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

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3 09:37:58

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

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第1篇

【关键词】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网络;信息物理融合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但是,现代互联网系统由于协议不够完善、地址不足、存在安全问题等一系列原因,这就呼唤着下一代互联网的产生。目前应该抓住新形势下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在现有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地址资源足够丰富、先进节能、安全可信,具有良好可扩展性和成熟商业模式的下一代互联网,对于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球互联网根域名服务器已实现对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支持。我国已在基于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下一代互联网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及设备产业化、技术试验、应用示范、安全保障、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后续规模化商用和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

2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概述

目前,IP业务量主导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网络的业务量,而下一代互联网业务的主要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宽带化、普及化以及实质化。

2.1宽带化

下一代互联网业务的一个重要特点将是宽带化,这主要是伴随着宽带视频等需求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视频电话、视频会议、网络电视、3D互动游戏等的需求将促进互联网的宽带化。

2.2普及化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互联网已经与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并称为世界三大通信方式,而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必将进一步普及化,这也是下一代互联网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3下一代互联网的信息物理融合

下一代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将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通信、计算与控制等功能于一体,不仅可以实现物与物的联系,也可以实现人与物的实时互动,不仅突破了现有互联网的局限,也突破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

3.1信息物理融合的特点

信息物理融合是围绕现实世界中的人与物而建立的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实时系统,人们不仅可以对所有连接在这个系统中的物体发出指令,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感知世界,信息物理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网络融合,安全性问题,节点接入与管理等。

3.2信息物理融合的应用

信息物理融合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也催生了新的应用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物联网是指物与物相连的网络系统,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红外传感器、射频识别、GPS等定位与感应设备,按照预先设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接入网络,以实现物体的定位、识别与监控等功能。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4下一代互联网未来业务分析

下一代互联网能发展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下一代互联网运营哪些业务、以及这些业务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互联网运营商来说,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渠道与网络优势,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加高质量、更加方便的信息服务。高带宽是下一代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宽带接入的发展需要宽带业务的大力支持,而发展宽带接入时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挖掘新的业务量增长方式与用户增长方式。宽带接入类业务;视频类业务;消息类业务;安全类业务;远程控制类业务等,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主要业务。

5结语

通过毕业实习期间查阅大量资料以及对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深入学习与思考,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互联网已经成为支撑现代社会技术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学习方式,成为支撑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应用水平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基本经济竞争力与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与变革,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下一代互联网呼之欲出,下一代互联网将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1]杜胜兰.2012年互联网发展十大趋势预测[J].中国新通信,2012(3):87~89.

[2]方王洋.互联网互动机制下我国手机动漫发展策略探析[J].经济视角(下),2012(1):29~31.

[3]黄路.互联网的发展给政府形象建设带来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2):20~21.

[4]靳亚男.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无线城市发展模式[J].中国新通信,2012(4):51~52.

[5]卿志军,李民.互联网对NGO发展作用机制的研究[J].今传媒,2012(3):21~23.

[6]阮学文,孙巍,陈仕俊.发展移动互联网需要人才保障[J].通信企业管理,2012(4):74~76.

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第2篇

在2017年的末尾,物联网愈加明显的五个趋势:

1、垂直应用:应用更加细分,并在未来某个时刻,所有的垂直应用将会连城网。

2、物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广泛的供应商选择机会,适应现有的模式。

3、大数据: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为目标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4、与机器学习整合:加速其他设备的连接,消化、共享巨量的数据,使物联网更加智能。

5、物联网安全:2016年是讨论物联网安全的最佳时期,也是安全公司最好的创业时机。

每一个趋势,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验证着同一个明朗的趋势:万物互联的时代终将在不远的未来成为现实。

目前主流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离不开稳定、成熟的无线连接技术,WiFi、Bluetooth、ZigBee、433Mhz RFID,根据技术原理与特性的不同,被广泛应用在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中。WiFi,在生活中普及率最高。其传输速度快、传输范围大,但功耗是缺陷;ZigBee运用在部分工业自动化企业中,产品普及率是个大麻烦;超高频433Mhz RFID传输速率快,读取距离远,但设备的成本与维护费用较高,且安全性能不够,不宜适用于某些领域。反观蓝牙,低功耗与低辐射是名片,而且产品普及率较高,适合大范围推广使用。

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第3篇

从物联网到云计算,再到人工智能,行业正在经历的一波新的技术浪潮,可能会改变并极大地影响我们周围的世界。全球领先信息服务提供商IHS Markit(纳斯达克:INFO)最新题为《2018全球技术八大趋势》的白皮书。助您了解这些技术如何以崭新而强势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推动创新、颠覆行业,在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创造机会。这8大技术或将颠覆2018年

IHS Markit白皮书中阐述的2018年全球市场八大变革性技术,概要如下:

趋势一: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已经发展成熟到一定程度,在若干行业已经成为一种竞争优势,特别是智能手机、汽车和医疗市场。此外,移动设备的优化与基于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正日渐成为焦点。基于云计算的人工智能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能拥有更强的计算能力进行数据分析,但存在隐私权、延时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移动设备的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抵销这些危险。比如,智能手机用户若在其手机上部署内置的人工智能,则能够在本地存储数据,从而保护其隐私。

趋势二:物联网(IoT)

IHS Markit预测,全球物联网设备的安装基数在2025年将增长至730亿。强化的连通性选项与边缘计算和云分析功能的汇集协作,将会带来2018年物联网的加速发展以及“连接、收集、计算与创造”的四阶段进化。

物联网连通性增强,比如低功耗无线访问(LPWA),将会推动增长。此外,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也将会越来越成熟。机器视频和无处不在的视频将会支持新的视觉分析类型。人工智能、云计算和虚拟化将会有助于产生源自所谓计算机网络“边缘”数据的关键性判断。人工智能应用于数据,将会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服务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型为以服务为中心等形式,推动收益化。

趋势三:云计算和虚拟化

云服务将为技术上欠成熟的企业应用机器学习(ML)和人工智能铺平道路,从根本上改变其对数据的使用和理解。

趋势四:连通性

随着首批5G商用部署出现,连通性将会成为焦点。不过,通往5G全面应用与部署的路径比较复杂,对于移动网络运营商、技术设施提供商、设备制造商和终端用户而言,新的机会与挑战并存。5G代表着从传统蜂窝技术的急剧扩展,除了移动语音和宽带以外,还有包括大批物联网与各种关键应用系统的整合。

趋势五:无处不在的视频

屏幕和摄像头广泛应用到消费者和企业的各种设备,加上日益先进的广播、固定和移动数据网络,正在引发视频消费、创作、和数据流量大爆炸。更重要的是,视频内容正逐渐从娱乐扩展至医疗、教育、安全、远程控制及数字标牌等应用中。

趋势六:计算机视觉

计算机视觉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与工业、企业和消费部门的数字化大趋势息息相关。图像传感器的多种化,加上图像处理与分析的改进,正在为更广泛的、包括产业机器人、无人机、智能交通系统、高质量检测、医疗和汽车等方面的应用推波助澜。

趋势七:机器人和无人机

2018年,全球机器人和无人机市场将增长至39亿美元。不过,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机器人和无人机有可能颠覆制造业与工业长期以来的商业模式,影响到物流、仓储分拣、自主导航和配送等关键领域。

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第4篇

虽然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承载网络跟移动通信网络的功能相似,但也存在区别,因此,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移动终端、传输网络和网络管理维护等三个方面:

(1)移动终端应用于物联网。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移动终端拥有与网络信息节点实现同步移动和随时通信的特点,物联网拥有众多的信息节点同样也要与移动终端实现实时实地的交流与跟踪,所以这一部分可以运用到物联网中。移动终端现阶段只能做到数据和语音通信功能缺乏信息感知和物品的全面控制功能,因此,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移动终端设置传感器或在现有的传感器技术上增加移动通信的功能,才能在物联网中将相关的移动节点相连起来,实现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的连接。

(2)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应用于物联网。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可以将远距离的不同节点的数据信息实现相互连接和传递,也就是可以实现远程传输,物联网是一个跨越不同领域和地域的系统,要实现信息的远程传输在这一方面完全可以将在全球范围内可进行信息传递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应用起来。只有移动终端能够快速地接入高速稳定的宽带才能让无线的物联网做到信息传递畅通无阻,这也是要求无线移动通信向更高的技术层面发展,而我国近年来一直在推动着宽带提速,相信会让物联网的发展更为顺畅。

(3)移动通信网络管理平台应用于物联网。在物联网中需要一个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连接的强大网络管理平台。移动通信网络的网络管理平台如今已能够实现对用户信息、网络设备、网络性能以及端口状态等的管理与维护,保证了整个网络系统的平稳运行,这一系统的思想和架构正适用于物联网的网络管理中。虽然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管理已经具备了上述的功能,但尚不能满足物联网的需要。因为物联网中的用户不仅包括人还包括物品,因此,这就要求在移动通信现有的网络管理上改进用户的区分标识和管理模式,而且还要不断增强现代移动通信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等。

2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的应用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各大城市无线网络的建设和3G、4G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移动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传输速度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其在物联网的业务网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大,重庆移动在物联网技术下的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的探索在国内较为领先,已经将移动通信技术运用到全市的农业生产、家庭仪表数据采集、视频监控等领域。在实际应用中,随着各行业实行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普及,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在诸如交通、公安、海关、物流等需要信息快速传递、动态管理的特定行业已将移动技术和物联网的融合应用起来。物联网为人们对实物世界实现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无比优越的便利,相信物联网绝对会有更美好的发展前景。实际上,移动通信融入到物联网在上述一些特定行业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这些行业的信息采集、信息检索等物联网业务主要就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来完成的。

3移动通信技术与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融合的发展进程中,我国的移动运营商应该积极研发新的移动通信网络,可以令通信网络发展到无所不在的同时也要提高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安全系数,重点建立提供感知网络解决方案和平台服务,使客户传感网络和移动网络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物联网的发展涉及三大关键领域,而移动通信技术作为与物联网开发的基础技术之一,二者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则离不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这一趋势可能表现为三方面:一是移动通信技术将适应“泛在网络”的要求,实现通信环境的高速接入、信号稳定,保证物联网信息的通信传输永不间断;二是实现通信网络的“n网合一”,保证多种通信技术接入物联网的强大兼容;最后移动通信技术必须融入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技术以接入规模大、类型多、速度快、结构复杂的网络数据。

4结语

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RFID;实训管理;管理平台

目前高校正在紧追时展的步伐,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高校很多学科教学实践中,因物联网具有实时性、远程网络集成管理体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物联网实施可视教学,通过远程就可以云集实践操作的实验数据,促使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更加科学智能化的接受学习知识,使学习的情绪更加积极附有挑战性和刺激感,促使了高校大学生愿意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愿意演练实践技术操作。在国家新教改的大方向支持下,在高校高度重视物联网的背景下,物联网技术正以自身多元化的优势,以辅助智能化校园发展、智能化图书馆借阅藏一体化集成管理系统、智能化管理和调度教学设备及设施、智能化校园安全环境监控安全隐患预案系统、网络远程技术安全技术健康管理及监控技术平台以及启动智能化校园安保等诸多开发实践应用等多元化智能管理的趋势,给数字化校园管理与教学带来了创新式的模式进程,从而促使物联网技术引领高校智能云计划管理的实施与广泛应用。

1物联网构建管理框架的背景

人们目前熟悉的物联网(IoT,InternetofThings),最初是由麻省理工的专家提出的集成化智能管理技术,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成为大众了解的全面感知技术、安全可靠性远程传递、智能化管理平台的特点,并广泛运用在交通及物流、保健安全、智能环境等个人和社会等诸多方面领域。

1.1物联网进入高校的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也已经建立物联网教学管理系别,抽出相邻专业的教师进行更深度的学习培养,争取把物联网技术早日广泛应用在高校全能教学实践当中,尽快实现数字化进程管理系统校园。物联网实现了网络远程编程管理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设备辅助集成运用实现终端直接管理的人工机控管理模式,使高校教学管理、远程网络继续教育课堂、慕课、微课、云学习、云图书馆、云存储、校园内一整套管理模块等大数据集成智能化管理的实现,大大提高了高校集成数字一体化管理的进程。目前如何采取不同的先进技术手段解决OTO式用户需求的实体物联网编程技术中存在的设计框架及程序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以及中国高校教育各界同仁的广泛关注,毕竟实战设计并实施构建完成实例才是培养高校大学生物联网实验实训的技能强化实质。

1.2物联网在高校运用的意义

目前,我国物联网已经步及很多领域,高校也正在实施并建设物联网技术教学结合实践研发的阶段,物联网以多特色的优势正在广泛应用于高校各学科的领域当中。通过实战教学设计实例,掌握了物联网中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和无线传感网的技术特点,总结分析提出了高校依托现有实验实训基地,科学合理的搭建智能化实训实践管理的系统研究思路,结合实例要求设计出高校智能化管理集成网络服务传输体系结构,初建各种功能模块的框架。运用物联网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例操作来运行实训智能化管理中技术,高科技水平化的提升了高校大学生实验实训管理水平模式的发展。

1.3物联网的三层技术的互联互通

物联网具有应用层、感知层、网络层的实物框架智能化管理的环境条件。一是因此将物联网的感知层结合RFID标签技术设计并研发出智能管理实物框架的管理平台,通过物理仪器温度湿度传感器以及烟雾传感器来采集实物信息的相关数据,继而获取实物整体规划的档案信息,促使搭建智能化管理框架的优质环境信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就是感知层,也就是RFID技术。RFID技术是一项利用无线射频的空间耦合或反射的传输特点来对实物进行自动扫描识别记忆的编程远程网络集成智能化管理技术手段,可以结合实物的具体地点、内容、来源等信息借助电子标签、读写器、无线天线基本安装部件进行组合,使用开发RFID技术开发出适当的数字化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提升高校数字化安全管理、加快教学实践操作的进程、促进高校大学生多实践多操作的开发技术能力,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日常安全监控全面进入校园整体规模管理平台当中,促进了高校整体规划的发展,减少了教学设施及器材调度不当的不利,加快了高校教育体系高科技模式的飞速发展。;传感器技术只要是借助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是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层和物理层组成。二是物联网的网络层则凭借移动通讯网络、互联网+、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实现获得用户信息、实物管理并监控信息、远程智能化管理的安全系数保障、云计算海量数据的快速存储和计算的可靠传递;三是实战技术的应用层,主要是构建云计算平台创建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采用RFID编程数据设计集成一体化管理系统、多种信息档案的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通过云计算处理平台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以及信息共享或互通有无。应用层关键技术就是云计算平台。按照公开服务的标准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类型。高校教学实体设计物联网案例实践中一般是公开的校园信息,人人事管理部门的档案则是涉及到个人隐私权是不方便透漏的,因此校园物联网模式多采用混合云的云计算平台处理实现校园智能化管理系统服务。其主要应用形式可采用基础架构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等多元化智能管理形式。

1.4物联网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实施的前提,首先结合高校现有网络技术的现状,集中整合不同区域的楼宇进行精准周密的部署,集合功能各异的无线传感设备,通过有线、无线网络实现感知信息的传感互联互通,集中处理系统中央监控管理中心的数据云集及安全处理编程设置,通过编程语言设计出一整套集成化的智能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对高校教学以及综合管理的监控搭建数据库管理平台。物联网的高效智能化管理手段以及涉及到的安装工具,用其飞速的发展趋势必将带给高校教学及系统智能化管理引领一场飞跃的革命。构建物联网存在的不足:首先是标准问题,这包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集成标准;其次是费用问题,费用昂贵亟需高校领导高度重视资金来源的拓展及取得社会同仁的支持与援助;再次是RFID技术设计编程与网络安全隐患问题。最后是高科技管理人才的引进,是真正培养高校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案之一。选派专人经过专业机构培训、真正学会物联网技术的尖端部分,回到校园认真负责的开展实施物联网实战教学模式构建,把物联网技术教学打造成职业类高校目前盛行的精品课程,加强学生实验实训操作实际演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会、学懂、学通物联网理论编程设计及实战操作构建完成效果展示等形式进行成绩汇报。从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调动学生们针对不同用户设计不同的物联网程序,积极调动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践性,使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同等专业的毕业证和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的同时,真正学会技能走出学校,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技术过硬的技术性人才。

2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前景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以及社会需求亟需的重视。物联网利用校园网搭建平台构造自动智能化的校园物联网。通过管理系统对实物的锁定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安保,触发相应事件预案等,打破以往传统校园化管理的局限性,促进高校数字化、智能化校园管理的健康发展。具体陈述几点不同的建议:

2.1课堂教学及时互动反馈

课堂教学互动反馈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及技术深度的重要环节,既有助于教学气氛又提高教学技术质量。

2.2实时云集实验数据

高校中存在很多不同类别的大数据,亟需定期进行拷贝及存储,通过整理大数据的过程中对教学及日常管理也是一项调查研究和验证的巨大工作,需要由专人来长期管理并实施。

2.3实现泛在学习促进智能化校园建设完成

通过“泛在学习”培养高校师生随时随地都利用物联网进行终端学习,构建成人性化的良好教育环境平台,尽快实现智能化校园建设体系。

2.4智能化图书馆建设

高校达到评估的标准及规模,就要将图书馆智能化集成建设列在首要亟需解决的问题上来,提高创新服务、提升创新管理、强化创新工作理念,使图书馆从自身到全体整个有一个质量的跃进。

2.5智能化设备监控校园环境

高校内由专人管理的物联网集成智能管理系统,可以促进高校科学合理的统一调度,有效防止仪器设备的丢失、闲置、损坏等无用现象。

2.6远程网络安全健康管理

目前,网络安全问题已经被高校高度重视,这里面涉及到一些相关的人员信息、档案信息、财务信息等重要信息的安全隐患问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设置高强度的安全管理系统,才能确保高校教学和日常工作的稳定发展。

2.7智能校园安保

高校的安全隐患问题是大问题,比教学事故还要重中之重。做好校园的安检和安保工作是推进高质量教学的高度保障。

引用:

[1]常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等院校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2.10.

[2]陈宇.远距离RFID技术在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32):33-33

[3]傅培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81-184

[4]张艺萌.基于RFID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技术[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5):61-63

[5]董超.RFID技术在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12(4):55-57

[6]宋远峰.基于RFID的定位系统综述[J].数字通信,2013(4):9-13.

[7]杨海英.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研究[J].复旦大学,2011:

[8]胡蓉.基于RFID的体档案管理研究[J].档案与建,2011(9).

[9]王小影.基于物联网的Web信息数据系的与分析[D].北京:北京大学,2012.

[10]袁亮.物联网的研究与用[D].北京:中国地大学,2012.

[11]月玲,李延.基于云算与物网的智能后勤系[J].算机科学,2012.

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物联网;IPv6;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1.44

1 物联网

物联网作为泛在网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融合一个或几个网络面向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为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把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高安全地进行传送,这需要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融合。IPv6为物联网广泛应用铺路,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或者说,是相比互联网有着更多实体终端的应用技术。云技术为物联网提供腾飞的翅膀。

物联网在工作过程中,会将大量的实体终端通过网络进行整合,并进行统一的处理与分配等。在物联网的工作中,所有终端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过于庞大的存储总量无疑是任何一个终端都难以独立消化的。传感器让物联网变得更智能,物联网的最大特点与优势便在于它的"联"上。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呼唤IPv6。2011年2月,IANA宣布全球IPv4地址池耗尽,2011年4月,APIC宣布亚太地区可正常分配的IPv4地址池耗尽,另据预计,已分配我国的IPv4地址将在未来两年内基本耗尽,这表明IPv4地址体系已无法为我国今后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智能家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公共服务、位置服务等众多潜在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产业,已对IP地址空间提出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IPv6将带动今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将为未来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从IPv4向IPv6的过渡已成为今后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2 将IPv6技术应用于物联网感知层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让万物相连”,这是物联网发展的美好愿景。然而,目前这一愿景却无法实现,一方面是受到网络、终端和技术的制约;另一方面则是IP地址的短缺。在IPv4地址已经分配完毕的今天,虽然通过地址转换等技术可以暂时缓解短缺难题,但却不是长久之计。唯有尽快在全球范围内推广IPv6技术,才能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基础,助力其腾飞。只有IPv6能够提供足够的地址资源,满足端到端的通信和管理需求,同时提供地址自动配置功能和移动性管理机制,便于端节点的部署和提供永久在线业务。IPv6是业界公认解决IP地址枯竭问题的“良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形容IPv6:“可以为地球上的每粒沙子都分配一个IP地址”。而“物联网”最基本的要求是首先要为每个物体分配一个IP地址,才能实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

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呼唤IPv6。2011年2月,IANA宣布全球IPv4地址池耗尽,2011年4月,APIC宣布亚太地区可正常分配的IPv4地址池耗尽,另据预计,已分配我国的IPv4地址将在未来两年内基本耗尽,这表明IPv4地址体系已无法为我国今后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智能家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公共服务、位置服务等众多潜在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产业,已对IP地址空间提出了巨大需求。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将为未来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从IPv4向IPv6的过渡已成为今后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未来,如果业界能够进一步加快IPv6的推进步伐,那么将呈现出物联网和IPv6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局面。一边是IPv6地址资源的释放让越来越多物与物相连的应用实现,另一边则是为了满足物联网对IP地址的旺盛需求,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推出IPv6的商用服务。我们有理由相信,“万物相连”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IPv6的支撑下,这必将成为现实。

“2011中国无线世界暨物联网大会”作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无线技术产业国际盛会,旨在分享和推动无线技术领域技术革新,打造高端信息交互平台,并发掘无线技术在物联网产业中的市场机遇。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呼唤IPv6。2011年2月,IANA宣布全球IPv4地址池耗尽,2011年4月,APIC宣布亚太地区可正常分配的IPv4地址池耗尽,另据预计,已分配我国的IPv4地址将在未来两年内基本耗尽,这表明IPv4地址体系已无法为我国今后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智能家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公共服务、位置服务等众多潜在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产业,已对IP地址空间提出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IPv6将带动今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将为未来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从IPv4向IPv6的过渡已成为今后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3 结束语

物联网的前景是广阔的,而随着物联网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未来相关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市场对于物联网行业的预期也会不断提高。IPV6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全球化一个大的趋势发展方向,是现代通信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可以看到,IPV6势在必行,前景是无限光明的。

产业界各方会配合国家的发展的各项路线图积极的行动起来,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以地址过渡为契机,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呼唤IPv6。2011年2月,IANA宣布全球IPv4地址池耗尽,2011年4月,APIC宣布亚太地区可正常分配的IPv4地址池耗尽,另据预计,已分配我国的IPv4地址将在未来两年内基本耗尽,这表明IPv4地址体系已无法为我国今后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智能家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公共服务、位置服务等众多潜在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产业,已对IP地址空间提出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IPv6将带动今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将为未来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从IPv4向IPv6的过渡已成为今后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苏云成,宋如敏.实现IPv4向IPv6过渡的双协议栈技术和隧道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0.

[2]王标,潘丽,王卫兵.叶光明推行物联网技术构建远程救护系统中国医院管理,2012,02.

[3]S.KentandR.Atkinson,“RFC2401:SecurityarchitecturefortheInternetProtocol,”Nov.1998.

[4]D.Forsberg,J.K.Malinen,J.T.Malinen.andT.Weckstrm,“Dynamics-HUTMobileIPtechnicaldocument.”Inthesoftwarerelease0.5:Aug.1999.

[5]Liyi.The Application of Secur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Wireless Connected Modein Internet of Things[J].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11.

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第7篇

关键词:车联网 Telematics 集成化 车载终端 服务后台

0 引言

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绿色汽车、节能减排已成为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旋律,然而,面对因汽车增多而日益突出的交通拥堵问题、安全问题,仅有“绿色”是不够的,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应与车辆“智能化”相结合,这将成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要完成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解决污染、拥堵及安全问题,提升汽车的信息技术含量,特别是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是关键。今后汽车升级主要是由电子技术驱动,70%的汽车创新来源于汽车电子,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这种技术使汽车的操纵越来越简单,动力性和经济性越来越高,行驶安全性越来越好,因此,智能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车联网作为物联网在汽车行业的应用领域之一,是汽车智能化的重要发展方向[1,2]。

本文将基于Telematics技术,实现车载物联网信息采集与数据服务关键技术,建设车载物联网监控与管理服务应用平台,从而将车辆从车内信息扩展到基于无线互联网的全局集成化智能监控与管理平台。基于宽带无线网络技术,以单个车辆为信息终端,在研制车载智能化软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实现车内相关信息采集与双向动态传输;进而建设车载物联网监控与管理服务应用平台,实现车辆的鉴权、定位、安全监控与追踪、远程操作与故障诊断、智能化调度等集成化控制与管理目标,为我国车联网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

1 Telematics技术

Telematics是Telecom与Informatics的合称,一般译为“车载信息服务系统”[3],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新技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Telematics是物联网在汽车产业上的重要应用,即本文所述的车联网中核心的部分。车载Telematics系统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利用无线网络语音传输、数据通信技术,使汽车驾乘者在车内随时随地与外部后台、服务资源做双向的信息传递,享受实时化、位置化、个性化的各类应用服务[4]。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高科技元素在车载系统中的运用也逐渐成为大势所趋。语音输入输出与车载终端互动将是车载终端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这其中,语音技术在车载信息服务系统中的应用尤其迅猛,它不仅成为了驾驶者获取信息、互动娱乐、程序操控的重要工具,而且在车载设备综合控制终端中担负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改善行车安全,提升车载娱乐价值,以及促进车载信息化效能的发挥等作用愈发无可替代。随着Telematics的不断发展,其导航技术将更加直观,更加易用。传统的静态导航将逐渐被动态导航所取代,导航将不断地向3D导航技术、实景导航技术及在线化方式发展,地图增量更新技术、动态交通信息技术将在导航技术中全面应用[5]。Telematics终端将从产品化向服务化方向发展,如果没有Telematics服务提供商(TSP)做桥梁,无法真正实现Telematics的服务。

2车载物联网集成化服务监控与管理平台架构设计与功能规划

2.1 车载物联网集成化服务监控与管理平台需求分析。车载物联网信息采集与数据服务关键技术及软硬件产品是涉及无线通信技术、GPS(卫星导航)技术、传感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结合。该平台主要提供汽车安全及防护、地面导航、信息通信、生活娱乐、远程诊断等服务。基于Telematics系统的车载物联网集成化服务管理平台,将车辆监控与辅助导航等多项功能相结合,对汽车上多种电子智能系统集成应用,根据汽车用户驾驶需求提供可视化、语音化的服务,并且通过无线连接网络方式,实时地传递信息,将车辆信息等传递到服务后台,从而达到用户与后台的无缝连接。

2.2 车载物联网集成化服务监控与管理平台的体系架构设计,包括车辆终端、TSP个人门户终端+坐席软件系统+服务器支撑端+数据库、知识库四层次的体系架构。车载物联网集成化服务与管理平台结构图如图1。

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第8篇

关键词:网络营销;现存问题;解决方案;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24.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早在1971年,电子邮件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当时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营销领域,直到1993年搜索引擎的产生以及1994年亚马逊商城的成立才正式拉开了网络营销的大门,再加上曾经有过一起著名的“第一起利用互联网赚钱”的“律师事件”的催生下,E-mail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营销方式,虽然“律师事件”本身属于没有经过允许的垃圾广告,且随着现今营销环境的改变,E-mail营销再难收到曾经的效果了,但是其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优势进行宣传恰如其分的诠释了网络营销,其网络营销的思想正是我们如今所研究的。

一、网络营销概述

(一)网络营销的定义

从网络营销思想的诞生到如今也不过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网络营销也在经历着不断地发展和革新,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网络营销就是网上销售,而有的人认为利用互联网进行推广宣传的过程,但是这些说法都只是简单的描述了网络营销的部分特征,没有全面的概括网络营销的实质内涵,冯英健在《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中为网络营销下的定义是: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也就是说网络营销不单单是在网上销售产品,也不单单是宣传,而是一个整体的活动过程。

(二)网络营销的职能特点

网络营销的职能主要表现在网络品牌、网站推广、信息、销售促进、网上销售、顾客服务、顾客关系、网上调研八个方面,结合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网络营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交互性、即时性、时空性、整合性、经济性和技术性等。

(三)网络营销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使用量已达到5.64亿人,2012年内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间达到20.5小时,由此可见我国是一个互联网使用大国,而互联网的使用也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网络营销正在不断向传统营销中渗透,我国很多传统中小型企业都开始通过网络营销开展自己的营销活动。

二、我国网络营销目前存在的不足及其影响

(一)虚拟世界中难以寻找信任的依靠

由于人们通过互联网购物时看到的只有图片和卖家介绍,不能真实地看到实物,更不要说亲自体验一下,所以很多不良商家利用这一漏洞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况且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不敢完全相信,而通过互联网购物更是涉及到金钱交易,人们更会小心防范。网上商城若想要做大做好就需要首先把质量保证提升起来。商家应该不断从实践中摸索新的技术服务,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为其提供更舒适便捷的服务。

(二)支付安全问题有待全面解决

网络营销带动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和安全监管有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支付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很多不法分子通过盗取支付账号以及个人信息的方式进行诈骗,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信任度。虽然近几年开始像淘宝天猫等大型官方购物网站都已经存在第三方监管平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受骗率,但是还是有很多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交易的群众由于没有受到第三方监管而频频发生诈骗事件,因此加强互联网购物的全面安全性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和企业全面配合共同营造安全的支付环境,消费者也应该自觉加入到支付安全的监管行业中,共同提升网络支付的安全性。

(三)广告传播在视听效果上具有局限性

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根据数据统计,商家企业的广告投放排名第一的就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广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媒体都难以望其项背。但是究其特点,网络广告受计算机屏幕以及模式的限制不能像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展现完美的视听效果,未来的广告势必要新老媒体相融合,二者互相补充,共同实现传播的本质,为人们带来更全面的知识、生活、娱乐体验。

(四)网络管理不完善,营销环境混乱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开始为保证网络环境绿色健康采取措施,但是网络是一个大环境,难免会出现漏网之鱼,很多网站都仍然存在垃圾广告的投放现象,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网络营销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为广大网民及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国家政府等相关监管部门应该严格把控网络广告、内容的发放,列出明确的规定,最好制定法律条文实行强制规定。

三、网络营销未来发展趋势

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是能够识别并满足人类和社会的需求。网络营销则是通过网络手段更清楚地了解、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信息爆炸、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网络营销将有更高的发展空间。首先,网络媒体和网络技术将会成为促进产品销售的重要手段;其次,经过时间的打磨与锤炼营销决策会更加趋于理性化;再次,网络广告将会发展成为具有针对性的“窄告”;最后电子商务将会在网络营销的大形势下成为主流市场。

以上的几方面发展趋势设想只是我国网络营销未来发展趋势中极具特点的几大方面,另外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方面,中国是一个网络应用大国,网络营销的探索还有很长远的道路要走,我们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意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媛.基于网络营销理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因素及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