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3 09:37:57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第1篇

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

2011年8月4日中国绿色经济网报道,我国大部分省市处于‘高碳’发展水平。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选取了社会经济资源基础、能源消费、碳排放、碳吸收能力、低碳产业发展等指标,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得出了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4种类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我省为相对高碳区。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基于绿色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省发展的必然选择。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政产学研项目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已经开始向绿色和低碳经济的商业模式转型,从理念和技术上给项目的运行增添了绿色的光彩。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要以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承载能力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政产学研”项目为载体,服务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为进一步扩大农业高职院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三农”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理念更新、技术创新、人才储备上的优势,我院围绕营口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振兴”,保持本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谋求与营口市展开全面农业生产合作,达成了以“政产学研”为载体的共建项目对接协议,参与“政产学研”共建项目涉及4大类25个小项,涵盖了种植、养殖、果品、检测、生态等方面,直接参与教师45人。

1.新农村生态村共建项目

在盖州市二台乡牌坊店村、盖州市徐屯镇龙湾村、鲅鱼圈区红旗镇达营村、大石桥市旗口镇后会村、大石桥市建一镇黄丫口村和盖州市西海办事处红旗村6个新农村建设中,针对每村的主导农业项目进行规划部署,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苹果生产、生姜种植、葡萄生产、水稻生产、林地经济和海产品养殖项目。发现在整村主导项目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上不符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生产过程,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共同研发绿色生产的关键技术。

2.新品种、新技术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共建项目

结合当地经济效益较好,技术较成熟的农业生产项目,配备科技人员,参与项目生产,借此将绿色农业经济理念导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去,同时共同研发生产环节中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包括设施晚红关键技术研究(九垄地)、无公害黄瓜生产(老边区柳树镇)、大棚蔬菜生产(开发区安平村)、水稻生产综合指导(大石桥后会村)、种鹅养殖示范基地(营口市老边区)5个主要的生产项目。同时加快学院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力转化。如新选引的玉米、高粱、苹果等品种得到了快速的生产中试和应用。突出环境保护设计理念、保温效果好、建造成本低的内保温组装式温室大棚新技术,取消了传统大棚的硬式墙体、立柱、草苫、棉被和土木建筑,无建筑污染,不破坏耕地,充分体现了绿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项技术除在本地区外,在全国多个省份也得到了推广应用。北方日光温室梨高效生产技术,在研究梨促成栽培的技术中,无意间发现梨在温室中促成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危害很轻,果实生长期间的农药用量只需露地生产的1/5,生产过程与绿色农业经济要求不谋而合,此项技术也正在示范应用中。

3.科技人员挂职,开展科技共建

派驻老边区柳树镇和大石桥市博洛铺镇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副镇长,出席镇两委班子的工作会议,参与镇农业工作的开展运行,规划镇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结合镇农业优势项目和农村整体居住生产环境良性发展,将绿色农业经济理念导入政府工作状态中,是政府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和责任,挂职人员有义务为此付出多方努力,不仅要发现镇内可解决的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也要发掘学院及社会上更有价值的人才、技术和合作途径。例如在柳树镇太平山村和东岗村首先实施的秸秆气化站试点项目,在太平山村、东大村、东岗村和西岗村首次实施的1200座农村改厕项目,都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集中连片的进行效果更为明显,能源利用可再生化,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科技人员挂职融入了农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思路,在挂职单位的认可和支持下,从而更广泛、更全面、更有的放矢的使得政产学研‘四轮驱动’又‘四轮齐动’,更好的推动了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4.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偿委托检验检测

包括农业投入品执法委托检测(化肥微生物肥料添加剂,农药、兽药、饲料,农作物种子例行鉴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农产品认证及质量检验、环境监测(土壤、水质、大气)。这些项目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性较强,合作弹性较强。

三、实践“政产学研”项目的认识与体会

1.“政产学研”角色分析与定位

政府搭台推动产业界研发经费向科研院所流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适当干预及政策手段的运用对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搭台主要体现在:改善企业环境、制度建设、有效干预与适当调控、信息、中介服务等。其中利用这些职能建立绿色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是政产学研合作更为成功的前提保障之一。2011年2月2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经济报告》。报告称,从现在起至2050年,每年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投资于10个主要经济部门,便可推动全球向低碳绿色经济转型。因此协调经费到位与经费使用规范有序,是政府搭台的关键职责之一。产业实体为主体。产业实体包括企业、合作社、有主导产业的村镇、龙头企业联动的农户等。产业实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要求、产业发展瓶颈、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最终需要产业实体来明确并提出。例如:生产污水处理问题,应该首先由产业来提出,而并非社会代为提出,即便不能恩泽四方也应该做到自扫门前雪。再如资源化(或者叫循环利用),应该是产业节约成本,形成良性循环的技术思考和技术措施,是产业实体发展的内心追求,是产业增值的良方,如何再依赖社会呢?因此,企业是研究开发的主体。必须一方面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组建技术创新开发中心;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科研机制并使其发挥作用,优化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的配置,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学研是主导。农业高职院校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与主导的作用。农业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高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养成,而且更重视如何将知识转让给经济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尤其是产业实体。近几年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省农委、省教育厅的高度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农民培训班、农村技术员培训班、涉农企业领导培训班以及农业中职校长教师培训班等等;向企业陆续推出了玉米新品种、新型内保温温室等实用技术;同时制定完善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体制,定期与产业实体进行人员互派交流;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政产学研便为其一。在这些活动中,将新理念、社会发展新潮流传播开来,起到了当前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政产学研”合作,产学联动是推进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2.“政产学研”项目为绿色农业经济服务的自觉性、积极性、持续性和长效性有待提高“政产学研”

项目开展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从政策制定、企业筛选、人员配备上作出不断调整;绿色低碳、可持续、资源化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产业实体与社会的无上追求;学院雄厚的科研力量有待发掘。这些因素如何自觉、积极、持续、长效结合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21世纪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政产学研”项目开展作为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最应从人力资源上做到自觉、积极、持续、长效。“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是培养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所需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向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中国的产业向价值链的上端转移,产业价值链的转移在如今时代必然要有绿色低碳的色彩。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5大素质:扎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政产学研”合作是政府政策引导、知识资源和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及其人力资源的全面合作。因此,通过政府、学界、产业和科技界的合作,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工程经验训练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所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所需。应加强和完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的自觉性、积极性、持续性和长效性。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政产学研”联盟的创建,有利于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的持久性和长效性。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组织,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具有网络化特征的空间产业组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农业属于基础产业,也是相对弱势产业,选择地方政府主导型的政产学研联盟较为客观实际。政府担当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和协调者,同时也是主要的投资者,协调集群内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组织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工程;绿色技术;生态;应用;推广

1应用与推广绿色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在农业机械工程中应用绿色技术不仅有着很大的潜在价值,而且可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通过加大对绿色技术的创新研究,让更多企业使用绿色技术。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到个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这是关系到全人类生存的问题。

2运用与推广绿色技术的策略

2.1绿色制造工艺在农业机械工程中的运用

绿色制造工艺是实现农业机械工程绿色化的重要手段和内容。绿色制造工艺技术具体包含农业机械工程制造过程中的材料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以制造某一种农业机械为例,运用绿色镀锌工艺就能很容易达到技术标准,并且效果良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无需将镀件重新回火软化,在常温下就能完成,优化了工艺流程,节约了人力、时间及资源,并且还具备实用性较强的特征。在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使用水机润滑剂能够极大地提升切割金属的效率,有效降低成本。在焊接过程中,可使用二氧化碳保护技术,因其自身热影响区域狭窄及熔池小,所以对工件产生的不良影响极小,提高了焊接质量。

2.2互联网协同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中的运用

在过去,农业机械工程设计的流程为:概念设计—绘制设计草图—依据设计图纸制造样机—样机试验—寻找不足—优化和完善设计—样机的生产、试验及优化—生产样机。这种设计流程的弊端是,会消耗大量的材料和资源,并且农业机械的研发周期较长。如果能在农业机械的设计研发过程中引入互联网协同技术,则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合理运用CAD、CAM、CAE等计算机技术,对农业机械设计进行仿真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虚拟设计,避免资源浪费,切实缩短研发周期[1]。

2.3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中推广的策略

首先,应充分扩大大型农业机械企业的影响力,在设计、研发、生产过程中,运用绿色技术,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运用绿色技术能够节约大量资源和材料,这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减少生态污染等具有重大意义。这就要求企业自身应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引入、运用和创新相关技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切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其次,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作用,在农业机械工程中推广和普及绿色技术。高校以及社会科研机构中有很多高精尖人才,想要不断推动绿色技术与农业机械工程的发展,就必须依赖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科研力量,制定相应的机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到该领域中。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农机科研人才。同时,应注重与国内外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互动合作,在内外交流中不断学习,把绿色技术与农业机械工程的有机融合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项目,不断探索研究,为我国农业向绿色、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2]。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第3篇

这里隆重召开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动员大会,今天。这是全县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既是一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的推进会,又是一次增强信心、再鼓干劲的动员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客观分析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工作的实际情况,全面安排部署创建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一会儿,陈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抓好创建工作先讲三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坚定创建信心

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实施“双五”战略、主攻“五大”目标的治县方略,今年以来。团结一心,奋力攻坚,大力实施绿色兴农战略,全力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以潞党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8万亩,一是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12万亩。水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527亩,旱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新建蔬菜大棚720架,其中花椒芽菜大棚358架;新增规模养殖小区12个,规模养殖户30个,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650户。同时,为加快区域农业特色产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重点以搞好试验示范工作为主,引进了5个马铃薯新品种,建立马铃薯试验示范基地500亩、党参GAP试验示范基地50亩、优质蔬菜试验示范基地30亩,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业标准化新技术培训50多场,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

已完成投资850万元,二是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大红袍公司大红袍花椒深加工扩建项目。建成花椒芽菜基地500亩,扩建厂房5000平方米。日新制药有限公司新上一条灌装生产线,潞党参GAP认证已通过省药监部门验收,申报国家药监总局,预计明年可通过国家GAP认证。西沟纪兰饮料公司扩建项目,已完成投资450万元,建成了果汁生产线和纯净水两条生产线,产品已投放市场。鑫源绿色产业公司万吨马铃薯淀粉生产项目于9月底正式投产。北社乡常家蔬菜保鲜库已建成,进入调试阶段。春晖实业公司白酒生产扩建项目完成投资450万元,新建酒库一座,酿造车间一个,三里湾”和“金灯玉液”两个白酒系列已投放市场。

围绕农业调产、沼气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大力开展培训。共举办培训700场次,发放技术资料12万份,培训农民7万人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800名。同时,积极培育农户公司,发展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县农村信息服务站达到13个,完成注册登记7个,农村信息员发展到120多名,完成登记注册50余名。全县农民经纪人、专业协会、中介组织、营销大户达到210余个,农户公司达到135个,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达到69个,带动农户3.5万余户。19月份,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459元,同比增长34%

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肯定成绩的同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措施还不完善,一是认识还不到位。少数乡村干部对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的认识还有差距。效果还不明显。一些农民群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保守,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

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二是发展不够平衡。县山大沟深。且地块小,经营分散,给规模化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由于自然和经济等条件不同,导致发展有快有慢,进展不一。

还存在品种单一、规模较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龙头企业发展上,三是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的问题。企业内部管理上,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

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因此。正视问题,瞄准目标,坚定信心,强力推进绿色兴农战略,迅速掀起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的新高潮。

二、锁定目标。加快创建步伐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推进。人们饮食结构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由“吃饱”向“吃好”再向“吃健康”方向转化。发展绿色农产品不但可以有效地满足人们对安全、卫生、营养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概念。下面。

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无公害食品。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食品。无公害食品注重产品的安全质量,其标准要求不是很高,涉及的内容也不是很多,适合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多数生产者来说,达到这一要求不是很难。当代农产品生产需要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再发展至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跨接在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之间,无公害食品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初级阶段,有机食品是质量更高的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概念是国家提出的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绿色食品。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国际上通常都冠之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绿色无公害食品不一定都是绿色的绿颜色的食品也不一定是绿色食品。

通过严密监测、控制,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特征。无污染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防范农药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以确保绿色食品产品的洁净。

从1996年开始,为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及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与国际市场竞争。申报审批过程中将绿色食品区分为A级和AA级。

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A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认证标准中有机食品的定义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有机食品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叫法。根据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工、并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等。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后者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因此,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最显著差别是前者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比其他食品难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

符合时展趋势,县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符合当代农业发展方向,具有五大优势:一是地理气候优势。县山大坡广,气候温润,空气良好,水量相对充足,全境东南高、西北低,落差大,小气候多,十里不同季,五里不同天”为多种农产品、中小药材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和空间。二是生态环境优势。县植被完整,林草丰茂,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生态良好,而且工矿企业少,污染程度低,有机肥源充足,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域特色优势。三是产品质量优势。县农产品丰富、品质优良、味道纯正,盛产大红袍花椒、马铃薯、潞党参、旱地西红柿等农产品,其中大红袍花椒以色、香、味俱佳闻名,县被誉为“中国大红袍花椒之乡”潞党参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古为朝廷贡品,县素有“党参之乡”美称。马铃薯具有淀粉含量高、个大、绵沙、口感好、耐贮藏等优点,上党地区及河南、河北一带很有名气。旱地西红柿形状好、光泽亮、口感好、品味浓、质量优,享誉上党。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的潞党参口服液、复方灵芝健脑胶囊、平兴和情人两大系列大红袍花椒产品、纪兰核桃露等,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县农产品无公害认证已达到14个,绿色食品认证达到5个。四是产业基础优势。近几年来,围绕农业主导产品,相继培育了大红袍、日新制药、纪兰饮料、鑫源绿色、双喜绿色和黄牛旱作等初具规模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并相应建立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从产业技术支撑来看,农业系统拥有5名高级职称专业人才,84名中级职称专业人才,215名初级职称专业人才,为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提供了人才保障。五是人民群众优势。有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与时俱进、乐于奉献的纪兰精神,有17万勤劳智慧、纯朴善良、不甘落后、勇于拼搏的人民。今年以来,干部群众对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干劲进一步增大。广大农民群众对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更是衷心拥护、大力支持,参与积极性很高。

县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一个战略:绿色兴农战略;主攻一个目标: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坚持五大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以质取胜原则、产业开发原则、尊重民意原则;主打四大品牌:大红袍花椒(花椒芽菜以潞党参为主的中药材、优质马铃薯、以西红柿为主的旱地蔬菜,今后35年。用35年时间,全县部级标准化示范区达到4个,绿色食品认证达到20个,有机食品认证达到5个,四大绿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

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要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整合项目资金。引导生产要素向四大绿色优势产业集聚。大红袍花椒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花椒芽菜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覆盖阳高乡、石城镇、北耽车乡、中五井乡、虹梯关乡、青羊镇6个乡镇、105个村;以潞党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覆盖杏城镇、龙溪镇、东寺头乡、虹梯关乡、青羊镇、西沟乡6个乡镇、112个村;优质马铃薯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覆盖杏城镇、东寺头乡、虹梯关乡、龙溪镇、西沟乡、青羊镇6个乡镇、107个村;以旱地西红柿为主的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覆盖北社乡、苗庄镇、中五井乡、青羊镇4个乡镇、82个村。同时,抓好优质核桃、特色小杂粮、畜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开发,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特色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充分发挥区域养殖优势,建设三大绿色畜产品基地,即东南山区肉驴、肉牛基地;北部河谷肉牛、生猪和坡养鸡基地;西部台地生猪、家禽、肉兔、肉牛基地。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工作中,二是要切实做大做强产业龙头。培育龙头企业。要坚持用现代经营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基地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以大红袍花椒、潞党参、优质马铃薯、旱地西红柿等为重点,把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向加工、销售、服务领域延伸,突出产后包装、贮藏、保鲜、加工等环节,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出3个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即日新制药有限公司、大红袍花椒有限公司和鑫源绿色产业开发公司;2个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即苗庄万头猪场、双喜绿色产业公司;5个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即纪兰饮料有限公司、金灯土豆公司、黄牛旱作小杂粮公司、万家乐肉食食品公司、永康粮食加工有限公司。

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品种、新技术,三是要继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和转化率,力争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要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真正落到实处。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定期学习培训,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合作,切实提高我县农业技术与管理水平。要继续推广好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旱作节水耕作、果园综合管理、立体种植、化肥深施、平衡配方施肥、生物肥料应用、农作物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单产上求突破。

关键是所生产的农产品逐步达到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四是要加快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步伐。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产品认证,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目前我县已有大红袍花椒、党参茶、党参脯、核桃露、金灯土豆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大红袍花椒、潞党参、核桃、马铃薯、小米等14个品种取得了无公害认证,全市无公害认证最多的县。要在此基础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切实加快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步伐。要树立品牌农业意识,叫响大红袍、潞党参、优质马铃薯、旱地西红柿四大品牌,靠品牌占领市场、巩固市场,推进特色农产品经营品牌化。要不断加大绿色农产品的投入力度,财政涉农资金要根据资金性质和用途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提高效益的原则,向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倾斜,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研开发、技术创新、质量标准认证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要在现有土壤肥料监测仪器设备基础上,添置配齐检测仪器设备,开展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测,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引导农民建立自我服务的中介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五是要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头脑、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经纪人,发挥其引导生产、服务农民、开拓市场的功能,为农民自我调整、规避风险、增加收入创造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上,有关部门要从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入手,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活动,完善软硬件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抓好产前信息、产中技术服务、产后流动销售等服务环节,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促农发展、助农增收的主力军。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六是要着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必须大力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要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努力破除传统封闭的小农意识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用现代经营理念开辟农业发展新局面。要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农广校和职业中学等阵地,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要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文化和民主法制教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现代新型农民。

三、强化措施。确保创建成效

点多、面广、任务重、见效周期长,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创建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要在认识上再提高、领导上再强化、工作上再发动、措施上再落实,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能够如期实现。

凝聚发展合力。县里成立了县创建上党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工作领导组”具体负责规划、指导和督查,一部门联动。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将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农业部门要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搞好服务的同时,强化执法监督;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把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创建工作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农业、人人支持农业的浓厚氛围;其余各涉农部门也要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真正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发展绿色农业的强大合力。

加大农业投入。各乡镇、各部门要主动走出去、走上去,二项目拉动。跑项目、找项目,多上项目,上好项目。要利用现有的农业品牌、现有的特色资源,通过联谊、参展、外出等多方位、多渠道的招商方式,有的放矢地组织项目推介与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县财政要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项目的专项支持。

培育名乡名村。县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县的主要优势在于农产品质量好、品质优,三典型带动。劣势在于小打小闹、种植分散、规模小、链条短。农业要发展,必须规模化经营,各乡镇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依托当地资源、气候、土壤等优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巧布局、上规模,树大户、抓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广大群众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切实形成本乡镇、本村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主打产品。从明年开始,县财政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来奖励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名乡(镇名村、名企和状元户。通过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促进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健全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我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四信息互动。尽快完善乡镇农业信息网站,支持行政村开通农业信息网站,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构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我县与全国涉农部门乃至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网络互联和数据共享,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输系统。要充分发挥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指导、宣传作用,积极帮助农户和龙头企业加入信息网络。各乡镇、各涉农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禁用投入品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创优绿色农业发展环境。

落实惠民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制订的一系列支农政策,五政策推动。把优惠政策转化为农民看得见、算得清、拿得到实惠。要加大减负力度,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负担稳步下降。认真落实“三补贴”粮食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机补贴确保农民政策性增收。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加强村集体财务管理与运行监督,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第4篇

关键词: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12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绿色观念应运而生。所谓的绿色观念就是无公害、追求环保的健康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倡导下,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应用发展起来。绿色小麦种植技术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更可以保障小麦的质量,因此我国应该加快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步伐。

1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优势

1.1 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绿色小麦的适应性较普通小麦强,对环境的抵抗性和对土壤的适应性都比较好,因此绿色小麦的产量相对较高。在秉持绿色发展观念的今天,绿色小麦成为大众所追随的新型小麦[1]。绿色小麦不仅产量较高,质量也相对较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河南省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省份,农户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1.2 促进产业链的延长

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可以促进产业链的延长。绿色小麦是一种新型的小麦种植技术,绿色小麦的经济价值非常高。既可以作为一种粮食作物,满足粮食需求,又可以作成面粉,应用于食品加工等行业,促进小麦产业链的延长。农户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吸引酿酒行业、食品行业的加入,促进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

1.3 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河南省是重要的小麦种植省份,提高河南省小麦的产量,可以满足当地的粮食需求,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是重要的新型技术之一,可以为河南省提供充足的粮食储备,因此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2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手段

2.1 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虽然绿色生产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河南省的部分农村,仅有少数农民意识到了绿色生产的重要性。为了加快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速度,政府应该和大众媒体联合,扩大绿色小麦的宣传范围,让农户形成绿色生产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户绿色生产的积极性,扩大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应用领域。

2.2 推广福利政策

促进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应该推广福利政策。政府的福利政策对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十分重要,因此政府应该普及惠民政策。要加大对技术的资金投入,让农户掌握绿色小麦的种植技术。政府要提供技术支持,调遣社会上的农业专家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为了进一步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政府应该对绿色生产的农户提供优厚待遇,调动其他农户应用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积极性。

2.3 打造示范基地

促进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应该打造示范基地。河南省有很多农户已经对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有一定认识,但是还有很多农户对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不甚了解,为了加速技术的推广,河南省政府应该打造示范基地,对农户进行技术示范。政府可以建立绿色小麦的种植基地,让其他农户进行参观学习,并调遣社会上的专家对农户进行技术教育;示范基地的工作人员应该向其他农户介绍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势,让农户主动投入到绿色小麦的生产之中;示范基地应该为农户提供一个实践平台,让农户们进行自主种植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技术操作水平。

2.4 借鉴先进经验

促进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应该借鉴先进经验。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期,但是在国外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因此河南省政府应该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农业特色,制定科学的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计划。比如,政府可以推出法律法规,为绿色小麦技术的应用提供资金和人力支持;完善资源再利用体系,改进绿色小麦的生产方式;健全质量审核标准,对绿色小麦的质量进行检验,符合安全标准之后方可投入市场。

3 结论

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l展,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人们也追求生活方式的健康化,绿色的生活观念应运而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兴起,不仅提高了小麦的产量,更保障了小麦的质量,因此我国应该加快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第5篇

关键词 新兴农业;绿色低碳;生态;科技创新;广西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81-02

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已突破传统定义,逐步向新兴农业发展。广西新兴农业呈现低碳、绿色、生态的显著特征,在“十二五”规划中,广西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与方向

1.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

从农业资源看,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属喀斯特地貌,山多面积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虽然耕地少。但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光、温、水等资源丰富,具有生产许多名特优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此同时,广西人力资源丰富,2009年全区总人口5092万人,农业人口4235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61.24万人,占全区劳动力的54.8%,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力资源条件。

从产业结构看,2009年广西GDP达7759.16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458.49亿元,占18.8%,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稳步上升,种植业比重继续下降,经济作物、林果业和渔牧业大幅度增长,农作物及动物优良品种覆盖率大幅度上升,形成“四个一”的特色优势产业:①“一根蔗”。2009年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4.2%;②“一块薯”。2009年木薯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与此配套的淀粉、酒精等产业发展较好,据统计,广西木薯酒精取代广西1/10的汽车能源;③“一条虫”。2009年桑蚕产量占全国的33%;④“一棵树”。近10年除种植大量桉树外,其他林木也较多,是全国重要的林业省区。另外,水产畜牧、蔬菜水果等也是广西的优势产业。

1.2 广西未来现代新兴农业具有低碳、绿色、生态的特征

近年来,以低碳、绿色、生态为显著特征的新兴农业发展生机蓬勃。以农家乐、观光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等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逐渐发展,如上海鲜花港;以生态循环产业链为模式的循环农业生机勃勃,如泸洲老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和发酵工程等为载体的高新生物技术农业势不可挡,如莱茵生物;以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种养植方式的有机农业普受欢迎,如内蒙古清谷新禾、浙江有机茶业。

以低碳、绿色、生态为显著特征的新兴农业蓄势待发。一是广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广西风光秀丽旖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发展低碳的休闲观光旅游新兴农业条件良好;二是地理气候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种多样,森林覆盖率超过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三是广西发展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广西工业化历史较短,工业化程度较低,污染很少,一些地区尚保持原始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新兴农业的环境条件良好;四是广西发展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广西各地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发展低碳、绿色、生态农业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如2005年广西乐业县制定《广西乐业县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先后获得“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兰花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茶叶、薄壳核桃、板栗、野生刺梨、甜竹笋、柑橘、猕猴桃、白凤桃、野生香菇、淮山等绿色有机农特产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享誉全国。2004年乐业县有机茶获有机产品认证,2005年乐业县有机水稻获有机产品认证,2011年乐业县获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资格。成为我国第3个示范基地,是广西唯一一个有机农业示范县。低碳、绿色、生态必将是广西未来新兴农业的显著特征,是广西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广西未来现代新兴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2 科技创新推动广西现代新兴农业发展

2.1 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科技力量不断增强: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大大加强。目前,广西有6个特色农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人才小高地”。据统计,全区有农业技术人员8.3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超过1000人,中级职称人数近6000人,博士约200人,硕士已近1000人;二是科研条件改善,广西拥有1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拥有专门的农业高等院校广西大学农学院,已建有1个部级、8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拥有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和现代化设施;三是创新科研体系和创新平台。广西已引进一批大学、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共建创新平台,2009年又聘请13名“两院”院士为自治区政府主席农业顾问团,为广西“三农”和现代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2.2 农业科技在广西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1 农业科技支撑力强,贡献率高。“十一五”期间,广西一是通过组织实施“科技兴牧133工程”、“科技兴糖1105工程”、“科技扶贫1211工程”、“千万亩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开发”、“百万改良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重大科技工程与专项项目,在木薯、甘蔗、桑蚕等产业和领域取得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研制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突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牛繁殖技术等农业关键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二是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推广应用一大批主导品种和创新技术。同时,逐步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全区现有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近2000家,其中星火专家大院27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7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5个、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12个、农村信息化基地85个、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协会或合作社158个;全区兴办以中心农户为基地、致富能手为骨干、自主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农家课堂”2.98万个,每年就近、就地培训农民150万人次以上;全区累计建立示范基地2.18万hm2,覆盖农户154万户。三是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力求“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品。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据测算,广西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40%,主要特色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其中粮食作物、甘蔗、桑蚕等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水果良种覆盖率达89%。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广西农业迅速发展。2,2,2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广西在取得农业科技创新大批成果的同时,通过实施“星火计划”等项目,将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带给农

民,大大促进广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在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积极引导并建立资源循环、投入节约、生态高效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循环经济技术、产业链发展模式等,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在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技术的应用方面,大力推广节水先进技术、沼气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开发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目前,广西农村沼气池建设累计超过300万座,沼气入户率接近50%,居全国第一,燃烧稻草秸秆的生活方式逐步改变;二是在生产技术标准方面,制定木薯、桑蚕等种养品种生产加工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升级。

2.2.3 农业科技投入呈多元化,增长较快。“十一五”期间,广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广西农业科技投入增长较快,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一是财政投入增长较快。据统计,广西农业科技财政投入2007年为2.15亿元,2009年为2.88亿元;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较快,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大大增强,自主创新投入显著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有了资金保障,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

3 靠科技创新推动广西现代新兴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创新农业科技组织机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目前,广西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机构,有中央、自治区和市县单位,也有综合研究机构(如大学)和专业科研单位(如农科所等),其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内容重复度大,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这种状况有计划经济的历史影响,也有组织机制改革不够深入、有限的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大的原因,造成了农业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研究成果易与市场需求脱节。改变这种现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行政手段整合农业科技机构,形成符合产业链要求,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分工协作的组织研究体系:二是以项目为载体,按项目需要建立有企业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参与的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在与市场(企业)密切联系的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上运行,最终形成资源共享、权益分享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3.2 创新农业科技攻关,突破农业科技关键技术

农业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必须要在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上下功夫。一是创新科研立项思路,以推动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二是围绕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通过实施关键技术环节的联合攻关,把分散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整合起来,集中力量突破农业科技关键技术创新。

3.3 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和机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一是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与新兴农业密切相关的技术链成果。推广“研究机构+协会(合作组织)+农户”的成果转化模式,继续做好科技人员与企业、农户和田块对接,将最新科技成果优先运用到农业生产基地(田边地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物流链;二是要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如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等)作用,把产学研、院企校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推广力量调动起来,把现场会、田间示范和农业科技指导结合起来,利用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基地等形成广泛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网络;三是要深化科研院所校、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增强互信交流,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技术入股等技术转让方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第6篇

【论文摘要】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本文对关于如何正确对待绿色壁垒,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从而跨越绿色壁垒提出几点建议。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实施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推行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出口有较大影响,我国出口额出现了暂时的增速缓慢甚至下降。我们应该认清绿色壁垒的内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实施收缩战略。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时应以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为依据,尽量等同采用;从国际贸易角度来开展标准化活动,使省级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协调,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进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承担起建设专业信息中枢的使命,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商品和市场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国外可能实施的新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有所估计和预测,快速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决定着未来农产品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项目科技投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应抓住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契机,以科技推广为重点,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提升科技开发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从源头抓起,实现用标准贯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四、完善外贸体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形成强大合力

应强化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促使各类农业主体走向合作和联合,推广能高效率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服务的组织体制模式,企业应积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技术创新,同时,按照生态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和生产全过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并且,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新体系,要积极申请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及绿色标志,增强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通过推广,使单个农民融入到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各类组织整体中去,使之充分享有获取市场交易信息和经济收益的机会。

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知识、技能和信息,始终是我们破解绿色农业壁垒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知识和各类蔬菜、优质粮食、养殖、加工等绿色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培训,使农民对科学种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环境生态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认识。通过项目的培训活动,使农民受益,使农民及时掌握各项农产品绿色栽培技术和畜禽绿色养殖技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与现场指导、答疑,给农民下发种植、养殖等各类科技书籍,加大资金投入,在省内各个农村社区建立小规模型的农科图书室,并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1] 方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 (1).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第7篇

关键词 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措施;成效;陕西大荔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74-02

大荔县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属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 385.2 h,年平均太阳辐射量526.4 kJ/cm2,平均气温13.4 ℃,年降水量514 mm,无霜期212 d[1]。境内黄、洛、渭3条河流穿过,光热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大荔县粮食种植历史悠久,栽培经验丰富,具有“陕西粮仓”之称,是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县。

1 大荔县粮食生产现状

小麦、玉米是大荔县的传统优势作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6.67万hm2以上,总产量45万t左右(表1)。其中,小麦面积4万hm2左右,总产量20万t以上;玉米面积4.33万hm2左右,总产量22万t以上。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滩、渭河滩区。

十二五期间,大荔县连续5年实施农业部小麦、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创建小麦万亩示范片13个、面积9 266.67 hm2,平均产量7 959 kg/hm2,较非项目区平均产量6 783 kg/hm2增产1 176 kg/hm2,增幅17.3%;创建玉米万亩示范片14个、面积9 866.67 hm2,平均产量9 520.5 kg/hm2,较非项目区平均产量8 169 kg/hm2增产1 351.5 kg/hm2,增幅16.5%。累计增产粮食22 500.8 t。粮食单产水平和总产大幅度提升,通过高产创建项目实施的辐射示范带动,对大荔县粮食均衡增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 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十三五开局年也是农业部进一步提升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优化升级的第1年。促进粮食产业稳定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提升小麦、玉米生a能力为目的,组装成熟绿色的高产高效技术,构建攻关体系,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不同播期播量、种植模式等试验示范研究,深化机制创新,推广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模式,突出节本增效、高产稳产。2016年共建立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核心示范区2 000 hm2,其中小麦万亩核心示范片2个,实施面积为1 523.87 hm2,辐射带动6 666.67 hm2;玉米万亩示范片1个,实施面积为768.47 hm2,辐射带动3 333.33 hm2。实施地点在粮食面积集中的韦林镇、赵渡镇、兰空农场、沙苑农场。

3 主推关键技术

3.1 在播种质量上下功夫

推广土壤深松深翻技术,提高小麦玉米播种质量。小麦种植时深翻深耕与旋耕结合,播前整地深松、旋耕、施肥、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每隔2~3年小麦播种前土壤深翻1次。通过深松深翻(翻深25~33 cm)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厚度,有效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玉米推广免耕硬茬直播技术,提倡大型机具耕作,播种深度4~5 cm,开沟深度6 cm,达到标准化作业。

3.2 在种子选用上下功夫

推广优质高产稳产品种,建立合理群体结构[2]。稳定提升小麦单产,主攻玉米高产,保证小麦、玉米整体增产。玉米品种推广增产潜力大、耐密紧凑型的优质高产品种,如隆平285、联创808等,种植密度6.75万~7.50万株/hm2;小麦品种推广稳产、抗逆性强的陕垦224、中育12等品种。小麦高产的群体动态指标:基本苗225万~270万株/hm2,冬前总茎数1 200万~1 500万个/hm2,春季最高总茎数不超过1 800万个/hm2,成穗数570万~630万穗/hm2。

3.3 在水肥管理上下功夫

推广水肥一体化,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小麦、玉米的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及产量指标而定,根据测定的土壤基础肥力确定施肥量,并把玉米需要补充的磷钾肥在小麦播种整地时一次性施入,隔年利用。小麦田推广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小麦氮肥后移技术;确保冬灌和拔节水[3]。夏玉米保障“四水”,即保证出苗水、巧灌拔节水、饱灌抽雄水、灌好升浆水。根据夏玉米需水规律和各生育期降水情况,推广节水补灌及节水灌溉技术。

3.4 在病虫害防治上下功夫

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一体化技术,防治“四虫四病”最关键。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做好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报,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4]。小麦主要防治对象有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玉米主要防治对象有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粘虫、玉米螟。做好物理和化学综合防控,从而减少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品质。

3.5 在推进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

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提升粮食综合效益。以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为载体,促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统一规范化作业[5],推进标准化生产方式。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实现七分种三分管,达到一播全苗,为丰产打下基础;针对小麦、玉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栽培、育种、植保、土肥等多学科协作,科学制定实施标准,集成并推广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 工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方责任

一是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县长为组长,农业局局长、农技中心主任和示范镇韦林镇镇长为副组长的行政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督促项目实施、组织协调等工作。二是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农技中心农技站站长为组长,技术小组成员由农技、土肥、植保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方案的制定、示范点面积的落实、资料编印、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病虫害综合防治、物资发放等工作,做到了行政推动有力,技术服务到位。

4.2 抓好宣传培训,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集成技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围绕品种选用、田间管理、科学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抗冻防灾等关键技术,通过现场指导、举办专题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一层一层搞好服务,一环一环抓管理,开展培训。建立了小麦、玉米苗情、墒情和病情监测点,全面做好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研究制定管理意见,指导农民抓好落实高效生产。在小麦、玉米整个生育期编发宣传材料,举办培训会,通过宣传培训、交流指导等宣传模式,实现了方式上、内容上、形式上、方向上的创新,确保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物化补贴、信息和机械化到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为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4.3 强化技物结合服务,实行物化补贴

在项目建设中,精心制定补贴方案,按照补贴标准提早筹划、提早安排、提早准备,抓好每一个关键技术环节现场培训,结合每项关键技术在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给农户实行物化补贴。项目资金80%以上用于关键技术推广补助,以此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确保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扩大技术措施的覆盖率。

4.4 集成粮食基地试验示范研究

在韦林镇庆沣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7.2 hm2,对试验地实施灌溉暗管铺设,路面硬化和绿化,设立试验示范基地展示牌,全力打造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基地。2016年承担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小麦试验6个,包括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农大1108不同播期播量试验、农大399不同播期播量试验、小麦宽幅播效果对比试验、小麦超高产试验示范等;承担玉米试验2个:不同玉米品种密度试验、玉米密度高产宜机收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对不同种植品种、不同播期、不同播量等系统攻关技术开展研究,认真调查、分析、总结,为绿色高产创建提供第一手资料,储备技术力量。

4.5 整合资源,强化辐射带动效应

以高产攻关田为载体,针对小麦、玉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瓶颈,积极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作攻关,加强栽培、育种、植保、土肥、农机等多学科协作,强化技术支撑,研究集成了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品种+深松深耕+规范化播种+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的增产模式,以及玉米增产潜力大、耐密品种+免耕硬茬直播+合理密植+综合运筹水肥+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增产模式。整合r业系统农技、种子、土肥、植保各专业的技术力量,促进了技术的有效集成。拓展粮食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队功能,做好技术服务工作。扶持培育种粮大户,发展规模化种植,实现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5 工作成效

5.1 示范辐射成效突出

围绕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推广应用“主导品种合理搭配、土壤深松深翻耕作、高质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防控”等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集成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达到节本增效、提高单产的目的。小麦2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为7 797 kg/hm2,较非项目区增产778.5 kg/hm2,增幅10.9%;分别辐射带动韦林镇3 333.3 hm2、赵渡镇3 333.3 hm2辐射带动田,平均产量分别为7 444.5、7 008.0 kg/hm2,较前3年平均产量(6 750、6 300 kg/hm2)分别增产10.3%、11.2%。玉米1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9 532.5 kg/hm2,较非项目区增产14.2%;辐射带动韦林镇3 333.3 hm2辐射带动田,平均产量为8 634.0 kg/hm2,较前3年平均产量(7 800 kg/hm2)增产10.7%。通过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推广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模式,辐射带动渭河滩区、黄河滩区粮食均衡增产,提高了大荔县粮食生产水平。

5.2 项目区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的实施,在种子、肥料、灌水、农药、机耕、人工等方面约节省675元/hm2,2种作物需要成本约1.2万元/hm2,节本增效5.6%;小麦增产778.5 kg/hm2,2个万亩片共增产1 186 t,增值213.5万元(小麦按1.8元/kg计算);玉米增产834 kg/hm2,1个万亩片共增产611t,增值85.5万元(玉米按1.4元/kg计算)。项目区共增产粮食17 97 t,增值299万元。完成了项目目标任务,项目区基本达到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实现了区域性绿色高产高效。

5.3 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立足粮食技术集成基地,以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做好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定期宣传培训、下田技术指导,推广栽培技术;以规模化种植带动集约化经营,实施统一机耕,培肥地力、平衡施肥,指导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全程标准化管理。培养了一批懂技术、重实践、热心为农民传授新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区种植小麦66.7 hm2以上农户2户,33.3 hm2以上农户6户,6.7 hm2以上农户40户。

5.4 验证修正了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以实施高产创建与增产模式攻关为载体,集成了成熟可操作的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主要是在原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了农药、化肥零增长相关技术的运用,重视了不良天气应对技术的应用,完成了小麦、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修正。

6 启示

粮食绿色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加快了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高了耕地产出能力,加快了机械化推广步伐,形成了一系列现代农业生产种植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产典型等。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如何拓宽合作社服务领域,发挥合作社的职能效应;如何依靠科技培养健康土壤,提高作物的单产水平;如何加强农艺农机相结合等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上继续研究和深挖[5]。

7 参考文献

[1] 康聪丽,王娟玲,李晓红,等.大荔县小麦高产创建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农技推广,2013(10):18-19.

[2] 成红梅.大荔县2010年玉米产量形势分析报告[J].现代农村科技,2010(24):13.

[3] 赵广才,朱新开,王法宏,等.黄淮冬麦区水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J].作物杂志,2015(1):163-164.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第8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绿色就业;绿色经济;约束

收稿日期:20130627

作者简介:刘 青(1985—),男,江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读研究生。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5703

1 引言

农村城镇化是指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它是现代文明的历史现象,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绿色就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学术界和国家层面要求发展绿色经济,在传统经济增长中提升绿色经济的成分,绿色就业也就伴随着绿色经济发展而被人们所强调。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还没有给出一个让大众普遍接受的标准化概念。

党的十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会议从理论上和实际上提出了要建设和发展好绿色经济,各省都在认真贯彻实施党的十精神,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努力走出一条对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么个大的背景下,扩大绿色就业是件利国利民的大方向。

然而到底什么是绿色就业的范畴呢?在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我们在推动农民进行绿色就业过程中的阻碍是什么?这是本文要着力分析的重点。其实在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会面临资源、产业结构的变化和重组,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破坏率是城镇化发展中关键,我们不能只是创造数字的繁荣,真正要做到提升整个民族的人类福祉。

2 绿色就业的范畴和特征

目前有许多的实例和理论都说明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要求而且会阻碍其发展,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就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在发展绿色经济,就会提供大量的绿色岗位,促进绿色就业。

2.1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一词出现是在1989年《绿色经济蓝皮书》这一书中,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等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也就是说经济系统不可能超越生态母系统的规模而发展,经济增长的物质规模是具有生态极限的,同时经济增长的物质扩张是有生态方面的成本的。

联合国环境署在2011年的《绿色经济报告》中首次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换言之,绿色经济可视为是一种低碳、资源高效型和社会包容型经济。这样绿色经济被认可为既能创造绿色就业、确保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又能防止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

2.2 绿色就业

绿色就业是在经济绿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指从事经过绿化的经济活动的就业和从事绿色经济活动的就业。绿色经济就是对产业结构、产品生产的技术和工艺、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等进行“绿化”,绿色就业就是采用绿色技术、工艺和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就业,就是从事绿色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就业,就是直接从事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对绿色就业的定义是在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中创造的,可以减轻环境影响并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面工作。

张丽宾(2012)将中国的绿色就业定义为,国民经济中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而言,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产业、行业、部门、企业、和岗位上的工作。通过许多学者对绿色就业的界定,在这大致可以认为,只要是能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组织水平达到资源高效利用,有助环境改善的行业或者部门的相关岗位工作以及有助于提高生态自我修复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的岗位工作都属于绿色就业。

2.3 绿色经济与绿色就业的关系

就业受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供需的限制,其本质就是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劳动力需求和产品供给的总量和层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经济发展程度,劳动力潜在的存量以及产品生产所需的技术、营销、组织、方式等等,都与劳动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很大程度上说,绿色经济中孕育的部分就业就是绿色就业,绿色就业就是在经济绿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环节,绿色就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的关系。

2.4 绿色就业的特点

(1)绿色就业具有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的特点。也就是说“绿色就业”不但要有体面就业的劳动属性,还强调就业的环境功能和资源的高效多级利用。从环境功能上看,绿色就业具有四大特征,分别是:将废物与污染降低至最低的“环境经济”特征;降低能耗与原材料消耗的“非物质化经济”特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和环境服务的“生态经济”特征;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的“去碳化经济”特征。从资源利用上看,绿色就业应该具备资源更高效集约利用以及重复利用的特征,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利用是绿色就业的应有之义。

(2)绿色就业是动态的,同时还是创新的。这主要是说现有的绿色就业在一段时间以前它是没有的,通过技术创新,扩展产业链等方式所带来的附属就业,在创新的就业工作中有新的技术和技能要求;另一方面是说国际评判绿色就业的标准与当时的环境、特定背景以及国家发展程度有关(张丽宾,2012)。比如说发达国际的技术和发展程度好,在他们看来某些非绿色就业行业在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发达国家也许就是绿色就业行业,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发展着,现在普遍认为的绿色就业或许在将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教育、社会、经济发展也就变成了非绿色就业了。

3 农村城镇化中绿色就业的约束分析

有许多的实例和理论都说明了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提高幸福度,城镇化进程中绿色就业也能够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动力,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并作为主要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大方向,但是农村城镇化目前在我国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拿现在的状态和国外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而言,还是有很多不能从正面促进或者说是阻碍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和结构的不完善合理。为了更加全面,从各个角度都去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绿色就业的进步,就很有必要对城镇化进程中进行综合因素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成本因素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促进绿色就业的发展有着一个潜在且自始至终约束着它发展的主要障碍,那就是经济成本。传统的就业和新兴发展的就业都是绿色就业的范围,这主要是绿色就业的一部分,而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新兴就业领域和传统就业领域并存,主要是传统就业领域的绿色改造。新兴绿色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只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新兴绿色行业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才有能增添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促进绿色就业量。新兴发展的绿色行业是这样,传统行业里的绿色就业也是这样。例如传统行业绿化改造中,为了延伸产业链,在传统工业中发展静脉产业,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废弃物回收率,增加绿色就业岗位,就必须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而在城镇化过程中都需要国家政策的支出和资金的保障。虽然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人口众多,物质发展成果还不丰富,农村资源分布不合理,城镇化过程发展绿色企业,营造绿色岗位,资金和成本问题仍然是目前最薄弱、最首要考虑的问题。由于我国过去的发展方式的不科学,导致绿色就业领域不同于其他领域,它创造的就业量所需的资金要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有相关资料显示,在新兴的可在生能源行业,开辟一个新行业,创造一个新的绿色相关方面的工作,太阳能光伏产业需要投资90余万元,风能需要投资120余万元,生物能需要投资15余万元,太阳能供热需要投资68余万元。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各项基础建设和人才、技术的引进、设备的研发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创造一个绿色工作成本太高。因此,从城镇化提出到国家具体落实,大力发展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绿色就业的发展总是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总是不尽人意的发展着。

3.2 观念因素

首先,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就会导致部分农民失去自己的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维系生活的保障,农民从日常劳作的农田来到人口集聚的城镇,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少量的土地可能使部分农民由田间劳作转变成工厂劳作,在正式劳作之前还得经过岗位和技能培训,这会让他们一时不能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其次,一方面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可以确定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和创造税收跃跃欲试,并且屡试不爽,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会导致地方政府在做出或执行相关政策时出现重大失误,进而就会减少增加绿色就业的可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给部分企业方便,有意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甚至取消企业环评,让部分企业有了“搭便车”的可能,加上农村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环保观念在农民的思想里没有完整形成,提供绿色就业就更加困难。

3.3 结构因素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绿色就业,存在两种结构约束,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约束,另一方面是资源结构约束。过去一直以来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就决定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拉动了钢筋、水泥这些原材料产业的发展,技术上和指导上的不科学,形成了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率的“三高一低”现状。“三高”产业目前正逐步由沿海地带向中西部地区移动,城市向郊区、农村移动,因此城镇化过程中势必就会出现与“三高”产业区重合的区域,而这些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量远大于绿色产业的就业量,加上产业结构会影响就业结构,因此农村城镇化过程产业结构是约束绿色就业的一大关键。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现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但是,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就要关闭或者改造相当一部分重污染企业,这样会导致传统行业的失业增加,其溢出的劳动量并不足以填补发展绿色产业所需要的劳动量,这就造成我国发展绿色就业的转换成本巨大。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一方面的约束因素,农村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因地区而异,农村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主要分为土地资源结构的不合理和能源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我国的地理条件和发展条件就决定了我国部分地方是地广人稀,有的地方是人多地少,北方多平原,南方多山丘。北方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对土地的结构影响较小,方便于机器化操作,也方便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在南方地区农村城镇化就会导致部分地区土地资源的浪费,限制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在能源结构方面,部分地区是富煤地区,有的是贫油地区等等,这就在不同的地区发展绿色产业就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比如,煤炭领域是“黑色就业”,如果向绿色就业转换,则可能需要发展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但是目前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利用率还不高,只占主要能源的很小部分,尤其是农村,基本上靠的是煤炭发电,并且在该领域里的就业量也是非常少。因此,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我国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绿色就业要受到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的双重制约,并且这双重约束在发展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的。

3.4 技术因素

农村城镇化是一系列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重组的过程,是城乡资源与要素双向流动的过程和结果。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绿色就业,除了资金成本、观念因素约束以外,技术因素是众多因素以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从国内外发展绿色就业经验来看,技术因素体现在各个绿色产业的方方面面,例如,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都有相当部分是重合的,国内外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建立生态工业园,园内里面有许多不同的企业,是一个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在实现循环经济“3R”原则的过程中就会运用到材料加工技术、生物化学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资源回收技术、养殖技术等等。由此可见,要发展绿色就业是需要多么复杂的技术群,而这也是我国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短板。人才的流动对农村城镇化发展绿色就业是一个好的帮助,但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的不满意是人才流动的阻碍。我国绿色技术研发的时间晚,设备性能较低,绿色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绿色就业的进一步发展。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对农民的就业培训

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是影响农民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上岗竞争力。具体措施有:首先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培训,转变农民现有的思想观念,全方位了解农村城镇化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勇敢的去接受农村城镇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现实,端正态度,自强自立,努力适应新的生存和就业环境。其次组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能快速提升农民就业的通用技能培训,让农民快速的了解和掌握至少一门的非农技能,让他们在除了耕种等传统务农方式以外有确保其能更好的生存能力和空间。最后,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适合农村需要的创业技能培训,宣传和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并在税收、政策、人才供给、专业咨询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扶持,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在传统就业领域里,在资金成本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鼓励农民自主创办一些绿色就业岗位。总之,通过各种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在城镇化绿色就业的技能和素质,以逐步适应和满足农民就业及创业的需要。

4.2 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面对许多的制约因素,不同的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性质,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发展不同的绿色产业,增加绿色就业的机会。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就可以很好的利用当地的地理、人文、资源条件,将效益最大化,这样可以很好的节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4.3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减少绿色就业成本约束

增加绿色就业初期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并且市场风险较大,需要政府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绿色就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可以强调重点领域里的重点行业,比如节能环保,节能减排、清洁回收等领域的相关行业,要对每一笔的资金流向做明确的账目,分阶段进行投资,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对不同的行业的投资要区分对待。

4.4 要动员社会伙伴共同促进绿色就业

在国家做出财政支持的同时,要结合社会团体和地方居民共同努力,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将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宣传,创造全社会共同促进绿色就业发展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丽宾.发展绿色就业[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2]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中国绿色就业的发展[J].中国劳动,2010,4.

[3] 许 光.低碳视角下美国绿色就业新政及中国的策略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