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际化课程建设

国际化课程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1 10:05:22

国际化课程建设

国际化课程建设第1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43-02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上倡导“各国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共存”。为满足我国在全球经济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培养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知识,懂得国际市场运作,具备国际化视野及合作交往能力,同时熟悉中国情境和本土特色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念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通过构建兼容并包的教学科研环境,为满足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支持,为所有学生提供兼具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学习经验,为其融入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社会做好准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必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的21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第15条指出:教育与培训鼓励了解全球问题……理解与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共存的必要性。国际性应渗透到课程和教学过程之中。不少国家已注意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促进地缘政治发展中的价值。无论是在促进不同国家间长远的政治、经济关系上,还是在打造国家软实力上,高等教育国际化都存在着巨大潜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性本身决定了,其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必然以国际化为导向,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判断等方面情况迥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取材和偏好上特点各异。即使是类似的经济贸易问题,以不同国家作为对象展开经济学分析的前提和结论亦可能产生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兼容并包,为提升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素养及帮助其未来事业规划产生促进作用。

二、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通用课程门类单一、覆盖面不够。目前,多数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通常由四方面构成:学科基础课,包括数理类课程、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专业必修课,包括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国际商务谈判等;专业选修课,包括产业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法、国际财务管理、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经营、电子商务、财政学、国际税收等;其他课程,诸如学科前沿专题、人文科学素养专题,以及一些与前述课程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这样一个课程体系当中,国际通用的、使用原版教材、以英文讲授的课程通常集中于专业必修课中,学科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很少开设此类课程。就已开设的国际通用的专业必修课而言,在培养计划中大多分布于大三学年,课程体系设置密集度不够,强度和优势作用不显著,质量水准亦缺乏统一评判标准。而且,由于此类课程使用原版教材、以英文讲授,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术文献资料阅读方面做大量功课。如果教师引导不足,或学生投入精力有限,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不合理、国际化和本土化两者相互割裂。实践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高校或相关院系普遍奉行“拿来主义”原则,对于国际通用课程的管理和要求通常仅简单化地规定教学中使用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这些课程在内容上通常仅提供国际化要素,很少涉及本地情境和本土元素。其他使用中文教材、中文讲授的课程则更多基于本地情境提供本土化要素,国际化元素却提供不足。教师面对来源不同、需求各异的留学生、交换生以及本地学生,提供的往往是要么完全国际化、要么完全本地化的单一的、相互割裂的教学内容,缺乏两者之间的比较与融合,很难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不仅如此,在课程结构设计上更加致命的缺陷在于,跨文化类课程严重匮乏。

三、融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1.原则、框架设计。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准确理解教育国际化的真正含义,应当是将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层面的要素融入教育目的、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国际化是手段和机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一体化才是目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具有知识结构层级鲜明而衔接紧密,专业性强且实践要求高的特点,需要全面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国际课程本土化和本土课程国际化的两类转化,实现课程体系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在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设计上实现两者的兼容并包,在为本地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的同时,提高国际化高等教育和本土化课程对留学生、交换生的吸引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意识、具备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我们必须改变长久以来以学生跨国流动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唯一路径的单向思维,考虑引入本土国际化的理念,即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同时为国际学生和本地学生提供国际化经验。开发国际化课程体系作为软件基础,实现“国际课程本土化、本土课程国际化”。同时,以互联网的使用为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提供虚拟空间和技术支持。

2.国际化本地课堂构建。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地位的大幅提升,各层面国际交往活动日益密切,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留学生、交换生数量持续且显著增加,生源多元化客观上促使课堂越来越国际化。因此,以国际化生源作为培养对象,构建拥有多元文化背景,同时兼具本地特色的国际课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跨文化研究专题,组织留学生、交换生与本地学生形成研究团队,鼓励他们通过国际化环境体验,在比较与分析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沟通习惯、解决问题方式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欣赏多元文化,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3.国际化与本土化兼容并包的课程体系开发。从立足全球、着眼多元的培养目标出发,融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在内容上考虑包括:国际通用课程;加入国际元素的本地开发课程;反映本地、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特色课程;跨文化研究课程;关于国际、区域或全球化主体的专题课程等,建立既能够与国内外主流院校对接、又充分融合本土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就国际通用课程而言,直接使用原版教材,并结合特定贸易关系和经济运行机制等中国元素,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尤其是反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经济和国际市场运行模式,提升学生步入国际市场的再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对学科前沿的把握。就本地开发课程来讲,以中国的制度基础与特定国情、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化进程为背景或元素,阐释现代经济学原理和国际贸易规则的理论前提、基础和适用范围。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实验场,为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创新提供可能,并推动本地开发课程的改革和更新。此外,增设国际、区域或全球问题专题课程、跨文化课程及本土特色课程等,将国际经验和多元文化体验纳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全球思维意识。

4.互联网作为国际化与本土化相互融合的技术载体。尝试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合作,联合开发国际通用课程或基于跨国情境的课程模块、跨文化课程或带有鲜明本土特色的课程模块,借助视频音频技术共享网络公开课,通过虚拟图书馆共享学术文献资源,为学生提供实现不同文化和思想碰撞与交融的机会与空间。

不同国家的文化、教育体系各异,国际化应因地制宜,尊重地方政策及实际情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化学生培养模式,正由招收培养留学生、交换生为主,逐步调整至普遍惠及本地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人才培养观念,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强调教育、文化输入为主的单纯国际化,或完全以本地本国情境为主的纯粹本土化,转变为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跨文化培养模式,通过重新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对接完成这一过程,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祖尧.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麦当劳化”[N].2012-5-18.

[2]张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比定义更重要——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简·奈特[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357).

国际化课程建设第2篇

关键词:单证实务课程;一体化建设;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1801

1 传统单证实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先理论后实践的安排次序

传统单证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次序是先教授有关国际贸易和单证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根据国际贸易中相关环节的工作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先理论后实践的次序固然能避免学生在纯实践中的盲目性,但是如果理论的教授不能与相应的实践操作结合,那么教学成效就会减半,一方面纯理论的知识会让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趣;另一方面学生很容易学后就忘,理论与实践脱节。

1.2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传统单证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为理论部分教学主要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相关理论;实践部分主要是教师讲明具体操作流程,学生机械的模仿复制这些操作。这种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单一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但是,从长远来讲,缺乏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方法只会限制学生更好更快发展。

1.3 评价考核的单一性

传统的评价考核都是教师按照平时考勤和最终成绩按比例给定,而且在最终成绩考核时,由于实践部分的考核操作性不强,教师在设置考题时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在备考时也更注重理论的复习,这不仅违背了本课程设置的初衷,而且没对学生做公正客观的考评。

传统单证实务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次序、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处理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学习与单证实务操作的有机结合,忽视课程本身的一体化,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在掌握系统国际贸易单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容地进行单证实务操作,就迫切需要进行本课程的一体化建设。

2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2.1 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的安排要注重各个单证理论的学习与各个单证的模拟实训操作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把各个单证的学习纳入具体的贸易业务流程中,在具体的贸易流程讲述中穿插各个单证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使学生对整个贸易流程有整体感知,并能熟练说明其中涉及到的单证知识,并能进行相应实务操作。

2.2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单证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创设的外贸公司中实际体验与其他公司的业务商谈,相关外贸函电的撰写以及外贸合同的缮制等工作。如果学生对这一课程的相关理论和实务操作已有深刻认识,教师也可实行翻转课堂式教学,让学生自主运用相关网络平台进行实务模拟训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解答学生在模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教无定法”,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单证实务课程的掌握程度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一体化。

2.3 考评方式多样化

考评方式的制定可根据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而定,不必局限于单一的考核模式。例如,如果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模式,那么就要根据每个学生在模拟情景中准确无误地完成相应岗位职责的程度确定考试成绩。

在考核成绩评定中,应改变以往教师单评的评价模式,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评价,有利于学生自觉反思自身实务操作中的得失。

3 结束语

要促进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不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自觉调整教学内容的教授次序,促进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的有机结合,而且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务操作水平的提高,更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本课程一体化建设中,与教师一道共同促进单证实务课程的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丁雪萍.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一体化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2014,(39):6771.

国际化课程建设第3篇

【关键词】机械电子 课程建设 创新

【基金项目】2015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M580945);朝阳区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项目(编号:Q50010022016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5-01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学科之一。机械电子是工程科学中的一个跨学科专业,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与我国高新科技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相关。

一、世界各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特点

(一)美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主要特点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典范,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学科建设体系,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美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国家化水平。积极引导课程与社会、企业的广泛对接。通过推进学生与企业、市场以及国际化的交流,将新的思维、新模式、新方法引入到本课程中。

重视企业、市场的需求,授课的方法、模式及时更新。课程负责人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将授课方法,培养模式及时更新,通过现代化特别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改革授课方式、课堂管理等。及时将课程大纲、教材更新。鼓励学生在学习阶段创新技术了解市场,创新创业;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市场的及时把握直接为美国和全球的人力市场输出高科技创新型机械电子工程人才。

在授课过程中,大胆推出个性化教学。不拘泥于课程大纲的限制,依据教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学校也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组织教育教学专家指导每位学生的需求。

积极推动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教学,重视基础研究,通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保证美国科技领先和高级人才的迅速成长。因此,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授课团队,在授课过程中严格执行考核要求,保证了培养质量。

(二)英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主要特点

英国的课程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研究生教育之一。进入到新时代之后,为了确保本国在教育界的领先地位,维护本国在世界上的学术精英地位,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

在英国,授课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学习、必须选拔一批极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教授课程。因此学校、学院在遴选授课教师的时候非常重视教师的科研创造能力,并且把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技能的学生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在追求教学目标的统一过程中,英国也非常注重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最终的大的、统一的目标是为了本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进步、科技昌盛作出努力。

英国的学科建设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问题选择相应的课题。英国学校经常性的组织多个跨专业的专家和教授指导学生,发挥个人的长处,使得学生扩大视野,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得到锻炼。

此外,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与企业、工业界和政府的联系和联合。经常性的邀请企业界认识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为学生在就业市场取得相当大的前期优势。

(四)大洋洲澳新两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主要特点

严格的授课教师选拔标准和流程,澳新两国一直仿效的是英国式的教育模式,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高标准的教师队伍。同时特别重视授课教师和企业界的合作,经常性的聘请在企业界有着良好口碑的具有工程背景和研发经验的资深人士担任校外教师。

更加严格的入校标准,通过执行严进严出政策把握。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通过设立卓越班的形式,每几个月不定时的考察,通过授课教师组织全部人员围绕该项课程的某一点问题讨论。考察成绩由任课教师队伍加权打分,当考核不合格时随时转到普通班。

重视课程的社会服务,努力与企业界建立联系,积极与企业界沟通,探索市场需求,然后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添置教学设备和优化课程内容。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论证

由于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交叉学科多,学生质量与热门学科尚有一定差距,授课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借鉴国外关于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评估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评价结果的逐次分解,对相关评价指标打分再乘以加权系数得到最终结论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相对于平衡积分法、专家团评价法来说虽然设立了中间层的检验环节,具有降低主观性的优点,同时计算方法简单、明了具有良好的推广性。

通过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评价内容具体化,科学分解每个目标的内容。选择若干名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成评估小组对每一层的权重进行比对和确定,按照两两比对取最大的原则确定所有目标的权重。总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较低、较差,通过计算每一层的最终值将会落入到相应的区域中。完成整个课程体系的评估。

三、研究结论

本文在分析了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发达国家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有效地构建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评价体系,并且简单、科学。同时也可看出,国外对于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建设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这一特点也为我们后续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目标的设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1):9~12

[2]李丹青. 学科建设: 转型期高校发展的根本[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2: 000.

国际化课程建设第4篇

关键词:国际化;区域共享;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58-02

1 开放教育的国际化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课程教学资源的区域共享的条件

2008年1月31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时任国务委员)在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简称电大)30周年暨推进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基于远程通信和多种媒体技术的开放教育已经成为电大教育的主流和方向,电大要坚持“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方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再创新的辉煌。可见,国家对开放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放教育如何扩大开放?国际化是重要方向之一。可以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来分析开放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

1.1 各国的高等教育协同融合。这也是21世纪教育的主要使命之一。主要是各国通过不断改革,要用国际视野来把握高等教育,通过国际化的教育,帮助下一代建立这种意识,提倡教育的国际沟通、互相融合,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交往和发展,培养学生们立志建设全球的责任、参与精神和能力。

1.2 教育的开放意识。主要有两点:一是教育资源的国际公用性,增强教育资源共享与教育信息交互意识,要求各国能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是既能在国外办学又能容纳外国在本土办学,各国都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

1.3 主要是寻求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念,世界各国跨越国界进行对话,提高各自的高等教育水平。

这些同样适用于开放教育的国际化。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世界各国开放大学的系统空间覆盖面多数已超出主办国,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国家技术大学、南非大学以及西班牙国立远距离大学等开放大学的教学覆盖面已经超越本国,延伸到国外。另据统计,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已在全球190个国家拥有了3万名学生。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远程开放大学也正在将他们的教育向亚洲地区扩展。所以,电大的开放教育发展要放眼世界,积极准备,认真应对,做好各项战略规划。开放教育国际化的初步阶段应该是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其核心是课程教学资源的区域共享。区域共享的阶段可划分为省内校际、国内校际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最后达到亚洲内校际间、世界内校际间范畴的共享。

2 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有效提高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增强开放教育的长远竞争力必须解决的问题。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首先实现校园内教学资源的积累、共享与应用。电大教学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支持资源的可持续增长,这样才能将不断涌现的优质资源及时提供给广大师生,以促进资源积累、共享与使用的正向循环,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校内教学资源库需要具备教学资源动态积累、管理、共享、使用和评价的功能。②各省级电大应为校际之间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打下基础。单个学校进行教学资源建设难免势单力薄,电大间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必然趋势。通过校际合作,推行统一的教育资源标准,以规范、整合和共享个人和各地教学机构间的教学资源,鼓励多个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这种多方合作方式同时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对远程教育资源的高效管理,提高教育资源质量与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因此,教育部或中央电大在各电大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中需要不断完善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技术要求。

当前,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重数量、轻质量,教学资源建设简单化。有些电大虽然建立了网络教学资源库,但是这些资源库只是试题、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的简单堆积,教学资源缺乏科学性的教学设计,目录简单,类别划分、资源介绍粗略,教师搜索起来非常的不方便。部分电大的教学资源库就是购买普通高校大量的教学光盘进行拷贝,没有组织校内教师很好的学习、借鉴、转化,使之成为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喜爱的网络课程,导致重数量轻质量,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使用积极性不高,教学资源闲置多,利用率低。二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课程资源凌乱重复,影响资源共享。现在网上教育资源的建设,多是教学者各自为政进行的,对教育资源的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资源建设者多是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出发对资源进行分类、定义,由于资源种类的繁多,导致了各种资源的凌乱和重复建设。三是资源大都是低介质的电子翻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策略整合。目前,一些开放教育课程仍然是书本的翻版和传统面授教学的延伸,有的只是在为应试教育服务。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没有明确的思想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四是网络资源建设技术发展不平衡,资源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部分建设者是直接从教师转变过来的,对网络技术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以致资源建设技术发展不平衡,资源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3 解决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措施或途径

笔者认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或者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明确组织管理,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为保障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并成为常规性工作。我们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发挥各方面优势,坚持主管的统一领导。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各方面的长期努力才能完成。

3.2 加强教育技术队伍建设,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各学校迅速进行了现代教育基础环境建设,为实现现代化教育,推进网络教学和教育资源共享,进行了千兆乃至万兆级校园网。目前,需要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充实和加强有关方面的力量,大量的联网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图书阅览室、公共教学机房、数字化语音教室的建设快速跟进。要深化学校内部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教学、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团结协作。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育技术的管理队伍,要保证教育技术基础设施运行、维护与管理高效化,保证教育资源的开发、推广应用。

3.3 加强对全员的现代教育思想、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为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教学成为广大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积极组织各级电大全员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培训,帮助广大教师掌握各种教育技术平台的使用,使教师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使教育资源建设与信息技术发展同步进行,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教学环境使用、校园网络管理、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网页设计技术、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等等。

3.4 制定激励政策,调动教师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通过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进行资源建设。资源建设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积极参与。它是保证资源质量、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的重要举措。我们对承担资源建设任务的教师实行特殊的工作量计算方法,要将教师在现代化教学上的责、权、利统一起来,通过学校资源建设规划,培训和引导教师资源建设方向,将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和教师工作考核、奖金、提职称等挂钩,让激励机制融入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中。

3.5 抓好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选题,加强交互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出发,借鉴国内同类课程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的先进经验并转化吸收,选题时要认真分析所要表现的教学内容,争取制作初站到高的起点,选择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良好的交互对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网络教学主要就是通过通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方式进行的。由于存在个性差异,每个学习者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多媒体方式进行学习,这个就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进度来选择。所以在客户端的界面上还应该设置一些专用键,以提高灵活性,加强交互。它们不同于常规的操作,只是一些辅助项目。

3.6 实行项目管理制,提高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效率 为了集中人力,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教学资源,使之建设成为具有省内或当地一流水平的教学资源,要采用竞标的方式选聘承建单位和人员,可以考虑实行课程资源建设的项目管理制,落实项目责任制,签署承建或使用合同,建立课程使用评价体系。对各地电大已建课程资源,在通用网上平台实行市场运作,讲究成本效益,做到谁制作谁受益,奖优罚劣,凡受学生欢迎的课件,采用收购的方式,为全国电大共享,实现优秀教育的资源的全国共享。

网上多媒体资源建设需要技术力量强、经费投入大,目前各级电大在人力、财力和设备条件方面均显出不同程度的不足,各电大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国家给予的政策合作共建,可以与有实力、有影响的公司、企业合股共建,与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探索产业运作的道路。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有条件接收和有偿使用的办法。资源建设还要采用开发制作和改造、引进等多种方式进行。近年来,各级电大都已开发制作了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有的还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素材。要充分利用这些录音、录像、动画、资料等资源,通过选择、加工和数字化改造,使之成为适于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资源。对于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只要适合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需要,应采用积极引进的方式,做到仔细研究、认真剖析,为我国的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肖红梅,钟贞山.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个问题[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l):25-29.

[2]吴海燕,王杰华,朱建新.校级教学数字资源库的研究与开发[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

国际化课程建设第5篇

关键词:微时代;微课程

1微课程的发展历史

微课程雏形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60年,Mini-course即微型课程或短期课程,同时一种名为Micro-teaching的微型教学或微格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师训练方式。20世纪末,新加坡实施的Micro-lessons微型课程,比较系统的研究多门课程的微型课程构建,但这类课程时长偏长,一般在30分钟以上。2004年,英国开通了教师电视频道,以15分钟左右的视频为主体的该频道得到了广大教师们的热烈欢迎,也累积了长达35万分钟的微视频资源库。国外的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建设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而微课程网站也得到了热烈反响。

2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顾名思义,其核心是“微”,这是微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主要的特点,同时也是其相比于其他课程的优势所在。微课程适用于简单的、知识点独立的学习内容,微课程的时长一般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微课程因其学习时间短的特点,使学习者的学习能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环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一次完整的学习。例如,学习者可通过手机、笔记本、ipad、MP4等移动设备,在坐车时、等餐时或睡觉前进行一个知识内容的学习。微课程主要是为了阐述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与传统课堂数量众多的学习目标相比,微课程主题更鲜明、知识点间独立性更强、学习目标更明确。当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有对某一个学科知识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选取相应的微课程进行学习,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微课程以教学视频为主体,同时也包含与之相关的教学素材、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及使用者留言等一系列相关教学资源。微课程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共享性和可重复使用性。制作者可通过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并反馈学习效果。

3微课程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同一的结论,而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在教学方面的基本思想体现在以下四方面:首先,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构主义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才是获取和加工信息的主体,学习者的知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来自外界灌输。其次,注重教学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学习不能凭空想象,必须要在与学习相关的真实环境中进行,也就是有意义的进行学习。再次,学习的协同性。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有益于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本质,而讨论交流也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最后,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学习者的学习离不开学习资源的支持,学习资源的充足丰富能更好的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条件。而微课程正是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以解决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的“知识脉冲’,其内容非常贴近现实的问题情境,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2) 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方式获取自身所需信息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学习的泛在性,即学习需求和学习服务都是泛在的,只要学习者有学习需求,就有相应的学习服务可以支撑。其次,知识的易获取性,学习环境的变宽变广使得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变得灵活多样,相比固定的学习环境,知识更容易被学习者获取。再次,学习的交互性,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在线和学习资源的共享者或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协作。泛在学习的这些特性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与微课程即时学习、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的特性不谋而合。

(3)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是一种在线学习和面授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微课程资源不仅能应用于面授学习,同时也能很好的应用于在线学习。

4微课程的需求分析

微时代下微课程得到了迅猛发展。

短小有趣的微课程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微课程能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闲暇时间能轻松地学习;

微课程能随时随地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优秀的撒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

开发的微课程需要注重质量。

5微课程开发与制作建议

为了保证微课程的质量,在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综合前人研究经验并根据研究心得提出以下建议:

(1)微课时长应小于10分钟;

(2)每个微课只包含一个知识点;

(3)所有操作演示过程都要呈现在可见视频画面内;

(4)课程内容必须要准确无误,不能含糊其词;

(5)使用多种颜色的笔,并重点标识等引起学习者注意符号;

(6)一个画面内文字尽量少,多用图片代替文字;

(7)要有统一的片头、片尾,要标注制作单位和制作人;

(8)画质清晰,画面配色舒适;

(9)为便于共享,分辨率的设置不宜过高或过低;

(10)对于重点内容或难以理解的内容要标注出来或用字幕加以说明。

6结语

微时代的到来为微课程提供了肥沃的成长土壤。微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如果该领域的研究者和使用者能一起努力,搭建和充实微课程资源库,那么这必然能起到改革教学、造福社会的作用。

国际化课程建设第6篇

世界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高等教育理念的互相碰撞、资源的互相共享、师资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引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大致而言,当代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高等教育中加入国际化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二阶段是共建国际共同教育市场,招收国际生源;第三阶段是推出MOOCS等网络课程,突破空间限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将进一步拓展,特色发展、局部领域的发展和战略性全面发展在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性都会增加[1]。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弥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但同时也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为贯彻落实国家、浙江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精神,加快推进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浙江省大力加强高校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建设。省教育厅文件指出:到2015年,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建设30个外语授课的国际化专业(其中本科20个),50个外语授课的课程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及加快留学生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2014年4月,省教育厅组织了“十二五”普通本科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项目的评审,共立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金融学等20个国际化专业。为避免出现重立项轻建设的问题,真正落实国际化专业建设,切实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本科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必不可少。

一、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制定的原则

浙江省国际化专业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服务浙江省改革开放和转型升级。国际化专业建设要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国际化是在民族化基础上面向世界开放发展,要面向国际但最终还要立足本土,实现大学与区域社会的良性互动[3]。所以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不能是一个适用于各高校各学科专业建设的最低标准,而应该是一个拥有国际水准、体现浙江特色的高标准。所谓国际水准,是指与世界发达国家高水平专业建设标准、世界范围公认的职业能力标准以及权威的国际通用标准等看齐的国际化高标准。目前可以参照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针对工程师技术教育学历互认的《华盛顿协议》《都柏林协议》和《悉尼协议》,欧盟制定的《欧洲资格框架》等等。所谓浙江特色,是指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特色、行业特色以及浙江高校的学科特色。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放眼世界的同时也要立足省内,吸纳浙江省地方行业标准,突出地区以及行业的特点和优势。

二、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的核心要素

国际化专业建设效果要从哪些维度进行评价与检验?即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应该包含哪些核心要素,这是我们在专业建设前就应思考清楚的问题。目前《浙江省高等学校新专业建设基本要求(本科)》》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6个一级指标。《浙江省普通高校本科重点建设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从专业建设规划与保障措施、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教风与学风、质量评价、科学研究以及特色与优势等11个维度进行评价。两者有很多共同点,基本涵盖了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

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的核心要素应该是本科专业建设中最能体现国际化的部分。据此我们认为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的核心要素应包含以下几点。首先,专业教学最基础、最重要的载体是课程教学,所以国际化课程应成为核心要素之一。其次,2003和2005年国际大学协会(IAU)开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在院校层面推动国际化的主要原因是“增进学生和教师的国际知识和跨文化理解”[4],因此国际化师资队伍以及学生的国际自由流动也应成为重要的评价维度。最后,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国际化专业建设推进的必要手段,在评价国际化专业建设质量时也应重点关注。

三、国际化专业建设具体标准

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与发展目标,并结合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经验,我们试图对国际化专业建设的几个核心要素提出具体的建设标准,希望为开发一个具有国际水准、浙江特色的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国际化课程体系

目前,浙江省高校开始陆续培育、建设国际化课程,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授课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三个类别:公共选修课、专业课以及专门为来华留学生设计的课程。国际化课程主要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专业课中开设得较少,主要是一些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如国际关系,以及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如国际商务、国际营销等。国际化课程尚处于零星建设阶段,无法发挥整体合力。国际化专业想要取得好的建设效果,一个科学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必不可少。

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首先要有合理可行的课程建设规划。国际化专业核心课程中,要建设1-2个国际化课程群,即围绕专业,建设1-2个相互间有关联的3门及以上课程组合。课程之间互通有无,共享资源,在教学团队的合力建设下发挥最优的教学效果。其次,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需采用全外语教学,以达到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同步提高。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案例分析型、小组项目、专题研究、DIY作坊、博客互动等。最后,选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教材,一半以上的专业必修课能使用原版教材,这样既可引进国际化教学内容又可与全外语授课的方式互相配合。

(二)国际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为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其国际化的标准可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界定。一是师资结构。国际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应由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中方教师和外国文教专家组成。其中60%及以上的中方任课教师需具有半年及以上的国外学习、工作经历;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参与或承担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或开设相关讲座,专业类外国文教专家应达到外国文教专家总数的50%以上。二是师资培养。要制定专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国(境)外培养计划,机制完善、措施得力、成效明显。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浙江省以及校级公派留学项目,如“浙江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三是师资水平。国际化师资应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能够承担国际化人才培养、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以及进行文化对话与交流。参与专业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合作研究的教师应占专业师资的30%以上。

(三)学生的国际自由流动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高校赴国(境)外交流学生迅猛增加,每年本专科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接近2 000人,派出的交换生、交流生人数接近10 000人。同时来华留学生规模也不断扩大。2014年浙江省高校留学生共计23 817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2.3%。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9 351人,占总人数的39.26%[5]。

国际化专业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建设内容,更应促成学生的国际自由流动,这种自由流动包括中国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以及海外留学生来华交流学习。首先要以多种形式扩大学生出国交流规模,如留学生、交流生、交换生。其中,要保证本专业40%及以上的中国学生具有国外交流学习的经历。同时,要加强教学管理,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学生灵活学习。其次,要重视留学生教育,使国际化专业成为招收留学生的一个品牌。国际化专业外国留学生所占比例应达到30%以上,学历生比例应占留学生的50%以上。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

浙江省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绩斐然,已建立了60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每年高校有近8 000人次出席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中外合作办学已覆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四个层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成效显著[6]。国际化专业要制定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首先要积极与海外大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开展学生交流、交换计划,开展学术交流。其次要结合专业特色成立海外区域研究所,如拉美研究所、欧洲研究所等,与区域内大学、公司开展合作研究,并力争吸引其优质资源来华参与办学。再次要积极开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最后要建立学生海外实践基地,使学生通过专业领域的国际活动,深入了解国外人文背景和社会环境,切实提高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国际化课程建设第7篇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法学专业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比例日益增加,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时维护国家和权益的涉外高端法律人才紧缺,国际对涉外法律人才国际化的能力水平、国际法律知识结构的需求增强。国家加大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推动东北经济复苏和经济振兴,辽宁大学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既服务于辽宁地方经济发展和国际化城市规划建设,是对国家层面的“一路一带”的经济发展政策的积极响应。人才培养目标要和学校的专业定位、师资队伍的发展情况等实际情况契合,“恪守大学自身发展逻辑,结合不同学科教育的自身规律,参考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确定”。辽宁大学法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是:依托优势重点学科的基础和资源,培养能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需要,具备广阔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通行法律规则,能参与国际法律事务,促进地方国际化经济发展并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国际化法律人才。2.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性大学探索国际化办学道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宜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多资源的优势。世界经济学等学科是辽宁大学的部级重点学科,国际化方面的科研成果突出,前期成果积累厚重;新华国际商学院、亚澳国际商学院是辽宁大学对外合作办学的特色院系,国际商事法、国际贸易法等课程的师资力量强;辽宁大学的孔子学院是辽宁大学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资源。(1)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分类分层次的原则。与国外大学有交流合作项目的国际法律人才实验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制上多采用“2+2”或者“3+1”的模式;课程设置上,在国内修读期间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全部按照对方学校的要求,调整授课内容,实现课程学分兑换的无障碍;非实验班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国际化模块。(2)选修课程比例及修读要求等方面做出针对性调整①专业必修课,除因课程属性必须有先修后续的关系之外,必修课不设定先后修读顺序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时间、精力自主选课;选修课全部没有先后修读顺利,学生自主选课。②根据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对能力和知识的需求,在教育部规定的核心课程外,国际化法律人才实验班培养方案增设比较公法、比较私法、比较刑法、国际商法、国际条约法等选修课。③在学分制框架下,选修课学分更加灵活,适当减低限选课学分,提高任选课学分,给学生自由选课的空间,扩展视野。

二、法学专业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满足国际化法律人才学科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学习要求。通识教育平台注重课程设计的公共性、贯通性和综合性,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使学生在多样性的课程选择中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为扩展知识结构和提升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2.专业课程设置体现学位课程学习与职业能力训练相融合(1)学科基础课主要讲授教育部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专业教育平台重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提升专业能力。(2)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对国际化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的支撑:知识要求体现在国际法学知识、比较法学知识和其他部门法学知识,能力要求体现在国际法理论学习能力、涉外案件法律事实分析能力、国际法律事务处置能力和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创新能力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法律语言,表达法律概念、论证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3)专业课程设置体现国际化教学和职业训练的深度融合,通过开设《涉外法律谈判课》《法律外语》等课程,为学生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参与国际化职业竞争提供智力支持和方法指引。目标是让学生熟练运用外语和其他知识技能,参与谈判、诉讼和仲裁、起草文书、设计涉外法律问题的解决方案等。3.国际化课程积淀深厚教学研究成果突出。辽宁大学国际化课程安排,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辽宁大学法学院设立伊始就开设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必修课程。1995年专门设立国际经济法本科专业,开设国际经济法总论、国际贸易法等8门核心课,独立招收本科生,引进一批国际经济法领域专家和青年教师作为师资,培养一批适应对外开放要求的涉外经贸法律人才。1999年,由于教育部统一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专业与法学专业合并,但国际经济法学仍然是我校法学本科生课时量最大的法学专业课。国际法方向的专业课全部参与校级、省级、部级的双语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资源共享课项目、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考试改革项目,教学研究成果突出。例如,开设的《国际经济法学》课程是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部级精品课、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当代国际社会热点问题的法律解读》是辽宁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国际法教师撰写的教学研究论文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三、法学专业国际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能满足国际上对涉外法律人才的能力需求。实践教学体系内的国际化的实践课、实训课均为独立开课,实验项目涉及国际商事仲裁、涉外法律谈判、外事礼仪、中英文法律文书写作、跨国公司企业法务、涉外律师的非诉讼业务、国际争端解决等国际法律实务,实践、实训项目的设计旨在提升学生参与国际事务的综合能力和对跨学科、跨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开设国际商事仲裁实训、法庭辩论实训,遴选优秀学生参加“Jessup(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贸仲杯”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庭辩论赛等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双语竞赛;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等全国性比赛。参加专业领域内的国际性、全国性双语比赛,提升处理国际事务能力。2.以学期制度改革为契机增设比较法课程。夏季学期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充分调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进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结合学期制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探索,把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前沿动态以讲座、报告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以选修课为试点进行尝试:一方面开设《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概述》《美国的财产法概述》《韩国的死刑制度研究》《德语系国家法律制度概论》《日本司法审判制度概述》《欧洲大陆国家的大学教育——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例》等比较法课程,旨在介绍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代表性国家的先进的比较法律制度,扩展学生的比较法领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结合学校通识教育试点,探索与经济学院、商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相关学院的交流和联合教学,在掌握国际经济条约、国际商业惯例和国内法的基础上增加法学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英语、国际经贸谈判等相关课程的经贸知识的理解程度。夏季学期,鼓励法律学生选修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培养社会需要的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的复合型高端法律人才。3.国际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包括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法学院创建“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联动机制,保持与实务部门等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满足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的需要。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国际化建设体现以下特点:(1)实习基地类型包括涉外律师事务所、涉外法律援助中心、司法鉴定中心(涉外案件的司法鉴定结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效力)、人民法院的涉外审判庭、域外学术研究机构和大学等国际化实习实训基地。积极扩展国际化基地的层次和数量。(2)辽宁大学已经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依托学校孔子学院项目,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优秀教师去外国合作国家的孔子学院交流学习,提升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能力,聘任孔子学院的教师成为国际化课程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3)辽宁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是国家司法鉴定人培训基地,是国际化教育密切联系的实训、实习基地,其鉴定检材是实训课素材库的重要来源。中心近年来一直承担国际案件的司法鉴定业务,鉴定案件范围辐射韩国、日本等国家。

四、结束语

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法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国际化法治人才培养还需要在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高校(专业)在建设国际化试点专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支持。

参考文献:

[1]陈雪萍,沈四宝.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要过“两关”[J].中国大学教育,2010

[2]杨力.国际化法科人才培养格局及协同[J].法学,2015

国际化课程建设第8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于1993年设立的,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自办学至今,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思路和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较高的英语水平、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深受欢迎,在考研和出国留学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本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极研究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课教学以及专业设置,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并强调教研相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为前提,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1.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提供专题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实践环节,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并带领学生到海关、港务局、出口加工企业、贸易公司等单位进行实地观摩和业务操作。近两年还带领部分学生到韩国仁川港、韩进航空公司、韩资企业进行参观考察,以了解沿海地区韩资企业的经营方式,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

2.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续五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自2007年起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学院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

3.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学校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现代物流、全球公司战略、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务。具有良好的双语教学师资条件,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都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的经验。双语课均采用原版外文教材,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教师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深受学生欢迎。这些条件都为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2009年现代物流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

三、专业建设思路及保障措施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从自身已有的基础和可获得的资源出发,着力狠抓教学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几个基本环节,力争实现“专业建设科学化,实践无国界化,核心课程双语化。”

(一)专业建设思路

为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专业竞争力,我们拟采取以下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师资队伍、教材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最后,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

(二)保障措施

在上述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1)努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在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按照全校的统一政策在科研经费和津贴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人才。(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资助科研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构建学术团队等办法,促使他们尽快出成果,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晋升职务;对申请优秀课或精品课形成团队所急需的教师要优先予以配备;新补充教师的来源要多样化,鼓励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提高学术水平,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3)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之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和参加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为目的的各种业务培训,做到教研互相促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和外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