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耕地测量方法

耕地测量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0 10:37:06

耕地测量方法

耕地测量方法第1篇

关键词:测绘技术;耕地保护;实现目标;必要手段

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部门,法律赋予的职责不仅管理关乎国计的工业、交通、商业等用途的建设用地,还要管理关乎民生生存的农业用地。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1998年8月29日通过修订完善后再次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也同步修改实施,其中 “耕地保护”以整篇章节明确写入法律法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保持耕地动态平衡的耕地保护职能正式明确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法定职能。

土地管理法要求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保护耕地,通过各种措施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守国家耕地红线18亿亩。国家出台各种鼓励政策集约高效挖潜开发已有建设用地,实施占一补一,防止占优补劣,建设土地整治项目等等保护耕地措施,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国土资源部门在具体行使保护耕地权力和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时离不开测绘技术的支撑。现就这些方面作一浅谈:

1. 实现耕地保护动态平衡管理目标,测绘手段作用日益突显

全面掌握国土资源家底实际情况是国土资源部门落实保护耕地职能的基础。2008年正式启动第二轮全国土地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查清了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和权属情况,为管理者提供了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中所需要支撑的基础数据。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相继出台一系列加强耕地保护的有效政策,例如国土资源部公布2006年8月1日起执行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国务院2010年12月公布的《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等,如何让这些政策落地产生预期的监测监管效果,有效手段便是真实有效的测绘成果。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对发生涉及所谓耕地动态平衡变化的地块要有针对性的掌握地块的准确地理位置,地块内部权属、地类分布、地面工程附着物、农业灌溉水源、道路等信息。通过补充耕地的来源地块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有效工程建设投入土地整治后地类变化对比分析,验收确认相应耕地质量等别,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平衡,使占与补相f调,保障国家总量层面不减少。调查测绘的具体内容包括整治前后地块内部相应地类面积,原有基础设施情况如井、渠、路、电等配套情况与相应整治后的情况,并形成统一要求的图件为确定耕地质量等别提供有效依据。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根本目的也是要保护有限耕地资源,为防止出现建设用地虚减实增,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通过测绘手段用坐标控制增减范围,并配合空间监测手段监督监管。

2. 实现耕地保护动态平衡管理目标,基层基础测绘亟待发展

2002年测绘法进行修订时,对测绘管理体制做出了较大修改,从原来的分部门管理体制,改为国家测绘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家测绘局归口国土资源部管理。测绘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占据着相当的比重,从全国到地方测绘的分层管理,各有侧重符合我们的国情,不用赘述。

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承担着国土资源管理总量80%的职责,大量基础性工作与测绘息息相关,但在市县级测绘发展层面的状况是测绘技术服务的能力与实际需求严重不匹配。本文作者在此希望社会各界呼吁国家应在市县级建立完善的机构,投入专项资金,加强基础测绘设施、设备、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为县市级提供可以共享的测绘信息资源。目前,具体测绘业务准入已市场运作,这使测绘机构与测绘人才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但作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机构的公益性测绘事业发展滞后。隶属于县市级地方国土资源部门的测绘机构和人才发展状况良莠不齐。事实证明,市县级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存在测绘力量的部门在日常管理上具有非常明显的管理便捷效果,工作高效。

3.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统一规范的翔实资料是基础

所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动态,要求管理者掌握的资料应时时更新,管理者和决策者才能做出正确的管理指令。目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已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线监管系统、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占地补平衡系统对全国耕地利用保护做到时时监管监测,这些数据的准确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测绘成果的准确。

实现耕地总量平衡,就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由耕地变为非耕地数量的减少,另一个是由非耕地变为耕地的增加补充。由于我国的国情所限,耕地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根本,关于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因建设需求占用土地,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不能无节制不加选择的随意占用耕地,如何控制和减少,必须制定出精细的总体性规划,其中测绘技术是必须。通过测绘手段形成准确的基础图件,划定可开发建设范围与严禁开发范围加强耕地保护。大家熟知的香港是世界上典型的人口密集度高的地方,但是香港发展建设至现在仍有大片的耕地存就是土地用途管制性使用的典范。在耕地补充增加上,必须通过测绘的手段来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使补充的数量不能少,质量不降低。使土地使用者在取得占用土地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补充耕地的责任。防止其占优补劣,占多补少。以上如没有统一规范的翔实基础测绘图件支撑,根本无法实现监测监管的目标。管理层面应制定具体统一的图件图例、比例尺寸、统一坐标系统以及统一的评价系统等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进行系统保护。

4. 新测绘技术的运用,助力实现耕地保护动态平衡管理目标

在耕地保护动态平衡监测中可采用先进的测绘技术有:如GPS全球定位系统、无人机航拍、数据建模技术等。

现在国家在农业耕地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逐年增加,本文作者所在的旗县近年的仅国土一部门投资耕地整治项目资金就已有上亿元,整治面积达10万亩以上。如此大的规模投资,如没有测绘图件支撑情况会是怎样很难想象,测绘技术特别是新的测绘技术手段必须在耕地保护中得到应用。

举例土地整治项目,为保障国家资金投入后的实效和项目区受益群众的需求,必须有科学的可行的规划设计,必须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的前期测绘工作。在土地整治的前期测绘工作中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图并结合最新遥感影像资料,加上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GPS―RTK作业方式,采集野外数据,利用地形地籍成图系统CASS绘制形成较翔实的现状地形图。而后将此图交由设计部门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土地整治设计图纸来满足土地整治的要求。

测绘勘测中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GPS―RTK作业方式的优点是:

(1)GPS―RTK测量可以全天候作业,能大大缩短作业周期;

(2)GPS―RTK测量可和国家坐标系统联测,形成符合设计要求的1980年西安坐标系的测量成果;

(3)GPS―RTK测量采集的野外数据可以快速地导入CASS地形地籍成图系统,人工干预少,人为错误发生的概率很低,形成高质量的数字化现状地形图成果;

(4)GPS―RTK测量成果的精度均匀,无累积误差,测量质量可靠;

综上所述,当前的耕地保护与新的测绘技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当然现代的测绘技术已不再是以前狭义的平面测绘,还应包括空间立体影像测绘。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监测监管中,国土资源遥感卫星在空中实时产生的遥感影像,可以做到时时动态监测监管,对全国耕地变化情况做出研判和分析及有针对性的点、线、面状图斑做出重点监测。测绘技术将逐步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重视,成为保护耕地实现动态平衡的一种最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中国耕地保护的体制与政策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吴群.

耕地测量方法第2篇

关键词:基本农田;基准农田;耕地保护规模

中图分类号:S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67-2

1 基准农田的概念和作用

1.1 耕地保护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耕地保护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数量方面要做到不减少,在质量方面要达到不降低,以此保障耕地的生产能力不减退。为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从根本上实现总量上和质量上的综合平衡指标,可以通过“基准农田”指标的落实和保护措施运用,最大限度实现耕地生产能力的保障,为经济的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方法。

1.2 基准农田的概念

耕地总量,主要包括耕地的数量、耕地的质量和耕地产出水平等,为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实现对耕地的保护,确保粮食安全,以最终的粮食产出水平补充反映其产出的质量水平,我们采用了“基准农田”这一测算和计量方法,用公式形式表示:“基准农田”数=该地块实际产出水平×该地块面积/标准产量水平。因此,若将农田的粮食产出数量予以计算和确定,就可以倒推出基准农田的数量,也就等于是以确定粮食的预估产出量。以“基准农田”方式测算和计量的结果,可参考用于预测和推算补充耕地的数量,即根据基准农田的产能与补充耕地的比例,确定补充耕地应增加或应减少的数量。

2 保护规模预测

2.1 基准农田测算

在确定“基准农田”的概念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基准农田保护规模的预测方法,进而明确以“基准农田”为预测和计量方法推算出的基本农田保护规模。基准农田的预测和计量,是根据规划期间的人口数以及人均粮食消费量和粮食自给率等为基数,综合推算出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并以此为基数结合粮食实播单产、粮食实际播种面积比重以及粮食作物复种指数等条件,最后推算出“基准农田”面积。该测算方法可以用公式表示为:粮食种植面积=(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人口×粮食自给率)/预测期粮食作物标准单产水平;基准农田面积=粮食耕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农作物复种指数)

2.2 有关预测指标

在以基准农田为预测和计算的方法中,涉及有关指标的确定及其计算。

2.2.1 粮食作物标准单产水平的确定 根据1996-2005年间的粮食生产数据进行平均计算和确定,经过计算其每公顷产量平均约为8223kg,因此,确定取值8220kg/hm2。

2.2.2 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粮食自给率的确定 梅河口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粮食年产量在50万t以上,根据历年粮食总产量与人口的比值,可以得到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约为797kg/人•年。按照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提出的我国粮食消费标准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研究,2010年我国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均粮食需求量为每人每年420kg,203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为440kg/人•年。2020年采用430kg/人•年的标准。根据该市历年实际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确定的2010年43kg/人•年的比值计算,该市的粮食自给率较高,皆达到100%以上,对2020年全市粮食自给率取值确定为1.29。

2.2.3 粮食作物播种 面积比重和复种指数预测复种指数设定为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根据历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确定平均值为0.923。

2.3 基准农田保护目标预测

将上述各项指标代入公式后,可预测出粮食耕种面积和基准农田保护面积。计算得出,粮食耕种面积约为80892hm2,基准农田保护面积约为87640hm2。

3 基准农田保护目标的确定

3.1 基准农田需求面积的确定

按照基准农田的定义和上述计算方法,在标准产量确定为8220kg/hm2时,测算出2020年基准农田需求面积约为87640hm2,即只有保持这样数量的的基准农田,才会保障该地区的粮食供给,也会确保该地区的粮食安全。

3.2 法律规定对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省、市、区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该区域现有耕地面积的80%”,因此,以梅河口市2005年耕地面积总数为基数,来计算出其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下限,即耕地面积总数99622.85hm2×80%=79698.28hm2。

3.3 基准农田保护面积的确定

通过以上计算和预测,将2020年基准农田规划指标确定为约87640hm2。该指标大大高于了依照法律规定的基本农田数量79698.28hm2下限,达到了法定要求,同时,从基准农田的数量上又比照2005年的基本农田有所减少,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伸缩空间,还能保障粮食产出的数量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另外,结合国家在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上越来越重视、越来越严格,以“占补平衡”、“先补后占”等有力和有效的措施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尽管随着梅河口市经济建设快速增长中会出现一定情况的占用基本农田情况,但从总体上不会产生根本影响。因此将2020年基准农田规划指标确定为约87640hm2,既切合实际,又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4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测算,以梅河口现有和历史基本农田状况和数据为基础,特别是运用了“基准农田”测算和计量方法,对基本农田保护的规模进行了预测,为梅河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基本数据,对梅河口市未来实施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确保该地区内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以及粮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S].19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S].1989,12.

[3] 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S].2002.

[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S].2009,1.

[5] 通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S].2006-2020.

耕地测量方法第3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rmland valu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total value of land resources, farmland value includes the value of the actual productivity gains, the value of social security, the value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Taking Xianning as an example, estimates the multi-functional value of the city's cultivated land per unit area.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价值;价值评估;耕地保护

Key words: multi- functional value of the cultivated land;valuation;farmland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116-03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耕地资源数量不断减少,保护18亩耕地红线形势严峻。长期以来,在农地征用过程中,征地补偿价格往往是以耕地直接的经济产出价值为度量依据,忽略了农地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地征收补偿偏低的问题,由此引致的被征地农民权益受侵害、地方政府强烈的征地偏好等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也难以根治[1]。

因此,有必要对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进行明确界定和全面测算,除了测算其直接的生产收益价值以外,还要综合考虑耕地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本文试图在相关学者对耕地价值组成研究的基础上[2-4],以咸宁市为例进行实证研

究,探讨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量化方法,评估咸宁市域内耕地的综合价值。

1 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

耕地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载体,一方面能生产各种农产品,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就业和养老等保障,同时保障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耕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局部小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从现有研究来看,一般认为,耕地资源价值包括生产收益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社会稳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即V=VC+VS+VW+Vh,其中,V为单位面积耕地的总价值,VC为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收益价值,VS为单位面积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VW为单位面积耕地的社会稳定价值,Vh为单位面积耕地的生态环境价值。

2 耕地资源多功能价值评估体系

2.1 耕地生产收益价值评估 耕地具有土地资源的固定性和永续利用性,耕地的使用者占有某块耕地时,能在未来年期内持续不断的获得收益。因此,耕地的生产收益价格就表现为随时间延续而能不断取得的纯收益的现值的总和。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假设未来年期内耕地每年的收益不变,为A,为获得收益A而必须支出的年总费用为C,还原利率为r,则未来年期内耕地净收益的现值之和为:

VC =(A-C)/r,其中,A=■Pi·Si·Vi,C=■Si·Ci(1)

Pi为第i种农作物的平均年产量;Si为第i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Vi为第i种农作物的产品单价;Ci为第i种农作物的单位面积成本。

还原利率的确定可以采用租价比法或者安全利率调整法,租价比法即利用土地纯收益和土地价值的比值确定还原率;而安全利率调整法是用安全利率加上风险调整值来确定还原利率。

2.2 耕地社会保障价值评估 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指耕地具有代替政府的社会保障资金而承担的保障农民个人生存和后代延续的功能。耕地作为农民生存安全最基本的保障,其保障功能主要体现为耕地提供给农民的就业养老和医疗保障。在耕地社会保障价格的评估方法中,保险费法、平均生活费法、最低社会保障金法、安置补偿费法是评估耕地社会保障价格的4种方法[5]。保险费法是参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标准,以农民失去土地后,完全靠投保于保险公司获得保险费为前提,来计算耕地社会保障价格的一种方法。安置补偿费法是以依法征用耕地所需支付的安置补偿费用为量化标准来测算耕地的社会保障价格。

2.3 耕地社会稳定价值评估 耕地的社会稳定价值是指耕地为社会提供粮食保障而产生的社会稳定功能所具有的价值。耕地非农化中的耕地开垦费是对占用耕地的价值补偿,因此可以根据替代原则,将耕地开垦费看做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的量化指标。根据《土地管理法》,耕地开垦费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省耕地质量平均水平和耕地后备资源开垦难易程度综合研究确定,表现为国家对占用耕地所收取的费用。在我国,国家对占用耕地收取的费用主要包括耕地占用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

2.4 耕地生态环境价值评估 耕地的生态环境价值是指耕地以及耕地上的作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生态环境价值。耕地的生态环境价值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控制侵蚀、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对耕地生态价值的评估的方法很多,考虑到部分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方法所需数据采集的困难性,本文采用谢高地等学者对各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的成果,利用收益还原法确定耕地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价值。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南部,总面积9861公里,2010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296.41万人,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0.33亿元。随着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张,咸宁市耕地面积由1995年的18.878万公顷减少到2010年的15.585万公顷,年均减少2058公顷,耕地不断向非农业部门流失,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

3.2 耕地生产收益价值测算 根据咸宁市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资料收集情况,本次测算选取了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油料、棉花七类农作物作为耕地生产力核算的基准作物。根据2011年《咸宁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网站的数据,可得表2。

由表2数据根据前述公式(1)计算可得:七类作物的年总纯收益为71139.70万元,播种面积为246.06千公顷,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97.39千公顷的61.92%,考虑到其他农作物的经济收益较少,因此适当提高计算比例至70%,则咸宁市耕地年总纯收益为71139.70÷70%=101628.15

万元。咸宁市耕地面积为15.585万公顷,则咸宁市单位面积耕地的年经济收益为:101628.15×10000÷(15.585×10000)=6520.95元/公顷。

2010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2.75%,

以此作为耕地的安全利率。同年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

5.81%,以此作为风险基数,扣除银行的经营成本(存款利率)和经营利润,即可看成是风险利率,银行属高利润行业,经营利润取20%,则在存款利率之外,再扣除经营利润即2.75%的20%,为0.55%,在其它因素忽略不计的情况下,余下的差额就是资本经营的风险,因此耕地风险调整系数为:5.81%-2.75%-0.55%=3.61%。则咸宁市的耕地生产收益价值VC=6520.95÷(2.75%+3.61%)=102530.66元/公顷,即10.25元/m2。

3.3 耕地社会保障价值测算 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可以通过前文所述的几种方法进行测算,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采用安置补助费方法来测算,也就是以耕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的总和作为耕地的社会保障价格。根据《土地管理法》第47条的相关规定:“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考虑到中国的征地现状,本此测算的土地补偿费按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0倍计算,安置补助费按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5倍计算。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按前三年平均产值的0.5倍计算,根据统计年鉴,2010前三年咸宁市耕地收益差别不大,因此,为计算方便,以2010年的耕地收益作为以上费用的计算基数。即VS=6520.95×(10+15+0.5)=166284.23元/公顷,即16.63元/m2。

3.4 耕地社会稳定价值测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耕地占用税的税额按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以县为单位)计税。根据《2011年湖北统计年鉴》,咸宁市人均实际占有耕地面积0.95亩,则耕地占用税标准处在10~50元/m2之间,取其中间值30元/m2。根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分为15等,咸宁市耕地大部分处在收费分区的第八、九、十等,因此以第九等17元/m2作为咸宁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标准;根据《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耕地开垦费按照征地补偿费总额的1.5倍收取,征地补偿费按照年产值的6~10倍计算。这里以8倍计算。根据前文计算结果可知,咸宁市耕地年产值为6520.95元/公顷,因此咸宁市耕地开垦费为6520.95×8×1.5元/公顷,即7.83元/m2。则耕地社会稳定价值为VW=30+17+7.83=54.83元/m2。

3.5 耕地生态环境价值测算 咸宁市耕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根据表1为基础,采用收益还原法测算价值。由表1可知,每公顷农田在气候调节、气体调节、水源涵养等九个方面的生态服务总价值为6114.3元,还原利率取2.75%,咸宁市每公顷耕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为:Vh=a/r=6114.3/2.75%元=222338元,即22.23元/m2。

综上所述可得2010年咸宁市耕地资源各类功能的价值量,如表3。

4 结论与分析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咸宁市耕地资源综合价值为

103.94元/m2。而调查发现,该地区征用耕地的补偿价格,最高才为58.72元/m2,仅为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56.49%,尚有43.51%被忽视。可见,耕地的征用价格并没有完全反映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从而助长了耕地资源的过度占用和流转。从前述计算结果可知,传统价值核算方法估算咸宁市耕地价值(经济价值)为10.25万元/公顷,而当年耕地的非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达到93.69万元/公顷。显然传统方法未考虑耕地的非市场价值,其结果导致耕地价值被严重低估。而当前的征地补偿机制是按照耕地产值倍数法进行补偿,这种补偿标准只是单一地反映了耕地的经济价值,而完全忽视了耕地的社会和生态价值。咸宁耕地的社会和生态价值在耕地总价值中的比重超过90%,而耕地的最高补偿价格仅为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56.49%,可见失地农民并未得到合理补偿。因此,全面评估耕地的综合价值,才能调整目前不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参考文献:

[1]肖屹.失地农民权益受损与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124-126.

[2]周建春.中国耕地产权与价值研究——兼论征地补偿[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1):4-9.

[3]刘雯波.我国土地发展权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9):9214-9216.

耕地测量方法第4篇

关键词:耕地地力;改良利用;合理配置

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53-3

沅江市位于湘北地区,洞庭湖腹地,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12°16′-112°26′北纬28″42-29°11′之间。东西长67.67km,南北宽53.45km。总人口717950人,全市土地总面积216.18万亩(144.12千hm2)。土地构成为耕地806375亩,耕地中水田448352亩,占耕地的52.2%;旱土408024亩,占耕地的47.76%,园地3.75万亩。

1 耕地地力建设与改良利用途径

耕地是世代相传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增地减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对于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按照农业部颁布的耕地地力等级标准划分,目前沅江市806375亩耕地可分为7级,其中一级地46339.67亩,占5.7%;二级地150719.27亩,18.7%;三级地204679.88亩,25.4%;四级地205776.23亩,25.5%;五级地139467.04亩,17.3%;六级地33047.53亩,4.1%;七级地26345.38亩,3.3%。整体而言,沅江市耕地立地条件较好,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土壤养分丰富,耕地粮食综合生产潜力较大,按正常年景耕地地力每提高一个等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kg计算,全市的耕地地力平均仅提高一个等级,即蕴藏着8064万kg的粮食综合生产潜力,可满足现阶段21万多人的粮食的基本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广阔的回旋余地,在不影响粮食生产水平的前提下,为优质稻、专用稻、蔬菜、苎麻等优势作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应该将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作为当前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

根据目前沅江市耕地质量现状,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方面采取如下对策:

1.1 科学制定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规划

根据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沅江市共有高产田197058.9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3%;有中低产田(土)609316.0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56%。中低产田(土)类型以渍涝潜育、干旱缺水、漏水漏肥和瘠薄缺素等类型为主。其中全层潜育的青泥田4671.3亩,紫烂湖田3593.3亩;地下水位较高的青紫潮泥90149.3亩,青紫潮沙泥32817.5亩,青隔紫潮泥33117.9亩,青隔红黄泥12899.5亩;缺水缺肥的红泥土178255亩,红黄泥1602.5亩;漏水漏肥的白散泥1393.8亩,沙底紫潮泥4598.6亩,紫潮沙土59222亩,紫潮沙泥86592.1亩,其他中低产田100403.3亩。

为此,依据这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根据不同耕地的立地条件、土壤属性、土壤养分状况和农田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报市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

1.2 因地制宜,重点抓好渍涝潜育、干旱缺水和缺素培肥型等三类中低产田的改良与利用

对13.2万亩渍涝潜育型中低产田(占我市中低产田面积的28.6%),主要是结合洞庭湖综合治理,疏浚河道,降低河床,加强农田排灌设施建设,通过提高排涝降潜能力,及时排除渍水,降低地下水位,使土壤逐步脱潜。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优势作物布局规划,加强耕作制度改革,推行水旱轮作,实行平衡施肥,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逐步使之成为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对18万亩干旱缺水型中低产田(土)(约占我市中低产田面积的30.0%),主要是大力推广适合我市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气候环境的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采取工程、农艺、生物和管理节水措施,通过完善配套蓄、引、提水设施,提高雨水贮蓄能力,通过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实行平衡施肥,扩建“土壤水库”,提高土壤吸水保水能力,通过推广湿润灌溉、秸秆(地膜)覆盖、避旱种植、生化调控等新型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用水的利用效率。

1.3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技术指导与施工监理,提高投资效益

近年来,沅江市积极争取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千方百计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特别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中低产田造资金,但部分低改工程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规划不合理,改良措施缺乏针对性,建议政府和项目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项目技术指导、资金管理和工程质量监督,力争做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资金调度,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工监管,统一验收标准,从体制上、机制上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科技含量,真正做到改良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片。

2 合理配置耕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2.1 恢复发展水稻生产,大力推广稻-稻-油和稻-稻-菜耕作制

沅江市历来是湖南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广大农民有种植水稻的传统和习惯,气候和水文资源均适合双季稻栽培,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恢复双季稻生产,扩大优质稻、专用稻种植面积,通过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即“三节”)技术,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同时,要充分利用冬季温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冬季油菜和冬菜,推广稻-稻-油和稻-稻-菜耕作制,改冬闲为冬种,既改良土壤,又提高冬季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2 积极稳妥地发展苎麻生产,提高苎麻种植效益

苎麻是我国的特产纤维作物和优良的纺织工业原料,我国苎麻纤维产量和纺织加工能力占世界的80-90%,在国际市场上占支配地位。而湖南是我国最大的苎麻生产加工基地,无论是苎麻科技力量、苎麻种植规模,还是苎麻纺织加工方面,在全国均占绝对优势,全国唯一的部级麻类科研机构――中国农科院麻类科学研究所就设在沅江,闻名全国的三大苎麻纺织印染厂均在湖南,其中益鑫泰生产基地(益阳市)距沅江仅41km。

沅江市是我省重要的苎麻生产基地,1986-1987年,全市苎麻面积曾发展到34.21万亩,总产4.92万吨,产值达3.57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1%,创历史最高水平。随后,受苎麻价格影响苎麻面积迅速回落,到1990年,苎麻面积下降到4.51万亩,只有1987年的13.18%。以后,随着苎麻价格回升面积逐步恢复,2000年达到15.5万亩,2002年发展到25.0万亩,占当年全省81.5万亩的30.7%,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省政府确定我市为全省唯一的优质苎麻建设重点市(市)。

为此,应继续发挥优势,巩固并稳步发展苎麻生产,加强苎麻基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湘苎三号”、“湘苎二号”等高产优质苎麻品种和苎麻平衡施肥技术,率先将中国农科院麻类作物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广大麻农的苎麻种植效益,将苎麻种植面积稳定发展到30万亩左右,力争成为全国最大的苎麻生产基地。

2.3 以订单农业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柑桔生产

柑桔本来是沅江市的传统优势产业,20世纪80年代,我市柑桔面积曾达6万多亩,但随着邵阳、石门和安化等地的温州蜜柑、湘南的脐橙和武陵碰柑的兴起,我市柑桔因品种退化、缺乏市场竞争力而逐步淡出市场,2002年我市柑桔面积降至3.75万亩。近年来,随着泰升果汁、辣妹子等龙头企业落户沅江,对柑桔的需求量速猛增长,为我市振兴柑桔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为此,应根据柑桔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柑桔品种、品质和产量的特殊需要,以销定产,在我市西南丘岗区的传统柑桔产地,通过丘岗地综合开发,恢复和发展柑桔生产,力争将柑桔面积发展到10万亩。

2.4 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提高棉花生产效益

沅江是我省重要的棉花种植区,2000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1.6万亩。为此,应根据全省棉花产业发展规划,在2003年棉花价格突然飙升的情况下,要加强引导和宏观调控,适度控制棉花种植规模,防止农民盲目扩棉。通过加强棉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排灌条件,大力推广棉花规范化栽培技术,普及优质高产良种和平衡施肥技术,提高单产和棉花种植效益。力争将全市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

3 推广作物平衡施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沅江市是我省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持续开展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工作较好的市(县)之一,1996年曾被农业部确定为平衡配套施肥项目市(县)。历经20年的农村改革与发展,由于耕地地力发生了较大变化,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频繁更替,广大农民虽然基本改变了偏施氮肥的传统施肥习惯,但由于多年来沿用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资料指导施肥,在农作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方面仍蕴藏着巨大的增产增收潜力。2002年,我市化肥施用总量达164664t,其中氮肥86303t,磷肥61622t,钾肥8517t,复合肥8222t。折合纯量共计44226t,耕地亩平化肥施用量达54.85kg,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1.58kg的73.7%。为此,根据努力抓好如下工作。

3.1 利用这次耕地地力调查结果,全面调整作物施肥方案

这次耕地地力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市耕地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比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普遍升高,而速效钾下降明显,pH值普遍下降。因此,必须根据这次耕地地力调查结果,以现有作物布局为基础,兼顾优势作物布局规划,在收集整理多年肥料田间试验、土壤肥力监测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耕地类型,分作物、分品种、分乡镇,提出全面的作物平衡施肥方案,在增加有机肥施用量的前提下,以减氮、控磷、增钾、补锌为重点,以市农业局或农技中心名义下发到全市各乡(镇)。并采取各种形式加以宣传,提高平衡施肥技术到位率、普及率,逐步由经验型平衡施肥向精准型平衡施肥方向发展,降低肥料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

3.2 利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平衡施肥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通过这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建立沅江市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此,要利用该系统,以评价单元为基础,科学制定平衡施肥方案,最大限度地缩小平衡施肥的时空差异,通过健全土壤监测网络,开展经常性的土壤肥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定期更新系统数据,不断提高测土平衡施肥方案的时效性和科技水平,增强针对性和可靠性。

3.3 积极发展厂站联合和连锁经营的肥料营销模式,促进平衡施肥技术产业化

由于交通、能源和历史的原因,沅江市至今没有一家上规模的肥料生产企业,我市生产所需的化肥几乎全部从境外进口。土肥技术部门要利用这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成果,以及沅江市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耕地地力与施肥效益定位监测网络体系,加强配方研制,并主动与境外肥料生产企业开展厂站联合,生产适合我市耕地土壤肥力特性和水稻、苎麻、柑桔、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的专用配方肥,充分发挥各乡镇农技站经销肥料的积极性,与各乡镇农技站开展专用肥连锁经营,开展“测土、配方、生产、供应、施肥技术指导”一条龙施肥技术服务,加速我市平衡施肥技术产业化,通过专用配方肥的形式将平衡施肥技术直接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

3.4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耕地质量监测,确保产地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

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市已有部分蔬菜生产基地环境质量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要求。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证广大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从耕地质量抓起。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调查与环境质量评价,确认耕地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才能批准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切忌盲目发展。同时,要抓紧制定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施肥技术规范,严格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施用;在目前符合条件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要设立长期定位监测点,对耕地质量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将监测结果作为确定是否继续作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依据,对基地逐步实行年检和不定期抽查制度,防止不合理施肥、用药和其他原因造成产地环境质量恶化,影响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

4 健全机制,加强耕地质量管理

4.1 加强耕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健全耕地保养管理法规

根据《农业法》、《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湖南省耕地保养管理办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关政策,结合沅江市耕地保养管理形势,抓紧制定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沅江市耕地保养管理办法》,依法加大耕地保养管理力度,使耕地质量管理有法可依。

4.2 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

按照《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耕地管理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耕地的保护和管理,涉及耕地质量建设,切实保护耕地,对破坏耕地质量的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理。

4.3 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管理

这次沅江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是在五万分之一工作地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所建立的市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也只是1:50000,离发展精准农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要利用该系统真正做到精准施肥,还必须进行大比例尺补充调查,细化工作(评价)单元。因此,要以这次形成的沅江市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一方面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开展经常性的土壤监测,为该系统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通过定期更新基础数据,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大比例尺耕地土壤补充调查,进一步细化工作单元,增加耕地资源管理基础信息,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4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管理激励机制,增加耕地质量管理有效投入

要应对入世挑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耕地保养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耕地条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从农业发展基金或其他经费中安排耕地质量管理经费,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力争加大市级财政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市级农业主管部门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耕地地力建设技术指导所需业务管理经费。集中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采取以奖的形式,鼓励广大耕地使用者自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保养管理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在完善新一轮土地承包制时,要将耕地质量指标作为承包责任书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承包责任书中,明确耕地保养管理责任,细化奖惩条款,凡承包期内因不合理耕作造成耕地质量严重退化的,要依法给予严厉的经济制裁。对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参考文献

[1] 谢卫国.湖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衡东)[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28.

[2] 付玉祥.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3,154-155.

耕地测量方法第5篇

一、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变化情况

二、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在非农业建设用地报批过程中,没有违反规划批地的情况。对个别确需进行规划调整的项目用地,都是严格按照审批权限和程序进行调整。我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台账,统一管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五年间期间没有出现超计划使用土地的情况。

四、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情况

我市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是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等工作。我市及时制定方案意见、广泛开展技术宣传培训、认真进行样品采集、田间试验、土壤分析化验、指导农户科学施肥等工作。积极宣传引导农民进行秸秆还田,特别是进行的小麦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留高茬还田。同时,开展了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农户施肥情况观测点1000个,部级农户施肥情况长期监测点160个,耕地地力监测点180个,每年定期对当地土壤肥力进行检测。通过对近年来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我市耕地土壤肥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耕地质量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已步入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五、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

多年来,我市始终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实行市、县、乡镇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每年初,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县区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签订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市考核办对各县区季度、半年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平时考核,考核情况纳入年度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分值,对于在年度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县区政府进行表彰奖励。2009年,我市西乡县政府在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成绩显著,被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评为全国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单位。

六、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认真开展卫片执法检查

七、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难度日益加大。随着我市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且面积大、规模连片、交通方便的未利用地已经很少。与此同时,我市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和中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相继进行报批,需要大量的新增耕地用于耕地占补平衡。全市耕地占补平衡难度日益增大。

二是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经费严重不足,给项目实施带来了较大困难。建议省财政仍按100%预算下达资金。或明确要求县财政必须配套,并明确具体配套办法。同时,土地复垦项目经费短缺。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耕地易受洪水、泥石流损毁。由于无专项土地复垦经费,大量损毁耕地未能得到及时复垦。

三是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专项经费缺乏。目前上级对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经费保障开支渠道不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经费无明确的保障机制,保障经费落不实。

耕地测量方法第6篇

关键词: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市场替代法;沈阳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69-2

耕地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但由于耕地种植效益低,许多农民都选择弃耕外出打工,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过量征用集体土地,导致耕地大量流失。长期以来人们对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的认知较为单薄,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在征地补偿上一直以粮食价格为主要依据,没有或很少考虑耕地存在的其他作用,导致失地农民补偿过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也无法落实,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对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测算,对耕地利用保护、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1 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的含义

耕地资源本身具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决定了耕地的基本功能。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耕地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增值与保值功能、信用担保功能、承载功能养育功能等对我国广大农民来说,仍然是他们最基本的养老、生活等可靠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来源。所以,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即是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与社会稳定价值之和。

耕地资源的社会保障价值,是耕地资源替代政府的社会资金而承担的保障农民个人生存生活和延续后代的价值,是农民生存安全价值的体现;耕地的社会稳定价值,主要是指耕地具有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功能,国家的粮食安全价格是指国务院从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角度出发,通过采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用途管制等方式,强制性地确保国家所需要的耕地数量和质量而投入的价值。

2 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测算方法

2.1 社会保障价值测算方法

考虑到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在沈阳市耕地社会保障价值测算研究中,其社会保障价值的确定取决于政府对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险费用支出的差额,运用分解求和、替代法、收益还原法等对其社会保障价值量进行测算。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VSB为社会保障价值;V1城镇社会保险价值;V2为农村社会保险价值;r为还原利率。

式中:V1为城镇社会保障价值;R1为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例;R2为养老保险缴费比例;R3为失业保险缴费比例;R4为工伤保险缴费比例;K为沈阳市社会保险最低缴费基数。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缴费基数的8.6%(含生育保险0.6%),在职职工按缴费基数的2%比例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R1为10.6%。

养老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缴费基数的19%,在职职工按缴费基数的8%比例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R2为27%。

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缴费基数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在职职工按缴费基数的1% 缴纳失业保险费,R3为3%。

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负担。一类行业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缴费基数的0.5%缴纳工伤保险费,二类行业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缴费基数的1%缴纳工伤保险费,三类行业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缴费基数的2%缴纳工伤保险费。本论文中,由于二类行业在社会中更具有代表性,故R4为1%。

式中:V2为农村社会保险价值,Y1为新农合价值,Y2为新农保价值。

辽宁省政府于2009年11月25日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按规定新农保的个人缴费标准分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市、县政府对正常参保人员在个人缴费的基础上实行补贴,目前沈阳市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本文中采用中间档为计算依据,故Y1为330元。

目前,沈阳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工作已经全面铺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实行个人缴费,集体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办法。依据沈阳新农合“1号文件”(沈新农合字[2010]1号),农民个人缴费为每人每年30元,各级财政补助为每年135元,故Y2为165元。

2.2 社会稳定价值

耕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纯收益可以通过国家对占用耕地所收取的费用、保护现有耕地所必要的耗费以国家对耕地利用的补贴来计算。

式中:VSW为社会稳定价值,R为国家对占用耕地收取的费用,CP为国家因保护耕地支出的费用。

国家对占用耕地收取的费用主要包括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

国家因保护耕地支出的费用主要有灾毁耕地的复垦费用、对改善耕地生产条件的土地整理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基本农田保护资金等。

3 实证测算――以沈阳市为例

3.1 沈阳市概况

沈阳市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下辖9区1市3县,市域面积12880.88km2,市区面积3471km2。市域常住人口734万人,城镇人口541.7万人,城镇化率为73.8%。非农人口为446.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64.3%,农业人口247.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5.7%。2009年全市农用地面积98996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6.86%;耕地面积682492.06hm2,占农用地面积的68.94%。

3.2 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测算

3.2.1 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 沈阳市2009年城镇居民社会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为246260×60%=1477元,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城镇居民一年的社会保险费用:

依据辽宁省2010年统计年鉴,沈阳市2009年农业户口人数为252.3万人,1990年到2009年间沈阳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为15.16%,还原利率参考现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2.25%,进行修正后得出r=2.25%/(1+15.16%)=1.96%

故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

3.2.2 耕地资源社会稳定价值 依据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和沈阳市财政局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以来平均每年因耕地保护投入的费用在5亿元,按照现行沈阳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标准,亩均投资1000元,估计需投入95亿元。沈阳市耕地占用税以沈北新区、辽中县的征收税额28元/平方米为标准进行计算,耕地开垦费按10元/平米进行计算:

计算得出沈阳市耕地资源社会价值:

4 讨论

通过对沈阳市的实证研究,测算出沈阳市的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为11274.0377亿元,按照现状682492.06hm2的耕地面积, 可以折算出沈阳市的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单价为165.1892万元/hm2。目前,沈阳市执行的征地补偿平均价格远远低于这个数值,失地农民得到的补偿根本不够维持长远生计,这既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造成了大量的低效利用的耕地资源。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虽然对耕地所有者作用不明显,但却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贤金.农地价格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 单胜道.农地资源价格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4):35-35.

[3] 王万茂,黄贤金.中国大陆农地价格区划和农地估价[J].自然资源,1997(4):1-8.

[4] 刘慧芳.论我国农地地价的构成与量化[J].中国土地科学,

2000(5):15-18.

[5] 王瑞雪,陈银蓉.国内外耕地资源价值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3).

耕地测量方法第7篇

关键词 耕地质量;下降原因;提升对策;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11-02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不可替代的生产要求。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耕地质量逐渐受到关注。耕地质量高低事关我国农业的绿色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核心所在。近年来,由于重用轻养,耕作方式粗放,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东北黑土区有机质正在下降,耕层变浅趋势明显。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贯彻中央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不断改善耕地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促进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奠定了坚实基础。耕地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耕地质量下降情况也不容忽视,该文以吉林西部为例,以近20年的耕地质量数据为基础列举了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提高耕地质量和治理耕地污染的对策。

1 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

据1985年土壤普查数据表明,吉林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09%。其中洮北为1.91%、大安1.97%、通榆1.48%、镇赉2.18%、洮南为2.91%。通过几年的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测试数据平均值是1.41%。其中洮北为1.70%、大安1.33%、通榆0.68%、镇赉1.76%、洮南为1.58%。有机质由原来的平均2.09%下降到现在平均1.41%左右,下降0.68个百分点。

1.1 耕地保养力度不够

农民承包土地后当时的承包期限的设置过短使得部分农民对耕地只用不养,进行掠夺式经营,轻投入重产出。原来的耕作制度,如轮作、休耕等制度被破坏,造成耕地有机质补给不足,耕地质量下降。

1.2 有机肥料投入严重不足

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了土壤板结,影响了土壤的生产能力。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户饲养牲畜少,有机肥源也大大地减少,土壤有机质养分补充不足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1.3 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肥料污染板结

由于过分追求产量,有机肥、农家肥的施用量大幅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大幅度增加,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有害物质缓冲作用减弱。白城市的化肥施用量为40万t,主产作物、高产作物化肥施用量为400 kg/hm2左右,化肥利用率仅30%左右,剩余部分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少、通透性差、持水量降低,致使耕地质量下降[1]。

1.4 农药、地膜面源污染严重

白城市农药施用量已超过3 000 t,但仅有10%~20%附着在作物中,其他则流失在土壤中,造成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白城市年使用地膜逾3 000 t,农作物收割后,大部分地膜残留物残留在土壤中,使土壤理化性状变劣,进而影响耕地质量。

1.5 城市排污环境污染

城市乡村的生活和工业等垃圾和污水处理不当,随意堆放,垃圾经过风吹、雨水冲蚀进入耕地,造成耕地被侵蚀,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1.6 水土保持能力不足,林木覆盖率太低

白城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5%,低于全国20.36%的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均。土地含水能力下降和降雨量不足,造成水位下降,导致土壤供水不足,土壤易干旱荒漠化。目前土地荒漠化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0%左右,耕地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2 耕地质量提升对策

2.1 测土配方施肥

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将其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作为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白城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随着工作力度和财政投入的逐年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在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民普遍认识到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科学施肥意识普遍增强,有效控制了盲目施肥、过度施肥,减轻了面源污染,遏制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目前,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已达50万hm2,化验土样10万个,发放农民施肥卡10万份,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每年增产粮食20万t,农民增收1.5亿元,节约化肥4 900 t,节约成本690万元[2-3]。

2.2 增施有机肥

为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应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近年来,有机肥的施用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由于农民及某些地方领导的认识不足,积造有机肥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引导,很难形成有规模的有机肥积造,而且技术比较落后,质量较差。吉林省已经出台了“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政策,达到20 m3以上给予补贴10元,施用商品有机肥(有机质含量不低于30%)1 000 kg/hm2以上给予补贴150元。这一政策的试点和全面施行,必将大大激发农民积造、施用有机肥的热情,对提高耕地质量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3 普及根茬还田技术

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加之翻地整地及灭茬机械的改良,白城市玉米根茬还田技术普及很快。在推广根茬还田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了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等有效途径,但受收获习惯和大型农业机械缺乏的限制,现阶段秸秆还田还难以大面积普及。

2.4 耕地护养机制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重视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和污染耕地修复、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灾毁耕地恢复、开展沃土工程等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开展项目可行性论证,在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在立项前,应当组织有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的可行性论证[4]。

2.5 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在立法上给予耕地更多保护

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防止土壤污染,通过相关政策、培训、宣传,引导耕地使用者合理利用耕地,同时充分发挥土肥科技在耕地质量建设中的作用,加大耕地质量监测力度,充分认识保护耕地质量的重要性[5]。

3 参考文献

[1] 陈印军,肖碧林,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17):3557-3564.

[2] 李涛,孔祥斌,梁颖,等.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构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3):101-107.

[3] 赵建军,张洪岩,王野乔,等.基于AHP和GIS的省级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土壤通报,2012(1):70-75.

耕地测量方法第8篇

摘 要:费县土壤主要是由花岗岩和沉积岩类成土母质发育而成的棕壤和褐土,土壤pH值一般为弱酸性或中性,适合甘薯生长。本文根据费县甘薯测土数据结果分析,初步摸清了全县土壤养分状况,并对其测土配方施肥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甘薯;耕地;地力;配方施肥

中图分类号:S5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39

前言

费县耕地地力在棕壤分布区,由于受淋溶作用和粘化作用的影响,它一般呈酸性至微酸性,盐基不饱和至饱和,不含游离碳酸钙;褐土呈中性至微碱性,盐基过饱和,多数含游离碳酸钙,假菌丝体发达。发育良好的棕壤剖面,不仅有粘粒的移动,而且有铁锰的淋溶淀积;褐土虽有粘粒的移动,但不如棕壤明显,且无铁锰淋溶淀积特征。

1 费县甘薯土壤养分状况及评价

1.1 费县生产甘薯土壤中的pH值

费县土壤pH值变化范围为7.85~4.84,平均为6.52,属3级水平。1级(>8.5)费县土壤pH值水平无超过8.5的,2级(7.5~8.5)水平的土地面积为13.1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2%,3级(6.5~7.5)水平的土地为32166.6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94%,4(5.5~6.5)水平的土地33507.4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98%,5级(4.5~5.5)水平的土地39.4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06%,无6级(

1.2 土壤常规养分评价

1.2.1 土壤有机质作用与等级状况

有机质能够提供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土壤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因此,土壤的许多属性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有机质的发育。目前,费县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范围为3.72~32.10g/kg,平均值为14.52g/kg,属3级水平。

1.2.2 土壤中的全氮和碱解氮样品分析

土壤水解性氮或称碱解氮,包括无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及易水解的有机态氮(氨基酸、酰铵和易水解蛋白质),通常用碱解扩散法测定其含量。碱解氮含量的高低常常作为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同时也反映出当地施肥状况。

1.2.3 土壤有效磷样品分析

根据对费县耕地地力评价土壤有效磷的化验结果分析,费县土壤磷的平均值为22.7mg/kg,属于5级(20~30mg/kg)水平,变化范围为2.0~179mg/kg。1级(>120mg/kg)水平的耕地为6.5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1%;2级(80~120mg/kg)水平的土地为72.3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11%;3级(50~80mg/kg)水平的土地为1314.5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0%。其中,1级水平含量最高,占耕地面积比例最少。

1.2.4 土壤速效钾的分析

费县耕层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96mg/kg(与第2次土壤普查的47 mg/kg提高了1倍多),属于6级(75~100mg/kg)水平,速效钾含量范围为16~642mg/kg,全县速效钾共分为8级,其中1级(>300mg/kg)水平,耕地面积有46.01hm2,占费县耕地总面积的0.07%;2级(200~300mg/kg)水平,耕地面积有6355.77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53%;3级(150~200mg/kg)水平,耕地面积有18303.42hm2,占费县耕地总面积的9.67%;4级(120~150mg/kg)水平,耕地面积有9221.45hm2,占费县耕地总面积的14.03%;5级(100~120mg/kg)水平,耕地面积有7624.29hm2,占费县耕地总面积的11.60%;6级(75~100mg/kg)水平,耕地面积有14768.78hm2,占费县耕地总面积的22.47%。费县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低,有74.7%的耕地属于5、6、7、8级水平,增施钾肥刻不容缓。

2 甘薯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对甘薯肥料效应的田间试验

各种作物为获得最佳施肥品种、施肥比例、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而进行的有效途径离不开甘薯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它有效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最终建立施肥指标体系。通过此试验,可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优化施肥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设计提供依据。

2.2 试验设计

根据肥料效应的重要作用。甘薯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效应的田间试验应采用《费县耕地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题报告》规范推荐的“3414”方案设计,对于根据甘薯作物特点设计试验方案。

2.3 “3414”完全实施方案

“3414”方案设计具有处理细节较少、效率高的优点,是应用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作物。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水平(指施肥不足)=2水平×0.5,3水平(指过量施肥)=2水平×1.5。为便于汇总,同一作物、同一区域内施肥量要保持一致。如果需要研究有机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效应,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处理。该方案可应用14个处理作物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拟合,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拟合。

2.4 试验重复与小区排列

为保证试验精度,减少人为因素、土壤肥力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田间试验一般设3个重复(或区组)。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区组内土壤、地形等条件应相对一致,区组间允许有差异。早在2008―2015年,落实甘薯试验在16处进行,示范校验试验10处,示范片7处。

3 甘薯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参数的计算方法

目标产量可采用平均单产法来确定。平均单产法是利用施肥区前3a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确定目标产量,其计算公式是:目标产量(kg/667m2)=(1+递增率)×前3年平均单产(kg/667m2)。

3.1 作物施肥量

通过对正常成熟的甘薯养分和地块养分测定,再根据甘薯目标产量、土壤供肥能力、当季肥料利用率及肥料养分含量等因素,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出施肥量。

肥料施用量=(目标产量×单位收获养分吸收量-土测值×土壤养分利用系数×0.15)/(肥料中某要素含量× 肥料当季利用率)

3.2 土壤丰缺指标及肥料推荐用量指标

根据“3414”试验方案,和费县不同肥力水平分析,可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丰缺指标划可分为5级:极高、高、中、低、极低,对应的肥料推荐用量应为:

3.2.1 氮肥

6kg/667m2,6~8kg/667m2,8~10kg/667m2,10~12kg/667m2,12kg/667m2。

3.2.2 磷肥

1~2kg/667m2、3~5kg/667m2、5~7kg/667m2、7~8kg/667m2。

3.2.3 钾肥

2~3kg/667m2、3~6kg/667m2、6~9kg/667m2、9~12kg/667m2。

4 结语

本文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试验中,依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方案,依据不同土壤类型养分状况、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综合影响肥料应用的各种因素,从测土化验、并结合田间试验,制定出适合甘薯生产的合理施肥报告,保证其测土配方施肥的有效性。

⒖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