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5 17:40:03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第1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数字媒体 教学体系

一、引言

高等教育中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学科,是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是当今最前沿的、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宽口径应用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是文化、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艺术创意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媒体从业人员要具有创新意识。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更迭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还需要创作人员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全新的认知与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但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数字技术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开阔的艺术创作思维。只有具备应用实践技术基础,创新性才能得以发挥,如虎添翼。

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国内外不少高校重视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人文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面向网络、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得了可喜的成果,大大推动了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究其成功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将项目或完整案例分解为多个局部案例,对应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案例精讲理论和方法,通过课内实践基本掌握局部技能点。

2、加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数字媒体专业应培养学生较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同时具有艺术鉴赏基础,从而使学生既具有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设计和制作能力,又具有艺术创意能力。

3、个性化培养方式灵活。各个高校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学校按照自身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选择进行特色教育。

但就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现状看来,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实践教学缺少层次化。而数字媒体专业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是一个复合交叉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更应该循序渐进,按照由低到高、由基础素养到专业技能再到创新能力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应用创新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三、基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数字媒体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案例设计。对每门主干课程,要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相结合,设计一个囊括该课程主要理论、算法、原理和软件操作技术或编程技术的综合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主线构成数字媒体基础实验项目和应用实验项目。学生在实现该项目的过程中,可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围绕综合案例开展新型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可将案例分解成与各个主要知识点对应的小模块,教师讲解每个模块的实现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并将每一模块都设计成可专项训练的实验项目,学生自主完成各模块并最终整合成整个案例。

3.将案例教学与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可将案例与齐鲁软件大赛、ACM大赛相结合,案例中涉及这些大赛所需的知识、获奖大赛中的题目作为案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实践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教学实践体系也将不断改进。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跟踪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完善我们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琪男 廖玉 龚秋华 佟小娟 王继军 面向应用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09,(18)。

[2]尹文龙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3―27。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第2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产业 复合型人才培养 影视类高校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媒体产业(digital media industry)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和制作为中心,涵盖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的集成和对传统文化艺术娱乐产业的数字化。数字媒体技术为不同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也就为不同传媒形态或业态的聚集,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数据库、报纸、刊物等等,提供了新的基础,提供了分享资源和影响力空间的内在机制与条件。在影视特效,数字动画,游戏娱乐,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及教育,医疗,建筑等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增值潜力。

数字媒体产业被称为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具有经济受益丰厚和能源损耗低等特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球游戏、动画业相关衍生产品产值在5000亿美元以上。而在不远的将来,由数字媒体产业带动的信息、通信、数字家电、软件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0亿美元,比现在任何一个单一产业,乃至于能源产业的产值都要庞大。目前,我国的数字媒体产业相关的技术研发、数字娱乐内容的生产虽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发展速度迅猛。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数字媒体产业将成为我国IT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涉及影视、游戏、出版、图书、新闻和信息技术等各类文化和技术产业。可是,相关人才匮乏,特别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更是稀有。国内有关专家预测全国对数字媒体人才需求的缺口预计同期人才缺口将达60万之多,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失成为了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影视类高校应如何来培养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是当前应该重点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影视类高校面临数字媒体产业所需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

1.数字媒体产业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媒体产业作为新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涉及的领域和市场应用的范围广阔,因此,对所需人才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具有很高的标准:

首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其次,应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灵活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运用艺术思维进行网站整体形象策划与包装,网络动画、网络广告、多媒体交互艺术、网络动态影像与宽带流媒体应用等网络多媒体艺术创作。第三熟悉多媒体制作和网站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商业网络、网站运行的各个环节和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及特点;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充分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第四,掌握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英语,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阅读专业外语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五,具有健康的体质和心理素质,具备道德完善的人格。善于沟通和交流,富于团队合作精神。

2.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

影视类高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的。数字媒体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计算机、艺术设计和管理等多门学科。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用“文化为体、科技为媒”准确地反映了技术在数字媒体产业中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培养的人才两极分化,懂艺术的人不熟悉技术,而懂得技术的人则缺少艺术素质,培养懂艺术又熟悉技术,兼通“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影视艺术类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艺术设计为依托,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可以在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漫游和环境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工作。

3.实验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其能力的培养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动手能力的培养。该培养层次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影视基本技术、基本实验理论、实验规范、实验方法和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该层次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2)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层次的实验内容综合了影视各单元的实验内容,将摄、录、编等多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培养综合运用能力。(3)设计能力的培养。设计能力培养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己动手及创新能力,由此。提高综合素质。该层次的实验项日和方案由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性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从查找资料、拟定实验方案,直至实现所设计实验内容的全过程。(4)研究能力的培养该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参与科技课题的开发,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这是一个在本科教学阶段最高层次的实践教学层次。其教学内容全部来源于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科技开发课题,其中包括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市(局)级科研课题和科技服务项目。

二、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实验教学的对策

1.以适应数字媒体产业对创作设计人才、制作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设置专业实验教学。

从具有艺术与技术特点密切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水平提升的需要出发,影视艺术类高校应在传统的影视艺术教学的基础上,注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视听艺术的融合,注重在影视、设计、计算机、管理等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交叉复合。

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除培养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要侧重于培养数字媒体产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

增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如开设“游戏程序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开设多媒体应用系统与制作、游戏软件编程技术、中外优秀作品赏析等专业性强的课程,为培养一批具有较好艺术素质和过硬IT技术的数字媒体人才开发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完善现有的基础教育体系提供数字艺术人才系统的基础理论教育。要从艺术创意、策划、制作和技术研发、艺术与技术方向等多方面,设置影视特效、数字动画、游戏。互动媒体、数字音效、数字媒体管理等研究方向和专业课程,包括造型设计基础、影视理论、动画原理、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游戏设计、游戏编程、音视频处理、数字媒体产业市场知识等课程,专业设置可分为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主要培养数字艺术创意、导演、设计和编辑等方面素质的高级艺术人才,后者侧重培养数字艺术的技术指导、支持、开发和制作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结合社会需求使专业定位更加明确,特色更加鲜明,实验课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

注重基础,加强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侧,提倡分专业开设大实验和专业系列实验课;着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实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在拓展文化素养的同时,重视创新、设计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设计性实验。

因材施教,尊重个性。注重个性化教育,积极推进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发展各自的兴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

加强通识教育。增加选修课数量,提高各专业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设置创新学分。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对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一定的学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设置名家讲堂。聘请教学名师或专家来开设讲座、公开课等,激励学生就专业的前沿课题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讨论。

2.充分发挥影视类高校实验设备的优势,建立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符合时展要求引数字媒体技术前沿的先进实验室和实验教师队伍。

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数字媒体新技术,使他们紧跟数字媒体技术前沿和迎合时展要求,影视类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其数字化设备是首选,也是主流机种。

影视类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实验室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即专业性强,实验设备更新换代较快,且必须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同步等。作为影视类高校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学的进步是与仪器设备的更新、技术手段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影视类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特殊性,不断改进和提高的技术手段,要求实验仪器设备的不断升级。

健全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影视实验室其仪器设备配置档次普遍较高,有些甚至代表当今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有技术、有专长。他们既要掌握实验技术,又要懂得使用仪器设备、维护和开发的能力。管理综合类型的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不但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必须有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

3.通过搭建数字媒体实验基地,为数字艺术人才系统的实践训练培养提供发展平台。

构建网络,搭建平台,积极促进数字媒体企业与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的联系和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之间的交流。建立产学研集于一体的数字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既通晓数字媒体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者和灵感进发、创意达现的数字媒体方面的创意人才,使高校真正成为中国专门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摇篮”。企业与教育和研究机构之间,联合组建数字媒体产业专业培训网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体,采取“订单式”的培训模式,为企业培训高技能的数字媒体产业技工。

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高校和各专业机构联合互动为主体,加强国际间和高校间学生交流互换、合作办学。实施数字媒体人才赴海外培训计划。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培育数字媒体产业优秀人才。举办数字媒体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等活动,搭建国内外数字媒体人才交流的平台。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第3篇

关键词: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就业;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100-03

一、媒体类专业及媒体类人才的“新”特征

媒体类专业可分为传统媒体类专业和数字媒体类专业,传统媒体类专业包括新闻与传播学下属的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等专业,数字媒体专业是基于数字化网络媒介平台而设立的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与其他专业教育相比,媒体类专业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知识结构的变易性。受媒体技术革命的影响,媒体从以印刷技术为主流的报纸媒体、以电子技术为主流的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为以数字技术为主流的网络媒体,媒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格局也呈现为从新闻专业向广播电视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专业的跃迁,媒体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也相应地具有与时俱进的变易求“新”的特征。

(二)知识类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正是由于媒体类专业的技术规定性,决定了媒体类专业由文学艺术、传播学理论向兼具技术和艺术,并向整合心理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转移。专业人才既需要掌握宽广深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有现代高科技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因此,媒体类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

(三)知识转化的时效性。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类专业永远都是“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基地,它既要求人才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迅速转化为产业创新能力。媒体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媒体产业的动力源,其所具备的创新能力素质对行业发展有着引领作用。其创新能力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新”技术能力和“新”艺术创意能力上。

可见,“新”是媒体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特征,“新”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与艺术创作能力、“新”媒体理论研究能力、“新”媒体文化创意能力与“新”媒体行业前瞻能力构成的综合性实践创新能力是媒体类专业人才核心素质。

二、国内外基于就业导向的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分析

(一)国内高校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关系分析。自1996年清华大学开设了新媒体研究专业和“新媒体研究”课程,特别是2004年,浙江大学在国内最早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来,以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为代表形成了相对具有特色的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开设信息艺术概论、信息图表设计、动态表达基础、数字动态设计表达、互动媒体设计、脚本语言基础、数字影音设计、信息设计方法、信息结构设计、界面设计、人因工程与可用性评测、新媒体艺术、信息设计、交互技术、设计社会学等课程。人才流向国家重点发展的信息产业、动、漫与游戏产业及其相关领域(影视动画、数字娱乐、网络游戏)、交互界面设计、移动通信应用服务、多媒体应用与内容制作、公共信息设施设计、新闻和娱乐媒体、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媒体艺术机构等。其人才培养创新性体现在超前的理念和前沿的课程,如人因工程与可用性评测等特色课程。

2.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该校国内首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填补了中国高等教育相关领域的空白。该专业下设三个方向:数字影视制作方向、网络多媒体方向、游戏设计方向。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在影视特效艺术以及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偏重艺术实践,就业导向型,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计划是,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制作的基本训练,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就业方向包括影视、动漫制作和电子游戏企业,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电视台以及其他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企业。该专业科研实力雄厚,有一个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注重IT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上三所高校的媒体类专业培养方式各有特色,对于创新能力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重视媒体设计思想及视觉传达的创新,中国传媒大学则偏重实务及从实践中创新,作为科研型的浙江大学则重视技术工具的创新运用能力。三种培养方案对于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启示:一是艺术主导型的院校通过艺术创意培养推动了媒体设计理念及其艺术化表达的创新;二是应用主导型的院校通过实务训练达到熟能生巧后推动了媒体技能创新;三是科研主导型的院校通过基础研究推动了媒体领域的技术革新。

(二)国外高校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关系分析。比较而言,国外高校“新”媒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我们选取麻省理工学院、普渡大学、包豪斯大学等著名高校相关专业为例:

1.麻省理工学院传媒艺术与科学系:该系属于建筑设计学院的一部分,它分博士、硕士和本科公共课三个层次来进行数字艺术教育,强调科研和实践。所有研究生都参与媒体实验室工作和获得资助。培养高端的媒体人才,为科研院所及尖端领域提供数字艺术人才。以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闻名于世。独特的实验室模式,使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并重。

2.普渡大学计算机图形技术系:该系将专业分为四个方向:互动多媒体、动画技术、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可分别授予理学士和硕士等学位。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美最好的电脑图形业界的参与者、管理者和领头人。毕业生因过硬的技术本领,深得就业市场的青睐。重视计算机技术在图形图像领域的深度创新运用。

3.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该学院有三个专业,即媒体(经济)文化、媒体(艺术)设计与媒体(技术)系统。媒体文化、设计与技术一体三面,构筑媒体人才全面的知识结构。文化、设计与科学三位一体的媒体学科架构,是媒体学科上的创新之举。设置众多的项目课程。文化素质与科学技能并重,以项目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精湛的技术与大师思维。

以上可见,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渡大学为理工科院校提供了一个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很好的借鉴,前者的实验室模式以及后者在电脑图形领域的特色研究,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豪斯大学的课程安排注重对学生项目

设计能力的培养,“项目课程”的分量非常重,学分也非常大,是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的重要教学计划内容,强调在“做”中学习的“项目课程”对增进就业助益颇大。

三、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就业互动机制的个案分析

在国内高校新媒体类专业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以下简称“媒体系”)自2000年建系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完成了由“传播学”向“媒体技术与艺术”专业的转型,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增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这个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动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结构,二是创新型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机制。

(一)建立面向就业的动态培养计划体系。2004年媒体系对培养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200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影视制作类课程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计算机类课程提高了3个百分点,其他综合类和基础理论课程都有所增加,其中类似《C++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体现了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这一次培养计划的调整,对学生的就业导向和增进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运用统计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媒体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对SPSS统计软件频率分析所取得的图形化数据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培养计划的角度来看,IT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教育机构(考研、在高校任职或任教)这三大类型基本上是培养目标所指向的范围,最近几年七成左右的毕业生流向了这三种类型。第二,从200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从事IT业者为零,到所占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吻合了媒体系培养目标从传统媒体逐渐向数字媒体转变的思路,也可以看出课程调整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就业有较大的影响。第三,硕士毕业生IT业从业者呈波动上升趋势,2008年(占总毕业生数的1/3)和2009年(占总毕业生数约1/4)明显高于2006年和2007年所占比重。显示了数字媒体行业渐次成为媒体系的主要毕业去向,这与媒体系的培养目标吻合。第四,广播电影电视业就业人数近年基本上呈收缩的态势,而广告业历年所占比重都不大,并非媒体系毕业生的首选行业。一方面,由于偏重技术的数字媒体广告职业被划归到IT业;另一方面,传统广告业所要求的设计和策划技能并非媒体系教学计划所专注的目标。第五,商业、服务业以及其他职业类型所占比重较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过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被纳入到既定轨道,培养计划对初次就业流向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媒体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4届至2008届从事IT业的本科毕业生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其中x轴为时间轴,y轴为IT业就业者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比。为了简化回归系数,将年份自变量x转换为1-5的等差数列,最后得到如下回归曲线。可以看出前五年的IT就业基本拟合三次方程模型,在这五年内媒体系的IT业就业学生增速呈先慢后快的增长趋势。

从图1可见,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与学生的就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创新的内容对学生就业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的流向指导着培养计划的调整。

2010年媒体系针对三网融合的就业市场进行了第二次大的调整,实行以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媒体类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在2010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其中计算机类占比29%,比重明显加大(增加10个百分点),而影视制作类占18%,压缩了9个百分点。这些变化是系教学委员会根据数字媒体技术就业市场反馈调整的结果。第二,除了计算机类和影视制作类的变化较大,其他四种类型保持相对稳定,增减在5个百分点以内,但是课程安排有了一定的变动。为了适应数字艺术发展的需要,美术类课程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中增添了“数字表现技法”课程,艺术理论类课程新增“心理学与接受美学”、“网络虚拟艺术”课程,补充了从传统艺术向数字媒体艺术转变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第三,为了区别于计算机系、艺术系的培养方向,媒体系在加大计算机类课程比重的同时,却没有削减艺术方面的课程比重,这是保持媒体类专业艺术特色的举措。2004年艺术理论类与美术类课程的总占比为20%,2010年这两门课程的总占比为21%,艺术理论类10%,美术类11%,增加了一个百分点,说明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也重视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

(二)建立以项目带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增进就业机制。技术开发能力和艺术创意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种前沿的视野,以项目带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增进就业的途径之一。媒体系以部级、国家部委及省各级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参与2010上海世博会黑龙江省网上虚拟体验馆、非接触式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基于数字仿真模型的网络舆论引导规律研究、古代孔庙祭祀的数字化复原研究、虚拟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三维展示系统、基于动作感应技术的虚拟现实空间交互研究、与黑龙江晨报合作成立新媒体形态设计联合实验室等项目,为学生技术创新与创意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高平台,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研究站在研究的前沿,这些项目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战略意义。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优秀毕业生先后进入到百度、华为、中兴、腾讯、奇虎、新浪、盛大、水晶石等新媒体领域,在手机、数字电视、网络媒体三网合一的时代,站在了行业最前沿。

四、结论

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之间是一个互动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由于媒体专业的特殊性,面向就业的媒体类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结构,随着就业市场的需求即时调整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其二,面向就业市场的创新性教学内容设计,不仅增进就业率,还能提高学生就业的平台。高平台的就业去向又增强了在校学生实践创新学习的热情。其三,正确预见就业市场的动向,是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的关键。其四,以前沿性实践创新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先进理念和创意能力,使之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可以成为行业先锋。诚然,在探讨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和促进就业问题中,还有许多更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但营构动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与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最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33.

[2]叶福军,潘瑞芳.浅谈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状况[J].新闻界,2010,(5).

[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方网站[EB/OL].http://tsinghua.省略/pubHsh/.

[4]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官方网站[EB/OL].http://animation.EUC.省略.

[5]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EB/OL].http://cs.zju.省略.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第4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66—04

数字媒体以其高效优质的信息制造与传播能力,推动媒体从形态、属性到内容产生巨大变革,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彰显出主流强势媒体的姿态,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计算机游戏、影视动画、网络娱乐、虚拟现实等为具体代表形式的数字内容产业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急需高素质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通过研究借鉴国外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状况,我国诸多高校新增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为了推进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教育部从2008年起实施了针对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在全国高校择优建设、优先发展一批国家特色专业,为国家培养紧缺专业人才。该项计划引发了高校对特色专业建设内容和方法的广泛讨论。课程体系构建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在深入调研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广泛吸纳用人部门对人才培养意见的基础上,面向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国内外高校教授和产业专家共同研究培养计划,构建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特色鲜明、操作性强、能有效服务特色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回顾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剖析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分析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总结课程体系的实施经验,凝练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建设观,对于继续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推动特色专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 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使课程体系能够在人才培养中有效发挥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特色,拟定了以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 紧密结合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深入调研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的现状,了解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需求的具体内容。既充分尊重现状,又理性、适度地前瞻构建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使得所培养的人才,既能掌握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潜能和知识储备。

2 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

客观审视办学环境,了解自身办学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进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将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结合进课程体系的内容中,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实施上。

3 保持课程体系内容的先进性

不断跟踪数字内容产业的技术变革,分析数字内容产业的演化趋势。充分了解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的动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容,始终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把数字内容产业的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

4 推动人才培养的特色形成

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课程科目、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形成方向鲜明、结构合理的课程群。建设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探索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5 强调课程体系的操作性

充分了解生源情况,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构建课程体系的内容。厘清课程科目知识内容之问的循序渐进关系,建立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结构。通过有序组织,推动层次递进的课程教学。结合师资建设情况,及时更新课程科目,革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二 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课程体系内容

通过调研现阶段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借鉴吸纳国内外高校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拟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围绕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制作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和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突出特色和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技能娴熟,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适应性强,善于合作,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具有创新和研发数字内容产业新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面向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采用矩阵式的结构,其特点是以课程群为知识结构单元,形成层次分明的组织形式。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垂直方向自底向上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几个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路线。课程体系强调宽厚的基础培养,以此实现“理论基础扎实”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多种类型课程的层次之间,设计了课程实验、技能专题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集中就业实习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递进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工程技能娴熟”的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水平方向自左向右是以网络游戏、计算机动画和虚拟现实为专业方向的并行课程群。学生在研修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后,选修专业方向课程,从而兼顾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实现“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 推动课程体系演化,促进特色形成

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的有序高质运行,结合不断改善的教学环境和动态演变的人才需求,审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修订课程体系内容,推动课程体系的良性演化,先后产生了4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课程体系。版本1为专业筹备期间提交给专家论证的课程体系。版本2是在2007年首批入学的学生培养中执行的课程体系。两年之后,对版本2课程体系修订产生了版本3。版本4是在2011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人才培养完成了一个完整周期之后修订所得。以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4个版本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直观阐明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特色之间的关联关系。

1 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

数字内容产业是基于深厚文化艺术底蕴,融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意产业,迫切需要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素质兼备、工程技术特长鲜明的复合型人才。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在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一级工程学科上的优势,开设文艺和理工课程,并逐步摸索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表1显示了4个版本课程体系中文艺和理工两类课程的比例。通过逐步调整两类课程的比例,探索出一套能有效地对理工类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科目、教学内容和实施手段,满足了“文理融合、工程技术见长”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

2 构建层次分明的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讲究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且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几个层次的课程构成。表1显示了4个版本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的学分比例。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分总和保持高于50%,符合“重素质,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比例形成金字塔结构,并逐渐增加了它们的学分总和,从而有利于实现“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含有课程实验、技能专题实训、项目创作实践、企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表1显示了实践教学学分比例的演变情况。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在不断提高,目前稳定在1/3左右,以此加强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工程技能娴熟”的人才培养特色。

4 执行方式多样化

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开发企业可用师资,遵循三三制师资建设原则,组建多样性的师资队伍,获取多样性的知识来源,形成多样化的执教方式。表1显示了学院全职老师、从其他学院和高校外聘来的老师和来自产业界的老师执教的学分比例情况。多样性的执教方式保障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有利于培养“适应性强,善于合作”的人才。

四 创新课程体系实施方法,保证人才培养效果

课程体系需要通过良好实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强化实施效果,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 持续进行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资源建设

数字内容产业是日新月异的创意产业,必须通过持续的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资源建设,才能保持知识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通过自编讲义,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改编企业培训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从产业实际作品和科研项目成果中抽取素材,剪裁后形成教学案例,建立共享案例库。邀请来自产业的专家共同拟定专题技能实训、项目实训和就业实习的内容。

2 坚持教学方法改革

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大力推动演示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研究启发式教学、项目型教学。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进行教学方法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项目作品交叉剖析和评价,指导学生进行新技术的探索和研发,营建生动活泼、求实上进的教学氛围。

3 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多样化、层次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包含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成果案例等内容的成套实验教学资源。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学生到企业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有效机制。由企业自带项目来学校,全真模拟企业生产的过程和形式,进行毕业设计训练。

4 注重校企合作教学

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大学进行合作,外聘教师进行课程讲授、专题培训和前沿讲座。将企业引入教学,协同进行课程实验和实训。建立由学院专职老师和企业老师构成的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度。有计划、有步骤、有尺度地推动企业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校企紧密合作中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接轨。

5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数字内容产业是一个十分强调创意和创新的产业,自由创意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在实施选修课程和创意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大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指导的模式。建立了“数字内容作品自主创作实践工作室”,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项目创作或作品大赛。创作成果和大赛作品,可按相关规定折算为学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创意、自觉创新的求知习惯。

6 跟踪评估实施效果

通过学生调查、专家监督、合作高校和企业反馈等多种形式,跟踪评估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不仅对每门课程进行独立评估,还对课程群和教师课程组进行综合评估。关联分析评估数据,推动教学的纵深融合,促成课程群建设产生大于简单叠加的教学效果。通过用人单位跟踪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产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优化调整课程体系。

通过有效的实施,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2011年第一届55名毕业生为例,其中13人在国内攻读研究生,10人出国攻读研究生,5人在国企就业,3人在三资企业就业,17人在私营企业就业,4人自主创业,3人因申办出国延滞就业。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5%。在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形成了“发挥优势,培育特色,注重内容,强化实施”的课程体系建设观,满足了现阶段人才培养实践的需求,促进了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产生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 2006,(51:47-50

[2]沈琦,于学军,张丽,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复 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 论),2010,(8):162.163

[3]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 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4]张灵,禹奇才,张俊平.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Ⅲ.中国 大学教学,2012,(9):28-30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第5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计算机技能;实践教学;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CG产业和游戏娱乐业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艺术设计为基础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十一五”大力发展的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正是适应技术人才的需求而发展的新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传统的艺术设计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将严谨的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新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该专业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媒体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等互动媒体制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当今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就能满足公司的入职条件。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这个新专业来说,探索和实践完整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技能需求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工业产品、农业产品以及属于第三产业的电视、网络、广告、游戏娱乐等文化产业都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对产品进行设计、包装和。目前,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平面媒体、三维媒体、互动媒体等三种形式。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传播的形式一改过去报纸、电视的单一表现形式,逐步发展成为以Internet互联网、报纸、电视、手机移动设备等为主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网络媒体因其传播方式的不同,媒体内容包含图形、图像、动画和互动交互数字媒体内容,同时网络媒体的表现对网络数据库方面的知识要求较高,在数字内容制作和传播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技能训练目标必须围绕着平面媒体、三维媒体、互动媒体和网络媒体需求来设立。

3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紧紧围绕平面媒体、三维媒体、互动媒体和网络媒体来设立。该知识体系结构中不仅包含相关的艺术素养基本训练课程,而且包含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媒体创作技能培养课程。整个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数字媒体艺术整个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计算机技术基础、艺术设计基础和数字媒体内容创作。

(1) 艺术设计基础。加强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的训练,主要包含数字平面构成、色彩和空间造型基础。在培养学生手绘技法的同时注重手绘和电脑绘画的结合,培养学生数字内容艺术设计基础。

(2) 计算机技术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基本理论基础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脚本编程和网络数据库开发能力,为后面的网络媒体综合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数字内容创作。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将艺术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利用计算机的媒体创作工具表现出来,如何设计平面、三维、互动媒体和网络媒体等。

3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技能体系

围绕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实践技能训练所培养的人才技能体系如图2所示。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技能训练始终围绕着平面媒体、三维媒体和互动媒体三方面的技能而展开。

平面媒体主要培养学生平面广告设计、展板设计和产品概念设计等方面的创意和设计技能。三维媒体主要培养学生三维图形、影视动画、电视栏目包装、建筑场景设计等方面的技能。结合北京林业大学学科专业特色,主要培养学生在建筑效果图和建筑景观表现方面的三维设计和表现手法技能。互动媒体主要培养学生人机界面设计、互动产品的展示技能,以游戏互动设计为主要培养特色,培养学生游戏娱乐的交互设计方法。网络媒体以网络为媒介,用图像、图形、动画和音视频等媒体形式表现内容主体,涉及平面、三维和互动三大媒体的设计和创作手法,同时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网络、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脚本编程等,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网站设计和网站数字内容创作的实践能力。

4实践教学环节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就业时,用人单位很注重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尤其是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公司一般多为几十个人的公司,他们很希望毕业生毕业时即能满足公司的入职条件,不需要进行二次培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个教学大纲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践、作品创作、公司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1) 课程实践。主要针对单门课程的实验来设计,提高单门课程的实践动手能力,一般为小型的目标性很强的技能训练。

(2)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有二维平面课程设计、三维课程设计等,一般是学生学习了相关系列课程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品设计。比如二维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字色彩、数字造型、数字空间艺术、平面图像创意和二维图形设计等课程后进行的综合课程设计。一般课程设计题目比较综合,鼓励学生进行原创艺术作品创作。

(3) 作品创作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周安排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基本上学完了专业骨干基础课。在专业实践周,指导导师根据学生兴趣分组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创意和设计,指导学生综合运动所学知识进行数字媒体内容创作。

(4) 公司项目实习、实训。主要安排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根据实习基地建设的项目需求,指导教师带队到公司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了解设计项目的规划、实施、运作整个过程。

(5)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为本科阶段最后的实践技能训练。在毕业设计指导中,指导老师一般结合科研项目、公司设计项目等,训练学生创意、策划、规划、管理、实施和运作全过程,要求学生做出原创作品参与公司的招聘。

5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北京林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通过近几届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探索,结合培养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5.1结合学生特色培养分层次人才

目前许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都是按理工科招生,不是按艺术类招生,一般也不进行艺术基础课加试。这样学生的入学条件、艺术基础各不相同,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绘画基础。通过一、二年级艺术基础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较好的艺术基础。但是艺术素养有时是需要天赋的,对于少数学生来说,通过短期的课程训练很难达到课程要求,因此可以通过电脑软件技能的训练弥补手绘技法的不足。对于专业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数字媒体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制作技能、网络媒体互动编程等方面要分类培养,分类指导,培养多层次的艺术设计人才。

5.2以实训项目为主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最好来源于实际的设计项目,由公司设计师和专业导师共同指导。公司注重项目的实际客户需求,专业教师注重创意和数字内容制作的技术含量,这样可以吸纳两方面的优势。

5.3以作品案例为主开展实践课程教学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原创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力。作品创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体现。实践课程教学围绕实际的作品创作开展,分析作品的创意手法、制作技法等。在作品案例制作中,增加电脑软件设计技能与手绘设计技能的衔接和有机结合,强调电脑的实际操作能力。

5.4以学生为主导开展作品讲评

设计作品的评价采用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并通过作品答辩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在评鉴同学的设计作品、分享别人的成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对于老师也是一个学习和再创作的过程。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创作激情,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5.5发挥实习基地作用,培养高素质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对学生的专业实践经验要求很高,一般都要求学生有一年以上的从业经验。为了实现高校到公司的“无缝”衔接,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公司的实训项目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目前和水晶石公司、艾迪斯通游戏公司、迪生动画公司保持密切合作,联合建立了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和项目实训提供了方便。

5.6注重第二课堂实践技能训练和指导

目前,国内外每年都举办各种各样的平面广告设计、动画短片创作、游戏动画设计、网站设计等专业大赛。指导学生进行第二课堂的作品创作,也是提高学生技能,扩大学校影响和展现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北京林业大学数字媒体专业从大二开始设立“导师制”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定专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第二课堂作品创作,专业学生在国内外动画短片和游戏作品大赛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还在校内开展“电脑文化节”,鼓励在校生进行作品设计和创作,现在该活动已经扩展到“学院路”共同体,产生了较大影响。

6结束语

作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蕴含的市场潜力不言而喻。我国政府已经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当前重点发展的行业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大力发展动漫、游戏和数字内容产业。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震撼的视觉和光效动画,给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创意和中国风。如何对电视广告、栏目、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利用数字技术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成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使命。相对于国外,我国创意媒体专业设立较晚,专业人才匮乏一直困扰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富有原创精神,掌握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电脑动画创作工具进行数字内容创作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些人才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和培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常跃中. 艺术设计基础课多媒体教学设计探讨[J]. 艺术•生活,2006(3).

[2] 肖永亮. 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 现代传播,2005(5).

[3] 黄心渊,翟海娟,杨刚. 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第6篇

【关键词】油田数字化;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油田的数字化建设中,数字化是整个信息化的最前端,从数据采集、转换、传输到后台站控系统的处理,需要从业者掌握一系列有关数字化操作和数字化管理的相关知识,油田数字化条件下高技能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企业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证。

一、油田数字化管理

所谓数字化,就是将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为这些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的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所谓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法的总称。

油田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将数字信息建立在数据网络平台之上,并使其成为传输油田企业各种信息的途径,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以实现油田信息标准化的管理。

数字化管理,通俗的说就是“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数字化管理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各类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级管理和监控,提高了生产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数字化管理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更高。数字化条件下的从业者不但要清楚传统的工艺流程,而且要熟练掌握数字化环境下的各种基本操作和应急操作,所以说,数字化管理更需要高技能的人才。

二、油田数字化人才培训模式

油田数字化,不仅使油田的管理观念发生了转变,劳动组织架构实现了扁平化,而且使员工在思维模式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态思考方式。当数字化被引进到石油企业当中,对于熟练掌握手工操作实物的员工来讲,基于长期养成的工作习惯,或者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于这种全新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体系还不是很适应。同时,由于所掌握的知识面已经局限在这狭小的范围当中,且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对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各有不同,就造成了新的技术在石油企业中,由于人的因素不能很好的应用。

在油田数字化操作培训当中,主要是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维护员工进行培训,操作维护人员应企业的需要也被划归在培训人员的范围内。培训的内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让相关人员了解数字化,掌握数字化操作和维护,同时还要对其有所感受,进而设想出未来的规划。

(一)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在一个企业当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状况。培养素质良好的高技能人才,无疑是以较小的投入而得到最大的收益。所以,企业中的人才优化是管理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项内容。石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尤其要具有方向性,而且定位要准确。

数字化仪器仪表或通信设备被引进到石油企业当中,专业技术人员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这些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和简单的维护,甚至以后还要培训其他的操作员工。所以专业技术人员在上岗之前,要进行具有针对性地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懂得使用数字化产品的同时,还能够快速地做出紧急事故处理方案并得以实施,以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

(二)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管理人员对于整个企业来讲,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与专业技术人员相比,管理人员并不会直接参与技术操作和生产活动,但是其对于企业的运作进行统筹和指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进度。

当石油企业实现数字化建设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就应该首先对数字化进行认识,并能够熟练掌握。所以,对于管理人员进行数字化管理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管理人员的培训与专业技术人员有所不同,其不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培训的内容一定要适合于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

(三)对操作维护人员的培训

操作维护人员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操作和维护,这里说的维护是指日常维护。为了使油田数字化能够顺利进行,操作维护人员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操作维护人员要具备熟练操作各种仪器和相关设备的素质;其次,数字化生产中的仪器仪表以及生产管理系统,都需要在操作维护人员的掌控之中。

操作维护人员的操作培训主要包括各种数字化仪器仪表、自控设备、智能化抽油机以及站控平台的基本操作。维护培训主要涉及到这些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日常保养。

三、油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中坚力量,石油企业也不例外。要培养石油企业的中坚力量,在要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按照石油企业的要求来塑造。

(一)油田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任何一个企业要健康地发展,人才是其中的第一资源。油田要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当然需要充分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

现在的竞争,最主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数字化就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地更新。所以,石油企业中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二)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油田的生产规模不断地壮大,传统的手工操作不能适应大规模油田发展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数字化的新工艺和新设备应运而生。数字化条件下员工的技能操作已成为员工上岗的基本要求,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更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快速前进的动力。

为了尽快适应油田的大规模发展和数字化操作要求,有关技术人员在了解数字化、尽快熟悉这些新工艺、掌握新工艺的基础上,转而成为培训师,在带出更多的员工,出现了树状的培训模式。对这些人员进行定向培养,一方面可以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另一方面,也为油田创造了自己的高技能人才库,为油田的未来发展积累人力资源。

(三)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油田是一个庞大的企业,人员之多,来源途径复杂,基本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油田已经加大了员工培训的力度,并将其建立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就是系统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不影响生产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石油企业对于自己的员工应该采取的循环培养、强化训练的模式。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术,从口头表述到实际操作都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培训计划和目标。

通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但可以将职工的知识面扩展,还会提高其技术操作水平。在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反哺企业,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综上所述,油田数字化使油田的生产、运输等工艺在计算机平台上尽收眼底,作为数字化生产条件下的油田员工,迫切需要掌握与工艺相关的一切数字化操作。数字化条件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作为油田企业的一项重点培训项目,这不仅是时代对员工的要求,也是企业提高效率,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元化.浅谈企业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2(02).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第7篇

[关键词]机械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人才培养;数字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174

工信部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机械相关专业企事业为适应智能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地都在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建设。独立学院要培养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必然也要以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作为方向,培养当前和未来所需的人才。如何提高学生教学质量、实际操作技能,使所培养的学生适应数字化制造社会的需要,是机械类R邓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1构建完整、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大多数制造业相关的企业,基本上形成了从订单、设计、工艺、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化的作业模式,各个阶段都是以数字化技术体系为主。机械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要想适应专业的需要,就不能简单地设置几门与数字化技术相关的课程,而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在人才培养中要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工程意识相关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得以培养和体现。

为了培养适应智能化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我们将高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精神。以“应用”和“实用”为主旨和特征,基于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先进的制造技术,以机械计算辅助设计与制造为核心,以机电系统集成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化和机电控制为辅助,满足智能化制造的需求,培养具有计算机软件应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电装备与系统控制、产品创新开发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在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要突出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为此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安排了计算机应用软件相关的课程,与专业的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循序渐进,贯穿始终。在第1、2学期开设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教授学生结合Multisim软件进行辅助仿真;第3学期开设的“材料力学”,学生可以利用Ansys软件进行力学仿真;第4学期开设“机械原理”,学生可以结合Adams软件进行直观的机械和机构仿真学习;第5学期开设“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学生可以应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辅助仿真;第6学期开设“数控加工与编程”,学生可以结合Pro/E(或UG)进行多轴数控仿真加工。

2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纽带,构建“六结合,一强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重点,搭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并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机械工程系统产品研发、 机械计算辅助设计与制造、 数控加工、 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知识,成为富有创新意识、 创新研究能力的应用技术型特色人才。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中要突出工程背景和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实现面向工程、突出能力培养、强化综合应用能力。努力做到“六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与技能大赛相结合”,“实习与职业证书相结合”,“实习与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与工程相结合”。注重 “一强化”,即强化软件的学习应用,分学期开设CAD1、CAD2、CAM1、CAM2、CAE、 Pro/E、UG、Matlab等课程,强化和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对接。

3搭建强化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3+1”人才培养平台

把本科学生四年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三年为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最后一年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在校三年时间,为了使学生较早地学习与机械专业有关的知识,培养方案使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第1、2学期开设工程图学(包括AutoCAD),第2学期开设理论力学,第3学期开设材料力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冷、热加工、工程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Pro/E)、有限元仿真(Ansys)等。在校期间的课程教学中,各课程均以工程案例和企业项目为依托,重点突出软件学习和实践应用于一体,增加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将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理论运用和主动思考能力。

在校期间发挥好工程训练的作用,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包含多个教学环节的层层递进式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到现代,把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纳入到工程实训中,增加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把综合性、设计性的内容安排进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新,形成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这样的安排,学生既可打下扎实的基础,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树立工程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为了使教学内容较好地落实取得实效,采用学教互评的考核督促办法。制定了完善的工程实训成绩考核办法,强化了实习过程质量监控。

第四年是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环节的一年。顶岗实习是安排学生到校外机械专业相关企业完全履行岗位全部职责。顶岗实习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在“3+1”人才培养中,这项工作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以开展和进行的工作。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前期的考察、洽谈、落实都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要选择那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既能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又能解决部分学生就业的企业,作为主要的顶岗实习单位。学生所承担的岗位工作又不能是简单重复的,不能使学生成为廉价的劳动力。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工作,从而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4结论

独立学院机械专业为了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当前制造业对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探索符合学生特点,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力培养的培养体系和方案,确保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唐通鸣,邹帅机械类应用型本科生数字化制造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

[2]赵岚蔚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9)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第8篇

关 键 词 :数字艺术 教育 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wwW.lw881.com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