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赋能城市管理

数字赋能城市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6 10:11:45

数字赋能城市管理

数字赋能城市管理第1篇

【内容提要】《周礼》一书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其中所记载的商业税收制度对于研究先秦商业特别是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 要 题】古代经济史研究

【英文摘要】the book of the zhouli is a great work in the pre-qin days,in which the commercial tax syst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study the commerial development in the pre-qin days especially in the warring states.

【关 键 词】《周礼》/商业税收制度/农业税/商业税

the zhouli/commercial tax system/agricultural tax/commercial tax

【 正 文】

《周礼》中的商业税收被称为“关市之赋”,在国家财政税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周礼·天官·大宰》提出国家九项税收,称为“九赋”。其文如下:

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余之赋。

“九赋”之征相当于后世的地税。其中前六项都属于农业税,第七项“关市之赋”则属于商业税。所谓“关市之赋”即关赋和市赋,也就是关税与市税。关税由司关、司门征收,市税由司市负责,具体由司市属官廛人、肆长征收。

一、关税

关税,在这里实际上应是“门、关之税”,由司门、司关征收。门,在《周礼》中指王都之门及诸侯国国都之门。关,一般设于边境地区及国内险要通道。《周礼·地官·司门》载:“几出入不物者,正其货贿。凡财物犯禁者举之。”郑玄注说:“正读为征。征,税也。犯禁,谓商所不资者,举之没入官。”(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02页。)这就是说,司门盘查出入行人,征收货物税,同时对于商人贩运的违禁商品要予以没收。

《周礼·地官·司关》载:“掌握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司关》所说的“征廛”指“征”与“廛”两项税收。前者指过往的商品税,后者是指如果商品在关口停留,则征收仓储税。如直接过关不停留,则无廛征。

门关之征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左传》文公十一年载:“宋公以门赏@①班,谓之@①门。”这是“门征”明确见于春秋者。晋文公“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注:《国语·晋语四》。),齐桓公“使关市几而不征”(注:《国语·齐语》。),臧文仲“废六关”(注:《左传》文公二年。),也间接或直接证明春秋时期门关之赋已成为商业税收的一项常规项目。晏子所说的“bī@②介之关,暴征其私”(注:《左传》昭公二十年。),则说明春秋后期齐国的关税之重已让过往商旅苦不堪言。

战国时期关市之征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显得更加重要。《孟子·滕文公下》载宋国的大夫戴盈之说:“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这不应仅仅理解为统治者的贪得无厌,而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关市之征”已经与农业上的什一税同样重要,无法取消其一。春秋时期统治者把门关之征赏给贵族,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这项收入的数额是有限的,在国家经济收入中的比重并不大,到战国时期这种局面就完全改变了。《韩非子·爱臣》说:“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这就是说,国家的商业税收严格掌握在国家手中,禁止私人染指。(注:《韩非子》原文作“不得藉威城市”,俞樾《诸子平议》说:“‘威’字衍文,藉当读为籍。”“籍”即征税之意。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说:“此文不误。藉同借。‘藉威城市’,谓借城市以成其威,如共叔段借京以成其威,即其例。威谓威势。俞氏泥于对句,非。”(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我们认为,俞樾说是正确的,陈说非。因为“大臣之禄”与“藉城市”说的都是经济收入问题,“党与虽众”与“臣士卒”说的则是政治势力问题,前后相成相对。杨宽先生《战国史》即从俞樾说。(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4页))《战国策·魏策三》也说:“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共有其赋,足以富国,……”一关之赋可以富国,这固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反映了战国时期处于交通要道的关卡其关税收入之多则非虚言。

二、市税

《周礼》中的市场税收以货币为主。《周礼·地官·廛人》载:“掌敛市(之)@③布、@④布、质布、罚布、廛布而入于泉府。”“布”在这里指的是金属货币。商业税收以货币为主,只有在金属货币十分发达时才能做到。从这一点来说,《周礼》反映的应是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情况。下面我们对“@③布、@④布、质布、罚布、廛布”五种税收作进一步分析。

“ 布”,指店铺税。

《释文》载:“@③,或本作次。”“@③布”即“次布”。“次”即思次、介次之次。郑司农说:“ 布,列肆之税布。”江永说:“@③布者,市之屋税。”因为市中商店由官府所建,商贾使用经商,故当交税。

“@④布”,指商品税。

杜子春认为“@④布”是“无肆立持者之税也”。“无肆立持者”就是市场上的流动商贩,他们不租用官府的店铺,故称“无肆立持”。江永不同意杜子春的说法,他认为“无肆立持”者不纳税。他说:“周官所征者,征诸商贾也。若无肆立持者贩夫贩妇,鬻卖小物,暂立即去耳,岂征其货乎?”孙诒让赞同江永的观点。(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082页。)我们认为,杜子春认为“无肆立持者”也要向国家纳税,这是正确的,但他认为“@④布”是“无肆立持者之税也”则不对。然而江、孙两位学者认为贩夫贩妇不征市税,更加不确。《周礼》所记载的市场分为“三时之市”,“夕市”指傍晚时开市的市场,以贩夫贩妇为主,属于国家正式管理范围,岂有不征税之理?

郑玄认为“@④布”是“守斗斛铨衡者之”,也不准确。江永不同意郑玄之说,他指出“守斗斛铨衡”者是商贾雇用的劳动力,属于《大宰》“九职”中所说的“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者,而《闾师》已经规定“凡无职者出夫布”,因此市场管理机构不应再向这类人征收其他税收。他认为“@④布”指商品税。他说:“货有贵贱,贿有轻重,举其总数以计布,故谓之@④布。”(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082页。)江、王二学者的说法是合理的。

“质布”,指质剂税,也就是契约税。

郑玄说:“质布者,质人所罚犯质剂者之泉也。”此说不准确。因为市场税收中有“罚布”一项,“罚布”就是罚款。“所罚犯质剂者之泉”属于“罚布”,不是“质布”。江永已指出郑说之误。王与之认为:“质布,质人所税质剂者之布也。质人卖价之质剂,如今田宅,官给卷以收税,谓之质布。”江永也说:“古未有纸,大券小券当以帛为之,交易以给买者,而卖者亦藏其半。质剂盖官作之,其上当有玺印,是以量取买卖者之泉以偿其费,犹后世契纸有钱也。”(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082页。)当以江、王说为是。

“罚布”,指市场管理者征收的各项罚款。

郑玄说:“犯市令者之泉也。”江永说:“罚布有三:质人罚度量、淳制之犯禁者,一也;胥师罚许伪饰行价慝者,二也;胥罚有罪者,三也。”(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083页。)

“廛布”,指仓储税。

郑玄说:“货贿诸物邸舍之税。”江永说:“廛布者,市之地税也。……廛者,停货物于此,则有地税。”(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081页。)因此,“廛布”就是商品储藏税。对于“廛布”与“@③”布的区别,江永说:“廛与@③异者,@③是卖物之肆,廛是停储货物之舍,卖者买者皆有之,今时谓之栈房。卖者肆中不能容,则停货物于廛;买者当时不能即运,又或储之以待时鬻,亦需廛。此廛亦是官物,故当有税。”(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083页。)《礼记·王制》载:“市廛而不税。”郑玄说:“廛,市物邸舍也,税其舍,不税其物。”(注:孙希旦:《礼记集解》,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1930年版,第4分册,第18页。)《孟子·公孙丑上》载:“市廛而不征。”孙诒让指出,《孟子》所说的“廛”,是“市之地税”,也就是“廛布”;《孟子》所说的“征”,就是商品税,即所谓的“@④布”。(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085页。)《礼记》和《孟子》所说的只征仓储税而不征商品税的制度在周代找不到证明,因此郑玄、孔颖达等学者推测可能是殷代制度。(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086页。)

孙诒让指出:“凡商贾有屋税、廛税,又有所赍货物之税,此三者为九赋之正赋,乃正税也。”(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081页。)所谓“正税”,就是说店铺税、仓储税和商品交易税构成了市税的主要内容。

三、人口税

在《周礼》中被称为“货贿之贡”,属于“九贡”之一。“九贡”是国家向百姓征收的另一项税收,按人口数量征收,相当于后世的丁税。《周礼·地官·闾师》载:

掌国中及国郊之民、六畜之数,以人其力,以待其政令,以时征其赋。凡任民:任农以耕事,贡九谷;任圃以树事,贡草木;任工以饬材事,贡器物;任商以市事,贡货贿;任牧以畜事,贡鸟兽;任嫔以女事,贡布帛;任衡以山事,贡其物;任虞以泽事,贡其物,凡无职者出夫布。

“九贡”以实物为主。孙诒让曰:“官以职事授之民,而使各以其功为则,所以儆其惰而不强责其所无也。”(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975页。)商贾“贡货贿”就是家庭人口的数量按比率缴纳一定的商品。

另外,《周礼·地官·廛人》载:“凡屠者,敛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皮角筋骨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用于制造铠甲、弓矢、车旗等。因此,国家针对屠宰行业,不论“赋”、“贡”,都征收实物税,即皮角筋骨。孙诒让说:“屠者居肆,有牲畜之物税,又有市廛之地税,本身又有民职之贡。……此赋税各有定限,倘所敛者多,溢于所当赋之税数,则亦以平价以官泉偿之矣。”(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084页。)这就是说,如果屠宰者交纳的皮角筋骨超过了赋税定额,国家则以平价收购。

四、商业劳役

《周礼》中称其为“力役之征”。“力役之征”是除赋税之外,百姓向国家负担的另一种义务,商贾也向国家负担此义务。

《周礼·地官·均人》载:“掌均……人民、牛马、车辇之力政。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商贾在官府服徭役,也从事于经商或相关行业。

《周礼·地官·司市》载:“以贾民禁伪而除诈。”郑玄说:“贾民,胥师、贾师之属。”据《地官·叙官》,胥师、贾师、司bào@⑤、司稽、胥及肆长等市场官吏并无爵位,郑玄认为:“自胥师以及司稽,皆司市所自辟除。”又说:“胥及肆长,市中给徭役者。”(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058页。)可见胥师以下的这些市场管理人员都是由为官府服役的商贾来担任,同时在其他官府机构也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这类为官府服役的商人。《司市》中为把这些人与其他官府之府吏、胥徒等庶人在官者有所区别,故称之为贾民。

五、税收监督制度

《周礼》所记载的税收系统在周代是十分严密的。关、市税的征收由司市、司门、司关互相配合,分工合作。这其中“节”、“传”的使用起了重要作用。

商品运出市场,要由司市发给“玺节”。《周礼·地官·司市》载:“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地官·司市》载:“货贿用玺节。”郑玄说:“玺节者,今之印章也。”(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116页。)孙诒让说:“盖刻玺为文,印之竹帛以为节。”因此,玺节就是官府颁发的货物通行证。(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069页。)日本学者大庭xiū@⑥先生认为,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就相当于《周礼》中通货贿所有的玺节。不同的是,“《周礼》中所指的货贿的节,不是这样具有免税性质的节,而是证明运输中的货贿并非不正当的物品”而已。他还推测:“鄂君启节大概是这样的东西:它在年初由楚王颁发给鄂君,其后,每通过十辆车或十艘舟时,再将一枚归还给关或王的官署。”(注:[日]大庭xiū@⑥著,林剑鸣译:《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2页。)这个推测符合《掌节》所说“皆有期以反节”的规定。

商品若从王者市场上运出,则由王之司市发给玺节,表明该商品已经征过税,可以合法买卖。途经门、关,则验明玺节,同时发给门、关所用的符节,然后予以放行。如果商品不是由市场运出,那么经过门、关时,由门、关发给玺节和符节。故孙诒让曰:“明玺节容有非司市所授者。”(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116页。)战国楚玺中有“南门出玺”,汤余惠先生认为,商贾持有加盖这种印文的玺节,就表示货物已经纳税,可以由南门运出。(注:汤余惠:《楚玺两考》,《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

商品在进入市场时,也要经有关官吏验明玺节,才能上市,否则予以处罚。这种制度可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西周时期的铜器铭文《兮甲盘》记载:“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注:为排版方便,“次”字未按照载金文的隶定书法。)“即次”就是向当地市场官员交验证明。这项制度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一直得到应用和发展。战国时的秦国称之为“布吏”。秦简《法律答问》载:“客,未布吏而与贾,赀一甲。”这是说外国人来到秦国,如果还没有把他的证件交有关官吏验证,与之交易的人要被罚一甲。居延汉简也表明,汉代居延边塞地区市场上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符传”方可进出。(注:徐乐尧:《居延汉简所见的市》,载《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转引自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司市、司门、司关互相配合,严禁商品走私。《周礼·地官·司关》载:“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郑玄说:“自外来者,则案其节,而书其货之多少,通之国门,国门通之司市。自内出者,司市为之玺节,通之国门,国门通之关门。参相联以检猾商。”这就是说,商品在运输过程中,手续必须齐全。对于那些避开关卡以逃税者,商品没收,同时本人也要受处罚。这就是《司关》所说的“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

孙诒让认为,如果商品已由司市征税,那么经过门、关市就不再征税;反之,如果商品从他国输入,则首先由司关征税,司门、司市也就不再征税。他举出《管子·问》所说的“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作为《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的注脚。但这只是一家之言。(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106页。)战国时期的《鄂君启节》铭文记载:“女(如)载马牛羊台(以)出内(入)关,则征于大(府),毋征于(关)。”这是说,鄂君的商队如果运输马牛羊出入关,由中央的大府向其征税,而免征关税。这与《管子·问》所说的不是一回事,前者指的是一种普遍实行的制度,后者则是楚国国君给予鄂君的一种特殊恩典,并且关与大府二者的任务不能互代。另外,《管子·幼官》则说:“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市税、关税征收数额的不同,则表明两者是同时征收的。(注: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59-60页。)那么《周礼》“关市之赋”也不排除可能采用这种征收办法。

关于关市之税的税额,除《管子·幼官》所说之外,《大匡》篇又说:“桓公践位十五年,驰关市之征,五十而税一。”这两种说法不同一,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税额同时因地有所不同的缘故。(注: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09-410页。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只有在国家发生特殊情况,如灾荒时,关市的税收才会减免。《司市》载:“国凶、荒、札、丧,则市无征而作布。”郑玄注曰:“有灾害,物贵,市不税,为民乏困也。”(注: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分册,第1070页。)《司关》载:“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凶、荒是一事,札、丧是一事。郑司农曰:“凶,谓凶年饥荒也。札,谓疾疫死亡也。”《周礼》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免除关市税收,是为了减轻百姓生活的困乏。《周礼·地官·大司徒》载:“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二曰薄征。”郑司农注曰:“薄征,轻租税也。”这种情况也当包括关市之赋在内。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而加彡

@②原字亻加副左

@③原字纟繁体加次

@④原字纟繁体加(匆下加心)

数字赋能城市管理第2篇

关键词 3DCM;三维建模;模型优化

中国分类号P20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4-0166-02

三维城市模型(Three-Dimensional City Model,简称为3DCM),作为城市逼真的三维数字表示,不仅有其传统虚拟现实表现的高度真实感,而且能作为基础平台与其他领域相结合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贡献。当前,三维城市模型已经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突发事件救援、城市规划、军事行动支持等众多领域显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构建逼真的场景是建立三维城市最基础的要求,这样才能增强三维城市的沉浸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硬件具有较强的渲染能力,而且要求所采用工具软件可以采用各种算法来优化场景。现有的计算机硬件渲染能力是有限的,为了提高城市仿真的真实感,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三维建模软件和采用三维模型的真实尺寸。Creator是就是其中重要的三维建模软件之一。因此,本文依据湖北黄石市三维数字城市系统建设项目,介绍了Creator软件在城市三维建模中的应用技术。

1 Creator 软件简介及选择

现在比较常用的三维建模软件有Maya、3DS Max和Creator等[1]。

Maya是美国Autodesk公司出品的世界顶级的三维动画软件,应用对象是专业的影视广告,角色动画,电影特技等。Maya制作效率极高,渲染真实感极强,是电影级别的高端制作软件。但Maya制作的三维模型也非常精细,数据量也比较大。所以,游戏设计中经常混合使用3dsMAX与Maya进行三维实现。

3DS Max建模功能强大,对对象的细节描述非常生动,适合于对象的精细建模;但是其建模数据量非常庞大,不能满足实时渲染对数据量的要求,需要简化、消除冗余数据才能用于虚拟城市三维建模。

Creator侧重于模型数据管理,其三维造型功能较弱.例如软件布尔运算功能差,不支持NURBS建模,使得复杂实体的建模较为困难.Creator是专门为复杂虚拟场景的实时漫游而设计的建模工具,绘制速度快,交互浏览过程方便、灵活,优势在于生成大型场景的地理环境。在拥有强大建模工具的同时,Creator还拥有强大的兼容性,与许多重要的VR环境兼容,例如可以转换VRML,3DS,AutoCAD,Photoshop等的数据。正是这种兼容性,使Creator在与其他软件联合使用中,可以充分发挥各个软件的长处,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率。

因此,结合“湖北黄石市三维数字城市系统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该项目主要应用于城市应急三维平台建设,所以该项目要求虚拟场景能够实时渲染和漫游的前提下,而且对模型的精度、地理位置和细节有不同的规定。三维城市模型数据量巨大,建模过程中,要求在较精细建模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缩小数据量。所以,该项目首先利用利用Creator进行城市建模,个别单位采用3DS Max进行重点建模,以达到实时渲染数据量的要求。

2 Creator 应用于虚拟城市三维建模的技术方法步骤如下

1)确定模型位置。把城区.dwg格式的AutoCAD分成若干较小区域,将小块AutoCAD导入Creator 中,要确保导入底图的尺寸与实际距离相吻合,来确定所要建模的位置;

2)制作模型纹理。用Photoshop将数码的建筑物照片制作出建模所需要的纹理。为了在Vega 中实时渲染和漫游时纹理不发生变形或丢失,需要将纹理保存为.rgb或.bmp 的格式,而且图片的像素大小为2a×2b1≤a,b≤10);

3)模型数据准备。利用Creator和3DS Max在上面准备的数据和纹理的基础上进行建模,模型完成后保存为.flt格式;

4)整理已建模型数据。该步骤包括模型的导入、数据库层次结构的组织、模型的简化等;

5)建立城市三维场景。利用二次开发软件进行编程,建立虚拟城市三维场景,实现所需功能。

3 实体建模与地形处理

建筑物建模:

1)利用Creator建模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在Creator中用Import命令将划分好的分块.dwg文件导入,作为建筑物底图。将视图调整为Top视图。然后,基于底图结构线勾画出最能体现建筑物主要框架的轮廓线,使用Wall(或shift+W)命令拉伸一定的高度,拉伸高度要与实际相一致。建筑物的主体部分完成后,就对局部部分建模,如建筑物上的标志、凸出的特征部位、柱子、阳台、楼顶上的广告牌等,就像搭积木似的,逐个完成细节部分。最后,利用Texture工具为三维模型映射纹理。在建模过程中贴纹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模型的质量。

2)对模型的简化

利用3DS Max和Creator建模过程相似,但有所区别。3DS Max建成的模型一般保存为.3ds格式,最初导入的.3ds模型都是以三角面存储的,其数据量很大,在Creator中利用Combine Face工具可以将所有相邻的三角面合并成多边形面。大大减少多边形的数量,但是有些面不能自动合并,这是因为这些面映射了相同纹理却放到了不同的Object对象下。解决方法是:把这些使用了相同纹理的面删除得只剩下一个面,将其放大到原来所有面覆盖范围的大小,再利用Scare Texture工具将纹理缩放到正确的大小即可。另外,对于一些不可见面,如模型底面、两个体的邻接面、柱子的顶面和底面灯,可以直接删除。最后,将简化后的模型保存为.flt格式。

3)数木、桥梁、道路等物体建模

对树木等植物实体的建模,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可以采用Billboard或交叉面的方法,赋予用带有a通道的植物贴图,Billboard插件建立的树木模型在漫游时,可以根据视线的旋转而旋转,并保证观众看到的始终是树木正面。以树的公告牌制作为例,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平面,在平面上附上带有透明通道的树形纹理。然后在模型的面属性中设定相关的Billboard等属性即可。

桥梁建筑物等由于需要从不同视角观察,因此要建立三维模型。建模时画出截面图后,采用wall或Loft方法,生成三维实体;如果形状不规则,对其主框架建模后,细节部分用贴图来实现。

对道路的建模则较为简单,可以采用Road工具或是直接采用Strip Face实现,或者用添加子面的方法。

4)城市地形生成方法

通常,在中能够非常精确地做出一块区域的地形图。在构建3DCM时,对地形的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时,可以利用AutoCAD底图快速制作城市地形。

利用顶视图导入城市AutoCAD底图作背景,用Line勾画出各个分块地形轮廓,用修改器中的Extrude将不同的轮廓先按需要输入不同的量,最后赋予如湖泊、草地、路面等不同贴图,这样做可以既快速又保证一定准确性地完成一块地形的构造。

利用不同的视角导入背景图片来勾边,再为其赋予贴图,在建模工作中可以解决许多难题,大量减少工作量,且方法简便。

4 结论

图5为黄石市城区一角的渲染效果图。该系统的制作采用了文中所述方法。该三维数字虚拟城市具有较强的三维交互功能,用户在虚拟城市中可以自主行动进行浏览,体验场景的真实感,这种方式即消除了描述性文字或图片交流上的障碍,又可以用于城市的布局规划等二次开发平台,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参考文献

[1]徐胜华,杨志军.基于MultiGen Creator和Vega的“数字校园”演示系统开发[J].铁路航测,2003(4):23-25.

[2]黄艳芳,祝国瑞,庞前聪.3DS MAX和 MultiGen Creator相结合的虚拟城市建模方法[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5,30(5):37-39.

数字赋能城市管理第3篇

关键词:生态城;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智慧企业服务平台

当前在生态智慧城市建设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居民涌入生态城,区域企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企业利用网络化、数据化等方式,在线上解决各类急难愁盼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智慧政务的快速发展虽然已基本解决企业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最后一公里”问题,但在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涉及的发展难题、政策服务、活动需求、业务推广等问题,仍需利用“互联网+政务”、人工智能等智慧手段赋能创新变革。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企业服务平台的实际应用为例进行分析,深入总结解决问题的创新亮点及内在经验,为持续改革创新和经验推广提供事实依据。

一、建设智慧企业服务平台的背景条件

当前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建设智慧政务,依托人工智能等智慧手段赋能“善政”服务,是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实现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如果将一个地区的经济比成一艘轮船,那么企业就是推动这艘轮船不断向前的朵朵浪花,如何通过服务企业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是每个地区政府转变职能的关键。随着智慧政务系统逐渐趋于完善,各大中小微企业在体验过便捷、舒适、快捷的政务营商环境后,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非政务问题(各类限制企业发展的急难愁盼)需要政府部门帮助解决时,同样提出政府层面建立“一网通办”式的企业服务渠道,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企业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平台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慧化手段,为区域企业打造问题办理、政策服务、园区活动、产品推介、线上咨询、通知通告等全生命周期式智慧企业服务,实现各部门互相联动和业务协同,简化办事环节,限时问题办理,大大提升了服务企业的效率,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持续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二、帮助区域企业解决各类急难愁盼

(一)拓展全方位企业服务渠道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在信息获取和服务渠道方面,有了更广阔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对信息和服务的便捷性和高互动性方面。借助此方面的变化需求,充分以本地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依托平台打通“线上+线下”双重企业服务渠道,联合各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管家+专家”式服务,解决以往的“问题多处跑、难题找谁好”的困难局面,充分拓展企业全方位、多角度、即时性获取惠企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渠道。

(二)打破问题难解决隐形壁垒

随着国家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企业准入难、审批难等政务服务难题已不再是各地区企业发展面临的普遍痛点,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限制企业发展的难题,出现多头对接、求助无门、问题解决进展缓慢、左右推诿甚至石沉大海等隐形壁垒问题。平台通过利用智慧化手段,打造“管家+专家”式企业服务,将线下问题办理“四环联动”工作机制复制到线上,企业通过“一网入门”,依托问题限时回复、限时办理,全过程问题处理进展可追踪可查询,实现问题解决和效果考核评价的闭环管理,智慧化手段破解企业问题难解决、解决慢等隐形问题。

(三)解决惠企信息智能化推送

当前,全国各个层级均会一定数量的惠企政策,各类政策遍布各大网站,数量多、渠道分散,企业面临政策查询不精准、不实用、看不懂、找不准、用不好等难题。平台通过利用大数据、智慧化手段,实现政策实时爬取、精准解读、智能匹配、精准推动,帮助企业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最契合的惠企政策详情,打造政策知识化、资产化的政策产业生态。

(四)解决企业产品本地化推广

企业产品本地化推广一直是多数企业的老大难问题,不论大中小微企业在外地拓展的产品及业务渠道多广,本地化运用上地位欠缺势必影响企业产品口碑,因此企业在开拓本地化应用、实现资源要素优势互补方面不仅要从自身发力,政府层面也可提供大力支持,精准扶持企业扩展产品应用渠道。平台通过建立本地化企业数据库,打造资源要素精准匹配端口,对有需求的企业开放推广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智能匹配要素需求。

三、智慧化手段赋能企业服务的举措

(一)构建线上四环联动问题

智慧化响应机制平台通过网络化、智慧化等手段,将线下“问题收集、限时办理、定期通报、考核评价”四环联动的工作机制赋予问题办理功能,提供企业问题“一站式”办理,解决企业多头寻找、求助无门的难题,实现问题提出后有关职能部门限时回复、限时办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难题解决效率。

(二)打造智慧化精准政策服务功能

平台支持实时政策爬取,系统自动分析每个抓取的政策来源的特定维度,结合政策爬取标准同时满足政策收集获取的需求,从不同网站爬取的海量重复政策需要进行筛选,以独有的政策分析算法模拟人工对政策进行筛查,确保政策抓取的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同时,政策自动爬取与其他手工录入的政策有区分,爬取的政策录入人在系统中能查看爬取任务。通过全方位的企业画像,对比多维度政策指标,面向企业计算匹配度,进行智能精准推送,帮助企业全面把握区域发展动态,充分享受发展红利。

(三)打造资源要素精准匹配端

数字赋能城市管理第4篇

关键词:英语语料库;语言学;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156-5

1 理论建设

1.1语言学基础

语料库建设、语料库数据检索与处理已形成了一套独到的理论体系、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语料库语言学”也作为一个学科而出现。语料库语言学不属于语言自身某个侧面的研究,而是一种以语料库为基础的语言研究方法。大量的真实语言使用实例和统计学理论及方法是语料库语言学的支撑点。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然语料进行加工标注;二是用已经标注好的语料进行语言研究和应用开发。语料库语言学的数据不同于以往研究中采用的“内省数据”和“诱导数据”,它使用“真实数据”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事实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的功能性解释,使研究更具全面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项目创新点

语料库具有“大规模”和“真实性”的特点,是客观性的语言知识资源,是直接服务于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基础工程。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都相继建立了大规模的语料库。如: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世界上最先建立的BROWN语料库是代表当代美国英语的语料库;在英国以兰卡斯特大学为倡导的LOB语料库是代表当代英国英语用法的语料库;1975年建成的伦敦-朗德语料库LLC则是英语口语语料库,这三大语料库成为经典语料库,为现代语料库语言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辛克莱教授(Sinclair)主持建成的柯林斯-伯明翰大学国际语料库COBUILD于2003年扩容到五亿词次,堪称当今最大的语料库。90年代建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语料库为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国际英语语料库ICE等。在我国建成的英语语料库有: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语料库JDEST、国际学习者英语语料库ICLE中国子语料库、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中国大学生英汉汉英口笔译语料库PACCEL、英语专业学习者语料库CEM、中国英语语料库CEC等。

前期调研发现,国内外建成的语料库大多针对普通英语和学习者英语,和英语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却并不多见。在语料库这一强有力的语言学习研究工具在各个专业英语领域都应被积极利用的环境下,城市建设相关领域的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和开发却是一片空白。如何建立这种有专业、语体和语篇特色的语料库以及如何对这些语料库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与研究是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很多院校开设了城市建设相关领域专业英语课程,但专业英语教学和研究工具却相对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师生们都苦于缺乏有效的工具。在大量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应用城市建设英语的形势下,开发这一领域的特色语料库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1.3开发城市建设领域专业英语语料库的意义

(1)能够积极促进外语学科建设,完善外语教学改革

语料库是英语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研究方向的重点之一,其内容紧密结合了建设“城市文化”的要求。通过语料比较、统计和筛选等方法,可提供城市建设领域相关专业英语的应用信息和量化数据,并为制定适合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供决策依据。

(2)能够为城市建设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和研究语言提供崭新途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对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

语料库可以提供大量可靠性高的参照数据和新鲜实例,使语言研究更具概括性和说服力。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统计城市建设英语语料,加强对这一领域英语的语言、篇章、文体等特点的描述,以减少实际使用与课堂教学的差距。该语料库可以为教师提供创造空间,有利于教法改进,设计更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开展基于语料库或语料库驱动的科学研究。通过对该语料库的使用,困扰语言学习的“真实材料”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外语学习将更富交互性和人性化。写作科技论文时,学习者拥有第一手资料用于熟悉相关专业句型、科技词汇和文体格式,并可通过类联接等技术手段判断关键词搭配,以此来模仿造句等。

(3)能够丰富补充校园电子教育资源

通过相关技术手段,语料库可提供网络电子教育资源,师生可以得到大量的语料资源和在线帮助,学生的外语接触和语言输入将突破以往的限制。英语语料库是丰富的语言知识资源,其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有益的新鲜语料可以随时被补充到库内。学生通过语料学习对比找到英语差距,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目标。

2 城市建设领域专业英语语料库的总体方案设计

2.1原则

城市建设专业领域英语语料库建设应基于一定的语言学标准,建立一套严格的语料抽样原则和相应的技术规范,并应强调抽样的随机性、各种语料间的平衡、与同类语料库的可比性、整体语料的代表性等。语料库以科学地反映城市建设领域的英语用语全貌为特色,以该领域英语语言信息处理、英语语言规范和标准的制定、英语语言的学术研究、专业特色英语教育和英语语言的社会应用为主要服务目标,旨在满足具有城市建设相关专业特色的英语教研需求。

2.2类型

专用语料库,即采集城市建设领域的英语语料样本建成的语料库。

书面语语料库,即采集的语料均为文本形式。

2.3规模

库容初步设计为千万词次,基本可以满足城市建设领域相关专业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的需要,这样既便于操作,又可以积累经验,以利于语料库以后的扩容。

2.4结构

结构分为语料库本体(即语料库电子文本)和语料库引擎(即语料库分析程序)两部分。

2.5代表性和平衡性

为了使在语料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可靠,语料库必须具有代表性。代表性对于同类语料所组成的语料库(如城市建设领域专业英语语料库)并不造成多大问题,尽量通过兼顾取样过程中语料的多样性、比例和语料量的大小来解决。平衡性与时间分布领域分布等因素相关,它指选材有足够的时间跨度,语料抽样合理,分布均匀,体裁比例适当,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城市建设领域的英语用语全貌。

2.6技术规范

语料库开发遵循国内外信息处理领域通用的语料库技术路线和流程,重视为语言学教研服务,采用机助人校的加工方式,并利用最新流行的开发语料库切分标注和文本分析等软件工具来提高加工精度,控制使用质量。涉及的相关技术概念包括多次序列、搭配和类联接、索引和索引行、正则表达式、词性赋码等。

3 城市建设领域专业英语语料库的本体开发

3.1语料采集

(1)语料来源

本语料库所收录的语料均取自“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省略)所发表的英文学术期刊论文。ASCE(The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成立于1852年,是历史最久的国家专业工程师学会,其出版的期刊被SCI、EI收录,具有较高的用语规范性和学术权威性。

(2)语料库取样及分布

为了反映城市建设领域的英语书面用语全貌,本语料库根据城市建设领域的专业细分,收录了15种ASCE学术期刊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城建工程领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建设施工管理、工程机械、公共基础设施、建筑施工相关法律与仲裁、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材料、建筑物性能、管道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城市规划与开发、结构设计与施工等。为了保证语料具有代表性,本语料库尽量保证每一个专业分支的语料数量都在100篇以上。

为了充分反映科技文体的特点,本语料库收录了科技期刊论文的全文(包括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及附录等)作为语料,方便使用者根据需要进行查找。采集整个文本是很好的收集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担心原始文本中各个段落之间的语言差异。语料库中的每个样本都是一个完整的文本,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语言研究,而且不必担心采样方案的合理性。

为了反映城市建设领域的学术热点及英语用语最新特点,本语料库所选的论文均为2006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此外,选材年限及密度的抽样是由学科的整体发展决定的。各个学科专业的发展在不同的年代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因此本语料库综合考虑语料文本的数量而设定了不同的时间跨度。

综合来看,本语料库的语料取样兼顾了学科领域、文体特点及时间跨度等因素,语料数量比例分配合理,能够如实地反映近年来城市建设领域专业英语的横向和纵向发展趋势。

(3)语料库容量

本语料库收录了2834篇学术期刊论文,总字符数达1900万字(针对生语料进行统计,包括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

3.2语料整理清洁

(1)文档重命名

最初从ASCE网站下载的期刊论文均为Adobe PDF文档格式,且都是以英文字母加数字的方式命名(如“QAE000018”),不能直接反映出论文的标题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组使用文档重命名软件“PaperRenamer0.82”对PDF文档进行重命名处理。“PaperRenamer0.62”软件可以自动识别并提取PDF文档的正文标题内容(即论文标题),然后批量替换PDF文档的文件名。如果论文标题过长(超过2行),“PaperRenamer0.62”软件将无法正确识别并自动替换文件名。由于科技论文的标题大都很长,因此使用软件只能对50%左右的论文进行自动更名,其余论文需要人工选取论文标题再重命名。将重命名的PDF文档按期刊种类分别建立文件夹保存,可以利用主流的PDF文档浏览器(如PDF-XChange Viewer或Adobe Reader)对PDF文档进行检索。

(2)文档格式转换

目前主流的语料库分析软件(如Wordsmith、AntConc等)只能对纯文本格式(Plain Text)的语料进行分析。因此,为了使用专业的语料库分析软件对语料进行深度挖掘,还需要将PDF格式的语料转换为纯文本格式(文件后缀为“.txt”)。项目组选择文档格式转换软件(Ailt.PDF.to.All.Document.Converter.v5.4)将PDF文档批量转换为纯文本格式文档。

(3)文档清理

文档格式转换软件(Ailt.PDF.to.All.Document.Converter.v5.4)无法转换PDF文档中的图片、表格及公式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会在纯文本格式文档中对应生成空格、乱码等内容。另外,PDF文档保留了论文的排版格式,在进行文档格式转换时,会产生很多空格和回车,甚至会打乱上下文的顺序。此外,论文原文中的关键词、注释、页码、参考书目等部分属于论文正文的附属部分,对于语料库研究作用不大。这些原因导致文档中存在许多无效的字符,降低了文档的可读性,因此需要对纯文本格式文档的内容进行清洁整理。

为了提高文档清理的工作效率,项目组选用PowerGREP和“文本整理器软件”对文档进行批量处理。对于较为杂乱的文档,采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单独清理。清理好的纯文本格式文档成为干净的生语料,然后按期刊种类分别建立文件夹保存,可以利用Wordsmith和AntConc等软件进行分析研究。

(4)词性赋码处理

为了对语料进行词性和句法结构等方面的深度研究,还需要对生文本语料进行词语切分和词性赋码标注。经过标注赋码的语料库数据分析更加系统精确,也便于对特殊数据信息的提取和处理。标注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从语法的角度进行标注叫“语法标注”,主要是对词类(parts of speech,POS)标注。经过比选,项目组选用了比较成熟的CLAWS4词性赋码软件。CLAWS4软件是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计算机语料库研究中心研制并开发的自动词性赋码软件,它可以根据概率的原则,用计算机来进行自动化处理,曾用于“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的词性赋码处理,是目前最权威的英语语料赋码软件之一,词性赋码准确率可高达96-97%。

课题组利用java平台下的单机版CLAWS4软件将生文本语料批量转化为词性赋码语料(Tagged Texts)。具体方法是:先根据生文本的编码格式(本语料库的生文本都是ASCIi编码格式)选择对应的编码格式,然后从CLAWS4软件的JClaws菜单中选择“Tag Text in File(s)-Horizontal Format”,再选择需要进行词性赋码标注的生文本。点击“打开”后,CLAWS4软件会自动对生文本进行词性标注,并生成后缀为“.cls”的同名词性赋码文本以区别于生文本。CLAWS4软件生成的后缀为“.cls”的文本仍然是纯文本格式,可以用记事本打开阅读,新建文件夹另外存放。

目前常用的语料库分析软件只能识别并分析后缀为“.txt”的文本,项目组使用“文件后缀批量修改器v1.0”将“.cls”后缀文件批量修改为“.txt”后缀文件。修改后的词性赋码文本就成为“词性赋码文本语料库(Tagged Texts)”的语料部分,可以用BFSU Colligator或PatCount等软件进行类联接和句法结构等方面的分析。

4 语料库引擎——分析工具

在数据提取阶段,既有工具的软件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且能满足语料库的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可在同一任务中用到某一工具或几种工具的组合,因此不需自行开发工具。最基本的语料库工具如下:

4.1索引程序

城市建设领域专业英语语料库具有可索引性。索引是一种强有力的文本分析研究工具,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项目组采用技术较为成熟的语料库索引软件AntConc作为语料库的索引程序,可为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提供有力支持。AntConc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者Laurence Anthony博士开发的语料库分析软件,适用于通用格式的语料库,尤其是无标注或只进行了词性标注或其他简单标注的语料库。用户可以从Laurence Anthony博士的主页(antlab.sci.waseda.ac.jp)下载该软件并免费使用。该软件的版本还在不断更新。

AntConc可实现基本功能,包括简单索引、索引定位、文件查看、词表生成、语篇统计、带语境关键词(KWIC)索引、排序、搭配词统计、词语型式统计、主题词提取、词丛统计、联想词统计及重组、词图统计、使用通配符辅助检索、基于文件的检索以及利用正则表达式进行复杂检索等。

4.2其他文本分析程序

目前通用的其他高效的特色文本分析软件如:搭配分析专用工具BFSU Collocator,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设计;类联接分析专用工具BFSU Colligator,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设计;文本检索工具PowerGREP,可用于语料库查询和语言特征提取;文本特征分析软件Patcount,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设计等。具体的用法可查看软件说明,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5 结语

数字赋能城市管理第5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xx书记对XX区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紧扣江北“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率先推进城市能级现代化,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瞄准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目标,强化规划引领、智慧赋能、绿色发展、建管并重,以做靓城市名片、打造智慧城市、建设城市路网、完善公共配套、精细城市管理、提升空间品质、筑牢生态防线、优化营商环境等8项重点工作为抓手,率先推进XX区城市能级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

按照“干五年、看十年、谋划三十年”的总体思路和“年年有变化、五年新跨越、十年大变样”的工作要求,科学制定率先推进城市能级现代化目标任务,着力构建“总体实施方案+行业指标体系+实施项目库+实施保障措施”的工作体系,突出重点工作,注重功能提升,加大补短板力度,全面推进城市能级在影响力、承载力、保障力、吸引力、数字力、服务力、持久力、软实力等8方面的提升。

——2021年,重点滚动推进一批在建实施项目,健全率先推进城市能级现代化工作保障措施、工作体系,以高质量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率先推进城市能级现代化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到“十四五”末,6张名片靓点初步呈现,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新进步,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公共配套体系和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城市能级现代化建设全市“示范区”。

——到2035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地位更加凸显、支撑更加有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基本建成,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为全市实现“两高”目标提供示范、作出贡献。

三、主要任务

(一)精心雕琢城市名片,扩大城市能级的影响力

一是高品质打造长嘉汇大景区的文旅新名片,建设江北嘴金融核心区。坚持聚焦高质量、国际化、前沿化发展,围绕城市“主轴”定位和“百年工程”要求,提升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金融能级,全面推进长嘉汇大景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滨水空间。

二是高标准打造广阳岛风景眼的生态新名片,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构建“一带一廊两屏”绿色生态格局,立足重庆东部生态城核心区、广阳岛智创生态城、广阳岛协调管控区、“两江四岸”拓展区等四大战略支点,全力推动广阳岛江北片区26.79平方公里绿色发展示范建设;围绕林相改造、森林抚育、水体修复等重点环节,巩固发展“四山保护”提升成果。

三是大手笔打造寸滩国际新城的产业新名片,建设产城功能联动区。推动寸滩港口岸功能、保税功能向果园港转移,按照“一港三区”总体规划,围绕我市将寸滩国际新城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城市形态展示新高地、对外开放新窗口的总体定位,牵头功能联动区16.85平方公里的规划建设;结合园区转型增效,紧扣产业迭代升级及战略转型,引进总部企业、头部企业、产学研一体化高端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业聚集,着力打造创新科技引领的智慧湾区和产城融合的生态示范区。

四是全方位打造中心都市区的消费新名片,建设观音桥商贸极核区。瞄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的发展定位,推动形成“一核两轴四片”的观音桥城市空间格局,即形成1.5平方公里国际消费旅游极核,到2035年,观音桥商圈面积由3平方公里拓展至6.8平方公里,保持社零总额、销售总额、新型生活性服务业总额全市商圈排名第一,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

五是高质量打造高端科技智创的智慧新名片,建设玉带南桥智慧港湾。建设国家数字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园,按照“一园多区”进行规划布局,根据规划建设进度,分期实施推进,力争“十四五”率先建成成渝地区数字化创新发展先导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生态示范区、大数据智能化典型应用聚集区。

六是精细化打造承载美好生活的宜居新名片,建设五宝生态小镇。充分利用五宝片区突出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践行“两山论”,走实“两化路”,优化发展布局,按照“一轴两带四区六组团”的发展格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小组团大分散城市布局,打造高品质生活承载地。

(二)优化完善交通体系,提升城市能级承载力

一是努力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从抓线路落地,抓站城融合入手,重点深化TOD综合开发专项规划研究,促进人口、产业、资金等资源向轨道交通场站集聚。

二是全力构建路网完善的组团城区,抓好市级主骨架通道建设、区级市政道路建设,逐步缓解交通堵点,提升公交站点覆盖率。

三是着力打造山城特色的慢行街区,按照串“文脉、商圈、绿地、民宅”的思路,以轨道出口到公交站点的换乘需求和居民小区至轨道站点十分钟步行为目标,搭建我区山城步道主骨架,构建江北步道体系。

(三)改善延伸公共配套,添加城市能级保障力

一是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提升我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标准和服务能力;升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可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推动机构养老品牌化运营;完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功能,全力打造“1+20+N”的书香江北“悦读空间”,改造升级区文化艺术中心服务效能;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二是进一步优化居住环境配套性。强化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到2025年,力争街镇级全民健身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社区级市民健身房覆盖率不低于50%;合理规划公园布局,实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7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5%。提升公园游憩、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

(四)着力提升空间品质,提高城市能级吸引力

一是优化完善国土空间布局规划。以内涵式集约发展为要求,进一步优化城市存量用地,在XX区现行控规10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基础上,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约4.9平方公里。

二是大力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以“一个核心区、三大公园、两段湾区”为建设重点,完成高家花园大桥至塔子山公园约18公里的沿江岸线治理提升,提升面积约8平方公里。

三是有序实施老旧街区城市更新。围绕“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老旧工业片区转型升级、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优化升级”四个主要方面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四是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脉记忆。大力实施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完成区级以上文物全覆盖修缮,让江北有根有魂有魅力。

(五)统筹建设“智慧名城”,激活城市能级数字力

一是智慧城市全面统筹。坚持“八个统筹”,力争到2025年成功创建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

二是信息设施全区连接。5G网络重点区域覆盖率达100%,“双千兆”在车联网、智能制造、远程诊疗等重点领域实现深度应用。

三是数据资源全域赋能。以政务数字化为前提,数据入湖为基础,通过数据主题联接并提供服务,建成全市领先的数字政府标杆。

四是城市治理全网覆盖。坚持“一网统管”,构建全区风险防控一张图,重点公共区域视频联网率、生态环保领域污染源在线监控率达100%。

五是数字经济全面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全区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50%,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六是智慧生活全民共享。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开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发展的试验场模式,构建数字现实共生体。

(六)持续加强精细管理,提高城市能级服务力

一是全面深化大城三管。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以智慧化提领贯穿“大城三管”,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完成“泛感知、智应用、大数据、网格化、精细化、云共享”六大建设目标。到2025年,全区综合城市管理水平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全面建成“近悦远来”的美好城市。

二是着力提升物业管理。建立完善物业管理体制、机制,打造物业管理优质品牌,力争到2025年,实现物业服务企业上市2家,住宅小区自治组织覆盖率达到50%,物业管理水平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三是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巩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成果,深化“五社联动”协同治理;推进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2023年,实现“区—街镇—社区”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全覆盖。

(七)坚持推进生态建设,实现城市能级持久力

一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积极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机制,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合力。

二是坚持生态环境指标同向发力。抓饮用水源地管控,抓空气质量,控制工业污染,抓危废管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到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确保2030年实现碳达峰。

三是坚持清水绿岸保护久久为功。狠抓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补齐管网建设短板,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8%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率保持100%。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2025年建成区海绵化设施覆盖率不低于40%。

(八)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城市能级软实力

一是营造便利快捷的市场环境。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水电气接入服务,提升融资便利度,规范政府采购,推动招标投标开放公平等方面营造便利快捷的市场环境。

二是打造高效的政务环境。立足线上“一网通办”,立足线下“只进一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智能AI审批”、智能引导、数字政务地图等“渝快办”平台优化提升项目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三是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提升监管执法水平,全面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信用监管,强化“互联网+监管”,创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城市能级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住房城乡建委,具体负责落实领导小组议定的各项事宜和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建立城市能级现代化建设工作专班,定期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创新实践举措,充分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探索有效举措;建立城市能级现代化建设工作调度机制、重大项目矛盾隐患排查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二)强化责任落实。区级各相关部门、各街镇、各重点片区工作机构是责任范围内城市能级现代化建设的实施主体,要细化实施方案、行业指标和重点项目库,确保城市能级现代化建设工作科学、有序、协调推进。

数字赋能城市管理第6篇

文章明确了地名、城市地名及地名规划等基本概念,对城市地名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解读。同时通过对城市地名演变的规律和趋势的分析,总结出城市地名的演变具有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视角下城市地名规划的思路及方法,旨在为现代城市地名规划提供新思维,为城市地名的标准化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城市地名发展演化地名规划

中图分类号:P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urban place nam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city cultur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urban places of the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more important, is the modern city to speed up into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of the important basic [1]. City planning of urban planning place name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and more and more be at all levels in our country city administration of attention and developed a series of city planning and regulate the place name activities, norm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the serialization of city place name has become a city planning series results the main basis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place names.

The article made clear the place name, city place names and places such as planning basic concepts, to the city place names and the urban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to read about.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city by place of the rules and trend of evolu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urban places with steady change, change in the regularity of the firm. On this basis to explore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the city planning place names thought and the methods, for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 to provide a new thinking place name, city place nam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anagement to provide technical basis.

Keywords: Urban Placename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oponymic Planning

地名是人们为了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具有信息载体、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2]。我国早期由于地名数量不多,地名取词上较多出现单字和双字,且地名命名并无太大的规律性。现代地名由“专名+通名”构成,专名的形成和人们对该地域的最初理解和认识相关,主要用以揭示地名所承载和表达的意义。通名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用以表达和描述地理实体的类型及特征,是地名中表示其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类别的部分,记录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举措和设施,也体现行政管理的区划。

城市地名是一个包括地理实体名等在内的一个庞大体系,其变化往往是对城市空间、城市文化、社会政治等变迁最直接、最具体的记录,其发展演变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通常表现为对一个地方自然环境、历史事件、社会风俗、名人佚事的记录和反映。

1、城市地名与城市发展协同发展

纵观城市发展史, 城市地名的变动除受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外, 城市自身建设和发展是影响其变更的重要客观条件,是城市地名发展的原动力。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城、开发区、城市新区等数量和规模得到了空前增长,新建筑、新道路、新住区等城市组成要素的大量涌现,为了增强这类地物的可识别性,必然要求大量新地名的出现;在城市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地名在数量、类别、内涵和空间分布等方面将发生巨大变化[3]。

2、城市地名呈现变动与稳定的演变规律

地名和其他语词口口相传、世代相因,在使用中逐渐取得习惯性和稳定性。地理区域本来没有名称,名称是人们主观赋予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人的认识也不断地变化,因此,地名在稳定性的大背景下又有变动性,而变动性中又有其稳定的元素,地名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矛盾和统一构成了它的发展历史。

城市地名是人类为了方便生产、生活和交往而对其所在城市的地理实体赋予的名称,具有指位功能、社会功能、文化显示功能和思想传播功能[4],地名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决定了地名需要保持其稳定性。从地名的发展历史看,由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迁,地名也在不断的发展演进。尽管如此,任何时期的地名都不可能全部更改,每个时期地名的演变只能是多数继承、部分更改、少量新增。地名在发展演进的变动性背景下有其稳定性的一面。

地名是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它也在发展变化和新陈代谢。就大多数地名来说,一旦产生就能为人们使用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受到政治因素、命名理据、文化因素及管理制度因素等的影响,地名又表现出稳定中的变动性规律。

随着交通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地图的出现使城市更为广泛的被外界所了解和应用,也给城市地名梳理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化导航仪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城市地名,特别是城市道路名称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标准化、典雅化、内涵丰富化、数字化[5]。

3、地名规划

在民政部和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民发[2005]65号)中,将城市地名规划界定为:“在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基础上,依据地名管理法规和有关规范,对城市新生地名作出的科学规划” [6]。

城市地名规划是整个城市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各类人文地理实体名称的统筹设计[7]。事实证明城市地名规划有利于加强对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的地名管理,减少地名命名、更名的片面性、盲目性、局限性,克服地名重名、同音、文化含量不高等弊病,提高地名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对城市规划和全方位强化城市地名管理等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地名规划的雏形,不难发现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有对地名的统一、超前考虑和命名的影子。唐长安城以南北向的朱雀门大街为中轴线,棋盘状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形成形式上东西对称“畦分棋布”的城市街坊面貌。城中城门、街道、里坊、殿、阁、亭、馆等都有名称,且采词含义明确、用字对称且工整,与其功能、位置较为吻合,并且相邻的街道、城门、建筑等名称采词用字在含义上相互呼应。

3.1.1.古代的地名规划

资料来源:《地名规划原理》(2003)

3.1.2.近代地名规划

作为当时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于1930年进行了地名规划,编制了一张详细的城市道路名称规划图《首都干路定名图》,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地名规划图。规划命名了68条城市干线道路名称,并对路名系列化命名方案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部分路名以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命名,如黑龙江路、福建路、湖南路、湖北路、云南路、江苏路、广东路等等。方案于1930年10月交由城市建设部门具体实施。干路定名图上规划的68条道路名称,至今沿用的有42个。

3.1.3.现代地名规划

建国后,随着城市范围大规模、高速度扩张,城镇地名数量猛增,新旧地名更替活跃,我国少量城市进行了地名规划编制的尝试与探索,其基本特点是由不自觉转变为自觉编制,规划所需解决的问题也更为迫切。规划一方面按照地名规范化管理的需求,对以往零散、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差的城市地名问题进行了诊断和梳理,对城市建设中产生的新地名进行了适度超前规划;另一方面加强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紧密联系,以解决城市规划与地名规划、建设与命名、命名与管理三个相脱节的问题。

目前许多学者对地名和文化、地名和语言、地名和历史、地名和地理等理论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但缺乏从多个视角对城市地名规划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本文创作思路采用问题导向原则,提出“释疑―摸底―明道―求解”的技术路线。

4、结语

本文以中国城市地名现状特征为基础,通过对不同视角下的城市地名规划的探讨,总结出如下几点结论:

1、城市地名演进与城市发展具有协同共进的内在关系

城市地名演进与城市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同中求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地名发展的原动力,在城市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地名的数量与日俱增、类别不断增加、内涵日益丰富。同时,城市地名对城市文化起到传承作用,是城市个性彰显的载体,通过对城市地名系统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 能够把握到城市发展的脉络, 感受历史的凝炼与厚重。

2、城市地名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其稳定性是相对的

1)城市地名在发展演变进程中具有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规律性。城市地名的基本功能决定城市地名具有稳定性的一面,城市地名同时又是时代的产物,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其变动性的一面。

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适应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城市地名的发展演进呈现出标准化、典雅化、内涵丰富化、数字化的趋势。

3、“专名+通名”的取词理据是现代城市地名构成的基本特点,城市专名采词来源也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扩展

“专名定位,通名定类”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新地名的主要构词特点,不仅通名划分越来越细,专名采词来源也越来越广。总体而言,我国城市地名的采词具有如下的特点:1)反映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类地名;2)记录历史事件和纪念历史人物类地名;3)反映古代经济、行业类地名;4)以古代官署衙门及文化设施命名的地名;5)表达思想意图及美好愿望类地名;6)反映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类地名;7)以行政区名称命名;8)以名山江河命名;9)以花卉树木名称命名;10)以序数词、方位词或者某一主题进行的序列命名。

4、现代城市地名规划实践工作中上应保持思维的多视角性[8]

1)从文化视角来看,保持城市地名的文化性是现代城市地名规划的内在要求。在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实践时,应以保护和弘扬地名文化、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为立足点,以尽量保持地名稳定性为原则,以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个性为目标。

2)从政治视角来看,现代地名规划应该凸显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不同时代的城市地名往往带有某一特定时期内的政治色彩,当前从政治视角考虑城市地名规划时,应以体现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作为时代主题,以反映经济建设、强国富民、繁荣昌盛等表达歌颂及美好愿望的词语为内容,来体现现代城市地名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

3)从经济视角来看,当前的城市地名规划,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昌盛作为规划的主题之一。通过分析城市地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城市地名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布局情况,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地名的采词范围。

4)从制度化视角来看,现代城市地名规划应优先考虑地名管理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现代城市地名规划是以地名相关的法规、规范和实施细则为方针政策和指引,以解决地名的标准化问题为目标,来构建规范化、系统性与层次化的地名规划方案,要有利于实现地名系统的系列化和地名管理的规范化。

5)从全球化视角来看,现代城市地名规划应紧紧围绕国际大分工的发展环境,促进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全球化对地名规划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地名采词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全球化特点的地名。从全球化视角出发的地名规划有助于地名采词的多样化、丰富化,增添城市地名的时代感。

参考文献

[1]王际桐.地名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2]李全茂.浅谈地名的功能[J].中国地名,2006(9).

[3]尹广.地名要体现城市品位[N].广州日报,2003-01-03.

[4]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3(2).

[5]浦善新.数字地名──地名信息系统的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2000.

[6]范今朝,黄吉燕. 城市地名规划及命名规则[J].城市问题,2005(1).

[7]褚亚平.城市规划发展不能忽略地名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4(6).

数字赋能城市管理第7篇

[论文关键词]参与式发展;平等发展;救济

一、我国现有的农地发展权研究述评

近年来我国法学界对农民发展权和农地发展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它适应了我国开展的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如何保障农民在城镇化中的利益,法学界对农民的发展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多数学者主张国家应当将土地作为农民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城镇化中应当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利即还权赋能,赋予农民土地发展权。针对农民发展权和农地发展权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在国际上物权法中土地发展权的提出要早于人权法上的发展权,但不同法域的发展权具有制度性契合,它们都是主体发展的需要和权利诉求。关于农地发展权的起源,一般认为,土地发展权的研究和立法是20世纪从英国起源的,后来在美国、法国等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并上升为法律,其中美国为保护农地、开敞空间和历史古迹,采用采用发展权转让和购买的制度,这对我国学者影响较大。关于农地发展权的性质,法学和经济学的学者大多数认为土地发展权是可以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而独立行使和转移的一项权利。在农地发展权的目的。江平认为农地发展权的设立目的是为了保护农地、保护环境、限制城市扩张,更多的学者认为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而关于农民发展权的归属,沈守愚认为,土地发展权的权源是国家主权,应归属于国家和社会。刘国臻详细分析了英国和美国在土地发展权上的区别,指出我国国有土地发展权归国家,农民集体土地的发展权归农民集体。万磊认为农地发展权应当归属于农民集体,但为平衡各方利益,国家可用税收作为杠杆进行调节。贺雪峰认为赋予农民土地发展权只会使城市近郊的少数农民受益,形成土地实力阶层,而大田农民的利益被忽视。周诚批评了农地转用中的涨价归公和归农理论的缺陷,提出了土地增值利益分配的私公兼顾论。对于农地发展权的转移,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质就是美国式发展权的转移制度在我国的试验,但有一些学者对该制度是否能保护农民利益持怀疑态度,关于是否引入农地发展权,韩松认为不论的英国的土地发展权还是美国的土地发展权制度都不适合我国国情,因此不宜引进该制度。陈柏峰认为,引入美国模式的制度转换成本过于高昂,我国现行的模式是国有模式,可加以完善。

综上,笔者认为,我国法学界对发展权主要集中在农地物权的还权赋能上,而将参与式发展和农地发展权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将农民参与城镇化自主发展的农地物权配置并使其利益得到发展和保护的视角进行研究的更少,而这与我国土地管理法确立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相适应,造成了农民只能被动城镇化,而没有主动城镇化的法律基础。平等协商、赋权于民、还权赋能是参与式发展的灵魂。大田农民也有平等的发展权,但由于用途管制而被剥夺了发展权,法学界的学者较少涉及,更缺少从整体上论证如何平等保护大田农民的发展权,而有些经济学界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他们主要是从经济模型和价值补偿上进行研究,缺少法权模型和物权制度的配置研究,而这是保护大田农民利益必需的激励机制的法制化保障。参与式发展理论强调尊重主体的发展地位,现实中农民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城镇化方案,而没有自主发展城镇化的权利,如何赋予并保障农民自主权,法学界较少研究。法学界对发展权的研究缺乏对行使土地发展权的程序研究。而参与式发展权理论强调参与权的程序保障。物权法和相关法律如何为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提供救济,法学界较少涉及。

二、以参与式发展原则构建农地发展权

所谓参与式发展原则,是指城镇化的主体——农民,有权全方位参与到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该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参与式发展理论。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中叶,哈贝马斯、约翰逊、熊彼特等对参与作为民主的新形式进行了探索,他们强调民众是发展的主体和最终目的,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国家GDP的数字增长为本。它是有关主体对事关其生存和发展的项目所进行的全面、积极的介入过程,学者们强调了参与的本质是赋权,保障目标群体在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贯穿参与的全过程。参与和权力不可分割,它是在平等、民主、协商基础上的权力分享和利益分享的过程。参与式发展还承认不同群体、个体的民众在思想、需求上的差别性,关注其在发展诉求中的差异性,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经过平等协商达到求同存异,为此要建立参与主体的伙伴关系。参与发展理论还强调赋权于民和民众治理,即国家向社会赋权,强势群体向弱势群体赋权,专家向民众赋权,减少强制性,增加协商性。新型城镇化方案提出后,由土地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是一大看点,而过去数年旧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引发学者的反思,以农民为主体、以保护农民利益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共识,而参与式发展理论的研究将有利于推进农民为主体的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今后的重要任务,而参与式发展理论的研究将有利于推进农民为主体的发展。既保护农民个体的发展权,也保护集体和社区的发展权,既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更要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既要构筑实体的发展权,又要从程序上保障主体的发展权的落实。参与原则的意义在于,城镇化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就要保障农民的自主发展权。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农村城镇化其实是一个城乡规划的过程,而非农地被征收的过程。我国《城乡规划法》虽然首次将农村纳入规划,但对农村土地权利人的权利尊重不足,城乡规划主要依靠层层审批,只有第46条要求编制机关“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而在美国,许多地方的规划要求半数以上民众讨论同意,经地方议会批准,规划法案具有严肃的法律效力。我国城乡规划的民主决策走过场农民并未主张知情权和参与权,但城乡规划的实施却是将农地物权人拒之门外,政府自行确定农村城市化后就动用征收权。强制征收如果能保证公平补偿也基本上能满足农民的要求,但现实中征收所要求的公共利益和公正补偿并无法律上的保障。即便是按照涨价归公的理论,政府也应当将征收农地的收益公平地在城乡分配,但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在唯GDP增长的大棒指挥下,并未真正做到地利的城乡共享,基本上是城市独享,只将很少一部分“恩赐”给农村。随着政府征地范围的无限扩张和补偿标准与土地市价的倒挂,农民从上访维权到抗争维权的行动此起彼伏,显示了农民土地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以空洞的公共利益口号应付农民的权利诉求,不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势必会引发更加强烈的冲突对抗和严重的社会后果。以征地为手段推进城镇化的难度势必越来越大,以政府强制制造并获取城乡土地价格剪刀差为特征的旧城镇化模式越来越不得人心而难以为继。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看,农地发展权的主体设置可采用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兼顾的原则,对公益性用地,应由国家享有发展权,可采用征收方法取得农地所有权。对非公益性和混合型用地由农民集体取得发展权,对宅基地使用权,要保障农民个体的发展权。为此必须修改我国《宪法》第10条关于城市土地一律由国家所有的规定,并相应修改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内容,保障农民在集体土地上进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权利。与政府采用征地推进城镇化相比,自主开发的成本大大降低,因征地产生的社会矛盾不复存在。同时也能防止农民将征地款“坐吃山空”的风险。当然,农民进行自主开发必须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分区和规划,不能“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并且在物权效率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农地的集约节约用地机制,这也是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在“集体”作为发展权主体时,该概念因具有高度抽象性而无法明确具体的对象而广为诟病,故必须对集体的概念、内涵等进行产权的人格化改革,以使集体经济不致沦为村官经济。同时,要研究发展社区发展权时的物权配置,妥善处理所有权和用益物权的关系,改革宅基地使用权和承包权的取得与退出机制,在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的同时,保护集体所有权,避免使其空壳化、形骸化,使其真正成为农民集体发展权的物权基础和坚强后盾。

数字赋能城市管理第8篇

关键词:产业集聚;空间分析;城市规划;可达性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24-03

引言

世界经济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格局,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现代服务业正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

在发达国家大都市产业构成中,服务业的产出和就业人数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东京、伦敦、香港、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就业人数都达到了70%以上,可以说国际化大都市均是国际服务中心。2009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无疑为上海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可以预见未来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将更迅猛的发展。

办公服务带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载体,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办公服务带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在全球城市发展史中独一无二,这为研究城市办公服务带演变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样本。同时由于发展模式的独特性,更说明了对于上海市办公服务带演变机制研究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着力通过GIS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解析上海市办公服务带独特的演变机制,以求为上海市城市办公服务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一、可达性分析方法

本文是在GIS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达性研究。主要方法是通过将地图数据矢量化、根据遥感资料和实地调查进行纠正得到研究底图(如下页技术路线图1所示),将得到的矢量道路数据进行空间缓冲区分析,得到近似真实情况的道路覆盖范围,并对道路进行分类赋值,然后将得到的道路空间分析数据栅格化,计算出每个栅格的交通成本,利用最短路径分析方法,在ArcGIS中计算出每个办公楼在区域内的可达性,然后将所有办公楼的可达性进行栅格叠加,得到区域范围内全部办公楼的可达性。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准备

研究底图是通过矢量化软件ArcGIS对虹口区主要道路、行政区划、河流和绿地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的,在数字化时参考了上海市最新的交通地图,并对路名进行了现场实地确认考证。

依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相关规定,将缓冲区分析距离设置为500米,并做缓冲区分析。多数有关通达性的文献因为研究区域较宏观或者是只考虑步行,因而并未涉及到道路的缓冲区分析,而本文研究的是虹口区办公楼的可达性,属于微观范围,办公楼不可能直接建立在道路上,而是经历短暂的路程到达道路,因此要将道路做缓冲区分析,使得更贴近事实。

根据王海鲲等于2005年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典型道路形式特征做的研究,可以得到上海市中心城区典型道路的平均车速,在本文中将主干道和高架(快速干道)设计为15公里/小时,次干道设计为10公里/小时。据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报告,上海市地铁平均运行速度约为每小时35公里,在本文中沿用该数据。为了表示方便,将地铁的成本赋值为6,高架和主干道赋值为14,次干道赋值为21,不在道路缓冲区内的地块赋值为100。

(二)结果分析

将所得虹口区道路缓冲区分析图按照25m*25m的距离进行栅格化,共得到43 630个栅格,其中交通成本为6的栅格1 354个,交通成本为14的栅格3 124个,交通成本为21的栅格11 940个,交通成本为100的栅格27 212个。本文基于GIS计算办公楼可达性,主要是利用ArcGIS中的Cost Distance分析,其原理是利用最小成本法计算可达性,按照该方法将一个办公楼点到全区所有栅格的交通成本绘制出来,就形成了该办公楼在虹口区的可达性,将虹口区88个办公楼的可达性栅格图进行栅格叠加,就可以得到虹口区全区的办公楼可达性分析图(如图2所示)。图中对虹口区可达性共分出了10个等级,数值越低可达性越好。

从图2可以看出四川北路地区和地铁沿线可达性最好,大柏树地区和北外滩地区可达性次之,虹口区西北部地区,即凉城街道和江湾街道由于铁路的阻碍,该地区可达性普遍较差,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办公楼大多分布在可达性较好的区域。

如果将虹口区可达性分成三个等级,如图2,可以明显地看出只有一座办公楼位于虹口区可达性低的区域,其他的都位于可达性好或可达性中的区域。从表1中可以看出,虹口区分布于可达性差区域的办公楼只有1座,其建筑面积只占全区办公楼面积的0.67%,而分布于可达性好区域的办公楼有76座,建筑面积1 846 690平方米,面积占比83.92%。无论从数量和建筑面积来看,办公楼位于可达性好的区域占大多数,只有极少数办公楼位于区域可达性差的区域。而可达性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作为一种测度方法,可以用来测度交通的便利性,由此可见,区位交通便利程度对于办公楼的选址至关重要。

结论

办公楼对于企业的吸引在于区位、配套设施、租金等方面,而地块对于企业兴建办公楼的吸引在于其区位优势,因为在中心城区各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且分布较均匀,因此在微观层面上吸引力更多地集中在交通条件上。本文利用可达性作为工具分析了交通条件对虹口区办公楼分布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微观层面上,(在中心城区)城市规划作为控制因素,交通是影响办公楼分布的直接因素,在微观层面上,城市规划(去除控制因素部分)也是通过交通来影响办公楼选址的。

参考文献:

[1]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18-542.

[2] 张景秋,陈叶龙.城市办公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1-117.

[3] 虞晓芬,陈前虎,吴一洲.城市公共建筑规模与空间分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8-87.

[4] 陈彦光.地理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6-228.

[5] 王法辉.基于GI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0-81.

[6]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8-92.

[7] 曹小曙,薛德生,闫小培.中国干线公路网络联接的城市通达性[J].地理学报,2005,(6):903-910.

[8] 陈伟新.国内大中城市中央商务区近今发展实证研究[J].规划研究,2003,(1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