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20 10:02:13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第1篇

一、建设现代幸福产业是适应新常态、发展新经济、实现新发展的需要

现代幸福产业是指不以牺牲生态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大多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代价,以现代金融理财、现代电商物流、现代健康养老、现代环保节能等为主要内容的,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舒适感、成就感、幸福感提升的生态性服务业。

1、建设现代幸福产业,是适应新常态的需要。人民幸福与中华复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也符合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生存权、健康权、发展权是人民幸福基本权利的三大主要内容。当前,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常态,最重要的目标是如何达到百姓富裕基础上的人民幸福,需要我们在过去片面强调GDP的粗放型、规模化发展方式为主的政绩导向,及时转变到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主的集约型、精细化发展方式。在这里我要举普陀山岛发展旅游经济的实例,就是一个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典型案例。普陀山景区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著名佛教文化旅游胜地;二是浙江滨海旅游业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景区,目前普陀滨海旅游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达30%,2012年普陀区旅游总收入112亿元;三是集市场化程度、品牌知名度、景区成熟度、资源整合度俱佳。这些优势对未来将普陀打造成为浙江省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龙头地位至关重要,按照10%的稳定增长率,未来十年,到2022年全区旅游总收入预计达300亿元、旅游总接待人数3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数35.3万人次,游客平均逗留时间为2.5天。但是在普陀山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没有损害百姓的利益,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拆迁,而是把村庄因地制宜改造成为民宿接待中心,到2014年每户人家收入在20至30万人民币,并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定期组织健康疗养。同时,带动食宿、交通、文化、金融、商务、医疗、体育等相关产业,每年以5%的递速,增加就业岗位;以7%左右的递速,增加当地渔农民收入。

2、建设现代幸福产业,是健全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经济是有效维系生态环境、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GDP增长快、财富增长慢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体现了绿色循环型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因为,以牺牲环境导致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最终必然是产生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自然再生产中断必然是经济再生产中断。因此,生态文明下的生态经济是寻找经济发展快、环境成本低的新模式,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共赢发展的最佳形式。而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是既能实现社会转型以后的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新的提高,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幸福产业。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原来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山寨,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江镇通过发展交通、整理环境、配套设施、挖掘文化,致力打造生态旅游景区,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现在每家每户仅靠房屋店面出租就达30多万元,同时加以开发黑毛香猪、苗医苗药、蓝莓基地等健康型产业,积淀了历史的吊脚楼、风雨桥、民风情均成为了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的摇钱树、聚宝盆和金饭碗。目前,贵州浙江商会又正在开发位于清水江畔、台江与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施洞风景区。当地人称施洞为“展响”,意思是贸易集市,由此不难想象这里商业的发达,古来便是苗家人烟鼎盛的福地,沿江蜿蜒密布着数不清的苗族吊脚木楼,是清水江上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最繁荣的时候这里百舸争流、过尽千帆。旧时清水江航运是湘黔水运的重要组成部分,镇上至今完好保留着建于清朝初年的大码头。解放前,施洞口是清水江联湘黔航线的重要口岸,日通货、客船500余只。施洞依山畔水,气候宜人,清水江穿境而过,镇内古树葱郁,田园风光秀丽,群山雄伟壮观。施洞民族风情享誉海内外,苗族姊妹节和独木龙舟节举世闻名,苗族飞歌蜚声艺坛。此外,建于清朝末年的两湖会馆也值得一游。施洞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精美绝伦的苗族银饰和手工艺品,有蕴含苗族特色文化的手工刺绣,这里还有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有鲜嫩健胃的酸汤鱼,味美价廉的施洞肉鹅等。施洞的民族风情和民族工艺品以其纯朴的风格、精湛的工艺,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在尚未深度开发的现在,每年前来观光的中外游客已经多达20万人。其实,在温州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可以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来统领和提升温州的服务业。如温州南部的平阳是享誉浙江的红色之都,可以南雁景区为主联合山门、青街、顺溪等众多风景区,串成以山水文化、红色旅游、畲乡风情、古村古屋的风景链,建设高品位、厚密度的生态旅游服务业,以红色旅游凝聚人,蓝色旅游集聚人,绿色旅游留住人。

3、建设现代幸福产业,是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的努力方向和必由之路。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升。据温州市统计局统计,截止2014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27.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8.92亿元,第二产业833.24亿元,第三产业945.7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7:45.6:51.7,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最大产业(表1)。

近几年,我们在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温州菜篮子集团围绕市民的菜篮子丰富,创建来源可靠地蔬菜基地,兴建现代农贸城,改建农贸市场,开发现代菜篮子网站,为创建文明城市作出了主要贡献;温州市场开发公司围绕温州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组织生产资料,发展小商品市场;温州物资公司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二手车交易市场;温州华侨饭店实施物业进社区,提供优质服务。但是,传统的以生产、生活为主的服务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对层次较低,急需进行提升。而以养老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健康产业是当代兼具房地产业和电子商务特点的新兴产业,具有快速发展的机会,主要处理好资本投入与回报产出的关系、政府扶持与社会联动等关系,使这一以人健康为导向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温州现代集团建设幸福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

二、以生态型服务业需求为重点,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经过对公共服务体系概念的研究,我认为公共服务体系,应该有更加宽泛的观念,按照三元理论(即从过去的政府、企业二元结构转变为政府、社会、企业的三元结构,注重社会的服务角色),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为主提供的政府性的行政服务;二是以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三是以企业为主提供的市场服务。

1、转变观念,树立优先的发展战略。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完善生态服务体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积极推进以市场化、社会化为趋向的改革,实现社会组织的直接登记和社会治理的成长,形成社会、政府、市场共同治理和服务公共需求的格局。二是注重解决好公平的问题,处理好积累财富与创造幸福的关系。同时注意处理好邻避现象,防止顾及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公共利益。三是政府要积极主动购买和外包服务,实现服务的社会化、多元化、复合化。

2、制定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对涉及生态型服务业的企业予以优先扶持,在设计、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二要对生产、生活性企业的后勤服务部门、市场销售部门、技术研发部门进行有效剥离,享受所得税减免和财政以奖代补的政策,扩大第三产业的规模和发展空间。三要制定对生态型服务业发展的规划、政策,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创意、设计、健康、养生等生态型新兴服务业。

3、创新方法,创造长足的发展态势。一是要创新机制。开展幸福指数的评估、评价与调查。特别要把生存环境的舒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感、健康养老的保障力都要纳入其中。二是要创新平台。设立枢纽型组织,提供以公平普惠为原则的公共服务;设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引导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如把各种各类商贸市场统一为中国温州商城联盟,实现供应链的整合、市场的细分、功能的提升。三是要创新方式。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把温州市打造成为服务这两大战略举措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参与者。因为温州有庞大的温商和华侨群体,他们一直为世界经济贸易做了积极的贡献,温州市有非常悠久的与世界各地进行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历史,同时今后对航海人才的培育、温州大港的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区的申请、海洋经济与海洋捕捞养殖的发展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潜力,值得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4、改革体制,确立坚实的发展主体。建立企业为主的主体,鼓励企业转型发展为养老服务、健康等生态型服务业。同时,对政府性事业单位实行去行政化的系统改革,把一部分经营性、服务性的事业单位改制为服务业,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增量改革的方法来进行;激发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优势,比如,非标准化的特殊群体的安抚;理清政府在社区的服务职能和社区的自治职能,让社区在生态型服务业中起到解决的作用。

5、培育人才,形成持续的发展优势。建立一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基地,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开设各种符合服务产业需要的各种专业,培育一批服务业专业人才;建立名师名家培育基地,培养农家烹饪师、社区义工、心理咨询师、文化创意培训技师、理发美容护理等各种实用类大师级人才;建立服务业发展局,重视服务业发展的研究、服务业企业的培育和服务业人才的培训。

三、以生态型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建设现代幸福产业

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过去比较重视生产型服务业、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明显得到提升。但是,我们对一些生态型的服务业如绿色餐饮业、绿色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目前仍然是服务业中的“蓝海”,需要我们把它们从生产、生活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盈利点,实现温州的转型升级、绿色崛起。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的孙婷在《关于发展贵阳市南明区生态服务业的思路》一文中指出,生态型服务业(eco-service industry)是生态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绿色商业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绿色公共管理服务等部门,是指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发展的服务业,其发展在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城市经济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发展节约型社会,是整个循环经济正常运转的纽带和保障。推进服务业生态化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经济思想为指导,促进社会、经济与五大生态系统的相互协调。

1、以构建健康养老、养生度假、婚庆礼仪、终生关怀、教育文化、食品安全等符合人性发展规律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现代服务业。老百姓特别关心出行安全便利、食品安全卫生、医疗安全保障和老年养老保障。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的社会,人口未富先老,围绕人性发展规律的养老服务业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健康养老产业,防止老年痴呆抗衰老和术后康复治疗,是一个面对夕阳群体的朝阳产业。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杨燕绥教授在《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按照传统统计口径,中国2000年之前进入老龄社会,2025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2035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不过,对于中国的老龄化速度,这份报告显示,按照实际赡养比观察,受1963年生育高峰和女性50岁退休政策影响,中国在2010年即提前15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2013年后,难以维持3:1的赡养比;可能提前2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而对于老龄化的到来,报告认为国人即老即富准备不足。这首先体现在未富先老,人均GDP水平未达到1万美元即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的养老资产不足、消费和购买能力不足;其次,未备先老,养老服务体系和老龄产业发展滞后,养老难困扰着2至3代人;再次未老先懒情绪滋生,劳动人口(15至64岁)就业参与不足,加之养老金增长快于低收入人群的工资增长的“倒挂”政策,再鼓励人们提前退休和早退休,更加剧了养老资产准备不足的问题,当这个人群进入高龄失能阶段,很多人会陷入“银发贫困状态”。与此同时,养老金政策在政策公平性、制度效率性和基金持续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报告认为,养老金政策欠公平。身份制和多轨制等问题导致养老金贡献和待遇差距在不断加大;同时,养老金制度欠效率,企业和职工养老金费率偏高,但养老金替代率偏低,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0%左右,缺乏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也面临相当大的压力。一方面,政府负债率高。在中国人口相对年轻的阶段,挪用职工缴费形成的空账记录、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转制中形成的视同缴费工龄、大量非正规用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储蓄低收益、征用农地的农户补偿等,均属于养老金全覆盖政策下的政府负债;另一方面,养老金基金化率很低,目前国家储备约1万亿元,职业养老金约0 .7万亿元,而越来越多的OECD国家养老资产总量已经超过GDP。杨燕绥认为,未来提高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和赡养能力,促进大龄人口就业和积累养老资产,提高老年人口消费和购买力,是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重要举措。

2、以构建智慧城市、设计创意、电商物流、时尚消费等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在进入大数据、信息化的今天,城市生态越来越趋向高频率、快节奏,而且城市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努力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有重点的推进生态服务业的发展,要以大市场为基础,以商贸流通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为支柱,以大市场、大商贸、大循环为格局的城市服务业体系。尤其,我们要着重发展设计创意、电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味。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新常态下要更加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我们尤其要以发展时尚产业为契机,促进时尚消费。把时尚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国内闻名的“时尚之都”,让温州时尚消费成为一个品牌。

3、以构建金融理财、会计审计、投资咨询、融资渠道等金融生态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在温州民间资本相对比较雄厚,但是民间金融不够规范,企业主体和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十分淡薄,金融的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因此,我们要着重在以互联网金融发展、产业发展基金设立和资本市场培育上下功夫,为资本的流通创造良好的平台。从目前来看,一是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够。2010年以来,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速下降明显(见表2)。2014年1-7月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4.3%和3.0%,分别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4.1和5.8个百分点,仍处于低位徘徊状态,对全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今年以来,央行先后两次定向降准,虽然一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整体上仍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作为银行贷款的重要补充,备受关注的温州小额贷款行业在2014年上半年中,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发放贷款分别同比下降3.0%、14.0%和5.3%,小额贷款公司纷纷趋于谨慎放贷,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限。民间借贷依旧是一些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渠道。三是“两链”问题仍需关注。自金改以来,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在发挥推动“熟人借贷”向“市场借贷”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借贷规模还不是很大,影响相对有限。熟人借贷和相互担保依然普遍存在,今年以来各地又发生多起企业“资金链断裂”或“老板跑路”事件,对温州经济和市场信心带来负面影响,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问题仍是下一步工作关注的重点。

因此,当前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引导民间资本走向规范化和阳光化,加强监测预警,提升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改善和优化民间融资市场资源配置,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领域,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重铸“信用温州”形象。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服务体系;农业服务模式;合作社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the experience mode comparison

Wang Jing

Abstrac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service mode of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modern agriculture service system for the stud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 pattern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as ha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new agri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certain basis.

Key words: system of service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ervice cooperatives mode;

农业服务体系,也有称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多层次、多环节、多回路的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全面系统化的服务,达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网络体系,是综合性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机制。它是和农业生产部门(农场和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组成了一个包括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贮存、运输、加工、包装和最终产品销售等环节在内的农业综合体(或称农工商综合体)。它包括系统结构、服务模式、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经营规模相对狭小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克服自身的规模较小的弊病,获得大规模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这种服务体系的发育程度,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特点。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有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我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的方法和手段,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很不适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对此进行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对比分析,寻找差距所在。

一、国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

纵观国外尤其是农业发达国家的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其农业服务体系基本都处于成熟期,成为现代农业经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农业服务构成了政府、合作社和私人公司三个层次的网络体系,即公共农业服务系统、合作组织农业服务系统、私人(公司)农业服务系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互有所补而又自我发展,形成了“政府+农户”、“私人(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农户”三种常见的农业服务模式。

1、“政府+农户”服务模式

政府的公共政策对农业的发展以及合作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政府对农业服务的支持主要通过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个方面进行,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的公共农业服务体系。政府不仅承担着从战略角度统筹、规划、引导、援助等促进农业发展的统筹规划任务,还为农业发展提供一系列服务,如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等,使公共农业服务系统更加充满了活力。

2、“私人(公司)+农户”服务模式

私人的农业生产服务公司,包括独立经营的家庭企业、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主要为农业提供系统的购销、加工以及产中服务,其服务范围几乎涉及所有领域。为农业提供服务的私人公司,不仅在农业生产的组织、协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及时客观地反映市场运行状况,成为调节农业产品结构和组织生产的“指示器”,使得农业相关联的工商企业基于高度的专业分工建立起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由不同行业所组成的农业物流供应链供销一体化体系,通过后向一体化(主要是农用物资供应商与农场主的结合)与前向一体化(主要是农场主与农产品销售商的结合)为农业提供生产和经营方面的各种服务,在客观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对国家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起了重大的作用。

3、“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服务模式

在农业服务体系中,合作组织系统为农民提供销售、购买、信贷、运输、仓储、灌溉乃至电力、电话、医疗保健、住房、植保、灌溉、家畜品种改良等方面服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即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是农民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联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全方位的服务性质,其宗旨是代表农民的利益,为农民服务,其服务内容以流通领域的生产要素供应与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和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服务为主,重点是产前和产后服务,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国外农民合作组织经过多年发展,因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根据它们的显著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主要特点是专业性强,以某一产品或某种功能为对象组成合作社;第二类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跨区域合作社,主要特点是跨区域合作与联合,以共同销售为主,其运作遵循使用权拥有、使用者控制、谁光顾谁得利三个原则;第三类是以日本、韩国、印度、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所建的合作社为代表的综合性合作社,主要根据社员的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主要有农产品销售服务、信用服务等。

二、国内现代农业服务模式

1、“政府+农户”服务模式

“政府+农户”服务模式是以国家的有关涉农政府部门服务为主的发展模式。政府涉农部门的农业服务由两部分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设在县、乡(镇)两级的各类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设在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植保站、良种站等政府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机构。其服务的对象的主体是农民,提供服务的特点是无偿或微利的,提供服务的性质是社会化的。有关部门还采取政令、法律、试验等手段,以“深化改革,抓好落实;扩大试点,重点突破;完善机制,巩固成果”为总要求,以求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2、“公司+农户”服务模式

在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加工流通企业被喻为“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龙头”。公司(龙头企业)为保证生产原材料的批量与稳定供应以满足规模化生产,需要与农户合作,与农户通过合同契约的关系相联结,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通过引导和扶持,帮助农户建立生产基地,规定公司向农户提供关键性的生产资料和产中服务,承诺产后回收部分或全部产品,农户则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生产,并保证按要求向公司提供全部或规定数量的合格产品。

3、“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服务模式

我国至今仍普遍存在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形式,一般是松散的组织形式,会员入会只交纳少量的会费,依靠大户投资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合作组织收购和推销产品通常采取买断制、推销、中介或保险机构等经营形式。由于合作组织的财产基本由农民自己投资形成,决策者也主要是由农民担任,组织自主性、独立性、凝聚力相对较强,容易被农民接受。

4、“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十农户”服务模式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种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以集体所有土地和其他共有资产为边界的组织,它汇聚了社会组织、合作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的交叉功能,在农业服务中具有双重经营体制的作用,承担着乡(镇)村范围内的管理协调、生产服务、资产积累和政府委托的某些政权职能。其中的生产服务业主要以产中服务为重点,同时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等产前服务和贮存、运输、销售等产后服务。

5、“市场+农户”服务模式

该模式中的“市场”是指具体从事商品交换的场地,一般是由场地或集散地的农村社区集体利用其公用土地建立起来的场地设施,目的是利用市场集散商品的效应,为当地村民提供一个农产品销售场所,也为村组集体建立一个出租摊位和收取管理费的创收窗口。在这种模式中,农户与市场之间通常不存在固定的产品产销合约关系,农户只是作为各自独立的客户参与市场交易活动,市场带给当地农户的经济效益主要源自市场的客户集聚效应带来的较低交易成本。

6、“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农户”服务模式

农业综合服务公司,主要是那些为农民提供各种综合配套和系列化全程服务的个人和经营组织。目前,在国内农产品市场上,为农产品交易双方提供居间服务的中介,主要是一些熟悉销售渠道,掌握较多客户资源的专业大户和运销大户,他们往往在从事自有产品销售的基础上,组织周围村民的货源,联系外地客户,帮助双方达成交易,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中介费,有的还为双方提供库存、运输服务。这种模式,对那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地区来说,起到了疏通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当地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1、相似性分析

世界各国基于本国国情选择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各具特色,但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而且现有模式也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呈现出平稳的渐进的发展态势。

第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来看,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起到重要作用。政府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立足于本国国情,选择合适的农业服务模式,根据本国的现实条件,因地制宜地逐步实施;在充分发挥市场机的基础上,采取得力措施,辅以政策倾斜,协调工农发展关系,促进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与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推动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

第二,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的重要方向。尽管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与其他组织相比,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生产者自己拥有和控制的组织具有许多的独特的优势,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向农业生产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主体力量。综观各农业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服务项目,可以发现它们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和主体的地位。国内近几年发展的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为农户服务模式正在逐渐兴起,而且成为今后农业服务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三,科技服务是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引擎,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受到十分重视的运用,往往将最尖端的技术首先应用到农业。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中都把科技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服务内容,通过科技服务,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以及化学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服务为科技兴农、科技兴村、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速有效的捷径,使我们今天的农业朝着生技化、信息化、集约化和社会化发展。

2、差异性分析

发达国家的农业服务体系根据其职能可分为公益性的农技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服务体系和经营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类,分工明确,功能健全,达到了十分发达和完善的程度。而国内目前仍处于此类体系的初步构建阶段,面临着较多问题与障碍。

首先是农业产业链一体化服务方面存在差异。农业服务体系在发达国家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即农业生产本身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结成一体,共同经营和发展,形成农工商综合体,实现所谓的农工商一体化。而国内现代的农业服务模式还处在产前或产中或产后某一阶段的服务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

其次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差异。在发达国家,农业服务是一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系统工程,其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包括国家有关的政府部门农民组织起来的各种合作社、私人企业、专业公司及个人等,它们互补优势,彼此配合,强调及时、高质与创新,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任何服务都可以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得到满足,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而国内农业服务体系还处于以单向服务与政府服务为主,合作经济组织和其它私人服务机构为辅的服务主体单一化的服务阶段,创新能力受限制,农户获得各种服务的渠道较少,农户及村干部对现有服务项目的满意程度较低,导致农业服务供求结构差异较大,总供给不足,目前尚未没有形成系统化、全程化、农业产业链一体化的有效完善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再次是服务实体化方面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上以合作社为主,它是农业生产者为了克服生产与经营中的困难以维护自身,经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的企业实体化运作,立足服务办实体,体现了合作社系统所特有的服务优势。而国内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服务模式基本上还处于松散联合的形式,处于联合体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大企业抗衡还存在着市场和金融的风险,同时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如供销社在农业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受重视。

最后是农业服务体系管理方面存在差异。国外的整体农业服务体系处于成熟期,其法制、体制基本完善健全,机构设置合理,职能职责划分明晰,资金保障有力。而国内受计划经济与“小农意识”的长期影响,农业服务体系普遍处于“线断、网破、人散、质弱”的状态,管理机制混乱、权责模糊、资金匮乏、人员素质低下以及混岗使用等现象严重,严重地制约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小结

对比国内外农业服务模式,可以发现尽管依据国情,各国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各具特色,但政府、合作经济组织与科技服务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农业产业链一体化服务、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服务体系以及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结合中国国情,在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构建中,需要政府加速农业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农业法律监管体系,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信用合作社作用,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创新供销合作服务方式,在全面继续推进农业“体系”建设基础上,重点加强五大体系即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种子体系、植保体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陶黎新:透视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J],甘肃农业,2005(6)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第3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熵值法

一、 前言

本文拟通过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从综合和分项两个方面来对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行客观判断,发掘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 现代服务业涵义及范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先发的传统产业还在延续发展的过程中,后发的现代产业就出现并发展了,为对两者进行区分,于是便有了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因此,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特有的提法,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的概念,其内涵体现于“现代”的本质,即伴随着技术创新、思想创新、模式创新而发展起来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其中既包括创新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又包括以新技术、新方法改造而来的传统服务业。国外少见“现代服务业”的正式提法,OECD国家将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健康保健服务业等五大类别列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其内容就属于我们所指现代服务业范畴。

在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中,国外更多侧重生产服务业的研究(Bhagwati,1984;Riddel,1986)。相比之下,国内研究所涉及的行业范围则更为广泛。但由于现行的统计系统并未明确界定现代服务业的统计项目,因而众多研究都是根据研究的需要,从现有统计指标项目中选择细分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研究范畴。2011年,江苏省确定了金融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等十个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行业。根据这一界定,参照江苏省统计年鉴的行业分类,本文所确定的现代服务业范畴包括十个行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探业;信息传递、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 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1)系统性原则。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多种,既有来自产业内部的内生因素,又有来自关联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外部要素。因此,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要系统考虑内部与外部两方面的影响,兼顾全面的同时突出重点。

(2)可获得性原则。现代服务业自提出至今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与之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因此,研究江苏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实力,其指标选取不仅要能够体现现代服务业的特点,还需要考虑选取指标应能从现有统计资料中获得相对应的数据。

(3)指导性原则。建立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仅为了用以反映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综合评定其发展水平,还应当能够对常态化的现代服务业指标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4)可操作性原则。对现代服务业进行评估要求选取的指标应当具有良好的统计特性,可以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汇总、检验等方面的处理,同时还可以利用不同方法消除各指标间因量纲等产生的差异而进行直接比较和综合。

3. 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和现代服务业特点,我们确定江苏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为四大类20个分项指标,分别从产业规模、产业发展、产业效益、发展环境四个方面对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说明。

(1)产业规模指标。用以反映现代服务业规模水平的指标,分为投入规模和产出规模两部分,包括现代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C11、产出总值C12、人均产出总值C13、就业人口数C14四项指标。这四项指标综合反映了地区江苏现代服务业的总量大小,其数值越大,说明江苏现代服务业规模越大,其未来发展实力越强。

(2)产业发展指标。产业发展指标一方面用来反映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过程,另一方面还用以反映产业发展的潜力。包括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增长率C21、产出增长率C22、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C23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C24四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出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与潜力,增长率指标越高,说明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景越好。

(3)产业效益指标。用以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来的影响,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包括现代服务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C31、对地区服务业发展的贡献率C32、就业比重C33、行业人均工资水平与地区平均工资比值C34和人均现代服务业消费量C35五项指标,这些指标系统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在江苏经济建设和社发展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4)发展环境指标。用以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地区经济、科技、关联行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包括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41、单位工业产值服务业消费量C42、人均消费水平C43、R&D费用占GDP比重C44、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比重C45、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比重)C46、信息化水平(人均邮电业务量)C47七项指标,这些指标变化反映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推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三、 江苏现代服务业的综合评价

产业综合竞争力是产业发展中各种内外部要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分项指标只是从特定角度反映了产业发展中的不同方面内容,必须利用多指标评价方法才能对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常见的综合方法有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等,其中熵值法利用信息熵工具计算各指标权重来为综合评价提供依据,是一种较为科学且计算简单,较为实用的方法(郭显光,1998)。借鉴孙治宇和赵曙东(2010)的研究,我们使用熵值法对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基本步骤为:

1. 样本标准化。假定考察指标有n个,时间跨度m年,以xij代表第i年第j个指标的数值,形成原始数据矩阵X={xij}m×n。为消除指标间量纲的影响,需要对源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令yij=■,得到Y={yij}m×n。标准化变换公式为:yij=■,其中,■■和?滓j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做坐标平移消除负数指标值,令:zij=y′ij+d,其中d=-int(min(y′ij))。

2. 确定指标权重。

(1)计算选定指标在各年指标值的比重pij

pij=■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ej=-k■pij·lnpij

其中,k>0,ej≥0,如果给定的j来说如果xij全部相等,这时:

pij=■=■,

ej取得最大值1,

ej=-k■■·ln■=klnm

设k=■,则0≤ej≤1。

(3)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dj,dj=1-ej,dj越大,表明第j项指标越重要。

(4)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sj=■

(5)计算各年度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指数:

Zi=■zij·sj

Zi是对第i年现代服务业的综合评价值。如果Zi的值不断增加,说明地区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四、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检验及分析

根据现代服务业指标体系及界定行业,我们选用江苏省2005年~2011年的数据进行计算,使用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和相关统计公报。现代服务业各分项指标权重以及四大类指标和综合评估的年度评价值分别见表1和表2。

1. 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趋势。2005年~2011年,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保持上升趋势,综合评价值由2005年的1.44 增加到2011年的3.03,年均增长13.2%,虽然2008略有回落,但之后稳步回升并有加快发展态势。总体看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已进入高速发展通道(图1)。

2. 发展绩效与发展状况综合分析。

(1)产业规模。2011年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产值总额达1.54万亿元,较2004年增长1万多亿元,平均增速达22%,高于同期江苏省GDP18%的增速。产业规模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其指标综合值也是增长最快的,增长率近300%。但同时可以发现,产业规模的四项分项指标权重不高,均低于平均权重,说明江苏现代服务业的规模仍然偏小,促进规模扩张和产业空间集聚,仍然是江苏现代服务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2)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指标值变化幅度不大,始终维持于0.45左右,虽然2009年有所下降,但随后恢复了原有水平,说明江苏现代服务业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各分指标权重都较高,其中产业增长率C22权重达到最高的0.061 7,说明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动力,增强产业发展潜力,是提高江苏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这一方面要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3)产业效益。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效益不断增加,其中经济效益最为显著。2011年,现代服务业对江苏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和82%,已成为促进江苏经济增长和推动江苏经济转型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但与经济效益相比,现代服务业的社会效益表现较弱。涉及就业、工资、消费三个方面的分项指标权重均不高,说明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多集中于生产服务业,而健康、医疗、卫生、教育等惠及民生、提升生活品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不够,这也为江苏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4)发展环境。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指标值较高且呈不断增加之势,充分说明推动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然成熟。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已进入后工业化的前期。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江苏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江苏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是江苏经济发展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必然选择。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则是加快转型发展、引领江苏经济取得先发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五、 结论

本文在建立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江苏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江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时机已然成熟。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亦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仍存在着发展规模偏小、投入不高、社会效益偏低等问题。为不断推进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当抓住江苏经济步入转型期的契机,加快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服务外包业务的全面展开,加强现代服务业态的空间集聚,扩大现代服务业投资领域与投资渠道,强化现代服务业的惠民发展方向,不断推动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将江苏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地。

参考文献:

1. 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5,(6).

2. 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

3. 孙治宇,赵曙东.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案例.南京社会科学,2010,(6).

4. Bhagwati, J.N.Splintering and Disembodi- ment of Services and Developing Nations.The World Economy1984,7(2):133-144.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 县域经济 生产服务业

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产业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快发展县域生产服务业将起到关键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加快发展县域生产服务业

1、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服务将成为联系农户与市场的坚实桥梁

在农产品市场逐步开放、需求变化万千的情况下,国际上的优质、低价农产品的大量涌入我国将会压低国内市场价格,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服务将成为联系农户与市场的坚实桥梁,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还可以突破传统农业市场化水平低、产销环节不畅通等局限性,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并通过产业链有效整合获取加工增值和农副产品综合开发利润,最终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县域经济总体实力。

2、完善县域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

这将对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循环经济、无碳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沟通科技成果与农民使用的桥梁和纽带,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必须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力度,确保公益性职能履行。由于农业的基础性、弱质性和公共性,加上我国农民人数多、经营规模小,公益性的农技推广体系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特别是随着一些重大动植物病虫害不断发生,生态安全、健康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3、高效、安全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将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资金瓶颈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在完善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基础上,通过多元化和规范竞争来促进发展,逐步建立起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业生产经营多方面的需要。

4、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必将推动县域农机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服务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发展多元化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必将对开展跨村、跨乡、跨区作业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当前,在我国县域生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以下问题:部分地区的生产服务业发展重点仍不突出,生产服务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产业化发展层次不高,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竞争能力弱。

二、如何解决县域生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合理规划“十二五”期间县域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使发展重点更突出

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县域生产服务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强舆论导向,营造发展氛围,加强政策引导,搞好协调服务,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明晰发展思路,使发展重点更突出。

要进一步提高原有优势生产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特别是要做大、做强能够使农民纯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

2、做大做强农村专业市场,发挥集聚效应带动经济增长、拉动农民增收

各县区专业市场建设对县域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拉动作用明显,以大商贸、大流通和现代化为特征的农村专业市场体系逐渐形成。“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县域商品布局与经营模式调整,努力构建以大型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配送中心为形式的高档次、布局合理、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

3、积极发展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

引导和推动各类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要引导和鼓励这些企业积极创新,转变营销方式,本着先易后难、从小到大、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发展连锁经营。尤其是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种子、农机具、农药、农膜、化肥、饲料等农资供应销售。

依靠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发展连锁经营将有利于改变目前以单店经营为主、商品质量无保障、售后服务不规范、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的状况,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营销模式。

4、金融机构应继续加大力度投放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如果不与资本相结合,就无法创造出财富,但资本在农村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要素,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从非正规渠道进入农村的资本由于高稀缺度和高风险,必然要索取高的边际报酬,从而使劳动的报酬进一步受到挤压。高效、安全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仅可以解决农村资本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通过正规渠道供给资本可以有效分散风险、降低农户筹资成本,进而提高劳动报酬在总收益中的份额,最终可以促进农民稳步增收。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其一,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鼓励境内外社会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强与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协商,积极培育为当地农户服务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及其他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对新设立的各类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减免工商登记费用,减免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其二,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既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增加农户贷款品种,构建农户贷款体系;又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元性,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促进金融电子化服务,提升服务的科技含量,满足农户存贷款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需求;还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平,让农民真正得到金融服务的实惠。其三,要改进农户的信贷管理体制,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担保方式创新。支持发展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银行类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等有关农村市场利益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互动合作机制。其四,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和引导农村信用社根据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生产特点与产业规模、农户的实际需要,创新贷款方式,拓展贷款领域,简化农户贷款手续,及时调整和扩大农户贷款规模,调整农业贷款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相一致。其五,打造农村信用工程,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5、加快建设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实施“农业上网”工程

认真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加快建设以传统传媒与电子网络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信息化体系,为广大农民及时提供各项富农政策、市场供求信息、先进高效种养模式、网上农博会等信息服务,大力实施“农业上网”工程,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等各类市场竞争主体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与销售。

6、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围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鼓励符合资质条件的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和技术人员等开展检验检测、“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标准化技术推广服务,促进我国农业在农产品生产、等级划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方面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水平。

7、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及全程人,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出来。一是有利于落实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同一产业进行生产,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户带几户,几户带全村,几村带一乡的产业格局,在一个地区逐步形成主导产业。二是有利于推广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践证明,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推广先进技术的载体。在合作社内部统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合作社内部农户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对周围农户也起到了示范作用。三是有利于农户联合起来,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并以合作社名义注册商标,主打品牌。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有利于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带动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和办不好的事情。因此,应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建立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及各类经济实体。要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经纪人体系建设,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建议“十二五”期间继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最终实现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注:本文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县域经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L08BJY049 一般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服务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09A52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钟韵、阎小培:我国生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3(10).

[2] 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

[3] 王子先:加快发展我国生产业的战略选择和路径[J].经济界,2007(1).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第5篇

困境:受资源要素制约

建设世界城市为北京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北京市的农业面临资源要素的制约。一是水资源匮乏。全市年降水偏少,2009年降水量仅为480.6毫米。与此同时,农业用水量却在不断下降。2010年,水资源总量23.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仅有11.6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44.6%降至2010年的32.5%。

二是耕地资源日趋紧张。全市山区面积约占62%,耕地资源并不宽裕,而且由于城镇化速度较快,耕地呈逐年锐减态势。2009年,北京市耕地面积为23.1万公顷,比1999年的33.8万公顷相比已减少10.7万公顷。

三是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2009年,北京乡村就业人数为3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为66万人,仅占总数的19.5%。同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6686万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7326.2元,而家庭经营性收入仅有1540.0元,前者几乎是后者的5倍。农业就业比重不高,同时农业经营比较收益低下,自然会抬高劳动力成本。四是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小。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进入1.0%。随之产生的是“轻农”的思想,甚至有人主张应放弃农业,这显然会对支农、惠农的政策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探索:用科技服务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指出: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受到多方面条件制约的北京农业,也必须在农业之外寻找出路。

与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同步的是服务业比重的持续上升。2010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75.1%。北京要想扬长避短,要想跳出农业而发展农业,那必须用全新的视角去发展现代农业。对此,学者们纷纷展开了探讨。

有学者认为,当前农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迫切需要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而农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有学者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创新农业发展的观念和模式,而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服务业,包括农业技术服务、营销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旅游服务等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不仅可以增加就业,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有学者则强调,农业现代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它既拓展现代服务业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也能够有效地通过产业路径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

中央也明确了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服务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中提出,“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作为主管全市科技工作的政府部门,北京市科委着力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用科技服务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破题:以现代服务引领

在2007年的一号文件《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中,中央强调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北京市要想彻底突破资源瓶颈,就应当探索新的发展理念。

国外经验或许值得借鉴。在发达国家,农业服务已经社会化,服务内容由单纯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向产前生产资料供应、资金信贷和保险服务以及产后收购、运输、销售、加工、储藏乃至产品广告服务扩展,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全程服务。

“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有着大量诸如农业机械公司、农业化学公司、种子公司等专业化农业服务企业,能提供由产品供应、田间作业到产后销售的全程专业服务,所以,要管理一个上百公顷的农场,一个人足够了,他只需要给这些服务公司打电话就行。”大北农集团副总裁宋维平不无感慨地说。在他看来,现代农业就是一条食物生产链,现代服务业则是卡合在这个链条每个节点上的齿轮,驱动着它不断前进。

这就意味着现代服务业从“幕后”走到“台前”,从原来的“支撑”农业发展变为现在的“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这种发展理念同样适用北京。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现代农业研究室主任蒋和平指出,首都的现代农业应大力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种子种苗、设施园艺、高中档花卉、无公害蔬菜瓜果、水产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科技型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构筑物流、会展、科技、信息、农产品质量检测五大服务平台,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成为服务全国农业的桥梁和纽带。

2010年8月16日,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启动农科城建设,这无疑为实践“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提供了契机。市科委采取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专业化的服务企业为现代农业服务,逐步形成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指出,农科城是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通过物联网运输、高科技育种、信息化融合、农产品配送等多种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使普通的农业生产增值,打造农业高端产业。

农科城建设的核心是“一城、多园、五中心”,其中,“五中心”分别是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中心、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心、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实际上,这“五个中心”正是现代服务业在现代农业中的五种服务业态。

一是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就是要通过搭建平台和研发应用先进设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引领现代农业向着“精准生产、精准管理和精准营销”的“精准化”方向发展。一年多来,农科城已经围绕农业信息服务相继启动“农业智能装备系统化集成研究与产业化”、“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等项目,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中心建设也正在紧张有序的推进。

二是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创业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科技资本市场和科技保险等服务内容,有助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企业的发展,可引领现代农业向着“大规模和高效率”方向发展。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是农科城农业金融服务的载体。金融服务中心通过多家单位共同出资成立北京农科城投资有限公司,将实行市场化运作,吸引国内外基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农科城建设。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瞄准世界农业科技高端,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市场化、产业化研发活动,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研究,从而引领现代农业向“高端、高效”方向发展。依托中粮、首农、新发地等龙头企业建设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研发服务平台,开发营养健康、高附加值产品,建设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产业链,以科技创新服务二产发展为主,带动一、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引擎。

四是种业高端研发服务。种业高端研发服务业要加强育种技术研发攻关,推动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引领籽种产业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除启动实施“首都现代农业育种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外,市科委引导成立良种创制中心,启动建设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探索建立商业化育种机制,启动实施“首都现代农业育种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牵头制定《关于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开展科技支撑与成果惠民工程的意见》,实施“科技支撑籽种产业发展工程”,实现了对发展模式多个方面的创新。

五是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服务。农科城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来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国外高端农业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引领现代农业向着“高辐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农科城国际交流合作纽带作用,目前已与81个国家、3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多次举办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如国际农业生物峰会、球根花卉国际论坛、中外花卉企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中英国际农业技术转移论坛等,充分发挥农科城对接国际、交流合作的纽带作用,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服务,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六是农业现代物流服务。农业现代物流服务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等实体相关服务及信息从供应源到消费源的组织、控制与管理,从而引领现代农业向“安全、快捷”方向发展。农科城建设启动伊始便开始实施“新发地国际绿色物流区建设”项目。项目通过应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检测和追溯管理技术系统、食品与农产品进出口“一站式”服务和电子交易技术系统、IC卡会员管理和交易结算技术系统以及交易数据综合处理技术系统等先进科技成果,实现农产品安全保障、食品与农产品国际化流通贸易、信息决策与安全预警等功能。《关于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开展科技支撑与成果惠民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科技支撑农产品物流提升工程”,旨在依靠现代物流科技与服务创新,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打造首都农产品现代物流平台,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终端消费的高效流通。

展望:向产业融合迈进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第6篇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服务业的崛起,是经济发展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变的必然趋势。研究表明,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二是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居民素质普遍较高。2009年,义乌人均GDP达10461美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7%,市场贸易持续繁荣。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升级、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等对生产业、中间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迫切需要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大提升。

培育现代服务业“低洼引力区”和“业态辐射高地”,是区域经济现代化、国际化的内在要求。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促使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向我国的服务领域转移。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义乌和我省以更大的市场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吸引国际高层次的产业和资本转移,逐步形成包括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态相互融合与支持的现代城市经济形态,促进我市、我省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义乌市场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研发、制造中心和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的动力与支撑。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市场交易范围、规模的扩大与提升,也有利于市场与产业分工的深化和联动发展,从而有利于义乌国际小商品贸易、研发、制造中心的培育和成长。同时,科技服务、咨询、产学研联合体、创意产业园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或机构是区域性商品研发与成果转换的有效平台,有利于义乌小商品附加值、技术含量的提升,从而为义乌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当前,我市、我省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正处于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市场交易方式、企业组织方式、产业组织结构等正向契约网络型转变。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市场与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助推义乌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研发、制造中心和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

义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践与经验

以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初具规模。义乌物流园区被列为部省共建“五大物流基地”之一,国际物流中心年集装箱作业量达43.6万只标准箱。义乌已成为浙江省主要内陆港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运配载物流枢纽,是省政府确定的除杭州、宁波之外三个 “大通关”试点城市。近年来,义乌相继成立了义乌虚拟研究院、浙江大学义乌创业育成中心,义乌创意园的筹办建设工作也稳步推进,我市文化创意经济逐步走向科学发展的轨道。

以四大国际性展会为龙头的会展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义乌共有小商品博览会、文化产品博览会、旅游产品博览会、森林产品博览会四个部级的国际性展会,以及袜机展、五金博览会、玩具展、礼品展等40多个与本地产业高度关联的专业展会,它们一方面沟通了中外客商与义乌市场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跨区域的产业集群与义乌市场的有效互动。2001年至2008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和活动246个,总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2009年,全市共举办展览62个,会议和论坛等活动49个,节庆活动8个;其中经贸类展览35个,同比增长6.1%,总展览面积、参展企业数、展位数、观众数、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19.4%、24.2%、39.0%、44.5%、25.4%。

以电子商务与有形市场的互动促进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从1996年义乌建设全国首个县级市互联网节点以来,我市电子商务稳步发展。近年来,大力推进网上虚拟市场与网下有形市场的有机互动,加快建设与有形市场功能相匹配的网上交易、支付和商品配送等保障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义乌小商品交易规模、种类的增长,同时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市场交易效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与网络交易有关的信息技术、网页制作等市场主体有74家,单纯注册登记为网上销售批发的主体有224家;各类企业共申领企业数字证书10477张,自身拥有一级域名主页的有4000余家,在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注册展示的企业有1000余家;1万余名个体工商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综合性电子商务门户网站100多家。

推进义乌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推进义乌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自主创新、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重要战略机遇,以建设义乌国际小商品贸易、研发、制造中心为基点,以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核心,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升水平”为主线,通过集群化推进、国际化带动、市场化跟进、信息化支撑、法治化保障、规模化发展,建设十大集聚平台,着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协调发展生活型服务业,积极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形成“高增值、强辐射、强带动”的新型现代服务业体系。为此,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特色化发展,把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坚持合理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的服务业布局;坚持立足浙中,带动全省,服务“长三角”,构筑现代服务业辐射高地。为此,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以国际商贸城为核心,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国际商贸城为核心,依托国际商贸城市场影响力,加强与国内重点市场、边贸市场的沟通联系,重点引进跨国零售连锁集团和各类采购中心,培育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实现服务业企业主体的集聚发展。大力推进进口商品交易区建设,建成部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建设占地面积超过2000亩的义西市场群,实现市场商品网络实时展示、采购,打造一个网上“国际商贸城”贸易平台。

以大平台建设为支撑,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发挥义乌指数、小商品编码、流行趋势会等作用,建设价值链、供应链和市场链一体化的商品交易平台;推进市场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电子商务平台;整合现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平台;进一步做强做大四大部级展会,搭建特色化的会展平台;以金融商务区为核心集聚各类金融资源,建设金融服务与创新平台;发挥“中国旅游商品研发中心”作用,利用丰富的客商资源和展会优势建设购物旅游平台;大力发展法律、会计、产权、咨询、广告、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中介商务平台;集聚企业总部、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研发四大总部经济主体,建设高端总部经济平台。

以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联动为重点,推动商贸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互促共进。通过积极培育知名服务商品牌,打造特色优势,加快商贸流通经营手段和经营模式现代化步伐,形成高档次的服务业态。同时,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在饰品、袜业、纺织、拉链、文体用品、化妆品、工艺品、彩印包装、线带、合成革等十大部级产业基地基础上,注重服务业企业与产业主体的对接与融合发展。近期,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空间整合,着力建设饰品行业转型升级专业园、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用品研发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企业专区、中国无缝织造科技产业园、电子电器科技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和衬衫服装产业先进发展基地。

以整合资源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原有义乌文化创新园基础上,依托产业与市场互动促进文化创意发展,以集聚发展、外向型发展提升创意产业档次和水平。大力引进研发创意人才,集聚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工业设计、创意机构入驻,建立平台共建共享机制,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形成集工业设计、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中试孵化、虚拟研究院等为一体的研发设计创意集聚区,为现代制造业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以提高居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品质为重点,健全文化休闲服务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文博会的带动作用,培育壮大文化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项目,培育国内外文化交流融合的载体。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服务需求,不断拓展休闲服务领域,推进以旅游、文化、娱乐、体育等为龙头的休闲服务业发展。当前的重点是推进高尔夫球场、若干大型零售购物休闲商贸综合体、高教园区、广电中心、科技馆、博物馆、群众文化艺术中心以及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外国人服务中心、现代化电影院等生活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

促进义乌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严格考核。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义乌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逐年量化,明确每年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层层分解下达,落实任务,分清职责,实行年度考核;全市每年召开一次现代服务业发展表彰奖励大会,参照工业企业的奖励办法,重奖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加快研究制定义乌发展现代服务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行业,引导资金投向重点领域,筹划、论证、筛选、确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重点项目,建立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储备库。

二是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类规划,尽快形成上下贯通、衔接一致的规划体系。现代服务业企业享受先进制造业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包括对投资导向、用地、项目审批、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用电、用水、用气价格等方面的政策进行细化,进一步扶强扶优,大力推进浙中地区、省级、部级、世界级等各级别大集团、大企业的组建,鼓励服务类企业做强做大。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已设立的服务业各行业的财政扶持资金,由分散变为集中,实行通盘考虑、统筹使用,同时积极开辟投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募集社会资金;鼓励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界限的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多种改造、改组方式,促进现代服务业由粗放型的外延扩张向集约型的质的提高转变。

三是品牌引领,人才支撑。加快服务的专业化提升,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重点支持一批服务水平较高、管理理念较新、经营规模与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高素质的紧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第7篇

一、项目名称

   辽宁省某县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项目

二、项目建设背景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国务院发出了“加快转变东北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号角,中共沈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以农民增收为统领,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总体部署。法库县发展现代农业拥有优越的区位、交通、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几年的努力,法库县域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质量和效益不高,承载能力不强,辐射带动不够。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发展形势之所需,也是区位优势之所能。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关键,建设法库县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意义重大。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现代农业进程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只有完善的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才能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才能加速工商资本注入农业,因此,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将成为全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着力点和强力抓手。

(二)整合现代农业发展要素的需要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传统的服务机构、方式、技术已经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之需要。为此,整合农业系统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提升服务领域、手段、技术,是时代的需求。

(三)实现农民可持续增加收入的需要

   现代农业需要标准,需要品牌,需要市场,只有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在品牌、质量、标准、市场等的服务水平,才能可持续提高生产效益,才能稳定的增加农业生产收入。同时,围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最终实现农田标准化、山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村庄林果化、农业产业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达到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四)培育安全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通过服务平台建设,采取农民合作社+基地+加工企业的模式,建设有机蔬菜、有机稻米、绿色杂粮生产基地,搞好有机蔬菜、有机大米、绿色杂粮的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效益和农民收入,牵动全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对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三、建设单位及前期工作情况

   1、建设单位情况

 项目建设单位是县农村经济局,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县有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拟定全县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组织开展农业高新技术和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监督农业行业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执行;指导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测、鉴定;指导农业名牌产品认定、申报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证及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负责指导全县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蔬菜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该局下属县农业监测站、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植保站、县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技术事业单位5个,拥有技术人员5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1个,农艺师16人。

   2、前期工作情况

为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县农经局整合了机构、人才、项目资源,组建了法库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建成了农业环境监测、病虫害防治预报、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检测等4个网络体系,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县政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购买办公楼3000平方米,分三层,一层建立起法库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服务中心,二层建立起法库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三层建立起开放式化验室,目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00万元。

四、建设地点及年限

 建设地点是法库县国际种子农资大市场,建设年限为3年。

五、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在法库县国际种子农资大市场打造一个农业现代化综合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上搭载各个功能服务体系,包括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特色农产品展示及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服务体系。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各功能服务体系,通过平台+经营主体(包含合作社、农场及其他经营组织)+农户,实现农业产业政策和农产品产需对接,打造品牌农业(绿色有机农产品),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市场竞争力,助推智慧农业和"互联网+农业产业"行动,实现涉农产业链参与各方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全面提升全县现代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一)农业检验检测体系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和防范突发性食品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重点建设三个方面内容:

1、建立健全检验检测网络。建立标准化县级农业检验检测中心,加强乡镇、企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检验检测室建设,确保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工作出色,实现县乡村检测网络全覆盖。

   2、加快软硬件设施建设。在现有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基础上,整合资源、项目,进一步改善检验检测环境,增加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投入,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范围和参数,达到全国县级一流水平。

   3、规范运行模式。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完成省市风险监测任务,开展好第三方检测服务工作。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建立法库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六个子系统,即: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检测数据监控系统、农业投入品监管系统、12316举报投诉受理系统、舆情监控系统及语音通话系统。力争三年时间,将全县所有农药经营商店、果蔬加工企业、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检测室(站)接入平台,实行全天候、无死角链接。

(三)特色农产品展示及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综合服务平台要打造并实行互联网+农业的产业模式,搭建与“淘宝网”、“京东商城”的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展示体验馆,让消费者对农产品全生产环节及价值进行体验学习,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法库县农特产品在全国范围推售。

   (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当前农民所急需。要建立法库农业信息网,建立法库县农业信息员队伍,建立覆盖全县的多媒体、多渠道、多终端的信息服务窗口。要连接国内外农产品大市场、农业信息中心、中介机构的信息系统,创新信息服务、整理、服务机制与模式,让广大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大户不但知道产业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还要知道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价格趋势、市场预测等等,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服务体系

   加强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共建活动,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生产大户为主体,提供围绕农业产业规划、合作社运营管理、农产品产需对接、合作社资金互助、农业项目申报等五项系统模块为内容的农业产业相关的培训、咨询、顾问服务等。

六、投资估算及运行费用

 项目总投资2700万元,截止2015年已经完成投资1900万元,尚需投资800万元。主要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综合平台、特色农产品展馆、电子商务服务、信息化网络、农民科技培训等基础设施改造,必要仪器设备购买,电子信息化服务等。

七、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全县耕地面积198万亩,建设两条现代农业示范带,面积75万亩,产量提高10%,效益提升20%以上。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第8篇

【关键词】 农业银行 金融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有利支持,金融业的迅猛发展更加缺少不了现代农业所提供的广阔市场空间。截止今年,中共中央已连续出台11个“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可见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了“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口号;党的十报告更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对于银行金融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有了大幅度改善,但仍属于金融体系中的较为薄弱环节。本文通过介绍农行山东分行的服务现代农业的现状,剖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三农”发展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一、农业银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农业银行作为具有面向“三农”独特市场定位的大型商业银行代表,其以服务三农,造福三农的基本理念,不断加大信贷投入,不断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组织架构,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山东农行既是系统内服务“三农”的标杆银行,也是金融创新服务现代农业的试点行。其持续探索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新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新成效。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农业银行山东分行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986.6亿元,其中涉农产业贷款总额高达到444亿元,约占总金额的22.35%,较2007年初增加了44.59%。

1、努力创新服务模式

农业银行因地制宜,根据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了六种发展模式,即“链式金融”服务模式、“特色金融”服务模式、“网络金融”服务模式、“平台金融”服务模式、“打包金融”服务模式、“互助金融”服务模式。每种模式各具特点。

“链式金融”服务模式是利用覆盖着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包装、销售等环节的金融服务平台,为产业链中各环节参与主体提供不同金融产品的综合服务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以产业链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农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经营主体均可参与,其因以产业链整体来抗风险能力,从而降低了“三农”信贷业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经营效率。“特色金融”服务模式是农业银行利用特色金融产品,服务特定区域定产业的一种金融服务模式。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适用广泛,能将金融资源与区域优势资源有效衔接,找到金融服务“三农”最有效的切合点。“网络金融”服务模式是农业银行将龙头企业电子交易平台和农产品流通市场的资源优势集聚,提供电子商务支付、转账结算、实时清算和资金理财等一体化金融产品的综合服务模式。“平台金融”服务模式是农业银行依托政府支农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政银合作服务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一种金融服务模式。“打包金融”服务模式是金融机构为顺应龙头企业集团化进程,满足其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金融需求而产生的。“互助金融”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共同出资成立农民信用互助社,在坚持“吸股不吸存、对内不对外、分红不分股”的原则下,实现社员闲置资金向资金需求社员配置的过程。

2、突出重点服务领域

农行本着立足“三农”的原则,积极开展“三农”普查,了解现代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从而深入了解各类组织团体或个人的金融需求,绘制了“三农”金融生态图谱,突出服务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和重点领域。其重点服务领域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金融服务。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截止到2012年末,截至2012年末,龙头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45.2亿元,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服务覆盖面达到81%,连续多年位于同业和系统首位,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基地建设,带动全省与周边1370万户农民增收致富,更保障了农产品供给。积极支持农户增收致富,自2008年以来,向101.6万农民累计发放贷款976.3亿元,余额达到148.7亿元,居于系统第三位。探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累计发放合作社贷款1亿元,带动2万社员增收致富。

二是农村商品流通和支付体系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农产品的流通市场。以农业部定点市场、“双百市场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单位为服务重点,积极投入信贷资金,支持市场升级改造,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着力构建成本低、效率高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累计对农产品市场投放固定资产贷款13亿元。积极支持出口外向型农业。为全省农产品“引进来”、“走出去”、争创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便利条件。每年对涉农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余额达到20亿美元。积极参与农村支付体系建设。以惠农卡为载体,以金穗惠农通工程为抓手,依托网络优势,加大惠农卡发行和机具铺设力度,解决农村金融支付结算难题,为农村区域提供快捷优惠的结算服务。截至2012年末,全省惠农卡总量达到691.8万张,“惠农通”工程服务点达到1.9万个。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选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积极提供信贷支持,为现代农业和农民生活夯实物质基础。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城镇化建设,支持农村路网、电网工程建设三管齐下。支持了19个承贷主体明确、有经营性收入的城乡供水和农田水利项目。和国土资源厅合作开发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贷款产品,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模式,投放贷款19.9亿元,改善农民居住面积230万平米。针对我省农村电网普遍存在着线路布局不合理、可靠性差等问题,向山东电力投放贷款180亿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结束后,山东省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2%,全省农村到户电价平均每千瓦时降低1毛多钱,受益农户2000多万户,年减轻农民负担17亿元。

3、积极构建服务体系

农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助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山东分行率先探索服务“三农”和现代农业的机制改革,按照总行统一部署,积极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不断优化完善服务机制。

一是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设立“三农”金融事业分部,专事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县域业务的营销服务。按照“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原则,从上到下逐级建立事业部机构,明确了职能和业务边界。进一步优化山东省分行和各二级分行事业分部的组织架构模式,推进事业部“三部、四中心”职责体系落地工作,事业分部管理体系更趋完善,运行合力得到了有效发挥。

二是实施单独的管理机制。通过落实单独的会计核算、资本管理、资金管理、绩效考评、风险管理机制,科学配置“三农”金融部营运资本和经济资本,精准核算成本收益,足额计提减值准备,单独核销不良资产,独立平衡县域资金运营,完善考核激励约束,为“三农”和县域业务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单独制定三农信贷业务的基本规程、授权、授信制度体系,加强“三农”审批通道建设和专职审查、审议和审批人员的队伍建设,初步构建了流程通畅、专业高效的“三农”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机制。

二、农业银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机遇

现代农业将迎来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这对农业银行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国家政策扶持

党的“十”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中央和地方配套政策陆续出台,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现代农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2、城镇化建设推动

城镇化已确定为我国促进内需、解决城乡差别的关键因素,土地确权与流转必将大大加快,从而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而规模化经营则是现代农业最核心的标志,将带来农业机械、生产技术的全面进步。

3、食品安全意识提高

新一代农民现代化意识已逐步成形,政府推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逐步进入发展快车道,科学化生产经营机制逐步构建。食品安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安全意识的提高,更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放心食品、安全食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农业和食品安全的源头―种植与养殖。在政策、土地、机制、资金推动下,现代农业将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高潮。

4、农行自身优势

农业银行是唯一一家几乎在全国所有县(市)都设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具备跨越城乡、网络与信息的优势,经过几年的改革,“三农”金融事业部服务三农的体制机制优势逐步显现,做好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服务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准备。在新时期发展“三农”业务时,农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以期促进“三农”的发展。

三、农业银行山东分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挑战

1、商业运营与社会责任矛盾

“三农”领域风险高是不争的事实,涉农贷款不良率明显高于二、三产业贷款,山东农行农户贷款不良率已突破5%的容忍度。涉农贷款占用经济资本高,计提拨备多,如果按照完全覆盖风险的原则去提高利率,企业和农户难以承受。

2、产品创新的局限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共同支持,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很多好的产品、模式只能在局部范围应用实施,尚没有大范围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受制于地方政府财力、平台搭建以及相关配套措施,农民的资产不能够发挥抵押担保作用,为广大农户融资的产品单一,适应性受到局限,制约了信贷投放。

3、服务能力不足问题突出

“三农”客户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全省(不含青岛)共有个1169个乡镇、5363万农业人口,村落数逾6万,涉农企业、经营组织数十万家,而农业银行县域乡镇网点仅330个,县域员工1.37万名(含劳务派遣),虽然乡镇网点覆盖率只有23.8%,但服务“三农”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农户金融业务已扩展到了90%的乡镇,点均服务客户已超过3.5万个,客户经理的作业面积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四、农业银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兼顾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

要化解商业运营与社会责任的矛盾,要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做起,力求兼顾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要想兼顾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就必须有一定的农村金融政策的扶持。政府应根据本国国情和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加大农业金融扶持力度,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建立财政和金融之间的协调配置机制,快速大量地增加信贷投入,发展农村金融。实优惠施税收政策以提高农业银行的支农的热情度,对某些县域农行发放涉农贷款进行一定的奖励,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使之在资金流动上更占优势,并配以有效的监管政策如呆账核销、差别的风险问责等,完善监管政策制度。出台并完善《农村金融促进法》,通过法律形式把各项农村金融支持政策和金融机构支农责任固定下来,努力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从农行本身做起,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自足高远,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思想是行动的推动力,要全面深化整个企业的“三农”服务意识,把服务“三农”作为一件高尚而有自豪的事情来做。引导全体员工看好“三农”市场,认清当今社会形势,发现重大机遇,进一步拓宽“三农”业务,把眼光放长远,不断挖掘“三农”市场的潜力,从而造福“三农”,造福农行。

2、加强金融品种创新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对于种植粮食类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机具抵押、存货抵押、涉农直补资金担保、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等业务,探索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创新产品。对于种植经济作物类农业经营主体,探索蔬菜大棚抵押、现金流抵押、林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同时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创新农产品订单融资产品,围绕农产品订单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推动我省订单农业加快发展。

不断探索适宜现代农业的金融服务和抵押担保方法,联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换,农村的土地资源灵活化,拓展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贷款,伴随着全体林权制度的变革,扩大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覆盖面。积极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的融资租赁、农副产品的仓单质押、大型农机具抵押,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围绕科技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需求,探索专利权、商标权等的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围绕上下游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以农业中的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方式,为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发展提供新的综合化平台。

3、提升核心环节服务水平

一是要将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服务做深做精。根据全省“五十百千万”工程规划的安排,联系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将支持粮食与油料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项目作为重点投资对象。进一步加强投行服务,积极提供农户及企业所需的并购贷款、境内外联动、财务咨询等现代金融服务项目。鼓励支持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适度组建现代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区域集优融资模式帮助中小龙头企业融资,加快推进龙头企业进入直接融资市场的步伐。

二是要把农产品流通金融服务放在重点扶持的位置。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对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项目进行优惠、绿色贷款。继续支持农产品市场改造升级,规完善市场建设。通过市场带动模式,支持场内商户的融资、结算和银行卡服务。积极推广农产品网上交易,进一步降低的交易成本,支持企业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以及扩大农产品物流速递项目,建立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互补的农产品交易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云: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模式创新[J].中国金融,2013(15).

[2] 陶亮: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模式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 魏海滨、杨爽: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J].农村经济,2008(2).

[4] 李晓岚:新时期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