。一些疗养院已开始探索其自身生存发展的新途径,如开展某些特色医疗,也有的疗养院在继续办疗养的同时,发展疗养康复医学,成为康复医院或康复中心,并在康复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2]。

军队疗养院在为增强部队卫勤保障能力,改善军队官兵的身心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有些人们(包括许多医务人员)对疗养院的性质、特点与自然因子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甚至有把疗养院当作吃好、玩好、休息好的休闲场所;加上疗养院设备相对简陋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疗养院的建设始终在“医院宾馆”的模式中徘徊[3],致使业务发展受限。

1.1 忽视了疗养智能服务。近10年来,军队疗养院开展了优质服务等各种活动,主要强调端正为兵服务的方向,提出军人优先等措施,强调以“微笑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能服务,对疗养院的评价以疗养员满意或不满意为客观依据。由于服务功能重心的偏移,单纯地奢望服务工作宾馆化,把疗养院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按照宾馆服务员的劳动来等同要求,把疗养人员疗养康复、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需求等同于吃好、玩好、休息好。这种类比的方式其要害之处,恰恰是忽视了疗养院的服务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智能服务。疗养院是进行以自然疗养因子为基础的,在规定的生活制度下,为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康复而设立的医疗保健机构。疗养院只有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疗养人员经过疗养康复治疗达到提高身心素质和自我保健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疗养服务。

1.2 淡化了疗养专业特色。相当一部分疗养院,在疗养医疗管理中,始终没有摆脱医院医疗管理的模式。体检、疾病诊断、治疗、疗案记录等都基本按照医院的要求来管理。加上疗养院医务人员大多都是临床医学院校毕业,或医院直接调入;且未经过疗养康复专业的系统培训而直接从事疗养康复工作,对医院与疗养院业务的不同之处认识不清,以致在疗养实践活动中,习惯于以临床医学为主要服务手段,检查靠仪器,治疗靠药物。没有充分的利用自然疗养因子的预防和保健作用,没有在依托临床医疗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综合的疗养康复治疗,没有形成疗养治疗特色。

1.3 忽视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疗养院要发展,科技发展是关键。目前疗养院普遍存在技术建设上效果不够明显;特色科室、知名专家、先进技术已成为疗养院的严重缺陷,在本地区没有形成区域优势。主要原因是技术力量薄弱,业务干部多年从事一般疗养服务工作,技术退化、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接触少,知识面多限于老年病、慢性病的治疗,对康复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加之来疗养的人中健康者居多,患者少,医务人员实践机会少,业务水平难以提高,造成学科建设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难有进展。

1.4康复发展的外部条件不足。疗养院发展康复也受到了外部环境制约,首先是疗养院开展康复医疗的时间短、经验不足、特色不明显,在当地知名度不高,加之宣传不够,康复对象来源有限,造成疗养院的很多康复病床闲置。其次是医疗行政部门还没给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完全等同的位置和政策,疗养院没有对外的门诊,也很少有人患病后首诊到疗养院就医,一般都是在综合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通过熟人或综合医院的医生介绍而来,没有正常的收治途径。三是床位费相对偏高而设备落后,疗养院过去收治的大都是一些干部,病房条件较好,改康复病房后,床位费偏高,患者难以承受。还有不少别墅式病房,比较分散,不便于管理。四是设备陈旧、更新慢、资金不足。担负双重任务,既有疗养任务又开展康复治疗,两者可能争资金、争设备和设施。五是疗养院的体疗科、理疗科与水疗科业务比较密切,却是独立科室,不便于使科室的业务都归康复医学科统一安排。造成与康复有关的部门和科室之间管理分散,不便协调。六是康复治疗设施缺乏、陈旧、技术力量薄弱,康复设备使用率低,远远满足不了康复人员的需要,同时康复治疗手段少,造成学科发展缓慢。

2军队疗养院面临的任务

“十一五”期间,正值新世纪初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军事斗争准备也进入关键阶段。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对加强疗养院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干部疗养人数中,需康复治疗的人数比例较大,来疗养院疗养的疾病矫治和康复的人员约占64.8%,其中以骨关节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等疾病比例较大。特勤疗养的人数中,且存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约占60%左右。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疗养康复工作,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疗养院同样负有重要责任。

3疗养院发展康复医学的优势

疗养院的疗养因子有利于康复是医院所不能比拟的,如气候、海水、景观和温泉等有利于骨关节疾病、老年病和慢性病的康复。尤其是许多疗养院环境优美,病房宽敞舒适,回归自然,贴近生活。疗养院发展康复医学有以下几点优势。

3.1 能够相对集中地利用疗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在疗养院开展康复医疗是疗养院的新业务,又关系到疗养院的发展和建设,所以领导在决策时非常重视,保证优秀人才、病房、设备和财力优先用于康复医学科。这在大部分综合医院是做不到的。

3.2 康复医学科在疗养院可以成为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由于疗养院过去多以老年病的疗养为主要业务,缺乏特色,开展康复后,康复医学科自然成为全院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而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多是由理疗科转变而成或正在逐步转变中,属于小科室,除个别医院外,康复医学科目前还不能成为重点学科。

3.3 疗养院的康复医学业务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康复医学在我国还是个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从康复专业知识到康复需求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康复人才和康复机构还远不能满足康复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康复认识的不断提高,康复需求也不断扩大。而大部分综合医院还未顾及发展康复医学,其康复医学科大部分工作还限于理疗,有的康复医学科还没有病房。大量需要康复的患者如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和骨科疾患等在综合医院接受治疗后,遗留的功能障碍一般都得不到及时的康复,这给疗养院发展康复医学提供了机遇,疗养院和综合医院形成了优势互补,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3.4 疗养院病房和康复训练场地相对充足。由于疗养院淡季造成病房闲置,正好可以作为康复病房。而综合医院的病房一般都比较紧张,拿不出多少病床和康复场地给康复医学科。长期以来军队疗养院担负着军队特勤人员及干部疗养等任务,在医疗工作中理疗和体疗已具有一定规模,在治疗方法上也形成了各自的专科特色。

4疗养院发展康复需解决的问题

在学习引进现代康复医学观念的同时,应根据疗养院自身的特点走综合发展的道路。疗养院在坚持为兵服务这一根本前提下,兼顾为民服务,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军队疗养院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发展康复医学学科建设,本文就此提出以下思路。

4.1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康复教育相对滞后,为此有专家指出应建立完善的制度、规定培养目标、学习课程的科目和方法、制定考试和考核方法等。康复教育应制度化、规范化,使康复专业人员能够通过正规系统的学习,全面掌握和具备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可采取选调、培训和引进等方式解决:①在相关专业中选调业务素质好,并有志于康复事业的原理疗、心血管、神经科和骨科等临床医师中选调康复医师从事康复工作;在护理、体疗及中医等专业中选拔各类治疗师。②选拔人员可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种形式的培训,如就读地方或军队医学院校康复专业研究生,参加康复学习班、进修、代培等,力求在康复理论和康复实践上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准。③引进地方或军医大学毕业的相关专业研究生作为学科的中坚力量,使之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招收体育学院保健康复系本科毕业生以充实康复医学队伍。通过以上措施,尽快尽好地解决康复专业人员短缺问题,力求全面提高康复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形成人才梯队,以此推动学科发展[4]。

4.2 加大宣传康复医学力度,使人们对康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参加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宣传会议、学术活动等机会进行康复医学科普宣传;也可通过举办康复医学学习班、康复讲座、接收进修生等方式提高疗养院开展工作的知名度[5];争取获得与综合医院一样的资格;对社会开办康复医院或康复中心,以吸引更多的康复病人。

4.3加大合作力度。与综合医院加强联系与合作, 尤其是综合医院的神经内、外科、骨科、康复理疗科等科合作,争取那些适合康复的患者通过双向转诊能早期到康复医院或康复中心来接受康复治疗。

4.4 加强康复病房硬件建设。对康复病房进行扩建改造,可相对集中的建无障碍通道,安装扶手,尽量压低床位费,降低康复成本。康复病房可以分为不同档次以满足不同经济条件患者的需求。投资购买必要的康复设备,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康复器材。

4.5加强组织领导。领导挂帅加强管理、理顺关系,对人员、病房、设备和各科室之间的关系及利益进行理顺,以院级领导挂帅进行必要的科室机构调整,使之有利于管理及适合于开展康复工作。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高校社区;传统医学;可行性

我国传统医学是经过几千年实践验证,对各科疾病有很多宝贵的经验,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具有独特的疗效。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蕴含着深刻的和谐内涵,对于现代和谐社区发展有深刻的推动作用。高校社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如何开展传统医学卫生服务是一个新鲜课题,本文就此探讨。

一、高校社区开展传统医学服务服务的必要性

(一)高校人群的特点需要传统医学 高等学校里高级知识分子较多,人们对医学特别是传统医学都有一定的认识和感情。由于现代化学治疗的泛滥,使他们更乐意接受倾向于非药物疗法的传统医学。

(二)高校人群疾病特点需要传统医学 高校人群注重保健,关注健康,人群年龄高于一般人群,所以老年病是主要疾病。老年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保健中,传统医学可充分发挥其对慢性病的调理作用,而且有费用低、副作用小优点。

(三)国家政策的需要 根据国家卫生发展计划,要求将来的社区一级(包括高校医疗社区)必须配备中医、中药、针灸等传统医学手段。这些传统医学手段有“简、便、廉、验、效”特点。

二、传统医学服务在高校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一)合理优化医疗资源 现在大医院就诊患者人满为患,大病、小病都愿意去大医院就诊,导致大医院门诊必须腾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来安置这些患者,也导致他们精力分散。现在国家提高社区医院的条件和医疗水平,要求大医院接诊重病、急救、疑难杂症等,基层社区医院接诊普通病、常见病、慢性病等。这样一来,患者就诊也方便了,也保证了大医院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研究、治疗疾病。

(二)有效控制慢性病 高校这个特殊社区中,由于离退休老同志占有绝对的比例,导致一些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主流疾病,也是花费最大的部分。这些疾病由于有周期长、花费大、预后差、易复发等特点,花费家庭、个人、国家、医院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传统医学对慢性病的治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从疾病到健康的连续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度,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特别在预防保健上突出传统医学优势,定期向居民宣传中医的养生保健知识,有助于预防和延缓慢性病的发生,节省慢性病的治疗费用。

(三)社区康复作用 康复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之一。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汶川地震后,幸存伤员的康复工作凸显了我国康复医学基础的薄弱,康复医学发展落后于其他临床学科,成为我国医疗服务“木桶”中的“短板”,社区康复更无法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康复方法如针灸、推拿、太极拳等是我国康复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易学易用,具有群众基础广泛的优势。因此,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并与简单易行的功能训练相配合,对构建具有特色的社区康复医疗服务模式意义重大。

(四)保健养生作用 随着医学模式、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居民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随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我国传统医学重视“未病先防”,辨其病因、病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达到“阴阳平和”的健康状态。中医的食疗、食补、推拿、针灸等都可为人群提供治疗及保健。在高校社区中,由于人群有较高的文化,可以把大众化的食疗、气功和传统保健术、自我心理调节、沐浴疗法、娱乐疗法等推广到人民大众中去,发扬传统医药文化,提供个体化预防和养生保健方案。

(五)健康教育作用 高校社区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他们是文化传播的生力军,他们既是文化的习得者和受益者,也是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我国传统医学中“治未病”的思想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而且也促进了这些科学健康观念在全社会普及和推广。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第3篇

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总结

 我院康复医学科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自2012年12月开始积极筹建,2013年2月门诊投入运行,完善康复科管理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工作计划,做好各项日常诊疗工作。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医院康复科建设及业务情况

康复医学科现有医师3名,护士1名,延安医院多点执业康复医师1名,科室将现代康复医学、传统中医特色治疗、现代诊疗技术相结合,以针灸、推拿、理疗、运动训练等康复治疗为主,重点开展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康复治疗。目前治疗设备包括:肋木、姿势矫正镜、哑铃、训练用扶梯、网架、综合训练台、角度尺、TDP烤灯、等张肌力训练仪、腰椎治疗牵引床、六合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等。康复医学科业务收入:5-6万元/月,门诊量:600-700人次/月,且在逐月稳步递增。

二、目前存在的不足

1.患者住院难:患者多数行动不便,因为未设病房,患者只能依靠门诊接送治疗,难以持续康复治疗;

2.康复人员不足:现科室无康复专业的康复医生及康复治疗师;

3.康复设备不足:需要进一步购置,尤其是理疗设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引进多种中医特色治疗的相关设备:痉挛肌治疗仪、神经损伤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多功能艾灸仪、电针仪以及疼痛透疗仪等。

 2.调整治疗时间,根据病人需要,确保病人治疗的连续性。

 3.继续充实适宜的中医治疗方法:如小针刀等。

4.争取扩充更多病种的相关理疗方法

                                                           **市**区人民医院

**市儿童医院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总结

 

我院康复医学科在各级领导的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全面关注、监测儿童发育,为各类发育迟缓儿及残疾儿童康复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的支持为服务宗旨,从高危儿随访开始关注特殊问题儿童的康复医学服务,在监测儿童发育的工作上发现特殊问题儿童,及早开展儿童康复,最大限度降低儿童的残疾,提高生活质量。并紧紧围绕我院“云南省儿童康复医学研究中心”、“儿童生长发育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市嗓音言语疾病诊治研究室”三个省市级研究机构,充分利用康复科、语音科、儿童保健科等学科业务相关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开展涉及康复治疗、心理、教育、发育监测等多个领域的跨领域联合康复治疗,对推动**地区及云南省儿童康复医学的发展做着积极的工作。

一、 学科建设及康复医疗服务开展情况:

学科严格按照预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充分利用我院的专科优势和市场优势,继续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研究方向明确稳定,特色鲜明。脑瘫及肢残康复方面:紧紧围绕高危儿监测与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康复治疗的研究方向,与我院及省市各级新生儿科、妇幼保健院合作,大力开展脑损伤的预防性康复治疗工作,在“高危儿定期评估和早期干预”方面,居省内先进,此项工作弥补了我省对高危儿医学监控的空白。在“早产儿低体重儿脑神经发育状况的早期随访调查及影像学评估方法”方面、在“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对早产低体重儿早期预测脑损伤的应用研究”方面、在“早产儿运动、精神行为、感觉发展和发育异常的早期诊治”方面 和“儿童多重障碍干预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几方面大力开展康复研究工作,为推动**地区建立高危儿监测网,并逐步形成省级高危儿监测网络打下了基础。大力开展康复治疗项目:包括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SET训练;各种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治疗(针灸推拿);高压氧等儿童综合性康复手段,开展了BTX-A治疗脑瘫儿童的专项技术。言语康复部方面:紧紧围绕听性言语障碍、唇腭裂修补及术后儿的语音康复、嗓音和言语障碍的评估及矫治的研究方向,大力开展言语康复治疗和研究,弥补了我省对言语语言障碍儿专科康复的空白,在“舌系带过短引起言语障碍的程度与矫正方法的研究” “儿童发声障碍评估和多媒体矫治效果的研究” “构音器官异常引起语言障碍的临床研究”方面居省内先进、国内领先。积极开展康复治疗项目:功能性构音障碍;唇腭裂术后语音康复;口吃矫治;舌系带术后语音康复;长期声音嘶哑(如声带小结、声带肥厚、声带息肉、声带麻痹、声带痉挛、慢性喉炎等等);中重度听力减退引起言语障碍;变声期男生女调;各种心理、生理和言语环境复杂等因素引起不会说话、不愿说话或说话表情异常;中枢神经性引起的语言障碍(如癫痫、大脑发育迟缓、智障、神经分裂症、缺氧缺铁性脑病及神经性肌无力等)。心理康复方面: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对患儿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紧紧围绕对残疾患儿及家长开展心理康复,探索康复工作中心理康复的作用及应用,提高康复疗效,提高患儿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对帮助患儿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取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治疗患者的各种心理困扰,包括情绪、认知与行为等问题,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心灵重塑疗法、家庭治疗及访谈等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干预性治疗。学科经济运行情况良好,门诊量及业务收入逐年增长20%左右;学科扩展了康复治疗区域达300平米;今年6月建立了康复住院部,设置了护理单元,对住院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康复护理、全面康复治疗等临床工作,康复科架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最大限度方便了病人的康复需求,更新和引进了较先进的现代康复治疗设备,特别是情景化、游戏化的主动运动训练设备(步态训练和测试系统以及动态平衡测试和训练系统)。并有计划地进行了与学科建设相关的人才培养,增加了本学科医务人员,招聘了康复医学专科毕业的治疗师,并选拔了优秀的儿科临床医生进行专科培养,努力优化和提升治疗人员队伍,严格资格认证,督促治疗师逐步实现由大专学历过渡为本科学历以上,进行进一步学历教育和提升。科教方面:参与在省市级专业学会、省市级残联相关领域进行本学术或技术领域内的专题讲座多次;成功举办部级继续教育项目“儿童语音和语言障碍早期识别和干预培训班”、“儿童生长发育和行为疾病国际研讨会”,及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项“婴幼儿高压氧治疗新进展研讨班”。成功申请了世界健康基金会两项课题,和上海新华医院合作参与“云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与干预”、“云南省儿科住院患儿营养风险筛查”;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合作参与卫生部行业公益性项目《0-3岁儿童发育迟缓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今年作为项目负责向中残联残申报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项,在国家刊物上10多篇。参与了五华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学科主任作为“五华区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成员之一,每月到社区康复服务站坐诊一次为残疾儿童提供就诊、指导服务,**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作为试点康复机构,通过此方式加强了和残联部门的合作、整合利用了现有康复资源。通过专家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医疗机构加大对残疾人康复机构的技术指导,加强了机构间技术交流,实现了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在充分评估残疾人康复机构服务能力的前提下,及时对有康复需求的稳定期、恢复期患儿指导转诊至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残疾人康复机构,实现患儿双向转诊,有条件情况下并争取进入了一些国家项目,提高了康复效果。

今年学科被评为**市第四周期重点学科;和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合作,联合建立成为云南省区“高危儿早期筛查及儿童康复技术协作基地”。

二、存在困难

1、优化的人员队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要将学科建立成为全省一流的儿童康复技术资源中心,,一流的专业人员是实现这宏伟目标的保证。目前,人员队伍梯队不合理,缺乏高学历的医师队伍,治疗师人数不足,不能较好满足患儿需求,技术力量也有待更进一步提高,因此,急需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增加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人员;增加和引进治疗师队伍;加强对人员队伍的专业技术培训。

2、科研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员队伍的建设与科研工作息息相关,在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优势项目研究,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优化人员队伍、加强专业人员素质培养和教育

优化的人员队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要将学科建立成为全省一流的儿童康复技术资源中心,一流的专业人员是实现这宏伟目标的保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种形式的培训,巩固和提高现有人员的康复医学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潜能。康复医师既有全面的临床诊疗技术,又有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等。根据完善康复治疗体系的需要,逐步增加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努力创建一支热爱康复事业、高素质、高水平的康复队伍,实现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的优质、规范服务,推动学科发展。

2、完善康复评估工作

    在康复工作程序中,评价贯穿了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只有对患儿各方面的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准确的设计康复目标、制订行之有效的康复计划和手段。学科自成立以来至今,开展了婴幼儿智能发育水平评估、韦氏智力测验、社会适应能力测定、注意力测试、运动功能测定等多种神经心理测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今后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引进新的评价方法,提升评价质量,为提高康复治疗创造条件,并不断扩展评价覆盖面,以科研项目为出发点,探求早期诊断和预测脑损伤的依据,充实早期干预措施和早期康复的手段,努力完善康复评估工作。

3﹑完善全面的康复组织结构

在康复治疗体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扩大康复治疗疾病覆盖面,将康复中心分为治疗部、住院部两部分,治疗部主要负责PT、OT、ST、理疗、针灸等治疗室的治疗和功能评定、神经心理评估;住院部主要负责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等临床工作,并可协调全院病床周转率,将临床科室需要康复的患儿及时转入我科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4、扩大康复治疗项目

在康复科结构、体系、人员完善的基础上,以特色专科的形式扩大康复治疗项目。开设0-3岁婴幼儿潜能早期开发专科;开设对儿童时期较为有个性化、游戏化服务的儿童康复治疗项目。

5、加大宣传力度,多学科合作建立医院的大康复,参与建立社

会康复网络。

面向医院开设康复医学专栏,定期开办康复医学讲座,大力宣传康复科开展项目和技术;面向患儿家长定期举办学习班、发放宣传册、图文资料、音响制品等使家庭康复的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面向社会,围绕康复科开展项目,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宣传儿童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提高全民的康复意识。

6、继续和省残联等相关政府部门联手,对**地区儿童多重障

碍进行调查研究、对儿童康复干预资源进行评估,为构建**地区儿童多重障碍干预康复体系提供可借鉴方案有效参与政府行为建立儿童康复管理、服务网络,继续参与社区康复工作的指导工作。

 

 

**市儿童医院

                                          2013年11月8日

**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康复医疗试点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的“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结合”的要求, 逐步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功能,提高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市中医医院康复科积极传达文件精神,结合**市中医医院实际,开展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强化基础,业务指标再上新台阶。

    2013年一月至十月,康复科共接待门诊病人3261人次,住院病人566人次,业务收入达5452268元。

二.完善康复治疗设备,不断优化硬件资源;

按照**市建立和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将建设成为能综合应用康复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的临床诊疗科室。康复科在原有的康复诊室、康复评定室、运动治疗室、中药熏洗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牵引理疗室、手法治疗室、冷热治疗室、针灸治疗室、中医特色诊室等设备的基础上,引进了骨质疏松治疗仪、低频治疗仪、SET悬吊工作台等,并采用国际通用的康复评定量表,形成了系统的康复诊疗规范,建立健全了质控体系,完善了科室的康复诊疗手段。

三. 继续坚持业务知识的学习,继续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团队。

发挥云南省重点专科的优势,成立了“中西医结合骨伤康复研究室”。设置了物理康复技术、老年康复技术、儿童康复技术、工伤康复技术、中医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等,以对应慢性病,老年化和亚健康人群对康复的需求,并通过全科人才培养计划定期派送人员外出学习,不断增加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提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康复医师、治疗师及护士的职业技能水平。多次派医生和治疗师到参加全国康复学术交流。

2013年,科室共接收云南中医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实习生、各个区县级医院进修生100余名;并将在11月举办部级继教项目“中西医结合骨伤康复高级研修班”,同时科室还承办医管局会议“**市康复医疗服务研讨班”。

四.做好科研工作,提高康复医学专业的服务能力

按照**市建立和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各试点医院中的三级医院要加强康复医学的课题研究,发展新的医疗技术。科室通过相应的政策,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到学术科研工作中来。我科在认真完成去年课题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共完成论文8篇;此外,康复科作为国家“十二五”科技攻关课题“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临床规范和评价研究”的分中心,目前已参与完成病例8例。

此外,科室积极申报“**市康复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围绕质控中心的准备工作,制定并完善了《**市中医医院康复医疗质控工作方案》、《**市中医医院康复治疗训练记录规范、诊断标准及流程》、《**市中医医院康复治疗工作评价流程》、《**市中医医院康复诊疗活动评价标准》、《**市中医医院康复医疗质控小组分工及职责》等。

五.逐步建立通畅的医院内部协调机制,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医学的兴起是医学发展较高层次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为满足新形势下医院建设发展需要,**市中医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康复发展,在政策、经济均给于很多支持。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加强与医院兄弟科室的交流合作,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康复患者转诊、流动机制;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深入研究,加强交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强化督导,不断总结,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根据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应达到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康复科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康复设备相对简陋,治疗场地有限,限制了康复科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医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康复科业务范围的拓展,目前运动疗法等大部分康复治疗手段仍为自费项目;因为医保对于住院时间的规定,康复病人,尤其是神经康复的病人普遍存在治疗时间不足的问题。我们很希望依托政策的支持及我们的努力,尽快完成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云南昆钢医院康复医学科2012、2013年工作总结

 

 

2012、2013年是我院面临准备并通过三级乙等医院评审关键的两年,康复医学科自成立以来,致力于运用各种康复医疗技术,为因疾病损伤导致身心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帮助患者病情恢复、促进患者最大程度的改善功能,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代偿缺损的功能,帮助患者建立和保持争取的疾病认识与生活观念,为回归家庭和社会做好准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科在2012年仅设有康复医学门诊部,门诊部长年开设物理因子治疗室、中医传统治疗室,为广大门诊患者提供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中医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筛查与预防等康复医疗服务项目。2012年门诊量为48000人次(开单人次为5100人),治疗合计 1336595.00元;自2013年康复医学科成立了住院部,高压氧治疗中心并入康复医学科。住院部设有康复病床35张(计划开设50张),从7月开始收治住院患者,配套建设有康复功能评定室、运动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康复门诊治疗费合计 1673099.00元,同比上年增长了25%;住院部从2013年07月16日开始收治患者至9月30日止,共出院64 人,收入为638658万元;全科总治疗开单人次为9108人,总收入为23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0%,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长。

我院改扩建二期将于2014年竣工投入使用,即时,我科的硬件设施及各项设备将会更加完善。本专科与本院重症监护室、神经内科、骨科、中医科等科室深度合作,加强康复医学对各类疾病的早期介入,预防功能障碍的发生。并坚持长期与省内康复医学先进单位合作交流,选大量技术人员前往昆医附二院、省二院等康复医学科进修学习,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持续提供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力量与服务水平创造条件。

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本专科谨记自身职责,为促进康复医学建设贡献力量,此外,本专业长年接收: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卫生职业学院、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院、云南省中医学院等学校实习带教任务。接收基层医院进修人员的学习任务。科室技术水平和教学态度获得进修学院与基层医院的认可。

目前,科内还存在尚需解决的问题,如科室各部门医护人员紧缺,技术力量薄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康复设备配置不够欠合理,制约科室进一步发展;科室的行政管理、经营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医院医疗技术形象虽然得到广泛认同,但是还有很大空间提升。设备缺有:磁疗仪、吞咽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电动pt床、减重步态训练仪、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电热恒温蜡疗仪、电动起立床、冲击波治疗系统等。

 

 

 

                                                         云南昆钢医院康复医学科

                                                           2013-11-11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第4篇

积极培养人才乃是发展这门新兴学科的关键,没有从事此项专业的各种人才,即使有了一些康复医疗机构,也将是有名无实,难以巩固。卫生部领导同志一再强调,创立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当前的首要问题是积极培养人才”。康复医疗工作需要集中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不仅要有经过训练且合格的康复医师,对于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护士、社区康复等专业人员的培养,都需要统筹兼顾,不可偏废。康复医学教育的实施,宜采取医学院校设置康复医学课程或专业与举办在职医务人员短期培训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1982年6月,广州中山医学院(现为中山医科大学)率先设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随后,南京、上海、武汉、北京等高等医学院校也相继成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1983年11月,卫生部确定中山、南京医学院(现为南京医科大学)为康复医学进修教育基地,90年代初又增加了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等几处。1984年8月,卫生部致函高等医学院校,建议增设康复医学课程,目的是向医学生普及康复医学知识,开阔视野,也有利于临床医疗科与康复医学科相互配合。

目前,少数医学院校试办了本科和大专康复治疗师专业。北京、广州、南京、上海、武汉、重庆、河北等医学院校还招收了康复医学专业研究生。上海、湖北举办了3年制的康复治疗士专业。所谓康复治疗士(师),是一专多能,掌握多种康复治疗技术(诸如体疗、理疗、作业治疗、针灸、推拿)、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一种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关于在职医务人员的培训,1983年11月,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首次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举办康复医学培训班;1989年8月起,香港康复会(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与卫生部合作在同济大学举办了一年制的实用康复医师培训班,每年招生50名;1991年9月,又在安徽医科大学开办康复治疗培训班。1985年,中山医学院受卫生部委托,举办了康复医学师资班。此后,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举办了对象、内容、时间和规模不同的康复医学培训班。为落实《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要点》,探讨和推动康复医学教育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卫生部医政司、教育司、中国康复医学会于1992年3月在北京召开康复医学教育研讨会。

1992年8月,医政司下发了《康复医学教育方案》,其中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士(师)、物理治疗师(士)、作业治疗师(士)的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以上各项教学计划,都安排有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课程。为培养中医康复医学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设置了中医养生与康复专业,于1988年向全国招生,到2000年底为止,已经培养本科毕业生近300名,其中多数为医院康复医学科或老年病科的业务技术骨干。近年来,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又有新的进展,诸如:①2000年,首都医科大学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合作成立康复医学院。本科,学制五年,每年向全国招生15—20名。康复技术专业,学制三年,每年招生25—30名。教学和实习基地由两个单位共同承担,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为主。康复医学院还承担全国康复医学专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②

今年七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北京联合大学共同创办了北京听力语言技术学院,培养面向基层、实用型的高层次语言训练专业技术人才,从今年开始向全国招生,招生对象为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康复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器械不断涌现。在实践中,一些新的康复医学学术观点,也将应运而生。在开展康复医学教育和康复医疗服务时,需要密切关注新的动态,博采众长,藉以丰富这门科学。近几年,年轻一代的康复医学工作者逐步茁壮成长。青年们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希望他们自觉地锻炼自己,成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康复医学事业的接班人。为使培养康复医学人才工作能够持续、有序地开展下去,希望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创造条件办成1—2所规范的培训中心和实习基地,首先要不惜一切培养师资,并为师生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

2探索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复医学机构和网络

残疾人和老年病、慢性病功能障碍者与一般病人的情况不同,为他们服务的康复医疗组织形式、人员配备、设备设施等方面亦有差异。目前,我国有独立的康复中心,有综合医院、疗养院中设立的康复医学科。独立的康复中心,多数以专科为主,也有综合性的,如在北京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便于临床各科相互配合,可以充分发挥院内人才和设备的作用,又有利于早期实行康复治疗,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预防继发性残疾的发生,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形式。卫生部1989年12月颁布的《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把设置康复医学科作为一项内容,并对不同级别的综合医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现在,不少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的综合医院和高等医学院校(含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设置了康复医学科。

199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卫生部和各地卫生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现在正逐步形成城市大中型医院与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网络。有的疗养院根据现有条件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在城郊或交通便利的疗养院,有的采用一个机构挂两个牌子的方式。但是,各个疗养院的情况不同,并不要求所有疗养院都办康复。我国康复医疗机构的人员构成,一般既有西医医师、护士和康复医疗技术人员,又有中医的有关人员。中西医团结合作,这体现了我国康复医疗的一个特色。我国综合医院以及疗养院的康复医学科,有的设有病床,有的设有门诊,并配合院内其他临床各科,为住院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是否设置病床问题,要依据客观需要和条件而定。

但是,即使未设病床,康复医疗人员也应当主动地深入有关临床各科,配合临床医护人员为住院患者提供康复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早期康复,有利于预防继发性残疾的发生,也有利于康复医疗人员积累经验和科研资料,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康复医疗对象服务。残疾人和老年人以及慢性病功能障碍者,不少人行动不便,甚至生活难以自理,有的装配了假肢或支具,有的则需要乘坐轮椅等等。为此,在新建、扩建、改建医院时,应当重视康复医疗对象的特殊需要,通常称为“无障碍设施”,有的称为“无障碍环境设计”。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等,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康复国际(RI)也提出《康复设施的最低标准》。

我国国家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颁布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残疾人保障法》也明确规定了“国家和社会逐步实行方便残疾人的道路和设计规范,采取无障碍设施”。上述《设计规范》规定了医疗建筑的设计内容,其中包括入口、坡道、走廊、门栏、楼梯和台阶、电梯、扶手、地面、厕所和浴室等。按照《设计规范》的注释,其实际内容适用于医院、疗养院、门诊部所、保健及康复机构。这不仅是为了方便就医的康复对象的日常生活活动,使他们和健全人一样,获得平等权利,也为了一旦发生意外灾害,有助于他们安全脱离危险。2000年5月18日,北京市政府了《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

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有关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的专门规定,这在全国尚属首次。我国康复医学事业起步较晚,由于有些问题认识不够清楚,比如关于康复医学专业与其他临床各学科、理疗学、疗养医学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受人才缺乏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已经设立的康复医疗机构还不够完备,有待于整顿、充实、提高。有鉴于此,两部一会颁布的《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要点》就设立康复医疗机构问题,做出了两个方面的规定:第一,“康复医疗机构的内部结构的建设,既要按康复医学的特点,又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康复医疗机构的内部结构,侧重点应当放在康复评价、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建设。康复工程学已经渗透到康复评价与治疗的各个方面,成为改善与提高残疾人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有力手段,各有关部门应密切合作,协调发展康复工程学。康复医学课程也应当有康复工程学的内容,同时,要注意培养康复工程的骨干。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在建设康复医疗机构和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时,必须充分发挥传统医学这个优势,将现代康复医疗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第二,设立康复医疗机构,要按照政府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注册和认可。新设康复医疗机构都要申请评审,经认可才能开业。要防止把综合医院中的理疗科简单地换个牌子,改为康复医学科的做法;已经改了的,应当认真做好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和设置康复医学的重要专业等项工作(如设置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矫形支具、心理治疗、中医康复医疗等专业)。不要用传统理疗代替康复医学。1996年4月2日,卫生部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以规范和引导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3加强社区康复

推行社区康复,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既便于开展预防工作,又便于群众就近就医和康复,同时可以减轻各方面的经济负担,因而深受群众的欢迎,也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早在1983年8月,卫生部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举办康复医学培训班,就特地邀请康复国际(RI)副主席Floro女士做社区康复的专题报告。1986年,卫生部委托山东、吉林、广东、内蒙古四省及自治区开展社区康复试点工作。同年3月,中山医科大学康复医学教研室在广州荔湾区金花街开展社区康复工作,这也是我国社区康复最早的试点之一。1989年9月,卫生部与世界银行合作,在浙江、陕西、江西三省实验综合性区域卫生规划,也包括有康复项目。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纲要》期间,也制定了社区康复实施方案,要求选择62个县(区)进行社区康复规范工作。近2—3年,为贯彻执行《残疾人保障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央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进一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其中如1999年7月16日卫生部等10个部、委、局联合签发的《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重申了社区卫生服务要“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原则。”2000年8月29日又由民政部等14个部、委、会共同发出《关于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也提出了要“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

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民政部关于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这个文件是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通过的,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社区工作的重视。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康复问题,《意见》指出:“要把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社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建设,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不断改善社区的卫生条件。”在此期间,有关部门还就各自的职责,制订相关的措施,例如卫生部科教司颁布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附有康复医学的课程表和重点。经济上的支撑是发展社区卫生和社区康复不可缺少的条件,目前,许多地方正在探索筹措经费的办法。

4宣传康复医学、普及康复知识

198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专著《康复医学》。1986年2月,创办了《中国康复医学杂志》,随后又相继出版了《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等。我国目前最大一套共93册分卷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也于1988年初出版了《康复医学》分卷。

1988年10月出版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较为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康复医学的理论和长期积累的经验,这也是发扬中医药学优势的一个措施。1990年9月,卫生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组织编写了大型综合性康复医学高级参考书—《中国康复医学》。该书荣获1991年颁发的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随着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武汉、南京、广州、上海、哈尔滨、北京和安徽等高等医学院校,河北、江苏、湖北省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民政部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所属单位,也相继出版了有关康复医学的书籍和刊物。品种逐步扩展,既有综合性的,如《实用康复医学》等,也有专科性的,如《偏瘫的现代评估与治疗》、《康复心脏病学》、《现代康复护理》等。1997年7月,针对社区康复的需要,由吴阶平任名誉主编,邓朴方任主编,陆续出版了《康复指导丛书》(共18册)和《残疾预防丛书》(共12册)。《康复指导丛书》获得1998年第11届中国图书奖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局联合颁发的第2届奋发文明进步奖。

卫生部领导编写的《当代中国卫生事业》和《中国医学通史》,都有专门的章节叙述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状况。中央和地方报刊也时有康复医学的专题文章、报道。诸多出版物,不仅可以使人民了解康复医学这门学科的内涵和特点,而且可以提高人民对“应该把保健、预防、医疗和康复紧密结合起来”方针的认识,很有意义。康复医学是一门学科,不可能自发先知,教育者自己首先应当受教育。因此,在普及康复医学知识时,更要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的领导多做宣传,使康复医学事业得到更多的支持,并沿着学科自身的规律和方向发展。

5加强国内外康复医学学术交流

为活跃学术气氛,卫生部于1983年4月批准成立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1987年经中国科协并报国家科委批准,该研究会更名为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至今设有康复医学教育、中医与西医结合、康复工程、老年病康复、心血管病康复、脑血管病康复等18个二级专业学会;已经在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分会。多年来,中国康复医学会及各地分会,在团结康复医学工作者、促进学术交流、传播学科信息、培训专业人员、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需要继续发挥其作用。

在国际交流方面,如前所述,我国曾经多次派遣人员出国进修、考察,也多次参加国际上的康复医学学术活动。同时,美国世界康复基金会腊斯克教授以及世界卫生组织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国家的康复医学专家,也先后来华访问、考察。我国还陆续翻译出版了腊斯克教授主编的的《康复医学》(1997年,第四版)和《克鲁逊:物理医学与康复手册》(1982年出版),《在社区训练残疾人》、《国际残疾人分类》、《残疾的预防与康复》、日本的《康复白皮书》(增订版,1981年)、《康复技术全书》等。英、美、日本、荷兰等国家的康复刊物也转载了我国这门学科的有关文章和信息。1987年、1990年,先后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和武汉同济医科大学两个康复医学教研室,分别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医学合作中心。1996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在广州举办了“国家间有关社区康复计划和管理研讨会”,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观、考察了广州金花街等社区的社区康复。

6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在部署有关医学工作时,特别应当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侧重点要放在一级预防上,诸如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优生优育等。目前,我国大力开展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食盐加碘等,正是预防工作的具体实施。这些投资低、效益高的举措,有利于防止残疾和慢性病的发生,有利于保护劳动力,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减轻群众疾苦和经济负担,应当坚持下去,并扩大预防项目,以造福人民。为推动残疾预防工作的发展,卓大宏主编的《中国残疾预防学》一书于1998年问世,全书120万字,是我国“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的一种,也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论述残疾预防理论和方法的书籍,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专著。这本书与《残疾预防丛书》的相继出版,二者相互结合,将有助于残疾预防工作的普及与提高更好地结合,相得益彰。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第5篇

康复医学不是临床医学的延续和重复,它应该从最早期开始进行,即临床的第一阶段。所以康复与每一个临床医师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每个医师都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职责。临床医师应该以临床诊疗技术为基础,探索怎样防止病人因为各种疾病而造成的功能,即康复治疗和预防,尽量减少因为误用、废用而造成的严重伤害。所以这就给临床医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即掌握所有有关康复医学的概念,为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正确引导。康复医学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培养医学学生全面掌握医学技术,形成康复医学理念。我国在1984年提出所有医学高等院校都应该开设康复医学课程,康复医学教学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所以发展的也非常迅速。康复医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康复医学,形成正确的康复观,并在毕业工作时能有熟练的康复技术和正确的康复意识,认同康复治疗在社会、职业、精神、肢体参与能力等各种功能改善过程中的意义,改变人们对康复医学的偏见,了解有关康复治疗的各种症状,减少患者在康复治疗中残疾的发生。为了顺应医疗模式的发展,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对提高康复医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2康复医学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康复医学的综合性极强,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人体发育学、残疾学、环境改造学、社会学、生物力学、病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等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与研究成果。由于涉及内容广泛,特定内容和专有固定名词较多,但是教学课时有限,容易导致学生理解、记忆困难,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据调查发现,对于康复医学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方法和概念过于抽象、内容多、课时少,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康复医学的教学要求和发展。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将声音、动画、视频图像、图片、文本等各种媒体进行综合,凭借其表达清晰、生动活泼、声像并茂、内容广泛等各种优势,补充了传统教学中的缺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容易接受,对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教学的具体优点总结如下:(1)提高康复医学教学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学生不用边听课边盲目地记笔记更不用死记硬背所学知识。多媒体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灵活的转换方式提高了教师对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了教学范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2)提高了学生对康复医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能够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动画、音频、图像、文本等各种信息集成一体,使教师利用图像、声音、文字来表达自己所讲的内容,完全改变了对所讲知识的包装,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在活泼、新颖、生动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康复医学的兴趣和效率。(3)有效解决了教学难点、重点问题。利用多媒体能够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无法准确表达的难点和重点,帮学生掌握全面的、多维化、形象化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讲运动疗法,特别是运动再学习和神经发育疗法时,由于课时有限、种类繁多,并且这些内容的实践性极强,如果只靠教师的课堂板书和讲述是很难表述清楚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掌握所学知识。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讲课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第6篇

作为一名医生,许树强也在思考:医生的职责是什么?治病救人是天职,但不仅仅是这些。医生要围绕着人民的健康和长寿动脑筋想办法,而不单单只是看好病。“让医院为人民的健康长寿服务,让人人都可以健康长寿。”这是许树强写给未来的一句话,也是他的梦想。

有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长寿

“大医院应该干什么?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医教研,延伸到前面预防医学,后面康复医学。尽管有的医院比较弱,但是这样一个形态已经形成。”前不久,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十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的一番话铿锵有力。

许树强说,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已经完成了功能的拓展,单从梅奥医学中心的神经医学中心就能看出这种变化:梅奥医疗中心的神经医学中心不仅设有临床科室,影像医技科室,还有神经病理学等学科,一共16个科室,500多名医务人员涵盖了神经疾病发展机制、转归康复乃至死亡的全链条。“这已经超乎了我们对传统医院概念的理解,也是今后医院的发展方向。”

许树强讲了一个他身边的实例。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糖尿病研究领域,很多人都知道潘孝仁这个名字。潘孝仁曾经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了近20年。上世纪80年代初赴美留学,归国后他创建了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1992年,他牵头开展了震动学界的大庆研究,也就是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十几万人进行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并跟踪进行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发病的研究。大庆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一来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二来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庆研究的成就是不可估量的,给全世界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珍贵研究资料。

当时,潘孝仁这样一名医生不好好看病,去搞一个覆盖十几万人的研究,很多人都不理解,也有人说他“不务正业”。许树强彼时正是中日友好医院一名年轻的医生,他也没有理解。但是20年后回头看,潘教授不仅没有“不务正业”,而且通过这项研究创造了无法被复制的医学奇迹。

许树强说,这个实例说明,医生不仅要重视临床,给病人看好病,更要找着眼于人民的健康长寿。“仅仅有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让人们长寿,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着。”

那么,未来医院发展在健康长寿这个模式实现的路径是什么?“我们思考两个路径:一是实体医院进行资源整合;二是虚拟医院,尤其通过信息化,通过健康管理,把大医院、社区、家庭、个人联系起来的信息,从而实现全新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医疗职能转变,医疗边界发生变化。”许树强说。

多方整合资源,破解养老难题

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许树强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是“未富先老”,加之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致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代表当今养老服务前沿理念、具备康复医疗和康复护理功能的医疗型老年康复养护机构尚属空白。

许树强介绍,目前在我国老年人群体中,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总数约为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医疗机构承担着十分繁重的疑难重症的诊疗任务,不可能满足老年人长期住院进行治疗、康复和生活养护的要求;养老机构大多功能单一,条件简陋,不具备后续医疗和康复服务能力。

“重视和加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康复医疗服务功能,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对于改善民生,维护弱势群体尊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许树强提出五点建议: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养老服务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力争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一所具有示范意义、以老年人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护型养老院(实为真正意义上的疗养院)。根据老年人康复、护理和日常健康照顾的需求,从规划设计、功能布局、场地设施、专业人员构成和专业设备等方面突出康复医疗服务专业特色,形成一站式、多功能、复合型老年养护机构。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多部门联动,整合资源,协调发展。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民政、卫生、社保、残联等有关部委和行业系统加强协作,联合联动。引导和鼓励部分符合条件的疗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以及传统养护型养老院向以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护型养老机构转型,形成三级服务网络,扩大老年养护覆盖范围。

加强各级社会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康复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有计划地引进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人才,提高现有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技能和处理老年人突发性疾病的应急处置能力。

重视老年人康复器材和康复辅具的研发,合理配置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康复训练和康复辅助器具。加强对老年人的个体化康复指导和训练,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和生活能力。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第7篇

关键词:医教结合 现状 问题 思考

分类号:G760

近年来,很多医学界和教育界的专业人员致力于残疾人教育和康复领域的研究。“医教结合”越来越被大家热议。从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医学从来没有离开特殊教育的学科视野;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更多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医学慢慢走入了幕后。而今国内关于“医教结合”模式讨论与实践又将医学的作用从幕后拉到了台前,甚至被认为是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从医学角度讨论特殊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将其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从“医教结合”的提出、发展及其引出的问题探讨其对特殊教育、对于特殊儿童发展的意义,旨在对“医教结合”进行一些思考,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1.医教结合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从现有文献中,“医教结合”最早始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提出无法得到确切答案,但从相关文献中得知,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邳州开展的小儿麻痹症项目对儿童采用了“医教结合”的方法。邳州的“医教结合”是在用医学手段帮助小儿麻痹症儿童的时候,把教育与康复结合起来,使小儿麻痹症儿童在治疗期间不影响其受教育,不影响其发展。经过论证后,邳州设立了一个机构——希望之家,接纳部分患儿接受教育并同时接受治疗,此外有一部分患儿分散到当地学校学习,由康复人员到户开展康复工作。邳州的这种医教结合是从儿童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医学干预开始,进而开展医教结合,并逐步发展为职业教育与康复结合,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模式。在这个项目中没有对“医教结合”做具体的概念解释,但是其做法体现了医学与教育相结合的理念。

国内学者对医教结合的明确定义始于对聋儿医教结合康复模式的探讨,他们将聋儿康复作为撬动对象,将聋儿的听力补偿与听力重建作为杠杆,以教育康复为动力。其支撑点就是医学康复,包括听觉康复与言语矫治。在杠杆原理下,在相同的条件下,支点越接近阻力点,推动阻力就越省力(见图1)。如果将杠杆下方的维度看成时间轴,就是说聋儿在听力补偿与听力重建的基础上,需要尽早地进行医学康复。聋儿医教结合模式的基本构成包括三大板块,即听觉康复、言语矫治和语言教育。

其后有学者认为对其他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也可以采用“医教结合”的模式。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的“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医教结合的“教”是指对学龄前期(0-6岁)的特殊儿童,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在家庭和社会影响下对其所进行的补偿与补救性教育。在实践中,有人将“医教结合”总结为把现代医疗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整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康复、多重干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等,可以有效地解决或改善智力残疾、脑瘫等学生在运动、感知、言语、语言、认知、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提高相关方面的功能或机能,将技能进一步内化为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以上对“医教结合”的定义来看,尽管有学者对“医教结合”中的“医”的具体所指有所分歧,但是“医教结合”的医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医学康复,它所涵盖的范围已经有所变化,包含的内容大而广,多指包括医疗、心理、教育、社会、职业等多方面的综合康复。

2.医教结合引出的问题

2009年1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向有关省、市教育厅(教委)发出了《关于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的通知(教基二司函[43]号)》。该文件决定委托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在部分特教学校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以探索在特教学校医疗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路径,通过试验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向全国特教学校推广。首批实验基地的名额为10个,试验学校确定后,华东师范大学将筹资给每所实验学校配备部分医疗、康复设备仪器,其教师将优先得到国内外医疗康复方面的系统培训和专家指导。

2011年4月,中国教育部首批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授牌仪式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上海、常州、广州、哈尔滨的18所特殊教育学校成为“医教结合”实验基地。此后,各个实验基地从硬件设施建设、专业师资培训、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理念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使其更有利于“医教结合”的实施。

2013年1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成果鉴定会在上海举行,通过课题实施,上海正在确保全体残疾学生享受持久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服务,将医教结合的服务内容从传统的教育、康复领域扩大到保健领域,将服务对象从少部分残疾儿童扩大到全体残疾儿童,加强教育评估与医学评估的有机结合,深化课程改革,开展个别化医教结合服务,实现医教的融合。但“医教结合”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容忽视问题。

2.1导致我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方向的迷惑

特殊教育与医学、康复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一直存在着争议。医为主?还是教为主?或者二者并重?从特殊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二者并重是不可能的,如果只考虑医学、康复与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那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学科又该怎么办?

2.2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出现知识结构的迷惑

许多学校在理解上出现误差,“医教结合”就是配医生、配治疗师。更有甚者,教师也去受医疗训练,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医学的治疗与干预。例如,有的学校让教师学针灸、按摩。教师首先与专业医生的学历训练不符,另外,也不符合医学规律。虽然让教师学习些医学康复知识是有益的,但是让教师拿起“针”、穿上“白大褂”、教室成“病房”是何其可怕!

2.3导致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出现错位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是要以课程本位、关注潜能的方向,促进学生发展。医教结合使课程改革有明显的矫正、治疗性质,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课程需要从训练走向教育,这是特殊教育一个多世纪改革以来的成果与方向。

2.4导致医学设备和教学设备在购买和使用上的失衡

“医教结合”实施中忽视教学设备与材料的配备,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昂贵的医学康复设备,在实际中有很多是用不上或者教师不会用的医学康复设备,这耗费紧缺的国家财力和物力,也耽误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发展。

3.医教结合:特殊教育发展政策的困惑

“医教结合”从2009年起在多个文件中提及,但是将其列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项方针政策还存在许多困惑。

3.1将“医教结合”作为政策法规提出,视作为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是否合适

政策方针具有的效力是权威的、影响范围是全国性的。2009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委等八部门制定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文件明确提出了上海市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旨在以实施医教结合为核心,深化特殊教育改革,促进特殊教育内涵发展,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2009年1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向有关省、市教育厅(教委)发出了《关于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的通知(教基二司函[43]号)》,决定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并向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推广。2010年9月,上海市颁布《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针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提出“推进医教结合,加强残障儿童早期诊断,完善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综合干预的运行机制,建立医教结合的信息资源平台。

以上体现了国家是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方针,从而具有法规的效力,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对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种导向。相关政策、方针一旦颁布就引领了各地的特殊教育都朝着“医教结合”的方向发展,但是,医教结合却不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唯一策略。我们可以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切入点,鼓励多样化综合发展的特殊教育模式。国家从政策法规的角度,应该更加提倡尊重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进行学校变革与整体提升,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如若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主导策略,由此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会相当多,甚至会阻碍特殊教育的发展。

3.2医学与教育,谁为手段谁为目的

从特殊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特殊教育发展历经了从医学模式跨入教育学模式再到现今的社会学模式。医学模式聚焦个体的病理缺陷,其目的是为了矫治缺陷,提供养护,否定或者忽视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学模式聚焦于个体残疾学习困难,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但这两种模式都忽视了环境或个体之外的教育情境因素的支持。社会学模式强调个体与环境互动中的条件性;环境支持与环境障碍的消除;注重环境与个体适应,促进发展。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专家柯克曾经说过“医学的终结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起点”。从医学与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来看,医学应为手段,教育才是最终目的。现今,我们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其最终目的是希望特殊儿童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并融入社会。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是专业的教师代表社会传授知识、促进学生成长的地方,并非患有疾病的儿童接受医学治疗的场所。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培养一名合格的康复医生需要经过专业的知识学习、培训,从而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一名教师经过几个月的短暂培训是达不到医生的标准的。因此,我们不能将学校的职责本末倒置,让学校成为“医院”或者“康复机构”。

3.3医教结合是不是适合所有类型的特殊儿童

美国的《残疾人教育法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DEA)将特殊儿童分为特殊学习障碍、言语或语言障碍、智力落后、听觉损伤、自闭症等13类,不是所有类别的孩子都能通过医教结合的方法得到适合其自身的发展。以自闭症孩子为例,早期汉斯·阿斯伯格推测自闭症有生物和遗传方面的原因,但是科学家们至今仍不能明确指明自闭症儿童的大脑究竟有何问题。可以说自闭症的成因迄今为止并不明确,对于这种连障碍的原因、机制都没有弄清的自闭症孩子来说,医学措施的效果极其有限;医学康复对专业的医生尚且具有较强的挑战性,怎么可能是教师的专长?同样,对于学习障碍等儿童,医学与康复的作用极其有限,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其人生。即使是目前采用医教结合模式最多的听力残疾学生,语言康复与训练也只是奠定教育的基础。而且,我们知道儿童的发展是存在关键期的,错过关键期,孩子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医教结合过程中,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孩子都能通过医教结合得到康复,只有把握了关键期才能够尽可能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

3.4特殊教育学科角度是不是只受医学和教育学的影响

从学科角度来说,特殊教育是不是只有医学、教育学这些学科对其有影响?显然,来自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奠定了特殊教育学科的最核心理论基础,其是语言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养分,近代脑科学研究和电子计算机学也被特殊教育所利用。所以特殊教育是多学科结合框架下“教育为主的模式对于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有机包容”。显然,特殊教育是具有跨学科特征的。“医教结合”体现的仅仅只是医学、教育学对特殊教育的影响,但忽视了其他学科对其影响。

4.医教结合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4.1“医教结合”违背了特殊教育的多学科交叉的规律

从上述叙述中我们能够知道特殊教育是多学科结合框架下的“教育为主的模式对于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有机包容的形式”,“医教结合”使特殊教育从多学科退回两学科,甚至是一个为主、其他为辅的学科,教育的学科地位严重削弱,这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

4.2“医教结合”是对心理医学模式-社会教育模式的规律的违背

从特殊教育范式的发展变化的角度看,西方特殊教育经历了心理一医学(medical-psycho)、社会学(sociological)、组织学(organizational)、教育学等不同模式的转换与融合。无论是法国国立聋哑医院的医生伊塔德对狼孩维克多进行为期5年的教育和干预实践,还是法国精神科医生谢根在巴黎创办最早的智力落后儿童学校,抑或是奥地利儿科教授阿斯伯格在奥地利大学设置的治疗学部,都说明单纯的医学治疗不能将残疾人治愈并使之适应社会。“医教结合”把教育和医学结合起来,充其量只能把“医”作为促进教育的工具,“教”才是主要目的。如果“医”跨越工具就可能成为教育的枷锁,将特殊教育退回至心理一医学模式中,这并非是特殊教育本质的回归,而是历史的倒退! 4.3“医教结合”是对从隔离到融合教育的规律的违背

进入20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为所有孩子提供学校教育,学校不仅要为普通学生提供教育和指导,还应该对那些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提供特殊的教育与服务。全纳教育的提出,彻底承认了每一个儿童所具有的享受平等适当教育的权利。教育应该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医学、慈善模式到教育模式的发展变化正是体现了人们对看护与治疗为特点的隔离式特殊教育的摒弃。“医教结合”恰恰违背了从隔离到融合的发展规律。

4.4“医教结合”是对我国特殊教育完整体制特殊教育学校与随班就读二元融合发展的违背

我国特殊学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共同的;并没有什么医疗或者医疗性质的康复。教育目的是共同的,而“医教结合”显然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仅仅是纠偏,而没有发展性的教育。对随班就读来说更是不可行,任何改革都需要在更高层次体现特殊教育的本质。“医教结合”打破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完整体制,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

5.总结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第8篇

【关键词】康复医学;发展;回顾;展望;中国

作者:张琪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730-01

一、引言

早日康复常是人们对病人的良好祝愿,意为希望病人能够快速的恢复健康。在医学上,康复医学是以康复为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定、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减轻并代偿伤病残者的身心功能障碍,使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改善和发挥,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康复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伤病残者,康复医学的重点在于专注于伤者身体功能障碍和社会沟通障碍的恢复。WHO已将康复医学视为为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齐名的第四医学。它是一种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工作目标是要达到最佳的功能,要体现出自主性并要有效的改善伤者的生活质量。西方国家的康复事业始于二战期间,是在骨科等医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在二战过后,康复医学被大力提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伤员的康复效果。可以说康复医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事业。

二、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概况

1.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和专业人才

我国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两种方式、三大学派、四套系统"的康复医学体系。但是纵观全球,我国的康复事业尚还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设置不全,康复服务分布不均,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仍是主要问题。为此,康复医学专业能力建设将是刻不容缓的得力举措,也是改变这一现状的突破口。康复医学能力建设包括人才培训、科室设备/设施及康复医疗管理。其中人才培训是最重要的环节。

2.康复内涵的扩展

我国早期的康复主要是停留在以传统康复治疗上,大多依赖于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案,如推拿,按摩,针灸,火罐等,康复的主要目的也仅仅是疾病伤残后的疗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的康复治疗已发展为全面身心功能的康复,是以多种非临床性的"功能治疗"为主,包括物理、作业、言语治疗等,侧重于功能的评估、训练,机体的代偿和适应,最终能重返社会。

3.康复服务的多样化

我国康复行业形成之初,主要是以残疾人康复工作为主,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们对康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6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疾病,急需专业康复服务。社会生活节奏加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频发,工伤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现在的康复服务群体以扩展到各种老年康复,精神康复,工伤车祸等伤残康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4.康复医保

在中国,国家越来越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国务院的关怀下,康复纳入医保项目已通过专业论证,形成了基本的共识,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目前,有少数地区已将医疗康复部分或全部纳入医保体系,但大部分地区的医疗康复项目被排除在外。康复医学纳入医保将大大促进当地的医疗康复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成千上万的残疾和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受益。

三、康复医学在大科学的整合中创新腾飞

需要看到的是,政府已将康复医学的功能定位为集预防功能、医疗功能、保健功能为一体的学科。由于康复医学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康复理念、康复技术的应用、康复管理等方面仍以国外的技术为主导,国内教学与研究所采用的成熟理论和教学材料、评估方法及测量所得数据,都是来自于国外的理论。中国国内的研究力量亟需加强,需要尽快的更新知识结构,做好技术的研发工作。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技术力量,建立临床生命科学和医学系统生物学的概念,把握康复医学发展的内涵,全面、定量的对多个学科展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1.加强对人体功能的研究

从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的角度展开研究,拓展到对人体器官、组织和系统的研究,康复自愈能力的重点侧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研究及自组能力的研究,以及人类对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各种情绪干扰方面的调节控制水平。

2.搭建开放性的整合平台

在发展中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借鉴世界各地组织的优质资源,以中国传统的医疗资源为基础,融合世界多个国家的理念和最新的技术。中国虽有着较长时间的医学发展历史,中医的理念与文化特点也早已深得人心。但在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发展方面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国外很多的医疗理念、方法都有值得国内医学界学习和吸纳的地方,有选择性的吸收、融合,促进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3.强调对高新科技的依赖和强化生物信息学建设

有许多观察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图表,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结合临床实践,对数据的信度、效度做出统计,这是学术界所遵循的学术研究原则。在对康复医学进行研究时,要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力度,并结合当前先进的生物信息学科知识,建立起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加强信息技术的沟通与应用,促进世界康复医学研究的交流与沟通。

4.注重将中国传统医学知识融入康复医学

传统中医在康复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针灸医学和中国的中药学思想与理念已逐渐影响到了整个世界。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在治疗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及辩证思维模式的诊断,治疗中关注预防治疗的医学理念,对西方医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西医学的结合是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主题之一。

5.注重与人文科学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文化、人文等多个学科。对于中国的康复医学更是注重文化与人文的学科,中国的康复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注重人文因素,特别是考虑到了情绪因素对个体康复的影响,考虑到了预防、预测和个性化医学。康复医学还包括微创医学、移植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临终关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康复医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道德修养,加强自我修炼,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6.加强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