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资助贫困大学生

资助贫困大学生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08 03:40:20

资助贫困大学生

资助贫困大学生第1篇

【关键词】大学贫困生;自主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

大学教育工作关系着我国的前途和命运,由于经济的地域性差异较大,因此大学中的贫困生比例逐渐增高,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大学贫困生资助的渠道较为顺畅,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资助金管理不当的现象,因此深入探索资助管理工作对于维持资助公平性至关重要。

1 大学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重要人才储备,同时大学生的数量和基本素质也是衡量国家教育实力的关键因素,强化大学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符合高校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素质,而开展资助管理工作有助于优化资助渠道,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物质资助,提升了其参与社会活动,提升自我素质的积极性。②维护高校制秩序的稳定,大学贫困生资助管理为贫困大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让贫困大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参与学习、生活等正常的学校生活,避免了不良校园问题的发生,从而维持了校园秩序的稳定性,有助于营造公平正义的校园环境。③全面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素质,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学费和生活费负担,因此很难参与正常的学校活动,很多大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打工挣钱,很少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长此以往,容易造成了其心态的失衡,而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减轻了其精神压力,有助于其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此外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为为贫困大学生树立的正确的观念,避免其产生自信心丧失的不良问题,同时也消除其不劳而获的心理依赖,有助于其培养自强自立的性格。

2 当前大学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贫困大学生认证缺乏科学性

当前贫困大学生的认证主要是依赖于贫困证明的开具,但是贫困证明很容易出现造假的现象,从而造成贫困资助工作缺乏有效性。再者对贫困大学生的标准规范不够严格,部分学校在贫困生的评选上采用班级组织认定的方式,缺乏家庭收入指标和相应的财产依据,而部分贫困生羞于报告家庭条件而错过了贫困资助,因此这种评定方式不能准确的反应大学生的贫困标准。还有部分学校采用一刀切的认定方式,对于班级内的贫困生设定指标,由于受到名额的限制,部分真正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享受到相应的资助,从而影响了其管理工作的公平性。

2.2 资助范围较小、资助力度不足

由于大学贫困生的比例逐年增多,部分学校的资助资有限,因此其覆盖力度不足,再加上部分学校采用平均主义的资助策略,真正惠及贫困生的资助额度较小,不能满足其正常的生活和学费需要,从而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当前物价的涨幅较高,原有的资助金额对于贫困生来说“杯水车薪”,很多大学生需要通过兼职等方式来维持其生活需求,从而影响了其生活和学习。

2.3 忽视了对于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保证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部分学校把工作的重点集中在经济的资助,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由于大学贫困生的家庭负担较重,再加上长期的精神压抑,因此其容易出现较为极端的思维方式,出现了自卑、焦虑的不良心态,而高校资助管理工作只是提供了其资金的支持,但是却没有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态的影响,导致贫困大学生出现了交流障碍的现象。此外资助管理工作忽视了贫困生的心理引导工作,很多贫困大学生不能真正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克服贫困引起的困扰。

2.4 勤工助学模式有待改善

勤工助学是贫困生资助的重要方式,同时开展勤工助学有助于调动贫困大学生的工作热情,培养其自给自足、艰苦奋斗的性格。但是部分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较少,不能满足贫困生的工作需求,同时勤工助学的岗位稳定性较差、资助金额较少,大部分学生需要从事较多的兼职才能满足生活和学习的花销,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加重了学生的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负担。

3 加强大学贫困生自主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3.1 构建完善的资助渠道

完善的贫困生资助渠道可以提高资助的覆盖范围,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因此学校应当增大直接资金资助的力度,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资助渠道,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部分有实力的大学可以增强和校外企业的联合力度,发挥校外企业的资助功能,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工作岗位。再者学校可以合理的利用资源建立爱心超市、报刊亭、复印社等功能性商业实体,增加学校的就业岗位,为贫困生提供兼职和创业的机会,这也有助于提升贫困大学生的个人能力。

3.2 强化贫困生的资格认定

贫困生的资格认定直接关系到资助管理工作的公平性,有效避免了恶意争取贫困资助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学生应当强化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机制,采用数字化的认定模式来定位贫困生资格,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平进行贫困生的审核,提高甄别工作的有效性。当前普遍采用的政府部门盖章的贫困证书不能准确反应学生的家庭状况,而采用数字化的校园模式可以对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详细的统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评估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和消费水平。此外要强化对贫困生档案的完善,把出现家庭突发状况的大学生纳入到资助的范围内,提高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同时要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对贫困生的评定要充分接收学生的建议,真正落实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的成效性。

3.3 强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助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承担着较大的压力,部分贫困学生还要担负着家庭的重任,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资助,缓解其精神压力,真正从学习和生活方面进行资助和引导,鼓励大学生自强、自立、自信,为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出现极端的不良事件。再者要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贫困生进行自身潜力的挖掘,把精神的压抑转换为学习的动力,提高其精神抗压能力。

3.4 注重贫困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贫困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最重要的是培养起自强不息的性格,并通过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发挥自身的专长和能力,例如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可以为贫困生提供一定额度的资金,同时培养了工作的能力,消除了不良思维观念的影响,克服了“等、靠、要”的不良习惯,有助于更好的融入社会。

4 总结

总之,当前大学贫困生的资助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做好资助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资助工作的成效性,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提高了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更好的迎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赵祥伦.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3(04).

[2] 张晓霞.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体制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6(03).

[3] 徐 豪.论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科学化体系的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

(12).

基金项目:

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研究专项“多元资助政策体系下地方本科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XJK014BXSZ012);2015年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远行导航――校园文化建设团队”(15F23)

资助贫困大学生第2篇

【关键词】90后;女生;贫困;资助

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启动全新资助政策。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形成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简称“奖、助、贷、勤、免”)为主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拓展了资助范围,有助于教育公平,促进了高等人才的培养,维护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随着学生年龄主体的变化,“90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已成为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的重心。其中针对受助女大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研究寥寥无几。如何针对“90后”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值得考量的课题。

一、“90后”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以通常情况来说,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介于17至23岁之间,从生理特征上看这一年龄段已进入了身体稳定期,但神经系统仍较脆弱,尤其是女生在经期中,容易产生疲劳感,往往外在事务的波动加剧心理障碍的形成,导致失眠、心烦意乱、敏感兴奋等。从班级整体情况来看,贫困女大学生学习成绩较好,普遍高于男生,综合素质也不差,但由于自身设有“精神枷锁”,长期处在一个心理弱势地位。大多存在自信心不足、依赖心理强,优柔寡断,易嫉妒等心理问题。结合“90后”自身特征,我将“90后”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归纳如下:

1.清高攀比的虚荣心理

“90后”的学生课余时间大都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生活,多才多艺,生活中热情、开放、充满活力。但是,女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比较“慢热”,需要很长一段磨合适应期,就造成了很多女生在亲朋好友面前落落大方,而在班级当中表现较为沉默,不善言辞,让人感觉比较清高。其次,部分女生心思细腻,敏感,贫困生由于物质匮乏,担心同学因此看不起自己,暗自与同班、同寝室女生攀比,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满足自己虚荣的心理,部分贫困女生用助学金购置衣物乃至奢侈品,在各类消费场所挥霍,做出与自己实际经济情况不符的举动。

2.悲观脆弱的自卑心理

“90后”大学生相比“80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更年轻,更自信,更自我,更张扬的青年群体。但是由于自卑心理是贫困生这个群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90后”贫困学生同样也跳不出这个魔咒。贫困女大学生自卑感更甚,对环境变化有一种恐惧心理,常常过分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缺乏竞争勇气。他们遇到挫折时候,抗挫折能力差,心理脆弱,很大一部分同学只会自怨自艾,抱怨“出身”不好,给自己留下心理阴影,严重者会在大学期间一蹶不振。

3.孤独抵触的封闭心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普及大众化,90后大学生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九成学生拥有电脑。所以学生采用聊QQ或手机短息作为自己交往的主要手段。现代通讯工具的持有大幅度的淡化了“90后”学生之间人际交往,弱化了他们的社会能力。而对于“90后”贫困女生来说,部分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在人际交往中持有较强的防备戒心,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自己不被集体接纳,因而不愿和别人接触,不愿意参加班级的各类集体活动,从心底将班集体排除在他们的交往范围外。如若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就会形成自私、孤僻等性格,更甚者可能发展到做一些极端、危害性大的事情。

4.自我被动的依赖心理

由于“90后”们在优越的经济环境下,个体意识相对“80后”更加深化。他们注重自我,我行我素;他们喜好打破常规,挑战“前辈”的实践和经验,成功欲望强烈。虽然自我实现意识强列,但他们基本上成长于421的家庭模式下(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我),难免缺乏自立精神,从而“90”后的贫困学生更易会出现“等、要、靠”的行为。而女生面对贫困带来的挫折,就缺乏战胜挫折的勇气和毅力,把解决困难的希望过多寄托于政府、社会和学校,在优越的资助政策下表现出消极被动的依赖思想。

二、当前资助系统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国当前的资助体系建立时间短,经验不足,配套措施不完整,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在其本身以及运行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且“奖、助、贷、勤、减”五个资助模式分散管理,主次位置没有确定,资助比例也没有合理的分配,资源缺乏优化组合。在针对“90后”贫困女生开展资助工作时,遇到如下问题:

1.贫困生界定模糊,对家庭经济困难女生认定难

贫困生的界定是资助工作的基础,它既关系到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又关系到贫困大学生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鉴于高校无法对每一个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家庭走访,对贫困学生就很难做到精准的认定。当前资助体系中,高校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为切入点,通常是学生自己递交申请以及生源地各级政府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经班级、学院民主评议的认定体系,按比例确立特困生、困难学生、一般困难学生三个困难等级。

现实操作过程中,民主评议为了保护学生个人隐私,不可能将每位申请助学金同学的家庭情况绝对公开,仅凭平时的吃饭穿衣表现不足以反映申请同学的家庭状况,外向、人缘好的同学占有优势,其中难免有浑水摸鱼者。另外,生源地的民政部门在证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工作中应付了事,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随意盖章。结果之一就是导致部分贫困女生羞于提交申请,或者在评议中得不到客观评估,继而影响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产生严重质疑。很多家庭经济状况相似的同学无法明显界定,而名额有限,就产生了资助与否的问题,偶尔会导致同学之间的隔阂。

2.资助的育人功能缺失,精神帮扶与物质资助不平衡

物质资助与精神帮扶、思想教育工作的不对称,削弱了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首先,“90后”贫困学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拿到资助金后大肆挥霍现象。有的用来请客吃饭,有的用来为自己添置奢侈品。把资助资金当做摆脱自卑感、满足虚荣心、改善自己人际关系或谈恋爱的资本。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前的资助体系只注重解决经济困难,而忽视帮助学生摆脱思想贫困的模式不无关系。

来自贫困地区的女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综合素质欠缺,而且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自信,急需精神上的关怀与支撑,但高校往往只注重经济上的资助,却忽视了对他们的精神帮扶。并且少部分受资助的贫困生不思进取,把贫困当资本,感觉受资助是“理直气壮”的。可以说,我们当前的资助体系只会给人以“鱼”,而忘了更重要的“渔”,资助背离了育人的目的。

3.不去感恩,责任与诚信意识缺失

“90后”学生的自身责任意识的缺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客观原因就是“4+2”的家庭模式成为这一代人自身责任意识缺失的温床。而随着资助金额、力度的日益加大,“90后”贫困学生的诚信意识状况更令人担忧。有些贫困学生为了获取资助基金开具夸大贫困程度的虚假贫困证明,更甚的是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恶意欠费。还有某些贫困学生认为资助是理所应当的,申请到资助不懂感恩,申请不到就对老师、同学心生不满。

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只关注学生的入学率和就业率,只关注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的外在环境问题,对贫困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甚微。在社会舆论大力提倡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的今天,高校应重视起来,把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落在实处,共建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建构多元化资助育人体系

1.资助体系是有层次的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当前高校资助系统包含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简称“奖、助、贷、勤、免”)为主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提出了“以奖代助、以勤代补”的工作思路,通过分层次、全覆盖的资助服务体系,扩大资助群体,提高资助效益。建立高校、院系、班级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以解决学生经济困难为基础保障,继而保障贫困女生有尊严、有志气的学习、生活。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温饱的基本需要之后,一个人更加渴望他人、社会的尊重,家庭贫困的学生对于人格上的尊重与精神上的平等的渴望远远超过其他同学。故而,我们对经济困难女生这一弱势群体,必须进行精神上的帮扶与心理上的疏导,帮助其树立自尊与自信,形成健康积极的三观。

最后,我们要从学校层面出发,结合贫困女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机会与条件帮助贫困女生全面发展,从扩大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到优先推荐就业,培养其自立自强的品格,使更多的学生从等着吃“鱼”到学着打“渔”。高校从培养自立自强人才的高度,将资助工作向深处广处延伸,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2.资助体系是有育人功能的

“资助”和“育人”之间在整个资助体系中的相辅相成的,只有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中,才能实现贫困生的精神脱贫。资助工作不是简单的“施舍行为”,他本生具有育人的功能。建议开展“资助育人”课程体系,科学回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社会适应能力与责任意识。

其次,针对“90后”贫困女生内心热情易接受新观念的心理特点,高校、院系可利于一些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特殊节日,开展公益志愿活动,让受助学生得到锻炼与教育。让他们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学会主动帮助他人,促进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完善。

3.资助体系是具有人文关怀的

资助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学生工作,要注重突出其服务职能。在操作层面上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因为“一刀切”而给受助女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资助工作在组织形式上必须有章可循,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其次我们思政工作者对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尊重,让每一个同学真正了解国家政策与学校相关规定。贫困生的评定也必须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尽量采取前期广泛宣传与后期单独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民主评定小组确定后,整个过程应是严格保密的。认定结果可以采用“隐性公示”,不主张张贴大字报或将名单上网。负责老师可将结果有针对性的发送关心认定结果的同学。此举既不违背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原则,也打消了贫困女生的顾虑,维护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资助贫困大学生第3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贫困资助;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136—02

随着大学扩招推行,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的门槛骤降,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多,加上大学收费制度改革,高等教育的学费成本逐步转移到学生头上,因而经济困难家庭完成学业的压力陡增,这一现象已不断演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突出问题。国内外学者就贫困大学生的产生原因、类型、群体特征以及科学界定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建议。还有学者针对奖学金设置问题、受资助学生心理问题等方面,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证研究,进而提出从帮助贫困生家庭脱贫、做好经常性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推进政府扶贫工程方面做出努力。本文就国内外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做出简要综述,以期为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研究提供借鉴。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基于理论视角的研究

从理论视角对大学生资助的实践进行研究,在国外较为流行。而针对大学生资助的纯理论研究,则多数立足于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通常运用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三种:一是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最早出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二是教育公平理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偕同世界银行组成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探索从教育公平的理论出发,指出必须关注更多人获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一方面既要正视那些无法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特殊群体,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又要深入研究那些把贫困生拒之门外的外在原因,包括学校收费结构等,并推动改进这些制度和做法。三是教育成本分担理论。1986年纽约大学校长约翰斯通提出成本分担理论,1993年又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提出应该由纳税人、大学生、大学生家长及高校共同来分担大学教育的成本,以此减轻学生的负担,减少由于贫困原因而无法进入大学完成学业的现象发生。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论一经提出,便在国际上迅速广泛传播开来,逐渐成为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

(二)基于实践视角的研究

实践先于理论,这是西方诸国研究大学生资助问题的明显特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就开始针对大学生资助问题展开研究,社会学家、教育家都长时间地参与到这项研究,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相关的研究报告就多达10多部。1994年,加拿大韦斯特针对英国的贷学金制度与实践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观点。而美国一本名叫《大学生财政资助》的专业杂志,也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践和研究给予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基于比较视角的研究

西方开展对大学生资助问题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就是进行比较研究。英国学者伍德霍尔无疑是这一方面的佼佼者,他对各国的资助方法加以分类总结,深入比较分析,于1978年形成重要的研究成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学生资助方案述评》。2005年,国际组织“教育政策研究所”也专门就15个发达国家的高校成本和学生资助展开比较研究,指出助学贷款仍然是各国最主要的资助方式。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针对大学生资助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先主要由国家主导,出版了一系列论著。

(一)教育公平论

关于影响大学生资助行为的思想基础,不少学者一致认为无外乎两种理论:一是社会公平公正理论,一是教育机会均等理论。两种理论倡导的都是从公平公正出发,旨在让受助学生获益。杨德广、张兴等透过对种种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剖析,提出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现实情况下,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要努力通过制度科学设计安排、政策合理调整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潘慰元在《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中,认为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应于公平和效率间进行适度协调,公平的标准必须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公平,而效率的标准则应当兼顾国家、社会及个人的长远利益,两者在发展中应得到统一。

(二)制度发展论

一部分学者通过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和制度的发展历史开展研究,力图从中寻找和发现规律,提出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资助制度和体系的建议。如赵中建针对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改革进行专题研究,陈有春、奉艳云等就新中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历史嬗变深入剖析,主要以历史发展为线索,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不同的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展开描述和梳理总结,并从总结归纳中获得启迪,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比较借鉴论

有些学者专注于国外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具体实践,包括资助基本理念、方法、模式、政策,同时选取一些发达国家的典型个案进行剖析研究,试图将国外先进的资助经验移植国内,予以借鉴吸收为我所用。刘忠学钟情于美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研究,詹鑫专注于英国高校资助与教育改革,王全林热衷于美国多元混合型大学生资助模式的分析,柳国辉集中研究国外学生资助政策及借鉴意义,李庆豪从比较借鉴角度对中美学生贷款方案作出比较分析,等等。他们不约而同都选择了从比较的角度展开研究,并最终指向我国实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合理建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也组织专门力量,对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教育财政政策作出系统分析,总结提炼了其中有益的经验做法。

(四)助学贷款论

助学贷款,部分学者认为这是贫困大学生获得资助的核心手段。这些学者针对助学贷款进行专门研究,试图证明这方面的所有问题解决好了,资助的其他问题也将迎刃而解。这方面的研究较多,最有代表性的是赵中建,研究大学生资助(贷款)的政策及实施情况。具体来说,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综合介绍了大学生贷款政策,主要涉及国外大学生贷款政策产生的背景、贷款对象、条件、规模、偿还以及管理等等。其次,对各国大学生贷款进行个案分析,具体探讨各国大学生贷款计划的内容、背景以及特点分析。最后,具体就大学生贷款中的某一侧面或难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深入研究等,提出意见建议。

三、研究述评

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大学生资助问题的研究,总的来说,无论是理论层面的研究还是实践层面的操作,都已相当成熟。通过分析发现,国外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关于大学生资助问题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大学生贷款这一焦点上,研究内容虽然很丰富,也涵括了大学生贷款的方方面面,然而,关于资助的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却显得尤为薄弱。另一方面,对于这项研究成果很多,但是针对资助政策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相对少见。同时,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少之又少。关于国内的这项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从现有研究看,大都拘泥于对已有理论的梳理阐述和国际比较,而关于理论创新、体系创新的研究总体较少,这难免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嫌疑。

[参考文献]

[1]徐志辉.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下滑的忧思[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4).

[2]朱琼英.中美高校学费政策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02).

[3]杨德广,张兴.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

资助贫困大学生第4篇

一、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的实践与特点

在政府教育资助金的使用方面,天津市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执行,主要采用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大学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企业、学校和社会资助项目和资助方式方面,其创新之处与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我国教育资助理论与实践。

(一)企业资助

天津市企业教育资助的项目或形式丰富多彩,体现了天津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的特点。

1.无特定目标指向的教育资助。即,无特定的人群指向和附加条件的教育资助项目。其资助目标泛指大学贫困生,具体资助金的分配主要由学校进行自主安排,这给了校方极大的自,便于根据本校贫困生的实际需求或具体情况安排使用资金。例如:创举奖学金,就是由天津市创举科技有限公司出资10万元在天津市某大学设立的以人均1000元为标准的教育资助活动。目的在于资助贫困生在校期间刻苦努力、勤学奋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2.有特定资助目标指向的教育资助。即,资助项目有具体的目标指向或特定的人群。包括资助某年级、班级或新入校学生中的贫困生等特定对象。这种具有特定目标指向的教育资助,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活跃了大学教育资助项目,增大了贫困生资助金的份额,在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

“可口可乐贫困大学生奖学金”是由某大学与可口可乐公司签订的《可口可乐大学贫困生奖学金项目协议书》。根据协议,可口可乐公司出资14万元作为奖学金,用以资助某校当年2004级中的20名贫困大学生。

“大地关怀――关爱新生”是由大地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和某工业大学学生处举办的“大地关怀”百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免费参加学生保险活动。每年有一百名新生参加免费保险活动。

“‘苏宁’回馈社会慈善助学”活动,为奖励和资助部分家庭生活困难的优秀大学生,激励他们在经济困境中努力完成学业,天津苏宁电器有限公司联合天津市慈善协会于2010年12月开展了“‘苏宁’回馈社会慈善助学”活动,资助某校本科贫困生80人,每人1000元。

“送寒门学子上大学――2010‘钻石号’助学行动”是由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与河北中烟工业公司共同主办的,征集了某大学40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不仅为其报销了入学报到的路费,还一次性资助每人200元生活补贴,对特困生再提供一次性特困补贴800元。

3.具有奖优性质的教育资助。即,资助学校成绩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包括资助品学兼优及家庭困难、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等项目。这种具有奖励性质的资助项目不单是助学,还使受助者在得到物质或经济帮助的同时,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更充分地发挥教育资助的助贫、奖优和促学功能。例如:

华润助学金是专门为帮助河北省高校部分优秀的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设立的。2007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由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出资设立“华润助学基金”,专门用于资助河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大学生。基金总额3000万元人民币,采取本金加利息的资助方法,每年安排300万元人民币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000人。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000元人民币。预计十年资助10000人。

富士康助学金是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先生捐赠3000万元人民币,专门用于帮困助学扶残,以推动富士康2007年度爱心工程。其中600万元用于启动“托起明天的太阳工程”,资助全国10所高校品学兼优及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其中在天津市某高校投入资金为60万元,专项资助理工科优秀贫困学生。

工大镀锌奖学金是由天津市工大镀锌技术设备有限公司出资成立的奖学金项目,该公司是以某大学为依托、由大学教授和学者以及精明实干的本校毕业生等员工组成的校办公司性质的企业。项目每年资助本校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每人1000元。

(二)学校资助

天津市各大学的学校资助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校资助项目和资助方式体现出各院校教育资助的个性特点。如:

校内贷款是为帮助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在校期间基本生活、学习费用由学校自筹资金提供的无息贷款,它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补充,增大了享受助学贷款的学生数量,扩大了受助者范围。校内贷款分为学费贷款和生活贷款两类。学费贷款:3000元/年,比例为学生总数的1%。;生活贷款:每月10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比例为学生总数的1%。

勤工助学是由学校组织的利用课余时间学生通过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的教育资助途径,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

“青春起航”是专门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及其他服务工作的教育资助项目。

“金秋・关爱・希望”资助优秀贫困研究生活动,是为鼓励贫困研究生在校期间刻苦努力、勤学奋进、全面发展而设立,为学校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强助学金、春发助学金都是由大学校友、母校毕业生中的成功人士参与的资助活动,他们经常会出席资助仪式,并和学生们交流自己的创业经历,给受助者提出建议和希望。

贫困生创业项目是由学校出资为贫困生创业进行资助的项目。如一些大学的“爱心书屋”就是由学校出资资助的贫困生创业项目。

“初冬关爱”活动是一些大学的特色资助项目,资助名额根据每年学校的资金情况而定,每名受资助学生将得到图书卡、现金及学习用品等。

特困生春节慰问品是由学校主办的每逢秋季学期或寒假之前给贫困生发放日用品等生活用品的活动。

(三)社会资助

天津市社会资助也体现出一些新特点。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资助,充分传达了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的关爱、寄托与希望,在经济资助的同时,给他们以精神的慰藉和鼓励。例如:

播望助学金是由天津尼西特殊钢铸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权大悦先生(韩国)捐赠。权先生到天津市某大学捐赠播望助学金,每年资助30人,一年一次,风雨无阻。

“老党员”资助是李瑞环同志自1996年至今以“一位产党员”的名义对天津市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的资助。自2006年始,他又将自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所得稿费设立为“励志奖助学金”,主要用于资助天津市高校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其他教育资助项目,在天津的社会资助体系中还涌现出各种形式的教育资助项目,如泰达奖教金是由天津市滨海新区(原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摩托罗拉、飞思卡尔、维斯塔斯、三星视界、松下电子5家区内重点企业共同设立的政府和企业各负担资助金50%的教育资助项目,资助的学校由普通高等院校延伸至各类职业技术院校。项目对天津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贫困生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使各高校的资助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就目前天津市大学的资助现状来说,也存在一些类似问题或薄弱环节。

(一)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

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教育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贫困生资助的公平与公正性。

1.生源地贫困证明真假难辨。生源地贫困证明真假难辨是各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生源地贫困证明是指根据学生家庭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及以上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材料。这种办法,由于缺乏科学可行的评审体系而降低了结果的可信度、客观性和公平性。由于生源地民政部门在贫困生认定中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出于乡土人情往往轻率出具贫困证明,导致“假贫困生”现象的出现。

2.资助实施比较笼统,资助程序存在不合理因素。一些学校在贫困生认定中存在名额平均分配现象,忽视地区、学校和年级等差异。有的院系贫困生较多,但因名额有限而得不到资助;有的院系为了用完指标,使本不十分贫困的学生得到了资助,这就占用了他人的受助资源,造成救助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3.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认定缺乏量化标准和合理机制。据调查,一些学校贫困生助学金认定的程序是由学生提出申请,并将相应证明材料上交,再由辅导员根据情况确定具体的受助学生。这种认定方法局限在传统的、凭经验、主观式的定性判断上,而无具体的量化标准,再加上部分学生申请材料不实,使贫困生认定产生一定误差。

(二)勤工助学岗位缺乏

勤工助学作为在校内外通过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勤工助学在执行中存在岗位缺乏、报酬低廉、稳定性差等问题,不能满足贫困生的实际需求。

(三)教育资助缺乏有效监督和政策宣传

一些学校在贫困生资助中缺乏或忽视配套的监督工作,由此便出现了弄虚作假、得到资助的学生请客挥霍等问题;一些学生只注重自己能否得到资助,而对资助政策本身的了解、理解不够,这与学校资助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有关。

(四)社会资助主体过于单薄

目前,大学贫困生资助存在着资助主体单一、国家充当教育资助主力军、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不足、资助资金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而且,很多资助项目即将结束,一些大学将面临社会资助项目断层、教育资助资金不足的危机。

(五)注重物质资助,忽视精神帮扶

一些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分配资助金方面,虽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却忽视了对他们的精神帮扶。部分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由于贫困,一些学生除了承担高额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需要面对更复杂的心理问题。此外,部分贫困生还存在诚信问题,毕业后不及时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等情况时有发生,但一些大学对这些问题尚未予以足够重视。

三、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天津市已经建立了“奖、贷、助、补、减”较为完整的资助体系,但各大学的资助工作以及资助体系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妨碍教育资助的效率与公平,也影响到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探索和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机制和途径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 提高贫困生认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

由于助学经费有限,学校在开展助学工作时必须重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将有限的助学经费资助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帮助真正有需要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因此,贫困生的合理认定和划分,不仅是保证国家奖、助、贷、补、减等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校顺利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1。建议:

1.完善贫困生档案,积极构建学校贫困生数据库。完善贫困生档案,是对申请资助的学生的生源地、家庭成员的收入来源和经济状况、贫困证明以及受资助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并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包括观察其消费行为并加以记录等。在此基础上构建学校贫困生数据库,以便准确把握贫困生情况、提高贫困生认定的规范化和透明度。

2.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有可操作性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便于从量化的角度全面考察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的效率与效益情况,可以为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决策参考。

3.统筹资源,建立差异化资助模式。学校应按不同年级、不同地区,建立差异化、多样性教育资助模式,以便发挥已有资助资源的最大效益。

(二)加大对勤工助学项目的投入,是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补充手段

勤工助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助方式,也是目前很多国家大力倡导的资助方式。这种方法“赠予”的并不完全是资金,而是获得劳动和报酬的机会,而且获得报酬本身还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劳动。因此,它是一种自资助,值得提倡。建议学校加强勤工助学资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扩大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勤工助学基金专款专用。二是解决岗位不足问题。在立足本校、增设校内岗位的基础上,逐步开辟社会市场,建立更多的校外勤工助学基地,适当提高勤工助学在大学教育资助中的占比。此外,应进一步鼓励和帮助贫困大学生创业。创业项目可由勤工助学部门管理,贫困生负责经营,所获得的资金作为助困资金发放给参与经营的勤工助学学生。三是在勤工助学内容上改革创新,实现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的同时发挥自身的学业特长,在实践中感受知识学习的乐趣,提升他们专业学习和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加强教育资助管理,健全监督机制,是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保障

为实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确保贫困大学生获得的资助金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高校应加强资助管理,健全监督机制。在资助管理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通过开通举报信箱或电话、网上留言版等方式接收意见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资助过程的“公开”、“公平”与“公正”,确保教育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优化教育资助社会环境,激励社会资助行为,为教育资助提供更厚实的资金基础

当前,我国的社会资助行为多处于自发的、非义务的、少激励的状态。天津市应加强宣传,完善政策,进一步优化教育资助的社会环境,激励社会资助行为。例如,加强区域教育资助激励机制建设,鼓励、表彰社会资助行为,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等等;加强教育资金募集工作,学校应走出去,变被动为主动,全员参与,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积极主动争取社会资助;高校应做好社会资助的后续工作,发挥资助方与受助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管理和用好社会资助资金,让资助方放心满意,使受助方更好地成长。

(五)提升贫困大学生的“自救”能力是教育资助的根本目的

高校应多开辟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逐渐形成以“勤工助学为主,资助助学为辅”的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教育资助应以提升大学生“自救”能力为根本目的。

资助贫困大学生第5篇

我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而去年的这个时候,因为家庭贫困,进入大学所需的高额学费及生活费是我心口的一堵高墙,由于团市委开展的xx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我受到您雪中送炭般的资助,使我的梦想得以实现。

进入大学后,我一方面努力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另一方面,我告诉自己:不能有依赖的思想,唯有自强才能自立。一年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也为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我先后尝试了发传单、家教及校园,勤工俭学,同时激励了自己努力拼搏、自强自立的意识。

我向您保证:今后我将勤奋学习,用好成绩来回报您对我的关爱,在此也向贵公司以及社会各界热衷公益慈善事业的好心人表达我的感谢及祝福,谢谢你们,祝福你们事业蒸蒸日上,美满幸福。

资助贫困大学生第6篇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和相关配套实施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新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时期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面和资助强度,维护了教育公平,保证了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为其打造了一个经济基础,从而具备追求个人理想的能力。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培养贫困大学生党员的作用概述

学生资助工作主要包括助困与育人。首先,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党员解决经济生活困难问题。其次,通过德育工作可以激发贫困大学生党员自强不息,追求自我实现,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第一、奖学金激励贫困大学生党员争先创优。高校奖学金的设置具有激励效应,这种激励效应是通过评奖评优等外在因素的刺激,使贫困大学生党员处于追求上进的状态,以进一步鼓励、激发、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即通过对优秀者、先进者某种行为的肯定和奖励以及对优秀事迹的宣传,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引导他们共同进步的目的。针对大学生党员热情高,荣誉感强,同时又渴望被理解、被肯定这一心理特点,如果恰如其分地对党员学生的努力成绩予以肯定、奖励,无疑对他们保持上进势头,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奋进、全面成才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助学工作启发贫困大学生党员发扬慈善精神。为了体现党和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国家有关部门颁发了《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覆盖面为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也可以分为2-3档,具体标准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此外,预算外的社会助学金资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助困助学的功能。作为贫困学生,国家及社会助学金助困育人功能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解决了其学习及生活上的困难,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助学工作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慈善精神也深刻地鼓舞着他们,使其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铭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慈善精神,使其更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精神资助启发贫困大学生党员追求自我实现。高校助学工作是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并举的,从贫困学生入学时的绿色通道开始到毕业前,学校安排了关于精神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座谈以及实践活动。具体来讲,高校助学工作的精神资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举办思想政治教育讲座,例如:心理健康讲座、励志教育讲座以及诚信还贷教育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讲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使他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其次,定期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通过与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交谈,贫困大学生党员能畅所欲言,从而使辅导更加动态地了解了贫困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也使辅导员能从言传身教中启发贫困大学生党员追求自我实现。最后,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贫困大学生党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或者社会上参加志愿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体会责任、感恩、诚信以及自强不息等高尚品质。

第四、勤工助学为贫困大学生党员搭建能力培训平台。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院校勤工助学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学校组织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是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这项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取得相应报酬。”勤工助学对培养贫困大学生党员的作用如下:一是有利于新时期加强贫困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更好地了解历史与国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品质,树立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并为集体贡献力量的思想。二是勤工助学是贫困大学生党员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深入实践的有效方式,使其发挥在学生中的骨干作用,作为新时期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勤工助学在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搭建了能力培训平台。三是勤工助学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党员身心健康,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

二、如何进一步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培养贫困大学生党员的作用

第一、摸底基层学生党支部中贫困大学生党员的情况,建立贫困大学生党员信息库。学生党支部依据学生资助工作关于贫困生认定的结果,实时摸底并更新支部内贫困生党员情况,建立贫困大学生党员信息库,信息采集具体应包括以几个方面:一是支部内贫困大学生党员的名单;二是支部内贫困大学生党员的贫困程度,分为特殊困难、困难以及一般困难;三是了解导致其贫困的原因;四是了解其学习及工作情况。

第二、掌握贫困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扩大“奖、勤、助、贷、补”等学生资助工作对贫困大学生党员覆盖面。依托贫困大学生党员信息库,对贫困大学生党员的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学习及工作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因材施助方法,扩大“奖、勤、助、贷、补”等学生资助工作对贫困大学生党员覆盖面。首先,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先采用贷款、助学金及补贴的方式对其进行资助。其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但在学业方面表现突出者,应鼓励其争取奖学金。第三,对于实践能力弱的贫困大学生党员,应当鼓励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获得资助的同时也增强实践能力。

第三、建立贫困大学生党员感恩励志教育体系,提高贫困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及道德品质,端正入党动机,坚定其共产主义信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助困与育人并举的,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依据,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宣传为重点,包含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自强教育、爱校教育等为内容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感染、塑造、凝聚、号召贫困大学生党员,引导贫困大学生党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诚实守信,勤劳奋斗的优良品质。首先,建立定期谈话制度,定期组织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党员干部与贫困大学生党员谈心,倾听贫困大学生党员的呼声及思想动态;其次,在各党支部开展以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自强教育、爱校教育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增强了贫困大学生党员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自强意识及爱校意识。最后,从贫困大学生党员中挖掘典型人物,宣传贫困大学生党员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等形式宣传,在贫困大学生党员中形成一种诚实守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良好氛围。

第四、建立针对贫困大学生党员的勤工助学绩效考核制度,充分发挥贫困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骨干作用。勤工助学活动岗位为广大贫困学生搭建了缓解经济压力及增强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更好地发挥贫困大学生党员在勤工助学岗位上的骨干作用,必须建立针对贫困大学生党员的勤工助学绩效考核制度。首先,确立合理的绩效目标,确立关键绩效指标,勤工助学的绩效目标是实现助学及提高实践能力,而对于贫困大学生党员,对其勤工助学工作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否理论联系实际,二是能否在实践中时刻保持先进性,三是在实践中能否体现其创新性。其次,制定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对贫困党员在勤工助学岗位上的工作绩效进行沟通和认可的过程,并订立正式书面协议即绩效计划表,有助于勤工助学有章可循。第四,合理应用绩效考核结果,可以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党员勤工助学工资发放的依据,同时也可以作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的依据。

注:本文为2011年广东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党建课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培养贫困大学生党员的作用研究”(编号:2011A06)的部分成果。

(作者:吴燕鹏,硕士,广东工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与创新;林伟英,何淑霞,均任职于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彭大成,贾岚.党内关怀的内涵、机制及其优化.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51-55

[2] 许莉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2):206-208

[3] 王姝瑛.关于开展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07(12):73

资助贫困大学生第7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现状调查 资助体系 建议

[作者简介]刘雪(1978- ),女,山东济宁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戴宏(1966- ),女,辽宁海城人,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雪(1989- ),女,辽宁锦州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江苏 南京 21181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45-03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再加上CPI 的快速增长以及社会贫富差距变大,贫困大学生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高校贫困生问题成了社会热点、高校工作的难点,引起各级主管部门及各个学校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高度重视。构建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和谐资助体系,不仅有利于保证教育机会的平等和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了高校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通知。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南京工业大学大一至大四贫困学生为对象,共发出问卷1300份,收回12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08%。根据回收的问卷来看,受访学生的结构如下:一年级273人、二年级309人、三年级472人、四年级182人。其中男生797人,占64.48%;女生439人,占35.52%。问卷采取多项选择题的设计,对问卷的分析主要采用统计、对比等方法。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学费和生活费来源及月消费情况

从46页表1中可以看出,94.6%的贫困大学生通过父母获得经济来源,对于困难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而76.5%的贫困大学生通过奖助学金获得经济来源。从46页表2、表3中也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月平均消费集中在300~500元,主要用于购买生活用品和日常伙食,其日均消费金额偏低。因此提高奖助学金的数量和金额、才能相应的满足贫困生的需求。

(二)希望得到的资助及资助金额分析

从表4可知,被调查学校贫困生的学费借助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数量达到78.48%,说明了必须重视规范助学贷款、加快加大审批发放速度和金额,才能保证困难学生交得起学费,上得起学。表5从希望得到的资助金额上来看,选择3000~4000元的高达93.85%,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各个学校勤工俭学岗位数量及报酬、校内奖学金评定名额和金额都无法满足高校贫困生的需求,必须加强校企联盟,健全多元化勤工助学模式,优化奖助学金配置。

(三)在校参加的公益活动及回报社会的方式分析

表6、表7中对受助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以及回报社会进行了调查,可以看出参加感恩活动的仅占到学生总数的14.48%,因此需加强困难生的思想引领,举办多层面的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的方面及处理方式

从表8、表9中可见, 贫困生不主动与人交流的达到51.21%,而学习、生活中有困难不愿向人请教的高达39.97%,可见多数贫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遇到心理问题向心理咨询处老师和辅导员求助的仅占到被调查总数25.57%。因此要重点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加强对贫困生的谈心引导。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及辅导员的作用,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做好心理疏导。

三、构建资助体系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途径,健全贫困生动态档案

1.规范贫困生的相关证明材料。目前,高校判断学生贫困等级的重要依据,是由生源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民政部门对于认定的贫困生,并不需要承担救济责任,因此在实践中,民政部门确实存在按学生要求提供贫困证明却未核实其家庭收入的情况。这样就给非贫困生可乘之机,高校也难以公平合理地分配有限的助学金。因此,当地民政部门有义务保证困难生证明材料的可信度,对困难生的家庭成员构成、健康状况、工作情况等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因素,分别出具证明,同时建立起违规责任追究制。

2.建立贫困生的动态观察体系。首先,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应从多角度着手,不仅要参照学生的家庭困难情况调查表,还应该对其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考察,深入发现学生更真实的经济状况。其次,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增强贫困生认定工作程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摒弃以往完全由辅导员、班主任评定贫困生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评议制度,班级30%的同学参与讨论认定贫困生的认定等级,班级民主评议针对有争议的同学,透明化评议工作。

3.健全资助工作监督机制。首先,高校学生资助办应加强对每一种资助方式的监督,对奖(助)学金的评定及发放进行监督,同时受理学生申诉。其次,新生入学后,应全部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困难学生须自己先提出书面申请,各学院学办辅导员根据调查分析对申请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初步判断;特别要与孤儿、单亲等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单独谈话,以准确掌握其困难情况。根据调查建立贫困生档案,并将认定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上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批。为保证不因一些客观原因,如辅导员变更或学生班级的改变等因素而变动,需要将贫困生认定程序和主要指标评定标准化、规范化。

(二)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健全多元化勤工助学模式

各高校积极响应并落实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要求,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奖、贷、助、免、减、缓、补、赞”的资助工作体系。以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助学模式,虽然有效地解决了部分贫困家庭学生的部分经济困难,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贫困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开支。

1.实施委托培养、定向培养,构建校企联盟。高校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影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资源,尽可能多地建立校外奖助学金;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沟通联系,多元化资助资金结构。可以和企业或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由其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学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毕业后资助方安置受资助学生到指定工作岗位,任期一定年限,期满留去自由,这样能有效地解决贫困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压力和毕业后的后顾之忧。

2.筹建预就业实习见习岗位,提高核心竞争力。实习生到岗培训对于用人单位、高校和贫困生个人都是多赢的措施。不仅给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可以解决贫困生经济和实践的需求,丰富贫困生的社会经历,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3.发挥资源优势,解决贫困生素质提升问题。为了在就业上能有一定的竞争力,贫困生想通过“考证”提高就业竞争力,但他们往往止步于高昂的培训费。对于依托高校师资或是有高校主办的专业培训机构,学校在组织一些重要培训时,应充分考虑本校贫困生的情况,创造有利条件,对于想考证的同学在培训费用上予以减免。

(三)规范助学贷款工作,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助学贷款具有申请材料过多、审批程序复杂、时间较长等特点。因此对于银行机构,首先提高办事效率,简化申请办理手续流程,加快审批发放进度;其次应将资助贫困大学生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办理助学贷款时,告知每个同学恶意欠款的严重后果。久而久之,助学贷款就能进入良性循环。此外,为了要贫困生深刻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高校资助部门要加大助学贷款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配合银行开展工作,对贫困生开展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从思想上避免违约行为。

(四)优化资金组合,健全各种保障制度

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以奖助学金为主,金额从几百到几千不等,奖助学金制度在“奖优”的同时, 发挥着“济困”的作用。由于资助制度要求被资助的贫困生品学兼优,但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山区,学习基础薄弱,对助学金可望不可及;而少数特别优秀的贫困生多次重复获得奖助金,在解决自身学费和生活费的基础上,甚至还有节余。因此,高校要平衡这种情况,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化组合。这样贫困生既可以保证基本的学习和生活,也避免出现贫困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忽略了平时的课外活动,由于与社会交流不够而产生自私、封闭与孤傲的性格,奖助学金激励作用严重错位的情况。

(五)重视思想引领,强化资助育人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贫困生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和指导。这一方面是因为一部分贫困生在刚步入大学后,由于较高的学习期望值与较低的学业实现值之间产生冲突,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自悲心理;另一方面,因为一部分贫困学生爱面子,宁愿节衣缩食也不向学校申请奖助学金,在他人面前极力“伪装”自己,容易造成性格的扭曲。同时,由于自卑、缺乏自信,造成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得较孤僻、独立。再加之随着年级的增长,就业压力的增大,视就业为救命稻草的他们,就业前途的不确定性也极易形成焦虑、迷茫心理。因此,学校的思想引领工作十分必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加强精神扶持和心理疏导。高校应将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力求做到为贫困生在“经济上解困,生活上解难,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忧”。一方面,通过“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安排学生干部或党员带动该贫困生参加校园集体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在活动的过程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树立自信心,解决心理自卑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活动宣传优秀贫困大学生的事迹,如组织“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和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事迹报告会,充分发挥获奖者的典范效应。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

2.加强感恩教育和活动育人。首先,提倡贫困学生回馈社会,在其接受资助的同时,也要回报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贫困观,增强自身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鼓励贫困生在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及自我展现的意识。其次,鼓励贫困生更多地参加青年志愿者等活动,通过参加这类活动,增强自信心,实现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同时也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增进学生对社会的接触和认识,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促进教育公平列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作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一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尝试,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另一方面,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贫困学生在全国高校中的事实性存在和高等教育权利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加之连带的由于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不到位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高校贫困生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事业继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积极、稳妥、有效地解决贫困生问题事关我国高校健康发展的大局,刻不容缓,也事关社会安定团结和共同发展的事业进展,不容有失。

[参考文献]

[1]陈曦.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帮护[J].中国青年研究,2005(2).

[2]陈勇.大学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工作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5).

[3]段铸,程颖慧.大学生资助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学刊,2011(1).

资助贫困大学生第8篇

[关键词]新资助政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近年来,教育部为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初步建立“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困难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目前我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而急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针对这种情况,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6月,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又连续下发了8个配套实施办法。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新资助政策体系在高校全面实行,对于切实解决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部新资助政策的实施,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一、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内容及特点

(一)新资助政策体系内容

新资助政策体系在高校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资助体系。“集中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方式为辅;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新资助体系,从资助范围看,国家励志奖学金由每年的0.3%扩大到3%;高校国家助学金由每年的3%扩大到20%”[1]。

“国家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每人每年奖励8000元,每年奖励5万人;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每年奖励51万人,约占在校生数的3%;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全国平均资助2000元,每年资助340万人,约占在校生数的20%。无论是资助范围还是资助强度与过去相比都大大增加”[2]。

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并按有关规定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6000元。除此之外,国家进一步完善、落实和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并大力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申办工作,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其他形式的资助,其中一部分主要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予以落实。同时,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二)新资助政策体系特点

1.受资助学生范围扩大,保障力度增强。2007年秋季开学,中央财政支出由上半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07年下半年的95亿元,加上地方财政的投入,达到154亿元。随着新资助政策体系全部落实到位,每年国家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全国每年大约有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全国有20%的大学生可以获得资助,90%的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获得国家资助”[2]。

通过切实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新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学校从事业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助学经费等措施,受助学生比例大幅度扩大,资助水平大幅度提高。

2.资助形式多样,覆盖范围广,政策导向明显。新资助政策体系的资助形式在原有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覆盖范围从以普通高等学校为主,进一步扩展到民办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中等职业教育阶段。

新资助政策体系政策导向明显,在具体分配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名额和资金的时候,不是搞平均分配,而是考虑到不同高校特点、不同专业特点,向那些国家最需要的专业进行倾斜。同时,在主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鼓励优秀学生;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或接受职业教育。

二、新资助政策体系在高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政策性强、资金投入大、涉及面广、工作层面多,给新政策的实施带来难度,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和国家奖助学金的评比工作是一个难点。由于新资助政策体系在各高校刚刚推行,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监督机制不健全,配套措施不完善,造成某些资助政策不能落实到位

当前,中央政府制定新资助政策体系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得到实惠,希望财政拨付的各类资助金各高校都能按照政策要求发放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管国家多次在文件中要求各高校要建立专门的资助工作机构,并配备专职资助工作人员,但很多高校至今尚没有成立专门的资助机构,往往挂靠学生处等部门完成相关工作。因此,缺乏专门的行政人员对贫困学生资助的问题进行专门的处理。另外,尽管国家也多次在文件中要求高校要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专门用于资助本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还存在许多问题。

(二)评定工作落实不到位,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高校虽不是资助工作的主体,但由于学生的高等教育消费是在高校完成的,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在高校完成的,因此高校在资助政策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但是,目前,各高校在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很难“民主”。有的班级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贫困生。这样表面看来似乎很“公平”,但是这就存在一定的“人缘”问题,人缘好的同学票数肯定会多,真正贫困的大学生反而没有机会得到应该有的资助。“或者一些班级的贫困生选举大会变成了演讲诉苦比赛,有人极尽渲染贫穷之能事。结果,弄得班里沸沸扬扬,大家议论纷纷,效果并不好”[3]。

2.奖助学金平均分配现象严重。很多班级在评选“贫困生”时为避免因奖金数额差别,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矛盾,班干部还需做个别学生的工作,内部均衡一下数额。有的班级竟然主张平分,这个学期得了贫困助学金的同学下个学期就不再评选,这次没有评选上的下个学期再评。这种平均分配现象不仅造成了班上同学的不满,同时也让更多同学产生不好的想法,公平其实也就不再公平了。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标准很难界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财政部门参照本行政区域内各地(市、州)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各地(市、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认定标准可设置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据调查,目前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特别困难学生约160万,占学生的比例在5%∽10%,其他的同学家庭困难情况都大同小异,很难界定谁是一般困难还是困难。 转贴于

(三)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仍存在困难

尽管国家一直在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建立了风险补偿金制度,推动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申办工作。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与银行的赢利性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的良性机制没有建立,使得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仍存在困难,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着“学校主动,银行被动,学生着急”的现象,存在着现行助学贷款政策不符合学校发展实际,贷款程序烦琐,相关法律条文滞后等问题,缺乏长效管理机制[4]。

三、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政策体系的途径

(一)完善新资助工作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和配套措施

尽管国家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做了较全面的规定,但由于从中央到地方的现行管理机构很难协调财政、教育、民政、银行、高校等各方力量,难以形成一套完整、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得某些资助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因此,政府应赋予资助工作管理机构更大的权责,以协调各方力量,形成行之有效的资助工作机制。

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高校资助工作专门机构的建立及专职工作人员配备,明确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资助工作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地位予以充分重视。同时,应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各项资助金发放到位,确保学校足额提取经费专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二)明确和强化高校在新资助政策体系中的权责

1.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范围。国家指导意见第六条第四项规定:“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这实际上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定了一个大范围,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学生家庭类型,结合国家政策,更详细地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范围,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大致有下几类:第一,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也就是通常说的“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农村。第二,来自不景气行业家庭的学生。目前,全国各行业因技术含量、发展程度、企业改制等原因,其经济效益差别明显,来自经济效益较差行业的家庭,下岗工人较多。第三,家庭有重大变故的学生。比如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发生重大疾病或者死亡、家庭所在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等情况。第四,农村多子女家庭的学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农村多子女现象普遍,而农村的经济收入状况,不能支付所有子女的教育费用[5]。

困难是个相对概念,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地域、城乡之间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物价、消费结构的变化很快。因此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各高校要注重对学生日常消费水平的观察和了解。凡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超高消费,可以对困难学生进行限制。

2.建立资助效果的反馈机制,积极做好受助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高校应通过座谈、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多种形式建立资助效果的反馈机制。了解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评价,从而调整和完善工作办法。同时,通过反馈,了解受助学生获得资助后积极上进的先进典型以及不珍惜国家资助的个别行为,并做出相应处理。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推动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是近年来探索出的比较符合金融属性、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国家助学贷款品种,在身份认定、信用约束等方面优势突出,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国家助学贷款享有同等优惠政策.为做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给学生和家长做好服务工作,使他们能迅速地办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三)动用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的社会资助网络。

1.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既帮助了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又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且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公民道德修养水平。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力度鼓励各种形式的捐资助学,大力开展社会互助、扶贫济困活动,引领社会和企业资金,如利用校友资源,设立各种助学基金和奖学金。高校也应积极服务社会,与社会各界广泛沟通协调,争取多渠道资助。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社会上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注、关爱经济困难学生的良好氛围[6]。

2.大力挖掘和争取社会力量的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仅靠国家和和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而社会资助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有效的重要的补充。高等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力,主动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和沟通,建立多渠道的资助网络;同时要积极面对企业开展捐资助学的公关活动,让企业充分认识捐资助学的价值;配合企业开展捐资助学后的宣传活动,使企业获得应有的回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材[2007]8号.

[3]肖小琼,徐红.新资助政策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初探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4]丁云祥.我国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西北大学学报,2007,(5).

[5]孙冬梅,刘莹,谷会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政策在我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体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