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1 10:05:27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第1篇

【内容提要】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比较稳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偏快,货币供应量偏高,对外贸易顺差偏大,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政策配套,努力实现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总体最优。在宏观调控中,应注意把短期问题的解决与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比较稳的良好局面。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结果。分析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总结宏观经济工作的经验,可以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绩、确保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稳较快,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国内外需求比较旺盛,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GDP在连续3年增长10%左右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增长率又达到了10.9%。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保持着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现价增长了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现价增长了29.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3.4%,为全年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创造了条件。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逐步落实,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夏粮获得丰收,全年农业生产有望继续取得好成绩,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1,748亿元,同比增长17.0%;实现利润6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8.31,比去年同期提高13.87点。

国家财政税收形势较好。前5个月财政增收超过5000亿元,增长率高达22.8%,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已经完成过半,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

市场价格基本稳定。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价格总体水平保持稳定,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属于相当温和的水平。投资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也为中长期保持总体价格水平稳定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偏快,货币供应量偏高,对外贸易顺差偏大,房价上涨过快,以及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等。它们有的是长期以来已经存在但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有的是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新出现的,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积极解决。

与消费需求增长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仍然偏高,投资增长仍然存在反弹压力。2006年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3%,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近4个百分点。从投资的月度增长数据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一定的增速反弹态势。2005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产能过剩,其直接原因是2003年部分行业特别是上游产业部门的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会造成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可能增加银行坏账,加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社会就业压力。然而,2006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似乎并没有出现严重后果,表面上看,工业快速增长,企业利润也有较大幅度上升。这是因为,目前过快增长的投资吸收了一些原来过剩的产能,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产能过剩问题。但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需求增长速度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扭转,不仅不利于保持“合理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这一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任务的实现,而且可能引致新一轮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与生产增长速度相比,货币信贷增长速度仍然偏高。目前货币总量增长较快,2006年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9.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4.4个百分点,连续12个月超过央行设定的预期目标。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6个百分点。货币供给的过快增加造成信贷的过快增加,截止到5月末,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去年同期高3.6个百分点。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约为1.78万亿元,同比多增了7939亿元,而央行全年的信贷投放指标仅为2.5万亿元,前5个月就达到了全年计划的71%。

M1和M2两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仍延续背离的趋势。M1和M2增长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存款结构的变化,构成M2主体的银行存款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构成M1主体的活期存款增长率。此外,基础货币增长率的逐渐回升,也成为M2增长率快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贸易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国内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加大了货币供给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尽管个人、企业、商业银行持汇额度和头寸均有所放开,但市场主体多倾向于短期结汇。“双顺差”不断转变为外汇储备,中央银行需要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量投放人民币资金,扩大了人民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增长又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机制转化为货币信贷的增长。2005年“宽货币、紧信贷”的金融格局,在今年一季度转变为“宽货币、宽信贷”。

“双顺差”继续扩大,对外贸易不平衡压力加大。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为25.2%,仍高于进口增速3.9个百分点,顺差达614亿美元,同比增长54.9%。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对外贸易不平衡。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在于:国际经济形势较好,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出口愿望强烈。前些年投资累计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现在逐步释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而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大,较少受国内限制因素的制约,只要存在外部需求,加工贸易出口就可快速增长。此外,出口退税政策等也刺激了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而近两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一直处于高价位,特别是近期国际油价再度暴涨,致使进口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口需求。过大的贸易顺差,一方面造成贸易摩擦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需求某种程度的不足。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也加大了经济增长的风险。造成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特殊地位,因而短期内迅速调整、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从长期来看,应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实现贸易平衡。

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现阶段,房地产业中存在的房价上涨过快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住房需求,而且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构成潜在威胁。由于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基本来自金融机构,买房者的资金大部分也来自按揭贷款,在房价上涨过程中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就可能引发房地产危机和金融危机。当前的房地产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化过度以及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严重不足。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应被视为“准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承担住房保障的责任。帮助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住房问题,是调控房地产价格水平重要且有效的措施。

此外,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的问题也很突出,需要我们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第2篇

一、明年的经济形势很可能好于今年

我们判断明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可能会好于今年,经济增长率大概在8.5%左右。其基本依据是:

1、经济的内在增长趋势不断增强

1—10份我国经济呈现V型反转和保持快速增长的基本事实,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经济已经具有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这是财政、金融政策性支持为经济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国经济内在增长趋势在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良性互动。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以“吃穿用”为主的消费结构正在加快向“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转换,特别是去年以来,居民对汽车、住房、通讯等新兴耐用产品的消费力在明显提升。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住宅业、通信业、汽车制造业、旅游业等行业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其次,民间投资的自主性增强。今年以来,企业自筹、外资、国内贷款增长明显快于预算内资金,前三季度,预算内资金同比仅增长2.1%,回落46.7个百分点;而自筹资金同比增长49.0%,加快21.2个百分点;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则由1998年的85%左右上升到目前89.9%。这说明政府主导因素在不断减弱,投资的自主增长机制进一步改善。第三,居民消费预期和企业家投资预期快速回升。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9.6,分别比二季度和去年同期提高14.3点和7.3点,接近今年一季度创下的近年最好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由6月份的88.6点回升到9月份的93.1点。这些数据表明,消费者和企业家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良好。第四,工业增长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753亿元,同比增长了17.2%;1-10累计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27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1至10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6472.8亿元,同比增长46%。大多数行业利润继续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

2、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会有所好转

今年下半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都有经济复苏迹象,明年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具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不可能比今年更差。

美国经济在带动世界经济复苏方面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最新统计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按年率计算达到7.2%,创近20年来的最高季度增长记录。特别是,前两年迟滞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恢复了增长势头,第三季度增幅达到11.1%,明显高于第二季度的7.3%。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从10月份的81.7点上升至11月份的91.7点,达到了一年来的最高水平。大部分机构判断,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实质性复苏。

连续多年低迷不振的日本经济最近也显示出了好转的迹象,今年7-9月期GDP按照年利率换算增长了2.2%,连续七个季度出现实际增长率的正增长,复苏的基础进一步增强。在美国和亚洲经济复苏的带动下,欧元区经济今年下半年也开始有起色,预计明年增长率可望达到1.8%。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也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前景更加光明,今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可达5%,明年将提高到5.6%

基于这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对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的预测均高于今年。因此从总体上看,明年世界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好转,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会比较宽松。

3、宏观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从9—10月份的情况来看,在国家有效宏观调控下,前阶段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部分行业投资增长偏快、信贷投放过多等过热苗头也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投资增长快、消费增长慢的状况有所改善。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6%,比上月减慢3.9个百分点,与年初以来30%以上的高增长相比明显有所放慢。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猛的现象也有所缓解。相对而言,消费在三季度初步摆脱“非典”影响后进入正常增长阶段,10月份当月增长10.2%,是今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月份,也是今年增长速度首次达到两位数的月份。投资减速和消费提速的趋势开始显现。

信贷投放过多的局面得到初步控制。针对前三季度特别是上半年货币投放过多、信贷增加过猛等情况,下半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调控措施,包括加大对房地产贷款的管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强“窗口”指导等,应该说,其积极效应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在三季度贷款多增态势开始减缓的基础上,10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仅增加616亿元,比前三季度平均每月增加贷款2700多亿元的水平相比明显减少,同时也是今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贷款比去年同月少增的月份。

这些成效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状况,有利于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明年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4、国内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创新,保证了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为明年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国内环境。

全会明确提出,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将进一步增强民间投资活力。

全会还要求,2004年国家在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的综合性政策措施。这将有助于农民减轻负担、扩大消费。同时,明年国家有望出台一系列促进收入增长、改善消费环境的政策措施,如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消费的持续增长。

综合国际国内因素,总体上看有助于明年经济继续走高,如果没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和“硬着陆”式的调控政策出台,我们预计明年我国经济形势会在今年的基础上继续走好。从三大需求看,受消费结构升级和物价上涨的推动,消费增长率预计将恢复到10%以上,高于今年水平;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投资将继续较快增长,但会略低于今年的增长水平,达到25%左右;由于出口退税率下调和出口基数较大等原因,预计明年出口增长率将回落到15%左右。综合定性分析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预测结果,明年我国GDP增长率可望达到8.5%以上。

二、当前物价上涨不会导致全局性的通货膨胀

今年以来,我国物价整体呈上升趋势。1—10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了0.8%,10月份当月上升1.8%。1-10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了2.3%,10月份当月上涨1.2%。伴随CPI上涨的是GDP、投资和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情形与1992—1994年的通货膨胀时期“似曾相识”,国内外对于我国是否会发生新一轮通胀争论激烈。我们认为,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当前局部性的物价上涨不会导致全局性的通货膨胀。

1、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环境决定了发生1992-1994年那样高通胀的可能性很小

与90年代初期相比,我国经济发展的总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

(1)供给能力大大增强。1992-1994年的过热主要伴随基础产品的短缺,因为那一时期基础工业仍然比较薄弱,当时出现的原材料紧张、电力紧张、价格上涨都是由这一状况造成的。但从21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短缺经济时代结束,基础产业能力有了巨大提高;一般产业的生产能力出现了普遍过剩,中国主要产品设备利用率不会超过80%。更为重要的是,供给增长的基础改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条件都可以支持供给能力较快增长,供给弹性大大提高了。

(2)市场主体更加成熟。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比1992年要快得多。今年以来钢铁、建材、电力等一度出现了紧张情况,在市场讯号的引导下,相关供给加速扩大。同时,个人的消费心理也更加成熟,消费失态有很大矫正,抢购行为不太容易发生。

(3)国际价格约束明显。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扩大,可贸易品比重增大,国内物价与世界物价关联度大大增强。尽管明年世界经济会缓慢回升,但国际生产能力总体过剩的状态不会改变,国际市场的通货紧缩趋势仍将维持并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上涨产生制约。

(4)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能及时出台一些预控措施,预防经济过热。这些变化决定了发生1992—1994年那样物价持续快速上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主要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不会拉动价格的全面上升

毫无疑问,粮价上涨会带动物价总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首先,粮价上涨会直接带动食品价格的上涨。其次,粮价及食品价格上涨还会间接带动其它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造成其它商品价格的上涨。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的总体状况看,我们认为,这次粮价上涨,不太可能引领新一轮通货膨胀。

首先,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所占比例尽管仍然最高,但同上一轮通货膨胀高峰期的1993至1995年相比,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力已经减弱。

第二,9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生产与农产品原料的关系明显减弱,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4.6%,比80年代明显下降。

第三,这次粮食价格上涨是由夏粮减产和秋粮收成不佳引发的。但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我国目前的粮食库存依然较为充足,通过调节库存完全能够弥补粮食缺口,价格上涨幅度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最后,尽管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世界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世界小麦和大米等价格都有所上升,但目前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内价格仍高于国际价格,这将会对国内粮价的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涨也不会引发价格的全面上升

其一,当前的CPI的上涨是由部分商品引起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今年前三季度,除了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明显之外,其余商品价格多为下降。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会受到一些异常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大幅波动,并模糊消费价格的真实变动趋势,因此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费价格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核心CPI)被认为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应用这个指标来看,9月份我国的核心CPI增速依然落在负区间;10月核心CPI有所上涨,但增速仍然小于1%。这也说明,当前居民消费价格的持续上升是缺乏内生性的。

其二,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改变。据国家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2003年下半年600种主要商品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了排队分析:供过于求的商品473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27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许多商品由于供过于求或产品更新换代,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三,消费需求仍有很强的制约。社会保障机制的脆弱、收入增长缓慢与收入差距扩大并存导致近年来平均消费倾向和消费率不断下降。当前,消费增长和投资增长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弱消费需求对物价上涨的制约还很强。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商品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带动作用就不会像短缺经济时期那样强了。

4、经济发展存在比例不协调也构成了物价上涨的制约条件

一是投资和消费增长的失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地由投资主导,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今年以来,这一现象有扩大趋势。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7 年来同期的最高点,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为近3 年来同期的最低点;投资率在进一步上升,而消费率还在下降。

二是沿海和内地发展失衡。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为30.5%,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实现出口1225亿美元,占全国的64.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到位注册外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当前经济加速主要是沿海地区经济的加速,这些地区进一步主导经济增长,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三是中小企业增长偏慢。目前企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大型企业的拉动,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则缺乏活力。前三季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不足8%,远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的增长水平。

这些差距制约了经济的全面过热,也制约了物价全面上涨。

5、我国经济还有增长空间

从理论上说,只有实际产出超过潜在最大产出时才会出现价格全面上升。而我国目前比较公认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8%-10%之间,所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常态应该是连续四到六个季度在9%左右波动。那么,我国现在的增长速度还不会导致物价全面上涨。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市场供给对市场需求的反映大大加快。如今年钢铁、建材、电力等一度出现了紧张情况,在市场讯号的引导下,相关供给加速扩大,很快就上去了。在供给能很快跟上需求时,或者说,经济增长还有空间时,物价不可能全面上涨。

总之,我们认为对明年我国的物价水平会保持上升态势,但不会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而将在一个合理的区间(1—3%)内运行。

三、宏观政策将会在继续支持经济增长同时调整力度和结构

制度设计与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分不开的。如94年财政体制改革,与93年经济过热是直接相关的。另一方面,财税体制改革又会为中近期的财政政策提供最有力的体制基础,为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提供条件。所以,有必要从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来理解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关注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对宏观政策的影响。

1、财税体制改革总体上会减轻税负

从《决定》来看,收入方面改革对财税政策影响是:总体上对各类经济总主体的税负要减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税收改革,将形成总体上的减税负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测算,2002年我国税费总体负担占GDP的25.1%,虽然低于发达国家的30%的平均水平,但却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16%-20%的水平,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将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

2、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将有利内资企业发展。现在除流转税外,还有一些税种和税制不统一,据有关研究机构(天则经济研究所在其宏观经济报告中)披露,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可能将外资企业所得税从15%提高到24%,将内资企业所得税从33%降到24%。但此举需要人大常委会做出立法修改。如果明年实现,将对内资企业有较大地刺激作用。

3、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将推进企业投资尤其是推进高科技企业发展。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与考虑控制投资膨胀有关系。企业设备投资越多,税负越重。其对扩大投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有抑制作用。同时,造成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税负重于其它产业。近几年,消费和投资不足成为主要矛盾。转型将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尤其利于新增固定资产较多的企业。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将要缩小税基,现行税率不变情况下,所有企业的税收负担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当然,国家财政收入相应减少。明年增值税能否转型,或按什么方式和途径转型,这会对财政和企业有直接影响。据有关专家(杨卫华教授)估计,如果增值税转型后,在不允许把原有固定资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前提下,国家财政将减少收入200亿-400亿元。但从今年税收收入情况看(前三季度已达到1.5万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2万亿元),国家财政有此承受力。

4、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对支持农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方向,是根据我国三农特别是农民收入情况逐步用现代税收制度替代现行的农业税制,近期可能取消农业特产税,这对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作用。

5、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将对明年出口有较大影响,进而也会使财政政策具有了一定的遏制经济过热的作用。今年出口大增既是好事,但增得太快会通过结售汇渠道逼使我多发货币。就这个角度而言,明年出口下降会减少因结售汇带来的货币供给量,这就使通货膨胀因素失去持续的力量。

2、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将会扩大改革所需的财力,而减少投资需求的财力

《决定》提出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这将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出管理体制的改革:解决事权过多、财力不足的矛盾,除做好收入征管这个老题目外,关键要改革支出。今后的基本思路是,财政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国家政权建设、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出需要。不属公共产品的就不要提供。建立公共财政,要把老百姓纳的税,用在老百姓身上,不能成为政府投资国有企业去变成国有资产。这对今后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支出改革和明年形势走势,可能会使国债发行规模有所减少,而且重点会有较大变化,会更多地投向农村、社会发展及西部落后地区。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 “淡出”的时间,我们曾提出 “七上八下十走平”的设想:1997年到2004年,这是积极财政政策向上的时间,然后就要平滑下行,三年中国债和赤字要相应下降,到10年时要实现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这个趋势是很可能的。

3、货币政策将在金融改革中保持稳定

1、《决定》对金融改革的论述,基调还是在促进经济与防范风险中寻找一个结合点,这就是“稳健”的含义,因此,货币政策只能是稳健的,不可能有新的变化。比如,《决定》中提出要“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依法严格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强化金融监管手段,防范和打击金融犯罪。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监督”。但同时又强调了“处理好监管和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鼓励金融企业探索金融经营的有效方式”,使人感到了《决定》既强调金融监管,也希望金融机构能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决定》中反映出的这种更多强调调控和监管倾向,可以说,是与今年二季度出现的信贷扩张过快引出的一种担心分不开。今年以来M2从5月始月月增长20%,支持了经济增长,但自身增长过快,也引发了房地产过热和结构性矛盾,加大了潜在金融风险。因此,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既要防止通货膨胀,也要治时通缩。下半年以来,央行采取多种措施调控货币增长过快并初见成效,信贷高增长已初步控制。但同时也要防范新的信贷萎缩,因此,要注意政策的稳健。

2、《决定》又一次强调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反映出货币政策中更多要强调借助市场力量来进行调控。《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这反映出对货币政策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倾向。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我国金融调控主要是信贷管理,缺乏利率这一中心参数,因此,调控时经常要借用行政办法。在经济转轨中,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即我们控制住了贷款规模却没能控制住货币供给量。究其原因一是直接的行政办法已控制不住投资规模,因而也控制不住货币需求量过速的增长;二是货币供给量中的相当部分是由不受贷款规模控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贷出去的。这种现象将会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而更为突出。必须承认,市场利率是调节货币供求关系的重要宏观政策工具。利率的变动,既受资金供求决定,又影响资金供求。商品价格市场化后没有实现资金市场化,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资金,就没法参与改变产业失衡和商品总供求结构性失衡的资源重组过程,金融调控也没法利用利率这一最重要的信号和杠杆。

明年人民币利率预计将基本稳定,加息或减息的建议都不会轻易轻易采纳。这将反映的是是货币政策在利率上的保持稳定的态势。

3、《决定》强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反映出对明年货币政策是以稳应对变化的思路。这是一种改革汇率体制的提法。因为合理均衡水平,是市场供求的结果,而不是行政管理的结果。汇率形成机制合理性,比汇率水平高或低本身更为重要,更具有决定性作用。汇率的市场形成,也将对金融调控提供有力的信号和杠杆。

明年汇率水平更强调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均衡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贸收支平衡,这是最关键的,这也意味着减少贸易顺差。美元最近有所上升,美国对我升值压力有所缓和,但我们也要扩大进口,要力求实现贸易平衡。二是资本项下的平衡,在引进外资进来同时,也扩大对外投资的规模。《决定》指出,要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今后我们要追求国际收支平衡,而不是双顺差。三是结售汇发放人民币与央行投放票据回收人民币要平衡。现在外储备3600多亿,对增发人民币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在人民币升值还有预期,外储备还会增加。因此,要通过发放央行票据等对冲措施,来回收人民币。

4、《决定》强调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为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和货币政策,将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这意味着,今后将进一步支持资本市场发展,解决现在直接融资下降的问题。而有了好的市场基础,就可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所以,这也意味着货币政策中,将更注重公开市场操作。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第3篇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一)经济回落的速度放缓

我国经济增速在一季度达到反危机政策刺激下快速回升的短期高点(11.9%)之后,二季度出现预料之中的回调,GDP当季同比增长10.3%,比上季下降1.6个百分点,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增速也下降;7月份多数指标回落速度放缓。

工业增加值增速6月份比5月份回落2.8个百分点,7月比6月回落0.3个百分点,回落速度是放缓的。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6月份回落了0.4个百分点。回落都不大。

(二百五)回升向好转向稳定增长的关键时期

同比增长率 一季度 二季度 7月份

GDP 11.9% 10.3% 上半年11.1%

工业增加值 19.6% 15.9% 13.4%

全社会投资 25.6% 24.8% 1-7月份24.9%

消费品零售 17.9% 18.5% 17.9%

出口 28.7% 40.9% 38.1%

进口 64.6% 44.2% 22.7%

CPI 2.2% 2.9% 3.3%

我国今年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不仅仅是去年基数逐季抬高的滞后影响,也是我国政府主动把握总量刺激政策力度和加强结构调整政策力度,促使我国经济从危机应急状态尽快向运行正常化方向发展的结果。我国开始进入由政策刺激的快速回升期逐步向自主增长主导的稳定增长期过渡,

初步分析。当前增速回落大体有三分之二是去年基数的影响。三分之一是政府主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结果。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能耗强度一季度的不正常反弹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不规范运作等短期突出问题和经济回升中粗放型增长势头卷土重来的结构性矛盾。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政策,这些宏观调控政策在4-7月份得到较好落实并取得积极成效。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几个两难选择

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不少,在未来宏观调控政策选择方面,两难选择问题增多。

(一)节能减排形势异常严峻,对“十二五”的发展格局影响较大

2006―2009年累计单位GDP能耗降幅达15.69%。今年一季度高耗能行业生产加快导致万元GDP能耗反弹3.2%,4-5月份工业用电量增幅分别高于工业增加值增幅7.8和5个百分点。

今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完成“十一五”规划万元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目标的决战之年。要如期完成目标,下半年的节能任务相当艰巨。

1 节能减排形势异常严峻

当前,部分地方对高耗能行业的投资热情居高不下,前6个月有色金属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很高,有些地方“十二五”时期仍然规划建设许多高耗能投资项目。从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和投资动向看,未来我国二氧化碳减排任务非常艰巨。

2009年9月,国家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同年12月,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任务压力也很大。

2 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

针对一季度情况,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是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今年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国务院5月通知指出,要确保落后产能在今年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二是“国十条”给房地产降温带动产业链下游相关产业降温。三是取消406种产品出口退税。发出高载能产品限制出口的重要政策信息导向。四是取消对高耗能行业优惠电价。五是停止部分行业新增产能投资项目审批、核准。

3 高载能行业6-7月份减速已经扭转节能形势

5、6月份,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分别比上月减缓2.1和4个百分点,并带动工业用电量增速放缓。5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3.3%,增速比上月回落2.2个百分点。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4.14%,增速较上月下降6个百分点。重工业用电量为2223亿千瓦时,环比5月份下滑了0.8%。6月份,钢铁、有色、化工等生产增速连续放缓,带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13.6%)比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

2010年上半年,能源消费同比增长11.2%,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1%。以此测算,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二)下半年价格趋势

1 连续出现各种极端天气,上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明显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工业制成品供过于求,唯有农产品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自然灾害对个别农产品的影响会导致其价格大幅波动。

今年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西南大旱、北方低温、南方暴雨等极端异常天气,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粮食稳产难度加大。农产品价格呈现出结构性上涨。近期棉花、小麦、大蒜、绿豆等价格涨幅较大。给农产品价格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2 7月份可能是全年CPI的最高点

7月份,CPI同比增长3.3%,环比上涨0.4%。在7月份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中。2.2个百分点是由翘尾因素形成的,新涨价因素1.1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对新涨价因素的贡献在70%左右。国际小麦等粮食的减产。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市场会产生一定的刺激,工资成本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但8月份翘尾因素1.7个百分点,9月份1.3个百分点,下半年翘尾影响逐步减弱。

3 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下行的因素很多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适当的回调。上半年重工业增长19.4%,轻工业增长13.6%。7月份,重工业增长13.3%,轻工业增长13.5%,预示工业还会减速。第二,非常重视从货币源头管理通胀预期,7月末M2增长17.6%,比上个月末回落0.9个百分点,接近全年目标。第三,先行指标:工业品出厂价格7月份比6月份回落了1.6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类价格回落了2.3个百分点,它们对CPI的传导压力明显缓解。第四,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首次出现下降.7月份环比

持平。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

4 国际上对价格趋势分歧很大

国际避险资金持两种态度:一种是通缩派,选择美国国债:一种是通胀派,选择黄金等投资品种。目前通缩与通胀尚难定论。这是现在股市、期货市场趋向不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无方向可选择。既没有大牛市的基础,也没有大熊市的基础,小幅震荡是年内特征。

最近,俄罗斯停止出口粮食使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出现波动,但国际粮食库存处于高位,不支持粮食价格大幅持续上涨。

(三)货币政策乃至宏观经济政策方向选择两难

1 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必须警惕预料之外的减速因素

下半年,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基数抬高、库存回补趋于结束等因素会导致经济增速出现预料之中的放缓。同时。当前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必须警惕预料之外的减速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政府积极出台经济刺激政策,并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这次国际联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行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政策和企业出于通货膨胀预期而回补库存是推动世界经济大幅回升的两大动力。

政策刺激和库存回补能带来经济回升,但经济复苏的物质基础使企业又开始新一轮大规模固定设备更新投资,世界经济不会在旧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实现复苏,要真正出现实质性的经济复苏必须有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来带动。

目前经济学界根据统计规律归纳总结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以下四种长、中、短期波动。

第一种是以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兴替为主要波动机理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目前,世界上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是上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刺激“红利”已经退潮,新一轮科技革命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正处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下降阶段。

第二种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一种与房屋建筑、房地产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周期,这种周期平均长度为20年,被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也称建筑业周期。众所周知,各国刚刚经历了一轮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的金融危机,我国房地产从1999年房改后也经历了连续11年的建筑周期上升期,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可能要经历“库兹涅茨”周期的调整期。

第三种是以企业固定设备更新投资和投资收益率波动为主要机理的为期约10年的朱格拉周期。目前,世界上传统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新兴战略性产业没有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新兴产业设备投资机会还没有出现,世界经济正处于朱格拉周期下降阶段,今年上半年和明年还不会出现世界性企业新一轮固定设备更新投资高潮。

第四种最短的周期是以存货调整为主要机理的一种40个月(3 4年)左右的基钦周期。“去库存化”和“库存回补”往往会造成市场需求(特别是投机性需求)的大幅波动,从而引起经济增速的大幅波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已经经历了一轮“去库存化”和“库存回补”的短周期波动,去年下半年开始“库存回补”基钦周期的上升期也已经结束。

从以上四种周期规模看,世界经济正在结束各国政府联手救市政策带来的经济快速回升“药效期”,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可能处于四种周期下降期的重叠阶段。

2 外需在四季度可能明显减弱

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导致部分发达国家债务规模急剧上升。希腊等部分国家债务违约风险凸显,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公共债务危机可能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困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欧洲债务危机给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全球各经济体大都面临着巨额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压力,被迫执行紧缩财政的计划,将导致下半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影响到我国外需回升势头。

3 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节能减排、房地产市场调控、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等有利于促进经济长期向好、优化结构的政策,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

如何兼顾解决短期突出矛盾和推进中长期结构优化问题,给宏观调控决策提出许多两难选择的难题。

(四)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前高后低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库存回补阶段基本结束、上年同期基数抬高等因素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速继续稳步回调。初步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9.5%左右;四个季度分别为11.9%、10.3%、9.2%、8.3%。

任何一个国家危机后刺激政策退出或者不再加码都会有短期的“阵痛”,出现一定程度的同比、环比减速很正常,反而是刺激政策依赖症带来的高速增长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一揽子计划总体力度不减的同时,对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局部政策微调是与加大对民间投资鼓励政策和新兴战略性产业支持政策同时推出,中央对短期突出问题和长期结构性矛盾的解决都是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我国不存在部分发达国家财政政策被迫过早退出的经济风险,因此,对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真正的“后低”出现要有心理准备。

(五)适当降低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值

考虑到危机后低碳化发展的世界投资潮流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硬约束,大家必须适当降低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值,我国主动将经济增速减缓到一个可承受的适当水平,比依靠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投资推动的高增长更有利于平稳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掌握经济主动权。要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碳关税”制度推出前我国“十二五”前期经济大起,一旦西方国家推出“碳关税”制度就出现“十二五”后期大落的被动局面。

(六)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一时期,硬要与经济周期性规律对抗去追求经济增长高速度,政策代价过大,顺势减速并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是明智之举。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把握,可考虑当前以稳定政策为主基调,不要急于退出刺激政策以守住速度底线,今年下半年增长速度略低于上半年,明年略低于今年但不低于8%是应该可以接受的。

三、稳定总量政策和优化调结构政策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最佳组合

2010年中国经济不冷不热,没有通货膨胀,也没有通货紧缩,总量政策没有必要做大的调整,稳定政策是下半年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一)政策稳定要求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取向不能变,一揽子计划落实的力度不能减,调结构转方式的工作不能松。

稳定政策要求落实政策必须全面、平衡。宏观政策要加强协调,区分轻重缓急,防止政策效应过度叠加:防止各行其是,自觉维护调控政策的统一性。货币政策既要保持金融对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支持力度,又不能为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价格走势决定负利率水平将逐步缩小,近期没有必要加息,完全可以通过数量型工具实现

M2增长17%和新增贷款7.5万亿的目标。稳速度必须在有保有控的加减法中才能实现。

(二)下半年做好三个加法

一是要对保障性住房、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从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增加合理供给,为未来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奠定基础。增加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要是房地产调控的两个方面,要全面落实。2010年4月15日,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全国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全国拟供应住房用地18.5亿平米,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2.4亿平米.占比13.2%,棚户区改造住房用地3.7亿平米,占比19.8%,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8亿平米,三类住房用地合计占比76.6%。

2010年5月19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在北京签定保障房建设“责任书”,以确保完成2010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根据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要加快出台。“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不仅包含了先进核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这些新的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传统能源的升级变革也将成为重头,还包括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和重大政策举措。

统计显示,虽然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总量绝对规模保持逐年上升,但是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7.9%,而2009年则只占7.8%。而压住目前不断升高的能源消费总量,可行的方法主要还是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现有的技术,提高产能利用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高用能产业。按照初步测算,新兴能源产业规划实施以后,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左右。由于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增长,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可能会从2009年的70%以上下降到63%左右。到2020年将大大减缓对煤炭需求的过度依赖,能使当年的二氧化硫排放减少约780万吨,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12亿吨。规划期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

把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节能环保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发展成一个大产业。我国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和技术已经具有一定基础。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方兴未艾,显示出蓬勃生机。据估算,未来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可达4万亿元。比如,我国高效电机技术水平已经较高,但绝大多数用于出口,如果对国内低效电机进行全面改造,每年可以节约1500亿度电,得到750亿元的节电效益,还可以形成1000亿元左右的增加值。

两高一资行业要定性为内需产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从附加值由低到高逐步收紧出口政策,产能与内需规模相近,不能将能耗污染留在中国,企业不管环境和能耗到国际市场挣钱。资源价格政策、资源税政策、出口关税政策调整,不给国外“碳关税”借口。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第4篇

【关键词】新形势 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 影响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在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中,我国宏观经济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进步。近些年来随着GDP的增长,我国物价也在连年上涨,通货膨胀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连年上涨,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空前的通胀压力,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通胀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过度的通货膨胀会严重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新形势下加强对通货膨胀给宏观经济造成何种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决策者做出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下我国通货现状

在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通货形势的判断主要是通过几个重要指标来确定的,这几个重要指标分别是: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以及货币量(M1,M2),接下来笔者就通过这几个指标来考察我国当下的通货现状。

从CPI角度来看,我国从2010—2011年,除了少数几个月之外,CPI都在上涨,截止2011年6月CPI已经上升到6.4%,近两年由于国家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以及对物价的高度重视,我国CPI有所下降。从PPI的角度来考虑,PPI是衡量生产领域价格变动的重要指标,同时这项指标还是判断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笔者经过考察发现2011年我国的PPI已经上升到了7.2%。从CGPI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从2011年6月到2012年1月我国的PPI一直在高位运行,同时我国从2008年以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受此影响我国的货币量在2011年3月份曾达到750000亿,在市场流动性不断增大的前提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从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在不断上升的。

二、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在明确了我国经济的通货现状后,接下来笔者就来分析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从资金积累、物价水平、经济滞胀、投资消费、劳动生产率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等角度来进行考察。

(一)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具有重要影响。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政府企业等主体为了弥补实际生活中居民的损失而往往对居民员工进行补贴,政府对居民进行物价补贴,企业利润分配向员工倾斜。现有资金的分配,会导致资金积累的减少,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能力。此外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恐慌情绪会在居民中蔓延开来,这种恐慌情绪的蔓延会导致银行产生挤兑,形成抢购风潮,从而最终对银行的正常营业造成影响,银行本身的储蓄存款也将有所降低。此外通货膨胀会使得货币当局收紧货币政策,央行会收缩流动性,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将进一步减少。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会使得央行利率政策的调整也变得非常复杂,通货膨胀的持续发酵必然会对社会资金的积累和优化产生消极影响。

(二)通货膨胀会对物价水平造成影响

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一般表现。我们在考察通货膨胀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到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物价上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通货膨胀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同理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价上涨只是一种表现。物价上涨并不能全面反映通货膨胀,两者的区别我们必须要保持高度重视。一般意义上,通货膨胀程度越高,物价上涨的速度就会越快,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价格改革等因素造成的物价上涨却是不易被人们所发现的,我们在解决物价上涨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价格改革等多种因素对物价的影响。

(三)经济滞胀现象

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由于所采取的政策不科学、不完善,最终会产生滞胀。所谓滞胀主要指的是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非常高,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却很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曾因为石油危机而陷入到滞胀中,滞胀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滞胀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我们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必须要采取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否则就很有可能产生滞胀危机。

预防滞胀很重要,精确判断经济滞胀现象也很重要。我们在判断宏观经济是否滞胀的时候必须要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法来对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整体考量,而不是随便采用某一时点的经济运行状况就认定出现了滞胀。我们在判断经济滞胀的时候必须要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进行考虑,要注重长期性和复杂性。

(四)通货膨胀给投资消费带来不确定性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调节生产消费的指挥棒,货币价格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表现。真实的市场价格反映着市场资源的真实情况,而被扭曲的市场价格就不可能真正反映市场资源的状况,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市场价格会受到扭曲,这种扭曲的价格会误导市场主体,从而造成浪费。在市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会诱发新一轮的投资冲动,从而使得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五)通货膨胀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生产者赚取利润的唯一办法就是涨价,可是自身产品的快速涨价又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通货膨胀时代,企业员工的实际利益将有可能受损,此时企业不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

(六)通货膨胀会使得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

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我国原来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将变得更加不平等。通货膨胀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尤为巨大。低收入家庭的唯一收入是工资等现金形式的收入,这些资金收入在高通胀率的背景下,将会迅速缩水,从而对低收入家庭造成实际损失。相反那些高收入家庭所拥有的收入不仅包括现金,还有土地,资本等其他财产性收入,这些收入在高通胀的背景下不仅不会降低,还会由于土地,产品等不断上涨,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在通货膨胀时代的收入将会明显增加。

三、加强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优化宏观经济

从货币政策角度而言,笔者认为要加强通货膨胀的治理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激活现有信贷货币存量,提高货币利用率;二是金融机构要努力进行去杠杆化,降低市场风险;三是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机制还不完善,信贷投放结构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货币空转现象非常严重,最近爆出的银行业钱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不断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信贷投放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信贷力度,要不断提高货币利用率。金融机构要去杠杆化,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杠杆获得了很多利润,同时也为自身的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必须要去杠杆化,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实现长远发展;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会严重影响到我国国际竞争力,从而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影响,人民升值不是跃进式的,我们必须要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从财政政策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做好两点:一是要不断改革税收机制;二是要加强对民生领域的公共投入。当前我国的税收机制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其中尤以个人所得税明显,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是按照分类税收的原则来进行征收的,这种方法不科学,那些收入来源多、收入高的人所交的税款将变少,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机制,政府要不断加强民生领域的公共投入,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

在物价连年上涨的今天,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通货膨胀对我国宏观经济会造成严重影响,加强对通货膨胀给宏观经济以何种影响的研究,对于实现通货膨胀的科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六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治理通货膨胀中必须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张连城.宏观宏观经济运行与通货膨胀预期[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1).

[2]王双正.“十二五”时期我国价格总水平趋势分析及建议[J].财贸经济,2010(07).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第5篇

1.我国经济已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两大;中击,使中国经济受到不少的损失。但国内外的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两大冲击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从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情况看,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V型反转格局已定,许多指标增长为近几年同期最快的速度。据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9,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8.5%,比去年同期加快0 6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非典滞后影响基本消除,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一季度快速增长的水平,GDP同比增长9,1%,比第二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受非典;中击较大的行业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第三产业增长76%,增速与一季度持平,比二季度加快6.8个百分点;市场销售基本恢复到非典前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季度增长9.7%,分别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加快0 5和 3个百分点。我们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会继续提高,运用月度宏观经济计量分析模型预测,全年 GDP增长率可以达到8.6%。

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已经具有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这是财政、金融政策性支持为经济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与一些专家提出的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期和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复苏期相关。经济的内在增长趋势不断增强,则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良性互动。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以“吃穿用”为主的消费结构正在加快向“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转换,特别是去年以来,居民对汽车、住房、通讯等新兴耐用产品的消费力在明显提升。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推动下,住宅业、通信业、汽车制造业、旅游业等行业加快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并带动部分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其次,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开始良性互动。今年以来,企业自筹、外资、国内贷款增长明显快于预算内资金,前三季度, 预算内资金同比仅增长 2.1%,回落46.7个百分点;而自筹资金同比增长49.0%,加快21。2个百分点;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则由1998年的85%左右上升到目前89 9%。在投资结构上,二者的互补性也在增强。这说明政府主导因素在不断减弱,投资的自主增长机制进一步改善。第三,进出口总量和结构良性互动。进出口总量继续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2003年1-9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6,062 6亿美元,同比增长 36.2%。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连续4年增幅保持在30%以上,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超过了50%,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第四,居民消费预期和企业家投资预期良性互动。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9.6,分别比二季度和去年同期提高14.3点和7.3点,接近今年一季度创下的近年最好水平;消费者信心指

数由6月份的88.6点回升到9月份的93.1点,表明消费者和企业家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良好。

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尽管“非典”疫情对4、5月份部分工业行业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总的看影响不大,基本在持续较快增长的区间运行。前三季度全部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拉动GDP增长5.5个百分点。今年的工业增长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速度快。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增加值 28,975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 3个百分点,是 1995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速。二是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全面加快增长。前三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4,104亿元,增长14.3%,同比加快 3.5个百分点;集体企业2,010亿元,增长11.7%,加快2.9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11,874亿元,增长17.9%,加快4 4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837亿元,增长19.6%,加快6 9个百分点。三是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前三季度,产销率保持较高水平,达到97 7%,同比提高01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大幅增加,1―8月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5,0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 工业自身的重工业化特征愈加明显。首先,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1998年以来重工业增长相对于轻工业增长有加速趋势,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今年这一比重的提高幅度更大。前三季度,重工业增长18.4%,比轻工业快4,5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4.37%,比 2002年全年水平(60 95%)提高3.42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重工业化时期,这一轮重工业化主要是由工业支柱产业和房地产业快速增长拉动的,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市场内生机制,可能成为未来10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其次,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牢固。前三季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台金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支柱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50 7%。主要产品大幅增长,其中半导体集成电路同比增长 36 4%;汽车产量326万辆,增长 35 7%;原煤产量增长16.8%,发电量增长15.6%,钢、钢材分别增长 21.6%和19.4%。3.消费需求平稳增长,投资拉动仍然明显

消费增幅受非典影响一度降低,但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9亿元,同比增长8.6%,同比仅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增长9.7%,比第二季度加快了3个百分点,已经恢复到正常的增长水平,可以认为消费继续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稳定增长。同时,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比较明显,1―3季度,建筑及装璜材料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6 6%,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7 5%,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4%,住、行等方面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

投资增长更加强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仍然是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期加快8.7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前三季度投资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工业投资增长迅猛。国有及其他类型投资中的工业投资9,032亿元, 同比增长 49%,加快24个百分点。其中;台金工业投资增长1,2倍,纺织增长 86 7%,化工增长70.6%,机械增长 67.2%。二是企业技术改造意愿增强。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37,2%,比去年同期加快20.9个百分点。三是外商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虽然由于非典疫情的滞后影响,8月份外商实际投资首次出现下降,当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20亿美元,同比下降28,28%。但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势头并没有改变,前三季度,全国合同利用外资792亿美元,增长36%;实际利用外资402亿美元,增长11,9%。四是投资对国家财政资金依赖减弱,微观经济主体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

4.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与改革机遇并存

“非典”刚过,由日本发起、美国参与、众多附和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舆论日益升温,进而引发了一场全球大讨论。当前,人民币汇率问题还在争论,但已经形成的升值预期却已经对经济运行产生了影。向,并使央行在货币政策和维持汇率稳定上陷入更尴尬的两难处境。我国有关管理部门相

继采取了允许合手特定条件的企业保留更多的外汇、放宽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等措施,这些措施在开始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要从根本上缓解压力,还是要改革我们的汇率形成机制。

当前是外汇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推进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当然,这一次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或说现阶段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只能是阶段性的改革,不可能是大步伐全方位的改革。因为我国现在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过上世纪末(1997、1998年间)的亚洲金融危机考验,证明是有效的,成功的,没有必要大改。

为了既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又要适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建议可在原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提法上中增加2个字,叫做“有管理的市场浮动汇率制度”。其实际上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形成基础的,是包括市场机制在里面的。加上“市场”两字,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是增加这两个字也有一些好处,或说有一些与以前提法的区别性。

第一,这种提法更加强调我们国家汇率制度的市场基础。汇率水平主要是因为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的,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强调市场基础,就是强调我们要在市场汇率基础上来选定目标汇率区。定下了目标汇率区,也就可以确定外汇管理机构应在什么时候进场干预,在什么时候保持观望。而这种干预或观望,都是尊重和维护市场供求的表现。

第二,这种提法更加强调了汇率浮动的幅度空间。事实上,任何一国,对汇率大升大跌都是担心的,都希望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小幅波动的局面。我国汇率,现浮动幅度事实上很小,需要扩大一些。

第三,这种提法更加强调有关管理机构干预和管理方式的灵活性。适度的稳定性干预在各个国家都会有的,增加了“市场”两个字,我们可以做的更加灵活。换言之,就是在市场出现波动时,外汇管理当局要采取应对措施,有所干预,当然是经济方式的干预,比如通过结售汇银行的外汇市场,售出或购进外汇, 以保持汇率水平相对稳定在一个区间内。

第四,这种提法有助于将现在外汇管理正在进行改革的一些内容体系化,明确化。我国资本项下管理的项目80-90个,但其中有不少实际上是可兑换的但没确认,这是近一两年外汇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可以利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推进,将那些资本项下名义上不可兑换但实际上可以兑换的项目的可兑换性公开化、显性化,并冠以“市场”化的标志。在提出“有管理的市场浮动汇率”后,再较有系统地推进资本项下的可兑换性,影响会大得多,可以给人阶段性改革推进的感觉。

第五,这种提法有助于我们对货币盯住美元的现状做些修改。这对外汇管理当局在设计和维护目标汇率区时,是很有帮助的。

。 第六,这种提法有助于我们争取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现在国际市场上反倾销,一个很不利于中国的是所谓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在确定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外汇管理制度,其中包括汇率生成的机制和资本管理的方式等。我们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提升为有管理的市场浮动汇率制度,这对我们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是有明显的好处的。5.货币供给基本适度

今年以来,货币信贷投放超常增长,一再超出预定的增长目标。国家信息中心针对目前相对比较高的货币供应量增幅专门做过调查,结果14.63%的专家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幅明显偏高;63.41%的专家认为偏高;21 95%的专家认为基本合适。我们的观点是,考虑到我国还处在市场化、货币化进程当中,当前的货币供应量是适度的。

现在很多人对广义货币M2是否过多存在分歧,除了其他理由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对“M2增长率二GDP增长率+CPI增长率”这个公式存在不同理解。中国是转型国家,市场化和货币化进程还在继续。已市场化部分的货币增长与GDP增幅和广义价格增长有较高的相关性。考虑到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似可对原式进行如下改造:

M 2增长率x市场化指数二 GDP增长率+广义价格指数增长率

国内对于广义价格指数还没有共识,但再考虑到中国经济投资驱动的特征,仅就分析而言,我们

不妨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股票资产价格指数的某种组合来替代广义价格指数。2003年二季度,M2增长20.8%,GDP增长8 2%,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7,8%,上证综合指数与2002年同期大致相等。若假定加入WTO后中国市场化程度提高(我们通过中国市场化发展程度的研究,结论是2001年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是69%),达到75%,那么二季度M2增长率x市场化指数二 20.8%x 0 75二15,6%;而GDP增长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率= 8.2%+7.8%二16%。经测算,上式中反映了一种有趣现象,两边近似相等。再看2003年三季度,M2增长 20.7%,GDP增长8,5%,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11%,则有M2增长率 x市场化指数=20,7%x 0.75= 15.53%;而GDP增长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率=8.5%+11.1%= 19.6%。等式两边有4个点的差距,但若考虑到2003年9月末上证综合指数比上年同期下降1 2%左右的话,等式两边的差距会大大缩小。由此,是否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当前的货币供应和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是适应的?这仅仅是一种假说,尚需要有大量的实证分析和证明,因此,这里仅供大家参考。 6.经济全局并不过热,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看物价。今年以来,物价总体呈上升走势,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但分类来看,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食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上涨,其余大部分商品物价水平仍在低位运行,宏观经济总体还未走出通缩的阴影。第二,从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比较来看。我国目前比较公认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 8%-10%之间,所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常态应该是连续四到六个季度在9%左右波动。从这点看,现在增长速度还有差距。第三,从供求格局变化来看,商务部最近对 600种主要商品的供需情况的调查显示,78%的商品供过于求,22%的供求平衡,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再从虚拟经济来看,今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总体呈萎靡走势,股票成交额和成交量都大幅下降,到目前有六咸以上的股票已经跌破年内最低,过热无从谈起。最后,如前所述,我国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在增强。与上一轮高速增长有所不同,这一轮高速增长将主要是结构推动型的,应该具有较高的速度和较好的稳定性。所以,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的运行没有出现全局性的过热。

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也不容忽视,也就是说少数领域、局部行业确实出现了过热的问题。投资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在一些地区漫延,一些生产能力明显过剩的传统行业仍在大上项目。从1―8月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统计情况看,全国目前在建的钢铁项目2,598个,增长 701%,完成投资增长1 4倍;在建水泥项目868个,增长461%,完成投资增长1.3倍;在建铝采选及;台炼项目241个,增长37.7%,完成投资增长1 5倍;在建汽车项目1,122个,增长75%,完成投资增长84.1%;在建纺织项目2,018个,增长1倍,完成投资增长1.4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结构性过热是与传统体制的弊端联系在一起的,政府主导的现象比较严重。有关数据证明,去年下半年以来,机场、地铁、公路、桥梁、电信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投资扩张的势头明显,在时间上与地方各级政府换届大致一致。而一度被关闭的“五小企业”死灰复燃,合资办汽车厂遍地开花等问题更是受地方利益驱动,与地方各级政府行为有关。虽然针对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过热现象,中央及时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部分地区,过热倾向仍未得到遏制。从银行信贷指标看,第三季度信贷扩张速度虽有所放缓,但7-9月金融机构月均新增贷款额仍然达到2,302亿元。按照目前情况推测,全年贷款规模有可能突破3万亿元。

政府主导的项目大量上马,不仅会造成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的新扭曲,还可能增加通缩的压力,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7.经济发展存在比例不协调问题

一是投资和消费增长的失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地由投资主导,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今年以来,这一现象有扩大趋势。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七年来同期的最高点,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为近三年来同期的最低点;投资率在进一步上升,而消费率还在下降。二是经济增长和

就业的失衡。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仅260万个,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不到50%,“非典”使得原有的就业矛盾有所加剧,要完成年初确定的“新增就业岗位8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宏观调控目标难度很大。三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失衡。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不得不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这种政策的实施就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拉开了。今年前三季度,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是11.8%左右,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只有5.4%,二者增速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结果是就业问题更为严重。四是沿海和内地发展的失衡。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为30.5%,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实现出口1,225亿美元, 占全国的64.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到位注册外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当前经济加速主要是沿海地区经济的加速,这些地区进一步主导经济增长,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五是中小企业增长偏慢。目前企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大型企业的拉动,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则缺乏活力。前三季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不足8%,远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的增长水平。

这些问题是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深层次的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8.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可能好于今年

我们判断明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可能会好于今年,经济增长率大概在8。5%以上。

首先,世界经济不会继续恶化,甚至会有所好转。今年下半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都有经济复苏迹象,明年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具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不可能比今年更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对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的预测均高于今年。世界银行预测, 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望提高到3%,其中发达国家将升到 2,5%,美国、日本、欧元区将分别达到3.4%、1.3%和1.7%;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将升为4 9%。IMF预测明年全球增长4 1%,其中美国为 3.9%, 日本为1.4%。2003年上半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香港)进出口贸易增长12.42%,同比提高16.65今百分点,上升趋势比较强劲;按1994年以来的发展趋势推算,2003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增速将达到9.98%,2004年将有所回落,但仍将达到6.84%的较高增速。因此, 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会比较宽松。

其次,国内总需求可能稳中有升。由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发展环境、推进农村改革的措施,2004年消费需求将会有所增加;但收入差距扩大和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仍是难以短期解决的,大规模和持续的下岗失业会进一步制约居民购买力增长,消费需求不会有大的突破。对于投资需求来说,积极财政政策将开始逐步淡出,但国债投资水平将仍会保持一段时期后才可能下降;民间投资会有更好的表现,但受体制性制约,增速不会太快;而外资增速可能和今年持平,总体上可能是稳中有降。进出口方面,2004年会保持今年大进大出的势头,但估计增速不会比今年有大的差别,而会保持平稳增长。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创新,摒弃某些限制经济发展的观念、打破落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同时也会有利于改善非公有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刺激市场力量和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投资,保证政治和经济的稳定, 为明年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国内环境。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第6篇

初步核算,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00670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较2007年大幅回落4个百分点,达到七年以来最低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低于上年水平;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

一、经济运行进入调整期

2008年,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政府灵活准确的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调整,从“两个防止”调控目标,调整为“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取得了良好成效,国民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

(一)GDP增幅逐季下滑

我国经济增长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本轮经济扩张周期的峰值12.7%后,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持续回落,2008年二季度我国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已回落到10.1%,接近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但随着2008年9月份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日趋严峻,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我国经济去年四季度度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迅速恶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困难明显增加。

中央迅速对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做出调整,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并开始取得一定成效。初步核算,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00670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较2007年大幅回落4个百分点,达到七年以来最低水平。分季度看,去年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仅增长6.8%,逐季回落趋势明显。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

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总产和单产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增长5.4%,连续5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041万吨,增产305万吨;早稻3158万吨,增产6万吨;秋粮37651万吨,增产2379万吨。油料、糖料预计分别增长12%和6%以上。肉类产量继续增加,生猪生产恢复较快。全年肉类总产量7250万吨以上,增长5.9%;生猪年末存栏增长4.5%。

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受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去年下半年我国工业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生产增长放缓,出口明显下滑,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随着中央及时采取了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12月份工业生产增速小幅回升,经济运行显现出一些回暖迹象。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增速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6.2%,二季度增长15.9%,三季度增长13%,四季度增长6.4%。分所有制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1%;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5.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9.9%。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速回落慢于重工业,全年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3%和13.2%,增速比上年回落4个和6.4个百分点。产销衔接基本正常,工业产品销售率97.7%,同比降低0.4个百分点。全国27个省份生产增速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回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1.6%、15.8%和15%,增速比上年分别回落6.2个、5个和4.6个百分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汽车、化工、钢铁、电力等为代表的部分重工业行业产量出现负增长。

(二)价格增速波动较大

2008年,价格走势总体特征表现为前高后低、大起大落,各月价格水平同比涨幅波动幅度为十多年来最大的一年。200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市场初级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经济过热的苗头,物价上涨较快。2008年2月CPI最高增长达到8.7%(十年最高值)。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供给、调控需求、搞活流通、对中低收入者增加补贴的措施。去年9月份以后,随着调控政策效果显现、翘尾因素回落、国内需求收缩,CPI 逐月回调,去年9~12月分别为4.6%、4%、2.4%、1.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5.6%,农村上涨6.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4.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65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5.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82个百分点;其余各类商品价格有涨有落。

受国际石油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等因素影响,2008年1~8月,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上涨,去年7、8月份达到最高水平10%左右,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形势紧张。此后PPI急剧回落,去年12月转为下降1.2,四个月内骤然下降10百分点。PPI的快速下跌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收缩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反作用于市场供给,使产品生产缩减,对于工业生产的增长无疑雪上加霜。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9%,涨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5%,涨幅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在住房体制改革、经济增长加快、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在2004~2007年出现大幅度提升。自2008年8月份开始,住房价格开始高位回落。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6.5%, 涨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

(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008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0万人的111%;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500 万人的10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43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万的14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初步显现。2008年第三季度末,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6万人,第四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明显减少,去年四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86万人,比去年三季度末增加56万人。与前三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0%相比,四季度末失业率上升0.2个百分点。

(四)外汇储备5年来首度下降

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178亿美元,同比少增441亿美元,在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外汇储备增速终于出现放缓迹象。其中,去年10月份外储减少近259亿美元,出现5年来首度下降的局面。外资流入平稳增长、国际收支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是外储变化主要原因。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步伐呈前快后缓之势,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6.5%,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单边市场运行态势显著改善,双边市场特征不断显现,对美元汇率升值仅为0.34%,全年升值6.87%;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10.35%;对日元汇率贬值15.32%。自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2008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达21.11%,对欧元汇率升值3.39%,对日元汇率贬值3.33%。

二、三大需求有所放缓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在全球金融危机、外部环境趋紧的背景下,三大需求出现不同程度降温。一是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形势严峻;二是投资增速下滑,投资后劲不足;三是消费热点降温,短期内很难有其他消费热点可以替代。

(一)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投资与消费渐趋协调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735亿元,增长22.1%,加快4.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753亿元,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91199亿元,增长21.5%;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5404亿元,增长24.7%。随着消费的提速,消费与投资增长速度的差距,由2007年的9个百分点下降到2008年的4.5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表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投资与消费的运行渐趋协调,经济发展方式已经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迈出重要步伐。但必须注意的是,消费领域消费热点降温、消费动力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200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呈现负增长,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7%,降幅比年初扩大15.5个百分点;全国累计生产汽车932.36 万辆,销售汽车936.33万辆,产销增长率分别为5.05%、6.56%,增幅同比回落了16.87个百分点和15.21个百分点,成为自1999年后首次跌破10%的年份。

(二)投资增长有所趋缓,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世界各国的投资信心,导致2008年9月以来,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逐月下降趋势,去年12月降至22.3%,较年内高点下降了7.3个百分点。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不利影响,政府在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亿元,对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低于上年水平。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8167亿元,增长26.1%,加快0.3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4124亿元,增长21.5%。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4.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8.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1%。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1.3%、33.5%和26.7%。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0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2.9个百分点, 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三)进出口规模出现萎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08年前9个月,我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5.2%。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去年第4季度外贸进出口增长明显萎缩,尽管国家几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但外贸形势仍相当严峻,去年11、12月份进出口出现多年来首次单月量价齐跌。去年11月进出口总额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12月份跌幅则进一步加深到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2008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美元。目前我国进出口占GDP比重达69%, 出口急剧下降直接影响外向型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巨大的负面冲击。

三、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增幅回落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前高后低、逐月快速下降。全年财政收入61316.9亿元,同比增长19.5%。低于2007年32.4%的增速水平。其中去年10、11个月财政收入出现多年少见的负增长。去年前11个月,我国实现了1.224 万亿元的盈余,并且2007年也有财政盈余。但为了刺激经济,2008年底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去年12月当月全国财政支出16601.69亿元,同比增长30.8%,全年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同比增长25.4%,导致全年出现1110.13亿元的财政赤字。

企业效益水平下滑,亏损面扩大。去年前11个月,全国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066亿元,同比增长4.9%,增幅同比下降31.8个百分点。分月度看,去年1~2月增长16.5%,去年3~5月增长23.1%,去年6~8月增长17.3%,去年9~11月下降26.2%。在39个工业大类中,31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4879亿元,同比增长1.8倍;企业亏损面达到18%,同比扩大3.6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放缓。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比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353亿元。

四、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加快,贷款增加较多

与经济运行态势相对应,去年上半年我国金融调控持续从紧,货币供应增长相对平稳,M2增速持续低于M1增速;下半年金融调控适度放松,连续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五次降息,公开市场操作缩短央票发行期限,减小发行力度,信贷总量控制松动。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第7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方法;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什么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解释,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指导国民经济运行为目的,对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过程进行分析的一种实证经济。在国际上,宏观经济这个词语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由恩格斯提出理论知识,我们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产生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断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方法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制定经济政策进而实施宏观调控,刺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类别及特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2)状态性分析、规律性分析和预测性分析;(3)专题分析和综合分析;(4)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主要包括应用性、数量性、对比性、综合性、实证性五个特点,从真务实,用数据和事实说话,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题和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按照经济活动来进行课题划分,可以划分为国民收入分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需求、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分析、宏观市场运行等多个课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其现实背景的差异,宏观经济分析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课题,描述我们宏观经济的变化过程、特征、以及变化规律等问题,揭示影响事物变化的关键因素,探索其因果关系,并积极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供决策者选择。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

(一)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分析方法认为各种变量在综合分析的情况下最终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就供给需求理论而言,均衡分析理论认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一定的价格和数量条件下,这两种曲线就会达到均衡,这种理论在马歇尔将图形引入宏观经济学以后一直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非均衡分析方法是相对于均衡分析方法而言的,认为市场上的供求不可能相等。非均衡分析方法更加贴近生活,它认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信息的短缺和不对称以及信息成本的提高,所以市场的供需总是会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不完全竞争将是非均衡分析方法的研究重点。

(二)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作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一个分支,由于其缺乏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人们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运用在金融领域,其中数学依据主要是计量和统计,在经济学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又分为5小种,分别为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以及数学模型法,在这5种分析方法中,比率分析法是所有分析方法的基础,趋势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是分析方法的延伸,数学模型法则代表了定量分析方法将来的发展方向。

(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横截面分析,是相对侧重于分析经济变量的均衡条件,而动态分析则引进了时间维度,比如较为流行的时间序列分析,相对侧重于随着时间发展经济状况的发展,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是不全面的,需要两者相结合来看待,以长泰县为例,不仅仅要对长泰县现有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发展特点以及问题作出分析,还要在时间维度上来作出整体把握,充分考虑内在条件和外在因素的双重作用,从而制定出相对的经济改革策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有什么的意义?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研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有利于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在证券投资领域是离不开宏观经济分析的只有把握住了整体的经济发展方向,才能把握证券的整体变动趋势;2.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这里的证券市场泛指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从狭义角度来说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就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的体现,当然对于长泰县这个小整体而言也是这样的;3.通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证券市场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息息相关,认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证券市场的运行趋势和价值变动方向,对投资者、证券业本身,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在宏观经济学中,一方面在实证分析中,各类分析方法通常综合起来,多种分析方法共同作用,解决相关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实证分析方法也和规范分析方法相结合,实证分析方法为规范分析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提到“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因此在我们研究宏观经济学问题的时候,要用多种分析方法来综合考虑,研究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内容、方法以及意义。长泰县作为一个城市近郊县,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也要秉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制定严谨的经济发展路线,带动经济的腾飞,希望本文能对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4.

[2]杨海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6.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第8篇

过去的几年,世界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全球经济衰退。中国虽没有出现金融危机,但却发生了实体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断深入,政府、企业、理论界对此高度关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扭转金融危机局面,宏观调控是重要手段。总书记指出:“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石家庄经济学院王殿茹等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金融危机下河北省宏观调控对策及经济发展态势研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就是一个研究宏观调控的很好选题。

该论著从框架结构上共分九部分,详细阐述了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历史考察、1978年以来河北省落实宏观调控及效果分析、河北省及其他省份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河北省土地与宏观调控走势研究、河北省经济发展态势定量分析、河北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研究、河北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对策研究等内容。框架结构有序,主题突出,层层递进。从研究内容上运用动态分析法对1978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历史阶段进行分析;运用比较分析法对30年来河北省落实宏观调控效果及其他主要省份宏观调控取得的经验进行分析,阐述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构成特点,河北省的民生和就业情况,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河北省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情况;运用模型分析法对河北省“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进行预测;运用资源经济理论对河北省“十一五”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十一五”河北省建设用地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河北省地价与房价关系分析、河北省“十二五”期间建设用地利用建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内容全面、细致,提出了有别于其他成果的独到见解。既客观考虑河北省各方面的有利支撑条件,又充分估计河北省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并且注重了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从成果创新上搭建了研究河北省金融危机与宏观调控学术平台。课题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调查研究,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所提出的河北省宏观调控的对策措施有可操作性;所预测的河北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符合“十二五”规划精神;所比较的主要省份宏观调控经验有借鉴性;所阐述的河北省土地与宏观调控关系揭示了宏观调控重要问题。

我以为该论著对河北省宏观调控脉络的把握是精准的。总体看,新一轮的宏观调控给河北省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为其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河北省宏观调控历史进程的分析是到位的:30年来河北省经济多次出现过热,表现在银行信贷失控、投资规模膨胀、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和物价上涨趋势明显,持续高涨的投资热情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全面释放。中央财政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下降,致使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而地方财政收入得到增长,导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迅猛扩张;对河北省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的阐述是细致的:河北省宏观调控落实上热衷于加大投资等体现政绩上,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地方政府越权甚至滥用投资宏观调控职权,调控政策的制定缺乏沟通机制。

综观全书,我认为这是一部能产生影响的书,对消除河北省金融危机影响有指导意义的书;对河北省制定宏观调控战略有参考价值的书;是一部研究金融危机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力作,我愿意推荐给读者。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