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4 15:54:33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第1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机制;金融危机

一、问题的提出

地方政府债券(locai treasurybonds,简称ltb)是地方政府或其授权机构发行,为筹集资金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的有价证券。ltb一般是以当地政府的税收能力作为本付息的担保。在西方发达国家,ltb是一种成熟的融资工具,已有百余年历史。欧美等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融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达的ltb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采用这种方式为地方政府融资。

由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我国经济也出现了下滑。为确保经济增长,2008年9月我国提出了高达4万亿的投资推动计划,希望通过这项计划来启动内需和投资,以弥补出口造成的增长缺口。在这种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增加投入,促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此时国家放行ltb,为地方政府开辟一条合法的融资渠道,既减轻中央财政负担,又能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矛盾,对于增加投资和拉动内需,有效地动员社会资金,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庞大资金需求,继而促进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在我国发行ltb的过程中同样会面临着不小的风险。这里需要对ltb发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才能够确保ltb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发行ltb的存在的风险分析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通过发行ltb来增强地方投资能力,实现地方财政与中央投资项目的同步配套,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发行ltb也存在着诸多风险,主要表现为: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偿还风险

政府决策的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要。而公众利益往往分散、复杂,政府难以完全掌握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此外,因为信息时效性很强,信息的利用要做到随机应变,这对于任何人、任何机构来说都难以做到完美无缺。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决策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决策人员知识结构缺陷和经验不足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败。因此即使地方政府在发债前进行了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并采取了有效措施,也不能在绝对意义上消除风险。以税收担保的ltb也存在偿还风险。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是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原因之一,以这样的财政收入担保ltb的偿还,本身就是存在风险的。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没有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地方税税种、税率的权力,也就不能通过调整税种、税率拓宽财源,这必然会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地方政府以不稳定的财源担保债券发行,给债券的偿还带来了风险。

因此,虽然ltb被称为“银边证券”,信用度很高,一般不会出现无人购买的现象,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以项目效益为担保的ltb存在难以预测的决策风险,导致了ltb同公司债券一样存在偿还风险。

(二)地方本位主义导致的信用风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地方政府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之一。由于市场和资源有限,各地方为了推动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争取更大公共项目投资、获得更多资源的冲动,在与中央的决策发生冲突时,会做出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决策。一旦地方政府有了发行ltb的权力后,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治目标,基于其政治理性人的假设,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在一届政府任期内疯狂举馈,用所预支的未来收入进行本期的投资,修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扩张本地区经济,捞取政治资本。尤其是在一些原本比较落后不发达地区,苦于没有资金进行投资,一旦有了举债权,就有可能出现盲目举债的风险。而那些严重超额的债务最终将会落到下届当地政府的头上,结果会导致在地方利益驱动下,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难以避免,ltb最终将转化为地方政府的信誉危机。

(三)地方政府职能不规范引发的政绩工程风险

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干部的考核任免机制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目前我国政府采用的是一套以gdp的衡量标准为核心的对地方干部的考核任用制度,gdp的高低成为衡量地方官员有无能力、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准。这种机制在一段时间内发挥出了它的激励作用。但它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仅仅以经济指标作为考核标准的政治晋升制度会引发地方政府强烈的扩张冲动。这种地方扩张冲动已经使得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许多地区几乎进入了不正当竞争的状态。这种无序竞争,致使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失衡,区域间产业结构严重雷同,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项目,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干部考核体制不进行改革的话,这种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还会继续存在,造成更为严重的地区竞争与资源浪费。此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ltb更有可能强化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

另外,在我国的行政体制中,对政府官员的考评激励,侧重于对其任期内的政绩表现等,具有短期性的特点。但是地方行政是个持续性的长期行为,行政管理提供的公共产品多具有持续时间长,见效慢或难以量化评价的特点。在短短几年任期内,若通过一般途径,很难取得明显政绩。所以政府官员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政绩,会努力增大其控制的资源。对地方政府来说,举债的收益极大而风险很小。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行lt8的话,那么不加控制的举债很有可能就成了地方政府官员筹集资本,增加控制资源,争取政绩的有效手段。因此,由于地方政府官员考核制度所导致的地方扩张冲动以及地方政府干部考核的短期性,很容易产生个人理性与集体非理性共存的急功近利的结果,加剧地区之间的不正当竞争,造成地方债务扩大化危机。

(四)地方与中央政府政策博弈触发的宏观调控风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地方政府拥有ltb发行权的情况下,这两大政策有可能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中央政府无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中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都离不开地方的配合。但地方政府有自己的目标,只有当目标一致时才会配合,否则就会产生抵消力量。一般认为,发行ltb引起的宏观调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ltb的发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ltb的发行意味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规模的扩大加 速了资金流动,货币流动性的提升和增大货币发行量一样,都会导致通货膨胀。二是ltb的发行将会冲击证券市场。ltb将会从其它证券市场吸引资金,直接导致这些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三是实施ltb有可能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信用状况相对于内陆地区要好得多,发达地区更容易获得发行资格。在都有资格发行时,更好的财政信用状况会吸引不发达地区的资金流向发达地区。四是不和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没有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时,地方政府就设法通过集资、迫使银行贷款等手段为项目融资,从而造成全国各地严重的乱上项目、重复建设的情况。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在地方政府职能没有完全转换的情况下,乱上项目、重复建设可能会变得更严重。

三、构建我国ltb发行的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当前发行ltb所面临的风险,并结合发达国家防范ltb发行风险的防范机制,本文认为我国的ltb发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应构建如下:

(一)ltb的信息披露制度

ltb信息披露制度对ltb的安全运行起到积极的约束作用,它不仅可以约束政府的非理性发债行为,还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和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的前提。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使发行公开原则成为政府发行债券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之一,地方政府在发行债券时,必须按规定将债券发行情况及其财务经营状况等向社会公布。ltb信息披露内容除政府财政收支信息、建设项目本身信息外,债券的批文、规模、用途、期限、利率、偿还保证、发行程序、风险提示也应公布。其中风险提示也是对投资者的一种教育方式,让投资者明白ltb也有偿还风险,激励他们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

(二)ltb信用评级机制

按照国外规范化的证券市场运作方式发行ltb,由独立性较强和地位较超脱的资信评估中介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将发债主体的信誉和债务偿还能力对外公开,供投资者决策时参考。从我国现状看,一方面,地方财政透明度不高及预算软约束,成为准确评级的难点;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依附于金融机构,缺乏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独立评级机构。因此,我国ltb要获得权威性资信评估机构的信用等级评估,从而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一是地方政府应转变观念,加大地方财政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及时性;二是政府积极鼓励、扶持和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三是我国信用评级业积极开展自身的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强评级的科学性、独立性和公正性,创建我国权威性信用评级机构,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三)设计可行的偿还机制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地方政府筹资模式的成功不在于融资方式的选择,而在于设计出比较切实可行的偿还机制安排。地方政府发行的ltb偿还资金从理论上看存在两种来源:即发债资金投入项目的收益和税收收入。具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可以依靠项目收益来偿还,大多数所谓“收入债券”就是以此为依据而设计的制度安排。而投资于非赢利项目的债务偿还则主要依靠政府的税收收入,要求发行ltb的地方政府必须有比较健全的财政状况和稳定、充足的税收来源,可行的制度安排是在分税制建立过程中将财产税作为地方主要税种,从而使地方政府以财产税作为ltb的偿还保证。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都将地方主体税种设为财产税。一般责任债券的投向基本上是公路、垃圾处理等非盈利性项目。虽然一般不能直接产生收益,但实际上通过增加城市的土地价值而形成社会收益,并产生政府的间接收入。因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从理论上应该享有投资收益和剩余索取权。通过开征财产税,政府分享由于公共设施投资带来的城市土地等财产升值的部分收益,为ltb偿还形成基本对应的可持续的税收来源。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第2篇

关键词:基层央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也就是说,中央银行要注重防范化解那些“整体性、行业性和全局性”的金融风险,如政策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证券风险、国际风险等等,对涉及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进行监控,维护其整体稳定,促进其协调发展。

现阶段,就基层央行来说,影响区域金融安全稳定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信贷风险。信贷风险,亦称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当前十分普遍的企业对银行债务的逃废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经济发展失衡,信贷结构单一,信贷投向过分集中等,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非常低下。这也是目前最为集中、最为严重的金融风险,其严重损害着商业环境和经济秩序,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破坏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巨额的不良资产累积威胁着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稳定。就目前来看,国家不可避免地会承揽这个损失,但同时不可能完全通过财政资金来补偿,而是主要通过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扩张予以平衡。在超过正常经济和金融发展所要求的货币供应增长限度之外,就会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从而导致经济较大波动,并损害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2.支付风险。支付风险,就是借款人不能依约偿还借款本息的风险,是指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即银行、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等,由于经营不善、资不抵债或是流动性发生问题,在一定的地区和一定的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支付困难,甚至引起挤提风潮。这是最容易由个别风险、机构风险而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因素,所以这类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这些银行又与中央银行直接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虽然保留了某种“吃大锅饭”的弊病,但是可以起到存款保障的作用,可以避免支付危机。当然,这种以增加国家负担为代价来保证支付并非长久之计,下一步随着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势必要增强各金融机构自己的独立性和责任心,但必须把防止支付危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重要前提来同时考虑。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过分追求高额利润,违反流动性和风险性的经营原则;一味追求规模扩张、造成过度负债;违规经营,逃避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高利吸储、低利放贷,形成利率倒挂;内控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混乱、内审手段滞后;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等等,导致金融机构风险累积,危机重重。

4.违规风险。违规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主管人员、职员或客户的欺诈、舞弊等违法乱纪行为,如内部盗用、侵吞、挪用、短款、外部抢劫、盗窃现钞、私设账外账等,致使银行资金和财产遭受损失的一种风险。

5.创新风险。创新风险,亦称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这是一种制度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证券、银行、保险等业务领域以金融业务交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创新活动,其创新的业务品种越多,衍生金融工具越先进,风险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金融稳定这一前提和基础之上,而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将会严重地打击经济发展,扰乱社会安定甚至造成社会动乱。中央银行作为承担维护金融稳定职责的部门,必须努力做好金融稳定工作,特别是要维护金融业长远和全局的稳定。为此,基层央行要从微观金融现象中超脱出来,以更宽阔的视野、更敏锐的眼光、更准确的判断来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既要关注金融企业个体风险状况,更要关注并评估其对整个金融体系所产生的影响,有选择地采取相应措施以防范或者化解系统性风险。

1.强化风险意识。基层央行要进一步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的意识。人民银行虽不再承担金融监管职能,但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依然存在,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方面需发挥更大的作用。基层人民银行必须意识到:在金融机构业务交叉不断增强的大趋势下,中央银行的业务范围必将拓宽,过去“抓监管、保稳定”这种狭义的维护银行业稳定的职能弱化了,但是涵盖区域经济和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业务的广义的金融稳定职能则增强了。在此基础上,基层央行还要积极开展维护金融稳定的前瞻性研究。目前我国风险机构的救助主要依靠中央银行再贷款这一单一手段,容易诱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基层央行应结合辖区实际,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对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风险分散、风险转移和风险隔离制度,风险救助基金等措施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办法进行研究,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积极推动符合国情的多层次金融安全网的构建。

2.理顺工作机制。基层央行要努力探索并逐步理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工作机制、政策措施,协调有关各方,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共同防范、化解、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是要理顺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多年的监管实践证明,政府在维护金融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政府责任与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稳定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维护金融稳定是政府的政治责任。其次,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拥有行政、司法和经济调配权的重要组织,依靠行政资源所带来的权威性和信誉,是平稳化解风险的重要力量。第三,按照目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的工作机制看,地方政府负有重要责任。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过程中,更加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即中央部门监管、省级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自主经营。因此基层央行的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必须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通过沟通协调,建立起政府重视支持和参与的维护稳定工作格局。

二是要处理好与三家监管部门的关系。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以后,形成了“一行三会”的架构。基层央行要处理好与当地三个金融监管部门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职责划分,特别是人行与银监部门的职责划分问题,职责不清,必然产生监管工作的真空或交叉重复,降低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水平,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另一个是协调合作,无论是从金融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看,还是从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看,建立相互之间的顺畅、高效的协调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非常重要,这是促进辖区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要协调好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为适应监管体制改革后的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在最新出台的基层央行“三定”方案中,货币信贷管理科承担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的职责,其它的如调查统计、会计财务、事后监督、内审、国库、外汇管理等,虽然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但是综合地看,这些工作与金融的稳定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人民银行内部职能部门之间要搞好协调配合,共同努力维护金融的稳定。

四是要把握好防范、化解、处置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防范,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题中应有之义,防范工作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当前要转变过去的思维方式,集中精力,以宽广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全面、深入研究防范风险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因地制宜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如何建立符合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如何准确识别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银行、证券、保险三者交叉运行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风险防范等等。化解,指的就是通过采取措施,使已经进入市场的金融机构继续运营,免遭退出市场的“命运”。人民银行开展风险的化解工作,不能像过去那样直接针对某一具体的金融机构,而是要找准定位,从宏观的高度,提出化解金融风险的方法策略和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已经存在的风险。处置,指的是救助无望的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由于人民银行是最后的贷款人,因此在处置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比如,要协调风险处置中财政工具和货币工具的选择,实施对运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机构的初审复查,参与有关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管理人民银行与金融风险处置有关的资产等。

3.建立预警体系。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密切监测金融企业的流动性变化和金融业的整体风险,做到动态情况随时把握,心中有数,是中央银行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的当务之急。从基层行看,关键要尽快建立高效、灵敏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测系统,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有力的保障。当前,要抓紧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金融风险监测体系,通过对银行机构报送的报表、数据和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反馈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处理,以准确地识别和判断风险,以便及早进行预警和风险提示,把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尽快地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情况向上级行报告,为上级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4.细化防范措施。针对不同类型金融风险各自的特点,基层央行要结合辖区实际,细化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防范效果。防范信贷风险,要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基础,初步建立辖区信贷风险监测与提示制度,建立房地产、钢铁、橡胶、农业及其它本地重点行业的跟踪监测分析制度,要准确审查并把握各类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及贷款的担保情况,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评估,并通过联席会、窗口指导等方式及时信贷预警信息,指导金融机构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分散、规避和防范信贷风险。防范支付风险,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城乡信用合作社支付性风险监测,加强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管理,建立商业银行备付金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提示商业银行可能发生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问题。同时,必须与当地银监部门共同设计制定严密的支付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以化解或处理可能发生的个别甚至区域性的支付风险。防范经营风险、违规风险、创新风险等,要配合有关监管部门,及时敦促辖区金融系统,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等相互制衡的内部管理体制。同时,要继续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的开展,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与指导,完善考核验收指标体系,各方联动,优化辖区信用环境,建设金融安全区,逐步清除金融风险赖以滋生的土壤。

此外,对因受到各种行政行为、社会谣言、矛盾纠纷等“外生性”因素引发的金融风险,基层央行也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苗头性”问题,要立即作为重大事件,在上报上级行的同时,即时向地方政府汇报,并协助地方政府做好相关处置化解工作,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波及面和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加强金融监管维护区域金融安全许传华《金融与保险》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宏观和微观对策马怀玉杨凌云李新月《济南金融》

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讨论综述《金时网》(2000-10-28)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李晓西《江苏经济》(2002-01-01)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第3篇

关键词: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

中图分类号:F830 文I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金融风险指的是在金融行业运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者是遇到的障碍。随着我国经济的循序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金融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随之深化,导致金融机构面临的运营风险不断加大。我国制定了相应的金融政策来保护金融机构,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自觉接受国家的监管,这才是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有效途径。

一、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由于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而出现的,任何的行业都不能百分百确定成功,都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的经营环境,随时都会发生经营风险,金融行业也不例外。金融市场在参与金融活动过程中,由于客观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或者是决策失误而引发金融资产的不安全性,或者是金融机构的信誉受到了损害,这都属于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属于社会经济现象,如果不能够有效地进行防范和化解,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为金融危机。一般金融风险可以分成三部分,按照涉及到的范围来分类分为个体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还有系统金融风险。本文重点讲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它指的是在某一个区域内,由于一部分金融机构或者是金融机构组织的金融活动从而引发的金融损失现象。区域性金融风险、个体金融风险和系统金融风险这三种金融风险发生之后涉及到的范围不一样,造成的伤害也不一样,但是这三种金融风险会相互影响产生递增作用,个体金融风险很容易引发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又会对系统金融风险产生影响,不管哪一种金融风险出现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重视力度。

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表现

据分析我国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有这几个方面:第一种是银行、信托公司还有城市中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产生的不良资产比例增加,长此以往会威胁到金融机构的支付和运营,容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种是社会信用观念出现错误,借钱有力、有钱不还,长此以往银行中的借贷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最终会导致市场的利率混乱,银行和企业的效益随之下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种是地方性的金融秩序产生了混乱,导致社会乱集资,容易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第四种是资本市场过度投机,很多证券经营机构和企业跟一部分银行串通一气,利用银行的信贷资金在股票市场牟取暴利,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给银行业造成了不安全隐患,从而引发了区域性金融风险。

三、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1.树立风险意识

金融行业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到区域性风险的严峻性,增强转化和抢救不良贷款带来的压迫感,要引起社会中的银行和信用社对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视例如,加强对风险客观性的认识,改变错误的风险认识观点,要充分考虑当前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做到工作必先谈风险,办理业务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管理,工作中做到人人重视风险、人人防范风险,从而提升整体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2.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想要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需要提前做好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能够在不可避免损失的情况下,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是事前预防,这需要通过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来实现。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针对该区域内部金融行业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报,从而在发生风险之后能够提供应对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和建议。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反映出区域内部金融风险产生警情、警源还有变动趋势,以经济金融的统计信息为基本依据。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要体现出稳定性、适应性和一致性,还要反映出预警对象的内容。使用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能够针对区域金融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及时为金融监管部门发出警报,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3.强化区域内金融机构的行业自我管理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在工作中要首先强化管理意识,加强行业内部的管理和联系,在行业内部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要公平公正的制定好同业公约,从而能够达到互相监督、互相约束、有序竞争的管理制度。同行业中的行会管理体制和金融监管制度的监管功能是一样的,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和补充作用,最大化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行业管理内部可以成立金融安全协会和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更好地把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作用发挥出来。要以金融安全协会为工作基础定期召开管理会议,一起探讨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学习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的成功案例经验,互相交流经验和技术,提升自身的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水平。

四、结语

当金融风险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那么代表与之对应的现实损失也会越来越大,当金融风险已经累积到无法控制的时候,那么必然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只要社会发展就需要存在金融交易,但是只要有金融交易就会产生金融风险。因此,一定要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意识,建立完善的区域性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化解和应对区域性风险的产生,防止区域性风险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区域金融行业、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积尧,隋英鹏.浅议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4:57-59.

[2]汤俐,严硕果.区域性金融稳定与风险防范实证研究――以A省为例[J].西部金融,2014,3:32-37.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第4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探讨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金融风险是指各种经济体,包括金融机构在内,在金融活动或投资活动中,由于市场经济因素或金融因素的不确定性变化而受到的损失的可能。根据其概念,科将金融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等。

二、金融风险的成因和特点

金融风险的防范可以说是一个老话题,然而,由于金融在民生发展乃至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如何在新形势下,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做到防范金融风险,也就变成了一个当下的新话题。在不同的政策指导方针下,面对的金融风险大不相同,同样,风险的成因也有所不同。

我国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飞速发展的经济给社会发展,国力的增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机遇与风险并存。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也是金融风存在根本原因。企业在金融活动中有自己的决策,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行业的生产力都有剩余,市场上约有30%的商品供求平衡,企业都处于商品过剩的状态。这样,使得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显得尤为困难,这也就导致了金融风险日益明显。

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主要指的是微观主体的影响和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对微观主体的影响主要指的是对地方的相关金融机构、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地方的一些企业、个人的影响。然而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不仅会使得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相互转化,使得地方财政的风险向外转化,对国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还会使得经济秩序发生混乱,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就我国当前发展的特点,目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隐蔽性

我国的各种金融风险往往以各种形式变化潜伏在金融活动和投资行为中。

2.集中性

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原因在于我国企业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

3.社会性

国家处于改革阶段,在经济上的政策也是经历着从旧体制到新体制的转化。然而,群众的金融知识还不足够,虽然金融意识有大幅度的增强,但风险意识还十分薄弱,人们渴望寻求投机方式一夜暴富的心理泛滥,这样一来,一旦风险爆发,则会造成群众的慌乱,这样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反过来还会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三、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干预过多

金融机构的管理大多遵循经济规律和管理策略,有其自身的兴衰运行规则。然而许多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实施了一些不必要的干预。当然,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运行,不如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国家政策的人为宏观调控,以有效规避风险,加快发展。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干预多是为了解决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这就给金融机构带来了额外的风险。最直接的干预措施就是政府任命金融机构的主要领导人,或者政府出面干预主要领导人对于管理事务的决策。这样,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就成了空架子,成为了政府进行经济行为的工具。

2.相应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

从银监会地方分支机构到人民银行,再到农业银行,都是不管调整监管主体,这样极易导致金融监管出现权利真空的现象。第二,上至中央监管机构,下至地方监管机构,都未能够明确其各自的职责,使得目前不少地方的监管工作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第三,弄虚作假、的情况屡有发生,使得金融监管也存在不够公正,不足以服众的现象。

3.金融机构本身的缺陷

金融机构本身的缺点是金融风险的源头。首先,我国金融机构公司的法人结构在设置上缺乏科学性,这指的金融机构在产权问题上就不够明确,风险可见一斑;第二,金融机构的包袱巨大,原因在于我国政策当中的国家调控,地方政府就借此机会介入到金融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当中,许多情况下是用于解决地方政府自身的财政赤字问题,因此,金融机构的压力巨大,包袱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的管理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第三,部分金融机构的自身实力不足,在激烈的市竞争中产生挤兑风险的可能性较大。未能良好有效的对自身实力进行提升,使得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四、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防范金融风险主要分为宏观金融风险防范和微观金融风险防范。微观金融风险防范主要包括对个体、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减少或避免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损失。宏观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发生金融危机,将经济的发展置于一个较为稳定的金融环境中。

与宏观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相比,微观金融风险的防范更加关注在整个运行机制中的个体。本文主要关注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如何对金融风险进行规避和管理,因此,本文着重介绍对宏观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

宏观金融风险防范主要调控对象是针对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进行管理。主要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第5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种类;防范;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金融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金融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挑战。因此,本文将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对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

一、针对金融风险的研究

所谓金融风险,就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等经济活动中,受到各种因素变化影响,不能事先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预测,进而使得金融资产在未来一段时间的预期收入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其种类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国家风险、战略风险以及法律风险。其中市场风险为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风险类型。

二、关于金融风险产生原因的研究

(一)原因之一——金融体系存在内在的脆弱性特征

金融体系存在内在的脆弱性特征的主要表现: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内在脆弱性特征,在外界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其脆弱性特征可能会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危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体系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治理结构不健全、缺少拥有长期性投资观念的投资者或机构、股权分置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违规操作十分严重、市场泡沫十分严重;二是金融机构存在的金融风险大,金融体系十分脆弱,自身控制与防范风险的能力较低;三是金融机构之间的混业渗透与风险转嫁问题较为严重;四是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存在着大量的法规过时与法律空白矛盾,信用体系的建设落后,社会信用的意识较为薄弱,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

(二)原因之二——金融信息存在非对称性与不完全性

金融信息存在非对称性与不完全性的表现:在金融交易的整个过程中,两个金融机构之间及和投资者之间关于金融交易信息的不完整,进而致使在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双方之间的利益存在失衡的现象。金融机构作为核心债权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知晓不多,且企业筹资人员直接把握企业的负债、资产、生产经营状况、现金流动状况、企业发展规划与前途、企业获利与偿债能力等,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所获取的信息是不对等的。

(三)原因之三——金融创新存在风险

金融创新存在风险的表现:金融创新只有分散与转移金融风险的能力,却没有消除全部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创新只是简单地降低了金融系统中潜在的风险,从宏观方面将金融风险自风险回避方转移到风险偏好方。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内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创新虽然为金融机构的投机活动提供最新的方法与手段,一旦出现使用不当的问题,极有可能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危害与风险;二是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逐步形成以资金联系为前提的伙伴关系,在业务方面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一旦其中一家金融机构出现金融风险问题,将会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危害;三是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联系,国外有大量的金融投资进入我国,进而导致我国银行等机构的资金流动出现大幅度震荡,银行信贷的规模出现不稳定状态,从而给金融体系造成极大的风险。

三、针对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的研究

(一)措施之一——构建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构建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严格观察与分析金融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从中发展金融风险问题并对贷款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同时构金融风险防范识别机制,建立健全信贷档案,对贷款的管理、发放、回收进行详细、全面、真实地记录;二是构建金融风险的风险防范分析研究机制,通过非财务与财务等两个层面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与掌握。

(二)措施之二——强化金融体制的改革

强化金融体制改革:根据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与潜在的风险问题,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速度与力度,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各种类型金融风险潜在的风险,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构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以及金融市场体系,进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与保障金融安全。

(三)措施之三——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一是采取措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进而强化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在金融机构内部构建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风险业务的评价机制以及内部监督检查的评估机制等,对金融机构内部的一切违规活动进行披露与惩处;二是强化金融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严格规范市场准入规则,规范金融操作程序与流程,退出与进入市场交易等一系列活动均需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三是强化金融业成员的定期自查力度,强化对业务运行过程中的监督与指导,进而有效预防金融行业运营过程中潜存的金融风险。

(四)措施之四——加强与国际金融界的合作

加强与国际金融界合作:在强化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约束与监测的基础上推进国际间的金融合作,科学分配国际金融储备,构建全球金融市场的预警与监测系统,对金融风险的状况、资金流动、国际储备的波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强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尽全力化解与防范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结语

金融风险是指受到各种外界或内部因素变化的影响,在信用活动与货币经营中,使得投资者与金融机构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甚至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的研究,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对市场经济与投资者利益的损害程度。

参考文献:

[1]于岩熙.浅谈金融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8(08).

[2]田春,刘鲁光.我国金融风险及其成因[J].现代商业,2009,10(21).

[3]张志凤.对防范金融风险的思考[J].金融经济,2009,10(16).

[4]冷昕鑫.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方法的完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04).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第6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下,我国金融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孕育了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在整个金融会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融合,实现我国金融会计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融会计风险概述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内涵

所谓金融会计,顾名思义主要是将金融和会计二者有机结合,是对传统的单一模式进行创新,完成一系列管理活动,从而形成监督和核算的过程。金融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整体投资方向,还包括了整个企业财务管理的活动,属于一项基础性活动。而金融会计风险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旦发生就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不仅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还会威胁到社会和谐,成为其障碍。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金融会计进行风险防范就显得十分重要。由此可见,在整个时展和社会发展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复杂化,基于此,金融会计的风险成因和表现形式以及特点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这就对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展状态,真正掌握和了解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才能够进一步健全整个金融会计发展体系和模式,从而避免和减少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1]。

(二)金融会计风险表现

首先,金融会计属于一项基本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个会计核算的及时、高效、安全、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够确保金融会计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发展的环境,这也是其能够长久存在的根本。因此,一旦整个金融会计出现风险,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而严重影响整个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金融行业日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金融会计管理机构涵盖的内容日益增多。例如,凭证受理、中介、账户登录以及现金收支等项目都属于金融会计的范畴,随着业务的增多,各种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也日益增多。其次,金融会计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监督,这就需要对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合法性和安全性。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金融行业在发展中监督职能弱化,从而导致出现很多风险。有很多银行其自身职能较低,不注重存款,盲目提高利率,从而导致银行自身就呈现出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和状态,严重影响整个金融会计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若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导致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措施不到位[2]。最后,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结算业务管理不到位,这也是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若有很多的银行利用支付结算工资来实现对金钱的转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内部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将导致金融会计结算业务发生了很大的风险。例如,在整个票据填写的过程中,很多票据填写不够清楚,从而带来一些意外的风险;在整个结算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也会引起风险;对于结算业务的票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会造成结算风险。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原因及问题

(一)市场竞争突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各大行业在其中的竞争十分激烈,金融会计行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金融会计风险工作。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国民经济的运行提供优势和好处,但是也会导致其弊端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公平性、不健全性,严重影响了整个金融会计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导致金融会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二)运行模式较为落后

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会计运行模式较为落后,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另一方面,会计监督化。虽然我国金融会计运行模式已经逐步实现了这两个方面,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会计电算化的程度和水平较低,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和体系,会计监督化也没有必要的监督管理部门,无论是人员还是体系都不健全和完善,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会计运行的质量和水平,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3]。

(三)管理体系单一缺乏

在整个金融会计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金融机构管理体系单一,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从大的方面来看,有很多地方政府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保护政策,但是往往会被滥用,成为不正当竞争的一种手段,很多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从而会严重影响金融行业的公平竞争原则。从小的方面来看,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很多金融机构自身内部控制能力较低,存在金融会计信息不健全、不真实、内部控制体系不完整,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金融会计发展。

(四)管理人员能力较低

在金融会计管理过程中,经常存在管理人员能力较低的情况发生。一些相关金融会计管理人员属于实际操控者,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其优势,很多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较低,并没有认识到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金融会计的风险成本。还有很多金融会计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在服务意识、专业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无法满足金融会计行业发展的需求,阻碍金融会计行业的发展。

三、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一)完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属于金融行业内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和优化整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效果,从而促进金融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制订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系防范方案,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全面性、多样性、安全性以及规范性。最好各个业务之间能够相互配合、相互管理,进一步提高和化解整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问题,创新整个金融会计管理发展模式,摒弃传统的体系,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4]。

(二)发挥金融会计核算监督作用

由于金融会计具有两大职能,分别是监督和核算职能,因此可以充分发挥金融会计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整个金融会计产生风险的原因,还能够确保核算工作的安全性、高效性、完整性、独立性、以及公平性,充分发挥其监督优势。综合采用多部门、多人员共同监督,在确保独立性的同时还要采用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责任管理制度,一旦发生风险,能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也有利于增强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充分认识到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资金浪费。

(三)创新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模式

相关金融行业要摒弃过去传统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每个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订不同的发展方案,但是一定要摒弃过去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金融会计风险方法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广泛借鉴和学习其他行业风险防范的内容,从而丰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内涵和体系,吸收和学习,真正从根本上提高整个金融会计行业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金融会计行业风险防范的效果,充分发挥其优势。

(四)提高相关工人员自身素质

金融会计相关管理人员作为整个金融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要组成人员,在其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包括服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诸多方面,这就需要金融会计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金融会计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和掌握计算机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还可以组织对金融会计管理人员进行二次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优化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效果和质量[5]。

(五)优化金融会计管理运行方式

在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会计资源共享库,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金融会计标准,这样才能优化金融会计管理,从而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弥补传统金融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真正优化金融会计管理运行方式,提高金融会计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整个金融会计管理能够安全平稳运行,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效果。与此同时,对于金融会计管理工作而言,除了要优化金融会计管理之外,还应该丰富金融会计管理的内涵,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会计管理资源化,为金融会计机构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机会。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这对于金融会计行业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金融会计行业存在着市场竞争突出、运行模式较为落后、管理体系单一缺乏、管理人员能力较低等问题,但是通过完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发挥金融会计核算监督作用、创新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模式、提高相关工人员自身素质以及优化金融会计管理运行方式等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优化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方法。总之,要想做好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就需要党和国家、相关金融会计机构以及金融会计行业三者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金融会计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洪,刘佳新.完善我国会计体系的必经之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现代商业,2013,(36).

[2]赵云栋.金融会计的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

[3]丁光维.金融会计的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5,(2).

[4]刘博文.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调发展分析[J].中国市场,2015,(27).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第7篇

【关键词】金融经济 风险原因 风险防范

一、引言

金融机构是金融经济的主体,在金融经济的风险防范工作上也不断加强,尤其是处在当前金融经济多变的环境下,在金融经济风险防范的措施上要能多样化实施。在市场开放性以及自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当前金融经济的风险隐患比较突出,注重金融经济风险的有效遏制,已经成为当前金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金融经济风险的特征以及风险形式分析

(一)金融经济风险的特征体现分析

金融经济风险社会性特征。从当前金融经济风险的发展情况来看,其自身已经形成了鲜明特征。在金融经济风险的社会性特征上表现的比较突出。由于金融机构和其他的发展行业有着不同,在自由资金方面占据全部资产比重相对比较小,而大部分都是来自存款以及借入资金。在金融机构自身的特殊性就对金融经济风险的社会性起到了决定作用[1]。金融机构倘若是在经营中出现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就会对公众利益造成损害,在社会性的特征上有着鲜明呈现。

金融经济风险的周期性特征。金融风险的出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着不同的风险安全因素。如果在宽松期以及投资等环节缓和的时期,在风险发生率方面就相对比较小。而在紧缩期以及经济间的矛盾加剧的时候,在这一过程中的金融经济风险就会加大。在金融经济的风险周期性方面体现的比较突出。

金融经济风险的可控性特征。金融经济的风险发生不能绝对的消除,但是在风险的可控性方面能够掌握主动权。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下,对金融经济的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通过风险转移以及风险补偿等方法的应用,将经济风险最大化的减少,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中[2]。金融经济的风险在扩张性层面的特征也比较突出,主要就是体现在信用危机层面。

(二)金融经济风险形式分析

金融经济的风险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化,其中在金融会计风险形式方面,就有会计核算风险以及会计人员风险两种形式。前者的风险形式,主要就是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没有加强重视,出现了失控的问题,这就会带来操作上的风险以及利润不实的风险。后者的风险形式,主要就是因为人为的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哇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问题。

金融经济风险中的创新风险形式也是当前比较重要的风险形式。在这一风险形式上,主要就存在着资产风险以及利率风险和信誉风险等层面。例如在资产风险形式层面,主要就是在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贷款出售以及委托业务的迅速发展,在透明度上相对比较差,这就使得金融结构发展形成了问题,从而就会造成资产风险问题的出现[3]。再比如,对于利率风险形式,主要就是在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情况下,在汇率的波动风险比较大,没有注重科学化的管理,从而带来的风险损失。

金融经济风险的市场风险以及政策风险形式也比较突出。从市场风险形式上来看,主要就是市场环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被破坏,从而就带对金融经济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对金融机构带来严重损失。再有就是从政治风险上来看,受到政策的影响,对金融经济市场也会造成影响。这些层面的风险形式,都对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威胁,这就需要注重对金融经济风险问题及时性的解决。

三、金融经济风险产生原因和防范措施探究

(一)金融经济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金融经济的风险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使然,由于在金融机构的资产方面较为单一化,就比较容易出现风险。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就是通过资产购买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所构成,在占有股份比值上比较小[4]。但是受到经济结构没有合理化的呈现时,就会使得资金的收回成为很大的问题,就会造成负债财务风险的发生。

另外,金融经济风险的产生在受到行政干预,以及一些企业单位等因素的影响下,在金融机构自身方面存在着问题的因素影响下,也会对金融经济的发展带来风险。对于金融经济的风险成因要能充分重视,找到针对性风险应对的方法。

(二)金融经济风险防范措施探究

金融经济的风险防范,要注重方法的多样化应用,首先就要能从金融体制改革层面进行着手。对金融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进一步加强,要注重对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进行完善构建。以及要充分重视信贷规模的有效控制,在少量贷款的抑制手段也要能多样化应用,对居民的储蓄能加强稳定。

强化金融的监管手段,对违规操作的要严肃处理。对金融经济风险的防范,就要注重从监督管理层面进行加强,提高金融企业的信贷质量,最大化的降低金融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要加强,在金融资本对象的风险评估工作上要能科学化实施,加强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5]。在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方面的业务监督工作要加强,从道德层面以及法律层面加强金融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在服务水平上能不断提高。

注重审计部门的完善设立,以及注重将授权分责制度加以落实。金融经济的风险控制,就要注重对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将其独立性以及权威性能充分体现,审计部门可通过定期或是不定期的方式应用,对内部部门的审核工作进行完善实施,并能结合实际对监督管理机制动态化实现。在授权分责制度方面的落实工作要能加强,这样就能有助于实际工作的效率水平提高。

加强金融经济风险防范法律体系的完善建立。对金融监管责任制度以及监管体系的法律要结合实际进行完善化。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比较多,这对金融经济风险防范管理也增加了很大难度,要能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情况来进行O置不同的法律,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将金融经济风险的管理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的实现。只有从法律层面对金融经济风险加强管理,才能为金融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金融经济风险的有效防范,就要能充分重视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我国的金融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在风险问题上也比较突出,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能从多角度分析,找到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加以实施。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就能对实际风险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萌.试论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5(14)

[2]王一康.浅谈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15(06)

[3]王怡.论金融风险下金融立法的理念和维度[J].云南社会科学.2014(04)

[4]黄爱华.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的联动机制分析[J].时代金融.2014(03)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第8篇

在实体经济的催生下,金融形成并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联合视角下,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世界金融市场正朝着自由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金融工具产生,增加了金融风险爆发的影响因素,可能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已成为世界性的课题。

二、金融风险的生成与分类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商品交易媒介由物体变成了货币,解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多样化金融工具涌现增加了商品交易量,但也带来了经济泡沫问题,形成了潜藏的金融风险。按照构成层次的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将金融风险分为两类,即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其中,宏观金融风险具有系统性,是指整体局面的风险,能够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作用。具体来讲,宏观金融风险主要包含国家风险、制度风险以及外在风险三种。而微观金融风险相对宏观金融风险更加具体,意指金融活动主体承担的风险。造成微观金融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如企业经营管理存在漏洞、企业信誉度不高以及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等。因为宏观金融风险多由微观金融风险构成,而且可以反向促进微观金融风险,所以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三、财政联接视角下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金融风险种类繁多、复杂,稍有不慎可以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上文的分析,作者对金融风险有了较为清晰地了解,并在以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种财政联接视角下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财政监管

金融监管是国家财政的主要职能之一。以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格局来看,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特点分明,财政行为也各有不同。因此,应该在区别对待行业的基础上,完善财政监管。按照国外以往成功的经验,他们都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营造了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对此,建议我国有选择性地予以借鉴,进一步完善金融相关法制建设,使财政监管落实到有法可依轨道上来,实现商业银行运行的国际化,从而增加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一方面,要依照国际惯例不断完善我国的财政制度,适当提高对商业银行的财政支持力度,转变计划经济下产生的传统观念,为金融行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违规商业银行的惩处力度,除了公布体现其问题的资料外,还应结合实际情况给予经济处罚,尽量避免金融风险的产生。

(二)完善货币政策

常规上讲,作为逆周期的有效调控手段,货币政策会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良好的政策体系需要强有力的实施手段才能发挥价值,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予以改进和完善,与其他政策措施有效配合,进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然而,值得提出的是,多种货币政策在发挥效力的过程中,也可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爆发冲突,因而需要政府执行部门灵活把握实施力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尚不具备全面放开利率的条件,可以选用渐进的方式推进利率市场化变革。受国家严格调整管制的影响,利率变化并不能完全反应市场结果。对于这一情况,可以选择建立利率浮动适度调整机制,将市场变化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从而有效降低利率政策执行难度。根据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利率放开的基本程序是资本与保险市场放开利率,然后放开货币市场利率,最后是放开信贷市场利率。

(三)提高防范能力

现阶段,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尽快制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线,将其债务负担率及其他相关风险指标进行内部通报,从而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避免转化为中央政府债务。完善的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体系应该涵括风险评估、财政监督、损失承担等几项规定。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债务信息统计管理系统。具体而言,应在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指导下,综合评估政府的债务余额,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详尽的债务收支计划,做好与财政风险管理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在此条件下,建立相对完善、合理的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具体内容需要包括汇编债务余额情况,并阐述债务发生的法律由来;预判政府偿付债务的期限等,如此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