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15 15:48:47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第1篇

关键词:流通成本;信息不畅;网状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的菜价对于菜农的“菜园子”来说是“贱”,但对于老百姓的“菜篮子”来说是“贵”。2011年4月,山东的菜农辛苦半年种的白菜0.02/斤,卷心菜0.2元/斤,芹菜0.1元/斤,大葱直接论亩卖,一亩地300元,很多蔬菜种植区的蔬菜收购价都低于成本价。但这些菜的终端销售价格并不低,流通到批发市场的白菜0.25元/斤,卷心菜0.6元/斤,大葱0.55元/斤,接着流通到蔬菜零售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价格还要更高,即蔬菜的价格上了百姓的餐桌后价更高。这就出现了菜价“伤农又伤民”的情况,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减少了消费者的实际可支配能力,影响有效需求的扩大,进而影响国计民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对于国家来说,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我国2011年3月份的CPI同比上涨5.4%,已经超过5%的通胀警戒线,由于菜价跟菜农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者的生活成本息息,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稳定物价中的菜价。可以通过“编织”网状化“菜园子”和“菜篮子”,来提高菜农和消费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进而稳定物价水平,扩大国内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国计民生。

一、为何菜价伤农又伤民

多种原因造成了目前的“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同时存在的局面。

(一)流通环节成本高。流通环节成本高是导致蔬菜价格走高的原因之一,我国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我国农业的基本结构是数目较多且比较分散的小农户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菜农没有足够的农业剩余来延伸到流通环节,只好通过多层级的流通市场来解决蔬菜物流问题,菜农需要将蔬菜先运输到当地批发市场或者卖给当地的运销户,这些“产地”一级批发商再把蔬菜卖给跨区域的“销地”二级批发商,使得蔬菜的流通环节从小到大不断演进,流通成本必然随之相应增长。流通成本主要包括:产地批发市场流通成本、运输成本、销地批发市场流通成本、人员工资等。其中,产地批发市场流通成本包括直接收购蔬菜的费用、包装仓储的费用、包装人工费、装车费、产地批发市场进场交易费、损耗和每年交产地批发市场的场地、办公场所租赁费等;运输成本,是从某地的蔬菜批发市场运往另外一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跨区域的长途运费,在目前油价高涨的情况下,运输成本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销地批发市场流通成本包括销地批发市场进场交易费、临时包装仓储的费用等;人员工资是批发商、合伙人及雇佣的临时工分别按当地年度企业平均工资计算得出的。这些流通环节的成本都计入了菜价,使得蔬菜价格从菜地到餐桌增长数倍,这是“渠道倒逼生产”下的利益分配。

(二)投机商的炒作。菜价上涨,得到收益的往往不是菜农,而是投机商;菜价下跌,损失最大的却可能是农民,而消费者得不到收益,因为此时的菜价虽然下跌但是也高于或远远高于最初的菜价。投机商通过囤积居奇、散布虚假价格信息、哄抬物价、变相涨价等违法行为,炒作某种耐储存蔬菜,使得该种蔬菜的价格远远背离其价值和成本,人为推高价格。2010年有很多关于蔬菜的新名词:“蒜你狠”、“辣翻天”、“姜你军”等,各个名词都标志着这些蔬菜的价格飙升,幕后的推手就是货币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投机商。单个蔬菜的价格上涨会带动具有替代性的蔬菜的价格上涨,而且商品的价格具有向上的刚性,涨上去后,很难再下跌,即使下跌也远高于原来的价格。所以,个别蔬菜的价格上涨会放大价格的波动幅度,投机商的炒作使得蔬菜价格的不确定性增加,不利于整体菜价的稳定。

(三)信息不畅。蔬菜在销售过程中,相对于中间商,菜农和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现阶段,我国蔬菜销售市场拥有多层次的中间商:商、蔬菜流通企业、蔬菜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产地”一级批发商、“销地”二级批发商、贩运商、零售商等。这些中间商队伍的不断扩大,虽然有效地加快了蔬菜的销售速度,但是也使得蔬菜销售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市场:即中间商与菜农之间的收购市场、初级中间商与中级中间商之间的二次批发市场以及蔬菜的终端销售市场。在这样的多元销售模式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中间商掌握着菜农的生产供给信息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若这些中间商素质不高,就会使得蔬菜销售市场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往往“受伤”的总是处于信息劣势的菜农和消费者。这里的逆向选择指的是:中间商过分压低收购价格,菜农由于收购价格过低而宁愿雇人扔掉自己的优质蔬菜,以赶快种植其他蔬菜也不愿再等待进行销售;中间商在蔬菜终端销售市场,抬高蔬菜价格,使得蔬菜购买成本增加,这些行为改变了蔬菜的原始供给和终端需求。这里的道德风险指的是:部分中间商为了牟取暴利在蔬菜中染色、催熟、掺毒,这一恶劣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不仅使菜农的境况更加恶化,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与人身安全。

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容易出现蔬菜集中在同一地区上市而另一地区同时出现该种蔬菜短缺的局面。

(四)非理性心理预期导致的盲目性。菜农种菜存在非理性心理预期,盲目性较强,会造成市场上供求失衡,而导致价格大幅波动。我国的蔬菜种植存在一家一户分离、生产规模小、经济力量单薄、无力抵御市场风险等特点,分散的各个农户难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市场信息,形成理性的心理预期,对信息反映较为迟钝,对种植往往是一哄而上的盲目行为。

消费者由于非理性心理预期,无法真正了解商品、了解市场,而盲目消费,导致市场上该商品的需求过热或过冷,影响菜价。某些蔬菜由于具有某种保健功能,或者在一些所谓“道长”的蛊惑之下,成了治百病的良药,导致消费者形成非理性心理预期,盲目跟风购买。

二、通过蔬菜种植到销售网状化来“疗伤”

我们可以通过构建“菜园子”和“菜篮子”的点线面,使蔬菜从种植到销售网状化来“治疗”菜农和消费者之伤。

(一)“菜园子”到“菜篮子”的网状化

首先,各个城市为点,以城市为中心,蔬菜种植城郊化。城郊针对城市变化的新形势,应以城市为中心,充分发挥蔬菜产业优势,大力推广蔬菜种植,避免土地闲置和浪费,提高蔬菜的种植效益,充分满足该区域的蔬菜消费需求。蔬菜的种植应有针对性,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适量的种植,避免蔬菜品种单一,种植过多或过少。城市需要发展,但城市的发展除了用钢筋混凝土构建之外,还应考虑到人们赖以生存的菜篮子,城市周围的各个城郊应有专门且充足的蔬菜种植基地。本地的蔬菜供应满足不了该城市需求的话,只能从其他区域来满足供给,若加上较高的流通环节等的成本,较高的菜价会使消费者很受伤。

在满足该城市及周边基本的蔬菜消费需求之后,城郊还可以通过积极培育市场和工业化理念,按照健康环保、培育特色、增加效益、树立品牌的思路,逐渐开发和建设具有特色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提高种植水平,以增加当地菜农的收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实现城郊地区和城市兴农富民,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

其次,以“菜园子”和“菜篮子”为线,连接城市和城郊或其他城市和城郊的蔬菜生产和销售。这样可以实现种植和销售的直接对接,菜农直供餐桌。为协调菜农“菜园子”与消费者“菜篮子”之间的供求平衡,可以在城市建立农产品直销点,让城市商场或农贸市场与农产品产地“直接对接”。城郊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城市的大型商场超市或农贸市场可以通过签订蔬菜直供机制购销协议的形式,实现蔬菜直供。城郊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或者专业合作社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促进蔬菜的销售,比如和城市的各个社区沟通,真正了解消费者的蔬菜消费需求,采用下订单,集中直接送货上门的方式使蔬菜直接从“菜园”到“菜篮”。这种方式,使得菜农不用再被动地等待蔬菜批发商来收购,避免因产量大增而遭到批发商或投机商恶意压价。菜农可以积极通过参与蔬菜基地、专业合作社或自发成立协会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保障,降低风险,扩大收益。

最后,技术和信息为面,技术和信息需要覆盖到蔬菜的种植户和消费者,使得整个区域和跨区域的“菜园子”和“菜篮子”网状化。城郊乡及服务机构应积极引导菜农进行种植技术改造,降低种植成本,打造蔬菜种植新基地。进行广泛的宣传也是必要的,避免菜农因种菜受挫而降低种菜的积极性。城郊乡应营造种菜有保障、种菜能致富的氛围。对群众种菜进行效益分析,用实事说服群众积极种植蔬菜,形成人人议菜的浓厚氛围。还要建章立制,规范菜农的行为。制定蔬菜发展规划方案,按季度、按月份制定种植日期、管理技术、收获时间,使蔬菜生产有计划收获,上市有保障。在技术上,可以聘请技术员到各村入户指导,还可与蔬菜专业合作社联系,引进优良品种,并签订保质合同,降低菜农的种植风险。通过引进先进的理念、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式来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提升种植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城郊必须对菜农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进行种植。

城市应充分提供相关的信息来促进蔬菜的种植和销售,不同城市根据各自的信息化程度制定相应的信息传输模式,为消费者的蔬菜需求和菜农的供给架桥。信息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政府网站开展网络营销;信息较发达地区可以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引导城郊产销组织自主建立蔬菜销售网站,积极开拓农产品信息流动和销售范围,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城市亦可通过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蔬菜本身的特点,来制定科学适宜的蔬菜信息流动渠道,提高蔬菜信息流动效率,以疏导蔬菜的需求和销售。

菜农的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和素质均需要增强,可以创新开发出蕴含审美、祝福、实用等丰富信息的特色蔬菜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欣赏、赠送等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还可以致力于蔬菜的品牌创建与拓展,注重蔬菜的专业化和特色化生产。将创新最大限度地融入到蔬菜的种植和销售中,探索消费者对蔬菜的不同需求,使蔬菜走出销售困境。菜农应按照“三合理”的原则进行蔬菜的种植,即种子、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使用要合理;种植模式、生产技术的使用要合理,提高生产效益,保证蔬菜安全;标准化生产流程的采用要合理,以提高生产效率。

(二)网状化的“疗效”。蔬菜从种植到销售的网状化可以大大减少流通环节成本,菜农的蔬菜销路也大大增加,收入更有保障;各个销售网点也有了更多新鲜的蔬菜,再加上菜价较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旺盛,利润有保障;而消费者可以买到更新鲜、更便宜的蔬菜,实现了多方共赢。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模式使蔬菜从菜地到餐桌的全程检测和控制更容易,既保证了生鲜蔬菜更新鲜,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消费者吃得更新鲜、更放心。此种模式,使得投机商进行炒作的机会减少甚至丧失,菜价趋于稳定。投机商手中的大量资金必然能够流入到其他生产领域中,而不是用于某种蔬菜的囤积居奇。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过分投机,稳定了物价,保护和推动了其他领域生产的健康发展。中间环节的减少,使得蔬菜销售过程中的二元市场消失,减少了菜农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减少。以城市为中心提供信息服务,使得地区内和地区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平衡了蔬菜的供给和需求。城郊和城市通过信息宣传和教育,以及制度上的保障,使得菜农和消费者更理性,减少非理性心理预期对蔬菜供需波动的影响,使得菜价的波动幅度大大减少,避免菜价伤农又伤民。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第2篇

关键词 蔬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黑龙江鹤岗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12-02

加快鹤岗市蔬菜产业发展,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发展蔬菜产业既可以提高地产蔬菜供应量和质量,延长供应时间,满足市民对蔬菜的需求,又可以提高蔬菜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1 蔬菜产业现状

目前,鹤岗市蔬菜生产受产业政策、市场流通及生产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蔬菜生产规模减少,蔬菜生产面积较1995年下降30%,据统计市郊区蔬菜生产面积1 126.67 hm2,其中温室46.67 hm2(1 400栋),大棚146.67 hm2(2 700栋),露地蔬菜933.33 hm2(覆膜栽培266.67 hm2),主要分布在东山区蔬园乡、红旗乡和新华镇。市郊年地产蔬菜总量为6万t,占市区蔬菜需求量的35%,其中温室大棚年生产蔬菜总量为1.7万t,占蔬菜生产总量的30%。

2 存在的问题

鹤岗市蔬菜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尤其是在近几年蔬菜产业化建设的推动下,栽培制度日渐成熟、合理,蔬菜产业正朝着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蔬菜产业发展受市场和农业产业政策以及生产经营消费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种植规模小。鹤岗市蔬菜种植种类较多,受市场影响种植面积小,种植规模随市场波动而变化,难以形成规模。二是生产水平低。蔬菜栽培需要较高的基础设施条件[1],一直以来,国家对设施蔬菜发展支持政策较少,基础投入不足。以保护地蔬菜生产为例,部分农户还在使用土温室和木架大棚,设施陈旧落后,更新较慢。同时,受生资及煤炭涨价及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生产设施利用率不高,生产处于低水平状态,阻碍了经济作物产业的发展。三是产业化水平低。鹤岗市蔬菜种植大多是常规生产,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由于市场需求量较小,缺少龙头企业拉动,种植户对市场需求预测不准,盲目种植,导致产品过剩,缺少储藏加工环节,种植户生产效益普遍较低。同时,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协会缺失,或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农民仍然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组织化程度低,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市场竞争力不强。蔬菜种植受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的影响,缺乏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未形成产业化经营,以初级原料产品上市,产品附加值不高。

3 发展对策

3.1 出台优惠政策,扶持蔬菜生产

积极争取国家、省对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强对城郊老菜地的保护和新菜地的规划建设,建立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调动菜农种菜的积极性[2-3]。市政府要把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全部用于建设新菜地和发展蔬菜生产上,重点支持发展设施蔬菜建设。针对鹤岗市蔬菜生产设施陈旧、改造更新困难多、难度大、速度慢的现状,加快温室、大棚更新改造步伐,出台新建高效节能温室补贴政策,对农户新建节能温室给予一次性补助金30元/m2,资金由市政府、区政府各出15元/m2。对农民进城卖自产蔬菜免收占地费、卫生费、治安管理费,减收工商管理费。对建棚室基地所需土地由村统一串、统一征,所建棚室优先包给原土地所有者,由市、区政府负责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免费配套。利用5年时间,新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 000栋。补贴资金从支农资金、新农村专项经费中安排。

3.2 抓好技术培训,实施标准化生产

鹤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菜农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菜农的种植水平。采取多种培训形式,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努力提高培训效果。积极引进、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千方百计提高蔬菜生产科技含量[4-5]。经过培训的菜农要达到“三懂”,即:懂蔬菜生产基本知识、懂反季节蔬菜生产技能、懂无公害蔬菜操作规程。大力推进蔬菜现代化园区建设,以现代农业装备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重点以将要建设的五道岗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蔬菜园区和新农村节能温室小区为载体,高标准建设高效节能日光温室200栋。加快新华镇、红旗乡、东方红乡、蔬园乡等老菜田改造,不断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根据实际条件,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建立和完善鹤岗市蔬菜生产标准,扎实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把鹤岗市蔬菜打造成放心菜。

3.3 搞好指导服务,抓好名特优品牌

各涉农部门要在生产、技术、资金、销售、加工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服务。搞好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蔬菜基地路通、水通、电通,为菜农发展生产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网络,坚持技术指导长期化、经常化、市场化,及时解决蔬菜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导农民使用无公害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做到科学用药、合理施肥。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和来路不明、标注成分不清的农药、肥料,严格按照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用药,不得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其他有害物质,认真落实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确保蔬菜产品质量。推广节水灌溉、防虫网、诱杀虫板、杀虫灯等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各蔬菜批发市场都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开展农残快速检验检测,保证合格蔬菜入市交易。积极创建和打造鹤岗市自己的品牌,靠品牌占领市场。同时加快建立蔬菜质量追溯体系,加大执法和监测力度,管好产地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提高蔬菜生产安全水平。

3.4 完善物流市场,抓好蔬菜经营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搞好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是建设好质量检测机构和信息交流网络,充分发挥物流作用,鼓励蔬菜流通企业到蔬菜优势产区建立生产基地,保证蔬菜淡季有稳定的供应渠道。重点鼓励和支持万圃园蔬菜批发企业,开展窖贮设施建设,扩大窖贮能力,在五道岗农场新建1处3万m2蔬菜贮备库,需资金6 000万元,资金来源一是政府投入资本金;二是争取国家资金补贴;三是政府担保贴息贷款。万圃园蔬菜批发企业要与农户建立订单收购协议,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全部收购,解除菜农的后顾之忧,增强当地蔬菜供应市场和平抑菜价的能力。要鼓励和支持各蔬菜生产村屯创办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蔬菜生产中的作用,实现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水平。

3.5 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建设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高的蔬菜加工企业,拉动蔬菜生产的发展。采取“公司+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加工腌制酸菜、脱水蔬菜等适销对路的地方特色食品,实现资源高效转化。并充分发挥无公害蔬菜协会、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经纪人的作用,不断拓展销售市场网络。强化对蔬菜生产的全程监管,强化蔬菜产品检验检测,实行蔬菜生产的全程监管,推广应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提升产品档次和水平,依托当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有利条件,创建绿色蔬菜品牌,打造地方名牌蔬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带动蔬菜产业走集约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3.6 实施奖惩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为全面做好蔬菜生产,成立蔬菜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对蔬菜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进行目标管理,分解责任,各负其责,实行定期会商制度,及时解决蔬菜产业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实现蔬菜供销稳定。对蔬菜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政府予以奖励。

4 参考文献

[1] 王新春,张德健.无公害蔬菜综合配套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4):31-35.

[2] 卢白娥.我国蔬菜生产现状与育苗问题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26,129.

[3] 万正林,罗庆熙.我国蔬菜产后现状与发展策略[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6(7):32-33.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第3篇

关键词:冷库;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225

1 通海县冷库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1.1 现状

通海县冷库建设始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1998年,快速发展于2000年初,现有冷库84座、441间库房,投资2.8亿元左右。目前1d可加工预冷10000多t蔬菜,可加工预冷蔬菜300万t/a。其中:秀山街道办事处有39座220间;杨广镇有10座41间;九龙街道办事处有14座84间;兴蒙乡有1座3间;河西镇有5座18间;四街镇有14座65间。秀山路两边有冷库18座85个库房。冷库是通海县蔬菜收购、加工、保鲜冷藏和营销的主要场所,通海县约70%的蔬菜是通过冷库经营者和农民在田间交易,主要是冷库业主或冷库租用老板雇佣一批蔬菜收购经纪人向农民收购,农民把收购的蔬菜送到冷库,在冷库加工预冷处理,第2天即时发货到全国各地或国外销售。仅有30%的蔬菜约50万t是在金山批发市场交易,交易后进入冷库加工预冷销售。在冷库从事管理和工作的固定人员有2000人左右,加上在冷库打工的人员共有12000多人。

1.2 通海冷库存在的问题

蔬菜冷库全部为液氨制冷、聚炳乙稀作为保温材料,冷库建设中未完全按《冷库建设设计规范》进行,且部分压缩机、液氨管道老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所有蔬菜冷库为高温预冷库无贮藏保鲜功能,不利于调整蔬菜淡旺季供应;秀山路两边冷库离居民住宅较近,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由于冷库生产经营性质决定了其环境卫生、建筑风格等与当前城市规划建设极不相适应。

2 通海县蔬菜冷库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海县蔬菜冷库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且这些问题对通海县冷库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障碍,基于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将蔬菜冷库建设规划工作纳入到重点工作中去。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既有利于把通海打造成为西南地区蔬菜交易中心,又方便群众交易的原则――分片规划、局部集中;既以蔬菜预冷为主又兼顾贮藏保鲜调节市场淡旺季的原则;冷库建设与蔬菜专业市场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到2017年通海县冷库预冷蔬菜能保持在300万t/a左右,保鲜蔬菜5万t/a左右。具体措施:逐步淘汰秀山路2边冷库。秀山路2边18座85个库房待设备使用年限到期后逐步淘汰,土地按城市整体规划另作他用;改造提升老冷库。对现手续齐备的老冷库,引导扶持业主对冷库进行升级改造,逐步将液氨制冷改为氟里昂制冷,降低安全隐患;结合蔬菜专业市场逐步规划建设新型冷库。在杨广镇马家湾村、镇海村逐步规划建设以蔬菜小包装、精加工及农户蔬菜交易为主的蔬菜交易市场,市场内规划配套冷库建设。在河西镇曲陀关村建设以豆类、萝卜丝交易为主的蔬菜批发市场,市场内规划配套冷库建设。

3 通海县蔬菜销售情况及发展趋势

2016年通海县蔬菜运销170万t,收购金额20亿元,其中通海县产蔬菜运销112万t,收购金额15亿元,均价1.34元/kg。周边县蔬菜拉入加工运销58万t,收购金额5亿元,均价0.86元/kg。通过冷库预冷营销的鲜菜有143万t;通过机械烘干或自然风干后外销的脱水菜10万t(干重0.55万t);15万t作为深加工原料,主要用于腌制酱咸菜后销售。外销蔬菜中,60%以上的鲜菜销往沿海地区,主要以大白菜、甘蓝、莴笋、花菜等叶茎菜为主;20%销往西北市场,以洋葱、大蒜为主;有20%出口东南亚市场,以花椰菜为主。自然风干的萝卜丝条60%销往河南等国内市场,40%左右通过与福建、厦门、山东、辽宁等的外销企业合作销往日本等9个国家和地区。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第4篇

【关键词】河北省农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1.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

河北省蔬菜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不但为邻近的京津地区提供新鲜蔬菜,甚至出口到邻近的韩国、日本等国。蔬菜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农民更加团结起来闯市场,进而带动了我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1.1 河北省早期的蔬菜专业协会

河北省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一直被称为是为北京、天津供应蔬菜的“菜篮子”。并且在蔬菜出口方面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所以河北省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得也比较早。几个蔬菜大县永年、藁城、玉田、乐亭、定州等早在2000年年初时就有了蔬菜专业协会。其中永年县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永丰无公害蔬菜专业协会,在2007年发展为永健蔬菜专业合作社;饶阳县的系沿湾村在2002年就成立了蔬菜协会,在村里技术能人的带动下发展蔬菜种植,带领村民致富。这些早期的蔬菜专业协会性质的合作社主要是在技术能人的带动下创建的,对当地农民致富起到了促进作用。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立法的推动作用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河北省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制度逐步健全,运作逐步规范。据蔬菜生产部门调查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省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有729家,占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4956家的15%。全省蔬菜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约22万户,占全省蔬菜产业联系农户数128.88万户的17%。截止2010年初,河北省登记注册有954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28.6万农户入社,实现了产、加、销的有机衔接,大大提升了自身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说明随着合作社法的出台,蔬菜专业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1.3 蔬菜示范县项目的的带动作用

河北省从2010起,加强对河北省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选择了15个蔬菜示范县,促进河北省共新建成124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并首批加入了河北省蔬菜行业发展联合总社。这些合作社都是标准化性强、比较规范的合作社,部分示范县在示范村以外的蔬菜基地也新建了合作社。示范村的合作社都有固定的办公地址,添置了电脑、药残检测速测仪、投影仪等硬件设施,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如组织技术培训,进行农资购销以及补贴农资的发放等。部分合作社功能健全,运作规范、运转良好、成效明显,在示范村标准园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和统一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示范县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一批优秀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水平有所提高。

1.4 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比重

河北省专业合作社这几年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根据《关于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通知》的要求,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经各区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综合指导部门申报,省直有关部门专家评审,选定了2010年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在502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中,蔬菜专业合作社一共有159家,占到了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2%,比重比较高。其中各市省级蔬菜专业合作社所占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2.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数量增长比较快,但仍就处于覆盖率比较低,质量水平比较低的阶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业务范围的拓宽、自然灾害的应对、专业人才的引进、资金短缺仍是困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主要问题。

2.1 业务范围面窄的问题

现有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业务范围还比较窄,大部分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仍处于只提供如种子、化肥、农药、育苗等初级生产资料,负责发放生产物资的阶段。农户仍是单个单的应对市场,只是从亲戚朋友的介绍、菜贩子的收购,来“等”销路。很少从合作社处解决销路问题。如在廊坊市安次区落垈乡邢官营村的园农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时,农户普遍反映急需市场销路的解决,现有销售渠道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所以蔬菜专业合作社需要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由简单的物资提供者向市场提供者转变。

2.2 风险问题

河北省是蔬菜种植大省,不论是24个蔬菜示范县、13个环首都经济圈县,还是后来15个示范县的选择都是基于广大的市场需求。为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提供优质的蔬菜,并面向国际走出口的路线。而市场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蔬菜生产也面临着市场风险的问题。另外,现有的蔬菜生产模式广泛存在的是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建设模式,然而蔬菜专业合作社只是农民的自身结合,对市场的适应性还不够强,没有市场意识和风险观念。这就使蔬菜专业合作社比一般企业要承担更多的风险问题。

2.3 人才短缺问题

蔬菜专业合作社只是农户自身的联合,由于农民素质水平普遍比较低,难以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另外,蔬菜专业合作社主要是靠种菜能手带动建立起来的组织,技术能手只是技术方面擅长,在管理合作社,应对市场环境等方面也会遇到难题。所以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那样才能使蔬菜专业合作社更好的发展。

2.4 融资问题

融资难是蔬菜专业合作社遇到的最为普遍的问题。蔬菜专业合作社中农户资金有限,蔬菜专业合作社筹集资金社费少,自身融资难;蔬菜专业合作社缺少担保物资,从金融机构贷款难;另外虽然国家有很多惠农支农的政策,但对合作社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的作用,并未从实质上改善合作社的融资现状。所以融资现状是合作社的一大难题。

3.发展思路和对策

针对上面提出的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的四个主要问题,在下面从市场途径的扩展,合作社的风险机制,引进优秀人才,拓宽融资渠道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3.1 市场途径的扩展

合作社作为一个服务农民的组织,不但要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还要积极为农户寻求市场销售的途径,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避免农民优质蔬菜卖不出去的难题。市场途径的拓宽有很多种方式,合作社可以寻求龙头企业的合作、超市(下转第99页)(上接第97页)的对接、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蔬菜供应,参加蔬菜产品展览会,打出自己蔬菜的品牌等等。在信息化时代,蔬菜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建立自己合作社的网站,自己的产品信息。合作社要积极从多方面着手,应对市场途径的难题。

3.2 合作社的风险机制

蔬菜专业合作社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必须建立应对风险的机制。一方面,蔬菜这种产品要想一年四季生产,必须要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必须合适,这就为冬季的生产带来了挑战,需要温室等设施蔬菜棚的保障,保障蔬菜产品的均匀上市,不会出现冬季无菜供应,市场留不住的现象。而这些设施的建设对合作社来说是一项重大投资。另外恶劣气候的出现也对农户是一个重大损失。所以合作社要为合作社自身建立风险机制,为农户大棚等建立保险机制。在农户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使合作社度过难关。在15个蔬菜示范县调研活动中,大部分合作社都还没有这种风险机制,所以要抓紧建立合作社的风险保障机制。

3.3 拓宽融资途径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问题,是政府、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社四方的力量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合作社自身力量的薄弱,只有在政府的协调下才能真正发展壮大。首先,由政府对合作社的贷款提供担保,在合作社不能按时偿还时,由国家来负担,使农村金融机构与合作社的利益同时顾虑到。这样就避免了,合作社由于缺少担保资产而无法融资的问题。其次,我们可以以合作社法为依据,引进企业投资,使企业投资变得有法可依。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融资能力,使蔬菜专业合作社自身实力增强;另一方面,可以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入企业管理的理念,注入新鲜血液。总之,只有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蔬菜专业合作社才能得到企业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所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靠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胡定寰.“农超对接”怎么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2]赵慧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与运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7.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第5篇

【关键词】 农贸市场 蔬菜残渣 对策建议

1 长沙市城区农贸市场蔬菜残渣现状

蔬菜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蔬菜的需求量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由于蔬菜不耐储藏、运输,使蔬菜生产多集中在销售市场周边交通运输方便、具有储藏条件的区域。由于蔬菜的处理技术滞后,特别是在农贸市场,产生了很多的边角料,蔬菜废弃物大多随意倾倒,蔬菜废弃物由于水分含量高,且生产高峰期正处于高温季节,如果大量堆积,极易腐烂变臭,滋生蚊蝇,成为细菌性或真菌性病害的传染源。长沙市农贸市场产生的蔬菜残渣有两个处理渠道,第一个是90%以上被运到垃圾站,主要运往长沙市黑麋峰垃圾站,第二个是10%被人收走送到养殖场循环利用,蔬菜残渣循环利用率极低。

2 长沙市城区农贸市场每日蔬菜残渣量调查

2.1 问卷调查。长沙市总面积11819.5平方千米(即1.18万平方千米),长沙市总人口7044118人,户籍人口为6511888人;其中长沙市区面积1938平方公里,长沙市区人口约363万(2011年),望城并入长沙城区后建成区面积约为320平方公里。长沙市区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长沙人口为6511888人;其中长沙市区面积1938平方公里,长沙市区人口约363万(2011年),望城并入长沙城区后建成区面积约为320平方公里。对长沙市区包括芙蓉区、天沙市城区农贸市场每日的蔬菜残渣量,抽选长沙市十四家农贸市场进行问卷调查。农贸市场成为为市民生活提供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2年由市商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区已有包括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和红星蔬菜批发市场在内的185处农贸市场[1]。在蔬菜交易过程中因要经常筛选、去枯叶等流程导致大量的蔬菜残渣,农贸市场成为了蔬菜残渣的主要来源。

为得到长沙市城区农贸市场每日的蔬菜残渣量,调查小组分别去了长沙市的两大蔬菜批发市场: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和红星蔬菜批发市场以及长沙市另12家中小型蔬菜零售农贸市场,在长沙市另12家中小型零售农贸市场中,芙蓉区有2家,天心区有2家、岳麓区有2家、开福区有2家、雨花区有2家、望城区有2家,采用了调查问卷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包括管理者问卷调查和摊位问卷调查,内容针对管理者主要调查农贸市场每日的蔬菜残渣量,农贸市场的服务人口量,垃圾产生量及垃圾回收渠道;针对摊位主要调查摊位销售蔬菜时产生的蔬菜残渣量。

2.2 调查结果。

2.3 利用样本农贸市场服务人口数检验蔬菜残渣量。

由图1可以看出,大部分样本农贸市场蔬菜残渣量占长沙市蔬菜总残渣量的百分比与每个样本农贸市场服务人数占城区总人口数百分比趋于一致,少部分样本农贸市场蔬菜残渣量占长沙市蔬菜总残渣量的百分比与每个样本农贸市场服务人数占城区总人口数百分比相差不大。表明在调查过程中所得各农贸市场的蔬菜残渣量数据是较精确的。

2.4 长沙市城区农贸市场每日蔬菜残渣量调查结果。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到长沙市马王堆蔬菜市场和红星蔬菜批发市场是长沙地区最大的两个蔬菜批发市场,全市农贸市场的蔬菜绝大部分来自于这两个蔬菜批发市场,而另外十二家蔬菜市场,每天共产生7.43吨蔬菜残渣和9.74吨垃圾,平均每家蔬菜市场共产生0.62吨蔬菜残渣和0.81吨垃圾,全市210家农贸市场共产生130.0吨蔬菜残渣和170.8吨垃圾。马王堆蔬菜市场和红星蔬菜市场共产生167.4吨蔬菜残渣和191吨垃圾,由于长沙市城区农贸市场总残渣量是由210家农贸市场和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与红星蔬菜批发市场产生,因此长沙市城区农贸市场每日蔬菜残渣量为297.4吨,每日垃圾产生量为361.8吨。通过对长沙地区农贸市场蔬菜残渣量和长沙地区农贸市场垃圾量的统计以及蔬菜残渣和垃圾所处理的渠道的统计表明了长沙地区农贸市场蔬菜残渣循环利用率极低,农贸市场垃圾资源的进一步利用空间很大。

3 对策

3.1 采用干化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农药残留很少的残叶,将收集来的残叶品摊在相对空旷通风的地方,让自然风将其吹干,或者用烘干机将其烘干,这样就提高了成本。得到的干叶子比较容易贮存,可以用于牲畜越冬的食物,也可以作为动物饲料的原材料。

3.2 沤成肥料,回归菜地。其实这种方法只是集中处理的一个环节。有机原料富含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植物的生长。如果将这些废弃掉的烂残叶稍微进行加工,则就可以回归田地,为农作物所利用。

3.3 加强果蔬冷链物流的设施建设。蔬菜自身的易腐易损性决定了蔬菜冷链物流的低温、低耗和高效等特点。我国蔬菜流通环节多,参与主体多,物流数量不断增多,流通体系日益形成。但蔬菜生产规模小而且分散,蔬菜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低,缺乏全程冷链运输。为此,要通过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第三方蔬菜冷链物流;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功能,提升其服务水平;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蔬菜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提升蔬菜交易功能[2]。

3.4 采用新型蔬菜保鲜技。如冰温技术,所谓冰温,是指0℃至冰点以上的未冻结温度区域,冰温技术则是在冰温范围内的一种新型贮藏技术。果蔬在此温度带保存,不仅呼吸代谢被抑制、衰老速冻减慢[3],使贮藏期得到保证,还可以克服冻结食品因结晶产生的蛋白质变性、组织结构损伤、液汁流失等现象,获得自然的风味和美味。作为继冷藏、冻藏后的又一保鲜方法,冰温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原本基础上,衍生出许多分支。如保鲜剂――冰温贮藏、冰膜贮藏、超冰温贮藏、气调――冰温贮藏等。再如研究表明,利用高压静电场处理果蔬,可明显延长其保鲜期。由于处理时果蔬在静电场中,电流几乎为零,所以该处理可以说是一种微能源保鲜蔬菜果品技术[4]。

参考文献

1 晏栎等.浅谈长沙市农贸市场的规划和改造[J].中外建筑,2012(10):94~95

2 苏国贤等.中国蔬菜冷链物流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2(01):39~42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第6篇

关键词:蔬菜生产;提档升级;对策;襄阳市

中图分类号:S63-33(633XY)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139-03

Ideas on the Upgrading of Xiangyang City Vegetable Production

CHEN Dan,MU Jun,SU Xiu-li,WEN Hai-xia

(Xiang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Xiangyang 441057,Hubei,China)

Abstract: As an big agricultural city,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Xiangyang city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weak infrastructure in vegetable production, low level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w vegetable industry intensific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imperfect extension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 on, Xiangyang ci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policy guiding, establish and impro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s, improve labor skills, strengthen the radiation power of bibcock enterprise in order to promote Xiangyang vegetable industry.

Key words: vegetable production; upgrading; countermeasure; Xiangyang city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技术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1]。目前,襄阳市作为全国农业大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加快蔬菜生产的提档升级,是摆在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蔬菜生产现状

近年来,襄阳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丰富市民菜篮子、增加菜农收入为目标,积极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市场均衡有效供给、生产良好快速发展的可喜成绩,突出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1 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升

2010年襄阳市蔬菜种植面积达13.37万hm2,占全省蔬菜面积的11.2%;蔬菜总产量由2005年的390万t增加到2010年的420万t;蔬菜生产总产值由2005年的3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9.8亿元;全市人均消费蔬菜量由2005年的219 kg上升到2010年的274 kg。

1.2 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

襄阳市已形成了“两区一带”的蔬菜产业格局,即以襄城区近郊乡(镇)为主体的城郊精细蔬菜产区;以保康县龙坪镇等为核心的西部高山、二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区;以谷城、老河口、襄州、宜城等汉江沿岸县(市、区)的乡(镇)为主的百里汉江优质蔬菜、瓜果种植带。全市在“十一五”末新发展蔬菜专业化生产基地1.54万hm2,占全市蔬菜复播面积的11.5%,形成了山药、红萝卜、大白菜、马铃薯、西甜瓜、豇豆、大头菜、辣椒、魔芋、食用菌等十类蔬菜生产基地[2]。

1.3 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

农产品安全始终是事关国家安全、政权稳定、百姓安宁的大事[3]。襄阳市在2010年启动了农产品安全市场准入机制方案,设置了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15个,建立了市、县(区)两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站7个。制定推广了结球甘蓝、豇豆、山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等25个地市级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了2.62万hm2;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认证68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9个,绿色食品49个。全市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了98%,比2005年高出了14个百分点。目前已开始进行基地检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等试点工作。

1.4 产业特色优势逐步显现

襄阳市蔬菜在参与大流通、大循环中取得了较强的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了襄阳大头菜、襄阳大山食用菌、汉江流域山药、双沟和张家集马铃薯、宜城孔湾大白菜、南漳金皇冠辣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牌;其中襄阳大山公司的食用菌远销日本、韩国和欧美,出口量达到4 500 t,成为湖北省食用菌出口大户之一。汉江流域山药的种植面积发展到7 200 hm2,产量达55.8万t。

1.5 市场营销体系日臻完善

襄阳市建有产地批发市场13个,农贸市场181个,专业性批发市场3个,年蔬菜交易量达到330万t;其中襄阳市农产品交易中心年交易量突破了75万t。目前,全市马路市场交易量151.8万t,占全市蔬菜交易量的46%;集贸市场交易量141.9万t,占全市蔬菜交易量的43%,超市蔬菜交易量29.7万t,占全市蔬菜交易量的9%,净菜配送入户和蔬菜生产基地与超市对接日益频繁。

1.6 产业化程度提高

产业集群理论是波特马歇尔“地区专业化产业集中”概念的延伸与发展[4]。结合襄阳市实际来看,注册资金在百万元以上的蔬菜企业有28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8家,年蔬菜加工、销售能力达90万t,占蔬菜产业综合总产量的21.4%;蔬菜产品加工总产值16亿元,占蔬菜产业总产值的16.8%;其中鼎顺实业年加工大头菜1.2万t,产值2.8亿元;宜城同心园公司年加工冬瓜600 t,产值640万元。全市已建立菜农专业合作组织(协会)21家,会员(社员)有1 385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拥有基地面积3 067 hm2。

1.7 种菜比较效益逐年提高

2005年到2010年的露地蔬菜每公顷年收入由45 000元左右提高到67 500元左右;大棚蔬菜每公顷年收入由75 000元提高到105 000元;山药生产每公顷由210 000元增加到300 000元。目前,种菜的年收入是稻-麦模式、稻-油模式、麦-棉模式的5~7倍。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扶持力度小

近十年来,新菜地开发基金、蔬菜风险基金、种菜补偿补贴等相关激励措施没有落实。各县(市、区)虽然出台了鼓励、奖励政策,但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性,而且力度小,难以调动菜农和蔬菜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2.2 基础条件薄弱

当前老菜地的沟、渠、泵站等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而丧失功能,新菜地开发又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抗灾能力差。而且绝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地打工,从事种菜的农民基本上都是老人、妇女,他们对科技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慢,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3 蔬菜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辐射力弱

蔬菜生产与加工龙头企业的规模不大,订单蔬菜面积只有9%,大部分菜农仍以家庭分散生产经营方式为主;有产品,无特色,有品种,无品牌,抗灾能力弱,品牌意识差,严重制约着蔬菜生产的集约化发展。

2.4 推广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到位

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中只有4个县(市、区)有固定的蔬菜生产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少,职能弱化;蔬菜推广过程中必要的试验示范工作无法开展,不仅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也不利于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营销渠道不畅

蔬菜物流企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购销大户和流通经纪人在涉外对接、营销网络畅通、价格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导致生产单位和营销人员信息不灵,使蔬菜的对外销售处于弱势。

3 发展思路与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襄阳市成立由市长牵头,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为副组长,农业、财政、工商、质检、卫生、环保、公安、农发、外经、科技、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城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在市农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市“菜篮子”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设立相应的机构。

3.2 加大政策导向与扶持力度

一是认真贯彻湖北省蔬菜会议精神,切实落实湖北省在2010年的有关全省蔬菜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大蔬菜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力度,强化蔬菜产销对接调度,扩大蔬菜产业办点示范规模,积极检查督办蔬菜生产奖励政策的落实,促进涉菜组织或个人加入湖北省蔬菜协会,并抓好今冬明春蔬菜生产,确保市场安全有效供给。二是要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搞好蔬菜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落实上做文章下功夫。要紧扣襄阳市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目标[3],有序推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县(市、区)、乡(镇)、村要因地制宜完善规划,加大财力、物力扶持力度。汇集各部门优势,形成蔬菜发展合力。要建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新菜地开发基金、蔬菜生产补偿、风险调补资金等财政保障体系。引导工业反哺蔬菜产业,倡导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的多种方式共同开发,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三是对老菜地的沟渠、泵站要尽快修复,增强抗灾能力。同时加快新设施工程建设的进度,使工程尽早发挥作用。

3.3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机构、稳定科技队伍

当前,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技队伍数量减少、人才流失严重[5]。因此,要实行人才战略,以科技做支撑,提高蔬菜品质和生产能力。各县(市、区)、乡(镇)要建立蔬菜生产专业机构,定员1~2人专抓蔬菜生产。要建立稳定的科技队伍,保证待遇到位,加大组织培训,尽快更新知识,有效发挥潜能,褒奖爱岗敬业。

3.4 全面提高菜农的劳动技能及文化素质

一是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宣传普及蔬菜实用技术,提高菜农科学种菜水平,强化蔬菜质量安全意识。二是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培训活动,开发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网络科技培训系统,特别要突出网上视频点播功能,将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制作成多媒体数字节目上传网络,方便广大用户点播学习[6]。特别是要办好无公害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大棚蔬菜反季节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育苗技术等内容的培训班,为菜农及时排忧解难。

3.5 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建立政府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菜篮子”工程建设[7]。在蔬菜生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行业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办贷模式,以诚信建设为切入点,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龙头企业及农产品的信贷投入,强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3.6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健全市场流通体系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目的地引进食品加工类大企业来襄阳市落户,大力发展菌菇类产品深加工[8],增加蔬菜的种类,提升产品档次。并引导资金投入,加强流通各环节设施建设。可在樊城区牛首镇建设一个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完善功能,形成一个集蔬菜交易、电子结算、质量检测、信息、仓储物流、冷链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交易中心;在蔬菜集中产地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各县(市、区)可因地制宜建设1~2个蔬菜批发市场;引导蔬菜生产基地、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共同建设蔬菜超市,实现农超对接,减少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稳定菜价[9]。同时,还需要做好国内外市场的调研,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共同推动襄阳市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 /fortune/ 2010-12-2/c_1365961.htm,2010-12-12.

[2] 李煜锋. 襄阳市蔬菜发展现状[N]. 襄阳晚报,2010-01-07(5).

[3] 翟虎渠. 建议国家实施三大战略, 确保粮食安全[J]. 中国农业信息,2011(8):4.

[4] 吕拉昌,魏也华. 产业集群理论的争论、困惑与评论[J]. 人文地理,2007(4):21-26.

[5] 信乃诠.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J]. 农业科技管理,2011(2):3.

[6] 赵 霞. 江苏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J]. 中国农业信息,2011(8):13.

[7] 袁祖伦. 重庆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0(7):160-161.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第7篇

关键词: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86

重庆市大足区位于重庆市西部,隶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区总面积约为1500km2。近几年在重庆市大足区的发展过程中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蔬菜产业的整体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对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1 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50多个蔬菜农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的认证,并且构建了4个农业标准示范区,多处大棚基地,为蔬菜产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同时,政府部门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加强对合作化的重视,鼓励建设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对农业基础设施加以完善,希望能够为蔬菜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大足区蔬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其建设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1]。如农业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水利设施的建设无法满足蔬菜产业的发展需求;蔬菜农业重视工作专业化程度偏低,农民群众缺乏蔬菜规模化种植的经验和技术等,不利于蔬菜规模化种植工作的开展,限制了蔬菜产业化发展进程;蔬菜种植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不足,蔬菜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受到极大的限制,生产成本高,也局限了蔬菜产业的稳定发展。因此,新时期应该注意结合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积极探索优化发展措施,为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在新时期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 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发挥优化措施

基于当前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新时期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果,就应该对发展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时俱进地探索更为科学的发展对策,为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争取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促进重庆市大足区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1 逐步完善蔬菜产业农业基础设施

重庆市大足区在发展蔬菜产业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缺陷的情况,加大投入力度,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保C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蔬菜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农田灌溉和排水方面的需求,政府应该加强在农田灌溉和排水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善农田灌溉和排水基本条件。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设置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相关科研单位对蔬菜产业中优质品种的研发,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在农户购买农机和建设冷藏库方面,应该适当的增加补助力度,减少农民群众的负担,促进蔬菜产业生产力的提高,有效推进重庆市大足区农民群众的增产增收。

2.2 全面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

在重庆市大足区发展蔬菜产业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对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探索蔬菜产业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研发工作的重视,并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蔬菜种植培训工作,为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指导服务,有效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水平,为蔬菜产业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唯有如此,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才能够逐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促进重庆市大足区农民群众的增产增收。

2.3 高度重视农户的组织管理工作

在政府部门加强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建设的过程中,农户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会对产业建设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部门也应该保持对农户组织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促进农户专业合作向着更高的层次上发展,指导农户结合蔬菜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展蔬菜种植工作,有效提高蔬菜种植的市场化程度,推进蔬菜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只有这样,重庆市大足区在建设和发展蔬菜产业的过程中才能够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进程,保证重庆市大足区农业经济建设实现持久稳定运行[2]。

3 结语

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初步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成效,整体发展水平也有所提升,对重庆市大足区农业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时期背景下,相关部门要想促进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就应该对产业发展措施进行适当的优化,为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第8篇

【关键词】蔬菜价格蛛网模型流通体系

生鲜蔬菜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蔬菜业具有其自身的天然弱势:生产环节,生鲜蔬菜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十分突出,生产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比较明显;批发环节,菜农竞争力弱,没有有效的竞价机制和能力,往往是价格下跌的直接承担者;消费环节,生鲜蔬菜作为生活必需品,消费弹性小,存在消费普遍性和生产分散性的矛盾,消费者往往是价格上涨的直接承担者,从而导致产生“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矛盾。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变数,对通货膨胀有着重大影响。生鲜蔬菜的价格从2010年末的暴涨到2011年4月份的暴跌,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波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平衡稳定菜价,走出“卖菜难、买菜贵”的怪圈,保障菜农和市民的双向利益,是本文着重考虑的问题。

文献综述及理论模型的建立

国内关于蔬菜价格波动的研究多从农产品价格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以及供应链、物流配送等角度展开分析。有的学者采用VaR方法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甚微,建议政府稳步推进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措施。也有学者侧重于从农产品销售环节分析,分别提出实现农产品销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和农产品社区营销等策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达到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目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蛛网模型、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理论基础上,通过分析蔬菜产业的销售情况和流通体系进行研究。

蛛网模型。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供给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过竞争,均衡状态会自动恢复。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蛛网理论则通过对属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考察,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论述了生产周期长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蛛网理论假设在完全竞争下,商品的价格由供给量决定,而商品本期的供给量取决于上期的市场价格,商品是生产周期较长的非耐用品。

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理论。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之一就是稳定物价。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稳定物价是指避免物价出现连续的、普遍的大幅度上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认为物价上涨在3%以下可视为物价稳定。物价稳定不是说物价总水平越低越好,物价持续走低,同样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面对菜价的“大起伏”波动,以及“卖菜难、买菜贵”的极端变化情况,政府应及时出台调控措施。在政策手段上,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物价监控和监管。

实证研究

一是我国现有生鲜蔬菜供应情况现状分析。我国现有蔬菜生产基地,其中山东寿光是全国最大蔬菜生产基地,河北张北是全国最大夏季蔬菜生产基地,广西荔浦是水生蔬菜生产基地。商务部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年蔬菜需求量约为6.02亿吨;农业部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达470多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多200多公斤,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总体上讲,我国蔬菜生产基本上实现了周年平衡供应。现实数据反映,生鲜蔬菜的零售价格居高不下,但批发价格频繁波动。2011年4月,山东、河南等地的蔬菜批发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度降价,出现了“卖菜难、买菜贵”的极端现象。

二是用蛛网模型分析生鲜蔬菜的价格波动。我国生鲜蔬菜价格波动轨迹符合蛛网模型现象。一方面,生鲜蔬菜的生产周期长,生产规模不易改变,且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户本期的生产决策往往是依据前期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农产品供求弹性较小,所以无论源于供给还是需求方的变化,都会引起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变化。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实质上反映了农业收益的不稳定性。

具体来看,导致供给增加的因素主要有:第一,由于缺乏市场导向,信息不对称,菜农盲目跟风,扩大生产。由于前两年蔬菜价格持续走高,加上2010年“千年极寒”和韩国泡菜危机的影响,刺激了菜农种菜的积极性,导致2011年大棚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加,产量提高。第二,低温天气导致原有一定上市时间差的南北方蔬菜上市时间重叠,各品种蔬菜集中上市造成市场供应饱和。第三,年前涨价舆论的影响引发不少供应商集中扩大库存,盲目投机,2010年的库存在2011年集中出库,进一步增加了供应量。第四,部分菜农的“惜售心理”助长了菜价的暴跌。据调研显示,陕西云阳蔬菜市场上圆白菜在1个月内经历了“过山车式”的价格暴跌。2011年4月上旬,当地圆白菜单价为1元/斤,月末仅为0.08元/斤。圆白菜4月初即可上市,但菜农观望待涨心理延误了销售时机,造成大规模的市场崩盘现象。与此相对,在需求方面,居民蔬菜消费弹性小。金融危机对餐饮业的冲击以及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核辐射担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蔬菜消费量。

三是从我国蔬菜流通体系角度看蔬菜零售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仍以各地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不健全的蔬菜流通体系使农产品产销两地之间出现近乎“断裂”的现状,在中间商的支配下,最终导致菜价下跌,造成的损失大部分由菜农承担,上涨则转嫁给市民。

首先,流通环节过多。从菜农到消费者之间包括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等环节,涉及运输费、燃油税费、摊位费、管理费等层层加价,每道加价10%至15%,价格必然翻番,甚至上涨数倍。其次,油价攀升导致运输成本提高。城市化使城市周围菜地减少,蔬菜运输距离扩大,油价的不断提高直接增加了运输成本。第三,销售环节成本再加价。路途损耗、包装成本、各种检测成本以及去泥、挑拣等人工成本,都会使蔬菜的销售成本提高,导致售价提高。第四,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经营分散、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在途时间长、在途损耗严重。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的在途损耗率在25%至30%,而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5%以下,美国更是控制在1%至2%。居高不下的在途损耗必然会提高物流成本。第五,我国现有的农超对接发展规模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03年,法国农超对接的农业生产量就已达生产总量的60%;2010年在美国该数字是80%,日韩为50%,而中国仅为15%。

四是从政策调控角度看当今菜价。由于信息有限,政府对蔬菜种植难以实施有效的政策调控和指导。首先,调控方向不成熟。政府部门更多致力于农产品种植和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未充分考虑到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导致农副产品产业、品种结构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结构,不能基于不同收入状况对市场进行细分,使蔬菜产销结合、适销对路。其次,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设置的壁垒,导致的信息不充分流通。同时,目前蔬菜种植方面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全国各大蔬菜基地之间,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具体引导的能力有限。再次,政府对农民议价能力和销售渠道缺乏有力支持。菜农缺乏议价能力,在蔬菜生产、批发、销售等环节中,处于最弱势的地位,收购价格往往由菜贩子决定,因此蔬菜价格暴跌时,所有损失往往由菜农承担。同时,我国现有的蔬菜来源,大部分为散户生产,在预防和应对风险方面劣势明显,缺乏良好的避险保障机制。

政策建议

要合理稳定蔬菜价格、做好政府宏观调控工作,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要正视蔬菜生产者的弱势地位,保证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比照粮食收购的最低保护价,在兼顾市民消费承受力的同时,对一些基本的蔬菜品种进行必要的生产性补贴和最低价格保护。

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信息帮扶,合理引导生产。打破信息不对称机制,建立统一的蔬菜信息平台,及时蔬菜市场行情,提高农民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蔬菜产销地政府应完善蔬菜产业链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完整、权威的产销信息,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尽量减少因盲目种植造成的供需不平衡现象。

三是健全菜农保险机制,支持菜农投保,建立补救助机制。政府可适当引入能对菜市进行规避风险分析的专业机构,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户提供适当的险种,比如蔬菜价格供应险、大灾险等。设立蔬菜风险基金,以调节短期内滞销带来的价格波动。鼓励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提高种植的科学性和抗风险能力。

四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取消不合理的中间收费,降低流通成本。相关部门应通过调查分析菜价构成和农民生产成本,并采取措施减轻产销各环节的成本压力,如降低过路费、开办公益性菜市场、免收入场费、减免相关税费等。严厉打击投机炒作、哄抬物价的行为。此外,还应创新物流管理,在大型城市建立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降低在途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