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2 10:21:32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实效性

随着我国社会多样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已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凸显出固化的趋势,教育效果也不理想。借鉴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全过程,真正为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能够有效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务实和创新,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关系上:内容对应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狭义的内容应该重点是“五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2]但与目前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意识形态的淡化思潮等关联,学界多数学者认同其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四个方面,当然也有少数学者把心理教育纳入其中,笔者认为如此一来,过度泛化,而且即使纳入其中,也可算做思想教育中的部分内容。

在谈到两者的关系时,学术界经常用到三个词语:指导、引领、融入。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引领、甚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体现的内涵。为什么二者的关系能如此的相辅相成、水融呢?笔者认为,根源在于内容的对应。思想教育对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对应社会主义荣辱观,民主法治教育对应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二、目标上:短板突出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3]在新时期多元化趋势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在“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如何?笔者仿制三份调查问卷,对本校从大一到大四各100个样本进行了调研,结果见表1-3。

由表中数据可知,超过90%的同学认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以及学习、工作和生活受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巨大,并且觉得学校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工作进展的很好;同时,从第三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出,在超过83%的同学眼中,影响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方法。

可见,大部分高校学生觉得学校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以及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效果不明显;超过60%的同学比较喜欢的德育活动形式则是基于实践的公益活动;同时校园环境、校风及德育课程是同学们比较青睐的德育工作。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大多数学生对法治教育是持欢迎态度和充满信心的;但也有部分学生的法律常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进展良好,适当地改变其教育方式可能会使教育成效更上一层楼;但学校的道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却是两块“短板”,要全面调整,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整体加强。

三、方向上:指导明确

在新时代背景下,固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严重滞后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过程中问题频现:内容缺乏时代感、层次性;方法过于形式化、强制化等等。[4]社会主题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为坚信理想信念,引领社会思潮,提供道德规范、激发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发展而提出的有机系统,它的出现对于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以人本理念为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拒绝和逆反解困。思想政治教育从党建初期开始,一直被视为一种“形而上”的理论,其主要目标定位也是为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目的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在引入大学课程体系以后,由于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旧有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没有结合实际,结合社会的发展,创新改革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滞后,教育方法简单,所以当遭遇民主法治思想活跃、知识面宽广的新一代知识青年以后,就会显得草率,显得死板硬套,显得格格不入,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限于提口号、讲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经常受到非议和抵制,造成教育效果流于表面,甚至起到了相反的负作用。[5]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重塑人本理念,教育模式尽可能的贴近学生,围绕学生,想学生所想,才能赢得教育对象的认可。

2.以唯物论观点为个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责任正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思潮泛滥,各种社会矛盾增多,各形社会现象齐聚,有好的、有坏的,有歌颂的、有责难的,虽然大学生总体趋向积极进取,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但在思想深处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看法。[6]作为当代大学生,能否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评价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绩,认清人心所向的主流和支流;能否在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斗争中辨别真伪,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立场;能否实事求是地看待目前我国所处的社会阶段,正确处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能否前置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敢于承认并勇于担当个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责任,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灵拷问。

3.以知行合一切实改变政治务虚、基础文明薄弱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另一种表现就是知行不统一,知行严重脱节,“知”多“行”少,甚至不“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学生记住了不少理论,懂得了不少大道理,谈心得讲体会是一套一套的,演讲时也是激情澎湃的,但是一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就显出言行不一的状况。有的学生在理论上,在大道理上,似乎什么都懂,是“语言的巨人”,但在学习态度、公共秩序、文明礼貌等基本方面却常常违反纪律,表现为“行动的矮子”。尤其,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在享受国家学校政策资助的同时,却不知道爱国,不知道感恩,在校期间不刻苦学习,毕业后不愿主动承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缺乏奋斗意识,不肯吃苦,都折射出基础文明教育薄弱的现状。

四、途径上:实践体认[7]

1.对于思想教育,改革教育手段与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上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教与学是个双主体互动过程,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体验、实践知识的过程,提高对过程的关注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教学方法上,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结合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层次,选择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学法上,尽量做到四个“结合”——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研讨相结合;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研究理论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结合。

注重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努力构筑起课堂教学、日常行为养成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书育人体系。经常组织学生针对某个社会专题开展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锻炼学生广泛阅读、收集资料、积累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的思考力,逐步增强他们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于政治教育,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尊重差异,引领主流舆论倾向。构建完整、通畅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控学生思想动态。每个学期开学初,学工处、新生部、校团委、各学院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学生座谈会、学团干部走访寝室、召开党支部会等传统渠道或者通过论坛、博客、BBS、QQ群等现代交流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重点出发,了解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经济热点、社会焦点问题的看法与态度,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择业就业、学校改革的定位和认识等,总结大学生不同学涯阶段的思想特点,提高工作针对性。各年级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个体思想状况,帮困解疑,并结合其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多种传播媒介方式共用,潜移默化地引领主流舆论倾向。要充分利用学校电视、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载体,利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学术论坛、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广泛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让社会成员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努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中,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充分关注人们多方面的心理感受和精神需求,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提高其发奋学习的自觉性。

3.对于道德教育注重共情关怀心理疏导,由显性到隐性过渡。由“灌输法”向“共情法”转换。灌输法是推行思政教育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曾经得到过有效的验证,但是在把它借鉴到道德教育过程中时,由于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均发生了深层次变化,难免会得到南橘北枳的效果。灌输法较适合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刚到中国时,党员干部文化水平不高,只好采用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的教学来达到初步效果。而道德教育是一个实践过程、一个习惯化的过程,其从行为到习惯,从认知到品质,整个过程不需要高深理论作为支撑,即使中间有需要提高道德认知的地方,也不能改变其实践教育的性质。如今,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改变,大学生都受到过良好的社会教育,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对于这么一个高知识人群,灌输法肯定得不到认可。心理学领域有个词叫“共情”,指的是在与他人交流时,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情,才能让教育对象感受教育的召唤和力量。

由“显性式”向“隐性式”过渡。当前,在道德教育中仍然过多地保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迹,善恶分明,显性教育、正面宣传为主,树立一些超出一般人思想道德境界的超级典型出来,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很难起到引领和模仿的效果,这样直白的宣传的结果造成人“脸谱化”的趋势,缺乏生活体验,事实不充分,形象不丰满,事迹不生动活泼,缺乏艺术色彩,很难深入人心。[8]为扭转显性式教育带来的肤浅现状,从学生进校开始,就要以发扬与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为切入点,加大有关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艺术修养、文明礼仪教育力度,切实提高修身明德意识。就应注重文明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教育,将高校道德教育与知耻厌耻教育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树立道德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就需在教学管理中,引入熏陶式的教学原则,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从艺术作品中,从教师身上,从教学管理中,点滴融入爱国、责任、进取的思想理念,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内化,从而达到完美的教育效果。

4.对于民主法治教育以人为本贴合实际,培养独立人格。贴合实际,准确定位。在中国的学术界,法制教育的独立地位一直都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许多官方文件中,至今还把大学生法制教育放在道德教育或者政治教育的附属地位,在道德和政治的夹缝中艰难成长。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在国民经济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自然会要求制定更多的法律规则来确保自由贸易,会要求开放政治环境来保障个人权益。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应该更快、更主动地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接受更多、更全面的法制观念教育,只有初步掌握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础法条的原则和内容,才能更容易地融入并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去。综上所述,高校应该在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更多场合和机会,学习掌握法律知识,拓展知法、守法、用法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爱护规则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民主法制国家的建设。[8]

整合资源,革新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影响改造、教育人。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成就动机、道德标准、生活态度无一不与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相连。[9]要抓住契机,整合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结合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历史比较、发展比较和中西比较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和西方的科学、民主、开放、法制精神,培养独立的人格。结合国内重大事件,无论是历史实践还是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一不牵涉着那些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大多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素材,要适时抓住契机进行现实的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结合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大学生,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参与实践中,才能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刘基,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重构[J].求实,2011,(12):93-94.

[3]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 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82-83.

[5] 郑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9.

[6] 王思源.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7] 卢少求.高校道德教育应采取的改革措施[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1):142.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第2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工作环节中,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科学回答

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是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基本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系统地规定了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奋斗目标、努力方向和行为模式。切实加强和改进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四个以”的要求,是对高等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科学回答。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群体期望

当代大学生充满朝气与活力,他们渴求知识、崇尚自由,希望能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渴望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发挥出他们的才华。大学教育就是以关怀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让大学生自觉接受党和国家的培养,使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强烈的创造欲望、敏锐的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创新能力;可以增强大学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的思想觉悟,努力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承者和实践者。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育适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

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需要具有先进文化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其指明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广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弄清事物的本质,看到发展的主流,明辨是非,追求进步,有助于在高校校园内形成目标一致、齐抓共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行动,从而在校园内形成积极的、健康的、高雅的、先进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的时代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临近,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维护方式,伴随着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等的社会转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使部分大学生在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新的趋向和新的困惑。如何准确地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随着社会复杂性增大、变更性加快、民主性加强,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在主体意识有了显著的增强的同时,也出现了人生观发生错位的现象。因此,必须采取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对提倡什么、允许什么、反对什么有明确的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高校应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作用。使大学生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设计、人生理想融入到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中,自觉地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为己任,在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正进行着空前未有的激烈竞争,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使大学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并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引领作用,这样就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培育人、塑造人,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自觉地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和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确立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决定着民族前进的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学生,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二是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增强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三是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大学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现阶段,我们要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教育学生,凝聚青年。理想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将个体追求融入共同理想之中,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日常细小的工作,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结合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二是要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为振兴中华而奋发成才。三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世界意识,从构建和谐世界的高度引导学生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视角分析问题。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大学生做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先进文化的创造者、社会新风的引领者。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有积极、健康向上的荣辱观,但必须看到,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与道德还不能协调一致发展,大学生中还存在是非颠倒、美丑不分、荣辱不辨的现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主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知荣弃耻,褒荣贬耻,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分析和认识西方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教育学生领会唯物史观,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批判错误思想的能力。教育学生学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以世界的眼光着眼解决中国问题、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武装,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的基础性工作。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切实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效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活跃,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践基地教育及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教育环节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

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极其重要的载体,依托这个载体,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能够更加实实在在和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之中,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学生起着激励作用、凝聚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极其有效的一种途径,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高校荣辱观教育能更符合知情意行发展的教育规律,真正收到教育人、塑造人的功效,引导大学生崇尚真善美,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使大学生在校园里能从老师、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和友爱,从班级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从校园人文环境中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创新管理制度和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注重社会存在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用科学制度监督、保证、规范和引导大学师生员工的行为,通过制度服务人、教育人。新形势下,要认真研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中西文化的互补与融合,高校应结合实际需要,在教育好学生的同时,还要认真创新管理制度,提升学生工作的教育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和作用,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和督促大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校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心理辅导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大部分招生部门都通过多种途径来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高校学生数量稳中有升,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差别较大。当前大学生主要是性格特色比较突出的90后,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更容易被不良思想和外来文化所迷惑,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参差不齐,对国家和政府的认知模糊不清,政治立场不坚定。而这些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如果思想政治素质不能和我国的国情与时俱进,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的高等学校一直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但是针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展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是值得深思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班主任工作中,利用各种交流工具积极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了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同时,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交流,深切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与教师的交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总结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教育的基础,在其入学之初便设置为必修课,学生深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但学习态度却不能相提并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很多是初中、高中时就已经接触过的内容,属于老生常谈,学生上了大学后以为会有个全新的体验,对这些简单、重复性的内容提不起兴趣;此外,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是“填鸭式”教学,强调对内容的灌输,教学方式比较刻板不够生动,缺少对学生实际感受的分析和引导,造成了一些思想活跃的学生的反感,有些学生甚至和老师唱反调,鼓吹西方思想、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

2.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主要是由各大学校的学生处和院系的学工办进行管理,党团活动有很多种类:比如从活动主题上可以分为学校安排的各个班级都必须举办的主题活动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主题活动;从党团活动规模方面可以分为单个班级的党团活动和多个班级的党团活动。不管是哪一类都要求学生必须全体参与,不得缺席。由于90后的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突出,集体意识薄弱,对于这类集体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也不会深入对活动主题进行思考,简单参与一下应付了事,虽然党团活动的主题很好,却不能通过活动充分展现,不能很好地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些班级的活动组织者在受到活动不成功的打击后,积极性越来越低,往往不再认真选题,照搬其他班级或者往年的活动主题,造成了“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的现象。

3.理论和实践脱节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由马列部负责,直接隶属于教务处,主要负责课堂教学,专注于理论内容的讲解;而思想政治的实践环节主要由学工队伍进行管理,负责实践环节的内容审查并进行指导。这两支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几乎不沟通交流,很少将教学中的理论问题通过实践环节加以深化,而理论工作者将学生实践环节遇到的疑惑通过理论教学得以升华的几率更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把两个环节分离,使得两支教学队伍不能形成合力,造成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建设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教育(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分管于不同的部门,合力机制不健全,无法系统的发挥作用。因此,建设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各院系中专职辅导员岗位人数有限,很难了解到各个班级同学的具体思想政治动态,为了弥补这方面工作可能会有的疏忽应该设置班主任职位,班主任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教师,是大学生在高校的“父母”,因此要认真做好各个班级班主任的挑选工作,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认真的职业态度为基本条件,提高高校班主任的整体素质。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除了具备基本条件外,合理的、民主的推选各个班级的班干部,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次,高校主管部门应该作为专职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和各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沟通桥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进行交流,将双方遇到的问题公开讨论,得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再次,号召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思想活跃的同学参与到教师讨论中来,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有助于学校各个部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并解决他们遇到的思想政治活动中的疑惑。

2.规范高校管理体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样化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更不是简单的几次党团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种种言行均能体现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高校对学生言行的道德要求和规范化就成为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对其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引导和培养,通过大学的教育让学生充实自己的思想、提升自身的价值,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另一方面,高校主管部门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管理密不可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很多方面既体现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体现学校的管理情况,例如:玩游戏成瘾、迟到旷课、夜不归宿、考试作弊、打架斗殴、拖欠银行贷款等等。对于这些现象,学校可以通过规范管理体制,管理条例来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此外,在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党团工作的作用,通过党团活动中遇到的实例为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提炼成有意义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讲解的范畴,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促进整个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3.利用多种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增多,大学生对于这些丰富的渠道具有浓厚的兴趣,敢于尝试和探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上发生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了解国家出台的政策及国内外的重要新闻。比如说建立相关的政治教育网站,统一组织观看红色影片以及国内外所记大事。此外,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还可以利用如下媒体,比如:QQ、微信、微博、E-MAIL、校园网BBS、校园广播、校报、电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载体,传播一些值得深思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产生正能量,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而全面的思考。高校应该充分挖掘多种媒体的不同特点,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类别在不同媒体上进行宣传,使多种各具特色的媒体能够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合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各种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进行宣传时,要首先与学生代表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要的信息所持有的意见和建议,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主题,编辑后再进行传播,让学生们有将信息传播下去的积极性,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4.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作为90后这一代的大学生家庭环境优越,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宠爱、良好的生活环境下考入大学。在独立的大学生活中很容易迷失自己,当遇到矛盾和挫折时很难自己化解,这就需要借助外力来引导和疏导。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其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因此,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有助于保持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更有利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特别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就业、生活、交往等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课题,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在高校中,心理辅导工作可以由专职辅导员负责,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或者咨询部门,但不管谁来负责,都要求其具有专业的心理知识背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了解;此外,心理辅导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等交流方式可以交叉进行,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加以解决。

总之,高校学生刚从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大学生活的自由和宽松,使他们开始放松对学习及生活纪律的约束。此时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思想动态,多与他们交流思想,使他们珍惜在高校学习的机会,只有不懈的努力,在大学这几年学习中不断地追求与探索,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深入社会实践,将来才不愧于社会,才能成为合格而有用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深入调查,及时处理学生中的存在的问题,正确积极引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世界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后,能心悦诚服地把心思投入到学习中,探索对社会有用的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可以说,做好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涛.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131-132

[2]郭汉军.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疆大学学报,2008,36(5):38-41

[3]李卫红.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层论坛上的主题演讲[J].思想教育研究,2008,151(1):3-6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分析;研究

当前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换挡减速”,由高速发展逐步过渡到新的均衡增长[1]。经济转轨必将带来各类社会热点和社会矛盾叠加出现,社会冲突和风险事件更加频繁,传统思维观念和主流价值观念受到严峻的挑战。研究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握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特点,探索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的内化教育引导策略,对于创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新格局,拓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途径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必须承担“新常态”下新使命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文化思潮传播激荡的重要场所。201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工作全过程。[2]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教育工作,不再仅仅是一项身体运动教育,而是承载着特定历史和现实背景下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是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坚定理想信念,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上“重知识、轻体育”。我国教育体制“重知识、轻体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各种文化课程的考试压力使体育锻炼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中,高校对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课时等方面让位于其他文化课程,忽视了培育思想品德的功能。2、体育教育中“重技能、轻品德”。日常体育教育中,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多将教学重点放在技术战术、动作要领等训练方式和提高身体素质上,本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限,认为体育课和思想教育毫不相干,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工作蕴含着的思想教育价值,忽视了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成长、全面发展的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3、课程设置上“重分工、轻融合”。高校教育体制中,课程设置互相独立。思想教育仅由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承担,体育课只承担体育活动的开展。虽然分工清晰,但却忽视了身心的同步发展,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割裂了高校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联系,限制了体育教育在发挥思想教育上的巨大作用。

三、高校体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的可行性分析

1、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的一脉相承。“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锻炼人的体质素质,陶冶人的性情精神,锤炼人的意志品质,塑造人的理想信念。两者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为两者的互相嵌入提供了理论依据。2、教育内容和学科属性的高度契合。体育是促进人格全面自由发展、道德水平提高、价值观念形成的有效手段。体育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团队意识、纪律行为规范、公平公正规则等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同时,高校中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为公共基础课,同隶属于基础课教学部门管理,便于两门学科的教师交流探讨,创新理论,这为在两者的交叉融合创造了便利条件。3、思想观念与实践活动的相辅相成。高校“两课”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传统课堂模式基本是灌输式、表态式的集体说教,形式单一,内容抽象,使一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产生漠然、反感甚至抵触情绪[4],这种强迫式的教育忽视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和人文关怀。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灵活性强、趣味性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依托体育活动这种载体,将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内心”,锤炼其自我人格和价值体验,这为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了途径保障。4、理论灌输与隐性渗透的有机融合。理论灌输[5]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方法,社会意识不会自发产生,需要外界输入,使民众接受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简单集中的输入忽略了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体育活动基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能满足学生追求愉悦、优胜、自我价值的情感需要,更容易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产生共鸣和认同。相比直接输入,渗透到体育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循序渐进,效果持久[6]。理论灌输和隐性渗透的有机融合为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创新。

四、高校体育教育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措施

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方面契合,同时相互补充,互相嵌入的空间很大,为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与体育运动精神相嵌入,筑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平台。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它在体育运动中孕育并升华成一种心理意识、价值观念、信念追求。以篮球运动为例,整体配合打得越好,越容易得分。如果只想着自己的技术数据统计,把其他伙伴晾在一边,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学生在品尝胜利的喜悦时,也体悟到了团队凝聚焕发出的力量。在观看国际篮球比赛时,将国家实力和民族形象直接通过体育赛事展现出来,这种自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根本无需思想教育调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篮球运动也彰显了队员独立自由的个性,提高了队员的积极进取品德、组织纪律规范、职业道德水平、服从大局意识、拼搏奉献精神和协作配合能力。这些恰恰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提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平等参与、追求公平竞争、追求法治规范、追求敬业奉献、追求诚信友善”的内容环环相扣,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导向。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挖掘体育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结合点,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参与运动时亲身体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及对人的巨大激励引导作用。2、与高校体育活动创新相嵌入,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连接桥梁。体育活动是高校抓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重视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时机,常规教学应借助体育运动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争先协作、维护团队、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意识;还应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借助体育题材纪录片或历史影像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讲述新中国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历史,形成爱国主义的内化力量。二是重视课余活动,组织各种运动竞赛,比如迎新比赛、班级联赛、院系友谊赛等,增进友谊,增强集体荣誉感。依托每年一次的学校运动会,打造学校特色优势项目,营造奋发拼搏和集体主义的氛围,加强思想政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设立学生社团协会,比如篮球、足球、长跑等协会组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社团规范、会员守则和发展规划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依托同一种的体育爱好,凝聚特有的运动精神和团队氛围,从而对参与其中的每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自我规范和成长,促成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3、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嵌入,搭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载体。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在体育实践中创造出的文化形态[7]。一是改善高校运动场地和场馆设施,创造运动氛围。高校要合理规划和开发大型运动场、体育馆等运动场地;合理利用空置土地开辟小型运动场地,安置小型运动器械,如乒乓球台、单双杠等,充分满足师生运动需求,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二是建设体育主题建筑和运动雕塑,展示体育、艺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凝固体育运动精彩瞬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获得力量、信心、鼓舞和激励,用艺术的方式弘扬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举办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会展,在“奥运”“亚运”“足球世界杯”“世锦赛”等国内国际大赛时间节点,挖掘体育文化传统和历史资源,宣传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展示运动员成长道路,用榜样的力量示范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举办一些体育征文、体育现象讨论、运动员访谈等活动,让学生谈体会谈认识,让核心价值观渗入到学生日常校园生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4、与高校体育教学优化相嵌入,畅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渠道。高校体育教学遵循“以人为本”。一是明确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寓“价值观教育”于体育运动乐趣,切实承担起体育教育的使命。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教师的知识储备、言谈举止无一不在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观察并培育学生的兴趣,以身作则,以真诚的情感投入和亲身的经历体验来感化学生,在共同的价值观上引发共鸣。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寓“价值观评价”于体育考核体系,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以“育人”而为导向,而不是以“培养运动员”为目标。综合考核体育教师工作成绩,将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体育社团建设、运动会、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工作也纳入到考评体系当中;同时,综合衡量学生的价值观,将学生的体育考核标准细化为行为规范、意志品质、精神状态、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将主流价值规范逐步内化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

作者:于昊田 单位:山东省农业工程学院基础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04:5-13.

[2]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党建,2015,02:11-13.

[3]金奇.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入式存在———基于嵌入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29-131.

[4]曾秀芳.浅析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及创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1:63+67.

[5]徐飞.列宁灌输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广西大学,2014.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价值的影响,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的规范和要求。当今,高校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营地,开设专门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规范大学生行为,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但大学生群体在这些方面表现不尽人意,离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不能解决问题,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情感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弥补单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教育者在大学生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情感、语言、教学艺术等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向积极方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再是机械、被动的交流,双方建立在平等、尊重、民主的基础上,大学生能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沟通,教师能及时获得信息,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活动以及发展状态等有用信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思想政治的实施效果都有积极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还包括拥有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态、较高的素质等。而与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相背道而驰。许多大学生因为缺少关怀和有效的开导,遇到困难时选择极端方法解决问题。这些严重阻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平等、开放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老师可以及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教育,另一方面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只有改变“满堂灌”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情感教育拉近、感染学生,获得他们真正认同、信任、赞赏时,才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大学生富有活力和想象力,很难吸收理论性质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课既不是专业课,又没有趣味性,没必要认真对待。因此,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展开及取得成效。但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抓牢、抓实。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题,怎样才能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紧紧围绕情感教育,才能走进学生心窝,否则,一切教育形式都是空谈,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表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的老师由于主观原因,或多或少加了自己的情感。但总体上,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存在缺失,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处,须亟待解决。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情感教育观念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了相关老师的教学任务,这些老师很少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神圣伟大的职责,因此,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及相关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情感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思想政治课老师通常照本宣科,一堂课下来很少有自己的切身看法和与学生的交流,不言而喻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后果。辅导员和班主任缺乏真心关怀,他们通常点到为止,做到职责不缺位即可,有的甚至带有侥幸心理,学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的实效性等问题被相关老师抛到九霄云外,在如此观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取得进展,大学生的诸多问题不难解释。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不当

凡是都要讲求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大,更需要大学教师讲究一定可行的方式方法。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用纯理论进行到底,理论灌输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感。有的老师知道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法,可是他们在具体的教育中却适得其反,例如:抓不住学生情感的需求,树立身边的榜样使得学生更为反感,处理课堂问题没有控制好情绪,不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等。类似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大学生难以信服、认同和改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情感教育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来进行,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思想,在紧张、对峙、枯燥的氛围中,学生不仅不能认真听讲,反而增添对老师、学科、上课内容的厌烦、疲劳、反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情感教育的环境,例如:缺少文化环境,缺少与学生家庭合作环境,缺少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环境等。大学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灌输具体的政治内容,把繁杂的事物逻辑关系硬塞学生,因此,学生难以熟记和理解,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难以改变大学生的错误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把情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进行熏陶教育。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者的努力,更需要教育者创设优良的环境,只有情感教育合力的提高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长为符合国家要求的栋梁。

(一)培养教育工作者情感教育的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的综合素养水平。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激情、结果。因此,学校领导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应该培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观念。高校在学期课程设置、课程计划中做好相关准备和规划,总体实施情感教育的战略,抓好全局工作,统领好教师群体。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后,定期向学校汇报大学生整体和阶段的发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谈论和交流,形成教师之间经验的总结和交流。只有学校重视,教师负责的情况下,教师才能树立真正的情感教育观念。

老师的价值观和学生观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老师要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价值观是一个期望性观念和情感意识,它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决定着人对客观事物价值的选择、追求和取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只有认清了自己选择职业的社会价值,才能在这个职业上有所追求、有所贡献。高校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的疏导,让大学老师更加肯定自己的奉献和价值,平常多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工作,提高他们自身的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融入就与老师的学生观密切相关。关系到教师能否正确观察学生、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和对待学生,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关系到教师能否启迪学生的智慧等。学校多提供教师和学生合作的机会,例如:让学生和老师同台演出,老师和学生有定期的交流交谈等,这些可以培养师生之间感情,对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帮助。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性格特点,尤其要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融入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习惯用传统的理论进行教育,没有充分以学生为本,颠倒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需要改进以往教育过程中的理论灌输法,要用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时融入疏导教育方法。也就是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中即不堵塞言路,又要善于引导,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情感教育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即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容易忽略这个问题,上课的方式陈旧老套,很少与学生互动,即使有互相交流的机会,也没有很好利用疏导的方法,在教育中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性较强,单一、老套、枯燥的教育方法不能满足其需要,更不能使学生信服。如果用疏导的教育方法,不仅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接受理论观点,提高认识水平。

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时融入典型教育方法。典型教育也叫示范教育,它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僵化、教条式的教育,是大学生通过情感的认同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典型示范教育,能把抽象的理论变成身边的人、事、物,这样的比较说理教育更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老师要抓住典型,树立典型,正反面结合教育,激发大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达成一致的认识。

(三)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环境

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轻松、愉悦、民主的情感教育环境,想表达的观点受现实情况和氛围的制约,不能口吐真言,自由交流。在情感教育中,文化环境和大众传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受这两个环境的消极影响,导致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

社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因为人的思想毫无例外都受到一定文化的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定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例如:艺术表演、传统文化趣味活动、道德标兵评比等。把隐性的情感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潜移默化的陶冶、感染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营造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十分必要,特别是大学生接触较多的网络环境。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第6篇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 理念缺乏时代性

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将知识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过程是包括入学、教学、毕业三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忽视。研究生的工作重心完全集中在做实验、写论文方面,自我修养和思想学习被研究生所忽略。人才市场在对研究生进行选择时主要考察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道德没有作为评价标准。此外,部分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相混淆。认为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就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政治问题比道德教育更加复杂,如果政治教育开展不当,同时思想教育又被忽视,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会形成阻碍。

1.2 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针对研究生的特征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联系,政治理论课波动满足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也不能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使学生理论脱离实际而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1.3 方法过于单一

研究生社会阅历十分丰富,思想已经基本定型,并且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尊重研究生的独立性和自,但目前的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道德规范的灌输方面,对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不够,也没有采用社会实践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将研究生作为了教育的课题,而没有研究生真正的主体地位,使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不能以一种平等的关系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对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者更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方式,对研究生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往往视而不见,这导致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效果差强人意,而这种单方面的强制性教育方式也不利于研究生的自由发展,对其个人判断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消极影响,研究生在这种灌输式教育模式向来只是简单地服从教师的管理,主动性发挥无从谈起。

1.4 导师主导性不足

当前的导师队伍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师选拔更加注重与专业知识和职称等级,对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不够重视。部分导师只重视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而不见。综上所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导师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5 载体不够丰富

研究中的党支部、学生社团和班集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做出有益的补充。但是目前这些载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比如班集体作为学生的基层组织应当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2 实施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 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方面,从研究生的专业课来看,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因此教学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创造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从研究生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来看,应当注意结合实际,从生活中选取生动的案例来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理论,这样可以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通过分析案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校园网络建设为平台,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1)网络的感染熏陶。结合此次调查结果不难发现,网络平台已经成为研究生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这一媒介作为有效的宣传形式,进而将网络平台成为感染与带动研究生群体的有效途径。(2)网络的学习引导。通过网络平台形成网络覆盖,将理论学习以及相关文献和多媒体素材容纳其中,就可以更加深层次地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便于学生随时阅读和下载,最终建立起有效的交流平台。

2.3 以德育建设为平台,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1)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深入探究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含义,它属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研究生的生活,并成为引导与体现校园思想政治思想的重要载体,并在潜移默化间承担起育人功能。正因如此,应当通过深入推进针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2) 强化校园文化环境,深入推进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建设,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校园设施,高品位的艺术设计进而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有效约束不良行为,促进校内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通过开展学习典型等活动,树立研究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聘请专家学者、知名校友及社会名人担任兼职教师,以举办讲座、报告、开展名师讲坛、名人现身说法系列活动等方式,为学生解读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行业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大胆拓展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新内涵、探索教育新方法。

2.4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平台,实现有效心理疏导

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在网络上开设心理辅导专栏和咨询热线,组织心理学专家与学生进行对话并进行心理辅导。此外还可以挖掘各种网络资源进行心理评估,帮助研究生鉴别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作出自我调节,对于一般性的心理困扰着学生自主完成,这对于学生的独立能力有促进作用。解决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是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交流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第7篇

[摘要]探讨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的结合点,实施“双育”的途径和方法、基本策略,帮助大学生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作者简介]严丽丽,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周振座,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工处处长、副教授;蓝琼丽,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部主任、副教授;覃远生,中共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教授;黎卫文,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副教授;蓝继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思想道德修养教研室主任、讲师;韦自露,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部助教,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169―04

国家早已重视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长、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意识和道德水平。

一、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目标

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二者的具体培养目标是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旨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让学生接受正确观点、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但二者都属于育人的工作,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依赖于学生心理结构中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面发展,两者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品性观念的形成和适应社会各种现象及行为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是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扩展与延伸,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社会认知的理论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就难以改变学生心理认知上的偏差,这不仅要从思想道德的宏观高度上把握品德形成的规律,更要从心理的层面即具体、微观的层面上,解决具体和抽象的冲突。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调整好各种心理不适,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盲目的。而怎样使学生心悦诚服地理解和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这既是一个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更是一个心理接受和承受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才标准,关系到能否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问题,探索和研究二者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的结合点

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都不相同,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相互渗透的结合点。

1.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培育正确的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尽管二者的内容各有侧重,但目的是一致的。要把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思想道德的教育目标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思想道德的宏观意义。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必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来促使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保证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大学生角色变换带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性心理和恋爱心理;大学生健全人格及塑造;大学生择业心理及辅导等。这些具体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从具体、感性、学生可感知的认识出发,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学生能够见微知著,从心理上理解和接受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品质和内容的深刻、长远的意义,对于他们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促进他们自觉达到思想的升华。实现“双育”内容的结合,既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的针对性,避免盲目的说教,又能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2.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指导协助学生。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有:辅导法、倾听诉说法、自由讨论法、鼓励法、会谈法、心理测量法、生活技巧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行为矫正法和沟通分析法等。这些方法注重宣泄和暗示,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思想道德教育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特长和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倾向,以减少思想道德教育的阻力,使思想道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思想道德教育还应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通过榜样、规范、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思想道德教育的说服教育、实践锻炼也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互通,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可以达到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作用,提高教育效果。

3.通过学校的各项活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高校的特点,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如军训、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交、志愿者服务、参观、社会调查等活动,将“双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观念,锻炼意志,学会与人交往,认识和了解社会问题,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1.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为阵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新生入学后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道德教

育的主战场、主渠道,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该门课的目的所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授课过程中,把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相结合,以实例支持理论,以理论分析实例,使思想道德修养课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使思想道德教育更符合学生实际;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基本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全过程,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

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双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载体,它用无声的话语传递大量的信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要占领校园这块精神文明的阵地,唱响主旋律,抵御消极文化对校园的侵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要紧密围绕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作为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校风、校训校歌等,能起到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的作用;利用学工处、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渗透“双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举办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通过学校广播站、板报宣传栏、校心理卫生协会、校园网等校园媒介营造文明健康的气氛,形成人人重视、追求心理健康,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局面。把“双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达到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3.建设一支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源于不同的学科体系。由于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通性,因此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的教育队伍,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与心理学教师的有机结合,形成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合力。要从体制上把心理学教师纳入德育工作队伍,二者的结合,便于开展“育人”工作。对专兼职德育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心理咨询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用心理健康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教育对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不仅是政治观念的指导者、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他们的品质人格、道德情操通过言行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而其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更是体现在工作方式方法中,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专业知识和教育方法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在完善他人过程中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人格感召作用,既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也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强化“双育”的地位与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道德训练与心理训练互相配合

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开展素质训练是一个急需探索的新课题。尽管道德训练与心理训练在训练目标、过程和方法上有一定差异,但由于理论基础的一致,两者的结合是一个多渠道、分层次交叉进行的过程,在心理素质训练方面,结合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信心训练”、“自我心理坦露训练”、“解除考试焦虑训练”、“情绪放松训练”、“心理剧”等专门性训练课程;在道德训练方面,则可以设置情境、角色扮演、开展各种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实际的仿真训练机会。同时,要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大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体验人生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检验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的正确性,促进学生将社会道德要求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使道德认识向道德信念的转化。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获得丰富而生动的情感体验,使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思想道德的理论、规范得以践行,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5.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建立“思政网站”,并在“思政网站”中开辟、完善心理健康专题,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知名的心理咨询网站,帮助学生拥有更多维护、救助自身心理健康的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施“双育”,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互联互动、及时沟通,克服思想道德教育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更加真实而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把网络技术和网络“双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最佳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给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途径。必须注重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行为积极向上。具体策略如下:

1.从提高认识入手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提高认识。教育者对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要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充分认识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道德品质的心理基础。因此,要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及特点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内容、方式上贴近大学生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并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构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符合学生特点的新型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2.因人施教

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在过去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往往忽视人的个性,采用灌输的方法,影响了教育的实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者只有切实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才能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因势利导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有: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扬和批评心理。心理学的研究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心理现象的特点、形成及规律。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掌握相关心理学的理论,引导学生分析和正确对待这些心理现象,克服消极不良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4.积极引导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第8篇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创新对策

我国的很多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但工作方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视域下,高校所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与如今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也无法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使用新的教育方式,增强对现代新媒体科技和信息的运用,树立先进的工作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先进思想的综合型人才。

一、现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很多的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问题较轻的不会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但是问题比较严重的则会产生心理疾病。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不能够客观的认识事物且拥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会伤害他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但是,各学校在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问题,导致同学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各高校在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1、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符合新媒体教育需求的师资力量。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不能适应新媒体特点。

4、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水平考评机制与新媒体教育特点不符。

5、学校教师的理念与新媒体教育存在出入。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基础分析

所谓新媒体,目前官方的解释就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笔者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期刊报纸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以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字科技为基础,以现代的网络、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以所有人为对象的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利用人们常使用的万维网、新浪微博等,这些都属于新媒体平台,这些平台的信息传播都是公开的,针对的是所有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到一些社会信息,或是和传播某些信息。人们使用的计算机、笔记本、智能手机等则属于进入新媒体平台的工具。[1]

1、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各项基础

信息网络哲学最初起源于西方的20世纪,60年代时世界各学者着手于信息网络哲学的研究,但我国开始于90年代,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等新科技得到普及和应用。信息网络时代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对接,这样的对接使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提高,教育工作者开始对教育的方法和问题进行了反思,反思和我们的区别与联系。放眼当今社会,各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已实现或进行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高效化,时代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各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融合,如今的中国教育越来越讲究人性化教育和师生平等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发展师生平等关系,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和天性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言论自由权,这是新媒体环境发展变化过程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改革带来的时代基础。[2]如今,网络似乎已经成为了各国间展开经济竞争、国力竞争、文化竞争,甚至是政治竞争的媒介和工具。我国早已敞开国门,迎接世界各国的友谊和竞争,同时也主动与别国展开了各个领域的合作竞争,国家提倡加快网络环境建设,推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同时也倡导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化改革。现代新媒体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新媒体平台的开发和拓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媒介基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三尺讲台上开展,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已经使用上了慕课教育、微课教育,包括现代的远程网络教育,无一不是借助于新媒体时展下的优势和条件。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同时,也要充分运用下这一社会背景下的媒介基础。

2、新媒体环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各项基础

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上开展,一个课时仅仅能够为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次大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仅仅能够对一个学校的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教学受众非常有限,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课时也非常有限,大型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是少之又少。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它的受众对象是存在于世界当中的任何人,对受众数量、受众对象、传播时间以及地点都没有限制,且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现代新媒体工具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热衷于追求新的事物,思想活跃且开放,对新事物、新思想来者不拒,同时又存在易受外界思想和事物影响、思想摇摆不定、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缺点,缺乏主观意识,却又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个性差异明显。[3]信息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中都得到了体现。比如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时,缺乏一定的创新想法,很容易产生不稳定的心理情绪。只有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和心理状况才能使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使心理教育体系得到完善。对新媒体和新技术进行运用能够将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同学们更有活力。除此之外,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能滥用各项新媒体,要对其进行正确的使用,不能滥用。

三、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对策

1、建立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尽快植入新教育理念

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各高校的主要工作就是革新并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对现代新科技技术与工具的运用,搭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学校可在微博上开通校园公众微博或开通公众微信号,也可在百度上建立校园贴吧、校园网一类的公众平台,在这些公众平台上校园信息,传播积极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新闻,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氛围和文化氛围,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可利用视频、图片等科技手段展开教育工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科技,搜集典型案例和热点社会新闻,利用这些大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和文化带入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咨询系统,思想政治心理咨询系统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测评和考核,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分析。思想政治心理咨询系统要为学生提供心理治疗,帮助学生纠正心理问题,灌输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记录学生的心理咨询情况,整理分析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制作学生心理报告,开展学生思想政治考评工作,倾听大学生的心理思想诉求,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为其提供心理服务,并针对思想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确性。[4]

2、确立动态化教学理念,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更新新的内容,新兴文化和思想如同浪花一般激流勇进、快速重叠覆盖,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的心理思想也有了摇摆不定、快速转变的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顺应时代的特点确立动态化教学理念,摒弃固化教学理念。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网络化革新,比如在教学用语上、教学内容上、教学方式上都可以进行网络化改革;其二是在讨论热门的网络问题时,要对其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对网络热门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于学生们关注和针对的网络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扭曲事物的真相,对学生们产生的错误观点要进行教育,将其不断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对网络热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在大家探讨热门话题时能在其中受到教育,从而使自己的各项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3、强化个性化育人理念,改革创新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国外一些较为开放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迅速传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日渐强烈,他们渴望被尊重,希望拥有足够的思想和意识,希望自己的思想个性能够被社会接纳,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现代的高校教育也在提倡个人化育人理念,倡导师生平等,培养个性化人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强化个性化育人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上老师在课堂上的绝对主导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注意方法和方式,要通过文化和实践对同学们进行教育,学校可适当的组织各项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留下优秀的品质,在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同学要适当给予奖励,从而增加同学们的积极性。另外,周围人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有极大的帮助,同学们会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

4、充分发挥学校政工部门职能,革新政工工作方式

(1)在工作中,学校的党委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不断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中试,不仅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还要参与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考评工作中,对学校各项政策的实施进行监督,参与规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以校书记为主心骨建立校党委工作团体,明确分工校党委成员工作职责,加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5](2)协调校党委与其它部门的工作,支持校党委参与指导学校其它部门的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学校的党委应该定期组织教育部门、学生会等部门的讨论会,对各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讨论和总结,讨论后还要制定出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对学校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统一的部署。(3)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建立由各级领导组成的工作体系,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进步。

5、树立专业教育理念,完善新媒体工作框架

政治思想工作也要讲究专业性,不可由别的老师进行代课教学,学校应当聘请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构建一支具有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准的思想政治教学团队,实施专业化的教学工作,为教学团队、学校政工部门、共青团委等配备网络设备,加强各部门的工作联动性。在这些工作顺利进展的同时,学校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有一定思想教育工作经验并熟知网络的人进行系统的培训,为其建设良好的平台,要使其既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还能掌握新媒体技术,这样才能为工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基础,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要将大学生作为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导。随着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已经不能单纯的依靠学校的各部门和各教师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工作中逐渐对大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大学的各类网络工作室得以开展,利用这些工作室能够将网络中优秀的作品和新型技术进行传播,还能促进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运用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同学们打造出属于他们的舞台,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视域下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环境、工作基础、工作条件等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培育先进思想人才,务必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实施具有新媒体特点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132-134.

[2] 朱剑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52-153.

[3] 吴淑娴,阿剑波.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研究――以湖北部分高校为参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246-247.

[4] 潘清.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分析――评《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02)462-46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