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

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17 11:23:48

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

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第1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重要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132-01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了相关产业部门的极大重视,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设备,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极大地推动。但是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隐患,只要从根本上清除了这些隐患才能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该种技术的长远发展。

1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意义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通过引进前沿的高端技术,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从专业的角度可以将电子信息技术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计算机技术程序语言设计、计算机游戏开发、光纤传导技术等诸多方面。这些技术的使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前提,通过一定的载体来获取、处理、加工以及为信息设备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化服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特征。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与网络传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是当前经济发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电子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推动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力量,电子信息技术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2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具体问题

2.1 市场结构不健全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市场结构的严重影响。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起步晚,各种产业机构在设置上严重的制约了其长远的发展前景。只有在改革当今市场结构、优化产业流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

就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规模来说,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虽然在规模上我们能够站在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从产业 、产品的质量以及行业发展的综合潜力上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而市场结构的不健全则是造成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

2.2 专业技术人员缺失

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技术人才的依赖性是很大的,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最新领域。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技术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能够掌握核心、实用、综合性的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在该领域的顶尖人才处于紧缺的状态,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难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3 支持性环境的缺失

产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总体来说经济环境、法制条件、政治环境等都会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专门针对高新技术发展的法律体制还没有得到实施和完善,在专利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成为制约科研发展的典型因素。除此之外,专业的电子信息技术攻关人员缺失、市场监管力度较弱、非法使用和贩卖信息技术同样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只有清理和整顿当前的产业市场,提供支持性的成长环境,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才能获得稳定有序的发展。

3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易于传播的特点成为一种全球共享性的技术,正是因为这种全球化的特征使得国际经济危机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刚刚起步的电子信息技术同样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新技术,该产业在发展中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负面影响弱的特点而备受各国青睐,是在当前资源匮乏的经济发展环境中注定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相对于其他的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财力、物力无疑将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将会快速发展,并且将会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3.1 层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在技术研发、产品设

、工艺优化、成品采购及销售等都对于全球化的分工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先进企业凭借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雄厚的企业实力进行信息技术产业的行业优化,将科技含量高的研发和设计工作留在综合能力较强的西方,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低科技含量工作则是转移到拉美及一些亚洲国家,通用产业的调整实现了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这种形势同样存在,具体的表现则是有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向西部进行优化型产业转移。由此可以推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正呈现出层次化、国际化的趋势。

3.2 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建设中,具有相关性的产业在一定的组合下进行集聚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来说,只有这种产业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才能以此为跳板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整个产业处在快速的发展中,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化和集成化的发展将会使得行业生存能力增强,在抵抗外部风险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形成产业化之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可以依托信息的内部沟通、内部流程的优化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而集成化则是产业化形成的重要基础。目前,全球化的产业竞争愈演愈烈,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只有在形成产业化、集中化之后才能增强自身在经济领域的竞争能力。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目前以呈现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3.3 区域性、整体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该技术形成的产业也在迅速的发展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区域性的行业组织逐渐的建立。区域性的行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并且致力于整个行业力量的整合优化,使得该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区域性产业形成的过程中,区域性的集结使得该地区产业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而在全球化不断地推进中,分割的区域又在信息的流通中形成一个大的整体,使其呈现出全球性的整体性。区域性和整体性也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何碧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电子科技,2009(03).

[2]于雷.世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j].电子信息周刊,2011(04).

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第2篇

关键词:设备管理;设备管理信息化;电力行业

一、设备管理概述

(一)设备管理的意义

设备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是在设备维修管理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现代管理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设备既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又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与物质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设备是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中,设备一般占到60%-70%,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国内外设备管理与维修体系的发展

设备管理是在设备维修工程学和综合其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按照设备管理中维修管理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事后维修阶段(BM,Breakdown Maintenance)(1950年前)事后维修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目前仍然保留这种维修方式。

2.预防维修阶段(PM,Preventive Maintenance)(1950年-1960年)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设备的磨损机理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为使每个机件都达到使用可靠和安全,维修工作就必须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从而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图1-1所示为设备磨损规律。

3.生产维修阶段(PM,Productive Maintenance)(1960年~1970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多采用此维修管理体制,生产维修体制是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的一种维修体制,它由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四部分内容组成。

4.各种设备管理模式并形阶段(1970年至今)

20世纪70年代,随着英国月一尼斯・巴克提出设备工程学思想和日本在借鉴学习美国生产维修的基础上形成的个员生产维修体制(Production Maintenance)的出现,世界各国在学习其他国家先进设备管理理念基础上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设备管理模式。

(三)设备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而融合,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宇化、智能化的全过程,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

(四)电力行业发展趋势

电力系统是一个由众多发、送、输酉己用电设备连接而成的大系统,这些设备的可靠性及运行状况直接决定整个系统的稳定和安全,也决定着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检修是保证电力设备健康运行的必要手段。

二、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电力系统的发展

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变电站的数量逐步增加,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及技术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现阶段国家电力公司正大力推广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可靠性维修正如火如荼的在各地展开。

(二)电力设备故障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主要是对当前设备前期的、潜伏性故障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找出它的故障规律,对这类故障的诊断是目前电力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图2.2即为故障诊断的流程图。

图2.2 故障诊断流程图

无论是常规变电站还是无人值守变电站,在其监控系统中,都需要增加一个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用以作为辅助决策手段,进而提高监控能力。要想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需要加入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内容,这样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才更加完善和更有效。

(三)电力设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1.在线监测与状态维修

检修是保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在电力系统中推行状态检修是电气设备检修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操在分析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状态检修的可行性的基础上对状态检修技术的进展进行论述从配电设备测控技术的发展、电力供销体系变革、配电自动化资源的整体优化等3个角度对在线监测与状态检修的技术发展进行了预测。

2.系统工程在设备管理上的应用

系统工程是一门研究总体与全局性的学科,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应用系统工程的理沦和方法促进现代设备管理的形成与发展,设备管理必须立足于企业全局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劳动管理。

3.离线检测无线传输趋势分析系统关键技术有扩频技术,全向天线,工作唤醒等。

4.结合新的设备管理体制和信息工程原理,提出了在该公司建立设备管理信息北系统的硬件环境设计和软件逻辑结构。

三、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前设备管理的主要趋势是,以状态检测为基础,以可靠性维修为中心,以多种维修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

(一)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而融合,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的实质是对设备实施全而的信息管理,主要表现在:

1. 设备投资评价的信息化

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进行全而的技术经济评价,设备管理的信息化为设备的投资评价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途径。

2.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设备信息系统的构建,可以积累设备使用的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利用计算机能够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提高设备效益评价的效率,为设备的有效运行提供科学的监控手段。

3.设备使用的信息化信息化管理使得设备使用的各种信息的记录更加容易和全而,这些使用信息可以通过设备制造商的客户关系管理反馈给设备制造厂家,提高机器设备的实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趋势设备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实质是建立设备维修供应链,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可靠性工程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趋势。所以现代设备的发展方向是:自动化、集成化。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有明显趋势。通过监测设备或生产系统的温度、压力、流量、振动、噪声、油勤度、消耗量等各种参数。

四、总结

随着工程技术领域和管理领域中各种先进技术、先进理论和先进软件开发方法的不断出现和应用,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也将在这些新技术和理论的支持下不断完善和进步。本文通过对设备管理发展的历史回顾,当今电力系统设备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作出了分析,并对未来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做了进一步展望。未来必定会朝着信息数据库化,集成化,网络化,自动化的趋势发展,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软件方面的开发与应用,未来设备必定会越来越复杂,设备管理与信息工程将会结合的越来越紧密。■

参考文献

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第3篇

关键词:石油;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各个产业在科学技术的冲击下得到新的发展,不仅给国际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带来巨大的机遇,还给传统企业的管理体制及组织形式带来极大的挑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会计系统,而财务会计作为经济管理中的子系统,在当前形势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石油产业作为经济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财务会计系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在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1-2]。

1企业状况

中国石油行业经过数次改革,于1998年,重组创立了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1999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发起设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在纽约及香港上市。公司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油气炼化产品销售、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石油贸易等多个业务领域,成长为一个上下游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的综合性石油公司[3]。

2我国石油企业财务信息化现状

石油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经济管理模式必须跟随国际企业的步伐,财务报告及信息的公布必须达到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我国石油企业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20世纪末期,我国石油企业建立起石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当时石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从FMIS3.0开始转变到FMIS5.0财务系统,在FMIS3.0财务系统中主要是依靠人为的操作,FMIS5.0财务系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不仅增加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还拉低了会计处理效率,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财务会计的工作中要面对大量的交易业务,其工作密度十分大。FMIS5.0财务系统的出现不仅改革了这种缺陷,还使会计工作得到有效的规范。FMIS5.0财务系统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对账证的核对及财务报表的核对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我国石油企业在2000年至2005年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构架,实现财务预算管理的模式,不管是在会计管理制度上还信息流程上均具有巨大的革新,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我国石油财务会计系统从单机版到网络版的发展,即FMIS6.0,至2007年的FMIS7.0财务会计系统的出现。在这两年内,我国石油财务实现了地区公司到总部的一级会计核算。我国石油财务会计的改革,简化了财务会计工作的流程,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

3我国石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在现阶段,石油财务会计信息化已是一种指导会计工作的重要理论,结合当前我国石油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以宏观的角度分析我国石油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全面综合石油会计信息化。石油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将会联系起各类信息化的分支学,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在当前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视角下,财务会计将会形成全面的学科体系。财务会计信息化作为当前各个领域的一种独特理论,其建设目标将更加符合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会计工作理念的综合体。在会计信息的未来发展中将会全面汲及项目投资、成本、企业收支及企业经济分配等方面,并将这些方面全面纳入公司的预算管理中,并且能够有效配合集团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其二,财务会计信息化将会综合各类会计信息的发展,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将会汲及其性质相近的所有象,并将其发展体系划分为多种学类,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来看,财务会话信息化相对复杂且包含的信息及领域十分广泛。在这种视角下,石油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将有效整合各种分类的会计信息化,并全面形成综合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其三,石油会计信息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会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将会对各个领域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研究,如管理会计信息化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之间的比较研究,而会计信息化的综合的实现,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化的质量。因此,在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模式看,会计信息化将会朝着更加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走入新层次。石油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其财务工作的定位应服务于集团公司的改革标准。本文从石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旨在促进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宁.浅谈财务会计信息的局限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2(14).

[2]狄方馨.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

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第4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F407.63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现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实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才能向着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迈进。

二、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

当前计算机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表现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三个特点,分别是高效化、快捷化;智能化、集约化;网络化、数字化。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高效化、快捷化特点,是指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进行的计算机智能研究。当今计算机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着智能化迈进,网络技术科技水平主要表现出能够对人类的感觉以及思维进行模仿。还能够像人脑一般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并实现集约化的分析形式。伴随着计算机的深入,使得网络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产物。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交流,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数字处理以及网络化技术来实现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特点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具有高效化、快捷化的特点,主要是体现在对信息的存储以及对多种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这是信息技术充分反应出来的快捷化、高效率的科技特点。

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

1、居民生活信息化。目前,网络已经是生活“必需品”了。鉴于此种需求,房产开发商已经提出了智能小区建设的规划,为小区住户提供高质量的宽带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向用户提供一个实用的网络平台。在智能小区中,居民可以利用此平台实现网上购物、视频在线、远程通讯、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电子商务、居家办公、异地间的资源共享等,真正地将居民日常生活所关心的工作学习、家庭保健、家庭娱乐等问题廉价、快速地信息化解决。

2、教育信息化。当今,互联网和教育这两种力量的融合促成了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其出现具有着极强的时代必然性。互联网起源与教育,当年美国西南部四所大学四台计算机的数据交换引发了如今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与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如今,学校对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新的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推行,全社会广泛开展的信息教育,加上计算机和网络的高度普及应用势必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3、日常设备信息化。随着人们对生活信息化的渴求,越来越多的日常设备都或多或少的应用了信息技术。如冰箱的恒温控制系统、彩电的数字网络功能等等。而日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汽车更是将信息技术在日常设备中应用发挥到了极点。

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

1、技术人力严重缺乏

目前,对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技术人才严重欠缺。不可否认,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的确不少,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中,从事的种类也比较齐全。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单一型的人才,所从事的领域也仅仅只是自己擅长的一部分。复合型的人才在我国并不多见,这就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在这些技术人才中,高端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的严重欠缺,同样制约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

2、发展环境资源紧缺

发展环境资源的紧缺也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产品的假冒伪劣、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盗版产品的走私贩卖以及企业间不良竞争几个方面。这些现象在我国电子信息市场屡见不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潜力。

只有为电子信息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会使电子技术人才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才能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市场的进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竞争能力和整体经济水平。

3、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构不合理,从而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中所研发的产品无法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相提并论,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总的发展趋势很理想,但是由于电子信息产业机构的不合理,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升级,如果想使电子信息技术的产品能够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相媲美,那么就要打破传统的产业机构,根据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现状,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构。

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易于传播的特点成为一种全球共享性的技术,正是因为这种全球化的特征使得国际经济危机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刚刚起步的电子信息技术同样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新技术,该产业在发展中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负面影响弱的特点而备受各国青睐,是在当前资源匮乏的经济发展环境中注定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相对于其他的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财力、物力无疑将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将会快速发展,并且将会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层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工艺优化、成品采购及销售等都对于全球化的分工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先进企业凭借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雄厚的企业实力进行信息技术产业的行业优化,将科技含量高的研发和设计工作留在综合能力较强的西方,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低科技含量工作则是转移到拉美及一些亚洲国家,通用产业的调整实现了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这种形势同样存在,具体的表现则是有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向西部进行优化型产业转移。由此可以推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正呈现出层次化、国际化的趋势。

2、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建设中,具有相关性的产业在一定的组合下进行集聚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来说,只有这种产业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才能以此为跳板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整个产业处在快速的发展中,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化和集成化的发展将会使得行业生存能力增强,在抵抗外部风险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形成产业化之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可以依托信息的内部沟通、内部流程的优化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而集成化则是产业化形成的重要基础。目前,全球化的产业竞争愈演愈烈,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只有在形成产业化、集中化之后才能增强自身在经济领域的竞争能力。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目前以呈现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3、区域性、整体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该技术形成的产业也在迅速的发展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区域性的行业组织逐渐的建立。区域性的行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并且致力于整个行业力量的整合优化,使得该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区域性产业形成的过程中,区域性的集结使得该地区产业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而在全球化不断地推进中,分割的区域又在信息的流通中形成一个大的整体,使其呈现出全球性的整体性。区域性和整体性也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由上文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也随之产生。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因其活跃的和极强渗透力的特征应用于各个行业。在科技迅猛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各类信息技术已步入普通百姓之家,互联网和数字电视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构成成分。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更广阔。

参考文献:

[1] 崔磊:《浅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出的几点建议》,《知识经济》,2011年11期

[2] 高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广东科技》,2008年16期

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第5篇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 发展概况 信息经济电信业电子商务网络服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进程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应最大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通信、网络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7年全球信息服务产业在信息产业中比重已超过60%。世界各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以下就信息服务业中几个主要行业分别作介绍:

一、电信业

目前,全球电信业的收入2万亿美元左右,其中大约80%来自服务收入。全球电信业正进入一个大融合、大变革和大转型时期。目前世界电信业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一是从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单一产业链结构,逐步向TIME(Telecom,Internet,Media and Entertainment)型复杂生态系统的转变。在不久的将来,电信产业将同互联网产业、传媒产业、娱乐产业相互融合,成为新的“TIME”生态系统,电信行业的产业链将不是一条而是多条,每一环节都往下游延伸,并在延伸的过程中,上下游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尤其是产业链下游进一步复杂化,各种链条集合交叉,形成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二是全业务宽带的发展趋势日渐明朗。未来将是一个宽带无处不在的世界,全宽带业务将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的互动媒体体验,以及使用任何设备都能轻松访问相同内容和服务的便利性。三是移动业务对固定业务取代趋势明显。在很多新兴市场,移动网络较固定网络部署成本更低,在这些市场,移动终端成为众多用户的第一部电话,移动宽带也成为他们使用互联网的主要途径。四是All-Over-IP成为移动和固定网络的共同演进方向。随着IP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逐渐面向全IP网络的趋势发展,将能够形成具备互操作、融合的网络结构,这将使得企业节省大量的投资,控制成本和风险,对最终用户实现各种网络的漫游和业务接入。

二、软件业

目前软件业比较发达的美国、日本和印度,这三个国家软件业发展各有其特点。美国针对自己的国情、国力和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形成了“全面发展型”的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在软件产业各方面引领、推动、控制着软件关键技术和产业标准。2004年,在全球软件500强中,除嵌入式软件外,其他领域美国都居于支配地位。2000~2007年美国软件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其在全球软件市场的份额基本保持在40%左右。美国软件产业创新能力很强,拥有领先的技术储备,控制着产业标准的制定,提供门类齐全的软件产品和完善的服务。美国的软件除了满足本国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外,还不断地满足国外信息化发展对软件的需要,是世界最大的软件出口国。日本的软件发展模式为嵌入式系统主导型。日本软件产业以嵌入式系统为主,属于以硬件带动软件发展的模式。日本软件主要是靠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快速发展起来,以内销为主,软件产品一般随各类电子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纯软件在国际市场上占的份额不大。2006年,日本软件产值达960亿美元,其中嵌入式软件收入占一半以上。印度的软件发展模式为国际加工服务型。印度软件产业以软件服务外包为主,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大国。印度主要面向欧美开发定制软件出口,以离岸和在岸开发方式提供服务。2006年印度软件产值382亿美元,80%以上来自软件出口,其中95%以上出口的是欧美等英语地区。据世界银行对各国软件出口能力的调查结果,印度软件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的综合指数位居世界第一。

三、IT服务业

在IT产业中,IT服务越来越占主导地位。2001年IBM公司80%的收入增长来自服务业,2005年服务收入已占到IBM总营业收入的52%。2005年,美国IT业增加值中,IT服务业的比重高达73%,在IT产业的就业中,IT服务业就业占63%。2007年日本IT服务市场规模约为5.07万亿日元,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日本公司的预测,2012年日本IT服务市场规模将接近6万亿日元。2006~2009年全球IT服务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5.67%。纵观全球IT服务业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1)IT服务进入消费品时代。IT服务为电信行业、电力行业、税务行业、交通行业、医疗行业、教育行业、金融行业等众多行业提供解决方案,IT服务成为社会基础设施。

(2)发达国家占据IT服务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美国、西欧和日本服务市场占全球85%。美国为全球最大IT服务市场,占全球比例从2005年的39.95%增长到2009年的40.97%。西欧为全球第二大IT服务市场,占全球比例从2005年的33.46%下降到2009年的31.02%。日本为全球第三大IT服务市场,占全球比例从2005年的13.01%增长到2009年的13.06%。

(3)IT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西方工程技术人员短缺、IT服务在产品中的成本不断上升、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越来越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使企业的研发费用越来越高、外包越来越成为企业创造竞争力的关键等因素正加速IT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中印度和中国是转移的主要对象。

(4)网络服务业。目前全球网络用户正稳步增长,网络服务向高级阶段演进,具体表现在:①网络服务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②网络社会化和智能化趋势明显。③各种网络服务不断融合和创新。 (5)电子商务。由信息技术、商务技术和管理技术结合而诞生的电子商务正处在空前的发展时期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降低了企业经营、管理和商务活动的成本,市场机构普遍看好其未来的增长。目前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新的趋势:①电子商务模式走向融合。②平台标准化促进企业优化业务流程。③Web2.0影响电子商务未来。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高速数据传输网络的建成、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数据库与联机数据库服务的专业化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数据广播技术等的应用与推广,导致了信息存储、加工、传递、查询和利用等领域的重大变革。同时,在需求渐趋多样化、商业模式创新日益频繁等因素的影响下,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分工程度也会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信息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将会产生更多的新型服务业态。

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第6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态势

一、电子信息行业运行概况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对外贸易增势平稳。2007 年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 万亿元,增长18.0%;增加值13000 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 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多数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 和10.8 个百分点。

2.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日益集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日趋深入。信息产业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 万亿元,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 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 家企业比例已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均超过50 亿元。九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 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发挥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 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 以上。

3.产业优势逐渐突出:如能源消耗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竞争优势突出。而从能源产品看,电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据前四位,分别占全行业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联网用户达到2.1 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 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 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 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占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电子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达40%。

另外,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2007 年,我国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降幅较上年增加了0.7 个百分点,比全国CPI 低19.6 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价格指数为85,笔记本价格指数80,液晶电视机价格指数78,CRT 电视机价格指数为95,手机价格指数85,数码相机80,激光视盘机价格指数96.5,音响价格指数98.5。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平抑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0.53 个百分点。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链条不完善,没有低成本的配套能力。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中,产业化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整个创新链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形态,包括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核心部件、生产线以及规模产能配套条件等在内的完整形态。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上述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与合力,导致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出现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特别是在专用设备、装备、材料、测试仪器仪表等基础环节薄弱,更是影响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基础。

2.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我国信息产业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没有迅速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某些关键环节非常薄弱。尤其是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整机产品所需的关键集成电路和重要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的后果之一,就是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对内带动不够,缺乏主动权。

3.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在2008 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2008 年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格局。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7 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三资企业。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 和6 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 和15 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 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 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 个百分点以上。

5.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2007 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三、全球化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产业链条入手,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单点突进。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加强官、产、学、研、商的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产业化的具体实施中,要加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与衔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将政府支持、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建立标准、组织生产和工程化建设以及市场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此外,在产业化的链式突破过程中,短期内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化,是不现实的,应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以提高自主创新产业化的起点。而且,要利用在集成创新中积累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快速内化到自主创新的体系中,为今后的技术跨越进行储备。

2.伴随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产品更新加快,部分产品售后服务(如平板电视机等)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对市场规范和环境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国内法制建设并未健全,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其三是代工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无品牌但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对企业营销思路和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另外,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大型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介入制造业,基于增值服务的产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都使国内品牌企业面临与市场关系割裂的格局。

3.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要求日益迫切,对我国的挑战极大信息产业兴起一股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热潮。最为典型的代表来自欧盟,近几年先后颁布了ROHS、WEEE、REACH指令,EUP 指令(用能产品的生态化设计要求),这些指令针对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在内的用能产品,在设计阶段,对其生命周期涉及的节能、环保要求,提出全面的框架性指令,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理念。企业要从设计源头重视产品的生态发展,建立生态参数档案,并将生态评估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出口面临新的壁垒。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企业将因原材料、设备更换以及内部机构调整和设计生产流程变革而增加生产成本,相关的检测成本也将提高,这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成本优势是一个新的挑战。

面临着产品的升级与产业的生态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就是人才。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 溢出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

中国“的 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显著性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度过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成功地实施信息产业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胡玉梅,戚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2] 别秀梅,李玉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5.

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第7篇

关键词:信息咨询业;经济发展;作用分析;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06-01

近年来信息咨询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产业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相对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来说,信息咨询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性支柱产业,而我国的信息咨询产业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其总体的发展态势却极为明显,推动GDP的增长速度。很显然信息咨询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趋势以及客观性要求,直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一、信息咨询业的作用解析

信息咨询业是一种特殊型产业类型,其主要的组成资本为智力、基础资源为信息、采取的手段为现代科学技术,行使着为我国现代政府、社会组织单位以及企业咨询的服务性行业,其具备的主要特点包含:知识性、技术性、环保型、高效益型以及综合性等等,具体剖析信息咨询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情况,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化结构优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全球化知识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一形式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状态:首先,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中,信息咨询业所占的比重变得越发明显,随着其发展中势头上来进行分析,其发展趋势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的支柱产业,远远超过化工、制造、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其次,信息咨询业在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的基础上,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传统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使之向自动化、现代化以及智能化方向转变,也直接

提升了产业的竞争能力进行了更高层次上的运行效果。

(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

随着实践工作的展开情况来看,信息咨询业对于整个社会主义所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出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信息咨询业中所涉及到的信息咨询市场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其市场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商品化以及产业化的基础保证和动力,而市场的不断培育以及发展必然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完善的关键性因素;其次,促进市场范围的扩大化状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接打破了国际上、地域上的限制性情况,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势头,全球一体化发展势头变得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各个行业的竞争优势;最后,为现代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防范,信息咨询业在开展的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技术为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科学学处理,保证了信息资源的及时有效性,减少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情况。

(三)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传统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资源性的严重浪费情况,而这一问题显然直接影响到了未来经济的发展能力,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信息咨询业作为一种以智力为主要发展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控制了资源性的浪费情况,并促进了产品质量的发展寿命。最为明显的是信息咨询业具备对资源的整合以及开发作用,所以直接降低了物质上的大量投资以及消耗情况。同时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信息咨询业是一种无公害的特殊型产业,所以减少了对我国自然资源的破坏情况,在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上升状态。

二、信息咨询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信息咨询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展开情况来看,其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涉及到几个方面:世界一体化: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支持手段,直接促进了跨国性产业的发展;专业化:很多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保证自身单位服务的个性化状态,例如个别信息咨询单位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单一的为客户进行商标鉴别的咨询服务,所以促进了其专业化趋势的形成;现代化:作为信息咨询业务公司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严格遵循科学的理论、程序以及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工作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以及数据库等技术手段。

三、结语

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政治环境、政策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等,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价值作用也得到了体现和关注,所以本文所阐述的信息咨询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仍旧存在着不全面情况,其具体的作用还会随着不断的发展状态而逐渐体现,所以不难发现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前景是无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 楼天阳.加入WTO对我国信息咨询业影响的SWOT分析[J].情报科学,2002,20(8):869-871.

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第8篇

2007年,中国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和深刻的变革: 从产品形态看,向整机和成套装备发展; 从部件专业生产方面来看,向高精的高端产品发展; 从组织形态上看,向集团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这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直接要求制造业信息化向支撑这些需求的方向发展。面对这些新的需求,系统开发和技术服务则是向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

党中央在十七大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让致力于制造业信息化的人士强烈感受到一个新的战略方向。

信息化从企业内部向外部转移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应用兴起,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日益从内部信息化诸环节向外部管理信息化转移,与产业链、与消费者、与社会信息联系日益紧密,对信息网络和应用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得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从全球来看,世界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走过了一条“由内向外”的道路。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从功能自动化(CAD、CAM、CAPP、MRP)起步,经历了信息系统集成(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MRPⅡ、CIMS),生产过程优化(如CE、BPR)等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国际制造业出现了以虚拟制造、总装制造、转移制造、全球协作制造为标志,制造业信息化的重心开始向外部信息网络化全面转移的重大变局。

在“全球制造”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促使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企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我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制造业主体企业在初步完成内部信息化后,由于产品设计、企业管理、企业协作等方面创新的需要,对外部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十五”期间已经呈现明显的由内而外的“外化”趋势,突出表现在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方面的信息化受到企业的重视。

当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出现的另一重要发展趋势,就是产业电子商务(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和针对消费者个体的综合消费电子商务正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不断优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产业化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外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外部信息化将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对制造业信息化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提升整体水平

在过去“九五”、“十五”的基础上,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在经历了萌芽、成长阶段后,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现阶段要求在过去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亟待提升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

1.从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主要围绕着产品的生产来展开,主要包括全新产品和定制产品。现阶段,制造业信息化开始向整机制造时代的方向发展。同时,制造业信息化也面向专业化零部件加工及其基地建设方面发展。整个零部件要求具有非常高的鲁棒性,以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

2.我国的制造业正在向着集团化和集群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的公司都在围绕企业的协同合作进行工作,以增加集团化的管理能力。通过构建集群化的供应链管理和网络化制造平台,带动ERP向集团化和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3.从资源消耗角度来看,我国是一个高资源消耗的国家。节能、减排、降耗是一个生产系统是否合理的重点衡量指标。因此要求建立很好的执行管理系统,面向投入产出评价的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支持系统,以带动MES向该方向发展。

4.从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来看,要求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具有对市场快速的响应能力,具有面向客户需求管理的销售管理的协同服务能力。

5.制造业企业开始注重绩效考核制度。很多企业建立了法人治理机制,使企业对运营的评价产生了对运营效率的注重。商务智能系统对企业各数据给出分析和评判,带动了新型商务智能系统的发展,使企业向效益型企业的方向发展。

6.服务化是制造行业信息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主要应用对象为中小企业。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采用一对多的服务方式,提供制造行业信息化的应用服务,支持企业的业务过程,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和业务集成,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化应用和实施模式。中小企业及产业集群广泛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也在逐渐由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转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方向发展,以支持企业间业务过程协作和企业内核心业务为服务内容,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7.协同化使制造企业在国际化协作和资源配置的环境中,实现制造业产业的协同和企业间的协同,使企业能够优化配置全球制造资源。目前,大型跨国公司广泛应用数字化综合平台,实现信息化集成应用、协同工作和资源的全球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优势资源,降低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面向成套产品创新开发能力、集团化协同管理能力、企业综合治理能力提高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是2007年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工作重点,并将影响到未来。2008年,制造业信息化也将沿着这个方向深入发展。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