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方法和途径

德育方法和途径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2 15:32:45

德育方法和途径

德育方法和途径第1篇

关键词:管理网络;队伍建设;德育评价;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结合多年德育工作的实践,就小学实施德育的方法和有效途径谈几点体会。

一、健全德育管理网络,落实德育目标任务

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发展大局,学校必须确定以德育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完善以“校长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管理网络。要根据学校实际合理确定德育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方案,详细具体安排德育工作。要加强德育工作督促检查,建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促进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我校确定了“追求真善美,培育有智慧、明是非的阳光学子”的育人理念,提出“以真求真、以善扬善、以美育美、以爱育爱”的落实路径和措施。在全校开展“真善美在课堂、在校园、在校外,真善美在语言、在行动、在礼仪,真善美在教师、在学生、在家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系列活动。从“弯腰捡起一片纸”“随手拧紧水龙头”“不闯红灯文明行”“在家我做小帮手”等细节入手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基础

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的德育工作队伍。班主任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能组织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德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我们的做法:(1)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如开展“读书点亮智慧人生”“放飞心灵,成就梦想”等为主题的班会课观摩,让班主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开展思品课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每学期我们都安排1~3节思品课的观摩教学,组织班主任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模式。(3)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每学年除有计划地送部分班主任参加外地培训外,学校政教处还按月开展班主任培训,培训做到月月有主题、有点评和反馈、有实效。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教育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奠定了基础。

三、实施德育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长春52中开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平台,对学生实施德育评价:(1)引入学生标志性发展评定卡评价、班级捆绑100分评价、课堂优化评价、等级评价和积分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每种评价方法都注重及时性和激励性。等级与积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更有实效。(2)改变了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从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实践与操作素养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3)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4)学期末通过评价平台,对所有学生一学期来的思想表现形成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等级,并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予以通报。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系统的引入,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学生德育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进,提高了德育评价的实效性。

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升华

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德育多元化

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生源复杂,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混杂,还有外地来做生意、打工者的子女,也有父母都不在身边在校外公寓寄宿的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仅靠一两节品德课教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立了心理辅导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点针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家庭以及公寓寄宿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品行。

参考文献:

[1]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德育方法和途径第2篇

网络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

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单纯理论教学以及专业技能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全能型人才已成为社会的主要需求。为此,必须注重对人格的培养,即思想品德教育。国外学者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对常规道德教育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与积累提出反对意见,提倡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以及对社会的判断能力,增强自身为人处世能力。而语文教学具备极强的人文特点以及感染力,是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逐渐普及,常规教学方式显然已无法满足社会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为此,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必须注重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网络语文教学中。

1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为日常教学的基础。早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内已经明确表示,德育教育需要确立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旨在提升群众精神文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在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产生更加深入认识,了解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增加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方法

在信息技术不断渗透的情况下,语文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具备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将各类特色活动运用于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感受到网络语文教育的魅力,同时感受到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作用与其在社会中的适用性。具体来讲,立足于网络教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层面出发。

2.1学校需为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提供基本环境

首先,需要建立开放性网络图书阅览室。结合学校学生组成特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配备对应课堂参考书籍。并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增加对应课外书籍,增加其对知识获取的积极性。同时,各个教室需为网络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硬件条件,包括投影仪、电脑、扩音器等。同时需要注重对数字图书馆进行完善。当前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有对应的数字图书馆,但各个学校间数字图书馆尚未建立起数据分享的关系,不便于学生对各类资料进行查询,尤其针对部分典藏版图书。通过这一途径,可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其想了解的文化,起到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

2.2对教学课件的设计进行改进

以往教学课件,仅仅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梳理,显然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该类教学课件已与学生需求脱轨,更无法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网路教学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元素,大量文学作品可借助内容丰富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加以展现,降低常规语文教学中枯燥感,可起到培养学生感性认知能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将自身投身于教学内容中,调动视、听等感官。使得学生在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性的熏陶,实现对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2.3推进网络文化发展,营造网络教育环境

以网络为主要平台,教师需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要求语文老师在校园网页上建立自身文化园地,主要对课堂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此外,为学生及时推荐部分优秀文章、期刊等,使学生随时的都能受到文学文化的影响。同时,可增设BBS等个性化分享平台,鼓励学生将自身日常所见所感通过网络进行直观表达,或者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借此不仅可增强学生自身表达能力,更能帮助教师对学生思想动向,关注重点进行了解,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生特点。

2.4创新语文教学质量的考核方式

传统教学中,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仅采用考试的方式且以主观性题目为主。导致大部分学生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性。为此,在网络语文教学中需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完善,改变以主观性题目为主的试卷形式,可采用以非主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身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看法。借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程考核的过程中,实现综合教学。

3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其中德育为主,其发挥着对自身才能的调节作用,更是精神灵魂的指导。当前,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进行德育渗透可侧重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3.1实现有意渗透

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以时间与方式作为支撑,讲求润物无声的方式,从侧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其探索能力。从对网络环境中各类事物的判断中,增加其理性认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网络教学中,老师需要将各类网络设备优势利用起来,借助庞大的网络数据库,选择具有针对性且学生容易接受的德育材料,于课内外进行直接渗透。比如,在2008年抗震救灾之后,浮现出大量英雄事迹以及无私奉献人物,在教学中,可为学生播放对应视频资料,并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身看法,学习模范人物的精神。此外,在进行课本教学时,同样需要对课文中的德育教学进行挖掘,因语文课文具有多样性,使得德育渗透的方式与内容同样具备丰富性,可从不同方面实现对学生人身价值观、社会道德感、审美感等进行培养。

例如在讲解《荆轲刺秦》过程中,可借助网络视频资料或者历史讲解类节目,将学生带入到故事的场景中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荆轲的勇敢与大无畏的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对文字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讲,老师需要借助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将德育教学具体化,在日常讲解中到达德育渗透的目的。从李白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感知自尊、自强等重要性。

3.2实现对德育的有机渗透

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见血需要与其它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首先,面对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进行教学中,需要将语文与各个行业发展相接轨,借助各个领域类领航人物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得懂得培养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需避免一味遵循课本教学,可适当开设“名人演讲”等观赏性课堂,或者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邀请部分学者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充分吸取精神营养。然后,需要对校内网上活动进行丰富,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猜题。结合当代学生多表现为张扬、积极乐观的特点,可采用有奖参与制的方式,鼓励其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身见解,在参与中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3.3实现对德育教育的无形渗透

首先,老师需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多多关注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在日常教学中发表自身看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在学习期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与老师在进行接触,因此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存在很大的影响。此外,老师需对学生日常所关注的话题加以了解,与学生存在共同语言,在进行交流中以自身正确且全面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免学生走向思维的误区。然后,需要将网络教育与常规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当前,网络世界信息来源广泛,部分学生对社会尚缺乏认识,无法对网络信息的真伪进行有效判断。在网络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侧重对学生判断能力进行培养。在网络教学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学的学习,为其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

4总结

面对社会对综合性实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更强。结合当代实际情况,语文教学更需要以网络为主要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其在信息时代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对常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增加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以及体会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昌菊.高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67-168.

[2]黄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2):26-26.

[3]刘素青.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小作家选刊,2016(11):9-10.

[4]王萍.浅谈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1):14-14.

德育方法和途径第3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 问题 方法和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由此可知,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深入调查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农村公办学校,地处银滩,学校面对的大部分学生是渔民子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外来农民工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指导与城区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较差。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习惯养成状况,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校以日常行为为突破口,对学生习惯养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中发现有63.9%的学生看到地上的纸屑不能主动拣起来;66%的学生做不到主动给儿童与老人让座;57.5%的学生不能在家经常参加家务劳动;60%左右的学生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进行订正与反思;58%学生课堂听课质量不高; 5.2%的学生不主动与教师问候,不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19.5%的学生不能及时制止不良现象。

二、探索农村学校养成教育可持续发展且颇具成效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领导,全员参与

根据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全体领导和老师们作了认真的分析。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养成教育活动方案,明确了各部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职责,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参与中学生养成教育活动的观念,把养成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动态、静态环境,促进安全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2.抓常规教育,强化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健全值日检查和班级评比考核制度,每周列出行规教育的重点,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监督、检查、记载,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这增大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也督促学生找出个人、班级集体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不足,强化学生卫生、保洁、学习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逐步将学生外化的行为转变为内动的驱力。

3.组织开展各类文明教育活动,激励文明行为养成

⑴各班出一期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同学们精心选材、细心编排,为班级献上了高质量的黑板报,使各班级都成为养成教育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为营造现代化绿色校园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出了贡献。

⑵利用班会课时间,各班组织开展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虽然各班大致的流程都大同小异,一般有小品表演、故事讲解、情景再现、视频播放、学生讨论、小组抢答、班主任总结等,场面热闹,气氛热烈,掀起了阵阵热潮,但同时整个场面又文明有序,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一定能促成同学们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⑶举行了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礼仪大赛。表演大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表演形式有小品、相声、礼仪表演、诵读等,体现了文明礼仪的主题,让学生深受教育和启发。

此外,利用广播、国旗下讲话,举行“文明礼仪伴我行”启动仪式和签字仪式等加强宣传,营造了氛围。还开展班容班貌评比活动,每个教室都贴上校园文明行为“十讲”和“十不准”,让学生时刻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健康心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着装得体,衣着整洁;谈吐举止文明,使用礼貌用语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化学校德育工作,把校园真正建设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生活的乐园。

4.家校联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需要从落实家庭教育常规入手,从家长自身做起。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与学生家庭普访制度,使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联系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联系手册》《学生成长手册》的填写,让家长每天与教师有沟通,哪怕是对学生作业情况的简单签名、检查与说明,及时了解、交流学生基本情况,对家庭教育进行必要的指导,真正让家庭教育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开展养成教育教育活动是“以德促教,以教辅德,和谐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能得到培养,学习效果能得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全面提高,学校自身也能得到发展。所以,作为教育的阵地,学校还应一如既往,扎扎实实地抓养成教育,使德育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曾庆春主编:《跟随榜样成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丁琦:《规范养成教育塑造文明学生》,华兴时报,2009.

德育方法和途径第4篇

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德育方法和途径第5篇

关键词 公路养护 教学过程 德育渗透

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重建设、轻养护”仍是现阶段公路管理中的一个弊端,这种弊端严重的影响了公路的长远发展,缩短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德育教育是现阶段中职学校的一个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性,让德育不久久是一门基础课,而是专业课中的一种渗透,让学生立足就业的基础之上,对德育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从而为社会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德育渗透的机制和现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也就是说老师的职责是为学生传播知识、教书育人,从很早以前中国就以学堂作为先生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发展至今演变为学校,在课堂中达道教书育人的目的。德育渗透的机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的各要素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吸收,这种机制要求老师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充分领悟。在现阶段德育教育的开展在基础课中比较广泛,比如语文,近年来由于中职学生素质的变化,德育课应该在各行各业中渗透,以此来提高全民素质。

2公路养护技术专业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2.1现阶段国内养护工作现状

公路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病害,小到裂缝大到塌方,这些病害的原因总体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自然灾害的影响,二是行车碾压的作用,三是养护不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车一组的增加,交通运输量增大,对公路网的需求量变大,伴随而来的还有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我国早期公路已经进入到大中修阶段,对施工人员技术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该专业进行德育渗透很有必要。

2.2中职学生的特殊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张,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完高中,将来能够考取一个好大学,很多中职学校都面临招生问题。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参差不齐,涌进大批的“淘汰生”。学生存在很多不好的坏习惯,比如说:打架、斗殴、吸烟、喝酒、不尊重老师等等。就业以后,也会因为素质低,没责任心而被辞退。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迫在眉睫。

3公路养护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3.1采用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国内外典型案例,案例主要说明在养护工作中,从项目经理、总工乃至施工员,由于自身道德意识薄弱,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收取回扣、不按规定知道施工所引发后续一系列不好的后果,小到公路使用寿命降低,大到出现交通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利用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价值观念的结合来感染学生,通过同学们分享体会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德育在整个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不管是企业和个人德育是立身之本。

3.2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感染引导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图片和视频,让施工工艺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事实为学生答疑解惑,在讲解每一部分知识时,把德育渗透到专业知识中,这样的话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强化思想上的认识,例如,裂缝的维修与养护中,虽然裂缝是小病害,但是不经过及时的养护维修,有可能发展成坑槽、松散、塌方等病害,作为工作人员如果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没有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3.3任务驱动和项目讨论法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组,老师向学生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任务分解,小组下达任务,任务完成之后,进行测评、互评、自评,把德育精神渗透到任务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达道知识和情感的共鸣。例如讲解裂缝养护维修中,可以进行知识讲解,根据裂缝的宽度分为三种,每个小组处理一种裂缝,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对裂缝进行维修和养护,包括材料的选购,施工工艺的选择,秉着质量为先的原则进行维修。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增加自信心。

德育方法和途径第6篇

由于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可以制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长远目标,并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但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人本位,在个人和社会发生矛盾时,往往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彰显个体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德育教育内容选择标准的差异。中国在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上坚持中央集权,由政府颁行标准化的统一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指定统一的教材、大纲、参考书,这样就突出了学校德育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美国学校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而美国一直以来就没有统一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任由各州制定,内容趋多样化。因此,美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公民教育、法治教育和所谓人类共同价值观教育等。

二、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施途径的比较

(一)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施途径的共性

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决定了实施效果,尽管在中美两国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及内涵上有较大的区别,但其实施途径是有共性的。第一,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教育。中国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学校德育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的,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教育。美国学校也开设独立的德育教育课程,主要讲授讲授基本的道德准则,向学生宣讲正义、宗教和自由及职业道德与团队教育。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生活都渗透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中国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等、及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实习等,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等,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美国的校园生活也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其主要包括内容广泛社团活动和丰富多样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社会交往、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自立、自信、开朗的性格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途径的差异

德育方法和途径第7篇

然而,德育本身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因为它是专门影响学生心灵世界的事业,又受着众多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也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特别是当前社会正在转型期,社会生活发生着急速的多层面、多侧面的变迁,德育受到了文化和价值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学校德育的要求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中小学德育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也出现了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德育定位的认识点存在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可以脱离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的整体生活。使学校的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使德育脱离活生生的人际交往,学生缺乏实际的道德体验,对德育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在具体落实中大打折扣,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多年,但不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出现了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二是在德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在德育的价值取向上出现过多地强调传递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基础德性、品格的培养。往往是过多地要求学生被动听从、盲目服从,限制了学生对生活中各种道德关系的敏感性,容易形成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把口头的道德言说与自己的生活行为分离的双重人格。三是在德育实践中缺乏实效性。一些学校德育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学校开展的一些教育活动目标目的性不明确,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组织的活动缺乏吸引力。一些活动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缺乏创新,留于形式。四是对德育工作的评价软化、弱化。

要尽快解决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构建有魅力的德育,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入手,大胆探索,变革思路,创新方法。

一是要更新观念,树立德育的新理念。即树立生活的德育观,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生活的德育,树立生态德育理念。树立关怀的德育理念。教育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树立智慧的德育理念。

二是要创新思路,实现“4个转变”。即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实现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的转变,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的转变。

三是要拓宽途径,改革教育方法,要继承传统的经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如说理疏导、模样示范式、情感陶冶式、品德实践式等。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应结合实际需要,根据每种途径和方法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

四是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要做到多种途径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各种途径和方法能否得到实现,则主要取决于教育者能否根据学校德育的具体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德育变量灵活机动地选择使用。

德育方法和途径第8篇

[关键词]德育;整合;德育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28-03

德育要素是指构成德育活动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德育主体、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途径等。现代德育仅靠单一要素或各要素处于松散状态就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整合德育要素,发挥德育要素功能,德育才具活力。德育要素整合就是将各种德育因素有机组合成整体,使其系统化,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最佳教育力。

一、德育主体的“集合”

学校德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德育主体的“集合”,就是对德育主体进行优化组合,组成各层教育体,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格局。

1.德育主体的“教育集”构成

从学校整体考虑,教师主体可“集合”成决策体、辅助体和实施体三个教育集。决策体有:党委决策层,负责德育方案制定;学生处、教务处是执行层,负责德育方案的执行与实施。实施体由学科教师、班主任、团委、学生会组成,负责德育方案的具体落实与德育效果评价,其中学科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班主任组织班级德育,团委、学生会开拓活动、实践德育。政工、行政人员和教辅、后勤人员集合为辅助体,负责将德育方案落实在日常工作、生活各环节。其中政工人员进行舆论育人,行政人员开展管理育人,教辅、后勤人员实行服务育人。

学生主体“集合”为基础体、活动体和补充体三个教育集。基础体由班级构成,实施班级德育;活动体由学生会、团委组成,实施活动德育;补充体由学生社团、实践小组、志愿者小队等结成,实施实践德育。三个教育集有序开展德育活动,学生自我教育丰富多彩。

2.德育主体“集合”的德育实践意义

教育构成“教育集”模式,德育形成了责任明确、相互补位、协同育人的格局,为“全员德育”实施奠定了基础。“全员德育”的理论研究已很深,实践也很丰富。限于篇幅,笔者仅强调两点。

一是“全员德育”要充分发挥教师影响力。教师影响力是教师与学生交往所体现的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它由权力性影响力即教师地位职务和资历年龄优势与非权力性影响力即由教师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等产生的影响力所组成。德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尽量给学生以积极的、说理的、健康的、有启迪的影响。也就是说,要以诱发学生内因为根本,因为各种德育因素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内化,才能变成经验、形成能力、成为稳定心理特征而上升为素质。

二是“全员德育”要有效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首先是课内教育与活动要凸现主体陛,使其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引发思考、训练能力、自主发展的过程;其次是课外教育与活动突出学生自主性,使其成为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参与、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目标的“聚合”

德育目标是德育过程培育的学生品德规格。德育目标“聚合”是将德育目标结成“目标链”而成体系,以有效发挥德育目标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1.德育目标“聚合”成体系

总体上说,德育目标有纵向和横向结构系统。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构成纵向结构系统,总目标和分目标构成横向结构系统。而德育抽象与具体目标、理想与行为目标、群体与个体目标则分别贯穿在纵、横目标群中,由此构成一个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内部有序组合的德育目标结构体系。

从培养规格角度看,德育横向目标群由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目标构成。其中,政治素质目标是根本,思想素质目标是导向,道德素质目标是核心。德育纵向目标群由学段(或年级)目标组成,它们相互衔接,逐渐递进提升。而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目标则贯穿在纵、横目标群中,构成学生的品德规格。

2.德育目标“聚合”对德育实践的启发

以往德育在德育目标操作上存在着否认宏观整体目标和漠视微观具体目标两种偏向,导致德育目标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相分离,德育实践目标缺失与错位,德育效果低下。德育目标“聚合”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发挥德育目标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一是实施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管理是将德育目标素质化和主体化,其核心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转化。如远期目标近期化,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抽象目标具体化,以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理想目标行为化,以连接学生生活和行为;群体目标个体化,以立足学生实际需要。

二是实施德育目标方法。德育目标方法指运用具有刺激性的目标因素来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其本质就是运用目标的激励作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德育目标显现“导向性”。制定德育目标不迁就不降低要求;引导学生参与,增强学生义务感;当目标受阻时,指导学生客观分析原因,修正目标。其次德育目标具“操作性”。德育目司咛迕魅罚易于实际操作,使之成为学生的真正追求;德育目标既有一定难度,通过努力又能够实现。

三、德育内容的“融合”

德育内容是用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直接体现德育方向和培养规格。德育内容“融合”就是使德育内容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融合性的体系。

1.德育内容“融合”方式

从整体性角度看,中小学德育是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四种教育。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为基础,法纪教育是保障。四种教育形成了相互融通的内容整体,共同作用于“教会做人”德育目的。

从层次性角度看,德育的思想、政治、道德、法纪教育是内容层次分明的结构系统:第一内容层是基础文明与基础品质教育,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基础;第二内容层是职业文明与公民品质教育,为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公民打基础;第三内容层是主流文明与政治品质教育,为学生成为优秀公民奠定基础。

从结构角度看,德育内容虽然随社会变化而发展,但德育内容内部却有相对稳定的道德观、政治观和历史观三要素构成“内容结构”。德育实践中,教育或从政治观,或道德观,或历史观某一要素开始。

从融合角度看,德育主旋律融入时代气息,使主旋律教育更具新意;传统德育内容融于现代,使德育内容具有时代性;国际德育内容融于民族,逐步创造人类共同的先进道德。

2.德育内容“融合”给德育实践的意义

“融合”的德育内容构成了类型独特、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体系,十分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升。德育内容整体性的实践要求:不断拓宽富有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如创新意识、生态道德、合作精神、心理素质、终身学习观、科学价值观、信息道德观、经济伦理观等都是现代德育拓展的内容。

德育内容结构化的实践要求: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德育内容侧重不同。社会稳定阶段以道德观教育为重心,社会不稳定阶段以政治观教育为主体,这是德育社会体现。学生成长不同阶段德育内容侧重不同。少年期道德观教育居主导地位,青年期德育重点是政治观教育,成年人历史观教育成为主导方面,这是德育个体的有效发挥。

德育内容层次性的实践要求是:德育内容“适度”是增强学生接受性的前提,德育内容把准“基本”是获得德育实效的要求,德育实践因材施教是德育成效的关键。

德育内容融合化的实践要求是:将科技道德、生态道德、经济伦理、网络伦理、合作精神教育融入主旋律。

四、德育方法的“综合”

德育方法是实施德育活动各种方式与手段的综合。德育既要解决学生懂与不懂问题,更要深入解决其信与不信问题,这是德育独特性。

1.德育方法“综合”的结构

一是对方法结构层次作“综合”,总体把握德育有原则方法、方法论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适用对象把握德育有群体教育、个体教育和自我教育三类方法;素质培养把握德育有知识教育、情感激发、意志锤炼、信念形成和行为养成方法等。二是对德育方法构成要素作“综合”,有德育思想方法与活动方法、德育施教方法与测评方法、德育内容型方法与过程型方法三类。三是对德育方法构成体系作“综合”,德育过程方法体系由思想品德信息获取、信息分析、教育决策、教育实施、教育检查、教育调节和教育总结方法构成。德育要素方法体系由德育主体教育法、客体教育法、环境优化法、信息传播法构成。德育内容方法体系由思想、政治、道德、法制教育法构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由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教育法构成。德育层次方法体系由德育哲学、德育原则、德育具体方法组成。德育对象方法体系包括德育群体、个体和自我教育方法构成。

2.德育方法“综合”对德育实践作用

德育方法“综合”构成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方法系统,这对德育主体践行德育提出了很高素质要求。德育是培养人品德的活动,教育方法只有同教育者人格相结合才能发挥功效;德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而德育方法针对性又特别强,运用主体要有很强的选择能力才能因材施教。德育方法“综合”对德育实践指导意义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发挥德育方法的效能。德育方法效能的有效发挥在于:一方面思想方法与活动方法一致、施教方法与测评方法吻合、内容型方法与过程型方法融合。另一方面是教师整体转变德育方法观,不断创新启发法、务实法、自教法、适度法、身教法、内化法,以真正解决学生信与不信问题。

二要运用“发展性”自教方法。以往德育的自我教育方法过多地运用了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类“约束性”方法,学生主体性受到压抑。倡导“发展性”自我教育即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理想人格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要引入思想调节方法。思想调节或称心理调节,是以师生双向交流为主,随时随机进行的对学生个体思想的疏通活动。教师对学生个体特殊思想问题运用特殊方法给予及时疏通为“他调”,其方法有个别交谈、热情关怀、情感渗透、因势利导、和风细雨等;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来达到思想情绪的适时调整叫“自调”,其方法有自我观察、分析、说服、规劝、批评、克制、惩罚、赞许、鼓励、总结等。

五、德育过程的“并合”

德育过程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流程。德育之所以要重视过程“并合”,是因为没有科学的德育过程就没有德育的科学性,德育效果总是寓于德育过程中,只有德育过程的不断积累学生才能形成良好品德。

1.德育过程结构体现完整性

整体上德育过程由教育影响学生、学生接受影响、学生心理运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四个具体过程构成。从德育实践要素看,德育过程由主体、客体、中介和环体四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告诉我们,德育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过程。其德育实践意义在于促使外在教化和内在省悟有机结合。如增强德育的生活性能使外在引导与内在约束、自律与他律有效结合;教育遵循个体道德素质发展规律能加快他律走向自律、盲目走向自觉。

2.德育过程A段体现有序性

微观上德育过程由问题与准备、沟通与启发、转化与提高、解决与评价四阶段组成,其有机性体现为各阶段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循序渐进。

德育过程阶段的有序性告诉我们,师生交流是一个双向沟通过程。其德育实践意义在于推行心理自由式德育,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师生思想碰撞,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体验,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3.德育过程环节体现教育性

动态上德育过程的“教育性”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三环节显现。晓之以理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环节,动之以情是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关键环节,导之以行是学生知行统一的关键环节。

德育过程环节教育性告诉我们,学生品德形成是在知、情、信、意、行各要素发展方向不断地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运动过程。其德育实践意义在于以培养学生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为德育落脚点。其途径有发挥教师的身教性,深入学生生活中指导,以合理制度为依托、规范思维与规范行为相结合。

六、德育途径的“组合”

学校德育课程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而显性课程又有直接课程与间接课程两种形式,由此构成了德育直接课程、间接课程和潜在课程三种途径。德育是直接、间接和潜在途径综合起作用,共同推动其整体功能的发挥。

1.德育直接途径――思想政治课功能挖掘。德育直接课程指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课,如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道德课等,是一种通过直接课堂教学来实现德育目标的德育途径。

德育直接途径挖掘的德育实践意义是:有效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其中,求真是德育直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取向,求善是德育直接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取向,求美是德育直接课程教学的艺术性取向。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价值取向,实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才能完成德育直接课程的使命。

2.德育间接途径――学科引发、活动感化的组合。德育间接途径主要指以学科教学和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德育活动,它通过各学科课堂引发和活动感化来达到德育目标。

德育间接途径组合的德育实践意义是:以学科德育为学校最经常、最基本、最丰富的“育人工程”。学科教学中以内容、方法、情境与学生思想品质、意志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结,引发学生去思、去悟而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