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1 16:41:47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刻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突破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理解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

——全局性。即战略性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长远性。即战略性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导向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动态性。即战略性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体现上述四大特征,并遵循以下六大准则。

第一,国家意志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体现一个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领域。

第二,市场需求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第三,技术自主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否则就会受制于人。

第四,产业关联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

第五,就业带动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第六,资源环境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的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等。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的产业,是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相结合的产业,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尽管早在“九五”计划中我国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于“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资金和物质投入带动的状况没有改变。伴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我国产业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到2020年新能源利用量如果占到能源消耗的20%,每年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亿吨。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未来三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六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为6万亿元。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2010年核电投资可以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从增加就业看,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将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万。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当前,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启动较早,有的与国外同步,甚至先于国外。只要我们战略对头、行动有力,完全可以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物联网产业为例,我国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加快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无疑将对实现信息技术自主自控、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提供重要的支撑。加强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推动我国能源技术进步,避免受制于人,促进国家能源安全。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高生产力。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它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造福于广大群众,提升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再如生物育种行业,这是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突破口,随着转基因技术在粮食和食品领域的推广应用,这将显著促进农业发展。又如,物联网在环境监测、电网、地震监测、安防、动物溯源、生产监控、物流、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发展电动汽车可利用低谷电,有效利用发电能力。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具备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基础。

——从产业基础看,产业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开发利用取得一定进展。我国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风电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已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自2010年起在全国13个城市逐步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已初具规模,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材料等许多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物联网已开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电网、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从技术基础看,我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小,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如在电动车上,我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生物产业上,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在物联网技术上,研发已有10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从资源条件看,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已经收集3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至今已收集了3,000多个家系样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在电动汽车发展上,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钒、磷、稀土等在我国是富产资源;电力供应充足,一天的低谷电量可供4,000-5,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同时电力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支撑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制定发展措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此外,巨大市场需求和低成本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丰富的人才队伍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体制机制存在约束。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术的应用。在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等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短板”仍然较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缺乏,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财政资金投入偏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当前国家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行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向银行、向社会融资难度大,直接影响到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优势资源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不少新兴产业还未建设规范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终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还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

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争夺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为战略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构建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我国人均化石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快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风电应制定实施进入大电网的技术标准和容量配额标准,太阳能光伏发电应集中突破电池组件技术及大规模储能和输电技术,生物质能应重点发展沼气综合循环利用和生物燃料技术。

——强化新能源及装备的核心技术研发。在继续做好APl000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机型,加强铀资源保障和战略储备。加强风电、太阳能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

——实现煤炭合理高效清洁利用。在广泛应用先进煤炭资源勘探、煤矿开采、安全生产技术和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的基础上,着力发展超临界等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煤炭直接燃烧技术,中远期要把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作为战略选择。

(二)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需求

我国已是世界材料大国,钢铁、水泥等传统材料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某些新材料领域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要实现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型,必须加快发展关键材料和器件。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若干新材料领域产业链专有的技术开发体系,推动我国电力、建筑节能、航空航天、装备工业新材料,水利、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高性能材料形成国际竞争力。

——促进新一代生物基材料、战略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超级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及器件、稀土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与传统原材料工业实现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材料产业集团。

(三)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大力推动应用工程建设和运行,加强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发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加大节能产品惠民等已开展的节能环保工程实施力度。

——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生态效率评价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继续拉动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健全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要以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现代化为导向,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规范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促进节能环保咨询服务业和环境服务贸易发展。

(四)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把生命科学前沿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生物医药研发技术、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及远程技术等,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推进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

——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监管,鼓励企业申请有关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等国际体系认证。

——注重人才培养。既要培养高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也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同时,为回国创业人员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提供场地、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

(五)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带动制造业、服务业优化升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构建我国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走出一条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路。

——加快实现三网融合。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

——推进“感知中国”建设。抓紧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制定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抢占国际物联网产业发展制高点。统筹物联网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传感网与通信网融合发展。

——开展后IP时代技术研发。研究网络虚拟化技术及支持存储/计算等资源虚拟化的智能重叠网技术,研究高效网络数据交换、路由及端到端质量管理等关键技术。

(六)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实现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

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一定要有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业,一定要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抓好微机电系统和机器人技术、核心单元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特别是数控机床技术。

——集中突破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开发大飞机、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海洋工程等设备及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技术与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基础制造装备。

——着力抓好重点经济区域率先发展。率先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突破发展高端制造业,上述三大区域无论传统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都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六、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建议

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国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科学制定规划,发展技术联盟。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的情况下,重视顶层设计,抓紧出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产业发展。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执行的最后一年,亦是“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关键的最后一年,“十二五”规划中应重点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赋予一定政策和条件得以实施,因此制定并出台已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迫在眉睫。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第2篇

新能源汽车是相对于传统燃料汽车而言的,通常新能源汽车又被称为代用燃料汽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能源在逐渐的减少,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就我国的石油资源为例,石油资源并不丰富,据调查,在整个石油资源总消耗中,交通能源消耗占有巨大的比例,石油资源即将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能源问题。在石油资源使用的过程中,交通能源消耗将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并使全球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于这样严峻的能源形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车技术势在必行,从而使我国实现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转型。

1.1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评价

经过对现有能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其中能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替代能源主要有:气体燃料、生物质基液燃料氢、电能、核能等。人们常说的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指不是单纯利用一种能量转换器提供驱动汽车,这样的汽车被称为混合型电动汽车。在通常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混联式动力汽车。混合式动力汽车的出现与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有直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混合电动汽车又分为两种,即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但两种的关键技术都是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的优势:其同样可以到加油站加油,没有改变汽车的使用习惯;政府和企业推广这种产品也无须投资新建充电装置或加气站;其燃油的经济性能较高,并且其拥有优越的行驶性,在起步和加速时,可以在电动马达的辅助,这样将会大大降低油耗,最终实现"零"排放;另外,其采用电动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机械噪音。混合动力汽车的劣势:其在技术方面还不成熟,相关产品的定价较高,电动机和内燃机两套动力系统的造价远比一套动力系统的成本高;如果长时间高速或匀速行驶不省油。

1.2纯电动汽车的技术评价

纯电动汽车主要将车载电源作为主要的动力,在纯电动汽车中,没有燃机发动装置。纯电动汽车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是没污染、噪音小、效能高,一旦纯电动汽车发生故障时,其维修较为方便简单。

1.3其他类型汽车的技术评价

天然气汽车主要是将天然气作为燃料,由于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就大大促进了天然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氢发动机汽车主要是在现有的引擎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的,氢发动机汽车没有任何污染。其排放量较少,同时,对氢的要求较低,最主要的优点是内燃机技术比较成熟;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正在处于瓶颈期,其在技术专利、配套设施等发面需要逐渐的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相关专业部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深入的研究。

2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2.1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新能源汽车主要将较为规范的燃料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其对能源的要求较高,包括:高密度的能源能量、污染较小的能源,要注重能源制造及使用成本的经济性,尽最大努力使其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在这样条件下,才能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技术已经在很多地区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回馈。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的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长远的经济利益。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较高的清洁性,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经济性能。在进行新能源技术研究中,不断的强调各个组件的使用性和使用寿命。

2.2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评价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而言,其拥有两种驱动方式,即燃油式和电力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项,即价格、排量、节油率、销量五部分,这五项技术指标体系能够对混合动力汽车经济性能及其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其中销量主要可以反映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状况,如果销量较好,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大,市场需求水平较高;如果销量较低,显然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较少,市场需求水平很低。节油率主要是在混合动力汽车与普通车型比较的基础之上,混合动力汽车所节约的燃油比率,节油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力驱动技术,具有较强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的节油率较高。

3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评价

对于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的指标体系中,不允许出现明显的包含关系。新能源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具有严格要求,要从当前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其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当前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势,并符合时展的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注重总结评价对象的共性特征,要使所选取的指标符合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要重点考虑量化评价是否可行、及指标数据是否可以获取。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时,不仅要注意汽车节能问题,而且还要注意新能源技术及产品的选择原则问题。针对目前各国的汽车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有利于环保和安全,就各国实际能源情况及环保情况而言,新能源汽车技术是重要的发展战略。其具有标准的产业化基础,对节约能源具有显著的效果,新能源汽车技术具有可行性,在全球中市场广阔。

4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并确定当前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机遇期,最终实施研发、产业化、品牌等方面的发展战略。

4.1实施新能源汽车研发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研发模式。在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的基础之上,专注于主要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工作,政府大力提倡自主研发,适当增加研发的资金投入,并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不断的实现引进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培育专业的新能源研发人员,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

4.2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增加新能源市场需求,不断的加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配套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发展配套产业。

4.3实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策略

注重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强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不断延伸,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品牌。可以通过跨国汽车企业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样也可以利于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宣传推广,进而形成人们比较熟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5结语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第3篇

(一)资源型工业是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和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长期发展和积累形成的优势特色产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和积累,资源型工业在我区经济的核心地位已不可动摇,在全国具有明显的比较竞争优势,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影响力。2010年10月我区能源、冶金、农畜产品等工业增加值增速依然在所有部门中排名靠前(图1),说明资源型工业仍旧是带动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工业部门。根据投入产出理论,内蒙古全部产业部门中资源型工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图2)普遍较高,感应度系数越高说明该部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进一步表明资源型工业对我区国民经济的推动支撑能力普遍较强,这其中以电力、煤炭、冶金为代表的我区资源型工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其感应度系数均达到2.0以上,是社会平均值的2倍以上,表明这些工业部门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推动支撑能力普遍较强,尤其在经济处于增长较快时期时,这些部门对经济的支撑推动作用将更为凸显,这从另一个角度要求我们保持既有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内蒙古和全国资源型工业部门主要效益指标(表1)对比可以看出,我区以煤炭、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化工、冶金等为代表的资源型工业的各项效益指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另一个角度充分说明了我区的资源型工业通过转型升级得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还是巨大的。需特别指出的是,我区资源型工业经过多年的积累,众多的企业家已较熟练掌握了资源型工业的运作,产业模式也日臻成熟,大量有远见的企业家业正在致力于企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不少传统的资源型制造企业不断引入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已培养了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如果我们在战略上就此放弃资源型产业,就可能会失去多年积累的良好基础,造成极大浪费。

(二)资源型工业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庞大的市场需求,而且需求层次在不断提升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路径显示,在其新兴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资源型产业并没有被迅速取代,而是抓住新的市场需求,通过技术提升、品牌塑造等得以上升到更高的水平。我区的煤炭、电力、农畜产品加工、化工、冶金等资源型工业既是关系到居民生活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的基础性产业,在国内外仍有庞大的市场需求,而且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型工业的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如果我区的资源型工业能够把握住国际国内市场出现的更高层次需求的大趋势,并通过自身的改造提升加以应对,那么我区的资源型工业将会在新时期大放异彩。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改造提升资源型工业可以带动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新兴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以资源型工业为依托,离开资源型工业,高新技术工业只能是空中楼阁。目前我区大力发展与倡导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制药等为主的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源型工业都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绝大多数是依托资源型工业而发展与衍生的。因此,在我区,以高新技术为基本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我区长期积累的优势特色资源型工业才能得以应用或转化为现实的产品。

(三)改造提升资源型工业可以为我区节约大量的要素资源,并为我区新兴工业的发展腾出时间和空间,避免全区经济的大幅起落当前,我区资源型工业之所以遭遇到各种瓶颈制约,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其对各种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高浪费、高污染。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的增长模式与转型升级的要求相差甚远,必须加快对资源型工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工业的培育以节约各种要素资源。但是,新兴工业的培育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且新兴工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摆在我区新兴工业发展的一个极为现实的瓶颈问题就是原有的人才结构与新兴工业的需求极不匹配,短期内如果解决不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会出现,其中结构性失业将在所难免。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工业转型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大规模新兴产业的出现,都意味着一段时间内大量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对于我区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而言,资源型工业不会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被新兴工业所取代,而且其已经占据的各种要素资源只能通过资源型工业本身的改造提升得以节约和释放,因此,加快资源型工业改造提升是我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缓冲器”,可以有效防止在一段时间内因发展新兴工业而造成的经济波动和大量失业,有利于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为我区新兴工业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从而使经济社会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实现转型升级。

二、加快培育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是打造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战略性产业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纷纷扩大对重点领域的科技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和培育新产业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当前,各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以新能源为主导的低碳产业以及生物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优势产业增势强劲,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实现突破,园区经济初具规模,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较好的产业格局和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些积累是我区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的坚实基础,我区在继续打好资源牌、特色牌的同时,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工业整体向新兴工业方向发展。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我们面临的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使得我区加快培育和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在必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资源消耗和需求拉动为支撑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重大调整,各国在如何尽快走出危机的抉择中,都选择了非资源型及新兴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因此,继蒸汽机、电力和信息技术之后,以新能源为引领的非资源型及新兴工业很可能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第四次革命。各国在金融危机后出台的一系列以新兴工业为引领的发展经济的措施,表明这一领域将成为世界产业投资未来的重要增长点。随着当今的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使我国面临着不断加大的减排压力,同时也使我区的工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因此,新形势下,“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再单纯地只考虑经济增长,而是要更加重视新经济型态对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贡献。只有具有经济增长、人民富裕、节能减排等多重效益的新型工业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从长远看,战略性新兴工业则正是这一模式的最好选择,它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环境多重功效。

(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为我区培育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带来良好契机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进一步促使居民消费结构从“吃、穿、用”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我区应抓住有效时机,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有效促进汽车及配套产业、运输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2010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是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工业的重大机遇,同时理顺资源价格、研究推出环境税,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成本倒逼动力,加快我区新能源、新材料的新兴工业的发展。2010年5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扩大了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开放了许多垄断性领域,提升了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地位,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我区规模企业进入到更大的领域和行业,通过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

(三)因势利导,加快培育适合我区区情的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构建我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体系后危机时代,在市场、政策、技术等多方面的推动作用下,我国高成长性产业发展已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围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所形成的产业群正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性增长的支撑点,如太阳能及风力发电、节能环保新产品和新设备等;二是体现国家战略要求,由国家直接投资支撑和带动起来的产业,如核电、高铁等;三是以较强生产制造能力为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研发设计能力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如汽车、装备制造等;四是具有显著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如钢铁、石化、发电、造纸等行业;五是以劳动密集和产业配套优势为基础,同时具有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等优势的产业;六是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形成新的技术平台和发展机遇的产业。这些新增长点的出现及衍生,拓宽了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为各类企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作为我国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地区,我区具有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丰厚的风能、太阳能、农畜产品及稀土资源和能源优势是我区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二,近年一大批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国际知名企业集团落户内蒙古,通过大项目聚集了一批现代科技人才,初步形成国家、地方和企业三个层面的科研与技术创新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科技创新环境和人力资源储备。目前,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我区已建有部级兽用生物疫苗工程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生物胚胎移植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等,初步形成了生物制药产业体系,并且已完成10个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创新平台的建设,多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环保及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已经建成。第三,今年以来,我区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图3可以看到,以电力和交通装备为主的我区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另外,通过内蒙古的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看出对内蒙古经济拉动作用最大的十个部门中(表2),拉动效应明显的是制造业部门,尤其是汽车制造业的拉动效应高达3.69,说明增加该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可以带动内蒙古总产出增加3.69单位,比全区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因此,加快制造业部门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从而增加我区的产出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从内蒙古主要工业部门能源直接消耗系数来看(图3),制造业和医药部门的能源直接消耗系数普遍比我区资源型产业低,说明发展制造业和医药部门的能源效益较高,有利于我区工业实现节能减排,推动我区工业转型升级。因此,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发现,我区具有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等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内在强大潜力。根据国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区产业特点及优势,为有效突破我区产业转型升级薄弱环节,我区选择培育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与国家、自治区战略任务相衔接,又要立足自身优势,培育符合内蒙古资源禀赋,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的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在筛选重点发展领域时,应把握高契合度、高带动力、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优势度等“五高”标准,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和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我区的各类资源要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重点倾斜。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利用相关设备的新能源产业开发制造,积极打造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级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为主的硅材料产业链,推进硅、锗等新材料产业化,生物制药产业重点打造动植物蛋白提取、微生物制剂、农畜产品有效成份提取、新型药物制剂、生物药用原料等现代生物制药产业;装备制造着力发展煤炭机械、化工机械、运输机械、汽车及配套产业等。

三、我区工业转型升级相关建议

我区工业的转型升级关键是处理好增量扩张与存量调整的关系,增量带动重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存量调整重在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以增量发展拓展调整空间、带动存量转换,实现工业经济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

(一)突破要素瓶颈,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为我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源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创新能力建设、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和产学研联合开发企业技术创新四大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依托重点工业园区和大企业继续创建一批部级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现重大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增强创新内生动力。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工程,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科技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抢占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制高点,实现绿色制造。鼓励我区企业在与国内外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加工配套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产业分工地位,向产业链高端提升,推动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更高层次地开展境外资源开发项目。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有品牌、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促进我区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推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把自主品牌建设作为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推动的原则,健全和完善自治区品牌培育体系。

(二)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为我区工业转型升级发挥引领作用紧扣工业转型升级需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快构建一批以工业创新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和一支以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的工业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积极实施“工业管理队伍培训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家和一大批具有复合技能的中高级技工。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依托中高职院校、技工学校、大型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区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加快设置有关工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专业,加强对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一流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所需费用由政府按一定比例予以补贴奖励。督促企业加大员工培训的投入,抓紧培养一支以中高级技工为骨干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三)有效发挥财政杠杆功能,助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在原有对工业领域支持的基础上,设立产业集群培育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壮大配套企业群体,提升配套水平,完善延伸产业链。重点打造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设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科技发展资金,保证专项资金支持到自治区重点工业领域的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产学研技术合作及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设立承接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引导基金,对承接该类项目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落地项目贷款等优先给予贷款贴息,对重点储备项目前期工作给予资金支持,支持盟市和企业围绕自治区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增加项目储备。建立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贴息,以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引进培育人才等。

(四)充分发挥金融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引导作用各金融机构要切实把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放在金融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信贷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正确处理好支持产业升级与淘汰落后产能的关系,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在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信贷支持的同时,有效控制和压缩对落后产能的信贷投放,在新增贷款中安排一定规模,专项用于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技改项目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突出金融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围绕全区工业重点新建项目和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加大对重点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提供项目贷款和配套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体的综合融资服务,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支持,优先加大对节能重点工程项目、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等的信贷投放,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的信贷投放。突出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融资支持,着力培育一批在自主创新、发展经营模式、节能减排等领域带动作用明显的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探索建立适应转型升级要求的信贷管理体制和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和创新支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金融产品,开展商标权、专利权、股权、排污权等质押贷款,探索碳排放保函、CDM项目碳交易融资等新业务,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第4篇

(一)新能源技术创新加快,能源转换效率显著提高,价格大幅下降

风电最大单机容量由上世纪80年代30千瓦提高到目前的5000千瓦,上网价格由15.8欧分/千瓦时下降到4欧分/千瓦时。硅基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由上世纪90年代不到10%提高到目前的1 7%~18%,并出现了82%的技术学习曲线,即规模增加1倍,价格下降18%。从进一步发展的角度看,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空间,风电价格有望下降到3欧分/千瓦时,太阳能发电价格在2020年前后可与火电相当。

(二)新能源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新增能源供应中占有重要位置,逐步由补充能源提升为主力替代能源

过去10年,光伏太阳能年均增长38%,风电年均增速也达到28%。2008年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2亿千瓦,其中欧盟为6600万千瓦,风电装机占欧盟电力总装机的比重已超过7%,丹麦、德国的风电装机比重超过20%。在新增装机中,2008年欧盟风电占全部新增电力装机的43%,装机容量达到848万千瓦,是第一新增电源。核电复苏步伐加快,2008年全球有10台核反应堆在建(不包括中国),是自1985年以来开建核电站数量最多的一年。

(三)发展新能源被认为是同时解决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战略性支点,主要国家经济刺激方案中加大了相关领域的投资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分析,如果将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2005年的水平上,能源领域为减少排放而增加的额外投资为每年4000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的0.4%;如果将2050年的排放削减一半,即八国峰会上设定的减排目标,每年的额外投资为1.1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1%。先行国家已经从发展新能源中获益,2005年丹麦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达到400亿丹麦克朗,与1992年《京都议定书》签署时50亿克朗的出口相比,增加了8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把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在经济刺激方案和经常性研究预算中加大了新能源领域的投入。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中的10%,即800亿美元投入新能源领域,这是美国历史上政府在能源领域的最大投资。欧盟在新能源研究开发上的支持力度也很大,仅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一个示范项目的预算支持就高达12.5亿欧元。私营部门的资金也很活跃,美国硅谷大量科技公司转向了新能源的研究。大量资金和人力的进入,势必加速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进程。

二、我国的新能源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亿千瓦,年发电量2.47万亿千瓦时,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相当于每平方米170公斤标准煤)。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3亿千瓦,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

(二)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一定进展

2008年我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量为2.34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总消费量的8.9%。其中水电装机1.7亿千瓦,风电装机1215万千万,核电装机908万千瓦,太阳能源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25亿平方米。尤其是近年来,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为625万千瓦,占全球风电新增装机的23%。风电上网电价下降到0.5~0.6元/千瓦时,太阳能发电价格下降速度更是超出意料,2008年国家核定的太阳能上网电价为4元/千瓦时,2009年3月甘肃敦煌太阳能发电项目招标中值价格降至1.5元/千瓦时,中标价格为1.09元/千瓦时。

(三)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

核电设备的国产化、规模化发展取得进展,已经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风电制造能力大幅提升,2008年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占新增装机的75.6%,累计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全球市场占有率由2002年的1.07%上升到2008年的30%,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的产量由2005年的30吨增加到2008年的5000吨,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预计到2009年底,国内太阳能硅材料的产能将达到3万吨。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达到350。万平方米,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

但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技术基础仍比较薄弱。一是核心技术并未完全掌握,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我国核电制造、建设和运行能力有明显提升,但核电设计能力总体上停留在引进机型的翻版设计上,设计原理和诀窍并没有真正掌握,大锻件、主泵和特殊材料的国产化和自主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风电新机型开发能力不足,控制系统、关键轴承仍依靠进口。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较大,但是多晶硅的制备提纯技术,特别是四氯化硅等有毒副产品的回收技术仍未掌握也难以引进。二是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薄弱。新能源科研力量分散,缺少共性研究开发平台。科研力量多分散在大学等研究机构中,缺乏领军性的创新平台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另外,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较弱,缺少像通用电气、西屋、三菱、西门子等大型综合性设备供应商;即使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企业,其研究开发能力还不如发达国家中小型专业技术公司。

2.产业发展亟待加以规范。目前,风电、光伏发电设备的技术标准匮乏,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企业进入也没有相应的技术门槛。这种状况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一哄而上,恶性竞争。由于有政策鼓励,又没有进入门槛,大量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目前,风电主机厂超过70家,前四家产能超过1200万千瓦多晶硅生产厂家超过30家,到2009年底产能可以达到3万吨,而2008年全球多晶硅需求只有4.52万吨。在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情况下,企业大量进入导致低价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通过牺牲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来压低价格。二是产品质量存在隐患。新能源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很多产品从研制到批量生产周期太短,产品研制中的问题在批量生产之前没有充分暴露和有效解决,加上未经任何检测就被大量投放市场,有可能出现大面积设备故障,造成重大损失。

3.相关体制机制仍未理顺,新能源发电设备撂荒现象仍比较严重。以风电为例,2008年底我国有1215万千瓦的风电机组完成吊装,其中1000万千瓦通过调试可以发电,但2008年底实际并入电网的风电装机容量仅为894万千瓦,占吊装完成的风电装机总量近73鬈。新能源发电设备撂荒的背后是相关体制机制问题没有理顺,包括新能源电源发展和电网建设的不协调、以及新能源发展带来的成本增加没有及时传导、对电网企业缺乏强制性要求和监管等。

三、新能源及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发展目标

就当前的形势而言,发展新能源有三个重要意义:

1.带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传统能源生产主要靠资源消耗不同,新能源主要靠设备投资和人员维护,因此新能源投资需求大,带动作用强,就业容量大,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根据测算,1元核电投资可以带动GDP增长1.03元,总产出增长3.04元。按照目前批复的核电建设进度,2010年核电投资可以带动总产出增长3084亿元,GDP增长1009亿元,相当于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对建筑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9个行业的产出拉动作用超过百亿元。

2.培育新的优势产业,促进结构升级。新能源产业链长、人力资源投入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有明显的产业配套优势,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如果把握得好,新能源产业将会成为我国新的优势产业。

3.减轻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的国际压力,增加气候谈判的主动性。美国众议院在6月26日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定了2020年前减排17%、2050年减排83%的目标,美国态度的转变会给我国在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谈判中带来更大的压力。“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已经为我国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声誉。目前正在制定中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如果在哥本哈根的气候谈判前予以公布,将会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增加谈判的主动性和筹码。

新能源及其产业的发展可考虑如下目标:

1.新能源发展目标:争取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新能源利用量相当于9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耗的20%,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24亿吨,成为节能之外另一个主要的二氧化碳减排途径。

2.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一是产业规模目标,目前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年产值在2000亿元左右,其中光伏电池700亿元,太阳能热利用产业400亿元,风电制造和核电制造均在400亿元左右。争取在未来三年使新能源产业年产值翻番,产值达到4000亿元。考虑到对设计、安装、运营、维护和配套设施的带动作用,新能源每年带动上万亿元的GDP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产业创新和竞争力提升目标。未来三年,解决装备自主化和国产化、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问题;能够在三代核电技术、大功率风电、太阳能多晶硅制备等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上取得突破。到2D20年,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大幅提升,在先进核电技术、海上风电和第三代太阳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竞争优势由基于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转向基于较高科技含量和规模经济的新型竞争优势,新能源产业成为中国新的优势产业。

(二)发展思路

1.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要花大力气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新能源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统筹起来,政府~方面要利用财税、价格等政策培育发展新能源市场,更要将功夫下在新能源产业上来,通过需求拉动显著提升新能源产业的研发、设计制造和运营能力,突破技术瓶颈,培育出一个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能力的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增加新的引擎。因此,需要克服政府部门之间职能划分的局限,统筹好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政府既要制定新能源项目建设规划,也要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从规范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化国产化水平、促进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加以支持和引导,切实提高我国新能源的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大规模集中利用,也要重视分散利用,因地制宜多途径地发展新能源。从国际上看,欧洲主要走分布式利用的道路,德国23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中绝大部分是中小风场,最大风场的装机规也只有6万千瓦,并且大部分风电直接入配电网,就地消化。美国既发展大型风电,也鼓励小型风电和家庭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我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我国需要走大规模和分散式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大风电、大核电、大光电和大电网上。具体而言,在发电侧,不仅要在资源富集的地区建设风电和光电基地,大规模集中利用新能源:也要鼓励中小规模风场建设和资源条件一般地区的小型风电利用,加快量大面广的太阳能分散利用。在用电侧。采取“远距离输电和就地利用并举”的方针,既要加快输电通道建设,将新能源基地电力输送到负荷中心:也鼓励在可再生电源附近发展对电力稳定性要求相对较低、水资源消耗少的载能工业,将能量以载能产品的形式输送出来:同时,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逐步实现与分布式能源利用系统的电力双向供电,互济余缺,提高就地消纳能力。

3.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利用价格、财税等政策对新能源的加快利用和降低成本实行双向激励。目前政府亟待建立合理的准入政策、技术标准和市场机制,特别是在当前电力供需出现阶段性过剩的条件下,进一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大对电网公平接入的监管,保证各类投资者无歧视地使用电网设施,形成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新能源的价格补贴政策必须同时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价格补贴提高新能源的经济性,以加快和扩大利用来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要对投资者形成效率激励,促进其降低成本和技术创新。自2003年起实行的风电特许权招标,尽管出现了恶性竞争等问题,但竞争机制的引入显著降低了风电上网电价。根据资源状况设定分区域的风电标杆电价,虽然可避免出现恶性竞争,但却放弃了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在当前技术进步加快的情况下政府难以科学、合理制定价格,无法对投资者形成效率激励,无法促进其技术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新能源的发展万不可在政府的长期补贴下得以维持,当前的适度补贴是为了将来新能源具有经济上的竞争力,价格补贴

政策需要着眼这一长远目标。

四、政策建议

(一)将新能源发展目标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新能源,对于制定和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进一步节能的潜力相对“十一五”有所减小,单位GDF能耗下降较现实目标在15%左右,如果将前文中提出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分解到“十二五”时期,测算下来,在此期间新能源发展可以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以上,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还可以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左右,保持了“十一五”规划设定的目标强度。为此,“十二五”规划中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提出的发展目标与节能减排目标,特别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结合起来。

建议制订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主要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应充分发挥我国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低成本制造优势,体现需求拉动技术创新的思路,在风电的叶片材料、控制系统、关键轴承、提高单机规模,太阳能的多晶硅制备提纯技术、有毒副产品的回收技术和环保技术、薄膜太阳能、光热发电,核电的大锻件、主泵、控制系统、特殊材料,可再生能力并网技术、储能技术等方面加快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化,将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二)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

公共研发机构、试验平台在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开展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推进产业化以及执行政府重大研究计划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美国能源部下设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在新能源研究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连通用电气这样的巨型跨国公司也要利用国家实验室的设施进行风电的研究开发。人口只有400万的挪威设有拥有2000名研究人员的能源技术工业研究院,每年的科研经费高达2.4亿欧元,在海上风电、多晶硅材料、潮汐能利用、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鉴于我国的新能源研究力量分散、缺乏专业化,也缺少跨学科整合,建议设立开放式的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从操作的层面上看,可以考虑在中科院增设新能源研究院/所,除了内部整合电工所、力学所、大连物化所、工程热物理所等单位的研究力量外,也要吸收大学和其他机构的研究力量。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不仅要具备一般科研条件和设施,而且具备中试能力,从而使其具备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试验示范、以及到检测认证全过程的试验能力。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要对企业、大学、其他研究机构开放,其功能是从事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实验、测试、认证等,以解决新能源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首先是要坚持和落实已有行之有效的科技政策。实施自主化依托工程,通过依托项目推进新能源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其次,尽快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国产首台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业务。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引导创立产业创新联盟,产业化方面的政府资金重点支持产业联盟对共性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进行攻关。

(三)加快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建设,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

丹麦、德国、美国、印度等风电强国普遍实施了风电设备认证制度。为此建议一是建立符合我国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以及工业基础的风电、太阳能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和认证标准:二是加快检测和认证能力的建设;三是实施统一的风电、太阳能认证制度,逐步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

另外,尽早制定风电、光电并网技术标准。并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应由政府部门牵头,电网公司、发电设备制造商等多方共同参与。标准的制定既要参照国际标准,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引导性,以引导设备制造企业开发电网友好型技术,保障电网安全;也要考虑到我国产业现状,给国内制造企业和相关能力建设留一定的缓冲时间。

(四)加快电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新能源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统一与协调

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输电网、智能化配网和储能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快输电通道和新能源项目入网线路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已建成新能源项目的接入线路建设,解决设备撂荒的问题。二是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推进智能化、互动化配电网的建设。配电网的智能化和互动化是智能电网的核心,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很高,在太阳能屋顶发电、中小风电等分布式能源以及电动汽车的发展上居全国前列,对配电网的智能化和互动化提出相应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中心城市电网骨架坚强,用电负荷大,地方电力公司资金雄厚,具备推进智能配网建设的实力,地方电力公司也正需要新的增长点,推动地方配电网智能化、互动化的积极性很高,因此这些中心城市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上可先行一步,积累技术和运营经验,以便向全国推广。三是加快储能设施的建设,密切关注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鼓励在新能源基地和负荷中心建设储能设施,平抑电网波动,支撑新能源的发展。

加强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统一和协调。厂网分开以来,厂网不协调的问题就开始凸现,这一现象在新能源领域十分突出。要解决此问题,首先是明确规划主体,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是新能源发展规划和电网发展规划的主体,电网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必须与国家的总体规划一致。其次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保障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多方参与,电源企业、电网企业、政府规划部门共同参与电力规划。

另外,随着核电发展规模的明显加快,资源供应和核废料的处置问题凸现出来,建议加快我国大型核燃料后处理厂和快堆的立项工作,实施核燃料的闭式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五)完善定价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制度环境

完善电价机制。为了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完善电价机制,当前可采取特许权招标与标杆电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对于规模大、资源条件好的新能源项目,继续实行特许权招标,通过引入竞争降低成本,也为政府制定和调整标杆电价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对分散利用、资源条件不太好的项目,实行分区域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以鼓励企业投资和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此外,根据新能源发展规模,及时调整可再生能源附加水平,足额分摊新能源发展导致的成本上升。

理顺管理体制。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涉及到国家能源局、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住建部、标准委等多个部门,为加强部门协调,避免多头管理或相互扯皮,应加强政府各部门的组织协调,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和权责。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沿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丰市是位于江苏省1040公里海岸线的中心位置县级市,该市的大丰港是江苏沿海重点建设的三大深水港之一。大丰市委书记倪峰在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要求,要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突破口。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推动经济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本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全面解读,在阐明该市沿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发展重点、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探讨。

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理解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第一,全局性。即战略性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实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第二,长远性。即战略性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第三,导向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第四,动态性。即战略性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体现上述四大特征,并遵循以下六大准则。第一,国家意志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体现一个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领域。第二,市场需求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第三,技术自主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否则就会受制于人。第四,产业关联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第五,就业带动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第六,资源环境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的特点。基于上述分析,该市沿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等。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江苏省大丰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跻身县级市先进行列,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具备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1)新特产业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高端装备机械、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集聚,去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0个,其中新特产业项目30个。金风科技海上风电基地、南车电机等项目建成投产,获“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称号。螺旋藻生产基地、海洋生物活性疫苗、郑州新大方重型机械设备等项目加快建设。韩国现代EP、富奥电梯等项目竣工投产。大丰港保税物流中心、大丰港物流中心、专业市场服务业集聚区、软件信息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一期建成开园,木马、创维等知名创意公司加盟入驻。高新区科技创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金风科技超大型永磁直驱海上风电机组设计技术研究项目入选国家“863”计划,盐土大地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园获盐城首个国家农业支撑项目,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总量保持盐城第一,荣获“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2)沿海开发快速推进。液化码头和大件码头建成通航,三期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万吨级泊位8个,年吞吐能力达3000万吨,完成吞吐量1200万吨,同比增长144%。双向八车道通港大道竣工通车,疏港四级航道、临海高等级公路、省道226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总投资500亿元的江苏博汇已完成投资81亿元,联鑫钢铁一期竣工投产,悦丰石化、宏都不锈钢等项目加快推进。盐土大地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园“一馆四中心”建成开放,海洋产业研究院、大丰港海晶创投中心建成营运。海港新城启动区主框架全面拉开,港城新天地、日月湖东岸景观工程对外开放,南阳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国际商务中心、国际港务大厦、职教中心新校区加快建设。沪丰合作不断深入,上海光明工业区、上海杨浦区大丰工业园等共建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加快推进。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江苏省大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1)体制机制存在约束。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术的应用。在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等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2)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该市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短板”仍然较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缺乏,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3)财政资金投入偏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当前国家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行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向银行、向社会融资难度大,直接影响到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4)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优势资源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不少新兴产业还未建设规范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终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还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江苏省大丰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该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争夺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为战略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1)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构建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加快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第一,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风电应制定实施进入大电网的技术标准和容量配额标准,太阳能光伏发电应集中突破电池组件技术及大规模储能和输电技术,生物质能应重点发展沼气综合循环利用和生物燃料技术。第二,促进新一代生物基材料、战略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超级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及器件、稀土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技术跻身世界前列。第三,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与传统原材料工业实现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材料产业集团。(2)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大力推动应用工程建设和运行,加强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一,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发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加大节能产品惠民等已开展的节能环保工程实施力度。第二,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生态效率评价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继续拉动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第三,健全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要以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现代化为导向,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规范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促进节能环保咨询服务业和环境服务贸易发展。(3)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把生命科学前沿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一,加强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生物医药研发技术、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及远程技术等,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二,推进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第三,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监管,鼓励企业申请有关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等国际体系认证。第四,注重人才培养。既要培养高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也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同时,为回国创业人员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提供场地、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

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建议

当前,江苏省大丰市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该市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只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该市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1)科学制定规划,发展技术联盟。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的情况下,重视顶层设计,抓紧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产业发展。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校、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十二五”规划中应重点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赋予一定政策和条件得以实施,因此制定并出台已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迫在眉睫。(2)掌握新兴技术,强化政策支持。立足国内外资源和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努力在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制定出台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落实好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人才引进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3)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增强专业功能,集聚国内外资源,加强产业园区内的技术创新条件和平台建设,吸引企业、项目进入园区,提升园区在资产、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搭建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式发展。鼓励园区内企业、研发机构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国内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或研究基地。

六、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江苏省大丰市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坚持高目标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高端装备机械、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百亿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要做大做强海上风电,加快6兆瓦风电整机、电机等核心产品生产,打造全国海上风电装备生产、安装、出口、服务基地。新材料产业要突破具有国际领先技术、市场占有率大、附加值高的新能源材料、石化新材料等项目。海洋生物产业要围绕海洋生物食品、能源、医药、材料、化工进行重点突破,建设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海洋生物产业园。当前,要率先突破海洋生物医药项目。高端装备机械产业要围绕海洋工程装备、热处理设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电梯、泵车、钻机等行业,建设全国有影响的展示、交易、研发、物流中心,打造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要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汽车零配件、空压机、抛丸机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要主攻旅游业和生产业,打造辐射长三角的保税物流中心、港口物流中心和工业设计创意中心。二是主攻领军企业。强化领导招商、产业招商、驻点招商、主体招商、专业招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以更大的力度招大引强,突破一批领军项目。要突出招引世界500强、国内行业10强企业,尤其要突破产业链高端核心企业。要重点围绕日韩、港台及欧美,上海、广东、青岛等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地区招商。三是采取超常规措施。不遗余力、不惜代价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特大项目。采取资源换项目、不惜代价招项目、参股合股控股办项目等超常规举措,以更低的土地价格、更大的税收返还、更多的资金奖补、更优的审批服务吸引项目落地,真正做到没有项目落地满足不了的条件。确保金风科技二期、博敏电子、南车电机等项目投产达效,力争沙钢、美国惠亚电子、百迈博海洋生物医药等项目落户开工。我们相信,通过该市73万人民共同奋斗,一定能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杨雪峰.加快开发苏北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07(1)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第6篇

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是世界主要国家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共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深刻调整中,以绿色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初见端倪。世界主要国家为尽快走出危机冲击,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纷纷将注意力转向了新兴产业,加大对绿色能源、节能技术、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研发投入力度,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美国推出《振兴美国制造业框架》,提出“再工业化”,建设“岩上之屋”,不仅是为传统制造业,更重要的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通过新一轮技术革命成果引领新兴产业发展,重新拥有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工业。新能源产业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奥巴马政府通过了“美国新能源计划”,宣称未来十年将在绿色能源领域投入150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新就业机会。英国推出了气候变化税、排放贸易机制、碳基金等政策工具,支持企业减少碳排放量,促进商业性低碳技术开发利用,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加大对生物产业支持力度,计划10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生物医学研究。日本把“低碳革命”作为“投资未来”的最核心内容,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其经济产业省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比重提高到50%,2030年提高到70%;通过实施“绿色税制”(对购买环保汽车的消费者免除车辆购置税和重量税)和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日本混合动力汽车已实现产业化。俄罗斯则在2009年6月宣布将投资2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并计划到2015年使俄罗斯纳米技术产值达到1万亿卢布,在国际纳米技术市场所占份额提高到3%。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在发展中也有不协调之处,仍面临许多问题和矛盾。一是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巨大资源环境压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来实现。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水泥总产量的50%,能源总产量的18%,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之首,但是中国的GDP只有世界总量的8%左右,外贸出口只占全球的9.6%。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导致我国环境不断恶化。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这表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70%的核心技术需要“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大多处在国际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难以控制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不能有效维护自身经济安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具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代表着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在突破核心技术方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体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迫切需要。目前,在汽车、钢铁、纺织、装备、船舶、电子、轻工、石化、飞机等传统工业领域,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多将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部署在本国,保持着对产业链的核心控制力。我国在这些行业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许多领域,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小,某些领域甚至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我国在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基础芯片、高速铁路、电动汽车等许多技术和产业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某些领域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为中国实施“弯道超越”带来重大契机,中国迫切需要抓住这一机遇,紧跟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开展前瞻性研究,突破核心技术,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抢占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

着眼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一年多酝酿之后出台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重点,有助于解决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决定》确定了我国现阶段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对每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所包含的具体门类做了一定程度的细分,有助于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各省市可根据国家总体部署,结合当地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要求,确定本省市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领域,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推动解决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决定》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决定》围绕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和措施: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组装加工能力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积极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是培育良好的市场,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积极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往往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走向市场需要克服消费观念、技术瓶预、生产成本、配套设施等一系列障碍,需要经历较长的市场导入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推动应用示范、标准制定和基础设施建没等,显得尤为必要。《决定》提出,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

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创新商业模式,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所需的环境。

三是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许多技术尚属于世界前沿,是全球第四次技术革命中需要重点突破的技术领域,尚未形成国际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深化国际合作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承要途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克服目前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中反映出来的合作形式单一、不注重前期技术合作、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开拓顺畅的国际合作发展渠道,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支持有实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跨国经营,培育国际化品牌。

四是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需要政府给予强有力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也需要广大社会资本的积极投入。目前我国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尚不完善,比如发达国家新兴产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风险资本,而现在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尚不健全,虽然社会上的资本很多,但缺少让游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渠道和机制。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形成有效引导和有利于发挥社会投资积极性的政策体系,构建一条让风险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渠道。

五是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我国现行许多体制机制是在工业经济时代,用二百多年时间发展而来的一套体系,这套体系适用于工业经济,但不适用于知识经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突破,包括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等。同时,要加强宏观规划引导,加强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北京要抓住契机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加快推进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成为全球科技研发中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有之义。

北京人才、技术密集,高技术产业发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9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352.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9.4%。在高技术产品方面,北京计算机国内市场占有率、手机产量稳居国内第一,软件收入约占全国的1/5,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占1/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具有较高的重叠率,北京良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第7篇

科技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抓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立足对我国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进一步明晰科技发展的着力点。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综合分析世界及我国化石能源可开采储量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承受能力,我国能源消耗必须向大幅度节能减排方向发展,大幅度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比较理想的是,到2050年,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届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化石能源消耗量同*年相比增加不超过0.5倍,先进可再生能源达到25%-30%,水电和核能达到20%-25%。近期应重点发展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力争突破新一代零排放和二氧化碳大规模捕捉、储存与利用的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安全清洁核能技术和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前瞻部署非传统化石能源技术。中长期应重点推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向主流能源发展,突破快中子堆技术、太阳能高效转化技术、高效生物质能源技术、智能网格和能源储存技术,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力争突破核聚变能应用技术,建成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

有效突破水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式制约。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正面临最严峻的水问题挑战。解决我国水问题,从科技角度看,近期要加快开发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水污染物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饮用水安全保证技术等,重点发展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海水利用和淡化技术等,前瞻部署和发展水生态系统相关科技问题,初步建成节水减排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中长期建成行业性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区域的技术体系示范,开展湖泊、流域水体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使我国主要水体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研究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变化的适应技术并进行示范。

从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过渡到有效修复生态环境。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已呈现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要坚持和完善源头治理战略,重点开发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中长期要深刻认识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系统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建立生态、环境、气候综合监测与预警系统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退化生态重建转型、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健康监控防治、循环经济研发示范、全球环境变化适应与减缓、环保产业技术和设备研究,形成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

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要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必须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通讯和计算机市场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工业生物经济,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重大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期要重点发展低成本、高能效的硬件、系统软件、互联网服务技术,突破CPU芯片、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分布式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提升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向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研发高性能复合材料、轻质高强结构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基础材料及应用技术,发展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能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等新材料;发展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基产品开发等工业生物技术。中长期要突破服务科学和网络化、智能化、可持续的服务技术,初步建成我国信息科技软件和服务工业体系;推进制造技术与电子、信息、生物、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融合,发展新的制造技术,根本改变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加强生物科技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第8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举措。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五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这为我县大力推进经济转型指明了方向。”及更长一段时期,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意见》颁布实施,为我县充分利用资源、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县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强化政策措施,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世界新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面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按照科技引领、优化布局、重点突破、应用带动、市场主导的要求,以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突出产业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优势,提升产业水平,力争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较强区域竞争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人才支持、创新发展。把自主创新与利用外部资源创新结合起来,强化自主创新,加强技术集成和联合攻关,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优化布局、统筹协调、集约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工业园区为产业基础,按照有资源优势、有发展重点、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有延伸潜力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要素配置,强化专业分工,拓展产业链条,形成资源集约利用、创新成果共享的产业集聚效应。

坚持集中优势、重点突破、率先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聚要素,集中力量,优先支持我县具备资源、人才和市场优势的产业、企业和产品率先突破,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位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重要基石。

坚持基础攻关、应用带动、联动发展。围绕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的紧迫需求,选择产业化程度较低、带动效应较强、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加大孵化应用投入力度,以应用促发展,加快成果转化,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式拓展、应用企业对接发展、市场消费培育跟进,引导形成新的产业发展趋势。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组织协调力度,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导向作用,形成市场、政府共同推进、统筹发展的整体合力。

三)发展目标。至年,基本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和社会环境;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完善产业链条,形成高端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加强其他方面的技术研发储备和产业培育,形成地方特色明显、创新能力突出、梯次推进的新兴产业群。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我县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度开发煤炭、火电等传统能源的同时,加快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以及风电等为主的新能源,努力把能源工业培育成我县新的经济增长极和主导产业。

风能。加快风能资源测风和评估工作,加大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以我县红沙岗、青土湖、独青山、红沙梁等地为重点,根据红沙岗百万千瓦级风电场规划、西渠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组织实施一批风电项目。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70万千瓦。

太阳能。以红沙岗区域为重点,重点抓好华电10兆瓦、国电9兆瓦等项目建设,不断扩大建设规模,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公司参与太阳能资源开发,加快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基地建设。年,太阳能并网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0万千瓦。

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生物质制气、生物液体材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新型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综合开发利用,配套建设沼气发电项目。

二)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立足现有基础,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产业链延伸,促进上下游产业分工合作,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积极组织实施产业化专项项目,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尽快形成我县生物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沙生药材。依托现有企业对沙生药材精深加工,重点发展沙生药材技术产品,不断壮大沙生药材加工产业。逐步扩大沙生药材种植的基础上,支持企业进行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培育发展以沙生药材为主的特色医药,提高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有效成份提取及中成药生产技术水平。扩大沙生药材等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引进优势企业开发基因重组药物等生物医药产品,大力发展沙生药材产品,建设沙生药材生产基地和沙生药材制剂中心,开发和培育沙生药材名牌产品。

生物农业。研究开发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增加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开发比例,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发挥科技研发优势,结合农牧业发展及经济作物生产需求,依托邦德公司建设城东农业科技基地。

生物制造。加大生物制造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力度,建设用于生物转化的微生物资源研究开发平台及生物转化工程技术服务平台,加大生物制造产业化步伐,重点发展玉米、酿酒原料等特色资源高附加值生物转化产品的加工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的生物综合利用技术产品。推广生物制造产品在环保、食品、轻工、化工、纺织等领域的应用。

三)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围绕新能源、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集中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突破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产业,不断提升新材料产业规模和整体竞争能力,促进材料向器件发展,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协调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新型化工新材料。依托红崖山石灰石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做强做大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建设年产60万吨电石、36万吨PVC30万吨烧碱生产线等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强与国内大型企业合作,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后续产业链延伸产品。

碳基新材料。引进优势企业建设金属硅产品项目,加快碳化硅微粉、水洗粉、单晶硅、多晶硅等碳材料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生产。

四)扎实推进装备制造业。以新能源装备和现代农机具为重点,抓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以资源换技术、以技术换市场,有针对性地引进优势企业,建设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把建成全市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

风电装备制造业。支持整机装配的同时,着重发展零部件生产,形成从零部件生产到风力发电的完整的产业链。引进优势企业建设风机齿轮组件、风力发电机叶片、整流罩和机舱罩等项目,并逐步开发齿轮箱、轮毂、机座、主轴、塔架、轴承等主要零部件,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的形成。

光电装备制造业。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建设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太阳能发电及装备生产应用的研发和试验示范。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实施标准光伏组件和高聚光型光伏组件以及配套跟踪器、太阳能薄膜电池、真空集热管、平板集热器以及槽式太阳能发电装备等项目。积极支持玻璃镀膜设备、太阳能集热发电金属结构件等的生产。支持太阳能民用产品应用生产。

现代农机具。重点发展农业耕作机械、节水灌溉装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支持企业开发适应我县农业生产中小型农机产品、沼气生产设备。重点实施5000万米滴灌带生产、200万平方米大棚温室棉被及3000台卷帘机、20万条温室棉被及5000台卷帘机、300万平方米铝塑板生产线等重点项目,不断开发新产品,建成甘肃重要的农机具生产和销售中心。

五)努力提升信息技术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开展“两化”融合试点,支持乡镇创建“两化”融合实验区。力争到年,工业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10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0%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业务的比例超过50%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县政府有关部门按职责和分工具体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推动项目建设,保障主要任务的顺利实现。

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主动对接,抓紧制定促进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土地和人才开发等方面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和办法,并根据新的情况,及时研究制定新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各级政府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有针对性地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二)创新政策措施,拓展投入渠道。

1.政府扶持。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增长机制,着力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和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创新型企业。

2.信贷支持。充分发挥金融体系信贷投入主渠道作用,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鼓励和引导银行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顾问委员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建立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风险评估、授信尽职和奖励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完善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和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3.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权证以及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金融创新产品,拓展企业债务融资渠道。加强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

4.税收政策。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三)突破人才瓶颈,增强智力支撑。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需要,加快专业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提升现有人才队伍专业素质,鼓励参与创新研究。采用稳定、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人才政策,加大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基金计划,充分调动扎根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加快培养和引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优秀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多种灵活方式吸引新技术开发高端人才加盟相关企业或者投资创业。以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为契机,推进企业迅速提高管理队伍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强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训工程,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