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文化的传承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7 15:03:47

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文化的传承第1篇

一部英雄史诗,镌刻在海莱大地上,回响在千千万万百姓的心灵中

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自身奋斗的真实记录,是活生生的历史凝结而成的,她的生命力在民间、在当下人们的记忆中。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的第一步不应当是钻进书斋穷经博古,而是到普通百姓中采采风、听听他们的声音。访亲探友、拜年串门中,无论家庭聚会,还是邻里闲谈,我的一个突出印象是,海莱地区革命岁月总是最有吸引力的话题之一。人们对于这块土地上曾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故事,特别是那些与本乡本村本族本家密切相关的细节,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老人们总爱讲讲本村第一批共产党员的身世生平,聊聊本乡“林二虎”(姜宗泰)威震敌胆、成长为军区司令的传奇人生,回顾本县第一个县委书记“小李”(李伯颜)和第一任胶东特委书记“舒大牙”(张静源)的故事本末。许多人念念不忘开国上将许世友在莱阳的革命生涯,为许司令的夫人田普同志是莱阳人而自豪,对聂凤智、张万年将军参加的万第战役津津乐道。各村各乡的家庭家族中,有亲人参加革命队伍南征北战、血洒疆场的比比皆是。谭格庄镇安里村,有近200位青年参军或支前,牺牲40多人。

从当年全国范围的形势看,海莱地区人民追随革命的步伐从没有迟疑,这里的革命历史时段长、重要事件多,无数仁人志士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中前仆后继,慷慨激昂、勇于牺牲的光辉事迹写满了历史画卷。1925年,万第镇水口村人宋海艇在济南受党的派遣回乡。他利用小学教员身份,很快在周边吸收第一批8人入党,用革命火种为古老乡村开启了全新时代大幕,党员和党组织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在土地革命中,他们宣传党的主张,组织抗粮军,努力建设红色苏维埃政权。在抗日战争中,他们“脱下长衫到农村去”,发动群众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日寇浴血奋战。在解放战争中,他们发动,动员群众参加和支援人民。

如何让丰碑永铸?莱阳市委高度重视革命文化传承,组织编写了《莱阳红色文化丛书》(一套8集)、《中国共产党莱阳历史》、《红色印记》、《莱阳历史人物》、《安里村英烈》等资料,对海莱革命历史做了系统的整理,让红色记忆深深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一个专题展览,追寻一个政党由弱到强的蹒跚脚步,深刻揭示一种伟大胜利的必然性

据莱阳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介绍,莱阳市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和建设红色文化,建立了“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我慕名来到这里瞻仰参观。展馆依托原莱阳地委专署旧址建成,坐落在原莱阳农学院校园内,静静地掩映在高大的林木中。展览规模不大,共展出图片300多幅、实物180多件,重点展示1925年到1949年,胶东农村第一批共产党员、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县委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革命历程。

展览鲜明地回答:红色旗帜为什么能够打得久并取得最后胜利?共产党不是海莱地区最早的政治组织,也没有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并遭到各种反动势力的反复扑杀,却愈挫愈勇、不断壮大。一张张褪色的图片告诉我们,站在时代前头、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一批又一批信仰忠诚、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不可战胜。宋海艇发展第一批党员和农民协会会员,很快形成一片红色区域,“”,他被迫避祸他乡。随后,李伯颜回乡,建立中共县委,组织武装暴动,不幸被叛徒所害。接着,张静源重建莱阳县委,成立海莱游击队,次年被党内分裂分子所害,大批党员被杀,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中继续坚持斗争。全民抗战兴起,中共奋勇抗击日伪和顽固派,发动花园头阻击战、五龙河战役、旌旗山战役、万第战役,直到驱逐日寇出境。抗战胜利后,党领导莱阳人民进行,取得胶东保卫战最后一战――莱阳战役的胜利,迎来了崭新时代。这是一颗种子成为参天大树的光荣历史,展示了昨天的不平凡历程,也昭示着未来的强大生命力。

展览给我们深刻启示:人民是党的事业最深厚最可靠的力量源泉。共产党人在海莱第一次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胶东抗粮军时,一个月就发展1000多人。成立中心县委后,几个月就建立党支部100多个。抗战爆发,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半年之内拥有民先队员5000余人。解放战争中,莱阳组织三次“大参军”,万名青年入伍。其中,赤山区接到组建一个连的任务,报名者竟达800多人,最终经上级批准458人入伍、组建成一个营,在英勇杀敌中成长为战功卓著的“赤山营”。莱阳人民支前踊跃,他们出的民工劳力和粮草以千万、以亿计,远至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等战场上都活跃着他们奋不顾身的身影,涌现了一批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担架团”“模范担架营”。血雨腥风的战争已成为历史,然而,我们要走得更远,最坚实的力量依然是亿万百姓的人心和臂膀。

一座纪念设施,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成为价值传承、灵魂塑造的神圣殿堂

沿着弯曲的山路,我爬上了水口村南的一座山。山顶矗立着一座60米高的塔式火炬,塔身为白色筒式,汉白玉底座,塔周配以丰富的革命素材。火炬塔庄重肃穆,诉说着峥嵘岁月中的革命故事。山下富水河蜿蜒穿过村庄丘陵,伸向远方,汇入五龙河,奔向大海。站在这里,让人浮想联翩。当年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正像这滔滔河流一样吗?共产党员们怀着理想与激情从这里走出,冒着生命危险奔走于海莱大地上,党支部、县委、革命队伍、根据地纷纷产生,终于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荡涤了一切旧势力。一座纪念设施就是一份凝固的记忆,她用无声的语言追述往事,让人们铭记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

据了解,莱阳近年来大力建设和保护革命纪念设施,努力把红色文化传承化无形为有形。红土崖革命烈士陵园,总面积3.2万平方米,安葬2526名烈士,被列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龙沟党支部诞生地、胶东抗粮军成立遗址、民先县队部遗址、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遗址、八路军韶格庄地下情报站、胶东军区司令部遗址以及宋云程、宋玉桂先烈故居等,先后被立册立碑。

当地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把建设和保护革命纪念设施作为灵魂工程来实施,结合爱家乡爱国家教育,把本地先烈人物、革命遗迹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打通先辈奋斗历史与我们今天生活的赓续关系,让纪念设施成为会说话的文物,让红色文化成为不变的基因传承下去。

红色文化的传承第2篇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陕西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的现状,指出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进行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载体,最后探求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和机制。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基因;传承;少年儿童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用生命和鲜血创造的辉映寰宇的伟大文化,其内核是包含着无产阶级的价值观、伟大的革命精神、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红色基因。于2016年4月在瞻仰安徽金寨县红军纪念堂时说:“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陕西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少年儿童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可增强红色文化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增强少年儿童对红色基因的认知,引导广大少年儿童继承光荣革命传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当前陕西省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的现状

红色基因传承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因此,红色基因传承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笔者通过对陕西省有关小学的调研发现,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对西安市15所小学的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六十的学校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没有把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有少数小学校长和大队辅导员甚至不知道红色基因的概念。红色基因传承就是教育学生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弘扬光荣革命传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仰,教育学生从小对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有一定的认知。因此,红色基因传承对少年儿童基本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和引领作用。

2、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缺乏有效的形式

部分小学在对小学生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时,存在着教育内容单一和教育手段简单化的问题。没有把少年儿童作为红色基因传承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其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主体作用。开展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应从当代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切忌简单的说教,把少年儿童的知、情、信、意、行充分调动起来,创新教育形式、内容和手段,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缺乏有效的载体

学校在对少年儿童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时,一般采用单一的图片和简单枯燥的文字表述,缺乏有效的载体,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陕西拥有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各个时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时,这些资源将是红色基因传承非常好的d体;但是,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二、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进行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载体

1、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陕西是西北地区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最早的地区,延安曾是中国革命的红都。中国共产党在陕西创造的红色文化资源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包括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指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革命遗物、战争武器、革命文献等。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指凝结在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思想形态、规章制度等。

2、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

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教育少年儿童从小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以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开发提炼红色基因教育的内容体系,能够对小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提供实践体验式教育。党在延安时期创造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承载着延安精神的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让少年儿童在历史的事实中去感知和体验红色基因的内涵;穿越历史的时空,去感悟革命前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在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上植下红色基因的种子。

3、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存在形态使其能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载体

陕西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延安精神、革命传统、革命历程等,对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理想信仰教育的生动教材。陕西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战争武器、革命遗物、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对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具有很强的现实说服力,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使少年儿童弘扬民族精神。因此,只要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存在形式,能够极大丰富对少年儿童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方式方法。

三、运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红色基因传承的机制、路径

1、构建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运用机制

对少年儿童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由省市县人民政府主导组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具体实施责任。学校是教育主体,要把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和少先队活动,使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如西安未央区六村堡小学充分利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经典诵读、讲故事、征文等系列活动,开展“红星闪闪”红色文化校园舞台剧演出,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建设适合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资源平台

该平台依托陕西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按照主题对陕西红色资源进行分类,建立红色档案、红色人物、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红色旅游、红色景点、红色游戏等多种板块。平台内容呈现形式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游戏等。老师能利用平台对少年儿童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小学生能在平台上寓教于乐学习红色文化,于润物细无声中把红色基因根植于心灵。

3、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建设

陕西红色遗址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红色教育基地1100多处,这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是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长效基地和有效载体,利用游学和红色旅游等形式,寓教于乐,对少年儿童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作用巨大。

4、结成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协同创新联盟

要充分利用大学的科研优势和研究成果,为小学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西安未央六村堡小学是陕西省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践基地,同设立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陕西省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紧密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4.28.

[2] 万生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阐释.湖北社会科学,2008.9.

【作者简介】

白喜博,西安市六村堡小学副校长.

张 璐,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红色文化的传承第3篇

[关键词]红色基因;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153 ― 03

党的十以来,特别强调把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传承红色基因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精髓和思想源泉之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激活红色基因,充分吸收红色基因的营养和能量,焕发生机活力。与此同时,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对于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红色基因定义及其特征

(一)红色基因的定义

“基因”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Genos”,是一个生物名词,意为出生或起源,是作为生命的基本支撑与内在核心,决定着生命的延续和传承。而红色基因就是一种革命精神的内核以及传承,以我党的精神内核为代表的红色基因可以概括为:“信念坚定、纪律严明,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勇于牺牲,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特别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尤其在全军政工会上指出: “要带头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带动部队官兵传承好红色基因、保持老红军本色。”〔1〕红色基因不仅在革命时代显示其光芒,在当今时代仍具有继承性,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创新、熠熠生辉。

(二) 红色基因的特征

1.资源特性

红色基因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以资源为重要依托,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得以存在的“资源宝库”。红色基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以其具体的形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即使作为一种精神资源的红色基因,其开采和利用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需要发挥红色基因的资源能动性,也是人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如果每个人都在传承,那么红色基因就能代代相传。

2.历史特性

红色基因以历史为重要借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得以发展的“历史胎记”。红色凝聚历史的传统,把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红色基因承接历史,红色基因血脉前后相序。生活条件日趋改善和发展,也不能忘记历史,忘记过去。以史为鉴,为红色基因的传承铺平道路,畅通无阻。

3.精神特性

红色基因以精神作为重要支撑,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红色基因的发展,是一种精神的展现,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红色基因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实事求是、勇闯新路为核心的井冈山精神,以坚定信念、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长征精神,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精神能源,更是一种红色动力。由此可见,红色基因充分体现出其精神特性。

4.文化特性

红色基因作为国家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以文化作为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民族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2〕。文化作为红色基因主要表现形式,也必然使得红色基因打上了文化的“烙印”。红色基因必须通过一定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而一定的文化形式,必然包含一定的红色基因价值取向的思想内容,文化本身就承载着红色基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红色基因就有了鲜明的文化特性。

二、红色基因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红色基因的传承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物质匮乏的时期早已离我们远去,研究生对于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日趋淡化。如今和谐稳定的社会是离不开老一辈革命者的鲜血和汗水,而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红色资源,以坚定信念的长征精神,作为一种红色资源唤醒学生对革命道路来之不易的珍惜。唤起学生的对民族、国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其次,红色基因的传承能促使研究生构建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全球经济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文化日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冲击着研究生的思想观念,红色基因的传承能够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强心镇定的作用,根正苗红的红色文化才能对稳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最后,红色基因的传承能够让研究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由于国外的思想的不断干扰,特别是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思想通过媒体、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进入我国,对社会文化造成巨大冲击,我国研究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动摇,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偏离。红色基因的传承作为理想和信念的一部历史教材,这样的信念作为一种动力,红色基因的传承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发扬对于研究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有着推动作用。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红色基因的利用和传承

红色基因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它的特质,它是我党以及我国劳动人民在不断地奋斗和革命的路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是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发展来的,有着中国特色红色革命文化的影响,是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为主要核心的一种思想和文化,其核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把红色基因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红色基因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主要依托红色资源,在2013年和2014年两次视察部队时都强调: “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3〕。利用好红色资源,努力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育人优势,以创新形式将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过程,把红色基因融入研究生思想灵魂深处。红色基因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大红色基因的教育力度,学好红色理论。教育力度的强弱对于研究生学好红色理论有着直接的联系,教育的力度强、内容全面、覆盖面积广会使研究生接触更加丰富的红色理论,对红色理论的了解从知之甚微到知之甚多,从而学好红色理论。认真看书学习,不断提高“看家本领”。只有认真看书学习,日积月累,量的积累才会达到质的飞跃。利用好红色书籍这一红色资源,认真钻研,学以致用,才能不断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自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红色理论的认识能力,还要学习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的红色历史理论,挖掘红色资源,丰富红色理论。

其次,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传播红色基因正能量。红色教育基地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打造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来呈现和体现。从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衣、食、住、行中体验红色生活。从“红装敬意仿胜迹,云蒙雾锁验我心。毛竹夹道路崎岖,举步嘘嘘汗胜雨。遥想当年挑粮难,毛朱创业事巨艰。”这样的诗中可以真实感受到井冈山革命斗争年代物质条件之艰、环境之苦,却依然保持衣着朴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之风。深入挖掘运用红色资源,可以使研究生重温或再现中国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使他们感同身受。把这些传统和作风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行为中,充分利用好红色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使他们得到熏陶和升华。搭建红色基地这个平台,发挥其红色基因育人的强大功效,使红色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让研究生真正深刻体悟到“知易行难”,真正做到“知其然、信其道、践其行”,将红色基因的传承落到实处。

(二)以红色精神为支撑,把红色基因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支撑

一个人的肉体可以被打倒,但一个人的精神是不易被打倒的,精神是一个人的脊髓 ,红色基因能够对研究生的思想起到精神支撑,红色精神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宣传红色人物、传播红色正史故事、唱响红色歌曲等“代代传”活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激励感化作用、烘托渲染作用,提振研究生精气神,传承红色精神,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充分发挥红色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注重发挥红色人物,特别是先进典型的红色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李瑞环同志指出:“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最基本、最生动、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树先进、学先进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所不能替代的。”〔4〕479不仅要学习红色模范,更要重塑红色精英的精神面貌,能够使研究生在价值重塑中提升自我、坚定精神信念。选先进、树模范、用典型,达到以人感人、以人化人的目的。

其次,充分发挥红色正史故事的激励感染作用。讲好红色历史故事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充分把握好红色正史故事,不能任意歪曲历史事实,胡编乱造,让野史淡出人们的视线,用正史丰富头脑,对研究生思想起到的激励作用、推动作用。更加可亲、可敬、可信,更能够激发研究生的情感认同和共鸣,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以正史人物为榜样,不断激励、鞭策自己。从而达到传承红色基因的良性循环效果,使这种良性循环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持续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充分发挥红色歌曲的烘托渲染作用。“代代传”活动是唱响主旋律传承红色精神。通过红色歌曲“代代传唱”可以增强研究生的感受能力,以情动人、以情化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研究生追求人格的完善,促使研究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它所透出的。红色歌曲是对革命历史的生动记录,更是一种艺术珍品,其内容积极向上,其旋律优美高亢、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是一种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引导研究生传唱红色歌曲,让研究生在欣赏或演唱红色歌曲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真正起到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

(三)以红色文化为载体,使红色基因体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红色基因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研究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所体现出的基本立场,红色基因代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从而起到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功能。可从红色文化的角度入手加以梳理,红色文化能够凝神聚气,提升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和感悟。弗里德曼强调“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关键意义所在”〔5〕130。研究生作为民族成员加强文化的认同感十分必要。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发挥好红色文化的纽带功能。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一个民族尤其是多民族共同体最深刻的认同感来自于共同珍视的文化传统。强化价值观作为认同教育的特征,就应当把红色文化传统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活水源头。创新红色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红色文化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而且取决于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效率。必须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潮流,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形成新的红色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要增强科技意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与科技融合。积极运用现代技巧,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上下功夫,推进各种红色文化要素和科技要素的综合集成,催生新的红色文化业态、红色文化样式和红色文化品种。推进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提高红色文化领域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其次,发挥红色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红色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象征,也是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科学开发利用文物和历史遗迹,对于研究生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红色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的特征,是一个时代的体现,更加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民族自豪感。红色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的一大象征,也要发挥其对研究生的春风化雨的育人作用。国家应加强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学校也要开设相关课程使研究生了解到相关红色文化遗产的内容,研究生自身也应积极掌握文化育人主动权,参加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红色文化活动,加强自身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识。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能够对研究生起到信念引领和价值塑造作用,红色文化的塑造作用使红色基因的传承必不可少。

(四)以史为鉴、推陈出新,激活红色基因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举措

红色基因源于革命战争年代,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得到升华。新时代需要激活红色基因,在激活优良红色传统中传承红色基因,发展好红色历史,使红色基因焕发生机活力。红色基因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通过让研究生认识红色传统,加深思想启迪,紧抓时代脉搏,逐渐推进。

一是重温红色历史,发扬优良红色传统。多重温革命历史,革命历史是一种传承优秀红色基因的正能量,它既是“定位仪”,能够帮助研究生找准自己的方位,把好正确的航向,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革命历史让人明确责任使命,实现人生价值;革命历史让人选对所走的道路,认清应该向哪个方向走。革命历史是也以史为镜,还是“平面镜”,从革命历史中知荣辱,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从革命历史中知进退,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义无反顾,什么时候应该大公无私,保持高风亮节。革命历史更是“教科书”,能拓宽思维、积蓄力量。革命历史拓宽人的思维,当代研究生应把革命历史当作教科书,自觉提升思维层次,把实际学习中所遇具体矛盾放到历史中定位和思考,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积蓄力量、获取前进动力。

二是创新红色基因,更新传播手段。坚持传承红色基因也要在创新红色基因、更新创新方式上下功夫,研究生要充分借助网络、手机等媒体,用先进手段传播光荣的历史传统,确保传承“红色基因”常抓常新,富有生机活力,持续地“输血造血”,为激活红色基因输入新鲜血液。研究生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研究生要借助新闻媒体传播的力量,传播优良的红色传统,为激活红色基因营造良好的氛围。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益迅猛,研究生应提高甄别力,使红色基因适应这一新的发展形势,引进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可以充分发挥红色影视、红色互联网平台等现代传媒的宣传教育作用,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不断提高红色基因对研究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并要坚持常抓不懈,传播正能量,增强研究生自身优势,不断培养其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

〔参 考 文 献〕

〔1〕.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奋斗〔N〕.报,2014-11-02(01) .

〔2〕栗志刚.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J〕. 世界民族,2010,(02).

〔3〕.紧紧围绕强军目标全面加强部队建设为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力量支撑〔N〕.报,2014-05-02(01) .

红色文化的传承第4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暨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首届会议于2010年8月29日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承办。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台盟中央名誉主席、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名誉主席张克辉,原政委、老红军万海峰上将,江西省委原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原正部级副部长、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顾问万绍芬,第二炮兵原副政委、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副主席贾文先中将,原副政委、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王作义中将,原副司令员邱金凯中将,武警指挥学院韩双增少将,中央纪委副部级巡视员、中国廉政法制研究学会会长戴俭明,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治国等领导在主席台就座。

会议特别邀请了之女李讷,之侄周秉和,任弼时之孙任继宁,陈云之女陈伟华,李富春之女李特特,项英之女项苏云,烈士孙子李建生,烈士孙女方丽华,王任重之子王涌晖,萧军之子萧鸣等老一辈革命前辈亲属出席。

出会的还有总参离休干部、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常务顾问陈干群,武警四川边防总队原政委、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常务顾问辛子维,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秘书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李和平,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常务院长姜文华博士,共和国演说家、世界华人教育促进会副会长李燕杰教授,以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全国有关省市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代表。

打造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工商联原副会长王治国在会上作工作报告,总结和回顾了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成立以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报告了今后三年的工作规划。他指出,此次会议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弘扬思想、传承红色文化为核心,以开展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宣传表彰和推广为红色文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为内容,以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为目的。运用人类先进的文化成果和科学方法,对中国红色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挖掘整理出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发展模式,开拓创新,打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积极推动中国红色文化的研究、弘扬和传承。这次会议将有力推动中国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的深入开展,是中国红色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

把“红色文化”同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二炮兵原副政委、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副主席贾文先中将代表主办单位致辞。贾文先中将说,中国红色研究院的成立,是一个创举,很有意义。该院确立了“崇尚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探索红色文化、创新红色文化”的宗旨,这与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宣传爱国精神、组织爱国工程,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的宗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强调,明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我们应当利用这一契机,做好传承红色文化工作。贾文先中将进一步指出,传承中国红色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有益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的事业,我们一定要坚定地做好这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贾文先中将就进一步做好中国红色文化工作提出了“五个必须”的观点。

要传承中国红色文化,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集体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思想。当然,它也是传承中国红色文化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制度为保障,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推动中国红色文化的研究、传播和创新活动又好又快地发展。

要传承中国红色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三俗”之风。同志今年七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要求,文化工作者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个要求对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必须坚守红色文化阵地,自觉抵制封建文化的糟粕和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从文化战线上,努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要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中国红色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要传承中国红色文化,必须在继承基础上勇于创新。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要研究、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就必须把红色文化同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相融合,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不断开创中国红色文化新境界。

要传承中国红色文化,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传承红色文化是一项社会基础工程,必须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必须回答、解决现实问题。研究红色文化特别是创新红色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是科学的研究活动。检验这种活动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传承红色文化,一定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戒空谈、浮躁和形式主义。

要传承中国红色文化,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传承红色文化,必须以青少年为重点对象,大力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注重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运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获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真正使红色文化在广大青少年的心中扎下根来,薪火不熄,世代相传!

把“红色文化”同关心下一代工作相结合

江西省委原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原正部级副部长、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顾问万绍芬作了重要讲话。她指出,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她强调,弘扬红色文化,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讲话中,万绍芬部长还着重阐述了红色文化对未成人年教育的深刻影响。她说,未成年人犯罪虽发生在孩子身上,却是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的悲哀,因为这些悲剧暴露出孩子与家长以及社会出了问题。同时,也在提醒社会各界透过案件剖析深究隐藏于背后的诱因。万绍芬部长近年来对全国20多个省市的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她认为,很多都是社会环境造成的,这就需要弘扬社会主流文化,今天中国红色研究院就应该在这方面多做工作。

她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紧迫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去认真研究,积极参与。大力传播红色文化就是对这一工作的极大促进,只有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才能取得进展,才能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她鼓励红色作家、艺术家为未成年人创作更多教育性强、格调高、孩子们爱看的优秀作品,以红色文化感染未成年人,以红色文化提升未成年人。希望中国红色研究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巩固红色阵地,高扬爱国旗帜,建好平台、搞好活动、提供精品,着力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红色文化的传承第5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英语教学;融合

一、引言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深刻体现在红船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抗疫精神等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高职英语课程因其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可以在语言文化知识教学中顺势而为,有效融合红色文化元素,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引领作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文化差异,并自觉利用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向世界讲好红色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二、红色文化传承与英语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深化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更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各学科教师都要提高自身政治站位,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积极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建设者。英语作为一门综合素养课,具有学时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学生范围广等优势,更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红色文化内涵丰富,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对比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英语教师要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以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和共产党人的故事为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时刻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全面提升文化素养。

(二)传播红色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集中在文化软实力。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加快。外语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对外交流人才的使命,理应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不断走向世界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学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将红色文化传承与英语教学相融合,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突出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引导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自觉传播红色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从根本上消除文化偏见和误解,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亟待提高

教师是一线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整体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和效果。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引领作用。然而,由于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课时任务繁重,听、说、读、写、译教学模块众多,教师将大量的时间投入教研、备课、上课等环节,无暇关注自身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缺乏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自然也就忽视了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和红色文化渗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使英语课程思政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在专注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积极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自觉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升政治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结合英语学科特点,探寻有效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辨,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二)教师对红色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长期专注于应试和考级,重视传授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使得相关教师对红色文化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教师甚至认为红色文化教育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的任务,和英语教学无关。殊不知,英语教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众多文化背景知识,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更有利于进行文化对比分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与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相比,异域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容易受到他国文化思想的影响,甚至会出现盲目崇拜他国文化,忽视中国文化传统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悖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责任认识,与时俱进,用好红色资源,在语言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红色文化教育,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浸入学生心扉,自觉抵制他国文化中的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

(三)红色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路径较为单一

与思政课的显性育人不同,英语课的隐性育人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职英语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语言专业知识,也在一定程度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但由于政治理论水平不高、课程思政经验不足等原因,难以深入挖掘英语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使得红色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路径较为单一,融入方式较为僵硬,很难促进英语课程思政有效开展。部分教师对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依旧存在概念混淆,片面地为了追求“思政”而“思政”,使得本应生动有趣、实用性强的语言课变成了枯燥乏味、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说教课,不利于发挥英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广大英语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中国文化元素。同时,还要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承与英语教学的融合路径,合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第二课堂活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

四、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路径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适时导入红色文化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把语言和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还能够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最终促进其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2]高职英语教材始终秉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重视基础、培养能力”这一原则,单元主题往往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紧扣热点话题和高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涵盖人文、科技、教育等,有助于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时适时导入红色文化。例如《新编大学实用英语教程》中关于Love的话题,教师可以从“爱是什么(Whatislove?)”切入,阐述抗击疫情中医务工作者等各个领域的仁人志士共同抗疫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讲授梦想(dream)的主题时,教师可以将中国梦(Chinesedream)和美国梦(Americandream)进行对比分析,强调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发学生思考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和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再如,教材中谈到自信(confidence)的重要性,教育扶贫楷模张桂梅就是一个经典的红色文化元素,其创立的华坪女高坚持以革命精神铸魂育人,其震撼人心的校训“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激励了一届届女高人顽强拼搏改变命运。在探讨该校训自信内涵及其英文版本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入“四个自信”相关知识,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二)合理利用第二课堂,突出红色文化主题特色

第二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可以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英语学习和交际平台,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创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立足英语语言特色,深入挖掘“四史”中的红色元素,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应当立足“四史”挑选契合学生专业水平的话题,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和环节,使学生在锻炼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思想境界和政治素养。基于红色文化主题开展英语角、“学党史、悟思想”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讲述身边的红色故事,以及自身感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把红色文化内化于心。英文红色诗歌朗诵比赛也是学生重温红色历史、学习语言的一种特色形式。为了提升广大学生参与红色诗歌朗诵比赛的积极性,相关教师可定期带领学生赏析毛泽东诗词英译,如《七律·长征》(TheLongMarch)等经典译文,领略一代伟人毛主席气吞山河的革命家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朗诵热情以及挑战自我的勇气。英语相关系、部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诸如“四史”英文词汇大比拼之类的竞赛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将比赛相关的学习平台推送给学生,如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每日一词”(WordoftheDay)、“头条英文播报”等栏目,鼓励大家每日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四史”主题相关的词汇大赛等做足准备。此外,“四史”相关的专题翻译讲座、红鉴赏课等形式都可以满足学生了解红色文化,提升语言能力的需求。

(三)重视红色英文经典阅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语言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文阅读中往往渗透着诸多英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是学生了解异域文化的一扇窗。高一虹在分析现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局限性的基础上,明确强调我国外语教学实践要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在情感和态度层面的批判性反思能力。[3]有效的英文阅读,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对比思辨,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把红色文化同英文阅读有效融合,定期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红色英文经典,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明日中国》(Tomorrow’sChina)、《人类的五分之一》(One-fifthofMankind)等名著。然后,在课堂上选取一些片段进行分析,如《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采访毛泽东以及其他红军领导人时感觉有意思又很难报道的部分,正如他说评论的“thoseeventsseemedtohavehadsignificanceforthemonlycollectively,notbecausetheyasindividu-alshadmadehistorythere,butbecausetheRedAr-myhadbeenthere...”,中国共产党人在采访中讲述的往往都是红军这一集体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却从不提及个人力量的影响。这一细节深刻反映了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特征,有着美国个体主义文化背景的斯诺显然遭遇了相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惑。显然,在阅读思辨过程中,学生既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也加深了其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四)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汉英翻译实践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翻译是交流沟通的桥梁。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语言文化知识和翻译技巧只是从事外宣翻译工作的基础,译者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素养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打磨和提高。[4]由于高职英语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要着力为学生搭建翻译实践的平台。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汉英翻译实践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妨结合本地实际,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前往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地打卡考察,学习感悟红色精神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景点内的英文介绍、公示语等进行思考,探究译文中的语言或语用失误,然后以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探讨,提出更好的翻译方法。有条件的院校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本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深度合作,培训一批英语口语优异、熟悉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生,定期让他们走进红色文化基地担任英语讲解员,并在实践结束后鼓励学生及时总结反思,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此外,红色旅游景点的一些外宣翻译项目,也可以洽谈合作,由学生充当项目译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翻译任务。相比传统课堂上机械的翻译操练,这种“在做中学”的翻译实践体验显然会极大地消除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无用论”的思想,激发其无穷的语言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翻译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同时,红色文化的熏陶和翻译能力的提升势必为对外讲好红色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是当代中国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迫切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扬。英语作为一门人文素养课,不单纯要学习语言技能和英语文化知识,更要关注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同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高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思想政治素养,厚植红色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深挖教材中的红色元素,适时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通过英文红色经典阅读、红色主题第二课堂活动、红色旅游翻译实践等途径,让学生在汲取红色精神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辨,透彻理解相关文化差异,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在国际舞台上讲好红色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参考文献]

[1]任海棠,邓秀梅.刍论创新我国外语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理论导刊,2017(04).

[2]黄敏,王守宏.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3]高一虹.跨文化能力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4]穆琳洁.跨文化视角下外宣翻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

红色文化的传承第6篇

真正的共产党人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深蕴着忠诚坚定、不畏牺牲、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凝练成为共产党人血脉中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艰苦创业的建设时期,直至今天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向前。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迎接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迎接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演讲稿一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是发扬革命先辈光辉精神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不仅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丰富中华文化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201X年2月2日,在井冈山参观时指出:“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接受红色基因教育。”这里的“多接受红色基因教育”,笔者认为应该理解为将红色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全社会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让红色文化一直“红”下去。

目前,红色文化传承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造成人们对红色文化历史记忆的淡化

从学校的历史教育看,历史学科在小学、初中阶段,被形象地称为“豆芽科”;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区分文理科使得绝大部分理科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几乎和历史学科“绝缘”;在大学阶段,虽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被纳入了公共必修课,但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从近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历史类和哲学类专业的就业率很低,学生对就业的担忧导致了大学人文专业的“弱势”。加之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人们文化土壤中人文元素的严重缺失,导致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哲学思维”的普遍缺席。

从社会的历史教育看:首先,各级宣传部门和文明办等宣传机构不可能每天都去宣传红色文化,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段组织活动并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其次,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各类反映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馆(地)、遗址、伟人故居、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部分依然存在展览面积狭小、展出内容单调、展示手段落后、日常维护和改扩建资金短缺等问题,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信息化时代造成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

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是一个价值标准遭遇全面解构的时代。信息化时代各种价值观的涌现和融合使人们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取向难以达到一致的理解与认同。

文化价值标准是由一系列居于核心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的逻辑体系,是衡量文化客体对主体有无价值和价值量大小的尺度或准则。红色文化价值标准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自强不息等崇高精神和价值尺度在现代社会受到一定挑战。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对功利的过分崇拜、对欲望的过分放纵、对他者的过分漠视、对当下的过分关注、对崇高的过分贬黜等,对人们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是难以避免的。

(三)相对久远的红色文化在当今时代较难让人产生共鸣

首先,在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正以各种方式进驻中国人的精神领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对外开放全方位展开之后,西方的文化思潮、生活观念、价值标准等蜂拥而入,在一定程度上遮蔽甚至取代了国人对自身传统的历史反思,民族文化(包括红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失语状态。

其次,不同时代有自己的时代语言,同一时代的不同群体有其自身的话语表达。人们的话语表达当然不能脱离自己生活的时代,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使他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红色文化对于人们来说,显然不是一个直接在场的生活空间,红色文化生长的历史时空是那么遥远,那样“艰苦”和“匮乏”的环境难以与当下的“幸福”和“丰富”生活相对接,因而无法引起对过去生活的真正体验。尽管人们也会唱红歌、看红剧,但是从内心深处来讲,并未引起心灵的共鸣,只不过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艺术转换。在人们的眼里,中华民族过去所遭受的挫折、屈辱、贫弱好像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表达而难以引起深层的历史反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红色文化的话语空间总是被其他话语所挤压或推开而难以产生共鸣。

要让红色文化一直“红”下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重视教育、解放思想,增强红色文化的文化认同

要创新历史教育,强化人们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加强历史教育和德育教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各类教育基地要主动与学校加强联系,合理安排青少年参观游览,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建立一支热心公益事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辅导员队伍。要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组织青少年开展活动,强化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2.各级宣传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为开展红色旅游的主要载体,充分挖掘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各类教育基地要从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等方面入手,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精心组织高水平的专题性展览,打造陈列精品,形成展览亮点。

3.各单位、团体、企业等组织要广泛开展学习英雄模范事迹,深入查找精神境界上的差距,使大家自觉强化报效国家、崇尚荣誉的献身精神,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二)扩大宣传、抢占高地,营造传承红色文化的社会氛围

1.多管齐下,扩大红色文化宣传范围和受众范围。各级宣传部门要把推进红色文化传播和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宣传报道,为发展红色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宣传好发展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中央发展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的政策措施,宣传好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知识和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积极介绍红色旅游重点线路、景区景点和有关知识,及时推广各地开展红色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别要注意结合建党、建国、建军等重大纪念活动以及重要节假日,充分报道各地开展红色旅游、传播红色文化的新情况,反映社会各界的建议和呼声,努力为广大群众学习和传播红色文化、参加红色旅游提供舆论支持和信息服务。

2.去莠存良,确保红色文化的纯洁性、先进性,抢占文化高地。信息化时代不断生成的海量信息中,存在着大量把庸俗当高尚、把腐朽当神奇、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因而,加强信息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强化红色教育,抢占文化高地等已成为重要课题。要通过技术的、制度的手段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思想侵袭,让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熔铸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之中。

3.加强推广红色旅游,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播中。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对红色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讲解员、导游员的政治学习、业务知识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成为红色文化、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加强对旅游沿线和景区周边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优良传统,增强自豪感,展示新形象;加强对游客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在参观游览中不仅能陶冶高尚情操,激发爱国热情,而且能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迎接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演讲稿二

真正的共产党人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深蕴着忠诚坚定、不畏牺牲、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凝练成为共产党人血脉中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艰苦创业的建设时期,直至今天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向前。

坚守忠诚刚毅的理想信念。“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回顾党领导的革命史,无论是*失败后的低潮,还是漫漫长征路,抑或是八年艰苦抗战,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夺取革命胜利,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党、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忠诚坚定。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毅的信念,也就有了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对共产主义执着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传承和坚守的,这是政治灵魂,更是不朽的精神支柱。

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讲到,“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既是党的作风,也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者的作风。”在革命年代,缺吃少衣少药,武器落后,物质条件极为困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精神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克服各种困难艰险,赢得胜利。在新的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就是我们事业的原动力,更要传承和发扬,将其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在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去坚守奉行。

紧密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我们党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困境下坚持下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一步步走向胜利,所依赖的就是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建立了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倾其所有的支持。直到今天,我们在新形势下完成新任务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目标,制胜的法宝仍旧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只有各项工作符合基层实际和党员群众意愿,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的支持,各项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根基、精神之源,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必须传承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焕发出战斗的精神、拼搏的劲头,夺取事业新的胜利。

迎接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演讲稿三

什么是红色基因?我认为,一代代人民英雄和爱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以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托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这种精神力量能超越时空一以贯之永不褪色这就是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引用了生物、动物、遗传的生物概念来借鉴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革命传统的说法,这就是红色基因的概念。

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需要传承红色基因,用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教育下一代,增强下一代的信仰;作为一名党员,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是义不容辞的。笔者认为,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入心入脑,人人能讲红色故事,让党员将这种理念转化为行动。

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红军长征在三渡赤水河前经过枫香,在花茂村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红色陶瓷工会、苟坝抗捐委员会等红色政权,还召开了苟坝会议,撤消了进攻打鼓现场的决议,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苟坝会议是对遵义会议的补充和完善,我们今天能够幸福地生活和工作,一定要发扬红军当年的精神,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苟坝会议精神,忠诚于党,做红色基因的传承人。

红色文化的传承第7篇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传承价值;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1-0112-03

Heritage Value and Realizing Route of Red Culture of Shannxi Province

YANG Fa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Shaanxi, as the country’s richest area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ts red culture has played a huge role in the history of build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Revolutionary War.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tudy the Heritage Value and Realize Route of Red Culture of Shannxi Province, analyze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status, Propose accelerating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expand the educational objects and create the backbone of the brand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of Shaanxi province.

Key words: red culture; heritage value; route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蕴含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陕西是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合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陕西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

红色资源的传承价值问题,就是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意义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方面做深入探讨。

(一)政治价值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同志曾多次强调学习中国革命史对我党的重要意义。他提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进一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党的十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新的阐述,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的报告,并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红色文化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及其倡导的共产主义精神是推进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此,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首先体现在政治价值方面。

(二)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并不是指其自身内生的价值形态,而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衍生的价值形态。革命战争时期留存下来的遗迹、故居、纪念物以及革命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都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亦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然,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据陕西省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陕西已有30余处红色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等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旅游景区2处,4A级旅游景区4处,3A级旅游景区12处。另自《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陕西省红色旅游累计接待人数17301万人次,年均增长19.2%;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070亿元,年均增长24.8%。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旅游业增长速度。截至2012年6月,陕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达到4480万人次,红色旅游收入达到312亿元,同比增长27.8%和30.2%,红色旅游已经成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我们要以历史的态度、健康的形式对待革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先进文化和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为社会建设服务。

(三)文化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1]这种先进文化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功能。首先,红色文化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是通过传统文化的扬起而逐渐产生的。其次,红色文化具有创新功能。红色文化的创新功能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对全社会主流文化的弘扬,也有对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等次文化发展的引导和补充。在今天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意识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红色文化对于调节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陕西是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涵盖了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据陕西党史部门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统计显示,自2010年1月至12月,陕西省11个市(区),107个县、市(区)党史部门共普查遗址2155个,已确定为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9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8个。

(一)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不均衡

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不平衡,出现“北热南冷”的局面。近年来,全省除延安、西安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较好外,其他红色文化遗产资源都或多或少存在游客来源窄化、景区形象可识别度低等问题,导致红色资源发展不均衡。有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因为地理位置、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原因,一直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浪费了资源。近年来,中共中央在陕北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较快。以延安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提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2]据统计,到2011年2050万人次、110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在三产增加值中所占比例从2002的25%,到2011年的52%。与此同时,关中地区多年来旅游多以文物旅游产品开发为主,许多高等级的红色旅游资源至今没有很好地开发,西北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多处于被搁浅状态,渭华起义纪念馆、照金革命旧址、马栏革命根据地等革命旧址只能维持日常参观活动,接待量十分有限,内涵挖掘不深。陕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包括今天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的 28个县、区的红色文化亟待开发。

(二)缺少红色文化优质品牌

红色文化只有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业品牌,才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陕西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应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努力地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服务市场的优质品牌。但是,从几十年的文化发展与文化种类所揭示的内容上看,陕西省红色文化发展大都为零碎宣传与馆舍展示为重点。然而,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还缺少优质品牌效应。特别是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岁月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对陕西革命的重要地位等方面的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反响大的红色文化优质品牌。究其原因,创作人才队伍的匮乏和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单一、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是造成陕西红色文化缺少优质品牌的重要原因。

(三)教育方式单一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和优势,理应更加充分利用,发挥其时代价值。但是,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干部进行党性教育方面没有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授课方式较为单一,使红色文化教育“走过场”现象依然存在。一是现场教学点利用比较少,没有形成多点布局,多视角渗透,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模式。二是针对性不强,体验式教学泛用化,没有更好地根据对象的变化更换主题或着重强调某一主题。三是历史与现实脱节,多重视历史的回顾和讲述,缺乏与现实的对接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提升陕西红色文化传承价值的路径选择

红色文化只有经过开发才能成为现实的红色资源,革命时期留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些承载着革命先烈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并不直接表现为资源,只有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红色文化才能最终成为红色资源。

(一)加快资源整合

基于陕西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的现状,应对全省已开发或未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一方面,着力打造西北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陕南苏区红色文化以及党中央在陕北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对延安、西安等已发展较好的红色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注重提升产品档次,使其展示、整理、保护和宣讲能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拓展教育对象

首先,重视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2010年7月,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把党史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把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因此,把陕西的红色革命精神融入到提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素质的实践中,是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时刻保持党性的重要途径。

其次,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教育。随着国家近年来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校教育应该继续成为陕西开展革命教育的主阵场。近年来,陕西省着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截至2011年,全省有11处部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9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随着现代传媒手段的发展,大量红色文化资源被搬上银幕。电视连续剧《渭华起义》、电视文献片《人民英雄刘志丹》、十集文献片《新中国的雏型》、三集政论片《小平在陕西》、四集专题片《浴血中条山》等片的播出,不但拓宽了中共党史的宣传教育渠道,也盘活了全省的红色文化资源。

(三)打造骨干品牌

从总体上看,陕西省红色文化的开发一直缺少一个主线引导和领导。与许多省份红色文化发展相比,在特色文化、特色产业、文化创意与发展问题上,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所以,从省情实际出发,搞好红色文化的开发工作,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在组织行为方面,必须线条清晰,目标明确,充分利用和调动好省、市、县文联、作协、文化、出版、宣传等单位功能作用。有组织、有系统、有任务、有项目、有节奏,集中合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开发工作。同时,创新红色文化题材影视剧制作,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发展新路,通过大项目、精品项目的启动与开发,打造陕西红色文化品牌,在创新和发展中对红色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创造,从而引领附加产品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桂华.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及其实现 途径[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1,(6).

[2]闫团结.试论陕西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 展[J].商场现代化,2007,(9).

[3]万生更.陕西红色文化软实力研究[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红色文化的传承第8篇

论文关键词:传唱红歌 红色文化 高职教育 校园文化 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吸收、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交融和体现。“红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是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以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加强校风建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意义进行简要的陈述。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青年成长最基本渠道,在文化育人特征越来越明显的当代社会,其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发挥也日益增强,建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红色资源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以红色文化传播充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与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唱红歌是红色文化传播中重要形式,通过传唱红色歌曲弘扬红色精神、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更是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要求。以传唱红歌为切入点把红色文化传播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对红色文化经典的感受和体验传承给学生,增强可信性、可感性。帮助处于80、90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通过传唱红歌等一系列红色文化经典传播活动加强与社会间的联系,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实践意义。以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教育方针,促进新一代塑造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高职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任,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历教育也要承载非学历教育,有公办教育的广泛发展也有民办高校发展的春天,是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教育形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样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出现、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判断以及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和深远的影响。作为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社会功能的大学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多处于80、90后,很多红色经典文化精髓的边缘化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生长于新时代红旗之下,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艰难困苦、没有体验过革命年代的战火洗礼的当代青年来说,红色文化仅仅等同于历史,而曾经引导不同时期文化潮流的红歌简化为纸上的音符。因此,当前的高职教育,在注重专业能力教育的同时,更通过合适的渠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的提升和经典文化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综合技能过硬的准职业人。

二、以传唱红歌为主,促进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

红色歌曲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以其平时的词句、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向大家讲述着革命故事,传播着革命真理,弘扬着革命精神,也寄托着革命信念。因此,以传唱红歌为主要途径来弘扬红色经典、促进校园文化有其优越的便利条件。

(一)校园音乐文化基础

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歌唱歌,音乐是他们与生活沟通的重要语言,因此,音乐活动也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头戏。以传唱红歌为基础传播红色经典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变得简单而直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既完成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教育,也在实践中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二)学生素质教育基础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审美意识。他们思维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在长期的教育培养中,大学生逐渐掌握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革命歌曲以及当代社会主旋律的歌曲,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较强的精神需求。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大学生有兴趣而且有能力接受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模式。

三、以传唱红歌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

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来促进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传播活动开展形式要多样化。

(一)红歌主线,唱响未来

红歌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方向,推动唱红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以具体历史纪念意义的节日为契机,举办红色主题歌唱活动或演唱比赛,最终延展为校园红歌会。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以开展红歌比赛,激发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抵御各种腐朽颓废思想的影响,用最响

亮的红歌为中国喝彩增强学生的参与力与实践力,提升红色文化精髓的感知力。不仅对参与演出人员,同时对学生观众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一次思想教育。

(二)抢占阵地,注重创新

发挥校合唱团及二级院系合唱队的阵地作用,高唱爱国主义歌曲,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要注意演唱形式和表演形式等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和使用,不仅对于合唱如此,独唱和表演唱亦应如此。红歌创新、老歌新唱是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创新红歌,创作出更多的能体现出新时代、新风貌、新元素的红歌,使红歌能够承上启下,成为每一代人的感情情结。

(三)主题新颖,形式多样

传唱红歌只是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部分,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要有多主题、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传唱红歌、颂读经典、图文展示、影片赏析、演讲故事、传递箴言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班团会、早读课或校园传媒网、红色文化图片展及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讲故事等活动来拓展学生了解红色经典的机会和渠道。

(四)重视教育,加强研发

1、积极推进经典红色文化进校。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也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

2、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校情实际开展研究,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研发线路、研发重点和研发成果,深化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加强与社会部门团体的合作,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研发向深度发展。

(五)确保宣传,形成网络

要把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就要创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高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广泛宣传,通过开设红色网站或相关专栏、专题等形式,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阵地。同时,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积极开展文学、艺术、影视创作活动和演艺活动,不断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在满足大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六)增强实践,服务社会

组织社会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如通过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或是在重大节日,与街道、社区群众一道开展文化展演及交流活动,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有力地推动深化乡镇及街道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实践分享

笔者任教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因从事音乐类相关课程专业教学及党务工作,因此对音乐相关教育研究、第二课堂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较为关注,同时也经常参与相关内容的组织、策划与指导工作。2008年开始专门将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个创新尝试,以此推进党建工作和进校园文化发展。《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做课题申报、立项研究。以下是项目准备及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共同为传承红色文化、促进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高速发展力量。

(一)典型性介绍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因此在诠释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时更具体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相对于很多历史名校岭南更具有青春与活力,也正因如此,校园文化积淀尚不够浓厚。学院目前在校生人数近两万人,因为处于高职高专教育层次,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不敌很多公办或本科以上层次的院校,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和发展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其它院校的模式,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在本校特质基础上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二)我校开展的以传唱红歌为主的多种红色文化传播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出台,为红色文化传遍校园带来了丰厚的土壤。自2008年初至今,以我支部牵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传播创新活动收到了很好在反响,这是高校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资源。大量的实践表明,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手段、新方法。

1、岭南红歌会

2008年,我支部率先在全校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主题红歌会活动,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青睐与好评,并于2009年承办“建国六十周年2009岭南红歌会”,至“庆祝建党九十周年2011岭南红歌会”已连续三年开展全校性红歌演唱活动。活动内容既有延续又有发展,由开始时的独唱歌唱比赛已发展为有大合唱、小组唱和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共存的红歌晚会。评比形式也经历了由教师评判到现场海选、师生大众评审、红色经典知识问答等形式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盛宴,校园影响至深。

2、红色图文展

2008年,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支部开展了“改革开放三十载,我眼中腾飞的中国”大型图文展,校党委在建国六十周年及建党九十周年等系列活动中也分别把体现民族精神和国家进步发展的影展、图文展示做为了重要内容及红色文化传播手段,师生参与广泛。

3、红色文化进课堂

岭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做为工作重点,理论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感同与认知,课堂上多以实际案例和故事促进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到革命遗址参观学习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促进了学习效果。

4、红色文化下乡、下社区

注重培养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能力与实效性,要经常开展一些对街道社区及乡镇农村的文化下乡活动,结合“院街双建”和“三下乡”活动促进社会基层组织的文化建设活动。如对口邻近联和街开展的“建党八十九周年庆典晚会”、指导街道文化站参加红歌歌咏比赛、选派志愿者参加“三下乡”活动等等。

5、多种传播形式促发展

一直以来,岭南学院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经常开展红色故事演讲、红色影片欣赏、革命英雄事迹报告等多种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极大的加深了广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的了解,更加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校园文化的发展。

通过调查了解,以红歌传唱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岭南学院开展至今,使在校学生对红色文化及红色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加深了大家的红色记忆,更加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大力的发展了校园文化。相信,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将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发展在高职校园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校园文化。

总之,只要合理的运用好红色文化,促进其在校园中广泛开展,一定能够有效的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钧.试论红色资源开发在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的独特价值[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8(3).

[2]陈瑛.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8(3).

[3]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4]钟久辉.论红色资源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