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建设新农村的意义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2 09:37:54

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建设新农村的意义第1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这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简明扼要,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清晰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这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而是包涵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概括地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从浙江来讲,就是要通过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三改一化”的目标,即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抉择。国际经验表明,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如果目前这种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9亿农民不能平等地共享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成果,现代化建设就会出现严重的曲折。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已经成为顺利推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扭转“三农”发展明显滞后的状况,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确保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确保我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村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据有关部门测算,全国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2004年为21.6%,而我省是58.9%,虽然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从我省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78.6%的水平来看,城乡小康水平的差距还很明显。可以说,我省城市实现全面小康已经没有什么悬念,而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还任重道远。目前,我省城乡和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能得到有效遏止。我省提出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我们要建设的是全面小康水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好了,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实现了,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之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实现我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有效途径。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持久动力。面对内需严重不足、部分行业产能已经过剩的严峻问题,有效地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农村需求,对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近年来,我省农村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仅为城镇居民的36.5%,而且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能拉动生产性的投资建设,又能带动消费性的投资建设,既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地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把农民潜在的购买意愿转变为巨大的现实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我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不断增添新动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归结点。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必须看到,一些地方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权益难保障、进城农民难安居、失地农民难转业,城市化未能有效地带动农民市民化的问题依然存在,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相比农村建设依然滞后。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就是要纠正脱离“三农”抓工业化、城市化的偏差,把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与“三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发展面临的众多难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的关键阶段,“三农”问题在各种社会矛盾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全国“三农”发展面临的农民增收难、农业增效难、农村建设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就医难、农民养老难、农民维权难等众多的难题,在我省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如果这些难题不解决,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状况不改变,不仅会影响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化解各种矛盾,建立和谐的城乡区域关系,建设和谐农村,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把“三农”发展引入科学发展轨道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这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我们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任务、总抓手,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把“三农”工作的重心放到增进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上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激发农民群众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建设新农村的意义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土地

一、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有再次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时代背景。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处在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不断延续和深入的大背景之中。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既是一种普遍趋势,又是重要的时代特征。这样一种大的背景特征,其影响是普遍的、不可回避的。无论是开放的社会系统,还是较为封闭的社会系统,时代背景特征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只不过影响产生的程度、方向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也是顺应时代背景需要的结果。

2.现实背景。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与农民经济水平得以改善和提高。但1990年代中期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到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倍以上。如此巨大的社会差别显然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不相一致。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发展关系到能否建成更加和谐、更加稳定、更加安全的社会。如果不改变农村发展现状,允许城乡差别继续拉大,社会结构的失衡就难以避免,随之也将危及中国食物生产和供给保障。

3.知识背景。当今学术界,学者在对“三农”问题的探索中,试图对传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资源加以动员和再利用,认为“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内生力量的衰落,而中国又不可能走完全城市化道路,于是,他们主张通过新的乡村建设,来提高农村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活水平。

二、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在中国继续发展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使广大的农村发展起来,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以及综合国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建成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大多数人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让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要受生产力的制约。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中国的农民还存在很多的封建迷信思想。此外由于活动范围的狭窄和知识水平的有限,对很多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造成宗教流行等诸多问题。再者,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文化发展滞后不前,农民的文化生活单一,文化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2.新农村建设中的法治问题。农民的法律素养普遍不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过程中,农民对于各种法律纠纷缺乏法律常识,再加上大多数情况下农民依靠村干部来解决纠纷,使得我国农村的民主监督意识更加单薄,农民的法律意识得不到加强,反而加剧了民主自制的异化,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问题。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农民将大量的土地流转出去,一方面有利于粮食的规模化生产,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但另一方面也造成部分劳动力闲置的问题。农村男性劳动力可以进城务工,而农村妇女则要因为照顾家庭,以及农村周围需要工人不多的原因而被闲置下来,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农民的收入,不利农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四、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1.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政府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健全农村文化发展机制,完善文化发展层次和内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民要挖掘农村的文化潜力,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文化成为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农村法治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民主政治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法治化,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已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广大农村的法治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农村政策,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依法管理农村各项事务,依法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由于农村劳动力中高素质劳动力涌向城市以及低素质劳动力的剩余造成劳动力的不平衡。因此,政府应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这种资源在市场中得到充分配置,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劳动力的剩余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加强我国的民主建设,有利于加强农村的政治文明,使农民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因此要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逐步扩大民主监督的范围,让农民的各项权利充分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曙霞.论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实现途径.云南大学学报,2008.01.15

[2]李静.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燕山大学,2011.10.21

[3]杨雅琳.新农村建设法治问题研究.首都经贸大学,2012.04.01

建设新农村的意义第3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关系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工作。杨凌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1997年示范区成立以来,多年来在全国引领全国“三农”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深入与有意义的探索,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探索与实践,对全国其他的地方都有一定的引领和借鉴意义。

示范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于陕西省中部的关中平原,是一座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城市,这里有两所农业高等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被称为成为21世纪中国的“农业硅谷”。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以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文化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对示范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党的为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要,各级政府都在机构改革、经费投入、特色文化建设、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农民日常文化生活等方面正进行着积极探索。杨凌示范区在这方面也做了深入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作为一个内陆不发达地区的小城市,杨凌虽有4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但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善加利用。笔者在有些参考文献上看到,在10年前,杨凌示范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当落后。首先,农村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政府对本地农村文化经费不够充足,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杨凌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其次,当时农村农民的业余生活还比较单调贫乏。农村的文化活动总量偏少,形式陈旧单一,对群众缺乏吸引力。农民对群众参与程度低。再次广大农村干部大多认为“物质文明先于精神文明,只有经济发展搞上去了才能搞文化建设”。在文化没有充分的10来年间,杨凌示范区的经济社会虽有发展,但距离农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

党的十,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杨凌示范区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出台了系列措施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出台了《全面提高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实施方案》,打出系列组合拳。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示范区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形成关中一天水经济带城市文化区。二是加快村镇(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三是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遗址保护力度。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四是开展了开展“文体惠民舞动杨凌”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体惠民舞动杨凌”活动之中。五是建立健全送文化下乡长效机制,把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向送文化、科技、卫生、计生、法律、廉政文化“六下乡”拓展延伸。七是开展惠民演出活动。积极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八是加强“农家书屋”的管理,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鼓励文化单位、区内大专院校、入区企业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和流动服务、联网服务。加大农村(社区)文化室专(兼)职文体辅导员培训力度,提高文化服务水平。通过组合拳的实施,彻底改变了示范区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面貌,文化对于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发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正如新闻媒体上说的:在外地人眼中,生活在农科新城的人是幸福的。一年内,几乎每个村、社区都会迎来一场大型的“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文艺汇演活动。一场场丰富的文化活动,一段段动情的戏曲……在杨凌,文化惠民活动,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如今的杨凌,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处于陕西省前列,农民人均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以文化改革构筑农城人幸福生活图景,让杨凌软实力“硬”起来,正在从目标一步步向现实迈进。

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杨凌示范区的发展的历程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关乎新农村农民和素质和幸福感,对于新农村发展和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我国传统文化有其先进的一面,但也有植根于传统文化基因中的一些糟粕,即所谓的“三纲五常”“四大绳索”,以及保守、落后,不愿意变革传统,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这也是许多贫困地区长期落后的原因。大力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让农民走出传统的文化圈子,摒弃自私自利的小农意识,增强与他人的交流和集体意识,关注集体的核心利益。激发他们一起建设新农村,进行新农村文化和经济建设,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活力,从而为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发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农民自身意识的转变,把旧式的传统农民转变为“通晓现代农业知识,具有相当文化”脱离旧式传统农业思维“职业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在不断输入新型人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激发农村现有人才的活力和激情,提升他们的素质,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地进行学习,并引导下一代学习,这样才能为农村的全面发展积蓄力量。杨凌示范区正是依托两所高校,长期对农民进行培训,才涌现出一批批的新型农民致富带头人,不断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农村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提升农民的幸福感,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现在农村的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的物质生活提升很快,但精神文化追求没有提升,农村现在的离婚率、犯罪率有所上升。农村学生个人素养下降很快,广大农民虽然有钱了。但幸福感没有提升。通过持之以恒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提升农民的基本素质,使之更快融入现代生活,加快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水平,就可能在国家较少投入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社会生活满意度。

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和启不

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在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当中实施,才能确保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多渠道筹集经费,并改善投资渠道经费的筹集和使用。不仅要在资金上扶持、更要在人才上扶持。除了采取中短期培训的形式,分批对现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培养。更要在高等院校选拔立志“村官”事业的学生进行农村文化素质教育。杨凌示范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依托了区内有两所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输出。

建设新农村的意义第4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 原则 作用 注意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是建设现代农业与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工程。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必将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买现。

一、土地整理的含义

土地整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采用社会经济和技术的综合措施,对原有土地利用现状重新进行合理组织利用的过程。它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三项内容。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林、路、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工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二、土地整理遵循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

由于区域的地形地貌、水利条件、土壤土质、耕作制度的不同,整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不同。

(二)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土地整理应立足长远,做到经济上有效、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可接受,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和最大化。

(三)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原则

土地整理要通过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外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四)与相关部门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土地整理涉及到土地、农业、交通、水利、林业等多个部门,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应认真与相关部门搞好协调,统规划。

三、土地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土地整理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土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视粮食生产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土地整理已成为节地挖潜,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途径。农村土地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数量和利用效率的潜力很大。实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主要措施之。

2.土地整理是改善农村基础实施建设的重要措施。土地整理资金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出让收入中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通过土地整理的方式直接用于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理不仅可以改变中低产田的面貌,还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建设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和农艺规范化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的目标。土地整理是解决农村基础实施投入不足的突破口和有效措施。

3.土地整理是新农村农业综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发展特色农业进行科学设计,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出发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引导农民建设高效、特色、生态农业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土地产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4.土地整理是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的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产条件,实现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为规模经营奠定基础。更好地引导各地区特色农产品向产区集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高效经济产物,构建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5.土地整理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把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土地整理的最重要的目标。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村庄外延式扩张,形成“空心村”,进行村庄整理,使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

6.土地整理是改变乡村旧貌、建设整洁新农村的主要载体。土地整理对原有村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从而形成“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村集中”的农村新景象。

四、土地整理应注意的问题

1.土地整理涉及面广,作用重大,组织实施十分复杂,必须采取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配合的方针。在组织实施中必须与相关管理部门和利益团体充分协商,密切配合,统筹策划,才能顺利实施,事半功倍。

2.土地整理是一个长期性事业,土地整理的实施和土地整理结果发挥是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已长远的眼光,战略性的思考组织土地整理实施,保护土地整理的成果,并根据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才能避免重复整理,保证土地整理持续发挥效益。

建设新农村的意义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039-02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大再次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党的十更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所在。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部分,其紧迫性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提出深入推进中国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必须保证农村居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共享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果。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乡差距却不断扩大,农村居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程度受到阻碍。由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重心在城市,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造成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1]。十重新提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基于当前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加快农村地区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基本条件。由此,建设新农村是践行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和客观要求。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点在农村,重点与难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全社会的全面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小康。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小康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地区各项指标与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很大差距。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统计,农村经济、社会、人口素质、民主法治、生活质量发展的实现程度与全面小康目标的差距相对城市发展程度还需很大提高。如果不解决好三农问题,扭转现实差距的现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成为空谈。由此,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党中央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审时度势,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好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农村安定和睦、农民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的难点依然在农村,当前城乡面貌形成巨大反差,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指标与城市相比差距不断扩大,表现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落后,农民素质较低,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农民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养老、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造成“老无所依、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的局面。新农村建设会促进农村科教文卫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减少社会矛盾,加快农村地区快速发展。由此,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四)新农村建设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扩大农村市场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2]。长期以来,国家把发展重心放在城市和工业上,城市和工业发展迅速。但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农民占据大多数、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国,农业、农村、农民在城市和工业发展过程中付出的同时,而得到太少。农村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严重制约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两个趋向”的正确判断为新农村建设指出了道路。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切实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农村地区建设道路、桥梁、水利、住房等基础设施,一方面促进投资拉动经济,另一方面可以挖掘农村地区巨大的隐性市场,繁荣和发展农村经济。由此,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可以解决三农问题,而且可以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指出三农问题是党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三农问题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所以统筹城乡发展也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农村活力,缩小城乡差距,繁荣农村经济,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把农村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区域,推进农村扶贫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速度[3]。鼓励、引导涉农企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让工业直接参与到农业生产加工之中,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资金回报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以此来吸收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促进城乡人员、商品、信息、资金流通,增加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农民自主发展意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包揽一切,应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自上而下指导的工作方式,变为政府把握方向、农民积极参与的发展方式。让政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者,努力解决农民建设新农村而面临的问题,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地发挥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规范农民自治制度,用法律保障农民参与和管理村务的权利。提高法律普及率,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大事、难事要集体讨论,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只有让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之中来,才能提高其积极性,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要求

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保证,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要求,改善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正粮食安全。农业是农村生产力的根本体现,农业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保证。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减少农民开支,包括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提高义务教育的补贴力度、扩大医疗保险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等,可以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拉动农村市场需求,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修建道路和桥梁,提高移动通讯的覆盖率等,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真正体验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果。

(四)完善法律法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让新农村建设有法可依。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主要采用行政推进和政策执行的方式来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缺乏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特别是尽快制定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土地的合法收益,减少和避免强拆强卖的现象发生。因此,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下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民主公正的顺利完成,保障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权利,避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无谓的损失[4]。

参考文献:

[1] 陈培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依据及实现途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曹应旺.十六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述[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2).

[3]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建设新农村的意义第6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卫生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农民健康,保护农业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的光荣任务。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构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是积极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谋福利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为了配合区政府、区卫生局完善我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促进我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我院就此问题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供各位领导参考。

××镇位于××市东北部,与××区、××县、××区相邻,辖区个自然村,目前有常驻人口万人。××镇内有卫生院一所——×××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共个。除××村卫生所人员比较集中外,其他卫生所的人员较分散,而且××村的卫生所已经停业多日,具体原因暂不清楚。各村对卫生所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不够,农村社区卫生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我们觉得各村应把加强农村卫生所建设当做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做好农村卫生工作应该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农村卫生工作做好了,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农民问题的解决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这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应把散在的乡医集中起来,统一成立村卫生所,集中管理,为两级组织管理和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在时机成熟时可以将部分农村卫生所转型为社区服务站,由卫生院统一管理,社区服务站或卫生所在药品管理上还做到了二个坚持:一是所需药品及医疗器械一律由卫生院供应或监督购进,基本杜绝了乡村医生私自进药现象,有效地保证了药品质量;二是坚持规范管理,药品分类存放,定期检查,有效地避免了药品的霉烂变质,过期失效,使农民吃上安全放心药。同时抓好社区卫生服务站内部管理,提高档次,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农村卫生所或社区服务站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巩固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提供优质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强乡村医生管理,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强化对乡村医生思想作风、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及道德修养。对乡村医生一律实行聘任上岗。卫生院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正规化、系统化培训,确保全年培训不少于天,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要在乡村医生中开展《刑法》及《执业医师法》的学习和讨论,充分认识到危害公共卫生罪的含义、犯罪构成及量刑标准,严格遵守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遵守医政规范,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并且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卫生所的投入,为以后的卫生所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并且加大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真正让农村卫生所的乡医享受到保护措施,让他们踏踏实实的在岗位上工作。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隔离消毒,规范处方书写,以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各卫生室都要建立门出诊登记簿等台帐,积极配合卫生院搞好儿保、妇保、防保及防病治病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各类传染病比较复杂时期,禽流感还没有过去,农村卫生所作为最基层的医疗单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农村卫生所的优势,做好对村内居民的健康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提高居民健康保健意识。在全区创建全国中医先进区的大潮中,我镇各村卫生所还应保持在中医药上的更新和利用。

农村卫生工作是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我院要与乡村医生搞好配合,加强对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把乡村一体化管理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工作做好,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区域性卫生保健网络。我们认为包括我们在内的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建设新农村的意义第7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新农村;土地;建设;意义;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各个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可能截然一致。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的,是新农村建设用地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1、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土资源部门强化农村土地管理

(1)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管理上首先不能有重国有土地管理,轻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思想,要将农村集体土地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能偏废。其次是法律法规要到位。重点要制定和完善农业承包经营管理,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第三是管理措施要到位。农村土地管理体制要加强,乡镇土地管理机构要加强,基层土地管理人员素质要提高,以利农地保护和管理。

(2)完善土地用途管制,严格限制农地转用。要按照用途管制的原则,确保农地农用,确保农村各项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途使用。要按照科学性和现实性的原则,建立农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代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要编制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较强的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鼓励土地承包权的合理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包括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整理。它不仅改善农、林、水、路排灌系统,增加耕地面积,而且还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是维护农村风貌和自然景观,增进农村休闲游憩功能的一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

2、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全面支持

(1)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要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编制好土地利用规划或村庄建设规划。通过优化镇村布局,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引导居民适当集中,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为广大农民进行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

(2)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国土资源部门通过组织农民开展农村建设用地以及农用地的整理,不仅能够迅速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整治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防范自然灾害,实现增产增收。

二、国土资源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站在全局高度,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有能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促进农村的阶段作出的伟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农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这项战略,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国土资源部门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直十分重视支持 “三农”工作。尤其近几年,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把土地“闸门”,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加强规划和计划管理,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大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力度,为“三农”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大部分国土资源分布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土资源部门责无旁贷。无论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还是地质工作,都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土资源部门任务十分艰巨。要积极开展农村用地规划工作,主动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工作;要在进一步摸清农村用地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搞好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要在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及时保障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新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

三、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

1、加强农村用地的规划管理,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土地利用规划对村庄、集镇等专项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努力提高土地规划的实用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重点安排生、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进一步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国土资源部门要主动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

2、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土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首先是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严格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考核的内容,并签订责任书,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通过在土地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标注的形式落实到承包农户,确认基本农田面积、位置和质量,明确承包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加大违法用地执法力度。加强土地执法巡查,坚决查处违反规划,侵占基本农田的违法用地行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

3、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提高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加强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建设,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基层国土资源所的机构、编制、经费,减轻乡(镇)的负担。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乡(镇)国土资源所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都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工作的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建设新农村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支持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安成;;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J];华北国土资源;2007年02期

[2]杨临萍;;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土地制度创新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8期

[3]张现勇;;平阴县强化国土资源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J];山东国土资源;2008年01期

建设新农村的意义第8篇

【关键词】基层 图书馆 管理 新农村 建设 意义

一、县级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现状

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重要的农村文化阵地。但是,目前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仍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农村很多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还未完全建立。已有设施设备落后、图书匮乏、经费不足、服务能力较低,农村书屋有待普及。

从投入的城乡构成看,农村文化投入十分不足,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很多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就是有也是微乎其微,远远不能满足基层读者对图书资料的需求。由此可见,农村图书馆不但数量缺少,而且发展也不均衡。农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地区之间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差距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滞后的偏远内陆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城市居民是主要受益者,现有的公共财政体系,还是以城市为主。而农村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不断萎缩,农村图书馆建设情况复杂、服务存在诸多问题。

二、图书馆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责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而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公共事业机构,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却只服务于本馆附近的市民或本单位职工,图书馆为社会服务价值远远没有体现出来,这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类图书馆应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去,搞好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是时代赋予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

2、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进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新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是一项社会基本工程,公共图书馆应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3、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有利于城乡文化的融合

城乡居民之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文化素质的差异。对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存在分歧,形成了城乡文化之间的分裂。随着大量农民工涌人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如果城乡文化得不到很好的融合。将会引发尖锐的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图书馆是文化的宝库,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对公众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规范和塑造作用。在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对现代科技的接受能力、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无论是从物质生活上还是精神生活上逐步融人社会主流文化,消除城乡文化隔阂,把农村文化中的落后成分摒弃,把勤劳善良、纯朴厚道的农村文化精华与城市文化的现代文明相融合,促进城乡文化的和谐与发展。

三、延伸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1、首先要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工作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只有依靠农民,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村民树立起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育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优势和信息优势,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其次要制定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农民培训计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主要途径之一,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收入。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比如可考虑在培训农民变工人所需技能上多做工作。通过国家各种类型图书馆对农村人才多途径的培训和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农民,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村的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面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而且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逐步确立创新、民主、和谐的理念。并能逐步提高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科学致富的能力。

3、再者要为农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信息化社会,我国农业信息化问题已经开始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用工需求等方面,不仅要了解国内市场行情还需要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但对于我国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农民来说实在不可能做到。图书馆则可以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信息网络优势以及参考咨询优势,为农民提供生产信息、科技信息、致富信息以及城市用工信息等等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