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27 10:26:22

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第1篇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008-02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给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自1999年开始,经过几年连续扩招,几乎所有高校都抓住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在校生人数翻了一番,甚至几番。学校规模有了很大发展,规模效益有了很大提高,面对如此庞大的求学队伍,原有的学科和专业已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多数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出路,把工作重点放在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想方设法增加学科门类和专业数量,这种办学思路是可行的。而对于课程建设,不少教师和领导认为,学校办学经费有限,抓课程建设,制定的规划实现不了,没多大意义;而部分新办专业领导认为,目前主要解决的是稳定学生,在教学上能开出所有课程就不错了,搞好课程建设是以后的事情。上述看法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短视行为。如何在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一个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办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到具体的每一门课程上。经济的全球化使我们面临全方位的竞争,特别是人才资源和人才质量的竞争。只有高质量的人才才具有竞争实力。因此各高校在增加学科门类和专业数量的同时,应遵循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这才是真正的发展观,健康的、成熟的质量观。这种质量观就要求经过高校加工出来的应是优质的或者说是合格的“产品”。这种优质或者说合格产品的输出实际上主要是以在校学习的一系列课程为保障的,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出发,课程建设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它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育人环境,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此背景之下,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大多遵循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把教学改革的重点聚焦于精品课程建设。如今,一个包含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面,惠及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二、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建设和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六个方面内容,是一项系统的质量工程,在建设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设计要适当,不应盲目追求课程建设的数量。各门课程都建成精品课程的目标固然不切实际,即使按照开设课程总数人为地设定一个比例也未见得合理。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每门课程从体系建立、逐渐完善、教学实践的不断调整到日趋成熟,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建设周期也会有所差别,人为设定的建设周期未必与教学规律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强求一律就难免出现“揠苗助长”的“催熟”问题,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没有多大益处。精品课程建设重在建设,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成熟一个,推出一个”,比简单设置数量指标要科学、合理得多。

第二,注重精品课程建设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正确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提高教学效益,改进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上的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体系、整合师资队伍等,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课程教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质量工程”很显著的一个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为此,在组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重视教学课件制作质量和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只是手段,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要服从、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对技术的强调和应用必须以教学规律为基础。基于网络的教学课件在整个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起的作用是独特的,但它再完善、再精致,都不能替代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不能替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网络环境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有限的课堂空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但体验思想的力量、思维的逻辑性、把握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非知识因素并非技术的特长,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不能忽视。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组织者,对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与弱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技术的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人和技术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成为保证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素质的常态性工作,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下大力气创造一个适合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品课程建设环境。在组织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所有规划、制度、配套措施都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及服务教师、有益学生的原则,通过实实在在的,而非追求轰动效应的具体工作,谋求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期教学管理的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主要靠教师。精品课程建设也不例外。管理就是创造环境与提供服务,没有一个符合教学规律、宽松有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充分施展的环境,任何改革都不会取得切实的效果。

精品课程建设第2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网站;多媒体课件;质量工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61-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精品课程是高校优质教学资源极大化利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公共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已经在各所大学理工科专业普遍开设,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编程思维和编程能力。鉴于教学实际,多所高校都在进行该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本文就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事项进行一些探究,以期为该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课程教学现状

为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编程思维与编程能力,各所大学的理工科专业都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1)作为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公共基础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都采用大班理论授课及上机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人数多,学生专业差异较大,学生层次分布广,学生自身的差异也较大,统一的授课方式很难同时满足学生的需要。

2)任课教师很多都是多专业、多门次授课,教学任务重,导致其很难对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征作过多的研究,结果是授课内容几乎没有区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以教为中心,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缺乏进一步的创新,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还是以笔试为主,缺乏灵活性,对于程序设计这样的课程,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意义

作为学生,大家很希望能有一些课程学习方面的优质资源来帮助自己学习。因此,进行本门课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不同优秀教师的授课课件、教学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在线测试、编程练习、算法演示、课程竞赛等课程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针对性。精品课程是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教育领导部门和高校都注意到了其重要价值。精品课程的建设程度也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学院也提出了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大家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力争提升学科内涵。

3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一般包括解析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书写精品课程申报书,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制定精品课程框架,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编写教学课件,录制教师授课录像,建立在线试题库等。

解析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结合学校实际,认真研读部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对其指标体系进行分解细化,做到心中有数,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做好准备。

制定精品课程框架 紧密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制定出精品课程框架。精品课程框架应该囊括所有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并突出自己的特色栏目。

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 每门课程都有学习和考核的标准,为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应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编制教学多媒体课件和编写教案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要求相应的指导教师编制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具有良好风格,质量高的多媒体课件,并编写相应的教案。多媒体课件要做到优中选优。

录制教师授课录像 选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几位教师进行授课的录像,将其好的教学场景录制下来,以提供给更多学生使用。授课录像可以由学校多媒体中心人员提供录制帮助。授课录像应该能够体现授课内容的合理性和授课方法的先进性,并有一定的趣味性。

建设试题库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配套试题库,最终实现学生的在线练习和在线测试。试题库应能涵盖考核的所有知识点,并且包含不同的试题类型。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 为了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和展示,要建立精品课程网站。网站要栏目设置合理,界面美观大方,色彩配置符合人眼长时间查看的要求。网站能够充分展示课程建设中的各个要素。

书写精品课程申报书 严格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申请书的要求填写,在格式上做到规范无误,在内容上要能够突出自己的特色,提供的支撑材料有理有据。

4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然而,许多高校都存在“重申请,轻建设”的情况。实质上,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要更加重视后期的建设工作,在内涵上提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其目的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的本身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要从根本上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就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现有教师的再教育,鼓励其进修或深造;另一方面,可以引入高学历、高能力人才,充实教学队伍。

规范规章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应该逐步规范相应的规章制度,如统一备课、专家听课、学生评教、教学竞赛等制度,从管理上为增强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注重精品教材编写 精品课程的建设离不开精品教材的支撑。应注重教材内容的不断革新,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知识内容反映到精品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好的素材。

重视多媒体课件的编制 多媒体课件是精品课程网站的重要部分。要重视课件的编制,编制出内容丰富、布局合理、构思精巧的多媒体课件,以利于课后学生的自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粗制滥造的多媒体课件往往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展示,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欲望,无法起到相应的效果。

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重视实践教学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同时,在精品课程网站上,也可以多增加一些编程问题,鼓励学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

重视学生评价 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以学生是否学到知识作为根本依据。精品课程的建设,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并把学生的好的建议吸收进来,进而进行教学的相应改进,使其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精品课程是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提升学校学科内涵有积极的意义。作为一门实践性强、专业分布广的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讨论了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研究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和注意事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对其合理使用,对于增强教学的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应注重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为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尹睿,谢虎.精品课程群支持的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8):1-7.

[2]李立,王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2-14.

精品课程建设第3篇

关键词:师资队伍 精品课程 促进

一、传热学课程简介

吉林建筑大学从1978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学生,目前该专业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是本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学校开设此课程已有30多年的历史,同时该课程还是学校安全工程、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该课程为64学时,安全工程专业该课程为56学时,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该课程为64学时。

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内容主要包括热量传递的机理、规律、计算和测试方法等。传热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是工程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综合性很强,理论与实践并重。该门课程不但与热机、制冷、热泵、空气调节等传统课程有关,而且正逐步发展到许多新领域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传热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下。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2学时;导热的基本理论,4学时;稳态导热及计算,8学时;非稳态导热及计算,6学时;导热数值解法及举例,4学时;对流换热概述,8学时;单相流体对流换热,6学时;热辐射概述,4学时;辐射换热计算及应用,8学时;传热分析与换热器计算,8学时。

二、传热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传热学课程已经建立了较完备的配套体系和教学队伍。目前,传热学课程组是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研室中教学实力最强的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中,80%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已形成梯队。担任传热学课程主讲教学任务的教师有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1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4人为硕士学位;50~60岁1人,40~50岁2人,30~40岁1人,20~30岁1人。为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学校特别吸收了有热能动力工程专业背景的教师,5名教师中2人为热能工程专业毕业,1人为物理专业毕业,2人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这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在学校的年终评审中成绩优良。为体现对实践性环节的重视,该课程还安排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试验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35。

三、青年教师的培养

1.青年教师的培训措施

(1)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定期把青年教师送到外院校、设计院等单位进修培训,丰富其实践工作经验;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带领青年教师参加科研项目,提高业务能力。

(2)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每位青年教师均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导师,进行全方位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大大加快,效果显著。

(3)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教研室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并积极开展教研立项工作,鼓励青年教师撰写教学法研究论文。教研内容主要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性教学内容及改革、课件制作、授课方法等问题。

(4)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教研室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提高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成效

(1)教学水平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进步很快,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教学专家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在吉林建筑大学举行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该课程教学组有1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

(2)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近五年来,该课程教学组主要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安全工程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建设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主要进行了如下教改项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育研究“十五”规划课题;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教研课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重点教研课题;传热学精品课建设,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研项目。

精品课程建设第4篇

[关键词] 程序设计; 精品课程; 课程体系结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66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114- 02

本课程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VB(Visual Basic简称VB,以下同)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听、看、读是学不会程序设计的,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通过编写调试大量的程序,才能使学生从中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积累程序调试的经验,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坚持程序设计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目的。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课堂精讲,上机多练,课程设计综合实训。 使学生初步具备设计、开发中小型应用程序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案例提出问题,教师示范解决方案为基本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注意了紧密跟踪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增加反映 VB程序设计最新技术的内容,基本做到了与世界同步、与国际接轨。在教学中,坚决贯彻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提高实际编程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不去纠缠过多的语法和算法,着重培养和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编程能力,让学生在编程中学编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践

VB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的灵魂,由于VB简单易学、方便快捷,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传统的程序是由过程或函数组成,过程或函数由一系列的字符组成,岂不说编写程序,阅读起来就晦涩难懂,程序出错、查错、修改等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从而,可视化的编程工具应运而生,VB就是其中之一。有了可视化的开发环境,编程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有趣味。便编程人员在编写应用程序时,既不需要通过反复调试运行调整它们,而只是把由开发工具提供的各个对象拖放到屏幕上并调整位置、大小、颜色、字体等即可。程序运行时所见的结果就是设计时调整的结果,也就是常说的“所见即所得” 。

鉴此情况,我们对VB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经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逐步完善,已建立了具有全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2 就业为导向,规划课程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因此我们的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面对程序设计具有设计、编译、调试、维护和重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VB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利用计算机和编程技术提高我们的生活效率和工作质量,做到事半功倍,也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从实用性出发,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VB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改革,以项目为导向,对课程内容与时间进行了压缩调整,同时确保教学质量,对VB程序设计现有的教材进行大力度的改革与补充。

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以“任务”为目的,以语言理论教学为过程,最终用语言设计“任务”,实现任务的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统筹全局、协调关系的基本素质,使学生树立面向工程进行程序设计的思想,为其将来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VB程序设计采用工学结合,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将知识划分模块,项目分解。本门课程共分为三大部分: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技巧和程序设计应用。

V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的总体理念是第一部分程序设计基础讲述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和设计规范;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理论的简单应用,包括程序调试和程序设计技巧;第三部分是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运用到实际的项目工程中去。

(1) 程序设计基础。在VB程序设计中非常重要,是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石,通过基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规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日后零距离上岗铺平道路。

(2) 程序设计技巧。这部分是整个课程的纽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程序设计理论乏味枯燥,通过这一部分的趣味小程序,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语言规范,掌握数据的使用方法,掌握键盘、鼠标的使用技巧,掌握过程和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了解枚举及自定义数据类型等。

(3) 程序设计应用。通对文件管理系统、图形图像和多媒体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网络类应用系统、ActiveX简单应用,按照程序设计规范的要求,在教师的组织和协调下,独立上机完成项目。在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中,掌握职业技能和专用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演示法、实验法及讨论法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通过讲授使学生获得VB程序设计课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在讲授的过程中,课程小组注重讲述与讲解相结合。通过讲述,使学生理清VB程序设计开发各个环节基本内容的逻辑性;通过教师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和论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VB程序设计开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实施师生互动式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实施案例分析法教学;实施师生协作式教学;实施专题讨论教学。

4 加强职教理论研究,深入职教理念改革

我们在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尽可能以真实的职业活动为情境主线,切合学生认知过程,用教材和多媒体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程序设计技能,懂得程序设计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技能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以学生为主,讲授和学生上机4 ∶ 6的教学过程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其他职教课程的改革积累了经验,也为推动职教课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VB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有限的课时中,学生通过作品参观、理论学习、校内实践和参加技能竞赛,这种工学交替、理论和实践交融的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升华到职业认识,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的,培养“零距离”或“近距离”上岗的程序设计人才。

5 探索实践性课程的考核方法

改变了考试的方法,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采用常规的考试形式。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采用答辩式、撰写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考试。学生结业的总成绩是本门课程各种形式考核的综合,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以网络化学生自我评价为中心,以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为标准化的考核新模式。

6 教学模式的设计

VB程序设计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计算机整合的课程,课程建设突出程序设计和工程项目开发。鉴于VB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范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目标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 以真实和模拟的职业活动为载体,选取典型真实的工程项目效果为实现目标,构建特定的学习情境。

(2) 用仿真模拟课件为载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协调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程序开发。

(3) 职业教育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为此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使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就业目标。

(4) 采用真实职业环境与工作要求的考核办法,全面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课程实训课,通过工程项目应用开发,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答辩、口试与上机抽查测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7 特色与创新

(1)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编程能力,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完备性及统筹全局、协调关系的基本素质,使学生树立面向工程进行程序设计的思想,为其将来从事相关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将软件开发和VB程序设计紧密结合;

(3) 用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实践水平,为社会提供零距离上岗人才;

(4) 考试方式以笔试、答辩、上机考核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勇帆.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案例教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 李勇帆.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上机指导与测试[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精品课程建设第5篇

一是更新理念的问题。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让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中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做中教,做中学”理念。二是解决该门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开发校本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备课、学习的广泛资源。三是解决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法问题。总结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确保课程建设出成效的几点作法

2.1成立机构,落实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加强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全面领导。

2.2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在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大背景下,精品课程建设得到了足够的资金做保障。

2.3专家引领,顶层设计开发。确定了“顶层设计、专家引领、企业参与”的建设思路和“项目呈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开发理念。2.4深入调研,为改革提供依据。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和课程建设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报,撰写调研报告,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课程标准。

2.5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与区域内知名的相关企业合作,结合相关岗位技能与职责确定教学内容,共同研究“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3.1转变课程建设组成员的教学观念,以促进本课程开发。

3.1.1重构课程结构:打破学科知识体系,按实际工作结构重设本课程结构。

3.1.2重组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基于“案例引领、三步进阶、循序递进”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3.1.3重造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校企业合作,企业人员参与本门课程建设,并做为兼职教师走入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课堂。

3.1.4重塑教学观念: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采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再学习的能力。

3.2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我们采用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学都分成三个层次进行:基础教学模块、拓展教学模块和创新教学模块。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使学习者由浅入深地学习,符合认知规律,逐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3.3改革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运用了项目教学法,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运用了案例教学法、演示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作为辅助手段。并借助数字化校园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及多媒体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在综合实训项目教学中完全按照企业的经营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进行教学,在提升设计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3.4更新教学手段。

3.4.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实施课堂教学及管理,控制主要的教学环节。

3.4.2多媒体综合设备的应用。通过多媒体综合设备提供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多感官刺檄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4.3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发了全套的多媒体课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录制了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4互联网环境的应用。上课所使用的机房设备全部能接入互联网,学生可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资料、参考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3.4.5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应用。本课程组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建立了课程教学网,将教学课件、录像、技能题库、典型案例、任务书及任务实施指导书、技术资料等全部上网,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网络化。

3.5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3.5.1教材:本课程教材为我校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优秀设计师共同开发和编写的校本教材。

3.5.2教案:详细记录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教法。

3.5.3案例手册:包括所有的项目案例及其设计原理、设计思路、设计步骤以及参考资料等内容。为学生学习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3.5.4优秀设计案例题库:学生必须通过多看、多思、多做才能使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基于此,我们将优秀案例编写成电子文档,供学生随时充电,使技能提升。

3.5.5多媒体课件库: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根据不同的项目任务特点、不同的工作过程和内容,充分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真实合理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5.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将企业提供及网络选取的优秀设计素材制作成素材库,以备学生在设计时使用。并将众多国内外优秀设计网站及其特色编写成详细的资料,满足网络课程教学及学生主动学习及持续发展需要。

3.5.7课程网站:建立本课程的网站,提供课程浏览及在线学习服务。

4课程改革成效与主要成果

4.1转变思想,教学理念创新。通过该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建设团队认识到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精品课精在“资源”。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二是精品课建设贵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密切关注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努力将精品课建设成为实用的企业需要的课程。三是精品课的实施重在持之以恒。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转化到工作的过程。

4.2顶层设计,管理方法创新。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以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为基础,以战略发展理念为指导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确定该门课程建设标准。

4.3打造名师,队伍建设创新.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分层培训,加快了教师队伍的成长。

4.4固化成果,方案设计创新。

4.4.1课程成果呈现。a.精品课程网站;b.校本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第6篇

【关键词】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特色;创新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培养人才理念由“应用型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转变,注重岗位能力培养。《变电设备检修》是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自建校以来,本课程由于是理论、课程设计与实习三个环节进行施教,教学体制问题导致三个环节不协调,内容上有重复现象、时间安排上有矛盾,理论与实习完全脱节;基于此因,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从岗位群出发,突出实践环节,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组织课程教学、实习;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实用型人才。

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按照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我们引入了校企合作的开发机制,深入企业,通过与现场技术专家及工作人员交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开发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的学习项目,并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同时,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检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为以后从事有关电气检修、安装、维护及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学科建设意义

行业办校的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应能适应行业制定的各种标准,满足就业需要。因此以行业专家对贵州电力各地区实际工作环境分三大专业,九个专业类别,一百二十个“岗位培训标准”为准绳,对其通用、专业、岗位三个维度的培训标准进行提炼和升华,把本门课程建设成为既是学生就业需要完整体系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达到系统学习的一门课程,又是专职岗位培训的好教材。通过学院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对于“变电设备检修”岗位培训无论是在职员工、转岗员工、新入企员工都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随着精品课程的建成及应用,将成为国家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定位,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就业性、务实性、开放性,正符合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思路。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以现场规程、规范、标准等内容为主线,按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的岗位维度需求进行项目训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从业能力、跟随企业用人岗位标准,学生提前了解相关岗位标准,提高了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学生实现了“零”距离岗位实习。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精品课程建设结合岗位标准整合重组传统模式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内容,创出新模式是可行和实用的。近几年来,学院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和奖励制度,体现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

2.1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首先精品课程建设与短期的岗位培训的区别,它是高职高专的系统教学;其次它不是专一的“师傅带徒弟”那么单纯,它需要用工作任务驱动理论教学,为某一就业岗位奠定基础;第三它不是某一专长的技师、高级技师,仅仅是某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某一模块学习内容,具备初级能力满足就业需求。因此《变电设备检修》课程定位为:为“变电设备检修初级作业员”工作岗位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基本实践技能,即为初级专业水平。用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和员工能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掌握变电设备的拆装、检修、维护方法和工艺要求,具备变电设备检修初级作业员岗位的基本能力,实现方法目标、专业目标和社会目标。

2.2课程内容

在建设精品课时,注重课程的衔接,开设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紧贴实际岗位标准,够用为原则,设计工作任务以能检验为基准,所以在选取内容时应遵循:一是具有针对性,即适用于学院电类专业课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实习完钳工和电工工艺实习,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二是具有实用性,即按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职能体系标准,针对我院电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群,结合现场专家编制的实训项目,我院实训基地的条件,拟以设备为模块,业务技能为主线,专业知识融合于项目中的教学模式选取教学内容,建立循序渐近的教学模块,使学生的能力由弱到强,掌握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

2.3课程设计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训项目。在课程建设中,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通过变电设备检修现场规程、岗位维度和专业维度为主线,设计训练项目。由精品课小组成员到现场学习、调研,最后确定本精品课实训项目和模块,编写整体方案及单元设计、确定课程网站内涵。

2.4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形式。理论内容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工作原理利有动画、视频;参数教学采用现场参观与学生汇报;设备检修采用六步教学法;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情景交替,记忆犹新。

其次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一是要循序渐进,技能训练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二是工作任务模块化;三是理论知识与技能渗透性,通过任务的训练,在“做中学”,专业知识不断渗透到工作任务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理论并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中做”,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学生亲自动手,感悟领会,能力不断提高。

2.5实施条件

1)资源条件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有历史悠久相当实力的实习室,服务于学院、南方电网多种岗位的培训,成为了贵州电网公司培训评价中心,也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电力高职学院。目前我院与本课程相关的实习基地有钳工车间、电工工艺车间、电气设备检修车间、内线与照明实习室、高压电气试验实验室、变电设备检修实习场地、10kV配电线路实训场地、比例为1:1的220kV实训变电站,同时拥有50多个多媒体教室用于现代信息教学,让学生在视频、音响、动漫的世界里认知、认识变电设备外观、内部结构、动作过程,形象生动展示,帮助学生记忆、掌握,真正做到见图如见物,见物为相知的效果。

我院在注重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同时,按照“走出去,引进来”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实现“零距离”顶岗实习,与兄弟企业单位一起校企联合办校,达到“双赢”效果,在校外建立了若干实习基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同时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受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针对实际岗位的实训实习指导。

2)师资条件

课程建设团队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一是专职教师,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有高级工程师和高级讲师各2人、工程师4人、讲师6人,助理工程师2人,其中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8人,评标专家1人。既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又有刚刚出校门不久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二是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行家,是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企业兼职教师共6人,均是在发、供电企业从事10年以上变电检修或管理的经验丰富的专家。

这些专、兼职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是好手,在科研项目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初步统计,他们共计完成科研项目12项、编写教材18本、16篇、培训在岗人员若干期。

对于重在动手能力的变电设备检修课程来说,师资已具备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条件。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3.1基于岗位,实施教学

本课程开展了基于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实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初步模式。教材只是一种参考依据,彻底改变了传统教材内容的结构,让学生先走进实训室,第一步感性认识设备外观,第二步通过老师演示讲解,先教会学生做,学生可以边看边学,再讲怎么学教材的学习理念。第三步让学生自己动手,边做边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这样既解决了理论较差同学的学习,又满足了自学能力较强的同学需求,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取长补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2依托行业,服务企业

贵州电力技术学院,承担着贵州电网公司在职岗位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任务,因此要求教师们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知工作岗位并掌握岗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讲教材,要求教师利用暑假或抽调深入企业调研,以便对该课程合理设计实训项目,接近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教师们向企业内行专家学习、交流,互长补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与企业合作编写了《供电企业五岗位培训与考核标准》(高级、中级、初级)、《供电企业五岗位培训标准理论教材》、《变电设备检修工培训教材》以及岗位试题库(请点击课程网站学习资源)、《高电压试验工培训教材》、《配电线路工培训教材》、《变压器检修工培训教材》。

3.3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本次课程单元设计教学内容是根据《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岗位维度培训标准》及《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专业维度培训标准》经过现场专家讨论,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条件,初级作业的要求而编制,完全符合现场需求,学生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实习。

3.4教培兼容,突出技能

本课程对于在校生来说是所有的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的一个重要实训环节,而对于培训则是电网运行与检修中的一个岗位——变电设备检修,教学与培训相互兼容,又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贴近现实,工作任务就是变电检修初级作业员的技能要求,突出了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达到教学目的,理论知识、岗位规范、安全教育等等随着工作任务训练完成互相渗透、学习、掌握、消化。

3.5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成后,经过实践,得到了学生和职工的好评。学生因其符合高职教育理念,贴近现场工作岗位;学员通过现场或远程网培训合格率提高,因此受到了学生、学员的欢迎。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经发、供电企业专家审核,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院内专家评价:

①该课程建设的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突出整合教学资源,按行业能力要求来架构,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坚持在学生技能强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院220kV实训变电站资源的优势,使工学结合形式多样、收效大,是该课程建设中形成的较为突出的特点。

②该课程建设具有特色:经过课程改革后,内容充实了,目标明确,并能与实际的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相结合,这样职前职后能较好的衔接,有利于就业。工作任务驱动理论教学,利用学院的变电站进行现场教学,有利于学习差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学习,克服了厌学心理,反过来学习好的同学用实物现场使他更容易理解,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经过课程建设后,内容丰富,编排科学,繁简适当,在保证相当广泛的覆盖面的同时,又保证了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的要求。

行业企业专家评价:

为了检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还邀请了多位行业企业专家对本门课程进行了跟进和考察。这些专家均是长期从事变电检修、试验、管理及培训工作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他们的评价认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是培训考证合格率较高,二是新员工通过培训很快能上手工作,三是对于一般员工经过培训技能上有进步。

来自行业企业专家的评价,无疑是对我们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的肯定,这更加激励我们精品团队去更好地理解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改革、更好地去建设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

四、结束语

在精品课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行业发展速度快,新技术、新设备要跟上要加以补充,因此网站建设要不断维护和充实内涵;在线测试题库有待充实。总之以后要做得更细更全面,让精品课更上一个台阶。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建设团队本着这一精神,不断地学习、调研、探索、实践,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搭建新的课程体系架构。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推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带动我院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春球.发电厂电气部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64-257.

[2]马振良.变电检修工.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李开勤,肖艳萍.电气设备检修.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4]“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项目.供电职业技能培训系列片——《第五集 变电检修 ——10kV真空断路器检修》.北京:中国电力音像电子出版社.

[5]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变电检修.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6]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岗位维度培训标准

精品课程建设第7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工程力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38-02

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每个高等学校非常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院,采矿工程、机械电子、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学科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基础厚实、知识面宽、掌握现代信息和研究手段、创新能力强的综合素质。《工程力学》是上述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构成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性支撑平台。对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力学》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09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

一、确立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建设目标

多年来我们一直针对不同专业将《工程力学》与不同课程进行内容的综合优化,建立高起点、多层次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课题组首先要求每位教师熟知开设《工程力学》课程的专业(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建筑工程、采矿工程、测绘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然后与相关课程的教研室教师共同讨论、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及融合,如与相关教师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弹性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与《工程力学》课程间的衔接及融合;与相关教师探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与《工程力学》课程间的内容衔接及融合等等。根据专业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内容组织,保障了各个专业教学需要。本课程的目标是:从知识上,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同时注重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以利于培养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从能力上,培养学生把简单的工程问题简化为力学模型的建模能力,根据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自然界和工程中的力学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和定性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技能和应力分析测试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素质上,养成学生通过理论分析,科学实验和计算机分析等方法开展科学研究的素质,通过简化归纳、抽象建模、分析综合、解决工程问题的素质,创新意识和为科学奉献的精神。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青年教师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教研室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育改革理论和教学改革经验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对青年教师实行教师导航,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掌握每个教学环节,通过在课程组试讲后,青年教师才能走上讲台,独立授课。课程组负责人和老教师还不定期地对青年教师进行随堂听课,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正,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积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高业务水平,目前40岁以下教师共8人,其中硕士5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年轻教师硕士以上学位达到100%.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题组一贯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完善,以“加强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素质、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注重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结合。采用传统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化教材内容。《工程力学》应体现本课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较强的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的实践性环节。教材内容应包含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应用型模块和扩展型模块。课题组成员根据目前教与学等各方面的综合需求,出版了《工程力学》上、下册教材,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学时的教学需求。

2.教学模式多样化。由于大多数学生缺少工程实践的感性认识,往往不善于将课程内容与工程、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将工程实际结构“搬入”教室,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加深对联系工程实际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课堂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讨论法和引导归纳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内在潜力,培养其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3.强化力学建模和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工程力学》对工科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应用力学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和力学应用能力的提高。课题组采取大作业、小设计、小论文撰写、读书报告、创新报告、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小论文的撰写主要是让同学们通过对工程实际和所见现象的观察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小设计一是结合所学内容教师给出或学生自立小设计题目,二是根据现场已完成的小设计先让学生自行设计,然后将已完成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灵活多种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内在潜力,强化力学建模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发挥网络优势,开展协作式教学。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可以学习到课程内容,解题指导,又可以在网上自学,自测,教师可在网上答疑,方式多种多样,时间灵活机动,可以实现网上协作式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5.完善课程考核方法。考核应遵循全过程考核的原则,即从开始到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均考核的原则,提前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对待本课程考试,不为考试而考试。可将试验、大作业、小设计、小论文撰写、读书报告等内容全部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使考试制度真正体现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此外,我们还对实验考核方式作了改进,采用现场考核与实验报告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办法,采取实验课考核与理论课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即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同时在理论课考试命题中,实验类题目占有一定比例。此外,我们今后将利用实验中心独立编撰的实验试题库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开发出网络考核系统,这种考核方法,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几年来我们以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为核心;以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为保证;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全面规划,重点建设;探讨新时期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研究成果,研究现代多媒体、电子教案等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把本课程建设成为了具有交互性、示范性和先进性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宋天生.《力学》教学应注意的细节[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

精品课程建设第8篇

摘要: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本文以我院《会计学原理与技能》部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监等几个方面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和要领,旨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速度、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 :国家精品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监

一、引言

2003 年4 月9 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历史悠久,是会计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我院会计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于2006 年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2007 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2013 年立项为部级精品网络公开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笔者参与《会计学原理与技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现仅就该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做的工作谈一些体会。

二、以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监为核心,创建国家精品课程

(一)课程设计

1.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总体设计思路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课程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以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增强了职业岗位能力,便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具体内容包括:

(1)依据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范围来选取学习项目,这是选取学习项目的基本依据。在学习项目的编排上则要根据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关系。

(2)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以及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技能形成的需求,将职业认证课程的学习嵌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同时在课程设计中确定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动手操作技能等内容。

(3)学习项目课时数的分配要根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来进行核定。

(4)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或“掌握”、“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或“掌握”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2.自编校本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辅助性教材,辅助性教材主要包括自学指导书、习题册、实验指导书、以及相应的参考书籍。

要实现会计专业技能课的模块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教材,它是实现模块教学的核心。多年来,会计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基本上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格局。要打破这种格局,首先,基础会计主要讲会计记账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及主要形式、会计相关法规等;财务会计或企业会计、成本会计则按照各个子模块的要求编写成系列教材,同时要编写配套的模拟实验题及综合模拟实习。

我们在2005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改名为《会计学原理与案例》一书,于2007 年8 月由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已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此书在2010 年及2012 年进行了修订;还在《会计学原理与案例》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本《会计学原理与案例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2009 年,我们还编写了《财会基本技能实训》,主要用于学生的综合模拟实习阶段,全面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编制授课计划。授课计划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的施教计划,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主要文件之一。4.编写教案。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结合个人教学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教案的内容实质上是该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但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

(二)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过去“课堂理论灌输+ 课外布置作业+ 集中模拟实习”格局,按照操作性教学模式要求,实行“理论教学+ 讲练结合+ 模拟训练与测试”、老师精讲、学生多练,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通过案例教学,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结合教材中较难理解的基础会计专业知识、专业术语、会计方法等通过案例进行剖析和点评,能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并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课堂互动来替代从头到尾的理论灌输。选取比较合适的章节,首先设置了一些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边讨论边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导学式”教学,改变了传统上课时教师单调而枯燥地讲解知识、单向传递知识等“满堂灌”的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也能够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

(3)模拟情景教学来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相关实训室,把会计模拟操作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模拟操作,力求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模拟训练与测试。

(4)组织各种类型竞赛,增强综合性设计训练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会计基础知识大奖赛、辩论赛、会计基本技能(点钞、小键盘输入、数字书写、珠算)大奖赛等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除了要讲究教学方法外,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

(1)制作精美课件完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制作了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手段并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2)利用校园宽带网进行网络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集中进行授课,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对于每一次授课,缺少了灵活性,授课内容不能够循环使用,无法重复和再现。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一是开设了视频课堂,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全部上网,并定期更新,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二是课程实践教学通过视频、flash 动画等直观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在课程网站建设中,设置了在线答疑,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回答学生提问,将课堂师生互动搬到网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介已是常态化,但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⑴结合性。要使多媒体教学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组合,突出重点与难点。⑵必要性。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追求形式,有些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因此教学媒介要有必要性。(3)启发性。多媒体教学媒介演示要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评监

课程评监包括课程评价和课程监督两个方面,是课程建设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包括“课程计划、实施、结果等”诸种课程要素及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等不同形式的考核来评价和监督教学效果,其目的是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程评监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师,教师之间互评、教学督导部门评监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评监。课程评价方法要定期与不定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程监督要强化课程实施阶段的日常监督和控制,同时还要加强课程设计阶段的事前监督和控制。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