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能源技术支持

新能源技术支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2 09:37:54

新能源技术支持

新能源技术支持第1篇

关键词: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政策建议

一、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分析

建设生物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提高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参与国内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需要。在这一阶段主要依靠的不再是物质资源,而是掌握先进知识、先进技术、先进技能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取得创新的主动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具备了一定的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拥有一批植物、动物、医学、微生物等部级、省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全省9名院士中有4名从事生物产业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云南的烟、糖、茶、胶等12类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其总产值达到2300多亿元,占全省生物总产值的84%,而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等现代生物产业正在兴起。从2008年云南医药工业数据来看,中成药占了73%。云南医药产业有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但大型企业较少,主要是以云南白药为主的6家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云南省医药工业产值在西南地区发展情况较为落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云南是中国乃至地球为数不多的生物宝库,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优势,拥有了发展生物产业宝贵的物质基础,研究开发潜力巨大。“但只有自然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研发人才和企业家。”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冯并说,发展生物产业不仅要搞企业,更需要抓住各种人才,要抓住产学研的链条,保证产业初始阶段就能有较高的起点,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和跨越性发展。为此,冯并建议云南省不仅要与本地的大学、科研机构紧密结合,更要和全国乃全球的科研机构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云南省140个科研机构中有76个从事生物资源研发工作、研究人员3700多人。目前,在生物科技创新领域,云南省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在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建设和认定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占省级重点实验室总数的70%,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已成为生物产业研发基地。相对我国生物产业较发达的区域的研究机构数量和研究人员数量相比差距还很大。北京、天津、上海、长春、深圳等地是中国生物人才密集区,都分别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科技研究队伍。以北京为例,该地区有“四院四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占全国生命科学领域的41%;863等重大的国家计划项目经费每年约有1/3以上投在北京。

二、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设计

(一)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层次分析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调动、挖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使用并保持持续增值。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为云南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和智力支持。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根据集群创新的层次关系,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构建:第一层次是核心(主体)层,由集群中核心企业及相关企业的互动关系组成。核心企业与上游的供应商协作开发,可以获得最新的原材料与生产技术;与下游客户、经销商的信息互动,企业可以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从而在研发及生产、销售环节上作出调整。一些宏观战略发展规划和战略设计都要落实到企业层面来实现,并最终为企业服务。在人力资源规划领域,所有的战略构想都必然要通过企业的微观人力资源机制来实现,如果微观机制失灵,任何宏观或中观层面的努力都将无效。第二层次是辅助层,由大学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组成。大学及科研机构是专业化的知识创造、传播机构,除为集群中的企业提供最新的知识与技术外,还可以为企业直接输送创新型人才,或增加集群区域创新型企业的数量,提供整个区域显性知识的存量和流量。中介服务机构,尤其是行业协会、咨询公司,促进集群内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成果的扩散。任何产业集群的成长与高速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集聚与流动为产业带来了丰富的智力资源,产业之间及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产业的高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第三层次是宏观环境层,指集群所在区域的政策法规、文化特质、习惯及规范等无形资源。在集群创新系统中,政府根据创新目标,对各个创新行为组织进行引导和协调,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充分激发各创新行为组织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之间的协作、交流和联合,以提高集群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通过提供教育与培训资源,以及制定并贯彻执行各项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为人力资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整体框架设计

根据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层次和《云南省生物产业规划纲要(2006-2020)》的总体规划,设计云南省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如图1所示:

1、核心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企业是集群创新的主体,任何政策和辅助活动最终都要通过企业的活动来实现。宏观环境和辅助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最终都是为核心组织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核心组织有了人力资源基础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及合理使用,才能最终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科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和多变,这就要求企业以全新的管理方式迎接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挑战,而知识管理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云南生物产业要想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就有必要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率先在生物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体系。科学的考评体系和薪酬福利制度是调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方式,而充足的培训是保证人力资源价值提高和持续增值的基本条件。

2、辅助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基地,是各个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形成的知识源头,大学和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开发技术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供给和培训高技术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是沟通科研部门与知识流动的纽带和桥梁。按照发展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要求,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工程化开发、高级经营管理、产业技工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生物产业提供优质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资源,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生物产业人才培养;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使用环境,为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上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3、政策环境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宏观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是支撑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为集群创新人力资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具体主要包括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吸引人才三个方面。集群人力资源的培养是集群创新能力提高和集群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建设创新型省份,就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就必须大力培养本土人才。为了实现创新型省份的目标,有必要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引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人力和智力资源。培养和引进人才的目的是为了能最终为我所用,为云南生物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这就必须要留住人才,否则就会造成人才的大量外流,引进的人才资源也可能重新流出本省,因此,留才支持体系的构建显得也十分重要。

三、政策建议

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作为提升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和突破口,逐步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高级实验操作人员为主体的研发队伍,打造一支既具备科技知识又了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科技型企业家队伍。依托现有大学、国家生物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加强生物技术工程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

建立生物产业创新体系,以集群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支持战略技术、共性技术、技术工程、技术标准等类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支持生物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战略性技术联盟,加大“产、学、研”联合攻关力度,重点扶持、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一批生物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加速生物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外国企业独立或联合设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转化中心,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执行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职业经理人,吸引国外技术、管理人员到云南创办生物企业。

参考文献:

1、邵云飞,唐小我等.基于网络视角的产业集群创新[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周翠红.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新能源技术支持第2篇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能够与生态环境相平衡,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开发新能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可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经济性。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治理环境问题。第二,创新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对能源利用技术等的革新,提高生产效能,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第三,可持续性。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可持续,既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又保障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降低资源能耗、治理环境污染又保障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履行大国责任成为全球瞩目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实严峻。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一步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但是,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依然很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贡献率仍有待进一步加強。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我国是以煤炭为能源结构主体的国家,且需求量巨大,而提高煤炭的利用率、降低其污染物排放的技术难度较大。同时,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力等资源的利用和推广需要循序渐进,资金、技术、管理等配置很难一步到位。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讲,需要实现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突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长期钻研,我国在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方面尚欠缺长期的投入机制。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环境税收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环境税制,对能源消耗所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缺乏补偿机制。现有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虽然针对资源利用进行了一定的税收调节,但并未突出其补偿能源消耗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功能,且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其环保节能的作用较弱,利用税收手段进行有效调节的目的难以实现。相较而言,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税收体系较为完善,不仅能够利用税收收入补偿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能够通过提高企业成本、利用税收调节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利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进行生产。

财政支持投入不足且手段单一。一方面,通过我国公开的政府预算可以看到,财政支出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金额较少,所占比例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据测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单一。在目前我国采取的政策手段中,占最大比例的是财政支出和财政补贴手段,而其他财政税收形式利用的较少,如间接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我国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多的国家,且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但是,由于缺乏交易系统等建设,我国长期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一直都处于低端位置。2017年,我国全面启动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和发达国家相比,不仅起步较晚,且相关的金融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对碳金融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交易平台尚不成熟,交易价格不合理。这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技术革新、发展低碳经济。此外,我国碳交易市场上的碳金融衍生品较为缺乏,金融体系发育不足,不利于多元化的投资。

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支持机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贷款等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绿色金融理念。金融机构需要建立间接融资等多方位的体系支持低碳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并加大支持力度,依靠金融创新服务于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的追踪管理,从而保障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管理。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出的问题,本文对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四条政策建议:

建立和健全环境税收体系。在资源税改革和环保税推出的背景下,要加紧落实环境税收体系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提高企业税收成本的手段促进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转型,突出环境税种的环保节能的功能。同时,税收收入作为负外部性成本的补偿,应成立专项基金,用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生态恢复的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丰富支持手段。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政府预算中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比例,并整合专项资金、完善资金管理配套措施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同时,要丰富利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优化补贴等支持环节,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对于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以便于企业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提高生产质量和绿色研发。

完善碳交易市场,开发碳金融衍生品。一方面,我国需完善碳交易市场,在排放权交易中加强金融创新,并积极拓展绿色中间业务,开展风险投资基金等。另一方面,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各类碳金融衍生品,如碳基金、碳期权、碳期货、碳信托基金等,丰富投资渠道,并完善相关机制降低投资风险,推动市场发育。此外,对于低碳企业上市融资,要加强政策支持,设立绿色通道,促进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绿色生产。

建立绿色金融理念,健全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机构应树立绿色金融的理念,积极建立银行绿色信贷、间接融资、信用担保融资、风险投资机制等支持体系,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完善环境评级标准和风险评估机制等,从而发挥金融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对贷款等资金的追踪管理和监督,并通过融资政策引导企业开展能源审计,从而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新能源技术支持第3篇

为了保障《决定》各项任务的落实,政府将统筹科技资源任务纳入了年度目标责任考评,制定了详细的考评指标;设立了5000万元的统筹专项资金。科技局、财政局相继制定了《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促进技术交易、设备共享奖励补助实施细则》、《科技金融合作试点业务风险补偿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详见附件1);科技局围绕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任务的落实,调整了级科技计划体系,布局了一批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重大科技项目;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都制订了详细的落实方案,进行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二、努力完成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先行先试

1、加快科技大场建设,促进技术交易和设备共享

今年4月初,科技大场建成并正式运行,围绕“技术交易、设备共享、政策服务、交流合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加强技术交易服务。完成了技术交易大厅和网络交易系统建设,促进了技术交易服务。到11月底,全技术交易合同登记10453份,交易额201.82亿元,位居副省级城第一位,省会城第三位(北京、上海)。其中本地技术交易4245份合同,成交金额36.49亿元,占总成交额的18.08%,比去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二是促进大型科研设备共享。组织精干力量,深入高校院所、企业,宣传相关政策,挖掘可共享大型仪器设备。目前大场可共享大型设备有1800多台套,已经为企业提供加工、检测等共享服务1500余次。

三是为企业落实优惠政策。加强对国家和省、相关科技、财税政策的整理,培训600多名企业政策联络员,已累计为近千家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服务5100余次,为138家高校、院所、企业兑现技术交易补贴共计2012万元、设备共享补贴547万元,为企业落实减免“加计扣除”和“双软认证”税费16亿元。

四是促进高校院所和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共举办科技大集、成果交易会、投融资对接会、项目推介会等各类产学研交流对接活动114场次,参加人数超过1万多人次。特别是围绕上重点关注的百家规模以上企业发展需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难题,组织19所高校院所与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对接活动,促成了500多名科技人员走进企业,依托科技大场,提供对口服务,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五是加强联合共建,扩大服务范围。与理工大学、705所建立了资源共享合作关系;与上海公共服务研发平台、深创投、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等发起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战略联盟。

2、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

近几年来,我相继组建了石油服务、生物医药、电力电子、物联网、卫星应用、现代服务业等14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详见附件2),涉及我重点优势产业中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包括了650多家企业和高校院所。产业联盟促进了行业内资源有效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合作,形成了卫星应用、物联网、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0年,我产业联盟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0亿元。

今年,科技局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产业联盟组织体系和规范性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指导与支持产业联盟发展。设立联盟工作秘书处,加强管理与协调。以产业联盟为抓手,立足于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加快产学研合作,制定技术标准,整合优势资源,创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依托产业技术联盟,围绕主导产业,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委与“五区一港两基地”认真研究产业发展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加大经费配套支持,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局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专项,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争取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推进科技文化融合工程;高新区启动“软件新城”建设项目,支持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经开区与兵器集团、中航集团、中电集团、北车集团建立四大成果转化基地;航空基地依托航空集团培育了飞机空调车产业化、赛龙叶片精加工生产线等一批“民”、“民进军”项目;航天基地重点策划的卫星应用和云计算产业化项目已经签约入区;国际港务区积极组织现代物流产业化项目;曲江新区重推依托科技支撑的文化创意项目等等。

3、创新科技金融合作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依据科技部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出台的《促进科技和金融合作试点实施方案》,按照省上的安排,我积极开展科技金融结合创新探索,出台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方案》,力求实现轻资产科技企业贷款新的突破。科技局和财政局设立1000万元的财政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引导资金,鼓励银行降低企业贷款门槛,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8月份,已与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以及两家担保公司签订了协议。科技局今年先后向银行推荐92家拟贷款的科技企业,已经有45家企业获得贷款共计2.85亿元;通过创业投资联盟组织了50多家省内外风险投资机构与“两区两基地”的科技企业进行对接,已累计投资22家科技企业,投资额13.46亿元。目前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652.82亿元,占全贷款余额的23%。

积极支持企业上融资,建立了由主管副长牵头,金融、财政、科技等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为企业融资开辟“绿色通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累计投入资金3.87亿元,支持百余家科技企业规模发展,支持企业上融资,培育中小板、创业板后备企业。今年通源石油在创业板成功上,隆基硅材料7月份正式通过首发申请,拟于上交所上。同时,政府也把积极争取高新区进行“新三板”(非上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做为统筹科技资源的一项重点任务。

4、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先行先试,为统筹科技资源探索途径

委、政府大力支持“两区两基地”和新兴产业园建设,成为统筹科技资源的先导区,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快人才集聚和成果转化,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2011年,预计以产业园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实现增加值450亿元。

高新区大力创新区内环境,全面启动“一区十工程”[[1]],积极搭建企业孵化、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引进和产学研合作,完成1000亩的“科技谷”的规划设计和基础配套,启动7平方公里的软件新城建设项目。努力打造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和通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集群的园区品牌,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与物联网、智能电网、能源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和促进区内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积极推进企业通过上、风险投资、担保贷款等方式融资,努力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

高新区与沣东新城联合高校院所共同建设10平方公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区,成立了统筹科技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启动了330亩企业孵化器(协同创新港)建设招标工作,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现代制造服务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签订了首批12个涉及高新技术和金融单位的入区合作项目。

经开区积极探索统筹地方、军工、国内和国外科技资源的新机制,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制定人才、融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加大投入扶持资金,加强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对接,把专业科技园区作为促进和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区和承载区,重点打造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兵器产业基地,加快实施“四大功能区+四大服务业聚集带+产业基地”的“448”产业布局战略[[2]]。

航空基地依托一飞院、西飞公司、试飞院、强度所等央属龙头单位,加快军工资源向民用转移,合作共建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飞机强度试验基地等近10个技术创新平台,成立航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孵化科技企业,组织了赛龙叶片精加工生产线、飞宇工艺装备产业化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支撑发展整机制造、航空重大装备、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

航天基地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设立50亿元的“航天新能源产业基金”,大力支持卫星产业园建设,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合作“北航科技园”项目启动,依托卫星应用产业联盟组织重大项目,重点支持航天高科技民用产业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努力打造具有民用航天产业特色的“军民融合型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国际港务区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加强园区物联网应用技术研发,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物联网应用产业联盟”,承载产业化项目,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城。曲江新区加强科技与文化融合,提升旅游文化科技含量,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影视制作、创意设计、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努力创建国际一流的文化产业基地。浐灞生态区抓住举办世园会的机遇,吸纳科技资源,推动区域金融、会展、商贸和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创建区域性金融、会展、商贸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我新城区出台了《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城区的决定》,重点依托辖区军工科技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碑林、雁塔区也围绕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三、扎实安排2012年重点任务

今年以来,在省上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坚持“政府引导、场配置、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科技大场建设、产业联盟建设、科技金融结合、产业园区先行先试等方面有了较好的进展,完成了年度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目标任务。统筹科技资源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系统工程,今年是先行先试的第一年,我们从实际出发,选择难度较小、迫切性最大的重点工作先行先试,边探索、边总结、边实践、边提高。

2012年,将继续认真贯彻《决定》精神,扎实落实《决定》的各项任务,积极构建适应国际化大都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科技大场服务能力提升、突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创新型企业建设、突出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突出产业园区统筹科技资源机制创新,全力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大力促进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支撑服务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统筹科技资源支撑主导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先行先试的经验,为加快发展阶段统筹任务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争取全技术场交易额超过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专利申请量超过2万件。

1、提高科技大场服务能力,促进技术交易额大幅提升

一是推进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科研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年度技术场交易额超过200亿元,保持技术交易总额副省级城第一名、全国省会城第三名的地位;大型科研设备共享数达到3000台套。

二是推动高校院所科研力量与规模以上企业对接,解决一批规模以上企业技术难题,形成20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提升科技创新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三是依托科技大场资源和服务能力,在半导体、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建设3-5个以企业为主体、场化运营、专业特色突出的技术转移和工程化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发展和扩张规模提供支撑。

2、发挥开发区(产业基地)体制优势,推进改革先行先试

一是布局一批产业链紧密、产学研结合的重点科技项目,支持高新区在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创新,形成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落实相关政策,支持高新区科技金融结合创新,争取“新三板”试点,推进科技企业上融资。

二是出台激励政策,实施集团项目,支持经开区“两大”科研院所、“四大”央企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支持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布局重点项目,支持航空基地、航天基地探索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是实施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城方案,争取科技部支持以曲江新区为主的科技与文化融合试点,通过科技创新支撑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支持沣东新城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高端制造服务业起步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支持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3、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新一代通信技术、电动商用车、智能电网、卫星通信应用、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布局30项重大产业化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规模扩大,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为“十二五”期间产业年均增长达到25%打好基础。

二是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步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竞争能力较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一批留学生和国内高端科技人才创办企业。全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0家,50家企业进入国家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全专利申请量超过2万件,其中企业申请比例达到50%。

新能源技术支持第4篇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一项专门用于鼓励、培育、扶持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创新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创新基金的投入旨在引导各级政府及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创新基金不以自身营利为目的,而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总量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回报。

为了充分体现政府基金的宏观政策导向,明确创新基金项目年度支持重点和技术领域发展方向,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创新基金支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科技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科技部按照国家经济、科技总体发展需求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编制了《20__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

本年度指南按照国家经济、科技总体的工作部署和重点任务,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地可持续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针对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创新基金将突出国家目标,围绕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宏观引导。重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持续创新能力、强化自主创新、重视原始性创新;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合理的配置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与效益,培育市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注意把握国际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支持有重要商业价值、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技术的产品,使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有效应对入世后技术壁垒的挑战、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企业家及创新人才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关注企业家精神,创造环境、优化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关注对国家资源、能源的高效、合理使用,对环境的保护。

20__年度创新基金坚持市场导向、支持创新、鼓励创业、突出重点、规范管理、竞争择优的原则,重点支持方向如下:

支持相关高新技术领域中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具有竞争力、市场前景好的研究开发项目,资助重心前移,培育、形成一批能够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群及产业;

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863”计划、攻关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相关成果的产业化项目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促进技术转移;

支持人才密集、技术关联性强、附加值高并以直接促进、支撑、服务与产业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支持产业积聚、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以企业为载体市场行为的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的建设;

支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以出口为导向的项目,特别是具有我国传统优势,加入WTO后能带来更多市场机遇的项目,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发挥创新基金雪中送炭的作用,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孵化器内企业的支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核心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倡导循环经济范式,支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资源的技术产品,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的技术产品。

企业申报的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要坚持市场导向,有较强的创新性,有较高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显著。

本指南不涉及农业类项目,农业类项目均归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有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指南由科技部另行。

没有列入《指南》的项目,企业也可以提出申请,《指南》中明确不支持的项目,企业不要申请。

申请者必须注意: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将通过竞争择优产生,审查筛选过程规范、严格,只有创新水平高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方有可能获得创新基金资助。

20__年度创新基金不支持的项目在本指南各领域项目前言或项目中明确标出。申请基金项目的重要提示

一.基金管理中心坚决反对中介机构利用为企业准备基金项目申报材料的过程,以不正当手段谋取高额回扣的做法。我中心不与任何一家中介机构在项目申请过程中有任何的业务联系,没有一家中介机构会得到我中心的特殊对待。基金项目申请材料的准备无论是由中介机构代完成或是由申请企业自己独立完成我中心都将一视同仁。

二.基金项目审批采取流水作业,链式操作,计算机管理,相互制约,所有项目均需通过专家组评审或独立评估机构的评估,经过竞争择优的程序,选取支持的项目。所有支持的项目均需经科技部、财政部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对具体的项目作出决定。申请企业一定不要轻信某些“能人”自吹与基金管理中心某人有特殊关系,项目能够得到照顾的说法。

三.申请企业在申请材料准备过程中必须按照要求,实事求是,任何夸大、掺杂水份都会对项目评审过程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一经发现材料有造假内容,查实后将会得到严厉的制裁,直至在媒体上公开曝光。

四.基金管理中心迄今为止未组织过任何形式的收费宣传活动,也不打算委托任何单位进行收费宣传,基金项目执行企业对此类宣传活动都应本着自愿的原则。不论企业做出何种决定,都不会对基金项目的监理、验收工作产生任何影响。

五.基金项目采取专家评审方式,申报基金项目有关信息均应通过书面方式方能有效。基金管理中心不接受推荐单位或申请企业到中心来谈项目,如确有需要,可通过电话、传真或Email方式与我中心取得联系。

六.未被批准立项的项目,只有本项目申请企业和项目推荐单位可通过基金网站查询到相关信息。因未批准立项而可能对项目申请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基金管理中心不承担责任。一、电子信息

二、生物、医药

三、新材料

四、光机电一体化

五、资源与环境

新能源技术支持第5篇

包括LNGCNG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本意见所称电动汽车。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要意义

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面对当前能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电动汽车作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坚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电动汽车的研发与应用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成为汽车产业新的发展方向。

国家陆续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国家、省都把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应对能源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去年以来。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推动电动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广。今年国家工信部还牵头制定了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今后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行规划。

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是战略先导产业。对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稳定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要意义,把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加速崛起作为转变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重点,加大支持培育力度,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二、市具备发展电动汽车的基础和条件

(一)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建设运行取得效果

国唯一一个“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落户我市。12年来,1998年。市主要在公务、出租、公交三个领域开展试验示范,运行里程超230万公里,具备了电动汽车运行、试验、示范所需的充电、维护、车辆故障检测与排除等能力;建成了电动汽车平安性能检测实验室”电动汽车整车性能检测实验室”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性能检测实验室”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数据处置及网络通讯中心”拥有了电动汽车运行试验、检测试验数据库。

(二)拥有电动汽车关键技术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市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电动汽车技术贮藏取得一定的突破。落户我市高新区的汕头兆成电动车辆技术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车用动力电池、大功率驱动电机、智能控制器十大核心技术并取得了专利。自主完成了第一辆实用性纯电动轿车原型车(ZC7010A改装试制和试验。国新能源有限公司拥有电动汽车动力总成(锂离子动力电池与稀土钕铁硼永磁电机合成)电控管理系统等30多项专利和核心技术。另外,市还拥有21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相关企业,这些企业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例如猛狮电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

市已经拥有了生产或者改装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局部关键零部件的各种技术,总体来说。具备电动整车生产能力,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实施《省电动汽车发展行动计划》抓住全球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产业化和示范应用为重点,坚持以市场为主和政府推动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产业发展和产品应用相结合,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汕头建设成为具有一定产业规模、拥有自主品牌、技术领先的国内电动汽车产业基地。

2基本原则

立足加快推进我市电动汽车发展,1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发挥自身优势相结合。加快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集聚一批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2坚持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相结合。逐步形成产业链。

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综合环境。3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投资相结合。

大力扶持相关企业,4坚持以示范运行带动产业的方针。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协调引导建设电动汽车生产基地,争取在市达到生产满足以上示范运行的电动汽车整车的能力,实现以示范运行带动外地生产,外地生产支持示范运行,更进一步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达到示范应用的电动汽车2464辆的规模,其中:新能源(LNG公交车1613辆,新能源(LNG乡村出租车431辆。中心城区设立4条纯电动公共汽车示范路线,纯电动运行示范车辆60辆;纯电动出租车200辆;南澳岛纯电动公交车20辆,纯电动旅游观光车120辆,纯电动自驾体验车20辆。建设满足上述示范应用车辆运行的充电站2个,电池更换站16个,至2012年。LNG加气站15个。

初步建立适应电动汽车发展要求的配套设施网络、产业支撑体系和政策环境;实现电动汽车在乡村公交系统的规模应用,2015年。电动轿车进入家庭;初步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形成一定规模的电动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局部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成较为完善的电动汽车配套设施网络、产业支撑体系和政策环境,用10年左右时间。电动汽车实现幼稚的市场应用,拥有1家以上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术的国内电动汽车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产业链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集群。

四、电动汽车产业培育发展的路径

(一)以示范运营为手段.

全面扩大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营的范围和数量,全面推进公交客车、经济型电动轿车、公务车等示范运行,原有电动汽车示范运行的基础上。实施财政资金对示范运行车辆的补助,进一步夯实示范运行的基础。联合供电、供气相关企业建设充电站和加气站,鼓励相关企业建设充电站和电池更换站,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电动汽车应用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配套设施。进一步开拓电动汽车的市场,使市场开发和技术幼稚过程相吻合,以幼稚产品带动市场开发,以幼稚市场促进产品研发,加快市场化进程。

(二)以关键零部件为核心.

鼓励自主创新,加大力度扶持拥有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企业的发展。培育知名品牌,打造电池、电池资料及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循环产业链,带动电动汽车整车研发和生产。开展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攻关,汽车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氢能源汽车高压泵及电机、LNG储气箱及相关高性能资料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形成突破。以纯电动汽车为方向,促进和引导整车生产商进入我市,以零促整,实现整车、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全面发展。

(三)建设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园区)

园区用地规模3km2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澄海区岭海工业区周边规划建设汕头市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制定和落实园区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外地企业和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企业落户,重点引进电动公交车、电动专用车、电动轿车等电动汽车整车项目及关键零部件项目。鼓励国内外研究机构在基地设立研发中心,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动汽车技术研发体系,大力培养电动汽车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建成国内电动汽车重要生产基地。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推动我市新能源公交事业发展;核准了国新能源有限公司“稀土铷铁锂电池、稀土铷铁硼永磁电动机、电控与电池管理系统一期项目”立项;积极引进美国正道汽车公司在汕头设厂;整合外地资源,近年来我市先后引进和扶持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近期市政府又引进深圳广聚能源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性合作伙伴。引导猛狮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拥有核心技术的汕头兆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市电动汽车产业的培育,当务之急是要克服困难,千方百计推进项目的实施,加快整车生产能力建设。要尽快与深圳广聚能源有限公司签订新能源公交车合作细则,发展我市新能源公交事业。要加快落实国新能源项目用地,加快推进猛狮和汕头兆成合作项目。要更加主动与美国正道公司接触,争取他下决心在汕头投资建设电动汽车项目。

(五)健全电动汽车产业的支撑体系

加快性能检测实验室、动态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混合动力检测实验室、燃料电池检测实验室、排放性能检测实验室和碰撞性能检测实验室等六个实验室的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尽快实施“电动汽车平安性能检测实验室”电动汽车整车性能检测实验室”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性能检测实验室”电动汽车数据处置及网络通讯中心”简称三室一中心)功能完善项目。形成可按国家规范及相关国外规范、行业规范、相关技术要求和试验规程,实施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检测试验和考核的能力,为国家电动汽车检测试验中心得到认证和授权打下基础。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建设电动汽车公共技术基地、完善检测和实验平台。

五、有关措施保证

(一)整体工作支持措施

落实责任。市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统筹协调领导小组要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各项政策的组织实施工作。各相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支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二)应用推广支持措施

实施政府优先推销,1加大电动汽车的政府推销力度。并逐年扩大推销规模。

2鼓励支持国有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购买和使用电动汽车;积极支持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单位申请国家、省电动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

3鼓励支持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桩、电池更换站、LNGCNG加气站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措施

加快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支持整车集成开发、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1支持电动汽车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支持电动汽车企业的产学研联合攻关。

以及组建省、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2鼓励和支持电动汽车企业申报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部级重要科研设施和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

支持电动汽车的改扩建项目、引进技术和装备项目,3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优先给予用地、信贷等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的环境友好型项目开辟“绿色通道”

支持企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等。4支持符合条件的电动汽车企业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

发展总部经济。鼓励相关电动汽车企业在市设立地区总部,5支持企业在汕设立企业总部。并按相关政策给予资助与奖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县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支持基地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

(四)检测服务支持措施

落实责任,1加强电动汽车检测试验、共性技术开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筹集资金。加快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2鼓励支持电动汽车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效果转化为地方规范和国家标准。

(五)财政金融和人才支持措施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1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核心零部件和整车技术研发,支持电动汽车运行(补贴)电动汽车示范推广及配套设施建设,支持高端人才的引进等。专项资金的使用由市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共同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电动汽车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申报国家各类专项补助资金。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税费减免政策,引导企业用好国家、省相关减免税政策。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担保体系的作用,2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引进外资投入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积极引进人才。发明条件引进电动汽车产业领域的国内外优秀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电动汽车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

(六)完善电动汽车政策环境

新能源技术支持第6篇

一、研发活动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环节

研发活动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核心。现代经济社会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研发活动直接影响企业能否始终,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研发活动计划的制定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内容,会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要素资源、支撑产业或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竞争结构。研发活动是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支撑环节,研发活动作用于其他各种不同因素,全面地影响企业乃至产业的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最终决定企业乃至产业的国家竞争力。因此,企业研发战略的选择自然成为其竞争战略的关键,企业只有在研发和创新能力方面保持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优势。

二、研发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要保持稳固的长期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加大研发活动的力度。根据研发活动可利用内外资源不同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指企业有效整合外部资源,通过引进、模仿、合作开发、引进后再改进等途径,实现企业技术的升级和转化。相对而言,技术引进是高技术企业比较稳妥的研发活动形式,但引进的技术往往是别的企业成熟甚至快要淘汰的技术,因此,形成的竞争优势不稳定,更因为这些技术不在尖端和前沿,因而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以利用内部资源为主,依据企业内部研发人员的自身知识基础,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整合知识和技术资源,企业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升级、转化、改造、创新。

在自主创新中,既可以通过核心技术开发使企业拥有前沿尖端的技术开发出全新的产品,又可通过对企业现有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完善,使技术产品的功能满足更高的市场需求。此外自主创新的成果可以申请专利形成技术垄断,因而,一旦自主创新研发新技术成功,可以形成企业稳固的竞争优势。但是,企业自主创新面临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风险大。由于技术创新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收益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很大,很难预测。二是研发经费投入限制。经费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根本保证。在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对研发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补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支出基本占GDP总量的3%。而我国用于研发的经费额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尽管1996年以来中国R&D经费支出总量有大幅度的增长,但2005年中国R&D经费支出总量占GDP的比例还不到美国1953年的水平(1.36%)。以上两方面的主要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技术创新可采取合作共赢的模式

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重大战略目标,在自主创新活动中,企业是主体。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新不等同于封闭式创新。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面临着抵御风险能力弱、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和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等仅靠企业本身不能很好地解决的问题。采取合作的模式为企业破解以上难题提供了可能。

第一,通过企业合作和产业集聚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企业自主研发可以直接获得和掌握核心技术,但往往费时耗力,而且要独自承担风险。而合作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和成本。合作可采取两种战略形式:一是与相关企业联合形成集群优势。产业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研发活动所用生产要素的聚集,特别是技术人员和研发资金由多个企业聚集,既可以保证企业技术创新对资源的需要,又可以使技术创新的风险得到分散和降低。而且,在这种联合中,企业可以从产业的角度更好地预测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保证研发活动面向市场需求。二是瞄准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对于一般企业来说,采取与一流企业合作而跟进发展的战略是明智的选择。在引进和模仿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借鉴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创新周期,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取得优厚的回报。另外,企业要增强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瞄准高端产品制定研发规划作为战略基点。研发中要突出前瞻性,注重技术创新的广泛性、有效性和长期性。

第二,通过与政府的联系合作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研发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一方面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解决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的困难,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政府在制定预算中,要逐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投入,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企业要将研发活动放在重要位置,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经费占企业经营收入的比重,不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企业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争取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争取国家更多的科技经费投入和优惠贷款支持。企业既要认识自己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又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主动与政府联系与合作,提供完整的市场信息,使政府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发展状况,了解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际需求,为制定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供决策参考。

新能源技术支持第7篇

(一)由重点发展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转向扶持新增长动力产业

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周期性调整,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韩国的产业发展重点由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转向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新兴产业,即韩国所称的新增长动力产业,包括绿色技术产业领域、高科技融合产业领域和高附加值服务产业领域。2009年1月,韩国政府并启动实施《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确定三大领域(绿色技术产业领域、高科技融合产业领域和高附加值服务产业领域)17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增长动力,提出了新增长动力产业的发展目标:在增加值方面,相关产业增加值在产业总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24%,上升到2018年的38%,增加值总额预计年均增长12%;在出口方面,新增长动力领域的出口额预计年增长率约为18%,10年后规模预计扩大至约9000亿美元;在就业方面,新增长动力领域在2008年之后的20年间约能创造350万名的新生岗位(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增加率达5.7%)。

(二)以高附加值化进一步提升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韩国的船舶、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得力于不断开发技术、政府有力的支持, 已拥有世界顶级水平的竞争力,但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仅仅依靠价格竞争力已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韩国将促进支柱产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作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方向。韩国政府于2008年出台了面向未来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包括制定和实施了各类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及实施计划,重点是促进支柱产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支柱产业的高附加值化。2010年以来,韩国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又制订了一些经济发展规划,制订并采取一些中长期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支柱产业的高附加值化。韩国政府推动支柱产业高附加值化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支柱产业的融合。

(三)以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使韩国经济遭受史上最惨痛的打击,韩国政府和企业一直在积极探索经济转型之新路。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进一步促使韩国加快了这一战略转型的步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韩国政府正式提出并开始实施 “低碳绿色增长战略”,揭示出韩国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2008年8月,韩国前总统李明博宣布了韩国走向 “低碳经济,绿色增长”的新构想;2009年 1月,韩国政府提出了 “绿色工程”计划,即所谓的“绿色新政”;2009年1月,韩国政府公布了《绿色能源技术开发战略路线图》,是韩国在绿色能源方面制定的第一份具体的系统性实施计划;2009 年7月,韩国政府发表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在2020年以前,实现发展成为世界七大绿色强国的远大目标,并在2050年成为全球五大绿色强国之一。此外,韩国还先后了《国家能源基本计划》、《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专门成立了推进和落实绿色增长战略的组织机构。

(四)由过去的扶持大企业转向重视中小企业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韩国进一步加快了扶持企业对象的调整,由过去重点支持和培育大企业集团转向更加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希望通过中小企业发展矫正制造业过度依赖大企业的问题。支持的重点包括:一是保证中小工商业者安定经营(包括对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订做型帮扶、强化金融支持和小工商业者自生能力的提高以及激活传统市场和地区商业圈等),二是确立企业间公正交易以促进共同成长(包括改善企业间不公正的交易习惯、促进大中小企业间合作、激活中小企业间技术融合和分工合作、强化中小企业技术保护基础等),三是创造工作机会及及缓解招聘、就业的失调(包括宣传企业家精神、促进技术创业和孵化器培育、有针对性地扶持绿色、有核心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中小企业、对知识服务领域的创业支持、缓解工作岗位失调和培养人力资源等),四是扩大未来前景领域R&D投资以及促进提高生产效率(包括扩大中小企业R&D投资及诱导民间投资,促进产学研技术合作,开展中小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项目等),五是建造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环境(包括对技术知识创业等有发展前景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扩大中小企业的营销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全球化活动、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发展构建基础设施等),六是改善中小企业制约环境以及减少障碍。

(五)以核心原创基础技术开发支持领先的创新者战略

2007年9月,韩国政府在《FTA时代产业政策走向》中明确提出,新的产业技术政策将从既有“快速跟随者战略”转变为“领先的创新者战略”,这使得对核心、原创和基础技术的开发成为韩国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方向。2008年,韩国在出台的面向未来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中,提出产业技术改革的政策方向是支持国内外研发主体之间协调和配合,推动核心、原创技术的开发。在2009年颁布的《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中,为了支持新增长动力产业发展,韩国政府明确提出要从供给层面加快创新突破,包括掌握核心主导技术和加强基础性技术的开发。2010年10月,韩国政府了《主导未来产业的技术开发项目》,选定五大未来主导产业技术。2011年7月,韩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国家融合技术发展基本计划》,决定划拨1.818万亿韩元(约合109亿元人民币),用于推动发展“融合技术”。

(六)推动基于双多边贸易和合作的全球资源整合与利用

鉴于韩国国内资源相对贫乏、内需市场相对有限,因此韩国政府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通过加强通商合作,大力支持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和产业的全球优化布局,力求实现对全球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首先,构建“全球自由贸易协定(FTA)网络”是韩国对外贸易的核心政策。早在2003年8月,韩国政府就提出要成为“自由贸易协议(FTA)中心国家”,以拓展韩国经济领土,扩大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类产品出口。经多11年的努力,韩国已经从FTA的边缘国家一跃跻身为中心国家。其次,随着世界FTA的趋势从双边FTA迅速转变成多边FTA,韩国政府也及时进行战略调整。2013年6月,韩国政府将通商战略由“FTA的中心国家”修正为“FTA的关键”,旨在成为双多边FTA的纽带。最后,韩国政府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特点,分别确定了不同的合作领域和合作策略。韩国政府在2008年出台的面向未来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中,按不同国家的市场潜力、天然资源、发展潜力及合作空间,确定了针对不同新兴市场的合作领域。

(七)以政府扶持性(资金)基金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

韩国政府在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中,比较重视通过扶持性基金来实现对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引导。实际上,韩国政府无论是对新增长动力产业发展的鼓励、支柱产业高附加值化的支持、实施低碳绿色发展模式的倡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核心原创基础技术开发的重视,还是对产业的全球资源整合布局,都设立了相应的扶持资金或专项的扶持基金。比如,从产业基金来看,韩国政府为了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重点领域设立了专项扶持基金。本世纪初,韩国政府设立了860亿韩元的“信息技术促进资金”,用于公共部门的信息化;2006年,为了支持半导体、显示器领域中小设备业者的设备投资,韩国政府募集1500亿韩元的企业供需基金;2010年,韩国政府组建了1500亿韩元规模(约1.32亿美元)的半导体基金会,以支持IC设计产业发展。

二、当前韩国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协同推进新兴产业的优先发展与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

韩国政府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采取前瞻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既着眼于未来能够在全球产业大分工中立于战略高地,又充分考虑保持和持续提升当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韩国政府不仅不留余力地加快推动新增长动力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高度重视传统支柱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实现二者之间的时间衔接和产业互补,避免国家支柱产业的断层和断档。

(二)新兴产业政策应注重阶段性、统筹性、导向性和协调性

韩国政府对新增长动力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制定了周全的产业政策,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阶段性,即非常关注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使得推进的举措更具针对性;统筹性,即在注重新兴领域发展的同时,也系统考虑相关的配套支持产业;导向性,即在部署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配套政策的设计和落实,以全面推进战略实施;协调性,即在战略推进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民间和政府两种力量的作用。

(三)重点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供到位的公共服务

韩国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既有直接的资金支持,更有间接的服务支持,但当前的重点和方向是着眼于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甚至相对倾斜的发展环境和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从前者来看,韩国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和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经营,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壮大和产品销售给予相应的法律支持,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共识和良好环境。从后者来看,韩国政府成立了中小企业厅,为中小企业在创业、资金、人力、进出口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同时有针对性地成立了多个非政府的推进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持;构建了专业的合作体系,为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服务支持;制定专门的就业计划,为中小企业获取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提供服务支持;建立针对性的、多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提供服务支持;构建贸易促进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各种服务支持。

新能源技术支持第8篇

一、序言

当今时代,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让位于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国家间、城市间竞争越来越呈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不仅是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实现新阶段目标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国内众多中心城市的共同追求和发展目标。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竞争,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未来15年我市科技发展面临重要机遇。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世界范围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和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等。这些都为我市加快科技发展,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科技发展也面临着国内区域间和城市间竞争加剧,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跨国公司不断强化技术升级、知识产权保护和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及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等诸多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但发展中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总体技术能力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较少;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障碍仍未完全消除,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健全等。这些都将制约我市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我市由科技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未来15年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破能源、资源与环境瓶颈制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做更大努力,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构建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机制和体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今后15年,我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创新,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支撑发展。自主创新,就是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整体创新能力。整合资源,就是有效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科技资源,建立符合市场机制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提升产业,就是瞄准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优势资源,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发展壮大五大主导产业。支撑发展,就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支撑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指导思想是面向未来、实现建设人文、活力、和谐的重大抉择,是未来15年科技工作的根本指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我市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统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科技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加速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把我市建设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发展环境好、支撑引领作用大的创新型城市。

(二)战略目标

未来15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功能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

经过15年的努力,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掌握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城市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三是重点行业和产业建立起循环经济技术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得到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四是现代服务业、旅游和文化等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五是重点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六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功能不断加强。

到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6%,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分别达到5%以上和3%以上;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4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到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增长,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三)总体部署

未来15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市情,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发展的能力。二是围绕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安排10个优先主题,实施10个重大专项。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并促进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未来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以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继续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加快军民融合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四是在工业、农业、城市管理和人口与健康等领域,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

三、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重点产业和行业。

(一)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培育创新成果和重大技术项目。加快发展以集成电路、软件为主体的战略产业;做大做强以通信设备和新型电子元器件、医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为主体的潜力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突出自主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材料和支撑设备协调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软件产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形成嵌入式软件、通用及行业应用软件发展优势;通信产业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自主创新项目产业化,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群体优势;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光机电整机系统,完善区域产业配套能力;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发展化学制药、中药现代化和医药中间体;新材料产业: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和重大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复合型材料,推进新材料技术向功能复合化、材料智能化、器件集成化方向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强生物质能、氢能、太阳能、地源水源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煤、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开采及清洁利用技术开发。

(二)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必须抓住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打造装备制造业新优势,大力提升全市工业化水平。

把掌握核心技术作为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的中心环节,提高重大装备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5大产业链(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优势专用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和7大产业集聚区(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重型汽车、轿车及大客车、优势专用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引导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竞争力强的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基地。

航空航天设备:结合国家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支线客机、通用飞机、直升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飞机零部件制造、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等产品;电子信息设备:重点发展现代通信设备、集成电路、应用网络电脑等电子信息产品;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重型商用汽车、大客车、轿车、汽车发动机以及其他零部件等产品;优势专用通用设备:重点发展大型工业风机、工业缝纫机、空调压缩机、重型机器成套设备及高精度带材轧制设备、炼油成套设备和高效节能型设备,以及筑路、矿山、冶金行业专用的工程机械等机电一体化设备;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特别是500-800千伏超高压、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

(三)农业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在新品种的自主创新、开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设备等领域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技术推广,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使科技切实成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强大支撑。

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结构,挖掘区域特色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和高效经济作物。推进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农业科研和生产中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保持小麦、玉米、果树、蔬菜等常规品种选育优势,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生产和提供多样化的优质农产品以及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等现代高技术产品。

研发和推广农作物、林木种苗和畜禽、水产品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等技术。重点推广集约化栽培、设施标准化、优化配方施肥、节水旱作增产、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和循环型农业。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田水利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积极推广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管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努力构架节水型农业。

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发挥远程教育网的作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

(四)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之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智力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建立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高效现代服务业体系。金融业: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数字化业务安全防护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物流业:广泛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与装备,在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射频识别、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交易平台;会展业:实现场馆设施智能化,建立统一的会展信息平台,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基础数据库系统;信息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相关技术装备、网络软件平台和软件外包平台技术,及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和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的软硬件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

(五)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两大品牌。必须大力研究开发文物和生态资源的保护技术,运用高新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古遗址保护、古都风貌保护和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文化、旅游业的服务能力和品牌价值。在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和广告业不断导入科技发展要素,以文化产品创新为主导,优化旅游科技发展体系,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

(六)人口健康与城市公共管理

提高人口健康水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SARS、人类禽流感等突发、新发传染病的预警应急系统,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严重影响健康的传染病监测和控制技术研究;积极开展肝癌、肺癌等恶性肿瘤和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认真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发展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研究解决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现代管理等三个环节上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建立快速公交线网规划、综合信息平台、管理指挥和城市交通评估等智能管理系统。

公共安全是城市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加强预防性研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协同研究,建立公共安全预防技术体系和应急事件指挥体系。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建立灾害性天气预测、生态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重大疫病防治及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的应急机制。

(七)资源、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为重点,集中力量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等,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材和循环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

四、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

加快科学技术重点领域的发展,必须围绕我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筛选出若干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战略产品,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符合技术发展方向,技术基础较好、急需发展且近期能够有新的突破和大的发展,可对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的技术集群。确定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制约,提高产业技术升级和持续创新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重大专项,是指围绕城市发展目标,通过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工程项目。确定的基本原则:一是紧密结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对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二是有利于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具备支撑社会进步的能力;四是有利于加强基础平台建设,改善产业化环境。

(一)优先主题

1.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重点研究开发大尺寸硅和硅基单晶生长及外延技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技术、光通信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新型元器件关键材料和光电集成技术。重点开展半导体固体照明工程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稀土功能材料、超导材料和铌钛合金材料及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的性能、结构和制备工艺研究。

2.信息化支撑软件技术和产业化支撑技术

重点发展新一代软件中间件技术、嵌入式软件平台技术和软件外包平台技术(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数据库和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调试环境)。开发新一代移动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海量信息存储技术、空间信息处理技术、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化支撑技术、领域工程与应用集成关键技术、智能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新型人机交互技术。

3.光机电一体化设计制造技术

重点研究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推广应用柔性生产线、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重点开发高性能传感器、光电集成器件、先进扫描成像系统和测井系统等技术;开发模糊变频控制系统和快速成型制造等自动控制系统;发展射线、超声、红外、热成像等成像诊断设备及控制系统。

4.重大装备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重大装备所需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行业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领域,重点合作开发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技术、大马力高档次系列重型汽车变速器和车桥技术、汽车安全和节能环保等重大关键技术;在电力输变电领域,围绕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开发,重点研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轻型直流输电、交流灵活输电用设备技术和超导开关技术,加强高压输变电领域中的系统研究与成套设计技术、输变电成套装备关键部辅件技术攻关。在优势专用设备领域,突破炼油成套设备绿色技术、三元流高效设备节能制造等重大关键技术。重点研究数控电动钻机、智能化节油抽油机、智能测井设备等关键技术。加强大型道路工程机械产业化成套配套设备设计研发、高效节能绿色空调压缩机设计和大型高炉用轴流压缩机设计研发。

5.食品安全与重大疫病防控技术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重点开展高压技术、微波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低温杀菌技术、膜分离技术、挤压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研制现代食品绿色包装技术。重点研究生物灾害及有害生物入侵的预警与控制,果菜类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及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措施和规范化操作规程。开展畜禽疫病防治与控制技术研究,包括新型高效疫苗、疫病诊断技术与试剂盒、新兽药、抗药性检测与消除技术。

6.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与农业生物技术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和相关基因标记、克隆、导入等生物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小麦、玉米、蔬菜、果树和林木花卉新品种。研究和推广良种核桃、良种板栗等果品的抗旱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经济动物胚胎移植技术、体外授精技术和性别控制技术。重点开展目标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分离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转基因技术、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开展动物胚胎技术、转基因动植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控技术研究。加强对农用畜用诊断试剂盒以及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新型沼气池建造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

7.中药现代化与生物医药

重点研究中药原料制备技术、现代中药新剂型及中药有效单体成分提取技术和筛选方法,开展重大及疑难疾病病症的创新药物研究。加强中药材加工、制药标准化及标准样品制备技术研究,以开发创新中药和大品种培育为重点,研究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生物反应器和大规模细胞培养等新技术。发展生物诊断及检测技术,支持以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为基础的生物药物研发和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药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建立生物医药和中药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平台。

8.航空航天技术

重点对新型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卫星有效载荷及卫星地面系统关键技术组织攻关,研发地面导航设备、地面飞行训练装置、航空仪表等航空机械设备及地面装置、飞机零部件和航空相关设备制造技术。发展全球卫星导航仪及定位系统、遥感设备与智能感知系统、遥感图像产品等卫星云图接收技术。

9.节水、节能和新能源技术

重点开展节水型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重点推进冶金、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研究推广农业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重点开展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能源节约和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加大新能源技术开发,重点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地源水源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开采及清洁利用技术开发。开发太阳能发电蓄能和并网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组技术。

10.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建立区域水体污染监测、控制与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突破饮用水保护和饮用水深度处理及输送技术,开发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河流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企业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城市大气污染成因与综合治理技术,城市垃圾分类处置技术、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技术、生活垃圾处置及综合利用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关键技术。

(二)重大专项

1.集成电路设计及关键设备制造

加强核心设备制造、高端专用芯片和嵌入式控制系统开发。重点研发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设备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芯片,形成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设备业:重点发展面向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的核心产品;设计业: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数据广播、全球定位系统、数字音视频编解码、航空航天电子、工业控制、智能终端与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芯片;制造和封测业:重点发展高压模拟器件、数模混合器件、功率器件、新型分立器件等产品,抓好8英寸以上集成电路生产线及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线的建设。

2.重大软件应用与产品

建立自主、完善的软件产业技术支撑平台;重点开发面向工业缝制设备、输变电设备、航空电子、交通控制等优势制造业或新兴产品的嵌入式系统软件产品;面向城市管理、综合社会保障、金融、旅游和文化资源库建设、能源、水利、交通、环保、物流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通用软件产品及其重大应用示范;支撑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内容与多媒体技术产品与服务;快速推动软件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发展的信息交流与市场互动技术系统。

3.网络及通信设备

研制新一代“虚拟现实——三维视景生成器”技术产品,突出发展下一代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和接入设备、智能天线与基站、宽带接入网设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智能终端、射频识别、家庭网络设备及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重点发展基于TD-SCDMA的核心网和相关设备,加快通讯产业基地建设。

4.新材料及制品

重点发展特种纤维材料、特种陶瓷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及电子光电子新材料。加强金属纤维、碳纤维等特种纤维技术的转化以及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研制;加快碳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及钛酸盐等系列陶瓷粉体、瓷料和复合材料的规模制备;开发全系列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及液晶材料制品;重点发展轻质高强金属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和铌钛合金超导材料;加快油田化学品、高性能树脂结合剂、精细化工制品的研发生产。

5.新药创制及制药装备

重点开发化学制药、中药现代化、医药中间体、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为基础的创新药物。加强针对疑难病症的创新药物开发、肽类及蛋白类药物开发及创新基础平台建设。研制现代制药装备、分离提纯装备和自动化成套制药设备。研制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糖类、蛋白质多肽类、天然产物、合成化合物等创新药物。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一类、二类化学药和生物药。形成以天然药物为基础的产业新集群,成为全国中药、新药加工基地和重要的药品科研创新基地。

6.汽车制造

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关键技术总成及零部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重型汽车、商用汽车和家用轿车,形成具有以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为主体的汽车产业链。重点研发电动汽车及重型汽车变速器、大型客车底盘、重型汽车发动机等。打造中国一流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7.大型飞机和支线飞机

坚持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发展大型客货运输整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形成成套生产能力和总装能力。攻克先进发动机、飞控、航空电子、导航系统、机轮刹车、起落架等配套产品的关键技术和生产。

8.高压输变电设备装备

加快发展高压输变电设备,提高输配电设备装机综合能力。推进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的产业化、小型化与智能化。重点发展500千伏以上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及其试验装备、开关设备等支撑技术的研发制造能力,提高电力制造业的集成能力,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研究、试验和生产基地。

9.农产品加工、贮藏及保鲜

围绕粮食、畜产品、蔬菜、水果的深加工,培育完善食品工业体系。发展粮食加工业,推广乙醇、变性淀粉、柠檬酸和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发展蔬菜果品加工业,支持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研发。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支持低温肉制品加工、生物发酵等制品的研发。重点发展液态奶、保鲜奶、无菌奶及各种酸奶饮料,开发牛奶甜点等高附加值产品。

10.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为依托,以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为重点,统筹布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设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网、覆盖全市、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公共平台。

支持一批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且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重点实验室。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建设区域特色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库,搭建专利、标准等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类科学数据资源及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构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完善技术市场网络信息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人口健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快速测试技术标准平台。

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并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区域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一)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扶持力度,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成为科技成果的最大吸纳者、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支持大企业集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力量,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和行业工程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各类技术创新研发机构,探索和创新企业研究开发组织模式,提高企业自主技术配套和创新能力。全力支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活动,引导科技企业及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

(二)完善区域创新机制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为引领,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研发任务,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的统筹协调,切实整合科技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地方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鼓励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支持科研机构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国际科技中介机构在建立合作、合资或独资服务组织,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科技计划体系,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保障服务。建设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平台,实行开放共享的机制,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发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优势,整合资源,集成创新,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发展完善中小企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资本要素的市场体系。

(四)建设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围绕产业发展目标,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建设。围绕建成“打造中国技术创新中心和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通信、集成电路、软件三大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化的高新技术创新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建成功能齐全的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商用汽车、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加快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要建成中国最具实力的航空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家航空高技术研究、设计、试验中心,形成国际性的航空产品加工制造中心。航天科技产业基地要建成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通过航天特种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五)建立军民技术和产业的融合体系

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重点围绕民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开发特色民用产品。加快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进程,促进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和扩散。建立军民技术合作创新组织,协调解决军民技术创新体系融合中的重大问题。

六、保障措施

为保障本纲要各项任务的落实,必须制定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政策与措施,以更加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更加有利于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一)增加科技投入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投入的法规和政策,加大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依法确保政府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确保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

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强化企业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保障财政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配套投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激励企业增加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国家和省、市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消化吸收一批先进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

建立和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考评体系,健全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改革和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申报、评审及立项,执行和结果实行全程控制。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二)落实税收激励政策

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企业所得税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对购买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给予必要税收扶持政策。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协调机制,支持我市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对高科技企业在采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要运用政府采购手段,加强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三)引导金融支持和社会资金投入

在国家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加速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努力为科技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便利条件,为高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跨境资金运作创造更加宽松政策环境。探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为主的方式,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更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创造条件,支持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全国性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行业自律组织。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要引导社会资金对科技的投入,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依法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推进高新技术股份转让,建立健全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法治环境。制定和实施我市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文化,让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并优先采用。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使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重要的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

(五)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抓好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快实施《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方案》、《集成电路产业十一五发展实施方案》和《软件产业十一五发展实施方案》。抓紧制定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及大学科技园等发展的政策,发展各具特色的、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给予政策扶持。

支持面向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技术工程化平台和中间试验基地建设,重点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制造业信息化、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面向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新机制。鼓励多种模式的、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激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活动,支持农村各类人才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六)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

通过多种途径扩大与国际、国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大力引进国外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项目,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建立我市与港、澳、台的科技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提供优惠条件,鼓励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研发组织在我市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引进国际著名科技中介机构到我市投资发展。

(七)加强科普工作

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合理布局并切实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建立科研院所、大学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大型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集成,促进科技界、教育界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协作,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各类投资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逐步实现投入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八)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未来15年,要认真落实人才强市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根本,建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优秀工程技术、成果推广、科技创业和科技管理等科技创新型人才,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企业领军人物,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到我市创业。建设一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合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提高我市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保证。

重视高级人才工作,高度关注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关心学科带头人、科技管理专家和创新团队的工作和生活。积极支持落实对国家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实行的特殊政策。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高层次人才辅助支持制度,使优秀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的创造活力,鼓励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人才和项目。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落实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为科技人员创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