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5 10:40:15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应用 会计信息化 财务管理 企业信息化

一、概念及研究意义

大数据是大小已经已经超出了经典的数据库软件的信息收集、存储、管理与分析的数据集合,随着其在企业中应用技术的渐趋成熟和海量数据的优势突出,在互联网发展中成为了企业经营发展的新兴工具。会计信息化是是会计职能在信息技术上的应用,在信息化社会下对财务部门管理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数据工具的出现和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使用帮助企业在财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中能够获取横纵两方面更多的对比数据,帮助财务部门对比同期企业发展状况了解自身的企业发展水平、进度以及财务信息。伴随会计信息化在我国的全面推开和企业占比不断上升的发展势头下,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各个行业和经济生活方面的应用也让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在前行和升级换代。传统的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追求更高的财务数据对比和财务分析的要求下已经难以再适应现代管理企业的发展需要。而与之相对比的是企业信息化系统在现代企业中的建设和大数据下以财务软件为依托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趋势,在现代财务建设中逐渐显现出其数据挖掘能力下对于财务分析功能贡献支持。

互联网的到来要求了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前提下提升自身发展速度和管理水平,在经济浪潮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和前进速度。在现代管理制度要求和企业自我提升中,在“互联网+”浪潮掀起的传统领域互联网发展下的企业自我改革风暴和大数据的相对开放领域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面临着更优质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风险性挑战。

二、大数据下的会计信息化应用问题

我国会计信息化从相对薄弱的阶段起步,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但从总体上来说,会计信息化基础仍然是相对薄弱的,而会计信息化在大数据下的进一步运用在大多数大数据应用企业来说也往往是刚刚起步,处在大数据与会计信息化结合应用的初期,出现了初期应用中的常见的企业和财务部门的认识理念、初期使用上信息支持不足和外部环境影响等问题。

(一)企业内部对财务开放性的排斥

在大数据应用初期,容易存在着企业管理层和外部部门对大数据内容了解不全面、认识程度不深和实际应用环境上的困惑。在我国企业发展文化中,对于企业的信息数据往往持有保守、内向和非开放的态度,与大数据下要求的数据共享理念恰好背道而驰,在观念认知上给企业财务部门会计信息化的大数据应用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尤其在财务数据的共享上,多数企业将财务信息视为重要内部保守信息,对于财务信息的共享和企业基本财务资料的对外慎之又慎,在缺乏较强推动力量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对大数据下会计信息化应用是否应当在本企业推行思虑过多,难以抉择。而大数据在发展初期,尽管趋势已经渐趋明显,但总体上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和报道还欠缺,企业管理和财务的行业交流和管理交流之间没有形成大数据应用较好的氛围和风气,两者负面作用叠加交替,造成了会计信息化与大数据结合的应用发展缓慢。

(二)信息支持不足,内容单一

会计信息化的l展在意义在要求以财务软件记账代替手工记账,将会计工作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降低错误率以外,还要求会计信息化应当需要在建设中与企业的信息化相关联,相互作用。从企业角度获取财务数据信息内容,作为企业管理的整体分析数据的一部分。从财务部门来看,在财务数据外获取非财务信息的支持,补充财务分析内容,提供企业内部的财务角度管理分析报告,为辅助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提供专业支持。但在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应用中,大多数企业却并没有做好企业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数据信息内容上的结合,导致了大数据应用中的信息支持不足和数据内容的单一。在缺乏企业整体信息内容支持的情况下,财务信息输入内容十分有限,为财务部门对于企业内部状况信息和具体经济业务往来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备注和问题的了解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在大数据利用下,仅仅从单调的财务数据比较分析中难以窥到企业数据全貌,无法充分发挥大数据海量信息筛选应用支持下的对企业信息全面分析的益处。在大数据筛选过程中,由于基础条件支撑信息不足,信息搜索范围过大,难以精确匹配与财务部门的确切需要信息。不仅如此,在信息支持不全面下的大数据分析还可能导致财务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上的偏差,造成企业应用中的风险,或者由于大数据利用中筛选基础条件错误带来的数据分析应用在企业水土不服的情况。

(三)外部环境风险

会计信息化在大数据应用下能为企业带来会计基础功能之外的财务分析和企业比较应用等助力企业发展的益处,但互联网的开放性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外部安全性风险。一是来自财务软件的本身风险,在软件设计和应用上,在基础的编程中可能就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如果存在着漏洞被利用或者针对软件防护系统被破解的情况,会集体给各企业带来财务信息上的风险。二是来自互联网中针对企业本身的财务信息套取风险。以著名的互联网企业的两大巨头谷歌和微软为例,其电子邮件内容也曾经受到黑客攻击,导致公司信息安全备受质疑,给企业形象和消费者信任度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企业面临着超过企业的互联网安保防护力度的黑客攻击,很可能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数据的泄露和财务资料的丢失,带来极大的企业风险和损失。

三、大数据下的会计信息化问题应对

针对企业在大数据下的企业信息化应用中考虑的因素和出现的问题,从企业管理和财务部门的角度出发,企业应当在信息化的认识理念上结合专业知识加强跨领域的交互认识。在企业内部对于信息化发展不完全的地方,完善整体化的信息发展,加强安全防护。

(一)加深对大数据与财务信息化的认识

财务部门应当首先了解行业和专业间的大数据发展情况,分析大数据与会计信息化结合利弊,听取专家讲解和建议,在大数据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上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指导,并结合自身企业情况和财务部门现状进行贴合实际的分析。尤其是对于集团企业而言,大数据内容和会计信息化的结合,有利于集团企业异地办公的协同合作,在信息共享下帮助各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借鉴财务解决方案和在相似风格下财务处理的参考,通过大数据和云服务减少人力上的非建设意义劳动,提高对账、业务分析与指导等方面的交流效率和速度,帮助财务部门会计人员加强财务分析与综合功能应用上的学习和研究。通过积极了解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管理的发展趋向,企业和财务部门应当逐渐认识到互联网应用于大数据工具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上不断自我更新发展内容,促进企业进步。

(二)企业内部信息化普及与整合

企业应当在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完成下,推进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模块的统一和整体建设,形成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帮助企业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发展信息状况。对于各个部门而言,能获取其他部门发展信息和进展情况,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促进各部门信息化下的交流和配合。对于财务部门而言,非财务信息的提供能帮助财务部门在会计信息和数据的处理中对于问题点及时获取业务部门的信息支持,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企业应当认识到信息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多样化发展,提高财务综合分析功能在财务部门工作中的地位和比重。以对于企业的预算管理内容为例,通过企业信息系统,财务部门能获取各部门的过往预算使用总体情况和内容,做出部门的使用效率分析和比较,提出使用改进并依据过往情况和各部门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中提交的下一年度的活动计划给出财务部门的预算审批意见,在数据利用和分析中与部门协商尽可能优化的预算方案并提交至管理层审批,提高企业的预算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浪费。在资金管理上,利用数据分析直观给出支持与分析原因,加快决策速度并提高了协商效率。

(三)加强信息安全防护

在会计信息化,尤其是大数据利用下,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中建立互联网安全保障部门或者将互联网安全信息系统外包给具有资质和较高信誉度的安全外包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安全,降低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外部侵扰风险。在企业内部,应当对企业的财务等重要部门的信息管理进入准入制度,建立身份权责认证,防止非权限人员被授权获取信息。以设立信息获取门槛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内部重要信息安全度,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对于企业的信息内容传输,应当分别建立局域网和互联网络连接两条系统,分别用于传输和获取不同保密程度的信息,实施信息隔离,也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企业信息的安全度,同时提高企业对于信息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在重要岗位和部门,还应当设立局域网和互联网连接硬件分离的机制,规定只可使用局域网的电脑和可使用互联网的电脑,遵守信息安全保护要求。在企业内部,应当邀请专业的企业互联网安全应用研究专家和团队帮助建立企业内部的互联网下信息安全使用规范条例和安全控制制度建设,以制度和要求来规范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使用行为,以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推进信息安全要求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彭超然.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财政研究.2014(04).

[2]张玲.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冲击[J].电子测试.2013(19).

[3]许金叶,李歌今.ERP构建会计大数据分析平台:企业会计云计算建设的核心[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04).

[4]程平,周欢,杨周南.云会计下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13(26).

[5]陈宋生,张永冀,刘宁悦,高文星.云计算、会计信息化转型与IT治理――第十二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3(07).

[6]秦荣生.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J].当代财经.2013(01).

[7]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J].会计研究.2010(11).

[8]薛亚平.大数据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

[9]李慧.云会计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SWOT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第2篇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培育特色产业的重要手段。某省电信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模式,构建了以第三方为主的高水平复合式工业园区信息化基础技术平台和立体式信息服务体系。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立起信息化基础技术平台后,将在因特网上统一形象宣传、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园区加快发展。

工业园区管委会可在此基础上为园区企业提供各种基础性政务管理及信息服务,并建立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办公资源集成和共享。

同时,入园企业可利用因特网开展企业形象和产品宣传,以及运作企业商务。入园企业通过构建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满足各种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需求。

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

一体化的用户管理技术

系统基于基本用户集,按功能形态和权限层次进行双重管理,具有灵活的授权方式和权限递归机制; 同时按频道对象层和信息层进行二级管理,具有密级递归功能。

丰富多样的内容管理技术

系统将信息按属性特点分为频道信息和对象信息两大类进行管理。频道信息的显著特征是沿时间轴具有连续性,且内容层有图片而表示层无图片。系统以频道为容器进行基础管理,不仅沿时间轴提供信息的各种处理功能和组合方式,而且在内容层上提供了多达16种图文混排模板。

对象信息是指以图片(包括多媒体影像、动画、声音)为主、文字信息为辅的一类信息。其显著特征是信息沿时间轴的点状分布和查询的不可逆,且内容层和表示层均可有图片。系统以对象为容器对信息提供离散性的管理和强大的编辑处理功能。

快捷灵活的体系架构技术

系统将频道集和对象集作为页面元素集的子集进行管理,具有与其他页面元素进行自由组合形成信息体系架构的功能。同时还提供静态和动态两种组合架构方式,用户可以在一个架构中混合使用。

协同工作技术

系统具备分布式信息和管理的功能,使信息资源的拥有者以信息管理员的身份,直接参

与相应信息资源的管理。同时系统提供功能强大的信息工作实时考核管理工具,使工作目标下达、动态实时监测、统计结果公布三大功能有机融合,再辅以行政管理手段,即可构成完整的协同工作环境。

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数据管理技术

系统对承载信息资源的数据库采用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组合式管理方案。一是将共享资源直接发往平台系统的数据库实行集中存储分布管理,二是开放本地数据库实行分布存储分布管理,从而实现不同技术基础的信息资源的多样化集成。

多系统无缝连接的集成技术

系统是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基础性应用系统,可以最大范围地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还可与其他异构的专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实现无缝连接,形成统一的整体信息、技术资源管理平台。

园区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

省级工业园区主网站平台

全省工业园区主网站依托电信基础承载平台建设。它具有服务器独立空间、独立域名,可配置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网站应用开发平台。

网站基本内容包括: 信息服务类(政策、公告信息、园区动态)、政府工作系统类(园区运行监测系统)、园区市场推广类(重点园区推荐、园区宣传广告)、企业市场推广类(企业商务信息、供需信息、产品宣传、其他广告宣传)、电信增值服务类(企业级邮箱服务、企业短信服务、企业信使、集团彩铃、超级总机)。

园区因特网应用网站平台

园区网站依托电信基础承载平台建设。每个园区网站享有一个独立的服务器虚拟空间,配置一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网站应用开发平台。网站基本内容包括: 信息服务类(企业动态、问题反映)、基础设施维护系统类或园区突发事件处理系统类(电力、桥梁、道路、供水、排污、绿化、安全)、政府工作系统类(统计系统、税务系统、工商系统、环卫系统等)、园区市场推广类(园区介绍、园区招商引资、入住企业介绍)、企业市场推广类(企业商务信息、供需信息、产品宣传、其他广告宣传)、通信应用服务类(企业级邮箱服务、企业短信服务、企业信使、集团彩铃、超级总机)。该省电信为园区提供基础通信接入、长途电话、本地电话、网络电话等工程服务,实现宽带到户。

园区管委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

园区管委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依托电信基础承载平台或园区管委会自有基础承载平台及网络资源建设。以电信基础承载平台建设的方式,利用园区独立服务器虚拟空间配置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园区管委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 以自有基础承载平台建设的方式,在园区管委会内部网络服务器中新增一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独立构建园区管委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园区管委会内部信息资源的部署、信息共享和集成各种办公应用系统。

平台建设包括的基本内容为: 按管委会内部各职能部门划分各类文件数据库,建立数据维护系统、文件查询检索系统、管委会领导专用查询系统; 同时还具备公告信息系统、工作动态系统、工作资源信息查询系统、突发事件处理系统。

园区企业因特网应用网站平台

园区企业因特网应用网站利用园区级应用平台子网站功能或在电信基础承载平台获取独立服务器空间,配置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建设。它享有独立的域名,网站内容主要有: 企业介绍、企业产品展示、企业商务信息、企业产品订购系统、企业服务热线处理系统、企业销售体系管理系统、企业全球化数据处理中心。网站信息全部由企业自主维护。

园区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第3篇

关键词:业务文档;ECM平台;信息资源;国有大型石油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039-02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大型石油企业迅速走向海外。据统计,中国石油企业海外事业已遍布非洲、中东、南美、亚太及中亚—俄罗斯等五大地区[1]。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中国石油企业应借鉴企业全球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在引入实施先进管理体系的同时,需要不断推动企业内容管理(Enterprise Content Management,简称ECM)平台的建设。目前,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存储的海量信息中,80%多的信息是非结构化信息(即本文所指的“内容-Content”),包括纸质文件、电子文档、项目往来邮件、传真、报告、表格、图片、音频和视频文件等。有序地存储、管理并挖掘国有大型石油企业非结构化信息即企业内容,给出相应的ECM平台建设思路,充分地发挥ECM信息的利用价值是国有大型石油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生产力的主要手段。

一、相关工作与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各大企业在整个信息资产管理方面的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但是,作为信息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仍然不足。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增长巨大,海量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比较分散,共享困难,开发使用率低。据IBM相关数据统计,全球来自交易中的信息每年增长的速度在60%以上,而其他各种相关信息的每年增长率已达到90%以上[2]。

目前,中国大型石油企业面临的竞争方式已从单一的企业外延(如并购、兼并,扩大投资等)向企业的外延与内涵(如SAP、ECM的建设和使用)相结合转移。当前,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已经投入巨资大力发展了IT应用,初步建成了各自统一的数字油田管理系统和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管理系统,建设且实施了ISO9001、ISO14001、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ERP等管理体系,并经过多年的运行积累,存储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但是,这些海量的信息资源管理分散、共享困难,形成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企业内的海量信息资源尤其是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信息,已成为国有大型石油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一些IT厂商针对企业非结构化数据信息管理问题纷纷推出了相关解决方案,有名的有IBM推出的ECM解决方案[2]。该方案将企业内容(即企业非结构化信息)应用于具体的业务系统中来发挥其内容的价值。

国内研究将ECM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 [3~4]:第一个阶段是以物理介质的方式进行管理,其问题是管理成本随着时间和量的增加将成几何级数增加,利用率很低;第二个阶段是数字化管理阶段,比如缩微系统,可长期保存信息资产,可部分查询,但无法和业务系统集成,无法集中管理;第三个阶段是使用数字化信息资产来改善整个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使得所有信息的流转实现数字化,不仅能节省大量的费用,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面向业务文档管理的ECM平台建设

(一)建设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业务文档的信息化和数据的集中处理。在石油企业全球化、电子化的趋势下,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石油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对业务文档的高速扫描、归档索引、光盘存储、集中保管、网络查询和权限控制,才能逐步实现业务文档的信息化,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快捷、准确、高效地为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增强国有大型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业务资源的共享。ECM平台是将企业开展业务活动而生成、接收和维护的具有凭证价值和查考价值的信息(如外文电传、工作往来邮件真、单据、报表等)进行高效和系统控制的管理平台,其主要管理活动包括信息的形成、接收、维护、利用及处置,以及捕获并保存业务活动及事务处理的证据和信息的过程。采用ECM平台后,不仅可以替代原有低效的纸质资料的流转,降低人力劳动强度,还可以将业务资料存储、保管、查询与使用过程的效率大大提升。另外,可制定管理措施和机制,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的人员查询访问企业的业务档案,实现跨企业部门、跨地域,甚至跨时区的资源的综合利用。

3.有利于提高业务文档安全性,降低企业运行成本。通过企业业务文档的电子化存储与管理,能实现电子资料与文档实物的异地存储,既安全又方便,为业务文档提供了可长期保存的备份,又能避免文档实物的大量积压,解决纸质文档使用不便的问题,提高了企业信息处理能力,改善原有文档保管模式。通过ECM平台建设,还能大量减少文档保管人员数量及工作量,降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及成本,而每天减少的打印数量、缩减的文档实物存放空间、降低的复印设备损耗和复印纸等,都利于企业运行成本的降低。

(二)建设原则

总结国内外用户建设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经验,企业ECM平台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注重配合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其他业务系统的建设。

2.注重体系架构设计与优化,减少企业维护、改造、重建的实施成本与技术难度;体系架构要符合集中管理、分布存储、统一稳固的需求,又要满足先进、开放、合理的理念。

3.建立能满足不同内容格式及种类需求的平台,让企业这些内容信息真正“活”起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级ECM平台。

(三)建设要点

1.把准ECM平台管理的范畴。按照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通常做法,可以划作三类[4]:一类是业务系统平台,即生成或管理业务活动数据的自动化系统,旨在为各级业务之间开展交往提供便利,这类系统更注重业务流程、版本控制等,对文件信息固化后的管理不是它的关注重点;第二类是电子文件管理系统(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System,ERMS),主要针对电子文件的捕获、识别、分类、保存、使用和处置进行有效和系统的管理活动,其关注的重点是电子文件的半现行阶段,也包含该阶段与现行阶段、非现行阶段的衔接过程;第三类就是数字档案馆系统(Digital Archives,DA),主要致力于解决数字档案信息并具备保管数字化档案的功能。根据一般大型石油企业的情况(基于笔者的经验,本文所研究和探索的ECM平台,偏重于上述ERMS和DA系统的组合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具体可涵盖:(1)文档管理;(2)网络内容管理;(3)电子归档文件管理;(4)文档捕获和影像管理;(5)基于文档的业务驱动和合作管理;(6)工作流管理。

2.掌握ECM平台管理的重点内容。行业中把由传统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处理的数据信息称为结构化数据或结构化信息,而把包括纸质文件、电子文档、传真、报告、表格、图片、音频和视频文件等在内的信息称为非结构化数据或内容(Content) [2] 。通过对国有大型石油企业业务文档的梳理,笔者认为ECM平台所管理的内容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使用纸张的信件和申请表格、电子邮件和传真;计算机产生的结算单、货物清单和报表;电子数据表格、演示文稿和文字处理文档;各种多媒体记录,如项目业务(客户服务)往来电话的数字音频记录或公司培训视频资料等。通过明确ECM平台管理的重点内容,将对整个石油企业的内容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和再利用,并且和其他业务系统能够进行紧密集成,从而节省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3.明确ECM平台建设模式/流程。(1)管理内容的归集存储。如使用摄像机或数码相机将业务文档拍摄录入或高速扫描仪进行扫描录入,归集后的电子文档使用磁盘阵列、光盘库代替纸质载体进行电子化存储。(2)电子影像归档查询。如对归集存储的扫描影像、文档、E-mail、报告、音频、视频和 Web 内容等各种形式的海量内容信息进行管理和整合,应能够随需应变地提供信息。(3)企业级信息搜索。企业级信息不仅包括数据库中业务交易信息、客户信息等结构化数据,而且还有大量产品资料、服务记录、往来邮件、事件处理说明、规章制度手册、工作记录报告等非结构化的文本信息内容;也就是说大量的企业内容信息保存在文件服务器、邮件系统、网站的网页、内容管理服务器等系统中,格式可能是文本、XML、Word文档、PDF及PPT文件等;对企业此类信息的搜索不同于互联网的简单信息搜索,在企业内部实现此类信息的搜索具有更大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此类信息分布的多样性、信息访问控制的安全性以及与业务应用系统的集成等多个方面。如何从企业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中,找到用户所需要的内容是ECM平台建设流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为企业提供更大效益、提高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国有大型石油企业的ECM平台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目前,针对ECM平台建设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企业内容的电子化存储管理,然后才是针对存储的电子文件开展管理活动;做到电子化存储管理比较容易,难在要满足各业务部门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管理和对电子文件的灵活使用。在这一方面,业界都是依靠ERMS系统建设并重点探索其功能需求规范来主导的,而中国在这方面才刚起步,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国大型企业开展此类平台建设和应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郭鹏,晏飞.构建国际油气合作商务评价体系[J].国际经济合作,2011,(3).

[2] http:///developerworks/cn/data /[Z].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 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可持续发展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且信息化对企业的内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一定的负面效果;从研究的情况来看,关注度明显不足,有待改进。

一、信息化对中小企业内控的影响机理

信息化对中小企业的内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中小企业有其独特性,但是其仍然适用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理论,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现从这五个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内部控制的机理。

1.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控制环境的转变。控制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与实施有重要影响,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基础,一旦信息化应用到中小企业中,必然会改变控制环境。信息化会导致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中,传统的组织结构将得到整合,与其对应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也会改变;同时实现人员间的平等性,动态协作与沟通;另外,信息化可以使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提高员工的决策意识,实现了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员工相应地主人翁感也会提升。由此可见,信息化将改变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员工价值观等要素,形成良好的企业环境。

2.信息化使风险评估的范围得到了拓展。风险评估就是企业及时、系统的分析经营活动与实现内控目标的有关风险,合理制定应对风险的策略。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业经营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第一,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业务流程与之适应,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可以处在开放、数据共享的环境中,这改变了传统状态下的运行模式,也增加了风险控制的内容,这就需要重新调整风险评估的方法。第二,企业内联网是信息化的要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硬件平台,增加了员工间的密切联系,如此,传统模式下的差错及舞弊不再是企业内控主要风险,员工自我保护、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风险评估的主要风险。

3.信息化增加了控制活动的内容。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的内容,采取针对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随着信息化应用范围的扩大,各个过程的控制活动要结合信息的应用及特点来实现;同时信息化的广度与深度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要想实现控制目标就要不断地更新控制点,提升自身控制水平,保证系统的正常性;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性。很明显,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流程,增加了中小企业控制的内容。

4.信息化增强了信息的沟通与有效性。信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只有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发挥信息在企业间的作用,信息化的发展必须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同时要实现数据的共享,建立网络平台,以便沟通。所以,信息化改善了当前中小企业信息与沟通滞后的情况,推进其朝着可靠性、及时性与开放性的转变,增强了信息的沟通。

5.信息化丰富了监督的内容与方式。企业对内控建立与实施的监督检查,能够体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缺陷及时改进。同时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了中小企业业务与财务处理的一体化。信息化将监督的功能程序化,同时也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因此,有必要更新传统的监督方式与内容。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构建内部控制的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信息化通过作用于小企业内控的五个要素而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而如果管理不当,将适得其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与信息化的融合,适应向信息化的进程。

1.构建内部控制框架的思路。要想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关键就在于对经营管理中风险的辨识,信息化的应用给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便利,提高了控制的效率;同时也影响了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而这些影响必然会给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带来新的风险。因此,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要转变内控思想,掌握新的方法,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2. 构建与分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要以内控五要素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应用的程度,辨识与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在信息化应用中面临的风险,除了运用人工手段外,信息系统本身也提供了自动处理功能,并通过反馈通道将其传递到企业的决策层。

企业的决策层根据企业经营目标与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地完善内控制度与改进信息的系统,使人工控制与程序化控制可以有机的结合,同时也提升了辨识与分析的风险。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框架属于开放式闭环系统,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信息化对内部控制要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产生新的风险,企业决策层及时识别风险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控制手段,规避和控制风险,实现内部控制的改进,以适应信息化的进程,尽量避免由于内部控制滞后产生的风险。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而且应用层次差异大,要想发挥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迫在眉睫。因其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在人才、资金及技术水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使内部控制不够健全,信息化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加剧这一问题。因此,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是信息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尽管中小企业构建内部控制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借鉴信息化应用对内部控制作用机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信息化应用中的内部控制框架是必要的,它将从整体上降低信息化应用风险,保障信息化进程,实现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 2008.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EB/OL]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第5篇

一、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加深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复杂程度

良好的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方案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而会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通过会计信息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济业务处理逐渐向一体化发展,会计核算也逐步由传统的事后静态核算向事中静态核算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也逐渐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式”方向发展,减少了企业内部控制阶层,促进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使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现代管理技术的引入,实现了企业信息的高度集成,不仅最大限度的提升了企业领导层的管理幅度,也使得企业领导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利,逐渐建立起以领导为企业实施经营管理活动的中心的内部控制模式。

2.增加了风险评估的难度值

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都会面临来自市场上的外部风险以及内部管理的内在风险,这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会计信息化进入企业,为企业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了风险。例如,会计信息化是利用网络作为媒介开展工作,这就有可能使企业的网络服务器受到黑客的攻击,造成网络的瘫痪,导致会计信息数据的丢失和失真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一定的风险,会计信息实现信息化之后无疑是把会计信息本身存在的风险和网络的风险两者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风险,导致企业在对会计信息化风险的评估时不能准确定义,难以把控风险的程度。

3.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内容

因为企业逐渐会计信息化的缘故,不仅让繁琐枯燥的会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还增加了公司内部控制的压力。一方面,会计信息化由于是一种与传统会计信息不同的表现模式,会计信息化是利用网络将的会计凭证以网络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需要企业本身建立相应的网络数据库,将会计信息已网络数据的形式保存在数据库当中,还要将原有的会计凭证保存好;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是以网络数据的形式存在的,这就有可能导致信息被黑客盗取,最终泄露公司机密,那么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的发生,企业肯定会在网络计算机方面入手,保护企业网络服务器的安全。这些都是会计信息化前提下让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内容增加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网络的腾飞为会计信息化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

1.会计信息安全面临更多挑战

传统的会计行业,是通过手写凭证来记录企业的财务收支,除了参与记账的会计人员之外,外人很难获得其中的信息。但是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之下,会计信息是以网络数据的形式保存在电脑之中,如果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不得当,网络数据形式的会计信息很容易被别有居心的人利用,让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在网络信息时代,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不再难以窥探,是能被广大社会群体轻易知晓的,由于社会鱼龙混杂,会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失真。另外再加上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很容易让企业的网络服务器受到攻击,导致瘫痪,这也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埋下了隐患。

2.企业内部职责不明晰现象突出

在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当中,由于不相容职务制度的存在,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自己的职能时,分工明确,互不干扰,并且各部门不相隶属,能在工作的过程当中相互监督,整体处理事务的程序有条不紊,为会计信息提供了保障。而当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会计信息的处理全权由计算机内部运行系统操作,而在运行过程当中,一旦出现某一项数据的错误,就会朝着一步错步步错的局面发展,导致最终的结果出现误差。而就算知道结果出现了误差,也很难追究具体的责任,毕竟不是人为的具体操作。虽然有效的提高了会计信息编写的效率,但是让最终的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也致使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分工逐渐模糊。此外,也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原因,企业的很多部门失去了履行职责的权利,他们的职能计算机都能代劳,最终面临的结果无疑是撤销或者合并。企业如果在实现会计信息化时,没有考虑全面,不但不会提高工作效率,还会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诸多麻烦。

3.内部审计的难度加大

当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过后,相应的也为企业审计部门增加了工作量。由于在会计信息记录过程当中,没有具体的会计人员参与会计信息的记录,都是由电脑设定好的程序进行计算运算,如果在运算途中出现差错,审计人员很难将责任追究到具体的某一个人身上。并且会计信息数据化过后,不像纸质凭证上的信息内容,有存稿,能随时查阅,网络数据是以覆盖的形式运行,很难找到最原始的数据,并且纸质凭证能轻易察觉是否有过篡改、涂擦的痕迹,数据形态的会计信息即使被人用非法手段处理过后,也很难从电脑当中找到线索,最终造成的损失也不会落在具体到部门或者某个人身上,只会由企业承担,这都变相的提高了企业内部审计的难度。

4.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的重视力度不足

企业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企业工作人员的参与,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当企业会计信息化过后,运用传统会计办公的会计人员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而会计信息化又是以网络作为媒介开展运行的,整体的会计信息技术是非常复杂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企业就会大力培养内部工作人员学习会计信息化技术,从而忽视了员工的素质培养和道德建设。而且在信息化的条件之下,也为企业的内部人员提供了以公谋私的便利,例如企业原先一切业务的开展都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签字,而现在只要掌握了领导的登陆钥匙就能在计算机上完成,并且不用担心任何隐患的存在。因此,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不要忽略了员工的素质培养和道德建设,要全面提升员工的整体技能和素质。

三、会计信息化背景下提升内部控制效率的措施

由于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企业的管理人员逐渐依赖计算机产生的会计结果,并根据结果进行企业近期的发展规划,为了让企业在会计信息化之下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就有必要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笔者认为企业应当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1.明确企业人员职责分工与授权审批

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否已经实现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的开展是否顺利,都离不开具体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既然有人为的行为动作发生,就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人为因素的风险。为了降低企业发展运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企业就要做好相应的职责分工与授权审批。当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过后,就会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能范围受限,例如会计信息录入员、专职会计和系统管理员等等,他们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企业的网络服务器开展。这就要针对他们职能的特性和工作范围,明确他们各自的职能权限,保证每个岗位的合理安排,达到相互监督的作用,避免出现单个部门掌控多项业务情况的发生,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2.提升对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维护的力度

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会计信息的后续处理全部由计算机内部的会计信息运行系统完成。这就对会计信息的运行系统提出了考验,而会计信息运行系统一旦成型投入使用,就很难进行再次更改,更改的过程当中不仅耗时时间长,也会让企业承担较高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会计信息运行体统的开发就显得极其重要,必须保障投入使用的运行系统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并且在会计信息运行系统当中增设相应的功能,例如数据自查,记录恢复等,从数据本身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不仅能让企业及时了解到会计信息的内容,还能防止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舞弊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会计信息运行系统,要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维护,保证会计信息运行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延长服务器的使用寿命。

3.提升对软硬件与网络系统安全控制力度

实现会计信息化离不开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作为媒介,软件系统作为运行基础。作为电子设备,内部的集成电路板很容易受到运行外环境的影响,例如通电电流、所处温度等等。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为电子硬件设备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并且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机房,保障硬件电子设备的使用年限,确保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还要定期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更新,保证运行速度的效率。并且还要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所有进入机房的人员都必须进行网络验证,验证方式可以采用用户名和手指指纹的复合验证方式进行,并在密码验证处安设网络摄像头,全方位保证网络外部环境的安全,对于予以授权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他们的网络病毒防范意识,保障在工作期间能及时应对网络病毒带来的安全隐患,增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4.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会计信息化为会计部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相应的为企业的审计部门提高了工作难度。只有完善审计部门的相关职能才能更好的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由于审计部门有着追究责任的权利,这就要提高审计部门在企业内部的地位:一方面是独立性,独立才能在审计过程当中不持有个人感情,秉公办理;另一方面是权威性,权威才能在追究责任的过程当中不惧压力,放手追查。当然提高权利的同时,也要完善审计部门本身的制度,改进审计的方法,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5.培养复合型人才

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过后,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不仅需要具有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企业从内部的会计工作人员今夕培养,提升整体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招聘信息,引进复合型人才,提升整体的会计以及计算机技术实力,为企业的会计信息保驾护航。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 内部控制 调整

强化内部控制是做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的主要依靠手段,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新时期,我国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愈发的重视起来,从直接的指导到法律的硬性规定,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不断的自我完善。然而,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给我国企业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程度提升一方面使得企业管理更加的方便、迅捷,但在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给予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做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内容和监控的主要手段,内部控制体系应当随着信息化的提升不断的进行完善,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这也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内在要求。

一、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具体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信息化的理解,许多企业存在着误区,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阶段,认为仅仅拥有电脑,拥有企业网站就完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其实并不尽然。企业信息化具体来说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利用、配置和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对信息网络里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总结和整理,生成有用的、利于企业生产决策的信息。使得企业生产经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数字化,实现企业间的数据共享,使得信息在企业间流通更加迅速、便捷,进而改变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组织构架,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经营的效果和效率、遵循相关法律、可靠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分别为:监控、沟通和信息、监控活动、风险评估和控制环境等。控制环境做为内部控制的基础部分,不仅能够影响和制约到其他要素能否发挥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风险评估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不断提高,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控制活动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和信息包含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监控指的是对企业内部的结构框架运行进行实时的调节、检测和跟踪,保证内部控制的运行稳定。

(三)信息化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当前运用十分广泛,国家也十分的重视信息技术的利用,并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要建立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人工智能的作用,将人工操作和人工智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减少人为操作为企业带来的影响,在内部控制中突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化要求企业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改造自己的业务和流程。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来实现内部信息的分享和交流,也包括基础的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单个内容的工作。在内部控制中,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精简企业业务流程,简化企业组织结构,转变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从而使得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将信息技术做为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保证信息化能够很好的融合到企业内部控制当中,从而保证企业能够科学合理的运行,实现企业长远的利益。

二、当前信息时代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

(一)信息化要求企业优化内部控制中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对能够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因素包括员工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经营方式、管理理念、责任方式、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实施和相关政策等的综合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做出适宜发展形势的改良。首先,组织结构要进行改变,传统的组织机构是人力的组成,所有的工作也都是依靠人力来完成,新时期,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做法,对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精简人员,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扩大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影响力,并促使组织向着扁平化发展,方便执行人员与决策人员进行沟通,随着控制程度的降低,责任自然而然的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这样就减少了企业人浮于事的局面,提高企业的效率。传统的内部控制以控制和命令的形式维护企业日常经营的稳定,这种控制方式是划分不同的工作等级和过程,然后分解为各个命令并将这些命令下达到相关部门。信息时代要求企业控制方式向着协调、集中的方式转变,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员搭建交流平台,保证沟通的流畅。同时将企业员工做为平台中的基本点和关键点,使得对于员工的控制和管理相对集中,这样也便于协调,提高工作的效率。其次,理念和方式要进行转变。信息化管理容易拉近组织和个人的关系,对组织进行简化,便于企业的控制,增加企业的透明性。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企业管理方式上来,可以转变传统的机械式组织模式,形成一种动态的虚拟的组织模式,管理人员可以在动态环境中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这样使得管理更具时效性,不至于造成管理过程中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最后,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信息化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减少导致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人的管理方面,充分发掘人力资源的价值,重视人力资源的额开发和利用会给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信息化要求企业优化内部控制中的财务风险控制。在财务风险控制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有效的规避财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应用信息技术使得财务管理能具体到每一个细节,在完成主要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业务这两样主要工作以外,还能够将工作延续到企业外部,实现国家和企业之间、客户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比如,利用网络支付、催账、理财、查询等,如此不同于以往的工作方式和内容,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控制观念的创新,借助信息技术这股东风,促使企业能够迅速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将风险防范和业务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避免产生财务上的问题,使得企业活动合理合法。

(三)信息化要求企业优化内部控制中的信息沟通过程。企业和客户进行生意上的往来会产生很多财务上的信息资料,将这种资料进行输机处理后,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通过分析来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实现企业业务和会计工作的一体化,转变会计传统的静态核算方式为高动态的核算方式。在财务人员、销售人员和制造人员工作过程中同样采取这种动态核算方式,便于企业在生产上做出战略选择,为供应商和顾客提供多样化的沟通渠道,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沟通流畅提供了保障。

(四)信息化要求企业优化内部控制中的财务监控。信息技术促使了人工智能和人工操作的结合,应用程序会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如果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失误,再加之使用者对程序重复使用,导致控制失效在很长时间内不容易被发现,系统累计的错误越来越多最终不可弥补。因此,要加强内部控制中的监控,监督工作分为,分工、保卫、记录和授权等。控制程序、控制环境应该按相容职务融合的观点,将责任具体到每一个部门,在工作中建立制约、协调的工作机制,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风险评估通过分解、确定目标,对多种风险进行辨识,避免产生信息失真等现象,通过自我评估等方式,实现监督,同时,建立高效合理的方法机制,在适宜时刻对运行水平和设计水平进行评估,保证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

三、解决好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各项隐患以应对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信息时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这是市场规范、建立现代企业、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市场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内部控制的完善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虽然较国外一些成功企业发展状况,我国企业发展还有所欠缺,但可以借鉴它们成功的经验为己所用,正是这些成功地经验,可以使得我国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能够少走许多弯路。在建立过程中,不仅要借鉴成功经验,也要集思广益、统筹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控制体系。

(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企业主要以内部审计做为监督和评价方法,为确保内部会计制度的切实实施,就要有一定的强制措施进行监督。确立内部审计制度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内部审计应做到事前监督,事中转变的标准,从而使监督具有时效性与控制性。在监督过程中将信息实时的反馈到审计部门,便于企业制定一些列的策略。企业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等方式,借助外部监督力量,确保监督制度的实施。

(三)将内部控制理论深化到企业各个部门,深入到职员的心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职工后续的内部控制相关的实务知识、理论知识的培训过程中,将内部控制的理论成果进行及时的推广,务必使职工们对于内部控制有着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四、结语

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我们应当准确把握信息化建设和内部控制的内涵,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此,才能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总之,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企业内部控制当中不会更改其最终目标,只是在控制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信息时代企业当遵循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合理的设置企业的组织机构,明确权力和义务,提升内部控制的水平,以应对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昕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及特点分析.北方经济,2010年5期.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第7篇

关键词: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环境报告

目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对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不仅评价企业的经济绩效,还评价其环境绩效。随着国际社会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标准不断拓展和完善,国外企业为应对激进环保组织的责难,也在不断完善其对外披露的环境报告的内容。因环境成本是环境报告的重要内容,笔者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进行阐述,并探讨国外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方式与内容,期望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环境成本的内容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1998年2月在第15次会计文件《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罚款、罚金、赔偿等将视为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不属于这一环境成本的定义范围,但应予以披露。这一定义以明确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预防开支列为成本核算对象,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内容。isar建议环境成本披露的内容包括:(1)成本项目,企业应将确认为环境成本的项目类别加以披露。(2)会计政策,与环境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应予以披露。(3)其他内容,对于报表中确认的环境成本的性质应予以披露,如对环境损害的说明、要求企业对这些损害作出补救的法律和规章的说明、对据以计提准备的现有法律和技术可能发生变化的说明。

微观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一般具有如下特征:首先,环境费用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环境资产的减少;其次,环境费用的发生是间断性与持续性并存的。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是伴随着环保活动的进行而发生的,表现出间断性特点。同时,自然资源的耗减与生态资源的降级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在会计核算上具有持续性。因此,微观企业环境成本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所消耗的环境资产价值。第二,过度消耗环境资产或环境污染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损失。第三,其他环境相关支出。就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具体要求而言,环境成本一般分为以下几类: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运用较早,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使得环境成本在披露形式、披露内容等方面都趋于成熟并逐步规范化。

关于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最早的国际标准是英国1992年颁布的“环境管理制度”,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实施和维护提出了明确要求;1997年英国的“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务实”,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报告标准做出了指导性的规范。欧盟1993年的“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由外部独立机构验证和颁证,emas规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是企业的义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系列标准目前是较为完整并获得公认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国际标准,它包含6个方面内容: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计;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环境标志ⅱ型和ⅲ型产品要求企业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清单和产品生命周期影响分析做出相关的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报告。1992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中,提出了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方面的意见。1993年isar印发《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研究报告,介绍了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的环境资料情况。1998年isar《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就环境成本的定义与信息披露做出相关规定。丹麦于1995年制定了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绿色账户法案》,要求大约1000家企业年度环境成本报告;瑞典和荷兰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挪威对商法进行了修改,规定企业在年报中负有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责任;德国准则协会(din)于1997年提出了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指导思想

,作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准则;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于1992年起实施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表彰制度。日本环境省2003年的《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已经成为日本大公司环境成本会计和有关计算指标、环境信息的指南。

三、国际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方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践经验,目前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在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可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新思路,以此为契机,会计披露逐渐进入以财务报告形式为主体的新的发展阶段。财务报告披露由两部分组成,即财务报表披露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构成必要的补充。其他财务报告包括辅助资料和财务报告的其他手段,主要向企业外界提供相关的但不完全满足会计确认标准的会计信息,如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财务预测报告、简化年度报告等。由于财务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和企业经营行为的复杂性,国际会计委员会(iac)在其国际会计准则第一号《财务报表列报》第91条第3款规定: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必须提供不在财务报表内列报,但对于公允地反映报表内容确是必要的附加信息;第94条规定: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内容包括或有、承诺和其他财务方面的披露以及非财务方面的披露。这些规定皆为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法律基础。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财务会计报表附注部分是对财务报表公允性反映的必要补充,而环境成本披露对于企业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影响是随着企业外部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披露的形式和内容也没有固定的做法。因这种信息披露方式比较灵活,它一直被西方诸多企业运用。

(二)以环境会计报表形式披露

这种披露方式主要在欧洲和日本的一些企业使用,目前西方许多国家规定了企业必须披露的环境指标体系,并通过立法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如丹麦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企业在上交年度财务报告时必须附有一份环境会计报告,以监督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主要信息包括企业对能源、水资源、其他原材料的耗用情况;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向大气、水、土地等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和数量;企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环保措施等。为此很多企业编制环境会计报表详细披露企业在会计年度内的环境管理成果和现状。以日本nec公司的年度环境报告中的环境会计报表披露为例,环境成本披露项目分为6类:

1、生产环境成本。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成本、资源有效利用控制成本、资源再循环使用成本(如污水处理再使用成本、其他资源的再处理使用成本等)、污染控制成本(如污染防止费用、依法缴纳的费用、化学物质控制管理费用等)。

2、环境管理费用。包括以预防污染为目的的所有技术措施费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费用、从事环境管理的人工费用、iso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环境审计费用、各项环境培训教育费等。

3、科技研发费用。主要指对工艺的技术改造使环境影响减少的支出,包括科研投入、环保产品的设计费用等。

4、社会公共费用。为社会环保公共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如社会环保捐助和信息的费用等。

5、环境损害费用。由于污染物排放引起环境效用降低的价值损失应由本企业承担的费用。

6、其他有关费用。主要包括超标排污缴纳的排污费和其他环境税、环境罚款支出;环保专门机构的经费;环境问题诉讼和赔偿支出;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因污染事故造成的停工损失。

此外,环境会计报表还应披露会计年度内环境保护项目和设备投资额以及占总投资额的比例。

(三)以环境成本报告形式披露 这种方式是企业编制单独的环境成本报告披露本年度的环境成本信息。通常,环境成本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政策和目标。包括企业关注环保法律法规、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建立环保导向的产品设计和流程设计思想等内容。

2、环保方法与成本。披露企业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方法和支出的成本。

 

; 3、产品管理与设计。披露企业产品的环保设计理念和成果,包括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供应链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内容。

4、环境管理与参与。包括贯彻落实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情况;污染排放管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管理、环境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遵守环保法律的情况、相关人员参与环保的情况;企业为改善社区的环保状况所做的贡献、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在环境问题上的沟通情况等内容。

企业通过此种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主要表明企业的环境策略在其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如戴尔电脑公司提出的3r环境成本管理战略,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就是依据这种方式披露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

通过对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对环境成本披露内容和形式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会计信息披露发展动因是会计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因此,企业环境成本的披露也是因为外部会计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必然产生的结果。

第二,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原有披露方式上的改进,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若完全脱离原有的财务会计披露标准也是不现实的。

第三,会计披露的范围应该避免范围和内容的无限扩大和披露的低效率,因此,环境成本披露方式应受到披露成本的约束和信息使用者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和时间的约束。

四、改进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建议

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规范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会计准则及相应操作规范方面的规定,造成的后果是国内企业对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几乎处于空白和混乱的状态。为使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笔者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出以下建议。

(一)逐步完善与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7条和第31条指出,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68条提出,上市公司应关注环境保护、注重公司的环境责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3年9月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明确了企业必须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企业自愿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资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企业环境的关注程度、下一年度的环境保护目标、当年致力于社区环境改善的主要活动、获得的环境保护荣誉等环境信息;中国证监会1997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的通知”和1999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修订)》的通知”中对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企业是否因违反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被处罚等环境信息的披露做出规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相关法规相比,我国的法规要求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时机上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鉴于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立法工作并注重法律法规的实务操作性,促进更多企业自愿披露环境成本会计信息。待时机成熟时,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必须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企业以及披露内容做出相关规定,借以规范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与2006年财政部相继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一样,我国可以考虑制订环境会计准则,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企业披露行为有法可依,并为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标准。

(二)注重运用货币性指标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西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企业在报表附注中仅以文字说明的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与环境绩效,因报告内容涉及大量的环境经济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令一般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很难理解。建议我国企业在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时,应注重运用货币性指标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环境成本的财务影响有更直观地了解。具体披露内容包括:

1、环境成本现

实发生数额。在本会计年度内,发生的环境成本的合计数及其分类,包括环境污染罚款数额、购买环保设备的金额等。

2、环境成本潜在发生额。根据专业人员的估计,企业因环境污染可能承担的潜在损失。

3、环境成本变动情况。与上年度相比,环境成本的变化额和变化率,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环境成本的财务影响有更完整地了解。

4、环境控制效率。主要指环境成本/污染排放物的减少数,该指标衡量企业每减少单位的环境污染物的成本。

5、环境行为效率。主要指环境利润/污染排放物的减少数,该指标衡量减少环境污染排放带来的实质性利润。

6、经济生态效率。主要指销售额/环境改善影响量化数,该指标整体衡量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环境改善。

(三)单独编制环境报告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因环境成本的披露与传统财务会计的披露在披露范围、披露内容、披露标准等方面有差异,笔者建议企业单独编制环境报告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以便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直接反映企业环境管理的理念、方法与绩效,这样环境报告与财务报告共同组成企业年度报告的内容。环境报告应披露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绩效(如环境投资、污染排放、资源消耗、环境友好产品的研发等)、环境会计体系、环境审计等方面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第8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内部控制 存在问题

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取代传统记账与算账模式,利用科学技术计算、分析并控制企业内部的信息,实现了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发展。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企业日常工作的效率,还控制了企业的内部费用,实际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如何科学地进行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面对的核心问题,必须及时加以解决,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概述

会计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控制企业的内部信息。会计信息化管理中的内部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首先,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控制。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对财务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控制好财务人员的人数,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职能的集中化发展。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能控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其次,强化财务数据控制力度,提高信息准确度,保证信息真实性。第三,实施计算机软硬件安全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以计算机为手段开展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算机软硬件安全对企业具有较大影响,相关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对会计信息处理内容及形式产生的作用。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利用信息化工具及方式,进行财务管理及审核运算,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一般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利用会计相关软件进行操作,而且在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销售预测等均采用了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为了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必须重新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第二,对会计档案产生的影响。传统会计档案主要采用纸质方式存储,在会计信息化应用下,实现了信息化处理,可以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现档案储存和修改等操作,简化了操作流程,实际应用质量较高。第三,对财务人员日常工作造成了较大影响。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记录工作中的简单内容,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实施,不仅要经常核算,还要加强对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所以对财务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其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第四,控制重点发生了转移。实施会计信息化管理后,开始从原始数据输入向会计信息输出控制、计算机控制及人机交互操作等转变,尤其是原始数据输入。众所周知,会计信息化操作系统下,电子数据如会计报表等必须由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输出数据的质量与输入数据的正确度密切相关。如果输入数据出现错误,由于计算机目前尚不具备自动识别功能,只能得到错误结论,所以控制重点发生了变化,必须保证输入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出现在基础管理方面:第一,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中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发展制定管理制度和机制,导致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时缺少约束,实际工作效率低下。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实施了会计管理制度,但是很多制度存在较多的执行问题,影响了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第二,企业财务人员职责不分。部分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管理后配备了计算机维护人员,但由于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增加了财务人员的职责,未能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重新分配人员职责,人员岗位与职责不匹配的情况较严重,容易产生财务风险问题。第三,企业内部监督不严格出现了越权和操作不当等问题,影响了会计信息化的管理质量。第四,计算机维护风险。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内部控制主要采用信息化手段操作,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很多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所以在日常运行中必须实施计算机维护。但是从企业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企业只有等到计算机出现问题后才进行维护,会计信息化管理中的内部控制产生了较大风险。第五,档案管理风险。会计信息化目前主要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档案管理中的数据、资料也储存在计算机中,没有利用纸质方式备份,对企业档案管理造成了较大风险。

(二)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财务人员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求其掌握基础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灵活地应用计算机技术,适应会计信息化系统与软件的更新需求。所以企业财务人员必须积极学习先进内容,从会计基础信息化向系统开发发展,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质量。然而,现阶段,很多企业受多种因素影响,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工作中难以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内容,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成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此外,由于一些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对自己要求较松散,职业化水平较低,容易出现违法乱纪行为,这也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控制。

(三)出现了会计数据失真问题。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保证了企业信息数据的质量,简化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但是会计信息化只是辅佐企业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将企业全部财务信息都进行信息化处理。部分企业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全部采用计算机网络处理业务数据,不仅削弱了对数据的控制力,还容易对内部组织造成重大影响。从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分析,虽然实现了数据自动化处理,但也产生了很多数据失真的问题,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所以必须加强对数据的控制,合理应用会计信息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四)会计核算模块联系不紧密。企业进行最终的会计核算时,必须要实现总账、工资及固定资产等各个模块的联系,将多个模块结合起来实施核算,利用各模块之间的联系,控制好企业转账与查询等内部操作,进而优化内部环境,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但是受软件功能等因素的影响,进行模块结合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影响了模块之间的联系,不能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此外,还会出现子系统搭建在基础数据上等问题,加大了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四、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内部控制质量的措施

(一)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不仅可以指导财务人员的工作,还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制定完善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流程,要求财务人员进行日常工作时,必须按照制定的内部流程规范操作,避免出现越权或不当操作等问题。第二,加强企业机房管理。机房是企业的重要基地,只有做好机房管理,才能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在实际工作中,禁止工作人员长时间离开岗位,避免对企业内部操作产生影响;构建完善的机制,加强机房管理,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第三,将责任分配到人。进行日常工作时,要求每位操作人员做好登记,主要登记姓名、日期、工作内容等。此类操作不仅可以加强对财务软件操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还可以使操作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减少了违问题。

(二)提高财务人员综合水平。财务人员是影响内部控制的直接因素,系统安全不仅与系统自身质量有关,同时也与财务软件操作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所以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因此,企业必须定期组织人员培训,系统学习先进内容,在长期培训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及素质,维持系统的长期运行。此外,还可以结合工作情况,制定奖惩机制,利用科学机制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加强对自身的约束,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薪资报酬。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积极性,还可以留住优秀的会计信息化及系统管理人才,避免系统故障及人员流失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三)加强控制,合理分配职责。会计失真问题的产生与财务人员权责不分及控制力度不强具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结合企业实际运行,合理分配责任,加强内部控制,结合企业会计信息化特点及财务人员的工作习惯,强化内部控制,实现职责分离,加强职责追究。会计信息化实施后,只有实现职责分配,才能形成相互约束的工作环境,合理分配人员任务,提高数据质量。此外,企业管理者还要对在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会计信息化的精确度,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完善计算机管理制度。首先,定期对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消除不良隐患。其次,及时做好数据的备份,尤其是与企业相关的档案资料,避免因非法操作引起的数据失真问题。最后,及时更新并维护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必须通过相关部门审批,积极做好数据记录,提高系统安全。此外,利用计算机储存重要数据时,还要做好纸质备份,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维护保养,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对会计信息化管理质量造成影响。

五、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管理中的内部控制难度较大,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而且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目前还不成熟,在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较多的人员、设备及体系等问题,对会计工作的进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质量,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S

参考文献:

[1]张再贤.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中的内部控制问题探讨[J].财经界,2016,(18).

[2]牛蕾.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中的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