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2 09:38:09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第1篇

关键词:江苏省;无锡市;智慧旅游;城市

一、引言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运营的一种新模式,是游客市场需求与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和新趋势,既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又是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化服务业的战略选择。因此,智慧旅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省是智慧旅游概念的发源地,全省旅游系统以及相关各方面对智慧旅游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

二、无锡市发展智慧旅游优势分析

1.科技与人才支撑强大

2015年江苏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5%,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信息产业的四分之一以上,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科技发展研究评价中保持全国首位。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物联网建设加快推进,无锡的“感知中国”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在全国领先,为智慧旅游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江苏高校和科研单位众多,两院院士数量居全国第一,为智慧旅游提供了人才支撑。

2.旅游网络体系发达

江苏省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多语种旅游网站集群及手机网站,建立了导游管理、旅游统计等业务管理平台,建成了江苏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旅游咨询中心网点。这些都为无锡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网络体系的支撑。同时,无锡旅游部门积极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通讯运营商开展合作,探索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发展的新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无锡灵山景区与无锡移动签署4G智慧旅游合作协议。双方借助4G网络优势,围绕“吃、住、游、乐、管”等开展合作,打造数字化的灵山景区,提升景区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快无锡“智慧旅游”建设的进程。无锡移动长期致力于以高速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依托便携的智能终端,从视频监控、系统集成、呼叫中心、工作手机等各个应用层面,开发出导游通、旅游车辆配载系统和安全信息服务系统等应用,全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导游通系统可实现导游带队及审批的电子化管理、二维码签到和景区自助导游等功能;旅游车辆配载系统和安全信息服务系统,通过GPS定位、远程视频监控、音频监听和对讲,对旅游客运车辆的实时监测、调度指挥、人员车辆管理等,提高旅游车辆的安全系数。此外,无锡移动还为荡口古镇搭建景区管理系统集成平台和数据库,整合安防监控、客源分析、自动语音和人工广播、停车场管理等多项功能,为景区提供智能化的游客管理和停车管理,让景区的安全管理更加智能、高效。

3.旅游网络经营发展迅猛

据统计,无锡旅游企业中,已经自主建设网站或者在国内著名网站开设网页的达到一半以上。这些企业旅游的网站建设,开启了网络经营的步伐,这也使得无锡智慧旅游发展迈入而来一个新的台阶。

三、无锡市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无锡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一直走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前面,近年来已取得不小的进展。近年来,无锡市智慧旅游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先后建设了手机客户端、一站式服务平台、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平台、数据处理中心、客源分析系统、无锡旅游APP群、二维码投放以及百度城市百科等一系列项目,不少项目已经在智慧旅游的实际应用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无锡智慧旅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智慧营销体系

(1)与专业网络媒体的合作

无锡市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与专业网络媒体开展合作。如与蚂蜂窝合作,进行休闲游记的征集制作与推广;与百度合作,对无锡旅游资讯进行全方位推广,推广智慧旅游的成果;与360合作,通过与360搜索引擎对无锡重点旅游休闲片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增强了无锡重点旅游休闲片区的网络曝光度,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2)自媒体营销体系构建

在自媒体营销建设方面,无锡市重点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①官方微博运营。通过运营,打造以微博为新型社会化管理的宣传平台,进一步宣传无锡旅游的形象。②官方微信运营。先后建设“无锡市旅游局”微信订阅号和“微游无锡”微信服务号两个微信平台,取得了较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

2.智慧旅游数据处理平台建设

无锡市建成了旅游企业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无锡大数据中心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游客行为分析系统等工作,搭建了相对完善的智慧旅游数据处理平台。

3.手机智能导览分析系统建设

为更好地对外地游客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无锡市旅游局组织开发了手机智能导航分析系统。该系统把数据处理中心和游客相关的实用数据推送出去,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伴随旅游服务,为游客提供全面、准确和及时的旅游信息。

四、无锡市智慧旅游发展策略

1.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智慧旅游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锡市旅游系统要抓紧时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有利于智慧旅游信息资源整合的良好环境。发挥政府在建立智慧旅游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上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按照统一的信息资源分类的方法和元数据的规范,建立智慧旅游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为各级旅游政府部分的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在智慧旅游信息整合的实施过程中,避免简单的把传统的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要按照智慧旅游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提高政府旅游部分的依法行政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全面建设成新型的旅游电子政府创造条件。

2.充分发挥智慧旅游企业的示范效应

无锡应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智慧旅游试点企业的示范效应,为行业推广提供示范。一要推选无锡智慧旅游建设的先进企业作为示范,推广其发展经验,实现智慧旅游经验的有效共享;二是建立无锡智慧旅游发展培训基地,加强对企业各层人员,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智慧旅游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三是要加强无锡企业间信息化经验的交流,鼓励企业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与此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建立中小企业智慧旅游发展的帮扶机制。一要依托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旅游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加快建设重点面向中下旅游企业的创新技术平台,从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给予中小旅游企业支持;二是在智慧旅游建设基金中设立中小企业智慧旅游创新基金,重点资助智慧旅游建设成绩突出的中小企业;三是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智慧旅游的发展引导,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专项资金支持;四是发挥智慧旅游先进企业的示范作用,建立企业间智慧旅游帮扶机制,有针对性的指导中小企业智慧旅游建设工作。

3.积极发挥智慧旅游在产业融合中的独特作用

坚持旅游、文化、生态和科技“四位一体”,充分发挥无锡的独特优势,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利用智慧旅游的理念和技术开发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旅游项目,进一步增强无锡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无锡旅游的优势。

坚持依托资源创新、创意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科学开发旅游资源,深度谋划旅游项目,大力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现代科技、动漫创意相结合,提升无锡旅游产品的文化表现力和创意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无锡旅游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发展力。

4.加强对智慧旅游建设的评价和考核

智慧旅游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如何正确把握科学的发展方向,确保应有的发展成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加强对无锡智慧旅游建设的评价和考核必然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根据国家以及江苏省旅游局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智慧旅游的发展实际,尽快研究拟定相关的评价和考核系统;二是建立起由来自政府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旅游企业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评价考核小组,承担相应的评价和考核任务;三是建立智慧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将智慧旅游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旅游部门年度考核目标,引导科学的发展方向;四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智慧旅游项目和成果进行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推广价值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估基础上不断加以提升改进。

5.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网络和信息安全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保障,对智慧旅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二是强化信息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与应用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和同步发展;三是要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制定应预案,开展应急演练,系统要普遍建立灾难备份体系,提高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四要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在旅游智慧营销等业务中加强CA认证等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运用。

6.加强对智慧旅游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时促进智慧旅游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予以推进。第一,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培养无锡智慧旅游人才,形成多方培养智慧旅游人才的良好局面;第二,要经常性的邀请国内外高等院校、著名软件企业与江苏省相关部分合作办学或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并加强对无锡智慧旅游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第三,要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人才,创建一个有利于智慧旅游人才发展和创业的良好环境,并在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和智慧旅游领域进行创业。

7.加强全省智慧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

智慧旅游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智慧旅游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标准、高水平的实现各项目标。国家旅游局以及出台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江苏已经出台了《关于全省智慧旅游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江苏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依据。江苏省旅游局应该以国家、省已经出台的相关文件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和细化顶层设计,为全省智慧旅游发展提供全面、系统和可靠的依据。

五、结语

无锡旅游业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机遇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对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与消费、带动社会繁荣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以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为抓手,引领无锡旅游业科学有序、健康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基本共识,目前正处于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新颖的拓展理念来推动自身健康快速的发展,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完善无锡旅游品牌形象,使无锡的旅游产业在全国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姚国章.智慧旅游新探索[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

[2]金振江.智慧旅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张红梅.“旅游+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云服务体系创新[J].旅游学刊,2016,6.

[4]卢玉平,魏敏.武夷山“智慧旅游”总体构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第2篇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运营的一种新模式,是游客市场需求与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和新趋势,既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又是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化服务业的战略选择。因此,智慧旅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省是智慧旅游概念的发源地,全省旅游系统以及相关各方面对智慧旅游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

二、无锡市发展智慧旅游优势分析

1.科技与人才支撑强大

2015年江苏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5%,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信息产业的四分之一以上,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科技发展研究评价中保持全国首位。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物联网建设加快推进,无锡的“感知中国”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在全国领先,为智慧旅游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江苏高校和科研单位众多,两院院士数量居全国第一,为智慧旅游提供了人才支撑。

2.旅游网络体系发达

江苏省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多语种旅游网站集群及手机网站,建立了导游管理、旅游统计等业务管理平台,建成了江苏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旅游咨询中心网点。这些都为无锡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网络体系的支撑。同时,无锡旅游部门积极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通讯运营商开展合作,探索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发展的新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无锡灵山景区与无锡移动签署4G智慧旅游合作协议。双方借助4G网络优势,围绕“吃、住、游、乐、管”等开展合作,打造数字化的灵山景区,提升景区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快无锡“智慧旅游”建设的进程。无锡移动长期致力于以高速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依托便携的智能终端,从视频监控、系统集成、呼叫中心、工作手机等各个应用层面,开发出导游通、旅游车辆配载系统和安全信息服务系统等应用,全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导游通系统可实现导游带队及审批的电子化管理、二维码签到和景区自助导游等功能;旅游车辆配载系统和安全信息服务系统,通过GPS定位、远程视频监控、音频监听和对讲,对旅游客运车辆的实时监测、调度指挥、人员车辆管理等,提高旅游车辆的安全系数。此外,无锡移动还为荡口古镇搭建景区管理系统集成平台和数据库,整合安防监控、客源分析、自动语音和人工广播、停车场管理等多项功能,为景区提供智能化的游客管理和停车管理,让景区的安全管理更加智能、高效。

3.旅游网络经营发展迅猛

据统计,无锡旅游企业中,已经自主建设网站或者在国内著名网站开设网页的达到一半以上。这些企业旅游的网站建设,开启了网络经营的步伐,这也使得无锡智慧旅游发展迈入而来一个新的台阶。

三、无锡市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无锡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一直走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前面,近年来已取得不小的进展。近年来,无锡市智慧旅游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先后建设了手机客户端、一站式服务平台、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平台、数据处理中心、客源分析系统、无锡旅游APP群、二维码投放以及百度城市百科等一系列项目,不少项目已经在智慧旅游的实际应用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无锡智慧旅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智慧营销体系

(1)与专业网络媒体的合作

无锡市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与专业网络媒体开展合作。如与蚂蜂窝合作,进行休闲游记的征集制作与推广;与百度合作,对无锡旅游资讯进行全方位推广,推广智慧旅游的成果;与360合作,通过与360搜索引擎对无锡重点旅游休闲片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增强了无锡重点旅游休闲片区的网络曝光度,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2)自媒体营销体系构建

在自媒体营销建设方面,无锡市重点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①官方微博运营。通过运营,打造以微博为新型社会化管理的宣传平台,进一步宣传无锡旅游的形象。②官方微信运营。先后建设“无锡市旅游局”微信订阅号和“微游无锡”微信服务号两个微信平台,取得了较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

2.智慧旅游数据处理平台建设

无锡市建成了旅游企业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无锡大数据中心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游客行为分析系统等工作,搭建了相对完善的智慧旅游数据处理平台。

3.手机智能导览分析系统建设

为更好地对外地游客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无锡市旅游局组织开发了手机智能导航分析系统。该系统把数据处理中心和游客相关的实用数据推送出去,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伴随旅游服务,为游客提供全面、准确和及时的旅游信息。

四、无锡市智慧旅游发展策略

1.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智慧旅游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锡市旅游系统要抓紧时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有利于智慧旅游信息资源整合的良好环境。发挥政府在建立智慧旅游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上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按照统一的信息资源分类的方法和元数据的规范,建立智慧旅游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为各级旅游政府部分的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在智慧旅游信息整合的实施过程中,避免简单的把传统的政务活动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要按照智慧旅游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提高政府旅游部分的依法行政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全面建设成新型的旅游电子政府创造条件。

2.充分发挥智慧旅游企业的示范效应

无锡应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智慧旅游试点企业的示范效应,为行业推广提供示范。一要推选无锡智慧旅游建设的先进企业作为示范,推广其发展经验,实现智慧旅游经验的有效共享;二是建立无锡智慧旅游发展培训基地,加强对企业各层人员,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智慧旅游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三是要加强无锡企业间信息化经验的交流,鼓励企业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与此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建立中小企业智慧旅游发展的帮扶机制。一要依托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旅游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加快建设重点面向中下旅游企业的创新技术平台,从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给予中小旅游企业支持;二是在智慧旅游建设基金中设立中小企业智慧旅游创新基金,重点资助智慧旅游建设成绩突出的中小企业;三是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智慧旅游的发展引导,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专项资金支持;四是发挥智慧旅游先进企业的示范作用,建立企业间智慧旅游帮扶机制,有针对性的指导中小企业智慧旅游建设工作。

3.积极发挥智慧旅游在产业融合中的独特作用

坚持旅游、文化、生态和科技“四位一体”,充分发挥无锡的独特优势,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利用智慧旅游的理念和技术开发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旅游项目,进一步增强无锡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无锡旅游的优势。

坚持依托资源创新、创意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科学开发旅游资源,深度谋划旅游项目,大力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现代科技、动漫创意相结合,提升无锡旅游产品的文化表现力和创意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无锡旅游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发展力。

4.加强对智慧旅游建设的评价和考核

智慧旅游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如何正确把握科学的发展方向,确保应有的发展成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加强对无锡智慧旅游建设的评价和考核必然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根据国家以及江苏省旅游局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智慧旅游的发展实际,尽快研究拟定相关的评价和考核系统;二是建立起由来自政府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旅游企业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评价考核小组,承担相应的评价和考核任务;三是建立智慧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将智慧旅游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旅游部门年度考核目标,引导科学的发展方向;四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智慧旅游项目和成果进行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推广价值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估基础上不断加以提升改进。

5.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网络和信息安全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保障,对智慧旅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二是强化信息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与应用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和同步发展;三是要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制定应预案,开展应急演练,系统要普遍建立灾难备份体系,提高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四要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在旅游智慧营销等业务中加强CA认证等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运用。

6.加强对智慧旅游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时促进智慧旅游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予以推进。第一,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培养无锡智慧旅游人才,形成多方培养智慧旅游人才的良好局面;第二,要经常性的邀请国内外高等院校、著名软件企业与江苏省相关部分合作办学或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并加强对无锡智慧旅游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第三,要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人才,创建一个有利于智慧旅游人才发展和创业的良好环境,并在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和智慧旅游领域进行创业。

7.加强全省智慧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

智慧旅游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智慧旅游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标准、高水平的实现各项目标。国家旅游局以及出台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江苏已经出台了《关于全省智慧旅游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江苏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依据。江苏省旅游局应该以国家、省已经出台的相关文件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和细化顶层设计,为全省智慧旅游发展提供全面、系统和可靠的依据。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第3篇

关键词: 旅游城市连绵区 发展战略 湖北省

在区域旅游和城市地理研究中,“旅游城市化”和“城市连绵区”是探讨得较多的两个热点问题。“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规模不断增大,边界不断扩张,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城市连绵区”则是指许多城市及其邻里社区首尾相连,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有着密切相互作用的巨型多核心城市地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众多城市及其邻里社区组合不断扩展并相互连接逐渐形成城市连绵区,现阶段已成为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普遍现象。从“旅游城市化”与“城市连绵区”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前者的发展对于后者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就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而言,对上述两种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普遍缺乏相互联系的视野,“旅游城市连绵区”全新概念的提出,将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所谓“旅游城市连绵区”,是指由众多核心旅游城市及其环城游憩带不断扩张并相互连接、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无障碍目的地旅游城市集群,它是弱化了行政区划界限,以旅游吸引物为纽带,以旅游产业化为引擎,以旅游城市为跳板的区域旅游系统。

建设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意义

从湖北省的地域旅游特征和城市格局上看,具有良好的构建旅游城市连绵区的先天基础。wWW.lw881.com省会中心城市武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汇聚南北,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城市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底子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所有这些都表征出武汉市已经具备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极的优良条件。在武汉周边以100公里为半径则覆盖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八座各具旅游特色的城市,形成了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旅游城市群。此外,荆州、宜昌、襄樊也是湖北省旅游业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在地域空间上与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等著名旅游胜地紧密相连。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构建既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湖北省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腾飞的内在要求。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

根据“点—轴”开发理论,旅游城市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将扮演“增长极”的角色,而其间的旅游交通路径则将演化为“生长轴”,它们共同像“磁场”一样吸引周边的生产要素。于是,旅游城市的边界被不断扩大,同时新兴的旅游城镇也将涌现出来,众多非城市居民加入到旅游从业者的队伍中来。可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规划建设,客观上将使湖北省的城市化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二)有助于形成旅游产品品牌

品牌产品既是区域旅游形象的重要载体,又是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湖北省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来看,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高的精品名牌尚显匮乏,建设旅游城市连绵区可以有效地整合省内的优势旅游资源,规避已有的小品牌在旅游市场上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局面,形成新的具有规模效应的品牌产品联合体,从而树立起具有形象展示功能的“旅游大品牌”。

(三)有助于共享各类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城市形象的载体,也是旅游发展的命脉。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旅游效率,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为区划行政壁垒的阻隔,湖北省内的基础设施资源尚未形成一个能够高效运转的网络,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人为设置的障碍。例如,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断头路和瓶颈路,一些级别不高的公路还有拦路收费的现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城市之间的客源互送,不利于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发展的战略构想

基于湖北省各大城市及主要旅游吸引物既有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可在境内重点打造东、西两个彼此相互依存的旅游城市连绵区。“鄂东旅游城市连绵区” 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座城市为腹地依托,在空间上表现为“圈层式”结构,囊括了东湖、黄鹤楼、文武二赤壁、汤池温泉、木兰故里、中山舰陈列馆等一众知名旅游景区景点。“鄂西旅游城市连绵区”以荆州、宜昌、襄樊为支点,联络荆州古城、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古隆中等著名旅游胜地,在空间上表现为“条带状”结构。这两大旅游城市连绵区集结了湖北省旅游资源的精华所在,应该成为湖北省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

建设旅游城市连绵区的目的是增强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在上述战略布局框架下,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形成都市旅游、县域旅游、乡村旅游多极联动的发展局面

要使湖北省境内的主要旅游城市真正“连绵”起来,达到“城界消失”的理想结果,必须大力促进区域都市旅游、县域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城郊结合部是城市化的前沿阵地,也是旅游城市连绵区的重要节点,在这一认识前提下,都市旅游的发展除了进一步发挥其区域旅游吸引和集散中心的作用之外,其重点还在于发展“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 belt around metropolis)”,使核心城市的旅游边界得以向外延伸。县域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行政单元,县域旅游则是处于中观尺度的区域旅游形态。一方面,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推进县域自身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另一方面,县域旅游既是都市旅游的有益补充,又可以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传导”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引导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了“乡村都市化”的引擎,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的落后面貌,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了乡镇居民在物质与精神两大层面的“城市化”。因此,尽早形成都市旅游、县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多极联动的发展局面,是建设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首要课题。

(二)贯彻以资源为主线、以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前提的发展思路

提出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概念,实际上是要将湖北省的优势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借助适当的区域平台来组合成整体旅游产品并加以营销。旅游线路就是这种整体旅游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旅游城市连绵区构造的湖北省旅游线路组合要在跨区域协作的视野下有效地涵盖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等一批知名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楚文化、三国文化等一系列底蕴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故可重点考虑推出2条连通各主要旅游城市的大型精品线路,即“武汉城市圈精华循环游”和“一江两山风情体验游”。前者以武汉为中心,通过公路、轨道交通连接周边8座城市的旅游精华,形成“网状”的旅游格局,其客源主要针对省内居民,尤其是武汉城市圈内的居民,各城市相互成为对方的“后花园”。后者以长江三峡风光览胜、武当山琼阁访道、神农架生态探秘所形成“帚型”格局为主体,向两端延展与荆州古城和襄樊古隆中接轨,由于该线路基本上囊括了湖北省内资源品位最高的旅游景区景点,其客源则主要针对国际旅游者和国内其他重要旅游省市。两条旅游线路既体现出鲜明的主题和市场定位,亦契合了建设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战略布局。

(三)完善信息互通、营销互动、优势互补三位一体的发展机制

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建设的本质还是区域旅游协作问题,其关键在于生成一个“利益均沾、多方共赢”的协作机制。目前,湖北省各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给人的感觉是各自为政,竞争大于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该省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笔者认为,促进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快速形成,使其各旅游城市之间扭转为合作大于竞争的状况,必须实现信息互通、营销互动和客源互享。首先,由政府主导搭建起一个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共用平台,该平台不仅能提供该省关于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最新的行业资讯,而且还要能够实时监测省内旅游者的流向、流量和流动趋势并作出较为客观准确的预测,这样做有利于各旅游城市相互之间的客源共享;其次,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进行整体性的宣传促销,尤其是以旅游资源为纽带关联性强的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旅行社更是应该紧密的捆绑在一起,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这样做才会产生规模效益;再次,明确各旅游城市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旅游产品设计与旅游品牌塑造的过程中突出个性,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近距离低水平重复项目的上马所带来的资源与资金浪费,这也是旅游链条在旅游城市连绵区各环节得以不断延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第4篇

关键词:晋城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1.低碳旅游基本理论

1.1低碳旅游的概念

目前,低碳旅游尚无正式的定义,这里列举几个定义供参考。[1]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低碳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

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因此,也可以认定“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

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

1.2 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2009年11月1日,在深圳举行的“2009•旅游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展低碳旅游”被提出,用以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低碳旅游”概念的首次提出。时隔不久, 2009年岁末,国务院办公厅全文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旅游业提高到国家战略性层面。《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呼声下,低碳旅游概念的诞生有着重要意义。[2]

1.2.1低碳旅游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在环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现在,如果没有优越的环境,旅游资源再好,也不能成为好的旅游地。因此,发展低碳旅游能够更注意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3]。

1.2.2低碳旅游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旅游是一种以绿色旅游为基础的旅游,这种旅游既能做到环境保护,又能为旅游者提供更优的旅游资源,还最大程度的造福于旅游地。因此低碳旅游是目前和未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4]。

1.2.3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关联性极高的产业,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与其它的产业又具有极大的依托性,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带动性。实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既是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5]。

2.晋城市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

2.1 晋城市区域概况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西与临汾、运城两地为邻,北与长治市接壤,东、南与河南省毗连,总面积9484平方公里,总人口212万人(2003年)。晋城市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居多,以沁河为界,东属太行,西南为中条,西北为太岳。全境四周高山环绕,尤以东南部山岭更为陡峻。中部丘陵起伏,间有盆地,其中以晋城、高平等盆地较大,为境内主要农作区。全境河流以沁河、丹河为最大。本境气候温和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铁储量巨大而著称于世。[6]

2.2 晋城市旅游资源概况

晋城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神农躬耕等美丽的神话传说,有《康熙字典》总编纂、康熙皇帝的老师、清代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大学士陈廷敬,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还有大批历史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

目前,晋城市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数量居全国前列,密度居全国第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3处,市、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有55处和252处,是全国最重要的文物大市之一。特别是现存的宋金时期木结构古建有50多处,约占全国同时期同类古建的1/3,是名副其实的“早期古建博物馆”。[7]全市共有成规模的旅游景区(点)42 处,其中有皇城相府、王莽岭、珏山青莲寺、蟒河4个国家4A级景区,8个国家2A级景区,7个部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2.3 晋城市旅游的发展优势

2.3.1交通便利快捷

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毗邻中原大省河南,是山西通往中原、走向全国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国沟通东西、联结南北的重要支点。太焦、候月两条铁路纵贯市境,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距郑州、洛阳、长治三个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与天津、日照、连云港三个海港都有高速公路相连。

2.3.2旅游资源丰富

晋城地处太行山的最南端,独特的地质地理条件形成了极为罕见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拥有雄峻的太行绝顶风光、北方罕见的太行山大峡谷群、茂密的原始森林、 奇险的溶洞景观、清澈的河湖泉水。拥有历山和蟒河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有阳城的云蒙山、崦山、陵川的红豆杉、泽州的猕猴四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棋子山和七佛山两个省级森林公园。

2.3.3发展空间强大

晋城与拥有一亿人口的河南省接壤,周边郑州、洛阳、新乡、焦作、济源、运城、临汾、长治等城市人口近4000万,客源市场极其充足。

2.4 晋城市旅游的发展劣势

2.4.1 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晋城部分自然资源的开发仍处于观光原始状态,而居于优势的人文资源由于开发功能不强,致使达不到规模而制约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4.2旅游形式单一。由于晋城的旅游起步较晚,景区(点)较少,人们的观念滞后,狭隘地认为旅游就是自然景观的游览。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多选择以休闲、观赏为主,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基本没有。

2.4.3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晋城市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专业人才不足,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中高层旅游管理人员严重缺乏。

2.4.4. 宣传力度不够。晋城游客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但多数来自周边省市游客,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游客和境外游客相对较少。

3.晋城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3.1旅行社

旅行社可成立低碳旅游知识和理念的宣传专栏,详细介绍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目的、重要性和意义,向市民宣传“低碳旅游、健康旅游”的新理念,让广大游客通过旅游网站专栏低碳旅游知识的介绍加深对低碳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低碳旅游观念。

3.2 旅游企业

3.2.1 低碳餐饮产品开发

晋城市低碳旅游餐饮产品的开发应根据本土特色,力求旅游餐饮生态化,立足本地丰富的绿色食品资源、结合具有生态色彩的餐饮环境以及传统的烹饪技艺,迎合游客对天然食品喜好的消费心理,向游客提供绿色食品、生态食品,尽享乡野情趣。

3.2.2 低碳住宿产品开发

旅游住宿应体现多样化和生态化,可大力发展农民家庭旅馆,建特色“农家乐”。

3.2.3 低碳交通产品开发

各主要景区景点之间建立电瓶车、自行车等专题旅游线路,积极推广徒步游、生态游等低碳或无碳交通方式。

3.3 旅游者

让其形成低碳意识,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自觉践行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和低碳购物。

3.3.1 低碳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旅游活动重要内容之一。低碳饮食消费方式提倡旅游者做到:一、食用当地生产的食物,以减少外来食品因运输、包装等环节产生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旅途中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减少难以降解的一次性物品对环境的破坏。

3.3.2 低碳住宿

低碳住宿,建议旅游者尽量自带牙膏、牙刷、拖鞋、毛巾等生活必需品、少用旅馆提供的一次性盥洗用品;养成良好的住宿习惯,如随手关灯、不将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等。旅行社可在旅馆的服务指南上详细介绍低碳住宿的实现途径、低碳住宿对减少碳排量的重要性等,加深游客对低碳住宿的认识,引导游客养成良好的住宿习惯;应加大农民家庭旅馆等生态旅游住宿产品的开发力度。

3.3.3 低碳旅行

低碳旅行主要针对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旅游者尽量采用低碳、环保、对环境影响小的出行方式,如长途旅游者尽量选择火车、轮船等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的交通工具;短途旅游者采用自行车或步行等方式,既可减少碳排量,又有利于旅游者身心健康。

3.3.4 低碳游览

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应做到不随便丢垃圾,通过一些如植树造林等的活动,达到反哺环境的作用。

3.3.5 低碳购物

旅游者可购买旅游目的地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惠及当地经济,从而减少当地居民为谋生而砍树、采石、挖矿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另外,应尽量自带饮用水,少买或不买瓶装水,抵制过度包装商品,减少废弃垃圾量和资源浪费量。

3.4 旅游管理部门

3. 4.1构建全市交通旅游圈

全方位改造现有道路,提高现有道路等级,完善景区间的交通线网和相关配套设施,构建全市交通旅游圈,通过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各景区景点连成线,结成片,形成圈,确保交通顺畅、旅途舒适。

3.4.2建立并推广景区内生态游、徒步游线路

结合各大旅游景区主要旅游产品,在各大旅游景区内建立徒步游、生态游专题路线,如结合历山、珏山、王莽岭等旅游风景区旅游产品的主要特点,推出徒步游线路,并逐步完善徒步游相关配套设施,减少旅途中的碳排量。

4.结语

低碳旅游时一种刚刚兴起的旅游模式,但是它代表了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晋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晋城旅游业由于在低层次下的快速发展,已经对晋城的旅游资源产生了不良影响,而实施低碳旅游模式则是保护晋城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质的最新最好的策略,同时也为国内其他旅游景区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借鉴。(山西师范大学;山西;晋城;041000)

参考文献:

[1] 黄文胜. 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 2009, (11): 100-102.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国发(2009)41号, 2009.

[3] 甘枝、茂耀峰. 旅游资源与开发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

[4] 刘振礼、王兵. 中国旅游地理.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1

[5] 辛章平.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战略[J] 经济半月刊 2008.4.

[6] 黄河新闻网省略/?? 2009-03-09

[7] 山西省旅游局. 导游基础知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8] 周秀堂. 旅游晋城.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

[9] 神奇太行. 晋城市旅游文物局. 内部资料2009 年第 1、2、3期.

(下接第211页)

最佳途径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高的价值”。服装成本和品牌利润在成衣业竞争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成败命运。良好的设计成本控制是设计理念自身所自带的气质方式,并非压制前提下的设计诉求。不计成本的盲目创新只会导致产品购买风险的提高及品牌运作能力的降低,从而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最后导致闭关。在延续一个企业品牌风格的前提下,设计理念上要注重实际,要有服装成本观念。对扣子的外观及数量的需求;面料的选用;裙摆图案的工艺手法;分割线变化幅度大小;袖窿结构的工艺难度等等都有可能降低工作效率及大大增加服装成本从而影响到企业利润问题。如何用最低的服装成本得到创意实现,而又得到品牌名誉和企业利润的双丰收,是现代成衣产品设计最高要求和最终目标。

消费者与市场因素

创意成衣产品的设计理念一定不能脱离消费者和市场。成衣设计师对市场及消费者心理的把握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成衣产品的销售好坏。

服装是设计于人,服务于人的。创意成衣产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满足消费者与市场。成衣设计师通过随时随地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客观、准确地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充分了解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顾客;解读当前环境时机下消费者的心态变化和心理需求;同时对当前成衣市场各个品牌以及同类品牌的发展情况,都要进行分析总结。并对自身品牌做出未来发展预测,以便设计出审美与实用并存的成衣产品。

产品规划因素

创意成衣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前卫而创新的想法能否被消费者接受?对忠实顾客和潜在顾客如何进行平衡?这需要品牌进行产品规划,在成衣融入创意的同时要有基本款的搭配。

每一季的新品面市,要考虑到整盘货品中,创意成衣产品与基本款所占的比例。可以根据品牌风格和定位,适当的加入基本款,在减少了服装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购买风险。

成衣产品具体创意运用点到为止

创意在成衣产品设计中,应该点到为止。

没有点,服装就会毫为新意可言;点太多,就会太花太乱,过于累赘繁琐。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第5篇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旅游业 平顶山

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也是货币转移的过程,旅游接待地可以通过旅游者的消费取得经济收入,有资料显示,旅游业的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所以旅游业又称为“引爆产业”,平顶山市的主导产业在煤矿资源,产业结构单一,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多元化。充分挖掘平顶山市旅游资源,发展壮大旅游业,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且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的最佳选择。

一、平顶山市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1.系统性与比较优势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就是说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虑,统筹规划,系统开发,各个景点既有自己的特色,又相互形成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形成规模,吸引更多的游客,产生规模效益。煤矿旅游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刚开始时客源市场肯定是狭小的,应依托于其它的已经开发的旅游景点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名胜,随着煤矿旅游的发展,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游客的不断增多,应逐渐和其它景点形成一个旅游系统和板块,平顶山市甚至可以与邻近区域的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规模。

2.因地制宜、突出个性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充分发挥平顶山市独特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优势,形成特色主题,以此树立平顶山市旅游形象。对旅游业来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远,有奇观就有游客。景点只有具备新、险、奇、特的特点,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活动的需求。平顶山市可以建立煤矿博物馆,让游客了解煤矿的发展历史;可以开通煤矿旅游,使游客亲眼看到煤是如何挖掘出来的,还可以通过在工作现场游客与工人的交流,让游客了解工人工作的环境、工人的心理,工人通过游客也能了解外面的世界。总之,无论从旅游内容、生活方式还是接待设施、导游服务上,平顶山市都要尽可能突出特色,切不可盲目照搬。

3.注重创立旅游名牌原则

旅游名牌产品是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构成要素。旅游资源只是可供旅游业发展的原材料和基础条件,旅游产品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旅游名牌产品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后,成为具有轰动效应的独特价值的特殊吸引物。它的功能在于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并使这种发展具有超常、跳跃的特性,形成巨大的磁力效应。谁拥有旅游名牌产品,谁就有旅游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旅游业是新兴产业,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中的新生事物,可以借鉴旅游城市的经验,创立自己独特的旅游名牌,争取更大的客源市场。

二、平顶山市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方向选择

1.特点和形象定位

平顶山市资源价值和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对旅游形象的影响程度较低,不宜使之凸现。境内煤炭资源丰富,这是本市发展的历史基础和未来发展的依托之一,故“能源城市”的形象应加以体现,寻求一种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内在契合。

2.旅游资源分析

平顶山以煤立市,因煤而兴,具备资源型城市特色旅游资源,另外,平顶山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独特而丰富更为平顶山市增添了许多幽古色彩。这些资源包括世界级旅游资源:蒸汽机车、马街书会和姓氏文化;部级旅游资源:石人山山水风景、墨子和三苏等名人文化、临风寨等历史遗存、汝窑等国粹;区域旅游资源;温泉、民俗文化等。

3.旅游开发方向

(1)精心设计旅游地整体形象

旅游地形象主要指旅游者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旅游地历史印象、现实感和未来信息的一种理性结合,旅游地整体形象在旅游者心中地位的好坏,决定着该旅游地客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很显然,它成为旅游促销的重要内容,影响着旅游可持续发展。根据平顶山市自身共同性的事物,可概括、提炼出总的理念,然后不同景区,不同目标市场,不同阶段,推出不同口号,以完善和强化旅游形象。

(2)突出资源特色,建设旅游板块

开设煤矿探险游,让游人亲身感受矿工与大自然斗争的场面,使游人进一步加深对乌金、光和热及美好生活的重新认识,拓宽视野。建立煤矿历史博物馆,开设不同内容的展厅,如现代化煤矿展厅,展示建国后平顶山市煤炭事业发展的历程;煤炭系列展厅,展示煤炭的种类、用途,通过展览,增加游客的知识,增强对矿山、煤炭事业的热爱。对于已初具规模的石人山等旅游景区,需进一步开发完善。新区按生态旅游城市的标准建设,作为平顶山市的旅游名片。使每一个景点就是一个旅游板块,各个板块之间绝不雷同,形成互补,使旅游者游览一个板块后,渴望再去游览另一个板块。所有的旅游板块组成平顶山市旅游的大板块,形成规模。

(3)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开发具有平顶山旅游景点风格和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而且可以对旅游业起到宣传作用。旅游商品开发以下五大系列:一是纪念品系列,设计以平顶山市主要旅游景点的名称、建筑风格、风景名胜等为主的金属、石材、塑料、水晶质地的佩带牌、纪念章、标志服装及日用纪念品等;二是陶瓷系列,以汝窑为主,开发各类规格的药王像、千手千眼观音像、药王骑虎图等;三是文化艺术品系列;四是开发地方风味产品系列。

(4)拓宽融资渠道,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平顶山市旅游业起步时间不长,仍处于成长阶段,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十分必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兴办旅游业,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满足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的需要,搞好各种档次的旅游宾馆、饭店和交通、运输等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提高旅游景点的可达性,促进旅游业发展。

(5)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旅游宣传

一是利用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尤其重视利用互联网上多媒体互动系统将旅游景点动态地展现给消费者,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平顶山的各种风景名胜、人文风俗及了解各种旅游产品,使旅游者产生亲历其景,并想来平顶山市旅游的冲动;二是举办各类活动进行宣传,如通过石人山杜鹃节、平顶山国际魔术节等旅游活动,宣传平顶山;三是在公务、商务交往中,给客商赠送各类别致、精美的旅游标识工艺品(纪念章、领带夹及其他旅游工艺品),通过客商把这些工艺品带到各地起到宣传作用;四是通过公开有奖征集的方式设计自己的旅游标志,并通过新闻媒体、印制平顶山风光系列明信片、日历卡、挂历等方式多层次的传播,使旅游形象标志形成集中的冲击效应,让游客来平顶山市眼所及之,手所触之,到处都有平顶山的旅游形象标志;五是把有奖征集优秀的、美化平顶山的歌曲,制成录像带、光碟,拍成mtv;六是在国内外一些大城市流动人口稠密的地方,如车站、机场、地铁处,以平顶山旅游标志为主画面作为平顶山形象广告。总之,通过宣传,达到让更多的人知道平顶山、认识平顶山、了解平顶山、想来平顶山的目的。

三、平顶山市旅游业发展路径选择

1.路径之一:盘活工业资源,开展工业旅游

盘活工业资源,开展工业旅游,是平顶山作为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的卖点。平顶山作为资源型城市具有丰富的工业资源、悠久的工业历史、齐全的工业部门、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应该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这些独特的优势,变工业资源为旅游资源,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拓宽旅游资源的内涵,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平顶山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工业旅游不能盲目照搬其他模式,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特色进行开发,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平顶山城市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展工业科普旅游和工业历史旅游。在工业生产历史悠久的企业,有的生产线因落后已被废弃,一段废弃的巷道、一片陈旧的厂房、一辆老式的机车或汽车都能够反映当年生产场景和生产历程,从中游客可以了解当年工业发展史,领悟工业生产的艰辛与创造。在经过信息化改造的现代化企业,开展工业科学知识普及游,使游客了解现代工业的发展,了解科技在工业中的作用,增强其对工业产业发展的认识。在发展工业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强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线路的编排,接待实施的完善,服务质量的提升,打造品牌,做出精品,将工业旅游的发展纳入到本地的旅游规划当中,从而做强、做大平顶山市的旅游业。

2.路径之二:优化城市环境,开展都市旅游

优化城市环境,开展都市旅游,是平顶山市旅游发展的重点,都市旅游是以都市的风貌、风光、风物、风情为特色的旅游,到都市旅游观光、商务洽谈,能够使旅游者感受到现代气息与城市文明。因此,都市旅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平顶山市将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环境质量,让居住者自豪、投资者满意、旅游者羡慕,为海内外客商创造一个极佳的投资硬环境。通过休闲广场的修建,城市绿化休闲区的设立,形成现代化城市休闲风景线,积极开展都市风光旅游,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吸引力,在全市开展强化城市管理专项治理活动,还城市一个美好环境,都市旅游风光无限。

3.路径之三:激活城市精神,开展文化旅游

激活城市精神,开展文化旅游,是平顶山市旅游发展的亮点。旅游文化是旅游者的高层次需求,繁荣的城市文化是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的前提,也是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要注重挖掘平顶山市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要大力建设和改造城市雕塑、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城市标志性建筑等,籍此提高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文化品位,创造出资源型城市的崭新文化。

4.路径之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是平顶山市旅游发展的支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实现保护环境、创造仙境、升华心境的理想境界。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平顶山市建设和环保旅游是一种社会行为,将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企业。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相互协调,观念,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坚持走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的具有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特征的清洁生产道路。将给生态企业的成长培育良好的土壤,随着生态企业的不断扩大,生态城市的不断壮大,平顶山市环保将更好,平顶山市环境将更优,平顶山市风光将更美,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形成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5.路径之五:开发旅游商品,建立生产基地

开发旅游商品,建立生产基地,是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的焦点。要设计并制成能够反映工业特色,小巧精致的旅游纪念品,供旅游者购买留念。许多老工业企业可以改造成为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通过规模化发展可以成为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当今,国内旅游商品生产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较低,竞争度较多,有很大发展空间,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应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在重视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重视旅游商品开发。

参考文献:

[1]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m].天津:天津人学出版社,2002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第6篇

关键词: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旅游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发展旅游经济也是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有力措施。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有着加大的依赖,也有着对环境消耗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协调发展的问题。

1.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述

1.1协调发展度的含义

协调发展是一个协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简单意义上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良性循环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各个要素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一含义中的发展侧重于动态意义上的发展。协调发展度是综合了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状况。

1.2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含义

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作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政策、整体经济以及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对于衡量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要素进行衡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

1.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

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特征,都是从最初的初始协调阶段到不协调发展再逐渐协调发展的变化;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单纯意义上的最优目标,而是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实现最适当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此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这也表明二者之间发展上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特征。

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2.1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外国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级酒店的数量、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等指标,都能够反映某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声平均值等。

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年鉴,在指标数据的查询和获得问题上,一定要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和的数据为准,要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在各自的子系统及系统间指标的量化以及对系统的指向性存在差异,在进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测度上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一般是需要根据指标的正负向特征,对负向的指标采用与正向指标相反的处理办法。

2.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协调发展的衡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协调发展程度问题上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响应值上,可以比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响应值,而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各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目标值来衡量。对于城市而言,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城市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义。

按照评价标准对选取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利用数学函数模型等进行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

2.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论

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上会有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研究地区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科学的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熵值法来确定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得到一段时间内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程度与发展,也能够从中反映出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大部分的评价研究方法还无法实现对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精细化研究,要想实现精细化研究还要在确定权重的方法和过程上加以改进。还要在协同发展度模型和计算方法上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反映出更加真实有效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是一项对生态环境有着很大依赖程度的产业,当前我国各城市对于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都非常重视,关于二者协调发展的质量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将我国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国外的城市相比,可能存在的差距会更大,但代表我国城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还有不断进步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翁钢民.鲁超.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0(03)

[2]邹永广.郑向敏.厦门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第7篇

关键词:太原城市群; 旅游产业;共生发展

一、 共生理论及旅游共生内涵解析

在众多的自然现象中人们发现,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与不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勃勃。植物界中的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生物学家德贝里研究了好多同类现象,提出了“共生”的概念。共生理论越来越深刻与广泛,以至于人们将共生理论列为生命界最重大的十项顶级发现之一。

共生理论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社会科学领域。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与劳动专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学者袁纯清构建了经济学分析的共生理论:以共生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来描述共生的本质,以共生密度,共生界面,共生组织模式,共生行为模式来分析共生关系状态,指出共生的本质是协同与合作,协同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发展趋势,得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共生含义:意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中按一定的共生环境形成的关系。将共生理论扩展到旅游产业领域,就形成了旅游共生理论:将具有相似性的旅游资源,通过整合产生规模效应;将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通过整合,打造更强大的整体竞争优势,在地区旅游地之间寻求双方或者多方的共享与互赢,从而实现整体效应最大化。

二、 太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共生条件分析

根据共生理论,旅游共生关系应该包括以下要素:(1)旅游资源的相似性与互补性以及空间的接近性或交通上的便利性;(2)文化或者资源要素,市场上的联系,旅游服务设施的基本配套,旅游者对区域的认识程度较高;(3)旅游资源的的相似性与互补性决定共生方式。同类旅游资源之间可以强化共同的优势,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异类旅游资源优势互补。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太原城市群各个旅游产业不是孤独存在的个体,而是共存互动的共生单元,它们可以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各个旅游地之间相互合作与相互促进,这就形成了一定的旅游共生关系与旅游共生模式。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太原城市群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知名度高,仅仅以太原为例:太原有晋祠,双龙寺,天龙寺,双塔寺等部级的旅游文化景观。晋中市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太谷孔祥熙故居,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庄园,等各种建筑艺术杰作。忻州有佛教文化圣地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禹王洞,定襄河边阎锡山故居,元帅故里。

从区域空间上看,太原城市群主要旅游资源空间距离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上看,太原城市群以太原盆地为核心,向北辐射忻州,向南辐射晋中,沿着汾河谷地,成线状分布,距太原市中心距离不到70公里。既有绿色隔离带,又有大运高速网络连接,区域内盆地山地交错,人口集聚,生态环境优越。境内京原线,石太客运专线,太中银线,同蒲线,以及即将开通的大西客运专线,穿越东西,贯通南北。境内二广高速,108国道,大运高速,石太高速,纵横交叉。

随着山西省被国家批准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山西出台了“一条“大脉”、两个中心城市、三条旅游经济带、六条精品旅游线。”

在交通格局上,我省旅游发展要突出一条大脉,即:依托大运路、太长路和石太铁路构成的“大”字型旅游对外干线通道,结合省内干线公路,建设旅游交通网络。旅游公路网络的建设分三个层次:一是对外通道干线建设,结合国家路网工程推进;二是中心城市、干线公路、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支线公路;三是重点旅游经济园区内的环线公路。

两个中心城市,提升太原和大同功能,强化作为全省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太原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要大力培育城市主体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商会会展、都市、工农业、科技、节庆旅游为一体的一流旅游城市,发挥其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组织与辐射带动的作用。大同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和毗邻京冀蒙的门户,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建成重要的旅游中心和集散中心。与全省各项建设相衔接,依靠城镇建设,形成旅游集散地;依靠特色县建设,培育旅游重点县。从而形成中心旅游城市、旅游产业集群依托城市、重点旅游县城、旅游城镇四级建设格局。

根据旅游资源集中分布、有交通轴线相连、在地理环境上连成一片的基本要求,重点培育三条旅游经济带:⑴大运旅游经济带。依托大运高速公路,整合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⑵太行旅游经济带。建设太行山旅游公路,开发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康体健身、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为特色产品。⑶黄河旅游经济带。建设沿黄公路,以黄河文化为主题,在观光旅游基础上,开发宗教、修学、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等多元化产品。

打破行政区划界线,依托精品景区、交通干线和集散城市,重点建设六条旅游精品干线,建成交通便捷、主题鲜明、服务完善、内涵丰富,具有世界吸引力和全国影响力的精品线路:⑴佛教古建旅游精品线路。⑵晋商民俗旅游精品线路。⑶寻根觅祖旅游精品线路。⑷太行山水旅游精品线路。⑸黄河文明旅游精品线路。⑹红色经典旅游精品线路。

依托这些骨干线路建设,在市场上可以组合不同的线路产品。发挥优势,开发若干专业性强的专题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文物古迹优势,开发专业性的古建、古窑、雕塑、绘画等旅游线路;发挥丰富独特的地质资源、煤炭矿产等优势,开发专业性的地质科考旅游线;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专题旅游线路。加强与周边省市合作,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增进协作,实现旅游产业共同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原城市群旅游资源福丰富,历史文化品位价值较高,空间距离近,可以通过互动开发,相互强化与叠加,增加旅游产品的规模效应;可以通过关联开发,相互呼应,丰富与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可以通过改善交通,挖掘合作潜力。从共生理论来看山西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可以互惠一体化,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包括:⑴旅游资源趋于简单化,程式化,体验性与参与性的项目不多;展示方式比较少用现代声、光、电等技术动态展示,缺少环境氛围的营造;景区休憩功能相对缺乏,导致游客滞留时间短。⑵旅游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旅游景区存在交通不便,接待水平低等问题。⑶不少旅游景区缺乏长远的旅游发展规划,缺乏统筹安排,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⑷开发资金短缺,市场化水平运作能力不强,旅游的门票收入不能保证正常运营管理的需要,因而导致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与品牌意识与服务意识不强。导致游客对一些旅游资源不甚了解。⑸网络合作不够,旅游单位与当地的公司缺乏分工合作,很难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

三、 太原城市群旅游产业最优共生的策略

⒈营造太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共生环境

共生单元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有着双向作用。为促进太原城市群旅游资源共生单元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双向互动作用,需要营造优越的共生环境。首先,以政府机构为主导,成立太原城市群联合体或者合作机构,形成统一的太原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太原城市群市场信息支持体系,实现区域资源在信息、教育、培训、开发、融资方面的共享。其次,有创新与完善相关制度与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等,利益各方在平等互利协作的基础上,相互共生,实现合理分配的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化。再次,尊重太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律,实现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客源、品牌的共享。

⒉培育太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关联度

太原省市群应从各自的客观环境出发,做大做强各自的旅游品牌。太愿以山晋晋祠历史景观、汾酒及醋文化打造品牌优势,忻州以五台山佛教文化为核心打造晋北旅游佛教圣境,晋中以华北建筑艺术民居与民俗旅游为核心,吕梁以黄河文化风情为主导打造黄河文化走廊。

旅游是文化的翅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山晋文化博大精深,山西名人灿如星斗,太原城市群旅游产业与山晋文化有相继相承的特性。将二者关联起来可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景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者的需求。

太原城市群民俗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将旅游资源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关联,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剪纸,传统庙会节日,山西民歌,晋商文化,嫁娶文化,融于生态旅游别是一番滋味。

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太原城市群定位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城市。随着汾河大型湿地生态公园的建立,太原城市群具有打造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

着力打造旅游休闲度假一体化的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有利于休闲度假体验的基本条件。同时结合人文、自然、生态、历史、民俗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扩大太原城市群的市场最优半径,吸引八方游客来龙城。

⒊构建太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共生密度

太原自古以来,都是文化交融,人才汇聚的圣地。立足太原文化城市群,加强与京津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融入海洋文化。充分发挥太原城市群本土资源的特色,打造别具一格的旅游胜地。

⒋打造太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共生界面

太原城市群旅游资源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公路,铁路基础设施水平偏低。太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发展要特别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经编制的《山西省交通规划》规划未来五年的交通运输网,届时山西将形成“三纵十一横十一环” 以太原为核心的人字形公路交通网,以及各个地级城市的环城高速网。随着国家中长期战略铁路规划的推进,不久的将来,山西将有横贯南北的“大西客运专线”对于促进山西旅游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以上策略,毫疑问,对于太原城市群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与跨越发展,为推动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现实建议。

参考文献:

[1]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J]改革.1998.2.

[2]杜宇,乔美华.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师,2007,(05).

[3]兀婷,张辉.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之选[J]. 生产力研究,2010,(04).

[4]冯旭芳.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5]刘亚莎. 对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 经济问题,2003,(04).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第8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80-02

资源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旅游业因其低消耗、污染少等优点往往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优先发展产业。资源型城市应立足旅游资源,面向市场需求,调整城市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方向,推动旅游产业素质提升,为地区经济成功转型创造良好条件,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成功转型,研究旅游业如何助推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成功转型,为中国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一、资源型城市及转型含义

资源型城市就是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因资源的开采开发向社会提供矿业初级加工品,并且逐渐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并最终因自然资源的枯竭而必然转型的城市。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产业而兴起,又因对自然资源产业的过分依赖而衰亡,所以资源型城市转型应是对城市的产业进行转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将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产业转向其他产业,使城市的发展不依赖原自然资源型产业,规避经济发展衰退风险,实现城市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其他系统和谐发展,但城市转型会引发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系统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资源取向的转化和资源结构的调整;二是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再选择、再配置;三是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市场取向的调整;四是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与安置;五是政府职能的转变等等。转型伴随着产业转移和制度创新,必然也是经济战略和政策的再调整过程。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经济、资源等系统的共同变革,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考虑其发展现状和转型存在的现实问题。

1.发展现状。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不容乐观,正面临着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危机。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僵化单一的问题。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形成的特殊机制导致第二产业是产业结构中的主体,能源、原材料工业与配套产业成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形成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在产业关联度方面,城市产业之间发展脱节,产业结构聚合质量难以提高。在产业技术水平方面,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技术装备趋于老化,主要工业部门和生产技术结构基本处于中下等水平。在产业组织方面,资源型城市产业组织存在着单调性。在所有制结构上表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较多,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较小;在企业的规模上表现为大、中型企业较多,而小型企业较少;在人才结构上也表现为单一化,资源型产业人才济济,其他产业科技力量不足,创新人才匮乏。

2.现存问题。资源型城市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资源的持续开采,一些城市出现了“矿竭城衰”的现象。据统计,中国有典型的资源型城市60余座,其中有1/3处于资源衰竭的困境之中。资源型城市因资源发现而立,随资源开采而盛,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自身留下了“累累伤痕”。资源枯竭随之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资源型城市以采掘业为单一主导产业的衰退,导致大量闲置失业人员,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原来从事资源开采的职工难以适应其他工作岗位的需要,从而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就业压力。相对一般城市而言,从产业上说,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更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矿业开采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威胁,而且给矿区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隐患。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对城市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不同类型的资源城市,其对城市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如以石油煤炭为主的城市,采矿遗弃的废渣、废水和废气对城市生态平衡和生物繁衍,以及人类生存都会带来巨大的威胁。

三、旅游业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环保的旅游发展进一步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改变资源型城市的形象,促进资源型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与其他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1.发展旅游促进城市形象转型。资源型城市具有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原有城市功能属性,资源型城市已经树立原有资源城市形象,其发展旅游产业与当前游客心理承受不相适应,游客难以从当前状态转变过来,这样资源型城市中发展旅游产业必将带来极大的负面效果。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首先需要实施城市形象转型,通过设计积极的旅游形象,积极发展资源型城市旅游产品,改变原有资源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知名度。

2.发展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型城市旅游的发展属于非国有经济,其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属于引爆产业,可以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旅游经营者必须为游客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一体化的服务,必然相应发展餐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商业、工艺美术等行业,构成经济发展系统产业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参与,促使资源型城市所有制结构的合理化,实现产业多元化,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3.发展旅游促进区域交流合作。旅游是游览观光的过程,旅游的开发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和迅捷的信息,旅游本身就是国内外、区域间信息交汇的过程,是与外界其他区域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通过与其他综合型旅游城市进行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旅游业,可以相互引进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起到互补互助技术革新的作用,还可以使一些竞争力不够强的当地土特产、工艺品等商品因旅游者的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这样进一步引起良性循环,进而步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强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区域间的交流,共同提高资源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稳定发展。

4.发展旅游提供居民就业机会。中国旅游及旅行业的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将创造1 36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和5 41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共6 700万个就业机会。到2013年就业年增长率达3.8%。提供的就业岗位除直面接触旅游者岗位外,如航空公司、餐馆、娱乐业等,还包括相关行业供应商类,如洗衣服务、食品供应等以及政府机构和钢铁制造类,如旅游业的制造和建设等。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存在比较严重的劳动力失业问题,因此,发展资源城市旅游,挖掘当地旅游资源,不仅能使自身就业人员增加,还能促进相关行业就业人员增加,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

四、焦作市成功转型实证分析

焦作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多优势,焦作市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其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依托,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创新的运作管理机制,独特的区域自然资源,优美的城市形象成为游客赴焦作旅游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焦作市是在煤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旅游城市,它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主要得益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焦作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精焦作旅游业,制定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旅游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及优良的发展环境。抓好城市建设和旅游宣传,完善服务标准,增强焦作市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焦作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已经给焦作市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他们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终于有了可以值得骄傲的厚报。一是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二是旅游业已成为焦作市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焦作市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是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四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焦作的知名度,提高了城市品位,美化了城市形象。五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市人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精神面貌的变化。通过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全市人民不仅对自身旅游资源认识了,而且把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积极踊跃参与开发建设,推动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 刘金友.中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理论前沿,2000,(14):15-16.

[2] 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