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法治文化培训

法治文化培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8 09:19:52

法治文化培训

法治文化培训第1篇

[关键词]检察教育培训;思考建议

新时代、新形势、新环境下,随着司法体制改革和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检察队伍建设愈加趋于专业化职业化。如何创新检察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检察教育培训的实操性,让检察职业教育更好应对发展趋势的要求,对于检察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意义重大。《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十三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对检察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了宏观性的指导规定,根据以上文件精神,高检院制定了《“十三五”时期全国检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其中强调:“以检察机关岗位素能基本标准为依据……坚持以司法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分层分类培训和高层次检察人才培养,推进检察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司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检察队伍……”短短的一段指导思想精准地涵盖了检察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包括培训理念、培训目的、培训模式、培训方法,等等。对比以上文件精神,总结当前检察教育培训工作,在开展和创新今后的检察教育培训,有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检察教育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来,基层检察教育培训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专项经费投入有所增加、培训条件明显改善、培训水平明显提高、培训对象基本实现全覆盖。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关于干部教育培训重要论述精神,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检察干部队伍,提出新的发展方向。新时期检察培训教育工作虽然取得新的进展和成绩,但综合分析调研反馈和实际培训效果,检察教育培训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一)培训方式单一当前培训大多仍是灌输式授课,教师讲,学员听,教学手段简单机械,教师和学员的互动性不够,无法很好地实现教学相长,有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虽然近些年一直强调创新教学方式,但真正能够落实并熟练运用的并不多。在培训调研中,不少学员指出培训的理论性知识太多、实践性知识太少,学习转化为应用效率不高。除个别业务培训外,许多培训教学内容和专题类似,针对性不强,与学员自身思想工作、实际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培训内容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干部的实际需求,培训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

(二)培训需求调研设计不完善培训需求调研作为培训前提和基础,其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为缺乏完善的科学体制,加上繁琐庞大的调研数据,个别培训调研存在着“走过场”现象。调研内容脱离实际、调研分析不规范、调研手段单一化的现象,导致调研需求设计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够紧密,训用存在着不同程度脱节。培训需求调研设计针对性不够,还不能完全考量三级检察院内不同层级、不同业务部门、不同年龄段的分类检察官的差异性进行设计,因此,亟需健全和完善培训需求调研设计相关机制,使调研工作有序规范地运行。

(三)政治教育培训与业务培训融合性不高新时期检察教育培训,虽然贯彻落实了将政治建设融入业务培训的要求,逐步加大政治教育培训比重,但仍存在政治课是政治课业务课是业务课,两者相互独立现象。有的政治教育培训只是简单地组织观看录像或者安排一堂政治理论授课,在培训考核中也没有将政治教育培训考核纳入其中,缺少约束力。政治教育培训手段比较单一化,在培训中没有全面深刻思考如何将政治教育培训有效融合到业务培训,使政治教育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四)信息化建设在培训中不成熟在现代检察教育培训中,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培训水平,实现检察教育培训现代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检察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区的基础和硬件条件并不均衡,无法充分运用新兴媒体高效整合培训资源、方便快捷进行培训效果分析。如何发挥信息化建设在调研需求分析、教学管理、学员反馈、教师评价等巨大作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五)新发展下检察教育培训提出新要求检察内设机构改革后,检察教育培训工作面临新问题新情况,在落实高检院“以空前力度将政治和业务培训力推到位”的指示要求,紧紧围绕服务检察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服务“四大检察”发展,对检察教育培训工作提出新要求。一是政治理论教育放在首位,作为检察人员的必修课,通过政治轮训,加强检察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二是注重专项人才培养,专项人才培养将务实培训、精准培训、分类培训与素能培训相结合,强化政治培训,突出能力培训,强调实战培训。三是强调检察业务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专项业务培训更趋于专业化、精准化,注重分层分类培训。①

二、检察教育培训建议

针对当前检察教育培训现状,聚焦问题,破除检察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困境,适应检察教育培训新要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积极探索新培训模式要使教育培训发挥实效,就必须把握成人培训的规律,探索符合成人培训特点的培训形式。传统授课作为常规培训的主流选择,在新形势下已经不能满足学员对培训教育需求。结合“以学员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现代培训理念,要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精准施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内容设置上,紧贴业务工作实际,加大指导性案例等实务性教学进入课堂。要积极推行检察官教检察官、实战训练、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等模式,增加研讨式、模拟式、体验式培训比重。②推动检察机关领导干部、大检察官上讲台常态化规范化,加大网络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检答网、中检网院的作用,提升培训覆盖面、便捷性。积极探索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联合培训,搭建良好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培训合力。在不断总结已经获得好评的培训方式上,通过多元的培训方式,来调动参训学员参与课堂并积极思考,保障培训取得预期效果。

(二)科学规范设计培训需求调研培训需求调研是为了通过科学的方法弄清楚谁最需要培训、为什么培训以及培训什么等问题,科学规范的需求调研设计能更准确快速有效收集以上信息。实践中的需求调研往往由于调研方式和内容设计、调研对象工作压力、实施者开展工作的途径等问题影响实际调研结果的实用性,会使最初培训需求调研的目的实现大打折扣。因此应该从需求调研的内容和方法上,科学规范设计培训需求调研。一是要使调研整体设计科学规范,要从当前检察工作总体部署与格局出发,紧密结合检察改革后分类管理实际,切实从岗位需求、人员结构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二是调研要考虑调研对象的可接受性、便捷性与实效性并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调研,调研工作的开展应考虑周期性和实践性,并形成长效机制;三是有效利用调研结果生成年度培训计划,以需求调研结果为基础,对培训的目标、对象、方式方法及课程设置进行针对性、实践性的设计,做到专业引领与实践相结合;四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渠道地调研分析,找到培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提高培训需求的针对性。

(三)突出政治教育考核,加快政治教育培训与业务培训融合政治教育培训作为检察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教育培训的主要抓手。但有些地方仍然存在政治教育学习与业务培训“两张皮”的问题,解决“两张皮”,实现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深入融合,把政治教育做实做好,就要在培训考评中加重政治考评比重,建立健全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完善理论学习考核激励机制,强化述学、评学、考学措施,把学习情况纳入考评机制,推动政治教育培训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使检察干警把政治学习作为一种自觉习惯和精神追求。同时要创新政治教育培训手段,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潜移默化地将政治理论融入业务培训课程,引导教会学员善于在业务工作中讲政治。

(四)加大信息化建设,提高检察教育培训效果在现有的基础和硬件设施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培训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应充分利用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建立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新媒体方式实现培训工作信息化,从前期培训调研到中间教学管理再到后期培训考核,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充分运用大数据进行资源整合与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优势,实现培训资源的汇集共享,将培训资源分为信息资源与实体资源,分别建立师资、课程、人才的信息资源库与师资、课程、文章等实体资源库,实现共建共享。同时建立信息化的学员培训档案。包括学员个人基本信息及参培情况、考核成绩等,这既能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干警的评优、任用和晋升提供考核依据,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规范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以上信息化建设有些已经付诸实践,有些还需要摸索,但毋庸置疑的是,这都将是未来教育培训发展的方向,相信在不断开发信息化功能建设的过程中还将探索出更多的实现有效管理的方式方法,进一步节约资源与成本,使培训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法治文化培训第2篇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倡导;法治教育

党的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要实现这个总要求,意味着农业农村要与城镇一样,培养、储备大量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立足广西111个县区全面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具体实际[2],每年每个县区开办4~5个培训班,每个培训班均开展7d以上的培训。假如每个班都开设一节法治教育课,那么全区每年有约500多个班2.5万人次学过法律知识,长期累积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知法洪流和护法力量。有些县早在几年前就举办过土地纠纷仲裁此类法治课程,取得很好的效果。

1农民教育培训倡导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1.1法治教育是现代农民职业化的客观要求

农民职业化系列培训工作在各地开展了好几年,通过有的放矢、精细高效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助力产业扶贫、推动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强化农业农村多方面的人才支撑。职业化培训的目的就是使从业者增强技能,提高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逐渐使该行业成长,成熟融入社会并与之齐头并进。新时代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农业职业人才势在必行。具备较高素养的农民,除了懂得先进的农业科技、使用高效的农业设施、掌握现代经营理念,同时要懂法、用法、守法。农民学员的知法程度如何呢?2015年,兴业县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期间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解读》课程,在培训的283名学员中随机对16名学员提问“向在自家房屋旁的稻田排放生活污水或倾倒废弃物”“承包方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于生产经营”这些行为是否合法?农村土地纠纷仲裁调解班学员(均为村“两委”干部),回答问题正确率58.5%,其他班学员回答正确率34.4%。当时村镇农民还没能通过智能手机上网。同样的问题在2018年,随机提问5%的农村党员培训学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回答正确率分别是67.2%和43%。可见,即使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生效十几年,普及度仍不容乐观,特别是普通农民。农业农村生产活动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让职业化的新时代农民多学习、多接触法律知识,帮助他们识理增智、开阔视野、明辨是非,有效规避生产生活中违法风险,减少纠纷或成本费用,促使行业健康和谐发展。2019年,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展广西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调研,通过对回收的361份有效问卷分析发现,受访者对于政策、法规培训内容的需求度占32.22%,仅次于农技、创业培训需求。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深入倡导法治教育是现代农民职业化的客观要求。

1.2法治教育助力和谐乡村建设

2018年11月,辽宁丹东某县一村民逄某因土地纠纷用刀杀死两村民[3];2019年3月,四川凉山某县一对兄弟因一语不合发生争执,弟弟用刀把哥哥刺死[4]。生产生活中小摩擦的事情时有发生,倘若法律意识浅薄者任性妄为,就会酿成悲惨事件。过去乡村是熟人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外来资本、产业的介入,村民与外来投资者更需和睦相处共求发展。富裕美好的生活、和谐的社会需要懂法守法的人民去维系。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5]。单方面依靠公检法部门普及法治教育是有限的,还需农业农村部门的专家老师日常工作经常下乡指导,与农民交流生产生活情况,多与农民有贴心之交。有时圣贤真理,也没有一句贴切的俗语更能打动人心,沁人肺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时代中央提出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法治思想的巧妙结合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特色彰显。“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农民职业大国,法治尤其重要,而农业农村部门也有责任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献策献力。教导广大农民具有法律常识和树立法治意识,和谐乡村建设才能早日实现,依法治国才有牢固基础。

1.3法治教育是新时代新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网络信息分秒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内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在生活中不能再按旧习惯行事了。例如从前办喜事过大年可以随意放烟花鞭炮,生产的污水污物随地排放等,现在这些在新法律上都有了约束。一线城市相继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垃圾分类将进入“强制时代”,这些都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相信这些举措进入农村也为时不远。另一方面,新时代农民参与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与日俱增,相应地民主生活越来越丰富,民主权利和参与村民自治的权利不断扩大,而权利需要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对应,农民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与法治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已体现出来。此外,特殊时期如流行疾病发生期间有特殊的法规,更须全民遵守。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全民特别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正如同志所说“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

1.4法治教育是乡村自治和乡村振兴的必然保障

党的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辅之[6],达到强化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更好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乡村法治则百姓安。着力构建新农村治理体系,以法治促进自治,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打造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农业农村进行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和整治,如土地确权登记和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等。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稳步推进股份合作制、优化农产品品质和结构、美化乡村打造生态经济,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就要在教育培训基层农村干部和普通农民之际加大法治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学法、守法、用法。强调和唤醒农民学员,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7]。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群策群力,共同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确保农业农村沿着正确的方向高速高效持续发展,促进高标准大农业大产业振兴发展的大格局。

2农民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制约因素

2.1信息不对称造成政策普及性难

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大部分农民对当前的政策法规一知半解,比如土地和稻杆。土地承包经营了几十年,为何要确权登记颁证;稻谷收割后稻杆上古以来都可以随意一把火烧了,为何现在禁止焚烧等等。这种现象犹如商品交易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宣传不到位,而是长期以来,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观念仍保持在指令性计划时代,不主动了解新政策。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政策措施普及性差,实施成本过高,教育培训资源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利用和配置,致使农民教育培训和法治教育的缺失。

2.2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基层政府长期把精力放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但不等同于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从资金安排上可以体现。农民培训方面的经费,许多地方没有纳入县级地方财政预算,平时对农民的培训大部分依托其他农业农村项目顺带进行,培训质量不高。

2.3农村法治基础薄弱

农业是个劳动强度大、低门坎的行业,农民学历多在初中水平(以广西为研究主体),农村文化事业滞后、思想道德教育淡薄。自1985年开展的普法教育至今已36年[6],但农村普法教育模式单一、宣传过于局部短暂、农民接受能力差、农村陈规旧俗影响等客观原因致使农村普法效果不理想,广大农民的法治素养仍然较低。近几年党中央对农村土地、集体资产、环境治理等重大改革措施、相关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农村基层干部有待深入学习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才能明辨是非,有效化解纠纷。无论是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学法用法意识,还是基层干部熟练用法执法的过程,都与培育高素质农民一样是长期的、缓慢的、效率较低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艰难推进的过程。

2.4农村法治教育流于形式

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法治教育并非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实施,导致许多法治教育流于形式,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同时,大部分的普法教育仅单方面依靠公检法部门,效果并不理想。普通农民的文化素质及学习兴致偏低,法律知识对教育基础要求较高,受认知水平、文化程度、经济能力、地域条件和培训内容设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缺乏参与普法活动的积极性,法治教育难以落地。

3农民教育培训深入有效倡导法治教育的措施

3.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法治信息传播力度

进行培训时,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搭建新一代的移动课堂,打破信息屏障,提升法律信息的传教效率,扩大培训覆盖面。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接受门槛较低,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易于文化基础差的广大农民掌握。创建手机学法APP、学法微信群和云平台,建立日常学法及交流平台,提供多种信息形态相结合的服务,例如有奖答题、考试积分、交流考察学习等智能手机衍生活动,引导学员与亲友共同参与。为农民创造交换法治信息的交流平台,有效地保证农业、法律信息在流通过程中的真实性,减少信息失真。

3.2加强政府部门合作,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

通过地方政府部门科学部署,组织农业、司法部门联动合力开展农村法治教育,印发农业农村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工作;推进丰富村民民主生活和村民自治平台提升活动;创建乡村法治见习基地建设,挖掘、培养村级法治教育助手;教育培训工作结合科技、司法下乡活动,多部门组织对个体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区等开展法治走访、跟踪服务指导。

3.3结合农村实用知识,加大法治基础教育

采取柔性教育方式,组织农业、司法部门组成专家宣讲团,根据不同农民群体因人施教,深入农民的实际生活,结合农村实用知识宣传和讲解与他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借鉴在职在编干部每年学法考法,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广大农民常规化参加学法、用法活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逐步减小普通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代际传递效应。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使之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加大乡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投入,加快村级法制宣传栏、村民法制学校、法律图书馆(角)等基本设施建设,并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

3.4发挥地方优势,创新培训模式

研究、摸索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律,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成人教学方式。在“怎么教、怎么学”上做有益尝试,加强经验交流,重视案例教学。特别是积极发挥地方现有的教学资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课堂“活”起来。结合当地的违法犯罪活动实例讲解法律知识,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使农民喜闻乐见地学习法律。地方广播电视台开辟乡村法制宣传专栏,结合实际向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制作法治宣传片在授课期间播放,或者结合案例分析、编制生动故事。开展专题讲座,加强部门合作,邀请司法系统专家前来授课。积极开发新的培训渠道,形成可广泛应用的培训模式。

法治文化培训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省委关于深化法治建设的意见》和中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司法厅、省公务员局《省委组织部等4部门关于在全省公务员中开展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活动的通知》精神,紧紧围绕党的十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按照《市公务员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管理经济社会能力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全面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法律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干部队伍,为“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县”提供坚强保证。

二、总体目标

通过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活动,促使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加强学习法律法规,全面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自觉依法行政,树立我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懂法、守法、为民、务实”的良好形象。

三、对象范围

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四、活动内容与形式

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活动要与县“三知三心”从政道德专题教育活动及“六五”普法宣传教育相结合,以“培育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水平”为核心,以普及基本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积极组织实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

(一)全员培训。坚持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法治理念轮训。培训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与各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二)中层干部业务讲坛活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在岗中层干部围绕各单位本职业务选定讲课主题,结合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主题,讲授业务相关法律法规。

(三)普法大讲堂活动。结合“六五”普法宣传要求,组织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主题讲座。

(四)法律知识“每日一题”活动。结合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大纲以及省统一编印的《全省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每日一题’》内容,开展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每日一题”活动,检验培训成效,营造学习氛围。各单位根据印发的“每日一题”内容具体组织开展。

(五)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各单位在“每日一题”和法律知识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本单位的法律知识竞赛,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营造学习氛围,并选拔代表参加全县法律知识竞赛。全县法律知识竞赛时间另行通知。

(六)法律法规知识考试。结合“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内容,组织开展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法律知识考试,推动广大工作人员自觉学法、懂法、用法。考试时间另行通知。

(七)机关法治文化建设。坚持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活动与从政道德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各单位组织编演法治文艺节目、开展法律法规社会咨询宣传等活动,不断加强法治文化载体建设,加大法治文化传播力度,营造机关法治文化氛围。

(八)建立健全依法办事行为规范。各单位根据本部门实际和工作职责制定和健全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行为规范,进一步明确各项工作责任主体、工作流程、日常监督和违规违法行为责任追究等机制,保证全体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法履职、依法办事。

五、工作安排和实施步骤

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7月,各单位按照通知要求,制定本单位主题教育培训活动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8月初至2013年底,各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务实管用的主题教育培训系列活动。

(三)检查评比阶段。2014年2月,全县进行活动总结评比,检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方案。同时做好市联办单位迎检工作。

六、组织领导

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活动由县委组织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县司法局联合举办,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法治文化培训第4篇

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组通字[20**]42号文)和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要求,区委决定对我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展大规模的教育培训,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提高我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经营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努力造就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为我区企业深化改革与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培训对象

区属五大总公司及属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含非公有制企业)。

三、培训内容

1、按照提高政治素质的要求,抓好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培训。①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廉洁自律意识。②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着重提高运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2、按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要求,抓好工商管理和现代经济理论的培训。系统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和宏观经济、国际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学习国内外成功企业管理经验,增强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科学管理企业的能力。

3、按照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企业依法经营意识的要求,抓好法律、科技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学习公司法、合同法、会计法、国际经济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WTO基本规则;学习相关的科技知识,了解最新科技信息和动态;学习历史、文学、伦理等方面的知识。着重提高依法治企、科技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能力。

4、区委还将根据申请企业的具体需求,参考《开发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征询意见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门业务培训。

四、培训主体

区委成立开发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基地,专门负责区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基地设在区委党校内。

五、培训方式

1、坚持组织培训与自主培训相结合。在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做好相关培训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各类适应性的短期培训、技能培训,举办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讲座。

2、实行分级培训机制。在以区为单位搞好培训的基础上,各主管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推进企业自主培训,形成企业自主投入、自主实施、自主管理的自主培训机制。新晨

3、政府资助。区委将对纳入区培训计划的企业自主培训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各大总公司及非公有制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申请培训资助,资助申请管理工作委托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具体操作,由区组织人事办会同相关部门负责最终审批。具体申请程序如下:①企业填写申请表;②生产力促进中心复核;③组织人事办会同相关部门审批;④资助。

六、加强领导

1、为了切实搞好培训工作,区委成立**开发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任组长,**任副组长,成员:**、**、***、***、**、**。

法治文化培训第5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90学时培训;效果调研

一问题提出

2011年,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文件精神的引领下,杭州市余杭区启动了高中各科教师90学时集中培训工作。该培训项目作为县域培训机构之前从未涉及,培训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培训方案的制定和资源的获得与区教研室进行了广泛而密切的合作。浙江省培训新政对五年内360学时中教师90学时及以上集中培训做了硬性规定,使该培训项目在促成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因此,行之有效地做好90学时培训不仅涉及培训新政落实和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培训机构的声誉与品质。那么,我区90学时培训效果到底如何,笔者以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为例展开调查,以其进行一定的推演性评判。我区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分二年推进二期,全区高中政治教师基本经历一次为期两周的集中脱产90学时培训。在设计培训方案过程中我校以聚焦课堂为核心,围绕解决问题、共享经验、提高技能、学会教研为目的开发设计整体性培训课程。尝试采取听专题讲座、观课堂教学、说研讨交流、提改进意见、做反思作业等参与式培训,并将听、看、做、说、写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安排课程。整个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该培训是否起到了真正促进我区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作用?参与教师对“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的态度怎样?我校在该培训项目运行过程中制度和措施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应如何进一步加以改进?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有赖于对“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的效果评价。培训专家柯克特里克曾经提出过一定的培训评价模型,他认为要完整而科学地评价一个培训项目到底收到哪些成效,最起码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评价:一是反应评价,即培训刚刚结束时,学员对培训的整体印象如何,是否喜欢这项培训活动,包括对培训专家和培训的项目、设施、方法、内容、自己收获大小等方面的看法,了解学员对培训的主观感受。二是学习评价,即学员对知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员们在相关方面究竟学到了什么?三是行为评价,即学员在培训接受后一定时间点上,是否在工作中运用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其工作行为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当然,很多时候还伴随着一定的成果评价,即培训是否为工作带来了具体而直接的贡献或收获,如通过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论文进行了发表或获奖。按照“余杭区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学员的需求,本研究尝试借鉴这一模型,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反应、学习、行为三个层面对学员的参训效果进行了三维评价。具体做法是:在培训开展之前,通过余杭区高中政治QQ群——“春天的故事”以开放式访谈的形式,进行培训需求调研,了解学员对目前高中政治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老师们的困惑与纠结,从而判断其需求及其程度;在培训过程中,调查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对培训的看法和具体感受进行反应层面的评价;根据培训方案中对学员的考核评价,考察学员对本次培训相关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程度,从而进行学习层面的评价;通过学员、学生、教研组长对学员培训前后教育教学行为变化的描述、汇报课的课堂实录以及问卷调查来进行行为层面的评价。本研究从反映、学习、行为三个层面来考察教师通过“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在知、情、行三方面的变化,希望以此为我区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效果提供确凿证据,并为我区“十三五”新一轮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及各学段学科教师90学时培训的有效实施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二调研过程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是余杭区普通高中参加过区教育学院举办的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的政治老师。调研共发放问卷58份,回收56份。调查统计结果中,男教师占22人,女教师占34人;教龄10年以下的教师占36.6%,11~20年的占31.7%,21年以上的占26.8%(如图1),职称为初级的占19%,中级的占39.3%,高级的占39%;对所参加的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目标非常了解的占39%,有些了解占53.7%,不太了解占2.4%。

(二)研究工具

自拟余杭区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需求访谈提纲,借助网络平台,了解学员在培训前的需求,因为培训效果的衡量与学员们在培训前的需求密切相关。自编《余杭区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效果调查问卷》调查培训学员在培训后对高中政治学科知识(6项子栏目调查)、教学(11项子栏目调查)、科研(7项子栏目调查)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和实践程度。该工具是在参考国内外教师培训以及“国培计划”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特点和本地区实际进行了再创造和再设计。通过分析学员们在培训后设计的作业及培训小结,了解学员们的切身体悟,从而检视学员们在观念、情感、行为层面的变化。

(三)研究方法

第一,研究者在查阅相关文献、访谈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的基础上,了解该培训项目的评价现状,把握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在培训前的主观需求。第二,通过对《教师培训工具箱》的解读,明晰培训过程中是如何对学员进行有效评价的,进而在参考国内外培训效果、教师培训模式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研究工具。第三,研究者记录学员的培训表现,包括出勤以及学习表现,对学员进行形成性评价,了解学员在学习层面的反应。第四,在培训后三个月、一年两个时间节点,对培训效果进行调查,包括:(1)问卷法。采用《余杭区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效果调查问卷》对两期所有参加过余杭教育学院举办的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的学员进行整体调查。通过电子邮件,共发放问卷58份,回收56份。(2)文本分析法。研究者分析了学员上交的作业设计、培训小结、文本记录,调查研究学员学习反应及习得程度。(3)访谈法。研究者通过访谈区教研员、部分高中政治教研组长、骨干政治教师、学生以获取学员在培训后教育教学层面的变化及行为方式的转变。

三结果与分析

本调研分别从反应层面、学习层面、行为层面对参加余杭区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的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了评估。

(一)反应层面的培训效果

通过培训结束后的直接反馈调查显示:学员对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的满意度较高,90%以上的学员对于此次培训中“课程内容安排”、“培训形式安排”、“培训整体设计”、“培训设施提供”、“组织管理态度”、“学科知识”、“教学理念”、“教学知识”、“教学研究”持满意和非常满意态度,这表明该项目培训在相关工作上是达标的,与学员需求的吻合度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学员认为“培训伙食服务”、“培训时间安排”、“培训资料提供”方面不堪合理。在问卷的开放性设问中“您对进一步提高此类培训质量有何好的意见和建议”中有24%的学员普遍认为本次培训信息量太大,一时难以很好地消化吸收。18%的学员认为培训的形式还应该多样化,特别强调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学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二期培训专家约请涵盖高校(浙大、杭师大)课程研究专家、省市区三级教研员、杭城一线特级教师、周边县区(湖州、嘉兴、建德)一线骨干教师、本区学校政治学科带头人等。在“对本次培训中对哪种类型的教师授课更感兴趣?”,学员作出了如下选择:23.4%的学员选择了高校的专家教授,57.7%的学员偏向于优秀学校一线教师的现身说法,对普通高中的优秀教师有16.2%的人感兴趣,而对教育科研单位的理论专家的授课感兴趣的只有2.7%。总体而言,大部分学员对该项目培训的工作以及所安排的培训内容,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支持。

(二)学习层面的培训效果

本研究以学员在参与培训后自我感受到的具体收获以及个人培训总结材料作为评价其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员参加培训后在各个方面均有收获,其中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专业知识的完善、选题命题的技法、教学目标的续写、课堂评价的实效,这些方面的提升上收获较大。这一结果反映出高中政治教师在专业素养的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培训过程中预留两份随堂作业(课堂实录评价及教学目标续写)作为考核依据,从学员所提交的作业中,我们看出课堂评价的理念、角度、章法,教学目标续写的步骤、程序、技法等方面更具有科学性、条理性和规范性。学员通过本次培训所学,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但作为县域教师培训机构90学时集中培训某一学科(特别是政、历、地等)由于受学员数量、培训资源、培训成本等方面的限制难以进行分层培训,导致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与新任教师、初任教师同级培训,设置的培训内容、形式、目标也是一样的,导致学习层面的效果落差较大,难以真正起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

(三)行为层面的培训效果

为评价学员们在培训后行为层面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对知识、教学、科研三大层面的二十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培训三个月和一年后两个时间点分别实施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并进行了汇总统计和综合分析。由图2、图3可知学员们对知识层面和教学层面认同度较高,普遍认为在这两方面学习收获较大。同时,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员对培训的内容能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运用,也乐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使用从培训中学到的理念和方法,其自身的行为变化程度也较大。这些都表明,培训后,学员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有了一定的改善。图2知识层面部分行为变化情况图0102030405060提高显著有些提高提高不大没有提高变化情况变化占比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新课改、课标、教材方面的知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的知识图3教学层面部分行为变化情况图020406080提高显著有些提高提高不大没有提高变化情况变化比例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续写能力命题、用题、讲题能力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从教育科研维度来看,图4中“拟定教学研究课题的能力”、“实施教学研究的能力”、“撰写论文、报告的能力”“交流教学研究成果的能力”认为“提高不大”和“没有提高”的人员比例仍然较高。教师教育科研方面的内容由于更多地侧重于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日常积累,通过短期集中培训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难度较大。当然,对于这几方面的培训要强化导师现场操作性演练、学员的参与性互助,更要加强实践性跟踪指导,但由于培训资源所限作为县域培训机构难以很好地真正落实到位。另外,在“如果提高不大或没有提高,请告诉影响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中有个别教师将原因归结为“培训涉及较少”、“缺乏实践环境”、“老师间交流协作少”但更多的归因于“个人能力有限”。因此,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还因考虑不同层次老师的“最近发展区”,针对一定的能力程级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

四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余杭区高中政治教师90学时培训效果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学员们在反应层面上总体是积极的、肯定的,学习层面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都有了改观,行为层面也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地方,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培训评价、培训服务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培训实效。因而笔者建议:

(一)培训内容要适切化

二期培训总体围绕高中政治教育教学若干主旨问题展开,侧重于高效课堂与高考备考两大主线,渗透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选修课程有效开发等热门信息,内容涉及生活逻辑理念下的高效课堂设计、主题学习与高效课堂、案例教学与高效课堂、课堂教学艺术论、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等。虽然培训内容聚焦课堂,但从开放式问卷反映的信息来看,学员们认为培训的内容与实际的联系还不是很充分。建议培训授课教师能够直面当前高中政治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通过一定的教学片断、课堂实录、教育案例等鲜活的学校元素进行有条不紊地展开剖析和深度解读,避免一些空洞说教和理论套话。因此,今后在设计培训课程中我们要用好“培训需求调查”,在预约一定培训专家的过程中要明确所请专家的特长及与本次培训主题、目标、对象的关联度,切不可因为该专家知名而范范地约请。在确定培训主题分解培训模块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各模块间内容安排的顺序性、内容切点的可操作性以及实践经验的可迁移性。

(二)培训形式要多样化

任何培训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培训内容,也受到培训形式的重大制约,需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在二期培训效果调查中均有部分学员反映培训的理论性色彩相对较浓,实践性、操作性内容有所不足,50%的实践课程要求没有完全达到。这就要求我们在下一轮培训中适当增加一线教师上课、培训教师上课、学员课堂点评、反思交流跟进等环节。同时,要充分重视高中政治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其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让一线的优秀教师通过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在政治课教育教学中的切身体会或是自身的成长经历,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另外,成人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参训教师经验本身就是重要的培训资源。在培训项目在实施过程应始终坚持“从问题出发,以案例为基础,以互动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基本原则,尤其要加强互动交流。要贯彻这一基本原则必须不断创新培训模式,选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尽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如“理论讲座+现场对话+解疑释疑”、“说课+点评+交流+总结”、“课堂观摩+说课评课+互动反思”等。从二期培训的实践中部分培训教师多种培训形式的交叉运用学员普遍评价较高、收获较大、印象较深中我们可见培训形式多样化的重要意义。

(三)培训时间要合理化

大部分的学员认为培训时间安排在暑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主要原因在于高中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任务较重,压力较大,无暇真正投入两周时间进行集中脱产培训,利用暑期在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一定的工学矛盾。但全部课程安排在暑期的弊端在于无法深入学校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课、评课及其他实践性培训活动,使得大量的内容只能涉及理论性讲座,或者实行课堂教学视屏观察、经典教学课例赏析等,致使部分教师心生烦躁,普遍感觉信息量太大,好的东西实在太多,部分难以一下子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培训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分段进行但切不可分得太散,否则难以实现培训的整体效应。在下一轮的90学时培训中,建议将理论性培训放在暑期,将实践性培训放在平时,“确立一主题、划分二阶段、顺接三环节”进行系统推进,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培训评价要科学化

在实施访谈中个别学员抱怨“优秀学员”的推选不太公平,不应只让本班学员、班级干部集中推荐,应该进行多方面的考核评估,由培训班组班教师及负责人结合学员各方面情况来综合确定。对学员参加培训的效果评价,也应采用即时评价与追踪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即时评价即一项培训内容结束后立即对学员进行相关内容的评价,可编制一定的测量量表、布置与培训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等。追踪评价即参培学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以问卷、访谈、电子邮件等形式调查学员所在学校老师、学生对该学员教育教学理念、行为、成就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而综合评定其培训实效。

(五)培训服务要优质化

在二期培训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培训资料提供”及“培训伙食服务”两项指标明显低于其他指标,说明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培训整体内容和形式的完美之外,也要关注学员在参与培训过程中的其他层面的配套需求。培训机构在后勤服务方面要有专人对各项培训活动所需资料进行统筹安排与综合调配。培训资料诸如记录本、笔、纸、复印资料、培训教材的提供,食堂就餐环境的改善、伙食标准的提升、茶歇服务的到位均要做到以人为本、有的放矢,关注实施细节、学员需求、服务质量,为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光千.基于教师专业标准构建中学培训内容体系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7):11.

[2]卜彩丽,张豪锋.培训效果评价模型及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J].成人教育研究,2010(4):9.

[3]曾琦,杜蕾.参与式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7):54.

[4]余新.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37-239.

法治文化培训第6篇

关键词:宛西;干部培养;政治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088-03

“宛西”,是指位处河南南阳西部地区,包括镇平、内乡、淅川、邓县等县在内的区域。在20世纪30年代,宛西地方精英在该区域施行由地方士绅控制的区域自治运动。学界对宛西自治运动的研究颇多[1],但对乡村建设中的基层干部的培训和任用研究较少。基层干部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处于上传下达的位置,是推行地方自治的具体实践者,因此是影响宛西乡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彭禹廷等“宛西自治”领导人特别重视基层权力的构建,通过鼓励地方基层人员参与政权管理,进而控制地区民团和一般民众[2]。正如沈松侨所言,彭禹廷、别廷芳等人在推展自治工作的同时,对培养各级干部用力至勤[3]。本文以宛西自治为中心,对宛西自治时期干部的培训和任用方式作初步考察,藉以理解和认识地方政治权力的形成与湮灭。

一、宛西自治干部的技能训练

宛西自治干部主要有军事和行政方面的干部组成。军事干部包括民团和保卫团的各级干部;行政干部包括乡镇长、村长、自治指导员、联保主任、保长、教师等。对这些自治干部的培训主要通过开办训练班、演讲和学校教育等方式实现。

各种训练班在培训干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宛西的地方控制奠定基础。1927年冬,别廷芳在宛西西峡口成立培训军事干部的机构,即“学兵连”,培训民团的军事干部。从各地民团中选派一批有些文化的年轻人接受训练,同时还面向社会大众招收学员。该连学员主要进行基本军事训练,学习内容是体操、射击等军事技能。学员受训时间为五个月,学习结束后,一部分人分到民团任教习,训练普通团丁,其余的则成为别廷芳的民团干部骨干力量。通过军事训练,也让更多的地方民众参与自治,进而达到控制地方社会的目的。1932年,学兵连改称为内乡县第二军事教导团,成为专门训练民团骨干的机构。其训练内容较前期更为丰富,分学科和术科两类。学科主要讲授军事技术和军纪风纪,术科侧重实际操作训练,如野外勤务、夜间作业、挖战壕、射击、打靶等。该团在内乡县共办三期,受训学员共五六百人,训练时间约为半年,学员多为在职的营、连、排长[4]。三期教导团为宛西民团的中层军官提供了系统的军事训练,为宛西自治培养了大批基层武装干部。

除军官训练团之外,宛西自治领导人还在镇平县组织民团的营连长及各级官长组成民团教导队。教导队主要是在非战争时期,对民团的各级官长施以军事训练。训练课程涉及有军事技术科目、民团简明军律等军事课程,还有三民主义、自治、造林等课程,学科、术科并重,在军事训练同时并对官长加以政治素养的训练。训练扩充了学员的军事知识,充实了其自治的技能,鼓励学员开展村治工作,为完成地方自治积蓄力量[5]。

行政干部是推行自治政策、保证自治顺利进行的中坚力量,因此乡村建设的精英们也大力培训行政干部。1931年,别廷芳在西峡南关帝庙创办公文讲习所,主要讲授公文写作,地方自治等内容,学员毕业后分到各区任自治指导员或副区长,或分到小学校任军体管理员。刘宗阁主管军事训练。1933年春,他还在西峡忠义祠院,开办农林自治补习班一所,招收青年学员七十余名,学习时间为一年,为自治培训基层干部。除受严格军事训练外,还讲授农林自治科目。1935年2月,他又在西峡北寨开办小学教师军训班,集中内乡县小学教师受训一个月。军训班主要讲授植树造林、治河改地、时事政治、教育等相关内容。4月,内乡邀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张含清、骆一羽等教育专家到该地训练教师,有513名小学教师接受培训[6]。

镇平县也举办了各类行政人员的培训班。首先举办的是乡镇长培训班。1931年4月镇平自治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决议集中训练现任乡镇长。训练班开设的课程颇多,包括民团意义、乡镇组织、乡村教育、民众教育、息讼意义与办法、村长须知、土地调查、党义与地方自治、农业常识、造林、治蝗、筑路等。乡镇长的培训内容涉及政治组织、教育、农业经济等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达到做、学、教合一,培养乡镇长办理自治建设的知识及能力。训练结束前,重新成立乡镇公所、登记公民、召开乡民大会选举乡镇职员。经过训练的乡镇长选举后可从事乡镇工作。其次,1931年6月自治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议,设镇平地方自治服务人员训练班。课程包括三民主义、地方自治、乡镇组织、民团研究、社会调查、国文、地方服务人员须知、应用文等课,另外随时召集讲演会、讨论会,以增加学员的知识并锻炼其行动能力。对学员采取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再次,随时训练乡镇闾、邻长。此处是训练改选后的乡镇闾、邻长,分区加以比较长期或平日的训练,训练方式有所不同。其训练办法大致如下:分区训练;制定训练大纲;区长或区公所人员负责训练;乡镇长训练每月两次,集中训练;闾、邻长分别训练,每月一次。最后,设乡村小学教师的自治训练班。以学校为推行乡村建设的中心,为乡村建设运动各团体普遍采用。中小学教师在帮助乡村民众,及其他团体进行建设事业的作用也为宛西地方精英所重视。1932年7月自治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开办“现任教员训练班”,训练两星期,使其协助乡镇长进行自治,指导民众。教师训练的课程包括合作、养蚕、养鸡、栽桑、植棉、制草帽、民众教育、指导民众等与自治密切相关的内容[7]。总之,各级各类训练班对培养干部人才,促进地方自治的完成起到重要作用。

二、宛西自治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任用

宛西领导人重视对干部进行自治的合法性教育,鼓励基层人员参与政权。宛西地方进行乡村自治建设,势必会扩大地方势力,构成对中央统一政权的威胁。国民政府多次授意河南省政府对宛西施压。宛西自治建设面临合法性危机,因此对乡村基层干部进行合法性教育,以缓解国家政府施加的压力、争取民众的支持是实施自治至关重要的选择。

宛西乡村建设领导人非常注重用演讲的方式教育干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宛西地区推行自治尚属首次。彭禹廷曾指出“无论怎样忙,话是不能不讲,因为讲话比什么事都关紧……”[8],现存彭禹廷的讲演词就多达四十余篇。在这些演讲中,对民众演讲3次,对民团人员演讲15次,对乡镇长、村长等基层干部演讲10余次,对乡村小学教师演讲3次,在各种训练班上演讲10余次。自治建设之初,普通民众多有不解。宛西诸县的地方自治与省政府的建设国家政权的努力,无疑不在一个轨道上。因此,阐述和解释宛西自治行为的合法性无论是对宛西地方建设精英还是一般民众来说都是必要的。从彭禹廷的众多演讲词中可以看出,所讲的议题多是“为何实行地方自治”及“如何实行地方自治”这样的论题。如在《告宛属十三县同胞书》中讲述民团的建立是保证农村兴利的基础,“要救农民的贫弱,为农村增加生产”,“仍不能不把剿匪当作第一步的工作”,只有当各县盗匪肃清了,农村才能人人安居乐业[9]。通过讲话使普通民众了解民团,进而了解自治,以取得民众对自治的支持和信任。在对自治干部的讲话中,彭禹廷也多次阐述自治的意义及实行的办法。这些演讲词中的部分内容以布告、碑文的形式保存下来,确保彭的思想传播和传承[10]。

学校教育贯穿于宛西自治始终,是其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自治实现的重要手段,为自治培养大量人才。1933年年3月,邓县、内乡、镇平、淅川四县联合,在内乡天宁寺建立宛西乡村师范学校。建校初期,教师以乡村建设派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名流学者为主体,这对学习自治,培养地方自治骨干起到重要作用。乡村师范学校的“教学内容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地方自治知识三部分”[11],注重基层干部知识的系统化培训。正如沈松侨所言,宛西乡村师范学校的创立最能代表宛西自治领导人培植自治干部所进行的努力。

彭禹廷认为“三民主义”未能实现的最大原因是一般的知识分子、优秀青年多半羡慕都市生活而不愿意从事地方基层工作,“所有地方的事业,人民的疾苦,完全不闻不问”[12]。宛西需要改变这种状况,经过政权培训的人员须服务地方社会。他也严令各教师变更教育方针,改正学生好高骛远的思想,打破传统的轻农重士观念,以尊重农工,养成劳作习惯,增加农业生产为目标。1932年4月,彭禹廷曾告诫宛属保卫团干部训练所的学员,说明乡村服务的重要性,动员学员毕业后到乡村工作。宛西乡村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一般仍回所属区、乡,因才施用,担任自治指导员、联保主任、保长、教育委员、农林场长、小学教师等职务。1931年11月20日以后,地方服务人员训练班学生在将结业之前,由所长及各股主任,率领分赴各区村指导民众选举闾邻乡长,选举后,均分发各区充当指导员。

为减少自治的阻力,彭禹廷等人极力建立“三自主义”和“三民主义”的联系,以“三民主义”来阐明“三自主义”的政治合法性,增强基层干部对乡村自治事业的忠诚度。彭禹廷从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是将地方的事情,让本地方人民自己去治,政府毫不干涉”的言论衍生出,“实行地方自治,真乃中国国民应尽的义务,不容推诿的责任”[13]。他进而指出:“三民主义是随时代而推进,并非一成不变的;以时代为背景,更以环境的需要为依归……按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非努力下层工作不可;非将国民革命缩成地方革命不可!各县的‘缩小的三民主义’成功,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功!”“各县都能实行缩小的三民主义,则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方能实现,中华民国方能转弱为强。”[14]受彭禹廷、杨仪山等人的影响,别廷芳也加强了政权合法性建设。

寓教于学,宛西加强受训干部自我教育和管理。1933年7月,内乡、镇平、淅川中学并入宛西乡村师范学校。乡师聘请孙伏园任校长,改进教学以适应自治的需要。实行教改后,除保留原有学科外,加授传习、组织、生计教育,充实课程内容,养成学生主动实施自治的精神[15]。乡师规定各学科组不仅担任常规的本组教学研究工作,而且兼任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如语文组员兼任本队文书工作,常识组员兼任本队矿务、农业或工艺指导,算术组员兼任本队会计、思想、音乐指导,教建组员兼任本队交际、实习、国画指导。学校的教学与自治建设之间联系密切。学校工作纲领中规定了队长、中队长、大队长及队员的应尽职责,实行学员自主管理与监督。如规定大队长充任大队行政会议和早会主席,执行大队纪律,维持大队秩序,传达导师命令或命令并指挥本大队的集合与解散,监督自习与勤务等事项[16]。

按照从上级到下级,由团体至个人的办法训练,宛西地区领导人系统培训其自治所需人员,进而控制地方政权。宛西领导人通过鼓励地方人员参与政治,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寻求其自身自治的合法性。

三、宛西自治干部的任用原则和要求

宛西干部任用本土化原则。20世纪30年代复杂的生存环境,使宛西在用人方面尤其谨慎,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排外性。别廷芳认为外地人“不明了当地的实际情形,处事待人,每每感受困难。”而本地人“祖宗填墓,家室老人,俱在农村,痛痒相关,安危与共,富于终身事业的决心[17]。彭禹廷也有类似看法:“我们地方上的痛苦,一定要我们人民自身来解除;我们地方上的福利,一定要我们人民自身来谋求”;“本地人做本地事,用不着借才异地,实际上也不能借才异地。”[18]但实际上,由于宛西地处封闭,人才匮乏,自治所需的教师、教官等基层干部缺乏,也聘用外来人才协助宛西培训干部。

寓兵于农,基层干部军民两用。这主要表现在军事干部的军民两用、教师的行政化使用等方面。宛西根据本地财力不足难以支撑较大军事力量的实际,对义务民兵制加以变通,军事干部实行军民两用,强调“四化”和“三杆”意识,减少财政压力。彭禹廷指出,“四化”即战时“军人化”,平时“学生化”,“工人化”,“农民化”。别廷芳倡导的“三杆”是“拿起锄杆能生产,拿起笔杆能写书,拿起枪杆能自卫。”[19]教师的行政化使用也是宛西乡村自治运动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彭禹廷认为“现在的小学教师,兼管校外的事……完全是乡镇长的顾问,完全是乡镇长的帮手;乡镇长有不明t的事,可以问小学教师;乡镇长有不善于讲话的,也可以请小学教师替他给民众讲”。以镇平县为例,乡村小学为村建设的中心,“故对于小学教师,极为重视”。1932年7月18日,镇平县自治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提高乡小学教师地位,使其协助乡镇长对民众进行自治指导。8月18日,第六次会议规定小学教师协助调查户口,沟通学校与社会。教师的功能已经超出教书授课之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在实施军事化管理过程中,宛西政权建立了严格的惩戒制度,规训下层军官和乡镇官员。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给予干部相对优厚的待遇。如别廷芳手下“团长可以吃空名4个,营长3个,连长2个,排长1个。后期改为薪饷制;司令、团长每月小麦500斤,营长300斤,连排长200斤,每团每月拨经费100元大洋。同时,别廷芳特规定,提高保甲长的政治地位。对于基层保甲长,应以地方首事之理相待,违者严惩;地方保甲长为下级基层干部;保甲长如有失职,不得轻易传票,如需考询,可用请帖或通知形式,不准随意侮辱和打骂。别廷芳还采纳彭禹廷“打倒官治,避免绅治”的主张[20],用宛西乡师毕业生等新兴势力抑制传统士绅阶层,解决当时势力、情面、升迁的关系弊端。镇平县在干部待遇方面的规定相对具体,队长、队副或分队长、团丁、班长、传事兵每月薪饷逐级递减。干部阵亡r金均高于团丁。干部伤残及死亡者优r办法分别为班长加半年、分队长加一年。另一方面,对干部的惩处非常严格甚至残酷。别廷芳“最重视整顿各县民团组织,……为了革新派别观念和庸人当政的弊端……对民团头目不称职者悉令罢免”,对不忠诚的干部“轻则撤职,重者杀头抄家”。镇平“各乡镇长如有不受小学教员之协助及正当之指导时,由区公所或办公处严惩”等规定[21]。

四、结语

宛西自治干部培养注重实效、方式多样、学制灵活,为宛西培养了大批急需、适用政治、军事和技术骨干。见微知著,宛西自治的干部培养和任用之成功可以从中窥知一斑。

“宛西自治”的干部培养和任用的缺陷突出表现在合法性建设方面过于依赖剿灭盗匪政绩和领导人个人威望。一方面,军事政绩是宛西自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宛西地方无法持续维持特定条件下的辉煌政绩,满足不了民众期望,也就逐渐丧失合法性。换言之,政绩反噬无法避免。军事活动取得辉煌战绩,社会治安状况好转,无大股盗匪可剿,“自卫”方面的口号无法提供合法性支持。另一方面,宛西自治在合法性建设中过多强调彭禹廷、别廷芳等领导人物的个人威望,缺乏对民众信仰的教育。彭禹廷在公开讲演里就多次提及个人经历,以渲染自己对民众的影响力。利用领导人物的影响进行政治宣传和动员,利于促进干部对乡建事业的忠诚,进而感召、动员更多民众,可以隐蔽而有效地强化合法性获得民意支持。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有其合理性。但强化个人权威容易出现“人亡政息”的结局。事实也正是如此,1940年别廷芳去世后,别廷芳的骨干属下出于自保等原因背叛和放弃“三自主义”,曾经名声大噪的“宛西自治”悄然湮没,成为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

〔1〕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池桢的系列论文.如“政治系统”与“军县”:宛西地方自治的政治维度[J].史林,2011(3):115-122;徐有礼.宛西自治:一场夭折的区域现代化实验[J].史学月刊,2002(10):72-77.

〔2〕〔7〕〔8〕〔9〕〔12〕〔13〕〔14〕〔18〕镇平县十区自治办公处编.镇平自治概况[M].北平:京城印书局,1933.

〔3〕沈松侨.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民国时期的宛西自治,1930-1943[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2(21):416-428.

〔4〕西峡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峡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5〕镇平县地方建设促进委员会.镇平自治概况二集[M].上海:文华美术印刷公司,1936.

〔6〕内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内乡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4.

〔10〕张西洛.闯宛西――宛西“地方自治”见闻[J].纵横,1994(6):45-47.

〔11〕陈景涛.别廷芳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15〕别香斋、罗卓如.内乡一年来之乡村工作报告[M].民国丛书第四编第16册.上海:上海书店,1992.

〔16〕宛西乡师学生大队各组工作人员工作纲领(石印)[Z],内乡县档案馆藏.

〔17〕别廷芳.宛西自治实行法辑要[M].郑州:宛南民报社,1940.

〔19〕张明道.听别廷芳三次演讲[M].河南文史资料.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63.

法治文化培训第7篇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市;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

漯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系列讲话精神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共漯河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作出安排部署。

本文围绕《中共漯河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提出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举措、战略保证,结合基层党校实际,探讨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市中的重要意义、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 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市中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早就指出:“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向。”[1]清楚地表明了法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夯实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具有筑牢四项基础制度,助推全面依法治市的重要意义;具有推动基层法治工作,落实全面依法治市的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进而为深化漯河市六项重大攻坚任务、推动富民强市加快发展奠定法治制度保障和法治工作基础。

(一) 筑牢四项基础制度 助推全面依法治市

为巩固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省委提出在基层探索建立基层民主科学决策、矛盾调解化解、基层服务群众和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四项基础制度,并确定临颍县为全省基层四项基础制度示范县。

临颍县委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基层党员干部的县级党校,夯实基层党校的法治与文明建设,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与文明理论水平,筑牢基层民主科学决策制度,助推全面依法治市;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筑牢矛盾调解化解制度,助推全面依法治市;完善基层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筑牢基层服务群众制度,助推全面依法治市;发挥基层党员干部遵法守纪的示范作用,筑牢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制度,助推全面依法治市。

(二) 推动基层法治工作 落实全面依法治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2]

因此,夯实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具有推动基层法治工作,落实全面依法治市的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

二、 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围绕《中共漯河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基层党校全面贯彻落实法治与文明建设,深入推动开展法治与文明建设,并针对法治与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对策,提出建议,为下一步法治与文明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一) 存在问题

1、自身建设落实不到位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2]

基层党校作为基层党组织,在关于“法治与文明”的自身建设方面,相关的组织工作机制和考核工作机制落实不到位。

2、教育培训开展不深入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3]坚定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夯实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发挥基层党校的思想库作用,需要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目前,基层党校关于以“法治与文明”为主题的专题研讨班,培训班开展的不够多;关于以“法治与文明”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开展的不够深入。

(二) 对策建议

1、加强自身建设全面落实

加强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全面落实,发挥基层党校作为基层党组织在坚定推进依法治市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组织工作机制和考核工作机制。

加强完善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组织工作机制。明确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组织工作方向,贯彻到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落实到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找准组织工作方法,善于对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出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比较,按照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推进组织工作。

加强完善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考核工作机制。健全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领导责任制,把全面落实法治与文明建设进度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考核;完善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奖惩制,实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激发党校全体教职工的自身建设,调动起大家全面落实“法治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面落实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2、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紧密结合临颍县法治与文明建设实际,抓好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的教育培训工作。

深入提高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高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深入重视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培训班次建设。关注培训对象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注重培训需求适配度、课程设计科学性、师资选配合理性、教学内容满意度、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学组织有序性。

深入创新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调研活动建设。健全需求调研制度,综合考虑“法治与文明”建设需要,科学制定调研计划,合理设置调研项目。

三、 小结

慎子在其著作《慎子・逸文》中讲到:“治国无其法必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因此,基层党校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共漯河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加强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全面落实;深入开展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的教育培训工作。筑牢四项基础制度,助推全面依法治市;推动基层法治工作,落实全面依法治市。从而,坚定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夯实基层党校法治与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2页.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4日)(01版).

法治文化培训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一、研究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新思想的先进经验与理念改变了我国人民对社会发展的看法,在思想观念上改变了人们的想法。通过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引导,事业单位中文化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观念发展都需要进一步发展。不断加强事业单位的职工思想政治观念有利于员工转变工作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事业单位内部职工的思想政治观念学习是一种长期培养过程,要通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人们的道德素养,树立丰富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与技术能力。在不断加强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观念的发展过程中,要保证政治素养的正确培养,提高思想政治观念的价值。

二、当前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观念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职工缺乏培训机会

目前,从事事业单位职工的主要构成学历存在差距,有些是高中毕业、有些是大学毕业、中专毕业,因为学历不同,因此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距。事业单位每年的培训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但是缺乏对差异化人群的培训定位,导致事业单位职工的培训机会太少,接受知识也都是形式化的教学。因此,事业单位职工缺乏培训机会,缺乏正确的培训引导,是导致事业单位职工无法树立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主要原因。

(二)事业单位工作观念落后

事业单位的工作观念落后,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事业单位职工工作意识较差,动力较弱,积极性较差的问题上。在事业单位内部每个不同部门都有不同的工作内容,要符合工作机制与制度去按章办事,还要满足日常工作中的沟通、交流,的确产生了很多工作积极性变差的问题。在事业单位中,大多数事业单位职工因为是稳定工作,对于处理的各项工作内容又缺乏正确认识,因此事业单位职工经常在学习上存在抵触心理,无法正确对待自我的工作内容,然而培训或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和方式过于死板和枯燥,导致了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学习的动力下降。

(三)事业单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事业单位职工都是从事专业性的不同工作内容,对思想政治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事业单位在招聘职工的时候对思想政治方面的水平要求也并不是很高,这就导致事业单位职工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很高。职工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缺乏思想政治引导,政治敏锐度就会下降,对待工作也会存在懈怠情绪。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职工能够给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事业单位得到快速发展的动力,学好思想政治知识的同时,还能帮助事业单位职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加强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观念的一些建议

(一)开展事业单位思想政治观念实践教学

在事业单位中开展职工思想政治观念培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理论教学,还包括实践教学,他们是同等重要的,只有将二者合理分配、协调统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让学校、教师与学生都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二)科学开展思想政治培训

事业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培训讲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因此,事业单位 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实践教学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和培训,由有经验的实践教学教师带领培训教师从对外联络开始,“手把手”示范校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让培训老师通过实践,真正探索到实践教学组织的要点,能在其中有所收获,并积极探索适合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利用事业单位职工的正确教学方法和正确理念树立思想政治观念,培养正确的科学思想政治观点,提出切实可行的事业单位职工发展方案。

(三)不断丰富事业单位思想政治观念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网络技术发展较快的背景下,在事业单位中应用思想政治观念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学信息化培训技术,利用互联网信息教学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观念培训效果。不断加强网络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合理控制网络发展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思想政治观念教学的理念和观点,加强宣传,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背景引导,提出事业单位合适的引导教学方案,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观念要树立正确的判断能力,对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疑点进行迅速判断,掌握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最佳回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受到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影响,受到来自国外先进思想潮流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职工思想在改革开放后期的确发生了转变,在意识上和价值观的树立方向上都具有全新的定位。本文通过分析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观念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解答了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观念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白建华,宁文玉.关于加强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 曾玲.事业单位教学管理人员角色的偏失与弥补[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