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6:08: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民族音乐教学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第1篇

论文摘要:音乐实践不仅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的方法,而且还能够完善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民族审美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理论忽视音乐实践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性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培养我国学生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来自多学科理论的支持,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活动性课程,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音乐形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就是民族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意象的再现;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一点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论和器乐通常了解的比较少,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加强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质

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不仅仅在于会唱几首民歌、弹奏几首曲子,最终目的在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单靠课堂内的音乐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音乐竞赛而进行,为了培养特长生而进行,从而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因此,从音乐教育的现状发展研究与趋势来看,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值得重视、探索的重要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音乐实践。所有的音乐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多角度的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音乐实践的多种途径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音乐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等。校内实训是通过学校提供现有的音乐场地给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从事音乐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运用舞台实际教学、微格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学生实践能力。音乐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音乐电台、电视台、文化馆、艺术馆、音乐出版社、音乐媒体(网络娱乐公司)、娱乐公司等专业实习场所的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民族音乐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作品展览、专场音乐会、广场文艺晚会、科普宣传演出等,从而推进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扩大影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

四、音乐实践有助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加强音乐实践对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化有重要作用。在进行音乐实践的同时,逐步修订音乐实践教学计划,整合音乐实践课程,音乐院系根据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掌握实践教学的目的、性质、实习内容和要求,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为此,学校为确保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应坚持“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思想,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修订民族音乐指导性培养计划,整合民族音乐实践项目和实践内容,逐步建立民族音乐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张艳.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J].黄山学院学报,2005(8).

[2]毛娟.关于音乐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J].四川戏剧,2008(2).

[3]尹绯.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7(6).

[4]冯玉国.加强课外音乐实践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中学课程资源[J].2008(5).

[5]兰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3.

[6]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5-66.

第2篇

一、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大学正是学生形成和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思辨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思辨能力不是要简单地的找到一个正确的科学理念,而是对不同的文化进行鉴别和比较,进而去学会反思,从中得到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我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都各不相同,这种不同让各民族的音乐风格迥异,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手鼓,藏族的锅庄,土家族的龙船调等等。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机会,不同文化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在已有的文化储备基础上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让他们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把已知的知识当做全部,应学会兼容并蓄,而不是偏见地去看待自己所不熟悉的事物,通过不断地学习去反思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民族音乐中往往会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学生可以通过民族音乐去了解音乐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中国地域辽阔,各民族在风俗习惯上存在很多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从地域上讲,北方的音乐多风格豪迈,旋律欢快,曲调激昂,彰显了北方人的豪迈和热情;南方的音乐曲调较为委婉,旋律也较为舒缓,表现了南方人的温柔细腻。若是纵观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是为民族音乐留下了无数瑰宝,许多传统音乐和戏曲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更是传递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智慧思想。如《梁祝》不仅描述了一个凄美的民间爱情故事,更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无情控诉,《渔舟唱晚》不仅反映了傍晚打渔归来的温馨场景,更是对归隐山水的精神诉求。民族音乐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进而去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同时,在当今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习民族音乐,培养民族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二、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注重情感的培养

音乐需要灵魂,饱含感情的演奏才能够打动人心。民族音乐从其起源来看,它本身就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真情实感去创作并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若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演奏技术的培养,缺乏情感教学便很难呈现给世人有灵魂的音乐。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器乐演奏技术之外,还要强调情感的投入对演奏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意境的创设,营造文化氛围,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在注重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时还要注意要咨询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授学生基本的演奏技巧和器乐知识后,在进行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民族音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最终达到技巧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民族音乐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教师作为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的引路人,更要明确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师生的对话和交流,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创新性地提出一些与音乐相关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发散思维,不断去试着了解和体会音乐的魅力和难以言喻的意境。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校和家长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却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在音乐的教授中,很多老师都注重学生的演奏技巧的掌握和提高,很少去强调学生的情感投入,更别提对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阐释。这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人文精神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教师本身欠缺相关的文化知识。为了解决这个局面,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对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音乐课堂中还应该加入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讲授,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作者:宋楠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思考;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11-01

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学校音乐教育,积极探索与构建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与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 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音乐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必要性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1 .音乐课的德育与智育作用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是陶冶情操,进行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诚然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起到的德育作用也是音乐教育所担负的任务之一。音乐可以辅德,音乐教育可以深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鼓舞斗志。而事实上音乐并不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音乐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力;通过音乐技能训练的双手协调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兴奋思维,充分地开发全脑。音乐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音乐教育同样有其自身的目的和价值。

2.音乐课的美育作用俗话说“ 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又是终生性的内容。作为“人”的素质中,在精神心灵方面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的、必要的、重要的中心内容。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本身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境遇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 让学生切实了解音乐文化,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

音乐确实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音乐界有一句箴言:“音乐的本质是科学,音乐的内容是哲学,音乐的表现是艺术,音乐的功能是教育。”音乐可以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它不仅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宣泄,一种寄托,还能启迪智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催人奋发,提高素质。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学习音乐不仅有助于欣赏音乐美,还有助于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美,有助于激发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对美的创造力。我国音乐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六艺”就把“乐”列入其中。北京大学近几年规定:文理各专业学生若艺术课不及格,就不能毕业。了解音乐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会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音乐,还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革教学方式,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有强烈感染力、震撼力的音乐佳作,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身心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欣赏音乐时可以让课堂由“静听”到“活动”,让学生由“听众”成“演员”,运用各种手段来表现所欣赏的乐曲,在体验中真正领略音乐的魅力。

三 结合时代特点更新、丰富教学内容

1.改变传统的音乐课是“唱歌课”的现象,丰富课堂内容,十分注重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往中学的音乐课很多情况下就是“唱歌课”,教师利用课堂时间教会学生唱几支歌就算完成了音乐的教学任务,这一现象在农村或是欠发达地区尤为普遍。中学音乐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音乐演唱能力,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也是极为重要的,更应该培养的。中学生们大多并非音乐专业和特长生,教育学生更多的专业演唱和乐器演奏能力,困难重重且意义重大程度还有待商榷,但教会学生音乐鉴赏却相对简单和实用。

2.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民族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的精华,源远流长、绚丽多彩。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当下,流行歌曲风靡社会,对中学生影响有目共睹。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意义重大,但中学生处于个性张扬、思想独特的青少年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还不深刻。相反,他们都有着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手。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传统音乐教学,灵活运用流行音乐,对流行音乐秉着适度性和指导性原则。

四 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第4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

前言

多元文化的兴起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多元文化成为目前世界的新潮流,高校的音乐教育也逐渐引进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上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民族音乐的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还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加强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一、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的价值

(一)情感体验价值

音乐是除了文字之外另外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人们都会用民族音乐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在当今的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不能被忽视,学校应重视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将民族音乐引入到音乐教育中来,让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体会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了解民族音乐要表达的情感,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文化传承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积淀和浓缩,民族音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家每个时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被流传下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和积累,它结合了各个民族的音乐特色,并且融合到了传统文化中去。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民族音乐引入到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而且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社会交往价值

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高校的音乐教育引入民族音乐教育之后,有利于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底蕴,在民族音乐互相交流的同时,各个民族可以对彼此的音乐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彼此借鉴,互补完善,同时这也有利于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了解。在这种交流和了解之下,更加促进我国各个民族的团结,和平共处,彼此友爱,从而整个国家得到共同发展。

二、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使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以往的民族音乐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主次分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有利于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融入。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教学方式应该改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在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之后,不是一层不变的接纳,而是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开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墨守成规,在确保传统文化的内涵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

(二)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民族音乐更好的进入到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中。首先,我国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民族音乐的教育,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体会到中国民族音乐的价值和要表达的情感,其次,音乐是一种表达内心思想的途径,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对一切美的事物的欣赏,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有利于学生综合私自的提高。最后,民族音乐是我国的历史产物,继承并且发展是新时代人们的责任和义务。把传承民族音乐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更一步的了解,有利于民族音乐的继承。

(三)有效地统一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

在目前的多元文化的国际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从而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事业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多元文化要求人们全方位的考虑到如何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让学生可以用综合性思维对民族音乐做出评价,建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如果民族音乐可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民族音乐就得以极大的发展,结合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共同发展,人们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加强对外来音乐的鉴赏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与音乐教育是离不开的。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民族音乐得以更广阔的传播,对于外来音乐文化,在鉴赏的同时要注意民族音乐的继承。除此之外,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最重要的手段是勇于创新,因此,外来音乐就使很好的创新来源。要加强对外来音乐的鉴赏的理解能力,利用其中的某些元素让民族音乐得到创新,从而使民族音乐有新的文化内涵,为民族的发展提供新的文化支撑。

(五)构建多元化音乐课程体系

在音乐教育教学时,要确保民族音乐的教课有足够的课时,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外来音乐的课程教学,做到多元化的音乐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地区安排不同的音乐教学课程,根据学生所要具备的音乐能力,安排音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而培养音乐专业知识能力强、音乐应用能力强的人才。经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培训,使学生构建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结构。在开设的课程中,要加入外来音乐、戏曲、民族音乐等多元化的授课内容,将多元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建立到音乐教育中。

三、总结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应该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到传承和发展,这样不仅能创新高校音乐教育,还能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勒茅珠玛,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J],音乐大观,2014,(07):16.

[2]胡世红,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9):120-121.

[3]蔡思颖,客家音乐在赣州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J].科教新报(教育研),2010,(39):130-131.

第5篇

学堂弦歌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是我国最早开设民乐专业的院校之一,为了回顾、展望五十余年的成就与前景,上海音乐学院日前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

上音民乐系建立于1956年,它确立了器乐演奏、乐队指导、理论研究三个专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民族音乐发展新模式。学贯中西的沈知白、国乐大师卫仲乐等先贤为这一专业的高标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纪念活动很好地总结了民乐系取得的成就。在理论探索上,出版了《乐苑凝香》(桑桐语)的论文集,文中汇集了沈知白、卫仲乐、胡登眺等伴随民乐系成长的师生的学术论文50篇,展现了民乐发展学理内核。其中沈先生的《中国音乐、诗歌与和声》一文独辟蹊径地探讨了中国音乐发展的基础理论及学科视角,卫仲乐从自己演奏的角度展示了作品内容与演奏的关系,而后辈学者陈应时则从史学角度挖掘了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在创作和演奏上,集中出版了CD辑《雅乐国风》8张碟片,其中包括卫仲乐演奏的传统古曲《十面埋伏》、胡登眺创作的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王建民创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等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展示了民乐系辉煌的历史。此外还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岁月流韵》(桑桐语)的纪念画册,直观地再现了上音民乐系的历史与现在。

纪念活动上各界宾朋齐聚一堂,在民乐系主任王建民的主持下,除了畅谈历史之外,还由三位民乐系校友作了建系初期的三位创始人历史功绩的学术报告。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家陈应时教授以《怀念沈知白》为专题报告,展示了沈先生的历史贡献及价值。第一届毕业生、琵琶演奏家叶绪然深情地回顾了其恩师卫仲乐先生,他认为卫先生的演奏非常有章法、层次分明,本质上始终体现着创新意识,这种创新表现在演奏中的现代意识。香港音乐家阎惠昌回顾了其恩师胡登眺的教学艺术。胡先生的教学非常严格,教学方式很幽默、淳朴,能抓住人,跟着胡先生的思路走,总能峰回路转、豁然开朗。高厚永回忆了民乐系建系及发展过程中的艰难。他认为沈知白是古今中外无所不通的大师,卫仲乐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国乐大师,有了这两位参与组建的民乐系在全国范围处于领先地位,再加上沈知白开放的办学思路,如引进音韵学家龙榆生参与教学,建立民族音乐理论教研室,奠定了理论、作曲指挥、演奏三大块的教学特色,由此,开始了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的辉煌时代。但高先生坦言,现在的民乐系发展不如初创时的态势,需要反思和改进。江明也认为民乐系的建立翻开了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新一页,开办之初,举步维艰,但创业者思路开阔、扎实奉献,汇集了当时的各方专业,抒写了上海音乐学院发展史上的辉煌一笔。杨立青院长从上海音乐学院建院之初就有朱英(琵琶)、吴伯超(笛子)等史实谈起,认为上海院“整理我国民族音乐”的办学宗旨一直就有,贺院长所倡导的民族音乐系的建立更是对民族音乐发展的极大推动。同时表示,学院将加强对民乐系的支持力度。■

第6篇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族文化的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安塞腰鼓就是这遗产之一,它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为了做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针对陕北地区农村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安塞腰鼓引进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乐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本文由收集整理能力,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一、音乐新课程标准

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1]我们要如何把这些理念传达给学生呢?只局限于课本教学是不够的。

二、安塞腰鼓的现状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表演形式,被誉为“天下第一鼓”[2],具有2000 年以上的历史是重要的民族音乐文化瑰宝。安塞腰鼓以其风格独特、粗犷豪迈、强劲有力、气势恢宏而闻名天下,它巧妙地融合了田径和武术动作,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威猛彪悍而又开朗乐观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安塞腰鼓的发展命运却值得我们反思。腰鼓传授主要以师傅带徒弟、老人带新人等传播方式为主,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腰鼓的学习者也越来越少。这类情况的出现主要归因于腰鼓练功苦,耗时,报酬少,再加上老一辈艺术家的去世,使得很多传统地道的腰鼓动作已经失传。而且,一些自发的民间腰鼓队也日趋衰败,安塞腰鼓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享誉全世界的安塞腰鼓,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安塞腰鼓是陕北土地上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让它更好的保存及发展呢?安塞腰鼓进课堂将会为这个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并且为它翻开崭新的一页。

三、安塞腰鼓进入音乐课堂的意义

安塞腰鼓是重要的民族音乐瑰宝,民族音乐是素质教育中重不可缺的一部分。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则使音乐教育目标更为明确。[3]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期使每个学生都拥有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而要完成这一目的就不能脱离民族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安塞腰鼓进课堂可以为中学音乐的教学带来很多好处。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丰富教学内容

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将影响到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否能贯注全部的热情,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学习中甚至达到“迷”的程度。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4],所以学生的兴趣如果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表现。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就是学中玩,玩中学,所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使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思想品德的熏陶,也能为学生学习音乐增添兴趣。安塞腰鼓的娱乐性非常强可以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可以欢快激烈、粗犷奔放,饿可以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这些都可以极大的增加音乐课的娱乐性。由于陕北的多数农村还保留有安塞腰鼓每年春节至元宵节集中活动的活动习俗,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群众基础,所以学生对这种艺术形式非常熟悉,也便于学生可以积极迅速的参与到活动中。随着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院系,针对陕北地区农村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开设安塞腰鼓课程,可以打破课本音乐教育的局限性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教育,为传统音乐教学增添新内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

陕北地区农村中学地处经济欠发达城镇,这里的学生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局限性很大。由于办学资金有限,音乐设施建设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教育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发现音乐的乐趣并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中来,在教学中加入他们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形式是必要地。为了更好地开展陕北地区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我对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中学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如何上好音乐课”的调查问卷。根据需要,学生各有一份针对性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仅供参考。在“你希望音乐活动课怎么上”中,选择学习安塞腰鼓的占92.3%,选择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占5.6%,选择都喜欢的占2.1%。所以虽然办学资金有限,教学设施差,但是安塞腰鼓对场地要求低,只要有空地就可以开展,可以容纳大量的学生去学习,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7篇

一、了解与搜集鄂温克族的资料

首先了解了鄂温克族的历史,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据1990年统计,共有26315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左旗)、陈巴尔虎旗、黑龙江的纳河县等地。

鄂温克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有辉河、莫日勒河和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没有文字,信奉萨教,也有信奉喇嘛教和东正教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鄂温克民歌是历代人民创作的本民族的“百科全书”。鄂温克民歌《内胡楞》,勾勒出鄂温克民族近代的历史足迹和勇敢彪悍的民族性格。

《希温与娜吉》是一首反映鄂温克人原始狩猎生活和古老神话的民歌。近代的鄂温克民歌反映了他们被征调,前夕和征战的动荡生活,反映了他们在各种天灾人祸中遭受的苦难,反映了他们渴求自由幸福的愿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如《海兰察之歌》、《我们大家实在可怜》等。

鄂温克族民间歌曲包括:扎恩达拉嘎、努克勒歌曲、萨满调,犹豫鄂温克三种人群在历史进程、地域、文化上的差异,鄂温克族民歌实际上存在着两种风格。1、农区和牧区的鄂温克歌。2、敖鲁古雅地区的鄂温克歌。民歌衬词用“噢好日岱哎呀呀”等。努克该勒歌曲的结构方整对称,节奏性强,和舞蹈动作紧密配合。鄂温克努克该勒歌曲如《仿照喜鹊的嘴》、《姑娘们的舞》等。

二、发挥地区优势,开发本地鄂温克民族资源

以课题为纽带开发乡土资源是走进鄂温克旗音乐的切入点。在市教研室和旗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三少民族走进课堂研究》总课题,并在总课题的统一部署下形成了《歌》、《俗》、《舞》、《服饰》子课题研究小组,并制定了严谨的课题方案和课题计划。

鄂温克旗是全国唯一的鄂温克自治旗,人口虽不多,刚刚26315人,但它的资源丰富,土地辽阔,以鄂温克民族为主题民族,为了发挥本地鄂温克主题民族音乐的优势,由音乐教师为研究小组,以当地鄂温克学生和南北辉鄂温克学生会说民族语言,为语言小老师,因南辉、北辉属于是当地鄂温克、语言环境好,受当地环境影响,南、北辉的孩子都能说出非常流畅的鄂温克语言,还有另一种鄂温克是来自外地,从小没有语言环境,那么这次校本教研在语言方面就利用南北辉乡的学生做拐杖,在进行学唱鄂温克歌曲中他们充当了小小老师解决了语言方面的障碍。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全方位的贯注鄂温克的各项活动,在所有的活动中你最喜欢什么项目,每年6月18日是鄂温克“瑟宾节”,在这节日里你都发现了什么?无论体育项目,还是音乐方面,服饰表演中你都看到了什么?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更加重视和了解鄂温克这个民族。力求多渠道的挖掘乡土文化和资源。本次的调研,是结合当地鄂温克的民族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重点把散落在生活中常有乡土气息的鄂温克族音乐、舞蹈整理并开发出来,整合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校本教研中,使学生在原教材的基础上领会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促进学生对鄂温克音乐的了解和拓宽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视野,同时也提高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对鄂温克民族特色音乐的理论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乡土音乐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了解现状、深入生活、克服困难

目前,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近十几年受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比例比较小,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港台、流行音乐推波助澜,使得流行音乐充斥中小学音乐课堂,而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追星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爱好者却越来越少。小学生只知道超级女声,歌坛流行新秀,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更令人心痛的是多数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甚至对教材中民族民间音乐排斥态度,针对这种现状,做为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拯救民族民间音乐而且能很好地去传承民族文化势在必行,重任在肩,挖掘民间音乐义不容辞,至此首先教育者认清现状,明确音乐文化必须靠后天有组织有目的的音乐教育行为才能习得的道理。

为了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歌曲的教学工作,了解我们当地鄂温克族现有人数,会说鄂温克语言的学生有多少,会唱“原汁原味”的鄂温克民歌有多少?还有教师了解鄂温克族的居住和人口、民俗习惯,服饰文化等,但在教学中也会出现很多思考与困惑,如: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课堂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担负起直接传承文化的重任。教育者中有把它提升到民族文化全新建构的高度,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才会跨越重重障碍,做为音乐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责无旁贷。

再者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渴盼教学形式的改革。封闭式学校管理再也不能搞封闭式教学,学生必须关心社会,关心地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把民间音乐请到音乐课堂,让部分特长生深入南辉、北辉访问民间艺人都应该称为课堂教学的新形式。

四、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里很少会涉及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和内容,也较少接触到民间文化。而民间的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是既陌生又比较好奇,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里融入民间的一些艺术和文化,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更多的知识,产生对地方民间音乐的兴趣。地方音乐是书本以外的延伸。书本音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有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一颗好奇心,特别是孩子都比较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总有一种想体验陌生事物的欲望。情景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能够先感受后表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并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恰当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所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鄂温克服饰道具的展示、试穿等活动,而且在表演环节中穿着鄂温克民族服饰,给他们创设一个声像结合的欣赏空间,还将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演唱的鄂温克歌曲和一些鄂温克古老的民间歌曲带到课堂当中为他们欣赏,同时还搜集到了用鄂温克语演唱歌曲的歌碟给他们听,这样类似的举动,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求知欲。

五、研究实验的成果

1、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而教育则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水平,首先必须提升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我们在实验研究中,重视校本研修工作,用科研提高效益,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我们几个音乐教师人人参与教育。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等。并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反思,在三少民族的研讨课中,几位音乐教师分别选择了鄂温克的民间歌曲《仿照那喜鹊的嘴》、《歌唱海兰察》、《鄂温克祝酒歌》《驯鹿》等,并在课堂中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促进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一个浓厚的研修的教学氛围。

4、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的全面些,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用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出示了鄂温克族的服饰、手工艺品、体育项目等,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画面了解了鄂温克民族的生活,风土人情及民族的服装和舞蹈,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树立了用现代技术提高教育效率的观念。

第8篇

一、“竹文化”在《其多列》一课中的渗透

(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依然采取“短竹子”拍手、“长竹子”拍腿的律动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其多列》节奏型的同时,感受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图片的视觉冲击初步激发起学生对竹子的兴趣。

(二)学唱环节“老师知道有个民族居住的山坡上长满了竹子,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这个民族?”通过这句话引入对哈尼族视频的观看。视频文字内容:哈尼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他们的竹竿舞既是舞蹈也是一种常见的而且非常有意思的娱乐游戏。竹竿舞男女老少都可以跳,跳的时候要掌握它的节奏。哈尼族的房子屋顶铺着稻草和竹子,在房子周围还长满了竹子和树,整个村寨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视频长度约一分钟,采用的是央视少儿频道《小小智慧树》中介绍哈尼族的片段。当熟悉的节目出现在课堂上时,学生显得格外兴奋。视频从哈尼族人跳竹竿舞、用竹子造房子等角度对哈尼族进行介绍。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竹竿舞是十分感兴趣的,对竹竿打出的“开合、开合、开开合”的节奏形式也充满好奇。因为歌词讲了“上山坡去拣竹叶、砍竹筒”这件事,所以对哈尼族“竹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对学生理解歌词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竹子不但可以用来跳舞和盖房子,还可以用来制作乐器呢。”通过这句话引出乐器——巴乌。用巴乌吹奏《其多列》的旋律,学生跟随模仿,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时也对这件民族乐器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在学歌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巴乌,比如在学习开头和结尾的旋律时,用巴乌吹一吹,让学生感受一下哈尼族音乐常用的小三度音程,以及喜欢用“两短一长”这种典型节奏型的特点。用民族乐器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也不失为一种民族文化的渗透。

(三)拓展环节在歌曲唱会的基础上,再来跳一跳竹筒舞。“哈尼族小朋友拣了竹叶、砍了竹筒用来干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进行议论。“老师知道竹筒还有一种玩法呢,请看视频。”视频文字内容:为了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哈尼族人还会跳起传统的竹筒舞。从前的时候没有什么乐器,人们发现竹筒发出的“咚咚”声十分悦耳,能让人的心情变得欢快起来,所以在年节的时候就用竹筒来庆贺。视频长度约一分钟,场面为哈尼族人民手持一米多长的竹筒,按节奏敲击地面发出声音。这一玩法很吸引学生,也与前面欣赏的哈尼族人民跳竹竿舞的视频相呼应。两段视频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其律动体验歌曲提供了依据。最后,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竹筒,伴随着《其多列》的音乐亲自体验一下哈尼族人民跳竹筒舞时的心情。借助游戏学习音乐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学习方式,竹筒舞的律动游戏简单易学、操作方便,学生对此乐此不疲。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亲自体验。将挖掘出的民族音乐文化元素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玩”中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二、几点感受

上课之余,笔者反思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得不到恰当渗透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在认识层面上,缺乏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在操作层面上,不能充分挖掘与音乐相关的民族文化元素,而且不能准确把握民族音乐文化在课堂中的“度”。

(一)要有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新课标”中提到: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教材编写者通过精挑细选将这些内容合理地融入小学音乐教材中,对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有着重要意义。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意识。虽说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应该是灵活的,但过多地寄托于课堂之外的形式,就体现不出课堂作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主阵地的价值。若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就不去有意识地渗透民族音乐文化,那么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何时才能起步?具体到课堂上,当面对一首类似于《其多列》这样简单的民歌时,在学生跟唱几遍就能学会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将这40分钟充分利用?很多老师选择了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型,具体做法是将本单元的其他内容融合进来,这未尝不可。但是,作为一首民歌,在教学中丝毫没有涉及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岂不是一件憾事?不能由于我们自身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不够,从而使引导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成为空谈。此外,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人曾说:“判断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有多高,看他的音乐素养就知道了。”这句话充分说明音乐素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修养。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对于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形成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这层意义上讲,一线教师更应该担负起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二)充分挖掘与音乐相关的民族文化元素“一首乐曲往往成为当地民族感情的生动展现,一首歌曲往往真切地表达出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①这句话之所以深刻,在于它生动地概括出了音乐与孕育它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然而民族音乐包含的种类繁多,民族文化涵盖的内容则更加广泛,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的是“与音乐相关的”民族文化元素。那么应该如何挖掘音乐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呢?哈尼族民歌《其多列》与当地的“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脱离“竹文化”进行学习,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多列》这首歌曲所蕴含的民族情感的。所以笔者抓住了“竹文化”这样一个点进行切入,将其作为一条线,贯穿始终,并与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紧密相连,使得课堂充满了文化气息和内涵。就像吴斌老师所说:“相关文化的渗透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音乐。”所以不论是图片、视频,还是巴乌、竹筒的加入,都在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渗透歌曲背后的民族文化。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同样40分钟,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还包括孕育这首歌曲的民族文化。如果学生对于音乐作品不但会演奏、演唱、表演,而且还能说出与作品相关的点点滴滴(包括孕育它的民族文化),那么这相关的点点滴滴又会反作用于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笔者发现,很多小学音乐课不能充分挖掘与音乐相关的民族文化,或者只是进行宽泛的文化讲解,这都不利于音乐本体的学习。

(三)准确把握民族音乐文化在课堂中的“度”“教师要紧紧地把握住与作品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化内容,以最为简捷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学习和理解。”②因此,即便挖掘出的民族文化元素都与音乐相关,也不能全部堆砌到课堂中,应准确把握好民族音乐文化在课堂中的“度”。在进行渗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好内容和时机,巧妙地进行渗透。

比如,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我们有一定的距离,怎样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少数民族文化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其多列》的歌词中涉及的“拣竹叶”、“砍竹筒”对于其他民族的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而课堂上围绕“竹文化”的两个短小视频片段的出现,巧妙地将学生悄悄带入到了哈尼族的文化中,在此基础上理解“拣竹叶”、“砍竹筒”便容易多了。巴乌和竹筒的加入,则进一步激起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欲望。所以若能敏锐地抓住几个合适的点,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无论是视频的选择还是乐器的加入,都要以适度为原则。以往失败的课例都在向我们暗示:民族文化的渗透要以音乐为本。过度地挖掘与音乐无关的民族文化,或者不能将挖掘出的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元素巧妙地渗透到课堂中,而只是泛泛地游移于课堂表面,那么“文化”的介入只会干扰正常的教学,使得音乐本体在“文化”中迷失。我们应该明确,任何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都是为更好地将“音乐本体”与“文化”有机结合而服务的。渗透民族音乐文化,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而民族文化元素的出现,又为歌曲的演唱和表现提供了依据。从这层意义上讲,能否将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作为感受、体验和表现歌曲的重要手段,便成了衡量能否合理地将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到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