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7 11:28:30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第1篇

辽阳首山农业嘉年华场馆位于辽宁省辽阳县兴隆镇,2015年10月16日开园迎客。农业嘉年华场馆是辽阳首山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模式建设,以“科技农业,乐享生活”为口号,秉承地域性、科技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相融合的原则,以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农业创意为手段,以互动体验为抓手,展现辽阳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成果,集聚国内外农业资源打造新颖的农业盛世景观,突出嘉年华的独有乐趣,不断打造辽阳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嘉年华包括农业科技体验区、农业创意体验区和中央景观带。农业科技体验区和农业创意体验区以科技示范、新奇特农业品种、满汉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打造集科技、景观、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创意农业。

场馆总面积41317.3 m2,其中包括蔬艺百科、紫菜大观、满汉全席、工厂育苗、清水田园、南果风情、花彩世界7个主题场馆。场馆采用湿帘-风机降温、内外遮阳、双层内保温幕、屋面内排水等技术。截止到2016年6月1日,游览人数已达40万余人次。

主场馆介绍

场馆一:蔬艺百科

蔬艺百科场馆是以蔬菜为主题,以各类特色蔬菜新奇特品种和科技栽培方式为展示元素,运用创意表现手法,打造丰富震撼的蔬菜景观。以蔬菜的农业生物学分类为设计主线,分为瓜瓜城堡、豆豆仙境、叶菜森林、茄果乐园、根茎星空、五味姜山、蘑幻王国7个板块(图1),通过全方位展示蔬菜科技、品种、创意景观、艺术体验等内容,带领游客一起品读蔬菜艺术的百科全书。

该馆集中展示蔬菜品种210余种,各类栽培模式30余种,其中涉及新奇特蔬菜品种60余种,农艺科技16项,农艺景观10个,互动体验项目10余项。

该馆达到了百蔬集聚的震撼效果,游客尤其对蔬菜的高科技栽培感兴趣,并与其拍照留念。有的游客特意前来购买该馆的绿色蔬菜。

场馆二:紫菜大观

紫菜大观场馆(图2)的主题是“你所不知道的蔬菜健康”,以紫色蔬菜作为主线,以新奇特优紫色蔬菜品种为载体,将创新科技种植模式和创意景观融为一体,突出紫色蔬菜的营养价值,彰显都市农业发展的科技性和前瞻性,引导市民学习有关蔬菜健康与保健的知识,共同探索紫色蔬菜的神秘世界。

该场馆共包含紫色蔬菜35种,栽培模式10种,农艺景观5个,互动体验项目5项。其中叶菜类紫色蔬菜有紫油菜、红甜菜、紫茎芹菜、紫背天葵、紫色酢酱草、紫苋菜、紫叶生菜、红帆生菜等;根茎类紫色蔬菜包括紫胡萝卜、紫薯、心里美、紫山药、紫大蒜、紫洋葱、紫土豆、樱桃萝卜等;稀特品种有紫根芥菜、紫菜薹、紫甜菜、紫甘蓝、紫秋葵、香芋等。在种植这些紫菜时应用了很多栽培技术,一方面是做展示平台,另一方面能够带动当地产业科技性的发展。其中涉及到的栽培模式有花瓣式立柱栽培、墙体栽培、层链条立体栽培、漏窗式栽培、立体管道栽培等。各式农艺景观穿插其中,包括紫松迎客、心心相印、葱蒜奇境等各式景观,为场馆增添乐趣。

在展览的同时,紫色蔬菜的高食用价值引起了当地人民的重视,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场馆三: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场馆(图3)以“农耕、民俗文化”为主题,种植展示和农事体验相结合,融入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满族关东文化。游客在这里既可以感受春耕的忙碌,又可以体验秋收的喜悦,并深入了解满族同胞的生活习俗和体会祖辈闯关东的艰辛。用场景再现和互动体验为表现手法,使游客在参观游览和互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满族历史。以最能打动人的故事和文化唤起每个人对故乡、对岁月的追忆。满汉全席,带您一起品味满汉农耕记忆的盛宴。

场馆共设置农事体验类互动项目20种,主要是一些农事活动的体验,如石磨体验、鲁班锁体验、墨斗弹线、积木体验、剪纸体验、铁艺编制等多项互动项目。

该场馆地方特色浓郁,布置民族气息浓厚,勾起了游客对家乡的回忆和对民俗文化的品味。

场馆四:工厂育苗

工厂育苗展馆以种苗繁育为主,为农业嘉年华展馆持续运营提供优质稀特种苗,是农业嘉年华保持活力的源泉。

结合农业嘉年华的特殊性,采用了种子引发技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硫磺熏蒸技术、换头再生技术、EM菌有机肥发酵技术、高位嫁接技术、物理诱杀技术、增氧技术、断根再生技术等17项技术,以及穴盘育苗、平盘育苗、岩棉育苗、营养钵育苗、盆栽栽培、水培驯化育苗等6种栽培模式。

此场馆承担着每年300多个花卉蔬菜品种的种苗及盆栽繁育,并供嘉年华苗木更换与储存,不对外开放。

场馆五:清水田园

清水田园场馆(图4)以“水”为主题,通过水生植物、人工湿地、水培蔬菜、灌溉展示、特殊功能水展示及多项水上娱乐体验环节,全面深入地展示水资源融于农业、融于生活的科技性、艺术性、趣味性。通过各种水的应用和体验场景,贯穿到全馆的水景观、农业高效用水、水互动体验、水生态净化循环、水产品展销售卖中,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可赏、可玩、可食、可学、可探的水的生态休闲场所。

全馆水生植物有32种,沙生植物38种。以微纳米水、磁化水、陶瓷水、营养水、负离子水、反渗透水、软化水、自来水等8种水配置的营养液为依托,采用8组双层DFT水培种植红、黄、白、绿4种颜色甜菜品种,通过“好水种好菜”的试验,让游客直观看到水对蔬菜长势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相关技g28项,景观小品12个,体验互动13项,售卖产品10个种类。

该馆各种水科技是吸引游客的亮点,还有供小孩体验的各种功能水,吸引了大量游客。

场馆六:南果风情

南果风情场馆(图5)的主题是“南果北种”,寒冷东北和温暖的南方营造一种反差效应。还原南方果树生产、丰收的场景;将南方水果品种、文化、科技、景观、体验、互动融为一体。同时展示当地特色的北方盆栽果树和秋收果品,达到南北方文化的融合。

南果北种的品种有29种,例如水蒲桃、人心果、菠萝蜜、可可、杨桃、荔枝、无花果、菠萝、杨桃、台湾青枣、神秘果、龙眼、火龙果、苹婆、莲雾、红果仔、金桔、橘子、柚子、柠檬等。栽培技术10种,景观创意8个,互动项目6项,体验项目5项。

该馆的设立在东北引起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摩南方水果的生长过程。

场馆七:花彩世界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第2篇

    关键词 农业 科技园 生态旅游 模式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将二者融于一体、富含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则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大有发展前途。

    一、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00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 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 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 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 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5 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并将99生态旅游年珠海开年仪式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第3篇

关键词:果树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景宁

近年来,景宁县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加大科技投入,果树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其品种增多,面积扩大,产量增加,为丰富畲乡的水果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畲乡景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1果树生产现状

“十一五”以来,景宁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果树生产发展,引入名特优果树品种10多个种类,32个品种(系),主要以早熟梨(翠冠)、板栗、甜橙、椪柑、温柑、油桃、东魁杨梅、黑李、葡萄、杏、枣和石榴等为主。水果业生产发展以来,成功注册了“农发”牌果品商标,制定了“农发”牌梨、李产品地方标准8个,多个类型的水果产品分别通过农业部及省、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并多次在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上荣获农产品金奖、优质奖。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县果树面积达3 753.33 hm2,果品总产量逾7 000t,总产值达1 900余万元。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结构不合理,大宗果品比例高

一是高质量精品水果少,能够成批供货的优质果品数量有限,与市场需求相比,柑桔、梨和板栗三大树种所占的比例较高,葡萄、桃、鲜枣、枇杷等淡季水果品种占比重偏小。二是各树种内部结构不合理,有的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品质不好,造成果品滞销、价格低廉,挫伤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2.2重开发轻管理,低产果园面积大

前些年,景宁县对乡镇有新开一片基地的考核任务,许多乡镇都利用广阔山地大力开展果树种植,但多数新开发基地立地条件差,建园标准低,特别是栽后的管理跟不上,出现重栽植轻管理的现象。果园开发好后无人抚育管理,造成很多果树生长质量差,低产果园面积大,占总面积的30%以上。使整个果树的产量偏低,效益受损。

2.3科技含量低,优果率低下

农民科技意识低下,技术能力差,管理跟不上,培育、嫁接、修剪、病虫防治等措施未有效落实。造成果品大小不一、形状不整齐、果面着色差、病斑、挤压碰伤、肉质发面、味淡、偏酸、香气不足等问题,果品质量参差不齐,优果率低,景宁县优质果品不到总产量的20%,高档果产量不到总产量的30%。由于品质不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差。

2.4投入不足,建设资金短缺

农村农民资金有限,政府除了经立项的基地建设补助以外没有专项资金扶持,整个产业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开发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防灾抗灾能力不强,严重影响果园后期管理,缺乏必要的抚育管理经费,病虫为害严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培训和推广难以正常开展;果品的保鲜、贮藏能力弱,加工业滞后,商品档次低,生产、流通相互脱节。

2.5小农意识强,市场竞争能力弱

景宁县的果树生产多数由农户分散经营,只注重品种,忽略品质,各自为政,只顾当前,不考虑长远,缺乏战略眼光和市场竞争意识;同时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导致果品市场交易活动低效、市场竞争能力弱。

2.6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推广应用

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和技术人员服务农民的积极性相互脱节,使得许多果树栽培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应用到位。一些引种试种成功并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品种不能及时推广,往往造成品种结构调整滞后,产品销路不适,果品产量、质量无法有效保证,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

3发展对策

3.1认清形势,明确发展方向

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一稳定,二调整,三提高”的指导思想,结合景宁县的立体条件和生产现状,加快景宁县果树生产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充分利用山区良好的山地自然生态优势,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依靠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强化服务职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投入,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与推广,提高产量和品质,努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实现果树生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2发挥优势,树立发展信心

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生态优越;加上景宁县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畲族”风味,畲乡生态旅游红红火火,对发展生态无公害果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同时,景宁县近邻丽水、温州,与杭州、宁波、上海等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方便,为发展果树生产提供了销售市场保障。景宁县果树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3.3合理布局,突出发展重点

制订一个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需要的长远规划,根据高山地区、中海拔和低山沿溪一带的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发展的品种、规模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特别是要加强淮坑库区周边的调研,进行科学决策。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具有畲乡地方特色优势产品的开发和利用[2],选择的品种应注重名、特、优和反季节品种的发展,重点发展梨和板栗,加快发展葡萄、桃、鲜枣、枇杷等优良品种,不断提高优、新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品种比例,促进全县果树品种优化组合,提高种植效益。

3.4加大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果树生产是一项长期较高投入的专业性生产,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果树产业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认识,把果树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协调部门配合,尽快制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增加对果树生产的投入;加大扶持果树重点大户、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把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充分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促进果树生产的健康发展[3]。

3.5科技引领,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实施科技兴果战略,向科技要品质,向管理要效益。要加强做好技术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技术讲座、科技入户、示范指导等方式大力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果品种植、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速果树新品种的引试推广、低产果园的改造、无公害基地建设,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区,发展大棚设施栽培、果园绿肥套种。严格按照各类产品标准和有关技术规程进行科学管理,综合采用良种壮苗、高接换种、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园覆盖、节水灌溉、病虫综防、果实套袋等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种植科技含量。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第4篇

一、当前农民旅游市场的问题

市场认识不足。要搞活市场、做大市场,商品的多样性与买方市场的广泛性是不容忽视的,旅游市场同样如此。就目前状况而言,无论是旅游服务市场本身,还是由此所带动的商品市场,其买方主要是城镇居民,农民只是充当边缘角色,针对农民旅游市场的服务极少,严重的阻碍了市场的发展。

产品单一,品种缺乏。目前,旅游企业大都盯住收益高的入境游、出境游等高端旅游产品,大力宣传度假游、森林游、生态游、科考游、商务游、修学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很少顾及低端旅游产品。农民旅游产品有效供应严重不足,配套服务匮乏,极大地制约了农民旅游。

价格定位矛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民长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据中国旅游年鉴资料,200―300元的人均旅游消费将构成近年农民旅游消费的主流,如此消费水平仅为城市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35% 。虽然有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旅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省,这样就对旅游企业来讲利润率偏低,这就形成了市场潜力大和企业利润率低的矛盾。同时,各地区逐渐意识到农民旅游市场这块“大蛋糕”并纷纷加入到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行列,地区间的竞争加剧。此外,旅游景区景点竞相涨价特别是知名度高、景色优美或历史文化价值高的景区(点)、油价上涨导致的交通成本上升,价格偏高。

宣传途径单薄。目前,农民旅游在出游方式、地点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大部分是通过亲友介绍或自行出游,特别是随着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不足显得更为突出。

促销力度薄弱。目前农村严重缺乏专门的旅游服务机构,即使有的农民朋友有出外旅游的想法,想要咨询了解详细情况,也没法得到及时的答复和解决,而同时旅行社企业又通常将促销的重点放在城区,忽视了向农村市场的延伸,形成了促销的“三无地带”。

二、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市场策略。旅游企业应对农民旅游市场细分,确定好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农民旅游市场可细分为农村青年、先富的个体户、专业户、乡镇企业职员和农村老年人、农村妇女等市场。旅游企业应重点对沿海、沿江农村等经济活跃地区先行开发,并作好市场渗透计划,再影响其他群体;还应对主要客源及其旅游目的、消费行为特征、消费偏好及客源流向等进行深入了解,系统地搜集与农民旅游需求相关的信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

产品策略。设计适合农民的旅游商品。在设计旅游商品时要选好项目定位.开发以下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①都市风光游。农村居民喜好热闹.因此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多选择省内着名景点、着名大城市等.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开发中可以设计像都市风光游、市内一日游、集市购物游等旅游项目。②农村学生求知游。学生市场在农村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空间.可利用寒暑假组织农村学生到着名中学、着名高校进行参观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优秀学生可奖励他们到着名学府进行“体验式”学习。③其他欢乐蜜月游、中小城镇建设模式考察游等都可以考虑。④农业科技旅游。农业科技旅游包括生态农业游、科普游等生态农业游是指农民到其他比较富裕的农村旅游。同时学习如何选种、耕种、施肥怎样可以更环保、更高效、更科学。而科普游则推出科技农业园 农业博物馆等项目,把旅游与学习生产技能、科技知识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到这些地方旅游的欲望。如农民旅游节.是把农村商贸洽谈、娱乐、趣味体育竞赛融于一体,既放松了心情又交流了农耕经验、购置了化肥甚至预定农耕机械等。免费论文参考网。⑤农民淡季旅游。由于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农民的大部分闲暇时间集中在冬季而冬季又恰是旅游淡季,旅行社人员闲置,饭店的客房出租率比较低.旅游景点比较冷清。此时农民正处于冬闲时节,因此农民可以在这段时间出去旅游,旅行社可以利用这一机会.适时出售旅游组合产品并适当降价销售来吸引农民。

固有的观念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所以旅行社企业还是应该开发质优价廉农村旅游产品,来最大限度的吸引农民旅游。农民旅游还是选择大众化接待设施,降低旅游产品成本,必要时可为农民提供优惠措施,如季节折扣、适当降低门票价格等,从心理上使农民愿意关注旅游产品,使其出游愿望变为现实。旅游淡季时,可降低对团队人数要求,以吸引收入水平较低又有闲暇时间的农民旅游。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第5篇

[关键词]新常态;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

所谓农产品品牌,即农产品品质与经营者、产地的综合性识别标签,是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影响企业信誉度与消费者诚信度的关键标示。农产品品牌与其他工业商品或服务品牌相比,其特征在于:第一,独特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健康有直接关联,所以需要标准化、产业化与安全化的生产管理体系;第二,自然资源的优势,不同农产品存在着特色化的产地资源优势,彰显其产品品牌的差异性与核心竞争力;第三,原创性技术对农产品品牌价值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农产品的品质与品牌价值,都将受科技水平的影响。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农业产业也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外贸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采用现代化的品牌战略管理模式,才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项具有复杂性、持久性与动态化的系统工程,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在于匹配和企业一致的市场理念、企业文化理念、竞争理念与营销理念等,要求企业自身以先导产业与优势产业的优势产品为主,全面带动品牌战略的发展,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突出优势。创立与发展名牌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目标,需要透过战略管理提升品牌价值。所以在此背景下,必须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在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市场交易额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企业要建立起长久的发展战略与目标,通过充分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产业与产品群,推动产品在市场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第二,强调整体带动。“先谋势,后谋利”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即企业需要透过打造名牌活动,构建严格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通过全面带动营销战略发展的活动中,提高品牌的声誉度。第三,坚持不断创新。农产品的发展需经过多年的努力,品牌的建设亦是如此。纵观目前市场上的诸多知名农产品品牌,其发展历史并不长久。而想要创立长久的品牌,使品牌升级为名牌,则必须要开展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通过创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创新的技术保持名牌的市场吸引力。

(二)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原则

第一,坚持市场导向。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产品品牌的创立与发展,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流程中,需要立足于现实市场环境,根据市场的导向进行整体战略的规划,通过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发展。第二,注重比较优势。对于农产品品牌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同质化发展趋势下,尤其要注重特色化的优势建立,借助资源优势创造区域农业特点,打造产品群链,实施聚焦战略,通过顺应政策引导,奠定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坚实基础。第三,轻重结合发展。利用“二八”定律,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对一般发展和重点发展的区分,在市场发展进程中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也要维护一般发展渠道。面对重点发展规划区域,要强调新产品的营销战略与规模化的产业发展。第四,坚持科技支撑与动态发展。农产品品牌虽然与其他工业品牌的属性有所差异,但是都需要以科技为支撑,通过较高的产品科技含量,确保产品的品质安全,进而形成较强的品牌实力。现代科技不断革新,产品不断创新,所以在品牌战略管理中,还要坚持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在保持企业优势的同时,不断充实品牌的内涵,打造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的竞争力。

二、新常态下影响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制约要素

(一)传统思想理念制约要素

新常态背景下,对农产品品牌及其价值的错误认知和理解,相对滞后的传统思想理念,显然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发展的首要因素。在现代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对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正确认知和全面了解。为了能够扩大生产与推动发展,很多企业竞相贴牌生产。殊不知贴牌生产虽然有助于推动发展,但是却属于国际国内分工的低端层面,利润较低且缺乏持续发展竞争力。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经营企业轻视品牌建设而重视贴牌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2006年我国山东的一家企业出口创汇高达1.6亿美元,然而却没有品牌商标,所以在几年后就丧失了品牌竞争力,于2010年倒闭。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下,农产品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不仅会影响对外出口贸易额,而且在市场开放化发展的环境下,在国内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二)传统品牌营销制约要素

根据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营销现状可知,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还存在着营销策略的制约。一方面表现为营销意识薄弱,营销主体不成熟。部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企业没有及时更新营销理念,缺乏整合性的营销理念,更缺乏科学性的分析。在营销策略上,没有结合农产品的整体特点进行发展,无法解决产销失衡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缺乏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表现在品牌营销意识不足,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在现有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营销策略中,很多产品缺乏品牌性的包装设计与推广,尤其是特色性的农产品品牌,更是在同类产品竞争中缺乏竞争性。目前我国农贸市场内的很多农产品均属于初级产品,在生产加工方面均属于初级加工产品,在流通、质检与管理等环节,也由于缺少整体性、标准化的监管体系,导致农产品的质量非常不稳定。与此同时,缺乏品牌形象的塑造,重视品牌炒作而忽视品牌建设的情况也非常明显。在市场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品牌营销还面临着假冒伪劣品牌的干扰,不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大力推广。

(三)新常态下市场制约要素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中,市场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氛围。作为农业大国,在我国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产品市场份额巨大,且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往往存在着多个区域内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在此背景下,为了强化地方经济发展,部分地方政府限制了商品的自有流通,阻碍了农产品的品牌发展。以双汇集团为例,为了能够开展全国化的发展战略,双汇利用十余年的时间才突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围栏”,在全国建立了两千余家销售网点。据我国商务部的调查显示,我国农产品在20个省市面临着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锁,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品牌还面临着贸易壁垒的限制与阻碍。根据中国海关2016年的关于2015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数据显示,我国从美国和巴西进口的农产品占我国全部进口农产品50%以上,而由此产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也占到了逆差总额的47%。我国农产品对外逆差的高度集中产生的原因在于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国际影响力较高,部分国家对于外来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并且本国的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较强,有着一定的贸易壁垒,美国、欧盟和日本等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限制。与此同时,关税措施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作用,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四)政策引发价格波动制约要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发展,并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然而对农产品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却始终考量不足。尤其是在新常态背景下,政策法规的约束力还并不足以推动农产品品牌的持续发展,缺乏整体规划,还需要不断构建具有约束力、便捷性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我国的基层政府在公共财政稳定农产品价格上,还存在政策使用的科学性不足问题。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看到有的地区通过建立集贸市场维护了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于是在本地区也开始大量建设集贸市场。但这种集贸市场的建设往往缺乏科学的论证,最终难以有效实现对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引导。农产品价格监督的信息化体系与法制化保障不完善,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人员。与此同时,我国当前也缺乏农产品价格监督的法律保障体系。导致在农产品市场监督过程中,经常出现违法侵权行为,从而削弱了部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三、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建议

(一)树立农产品品牌的名牌战略理念

现阶段,我国新常态经济正在从粗放型转向专业化、精细化,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在国际范围内,缺少知名品牌,即使在国内也十分缺乏优秀的品牌产品。企业的名牌战略,即在生产、经营及销售等阶段,根据名牌战略严格要求自身。其特点需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其目标在于长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关键在于“名实循环”,就是要实践与名气相等,实践方面包括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等,而名气就是名牌的效应,名牌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名牌战略会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树立名牌发展战略,预示着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将有更高的标准与更长久的发展规划。根据《2015年我国农产品行业品牌建设趋势分析》显示,以我国四川省为例,在两千多个农产品品牌中,品牌价值在1亿元以下的占12%,品牌价值低于平均值的占37%。由此可见,四川省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还有待挖掘,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发展,必须要先建立起名牌发展战略,才有助于推动农产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二)结合互联网创新品牌营销策略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政府迎合时展趋势,提出了“互联网+”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可以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与网络技术,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平台的移动营销形式受到企业欢迎。在此背景下,农村或农产品的销售企业可以采取定制移动营销的方式,联合移动广告平台,借助短信、微信与微博等方式,开展与市场终端消费者的交流活动,传递农产品销售信息,建立信息平台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在互联网时代农产品的销售离不开中间平台,很多中小型的农业企业以及一些个体农产品销售商,基本上都是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自己的店铺而后从事互联网销售。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一般可以为农业企业提供实时通讯的工具,帮助企业和消费者进行销售事宜的沟通。此外,在第三方平台上,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功能,来为农业企业提供相关消费需求信息,帮助其寻找到合适的顾客。而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电子商务,农业企业也可以在物流、信息安全、支付安全等问题上减少自身维护的投入。当前我国最为典型的第三方平台就是淘宝(天猫),根据关键词搜索可知在淘宝上的农产品销售企业数量不低于1000家。众多农产品销售企业的集聚为平台赢得了市场声誉,也为企业增加访问量提供了条件,帮助农产品构建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利用工业思维奠定农产品品牌的物质基础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是农产品品牌的有效支撑。在新常态背景下,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产品龙头品牌与龙头企业的培育。构建大型标准化的原料基地,以标准化规范化农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内在产品价值,丰富品牌的内涵,树立品牌在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策略中,还需要不断重视技术创新发展,保持农产品品牌的活力,无论是生产还是加工,都要注重每一个环节,提高技术含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借助信息化建设与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科技,将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全程把控,无论是在产、供、销的哪一个环节,都可以实时了解真实的市场情况,开展有效的品牌战略管理策略。在信息化的支撑体系下,还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流通渠道,降低物流成本。

(四)发挥政府职能塑造良好环境

营造强势品牌,除了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市场主体地位之外,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通过政府建立并健全品牌的保护制度,构建品牌推广和促进体系的完善,打造生态型品牌关系,为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策略的开展。一方面,政府要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规范化发展,做好标准化的监督;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公共服务项目的提供与资金的援助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进程,促进农产品品牌的特色化发展,为农产品品牌发展打造一个多层次、多成分与多渠道的市场流通格局。

[参考文献]

[1]戴程,杨建州.中国农产品品牌结构模型及实证研究——以中粮集团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8-62.

[2]邓贝贝,颜廷武.关于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622-626.

[3]李敏.国内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9):165-168.

[4]李敏.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定位和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0(2):90-92+107.

[5]宋志金.我国农产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12):1316-1319.

[6]孙巨青.烟台市福山区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4.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第6篇

一、发展现状

1.概况四川是我国花卉和盆栽生产大省,在改革开放以后,花卉盆景这一新兴产业已上升到全省农业的第三大产业。2005年,四川花卉业生产总面积50 321hm2,其中盆景1 293.2hm2,占花卉生产总面积的2.6%;花卉业销售总额271 243.17万元,其中盆景16 048.3万元,占6%。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观赏植物和食用植物,占60%左右。目前川西的盆景生产主要集中在温江、郫县、都江堰等地,约占99%以上,而盆景的销售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市锦江区、温江、郫县、崇州等地。

2.主要特色优势品种

(1)大规模苗木雪松、乌柿、银杏、罗汉松、紫薇、六月雪、桂花、梅花、竹类。

(2)盆景园川西盆景园虽多,但各个盆景园又各具特色。如杜甫草堂盆景园主要展示川派各种类型的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望江公园盆景园以竹石盆景为主;离堆公园清溪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主要是展示盆景古桩;武侯祠盆景园由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百花潭公园盆景园每年都要举行各类盆景展览;私人盆景园除了展示自己生产的盆景外,还展示从各地购买回来的盆景精品。

(3)温江盆景温江的川派盆景蟠扎技术起源于清末,是川派盆景的发源地之一。温江盆景主要分布在玉石、寿安、踏水、镇子等乡镇。主要品种有乌柿、梅花、贴梗海棠、罗汉松、紫薇、银杏、六月雪等产品。

(4)观叶植物有红宝石、蓝宝石、万年青、龟背竹等观叶植物。

(5)彩色植物有红叶小蘖、红继木等彩色植物。

3.产业化发展现状目前四川省花卉产值20多亿元,以成都为主的川西平原花卉,生产面积超过8 000hm2,占全省总面积的60%,盆景、盆花生产量占全省90%。四川现已建成了都江堰――青城山花卉产业观光示范带、安龙镇花卉盆景产业万亩示范基地和中兴镇花卉苗木展示销售中心。可见,四川盆景产业化开发在种植、营销方面,拥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发展前景。

二、存在问题

1.专业化程度低,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雷同我省盆景作为一个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盆景生产面积近年来增长较快,但整体生产水平低,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小而全”的模式普遍存在,产业意识淡薄,设施设备落后,产品结构不甚合理,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生产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各区县没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单位面积产值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缺乏科技和人才支撑我省盆景科研力量弱且分散,现有技术人员仅占花卉从业人员的1.4%,科研经费相当缺乏,科研严重滞后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极少,科研转化率低,速度慢,重复研究,栽培技术不配套,对植物资源系统研究不够,没有突破性品种,技术含量高、商品性好的科技成果较少。绝大部分只能靠引进,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3.盆景运输绿色通道不畅,交易方式陈旧落后盆景产品运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目前我省对花卉、盆景未实行绿色通道政策,花木运输需办6个许可证,既烦琐且费用又高。加之我省盆景产品主要通过产地集散方式销售,对盆景拍卖、网上购货、定单交易等现代盆景交易方式仅才开始尝试,经营方式单一。销售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花木盆景的及时销售。

4.信息不灵,产销脱节,出口创汇能力弱农户、企业信息来源渠道窄且慢,不能及时、准确地捕捉市场信息而组织生产,部分地区出现盆景销售困难。大生产和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盆景在四川花卉产业中的比重还很小,尚未形成完整的盆景产业链,无盆景售后服务体系。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不力,致使我省颇具市场竞争力的川派盆景无法大规模出口外销,难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5.地方花卉资源保护、开发力度不大我省植物资源种类多且数量大,尤其是野生资源如都江堰的高山杜鹃、大巴山区的古桩腊梅等,不少品种已多次在全国花展中获金牌。但由于重视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造成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三、发展建议和对策

1.运用产业政策,加强政府宏观指导运用产业政策三大手段对川派盆景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超常规发展,缩短赶超时间,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宏观管理的政府部门,应抓政策制定和产业指导,完善盆景产业政策,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推广工作,力争使川派盆景在国际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构建多种融资渠道,为川西盆景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科研合作

加强对农业科技队伍的改造和提升,推动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对农村基层干部、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的系统培训,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业大户参与农业科技研究开发;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科研开发中心,引进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种养业大户、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加强合作,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牵头或参与组建新型农技推广组织。

3.完善市场体系,扩大销售渠道

建立规范的花卉交易市场,减少中间商的流通环节,能促使花卉流通顺利、便捷、高效地进行,同时可降低花卉流通成本,得利于生产者,让利于消费者,从而促使花卉生产进一步发展。要着手研究和建立市场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并重点做好市场引导和服务,建立和完善花卉信息网络。进行花农合作社建设试点,联合分散的花农,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增强宣传力度,引导推进消费

动用各种媒体,正确引导、鼓励和帮助人们培养起对花卉消费的兴趣和情趣,增加他们对盆景的喜好,以从根本上促进盆景市场的繁荣与发展。盆景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因此在为消费者提供盆景产品的同时,要千方百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核心是要方便消费者群体购买,并作好售后服务。对于个人消费,最主要是提供方便。可以多设网点、送货上门、指导养护和开展盆景养护技艺培训。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第7篇

**市太行山区面积3801平方公里,占市总面积的30.4%,农村总人口58.4万人,约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1/10,涉及**县、沙河市、临城县、内邱四个县的36个乡镇,935个行政村,形成**市西部天然生态屏障,对**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市山区的生态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市的天然绿色屏障。山区4县横贯**市西部,是我市林木、水源、矿产和再生能源的重要基地。即是我市及东部平原地区的“自然水塔”,又是阻挡西北寒流的重要屏障,对全市的生态平衡和安全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革命老区。山区县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县的浆水和前南峪是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革命老区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搞好山区开发,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意义重大。

三是矿产资源和生态资源集中区。山区矿产资源丰富,铁、铜、煤、镁、钙、水泥灰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是干鲜果品、杂粮和中草药的主产区。

四是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区。山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已开发和待开发的景点有30余处,是我市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后花园”。

五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差,交通不便,“干、旱、薄、蚀”严重,经济发展较慢,开发山区对建立小康社会和构筑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通过贯彻实施“科技兴山、开发兴山、开放兴山、合力兴山”战略,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注重发挥全社会的合力作用,激发山区开发建设的内在活力,坚持科技创新注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开发经济模式,山区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开发治理速度和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同时山区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市的山区开发建设仍然是初步的、较低层次上的,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还不相适应。山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影响仍然比较严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很突出,生态环境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要求;山区旅游观光业刚刚起步,生态游红色游还很不完善;山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链条环节不全,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严重滞后,名牌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山区科研开发推广力量薄弱,社会化综合服务能力弱,手段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差,科技含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山区开发建设的质量、进度和水平;山区开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仍然是瓶颈因素。

二、基础条件

1、开创了“太行山道路”。20多年来,通过上级有关单位的鼎力支持,一批科研院所单位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大力帮助,深入实施“科技兴山,开发兴山,开放兴山,合力兴山”战略,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制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推广50多种生态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各类新优品种121个,兴修水利工程542处,完成了一批试验区和开发项目,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山之路,被国务院命名为“太行山道路”。

2、总结出一整套山区开发治理经验。我市以科持为支撑开发治理山区,通过多年山区开发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一整套山区开发的宝贵经验,实现了由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由栽培措施向生物工程措施转变,由技术开发向技术经济一体化转变,由科技示范点向综合试验区转变,开创了山区“生态经济沟”治理模式,丘陵区“农林牧三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山区开发治理科技含量明显增加,山区开发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推广。

3、树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典型。先后通过各级科技项目扶持了前南峪、西峪、岗底、西竖、良峪等片麻岩开发五大中心试验区和**县山区景观生态建设,内邱绿色苹果产业化开发,临城县丘陵区高效林草畜生态链建设等三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实施了沙河“优质奶牛繁育标准化饲养及奶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内邱“无公害板栗产业化生产技术”两项“一县一业”项目。重点支持了山区干鲜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示范、山区生态工程建设与示范、丘陵区三元立体生态经济结构模式开发建设、板栗保鲜加工技术、生态营养蛋生产技术和“农业科技传播站”建设等课题的研究与开发,起到了自主创新、示范带动、辐射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山区治理的科技含量。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实用性强转化率高的科研成果。仅十五期间就有11项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其中,“人工再生生态景观建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在全省山区开发建设中取得的最高水平的技术成果。“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经济林景观建设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板栗奶加工技术及产品”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4、有明显的产业优势。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有了基地树龙头”的指导思想,重点扶持了太行板栗、优质苹果、薄皮核桃、高档果枣、药材种植、生态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我市太行板栗基地已发展到50多万亩,年产量3130吨,针对板栗不耐藏,加工率低的实际,扶持起以板栗奶为主要产品的内邱富岭果品有限公司。**宏源食品公司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栗蓉、栗脯加工企业;前南峪益发实业公司投资3600万元建设栗仁加工厂、蜂胶加工厂、保健茶加工厂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初步建成,投入生产。以富岗集团、弘隆公司为龙头的优质苹果产业化生产,优质苹果基地种植面积达到7万余亩。优质薄皮核桃是我市丘陵区开发治理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在浅山丘陵区已发展2万多亩。以临城县、**县为中心的枣生产基地也可初步形成。

二十余年来,在国家、省市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经过全市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山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我市的山区开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发治理片麻岩山场93.95亩,使片麻岩山场初步治理面积达到200万亩,占可利用片麻岩山场的93%;完成造林面积119万亩,飞播造林85万亩;开发治理干旱丘陵荒岗21.84万亩,占可利用荒岗的34.8%;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0平方公里。山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止;山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山区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初步形成了板栗、苹果、大枣、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产品。其中,“富岗”牌苹果荣获**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等称号,“浆水”牌果品成为**大专用果品。山区林果种植面积增加70多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8倍,森林覆盖率达到32.6%,比全省平均高出8.4个百分点;山区县市国民生产总总值提高10.9倍,财政收入增加5.3倍;交通、通讯、水利、电力、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出现了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喜人景象。

我市的山区开发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及省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走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第一,我市多次荣获**省山区创业奖,2001年获全省唯一的**省山区创业一等奖。

三、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山区的发展实际,“十一五”期间,我市星火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崇尚绿色与可持续协调发展,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兴山、开发兴山、开放兴山、合力兴山”的发展战略,完善山区产业优化升级,巩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构建山区社会化综合技术服务新平台,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功能,以星火产业带建设为契机,把太行山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繁荣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区。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1、山区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

本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防治结合,法制监督,市场运作的原则,把西部太行山区建成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区和风景旅游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根据各县产业特点,建立产业带,开发基地,示范区和辐射区,抓住亮点,闪光点,以点带面实现整体开发。

3、发展和壮大特色产业

在强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的同时,依托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4、树龙头,打品牌,拓市场

按照“围绕产业树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原则,针对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由“龙”头伸向市场,“龙”身连农户,从而实现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同时对主导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创建名牌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弘扬已有品牌,打造新品牌。

5、强化科技引联和科技服务

建立以专家为依托、企业为主体,产业为基础、服务为手段,农民增收为目地的“农村科技传播站”,通过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的整合,推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由龙头企业,科学专家,优势资源和农村相结合的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建立以科技人员,科技部门为依托的农民主体型自发组织的民间行业技术协会、研究所;完善建立科技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6、做强做大生态观光与红色旅游产业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强劲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利用我市太行山地貌形态丰实,历史文物古迹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红色资源及特多林果荟萃的优势,建立菜摘园,休闲山庄,完善配套设施。发展相关产业,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和特种资源,强力打造**市“后花园”。

四、框架、布局与发展目标

(一)框架

根据我市太行山区特点,大力发展具有我市山区优势特色的区域经济、富有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6大优势支柱产业,建立26个星火科技示范基地,扶强24个龙头企业,组建10个星火技术传播站,建设18个文明生态村。

(二)布局

**市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包括**县、沙河市、临城县、内邱县四个县(市)。

(三)发展目标

1、到2010年,六大支柱产业建设26个星火产业基地,核心区面积16万亩,示范区面积43.5万亩,辐射区面积262万亩。农民人均收入,核心区由**年的2800元,增加到4700元。示范区由**年的2300元,增加到4200元。辐射区由**年的2100元,增加到3800元。分别增长1.7、1.8、1.8倍。

2、扶强24个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60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40个。企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

3、组建10个星火技术传播站,示范推广新技术30项。每年培训各类技术10万人次。

4、建设18个文明生态村,推进农民知识化、农村信息化,带动180个文明生态村发展,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5、项目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植被覆盖率:到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36%以上。

五、实施内容与规模地点

(一)发展6大优势产业、建立26个星火科技示范基地、扶强24个龙头企业。

1.绿色名果产业

**市四个山区县果树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的山区开发中新发展苹果、板栗、核桃等各类果树70余万亩,使总面积达到100多万亩。但由于广大果农管理水平较低,造成果品品质差,经济效益低。针对该现状,目前急需解决利用高端生物技术更新品种、改变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果品农药残留量大、化肥污染严重、内在品质下降问题,加工增值问题,中低产果园提质增效问题。因此,发展无公害绿色优质果品,创品牌、创名牌,深加工,增效益,延长产业链,是当务之急。

产业基地建设

——绿色大枣产业基地:临城县西竖镇、沙河市白塔镇、**县西黄村乡。

投入1050万元,老树改造1万亩,新建枣园3万亩。创出我市高档果枣品牌,建大枣产业基地核心区3万亩,示范区5万亩,辐射区22万亩。开发大枣深加工产品,提高大枣生产效益,延长绿色大枣生产的产业链。

——绿色核桃产业基地:临城县鸭鸽营乡、郝庄乡,沙河市綦村乡、白塔镇。

投入2245万元,其中临城投入1633万元。在临城建立优质核桃集约化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市核桃产业发展。建设优质绿色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核心区3万亩,示范区5万亩,辐射区60万亩。创出绿岭薄皮核桃品牌。带动示范区、辐射区核桃产业发展。

——绿色柿树产业基地:临城县赵庄乡、内邱南赛乡。

投入750万元,建核心丰产园1万亩,示范区2万亩,辐射区20万亩。创出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

——绿色苹果产业基地:内邱县侯家庄乡,临城县赵庄乡、郝庄乡,沙河市蝉房乡,**县浆水镇、西黄村镇。

投入370万元,其中内邱投入245万元。建立绿色苹果基地核心区1万亩,带动示范区3万亩,辐射区7万亩。扶强内邱县“富岗牌”苹果、**县“浆水”牌苹果、临城“绿森”牌苹果等苹果品牌。以**省富岗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壮大山区绿色苹果产业化生产。

——绿色板栗产业基地:**县浆水镇、将军墓镇,沙河蝉房乡,临城县赵庄乡,内邱县侯家庄。

投资1850万元,以**宏源食品有限公司、**益发实业公司、**富岭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开发系列深加工产品,带动全市板栗产业发展。建设优质绿色板栗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核心区3万亩,示范区10万亩,辐射区60万亩。

——特色杂果产业基地:**县会宁镇,内邱县大孟镇,临城县临城镇,沙河市渡口乡。

投入1565万元,以沙河石榴、临城凯特杏、**桃、内邱黄桃等特色果品为基地,通过**口尔夫果业有限公司和临城县绿源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创建特色果品品牌,延长杂果生产的产业链,带动全市杂果产业发展。建设优质绿色杂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核心区1万亩,示范区2万亩,辐射区10万亩。

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

(1)绿色果品标准化丰产技术。

(2)果品精深加工的生物技术、萃取技术、冻干技术。

(3)绿色优质果品生产环境监测及控制技术。

(4)果品无废弃物综合加工技术。

(5)果品产业化经营与管理技术。

(6)绿色果品提质增效技术。

(7)果树品种改良技术。

(8)干旱山区果品生产集雨节灌技术。

(9)绿色鲜食果品保鲜技术。

基地规模:绿色名果6个产业基地共计核心区12万亩,示范区27万亩,辐射区180万亩。

2、生态养殖产业

目前**市太行山区各类畜禽存栏1000多万只(头),根据我市太行山区自然资源特点,拟定以舍饲羊、山场生态养鸡、奶牛、肉牛高效养殖、生态养蜂、生态饲料林建设及饲料加工等为开发重点。

目前我市山区养殖业,主要存在良种化程度差、生产性能低等问题,但山区山场资源、饲料资源丰富,环境质量好,空气净化,隔离方便,传染病少,防疫灭病容易,建立高效生态养殖基地,实行高标准、系列化、专业化的生产模式,生产绿色肉、蛋、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产业基地建设

——生态养牛产业基地:沙河市桥西区,**县皇寺镇。

投入13619万元,在沙河市建5000头牛生产基地一个,示范2万头,辐射10万头。以**旭瑞乳业有限公司和**犇磊乳业有限公司(奶牛)为龙头,带动全市养牛业发展。

——生态养羊产业基地:临城县临城镇,沙河留村乡。

投入1546万元,建千只种羊场一座,饲料加工厂一座,肉食加工厂一座。以**绿健生态园区为龙头,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养羊产业基地核心区0.2万只,示范区1万只,辐射区5万只。

——生态养鸡产业基地:沙河市留村乡,临城县西竖镇,**县路罗镇,内邱县内赛乡。

投入1.9亿元,其中沙河投入1.65亿元。利用山场优势,建万只山场养鸡基地两个,创出绿色柴鸡蛋品牌4个。养鸡产业基地带动示范20万只,辐射50万只。

——生态养蜂产业基地:**县将军墓镇、城计头乡,临城县石城乡。

投入5800万元,在**县将军墓镇建立万箱蜂养殖基地1个,以益发实业公司为龙头,引进高产优质蜂王,建设高标准蜂蜜深加工生产线一条,带动全市养蜂产业发展,示范区6万箱,辐射区20万箱。

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

(1)舍饲肉羊饲料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效育肥配套技术。

(2)山场蛋鸡无公害饲养综合技术。

(3)山场散养蛋鸡载畜量、适宜规模及生产技术。

(4)提高奶牛产奶量饲养技术。

(5)奶牛防病技术。

(6)奶牛专用复合预混料生产技术。

(7)肉、奶深加工技术。

(8)蜂蜜深加工技术

(9)高蛋白洋槐生态饲料林建设及饲料深加工技术。

基地规模:生态养殖养牛、养羊、养鸡三个产业共计核心区4万只(头、箱),示范区14.4万只(头),辐射区71.5万只(头)。

3、旱作杂粮产业

我市四个山区县具有多年的小杂粮栽培历史,该区独特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为小杂粮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生产的小杂粮品质高,市场前景好,红薯在山区旱地有极强的适应性,产量高、品质好,可深加工,谷子、大豆、绿豆等,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产业基地建设

——绿豆产业基地:临城县的石城乡,内邱县柳林乡。

投入625万元,引进优质绿豆品种5个,建山区绿色优质绿豆基地0.5万亩,示范1.5万亩,辐射2.2万亩。

——大豆产业基地:临城县石城乡、西竖镇,**县太子井乡。

投入1000万元,建优质大豆基地5000亩,示范2万亩,辐射5万亩。建豆制品加工厂一座。开发新产品5个。

——谷子产业基地:临城县石城乡,沙河刘石岗乡。

投入1950万元,引进、筛选优质谷子品种5个,挖掘传统优质品种,建谷子产业基地1万亩,示范5万亩,辐射10万亩。打出我市山区特色的知名品牌。

——甘薯产业基地:临城县的石城乡,沙河十里亭乡。

投入3350万元,在临城县建立万亩甘薯基地,示范5万亩,辐射20万亩。建甘薯加工厂4座,延长产业链。

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

(1)淀粉用甘薯品种引进筛选技术。

(2)甘薯粉丝加工技术。

(3)甘薯淀粉加工技术。

(4)优质谷子品种的引进筛选技术。

(5)优质谷子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6)优质大豆丰产栽培技术。

(7)大豆深加工技术。

(8)优质绿豆丰产栽培技术。

(9)小杂粮精选分级包装技术。

基地规模:核心区3万亩,示范区11万亩,辐射区40万亩。

4、名贵药材产业

我市山区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山区特有的优势资源。发展中药材生产是调整全市山区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栽培分散,中药材质量不稳定的现状,搞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中药材生产区域的地道化,生产技术的规范化和生产质量的标准化是提高中药材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

产业基地建设

——柴胡产业基地:沙河市十里亭乡。

投入83万元,在沙河市建立柴胡生产基地,抚育保护野生资源和人工栽培结合,建核心基地1000亩,全市示范3000万亩,辐射整个太行山区1万亩。

——银杏产业基地:沙河市的白塔镇栾卸村。

投入62.5万元,在沙河市建立银杏产业基地1000亩,示范2000万亩,辐射1万亩。

——四倍体板蓝根产业基地:沙河市留村乡,临城县的黑城乡。

投入380万元,建立四倍体板蓝根生产基地5000亩,示范1万亩,辐射10万亩。以**恒利集团为龙头,保障销售和深加工增值。

——酸枣仁产业基地:内邱县柳林乡,**县西黄村乡,沙河市册景井乡,临城县郝庄乡。

投入1010万元,其中**县、内邱县投入630万元。充分利用坡岗地,抚育酸枣6000亩,示范4万亩,辐射30万亩。建枣仁加工厂两座,扩大加工增值,提高效益。

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

(1)适生药用植物资源引进、品比与选育技术。

(2)柴胡标准化栽培技术。

(3)银杏标准化栽培技术。

(4)无公害药材栽培技术。

(5)道地药材生态环境研究与野生化栽培试验。

(6)中药材主要有效成分提取与无公害加工技术。

基地规模:名贵药材产业共计核心区1.3万亩,示范区5.5万亩,辐射区42万亩。

5、非金属矿产业

我市山区矿业资源丰富,有巨大开发潜力,主要非金属矿产10多种,由于开发技术落后,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产品深加工不够,甚至直接出售原料。针对该现状,急需合理规划,提高矿业资源开发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开发与深加工结合,开发与资源保护结合,开发与植被重建结合,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可持续发展。

产业基地建设

——钙镁矿产业基地:临城县的郝庄乡,**县浆水镇。

投入5780万元,建年产值2000万元钙镁加工厂一座,示范1000万元产值加工厂5个,辐射500万元产值加工厂10个。

——石材产业基地:临城县的石城乡,内邱县獐么乡。

投入1.08亿元,其中临城县投入8375万元。建年产值5000万元石材加工厂一座,示范1000万元产值的加工厂10个,辐射500万元产值的加工厂200个。

——玻璃产业基地:**县、沙河市。

投入17.3亿元,建年产值5亿元的玻璃加工厂两座,示范1亿元产值的加工厂30座,辐射5000万元产值的加工厂200个。

——瓷土产业基地:沙河市、临城县。

投资1.7亿元,建年产值3000万元企业一家,示范2000万元企业10家,辐射1000万元企业20家。

——石英砂产业基地:沙河市、临城县、**县、内邱县。

投资1.13亿元,建产值1000万元开采加工厂一个,示范500产值企业4个,辐射100万元产值加工厂100个。

——石墨产业基地:**县。

投资1920万元,建产值1000万元开采加工厂一个,示范500产值企业3个,辐射100万元产值加工厂5个。

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

(1)大理石环保开发与土地资源保护技术。

(2)大理石精细加工技术。

(3)石材加工工艺与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4)石材开发基地的环境恢复与植被重建技术。

(5)钙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新产品开发技术。

(6)优质钙镁矿粉品牌标准与标准化生产技术。

(7)矿产资源开发基地植被重建技术。

基地规模:非金属矿业核心区6个厂年产值达到3.1亿元,示范区62个厂年产值达到34.35亿元,辐射区645个厂年产值达到115.65亿元。

6、特色旅游产业

我市山区有历史古迹,有我国北方第一大溶洞、有原始次生林、抗大革命根据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正逐步兴起。有各类景点30多个。统筹规划,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将四个县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贯穿太行南北的特色旅游产业带,可培育山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基地建设

——绿色农业与生态观光旅游基地以**益发实业有限公司和临城县绿源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投入2.28亿元,其中**投入1.83亿元。建核桃生态观光园1500亩,生态经济林2000亩,农业观光园3000亩。

——红色旅游基地投入6500万元,完善景点1个,建立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景点4个,共计1000亩,包括观赏花卉200亩,特种果品500亩,特种养殖300亩。

——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旅游基地投入2.72亿元,开发景点3个,恢复景点5个,完善提高景点15个。并带动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庭院农家乐等景点30个,建立生态经济林1000亩,生态养殖园2000亩。

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

(1)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红色旅游旅游整合技术。

(2)观赏植物园建设技术。

(3)人造生态景观技术。

(4)干旱山区植被恢复技术。

基地规模:以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农业观光旅游、红色旅游,产业基地核心景点4个,示范景点8个,辐射景点20个。将四个县市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旅游产业带。

(二)组建10个星火技术传播站,完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

技术信息落后极大地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为了解决我市山区信息不畅、技术落后状况,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星火技术传播站,加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力度,聘请专家驻站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服务。提高山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山区开发的跨越式发展。

1、实施内容

(1)依托龙头企业建立星火技术传播站,对先进技术进行中试、熟化;对成熟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咨询。

(2)建立农民专业服务组织,解决当前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产量与质量、效益的矛盾。成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技术协会,主要是组织农产品市场和技术调研,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和技术动态,并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制定产业生产区域布局、技术规范及农产品质量标准,开展技术服务,引导农民和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组织农产品检测和市场营销。

(3)建立星火技术培训学校,为山区开发培养人才。按照我市山区主导产业的布局,我市4个山区县市各建一所星火培训学校,对山区农民进行全面的技术、技能培训。依托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没有围墙的山区开发研究院,为山区培养高等人才。按全市山区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需要,下大力实现人才培养和培训模式的突破。

2、目标与效益

通过**市山区技术服务体系、星火技术传播体系的建立,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全市山区、连通山区内外、联系政府企业和农民的“信息公路”,为山区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商贸信息服务、招商引资服务、劳务信息服务和新闻资讯。星火技术传播站、星火技术培训学校,为山区产业提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和技术服务,每年开发研究或引进科研成果12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30项,对促进山区科技的普及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市场意识,实现山区农业的跨越发展,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设18个文明生态村

针对山区村镇科技、文化落后,文明程度低的现实,应用科技手段,从整治环境,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入手,以人为本,排民忧、解民难、帮民富,通过果园、菜园和家园的标准化生态建设和环境绿化美化设计,完善以生物欣赏、绿色食品销售、旅游服务、森林旅游健身为主的旅游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清洁美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村镇建设小康化。利用景观生态建设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建设山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山区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1、实施内容

在严格按照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标准进行实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科技内容:

(1)组织科技人员与文明生态村对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引进技术、项目、资金,加快文明生态村建设进程。

(2)根据各村不同情况,分别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文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一户一个明白人。

(3)对文明生态村进行科学规划,实现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村镇建设小康化。科技现代化,农民知识化。

(4)选择山口、路口、沟口,建设4个文明城镇,使其成为经济、技术、贸易、信息的集散地和辐射源,带动农村全面、协调发展。

2、目标与规模

人居环境清洁美化、道路硬化、房屋建筑标准化、文化生活多样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经济发展小康化、科技教育现代化、农民知识化、农村信息化。通过项目实施,在太行山区建设18个文明生态村,带动180个文明生态村发展,人均收入达5200元以上。

六、投资与效益

**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2010年预计共投资39亿元,申请国家、省拨款3亿元,**市、县匹配投入5亿元,企业和农民投入31亿元。新增产值52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3。其中,核心区投资0.8亿元,新增产值2.2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8,示范区投资5亿元,新增产值8.1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6,辐射区投资33亿元,新增产值42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3。

七、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星火产业带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星火产业带的建设,把产业带建设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成立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产业带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分层次制定符合各县实际的发展思路、规划目标和措施,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动的组织管理体系,发挥联动效就,增值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使星火产业带建设真正成为促进太行山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对星火产业带建设作出长期安排,列入财政预算,各部门在项目、资金、物资的安排上向星火产业带建设倾斜;要进一步争取上级部门对星火产业带建设的支持,对纳入上级计划的项目,市县要按照规定落实配套资金;继续实施“开放兴山”战略,实行从资金技术、人才到资源、产品、商贸流通的全方位开放,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要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资源投入到星火产业带建设。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第8篇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其核心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去年增加422亿元,增幅达14.2%。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的一年。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已突破1.1万亿元,约占GDP总量的8%。我国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市场商机越来越大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偏低,人均消费量较少,农村市场发育慢且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和农牧加工企业的产品很少投入农村市场,大部分只能供给城市或出口国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和农牧产品加工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为了确保农民收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稳定了粮、棉、油、菜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农民的收入逐年稳定增加,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将大大刺激农村的消费,这为培育、开拓农村市场创造了条件。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特别强调“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流通网络的作用,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湖南长沙市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以农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基地为载体,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群发展。

技术支撑越来越强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越高,其产品的附加值也越高,市场前景也就越大。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在今年“两会”上,有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呼吁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同时建议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也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以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科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化和加工企业的支持,延伸了产业化的链条,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全面提升了农业的产业层次。

投资前景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