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6:14:49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

第1篇

关键词:聊城市;精致农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19-02

精致农业是相对于“粗放农业”而言的,是依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目标,以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抓手,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聊城市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是大而不优,粗放型、低产出、低效益问题突出。要走出这一发展困境,就应当加快发展精致农业,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农业经营体系上,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精致农业经营体系

1.积极稳妥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发展精致农业的前提。当前为推进精致农业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颁发权属证书,强化物权保护,为土地经营权流转奠定坚实的产权基础。二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县级为中心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好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的功能作用,为土地流转双方搞好综合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用地的有序流转和加速积聚,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三是推动更多农业园区建设。结合精致农业示范县(区)建设,集中培育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中、科技与设施技术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与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园区和畜牧、水产养殖区,形成带动全市精致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域和龙头区域,充分发挥规模化的示范带动作用。

2.加快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发展精致农业的根本。目前聊城市通过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精致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当务之急就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培育一批能够适应精致农业经营规模化、市场化和生产标准化、社会化要求的新型农民。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如对于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合格证书,并提供项目和资金扶持,使他们实实在在地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从而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培训效果。如培训内容要根据农民需求来设计;培训方式要采取理论授课和田间现场实习相结合的办法,让学员能够看得懂、学得会。二是加大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应当研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在农业补贴、资金奖补、项目建设、金融服务、农业保险及税务登记等方面加强扶持,不断提高其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

3.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这是精致农业的重要支撑。随着聊城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益机构基本建立,支撑保障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与聊城市精致农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下一步要在全覆盖、有保障上多下功夫,重点在那些具有较强公益性、外部性、基础性的领域积极发挥作用。经营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力军。要注重研究制定支持经营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原则,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在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环节,以及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在农业的生产体系上,要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支撑作用,全面实现农业增长动力的转换

1.大力研发推广现代科技。现代科技是精致农业的强力支撑。聊城市应紧紧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两大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在科技与产业的结合上尽快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大力推进精致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小麦、玉米、瓜菜菌、苹果、鸭梨、生猪、乌驴等精致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继续提升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能力,依托聊城大学、市农科院及冠丰、鑫丰种业等科技型企业,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的合作,着力解决影响和阻碍聊城市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品种引进开发和设施模式优化两个环节为重点进行突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强化农业企业在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推进精致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二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出台相关政策,重点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投入问题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尤其是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在其位、尽其责、谋其事、得其利的问题,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开展有计划、系统性的培训,积极探索科技推广服务新形式,完善以“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和“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2.努力提高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直接为精致农业发展提供装备及生产手段。要推动规模化经营主体真正实现机械化、标准化和高端化生产,就努力提高农作物机械化水平。一是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对于购买农业机械装备的补贴力度,完善相关贷款政策,积极争创国家、省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工作。二是加大对于农机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激励其研发更加符合本地特点和产品种类的农业机械。三是不断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主要经济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水平,重点提升产前种子加工、产后干燥机械化水平和产中机械化作业质量。

三、在农业产业体系上,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品牌化,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

1.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这是有效提升产品价值和农业增值增效的重要途径。要发展食品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着力培植本地企业或是引进有实力的相关企业落户当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业,促进农产品系列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此外,剩余物利用资源化也是延长产业链以及促进环境协调友好的有效手段,诸如对于秸秆的充分利用、将畜禽类的粪便有效转化为肥料等。

2.推进产品品牌化。这是有效提升产品价值和农业增值增效的重要举措。在加强聊城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聊・胜一筹!”的打造和宣传的同时,进一步叫响中国蔬菜第一市、阿胶之乡、鸭梨之乡、油用牡丹之乡、小肉食鸡之乡、黄河鲤鱼之乡等称号,着力发展品牌粮油、瓜菜菌和肉制品等,使得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互相促进,以提高聊城农产品的市场信誉度和影响力。特别应注意的是,区域公用品牌既为聊城市农业发展带来机遇,也会带来挑战。因为如果一家的产品出现问题,整个区域品牌都会受到牵连。所以,要进一步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切实落实奖补政策,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完善监管、检测和执法体系,确保全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此外,随着农产品食品网购的逐渐普及,应将农产品食品搬上电商平台,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建设农产品食品品牌。

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这是有效提升产品价值和农业增值增效的前提。一是保持传统优势产品继续强势。稳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提升瓜菜菌播种面积,巩固“中国蔬菜第一市”的称号;着力发展生态畜牧业,重点发展肉蛋奶和驴肉产业;抓好经济林建设和油用牡丹种植,实施好万吨甲鱼产业链项目。二是适时引进优势新产品,加快形成贴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结构。根据各地实际土壤、水分情况,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优质牧草、优质果品、优质棉花、观光农业、花卉园艺、中草药种植以及高效经济林网等特色农业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走专业化产业道路,培育更多的具有自身农业特色的村镇等,同时要注重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突出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第2篇

物流管理论文2400字(一):精益物流管理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在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精益物流的管理工作支持。对精益物流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此种全新物流管理模式,主要为降低资源损耗,缩短不必要环节带来的消耗。而农产品作为现代精益物流重要环节,不仅是探索农产品供应链主要环节,更能提升客户满意程度,逐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农产品与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精益化与个性化农产品服务。

关键词精益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策略

农产品为大众生活必需品,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销售量,推动国内农业发展。在农业运输行业不断发展变革中,全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出现。此种全新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能降低农产品生产盲目性,更能最大限度减低生产所带来的风险,不断提升农户效益空间。国内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这也意味着,农产品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行业发展能力,应从农产品供应着手,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带来的损耗,实现精益化管理,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价值,获得更多利润。

1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不足

1.1供应链流程相对复杂

对当前农业供应链结构加以分析,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来说,在供应链系统中包含生产、供货、物流与客户等不同环节[1],这些环节之间联系极为紧密,任何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农产品供应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正是这些不同环节要求,导致国内农产品供应相对复杂。再加上,在农产品实际运输过程中,对运输时间、存储以及保鲜技术要求较高。这些环节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体农产品运输质量,最终在运输途中增大农产品损失,难以达到农产品客户需求。

1.2以往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较为传统

在以往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多采用传统农产品供应模式,此种模式相对落后、单一,不仅难以满足迅速发展农产品行业,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2]。对当前农产品供应进行分析,依旧采用分散供应与经营模式,在此种模式中,农产品供应商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传统农产品供应商,整体水准并不高,难以推动农产品供应行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单一、落后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大众对农产品需求,更会由于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方式不当,导致供应链不同环节出现利益冲突,最终降低农产品质量。

1.3农产品供应链先进技术难以得到应用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由于农产品供应环节相对复杂,供应过程涉及诸多环节,都会增加农产品供应系统复杂程度。其中,在部分农产品供应过程中,需要应用技术方式之处农产品供应,确保农产品供应各大环节工作顺利开展。但是,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加以分析,这一环节体系并不完善、成熟,很多客户并不了解农产品运输关键信息,信息了解不及时、不全面,极易影响农产品整体销售。这些关键信息不畅通,势必会影响农产品整体供应环节稳定性,导致农产品供应工作受到极大影响。

2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精益物流管理有效策略

2.1应用标准化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工作

对于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整体供应能力,降低供应过程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实际农产品供应精益物流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构建标准化、精益化物流管理方式,并以标准化精益物流应用管理为基础,做好精益化管理工作。例如,在精益物流管理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应在物流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构建标准化物流管理意识。其次,应做好农产品人员培训工作,以精益化、标准化供应链为基础[3],及时检查农产品供应各个环节工作,并考察供应落实程度。最后,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应培养工作人员标准化管理意识,并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管理标准化体系,进而以更为严格、标准管理方式,最终实现精益化物流管理工作。

2.2应用信息化建设精益化物流管理

在当前农产品供应链运行中,应当以物流管理方式与供应为基础,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方式,并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平台,借助平台实时更新农产品最新供应效益。作为农产品生产与供应环节,应结合信息化工作,不断调节农产品生产情况。借助信息化平台,农产品运输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物流信息,并在平台上,不断完善信息共享工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不仅能维护农产品稳定运输,更能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

2.3不断简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流程

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越烦琐,所带来的农产品损耗越大。因此,为解决农产品供应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结合传统农产品供应流程,做好农产品供应流程删减工作。首先,在供应流程删减过程中,应结合先进技术,构建农产品专业平台,并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以此删减农产品不必要环节[4],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其次,应结合不同城市农产品供应环境,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及时了解不同农产品供应需求,最大限度避免农产品浪费问题出现。而对于农产品供应商来说,为避免供应环节农产品浪费问题,应结合农产品运输要求,做好农产品供应简化工作,最大限度提升供应效率,使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开展得到充分落实,并为供应企业设置良好形象。

3结束语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问题进行不断研究,要想进一步简化供应环节,降低农户与运输企业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并做好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对传统物流供应方式加以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打造专业信息共享平台,使供应链各个环节能够掌握更为精准、时效性信息。只有这样,不断简化供应链流程,以标准化流程体系,开展农产品供应工作,才能实现农产品资源整合与实践,做好农产品物流服务,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为农产品行业发展带下坚实基础。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索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途径论文

【摘要】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是提升物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围绕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现状进行阐述,详细分析具体的管理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旨在为日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绿色物流管理先进技术

前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较为突出,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前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注重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其中,使之适应当前绿色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长期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管理者对绿色物流的相关知识掌握不透彻,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只做表面工作,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物品的运输以及包装上,而忽视质量问题。责任意识不强,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积极性较低。第二,技术水平低,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持,以此保证绿色物流链的完善性,针对在物流数据数据采集以及传输的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操作,忽视对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将会降低绿色物流管理质量,不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物流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涉及方面较多,包括运输、加工以及包装等环节,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有限,经常出现岗位职责不明晰的现象,各部门参与工作积极性较低,不利于保证物流供应链的平稳发展。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需要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以此为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一,定期开展绿色物流相关主题培训大会,邀请社会上优秀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针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流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提升绿色物流管理质量。第二,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型人才,尤其是在人才招聘的环节中要对应聘者的绿色物流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考核合格之后方可上岗操作,在此之前提供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并由专业人员带领操作,定期对人才的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态度以及能力进行测评,以此为依据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发展原则,物流企业要积极鼓励物流管理人员到优秀的企业开展实践交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并将优秀的管理经验应用在自身的管理工作中,以此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完善人才竞争机制,针对在管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与一定的奖励,以此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

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是保证低碳环境下绿色物理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此环节中要发挥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力度研发先进的技术,以此为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积极与先进技术企业开展合作,完善自身的物流配送技术以及运输技术,尤其是在物流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其中,有助于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从整体上提升绿色物流管理效率。大力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实现绿色物流自动化、绿色物流网络化以及绿色物流信息化,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借助绿色物理信息技术结合物流企业的经营以及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集中优化与升级,在企业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优化物流企业工艺流程,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此环节中可以将信息监测技术应用其中,实时对绿色物流的运行流程进行监测,并及时收取运行数据信息,针对在监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以及降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实施一体化物流管理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要逐步实现一体化绿色物流管理,在此环节中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各个流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包装、运输以及装卸上,注重完善绿色物流运行链,对其进行集中管理。第一,从包装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安排工作人员对包装的质量进行检查,质量合格之后方可进入运输环节,保证包装的严密性,以此符合运输的实际需要。第二,从运输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运输环节中,可以将一贯制的运输方式应用其中,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优化配送机制,由物流企业统一调度,以此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第三,从装卸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將机械设备装卸方式应用其中,避免对物品造成损坏,也有助于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集中实现绿色物流的一体化管理,将装卸、集装箱装卸和公路汽运等核心业务进行协同规划,实现了商品从高能耗高成本公路运输到低能耗低成本铁路运输的转变,在此环节中加强与生产、物流、贸易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提高提高物流绿色发展水平,为物流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运输选择。

三、结论

第3篇

关键词:建设;精品;农业拓展区

为加快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建设进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大战略”为指导,以统筹推进“三化”为核心,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通过实施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工程,扩大特色主导产业基地规模,提升农畜产品品质,延长精深加工链条,构筑特色产业集群,塑造市场知名品牌,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原则。各级政府要把建设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纳入重要日程,切实承担起组织者、推动者的重要职责,并采取加强宏观指导、制定扶持政策、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大力营造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拓展区建设。

(二)企业主体原则。龙头企业在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培育市场知名品牌等关键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的重要带动力量。既要合理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杠杆,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合作各方利益关系,又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全力推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产业化经营原则。建设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体现在农、工、贸各领域,贯穿于种、养、加、销全过程,必须用产业化经营理念来谋划拓展区建设,围绕特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主导产业率先突破原则。打造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选择特色资源优势明显、加工转化能力相对较强的产业,采取各级领导和部门包保、各项扶持政策到位、各种服务内容跟进等推进措施,在基地规范化建设、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知名品牌争创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然后在农、畜、水、林各产业内全面铺开。

(五)资金项目优先扶持原则。打造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光靠宣传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要紧紧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在抓优质、出精品、创名牌等关键环节,研究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通过扶持政策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把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兴奋点聚集到拓展区建设上来。

三、推进措施

(一)强化龙头带动。围绕农业重点产业,在现有企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或与域外知名企业联营,通过引进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地发挥对基地建设、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要特别注重发挥大型精深加工带动作用,加快打造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支撑大产业格局。继续全力抓好项目谋划与引进,把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摆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突出位置,重点围绕农业特色产业,瞄准各产业科技前沿产品,精心编制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收益大的精深加工项目,并采取各种途径广泛对外宣传推介,吸引域外客商投资。

(二)强化产销联结。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典型辐射等措施,鼓励农民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推进原料生产基地向“一乡一品”和“数乡一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龙头企业把组织原料生产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推动生产经营重心由加工、销售领域向原料供给领域前移,采取签订订单、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合作模式,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第一车间”。积极探索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与基地农户深度融合,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联合体。围绕农业重点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通过建立以基层干部、经营大户和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架起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间沟通桥梁,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三)强化科技支撑。有关科研部门,要重点围绕特色产业链中的薄弱技术环节,组织开展专题科研攻关活动,突出抓好优良品种选育、高产技术集成、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研究,并积极采取技术入股、科技对接等形式与企业和基地联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力争每个产业至少取得一项突破性科研成果。农、林、水、畜等各级推广单位,要把龙头企业订单生产基地作为科技推广的主要阵地,围绕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各级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推广单位和科技人员,有组织地深入企业开展有偿服务和技术承包。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4篇

一、温州模式的基本特点

“温州模式”是温州前期改革的最重要成果,起初就是作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而出现和形成的,是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非农产业,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成功典型。对于什么是“温州模式”,学者和官员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从“温州模式”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角度出发,把“温州模式”的基本特点概括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主导,以产业集群为核心,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以创富精神为带动。

1、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广大农民是“温州模式”的发动者和创业者,从1978年开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温州地区基本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带来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面发展,也推动了农村工业的改革。广大农民迅速地把农业领域家庭经营的基本经验广泛运用于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依靠自身力量,大力发展家庭经营的商品经济,使家庭经营成为农村所有产业部门一种占主体地位的经营方式,成为温州模式的基础。

2、以专业市场为主导

温州的专业市场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通过专业市场,温州农村家庭工业从事的小商品生产得到了集中,利用社会化的分工协作的生产体系,突破了农村家庭工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的局限性,发挥了专业合作的群体结构的优势,并通过专业市场使专业化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流通领域,实现了规模经济,在温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小商品、大市场”格局。

3、以产业集群为核心

“温州模式”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精细的社会化分工和协作,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特色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在产业内部是一种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价值链的垂直协作形式,产业价值链的分工非常细,形成“块状经济”,这些专业化的生产行业迅速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由小到大、由低到高,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由单纯追求利润到创名牌树形象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以低压电器、服装、鞋、打火机和眼镜五大优势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4、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温州先后进行了3次大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建制镇从1978年的18个,猛增到现在的125个,约占全市乡镇的46%。通过发展小城镇,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得到互补,城镇的布局更加合理,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温州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5、以创富精神为核心

温州的文化是闽越文化,提倡经世致用,讲求事功,主张“功利与仁义并存”,反对离开“功利”而言“道义”,强调个性、个体和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以及为拥有财富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受温州文化的熏陶,“温州模式”的核心之处在于温州人有很强的创业精神和致富欲望,普遍具有艰苦创业、敢冒风险、永不满足的精神。

二、“温州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打下的良好基础

“温州模式”启动了温州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市场化,逐步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和农民的致富问题,为温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促进了农业发展

通过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整个农村、农业、农民联系在一起,把城乡、工农联系在一起,使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了整个市场体系,提高了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商品率,逐步将农民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者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劳动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从而带动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和农业增长方式得到转变,实现了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

2、家庭经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温州通过鼓励发展以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家庭工业,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一部分农民先富了起来,并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整体增加。2006年,温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43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民收入增幅超过了城市居民。

3、家庭经营和创富精神打造了农村文明的主流

温州人在发展家庭经济的过程中形成的团聚特点和互助精神,再加上温州文化固有的勇于创业和致富的因素,在温州农村形成了敢冒风险、勇于开拓、艰苦拼搏的主流社会风气,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4、小城镇建设改变了农村面貌

“温州模式”以小城镇为依托,走出了一条依托城镇并以城镇为经济支撑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统筹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在小城镇的带动下,周边农村成片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大幅度改善了城乡结合部和道路沿线的环境,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5、市场经济和创富精神推动了农村民主自治

在“温州模式”下农民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主力军,温州农民敢冒风险、勇于尝试,将改革中发生的问题置于改革中去解决,从早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后来涌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再到全国农村新型合作试点的瑞安农村合作协会的出现,都对推进农村民主自治和农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温州模式”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

“温州模式”在促进温州农村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固有障碍,对一些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1、私营的家庭经济造成了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

私营的家庭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温州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为主,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程度还较低,农业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耕地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新技术和新的组织方式在农村的推广速度受到制约,政府的作用在农村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公共物品严重缺乏,特别是水利设施和道路。

2、工业化和城市化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专业化生产的日益集中和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在带来温州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使得各种经济要素与经济活动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于城镇,加大了城乡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导致了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不协调和城乡关系的不正常,农民并没有获得真正平等的国民待遇,农村、农民被进一步置于边缘地位,农民的收入增长十分困难。

3、农村文化受到私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在家庭化经营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温州人在变得富有的同时,农村文化中在过去困难条件下逼出来的那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第二代和第三代温州人中间已经很难再传承下去,农村原有的传统价值观念、道德约束和其他社会控制机制己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合时宜或者弱化,新的社会规范、法律体制以及交往模式尚未完全确立,主流意识日益淡化,给不良文化的泛滥提供了机会。

4、家庭经营和产业集群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温州在大力发展家庭经营和产业集群的同时,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造成了耕地减少、能源紧缺、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等问题。“温州模式”表现出强烈的“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的特征,造成了大范围的、难以逆转的区域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农村居民的环境状况显著落后于城市。

5、家族企业和私营经济影响着农村民主管理

在温州的家庭企业中,宗族势力往往是幕后的主要操纵力量,于是在温州推行村民自治、实行基层民主政治、导入现代村民自治制度之后,宗族势力引起了很多矛盾,影响了村民的资格准入,影响着村干部所拥有的实际权力及其工作方式,甚至影响着对国家法律的理解和对自治权的干涉等,个体的私营经济与村民自治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冲突,使得村民自治的运作缺乏经济能力的有力支撑。

四、温州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

“温州模式”的本质就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一种不断超越自我、谋求发展的能力。过去的“温州模式”主要是解决了农村发展的启动问题,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我们大力发扬创新精神,适应新的环境,创造新的模式。

1、提升家族企业实力,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

要在个体企业和家族式企业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学会通过资本运作做大做强,从而突破资本约束、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品牌、上规模、连基地、带农户的加工型和外向型骨干龙头企业。

2、围绕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要根据市场需要,将传统的落后的市场组织形式和市场交易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市场组织形式和市场交易方式,用新的技术改造原有的传统农业及其产品,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发挥专业化生产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要在专业化生产和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走“开放一发现一创业一扩散一升级”的道路,培育相关的配套产业,扩大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要认真分析农业生产的每一环节,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重新安排、精细组织生产细节,尽量减少各环节的资源消耗,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4、通过合理规划推动中小城镇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要把重点放在巩固提高现有小城镇方面,建设一批起点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新型小城镇,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农业产业和农民向城镇的集中,让农民“建城进城”,成为城镇的居民。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把农村基础设施从公益型开发供给转向经营型生产供给,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平衡、自我补偿的新机制,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完善村镇总体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第5篇

精品展开幕式上,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江宜桦称赞台湾农民了不起,把农产品从土产变精品,并表示台湾农业不怕竞争。江宜桦说,台湾农民将初级产业产品,经过加工包装、基因改造,生产出精品,使得台湾农产品不再是过去那种土产性质,提升到即便用来送礼也很大方的层次。江宜桦还说,过去常把农民、渔民当做弱势群体,但台湾农业这些年发展下来,产量产值增大,还有充足的外销能力,不怕竞争。未来精致农业会在台湾“自经区”(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农委会主委”陈保基、全台农会总干事张永成、全台渔会总干事林启沧在此前举行记者会介绍这场年度活动的全面情况。陈保基介绍说,本次年度评选活动,在全台89个农渔会的360项参选产品中,选出102项产品,其中有39项是今年新入选的新品,有农渔会严格品质保证,民众消费可以安心,欢迎各界采购做伴手礼。

林启沧说,永安、林边、澎湖等渔会是今年新入选百大精品的3个渔会,永安与林边是台湾最重要的石斑鱼生产区,石斑、龙胆石斑礼盒、龙胆石斑鱼片与海鲜锅等产品都入选,澎湖则以小鱼干入选;其他入选百大精品的还有淡水的吻仔鱼XO酱、彰化的鳗鱼、花莲的鲣鱼,以及梓官、弥陀、东港的旗鱼酥都非常知名,希望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

林启沧说,陆客可直接在当地享用鲜鱼美食,另外陆客也喜欢携带方便的休闲产品,梓官当季的乌鱼子礼盒品质非常好;现在在大陆卖得最好的还是石斑鱼,因为有活体运斑船直航与建立通路,一年销往大陆1万多吨。

张永成表示,今年农会有86项产品入选,跟往年不同,最大特色是强调农产品标示、地点,民众对台湾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可以完全放心,收礼的民众可以感受到精品是真正来自台湾最实在的农会。

张永成说,茶叶以及凤梨酥、饼干等加工食品最受陆客欢迎,陆客对这些产品品质最有信心;当地当季的柿子、释迦等精品水果也欢迎陆客在台湾旅游时现场尽情选购享用。

专家分析,台湾农渔会推出的品牌战略,使得台湾的精致农业、卓越农业、乐活农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与大陆各地推行的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两岸农业合作前景广阔。

第6篇

张玉香强调,弘扬传统农耕文化,首先传统农耕文化要为培育新型农民服务,在“育农”上发挥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发挥好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的道德精华、传统农业科技的优良遗产以及传统农商的职业操守在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塑造农民高尚道德情操,构建安定和谐的新农村;同时要注重我国优良农业传统,如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的用地养地理念、“种必杂五种”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理念、传统农商“诚信为本、童叟无欺”及“扶困济贫、乐善好施”道德操守在“育农”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其次,传统农耕文化要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在“乐农”上发挥作用。当前广大农民的求知、求乐、求新、求美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强,倡导农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既要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增加适应“三农”需要的文化书籍出版发行,同时也要注重弘扬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通过开发农村传统文化产品,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激励农民的自强精神,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境界,在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传统农耕文化要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服务,在“富农”上发挥作用。各地发展一村一品,“一品”不能只局限在农产品,也不能局限在加工品,还应包括农民艺术产品、农业旅游产品以及农村传统技艺产品等,有条件的乡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或拳头产品,努力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变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生产力;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通过文化创意,把农耕活动、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产品开发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从而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第四,传统农业文化要为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强农”上发挥作用。我国传统农业能够实现几千年的持续发展,是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摆正了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要大力倡导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的生产方式,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7篇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xx  663300

摘要:农产品加工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xx名、特、优农产品丰富多彩,特优产品增值潜力巨大,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一体化建设,对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xx产业发展现状、区划布局、建设内容、主攻方向、保障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为地方农产品精深加工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农业 农产品 精深加工 初探

近年来,xx按照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以延长特优产业链条、拓宽产品销售市场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以培育农产品加工带动企业和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推进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围绕地方特优产业,打造粮油、果蔬、畜禽、医药保健、木材等加工产业为主导,逐步构建政策扶持、技术创新、质量管理、监测服务“四大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业态。

1.产业发展现状

1.1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2018年,xx高原特色农业种植类产业发展到298.9万亩,投产271.7万亩,产量72818万公斤,实现产值347554万元;养殖类产业存栏445.89万头(只),出栏553.5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14970万公斤,实现产值319914万元,实现高原特色农业产值781415万元。其中:

1.1.1粮食生产。

完成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59.87万亩,产量35682.7万公斤,实现产值89207.5万元。

1.1.2主导产业

结合地方特色优势,按照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围绕高峰牛、八宝米、茶叶特优产业为主导,以一二三产高度融合为目标,以创建省级“一县一特”产业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步伐。八宝米种植面积14.656万亩,产量6980.7万公斤,产值23457万元;茶叶发展面积39.18万亩,投产21.44万亩,产量792万公斤,产值42969万元;高峰牛存栏28.6713万头,出栏16.5315万头,产值42982万元。

1.1.3区域性产业

以油菜、水果、蔬菜、甘蔗、生猪产业为区域性补充,加大基地建设步伐和经营主体培育步伐,不断壮大产业实体经济实力。油菜播种面积31.1万亩,产量2374.27万公斤,产值11871万元;水果种植面积6.41万亩,投产3.58万亩,产量5545.08万公斤,产值16635万元;蔬菜种植面积23.84万亩,投产18.2万亩,产量16125.2万公斤,产值25800万元;甘蔗种植面积2.1万亩,产量12600万公斤,产值7308万元;生猪存栏104.7532万头,出栏147万头,产值235200万元。

1.1.4其他产业

重点围绕辣椒、三七、铁皮石斛、烟草、食用菊及肉羊、中蜂、家禽等,培育大户和农户以自发种养殖为主,充分挖局产业地域性和多样性协同发展。种植面积32.628万亩,水域养殖面积4.334万亩,羊存栏7.9267万只,出栏9.13万只;家禽存栏289.64万只,出栏377.1万只,实现产值15282.6万元。

1.2农业龙头企业培育

2018年,全县共培育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28户,从业人数2287人,其中:种植类15家,养殖类8家,林业类4家,其他1家,目前通过认定15家,其中:省级6家,州级3家,县级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111万元,利润总额4490万元,上缴税金1582万元,带动农户增收总额33842万元,支付农民工工资总额7210万元,支付农产品原料采购值总额40741万元。

1.3农产品品牌建设情况

2018年,全县有效注册农产品商标共176件,其中: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个,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登记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xx著名商标7件,绿色食品认证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有机食品3个,获得xx品牌农产品7个。2014年以来,xx米获得xx“六大名米”、xx牛获得xx“六大名牛”称号,xx米列为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

2.产业区划

按照xx十三五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部署,围绕“1357”(即打造“一个生态种养大县”、做大“三个特色产业、 做强“五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七条绿色经济走廊”)的特优产业布局,按照优势原料生产带—产业集中区—深加工园区有机结合的农产品加工布局思路,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物流园区、保鲜贮藏库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完善莲城、珠琳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培育xxxxx为主导的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加强xx等乡镇保鲜贮藏库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推进粮油、糖茶、林竹、畜禽、果蔬产品及医药保健产品六大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步伐。

3.建设内容

3.1拓展农产品加工空间,巩固好粮油、糖茶、林竹产品加工。

3.1.1粮油加工业:重点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依托水稻、玉米、油菜、苦荞、马铃薯等传统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xxxx等公司为带动,深化精制米、富硒米、米粉等大米食品制作,加强精致白酒、饵丝、淀粉、高档烹饪油、色拉油等主要产品开发力度,拓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发展一批高端产品和日用休闲食品和方便食品。

3.1.2.糖茶加工业:围绕甘蔗、茶叶优势产业,提升甘蔗、茶叶科学种管水平,以xxx公司为龙头带动,在做好精制糖、精制茶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加大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力度,逐步研发以高档糖料、茶饮品等系列产品,扩大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增值潜力。

3.1.3.林竹加工业:围绕地方经济林木,以绿色生态发展为主导,以润和、豪威、双龙井等木材加工企业为带动,发展拼板、胶合板、活性炭等林产品加工。

3.2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培育好畜禽、果蔬产品加工。

3.2.1.畜产品加工业:以肉蛋精深加工为重点,依托文山牛、生猪、麻鸭等地方特优产业,以xx谷多、三丰牧业等养殖企业为龙头带动,加强对现有的肉联厂、冷冻厂和龙头企业进行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畜产品屠宰市场规范化建设,做大做强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抓好生猪、家禽、肉牛、山羊等肉类加工制品,进一步推进机械化屠宰、加工与冷藏相结合,解决好冷藏运输配送等薄弱环节,引导鲜肉加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

3.2.2果蔬加工业:以规模化果蔬基地为重点,围绕本地蔬菜、堂上柑橘、椪柑及长冲梨、葡萄等优势产业及引进的新型果蔬产业,加大县区水果批发市场建设,引进更多果蔬加工企业为带动,提升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水平,发展冷链物流系统,推广果品干制、糖制、罐制、制汁和蔬菜腌制等制作工艺技术,发展果蔬汁、果蔬粉、果蔬罐头、脱水果蔬以及果酒、果脯等深加工系列产品。

3.3加强技术研发力度,开发医药保健初成品加工。

3.3.1医药保健加工业:围绕三七、石斛、重楼、半夏、白芨等道地药材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粉剂、保健酒、颗粒剂等初加工产品,开发以三七粉、三七酒、石斛粥、西枫斗、石斛饮料、石斛花酒等医用和食用系列产品,加强产品包装,打造产品品牌,挖掘产品升值潜力。

4.主攻方向

4.1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和企业。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全省发展“一县一业”、创建农产品特优区项目和全县扶贫攻坚整合涉农资金扶持发展产业等强农惠农政策项目倾斜为主要方式,着力提升凯鑫茶业、八宝贡米、xx谷多、三丰牧业、益康米业、云之香、润和木业、豪威牧业、东昌农林等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培育规模龙头企业,按照县委、县政府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求,结合农业产业扶贫带动措施,通过合作、引进、重组,由县农科、工信商务、中小企业等单位精心谋划,包装一批农产品加工招商项目,用项目吸引企业进驻地方投资发展,力争到2020年引进或培植30家以上重点农业龙头加工企业。

4.2提升主导产品加工企业创新能力。

围绕文山牛、八宝米、底圩茶、甘蔗等主导产业,鼓励凯鑫茶业、八宝贡米、xx谷多、三丰牧业、东糖公司等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整合各类技改、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项目资源,促进加工技术装备改造升级。开发以加工产品产后减损、贮藏保鲜、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做好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米糠、碎米、蔗渣、畜禽粪便、木渣、锯末灰等产后副产品,开发以酿制米酒、甜白酒、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制作有机碳等农产品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二次循环利用。

4.3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水平。

指导骨干加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良好生产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ISO族系)、质量追溯等体系认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农产品加工人才队伍培养,采取招聘引进、就地培养等方式,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家、营销管理人才、农村经纪人等培训工作。

4.4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全产业链经营。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促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组建产业联盟,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探索建立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合作社等发展加工流通,扶持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建设烘储、直供直销等设施,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林权和设施装备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和企业。

4.5促进农产品加工与市场渗透融合。

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以冷链物流为纽带、以市场为终端服务,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园区到市场直接配送的流通网络,发展连锁直营、配送中心、农超对接、冷链物流销售模式,促进产销对接。借助全县及各乡镇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平台,加强与圆通、申通、EMS等10家快递、速递公司和速达、顺丰等物流公司对接合作,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在鼓励和支持企业进驻淘宝、天猫和京东等知名平台进行销售的基础上,借助邮政扶贫优帮帮、农业推广一亩地等行业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增加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覆盖面,同时,充分发挥以广南微生活,广南e嘉商城等本土电商运营平台的作用,大力推进地方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步伐,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渗透融合。

5.保障措施

5.1落实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93号)有关精神,按照xx省扶持发展省级农业产业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有关要求,指导加工企业用好用足中央、省关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以及用地、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结合县级整合涉农资金扶持产业扶贫发展政策措施,对农产品加工园区、保鲜贮藏库、重点加工项目,安排资金予以重点扶持。积极引导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贫开发资金、中小企业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对文山牛、八宝米、底圩茶等特优明显、成长性好、上规模的产品和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实行县级领导现场办公,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

5.2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考核奖惩机制。

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列入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重点加工项目实行重点督办。由县农科局牵头,县财政、发改、工信商务、林业、国土、环保、扶贫等部门配合,县农科局履行规划、指导、管理、服务等职能,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工信商务局要强化扶持措施,促进加工型、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财政局要切实加大整合资金力度,调整支出结构,逐年增加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支持。扶贫局要细化产业扶贫发展政策,整合涉农资金重点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国土、税务、市场监督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合力推进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5.3认真做好农产品品牌保护和创建。

加强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与保护,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品牌宣传推介、农产品包装标识和贴标销售,集中培育一批著名(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一是全面落实名标奖励政策。按照产业扶贫农产品牌创建扶持政策的相关规定,对企业取得和获得的名标及时给予补助,确保奖励政策落地生根,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创建热情。二是实行商标国际注册补贴。对申请注册国际商标的企业,政府给予注册费用补贴,引导企业以文山牛、八宝米和底圩茶等优势农产品为重点进行国标注册,申请欧盟等国际商标、质量体系认证,为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牢基础。三是建立名标扶持长效机制。进一步修改完善关于品牌创建的奖励政策,除资金奖励外,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5.4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监测服务体系。

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运行监测分析和统计,按照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大小、级别,对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月报监测,全行业指标实行季报制。进一步强化对加工企业的指导服务,从质量监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为加工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

参考文献

〔1〕:xx人民政府:《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指导意见》〔R〕,2017年。

〔2〕:xx农业和科学技术局:《xx2018年高原特色农业工作总结》〔R〕,2018年。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 精准扶贫 安徽省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扶贫,使得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扶贫工作进入瓶颈期,原有的扶贫政策已经不能解决现今扶贫中产生的问题。在这个主要的迁移转变期间,2015年在贵州省调研的时提出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扶贫政策,一时间“精准扶贫”成楦鹘缛纫榈墓丶词,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进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农村实施精准扶贫的策略,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于是我们提出了“互联网+农村”致力“精准扶贫”的课题,通过研究安徽省“互联网+农村”的发展,以小见大,来研究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互联网+农村”助力“精准扶贫”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1、互联网助力农产品销售阶段。传统的农产品销售就是农民或农企将产品送至农贸市场,或者直接批发给中间商,这种模式自己赚取的利润极少,大部分的利润都被中间商获取。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让供应者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需求者,少了中间商的剥削,农户或农企得到了直接的利润。近年来,越来越多电商平台开始把目光投向农产品的销售。从最开始就涉足农产品销售的淘宝网,到近年来增加农产品销售的当当网、亚马逊以及京东商城,甚至以电器销售为主的国美在线和苏宁易购等都尝试分一杯羹。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产品销售阶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互联网金融解决了农民资金需求问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居民的收入增加,然而农村一直处于借贷难和资金供需严重失衡的处境,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兴起无疑给农村居民解决了资金需求问题。

3、互联网助力农村形象宣传。一直以来,因为信息的不流畅,很多人对农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交通不便,娱乐生活少,物资匮乏的层面上。然而,农村的山水优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因为宣传方式的落后,一直不为城市人所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村政府、乡政府可以建立相关的旅游景点宣传网站,也可以建立相关的旅游APP,来宣传自己地区的特色,吸引人们的关注,进而慕名游览。

(二)现状分析

精准扶贫工作多而复杂,安徽省为实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脱贫这个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热潮,发展农村经济,并在“互联网+农村”的多个方面取得了成绩,如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农村金融等。如安徽省在2014年12月确定了绩溪县、霍山县等7个县为电商示范县;推出了新型电子商务平台――“爱上农家乐电子商务平台”;新兴的新型互联网融资渠道,像P2P网络贷款、农业众筹等为农民提供资金的互联网金融。

截止2015年底,我省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5%,城镇人口增长率增长速度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20.73元,同比增长12%,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35.76元,同比增长9%。尽管我省农村发展蒸蒸日上,但差距依然存在,我省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5年与全国城镇化率相差为5.6个百分点。省内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差距依旧很大。

三、“互联网+农村”发展的难点分析

我省要想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农村”,实现精准扶贫,就要充分了解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难问题。经过调研发现,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问题方面加以突破:技术保障、人才培养、农民融资、政府政策。

(一)技术保障

不论是当前的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都存在技术上的问题。要想发展现代农业,没有技术上的保证,几乎是寸步难行。现代农业涉及农业资料生产以及农产品销售,从传统的农耕生产转变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生产需要较高的设备与技术的保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遥感等也能有效地保证现代农产品产量及质量,然而我省对于这些方面的技术开发运用还不是很娴熟。再就是农产品销售问题,大多农产品都为生鲜产品,物流系统的落后使得很多农产品的销售得不到保障,“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我们也缺乏要求较高的冷藏保鲜技术,使得很多需要冷藏的生鲜产品的销售受到了阻碍,因为道路问题而导致运送费时费钱,还有相应的产品损耗问题等等。

(二)人才培养

只有相应的技术型人才来使用技术设备,这些技术设备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虽然这几年我省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农村人才的缺乏依旧是“互联网+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除了技术型人才的缺乏,管理型人才的数量也存在着十分的不足,只有优秀的管理者、领导者才能很好的带领农民发展经济,不走弯路,如能有效的认识到电商发展需要标准化、品牌化,注重因地制宜,而不是赶潮流。

(三)农民融资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发展经济的主要因素,只要有资金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定会十分迅速。农户由于抵押物不足、融资额度小、信息获取成本高、风险高等特点,传统金融机构不能够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存在着供需不均衡的问题。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便是互联网融资,但对于互联网融资,普遍存在着农民互联网融资的认识度不高、对其不了解与不信任等问题。

(四)政府政策

政府是发展“互联网+农村”的最强大后盾,政府的支持显得十分的重要。很多地方政府重视度不够高以及行动力差等问题使得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限。具体体现在:1、基础设施扶植缓慢。光纤宽带、4G网络依旧没法保证到达到每村每户,道路不通、不便依旧是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2、相干法令规章制度的缺少。政府没能很好地运用政策上的便利减少乡村企业和农民的经济压力。3、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缺乏。在处理许多“互联网+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纠纷和保障该体系健康运作时,缺乏配套的法律规章。

四、互联网+农村致力于精准扶贫的模式设计

互联网+农村的模式设计不难,主要在于因地制宜,农业是一个农村发展的根本,根据某一区域的优缺点,选择适合的模式才是我们设计精准扶贫模式的切入点。结合安徽大多数县城的现状,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主要设计以下四种模式。

(一)农村+互联网电商模式

借助互联网电商进行精准扶贫切入点在于农产品销售阶段,通过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第三方交易平台,将本地丰富农产品由线下销售转变为以线上交易为主的销售模式,可以有效打通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与域外市场对接“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扩大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对于改善农民的收入有显著的效果。农业+互联网电商是目前最适合当代潮流的模式,但目前商一对一帮扶也存在农民接受程度低、交通不便、配套设施和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和电商合作才可以有效解决。

(二)互联网+休闲农村模式

“互联网+?休闲农村”是建立在生态农业区的基础上,以微信、微博、空间等媒介平台发挥互联网营销的作用,使该农业生态区的休闲农产品、绿色食品、农家乐、农村一日游进入大众视野,打造以农村生活为主的品牌营销。在利用互联网宣传的同时,建立以农业主和从业者为客户终端的APP,为消费者提供全面、便捷、时尚的休闲农业和服务。例如O2O商业模式,简单地说,O2O模式就是线上交易、线下体验消费的商务模式。一些生态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的县城,主打互联网休闲农业对居民的收入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智能生产模式

目前,安徽省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收入,是我们致力研究的方向。例如智能农业,它可应用于大中型农业种植基地。以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为主,利用一系列传感器,监控种植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氧气浓度,实时收集农业种植过程中的信息,并将参数信息反馈到计算机终端,分析种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病虫害状况,再根据计算机分析的结果对症下药。这种智能农业发展模式可以高效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对于安徽省的农产品丰收,居民的收入有明显改善。

(四)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

传统的银行贷款已无法满足当下农业大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需求,小微型农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急需解决。考虑到农业种植的肥料、大棚的使用成本高昂,很多农户看着土地的空置却没有资金的支持是实际存在的。当地商业银行可推行小额信贷业务,以农户为顾客,推行农业贷,为农户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五、对策与建议

“互联网+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电商以及村民三方的共同努力,所以在探索解决“互联网+农村”的发展难题的时候,可从这三方面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修路是关键,政府要落实是否实现了“村村通”,加速公路的修缮;其次,政府还要积极配合当地电信部门提升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并积极促进互联网提速降费。

2.利用政策优惠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投资,给予相应补贴。当地政府可制定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广纳人才、吸引投资,向村民宣传电商方面的知识,鼓励相关培训机构的建立与运行,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互联网+农村”的发展有序高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相关规章制度是一个成熟良好的体系必不可少的成分,政府可从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促进农村互联网健康、规范地发展。

(二)电商方面

1.电商的成长要注重品牌化、规范化。目前,虽然农村电商的数量较多,而且仍在持续增加,但是质量却不容乐观,所以,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并加大宣传力度,并要保证品牌质量,注意监督。像合巢经开区的“三瓜公社”,就是电商与农村结合的十分完美的例子。

2.开展经验交流会或者电商培训等促进电商的成长。电商发展的关键还是对人才的需求,经验交流会、电商培训等可以加大对村民的宣传与教育的力度,有助于电商方面的人才产生。

(三)村民方面

“互联网+农村”的行动力主体还是在于村民,只有他们主动去了解互联网平台并加以合理运用,“互联网+农村”的效果成就才会得以显现。所以,在解决了网络普及的问题之后,村民们要积极配合政府以及电商,学习了解互联网,培养互联网思维,多接触互联网金融、网上银行等,大胆尝试发展经济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黄梦琳.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5月(第27卷第10期)

[2]赵妍妍.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科技扶贫探讨[J].科技资讯.2016年第36期

[3]张正平、石红玲.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问题、原因和对策[J].农村经济2017年第2期

[4]陈实."互联同+"背景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李裕瑞.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

[6]张亚明.河北省贫困地区“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9月.(第17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