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学能力提升

教学能力提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21 10:16: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学能力提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学能力提升

第1篇

1.教师个人因素

第一,教师知识积累。教师积累的体育知识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的载体。而且,小学体育教师积累的教育学知识也会影响其教学能力。只有教师具备完善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才能够提升其教学能力。第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教师积极对待工作,认真对学生负责才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2.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如果学校领导能够重视教师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展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就能够有效实现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第二,学校的制度因素也会影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如果学校的制度较为完善,教师能够得到相应的奖励和职位晋升。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将大幅度提升,体育教师也会为了职称评定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3.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地位因素。现阶段,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低,很多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无法满足生活需求,导致青年体育教师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无法将精力集中在教学上,严重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第二,社会政策也会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合理的社会政策才能够保障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应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1.D变教师观念

首先,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健康第一”为体育指导思想,不断学习新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教学知识,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其次,小学体育教师应加强教师实践和教学反思,在每节课结束后应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再次,体育教师应积极与同事进行交流,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积极汲取其他教师的教学优势,改进自身教学的不足;最后,体育教师应积极参加教学培训,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质量。

2.完善学校制度

首先,学校应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纳入学校教师考评体系,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在考评中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应积极完善教师激励制度,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激励的重要内容,并且将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师的职称相挂钩,激发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学校应积极完善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对教学能力逐步提升的体育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机会,加强体育教师对先进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学习;最后,学校应积极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体育教学进行指导,并带领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完善社会保障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的投入,为体育教师教学提供资金支持,加强财政监督。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预算工作,合理预算体育教学的资金。并且,政府相关部门应强化财政投入的透明度,加强对财政投入的监督,保证财政投入真正用于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培训上,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二,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建立教师和学校奖励机制,对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和体育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第三,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关心体育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建立体育教师健康档案,确保体育教师的身体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升

一、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现状及原因

(一)城乡教育资源失衡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下降。近十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迁移,很多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致使城镇学生人数猛增,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锐减。为应对这一情况,城镇学校年年从农村学校考调教师,使农村学校相对优秀的教师流失,优质师资不稳定,留下来的教师大多是超过考调年龄或教学成绩不太理想的年轻教师,少数教师得日和尚撞日钟,备课马虎、上课无目的,混日子思想严重,加上农村教师相当一部分是代转工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自身素质不高,造成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下降,影响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由于农村小学一至六年级要开齐,而每个年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班级多,自然需要大量的教师来担任;但在师资配置上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学生人数配备教师,造成农村师资搭配不合理,师资相对缺乏。

(二)农村学校教师人数少,各教学点分散,难统一开展教研活动。

部分学校对教研活动不重视,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教师迫于制度的约束被动参加教研活动。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基本是小范围内听听课,评评课。加之平时疏远学习,不能较准确地从理论的高度去看课、评课,使看课、评课浮于浅表面,缺乏统一的教研活动目标,教研效果低下。

(三)农村教师由于课时负担重、杂,缺乏主动探究意识。

农村学校既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又要保证统考科目的教学质量。因此在保证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的教师后,其它的课程基本上采取搭配的方式分给每个教师,教师课时量重、科目杂。特别是村小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只注重完成语文、数学等主要考核科目的课时任务,忽视其他科目的教学。对教学缺乏主动探究意识,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到位,不能深挖教材、根据班级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就参照专家编写的教案,上课依样画葫芦、人云亦云者居多, 这样的课堂可想而知,是名符其实的低效课堂。为了能达到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只有采用时间加汗水的办法,占用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及其他课程教学时间,严重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农村学校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不足,课时量大,学校经费不足等原因,对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个别校长本位意识浓,害怕培养的人才远走高飞,不愿花大力气培养人才。教研活动开展的初衷仅仅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对教研活动的内容、目标、形式无统一规划安排,随意性强。

二、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对策初探

(一)学校重视,长远规划。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搞好教研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之本,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学校要有全局意识、长远规划。例如我校虽然也同属于农村学校,但由于历届校长都比较重视教科研工作,比较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所以我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一直处于县教研工作前列,年年获县教研师培先进单位,为城镇学校的考调培养了大量的人材,十年内通过考调进城的教师占全县小学整个考调人数的一半。同时学生人数不但没有流失,反而由十年前的七百多人增加到一千二百多人。上级主管部门绩效考核时也把我校划为一类考核单位。这些都得益于我校长期的教科研成效。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制订中长远计划与制订学年学期计划相结合。首先学校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对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划提出本校发展思路,即把我校打造成农村里的名校。有了这样的目标,学校除了在硬件方面去突破而外,还需要一支能教书、会教研、懂科研的教师队伍。学年初,除了配合上级教研部门开展的教研活动而外,学校还特别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例如,常规的五课活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是教师每学期必修功课之一。教研活动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通常的流程是:教研组集体备课后,一位教师执教,同组教师听课,听后上课教师课后说课,主评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评课,其他教师谈想法,谈改进意见。看似普通常规的教研活动,我们把它做实做牢做细,不走过场。又如开展每学年的各学科赛课,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团结协作能力,凝聚了集体智慧,更培养了每位组员的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再如,为了使班级健康持续发展,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为提高教师的阅读兴趣,培养专业素养,开展有偿读书活动等等。

(二)教学点连成片,教研活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把距离相对较近的两所或三所村小连成片,教研活动统一进行;对距离相对较远的村小,中心校征订一些专家讲座或课堂实录光碟分发给他们,要求各村小组织学习,中心校实时监控。每学期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集中展示学习效果。即中心校教师与村小教师各备同一节课,互相观摩,取长补短,检查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中心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采取送课下乡或集中办讲座的形式组织统一学习;利用中心校班级多的优点帮助村小教师磨课,尽快提高村小教师分析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让教师享受参与教研科研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因此,学校除了从制度上刚性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研活动而外,还应该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参加教研活动。首先,学校考核时对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且效果好,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在评先评优方面优先考虑。例如优质课获奖、优质论文获奖、各种比赛获奖均以加分的形式体现。其次,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内成员间不设防,有问题及时进行交流,资源共享。采用影子培训模式,即组内优秀教师传、帮、带新教师或业务不熟悉教师,实时跟进与监控。组内谁取得成绩人人享受胜利果实,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再次,教师通过参加教研活动,拓宽了教学思路,获得了教学灵感,提高了教学技能。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方法更符合班级实际,教学成绩得以大幅度提高。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能力 自身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启动和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理念会应运而生,与之伴随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将焕发新的生命。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的理论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含有声语、文字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采用儿化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地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情达意。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文学语的写作能力结构,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还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

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首先,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弄清楚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无比潜能,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教师必须具有非常灵活的适应教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第4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一、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认知不足

教学认知能力也就是指特教学校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知以及特殊教育对象群体的认知,它会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制定以及后续对教学内容的选取等各个方面。同时作为特教学校教师,也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文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之前也应对学生群体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从实际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当前特殊学校教师在教学认知方面存在很大不足。

首先,专业性学科知识掌握不牢固。从专业性知识角度来看,掌握不足问题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很多的教师都认为自身在专业性知识方面需要加强。从学历影响下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来看,一方面当前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稀缺问题比较突出,大专学历及以下教师比例依然很大;另外一方面,在大专教师群体中,有一半左右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科知识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不足问题在低学历教师群体中尤为突出。

(二)教学设计不足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活动合理开展的前提条件,由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设计,继而有目的的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特教学校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所面临的胜任力不足问题同样存在。

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是适应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各种任务,进而实现自身的合理发展。很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或无法达成目标,可见教师在教学目標设置方面依然存在着目标设置偏高的问题。而从具体的层次分析情况来看,不同学科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存在差异,其中承担着主要学科的教师普遍目标达成率要低于其他学科,这一点表明当前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依然有一些教师无法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虽然说提倡正常化原则来看待特殊学生,但是他们客观存在的特殊性教师却并不能忽视,教师必须要从学科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实际学情,进一步加强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把控能力。

二、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提高政策的效力

政府部门有义务加强对全体特教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指导、科学化管理和规范化评估,促进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国家政策具有导向性、稳定性、预见性的特点,政策滞后于实践将必然导致实践的落后,制定具有时效性甚至前瞻性的政策,发挥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规范作用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发挥政策的指导性,制定全面的法规、制度等,以此规范对特教学校教师的职业要求;规范责任部门及职责范围,保障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工作;保证政策的有效传达和落实,切实指导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国家管理部门应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制定各类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政策,涉及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性文件。切忌政策的空洞性,应以务实的态度,立足于实际需要进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总之,提升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教师培训工作和专业能力得以提升的前提和保障。

(二)建立教师合作机制

良好的沟通合作可以帮助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加全面的提升自身教学胜任力。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应当是暂时的、零星的,而应当将合作机制化,以此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建立“特特”合作机制。建立跨地区的特教学校合作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可以进行教育水平较高的特教学校与水平较低学校之间的一对一帮扶,进行有针对性的合作交流。东部发展较为领先的特教学校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定期的师资帮扶、技术支持、经验交流。

其次,建立“普特”合作机制。建立特教学校与周边普通学校的合作机制,提高特教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普校”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去除特教学校教师与“普校”教师之间的隔离,实现特教学校教师与“普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共同发展。

(三)做好特教学校教师的师范教育

首先,培养足量的优质特教师资。职前教育是保障优质特教师资的基础,所以应从源头上为特殊教育培养足量的优质特教师资。为了培养更多专业师资以满足特殊教育迅速发展的需求,应在更多的优质高等师范类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报考特殊教育专业,投身特殊教育事业。并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优质的特殊教育,精选教育内容,保证所教内容适应于当前的特殊教育发展。

其次,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目前,我国的教师培养存在重理论传授而轻实践体验的形势,实践能力的不足是制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一个因素。拥有丰富实践智慧的特殊教育教师才能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多视角的整体把握,探索到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灵活迅速地做出决策。进行课程内容的综合分析,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建立校外的实践基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师范生提供到特殊教育教学一线了解学生、运用知识、练习技能的机会,培养准教师的特殊教育实施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提升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影响着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给教师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为其之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结合实际,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刻理解能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刻,没有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认识到教材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课下的教学备课中,教师没有深刻挖掘教材内容,拓展教材深度,也没有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一些教师着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拓展能力,盲目拔高教材,不注重教材的基础性知识,影响了数学基础差的学生的理解与提高。还有一些年轻教师不注重跟其他教师交流数学教学经验,不懂得从优秀教师身上吸取宝贵的教学经验,只是依据自己的想法,对教材进行理解与讲读,没有充分发挥教材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下练习的过程中,对教材缺乏针对性地解读和参考,影响了课下的复习与预习,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整体不高。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脱离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会影响学生利用教材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除了教师的教授与引导外,更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激情与认真的态度,自觉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钻研数学中的难点,提升数学能力。当前的小学生数学学习,由于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处于一种应试的盲目状态中,小学生很难做到以一种肯钻研、爱数学的心态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会大大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影响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提升与积累。

3.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需要提升。教师始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人物,教师的教学技能高低、专业能力大小、综合素质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当前的教师队伍中,难免会存在教师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影响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导致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自身的数学能力很强,但教学技能欠缺,不知怎样讲授能帮助学生增强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4.师生之间缺乏积极和谐的互动关系。有的教师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学生和教师之间应该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教师和学生关系太近容易导致教师缺乏威信,所以教师总是以一种威严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导致师生之间产生隔膜。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讲授缺乏正确的理解,有了问题不敢问教师,担心教师会批评自己,或者对教师处于一种情感的畏惧状态中,不敢与教师开展有效的互动活动。教师在缺乏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情况下,自然就会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认识不清,无法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程度、学生不愿意与教师分享学习困难的状况,大大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降低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1.正确理解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与重要教学工具,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教材的深刻解读与研究。教学内容要始终以教材为基础,按照课程标准科学使用教材,从小学数学的学科系统出发,肯花时间和精力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对教材的理解做到有深度、有力度,这是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教学存在着不科学的认识,认为教材的内容过于浅显,不重视对教材的充分解读与利用,而是盲目提高教学难度,注重对教材以外的知识解读,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低、课下复习被动,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提前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预习,课上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讲授,课下方便学生依据教材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归纳与概括,既不能照本宣科地读教材,也不能脱离教材讲授知识,而是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整合教材内容,科学传授数学知识。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教材,讲课内容不脱离教材,结合教材知识突破小学数学的重难点,达到灵活使用教材的目的。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小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总结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案例与教学资源,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性的数学游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保护学生的每一个数学创新想法,适时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采用合理的方式纠正学生数学学习的不良习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和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生活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生正处于对外部世界充满探究兴趣的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分组进行研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3.经常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资源。小学教师要养成定时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回顾与整理的习惯,仔细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及时弥补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小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学习与交流工具,制订学习与提高的计划,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学习其他数学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以过硬的专业能力赢得学生的认可,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尤其小学生处于对世界的认知形成阶段,更需要教师做出榜样,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理念认真地落实到教学活动中,真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为教师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经常用“你很有进步!”“我相信你可以!”等话语,对学生进行正面鼓励,避免用过激语言刺激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给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增强作业的难度,满足他们对数学的征服欲,同时给基础薄弱的学生降低作业难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提升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提高自己适应新的教学任务

为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做好学生“领航人”。数学教师的教研能力素质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数学教育活动必备的心理条件。缺少这种条件,教师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它主要包括数学教学能力、数学教学研究能力。首先,数学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分析教材能力、数学组织监控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等。以往在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育一般采用“讲、练、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这一传统,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教学设计能力,分析教材能力,数学组织监控能力。同时也要倡导学生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因此,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情景,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培养思维能力。新课标要求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四个变革。因此,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要想胜任新课程的教学,自己必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要有使用的意识。其次,数学教育研究能力,“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理念,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综合的。

二、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数学不是死的东西,是千变万化的。在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而不能像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与记忆,不注意对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抽象和概括。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呆板僵化,严重阻碍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概念和理论的本质认识,是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在数学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是处理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思想的手段和工具。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概念的确立,数学事实的发现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当中,所凝聚的思想和方法,乃是数学的精髓。高中数学“函数”问题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有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等几大类。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培养学生数学推导、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数列知识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之一,通过数列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推导、思维能力。数列知识包括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数列题目出现;在实际生活中,数列问题有着广泛的用途;很多数列问题都蕴涵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论证,而这正是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数列中涉及累加、累乘、错位相减等多种计算方法,这些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的神奇;数列问题中渗透递归的思想、极限思想,这些都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重要的衔接点,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做好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有积极意义。所以,高中首先教师要重视数列问题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借助实例引题”从实例引入,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教师要“惯于组织学生探究”承接以上提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再举出类似例子。有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已经学会了用思考、分析、理解去解决问题这种求知的方式不仅能让他们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深刻地理解与记忆知识,而且能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战胜困难的能力。教师要“乐于启发学生推导”,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加强学生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建构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四、探索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一、独立学院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理论分析

(一)教学能力基本要素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思想观念面临挑战,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将产生重要影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事教学活动的情况、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和指导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以及其它素质的总和。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以及获取更多知识、信息的技术和方法外,还包括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于未知的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批评精神;高校在教学过程、方式方法上所存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以培养满足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为目标的。新形势下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在教师遵纪守法,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基础上,还应注重责任心、自律性、无私奉献、与时俱进精神的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体现在教师自身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教师的自我完善能力,教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声教,以及教师与学生沟通能力等方面能力。

(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探索

1.国内教师能力培养特点。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更多是注重教师在学历文凭、科研成果、多媒体运用等,且在受到各种物质奖励、职称晋升等外部因素的强化刺激下,使得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外在技术效率明显较高,这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各种学科知识,短期内加快教师的知识积累的速度、质量、数量和类型具有明显效果,对改善教师的生存空间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过分注重技术指标考核,该培养模式的功利性易忽略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的发展宗旨,疏于师德教育和良好教风建设的问题。

2.国外教师能力培养特点。纵观国外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主要采取是“纵向与体验”相结合的立体模式进行。所谓“纵向”,是指在时间上保持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连续性,重视教师的终身学习、职业培训、不断发展。所谓“体验”,是指对于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更注重教师本身的参与性、实践性,通过亲身体验,促使教师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反思、总结,从而求得自身发展。亦即国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更偏重于连续的、实践化的方式和进程,突出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应该是在对于教学活动及其研究工作过程的实际“参与”中完成,而非一味凭借教学活动之外的学历、文凭、成果来实现。国外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包括职前培训、导师制培养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模式等。高校通过设立教师培训中心为教师提供广泛帮助,通过开办青年教师演讲基础培训、教育教学方法讲座等,搭建老中青教师座谈会、讨论会等交流平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积累教学经验。政府在高等教育经费、机构、课程等方面都作出了改革和努力,高校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继续教育、提高教学能力。借鉴国内外经验,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确立发展的视角,强化师德教育,尽快建立健全实践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型。因此,首先,应从教师主观方面入手,掌握人才培养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即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有效促进知识的更新能力;强化教学的研究能力;充实完善各项教学能力等。其次,从外部环境上,应全方位从完善激励教师自身能力出发,科学合理的创造能为教师充分施展才华和提升教师能力的各项管理制度、政策等条件。

(三)独立学院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独立学院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影响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因此,加快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完善独立学院教师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内涵式发展”的模式的扩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高等教育从数量扩张转为“内涵式发展”建设的需要,实现应试教育转向创新型教育,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前提,才能够保证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力训练。

3.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青年教师自身只有不断改善自身教学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才能切实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担负独立学院服务社会的重任。

4.有助于提升独立学院的竞争能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已成其为生存发展的关键,而办学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师资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建立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高校竞争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中青年教师在独立学院教师团队中占有很大分量,其教学能力水平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直接性影响。通过对独立学院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表明,中青年教师具有年轻、思想敏捷、悟性好、学历层次高、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优势,但是,也存在教学能力发展不平衡,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驾驭课堂缺乏经验,各方面压力大,思想不稳定等特点。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理论知识不足,教学技能欠缺,教学设计准备不充分;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对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投入不够,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都较为欠缺,价值取向出现失衡等;对学生学习关注不够,缺乏与学生沟通的热情和方法。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加强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中青年教师比例加大,普遍存在提高学历的压力、科研压力和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和生存压力;(3)先进的教学理念相对缺乏;(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监控意识不强,教学部门监管能力较弱。(5)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培训缺乏系统性;(6)相关职能部门责任不清,尚未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7)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三)影响因素分析

国家法律政策因素、教师入职前培养制度(研究生教育)、入职培养制度(岗前培训)和入职后培养制度(教学研讨、导师制、讲课比赛、教学反思等),教师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是影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表现为职业动机,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度有待提高;目前的培训机制难以满足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能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青年教师对教学研究处于一种分散状态。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个人、学校和政策制度三个方面。从青年教师个人角度来说,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择业态度不端正,教学热情不高;师德意识淡薄,缺乏责任心;知识结构建构不完整,转化能力较差;缺少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的教学反思。从高校角度来讲,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人才重引进轻培养、考核评价指标过于倾向科研,教学与科研的失衡,缺乏对青年教师的激励,对教学的管理和监督不力、忽略校风和教风的建设。从政策制度来看,影响教学能力的因素主要有:高校教育教学的相关法规不健全、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存在弊端;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不健全;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科学或不完善。

三、独立学院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中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未来的希望,全面提升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核心;教师学术能力是标志;教师教学能力的是关键。后者可以从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学与科学研究能力诸多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必须迅速提高独立学院各部门对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各方面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投入力度,结合独立学院发展长远规划和办学特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工作和制度的总体安排,要将重点放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能力提升规划的连续实施和制度执行上,实行专人负责制、问责制、考核制,针对不同类型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制定教学研究与科研能力培养计划。

(二)坚持“五个结合”原则

在比较分析国内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国情提出建立独立学院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型,倡导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训练方式的创新,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度,从完善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总项目入手,重点围绕中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培养、课堂教学能力训练、教学研究与科研能力的提升、“双师型”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坚持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和教育学培训相结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职业道德培训和教师专业培训相结合,教师专业实习与理论进修相结合五个原则。

(三)健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

根据我国国情,努力营造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制订并落实教师培训或进修计划,制订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与科研能力培养规划;健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立高校教师发展与教学研究中心;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教师对社会的报偿;提高教师对教育和独立学院的忠诚度;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制定、实现的个人职业规划。

(四)健全科学、可行的评价体

健全完善教师师德的评价机制、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加强中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完善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能力评价等考核机制;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中青年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参考文献:

[1]王长文,王舒然.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

第8篇

【关键词】TPACK模型;职业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师教学能力

1引言

在大数据网络时代,信息化教育在教与学的不断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开放性和终身性等特点,也日益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如何在信息化教育时代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共同关注的问题。

2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现存问题

信息化教育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发展要求的产物,非常适用于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的现代职业教育,然而,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相对滞后,无法紧跟信息化教育发展要求和变革趋势,主要体现为:

2.1知识技术整合能力不到位

信息化教育应用于职业教育,是教师将自身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和教学方式方法不断融会贯通的整合过程,而非简单叠加信息化技术于教学环节的形式。由于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不熟悉信息化技术,也没有深入研究专业知识与信息化技术相匹配的教学教法,无法综合应用多样化信息技术来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容易出现仅仅“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误读,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2协作互助教学氛围欠营造

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交互、共享和协作,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不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固守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更没有设计多样化的互助共享教学活动来引导和激励学生相互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成果,结果就是僵化沉闷的学习过程制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无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3创新应用教学评价待改进

信息化教育在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上,更加注重角色的重新定位和教学成果的实践应用。但部分职业院校尚未建立对于教师队伍教学能力考评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仍多见于传统的、制式化的教学考核,对于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如何综合衡量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知识融合能力以及反思性实践能力,尚未深入研究和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客观上不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3TPACK模型的基本内涵

TPACK(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6年提出的理论模型,认为TPACK是教师未来专业发展必备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理解信息化教学诉求下教师知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TPACK框架包括三个核心要素、四个复合要素及境脉要素(Context)。在核心要素中,内容知识(CK)包括具体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法知识(PK)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方法与策略选择、过程管理与调控、评价与考核实施等;技术知识(TK)包括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是有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术。在复合要素中,学科教学知识(PCK)需要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和现实需求有效呈现教学内容,也需要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设计和使用合适的技术;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体现在技术可以强化教学法的应用和促进新的教学法诞生,教学法也会影响对于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则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三者的动态平衡。而境脉要素(Context)强调结合真实教学情境和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2]。可见,TPACK既是教师知识框架,涵盖CK、PK、TK、PCK、TCK、TPK以及TPACK等七种知识元素和教学境脉,强调知识整体性;同时,也特指由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三种知识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构成的一种复合型知识。

4TPACK对于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适用性

TPACK模型对于信息化教育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信息化教育促使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积极转变,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理念的转换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动机的促进者、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和评价者、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以及终身学习的实践者3,TPACK的基本特征正好匹配上述角色定位。一是TPACK构建了教师全新的知识体系,其贯彻和实施离不开教师,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强调教师本身就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是教学课堂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和监控的作用。TPACK帮助教师升级知识体系,明确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方向和路径。二是TPACK所包括的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以及技术知识(TK),三者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深度融合,即TPACK不是单纯强调信息化技术,而是重在研究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以促进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改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三是TPACK作为复合型体系,并不存在某一种标准方案去解决每一门学科、课程或者课堂的应用问题,只能依靠老师的认知灵活性去寻找,这有效促使职业院校教师不断探究各种情境下教学设计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应性,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正,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4]

5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策略

TPACK要求教师对于技术深刻理解,对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和不断反思,对学科专业实现自我拓展和持续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技术性、实践性、情境性和互动性,符合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的现存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5.1更新教学理念,整合知识、技术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信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落实在职业教育具体的教与学过程中,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注重教师角色定位的发展变化,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其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就教师具体的教学理念而言,一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实现TPACK所强调的技术、教学法和专业学科内容的相互作用;二是深刻理解TPACK中的境脉因素,形成以任务驱动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情境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这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三是构建有利于开展协作学习与自主合作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实现学生的素质提升与发展;四是调整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评价,侧重于考核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促进实践的适用价值与指导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应用价值[5]。就教师整合知识、技术与方法而言,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师除了不断精进专业知识研究,掌握和应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技术,如多样化数字教学资源的使用,微课和慕课设计与开发以及交互式教学平台搭建等,还应注重以人为本、混合学习、产学融合、职业发展教育等理念的更新。

5.2变革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TPACK模式中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首先,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会转变为强调以构建真实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更为注重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度、吸引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度,教学目标明确,是优化教学设计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其次,在教学内容整合上,不再单一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转向更为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例如,广受关注的情境教学,始终贯穿情境设计和应用,运用多元化信息技术,保证情境的真实还原与实践经验的高度萃取,在教学内容整合中明确职场业务痛点并设计典型情境和挑战,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问题的解决中去,完全符合TPACK对于境脉因素的强调,也有效满足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对于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重视。其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需要利用TPACK框架进行系统课程设计,并选择与合理使用技术。比如,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和学习内容的教学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仿真实训室等;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充分利用信息化基础环境,灵活选择PC端和移动端的资源库、网课、网络平台、APP以及各种社交软件,综合运用多种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拓展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5.3重构教学氛围,强调自主、参与、合作

教学氛围综合反映师生对于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行为态度,气氛的和谐与融洽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教师精心设计交互式教学环境以及营造团结互助的教学氛围,是充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发挥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与教学法的整合应以和谐融洽、协作互助的教学氛围为依托,营造平等和谐、高效互助的学习环境,以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在学习小组或团队中贡献力量,进而充分发掘其学习潜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以及创新应用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交流沟通平台,实现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及时交流与沟通。

5.4反思教学成果,提高实践效果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