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健康基础知识

中医健康基础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0 14:49:02

中医健康基础知识

中医健康基础知识第1篇

关键词:健康素养;基础医学教学;渗透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健康信息以及正确理解这些信息,并运用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与素质。2009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公布,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低下,仅为6.48%,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基础医学课程涉及的健康素养内容较多,具备实施健康教育的条件。本研究以我校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探索和研究健康素养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的1-6班331名学生作为研究组,以7-8班113名学生作为对照组。这8个平行班级的学生人数和学习情况相当,性别比例接近。

(二)研究方法

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PBL教学、案例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并渗透健康素养的内容。如结核病———吐痰咳嗽礼仪;消化系统疾病———饭前便后洗手、使用公筷等;生殖系统疾病———孕检、正确避孕等。以基础医学课程为载体,在教学中尝试科学健康观、慢性病预防、传染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5类健康素养内容。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生159人,占48.04%,女生172人,占51.96%,平均年龄18.29±1.5岁。研究对象中296人为汉族,占89.43%,少数名族35人,占10.57%。城镇生源171人,占51.66%,农村生源160人,占48.34%。

(二)实验前后健康素养水平分析

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健康素养教育,结果表明,研究组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5个方面素养具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民健康备受关注,提高健康素养,增强公民健康素质,成为近年来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基础医学课程作为医学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构建医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医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而心血管疾病———低糖低脂低盐饮食,生殖系统疾病———孕检、正确避孕等基础医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可使学生深入理解不健康行为与传染病、慢性病等常见疾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本研究以基础医学课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健康素养教育,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学生的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5个方面素养具备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健康素养教育切实可行。同时,学生理论和实验考核成绩的提高,以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了学习兴趣等也表明健康素养教育对学生学习基础医学课程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在医学课程教学中应积极渗透健康素养教育,利用不同的媒介工具进行健康教育,定期监测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高健康素养水平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方娴,金笑笑,谢慧玲,关素珍.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健康素养知晓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02):144-147.

中医健康基础知识第2篇

健康产业是指以维护、改善、促进与管理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提、学、研产品与相关健康服务的行业总称[1-2]。健康产业包括了传统医药卫生产业、健康食品业、保健品业和健康保险业等多个生产服务领域,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众对健康的需求增加,健康管理产业必然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朝阳产业[4]。浙江省政府“十二五”期间确定了“健康浙江”的发展战略目标,伴随着健康管理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其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地区相关机构人员调研,获得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杭州地区的7家健康体检中心、5家健康管理公司、6家健康保险公司作为调查机构,对各机构主管及营销管理人员共200名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市场对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问卷各条目得分统计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1分。 1.3资料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和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有18家健康产业相关机构,接受问卷调查人员共计180位,其中健康体检中心参与调查人员有89名,占49.44%,健康管理公司及相关机构37名,占20.56%、健康保险公司54名,占30.0%。被调查者对“健康管理”非常熟悉的为13.3%,较熟悉的为35.6%,一般的为36.7%,不熟悉或很不熟悉的分别为8.3%和6.1%。 2.2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68.9%调查对象认为需求非常大或比较大;认为需求一般的占27.8%,见表1。对各机构负责人访谈,其中65.6%的调查机构表示目前非常需要健康产业营销的毕业生。2.3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3.1知识需求情况 “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重要程度”各条目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得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营销学知识。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法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见表2。在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三项选择中,选择健康保健养生的为137位,占总人数的76.1%,其次是医学基础、营销学知识,如表3。 2.3.2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素质要求 被调查者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员最需要的是能力素质(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实践经验、学习能力,在校获奖情况,人际交往能力等),有166位被调查人选择,占总人数的92.2%,其次是专业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专业软件的应用等),有148位选择,占总人数的82.2%,再次是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等),有144位选择,占总人数的79.4%。其中,健康管理机构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2.6%)、思想品德(85.2%)、专业素质(75.9%);健康体检中心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3.3%)、专业素质(87.6%)、思想品德(83%);健康保险公司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89.2%)、专业素质(78.4%)、思想品德(64.9%)。 2.3.3机构选拔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影响机构营销人才选拔的因素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影响营销人才选拔得分最高的前3位因素是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得分最低的3个因素是毕业院校的名气、外语应用能力及学历。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选择中,111位被调查者选择了综合素质,占总人数的61.7%,其次是思想品德(占总人数的41.7%),第三位是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26.7%),见表4。 2.4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 目前健康管理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的情况详见表5,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67.2%)、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62.8%)、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45.6%)。 3讨论与建议 健康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5]。健康产业营销人员除具备一般市场营销人员必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营销专业化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专业应该培养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 3.1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大 本次调查中96.7%的人员认为市场对其营销人才有需求,大部分机构迫切需要毕业生。因此,健康产业营销专业的设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健康管理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针对健康管理产业的营销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架构的设置还需要调研和讨论,需尽快制定并修订完善,其培养方案要符合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产业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p#分页标题#e# 3.2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健康产业的需求 新兴的健康产业对营销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是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营销管理和经济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医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本次调查显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力素质、其次是专业素质;“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的重要程度”评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其次是医学基础知识和营销学知识。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平台课程基础上,需要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学的知识;熟悉市场调研、服务营销、企业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被认为是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知识体系之一,借鉴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建议设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大知识体系,增加健康保健养生及健康管理知识体系[6]。 3.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健康产业中很多部门属于服务行业,如健康管理公司和健康体检中心,这些部门都需要高层次的营销人才。健康产业的营销模式也对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7-8]。市场营销作为管理类学科的一个分支,对实践操作应用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本次被调查者认为在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影响人才选拔的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内容是分别综合素质、思想品德和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如以订单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使用人单位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间的“零距离”[9]。

中医健康基础知识第3篇

当前为什么要出台《意见》,发展健康服务业和正在推进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什么关系?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健康服务业围绕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供服务,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人向往和追求健康、美好生活的愿望愈加强烈,健康服务需求快速释放,且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可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已经对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出了客观需要。同时,新一轮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效,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得到一定保障,也为健康服务业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和现实可能。

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相对于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17%,其他OECD国家一般达到10%左右,比较而言,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由于处于起步阶段,除产业规模较小、服务供给不足外,我国健康服务业还存在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开放程度偏低,观念相对滞后等问题,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需要把握机遇,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健康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这不仅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服务,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迫切要求,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转变发展方式,对改善民生、稳定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发展健康服务业,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与深化医改的宗旨是一致的,二者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深化医改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重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强调政府主导,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发展健康服务业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涵盖基本与非基本健康服务,主要面向社会和市场主体,要求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非基本的健康服务由市场提供,一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也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

健康服务业具体包括哪些领域,《意见》是如何界定的?

健康服务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意见》作为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明确提出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即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医疗服务是健康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尽管健康服务业的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医疗服务以及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始终是发展的核心所在,没有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支撑,其他衍生、外延服务难以持续发展。要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医疗服务,努力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率。

健康保险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能不能转化为消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买力,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健康服务业的长足发展需要成熟的健康保险体系来保障。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体系,但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健康保险保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仅约2.8%,发展健康服务业,需要在完善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健康管理与促进主要面向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正在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转为更加重视疾病预防和保健,以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养老、体育健身、养生美容以及健康旅游等新兴健康服务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发展健康服务业,需要在不断加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并针对市场需要,创新服务模式,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需求。

支撑性产业涵盖对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服务形成基础性支撑及所衍生出来的各类产业,主要包括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健康食品等研发制造和流通等相关产业,以及信息化、第三方服务等衍生服务。这些产业普遍存在多、小、散、乱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通过支持健康相关产品的研制和应用,加快发展并形成健康服务业产业集群,增强市场竞争力。

《意见》对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了什么总体要求?

发展健康服务业要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引入社会资本,着力扩大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为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意见》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实现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拓展服务范围,鼓励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健康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建立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服务业体制机制。

未来我国健康服务业将达到什么水平,《意见》中有没有明确具体发展目标?

在综合分析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以及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基础上,《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意见》还分别就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健康服务支撑产业等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一是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康复、护理等服务业快速增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二是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得到较大发展。三是健康保险服务进一步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更加丰富,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大幅提高,形成较为完善的健康保险机制。四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规模显著扩大。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相关流通行业有序发展。五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健康服务业政策和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行业规范、标准更加科学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意见》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提出了哪些主要任务?

在对群众健康需求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意见》从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中,选出具有广泛共识、与我国发展阶段和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八项关键内容,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是抓住服务链上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国家将通过选择社会办医联系点,予以重点跟踪推进。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推进公立医院改制试点,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推进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

二是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的同时,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广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逐步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三是完善健康消费的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开发长期护理险,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

四是发挥我国传统和特色优势,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推广科学规范的中医保健知识及产品,鼓励和扶持优秀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培育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

五是顺应消费需求和新兴业态发展趋势,支持发展健康体检和咨询、全民体育健身,以及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预防保健和健身意识,进一步培育健康消费市场。

六是针对健康服务中所需产品供应短板,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老年人和残疾人用品等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评价等服务,支持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七是强调人力资源保障,提出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流动,充分发挥健康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

八是加强基础环境建设。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加快实现信息共享,积极发展网络健康服务和远程医疗,探索发展药品和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为主,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同时要加强健康服务业统计监测工作。

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意见》提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突破性的政策措施?

《意见》从鼓励扩大供给、刺激消费需求两个维度,针对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任务,在保持现行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放宽市场准入、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等具体措施,可以说是多措并举,主要的创新亮点有:

一是加大医疗服务领域开放力度。实行“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严控医疗机构设立的审批时限,下放审批权限,及时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招标等方式确定举办或运行主体。简化对康复、老年病、儿童、护理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

二是创新投融资引导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明确提出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

三是加大财政和土地规划政策支持力度。由政府负责保障的健康服务类公共产品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逐步增加政府采购的类别和数量。首次提出将社会资本举办的健康服务机构纳入财政资金补助范围。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四是充分发挥税收、价格政策的作用。在营利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医药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取消了对非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管制。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各地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五是着力引导健康消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鼓励地方探索直接补助群众健康消费的具体形式。健全基本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参保人员利用基层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的引导措施。在对企业按规定为其员工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健康保险的税收政策。

中医健康基础知识第4篇

1实施健康管理的意义

1.1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环境严重污染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加,对人群健康和预防保健体系带来新的威胁和挑战,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健康意识和防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已无法应对新的挑战。如何使个人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得以提高,是摆在医务工作者和健康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健康管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它要求从社会、环境、营养、运动和心理的角度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健康管理和服务。体检中心应依据自身条件逐渐由单一躯体检查向躯体、心理、体能“三维”检查过渡[2]。

1.2缓解卫生资源紧张的需要研究告诉我们,人群中最不健康的1%和患慢性病的19%共用了70%的医疗卫生资源,而最健康的70%只花费了10%的医疗费用[3]。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处在疾病的威胁之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最不健康的1%或患慢性病的19%。如果只关注疾病人群,只在“诊断和治疗”系统上投资,忽视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对80%健康人群的损害,疾病人群必将不断扩大,现有的医疗系统必将不堪重负。健康管理是对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和健康产业与健康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补充和有力推动。

1.3体检中心功能延伸的需要疗养院体检中心是一个拥有大量基础人群的医疗机构,健康体检面向大众,这些大流量集中上门的体检人群是方便、快捷、标准化、大规模采集健康信息的最佳路径和基础。体检中心作为健康管理的主要实施机构,能够充分发挥疗养康复、医疗保健和膳食营养等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先进医疗设备的优势,在完成相关体检项目、体检数据汇总及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用健康管理理论指导体检中心的功能升级和服务外延,实施健康科技服务前移战略和医疗卫生服务后移战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增加防病知识,有效管理和促进其健康行为,彻底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亚健康状态。

2实施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

疗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来院进行疗养康复的中老年群体和来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亚健康人群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康复期人群。包括:①需要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和保健养生的健康人群。②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导致的亚健康人群。③某项或数项生物学指标异常,需要进行健康需求干预的人群。④患有常见非传染性疾病又不需住院的人群,尤其是隐匿性疾病、疾病潜伏期长以及一些需要进行定期调理的慢性病人群。⑤慢性病康复期人群等。

3实施健康管理的内容3.1健康状况调查健康状况调查是人们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是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基本途径。通过健康体检收集管理信息,包括服务对象的身高、体质量、血压、血糖、血脂等基本状况;运动、饮食、睡眠、吸烟、饮酒等行为及生活方式;个性情绪、压力及紧张度等心理因素;工作性质、生活条件、经济收入等社会环境因素;家族遗传因素;个人健康意识、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完整性等。期望在不同监测水平上,建立包括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人群基本健康水平、生活方式及行为、健康危险因素、疾病危险因素等国家人群健康基础数据库,以提高健康评估的准确率和有针对性地制订干预措施[4]。

3.2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是指通过体检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状况、患病可能及死亡危险三方面所进行的量化评估[5]。它以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全面的健康体检信息分析为基础,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结合评估者的直接观察和经验,对个体健康状况和未来疾病发生风险作出客观量化评估与分层。主要内容有:①健康状况评估。体检中心依据自身条件对服务对象进行躯体、体能检查、心理健康调查和家族健康调查等,全面评估其体质基本状况。②生活方式评估。包括饮食、运动、睡眠、个人嗜好、休闲娱乐等。③疾病风险评估。主要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危险因素的评估。人群分类: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健康危险分层: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体检中心通过健康风险评估和疾病预测技术能够精确地预测出高风险的个体中哪些人需要治疗,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根据健康风险评估和疾病预测技术产生的信息,体检中心可以将重点放在高健康风险人群的健康维护上。

3.3健康需求干预健康需求干预是根据体检报告指导人群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行为,由被动治病向主动防病观念转变的过程。通过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对人群进行筛选分类,然后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来制定健康改善目标,在此基础上选用针对目标的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的目的。可以利用网络、移动通讯等渠道取得体检者的充分信任,获取并建立个人或团体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为其制订可行有效的个体化保健计划和干预措施。主要内容有: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纠正不良生活行为,如营养及膳食干预、运动量干预、心理压力干预等;危险因素干预,选择干预人群,制订干预目标;落实互动计划,定期评价干预效果,监测血压、血脂、血糖、体质量等生理指标变化。

4实施健康管理的模式

4.1健康危险因素及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充分利用“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中医药学等学科数据中心的信息资源,根据体检结果,依据目前研究已知可控并具有评估意义的健康危险因素,如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和精神紧张等[6],由健康管理人员和服务对象一起审阅健康评估结果,根据个人对健康危险评估的准备程度确定健康危险分层并制定出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干预计划。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控制目标和干预力度,不但有益于降低高危患者的风险,同时避免了低危患者的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4.2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的健康管理依据中国人生理常数数据库,按照不同年龄段、性别和不同地区、生活环境,健康危险因素和易患疾病的差异,设计个体化的健康检查项目和二次复查周期,制订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例如18~35岁健康成人每2年监测血压1次,35岁以上每1年监测1次;40岁健康人群每年检查1次空腹血糖;40岁以下健康人群每2年检测1次血脂,40岁以上每1年检测1次;40岁以上健康人群应至少每5年进行1次健康危险度评估等。据全国膳食和营养调查显示,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在45~59岁人群分别为30%和4.6%,大于60岁人群分别为50%和7.1%,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比男性更加明显;女性吸烟率增加的速度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冠心病发病年龄一般较男性晚10年,但较男性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病死率相对高于男性[6]。因此对女性人群的危险因素和患病特点应加强干预力度。

4.3机构需求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所针对的人群中各种疾病的发生多半具有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域的疗养院体检中心之间应紧密沟通、数据共享、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和疾病的检查诊断水平。疗养院自身也可以根据体检中心的规模设立多学科参与合作的健康体检信息中心或体检中心下设的健康信息管理室,建立由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老年病学、药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专家组成,以临床决策、预防保健、疗养康复、膳食营养、合理用药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支持系统,为规范化的健康管理流程提供服务。

目前疗养院体检中心非常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人员(健康管理师),他们大多由临床医生转型而来,健康管理知识有待复合化和系统化。笔者认为应加强健康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一整套标准的培训管理体制;要求健康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复合化,职业技能、个人素质全面化,除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健康管理等知识外,健康管理人员的培养应在实际工作技能的掌握上多下工夫;打造一支知识全面、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健康管理人员队伍并充实到体检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12.

[2]曹东平.体检机构开展健康管理的模式探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5):273-275.

[3]Schneck P.On the history of dietetics from antiquity to ourtime[J].The Ukrainian Historical And Medical Journal,2002(5):9-10.

[4]陈霄,杨志敏.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4):1-5.

[5]白书忠.中国健康产业体系与健康管理学科发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2):67-70.

中医健康基础知识第5篇

关键词: 运动康复专业 课程体系 构建方法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运动康复与保健专业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属特设专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和相关新兴学科结合日益紧密,运动康复专业就是体育、康复与医学交叉结合的新专业,构建符合市场需求及高等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1]。

1.明确培养目标和知识要求,为培养人才指明方向

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大学教育应重视厚基础,重视素质培养,本专业通过大学四年的培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掌握体育学、康复学和相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与运动学相关的理论与知识。掌握康复评定、康复治疗、运动伤害防护等技术,具有对肌肉骨骼损伤、慢性代谢性病症、神经损伤等疾病的诊治过程及基本康复治疗、运动伤害的评估与处理的基本能力,能对康复临床常见的各种功能障碍及病痛进行科学评价、康复治疗和合理处置。具有创新意识、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运动与康复相关工作。

2.构建扎实的理论课程体系

2.1构建思想政治和人文素质课程,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发展。培养学生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行为和伦理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和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协作和沟通技能。主要由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伦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音乐、美术、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课程组成。

2.2突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公共基础课程。

加强培养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使学生能够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奠定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突出通识教育,打下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由大学英语、军事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组成。

2.3优选专业基础课程,打造学生扎实的基础。

为达到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和夯实系统的人体运动科学、体育学与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吸取现代康复医学新成就、新水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妥善处理好各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分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主要由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临床疾病概要、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医用物理学、人体发育学等课程组成。

2.4构建学生运动康复的能力的专业类课程。

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分析和思维能力、指导体育保健与疾病康复能力,能够开展一些常见病的指导和康复手段。主要由康复评定学、物理治疗学、运动创伤学、肌肉骨骼康复学、医疗体操、传统康复方法学、技能强化训练等课程组成。

2.5精选选修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及知识面。

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开设选修课程,主要有创造学、运动医务监督、信息检索与利用、导引养生功等课程。

3.实践教学体系

运动康复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适应工作的能力的高低,主要由实验教学、技能强化训练、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运动保健实习等组成。通过基础医学、康复医学、体育学实验的开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强化学生康复技能,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进入实习前受到系统而规范的保健与康复操作和技能的训练,熟悉工作程序,能独立进行系统运动健康与康复治疗见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独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毕业实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质量意识,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通过毕业实习,在实践中强化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拓展相关学科知识,启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课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为将来更好地从事护理工作和开创护理事业新局面打下基础。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和应急处理能力,为将更好地融入社会、胜任工作打下基础。

4.建立高素质的运动康复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内涵的风向标,是教学质量的镜子,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社会的发展。运动康复专业是近几年新开设的专业,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引进相关专业人才,运动康复专业是新型专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为此学校应引进相关的高级人才,培养该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其次,加强原有教师的培养,可以选拔有志于本学科方向的体育老师和临床教师,通过进修的方式提高。再次,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青年教师在老教授、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研究,快速成长。最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教师在工作期间形成终身学习意识,自我学习、自我修炼,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参考文献:

中医健康基础知识第6篇

一、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基本概况:

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核心委员会负责制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委员会由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专家组成,8位具有丰富国内和国际经验的教育和卫生政策专家组成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指导委员会,指导IIME和核心委员会的总体工作。还由14个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的主席或高级代表组成IIME的咨询委员会,为IIME提供咨询意见。

IIME的工作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界定基本要求阶段,现已建立起一套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行为和伦理等方面,由于每个国家、地区和医学院校有独特的要求和各自的课程计划,所以“基本要求”仅仅代表医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因此每所学校的教育计划是不同的,但其核心内容必须是相同的;第二阶段为“试行”阶段,按照基本要求对中国的一流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进行评价,评价包括七个领域的60个反映教学结果的指标;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通过试行进行必要的修改后,将这套标准提供给全球医学教育界使用,在全球医学教育范围内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二、适应基本要求,促进我院的教学改革:

地处西南边睡,有特殊的地埋环境和民族风情,也有较为特殊的地方病。我院在2001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现在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龙头的医学教育新格局。因此怎样面对为培养合格的医务人才,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医学教育之路,要求什么样的医生,我们应怎样去培养、教育。针对全球“最低要求”,我院应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谈一点看法。

生物医学科学、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迅猛发展,这些发展为医学带来新的伦理、社会和法律方面的挑战,也要求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之间保持平衡。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培养未来的医生具有适应迅速改变的卫生保健环境并进行实践的能力。并促进改善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的质量的提高。

1、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对一名医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一名医生应该做到的。在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人体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各种变化,引起疾病的各种因素,人类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又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命周期及生长、发育、衰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在疾病状态下除药物外,卫生经济、卫生管理、心理的、社会的各种干预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增加相关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适应社会需要,为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坚定的基础。

2、临床机能:利用所学临床知识,解除病人痛苦,合理运用先进医疗设备和卫生保健设施是对一名医生最基本的要求。在临床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确定诊治方案,高效率的利用符合伦理的方法,对病人包括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的处理及对病人健康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增加实践机会,早期接触临床。在医疗实践中得到锻炼,有助于学生临床机能的提高,我们制定的本科班课前、课间见习,给学生增加了实践机会,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校学习临床课,参加临床实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

3、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包括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我们让学生一人学就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到乡下了解民情及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同情心,使学生养成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病人的医疗保健所负的个人责任,增加医疗点的实习、了解病人的疾苦,病人的信仰和卫生经济的有关情况,有助于强化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4、沟通机能:沟通机能是所有医生基本的工具,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病人亲属、同事、卫生保健队伍其他成员和公众之间相互学习的环境。倾听、收集和综合与有关问题的各种信息。对病人及家属深入了解病情,综合并向听众介绍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并进行交流,解决问题,都与沟通有直接关系。在教学及实习中加强训练,增加与社会接触面,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

5、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中应起到作用,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需要学生掌握一个群体的健康和疾病起重要作用的生活方式,遗传的、人体学的、环境的、社会的、经济的、心理的和文化的各种因素的知识,我们让学生了解当地医疗卫生状况,有助于学生增强保护保健的意识,让学生懂得他们预防疾病、伤害和意外事故中,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中应起的作用和采取的行动。并了解卫生系统、政策、法规的管理原则。

6、信息管理:医疗实践和健康体系的建立需要现代化的信息,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有关健康和生物医学的各种信息,也是一个医生应具备的能力,能够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运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在课程设置中应增加信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在医疗及保健中的作用。

中医健康基础知识第7篇

[关键词] 全科医疗;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及疾病康复服务而设立的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经济、综合、方便、连续、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全科医师开展全科医疗的场所。

1 全科医疗概述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专业服务,是以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1]。推行全科医疗摸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要提供优质的全科医疗服务,必须先培养全科医师,而培养好的全科医师,必须要发展全科医学。

2 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在家庭、诊所、服务中心向个人、家庭和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2]。全科医师需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临床技能全面、医德医风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人才,要富有成效,有独立工作能力,为个人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便捷、廉价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优质服务[3]。在社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做坚实的基础,工作将缺乏生气和动力,那种以单纯的专科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在社区是行不通的。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根据疾病的需要就地治疗或将其妥善的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全程的责任。

3 全科医生应具备以下特点

3.1 综合性的医学知识

全科医生应掌握全面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知识,除此以外,还应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法律、经济学及宗教知识,以便解决各种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卫生健康问题。

3.2 高尚的品质

全科医生肩负着对生命周期健康照顾的重任,对服务对象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每个问题需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遇到问题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思想境界,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相对的思想平静,生活安逸,工作舒畅,精神愉快。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医学才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全科医生一生需要不断进取。

3.3 丰富的工作及生活经验

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多种问题,是医学知识与社会常识及人文科学边缘的结合。我们生活在社区,工作在社区,距居住人群最近,我们不是在高墙内的专科医院,而是不时的介入个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情境,了解个人心愿和家庭状况,从实践中获得和总结生活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丰富了我们的头脑,使其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卓越的管理才能

全科医师应该以人为中心,维护公民的利益,站在高层次观察和管理社区内个人和家庭问题,并对整个社区卫生状态进行监测,随时提出干预措施,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共管。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要进行细致的业务、人事、经济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备这些才能,才能当好一名全科医生。

3.5 执着的科学精神

随着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我国卫生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科医师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必须对各门学科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具备谦虚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不断进展和变化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管理好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4 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

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

对平稳后转回的慢性病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

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公害的管理。

对个人及家庭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对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上门诊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方便服务。

为妇女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调疑难病人转诊,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5 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我们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相结合来实现全科医师的培养。

参加省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内容为《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学基础》及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内部培训,在院内,由已取得国家认可的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对现有的医师队伍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通过国际互联网参与世界全科医学专业知识和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生活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真正实现全世界信息共享。

全科医疗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后,特别是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里正式提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全科医疗。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开始起步。因此,全科医疗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全科医疗,无疑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完善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推动全科医疗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2.

[2]吴春容.全科医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8-10,12.

中医健康基础知识第8篇

[关键词] 全科医疗;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及疾病康复服务而设立的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经济、综合、方便、连续、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全科医师开展全科医疗的场所。

1 全科医疗概述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专业服务,是以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1]。推行全科医疗摸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要提供优质的全科医疗服务,必须先培养全科医师,而培养好的全科医师,必须要发展全科医学。

2 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在家庭、诊所、服务中心向个人、家庭和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2]。全科医师需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临床技能全面、医德医风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人才,要富有成效,有独立工作能力,为个人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便捷、廉价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优质服务[3]。在社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做坚实的基础,工作将缺乏生气和动力,那种以单纯的专科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在社区是行不通的。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根据疾病的需要就地治疗或将其妥善的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全程的责任。

3 全科医生应具备以下特点

3.1 综合性的医学知识

全科医生应掌握全面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知识,除此以外,还应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法律、经济学及宗教知识,以便解决各种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卫生健康问题。

3.2 高尚的品质

全科医生肩负着对生命周期健康照顾的重任,对服务对象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每个问题需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遇到问题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思想境界,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相对的思想平静,生活安逸,工作舒畅,精神愉快。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医学才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全科医生一生需要不断进取。

3.3 丰富的工作及生活经验

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多种问题,是医学知识与社会常识及人文科学边缘的结合。我们生活在社区,工作在社区,距居住人群最近,我们不是在高墙内的专科医院,而是不时的介入个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情境,了解个人心愿和家庭状况,从实践中获得和总结生活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丰富了我们的头脑,使其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卓越的管理才能

全科医师应该以人为中心,维护公民的利益,站在高层次观察和管理社区内个人和家庭问题,并对整个社区卫生状态进行监测,随时提出干预措施,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共管。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要进行细致的业务、人事、经济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备这些才能,才能当好一名全科医生。

3.5 执着的科学精神

随着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我国卫生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科医师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必须对各门学科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具备谦虚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不断进展和变化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管理好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4 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

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

对平稳后转回的慢性病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

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公害的管理。

对个人及家庭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对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上门诊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方便服务。

为妇女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调疑难病人转诊,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5 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我们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相结合来实现全科医师的培养。

参加省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内容为《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学基础》及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内部培训,在院内,由已取得国家认可的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对现有的医师队伍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通过国际互联网参与世界全科医学专业知识和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生活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真正实现全世界信息共享。

全科医疗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后,特别是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里正式提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全科医疗。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开始起步。因此,全科医疗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全科医疗,无疑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完善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推动全科医疗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