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22 11:08:03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中华文化认同

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它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实现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才谈得上其他的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肩负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重任和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是国家和民族地区先进文化的代表者,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更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文化认同状况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教育是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的主要手段,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中负有重要使命,本文拟探讨民族院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加强中华文化认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以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性实现高度认同。民族院校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主渠道,加强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理论思维不仅对国家还是民族都很重要。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让他们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年龄阶段,也是他们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多种文化正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这种文化之间的碰撞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影响。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同的教育,并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

(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

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已取得成效,但同时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等。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他们,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和理想信念,要使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凝聚、融合少数民族大学生,使他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

(三)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注重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国主义精神,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要引导大学生在法治轨道上表达爱国热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让他们学会科学分析、全面思考,积极引导他们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态度上认同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的积极性。其次,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广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各民族所共有的传统节庆日,各民族自身所特有的重要节日及学校所开展的特色重大庆典日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各种主题活动、学生的社团活动、各种文艺演出及相关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等载体贯穿其中,在理论灌输与实践活动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理念

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多元性”的中华文化特点,与此同时,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又都同属于中华文化,也就是“一体性”。因此,在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中,如何处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是当前高校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民族院校要通过民族理论与政策课,构建大学生“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理念。

(一)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被打上时代的民族烙印,反映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观念。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中华文化既有共同之处,又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各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形成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对该民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为各民族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不同民族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自己具有的独特文化,各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成员的感情寄托,表现为一种民族精神。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各民族相对稳定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及民族素质,共同的文化是维系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精神纽带,也是维系各民族关系的情感依托。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各少数民族在加强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尊重和认同“共性”的文化。

(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

无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必然要根植于包括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之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观念不仅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同时,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流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于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要做到“美人之美”。

(三)加强民族文化政策的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文化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从1984年到2009年期间,政府相继出台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这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从而为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营造中华文化认同的校园文化

民族院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为各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提供“润物细无声”的环境。

(一)在校园建设中融进中华文化元素。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添加中华文化的元素,如修建中华文化墙,展示优秀的中华文化;在教室或图书馆悬挂经典诗歌等。把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资金投入,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及各项载体的建设都要依靠一定的经费支持,确保民族文化进大学校园的必要资金投入。

(二)开展丰富的中华文化方面的活印

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民族院校要通过社团活动将中华文化浸润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中,如邀请专家开展中华文化主题讲座,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组织经典原著读书活动,或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利用学校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等多种媒体,让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民族文化,加强对彼此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全力营造既能有效弘扬主旋律又能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加强信息管理,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在网络化时代,由于传教者和受教者所具有的广泛性和主动性,使得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面临新的问题。在网络世界中,文化的多重界限正在慢慢消失,由此带来的各种具有自身模糊性的亚文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高校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大学校园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手段和日益丰富的信息存储。另一方面使得负面信息有了市场。加强校园文化主体网站建设,用正确地、健康的文化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加强主旋律在互联网上的正面宣传。同时,加强对学校党报、广播、电子公告牌、校园网、校园论坛、学校沙龙等学校主流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搞好网络载体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有效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四)加强人文关怀,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自己的个性。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教育方面的改革正在进行,出现了某些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加大。由于他们过去成长、生活在本民族地区,在当地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大多继承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及文化传统,有自己较稳定的民族意识。进入高校后,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层次和个人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本民族意识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民族心理会使他们特别关注本民族的语言、传统习俗等能否得到他人应有的尊重。因此,民族院校要营造出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和民族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亲身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他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从而使他们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中坚力量。

注释: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徐柏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徐杰舜.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金炳镐.民族理论前沿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5]徐柏才,姚上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6][8]陈达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7]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10][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2]程霞.民族地区文化认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4).

[13]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J].思想理论双月刊.2007(6).

[14]魏卓然.转型期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的社会学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第2篇

民族高校学生来源的特殊性,使得民族高校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不仅成为了多民族文化的统一体、集合体,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民族教育不能仅服务于经济发展,也不能仅是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必须着眼于民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更要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全局意识和正确的政治意识。”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像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逐步完成一样,和谐校园建设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建设才能实现,在现今的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第一,由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由于民族高校的学生是由不同的民族所组成,这就使它的校园文化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文化差异,这种不同的文化差异对各民族学生的情感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在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汉语水平不高的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些学生一般更愿意接受本民族的民族作品和文化现象,更愿意接受他们所熟悉的思想和事物。而实际情况是,现今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一般还停留在满足汉族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层面上,在少数民族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上还做得不是很好。所以,要积极促进良好的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民族文化建设,是一个协调各民族文化间冲突的过程,它在保留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对各民族文化重新进行整合,使多种文化达到和谐。良好的民族文化建设有助于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吸收和接受不同的文化,使文化之间由冲突转为和谐。第二,大学精神的缺失。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最早定义大学概念的是《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点燃学生心中那盏真、善、美的明灯,使之能够革故鼎新治国新民,使之能够追求真理不断创新。蔡元培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核心所在,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价值观激荡碰撞,物质化、利益化的观念也逐渐充斥了大学校园。在这种物化的校园文化弥漫与熏陶下,无法真正做到一所大学终极的培养目标———人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培养意义要远大于人才的培养。第三,形式大于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像校园设施建设这样有形的物质文化的建设,也包括无形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随着高校办学水平、办学实力的不断提高,各高校都在校园硬件设施上加大了投入,这些都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与之相对的,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就做得不够,这样就使得物质建设缺乏依存和表现的目标。这样就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片面强调物质形态建设,发挥不出精神文化教育在物质形态中所表现的意义。近年来,高校逐渐向城市化、一体化、综合化而转变,学科建设不断分化、综合,这就要求学校文化建设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其实践能力为目标,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许多高校都把这种课堂外的校园活动等同于课外活动或课外文化,从而把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交给学生处等学生管理部门,这样就把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割裂开来,使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应对策略

第一,注重民族特色,共建和谐校园。各族师生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民族团结、校园和谐,安定有序、科学发展的态势。注重民族特色,确立具有丰富内涵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在广大学生中开展富有民族特色、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尽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种种制约,但也同时具备了区域、民族的优势,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就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民族高校院校文化建设中要重视突出民族特色,共建和谐校园。要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师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也要鼓励少数民族师生学习和使用汉语,同时也鼓励和支持汉族师生学习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努力促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严格把握民族问题的界限,不能把师生中因生活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经济条件等原因而产生的差异和矛盾简单地套用到民族问题上。校园是一个各种思想的集散中心,它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法,以文化创新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促进社会发展。由此可见,和谐校园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所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在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大学是一个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园,大学校园作为培养文化精英的地方,发挥着传承民族精神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育人是大学精神的第一要务,大学的教育是全面型的人才教育。大学的育人使命,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成为有抱负、有远见、有知识、有责任心的人。要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优秀思想,培养学生鞠躬尽瘁的品格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大学的育人使命,其次体现在理想和信念教育上。理想和信念教育取决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正确的追求和价值取向,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大学的育人使命,再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使学生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待人宽厚,形成坚持真理的做事原则,胸怀坦荡的处事标准,自身淡泊名利,待人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学会做事做人,学会如何认知。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大学精神。我们不但要继承优良传统,更要与时俱进,赋予大学精神与时代相匹配的新内涵。第三,重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品牌是学校教育的名片,建设一流的大学,就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打造自己专有的无可替代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得到有效凝练和广泛认可,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的需求。近年来,各高校的品牌意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校园文化的品牌建设,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在这方面,民族院校也应该有自己的品牌项目,如富有民族特色学术讲座、学生活动等等。这些品牌项目对树立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培育经营好校园文化品牌,打造精品,不仅可以增强校园凝聚力,扩大学校影响,而且可以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加强学校竞争力。

三、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第3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走进高校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913Y67)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发展、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流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是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同东方传统体育文化激烈碰撞与交融的今天,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每个华夏子孙的光荣职责。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应义不容辞的担负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但是,纵观近些年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潮起潮落,其原因和我国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不明确定位不无关系。因此,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在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也在进一步推进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中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高校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明确其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地位,把民族传统体育化教育工作做好。

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的活动主体按照一定的体育行为规范在参加校园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一共同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各种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表象物质财富,也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体育道德、体育风尚等内在的精神财富校园体育文化在广泛吸收体育文化的营养下,在高校这个培养人的地力形成了受政治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文化风尚等力面制约的特殊文化形态下在不断构建自身的同时完成了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完美交义在教育功能力面,校园体育文化显示出了自身的复杂性和独立时空性从这一点讲,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与未来社会发展同步性的水恒文化。作为高校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应体现出一种选择性。

2 我国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必然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财富,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形体活动为表现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她在文化的流变中逐渐形成种有形的、外显的民族文象征,使民族文化活生生地展现在世人而前。锻炼着人们的身体,娱悦着人们的身心,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因此,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不仅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发展,强健师生的体魄,增进其身心健康,还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而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所在。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民族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是影响华夏各族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传统。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借助于它,历史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实现。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不能仅存于博物馆和图书馆,还应活跃在当代人和未来人的实践当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创新。因此,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有助于使每位有志于为民族未来贡献自己才智和心血的大学生,都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分析、变革、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对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剧烈冲击与碰撞下能够坦然地、理性地面对,取长补短,健康发展。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应担负的责任。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纲要》中明确规定要“组织开展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做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中华传统养生健身项目的挖掘、救理和推陈出新工作。”地下环境各异、小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对于公众体育设施薄弱的中国而言,少数民族运动会所挖掘出的各种运动项目,改变了大众的健身观念,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从不知到晓,继而到喜好、到亲身参与是体育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具体体现,开展范围从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扩大到周边地区,并且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民族体育运动,其这种带有民族气息而又简单的运动项目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全民健身的内容来推广和应用,在增进人民健康的同时来发展和普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以我国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必然的。民族传统体育走进高校也是必然的。

2.1 高校应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践行者

常言道“坐着说,不如起来行”。高校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制度层面,更不能只说不做,而应身体力行,做个认真履行自己神圣使命的践行者,积极地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国家历来就重视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原国家教委在1992年就下发了有关文件明确指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首先要解决校长、任课教师、体育教师、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只有形成共识,才能在学校顺利地推开、发展起来”。并且还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各级学校体育教学部(室、组)的负责人深入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内涵和意义,使民族传统体育真止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级学校历次的体育课程纲要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逐步增多。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的开展并小尽人意,西方竟技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远远领先于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相当肤浅甚至允满误区……这些无疑影响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水平的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高校要积极地行动起来,要有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做好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践行者。

2.2 我国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具体实施情况

在我国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具体实施情况在我校还是一片空白。这个课题将是我们以后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3 民族传统体育在构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3.1 丰富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和所具有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沟通情感、愉悦身心、教育教化、文化传承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等功能对良好校风体育文化的构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下,民族传统体育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体育精神环境和体育文化气氛通过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于我国产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日,掌握其技术和知识,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各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从而达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无论是课堂教学内容,还是课余所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体育人文索质、体育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素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使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得到很大的补充丰富和完善。

3.2 补充和完善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日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许多项目是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最好力法和最具实效性的健身运动把那些适合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日通过认真筛选、科学地改造、加工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来,就能极大地丰富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对于适合于自身的、自已感兴趣的健身力法和健身形式有了多样化选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3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具有良好终身体育理念和行动的建设者,因此,体育教学要以终身健身为出发点,而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特征,正适合这一出发点,现代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日的结合,不仅可以拓宽锻炼项目的种类和数量,体现智慧的和谐发展观念的民族传统体育,不断拓展其生存的理论空间和实践空间,以弥补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西力后现代体育意识的片面性同时,使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已的锻炼项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进了大学生对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他们爱校爱国的热情。

3.4 有助于师生终生体育理念的形成

民族传统体育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偏重于修身养性、怡情铸志,其健身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促进体能的发展和体制增强。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功能具有长期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其健身特点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活动力式简便易行,老少皆宜,且功效显着,因此,与我国现阶段社会特点和人民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相适应,容易使人形成终生体育的理念。

3.5 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校园人与体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对学校体育目标制度和准则产生认同感,并以作为学校一员所具有的使命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把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构建和谐校园,民族的团结尤为重要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和传承性决定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增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向心力,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人与人在运动中容易产生共鸣,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情感的同时,在运动中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真诚交往,从而有利于增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与交流,增强民族团结,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同一个校园中和睦相处。

3.6 有助于继承、弘扬与提高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在民族体育中将一些传统的文化印迹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同时,它又在相当程度上填充和弥补着现代体育的不足,在更特殊的层面上满足着现代人教育、娱乐、健身的需求。今天,我们有选择地将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引入学校,对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推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少数民族体育具有特殊的教育与健身价值。目前,我国已挖掘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977项,其中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就达676项。在多资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中,许多项目具有较高的健身与教育功能。此外,民族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传承的载体,在生动活泼的民族体育活动中,青少年还会受到民族文化传统、民族风俗礼仪、民族伦理道德以及生产、生活技能等到方面的教育,如彝族的飞石索、蒙古族的骑马、拉祜族的射弩、傈僳族的过溜索、傣族的划龙舟、苗族的爬花杆、佤族的狩猎舞、哈尼族的栽秧舞等都是人们采集、狩猎、游牧、农耕生产活动的基本技能。开展这些民族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锻炼意志,还可以培养人们的生产生活技能,提高生存能力。

4 结束语

学校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对于培育校园精神捉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交织,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为校园文化增添了活力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对民族传统体育项日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使民族传统体育真正融入到高校体育中,师生积极参与,携手努力,共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广泛开展,从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和繁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社会主义新体育文化的基础。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要全而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这为我们今后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思路指明了方向。普通高校应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中,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文化和智力等资源优势,明确自己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合理定位,积极担负起发展、弘扬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责任,使之适应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

参考文献:

[1]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16-18

[2]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1

[3]国家教委办公厅.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下作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Z].教体厅[1992]8号

第4篇

1、民族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塑造多元一体文化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一个学校范围内的所有物质环境、基础设施、建筑,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它是一种静态的文化,是一种外显的文化,具体而言它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校园绿化、生活娱乐场所等诸多物质条件,反映了一种只有在校园范围内才有的文化氛围。民族院校的校园布局、人文景观等极具民族色彩,做到了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如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高校西北民族大学,已具有60多年的历史,校门及校园的主体建筑都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情,花园围墙上的民族人文景观雕刻、身着各式民族服饰的师生打造了亮丽的民大风景,努力营造造着各民族多元文化一体的教育氛围。

2、民族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强化多元一体文化意识

校园精神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要害部分,是校园文化动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富有重要育人意义。我国各少数民族有着能歌善舞的优势,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发展欲望和自我表现欲望很强,民族学校要深刻理解学生的心理,要通过举办知识讲座、文艺欣赏等文娱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参与而释放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多民族大家庭和谐、平等的文化氛围中能够正确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可给其他民族提供了相互了解的舞台和机会。云南民族学院常组织开展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如8月傣族“泼水节”“尔德节”、藏历新年节等节庆活动,尤其以姿态各异的民族歌舞、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等最能体现民族院校文化特色。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一心,共同参与校园节庆活动,减少了因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增强了各民族学生的集体意识。从而表现出多种文化形态,强化了民族院校的多元一体文化意识,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条件。

3、民族院校校园制度文化推动多元一体文化教育

第5篇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实施“全面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全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建立了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表彰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发展。

实践中,学校高度重视加强民族团结,注意处理好竞争体制与团结合作的关系,不断充实丰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鼓励形成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与进步,让校园始终充满生机,为“和合偕习”的精神赋予了时代特色。

为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修养,促进校园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到周末或者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学校都会举办相应的歌舞活动,比如三个“周末民族舞会”(藏族锅庄舞会、彝族达体舞会和新疆少数民族舞会)、四个“民族节日庆典”(藏历新年、彝历新年、羌历新年和“三月三”民族歌圩节)、五个“民族风情”系列活动(民族饮食文化节、民族服饰展示大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民族风情摄影展、民族语言竞赛活动),简称“三舞四节五风情”系列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各民族的学子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和交流,陶冶情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多个荣誉称号。

倡导社会核心价值 助民族学校灾后重建

为更好地履行“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提高民族大学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在2008年灾后重建的短短时期内,将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并进作为推动灾后学校教育重建的突破口,也是重塑教育发展模式、推荐教育制度变革的良机。

作为灾区的民族高校,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以不同学科切入点,开展了大量实践调研和课题研究,并积极帮助灾区学校重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帮助灾后民族地区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先后选派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带领团队到实地考察、测量,通过与校方进行有效交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校园文化策划主题以及创意设计方案,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指南,做出了十分有益的努力与探索。

学校领导认为,灾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之一为感恩教育。为此,学校专门设置了感恩室,以详细且具体的图文展示出不同援建单位为学校重建所作出的贡献,那些鲜活的资料将兄弟省份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人性光芒深深铭刻在学校灾后涅=的历史中。设计这样的陈列室,也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力图将感恩主题与民族文化重叠。例如,由学校城建学院安排的骨干教师设计团队为汶川黑水多所中小学校园文化策划设计提供了整体方案,总实施金额达到了700余万元,使灾后的中小学校园物质面貌和校园文化氛围得到极大改善。不仅仅如此,学校在其他地区也先后做了十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策划,涉及实施总金额达到800万元左右。

同时,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灾区县的学校进行暑期支教活动,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当地学生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学习和活动,为四川灾区民族地区教育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铸造校园文化品牌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努力建设颇具特色的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着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不断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学校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类活动,并且认真组织,踊跃报送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学生在管理挑战赛、机器人大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赛、中国创新公益大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与此同时,学校的积极努力也得到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研讨会中各方专家代表极高的评价。

例如,学校申报的《情系藏娃 德润人心 薪火相传 励志践行――西南民族大学“情系藏娃”志愿者行动的探索与实践》最终摘得一等奖的桂冠,在第七届(2013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获奖名单中,学校申报的成果《各美其美 和合偕习――西南民族大学“三舞四节五风情”系列活动》荣获特等奖,成为国家民委所属院校中唯一获得一等奖以上奖项的高校。通过此类活动,积极营造出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外部环境,对提高各民族同学的综合素质有极大帮助。

强化文化引领 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近几年来,学校不仅努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另外也在不断投入大量精力建设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育人环境,合理规划了教学区域、生活区域和运动区域,完善了各种配套设施,园林与建筑交相辉映,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

在新校区建设中,学校积极树立环境先行的理念,采用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规划结构,使绿地与道路、水景、建筑群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集“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化、特色化”于一体,体现出独特的人文气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莘莘学子营造出宁静和谐而又生气蓬勃的生态环境氛围。新老校区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多次获得省、市级“园林式单位”“示范性园林式校园”等称号。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推行以物质文化推动精神文化发展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本地区精神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民族文化 意义 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70-02

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了较好的起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民族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目标的认识还不够清晰。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我国各个民族,由此而形成的多元民族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族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生信仰、行为习惯及思维方式。高职院校的民族文化建设,就是要使学生正确对待我国民族文化现象,既要保持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特征,又要坚持和扩大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既要勇于吸收非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民族虚无主义思想。高职院校的民族文化建设要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塑造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一 高职院校民族文化建设的意义

1.民族文化建设是响应党号召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时,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命题。党的十七大的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同志指出,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学校和学校教育是以对人的文化造就,以文化传承、创造为主要任务,并以文化为机制建立的文明实体,是以文化贡献为基本使命的文明存在。”学校日益成为文化传递的中心,日益影响着民族的进化和进程。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党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引导各族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祖国培育优秀人才。

2.民族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和谐相互融洽的美好社会。民族和谐是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实现民族和谐,需要弘扬民族文化。所谓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既包括民族物质文化的内容,也包括民族精神文化的内容。广义的民族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可以是多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单一民族国家)的文化,如中华民族文化。狭义的民族文化是指某单一民族的文化,如藏族或回族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各民族和谐共处、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共构的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都有相互借鉴和吸收的文化内容,同时也都有接纳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来自于不同的民族,民族文化建设有利于他们形成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高职院校院校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民族文化建设是抵抗西方文化渗透的需要

国际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家推行他们所谓的“优势文化”,企图造成文化同一性以操控不发达国家。他们还利用我们改革开放、引进文化的机会千方百计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企图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会使他们面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产生困惑,甚至对本民族认同弱化、边缘化,带来民族意识的淡化。在民族文化建设中,要通过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种有效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到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实践中去,以有效抵抗西方文化渗透。

4.民族文化建设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

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具有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后继有人直接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和资金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取得了喜人的进步,促进了社会民族经济向前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城乡文化结构发生着急剧的转变,对于民族文化现状的认识的缺失和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一些独特的方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而另外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在告别过去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深刻的不安,失去传统会使我们一无所有。”高职院校通过民族文化建设,培育技术型人才,同时也应该注重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二 民族文化建设的目标

第7篇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形成的,体现的是高校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大学精神是高校文化的核心,正如坚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的清华大学那样,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为国家为人民在各个岗位中努力拼搏。又如北京大学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园文化,它引领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把民主与科学深深的印在国人的心中,新思潮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我国的高校文化从一开始就与爱国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坚持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形成的反映师生价值观取向的一系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形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客观的社会存在的产物,推动着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北京大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久负盛名,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作为革命火炬的传递者,第一次点亮了民主科学的圣火,让自由进步的思想引领中国革命的前进。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此时,北大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责任,新文化运动中,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宣传民主科学,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中,北大师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文化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1981年北大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振兴中华的目标,渐渐的在全社会形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二)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云南民族大学作为一所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民族学生,弘扬民族团结教育,几十年来为祖国边疆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民族干部和建设人才,为边疆民族地区团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五十年代建校开始,学校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学校培养的民族干部始终秉持这种精神,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把在学校学到的校园文化用来建设家乡,团结家乡少数民族,为稳定边疆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大发展、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家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各个民族了解我们党关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使各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除了秉承历史形成的校园文化外,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和谐校园,教育各民族学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实践环境,用校园的和谐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看高校校园文化对云南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类别最多的省份,云南省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发展中有着很大影响。云南民族大学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民族类院校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高等民族院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多渠道、全方位地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为促进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为民族团结。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云南民族大学自建校起便坚持这一政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各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使各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了汉族离不开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学习生活。云南民族大学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民族联谊活动,开展关于民族文化的讲座和交流活动,比如有关于纳西东巴教文化的讲座、有关于藏传佛教的学术交流活动、毕摩原始宗教的学术研讨会等,这些活动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也让各民族的学生意识到彼此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血肉联系,各民族学生相亲相爱,形成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

(二)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为云南社会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云南作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地处偏远,有些地方甚至交通闭塞、言语不通,云南民族大学勇担大任,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学子,党的民族政策通过他们介绍到各少数民族,使云南形成了团结的社会文化环境。各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为云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补充融合,极大提高了云南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三、云南社会文化在民族团结的高校文化影响下继续发展

云南地处边疆,与多个国家接壤,随着与国际化接轨的速度加快,更多的新文化涌入,对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改变,应该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的发展方向,继续促进云南社会文化的发展。

(一)云南民族大学营造民族团结文化氛围。

1.社团方面。学校社团联合会推出一系列丰富校园文化的活动,各个社团积极参与,带动广大师生的热情。各族师生纷纷表示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报国。学校藏族、白族、拉祜族、傣族、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都成立了自己的社团,这些社团在校团委领导下弘扬本民族文化,倡导民族团结,使校园文化更为精彩。

2.民族文化方面。学校为丰富民族大学校园文化,积极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积淀和发展,学校形成了“红五月”、“金十月”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节”、“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学术科技节”四个主题校园文化系列活动。

3.学术交流方面。以云南民族研究所为中心,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活动,申报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包括云南藏区跨越式发展研究、云南小凉山彝区民主改革时期奴隶安置措施及其影响研究、傣族语言史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经验和对策研究等一系列关于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p#分页标题#e#

(二)取得的进步。

1.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学术研究蓬勃发展。民族院校的老师立足于民族文化特色研究,积极探讨文化发展的新思路,积极申报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民族文化的科研成果,有些已成为了政府制定相关民族政策的依据,为民族政策完善提供了参考。比如云南民族大学傈僳学研究中心,是我国高校中目前唯一以傈僳族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其研究成果为大家更好了解傈僳族做出了贡献。

2.关于促进民族文化的政策继续完善。民族文化政策应以民族团结为中心而制定,高校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相关学术成果的创作,为政府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参考,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四、文化理论视角

(一)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亚文化包括民族亚文化,云南民族大学有些少数民族在学校生活学习时仍然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这属于民族亚文化,而在学校提倡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用主文化提倡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引导学生,突出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各少数民族学生回到家乡后,积极向家乡人民宣传在校园里接受到的社会主文化,使各民族加强了解、增进感情,加强了民族团结。

第8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民族高中

一、将科学发展观渐入校园文化之中

中国注重中学的校园文化并不断探索改进的历史是从上世纪末进入高潮期的;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正式开展大规模的校园文化构建,根据不同的方向对以往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大量改进,并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收获了一些鲜有成效的做法。而新世纪开始以后,中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构建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全国更加重视这方面的投入,对我国高校教育的未来方向不断明确,最后获得了很不错的成果,在实战中积累了不少极端和不利情况的经验和解决方案[1]。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高校都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引导校园文化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指导师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和对待科学发展观,让改革新思想占据学生头脑,为今后实践中国未来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学会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中心思想,进而构建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

二、如何将科学发展科学观渐入民族学院校园文化之中

2.1 建立合理的校园文化制度

随着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崛起,民族学院也开始在科学指导观上走上正轨。目前许多民族高中在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时,首先会完成建立公正校园制度的建立。任何民族高中校园制度不仅是约束学生行为的隐形枷锁,也能从思想上让学生领悟道德伦理的范畴,弄清楚对与错、该与不该的区别所在,使民族学院校园生活文化紊而不乱的规划执行。而在如今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民族高中的学生们也在这种趋势中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洗礼,在这种情况下,校园制度要不断更新和改善,使制度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新的制度依旧要能对学生行为、学习生活起到相应的管理作用,并且不同条例之间要给出明确的规范,不能模棱两可[2]。

2.2 建立积极的精神文化

我们强调将科学发展观深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主打战是将科学发展观能与精神文化联系起来。所谓精神文化就是除开物质、制度等其他活动学习所带来的影响,它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灵魂层面的产物,它代表着一所民族高中的治学精神和办学信仰,当然也是我们今天所谈论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精神文化的存在影响着一所高校师生的学术氛围,它不可察觉又无处不在,它的形成来源于历代前辈教授的辛苦积累,也正在受当前师生学习态度而改变。建设积极向上、不停求索的精神文化不仅能影响全校师生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性格还能体现出一所培养未来人才民族高中的追求目标与教学理想,使我们民族学校的学子能在大学甚至今后的人生都能很好的融入到中国这个大社会中去。创造一种优良向上的精神文化可以使我们民族高中得到大众的赞誉,从而能在同等高中中,获得引领者的地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精神文化加强高校师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激励格物致知的求学兴趣,养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完善自我的学习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内心新生强大无敌的精神后盾,使我们高中能迅速得到发展。

三、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影响民族学子的人生规划

一直以来,任何学校除了重视将科学发展观灌输到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同时注重自我本身特色文化的建设和展示。一般高中都会在办学目标和基本理念上突出自身的特色文化建设。而我们作为一所民族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与地方民主特色接轨,不仅可以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校园文化中,还可以影响校园周边民族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以及正确的。为此,将科学发展观实践到校园文化中不仅可以构建积极向上、和谐求索的气氛,也能带动周边民族文化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运用同时也使民族高中师生更注重非脑力文化以外的课外生活。现在许多高等院校都在号召和开展社会实践之类的活动,学生参与其中学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有能力的提升和视野的开阔。并且民族高校也可以多开展一些与地方特色相符合的研究性学习、技术生活课程,使之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校园文化相互影响,覆盖校园中的每一个文化角落[3]。另外,现在高中的活动多种多样、形势不一,就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宣传也能通过团委和学生组织以走访寝室、班级、学院的多重“走访”模式给全校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此一来,文化格局和思维模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也在不同层面上提高了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能力。

四、结束语

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能够使民族学院的文化品质高速发展,而随着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不断影响,势必会使对学校工作学习起到积极作用。正是因为这种影响,民族高中也会在无形中优良和谐的校风与学习氛围,师生都会在这种影响中快乐学习工作,构建全面和谐化校园。高等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结合势必会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将民族院校文化魅力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姚海霞.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