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0 15:58:30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表职称论文

知识产权教育为我国知识经济的构建和发展承担着重要使命,这不仅表现在知识产权教育能够促进人们现有思维方式的变革,实现知识经济的人才要求,而且它能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助推力…。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温家宝总理于2004年6月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竞争手段,是企业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科技研发的风向标。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科技工作者、管理者,是发明创造的潜在力量,是实现经济腾飞的主力军,是知识产权的生产者。高校是培养人才,普及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重要主体。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可以培养、激发广大师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树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培养知识产权的应用能力。高校知识产普及权教育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也是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文将对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增强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并激发他们智力创造热情,提高其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能力,促使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科技和制度创新,增强竞争力。

1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现状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智慧成果所有人对其特定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在一定限期内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及时间性的特征。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占有量最终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而如何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管理和运用的能力,就在于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

1.1国外高校知识产权普及现状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德、英、日等国家,高校均开设“知识产权教育”课程普及知识产权知识。美国、日本是世界上知识产权强国,也是最重视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先驱者。美国所实施的“2061”教育创新计划重点强调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要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要求学生了解科技进步的价值及其局限性,掌握包括法律在内的社会科学常识,运用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个人与社会的问题等。日本是世界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最为成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比较重视知识产权教育的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已经把知识产权教育列人高等教育内容。2002年7月,由日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会议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

1.2国内高校知识产权普及现状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民大学,至今也有2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得到了国家和高校高度关注,先后成立了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在一些高校还成立了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由于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知识产权的启蒙教育基本上为空白,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基本上没有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高校除了法律类和法学类学生必须上知识产权课题以外,多数高校只将知识产权课作为选修课开设。

不过,与知识产权强国相比,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与需要继续探索与解决的问题。据调查,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掌握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对学习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有强烈的愿望,但他们获取知识产权知识的主渠道却是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都还比较缺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在知识产权教育普及没有跟得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职称论文

2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知识产权师资力量匮乏

知识产权教育师资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教育的师资数量不足;二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教学经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知识产权学院的十多所高校中知识产权专业教师总数不足500人,其中受过系统知识产权教育或有过海外知识产权学习经历的教师数量更少。目前知识产权专业教师队伍中,理论研究能力相对较强,具备熟练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实践能力的教师非常少。在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学院高校的教学机构中,专职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人员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个人。高校师资严重缺乏很难担负起知识产权普及的重任。

2.2知识产权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多数院校没有把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几近空白,仅仅是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章,部分教师对其内容或者一带而过,或者干脆删节。少数知识产权教育基础比较好的院校开设了知识产权或涉及知识产权内容的选修课,如《知识产权概论》、《法律基础》等,但教学方法上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法理教育而缺少实务技能教育,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其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从而难以系统提升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3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对知识产权教育的层次性认识不足,没有将知识产权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据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有关教育的不足总人数的5%。超过70%以上的高校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教学机构,而且既未设置知识产权教学必修课程,也未设置选修课程。

3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有利发挥高校“教育、科研、创新”功能。大学生:圮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学生都是将来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研发骨干力量,而他们在知识产权方面知识和意识的将直接影响我国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2004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表示要在高校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问题,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点:

3.1高校树立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观念表职称论文

知识产权意识淡漠是导致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实施力度不够的重要原因,要全面推进大学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必须重视大学教育理念,也就是说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关键,首先应解决思想认识层面上的问题,即高校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把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放到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要确定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如同普及外语、计算机教育一样,并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高校教学大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使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掌握相应的知识产权知识,从而学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和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成果。另一方面,成五捌墟的教研室或研究机构,制定具体的教学力案,明确学校知识产权教育方面的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部署,安排落实有关的教学教材和课程设置。

3.2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从三方面解决:一是自主培养;选派本校有一定基础又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或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系统培训,整合到知识产权专职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引进人才;引进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将精通经济学、法学、科技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吸引到知识产权教师队伍中来。三是外聘兼职教师;聘请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人、法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兼职授课或在学校开办专题讲座,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缺陷。

3.3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和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主要有以下3种途径:一是通过知识产权法选修课;二是校内外专家以专题讲座或系列讲座的形式讲授知识产权的知识和前沿动态;三是通过校园展板、条幅、宣传小册、校园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并配合国内有关部门的宣传活动,向学生普及与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可以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演讲课和讨论课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3.4知识产权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将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贯穿到专业教育中,从而实现教学手段的融合。也就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如对于工科学生,可重点介绍专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知识,对于文科学生,侧重有关专利管理、商标和著作权保护方面的知识;根据不同的专业侧重的知识产权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有利于达到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竞争意识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如: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介绍本专业中如何申请专利、如何进行专利信息检索等。

3.5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高校把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是推进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必要措施。借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经验,建议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或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系统传授知识产权知识。同时,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规范教学大纲,以及编写高水平的教材。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应以著作权、专利、商标等法律关系为主线,对不同权利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等进行系统介绍。北京大学陈章美等教授建议把知识产权基本理论作为大学公共课的一部分,以必修课的方式列入教学计划。

4结语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73-01

一、我国高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传统的教育观念,大学生毕业的出走无非是在就业、考研、出国之间的选择,故而,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只是研究型、应用型,缺乏对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的教育培养。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我国高校开始注重于创业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教育。一般的高校都设置就业创业管理机构,设立创业基金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和创业资金,侧重于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教育,注重于创业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把创业教育功利化,达不到自主创业方面的目标要求,创业教育的系统性、普及性相对较差。

与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相比,我国创业教育主要存在起步比较晚、普及程度比较低、社会支持力度弱,教育效果上还没有可以广为效仿的成功案例。目前,阻碍我国高校创业型经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阻碍因素有:1.“创业教育”的开设基本上停留在专题讲座的层面上,没有形成一门体系化的课程;2.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与教材体系的草创性,无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与完备性;3.有待商确的学科归属;4.匮乏的教育资源,没有专门受过培训的师资队伍,没有足够的创业基金,难以寻求的创业基地等等因素,无一不制约着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必须提升认识和思想,才能克服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障碍,迅速地改变这种滞后的局面。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技能的实践活动。而创新性、创造性的技能不只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必须通过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双重熏陶和激发才能生成。故而,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创业教育不只是在创业技能层面上的培训,更是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与价值观进行研究、梳理与推广。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与内容

(一)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第一,优化专业设备,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型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经济管理学科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和理科,它是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与文、理科的专业知识内容的综合交叉学科。根据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进行优化专业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开设或合并某些专业,适当地增加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具有复合性、适应性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

第二,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经济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高校的经济管理教育应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故而,应改革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多元化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生产与教学匹配,工作与课程同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管理需要经济管理者内在潜力与创新能力,故而,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苏格拉底曾说:“真正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内部,需要的仅是唤起知识,使之达到意识的境界。”所以现代教育不但是传授各类知识,更是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创新能力。经济管理的课程应更多采取双流沟通的教学,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发挥其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从而改善其心智模式。

最后,建设师资队伍,注重其素质完善与技能的综合。师资队伍是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外的话多经济管理院校的教师都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参加政府或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一方面丰富其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提高其教学质量。结合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可以尽量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另外,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或高级管理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 细化与展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创造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是高职综合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创业活动是以创新和创造等活动为基础,将理论知识转化具体实践,在实践中创造财富,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性的复杂活动。高职院校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务必同样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决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使学生树立创业理念与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逆商与实干精神,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环境,自我创业,进而创富。所以,新型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务必以夯实素质教育为基础,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业技能,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智慧,拓宽其视野,又要传授其综合理念知识;既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又要有坚定的执行力与领导力。所以,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的深化与实践。

2 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是培养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基础。有“事业心”、“开创性”、“个人特质”的人才是创业素质的人,是未来社会的创建者。他们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责任感。所以,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同时进行养成教育,加强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智商、情商与逆商的三商融合,使每个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正确地面对人生所遇到的各种挫折。

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素质。目前的创业多是利用知识含量提升产品竞争力的知识产业化的过程,传统的创业教育已不能与之相符。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将知识与经济资源优化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务必坚持专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的三位一体的全面培养与提升,使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素质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有着创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有着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创业思维与创业素养。

4 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改革现在培养与管理模式,要学分制与弹性学习制度并行实施。创业活动需要更多自由时间和空间。高职教育传统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设计与充分发展。所以,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学制改革,实行完全学分制,进行弹性学习,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考核方式。高职教育要允许学生跨系统跨专业流动学习,形成多学科多技能的知识架构,并灵活选择学习时间,考核方式丰富化,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学习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

三、财经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借鉴国外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市场需求,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高职院校应构建“宽、厚、强、高”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宽”是宽口径,即专业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厚”是厚基础,即专业知识的基础厚实,自学能力强;“强”是强实践,即创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强;“高”是高素质,即创业的综合素养高。而这些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的各要素来实现,即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灵活进行教学组织与培养机制的灵活化,多元化构建实践环节等。

(一)制订适合于创业型经济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计划。高职院校将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首先要制订能够体现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体现出培养创业型管理人才的创业意识与能力等内涵。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注重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的优化,校内课程与校外课时的合理化,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实践空间,注重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创业教育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二)优化适合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是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应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需要,进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首先,科学设置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调研为基础,依托现有专业建立新专业,与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其次,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使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具备较宽的专业知识面与厚重的专业基础,能够实现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相互交融。

第三,整合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基于创业素质的综合化,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以学科与专业为纽带,整合文理科,开设一些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复合性等综合学科。

最后,打破专业障碍,放宽学生的专业选择权。

(三)构建适合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基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化与人文化,高职院校应灵活系统地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 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同步化,优化教学过程。创新适合于创业型经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实现其教学过程合理化、最优化。

2 生产技能与教学内容的相融合,更新教学内容。基于生产实践,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完善学生的人格与素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3 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授人以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注重终身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着重于学生创新技能与创业思维的培养。

4 加强实践训练,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技能的重点是实践训练,注重其创业意识的树立与创业技能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注意实践训练第一,构造实践教学体系,处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教学环节,整合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构建一个教学内容逻辑性强,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第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的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第三,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产学研全作教育。使学生在直接深入到企业的运营中,培养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全面技能的训练,提升创业活动所必须的综合技能与综合素养。

四、探索适合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非教学途径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第3篇

人文教育就是学校不再把培养大学生的知识作为日常教学的唯一目标,而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为社会培养懂得世俗学问、有人道主义精神、有品德和能力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人。因此,人文教育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

1.1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和其他文化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化体系,也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精神内涵。但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共同影响下,无论是体育文化体系,还是体育精神的内涵,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促进人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奥林匹克文化作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流,在向全球推广时,也在不断的接受着世界各地文化体系的影响,其文化内涵也在多种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整合,进而使其人文精神更加丰富。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的现实语境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崇尚和谐”等精神特质逐渐和其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而在华夏大地上形成了另类的“独特风景”。[1]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1.2加强人文教育是健全大学生人格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的比较丰富,而本专业以外的其它专业知识了解的却很少,尤其是体育专业人才,对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明显掌握的不够。高等院校忽视人文教育,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极易造成学生之间不良风气的形成,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时常发生;言谈举止轻浮,缺乏涵养,生活情趣单调乏味等。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改掉自身的坏习惯,积极树立健全的人生品格。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目的不在于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而是教给他们伦理与道德、情感与责任,是要综合体力、智力、情趣、伦理各方面的因素,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使其人格丰富多彩。[2]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事业,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能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合格的“公民”,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味。

1.3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

在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影响下,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糟粕思想也流入到中国,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等思想,对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了严重影响。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由于人生经验不足,辨别外来文化好坏的能力有限,极易受到这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此外,大学生的思想激进,好奇心很重,极想尝试的思想,也是他们成为世界文化的首先接触者。由于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对外来文化进行鉴别,就容易走进误区,形成一些不良思想,如不思上进、安于现状、贪图享乐以及“有钱是兄弟,无钱是仇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对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净化大学生的心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艰苦奋斗、居安思危的优良品质,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

1.4高校加强人文教育,是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也进入信息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这就要求人们要适应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为此,就必须对人们进行智力教育,也就是要对人们进行智育。所谓“智育”,就是对人们进行开发智力的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尤其重要。人文教育以智育为核心,并不是说体育就失去了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是丰富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这说明高校体育教育除了可以强身健体、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勤劳、博爱、民主、尊重等人道主义精神。对高校体育教育地位的肯定正是人文教育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价值观的充分体现,也是对高校体育教育重要作用的肯定,正是因为此,才使高校的体育教育有了强大的思想基础,也为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2我国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现状

虽然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就促使高校更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这就忽视了人文教育在日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教育,往往注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和艰苦意志品质的培养。久而久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都有所提高,但也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因此,我国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现状还是非常严峻的。

2.1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广义来说,就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提高与培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文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逐渐缺失了人文素质教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重武轻文的体育思想导致高校体育教育缺少人文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就是能够用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这种单一、保守的体育思想严重制约着人们的体育观,对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回首人类的发展史,不管是西方体育,还是中国的传统体育,最早都与战争中的士兵训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技能的培养就成了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只能成为体育教育的冰山一角。这种重武轻文的体育思想,严重导致了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2.1.2重文轻体的体育思想导致人文知识素养的薄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难就业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而相对应的就业岗位增加的却不是那么明显,有些城市就业岗位还有明显的下滑趋势,这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促使高校更加注重知识的培养。重文轻体就是高校的教育过于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素养的培养。在高校的体育日常教育中,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身体强化训练,而对体育文化知识却很少涉及。有些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只在大一、大二开有体育课程,大三、大四就不再开设体育课,这就严重削弱了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知识的培养。因此,重文轻体的体育思想导致了人文知识的缺失与薄弱。

2.2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要力量,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能否在体育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然而,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大多都是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他们之前在学习体育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导致高校的体育教师人文素质普遍不高。教师是大学生成才的引路人,也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自己要尊重科学、严于律己、实事求是。此外,体育教师缺乏丰富的知识面。我们要做一个能够随社会发展的教师,必须要努力读书,拓宽知识面,勿固守专业疆域,要终身受教。[4]由于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大多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体育特长生,缺乏丰富的知识面,就很难在体育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较好的人文素质教育。

3加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对策

3.1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人文修养

教师是高校开设某项课程的重要力量,也是大学生学习、效仿的对象。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要力求精神抖擞、情感丰富,对讲解的体育知识要形象、直观,易于大学生理解。体育教师要以丰富的情感、渊博的知识,在学生中树立一个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形象,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加强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是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重要前提。因此,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人文修养的提高,以便更好的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3.2高校体育要转变教育观念,使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长期以来,高校的体育教育观念就是体育是强身健体、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人生品格的重要手段,这种单一、保守的体育观念,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体育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寻找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使体育教育能更好的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而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实现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首要前提。高校体育教育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人文教育为基础,注重大学生人格整体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3提高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思维意识

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主要有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形式,将两者有机的相结合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知识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体育理论课上,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力。在体育实践课上,体育教师可以将人文知识融入到一些游戏中,使大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人文知识。体育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人文知识制作成形象、直观的课件,让大学生来分析人文知识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价值。因此,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思维意识。

4结语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第4篇

关键词: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要求,公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任务重、压力大。如何提高公安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公安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努力锻造一支有师德、业务精、结构好、活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关系到公安教育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事。

一、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目前,有关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对“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基本的界定为:公安院校教师在高校教师师德规范的指导下,在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人的发展要求,对在校学生实施课堂内与课堂外教育与指导的各项能力的总和。这个界定涉及师德规范、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和人的发展要求,最终的落脚点是对在校学生的课堂内外的教育和指导。

二、新形势下提高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一)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安教育体制历经了多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在办学模式方面也根据不同时期所处的时代背景不断探索,几经改变。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公安政法干部学校的在职培训,到20世纪80年代公安系统的成人教育,到20世纪90年代的公安普通学历教育的人民警察学校,直至进入新世纪公安教育与非公安教育协同发展、高等学历教育与在职继续教育培训共存的办学模式的公安院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其指导下的《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为公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了积极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公安院校面临着公安职业化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一方面,在学历层次上,由中等专科教育、高等专科教育转向高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另一方面,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发生着变化。新形势下的公安院校不仅为公安机关培训预备警官,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公安教育的改革形势,充分履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任务,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公安院校的职责所在。

(二)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公安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公安机关培养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公安专业人才。由全国公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报送教育部的《全国公安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15—2018年)》提出,未来几年,要以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实战型公安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公安高等职业院校转型发展为抓手,坚持政治建校这一根本,围绕质量提升这一核心,贯穿内涵建设这一主线,强化公安特色这一关键,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化公安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公安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贡献力量。这些都对公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公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公安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加快公安高等院校转型期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教师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传递者和创造者,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必不可少。随着公安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公安院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学生对于公安专业知识和相关公安技能的要求。拥有坚实的公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博学的文化常识、丰富鲜活的教学实践及相关的教育科学知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公安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公安院校教师不仅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同时,身处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只有做到坚定政治信念、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安院校教师。

三、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

通过提升教学水平、锻造科研功底和积累实践经验等手段,使得当前公安院校教师树立最新的公安教育理念,掌握一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公安高等教育事业不懈追求与创新的精神,是促进公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争创一流的教学水平

公安院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通过知识的传递,使得公安院校学生积极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思维模式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表层效果。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知识已经不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公安学科相关奥秘的精神。众所周知,教育更应该注重人心灵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和灵魂的升华。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公安院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有可能力争一流的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公安院校教师要按照以下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首先,要不断学习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中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比如,清楚课内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各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及相关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相结合等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断更新公安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品质。其次,公安院校教师也要建立自身的教学哲学,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公安院校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作用,通过教学活动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等。最后,公安院校教师有责任为在校学生的学习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使用不同的评估策略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心理,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层面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集中学习注意力,在课堂外保持探求知识的乐趣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人,而是有着鲜活的独立思想的行动者。2.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时期,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指引学生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引领者。根据部分公安院校毕业生反馈的信息,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有些知识和技能已经过时。因此,公安院校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唯有此,才能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应着重培养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和掌握相应专业技能的能力,学生凭借着自己终身学习能力的这个利器,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岗位要求,适应社会发展。公安院校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本人就必须是一个称职的且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者和不断创新的研究者,用自己在教学科研中呈现出的敬业精神给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的创新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

(二)锻造扎实的科研功底

教育科研能够促进教师完善知识结构及知识更新、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驾驭学科专业内容等方面的能力,而要使教育科研在实际中真正发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则需要教师树立教育科研理念为日常教学服务。日常教学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重复性,而这一特性容易使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产生固化的思维定式,更甚者会出现职业倦怠。而教育科研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为科研提出问题研究的方向,在科研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公安院校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知识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反思、再次实践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持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锻造扎实的科研功底,从而有效提高公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众所周知,公安教育属于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公安院校承担着公安警察后备人才培养、在职人民警察培训和警务研究等职能,担负着为公安实践服务培养公安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提高公安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公安院校实践教学工作势在必行,通过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探索实践公安院校“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公安院校学生在操作层面掌握更多丰富的鲜活实战经验,使教师的多种公安专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培训机制常态化是公安院校教师积累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实际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要不断加强公安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公安院校应本着“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原则,使培训制度常态化、机制化。公安院校每年都要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选派相关教师走出公安院校大门,多参与有关公安专业发展的研讨会、典型案例分析会、与一线民警的座谈会,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攻读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到公安大学或者警官学院进修。综上所述,新形势下,提高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是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安院校教师作为教学的承担者,对于公安院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公安院校要注重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加强实践训练,促使教师道德能力和素质实现整体推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摸索出适应公安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而完成公安人才培养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建设.“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中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公安教育,2011(1):65-67.

[2]许敏.创建与完善教官制:实现公安师资队伍建设在制度层面的突破[J].公安教育,2010(1):21-24.

[3]王占军.试论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的有效开展[J].教育与职业,2011(7):167-168.

[4]闵政,王硕文.公安院校专业教师每三年警务实践不得少于六个月[N].人民公安报,2010-11-26(5).

[5]谢军.关于高职高专公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4):8-12.

[6]朱孝平.当前职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与方法评述[J].职教论坛,2009(5):4-6.

[7]张新华.关于公安民警在职教育培训新模式的思考[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18-20.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第5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现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2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必将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是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兴旺及民族素质的提高,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学历状况

教师的职称、学历是衡量教师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训练的潜在能力。据等人2001年对上海、西安、广州等地的调查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拥有高级职称的占20.46%(其中正高的仅为1.86%),而日本全国高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6.3%。1997年底,我国1032所普通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8.9%、28.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28.2%[1],而美国的高校体育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占95%[2]。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高学历人才奇缺。

(二)普通高校教师的科研状况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进一步实施,人们对科学的研究工作也愈来愈深入,尤其在当前职称这根指挥棒的导向下,高校教师对科研也越来越重视,并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问题仍旧严重,据调查表明,高校体育教师近3年发表的人均论文为0.387篇/年,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以上的人均论文仅为0.197篇/年,与高校科研要求不符。

(三)普通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

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除在专业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占优势外,在文化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缺陷。面对全球知识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新趋势,面对学校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校体育教师应学习多方科学,培养多种能力;学习外语、计算机,以便将尽快获取国内外的先进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提高教学质量。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知识经济的建立,给“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就是财富”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含义。但目前,由于整个体育师资队伍的地位低、待遇差,加上工作环境艰苦,又得不到重视,工作中付出的艰辛与他们得到的待遇形成明显的反差,造成许多体育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增强做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要甘于清贫,埋头苦干,教体育人,为人师表。

(二)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技术在既综合又分化的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系统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科学文化知识大致由普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构成,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博士在北大论坛上指出:普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是新世纪对体育教师的又一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树立“大体育”的概念,通晓“大体育”知识。掌握知识面宽的人体科学知识,深层次的专项活动理论与技术,新颖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掌握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明显优于目前体育教师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体育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据曾吉等人1999年对武汉地区21所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19名教师中,患肝病的占51.9%,患胃病的占8.8%,劳损的占7.8%,慢性咽炎的占51.9%。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已步入一个“高心理负荷时代”。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彻底铲除那种“锻炼身体还不是当务之急”、“体育教师年轻,用不着锻炼”等错误想法。应立足于国家、民族的高度,尽快建立其自我保健意识,注意劳逸结合,以“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为目标,终身进行科学锻炼。

(四)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

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直接要求是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高校教师就要敢于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不惟心,不惟上,不迷信教条,不盲从权威,用创新思维、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设计、实施、评估、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将获取的信息迅速的加以分类、整合,创造出新方法、新思想,提出新设计、新创意、新模式。

三、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建设的途径

(一)切实加强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改革培养模式

从整体上看,体育教师基础文化水平多数低于其它学科的教师,理论知识不够厚,教学能力不够强,极大影响学校体育质量的提高。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师资主要来源于研究生,改革高等体育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改革体育院系的研究生招生模式,重视生源的文化素质

当前,体育院系研究生招生与其它专业相比,存在着规模过小,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不理想的现象。高校体育院系只有改变招生模式,重视文化素质,狠抓学生知识素

质的提高,才能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吸收其它专业人才从事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

其他专业的人员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可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取长补短。同时,在综合性院校开办体育专业硕士点,鼓励同等学力其他专业的学生报考体育专业,利于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技术的创新。

3、调整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就要求体育院系调整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增加一些与体育有关的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与学生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健康的知识与方法、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生存的常识,以及一些生活体育、休闲体育的内容等等,不断拓宽其文化内涵,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加强高校在职教师的培训,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高校教师在岗培训应规范化、目标化、科学化。培训应采用业余与脱产并举,通过各种讲座、教学演示、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组织一批业务拔尖的优秀教师出国学习、短期培训,或定期邀请国外体育专家讲学,进行交流;加大在职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增设体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准许体育教师短期离岗培训外语、计算机,离岗进行科研等也不失为加强在职培训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管理

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途径。目前,多数高校体育院系现行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健全和落实教师考核制度,建立风险与效益并存的制约机制。让高标准与高待遇挂钩,未达标者应承担风险。在实行聘任过程中,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心设计和实施导向性政策和措施,处理好教师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关系。建议管理者多注意“感情投资”,与教师建立密切的感情联系,关心他们的个人成长,尊重他们的自尊精神,多为他们创造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四、对普通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建议

(一)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不高

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少,学历偏低;专业过于集中;综合教学能力较差,理论、技能、科研和工作能力达到较好以上的比例小;外语、计算机水平低;裁判员的培养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待遇低,工作不受重视

影响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表现在教师的思想不稳定,敬业精神不够;现有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工作条件差,收入少,不受重视;缺乏岗位竞争机制和制约机制。

(三)改变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

在综合性大学开设体育专业硕士点,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设多学科梯队,培养学术带头人;建立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等,也是加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四)加大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能力

对中青年教师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加强职业信念、师德修养、法制观念和大局观念的教育;实行导师制,对中青年骨干教师逐步落实培养导师,落实传、帮、带任务和措施。

(五)大力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高校体育除了要把现有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搞好外,还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把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放在重点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第6篇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必将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是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兴旺及民族素质的提高,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学历状况

教师的职称、学历是衡量教师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训练的潜在能力。据等人2001年对上海、西安、广州等地的调查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拥有高级职称的占20.46%(其中正高的仅为1.86%),而日本全国高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6.3%。1997年底,我国1032所普通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8.9%、28.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28.2%,而美国的高校体育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占95%。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高学历人才奇缺。

(二)普通高校教师的科研状况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进一步实施,人们对科学的研究工作也愈来愈深入,尤其在当前职称这根指挥棒的导向下,高校教师对科研也越来越重视,并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问题仍旧严重,据调查表明,高校体育教师近3年发表的人均论文为0.387篇/年,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以上的人均论文仅为0.197篇/年,与高校科研要求不符。

(三)普通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

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除在专业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占优势外,在文化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缺陷。面对全球知识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新趋势,面对学校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校体育教师应学习多方科学,培养多种能力;学习外语、计算机,以便将尽快获取国内外的先进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提高教学质量。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知识经济的建立,给“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就是财富”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含义。但目前,由于整个体育师资队伍的地位低、待遇差,加上工作环境艰苦,又得不到重视,工作中付出的艰辛与他们得到的待遇形成明显的反差,造成许多体育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增强做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要甘于清贫,埋头苦干,教体育人,为人师表。

(二)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技术在既综合又分化的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系统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科学文化知识大致由普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构成,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博士在北大论坛上指出:普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是新世纪对体育教师的又一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树立“大体育”的概念,通晓“大体育”知识。掌握知识面宽的人体科学知识,深层次的专项活动理论与技术,新颖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掌握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明显优于目前体育教师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体育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据曾吉等人1999年对武汉地区21所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19名教师中,患肝病的占51.9%,患胃病的占8.8%,劳损的占7.8%,慢性咽炎的占51.9%。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已步入一个“高心理负荷时代”。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彻底铲除那种“锻炼身体还不是当务之急”、“体育教师年轻,用不着锻炼”等错误想法。应立足于国家、民族的高度,尽快建立其自我保健意识,注意劳逸结合,以“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为目标,终身进行科学锻炼。

(四)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

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直接要求是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高校教师就要敢于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不惟心,不惟上,不迷信教条,不盲从权威,用创新思维、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设计、实施、评估、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将获取的信息迅速的加以分类、整合,创造出新方法、新思想,提出新设计、新创意、新模式。

三、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建设的途径

(一)切实加强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改革培养模式

从整体上看,体育教师基础文化水平多数低于其它学科的教师,理论知识不够厚,教学能力不够强,极大影响学校体育质量的提高。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师资主要来源于研究生,改革高等体育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改革体育院系的研究生招生模式,重视生源的文化素质

当前,体育院系研究生招生与其它专业相比,存在着规模过小,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不理想的现象。高校体育院系只有改变招生模式,重视文化素质,狠抓学生知识素

质的提高,才能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吸收其它专业人才从事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

其他专业的人员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可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取长补短。同时,在综合性院校开办体育专业硕士点,鼓励同等学力其他专业的学生报考体育专业,利于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技术的创新。

3、调整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就要求体育院系调整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增加一些与体育有关的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与学生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健康的知识与方法、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生存的常识,以及一些生活体育、休闲体育的内容等等,不断拓宽其文化内涵,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加强高校在职教师的培训,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高校教师在岗培训应规范化、目标化、科学化。培训应采用业余与脱产并举,通过各种讲座、教学演示、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组织一批业务拔尖的优秀教师出国学习、短期培训,或定期邀请国外体育专家讲学,进行交流;加大在职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增设体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准许体育教师短期离岗培训外语、计算机,离岗进行科研等也不失为加强在职培训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管理

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途径。目前,多数高校体育院系现行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健全和落实教师考核制度,建立风险与效益并存的制约机制。让高标准与高待遇挂钩,未达标者应承担风险。在实行聘任过程中,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心设计和实施导向性政策和措施,处理好教师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关系。建议管理者多注意“感情投资”,与教师建立密切的感情联系,关心他们的个人成长,尊重他们的自尊精神,多为他们创造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四、对普通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建议

(一)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不高

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少,学历偏低;专业过于集中;综合教学能力较差,理论、技能、科研和工作能力达到较好以上的比例小;外语、计算机水平低;裁判员的培养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待遇低,工作不受重视

影响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表现在教师的思想不稳定,敬业精神不够;现有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工作条件差,收入少,不受重视;缺乏岗位竞争机制和制约机制。

(三)改变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

在综合性大学开设体育专业硕士点,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设多学科梯队,培养学术带头人;建立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等,也是加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四)加大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能力

对中青年教师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加强职业信念、师德修养、法制观念和大局观念的教育;实行导师制,对中青年骨干教师逐步落实培养导师,落实传、帮、带任务和措施。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2.021

1 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1 体育教师知识素质

教师坚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作为体育教师也不例外。高校体育教师要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三大类:

1.1.1运动项目理论知识

掌握各项体育运动项目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例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运动项目,体育教师不仅要了解教学大纲要求,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发展自己的专业项目,做到精细研究、系统学习、探索前沿[1]。

1.1.2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

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对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以及进行更为专业的体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类知识一般包括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运动人体力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等。

1.1.3 体育教育理论知识

对体育教育理论知识良好的掌握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体育心理学相关知识更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的心理辅导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此类知识包括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体育概论等。

1.2体育教师能力素质

体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丰富自身竞赛组织能力以及运动队训练等专业能力素质[2]。

1.2.1 体育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优秀的教学能力是保证学生学习体育专业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探索体育科研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能力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1.2.2体育科研能力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时代瞬息万变,新的运动技术和新的运动理论正在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不断更新,若想将这些高、精、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自如,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科研方面加强自身素质,及时、正确地接受和学习新知识,将新知识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3]。

1.2.3体育竞赛组织能力

各项体育竞赛是对教学和训练的效果进行检验的手段,而高校体育教师正是全权负责这些竞赛的人,工作事无巨细包括竞赛的申办、赛程的编排、场地器材的准备、学校人员的协调、比赛的裁判等等。可以说,体育竞赛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验更是对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

1.2.4运动队的训练能力

高校运动队不仅是学校显示自身实力创造优异成绩的利器,而且也是与其他学校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学校运动队发展的好坏与学校整体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活动的同时对于运动队的训练也需要付出同等的心血,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运动队训练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

1.3 体育教师道德素质

教师常被人称作“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足可以看出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崇敬之情,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心态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而高校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特殊性在于,体育教师在上好理论课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在操场上对学生进行身体练习,这种体力和脑力并存的高强度工作无疑需要体育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贯穿到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和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些方面对学生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在学习教师教授的体育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教师上述方面的影响[4]。可以说,体育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道德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言行一致,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2 当前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现状

向山东省20所全日制高校200名体育教师发放《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现状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2份,回收率96%。

2.1年龄及性别比例失调

由表1不难看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整体出现了老龄化趋势,20-29岁的年轻人只占到12.5%,而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却占到了45.8%,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是新入职教师的3.7倍,30-39岁和40-49岁区间的教师数量相近但也存在缺乏的现状。老教师虽然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无论是从体力还是学历方面都不如年轻教师更具竞争力,无论是在新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体育科学研究中都有局限性。因此我们既希望老教师继续发挥经验优势指导年轻教师[5],也希望年轻教师将新的教学管理经验应用在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二者相互补充达到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目标。

从表2中可以看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失调,男性139人占总人数的72.4%,而女性只有53人占总人数的27.6%。男性教师是女性教师的2.6倍。虽然体育专业有其特殊性,但在教师选择上,应考虑到男性与女性各自的性别优势和劣势,平衡二者的关系,做到均衡发展。

2.2 整体学历水平偏低

从表3中不难看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以本科学历居多,共87人占总人数的45.3%,其次则是大专及以下学历共56人占总人数的29.1%,博士在高校体育教师学历中所占比重最小,只有8人占总人数的4.2%,硕士学历次之,41人占总人数的21.4%。就总体而言,本科以上学历只占到总人数的25.6%,本科及以下学历在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学历中占据主导地位。当今社会知识就是力量,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6]。因此,一方面在教师招考中多吸收高学历人才加入到高校体育教师的队伍中,另一方面针对已入职的教师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2.3整体关注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体育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人们大都对于那些能为国争得光的奥运健儿心存崇拜,但普通学校体育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至全社会小到本学校体育教师的受关注度有所下降。这种非平等待遇常年积累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工作的懈怠,从领导到教师,从硬件到软件,都制约着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的热情,体育教学条件的简陋,让体育教师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7]。加之在这个教学只要分不要命的年代,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已经被高分所代替,高校体育教师的付出和汗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样极大地挫伤了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无形中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脚步。

3 提高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对策

3.1 拓宽选拔渠道,积极培养年青一代体育教师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日新月异让人才成为21世纪最宝贵的财富,各行各业不停地招贤纳士之时高校体育教师的选拔也应一改往日的陈旧的模式,将能力作为首要评选标准[8]。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首选的能力就是教学能力,应该顺应新课改精神积极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体育教师,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新奇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丰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学生所能用到的体育知识以实践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贯穿在日常体育课堂中。除此之外,作为高校体育教师的另一主要能力就是科研能力,良好的科研能力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和探索,有助于培养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以及创新教学方法。教师的选拔从范围上也应该进一步拓宽,不能仅限于过去对师范专业对口学生的吸收,而是需要广泛吸纳综合类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这对于教师队伍的发展起到了多元化的促进作用。

3.2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现代高校的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必须要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系统地培训,针对自身弱项着重进行补充,有的放矢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从时间上来说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体系应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短到小组例会学习,长到职业生涯规划都需要安排系统有条理的学习,从培训内容上来说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体系也应借鉴学生的选课制,将主动权交到各位教师的手中,自己选择对日后工作或自身发展帮助较大的培训参加[9]。这样一来,培训不再是形式而已,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教师会将这种培训当成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态度也会更加端正,教师培训机制与教师素质提高就形成了必然的联系 [10]。

3.3增大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投入,提高学科关注度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教育的成效日趋显著,这说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和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相比于其他学科的投入,体育教育事业无论是从政策支持方面还是资金支持方面都显得捉襟见肘,上到学校体育教学硬件的配备、体育教学理念的革新,下到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体育教师的培训晋升等等。这些方面无疑是阻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绊脚石,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就迷失了发展的方向,没有有利的资金支持很多校际间的竞赛就无法举办,高校体育教师的热情日渐衰竭,导致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11]。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在于教师自身端正态度,更需要领导层明确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上至政府下至学校各级各类领导都应加强对体育学科的关注度,在理论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为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多做贡献。

(山东交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r201233)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6.

[2]杨占明.体育教师素质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33.

[3]李超雄.试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J].安徽体育科技,2003, (3):72-73.

[4]安红.析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3):102-104.

[5]谭沃杰.高校体育教师能力发展的要求与培养[J].体育与科学,1999,(1).

[6]吴正先.跨世纪体育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信阳师院学报,1999,(3).

[7]李 凌.构建新世纪高师体育教师素质框架[J].体育师友,2000,(4).

[8]张晓虹.浅谈体育教师的素质[J].体育学刊,1999,(3).

[9] 晨 枫.担负起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责任(J).中国教工,1999,(12).

[10] 徐金明.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教工,1999,(6).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专业能力 标准 构建

[作者简介]李芹(1973- ),女,河南新蔡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教学管理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广东 广州 510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tjk14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71-03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强调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认为它不仅是提高教师教学育人质量的重要条件,而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为开展教师教育培训提供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标志着我国教师的专业地位在法律上已经得到确认。随着我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专业能力标准》的颁布(2004),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不少学校展开了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制定的探索,但主要集中在初等和中等教育方面。高职院校相对于一般普通高校发展较晚、类型不同,但目前无论在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方面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任务的主要实施者,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对高职教师的重要引领作用,但目前有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呼吁层面,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策略和实践操作研究得较少。结合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内涵,同时通过分析我国《教师法》《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条件》等政策性文件中隐含的相关内容,探讨我国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科学合理建构课题应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重任。

一、我国官方文件相关内容的解读

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进程开始较晚,因而,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规范的关于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政策文本。但我们能够从其他相关政策文本中找到其中隐含的对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我们确定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政策和管理性文件对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了相关规定,这是制定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根本方向性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0条关于教师资格的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其中第11条中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教师资格条例》第8条对认定教师资格者教育教学能力的规定是:(1)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现行实施办法基本上是:非师范类毕业生加试教育学与心理学,师范类毕业生可免考);(2)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此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等要求。这些政策文本对高职教师的入职任资标准做了基本规定,即凡达到上述学历、资历、身体条件者都可在高职院校任教。但这些规定比较笼统,只是对高职教师的基本入职规定,与一般高校教师任职资格无异,无法体现高职教师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的特殊任资要求,更不能体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性。因此,要深入了解有关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我们还须参考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条件。

二、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现状评析

目前,我国部分省份如广东、安徽、江苏、福建等已经实行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任职资格评定制度。正是由于看到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和一般普通高校教师任职要求的本质不同,高职高专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才从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评定中单列出来,这在教师任职资格评定史上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好的引领,自然也可成为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下面以《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指南》为例,分析广东省高职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条件。该评定标准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系统全面。内容涉及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实验实训、生产实践经验、科研能力、思想态度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要求,考察系统全面,职业性和高等性特点兼顾;(2)层级分明。不同级别的高职教师知识、技能等每一方面的内容既前后一致,又有一定的区分度,从低到高层级分明;(3)突出重点。6个评定项目中的前4项从不同侧面分别谈到了对不同级别的高职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要求,凸显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强调高职教师实验实训教学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这是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分不开的。

理论的构建往往是完美无缺的,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近几年广东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总体状况来看,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由于技能、实践经验等本身的复杂性和难以测量性,以及职称评定本身的规模宏大而时间集中短暂,高职教师评价结果的最终衡量往往还是回归于学术和科研,侧重于评定项目中的第五项,即研究课题和的级别和数量,同于普通本科院校。此外,上述评定项目还没有顾及到高职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的区别,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借鉴国外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一种层级分明、操作性强,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有效衡量、考核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尽快引领各级各类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成熟成为当务之急。

三、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能力标准框架的思考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而鲜明的职业性,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其特点则表现为高等性。结合高职院校的特性,我们可把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内涵规定为:是教师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实践任务所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的综合性规定,具体体现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品质素养等模块内容。每一模块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子模块得以支撑和反映。

(一)专业品质素养

专业品质素养,也可称为职业品质素养,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对于所从事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判断,主要包括: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动机和良好的心态,是否热爱高职教育事业,是否愿意自觉自愿从事高职教育教书育人工作,是否具有职业自豪感。专业品质素养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观念层面的东西,在教师专业能力构成要素中处于冰山的底层,但却决定着外显行为的结果和质量优劣,是开展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条件,是对高职教师的共性要求,具有普适性。据调查,从总体上看,当前高职教师在事业心、自信心、自豪感、进取心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偏低,各项目支持度不足50%;相当多的教师缺乏职业教育改革的勇气和热情,墨守成规,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授课,积极主动参加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教师不到20%;选择该职业的动机,因为稳定和有寒暑假约占80%;超过70%的高职教师对工作不甚满意,部分教师甚至有跳槽或者转岗的意向。由于传统观念、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管理体制和工作压力等各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高职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专业知识结构

专业知识结构是高职教师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类知识的构成要素及综合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合格的高职教师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扩大知识面,形成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也叫实践策略性知识)的“三位一体型”知识结构。也有人提出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1)本体性知识,即从事某一专业所特有的学科知识,如高分子原理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等;(2)实践性知识,即高职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课堂情景创设和调控知识,源于教师教学经验的反思和积累;(3)条件性知识,即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行业知识,如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高职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当前,我国高职教师一般都受过系统的本科以上教育,所以学科性知识或者本体性知识比较扎实,但由于缺乏职业热情和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专业实践性知识相对较弱,较大地影响了高职教育质量。

(三)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教师从事专门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是高职教师完成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能力条件,主要包括理解和把握高职生心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情景创设能力、教学组织监控能力、教材开发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等。这些基本能力应该能反映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下面就这些能力有选择性地做一简要解析。

1.掌控高职生心理的能力。高职教育发展很快,但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仍把它看作低于重点高校、一般高校的三流教育,不少高职生是带着无奈的心情进来的,再加上多数是独生子女,娇气畏难、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问题较多,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学习生活,从而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体贴、鼓励和开导。自古以来,在对学生施以教育时,都主张要在理解学生知、能、态度的基础上,施以合适的教育,即因材施教。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具备了解高职生心理的知识和能力,在充分了解高职生的学习基础、心理发展动向和特点、规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教学组织监控能力。它是高职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指高职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控制和调节的对象,并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调整以确保成功的能力。具体反映在高职教师的执教方面,一方面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发展前景,具有本专业领域内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熟练使用教学的技能技巧,保证高效、正确无误地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则要求专业实践课教师,必须在本领域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能够用简洁的语言,熟练的技能,启发、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是学生掌握具体操作技能。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高职教师要时刻注意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真正落实。它是高职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

(四)教育科研能力

教学与科研相长。高职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认真执教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实践积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能够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目前高职师资教学科研能力整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中专升格上来的部分高职教师相对缺乏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低,不少教师甚至不会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不会填写课题申报书,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则有赖于教师教学科研活动和经常性的课堂反思与总结,同时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也要求培养的高职生要有一定科研素养和和写作能力,“己不会何以教人”,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并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尽快提高高职教师的科研素质。

(五)专业技术能力

高职教师有没有行业经历和实践,有没有(职业)专业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这也是高职教师与一般普通高校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本质不同所在。高职教师(职业)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是指在相关的职业环境中,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术规范和职业态度去解决职业活动问题的各种能力,包括专业动手操作能力、专业市场调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行业发展跟踪和观察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体现为:高职教师要具备企业经历,具有一线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具备了解和开展相关专业市场调研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对行业发展不断跟踪和分析的能力,对专业技术不断革新的能力等。当前,我国高职教师学科知识够用、实践能力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强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面临的共同责任。

四、结语

总的来说,“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我们有必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特征,通过选取最能反映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特点的主要项目作为能力标准框架主要要素。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所必须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综合性规定,以便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教学服务,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工作提供依据。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有关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探讨还是很粗略的,具体规定和操作尚需结合相关某专业或专业群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大连教育学院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中心.职业学校校本研训规范与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下)[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3).

[2]付雪凌,石伟平.美、澳、欧盟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

[3]何晓芳,张贵新.对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