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红色文化传播

红色文化传播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6 16:03:25

红色文化传播

红色文化传播第1篇

一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红色文化是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是对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当前,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复兴梦的历史背景下,大力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并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各种思想潮流也涌进校园,使得新一代大学生群体呈现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这其中就不免会出现一些腐朽落后的消极思想,如果高校大学生长期被这种思想侵蚀,便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该书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强调要将红色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一方面,该书在理论上充分分析了传统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路径,认识到其存在忽视受众客体主观能动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了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的理念,探讨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客观规律,为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在传播实践中,书中提出要善于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开发运用红色文化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强化传播的物质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重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传播在红色文化播中的各自独特作用,不断探讨整合三种教育传播力量的新途径,形成推动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的强大合力。

书中关于红色文化的解读,对红色文化传播价值的分析,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播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书中的主要观点和建议,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对高校加强和改进红色文化教育,实现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的现代化、科学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是善于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开展科学研究。著作重点从传播学与德育学相交叉的视角出发,运用“5W理论”,结合传播学的传播要素,对红色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现象做了深刻的分析。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高校的德育过程也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存在着传播学中的五个传播环节,分别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信息反馈。在该书中,作为传播者的对象比较广泛,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每一个方面都是红色文化内容的制作与选择的传播者,书中对高校教师、大学生家庭成员、社会文化机构和组织团体等都做出了明确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红色文化传播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在传播内容方面,书中深刻地分析了红色文化的历时视域和共时视域,细致地分析了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根据传播学相关研究,信源度越高的消息越让人信服,该书从纵向的角度分析了红色文化传播,证明了红色文化在我国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有了这种历史传承性,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便有了更加扎实的根基。书中在论及红色文化具体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时,特别注重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兴趣、心理等因素,除了传统的抽象传播方式外,还分析提出了“潜移默化法”等,适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传播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红色文化要想在大学生群体中获得认可,除了文化本身的传播形式要创新外,更重要的是要拉近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距离。该书分析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四大规律,指出抓好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在根本要求,是契合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内在地看,文化传播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播,对其传播效果进行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该书重视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评估机制,对传播评估的特性与原则、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三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首先是重视定量分析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然这里的“调查”,跟传播学视野里的调查是有区别的。在传播W中,调查法指的是研究者运用统一的问卷,向调查对象系统地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一种方法。研究方法的运用,不仅对于解释复杂的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具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能使研究者对一些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其文章内容也更具有说服力。在该书中,作者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状况设计了一份细致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在调查方式、问卷设计、调查对象等方面都设计得比较科学,选取了赣南、吉安等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作为调查研究的重点样本,同时选 取了全国不同区域的六所本科院校,对在校大学生,主要是本科生进行了一次较为大规模的调查问卷,掌握了当前高校开展红色文化传播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能认识到红色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认识到一些红色文化传播的局限性问题。建立在此调查基础上所进行的各类分析,就使得一些研究和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性。

其次是注重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要以历史的视角,对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梳理。同时,也要以共时的视角,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环体、介体、主体、客体等要素进行共时分析。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的历时发展、共时比较分析,以及其与外部社会大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都隐含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该书回顾了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的历史,阐述了其发展既是一个历史传承过程,又是一个遵循其内在客观逻辑发展规律的过程,两者辩证统一在一起。在与其他教育的横向比较的角度来看,书中在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榜样教育与品格教育等诸多教育传播的比较中,完成了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界定,确立了红色文化的价值与地位。

红色文化传播第2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网络;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139-02

红色文化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继而成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急速转型,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多种价值观并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悄然发生变化,享乐主义、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诚信危机等负面现象有所抬头,精神文明退化。同时,红色文化遭遇传播瓶颈,影响力正在逐渐衰落;因此,我们必须找出红色文化传播的突破口,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播机制,大力复兴红色文化,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出现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随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人类社会更是进入了网络时代。相对于网络这一新兴媒体而言,红色文化仍然继续沿用传统的传播方式,在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的今天,红色文化的传播遭遇到了瓶颈,逐渐暴露出以下缺陷:第一,信息源单一;第二,传播形式陈旧;第三,受众范围小;第四,没有贴近生活等。而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凭借其互动性、开放性、迅捷性等特点,足以弥补当前红色文化传播的缺陷。红色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播应当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开放性、迅捷性等特点,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开辟新的传播途径和形式。

一、以网络媒体为依托突破红色文化的传播瓶颈

众所周知,“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中国共产党更是要求必须时刻保持先进性,才能始终保证自己的执政地位。但是,红色文化在传播方面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沿用传统的传播方式,导致红色文化的受众面缩小,相对封闭,传播范围小,以致红色文化没有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正能量,起到促进作用。针对目前的形势,必须在红色文化的传播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使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时展接轨,发挥其蕴藏的巨大精神力量。要达到以上目的,就必须要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前面的论述已经提到网络媒体的特点,比如开放性、交互性等等,网络媒体的这些特点,恰好能够弥补红色文化传播的缺陷,突破红色文化的传播瓶颈。具体措施如下。

(一)建立官方的主题网站

要借助网络力量传播红色文化,首先必须建立官方的主题网站,因为官方主题网站可以为公众提供权威的数字化信息库,使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信息,能够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大众的生活,更加“亲民”。要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网站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红色文化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英雄、先烈的光辉事迹以及能够体现红色文化精神的先进事迹;红色文化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具体体现以及新时期红色文化的特点;当前红色文化研究的前沿信息。建立红色文化官方主题网站时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优势和特点,同时考虑广大受众的接受能力;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避免教条化和刻板化,图文并茂,同时在网站当中添加一定数量的影音资料,让红色文化更加具象化,便于接受,深入人心。官方主题网站的建立,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同时又具备权威性,能够为公众提供正确的红色文化信息,还能迅速扩大受众范围,疏通传播途径,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红色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传播

QQ、微信、微博,这是目前全国用户最多的三个平台。这三个平台具备三个重要特点:第一,互动性强,这是交互式平台最重要的特点,前面提到,交互式平台中的互动能够具体到“点”,利用QQ、微信、微博平台传播红色文化,在平台中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信息公布以后,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方便地与该信息以及平台中其他成员互动,在平台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观点。通过这一特点,能够充分把握受众的思维动向,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此为依据,调整传播的方式和策略,为红色文化的传播铺平道路,同时能够积极引导受众,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二,平台用户低龄化。QQ、微信、微博的使用人群中,青少年的比例占绝大多数,青少年生活的年代远离战争,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对红色文化的感受力,利用交互式平台传播红色文化,能够增强红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感染力,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奉献精神。第三,的信息内容少。QQ、微信、微博平台信息时都有字数限制,比如微博只能发140字以内的信息,这个特点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来说有利有弊。有利在于内容少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人们已经无暇阅读大量的文字资料,如果内容过多,长篇大论,容易让人感到乏味,失去兴趣,这也是当前快餐文化得以青睐的主要原因。弊端在于由于内容少,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因为QQ、微信、微博平台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滴水石穿”,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

二、开拓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途径

(一)动漫

动漫形式新颖,轻松有趣,并且可塑性强。日本把动漫传播本国文化做到了极致。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动漫大国,动漫作为日本文化传播的形式之一,是采取何种传播技巧来占领舆论制高点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1985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要以此介绍和展示日本的经典文化,使日本从一个经济大国转变为一个文化输出大国。从此,倾销大众文化便成为日本持续至今重要的文化策略,一方面给它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利润,另一方面,它也直接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进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动漫以张力十足的对白、曲折刺激的故事情节、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活泼可爱的动漫形象将受众眼球牢牢吸引住,大大增加了世界各国对大和民族的认同感,以及日本被了解的机会。当前红色文化的传播恰恰缺乏这样的传播活力,我们何不借鉴这样的传播方式去影响当代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这种传播方式没有得到重视,人们忽略了动漫的影响力,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其次,中国的动漫制作水平不够成熟,国产动画往往情节平淡、线条简单、人物设定以及背景渲染粗糙,因此没有吸引力。最后,没有成熟的市场和产业链,创作出来的动漫作品无法得到广泛传播。基于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我们应该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转变思维,克服困难,积极地开拓动漫这一个良好的传播途径。

(二)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Electronic Games)又称视频游戏(Video Games)或者电玩游戏(简称电玩),属于一种随科技发展而诞生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最普遍、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之一,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备受青睐,玩家容易沉溺电子游戏,证明电子游戏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娱乐休闲方式,有着非常巨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可以尝试将红色文化的内容移植到这一被广泛接受的娱乐活动中,把想要传达的思想、文化蕴含在游戏当中,这也并不是没有先例的。比如著名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使命召唤》,玩家将于《使命召唤》中扮演美军、英军以及俄军,在游戏中玩家将扮演一名普通士兵,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体验从二战到阿富汗战争的历史以及经典战役,游戏剧情完全取材于正史,真实性非常强。从游戏中,玩家就能够了解从二战到阿富汗战争这一阶段的历史。日本光荣(KOEITECOMO)公司的代表游戏《三国无双》中,玩家将扮演三国时期的各个英雄人物,比如关羽、张飞、赵云、夏侯、曹仁、周瑜、黄盖等,以这些英雄人物的视角,去领略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分归晋时期的乱世纷争,漂亮的人物设定、精细的设置、真实的画面,把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战场和历史事件还原的淋漓尽致,随着游戏的通关,相当于把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通读一遍,以这样的方式学习历史,真实性、趣味性和代入感明显比课堂和书本中更强,更容易被人接受。我们在传播红色文化的时候何尝不能借鉴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和渠道,把红色文化起源至今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军事事件通过电子游戏来还原,比如百团大战、三大战役等,让人们间接亲身去体验革命和战争年代的精神,一定能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红色文化传播第3篇

关键词:异化翻译;文化传播;红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98-01

一、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一)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

异化翻译法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提出的,用于描写翻译策略的术语。韦努蒂对异化翻译的定义是:“异化翻译中的异化一词并不是指对贮存于外国文本中的精髓的一个透明的展示,而是有其本身的价值,它是一种战略构建,其价值是依存于当下目的语的情形而定的。异化翻译必须偏离本民族语言的规范,培养出一种相异的阅读经历,比如,选择翻译某个被本土文学常规所排斥的外国文本,或者是使用边缘化的话语来翻译。”

(二)异化翻译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

异化的翻译策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异化翻译有利于源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得源语文化和表达方式在译入语国家得以熟知和流传;另一方面,异化翻译也有利于译入语国家文化的繁荣。

异化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它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的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最具中国特殊的旅游资源,其文本翻译则肩负着传播中国红色革命特色文化的重任。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特点

(一)红色旅游文本信息性质的分类

事实性信息。文本基本信息――有关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特色、条件与环境等介绍。信息功能:让游客了解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历史背景及自然景观的基本知识。信息特征:具有客观性。

文化信息。兼具基本信息与附加信息特点――旅游地及其主题特色项目具有的中国革命文化特色。信息功能:加深游客对中华名族文化的了解,增加文化交流。信息特征:文化信息传达的更多的是有关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相关历史背景知识。

美学信息。语言运用的修辞形式、意向形态、结构形式与节奏等语言文字形式。信息功能:具有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审美感,以增强相关信息接收的效度。信息特征:具有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思维特征,可将汉语特有的谚语,俗语,成语等约定俗称的说法直接异化翻译到译入语中,充分传播汉语文化。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

作为红色精神传递的载体,红色旅游文本与国内一般旅游文本不同的是:红色旅游文本主要涉及革命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真实信息;对于红色旅游景介而言,其叙事性强,一般没有华丽辞藻出现;文本中出现大量的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句。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区”、“红军”等;文字具有间接的教育功能。肩负着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重任。

三、红色旅游异化翻译策略

(一)直译策略

例1.红色旅游

译文1: Red Tourism

译文2: Chinese Revolutionary Sites

“红色旅游”中的“红色”二字则是代表着中国近代革命的事例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然而在西方文化中“red”是一个变异相当强的词,它代表血腥,残暴。所以有译者将这个“红色”意译为“Chinese Revolutionary Sites”。这样虽然避免了红色所含的象征意义被误解,但是却失去了源语文化的特质,从文化再现的角度来说,要传播中国文化,就必须让世界人民理解“中国红”的意义,并学会欣赏“中国红”的美丽。

(二)加注解释策略

例2.白屋前的“读书石”和白屋后的两颗“常青树”是历史的有力见证。

译文:In front of the whiter house, there was a “Du Shu Shi”(Reading stone, which was said

to be the stone on which Mao Zedong sat to read books every morning at that time.), and at the back of the white house, there were two “Chang Qing Shu” (Evergreen trees, which were said to have been burned down then. But, to everyone’s surprise, they flourished again when the house was being rebuilt.). The stone and two trees were the powerful witnesses of the history.

由于文化差异,特别是外国游客对中国红色历史知识的严重缺乏,这就使得在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加注解释”这个策略显得特别重要。上面这个例句,如果译者知识按文字照翻一些信息,而没有补充任何注释,使得外国读者对这些概念的含义和重要性无从了解,必将有碍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再现。而相反的,括号里的注释补充了“读书石”和“常青树”的历史背景,使得游客一目了然。

四、结语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文化问题,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追求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当今世界文化的不平等,反抗翻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宣扬用保留源语特性的异化翻译法达到翻译文化传播的目的。红色旅游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应以再现中国特色文化传播和保持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异质性为目的,坚持以异化翻译为主,让外国旅游能从红色文化中认识到中国发展的内在源泉。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2]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s o 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M].New York: Rouledge, 1998.

[3]郭建中. 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 [ J].中国翻译, 2000 , ( 1): 49- 52 .

红色文化传播第4篇

论文关键词:传唱红歌 红色文化 高职教育 校园文化 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吸收、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交融和体现。“红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是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以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加强校风建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意义进行简要的陈述。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青年成长最基本渠道,在文化育人特征越来越明显的当代社会,其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发挥也日益增强,建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红色资源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以红色文化传播充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与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唱红歌是红色文化传播中重要形式,通过传唱红色歌曲弘扬红色精神、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更是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要求。以传唱红歌为切入点把红色文化传播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对红色文化经典的感受和体验传承给学生,增强可信性、可感性。帮助处于80、90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通过传唱红歌等一系列红色文化经典传播活动加强与社会间的联系,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实践意义。以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教育方针,促进新一代塑造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高职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任,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历教育也要承载非学历教育,有公办教育的广泛发展也有民办高校发展的春天,是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教育形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样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出现、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判断以及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和深远的影响。作为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社会功能的大学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多处于80、90后,很多红色经典文化精髓的边缘化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生长于新时代红旗之下,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艰难困苦、没有体验过革命年代的战火洗礼的当代青年来说,红色文化仅仅等同于历史,而曾经引导不同时期文化潮流的红歌简化为纸上的音符。因此,当前的高职教育,在注重专业能力教育的同时,更通过合适的渠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的提升和经典文化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综合技能过硬的准职业人。

二、以传唱红歌为主,促进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

红色歌曲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以其平时的词句、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向大家讲述着革命故事,传播着革命真理,弘扬着革命精神,也寄托着革命信念。因此,以传唱红歌为主要途径来弘扬红色经典、促进校园文化有其优越的便利条件。

(一)校园音乐文化基础

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歌唱歌,音乐是他们与生活沟通的重要语言,因此,音乐活动也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头戏。以传唱红歌为基础传播红色经典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变得简单而直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既完成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教育,也在实践中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二)学生素质教育基础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审美意识。他们思维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在长期的教育培养中,大学生逐渐掌握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革命歌曲以及当代社会主旋律的歌曲,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较强的精神需求。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大学生有兴趣而且有能力接受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模式。

三、以传唱红歌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

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来促进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传播活动开展形式要多样化。

(一)红歌主线,唱响未来

红歌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方向,推动唱红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以具体历史纪念意义的节日为契机,举办红色主题歌唱活动或演唱比赛,最终延展为校园红歌会。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以开展红歌比赛,激发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抵御各种腐朽颓废思想的影响,用最响

亮的红歌为中国喝彩增强学生的参与力与实践力,提升红色文化精髓的感知力。不仅对参与演出人员,同时对学生观众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一次思想教育。

(二)抢占阵地,注重创新

发挥校合唱团及二级院系合唱队的阵地作用,高唱爱国主义歌曲,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要注意演唱形式和表演形式等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和使用,不仅对于合唱如此,独唱和表演唱亦应如此。红歌创新、老歌新唱是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创新红歌,创作出更多的能体现出新时代、新风貌、新元素的红歌,使红歌能够承上启下,成为每一代人的感情情结。

(三)主题新颖,形式多样

传唱红歌只是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部分,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要有多主题、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传唱红歌、颂读经典、图文展示、影片赏析、演讲故事、传递箴言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班团会、早读课或校园传媒网、红色文化图片展及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讲故事等活动来拓展学生了解红色经典的机会和渠道。

(四)重视教育,加强研发

1、积极推进经典红色文化进校。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也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

2、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校情实际开展研究,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研发线路、研发重点和研发成果,深化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加强与社会部门团体的合作,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研发向深度发展。

(五)确保宣传,形成网络

要把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就要创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高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广泛宣传,通过开设红色网站或相关专栏、专题等形式,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阵地。同时,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积极开展文学、艺术、影视创作活动和演艺活动,不断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在满足大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六)增强实践,服务社会

组织社会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如通过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或是在重大节日,与街道、社区群众一道开展文化展演及交流活动,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有力地推动深化乡镇及街道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实践分享

笔者任教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因从事音乐类相关课程专业教学及党务工作,因此对音乐相关教育研究、第二课堂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较为关注,同时也经常参与相关内容的组织、策划与指导工作。2008年开始专门将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个创新尝试,以此推进党建工作和进校园文化发展。《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做课题申报、立项研究。以下是项目准备及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共同为传承红色文化、促进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高速发展力量。

(一)典型性介绍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因此在诠释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时更具体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相对于很多历史名校岭南更具有青春与活力,也正因如此,校园文化积淀尚不够浓厚。学院目前在校生人数近两万人,因为处于高职高专教育层次,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不敌很多公办或本科以上层次的院校,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和发展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其它院校的模式,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在本校特质基础上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二)我校开展的以传唱红歌为主的多种红色文化传播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出台,为红色文化传遍校园带来了丰厚的土壤。自2008年初至今,以我支部牵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传播创新活动收到了很好在反响,这是高校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资源。大量的实践表明,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手段、新方法。

1、岭南红歌会

2008年,我支部率先在全校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主题红歌会活动,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青睐与好评,并于2009年承办“建国六十周年2009岭南红歌会”,至“庆祝建党九十周年2011岭南红歌会”已连续三年开展全校性红歌演唱活动。活动内容既有延续又有发展,由开始时的独唱歌唱比赛已发展为有大合唱、小组唱和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共存的红歌晚会。评比形式也经历了由教师评判到现场海选、师生大众评审、红色经典知识问答等形式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盛宴,校园影响至深。

2、红色图文展

2008年,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支部开展了“改革开放三十载,我眼中腾飞的中国”大型图文展,校党委在建国六十周年及建党九十周年等系列活动中也分别把体现民族精神和国家进步发展的影展、图文展示做为了重要内容及红色文化传播手段,师生参与广泛。

3、红色文化进课堂

岭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做为工作重点,理论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感同与认知,课堂上多以实际案例和故事促进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到革命遗址参观学习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促进了学习效果。

4、红色文化下乡、下社区

注重培养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能力与实效性,要经常开展一些对街道社区及乡镇农村的文化下乡活动,结合“院街双建”和“三下乡”活动促进社会基层组织的文化建设活动。如对口邻近联和街开展的“建党八十九周年庆典晚会”、指导街道文化站参加红歌歌咏比赛、选派志愿者参加“三下乡”活动等等。

5、多种传播形式促发展

一直以来,岭南学院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经常开展红色故事演讲、红色影片欣赏、革命英雄事迹报告等多种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极大的加深了广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的了解,更加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校园文化的发展。

通过调查了解,以红歌传唱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岭南学院开展至今,使在校学生对红色文化及红色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加深了大家的红色记忆,更加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大力的发展了校园文化。相信,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将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发展在高职校园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校园文化。

总之,只要合理的运用好红色文化,促进其在校园中广泛开展,一定能够有效的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钧.试论红色资源开发在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的独特价值[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8(3).

[2]陈瑛.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8(3).

[3]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4]钟久辉.论红色资源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09.

红色文化传播第5篇

[关键词] 民众 红色文化 认同 传播

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的社会功能来看,红色文化在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方面应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红色文化是否为广大民众所认同,红色文化的这些社会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了“广大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现状”,并围绕“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增强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进行了探讨。

一、调查研究概况

此次调查活动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专题采访为辅,于2013年12月5日至25日发放285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646份,回收率达到92.7%。此次研究项目的调查问卷数据资料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可信度相对较高。

此次调研活动选取了国内贵州、广东、内蒙古、江苏、四川、江西、上海、北京、广西、黑龙江、山东、山西、湖南、安徽、浙江、辽宁、河北、重庆、天津、福建、湖北、河南、陕西、吉林、新疆、宁夏、云南等省区主要地级市的2646名民众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样本的选取,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样本涉及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政治面貌、不同文化水平的民众。具体分类情况如下:(1)按年龄划分:15岁以下,18人,占0.68%;15―20岁, 201人,占7.6%;21―25岁,758人,占28.65%;26―30岁,773人,占29.21%;31―40岁,642人,占24.26%;41―50岁,181人,占6.84%;51―60岁,56人,占2.12%;60岁以上,17人,占0.64%。(2)按文化水平划分:高中或高中以下(含中职),328人,占12.4%;大专,486人,占18.37%;大学本科,1610人,占60.85%;硕士研究生及以上222人,占8.39%。(3)按政治面貌划分: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818人,占30.91%;共青团员,1002人,占37.87%;派,33人,占1.25%;群众,793人,占29.97%。(4)按职业划分:全日制学生,502人,占18.97%;生产人员,290人,占10.96%;销售人员,151人,占5.71%;市场/公关人员,60人,占2.27%;客服人员,64人,占2.42%;行政/后勤人员,178人,占6.73%;人力资源,58人,占2.19%; 财务/审计人员,122人,占4.61%;文职/办事人员,139人,占5.25%;技术/研发人员,228人,占8.62%;管理人员,250人,占9.45%;教师,188人,占7.11%;顾问/咨询,22人,占0.83%;专业人士(如会计师、律师等),123人,占4.65%;其他职业,271人,占10.24%。

二、广大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现状分析

1.多数民众认为红色文化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当问到“您认为您身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是否有意义”时,回答“很有意义”的有1608人,占总数的60.77%;回答“一般”的有933人,占总数的35.26%;回答“觉得无聊”的有105人,占总数的3.97%。这表明绝大多数民众认为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是很有意义的。当问到“您认为红色文化对您有何影响”时,回答“提高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有1933人,占总数的73.05%;回答“当时感动,过后平静”有491人,占总数的18.56%;回答“没有感觉”的有160人,占总数的6.05%;回答“觉得可笑”的有62人,占总数的2.34%。这表明绝大多数民众认为红色文化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

2.多数民众愿意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从数据结果来分析,当问到“您是否愿意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时,回答“很愿意”的有890人,占总数的33.64%;回答“愿意”有1156人,占总数的43.69%;回答“不愿意”的有158人,占总数的5.97%;回答“服从安排”的有442人,占总数的16.7%。这表明绝大多数民众都愿意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从思想意识上认同红色文化。

3.多数民众认为红色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当问到“您认为红色文化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时,回答“作用很大”的有1140人,占总数的43.08%;回答“作用一般”的有1382人,占总数的52.23%;回答“完全没有作用”的有124人,占总数的4.69%。这表明绝大多数民众认为红色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4.多数民众认为红色文化的宣传效果不佳。从数据结果来分析,当问到“您认为现在宣传红色文化的效果怎样”时,回答“效果显著”的有737人,占总数的27.85%;回答“效果一般”有1713人,占总数的64.74%;回答“效果不好”的有196人,占总数的7.41%。这表明绝大多数民众认为红色文化的宣传效果不佳。

三、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与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的措施

通过上文对调查结果与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广大民众普遍愿意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从思想意识上普遍认同红色文化;但是多数民众认为红色文化的宣传效果不佳。由此可见,当前还必须进一步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众的红色文化认同感。

1.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意识。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发展的社会,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使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充分借助网络平台,获得新的传播渠道和新的言论空间,这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凝聚力。但是,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言论表达的新途径,一定程度上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减压阀;另一方面,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掌控难度。因此,只有管好网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建成小康社会。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所以,要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意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广大民众的引导作用,从而使民众的思想认识与社会主义意识保持一致。[1]

2.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结合时代变迁和人们利益需求的变化,需要借助新的传播形式,更加贴近大众的兴趣、心理、情感。第一,红色文化的宣传既要突出群众性,还要体现公益性,政府要把群众作为活动的主体,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拓展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开展形式多样、趣味化、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艺术活动,使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加、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从而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创造条件。[2]例如,央视台黄金时段的红色影视热播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好评,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要充分运用好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电视、新闻出版等各种媒体资源,使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积极创造一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曲、戏剧作品等红色文化艺术精品,使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产生很大兴趣。

3.遵循红色文化的传播规律。红色文化的大众传播不同于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鲜活的事例,生动形象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3]例如,我们要在保持红色文化核心内容不变的基础上,积极迎合年轻人的心理,采用各种新的传播形式,使红色文化更加时尚化、通俗化。[4]红色文化的传播除了要深挖其内涵,还要不断赋予其时代性,通过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歌曲、书籍,通过红色微博、红色网游、红色网站、红色旅游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红色文化成为一种高品位的时尚文化、潮流文化。因此,要将红色文化转化为优良传统流传下去,必须充分借助文化艺术的力量来获得传播,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红色文化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4.推进红色文化进学校。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然而,现在的青少年以独生子女居多,由于从小受到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溺爱,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长此以往,又何以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红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能够熏陶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学校要让红色文化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使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常态化。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等途径来实现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使红色文化成为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5]学校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读书活动、邀请老红军作报告、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红色主题绘画比赛、清明时节进陵园祭奠、红色旅游、红色夏令营等活动,让青少年学生去亲自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崇高革命精神,让红色文化伴随着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得以弘扬和传承。[6]

参考文献:

[1]万朝晖,胡小强. 新时期“红色文化”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J].人民论坛,2012(6).

[2]曾庆美. 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分析――以怀化市为例[J].湘潮,2012(4).

[3]曾振华. 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08(6).

[4]傅梅芳.当代中国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传播[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1).

红色文化传播第6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影响力 提升途径

目前,各界对于“红色文化”的定义不尽统一,但基本内涵颇为一致。本文所述“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与时俱进地吸收、整合、优化古今中外文化,凝练形成的具有中国社会背景和时代特色的思想、理念和人物及由此衍生的一切活动。“红色文化”富含独特的文化价值,而这种价值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其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精神生态的广泛影响。在当今经济多元、价值选择多向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是理论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红色文化”影响力的决定因素

文化的影响力是文化活动者以人们喜爱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和心灵深处的撼动,从而左右或影响他人的能力。影响力从社会心理学看是由有用性、群众性、参与性、权威性决定的,“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同样如此。

“红色文化”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或某方面利益需求。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①文化的影响力主要是看它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是否能让群众喜欢和满意,是否能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尽管人们在精神追求和文化欣赏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人们仍然在渴望高尚,追求进步方面存在共性。“红色文化”能够满足人们这种共同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向往,这是决定“红色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红色文化”的群众性,即人民群众共同作为、相互影响的特性,其重要表现就是“群体意识”。群体行为是人类的本能,它能促使人们协调与同伴的行动,并且具有左右他人潜在意识和信念的作用。“红色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它既能满足个体的精神需要,也能影响群体的价值追求。因此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需要由个别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进而覆盖全社会。

“红色文化”的参与性,即人们自觉融入某项活动的特性。人们一旦作出某个决定,或选择某种立场,就会面对外来压力,维护其自身的立场。因此,人们在作出决定之后的参与就成了提高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若参与的面较广,就会进一步促进社会认同;若参与的程度较深刻,则影响就会更加深远。

“红色文化”的权威性,指主流媒体代表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承担着传播主流新闻、影响主流人群的责任,通过新闻传播,对受众的社会认知、价值判断、意见态度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权威媒体的参加,也需要权威品牌的主导。

“红色文化”影响力的决定因素之间是互相促进的,有用性促进群众的自觉参与,群体的参与推进社会的广泛认同,而权威媒体的传播和渲染又会更深层面、更大规模地促进群众参加,从而形成其影响力提升的生态循环。

“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宣传。早在1925年通过的《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大会议决案》就指出:“最重要的是从实际问题中灌输简明的理论知识和浅近的小册子之编辑”。②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看似“大白话”,但恰恰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容易理解的改革开放的战斗号角。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宣传工作的大众化实践,正是发挥“红色文化”影响力的一次次生动印证。然而,以文化影响力为主要特征的意识形态斗争在阶级社会产生后从未停止过,在中国融入全球化世界的今天,“红色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正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一是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变化对“红色文化”受众的利益诉求产生了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改革发展的期盼提高,对分享改革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利益追求逐渐影响人们是否接受某种观念。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红色文化”如何让人们接受并认同,值得思考。

二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对“红色文化”影响空间的不断挤压。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体制,它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大众文化的兴起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与此同时,西方张扬个性、崇尚自由、尊重人性的文化理念涌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起,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影响。“红色文化”如何避免政治思维中的格式化模式,吸收这三种文化的精华,发挥其引领作用,值得深思。

三是文化传播环境的变化对“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形成挑战。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不断加强,对方利用多种高科技文化和传媒“殖民”发展中国家,利用各种手段输出其价值观、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及价值观念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以其市场化运作,并通过媒体构筑了一个全方位、全时段的空间,传导和影响观众。而传统的“红色文化”的传播,并没有充分考虑人们精神接受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只是把人设想为理性的、自觉的,应该无条件接受宣传,因此传播者只是用极其深奥的学术语言来叙述某个概念,或者更直接地为受众者提供标准的、不容怀疑的结论,这些传统的传播理念和当今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格格不入,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的影响力。

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的路径

“红色文化”的传播及影响力的提升有着自己的规律,而这个规律的核心就是以与时俱进的形式和内容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发挥其强大的社会作用。在新时期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党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一个国家或政党不仅仅要依靠国家机器来维持社会安定,更需要关注民生,关注老百姓的利益,并在此基础上用深入人心的共同价值、共同愿景来激励民众,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使民众的思想认识与社会主旋律一致。因此,强化“红色文化”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地位,需要用先进的、符合人民利益的文化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理论。

第二,建构“红色文化”传播的社会认同及群众参与格局。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生活步伐的加快及各种信息的冲击,群体无意识现象频繁显现,政府则需要对此做引导,通过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红色文化的宣传需要突出群众性,把群众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加,变“小众化”为“大众化”,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从而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创造条件。

第三,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考虑差异性与层次性。“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研究在新形势下人们的心理及表达方式的变化,需要借助新的形式,并且考虑不同群体的不同审美需求,从而贴近大众的兴趣、情感和利益诉求。

第四,注重“红色文化”传播内容和载体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当今受众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而“红色文化”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因此,“红色文化”需要借助文化和艺术的力量获得广泛的传播,从而消解部分人群对“政治”的抵触与冷漠。将“红色文化”理念通过艺术的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可以避免生硬和枯燥,从而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第五,注意对“红色文化”传播资源和载体的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指一切有利于“红色文化”传播并为其提供服务的可被挖掘、利用的资源,它同时具有其他资源的一些共性,如空间的广泛性和区域性,开发的多样性、增殖性和历史性、数量的有限性等等。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提高“红色文化”的覆盖率,可以有效促进“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综上,要提高“红色文化”影响力,必须尊重“红色文化”传播的客观规律,尊重“红色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环境,找到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红色文化”从抽象到具体,从枯燥到生动,从表层到深刻的飞跃。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重庆‘唱读讲传’活动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YBRW64)

注释

红色文化传播第7篇

红色光是所有波长中最长的。而波长越长、穿透性越强,对人越有刺激性和扩张性。远古人类的色彩感觉中,能看到的最远处的颜色就是红色。在原始美术里出现了绘制红色太阳图腾的彩陶,以太阳红色而来的暖色意向便是炽热、威严、爱和生命,并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渐渐衍生出真挚、优美等象征。① 对红色的兴趣是很多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中华民族尤为突出,并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人们使红色的客观特征在适当的主观运用下发挥出特有的光彩,作为当代重要传播媒介的影视媒介也进行了诸多运用。

影视传播中对红色的运用

由于红色在客观上存在的物理特殊性以及由此产生和衍生出的各种主观感受和象征含义,尤其是在中国所具有的浓重的心理色彩和审美色彩,影视传播者在对红色的传播运用上总结出了很多细节、很多方法:

搭配。红色和三原色中的其他两种原色――蓝、绿搭配,也可以和青、黄等补色搭配。同一色彩的使用,两种相关色彩的配合,是更多色彩和谐的基础。② 如在影片《红高粱》中,红色是整部电影总的色调,象征那片土地上生命的热情,而绿色为环境基调。日本人来后,象征和平的绿高梁被践踏,变成了黄土地,随后变成了燃烧的红色,环境基调大的变化也使剧情一步步升温。有专家认为“这种独具匠心的色彩运用,是国产影片成功运用基调和环境色调之间关系的范例,也是中国彩走向成熟的标志”。在这里,运用色彩造型并没有改变被摄主体和环境的客观真实,而是通过一种创造性的组合搭配方式创造出了具有美感的作品。

加减色。以红为主的色彩系列有很多色别区分,并且可通过加色减色可以形成不同的颜色,带给人更细腻更丰富的感受。 歌德眼中的红色有三种:红,红黄,黄红。他认为其中的黄红色能使“能动性达到最强的力度”,他曾经这样论述:“当你注视一个黄红色的表面时,你会觉得,那色彩仿佛真的渗入到我们的血管中了……”③ 2004年1月9日和1月16日,《艺术人生》播出了两期系列节目《红楼梦再聚首》。创作人员根据这一期节目的内容将演播室背景设计为紫红色 。 参加艺术人生剧组策划的这期节目是红楼梦剧组的大多数工作人员排完红楼梦后20年来的第一次大相聚。 20年后相聚的热情,回忆20年前拍摄时的热情,红色表现了这一气氛,而在红色中加入冷色调的蓝色构成紫色,则为谈话注入了清醒而冷峻的因子,因此,紫红色的环境背景,突出了在表现红色热情时又不失理性的整体构思,无疑是色彩应用的典范。由此可见,在节目后期播出的主持人演播室设计中,也可以据此更好地进行色彩运用。

对比和类比。可以是以红为代表的暖色与其他冷色的对比,也可以是以红为代表的彩色和黑白消色对比,而红与蓝、红与绿、红与青色调相差比较大,可以产生明显的对比,在运用中应注意和谐。而类比则可以是相近色调中的红与橙、红与粉等暖色系列的组合,也可以产生一种温馨和谐的效果。

红色运用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尝试

2004年1月5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综合节目《中国周刊》播出了一期特别节目,运用色彩手段对上一年的新闻进行了分类编辑并成功编辑了 “红色”类新闻,红色的运用以一种编辑手段的方式介入电视新闻的制作与传播。这是色彩手段在影视传播领域的一项重要扩展,为电视新闻传播中的色彩运用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2004年1月5日的这期《中国周刊》,站在一年的高度,用一年的视点,对整个2003年的重要新闻盘点总结。④ 这期特别节目没有按以往的周刊板块进行编辑,没有像其他年终新闻盘点节目那样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梳理,也不是按政治、经济、文化这样的分类,而是把2003年里发生的新闻用颜色分类编辑,做成了一期特别的节目,迄今为止,笔者未曾在其他新闻类节目中发现类似的编辑方法。制作者将2003年的新闻分为红、黄、蓝、绿、黑、白六种颜色,分别加以概括和讲述。其中的第一个板块是红色。编者选取了2003年里给人留下红色印象的新闻,充分调动观众对视觉符号的感知,将一组主体客观色彩为红色的新闻编辑在一起,给人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在红色板块中,客观的新闻事件有:第六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香港回归六周年庆典紫荆花围绕成红色的海洋,在天坛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北京奥运会会徽等等。主观采集上,新闻工作者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选取了所有新闻事件中有代表性的、有中国特色的红色,二是在整个红色中又将同样给人留下红色印象的新闻按客观事实性质的不同分了类。上述事件是昂扬、振奋的感受。而另一组红色的镜头则是由大兴安岭大火、衡阳大火等,展现了火焰对生命的吞噬,同是红色但不同的分类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感受,加强了传播效果。

当然,作为用色彩进行尝试性编辑的这一期《中国周刊》也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一档电视节目中对色彩的利用不应是简单地用某一色彩做一个分类编辑的标准、无从寻找各个颜色之间的逻辑顺序,从而影响了节目艺术上的延伸和内容上的深化。

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出现的用色彩元素进行新闻处理的节目形式还有待于做更深入、更细致的探索。笔者认为,色彩的应用,远远不止于像在这一期《中国周刊》里这样很大程度上担当一种简单而机械的分类编辑标准,而是要在传播视觉语言时形成内在的渗透。新闻画面是构成一个电视新闻节目系统的必要元素自不用多说,元素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视觉理念应该渗透贯穿整个新闻传播系统中,它包括前期的新闻摄制、画面构图、取景选择,后期的筛选加工、组合编辑,以及主持人、嘉宾等的服装搭配,演播室的背景设计、照明灯光等一个整体的节目采编播系统。在对新闻的客观真实性的要求保持高度重视的前提下,视觉传播的接受者对画面还是相当关注的。但如今人们对影视传播中尤其是电视新闻传播手段中色彩运用的反映还很微弱,这也许和电视传播的新闻工作者本身对颜色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宣传不到位有关。

“色彩即思想”,这是列宾的名言。作为影视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的色彩,在物质领域,它们毫不吝啬地存在着,在精神的领域,它们已然是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表现符号,而电视新闻传播中若能要运用色彩这一文化载体,则可更好地将客观事实的再现与主观创造的发挥实现和谐统一,在声画世界里带给受众获得信息和享受美感的最佳享受。

参考书目及网络检索:

①冯骥才. 太阳礼赞. 散文选刊,2000(10)

②电视色彩创作技巧. 邵长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红色文化传播第8篇

关键词:红色艺术;城市形象;南昌

南昌是闻名全国的革命圣地;红色文化是南昌城市形象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元素。城市形象的设计和定位意味着城市自身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红色革命圣地的标签是南昌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南昌有关红色文化的艺术内容包括红色历史遗迹,如红色绘画、红色雕塑、红色歌舞等。要想运用红色艺术资源提升南昌城市形象,就要立足南昌的现状和历史,整体规划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

南昌市委、市政府多次对南昌城市形象进行了官方定位。2005年根据《南昌市城市总体风貌规划设计方案》,市政相关部门提出了“彩色南昌”的整体城市设计构想。“彩色南昌”概念的主色调包括“红――蓝――绿”。“红色”强调南昌光辉的革命战争史,作为城市特征的主要表象;“蓝色”以河湖水系为主,寓意南昌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体现“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特色;“绿”寓意南昌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城市建设成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绿色山水花园城市”的人居环境。在《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将南昌建设成“中国水都”的城市建设目标。“绿色山水府”既符合南昌的自然资源优势,又与未来的发展政策相对应;“红色英雄城”的定位符合南昌的历史文化地位和传统。

在未来发展中,结合南昌城市定位,运用红色艺术提升南昌城市文化形象,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突出特色,建立南昌“红色英雄城”的形象识别系统

“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内外许多大都市都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和特色,建立了风格各异的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所谓城市信息识别系统,是指通过对城市发展理念、行为和视觉形象进行全面的规划,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媒介技术,塑造与众不同的城市形象,并获得社会认同的一种城市形象设计方法。结合“绿色山水府,红色英雄城”的城市形象定位,南昌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以下内容:首先,在城市识别系统的设计中应突出红色主题,在标识,如文字、色彩、宣传口号等的构思设计时融入红色艺术元素,并在城市主办的大型活动中注重对红色主题的宣传。例如,七城会在南昌召开时提出“红色英雄城,绿色七城会”的口号,突出了红色主题和绿色人文景观的发展理念,塑造和加深了南昌的城市形象。其次,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突出红色艺术的表现主题,包括红色歌舞赛事的品牌化推广,红色绘画艺术作品市场的开发,红色艺术创意产品园区的建设等,突出南昌红色主题,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对南昌“英雄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注重网络平台的宣传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艺术节庆活动

城市形象的提升依赖于媒介的有效传播。塑造南昌城市形象,既要考虑红色文化底蕴,建立具有红色革命精神气质,富有朝气开放发展的南昌城市形象;同时还要注重信息媒介系统的应用,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对南昌城市形象进行推广,扩大社会影响。

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维护离不开新闻媒介的宣传,随着信息媒介技术的普及和更新,网络、微信等数字媒体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南昌城市形象,可利用现代化数字媒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南昌城市文化,加深人们对南昌城市的印象;通过媒介宣传吸引人才和经济投资,带动南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举办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艺术节是传播南昌英雄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在信息传播多元化、全球化、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现实语境下,城市形象对外传播需要借力于节事活动(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的助推。”[1]“节事活动是一个能够集中展示城市风貌、多层次传播城市信息的媒介,具有独特的传播效应。”[2]艺术节庆活动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与运用,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南昌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3 打造红色旅游专线,建立红色系列主题公园

以南昌为中心,加强与周边拥有红色旅游资源城市的合作,构建红色旅游服务网络,形成红色主题旅游专线,打造“绿色山水,红色文化”相融合的城市公园。

江西是革命老区,革命前辈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历史的脚印,有很多让后辈追忆的纪念圣地。这些地方自然环境优美,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以南昌为中心构建旅游服务网络,形成红色主题的旅游专线,可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红色文化,彰显南昌人民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现有公园风景优美,其多数是依山水资源而建,缺少明确的主题。结合南昌城市形象的发展和定位,可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建设系列主题公园,如“长征园”“将军园”“英雄事迹园”等。主题公园的建设既可满足人们休闲、健身、娱乐的需求,又可陈设红色艺术雕塑、绘画,组织红色歌舞演出活动等。通过欣赏红色艺术,不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还能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促进城市形象的建设和传播。

4 增强居民红色文化艺术情怀和素养,自觉维护南昌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形象的维护,需要依靠城市居民的城市文化认同和维护城市文化形象的自觉行动;城市居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是城市形象维护的重要支撑。“英雄城”的称号是市民的骄傲;父辈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南昌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人们总是自觉地维护这种精神。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孕育了南昌城市居民待人热情、吃苦耐劳、诚信无欺的社会氛围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无形力量。

“红色英雄城”是南昌的宣传口号,也是南昌城市精神的象征,w现着南昌人民的群体价值观和信仰。南昌的城市精神是南昌市民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建设和居民文化品位的导向,是全体市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指引。

居民是城市形象的推介者;居民素质是城市形象的综合反映,直接影响着外来者对南昌城市形象的印象和看法。因此,应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城市居民的红色文化素养,使其在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促进南昌英雄城市形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何国平,王瑞应.广州亚运会与广州城市形象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0(11).

[2] 李宗城.节事活动与城市形象传播[J].当代传播,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