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2 15:33:04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第1篇

理论研究总是以实践应用作为逻辑起点。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地弥补了理论讲授空洞的缺陷和不足,达到了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也与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特点相吻合。所以,构建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是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其一,加强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建立是确保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常态化、确保教学稳定性的基础。因此,高校应积极选择和加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寻找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红色文化地作为实践教育的重点建设对象,以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二,要大力培育高校红色文化协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异性,独立性特点比较突出,加之高校学生人数多,专业纷繁复杂,统一的专业实践很难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通过“组织大学生社团或固定的学生群体帮助红色资源基地定期整理资料,维护基础设施,保持环境卫生,做义务的讲解员”[3],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鼓励大学生成立红色文化协会凝聚具有共同爱好者的力量,满足对红色文化向往和追求的学生需要,扩大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比如目前部分高校所成立的“思源协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协会”,“大学生红色文化爱好者协会”等。其三,制定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高校制定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是红色资源实践教育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提高实践教育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使制度的执行力和老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接受程度、学校的支持力度保持适度张力,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效率。其四,积极开展红色资源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即通过实践考察,重走长征路、参观学习、红色社区援助、红色党团日活动、探望革命前辈、参加红色文艺演出等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认识,增强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力,使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二、打造丰富的红色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进行熏陶和感染。红色文化在内涵、表现形式、特征功能、实践应用等方面与校园文化有着高度的结合点,可以实现相互融合,相互贯通。搭建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桥梁是实现环境育人、资源感人、载体召人的重要观测点。一要定期出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报纸杂志。要根据学校地域特点、校史校情、校园文化精神的特点,出版红色资源的校园宣传刊物,通过在校报、宣传栏目设置专门的红色资源栏目,供学生学习交流,为扩大红色资源教育影响力和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的舞台。二要扩大校园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覆盖面。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校园各类美化区放置相关的红色雕像,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道悬挂相关的红色标语、红色人物画像、红色诗词加强红色文化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渗透力度;通过以红色地域、红色事件和红色人物的名称命名一批学生行政班级、校园亭阁、校园角落,扩大红色景观的覆盖面,在无形中增加老师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要努力尽早建成校园红色博物馆和红色艺术馆,提升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品位。三要举办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校园文艺活动。文艺活动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教育方式,而红色文艺又是红色资源的重要内容,所以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天然自然的结合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定期举办校园红歌大赛,校园红色歌谣、红色小品、红色戏曲、红色讲坛、红色话剧、红色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使红色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田。四要将红色文化渗透于日常的党团活动中。比如开展红色主题团日活动,红色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红色党团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带动红色校园文化的繁荣。

三、搭建美观的红色资源网站教育平台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第2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一、长治小学生红色教育的可行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及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所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包括物质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事迹、纪念物、纪念碑、标志物等;非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信念等。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乐观积极的态度、为了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等这些内容在当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基础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红色文化对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长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

    1.长治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长治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又孕育着红色文化的热土,中国共产党领导长治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这里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八年抗战,长治抗日军民在这里对日军开展了关家垴之战、黄崖洞保卫战、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等诸多着名的战斗和战役,创造出了地雷战、窑洞战、急袭战、伏击战、围困战、破袭战。这些战役、战斗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打掉了侵略者的锐气,撑起了上党的一片蓝天。如今闪着红色光辉的旧址和纪念地遍布全市,有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砖壁、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朱德总司令亲手种下的五星杨、太行太岳烈士陵园,还有武乡关家垴、潞城神头岭等抗日战场遗址、沁源围困战遗址和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旧址等。除此之外,凝结革命历史、反映革命精神的各种文物、歌曲、戏曲等也是极富价值的红色资源。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长治小学生的红色教育奠定了基础。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红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参观革命纪念馆、纪念地;阅读红色文学书籍;听讲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影片,欣赏革命歌曲;开展红色游戏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真实生动,不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用体验、娱乐的形式,用符合儿童模仿、直观、具体和无意识等心理特征的方式大大增强他们受教育的效果。这种区别于说教的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心灵,更能够加强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长治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儿童时期的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广泛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长治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鲜活材料。

    1.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

    课堂文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要结合长治本地红色资源情况制订红色教育校本教材,把它作为德育课程资源,使红色教育真正进入课堂。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首先需要明确小学阶段的红色教育目标,小学生的红色教育目标要具体、实际可行,初步培养儿童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情感,培养勤劳、勇敢、认真等优秀品质,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具有集体主义意识,树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等。校本教材通过整合长治地区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学、红色胜地,编辑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使儿童在了解自己家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并且结合当今社会或儿童周围的一些人物和事物使他们知道红色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有助于社会和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学习内容,了解应该继承先辈们哪些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2.寓教于乐的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为载体,它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更加符合其身心特点。学校可以开展“红色春游”之旅,让儿童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接受一次红色教育。但旅游并不是毫无准备、盲目地使学生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教师在红色组织旅游计划之前要开展主题班会,使学生对将要游览的革命纪念地的革命历史和所发生的革命事迹有基本的认识;向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简单的要求使其有目的地参观,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察和体味,通过珍贵的照片和实物资料使儿童真实地感受历史,激发其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深刻体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热情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如长治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史实的革命纪念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八路军将领组雕、八路丰碑、八路碑林、窑洞、半景画馆等一个个革命纪念物无不述说着一幕幕革命的历史,彰显着革命精神的光辉,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里游客还可以亲自参与“打一场游击战”的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通过这样的红色旅游给儿童提供更多的直观刺激,运用情感的迁移和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加深对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精神的理解,提高其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

    3.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治是革命老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要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把革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渗透,努力营造红色教育氛围,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把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校园网建设、墙面文化、宣传橱窗等方面,用生动形象的绘画或简短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使儿童在生活中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引导和存在;另一方面可以开展红色故事讲诵、革命题材电影观赏和革命歌曲演唱等活动。张兰玲的《浅谈大中小学红色教育的差异性与有效衔接》对河南省大中小学红色教育调查中显示小学生喜欢的红色教育途径有“参观革命旧址或纪念馆、组织红色旅游、观看革命题材电影、举办革命歌曲演唱比赛”等。影视作品具有视听享受的功能,较之阅读静态的红色书籍而言,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为影视艺术作品中往往触及生动鲜活的历史场面和英雄事迹,这些更易于让儿童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感染力更强。而红色歌曲往往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朗朗上口、歌词生动形象、感情爱憎分明,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直入人的心底,使人在情感体验过程中产生共鸣。如产生于长治黎城县的歌曲《空室清野》,反映了1940年日军对黎城县西井镇人民的烧杀掠抢,表达了作者对日军烧杀掠抢的憎恨以及希望大家团结起来与日军抗争的心情。歌词简单易懂,儿童从中能够了解历史,深刻感受到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的革命斗志,增强民族情感,受到红色教育的熏陶。

    红色教育作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长治地区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长治应该利用好当地有利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红色教育的比较优势,让红色教育成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薄存旭。我们需要怎样的红色文化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09(10)。

    [3]万生更,万生新,谭照彦。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党史文苑,2010(09)。

    [4]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03)。

    [5]王妓艳,李振东。浅论革命老区高校的红色教育[J]。中国共产党郑州党委党校学报,2007(05)。

    [6]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05)。

    [7]毛冰漪,赖浩明。论红色资源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3)。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第3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德育工作; 民族精神

我校创建于1905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名校。1929年邓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第七军的政治部旧址——“清风楼”就矗立在原校址中央,这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时任总书记的同志为学校题写现在的校名——“八一希望学校”。1999年,原全国政协蒋正华副委员长到校视察时高度评价学校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老区教育的明珠”。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优势,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1 在校园基础建设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在校园基础建设上,学校非常注重彰显红色文化,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空间和校园空旷环境,积极打造 “红色文化”,在全校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在学校教学楼醒目之处建有红色文化宣传橱窗,向师生介绍红七军将士及其辉煌战绩。学校还为教学楼四个楼层创设丰富的主题文化:一楼为“爱我家乡”系列,廊道上挂有百色起义烈士陵园、清风楼、纪念馆等红军革命遗址,还有学生自己拍摄的百色城风光图,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红色家乡的情怀;二楼为“养成教育”系列,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三楼为“军事与科技”系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爱国精神;四楼为“国学经典”系列,陶冶学生情操。每层楼道上还挂有学生自制的手工作品,真正做了“让每面墙壁皆红色,每处景观都育人”。

2 在办学理念确立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校坚持弘扬百色老区革命传统,按照“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教育思路,从办学理念、“三风”建设等方面构建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唱响红色旋律,我们从这里起航”, 办学宗旨是“以人为本,务实创新,全面发展,追求成功”,学校精神是“弘扬传统、团结民主、求实创新、争创一流”,学校口号是“红色,让师生都闪亮”,校风是“民主和谐、拼搏创新”,教风是“博学乐教、启迪智慧”,学风是“勤学善思、活泼健美”,校训是“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都体现了红色文化特色,以此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的一代新人。

3 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校还创造性的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班级标志牌、班级环境,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一块块别具特色、富有新意的班级特色标志牌脱颖而出;彰显个性的班风折射出班级特色;室内的环境设计别有新意: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班级之星”带动了全班,每一颗“星星”都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经过几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又成为了我校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我校还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组织举行了“民族精神代代传,誓做红七军好后代”主题活动暨“英雄中队”命名仪式。全校四十二个班级即四十二个中队,各中队根据本中队的实际情况,以一个民族英雄的名字给中队命名,如:“小平中队”、“张云逸中队”、“韦拔群中队”…… 各教室都张贴民族英雄的照片及事迹介绍,通过讲民族英雄故事,访问老红军、劳模等,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树立为振兴民族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4 在营造舆论氛围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设专栏,每天广播时间30分钟,除了定期播放红色歌曲、红七军战斗故事及文稿外,还宣传学校好人好事、扶正贬邪,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5 在实践活动开展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红色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和永恒的课题,找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德育教育渠道,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5.1 深入德育基地参观。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色起义纪念馆亲眼目睹一幅幅真实的图片和一件件珍贵的遗物,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带领学生登上迎龙山顶,参观百色起义纪念碑,俯瞰百色新貌,参观农民住宅新区,直观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到百色水利枢纽、阳圩新村、华润小镇等地参观,感受家乡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

5.2 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学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集中向学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和革命理想教育。学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5.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学校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红色教育,如语文课中,组织学生读本地的革命故事后写读后感,举行“红诗”擂台赛,让红色经典激起学生们的情感;思品课上,组织学生学习德育乡土教材,了解老区人民的英雄斗争史;体育课上,组织学生开展“抓特务”“突破封锁线”等小游戏;美术课上,组织学生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写生。音乐教研组多年来一直把红色歌谣作为音乐教学的校本教材,精选了12首革命歌曲,教学生传唱,并把唱红歌纳入音乐课必考内容。

实践证明,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学校德育,既是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统一,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革命传统的精神内涵和教育魅力,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第4篇

一、启蒙性的红色文化教育。还是报恩性的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教育所依托的红色文化资源,源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革命战争,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里,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仁人志士共同缔造了其核心,这一文化资源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作为论争政权合法性的基础,被充分挖掘和论证,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维护政权稳定、团结民众、凝结力量发挥了很大作用,也因此成为一支能应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潮的力量。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红色文化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为了论证政权的合法性,又往往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忠孝、报恩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以革命为核心的教育系统中,确实达到了符合政治需求的目的。

当前,中国的发展方向是建构一个现代化社会,其中,培养民众的公民身份意识和履行能力是其重要前提,原有的报恩思想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理性、民主、自由、公民权利具有很大的冲突性,因此,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化解其中的冲突,这便是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然而反观当前的红色文化教育主题,几乎都跳不出为人民政权而努力或英勇献身的模式,其直接目的在于以情感共鸣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时代对比中,珍惜现实生活;同时也在有意无意间向受教育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即要以报恩的态度对待他们。这不但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反思时代问题,反而使他们因为红色文化教育脱离实际而远离之,瞻仰烈士陵园变成了消遣时光,重游旧址也被游山玩水所替代。

实际上,反观中国的红色年代,我们会发现,其中并不乏相关内容;因为,整个中国革命实际上就是在反思、批判中国传统思想和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人权、自由、民主的无限向往,使革命先烈们在历史的冲突中勇敢地站在了革命的一边,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如陈独秀、、、邓小平等;也包括其他派和无党派人士中的爱国人士,如鲁迅、朱自清、闻一多等;在他们身上我们所看到的更应该是在时代的冲突中,他们是如何启发民众、引导民众参与到现代中国社会的缔造运动中来的,是如何为争取民主、自由权利而奋斗的。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教育才能真正肩负起时代的重担;一味缅怀式的报恩教育,只能是红色文化教育脱离时代要求,无法真正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体现出本应和必要的力量。

二、作用有限的红色文化教育。还是万能的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教育在当前如火如荼的开展,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形式渠道也“异彩纷呈”,全国上下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红色世界,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托词的各种旅游、歌唱比赛、教学活动、广告遍地开花,红色文化教育几乎成为了一个元所不能的神物。

红色文化教育所肩负的责任主要是在缅怀革命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反观现实问题,在观念认识上矫正自由主义带来的弊端,在行动上引导世人做到爱国、互助、和谐友爱等。很显然,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红色文化教育由于受历史环境和思想体系的限制,无法在根本层面上承担起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担,无法解决诸多的社会问题,其作用是有限的。

但是,当前的红色文化教育为什么如此一发不可收拾呢?红色文化教育万能论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通过调查发现,红色文化教育万能论后面有几种主要的情况:其一,由于中国社会基本上还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政府与政治紧密结合于一起,当政府在呼吁注重红色文化之时,唯对上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往往就使诸如此类的政治活动发生。这不但没有使人很好地体会到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化作用,反而陷红色文化教育于形式之中。其二,依托市场经济大发红色之财,红色文化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红色文化教育却蕴涵着无限商机,众多商家无论是出于实际经济收入,还是出于扩大市场影响,都会努力依托这一时机,大打红色文化教育牌,红色文化教育就会被无限度地引入到各个领域。其三,出于个人愿望,许多曾经走过红色年代,或者受红色文化熏陶过的人们,出于对现实世界中由自由主义而引发的不良道德状况,片面地认为必须回到那个重视群体的秩序中,所以,在“有病乱投医”的驱使下,很容易就将此作为包治百病的神奇药方了。

红色文化教育万能论在短时间内确实可以营造出一种全民参与的氛围,但是,这种参与的前提是没有搞清楚红色文化教育的职能范畴,没有顾及其发挥作用的支撑环境,这样的红色文化教育,必然会因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而消弱了其功能。

三、反思性的红色文化教育,还是灌输性的红色文化教育

当前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基本方式有:看电影,听报告,逛陵园,游旧址,访人物,进课堂,唱红歌,跳红舞,编红剧等,通过多种渠道,使相关受教育者接触红色文化资源,体验红色文化内涵,进而希望能在行动上践行红色文化规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这些表面上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实际上却走着几乎完全相似的路子,把原本需要受教育者充分反思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了僵化的引导机制,使其往往转变成流于形式的灌输性教育,这不但无法使相关受教育者真正去感触红色文化,反而使其远离了红色文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空洞无异的教育目标。几乎所有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都被定为爱国、团结、对党的感激以及缅怀先烈、珍惜当下生活等,特别是社会上的教育更是如此。但是这些教育目标如果不落实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那么这些空洞而几乎没有差别的教育目标,就无法与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如此一来,红色文化教育就会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变成了既定红色知识的灌输,这种方式使红色文化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其二,经久不变的教育方式。通过查阅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相关报道,我们发现,基本上就是以举行革命歌曲比赛、看电影、游陵园故址、拜访革命人物等方式展开。革命歌曲被无数次以歌曲比赛的方式开展;清明时节蜂拥而出,一同祭扫烈士;典型革命人物把已经准备好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这无疑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号,内容还是那些内容,方式还是那套方式,灌输性的味道仍然

浓厚。

其三,标准僵化的评价机制。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价则更是过于标准和僵化,对于许多机构而言,除了做一个相关报道之外,就没有了后续声音;在某些机构倡导下的知识竞赛,其答案也几乎是标准化的;原本应该以体验为主的唱红歌,结果往往演化成比赛,在以赢得评分为前提下的唱红歌,只能面临着唱完之后无余音的尴尬局面。这些过于僵化的评价机制无疑也在向世人传达着同一种信号,无需发挥自身的经验和能力,遵循既定的评价模式即可,灌输性油然而生。

实际上,红色文化是基于特殊年代,在特殊历史情况下形成的,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长远意义,因此,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后人而言,具有大量值得反思和借鉴的事例;另外,红色文化要想焕发时代光彩,简单地移植照搬是无法应对现代问题的,必须结合现实进行反思。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红色文化教育必须基于反思性方式才可能有出路。

四、精神自足的红色文化教育。还是工具取向的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教育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民主、自由、权利思想而形成的一套系统思想和行为体系,个体在其中既能寻求到人生的终极归宿,也能够寻求到为实现这一终极归宿而遵循的伦理规范、法律制度,从而使个体能够达到精神自足的境界。红色文化教育必须基于此展开,在与现代社会进行对话的过程中,逐渐更新其内涵和标准,才能在新环境下对人的精神和行为产生指导作用,才能使红色文化教育具有时代气息,获得时代的生命力。由于红色文化所基于的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社会主导任务、运转方式、人际关系、个体观念等因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就使红色文化教育与现代社会进行对话面临着多种困难,如何使其能够重获精神自足则是时代面临的挑战。

反观当前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重新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道德滑坡和政治合法性的难题,但是,当红色文化教育被运转起来的时候,红色文化教育被转换成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这一转换不但背离了初衷,而且,被众多功利性目的分解得支离破碎,人们在红色文化的碎片中,只能不时地感受其某一任务、事件的存在和大概意思,但这些记忆碎片却无法在世人的头脑中形成系统的观念,它不但不能实现精神的自足,反而成为支撑其他功利目的存在的工具,陷入了无法独立的困境。如果红色文化教育失去了自足特性,继而转换为工具性的存在,那么就很难实现与现代西方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从而也就无法取得民众的认同,以至于无法长期生存下去。

五、开拓创新性的红色文化教育。还是庸俗恶搞性的红色文化教育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很清楚地看到,红色文化必须与时代进行对话,才可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因此,开拓创新性的红色文化教育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但是,如何开拓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据楚天都市报2009年6月15日报道,某学校推行另类教育。上下课时小学生唱着《儿童团之歌》;手握红缨枪站岗值勤;学生偷拿家中的钱上网吧,学校开批判大会;老师和学生都拿起当年的《语录》,苦学“老三篇”;校园内被种上一片片向日葵、玉米等农作物,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在这儿每周接受4―6节露天教学;故意让学生抢苹果,体验弱肉强食的激烈竞争……该校校长则称这是红色文化教育,要坚持下去。该校所主张的红色文化教育可谓让世人眼前一亮,具有了世人所谓的创新性,但是,这种创造并没有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进行,反而是把被时代淘汰掉的古董重新搬进了教育系统中,这不但不是创新,反而是具有恶搞性质的庸俗红色文化教育。

庸俗恶搞性的红色文化教育,不但没有体现出对红色文化应有的尊重,反而带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不但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反而对当下红色文化教育产生误导作用。为此,我们认为红色文化教育要想摆脱庸俗恶搞,就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其一,应当是符合理性的开拓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焕发时代活力,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其的感情,也不能唯经济、政治利益是从,而是应该遵循理性的原则,根据时展的模式和特点进行创新,摆脱红色文化教育万能论。

其二,应当是对西方现代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拓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是在此两者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仍然需要从这两者中获取营养,因此,红色文化教育就需要与此两者进行充分对话。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第5篇

关键词: 红色文化 高等学校 学生党支部建设 载体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是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党建机制已难以适应“90后”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要求,难以对当代大学生党员形成强有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亟须寻找有效的新载体。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富有感染力、易与当代大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

一、红色文化运用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对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和功能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路径支持,导致其文化渗透力被弱化,政治教育功能及文化传播功能未能有效彰显,从而使大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度和内化吸收率不高,制约红色文化在党建工作中发挥效用。

第一,党员主体意识淡化,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减弱。全球化、信息化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中西方思想的交锋与融合,借助于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信息“爆炸式”传播,使当代青年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功利主义思想和“快餐文化”的蔓延,学生党员的价值观逐步呈现出多样化趋势[1]。学生入党动机的功利性增强,致使部分学生党员思想被弱化。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淡化后,就容易丧失接受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难以激发其接受红色革命思想洗礼的激情与动力,以及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的兴趣。因此,红色文化在学生党员中的政治教育功能自然缺失。

第二,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单一,创新力不足。目前,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方式和途径略显单一,不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宣传教育。学生党员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主要途径是参加党校培训,观看红,深入最具代表意义的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和接受红色教育的机会甚少。大多数学生党员对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兴趣,使观影活动流于形式。学校图书馆收藏的红色文化书籍少而旧,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反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图书供广大学生党员借阅。同时,经费不足,高校与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关系协调不畅等因素,致使一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红色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低,甚至出现红色文化的认知错误。

第三,党务队伍配备不佳,红色文化素养欠缺。邓小平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2]。可见,党务队伍对党建工作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工作量大,工作烦琐,难以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学生党支部建设,对红色文化与党支部建设的融合甚少。同时,由于部分辅导员自身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足够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难以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党支部建设之中,较大程度影响红色文化的创造性应用和学生党支部工作质量提高。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功能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丢不得,丢了要吃大亏[3]。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它的存史、资政、育人功能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持续动力,必将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教育资源。

第一,红色文化有助于学生党员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在大学校园,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自由性,因此加强自我教育显得很有必要,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学生党支部依靠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红色文化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体验红色革命经历,感悟红色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实地参观从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身上学习优秀的思想品质,在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下,吸收红色资源的先进性因子,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红色文化有助于学生党员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与中国梦的实现有直接关系。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等教育的基石,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应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与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党员学会从红色资源中学习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感受优秀革命先辈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在红色精神的感染下,广大学生党员要自觉将红色精神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在实践中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红色文化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上要求我们重视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历史发展的精神价值[4]。红色文化包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和丰富的智力成果等,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资源。通过红色文化再现具体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宣传和弘扬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良好氛围。

三、依托红色文化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

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果,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继承、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对高校党组织永葆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促进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

第一,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发挥其在高校党建中的引领作用。

红色文化体现出来的深刻思想内涵、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崇高的精神价值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载体。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并运用于大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解读红色文化内涵要由“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内涵认识越来越浅,越来越陌生。高校学生党支部运用红色文化时应凸显真理性、时代性和趣味性。真理是亘古不变的,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大学生接受的信息来源广泛,善于比较分析,敢于追求真理。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要将红色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学术化的红色理论通俗化、形象化、趣味化,更好地唤起学生党员的感性体验和思想共鸣。

另一方面,接受红色文化要变“被动”为“主动”。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往往在老师的引领下被动接受,高校学生党支部探索红色文化往往在外界推动之下进行。高校学生党支部必须高度重视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积极创造和开辟有效活动平台,让广大学生党员形成对红色情感的主动追求。如党支部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以舞蹈、歌曲、话剧等作品形式体验红色文化。

第二,重视党务队伍建设,加强党支部运用红色文化的管理指导。

加强党务队伍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党支部组织效能的最佳着眼点。党务队伍由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和纪检委员等组成。党支部书记一般由辅导员兼任,支部其他职务由学生党员担任。因此,党支书作为学生党支部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也是支部文化的主要倡导者。其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对支部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对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养,要在思想品质、能力和作风等方面做出全面考察,并督促其加强对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红色文化的运用。

一要打造党支部红色精英团队。有人说“从事自然科学的老师,把科学原理讲好,即使人品差一点,学生也不会怀疑他传授知识的真实性。而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科学的魅力很多是通过他们的人格魅力体现的”[6]。这就要求支部书记从自身出发,修身慎言,自觉学习红色文化,将红色精神内化于性、外现于行,并将优秀革命传统运用于党支部建设的各个方面,营造良好的红色氛围,使党支部的其他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感染,打造一支红色精英团队。以党支部团队成员为点,以广大学生党员为面,注重发挥点对面的辐射和感染作用,从而形成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要建立奖惩机制。加强党内组织纪律,做到赏罚分明、公平公正,激发党支部干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党性修养,使每位成员都愿意为党支部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督促其不断加强对红色文化精髓的学习,建立公开、透明的考评监督机制,使团队成员在红色经典作品阅读活动中相互学习、互相督促,分享交流学习红色文化心得,以及运用策略,为提高党支部战斗力提供智力支撑。同时,将红色文化的学习情况与年度党内评优评先挂钩。

第三,借助网络服务优势,实现红色文化与学生党员交互对接。

同志明确指出:现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党的建设提出挑战,也带来机遇[7]。网络媒介的出现,打破了高校党建工作单一性模式。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的自主选择功能优势,实现学生党员与红色文化的零距离接触。

首先,创建高校学生党支部红色博客、微信、微博等平台。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些红色网络平台上设立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宣传栏目,及时更新并上传一些经典的红色故事、红色歌谣、革命遗址照片、影视作品,供广大学生党员阅读与学习。同时,开辟红色论坛栏目,组织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撰写红色博文、微信,开展互动,分享心得,使学生党员接收到更多红色文化知识与信息,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让红色文化更渗入人心。

其次,开辟红色网上党校。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开发,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日益加深。开辟红色网上党校,定期党课学习资料、培训课程内容、国内外时事动态等,开通党员“红色交流室”,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习红色文化的心得体会进行深入交流。这样可以同时兼顾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等不同层次人员的求知需求。既可以促进党支部党员的交流,又可以让老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教育引导。

第四,利用红色资源,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活动形式。

永州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如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故居、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故居、纪念馆,红军长征转战潇水战役及其烈士碑园,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和阳明山、道县、蓝山洪观等主战场旧址,蓝山县城红三军前委会会议旧址及其陈列馆,道县城墙标语,宁远梅岗胡家八角楼所提的诗,永州抗战文化城及其八路军永州办事处旧址纪念馆;还有各县建立的革命斗争和解放初期剿匪斗争的烈士陵园等。这些资源为我校学生党支部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便利,也为创新党支部活动形式提供了物质基础。

依托永州红色资源,搭建党员红色文化服务平台。一是组织学生党员参观永州红色场馆和遗址,开展红色旅游和红色夏令营活动,让学生体验红色革命的艰辛与不易;二是将红色文化与志愿服务实践相结合。挑选优秀大学生党员在红色教育基地担任志愿服务引导员、讲解员,结合红色教育基地特色,做好红色文化宣讲员,从而使大学生党员更好地领略红色文化的魅力。三是开展红色文化社团活动。大学生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在团体活动中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依靠红色文化社团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将红色文化与校园精神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支部体验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组织红色知识竞赛、红色主题演讲,观看红等,让学生党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悟红色文化,提升思想觉悟。学校对开展红色文化活动的社团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并加强管理,从而增强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2014,(4):133-134.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常沛.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20):43-45.

[5]陈娜,娄玮.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201429(20):71-72.

[6]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51.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第6篇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历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形成和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融合、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形式。它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波澜壮阔伟大斗争历史的展现,不同历史条件下,红色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战争年代军队与人民鱼水情深,共同迎来胜利,和平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都体现了红色文化是全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中国革命历史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道德传统和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历史交给今天与未来的一笔重要精神遗产。革命者在艰苦岁月中保持着敬畏生命、寻求真理、发现快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是极好的人生启迪,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且在实践中创造人生辉煌。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精神教育价值、历史印证价值、文明传承价值、经济发展价值和艺术价值等方面。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推动广大民众加深对党的历史的了解,进一步激发爱国热忱、培育民族精神和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增强红色文化的实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的方法、手段,传播的社会大环境,传播者的素质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要能够得到受众的接收与认可,产生积极效应,需要传播主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文化传播观,把握社会发展的节奏,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并且结合传统方式,多管齐下。红色文化具有的公益性和社会性特点,决定了传播主体应紧密结合红色文化的要义与精髓,在传播中培养受众崇高的思想境界,传递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国家竞争力。

二、施教主体的素质涵义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客体。主体,最早出现在哲学的研究中,不同哲学派别的哲学家对该词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马克思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把主体在本质上进行界定:“实践存在物”———人,指出主体是“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从以上理论出发,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施教主体既包括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的教育者,也包括进行红色文化传播的组织机构。而狭义的施教主体仅仅指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对“素质”也有各自不同版本的理解,其中费萍同志对于“素质”所下的定义:“素质是指人在禀赋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素养”是一个比较为大众接受的观点。在此理论基础上延伸解释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应该是指,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在智力、体魄、性格、能力等先天基础上,受到环境、教育水平等后天影响,以自我提升和社会实践方式完成训练培养,能在红色文化传播中长期发挥作用的素养。目前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由于受到施教主体本身素质良莠不齐、观念更新不及时、工作方法落后等因素影响,大大降低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实效性,为此笔者在下文将对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的内容及素质培养进行论述。

三、施教主体素质的内容

(一)政治素质是统帅

任何国家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类的活动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紧紧围绕特定的政治目标展开,为特定的政治利益服务的。国家对教育的政治指向性:一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定;二是由施教主体的教学活动来体现和贯彻。施教主体的政治素质关系到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与实效,成为施教主体诸多素质中的灵魂与统帅。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政治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纪律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多个方面。为确保红色文化传播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引导红色文化传播中受众的思想、行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为自觉以主体身份开展传播工作,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应培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形成强烈推动力量促成主体其他潜在能力素质外化为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的现实能力表现,强化责任意识;为保证红色文化施教主体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具备政治的大局意识和高度意识,分析评价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态势以及客观现实面临的重大问题,剖析解决人们存在于思想意识范畴的矛盾与模糊认识,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应具备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深入细致完成红色文化传播任务并确保红色文化传播的长远效果。

(二)人格素质是基础

红色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的好坏与传播主体情感投入和言传身教的力度密切相关。也可以理解为传播主体作为健全人格的个体对受众产生的人格影响。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两个方面。施教主体的人格素质关系到教育的亲和性与影响力,是施教主体诸多素质中的基础。红色文化传播的目的是通过主体进行的教育活动向受众传递蕴含一定思想观念的信息、资讯,进而影响受众思想、行为,塑造其品德。品德塑造所获得的实际效果依赖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人性化设计,也依赖于教育主体本身的人格魅力对教育内容的印证效应。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良好品德和人格魅力成为现阶段提高红色文化传播实效的必需,施教主体的人格力量、德行要素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得更为重要。红色文化传播主体以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方式感化、感染受众,达到养成受众完美品格的目标。为此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一方面源于传播内容的真实可靠。红色文化资源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具有较强的精神教育价值彰显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源于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的行为示范。施教主体带头实践红色文化资源所倡导的正确观念,言行一致,起到了表率作用和模范作用。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利于受众塑造灵魂和保持人格的和谐与完整。为保证施教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施教主体在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有着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具备的一种精神力量———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既是一种心理的状态,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由积极的、自信的、有为的动态心理激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它所倡导的积极心理以尊重人、尊重价值、着力开发人的积极心理潜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关怀为引领和关心客体成长、尊重个体尊严、肯定个人价值的教育实践高度契合。心理素质的要求还体现在施教主体对其进行的传播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既爱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对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有情有义。凭借对红色文化的真情实感,在自我信服的前提下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令传播受众心悦诚服。

(三)理论素质是核心

红色文化传播是否具有说服力、生命力,与红色文化传播中涉及的理论的科学性关系密切。施教主体为有效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不至于因为欠缺理论基础,使红色文化传播成为空洞乏味的说教,惹人生厌。施教主体具备的理论素质关系到教育的深入性,是施教主体素质中的核心。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完善的理论储备是施教者从事本职工作,高效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实践的专业基础。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需要具备:第一,广博的知识面;第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第三,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上三点互为支撑,共同发力。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不是一个孤立的内容,它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相交叉,体现的是综合性的特点。红色文化传播活动需要解决受众思想的深层次问题,牵涉到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这一层面理解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要使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受众确立相应的思想观念并进而将之转化为实际的行为,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就要通过对相关思想观念的宣讲、通过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深刻而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解释来进行思想观念的传递,就要有丰厚的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极强时代特征的理论,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唯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扎实掌握相关理论并将之转化为武装人们头脑的知识体系,也才能实现通过红色文化传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安危的目标。从这一层面理解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

(四)能力素质是保障

红色文化传播能否为受众接受,接受程度如何,考验的是传播主体能否运用各种要素进行红色文化传播的本领和能力。也就是将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储备的知识成功地运用到传播实践中,顺利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教育能力关系到教育的生动性、延展性,是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调动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实效的保障。从教育实践看施教主体的教育能力包括的内容相当宽泛。涵盖理解教育内容的能力、表达能力、管理协调能力、选择教育方法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科研能力、运用新科技手段的能力等。表达能力指红色文化施教主体表达自己思想、认识、情感和思维方法的能力,将相关知识系统全面传递给受教主体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写作能力以及讲话的艺术和技巧。较强的表达能力对于增强教育效果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育实践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把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受众,而恰当的表达方式需要借助施教主体讲话的艺术和技巧予以表现。科研能力就是施教主体做学问的能力。好的施教者不应该只是一个传声筒,停留在教学中重复他人观点的情形,而应是一个善于从教育中积累经验、及时总结、分析、概括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有心人。教育主体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把握学科精髓,与受众分享学科发展最新动向,指导受众发掘新问题,思考新问题,处理新问题,进而培养锻炼受众综合创新能力。掌握运用新科技手段是时代科技发展对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提出的新要求。网络信息化时代必然使得人际关系与网络联接更为密切,于是对施教主体的网络运用能力即提高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和网络知识,掌握网络基本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将红色文化传播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共同搭建,在网站、微博、微信中加入红色文化内容,确保网络媒体中红色文化的传播更迅捷、通畅。这样会使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更多样、内容更直观、效果更佳。

四、施教主体素质的培养

(一)从环境上进行优化

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培养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外因刺激,积极发挥施教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背景下,为保障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培养工作的良性开展,通过大力宣传,努力营造氛围重视红色文化传播,形成对加大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一致认识。以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为基础,构建正确的评价体系,肯定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劳动价值。通过纯净外部环境激发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对素质培养的内在需要是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最好归宿。

(二)从制度上进行完善和落实

随着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的深入开展,将施教主体素质的培养纳入制度化、经常化成为必然。第一,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应着力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把相关人员培养成红色文化传播的专家、权威,可鼓励更多的人报考硕士、博士,以提升队伍的学历层次以及专业化程度。第二,岗位培训制度。岗位培训是根据岗位需求结合从业人员的特点有效提升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培训方式。岗位培训一方面提高了施教主体的素质,有利于工作实践的开展,另一方面还解决了专业人才培养人数不足的难题。第三,专业建设经费保障制度。红色文化传播是一项持续性发展的工作,专业建设经费能够保障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源源不断以及红色文化传播队伍的稳定。第四,总结反思制度。通过对施教主体培养效果的及时总结、归纳经验教训,为今后制定和修改施教主体素质培养制度提供解决方案。

(三)从途径上进行拓宽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第7篇

一、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一)激活学生认知兴趣,提高理论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多、课时总量偏少、大班集体上课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现实困境。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灌输,就教材讲教材,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缺少生动性和感染力,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失去学习了解理论的兴趣,甚至反感排斥。高校周边的本土红色文化往往是学生熟悉或听说过的,他们对发生于当地的名人大事有着天然的好奇、亲近和接纳感。教师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这种乡土亲近感、地域零距离及“红色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3]的优势,把本土红色文化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有效化解教学资源单一、教学内容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的尴尬,拉近理论与学生的距离,激活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兴趣,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拓展教育教学方式,增强理论自觉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质、高尚道德修养、良好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优良素质的形成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教化,而红色文化就是这样一种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品格养成教育于一体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它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4]。挖掘内涵丰富、价值恒久的本土红色文化,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拓展创新教学方式。例如,改变课堂单一讲述法,用多媒体技术以影像、图片等形式直观展示当地革命历史人物事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冲击;鼓励学生课前搜集地方红色史料并在课堂上讨论,在师生互动、学生参与过程中给学生以精神教育;改变坐而论道、足不出户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直观感受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足迹。这些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使本土红色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力量得到彰显和印证,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自觉自信。

二、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本土红色文化的特色优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

第一,提高价值认知,形成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保障机制。思想上是否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本土红色文化能否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保障。因此,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认知,对红色文化研究提供配套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制订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创设有利于本土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良性大环境。例如,增加课题研究立项,鼓励教师整理研究红色文化资料,并将成果纳入奖惩考核机制;主动联系地方红色教育基地,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实行免费开放;对红色实践考察活动在车辆安排、时间调整、经费来源等方面予以支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等。这些措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效机制保障。

第二,提升教师素养,打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优秀团队。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育人功效,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团队。首先,教师应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对所教的理论能“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其次,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在远离红色文化时空的当下,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运用本土红色文化消解学生的精神困惑,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持续深化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学能力。第三,教师应有团结敬业态度和对理论的长期研究精神。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分散,研究力量薄弱,要形成系统规模的教育教学体系,仅靠个人一时的兴趣热情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教师具备教书育人的端正态度、长期钻研的耐性、团队协作的努力、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红色文化才能够创造性地融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并永久传承和泽被后世。

第三,立足基础阵地,改革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阵地和主要环节。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一言堂灌输模式,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高校教师可以先极富创意地导入当地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抓住学生眼球,点燃学生激情,震撼学生心灵,让学生心驰神往,然后,再适时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思考问题。

第四,加强实践环节,营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软性环境。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利用地缘上的优势与便利,一方面积极扩展校外红色实践渠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革命品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红色公益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接受最直接的教育和锻炼。另一方面,要丰富校内红色主题活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为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软性文化氛围。

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和根本所在。面对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受到冲击与挑战的严峻形势,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需要坚持和突出正确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本土红色文化素材的运用,教师必须严肃把关,充分搜集和严格筛选红色史料,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其导入教育教学活动,力求服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

(二)适当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红色文化的选材与运用,要注意适当、适度和因地制宜。第一,本土红色文化素材要真实可信,涉及的红色人物和故事必须确有其人其事。教师引用例证时不能掺杂个人乡土情结,绝不信口夸张或随意编造,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奉行严谨求实的态度,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客观、全面地考察,不溢美,不掩恶,不苛求,不以偏概全。第二,教师引用具体的红色故事来讲透重大理论问题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是辅的,只可适度,不宜喧宾夺主,要防止偏离、背弃主题。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注意根据高校地域条件、资源特色、经费状况等具体情形,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三)整体性原则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长期工程,其规范、持续、健康地开展,需要高校各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高校各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制定制度,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本土红色文化教学与实践活动,避免混乱无序、重复浪费情况出现。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适当增加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课时。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难以胜任的,可以纳入如历史、文学、旅游等其他专业课教师及乡土特色人才、校外同行专家,组成专兼具备的人力资源库。第四,形式与效果统一。科学规范的考评监督机制,是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流于形式的深层保证。于教师,学校要建立激励考评机制,使教师有更好的制度保障和更大的工作动力。于学生,要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活动提交的论文或调查报告综合评定成绩。

(四)合力性原则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第8篇

所谓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积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开发和利用并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载体的总和。红色资源的载体形式主要有物质、信息和精神三种。物质载体是指,像革命旧址、革命战争遗迹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实体;信息载体是指,像革命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声像资料、统计数据、革命文本、历史照片、革命歌曲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精神载体是指,像井冈山精神、红旗渠精神、延安精神等能反映红色资源精神特质的精神文化。红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将崇高的信仰、光荣的革命传统、伟大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内涵丰富、分布广泛、感染力强,是干部教育培训最生动的教材。

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为了把广大党员干部培养成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练就其“金刚不坏之身”,河南省各级党校充分研究挖掘、开发利用我省红色资源的教育培训价值,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在加强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了“三学院三基地”党性教育平台,即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和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

一、开发红色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意义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媒体的价值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化趋势,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其中不乏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严重影响和冲击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在干部培训时,党校是各种思想的汇集地,这也给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党校要坚持党校姓党,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就要适应当前干部思想变化的需求,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对干部进行教育就是其中创新教育之一。河南省各级党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设红色教育大课堂,有效发挥了“修堤筑坝”的教育功能。

(一)红色资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红色精神能够让受教育者感受党性的熏陶,历史文化的洗礼,榜样力量的鞭策,有利于激励和陶冶广大党员干部的情操和意志,增强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培养其爱国、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感和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利益面前经得住诱惑,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红色资源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红色资源承载了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革命建设的过程中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是中国近代史浓缩的精华,是一段不可忘却的抗争史、奋斗史。保留它、倡导它、学习它,把它做为我们的传家宝,可以起到历史镜鉴的作用。红色历史提供的鲜活的革命题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极具教育功能。

(三)红色教育资源为培养廉洁、高效的党员干部提供了精神动力。红色资源为培养广大党员干部的创新、担当、实干、敬业、奋斗等精神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有利于激发干部工作中的为民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近年来,红色资源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如大力倡导红色精神中蕴涵的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等精神,被大量运用于党员干部日常工作中。使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下,始终保持满腔热情,在各自的岗位上敬业贡献。

二、河南省利用红色资源现状概述

河南省各级党校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红色教育平台,深挖红色内涵,形成了定位明确、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全方位、多形式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建设红色阵地,创设“专题课堂”。河南省加大力度建设红色阵地,不仅组织专家重新对红色阵地进行系统整理、深度挖掘,还形成专题、出版教材,打造了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典型地方特色、人文特色的课程体系,强化专题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如视察河南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焦裕禄干部学院及时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转化为课程,以“从总书记张庄调研看领导干部如何接地气”、“谈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等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并编辑出版了《永恒的丰碑――焦裕禄的故事》等系列培训教材。

(二)拓宽红色视野,创设“别样课堂”。河南省各级党校坚持干部教育常态化的理念,定期《手机党课》,以短信形式向党员灌输党的信仰,进行党性教育。

(三)宣传红色思想,创设“微型讲堂”。河南省红色资源景区普遍采用时间短、内容精、形式活、成效好的“微型党课”新模式,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真实、感人的事例,既符合干部现场学习的需求,也节约了培训学员的时间,增加了每天接待学员的数量,达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河南省红色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

河南省各级党校积极将红色资源引进党员干部培训班课堂,纳入干部教育课程体系,共享红色资源的教育新模式。为进一步创新该模式的运用,建议如下。

(一)创新多样化红色资源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音像教学、现场教学外,还应遵循学员的学习规律和党性教育规律,创新教学形式。一是切身体验。开发不同形式的“重走革命路”或“入农家、干农活、体民情”等体验课程,让学员身临其境体验当年革命生活。任何语言的讲授都无法替代自身的真实体验给心灵所带来的震撼,让参加培训的学员感受无处不在的红色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二是交流互动。课堂上,除追亿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外,还可以让学员讲述革命历史,讲自己身边优秀党员的故事。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模范先进们的优秀品质,感受革命人物的高尚情操;三是撰写感悟。在参观学习过后,最后一个环节可安排学员在感悟卡上写上自己的所感所悟,篇幅虽短,但却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悟卡可以引导学员去思考、去探究,从思想上真正强化党性修养。

(二)设立差异化红色资源培训模式。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不同层级干部的培训需求,设置不同培训“套餐”,增强培训的灵活性。如设置10天、7天、5天、3天课程安排,并分别为厅级、处级、科级、普通党员干部、村干部和大学生等量身定制了课程。

(三)优化师资队伍,大力提升红色景区办学能力。坚持开放办学,红色景区不仅要有专职教师,还可以聘请当地专家教授、党政领导、党校骨干教师到红色景区授课,此外,还可以将当地的革命前辈、模范人物、优秀党员等先进模范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使红色景区的教师不仅党性素养高、理论水平高、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自身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也要加强红色景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特色优质品牌,在全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