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基础医学的内容

基础医学的内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5:32: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基础医学的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基础医学的内容

第1篇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会计基础内容整合

一、 教学做一体的涵义

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源于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教学活动上非常重视“做”,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以这种知行统一思想为基础,结合当前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逐渐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就是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应用

就基础会计课程而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模拟具体财务工作环境的实训室,教师根据企业一个期间内具体财务工作的工作过程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根据任务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根据工作任务,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融合进行,直观与抽象相辅相成,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而老师负责引导和答疑解惑。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对加强学生的会计专业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益处。

教学做一体模式下强调的是从做中学,“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与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应该体现从做中学,教师应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以此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种模式下就要求我们对教学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来组织。同时考虑到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了让学生对会计的基本工作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工作过程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以企业一个期间的会计工作进行的具体环节来进行安排。这和我们原来传统的理论为主的课程内容安排就产生很大的分歧。因此我们需要对原来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进行整合。

三、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整合

1、原有的基础会计课程是在理论为主的课程体系下进行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一般包括的教学内容有如下的几个方面:①概述:包括会计的概念和职能、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记账基础、会计核算方法等。②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式:包括六大会计要素、会计平衡式等。③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法: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试算平衡、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等。④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种类、基本内容、填制和审核、凭证的传递与保管等。⑤会计账簿: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对账和结账、错账更正方法、账簿使用规则等。⑥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企业筹集资金、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以及成本计算。⑦财产清查:财产清查的种类、范围、方法、清查结果的处理。⑧会计核算程序: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⑨财务会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

2、根据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根据财务工作在一个会计期间的各个工作环节,结合基础会计要达到的技能目标,对内容进行整合如下:①建账。主要内容:账簿的格式、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账簿的种类、设置方法和期初开立各类账户的各种操作等。②凭证填制与审核。主要内容:原始凭证的概念和分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借贷记账法下会计分录的编制、基本经济业务处理(含企业在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和经营成果结转过程中的基本业务)、记账凭证的概念和分类、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凭证的传递与保管等。③登帐。明细账登记(将账簿的登记规则、错账更正等内容融入其中)、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总分类账登记等。④财产清查。主要内容:财产清查的概念和范围,现金、银行存款、存货等财产清查的方法和结果的处理。⑤对账与结账。包括对账的内容和结账的方法。⑥报表的编制。主要内容:财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编制要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⑦对涉及的基础理论进行总结归纳(该部分内容在前边个部分中都有所体现):会计概念、会计假设、信息质量要求、记账基础、会计核算方法等。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上述的整合之后,在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选择或编制一套适合的实训资料来辅助完成教学。实训资料的内容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业务进行提炼编写。资料假设为一个企业在一个月份内所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的内容,包括期初资料、当月业务的相关凭证等资料、期末有关资料,根据资料内容,结合课程进度安排,组织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完成实训资料中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最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标,完成相应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在具体的业务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体现出业务的普遍性,又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还要全面。也就是说既要有日常最常见最普遍的业务,也要与课程讲授内容结合,体现出特殊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尽量选取难度不大的基本业务,又要尽量涵盖常见的各类经济业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会计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又能使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调动学生动手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不至让学生觉得课程难度太大。

在课程的组织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实训资料的工作情景布置学习任务,并通过适当的知识讲授引导学生,由学生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对教学实施过程的安排,可以看到,整个教学内容是按照实际工作中涉及到的几个具体工作环节进行展开的,针对工作中涉及到的不同工作任务、不同会计岗位职责分别安排工作任务,由学生去完成。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初接触会计这个学科对理论知识理解比较困难的特点,不再去进行专门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是将基础的理论和概念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并在业务处理中不断的去重复介绍相关理论,然后在完成一个期间的会计基本工作后,再对其中包含的基础理论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的经济业务更容易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含义,同时通过业务处理中多次的重复引入介绍,还有助于其举一反三,有助于将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最后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提炼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完成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的升华,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作者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第2篇

关键词:西医理论基础;内容整合;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31-02

《西医理论基础》主要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1]。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医学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等三方面内容。它是我校非医学专业如药学、制药工程、药剂、中药英语和药物营销等专业必修课的使用教材。以前使用的同类教材如《解剖生理学》中,解剖在前,生理在后,每一部分知识独立分布,并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教授,学生明显感觉到所学知识既不连贯,也不便于理解。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和教材研究基础上[2],我们创新性地把同一系统同一器官的解剖、组织和生理学知识整合在了一起。如消化系统中的胃,既有胃的解剖又有胃的组织学和生理的知识,把同一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整合在一起,并由同一教师讲授,这样学生明显体会到内容紧凑、易于理解、重点突出。下面我们就把使用《西医理论基础》教材前后的情况作一调查对比。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河南中医学院4年制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级学生219人,2010级学生233人。

2.调查方法。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采用问卷式随机调查,现场回收。共派发问卷452份,回收442份,有效问卷435份,其中2011级212份,2012级223份。总有效率为96.2%。二是统计期末考试成绩。

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软件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

二、结果

1.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学习体会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认为《西医理论基础》教材合理的人数多于2011级使用其他同类教材的人数,高出21.9%;,经过X2检验(X2=24.867),这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通过考试成绩分析:2012级学生考试成绩优于2011级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三、讨论

药学相关专业开设的《西医理论基础》课程只有90个学时,要在这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全部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应该使教材内容连贯、精练,把相关知识整合成一体,做到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同步学习[3]。学生对使用教材的评价是教材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4]。从上述的调查统计中发现,认为相关知识整合的《西医理论基础》内容量适中、编写合理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使用其他相关教材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其他相关教材中往往前一部分是解剖、组织形态知识,后一部分是生理内容,学完形态再学机能,老师授课容易,但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我们根据这些,创新性地把同一章节的解剖、组织和生理知识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可减少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材则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基础“范本”[5]。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进度,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好的教材有助于学生理解程度的提高。在对课程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与2011级相比,使用《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2012级学生选择“理解”的学生增加了19.6%,选择“一般”和“不理解”的下降了10.4%和9.2%。同时,本调查结果也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2011级提高了14.2%。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内容整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还能增加学习兴趣。药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西医理论基础》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为他们日后把药学与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奠定理论基础。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目的比2011级明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可使更多的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知道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另外,根据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发现80分以上的人数比例增加,由27.3%上升到44.4%;不及格的人数下降,5.2%降到2.7%;平均分由72.1提高到了81.9,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的内容整合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近几年把《西医理论基础》作为我校药学专业教科书的使用,得到了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赞誉,他们认为这本教材知识点紧凑、章节编写合理、便于理解。当然通过使用我们也发现了不足,如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删减,语言需要更简练和避免一些细节上的错误等。针对这些,我们目前又对《西医理论基础》进行了再版,使之更加精确完善,以便让更多的药学专业同学能学习到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游言文,高剑锋.西医理论基础[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2]廖亚利,黄卫春,云等.高等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改革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6):169-172.

[3]陈杰,彭东,陈禹.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30.

第3篇

 

1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转化医学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以及把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研究并进_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医学研究机制,即努力促进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和“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双向通道研究。它是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概念0,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这一名词&]。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的ZerhouniEA在NIH路线图计划(NIHroadmap)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目标08,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

 

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3。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_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晡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晡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3改善基础医学教学,培养转化医学人才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是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关键。在目前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与临床要求往往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基础医学理论教育和临床实际脱节的现状,不能适应医学改革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未来转化医学的发展。我们应依照转化医学发展规律,改革基础医学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环节,力求实现基础医学教学和转化医学教育目标的统一。基础和临床研究新发现和临床需求是创新的源泉,培养转化医学研究专门人才需要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注重创新研究能力和临床能力的共同培养,在加强基础医学教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互相沟通与交流基础上,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第4篇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第5篇

    1转化医学对提高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质量的影响

    当前我国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导致培养模式缺陷、培养动机不纯导致培养要求偏颇、培养方式僵化导致培养质量下降以及培养师资不足导致培养素质低下等现状[1]。以基础医学为主的学院式研究和以临床医学为主的临床研究共同构成了现有的医学研究格局,二者发展的速度不协调、方向不对称、缺乏合作,导致二者之间形成了“鸿沟”。

    我国八年制教育一定程度受两方面现象的影响,一方面,从事基础学习或研究人员着眼于数的多少、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对于其研究成果是否真正能应用于临床则表现为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临床研究人员由于忙于医疗实践,对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与进展也缺乏兴趣,这种缺乏互动交流的现象使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步伐变缓。临床医学八年制更加凸显医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将其按前后期断然分开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从而难以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如果利用转化医学的理念,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找到交汇部分,即实现在有限的时段中扩展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基础医学能力,改变原有为发表文章而做科研的动机。

    2以转化医学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改革

    2.1转化医学模式引导八年制医学生基础、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共同培养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培养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在基础学习阶段,对八年制学生进行科研启蒙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尽早在该阶段向学生渗透临床意识,是转化医学教育的重点教研方向之一。这对将来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医学科学家、发展未来的学术带头人和改进患者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南方医科大学在八年制医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中,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早期接受临床思维的启迪及培养。在相对枯燥乏味的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多内容却与当前科学前沿或热点问题密不可分。

    例如,生物化学课程中,向学生渗透当前分子生物学中热门的“基因”专题;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涉及到“组织工程”部分;在免疫学和遗传学课程中均提及目前国际最为热点的“干细胞”研究内容。将最新热点问题与基础医学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基础医学的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并且不再固守已有的教材知识,启发学生根据兴趣寻找更多的课外材料。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等及小组交流沟通,启发学生寻找热点专题中与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交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科研主题,准确、快速地检索相关英文文献,撰写综述,以加强对科研思维的早期培养[2]。

    2.2以转化医学模式拓展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创新性教学内容

    目前全国已有10余所高校开始招收八年制医学生,这些高校基本具有附属教学医院。承担八年制教学任务的教师多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临床医生。在此阶段,教师充当了执行转化医学的重要角色。Krajews-ki和Chandawarkar[3]提出,在住院医师教育和培训中,激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设计实验,把他们的发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随着转化医学理念与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制度的结合,教师更多的将引导八年制医学生效仿自身成为科研与临床的有机整体,使得临床八年制的培养更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二级学科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Schnapp等[4]认为,目前基础领域研究进展向临床转化一直不足且缓慢,为了改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相互作用和合作,他们创立了肺重症医学的急性肺损伤转化研究训练项目来弥补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训练的不足。通过学员选择基础或临床研究训练,辅以其他科目交叉训练。通过对比及分析训练前后学员文章发表率、研究领域合作率、转化焦点文章发表率等发现,经过转化医学研究训练项目培训的学员,其多学科合作、转化医学文章发表数量明显增长。从而得出此种培训项目能够加快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转化,提高对患者救治水平。

    医学生在学习临床二级学科的同时,教师随时可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各系统当中。以呼吸系统为例,对肺癌章节,在学生学习传统的诊断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领域涉及到的新科技。如当前热点之一是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清中寻找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实施转化医学策略,进而获得比以往更多、更精确的与癌症有关的分子通路知识和新的分子靶点。

    此外,让学生明确临床的生物样本可以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宝贵资源,成为转化医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临床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能由单一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把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结果转化为能提供临床实际应用的手段,需要有强大的、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设施和平台。加强转化医学领域的培训,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可能是未来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趋势。

    3八年制医学教育后续培养的思考

    目前我国转化医学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实践上正在成立各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探索将基础研究结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不仅在十年前即提出了转化医学发展路线图和将多个转化性研究项目用于转化型研究中心的建设,在医学领域支持转化医学的同时,也注重加强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出台相应的教育改革计划,出资改革博士教育,如衣阿华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ClinicianScientistTrainingProgram,CSTP)[5]。

    如果我国在高校构筑转化医学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平台,不但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还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转化医学倡导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基础与临床密切联合。这种模式可以为当前不同阶段的医学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枢纽。只有把基础医学结合于实际临床,才更能体现基础医学对临床的深远影响。同时,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事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具有转化理念和能力以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才能体现当前高端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当前随着学制越来越长、学历越来越高,基础教学不懂临床、临床又脱离基础的现象也越发明显。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转化医学模式,既能增强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及学生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理解,又为临床师生提供进入实验基地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

第6篇

一、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不足

1.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专业的划分也逐渐细化。基础医学,在当前已经被细分为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等诸多学科。不仅使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而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两者,也随着科目的不断细化,而逐渐分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细化划分的方式,虽然能在某一科目领域,深化教学效果。但在总体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方面讲,这种教学法,略显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科目的过细划分,导致课程内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大量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较多学习时间与精力,同时还因内容简略,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2.缺乏具有临床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综合性大学中,通常开设有各类医学专业。但这些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培养目标不同。临床医学,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医生,这是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选用在职医生,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导致当前各院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而造成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虽然在医学院毕业,但多数不具有在职医生的身份。如此一来,无法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影响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学的思路。

3.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

临床上所面对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储备的医学知识,未必能完全覆盖临床上各种变数。因此,在实际治疗当中,还会对医生的应变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提出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完全凸显,所以依旧没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无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完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浙江大学的改革方法。该校医学院,通过组合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以及解剖学、胚胎学和病例生理学六门学科,并加以集成后,成为单独的基础理论课。该课程的理论结构,与讲授方式,按照人体器官,作为脉络。遵循“宏观向微观递进、形态向功能递进、先阐述正常功能,再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先讲述疾病原因,而后再分析药物用法”的原则。改革之后,减少了85个学时,教材减少了155.4万字。从而精简并优化课程和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为了打通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之间的壁垒。美国密歇根大学也曾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校医学院,通过开设“妇女健康和解剖学”一课,将产科医学与解剖医学相结合,使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2.加深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为了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可采用提早让学生接觸临床、接触病人的方法。而加强外科手术学,以及局部解剖学等学科,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手术操作能力。

局部解剖学的掌握程度,在外科医生的职业素质中极为重要。只有对基础医学进行深入学习,并熟练掌握。才能在日后手术过程中,防止和减少各种手术并发症以及损伤等情况的出现。而外科手术学,则是对手术过程中,各种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通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授的一门学科。

北大医学院,则将这两门课程,加以组合。对各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向学生们提早介绍。在授课过程中,并不局限在课本内,而采取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由该领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为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学生记忆,改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好主动性。

3.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主导。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引出,并加以串联。首先提出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建立假设。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在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处理方法的记忆程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面对各种疾病时,都有着较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此外,还应针对课程内容,采取研究性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带动学生思路。而学生间,则进行分组,并采取团结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处理医学问题时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能力。使临床学科与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程度大大加深,从多方面,提升学生能力。

三、总结

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专业具有指导作用,是每个医生所必须掌握的,也是继续深造、终生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完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选择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李竺

参考文献: 

[1]对留学生局部解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 吴洪海,吴庚华,杨林,朱永泽.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06) 

[2]长学制医学基础课程中部分教材内容重复度与教育教学研究[J]. 洪敏,刘剑凯,程丕显.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08) 

第7篇

关键词:转化医学;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

随着中医学人才要求的提高。承担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研究是涉及临床医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和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实践学科[1],临床研究实践也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基本手段,是推进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临床研究是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医疗技术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蓬勃发展,但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现在的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医学院校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临床研究相关知识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临床研究实践机会较少,当前对临床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仍难以满足转化医学发展的需求等[2]。

在这种形势之下,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它为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是一个新兴概念,它是指借助一系列医学新知识,将从实验室产生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直接导向临床医疗应用,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它遵循循证医学和"以患者为中心""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知识的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快速高效转化临床且及时反馈,为防治和诊疗疾病提供新策略[3]。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基础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最后将科研成果投入到临床实践应用中去,最终以提高医疗水平。因此,培养既能进行基础研究又能治病,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提出医学问题和研究方案设计的能力

发展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要加快转化速度,就必须要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 再根据现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临床研究加快基础医学成果的临床转化速度。而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通常会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非医学知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则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提出医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4]。而这两种能力至少需要两种基本技能:文献阅读技能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只有经常跟踪医学文献,了解最新医学科研进展,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任何严谨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均要考虑在研究过程的中各类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方案的设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

2强化医学和非医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通常情况下,临床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课,如统计学等非医学类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是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养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非医学类基础课的培养,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5]。我院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为了培养综合高素质的临床工作者,会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DME等课程,以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为临床医生顺利开展临床研究的提供保障。

3参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提高临床研究设计和组织能力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作为研究项目发起人的临床研究项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专业水平较高的临床医生自行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IIT项目可以启发其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研究方向的思路,拓宽研究视野。任何临床研究项目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各研究型的医疗机构开展的IIT研究项目越来越多, 为临床研究生参与IIT研究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6]。

转化医学的兴起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化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求[7]。而以转化医学为指导,以科研课题为契机的培养模式也成为新时期提高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仕勇,杨辉.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

[2]刘冉冉,雷聪,王金芳.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

[3]姜波.转化医学-需要积极关注的新领域[J].新疆医学,2010,40(12).

[4]展玉涛.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08,22(5).

[5]秦彦文.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 ,2012,9(4).

第8篇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教育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根据目前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现状可看出,仍然有大部分的高职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他们过分关注单学科的知识点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最终致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学科之间衔接存在较大缝隙。但是在医教协同模式下开展基础医学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逐渐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基于此,针对医教协同模式下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展开以下分析。

一、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设置待完善。纵观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现状可看出,其课程内容大多继承了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侧重于单学科发展,只是单纯依据基础医学学科分类内容开展教学,比如: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等,因其科目之间存在独立性和系统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此外,相比较国外的医学教育而言,国外在医学教育中增添了很多实践环节,但是我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增添临床实践环节,存有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对此,根据目前教学形势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模式,但并不是完全依照已有的医学知识体系开展教学,而是应当充分结合国内医学教学模式,进行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进而帮助医学课程教师开展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待加强。现如今,大部分教师都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指导的重要性,学生长时间处于枯燥且乏味的理论教学中。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理论教学和实际相脱节,因所授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存在较大差异,衔接性不强,促使学生后期学习临床知识时无法有效衔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

(三)系统化水平待提升。在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中,一般都会根据形态与结构把实验课程的设置划分成为:生物学实验、形态实验和功能实验三大点,虽然能让学生掌握充足知识内容,但是这种形式存在的问题,就是每个都注重强调自身的独立性,没能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最终致使教学整体的系统化水平低,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医教协同模式下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途径

基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对医教协同模式下的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途径,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其内容包含: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教学内容;搭建实验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印象;拓展理论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素养等。

(一)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教学内容

医学教师要想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科之前的约束界限,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对现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组、整合,通过整合教学内容的方式,彰显出知识的整体性,并提高学生的临床应用水平和能力。针对教学课程整合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整合解剖学、病理学和组织学等知识点内容,进行创建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借助此方式开展教学,不仅能充分体现基础医学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还能让其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特征,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通过整合基础医学的教学内容和改变课程的授课方式,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也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教学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搭建实验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印象

众所周知,在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作为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实验教学还是临床教学中的后期重要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因此,这就需要高职教师对搭建实验教学体系加大重视,通过搭建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教学的方式,其中包含生理机能观察和正常形态观察等实验,让学生针对相关内容展开深入探究。

(三)拓展理论课堂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教师在实際的础医学教学过程时,要善于采用多种模式对学生开展教学。基础医学的课程设计最好能建立在实际临床治疗上,然后在对现有的课程教学进行拓展,促使学生更早的接触临床治疗过程,从而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而且对现有课程进行适当拓展,既能让学生的独立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又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不仅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还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