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能源市场调研

新能源市场调研赏析八篇

时间:2024-04-08 17:42:15

新能源市场调研

新能源市场调研第1篇

专利是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如均用专利来衡量技术创新成果。2012年,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均跻身每百万本国居民专利申请量世界前5名和有效专利拥有量世界前5名[8]。因此,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中如何发挥政府和市场的调节作用的经验,值得后来的技术追赶国学习和借鉴。

1.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市场机制为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主要手段,强调企业和个人开展完全自由竞争,政府从法制建设和制定政策等方面保障市场竞争,对企业经济活动干预较少,但承认政府干预和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1)市场调节作用美国的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是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在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依据市场导向进行分工,角色定位明确,创新资源配置较为合理,整个创新体系充满活力。企业应该从事何种创新活动,应该投入多少资本和研发资源,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推动技术进步,技术不断创新已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并谋求发展的最根本出路。第一,企业是研发活动的主体。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所占比例较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研发经费的比重超过联邦政府研发经费的比重,约为2∶1的态势。企业研发支出占净销售额的比例,美国全国平均为3.1%[9]。第二,资本市场发达,拥有多元化的创新融资渠道。在美国,风险投资市场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融资。20世纪50-60年代间,美国的风险投资市场在大量微电子企业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为生物技术和计算机产业的成长做出了贡献。20世纪70年代,每年约有1亿~2亿美元的资金从风险投资公司流入这些产业,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每年从风险投资流入高技术产业的金额达到了20亿~40亿美元之多[10]。2011年,美国的风险投资规模为300亿美元,风险资本以及股市中卓有成效的第二板块强有力地催生了数以万计的高技术小企业。大约90%的高科技企业都是在风险投资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培养出了如数据设备、英特尔、康柏、微软和苹果公司等一大批国际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同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股票市场,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和充足的资金支持。(2)政府调节作用美国政府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创造良好的创新法制环境,制定和实施科技政策,加强对技术创新的宏观调控。第一,创造良好的创新法制环境。美国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较多,如《技术创新法》、《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等等,内容涵盖技术转让、联邦政府研发经费管理、考核与激励机制等诸多领域。例如,1980年,美国通过了《技术创新法》和《史蒂文-环德勒法》,目的在于提高不同企业之间合作和促进研发成果转化,以提高美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1980年实施了《Bayh-Dole法案》,规定私人企业可以使用大学和国家实验室商业化的科研成果,联邦政府还有权给小企业和非盈利机构颁发许可证,这大大增加了大学专利许可证数量和技术转移的频率,在工业上获得的直接利益也增加了大学研究投入,因此提升了美国的大学科研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第二,激励创新的政府补贴。政府积极向企业或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体提供启动资金,进行高技术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还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直接和间接补贴。世界知名的IBM公司、惠普公司、微软公司以及雅虎公司等都是在政府资助下获得企业发展初期所需的资金,从而进入成长期和高速发展期的。第三,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研发支出、固定资产折旧、产学研合作和风险投资等,这些措施对技术创新投资影响很大。例如,根据所得税抵扣有关规定,企业每年用于技术开发新增投入的30%~50%可以抵扣企业所得税,大大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2.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是市场机制是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立法为市场经济建立秩序,扮演公平竞争的仲裁者,同时,通过政策对经济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谋求市场自由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均衡。(1)市场调节作用德国的研发以企业为主体。例如,1989年德国有约63%的总国家研发是由商业部门资助的,比美国、法国、英国或意大利的比例都高[10]。企业研发动力主要来自市场竞争和获取更高利润。市场竞争要求从市场信息到研究开发再到成果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对企业而言需要有相当大的科研开发投入。1999年,企业研发投入为334亿欧元,2012年增加到了512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67%增长至1.94%。(2)政府调节作用德国政府通过实施政府资助、补贴和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促进风险投资等方式,积极干预市场,进行适当调节,重点是维持市场竞争环境和社会公平,以保证市场竞争秩序和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①资助大型综合研究机构。目前德国形成了以马普学会、夫琅和费学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三足鼎立的研发格局。马普学会是德国所有科学组织中历史最悠久、地位最突出的大型综合科研机构,现有81个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典型代表,大量的基础研究成果都由该机构完成,约有95%的科研经费来自联邦和州政府。虽然近几年来,德国经济一直停滞不前,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该学会的经费支持从来没有减少过。②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政策引导,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联结为紧密的创新合作伙伴,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具体包括:在高校内创建企业以促进其新的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创建“战略基金”,建立研究界与经济界的合作网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开辟“创新市场”,为科研人员与投资者合作牵线搭桥。例如,为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化,政府鼓励国内外年轻科学家到德国自行创业,并为此制定了50多个科研项目,每个项目均可获得约31万欧元的科研经费。③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风险资本。德国决算银行是政府为推动政府产业政策实施而成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是德国联邦经济部的主要合作伙伴。为了向新建的高技术企业或技术型企业提供风险资本,该银行于1989年专门成立了由政府资助的“技术参与公司”。为了鼓励和支持该公司积极参与提供风险资本,自1989-1997年政府承担了该公司100%的亏损额。随着公司业务的迅速发展,政府自2000年起承担该公司60%的亏损额。据统计,公司十余年来受政府委托与商业性风险投资公司一起,为700多个高技术企业提供了l0多亿欧元的风险资本。

3.日本的政府协调型主导市场经济模式在日本,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制订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发挥经济规划的导向作用,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任务,制定产业政策,并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对技术创新资源配置进行诱导与协调。(1)市场调节作用二战后,随着日本迅速的追赶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得很快,逐渐形成了企业为主的研发支出结构。1989年日本政府资助在工业研发中的份额只有1.2%;也就是说,公司几乎全部由它们自己来支付所有的研发支出[10]。企业集中了绝大多数的科技工作者,企业的研发经费之和占到了全日本科研经费的60%以上,这项经费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学和其他所有科研机构的支出之和。(2)政府调节作用日本政府积极参与、引导、制定和实施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战略。通过财税优惠政策,贷款优惠政策,引导产、学、官合作创新等方式,加强对技术创新的宏观调控。①追赶时期实施“引进模仿战略”。二战后,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引进模仿战略”,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吸收一切国外先进技术,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振兴经济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国家政策、公司制度、学校教育体制都围绕这一中心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并从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确保了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政府通过技术评价,根据各时期国家发展重点,制定了严格的审批制度,强调引进项目的经济指标、产品出口比例和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等条件。②研发的税收优惠。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税收优惠一直是政府刺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最重要的政策工具。第一,对于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设备的税收优惠。设备价格的7%可以直接从公司税中进行扣除。第二,扣除试验研究费用的税额。当企业在该制度的适用年度进行试验研究所需费用超过以往每年试验研究费用的最高额时,将按超额部分的一定比例扣除税额。第三,对于引进国外技术的税收优惠措施。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对外国法人支付的报酬予以预扣赋税率的优惠;并对国内难以生产且迫切需要的新型或高性能产业用机械产品,免征进口关税。这一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积极性。③贷款优惠政策。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向企业研发活动提供贷款。日本开发银行于1951年设立了“新技术产业化贷款”,1964年又设立了“重型机械开发贷款”,1968年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新机械企业化贷款”。1980年,新技术产业化贷款改为新技术开发贷款,在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所需的设备也成为贷款的对象。④引产、学、官合作创新。日本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大力推进产、学、官协作。1981年,科技厅和通产省正式确定了产、学、官三位一体的以人才流动为中心的科研体制。通过制订科学技术规划、政策和经费资助,对“产学官”合作创新模式进行引导。⑤实施自主研发战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日本逐渐从过去大量引进、消化、改进、模仿它国的技术创新过渡到强调发展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在43个主要技术领域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基本上实现了技术追赶目标。在技术革新能力上,企业已初步具备自行研究开发的能力,开始了从引进模仿向自主研发的演进。鉴于日益加剧的国际科技与经济的激烈竞争,政府决定建立起自主的科学技术体系和经济体系,告别“模仿与改良时代”,由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向科技领先型国家迈进。1986年,政府制定《科学技术政策大纲》,把“振兴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技术”作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针,并加大对自然科学研发投入及科研人员培养力度。1995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把技术立国战略提升为“科技创新立国”战略,明确提出科研的方向是向未知的科学领域挑战,开发独创性的科学技术,并创造出新产业。根据《科学技术基本法》,政府从1996年开始连续实施了4个为期五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2年政府又提出并实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从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战略转移。

4.韩国的政府干预型主导市场经济模式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韩国经济追赶时期曾经大力实施这种模式。即用政府强有力的“看得见的手”,对技术创新资源配置进行广泛而持续干预,这种模式对韩国市场体系发育及纠正各种形式的市场失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市场调节作用在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4个国家中,韩国的市场化起步最晚,但韩国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得最快。20世纪90年代,企业研发投资大幅度增长,政府研发投资与民间科技投资之比为20誜80(1994年这一比例甚至达到16誜84)[11]。2010年,从研发支出构成的国际比较上来看,韩国企业研发支出占全国研发总支出的74.8%,高于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高于中国。研发投入的各部门中企业是绝对的主体和中坚。(2)政府调节作用韩国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技术法规,实施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战略,财政补贴、优惠融资、税收激励、风险投资等方式,对技术创新资源配置进行全面的干预。①通过立法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先后颁布了《技术引进促进法》(1960)、《科学技术振兴法》(1967年)、《工业技术开发促进法》(1972年)、《特定研究机构扶持法》(1973年)、《技术评估法》(1973年)等一系列法律,并以此为准绳出台相应政策,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②实施“消化吸收”战略。在技术追赶时期,政府规定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必须保证同等金额的经费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吸收能力不足的企业,可以委托相关研发机构进行吸收创新。③积极进行研发投入。在20世纪60-70年代,韩国的研发投资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研发投入与私营部门研发投资之比一直维持在80誜20左右。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企业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研发活动逐渐由政府行政行为转变为企业的自发行为。到1980年,政府与企业的科研投资之比下降为52誜48。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的科技投资中政府与私营部门之比基本维持在25誜75的水平。④通过研发直接补贴、优惠融资、税收激励、风险投资,确保企业研发投入。第一,研发直接补贴。20世纪80年代,政府出台了两项计划对私人研发机构提供直接的研发补贴。第二,企业研发的优惠融资。由国家控制的银行和公共资金提供优惠融资。1987年,公共资助总额(7124亿韩元)的大部分以优惠贷款的方式分配,实际占制造业研发支出的64%。第三,税收激励。降低研发设备和供应品的进口关税、减除年度非资本研发支出和应征税收入中人力资源发展的成本、加速工业研发设备的折旧率,以及免除与研发资产相关的房产税收。第四,建立风险投资,刺激技术型中小企业发展。颁布了中小型企业成立法,成立了由政府和私营部门联合投资的风险商业企业[10]。⑤政府支持研究机构帮助企业获取外国技术、积极参与国家研发活动。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在早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帮助企业获取外国技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帮助企业提高获取国外技术的讨价还价能力。和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进行的联合研究工作也使企业有机会提前获得关于技术的多种知识,使之能够识别未来的技术供应者。技术一旦引进,企业从联合研究中获得的经验可以帮助企业迅速地吸收并适应这些技术。自从1982年以来,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一直是国家研发活动角色,这些研发计划均是基于具体任务的应用研究,涵盖了从空天技术到应用集成电路(ICs)等广泛领域,为日后私有部门进入这些领域提前铺平了道路。⑥实施自主研发战略。政府在1986年编制完成了《面向2000年科学技术中长期计划》,正式提出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支撑本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战略思想。1991年又发表了《科学技术政策宣言》,提出把自主科技开发与高新技术消化和学习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至此,韩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已逐渐实现了从“贸易立国”、“重化工立国”向“科技立国”战略的转型,由引进模仿逐渐发展到以自主研发为主的阶段。

二、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通过对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双重调节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同时对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中我国与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双重调节作用进行比较分析,文章得出以下结论: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有效发挥对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双重调节作用政府和市场是双重调节机制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现实经济中各国资源配置均为“双重调节”的方式,既没有单一的市场调节,也不存在单一的政府调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将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市场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发挥政府调节的导向性作用。既要用市场调节的优良功能去抑制“政府调节失灵”,又要用政府调节的优良功能来纠正“市场调节失灵”。

2.充分发挥市场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现阶段我国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还不高,与市场不能充分地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密切相关,是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所致。相比之下,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均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进一步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发挥和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技术创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防止和纠正市场失灵,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之一。

新能源市场调研第2篇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市场调研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工作。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调研充分掌握市场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市场调研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工作。在当前市经济条件下,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调研充分掌握市场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但企业经常不能有效地组织市场调研活动,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市场调研的组织工作。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为改变市场调研中的管理问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本文结合近期完成的一项调研任务,对项目管理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组织市场调研需要项目管理

(一)、组织市场调研中的问题当前企业在组织市场调研活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应变能力问题;降低成本问题;消除延期问题;权利分散问题;提高效率等问题。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对传统市场调研的管理工作。为实现市场调研目标,现代的市场调研管理工作应该进行持续的创新。

如何实现对传统市场调研的管理创新?新形势下市场调研管理应走向何方?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项目管理的发展

从年代开始,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组织形式,改善了对各种人力和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的方法,从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对管理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代项目管理的

特点主要有七个方面:

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或被当作项目来处理的运作;

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

项目管理的组织具有特殊性(临时性、柔性、强调协调性);

项目管理的体制是一种基于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

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理;

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

项目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具有先进性、开放性。

科技的发展,新的环境,动态的市场,更激烈且高水平的竞争,项目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市场调研符合项目的特点

首先,任何市场调研都有着其明确的目标。市场调研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目标,绝对不会有没有目标的市场调研。在开始市场调研的各项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必须最先解决的就是确定市场调研的目标。事实上,总是有了目标之后才会决定做市场调研。在本人刚刚完成的市场调研正式启动之前,委托方公司已经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对西安市微车市场消费特性做出整体评价对西安及周边综合环境进行了解,正确把握西安微车市场找出市场增长点,使现有车型在西安市场销售取得突破等等。

其次,市场调研是(在一般情况下)一种一次性的任务,它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市场调研都是为达到一些特定的目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对某个特定产品或服务进行的。即使是在同一市场对同一产品进行的市场调研,并且有着同样的目标,但是这两次市场调研也会因为不同的市场环境而不同。再次,市场调研有具体的时间计划或有限的生命。市场调研有一个开始时间和计划完成的时间,一个企业不可能让一个市场调研无限制的持续下去,当然需要排除企业放弃了这次市场调研。最后,市场调研需要使用各种资源来完成任务。在这里资源包括人力、组织、设备、原材料和工具。

在分析了市场调研的特点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正是成为一个项目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说市场调研是一个项目,我们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管理,组织市场调研需要项目管理。

二、项目管理在现实调研项目中的应用

将项目管理引入市场调研活动的管理中去,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从管理思想上实施,应将项目管理的系统思想灌输到市场调研的整个组织管理过程。其次,从管理方法上实施,应将项目管理的三维模型引入市场调研的整个管理过程。最后,从具体的管理工具上实施,应注重在调研管理过程中对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的利用。结合德川项目,本文以下部分就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项目管理在市场调研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德川(出于对企业保密需要,此处为化名)市场调研项目是受德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由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负责的课题项目,目的是为了获得西安微车市场消费者综合营销咨讯。除课题组负责人之外,项目领导小组成员还包括几名研究生。本次调研活动还涉及对几十名市场调研员的管理。

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挑战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机会将自己多年来有关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本调研项目,完成了项目管理在组织市场调研中的应用。由于将项目管理应用到市场调研的组织管理中,使本次调研活动得以及时、高效、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调研成果受到委托企业的充分肯定,已用于指导公司的营销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项目管理在组织本次市场调研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项目管理系统思想在组织市场调研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认为项目是由要素组成的系统,管理必须从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各自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本次市场调研中,我们把整个调研项目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依据系统论“整体分解综合”的原理,将整个调研项目分解为许多责任单元,由责任者分别按要求完成目标,然后汇总、综合成最终的成果;同时,将本次调研项目看成一个完整生命周期的过程,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促使相应管理者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阶段以免造成总体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败。

(二)、项目管理三维模型的引入

⒈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对市场调研的指导意义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对市场调研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市场调研是有寿命的,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

市场调研生命周期分为不同的阶段;

市场调研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工作重点不同;

市场调研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需要相应的管理策略相配合;

⒉项目过程管理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

将对整个调研项目的管理看作对五个子过程的管理。这五个子过程也是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这种管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能管理,其基本思想和内容均有新的突破。

将市场调研项目以五个子过程()来管理:开始过程、计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结束过程

⒊项目管理的职能领域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涉及九个职能领域,对德川调研项目的管理也涵盖了这九个领域: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

(三)、项目管理工具的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

⒈(工作分解结构)

是项目管理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主要应用于

项目范围管理,是一个在项目全范围内分解和定义各层次工作包的方法。它按照项目发展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定,进行系统化的、相互关联和协调的层次分解。结构层次越往下层则项目组成部分的定义越详细。最后构成一份层次清晰,可以具体作为组织项目实施的工作依据。起源于美国军方的型号研

制。

⒉(组织分解结构)

是项目管理中由演化而来的一种方

法。它是一个在组织范围内分解各层次人员的方法。从图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到本次市场调研的团队人员的构成以及明确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结合责任矩阵,每一名团队成员可以明确自己在本次调研中的任务;如果在调研中遇到任何问题,应主动地与谁进行。

⒊责任矩阵

责任矩阵是以表格形式表示完成工作分解结构中工作细目的个人责任方法。这是在项目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因为他强调每一项工作细目由谁负责(在下表中,由甲、乙、丙、丁等指代某项具体工作负责人),并表明每个人的角色在整个项目中的地位。

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三、结论

新能源市场调研第3篇

关键词:战略;研发;球化;本地化

1 研发活动的战略导向分析

1.1 全球化的战略基础

研发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其他区位,利用多个国家的科技资源,跨国界开展研发活动,即研发资源的全球配置,研发活动的全球管理及成果的全球共享。实施全球化研发的跨国公司多以国际战略和全球战略为导向,所谓全球战略,是向全世界的市场推广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在较有利的国家集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由此形成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效益,以取得高额利润。

在该战略下,企业以成本领先为目标,建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技术基础,集中在具有优势区位条件的国家或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服务于全球市场,这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研发。

1.2 本地化的战略基础

研发本地化是指跨国公司将研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子公司所在地,利用东道国的科技资源开展研发活动。这种策略显然与实施多国战略的跨国公司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多国战略强调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提供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实现差异化战略。因此,在消费者偏好不同的国家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研发活动,用适合东道国的本土化的产品和服务更容易充分渗入市场,抢占份额,这正是基于多国战略的研发本地化。

2 研发活动区位模式的选择

2.1 全球化的区位模式

全球化研发的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佳的海外研究与开发的区位,作为其全球市场的供应中心,这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是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研究与开发的基础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关政策和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是跨国公司自身的规模,国际化程度和发展经营战略。能使各种因素取得平衡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最理想的区位(见图1)。

基于这些因素和全球化研发的战略动机,可以将其区位模式总结为4种:

(1)生产支撑型。

生产支撑型的R&D机构大多是为了支撑在海外的生产而设立的,为母公司在当地的生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通常与海外生产基地联系在一起。

实施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主要在优势地区集中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与其密切配合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区位优势,为海外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取得成本领先,从而服务于国际市场。

(2)资源需求型。

这种类型的R&D机构主要着眼于东道国的研发资源,包括适合技术开发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成果,当地的激励和扶持政策,以及人力资源等。

大型跨国公司多在经济和科技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显然是看中了这些地区的R&D设施和基础性研究成果。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一般都是此类机构的聚集地,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也正在成为国际企业新的研发基地。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网罗和储备优秀人才也是全球化研发的重要策略和内容。

(3)市场导向型。

以全球战略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的R&D研发机构追求不同市场的一般偏好和需求,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强调标准化的技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在成本优势的基础上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无论身处哪个国家,消费者都品尝着同样的可乐,经典的口味风靡全球,长久不衰,这正是可口可乐公司立足于全球市场的产品开发所带来的效应。

(4)战略投资型。

这类R&D机构的区位选择不是从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直接依据全球战略规划来考虑海外研发的全球布局。规模较大和国际化程度高的跨国公司通常采取这种方式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抢占全球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国际企业在当地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如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中国加入WTO后,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内地设立研发机构,显然也是看到了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

2.2 本地化的区位模式

影响本地化研发的因素与全球化研发不同,更加需要考虑到研发活动与诸多方面的相关性,从当地的实际条件出发制定研发战略。

(1)基于区位优势的本地化。

本地化研发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研发资源,但与全球化不同的是,本地化模式下对资源的利用是为了服务于东道国的市场,并非着眼于全球。因此,适合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能源,高质量的人才队伍,都应从地区特点出发进行筛选和开发。另外,也有不少跨国公司受到当地相关政策的激励和吸引而设立了研发组织和机构。

(2)基于市场需求的本地化。

全球化研发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而本地化研发则是以东道国市场为导向。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多国公司大都是以本地化研发来实现其战略目标。在深入考察当地市场的规模潜力和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产品和服务,并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使研发活动真正为市场服务,才能始终保持公司和产品在东道国的竞争优势。

2.3 研发全球化与本地化的组织形式

为了适应不同的发展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研发的组织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以更有效的协调和管理遍布全球的研发机构,为其全球目标服务。

(1)基于研发全球化的全球集权型。

跨国公司在母国研发活动的基础上向海外扩展,在全球范围内设立若干分支研发机构,跟踪全球市场,进行技术探索,同时,母国的研发中心仍是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要执行者,这就是全球集权化的研发组织形式。它既保留了传统的母国集权型模式集中进行研发的优势,又能兼顾全球市场,因此适合采取全球化战略的跨国公司。

(2)基于研发本地化的多国分权型。

不同于集权型的组织形式,这种分权型是适应跨国公司经营“本地化”的趋势而产生的,因此大多用于采取多国战略的国际化公司。在该模式下,母公司将其研发职能分散到多个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海外研发中心,并对各分支机构进行协调,以实现总体战略。海外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当地的研发资源,以当地市场为导向独立研发,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从而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多国战略。

新能源市场调研第4篇

背景分析:开展社会调查是克服教学重知轻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最近,笔者和同事指导部分学生开展“开发本地方志资源,探究1978―1998年间泽国的市场发展情况及原因”的社会调查。在组织本次社会调查前,笔者想到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存在种种有违新课程要求的现象。在中考命题改革的导向下,历史与社会教师已经形成一种共识: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必须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传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仍然盛行于课堂,传统教学存在严重的缺陷:教学内容提倡本本主义;教学目标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教学对象上,对学生主体认识不足,教师为教案而教;教学方法上,强调“灌”知识,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缺乏知识与现实的联系,把学生心灵封闭于大量死知识中,不会学以致用。据此,特将这次社会调查的目的确定为:进行一次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思维能力培养的尝试。借以向更多的教师宣传在初中阶段扎实开展社会调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历史与社会课程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新课程一大特色[1]。通过“激发兴趣、学会提问、善于解问、不断反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体现。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选定“开发本地方志资源,探究1978―1998年间泽国的市场发展情况及原因”为研究课题。因为社会调查涉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如果学生能够完成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归纳结论工作,就意味着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确定研究课题,编制调查提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

泽国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诞生地,在生活中学生注意到泽国的市场发展一直走在温岭的前列,因此他们很想了解泽国市场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为此,笔者把学生组成探究合作小组,开始着手确定研究课题和编制调查提纲,而选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课题将事半功倍。

笔者指导探究组在选课题时应注意3个问题:首先,课题选择要有意义,自己感兴趣;其次,要选择一个需要并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来加以解决的问题;再次,要在限定时间可完成,研究范围切口要尽可能小,有较明确的研究范围。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组认为:许多年以来,人们在搞研究创新的时候往往忽略本地的方志资源。研究泽国镇市场发展可开发利用的方志资源包括《太平县古志三种》《温岭县志》《泽国镇志》等志书,以及参与编写这些志书的专家、学者。在这些志书中,泽国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其中都有所记录、有所反映,因此,它们是研究泽国发展历史的好帮手。而参与编写这些志书的专家、学者一般都拥有丰富的地方发展历史知识,他们也是一座座资源宝库,很值得去探寻、挖掘。但又由于本地方志资源中的《温岭县志》下限为1987年,《泽国镇志》下限为1998年,所以把这次探究的时间范围定为1978―1998年。最后,探究组将本次社会调查的课题确定为“开发本地方志资源,探究1978―1998年间泽国的市场发展情况及原因”,在此基础上编制调查提纲。

在研究课题确立的起始阶段,探究组成员表现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善于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强大推动力。

多方搜集资料,仔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指导探究组在整理分析资料时应注意3个问题:首先要对感性材料形成总体认知,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对资料分类分析,形成同类资料对比分析,进而总结本质特征;再次,要对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描述,形成结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组成员细阅《温岭县志》《泽国镇志》中有关泽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一方面,他们将1978―1998年以1992为界分成2个发展阶段,进行前后对比;另一方面,他们对每个发展阶段从市场规模组织形式、贸易规模、政府管理手段3个层面归纳总结。

泽国的市场发展情况第一阶段(1978―1992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泽国镇集市贸易的发育程度不断提高。从集市贸易上市产品的种类看,已由以前农副产品原料为主,转向以原料性产品和加工产品并重;由过去的生活消费品为主,转向以生活消费品与生产资料并重。废旧钢铁、鞋机市场成交额迅速增加。1986年,废旧钢铁成交额达360万元,为乡镇工业、手工业提供大批原材料。从市场的组织形式看,由传统的农贸市场向专业市场转变。1981年以来,新增9个专业市场,全镇15个专业市场全是批零兼营,其中批发额占成交额80%以上的就有8个。随着集市贸易的繁荣,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镇市场成交额大幅度增长。1985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 385万元;1987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7 000万元,比1985年增长5倍多。同时,镇人民政府专门成立由7人组成的市场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全镇各交易市场进行整顿和调整,发挥部分退休工人和农民管理市场的作用,对个体商贩采取固定划分场地设摊的办法。

泽国的市场发展情况第二阶段(1992―1998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随着泽国镇区的扩大,镇人民政府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展专业市场,努力形成市场专业规模优势,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镇人民政府筹集民资办市场,先后建成25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专业市场。1993年,全镇市场成交额达8亿余元;1996年,市场年成交额达31亿元;到1998年,市场年成交额达38亿元,其中有4个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同时镇人民政府花大力气抓好现有市场的整顿和管理,设立市场管理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市场管理,使市场保持摊位整齐、交易公平、制度健全、遵纪守法、照章纳税,积极推进市场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向多功能、多层次、多类型的方向发展。

调查报告反映了探究组成员掌握了分类归纳总结对比的资料分析方法,这实质上是聚合思维能力的体现,通过分析归纳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溯源探究因果,强化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教师指导探究组在溯源究因时提出2个要求:首先要运用因果发散法,以泽国市场发展成果为发散点,推测出产生该成果的各种原因;第二要发挥集体发散思维,探究组成员要集思广益,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能说通,都可以被大家认同,而且被采纳。

在教师指导下,探究组从历史渊源到现实政策、从地理位置到交通发展、从经济发展到人口变迁等多角度深入分析促进泽国市场发展的根源。1)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根本原因。从1978―1998年,泽国市场迅猛发展,形成2个高潮。第一个高潮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泽国人闻风而动,泽国的各级各类市场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第二个高潮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这不仅是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同时也为泽国各级各类市场的上档次、上规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2)历史商贸风情是渊源。泽国,因“泽”而名,历来人文荟萃,物富人丰,是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名镇,素有“台州商埠”之称。3)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先天因素。优越位置使泽国成为温台两地商品物资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和台州金三角地带的重镇。4)泽国乡镇企业的崛起是推动泽国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它对泽国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崛起需要大量由市场提供的原材料,这就促进了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崛起,又为泽国本地的市场提供了一些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这同样繁荣了泽国的市场。5)1978―1998年间,泽国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增多,无疑扩大了市场需求的总量(包括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促进了泽国市场的发展壮大。6)迅速发展的交通事业,为1978―1998年间泽国市场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加快了市场商品的流通和市场资金的周转;促进市场从过去的零售为主向批发为主转变,从传统的农贸市场向专业市场转变。也使市场商品来源有了更广更远的选择。7)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电视的普及,这不仅使广大的市场消费者、经销商有了更广阔的供求空间。此外,随着电话的逐渐普及,使传递信息的时间特别是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时间大大缩短,这也使市场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来的更为便捷、顺畅。通讯事业的发展也是促进泽国1978―1998年间市场迅速发展的又一个有利因素。

调查报告反映了探究组成员掌握了溯源究因基本方法,这实质上是发散思维能力的体现。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当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求同思维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所以更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在社会调查报告中,探究组成员总结本次社会调查点滴收获:1)掌握了资料收集、分析能力;2)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3)树立了探究学习方式;4)培养了浓厚的乡土情感。

通过此次社会调查活动,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质疑、聚合、发散、溯源究因思维能力产生良好的效果。总之,扎扎实实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新能源市场调研第5篇

关键词:保险企业;保险产品创新;瓶颈;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2-0053-05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保险业提供的保险产品数量也由最初的几十种发展到2008年的4000多种然而保险新产品数量的快速增长却遮掩不了保险产品创新不足的窘境,保险产品创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吸纳型创新多,原创型创新少。二是产品创新缺乏个性和针对性。一种保险产品有销路,大家就竞相模仿,导致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很低,不能满足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三是营销模式制约保险产品创新。很多保险产品的开发并没有立足产品技术含量和风险管理能力,仅仅是依靠财务政策推动和销售激励拉动。四是保险产品供需存在着一定的错位现象,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

保险产品创新滞后的原因是什么呢?Achilladelis、Jeras和Robertson等人发表了名为Sappho的创新成败研究成果,开辟了产品创新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Cooper教授目前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他调查了103家公司的102项成功的新产品和93项失败的新产品,得出如下五个因素对产品创新成功有意义:(1)对用户需求的了解;(2)对市场的注意;(3)开发的有效性;(4)外部技术和对外交流的有效利用;(5)开发管理者的高职位与权威性。X.Michael Song和Mark E.Parry(1992)研究结论认为,成功的产品创新来源于下列因素: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在相关职能部门间关于用户对新品具体要求的信息交流,在相关职能职门间关于新产品市场测试结果的信息交流等。

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与其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保险产品创新的具体方案。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1 保险企业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Cooper(1984)认为产品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产品创新有助于提升销售额、获取利润,而新产品开发及新技术出现对企业开发新市场和创造新机会都有着重要影响。产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般都是正向的、积极的。Subranlallian A.和S.Nilakanta(1996)针对不同行业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哪一个行业,创新都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Firth and Narrayanan (1996)的研究也证实了产品创新程度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也越多,企业绩效也就越好。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对其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产品创新越强的保险企业,其创新绩效也越高。

2 创新意识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创新意识体现的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拥有决策权的企业家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直接决定了保险企业是否能够进行产品创新活动。一般而言,如果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强,则企业的创新活动较多,如果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弱,则企业的创新活动少。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创新意识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创新意识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3 创新资源投入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创新资源投入是企业家创新意识强弱的延续。如果企业十分重视产品创新,那么它必然会投入足够的资源来保证产品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反之,对产品创新不重视,则不会投入足够的创新资源。而通过增加对创新资源的投入,必然会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即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率。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创新资源投入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创新资源投入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4 研发能力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研发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它是为了实现科学技术商品化而进行的系统研究与开发等创造性工作。实践证明,企业如果研发能力强,则它总能够比竞争对手在推出新产品上领先一步,从而率先抢占市场,取得有利地位。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研发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研发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5 营销能力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产品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将创新产品销售出去,从而实现产品的市场商业利润,这个目标也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最终环节,同时它也是企业创新绩效的实现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涉及到的便是企业的营销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市场调查研究能力;二是销售能力。这两个能力对产品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市场调查以及对所获信息资料的反馈上,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可以及时有效地将市场的重要信息传达给企业相关部门,使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抢占先机,确保其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营销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营销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6 创新管理能力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产品创新和组织实施产品创新的能力。它主要由三个方面反映:一是创新战略,二是创新机制,三是创新速度。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创新管理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创新管理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7 顾客导向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Lukas和Ferrell(1998)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顾客导向促进了全新产品的开发,降低了仿制产品引入的数量,提供的解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更擅长发现潜在的顾客需要’并激励顾客提出超越通常思维框架同时又有技术可行性的新产品建议。Slater和Narver(1998)认为,如果企业能够学习用先进技术如市场试验、与主要使用者进行选择性合作、顾客观察等补充传统的市场研究工具,则他们能够提高创新能力。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顾客导向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顾客导向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8 企业家导向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创新是企业家导向的核心,企业家导向的企业通过技术、产品、工艺的革新来开发新产品,能推动企

业获取与现有能力差异较大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的管理方式等,能够推动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发现新的需求。新产品以及新工艺的开发离不开新技术的学习和利用,新市场的开拓离不开市场知识。企业家导向越强,对新技术、市场信息的需求就越迫切,更愿意投入资源来获取这些新技术、新知识。”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8.企业家导向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企业家导向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开展了问卷调研,以全国保险企业为发放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15份,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剔除15份填写不全的问卷,最终获得200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时间为2009年5月至9月。调研对象主要是保险企业的CEO或者其他高管人员,保证了调研对象对问卷内容的准确回答。

(三)测量信度、效度分析

本研究对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一般来说,可靠性系数超过0.7就是合适的。经过分析,变量的α系数值都大于0.7,变量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

本文所选用的测量量表多选取自经典文献,被很多研究证实过具有较好的效度。此外,在问卷编制的过程中,本文作者曾与指导教授及营销研究人员经过深入细致的讨论,并且得到了教授及营销研究人员的认可,因此,本文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符合内容效度的要求。

在进行量表建构效度的测量时,本文使用的指标为平均变异抽取量AVE值和组合信度CR值。如果提取的AVE值大于等于0.5,则说明潜变量的测量有足够的判别效度;CR值大于0.7,为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经过分析,各变量AVE值均大于0.5,CR值均高于临界值0.7,这说明本文所使用的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

信度、效度的检验结果说明,本研究采用的测量指标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为结论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四)样本相关分析

1 保险产品创新与创新绩效的相关分析

保险产品创新与创新绩效相关系数达到0.957,接近1,说明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线性关系(见表1)。

2 保险产品创新测度指标与保险产品创新的Pearson相关分析

7个指标与保险产品创新、产品绩效的相关系数均为正数,说明这些指标与产品创新、产品绩效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见表2)。

(五)结果分析

1 保险产品创新与产品绩效的一元回归分析

从表3看出,测定系数R2为0.886,说明产品创新可以解释创新绩效88.6%的变异;经调整后的R2为0.857,非常接近1,说明拟合程度很高,创新绩效可以被产品创新解释的部分很多,不能被解释的部分非常少。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达到了23.357,P=0.001,这说明自变量保险产品创新与因变量创新绩效的线性关系是非常显著的。

根据数据显示,回归系数为0.0891,常数项为0.917,由此可以得到保险产品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回归方程:

创新绩效=0.0891+0.917×产品创新

2 保险产品创新测度指标与保险产品创新的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4可得,测定系数R2为0.745,说明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74.5%的变异;经调整后的R2为0.729,说明自变量可以大部分地解释因变量。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4.226,P=0.001,说明保险产品创新测度的7个指标与产品创新之间的线性关系是非常显著的。

从上表的回归系数结果中可以得出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产品创新=-0.972+0.279×创新意识+0.745×创新资源投入+0.346×研发能力+0.227×营销能力+0.176×创新管理能力+0.218×顾客导向+0.375×企业家导向

3 保险产品创新测度指标对保险产品创新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5可得,测定系数R2为0.819,说明白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81.9%的变异;经调整后的R2为0.803,说明自变量可以大部分地解释因变量。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7.189,P=0.001,说明产品创新测度的7个指标与产品创新之间的线性关系是非常显著的。

各保险产品创新测度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说明与创新绩效之间有着正线性回归关系。

从上表的回归系数结果中可以得出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创新绩效=-0.898+0.176×创新意识+0.682×创新资源投入+0.298×研发能力+0.231×营销能力+0.189×创新管理能力+0.202×顾客导向+0.411×企业家导向

三、提高我国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的各项测度指标与创新绩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提高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应从其产品创新的相关测度指标着手进行研究分析,最终以实现将保险企业的创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

1 提高企业家的创新意识。问卷调查表明,对于那些在保险产品创新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企业,其企业家的思想大多数是勇于冒险、敢于创新的,能够为企业在市场中取得有利地位奠定先机。而我国许多保险企业则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在产品创新中表现较为消极。因此,对于那些创新意识不足的企业家,要积极进行自我完善,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把握技术进步发展趋势,提高自身承受保险产品创新风险的能力,积极培养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2 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创新资源的投入与产品创新、创新绩效两者之间的关系显著正相关。因此保险企业应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同时利用自身集聚的特点,以最经济的手段从企业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合理有效地运用企业的创新资源,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 增强保险企业的研发能力。建立以产品开发部门为中枢,采取“内联外引”的协作型开发模式。可与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产品。与国外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经纪人公司开展合作,形成协作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开发机制,尽快缩短与世界保险行业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与保险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水准的虚拟研发队伍,采用研发项目“外包”的模式。同时,大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多种知识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保险创新专业人才。

4 提高保险产品的营销能力。在实证研究分析中,营销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创新绩效均有着显著的正线性回归关系,因此保险企业营销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保险企业是否能够将生产出的产品实现市场绩效的关键。保险营销的创新应当采用一种集中和大规模的推广模式,运用整合营销的策略。整合营销是综合地、协调地运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手段,传递本质上一致的信息,以达到明晰的、一致的和最大化的沟通效果。同时,为推动新险的推广工作,可以考虑实行新险种单险种计划考核和差别费用率制度,以调动新险营销人员的创业积极性,建立新险的示范推广期制度,加大产品推广期的辅导力度。

5 提高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产品创新和组织实施产品创新的能力。保险企业首先要制定明晰的创新战略,并将之与企业的目标相结合;其次重视对高精尖人才的引进,通过相关培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技能与素质;同时完善对保险企业创新人员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奖励;最后要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6 建立市场需求型产品创新模式。在保险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的产品开发顺序是:先定位客户,再考察营销渠道,最后设计产品。我国保险公司要把需求分析放到产品开发的首要环节,实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保险公司做不到”的程度。

新能源市场调研第6篇

【关键词】 审计服务; 异质路径; 市场协同; “四轮驱动”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1-0105-03

一、引言

国际化竞争与国内资源整合产生了审计服务创新和异质化发展的高层次需求[ 1 ],而研发和资源是公认的需要再配置因素。通过创新学习过程,实现组织内化和异质创新的关键是资源协同模式和路径机制,这既是组织优势问题,也是产业结构和市场机制优化问题,但审计异质的关键资源、异质计量模型仍然存在广泛争议。

二、审计服务异质性:文献评述

伊迪丝・彭罗斯(2007)曾形象地描述异质:“外部购入的同质资源进入企业参与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附上了企业的专有资源,变得异质了。”所谓“资源”既具有纯粹“自然资源”的内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有把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和人的因素融合(包括劳动力和技术)视作不可或缺的财富之意。资源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所带来的超额回报不同,人们借助异质性提高竞争力或者增加财富。Barney(1985)认为异质性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完全被仿制的、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为企业所得的[ 2 ]。

(一)国外关于审计异质形成的研究

1.异质(heterogeneity)来自于不可完全转移特性

异质的专业服务是组织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Sherer,1995;Hitt,Bierman,Shimizu和Kochhar,2001)。异质是组织拥有的资源具有歧义性,使其具有优越性和生产效率(Bamey,1991;Peteraf,1993a)。Lundvall和Borrás(1998)认为通过新知识的生产和分配来重塑服务行为能力并形成特有的功能[ 3 ]。不过,Aranda和Molina-Fernandez(2002)基于知识理论开发出决定服务创新程度的模型,提出组织成员的知识流和知识融合能力是创新成功实现的关键。

2.异质具有系统性和协同性特性

Gadrey(1995)认为除了技术之外,人和组织的能力对于提供服务来说也很重要。Den Hertog(2000)提出服务创新的五种模式,即供应者支配的创新、内部的创新、客户主导的创新、服务过程的创新和全面创新。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FRC)(2008)强调了事务所文化、合伙人、员工的专业技术及个人素质、影响审计服务质量的不可控因素五个方面对审计服务质量的影响作用。Liao Y,Fan Y和Xi Y(2011)分析了技术创新管理的地位,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了概念模型。不过,Erik W.Hallgen(2009)认为少有研究涉及检验其创新效果,甚至极少检验审计创新的协同性。

3.市场资源配置与组织学习互动

Yam(2004)的研究为异质不可完全转移性和系统性间的机理提供了依据。Yam分析了审计技术创新能力(TICs),即研发和资源配置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绩效的影响。服务本身具有较高的被模仿性和普遍性(Johnson和Scholes,2002),异质体现在知识产品与创新能力之上(迪尔克思等,2000)[ 4 ]。一种典型的观点支持市场集中推动技术与异质的形成(Schumpeter,1942)。但差异化战略需要考虑市场营销能力和员工创新性,取决于权变因素的作用,如战略、环境、规模、技术和组织文化(Richard,2003),或者可能归因为内部知识和能力促进企业成长(Penrose,1959)。不过Thomas J. Kull和Ram Narasimhan(2010)认为现行文献关于质量管理和协同价值的内在关系仍不清楚,管理者要着眼于质量创新过程中的资源应分配何处。Namrata Malhotra和Timothy Morris(2009)关注了跨不同专业领域的异质性、不同规模的专业服务公司和跨不同专业部门的公司组织对专业人员之间影响的差异,但未强调个体专业对组织的影响[ 5 ]。

本文发现:(1)异质具有不可转移性和系统性特征,两者的因素体系与两者间的关系在异质机理研究中存在缺陷。(2)国外研究者更关注异质过程创新(David Y.,Chan,Miklos A.),主张市场、组织、知识的协同和微观技术能力的作用,少有专业多样化以及组织与个体间的互动研究。(3)核心要素的非对称发展以及协同推动的系统障碍,形成了市场、规模水平(知识与技能)、组织资源配置的宏观与微观路径与机理重新审视的需求。

(二)国内关于审计异质形成的研究

1.异质是核心能力的体现

核心能力是组织中共享的知识,特别是协调分散的生产技巧及综合多样化技术的能力(易法敏,2006;叶茂林,2003);技术创新创造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包括产品与过程创新(孙晓华、周玲玲,2010)[ 6 ];非审计业务的多样性可以说明异质性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术能力(罗希宁,2009)[ 7 ]。

2.规模差异与异质间的调控

以智力资本的协同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员工激励――员工贡献――组织绩效来实现“非同质化”,环境、资源、能力和制度是最为关键的四个要素。服务性组织结构中具有较多的地域性分布、较低的决策分权化和行为规范化特征,并且具有明显的技术特点(Richard L.Daft,2003)[ 8 ]。规模差异体现出核心要素(技术、人员以及市场专长等)的变化,但异质不是高集中度的单纯结果,陈艳萍(2011)认为我国审计服务为垄断竞争的市场态势是很不利的,建议调整市场结构、优化定位和促进协调[ 9 ]。彭桃英和刘继存(2008)、郭颖和柯大纲(2008)认为我国市场集中是由外资扩大引发的,换位与竞争使审计服务优势不足[ 10 ]。

3.异质与组织学习能力有关

易法敏(2006)认为“企业再造”和“转化为学习型组织”是核心能力的两个基本途径[ 11 ],是人力、环境、制度、物资的综合。这与国外研究中的研发能力是一致的。

事实上:(1)我国审计服务具有“扭曲”、“垄断”、“同质”的特殊性,存在市场协同不力、实现路径不清以及资源配置和学习制度“误区”。(2)目前主流研究集中在技术转化与学习能力上,少有不可完全转移性与系统性角度的异质效果综合研究。(3)异质衡量、审计组织与个人专业化异质关系以及组织资源、市场、规模、员工福利等环节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

三、审计服务异质机理:现实与微观解析

(一)不可转移性的滞后产生“规模误区”

不可转移性主要表现为价值性、非竞争性、难以模仿性,是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根本,是基于企业内部差异的不可转移而形成的可持续优势(Prahalad和Hamel,1990;Barney,1991)。曹兴和陈琦(2009)认为在有限理下,每个企业知识和能力的长期积累使核心能力存在差异,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竞争优势的不同因此显现。不过,两种因素使不可转移性具有滞后性:一是异质形成需要持续的资源和人本优化过程;二是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使这些非竞争性资源难以从市场上直接获取(Barney,1991;Langlois,1994)。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技术的不可分性决定了生产规模,以解决规模变动产生的投入和产出间的关系。现代企业理论关于边界的论述主要围绕两条线索:一是契约论视角;二是能力论视角(Nicolai J. Foss,1997;Hodgson,1998)。企业能力理论强调资源对竞争能力具有决定作用,流程、信息、知识及文化使企业能力存在差异――特殊能力。理查森(1972)用特殊能力解释企业边界――企业的特殊能力处于不断调整之中,曾经属于核心能力范畴的活动因为某种原因适于外部化,而某些外部市场资源变化又引起内部价值挖掘和拓展,导致企业规模随之变化。规模与审计质量间具有内在的协调性,同时又体现出横向比较的差异性。在我国,不可转移异质性的因素界定、指标选择以及模型应用将会明确我国审计服务异质具体“路径”,规模扩张并不一定能体现出异质特性[ 12 ]。

(二)质量系统性的缺陷导致“协同肓区”

系统被认为是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组合而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整体。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包括组织结构、技术、管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异质的系统性最终体现在协同不同组织部门和管理环节的专业人员利用知识、管辖权、资源激励,甚至市场的能力。员工专业差异、组织异质优势互动才会促进整体异质水平,但这还需要管理权分配、资源获取以及资源融合与利用、顾客导向的宏观和微观调控。

本文认为资源配置和学习互动机理、异质协同理论与运行机理、宏观调控与微观引导协同机理应当协同运用,其核心是资源配置和学习互动机理。从不可转移性和系统性角度,国内外的研究尚未涉及个体差异与组织异质优势间的内生性协同尤其是组织权变研究,忽略异质框架下的系统因素检验。

(三)“规模误区”与“协同肓区”下的机理再造

1.审计服务异质的微观机理

规模与异质间应当存在某种因素关系。Thomas J. Kull和Ram Narasimhan(2010)认为现行文献研究关于质量管理和协同价值内在关系仍不清楚。基于多因素模型,他们认为管理者应着眼于质量创新过程中的资源应分配何处,至于如何分配则未提及。Kyriakos Drivas和 Konstantinos Giannakas(2010)通过农业异质消费者博弈模型,认为创新活动中福利最大化的协同可以改变不同产品差异的性质和市场结构,协同作用程度依赖于创新成本规模和消费者异质程度。Namrata Malhotra和Timothy Morris(2009)对专业服务公司的研究强调了组织和管理的相似性以及区别于其他类型组织的特殊性。他们借鉴专业文化的社会学理论,通过三个主要方面(知识、管辖权、委托关系)与法律服务、审计服务和工程服务咨询比较,提出了若干命题来解释知识、管辖权和委托关系的本质差异影响组织方式、团队合作和定价系统。

从微观层面,审计服务异质的基础在于组织提供了某种“官僚式的规则”,而审计师判断力提供了另一规则。Namrata Malhotra和Timothy Morris(2009)认为:相比较而言,社会学关注了异质,依据它们配置资源知识属性、管辖权、客户间的资源,强调专业间的差异。同时,他们关注到大型专业组织对管辖权边界的影响,但没有强调专业对组织的影响,没有将市场、规模以及内在驱力与专业差异一同考虑。

总体上,服务异质是规模差异、组织管辖权差异、市场需求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员工福利驱动差异的结果,本文称为“四轮驱动系统”。具体而言,协同结果最终体现于审计师专业知识差异(含跨专业差异)、组织内部各跨专业工作组差异以及事务所总体异质水平差异三个层次。

2.异质能力的基本要素

(1)“四轮驱动”系统协同因素。影响异质力协同的因素有四个:市场因素、组织配置、事务所规模、审计师福利。

1)事务所规模,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构成和行业专长等。其中,专业技术是指服务组织中的突出技能;人员构成是年龄、专业人才的比重;行业专长是在同行业市场中的份额等。

2)组织配置,包括治理机构的管辖权和对异质推动的分权,属于内生性驱力。主要包括事务所文化社会封闭的强弱、专业组织形式和区域管辖权边界。其中,专业组织形式包括官僚组织形式、团队结构、制度导向等。

3)审计师福利,包括审计师为保证独立性和质量异质而进行的激励制度、后续培训与提高制度以及基本保障制度等。

4)市场需求,包括市场化程度以及定价系统等。

(2)异质能力不可转移要素。影响异质的核心因素有三个:审计师专业知识差异、组织内部各跨专业工作组差异以及事务所总体异质水平差异。

1)审计师专业知识差异(含跨专业差异)。知识差异主要体现出审计师在既定管理制度下的个体差异状态,包括审计师职业心理、执业行为习惯以及审计质量的控制能力,核心是“学习能力”。本文的审计师差异是既定组织制度下的互动状态。

2)组织内部各跨专业工作组差异。围绕组织工作组分工会作出十分谨慎的安排,其核心是合理配备审计资源并控制风险。

3)事务所总体异质水平差异。形成总体异质能力的关键是特有的文化个性,即形成制度优势的保障,尤其是核心制度。

四、审计服务异质路径

异质路径是资源协同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图1旨在厘清异质能力的衡量基础。

首先,异质能力是外化与内化的过程,市场、规模、组织以及福利的系统协同有助于异质能力的形成。从计量角度,外界与组织间的主要问题是合理“研发”,而组织内化形成异质的主要动力在于“激励”,三者的中介要素为“规模”大小。因此,市场、规模、研发、激励是四个主要的变量形式。

其次,异质是审计师个体与组织资源合理结合的产物。以此为基础的组织差异、个体差异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如果个体差异以“学习能力”综合体现,那么组织差异则会针对异质要求合理量化资源,即“组织资源配置”,两者间的互动程度决定了异质能力的高低,即制度“权变”的大小。因此,异质能力是资源配置、学习能力、权变的综合结果,也是不可转移资源要素的终极表现。

最后,上述两个层次均受到规模大小差异的限制,并体现出市场化的程度。不论如何衡量,其突出特征是体现系统协同性与核心资源不可转移性。

五、研究结论

本文认为,当前研究的问题在于忽视了组织资源异质机理与过程,即市场、规模、组织、福利配置的协同认知缺陷,尤其是宏观、微观因素下的组织权变和福利对异质的推动。提升审计服务异质应当从不可转移性和系统性两大特征出发,利用“四轮驱动”模式和具体路径增强异质效果,以此优化“做强做大”中的具体措施,克服异质制度中的缺陷,重新理顺和完善异质形成机理与要素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注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J].财务与会计,2011(11):70-75.

[2] BARNEY J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l):67-72.

[3] LUNDVALL B A, BORRAS S.The globalizing learning economy:implication for innovation policy[M].TSER Program Report Ⅻ,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1997:56-98.

[4] 迈诺尔夫・迪尔克思,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90-95.

[5] NAMRATA MALHOTRA, TIMOTHY MORRIS. Heterogeneity in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9):895-922.

[6] 孙晓华,周玲玲.异质性、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变[J].产业经济评论,2010(12):40-45.

[7] 罗希宁.非审计服务多样化对经营战略与绩效影响之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10.

[8] RICHARD L DAFT.组织理论设计精要[M].李维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9.

[9] 陈艳萍.我国审计市场竞争态势:完全竞争还是垄断竞争?[J].会计研究,2011(6):30-35.

[10] 郭颖,柯大钢.中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基于2002-2006年证券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08(4):12-16.

新能源市场调研第7篇

关键词:FDI集聚区;技术创新;内外因联动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12-0041-06 收稿日期:2010-08-30

外资企业是珠三角外向型经济最重要的参与主体;近年来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其投资领域也开始由生产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环节扩展,众多外资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日益增多,技术创新投入逐年增加。广东东莞以承接港台的产业转移为主要动因,依靠广东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尤其是台资IT业的“加工厂”,形成产业集聚。但是大规模的外向型经济并没有带来大量的附加价值,没有形成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如何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广东企业以及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紧迫问题。以FDI为代表的外资经济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内容,实现FDI升级是我国外资经济升级的突破口(高煜、刘志彪,2008,)。在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无论是推动外企的转型升级,还是考虑到外资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研究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均有重要意义。以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外资对内资技术创新的影响方面。如李晓钟等(2007)、陈劲等(2007)的研究;或是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外资企业升级,如高煜等(2008)探讨了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FDI升级的困境与突破。总体上讲,对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因素的关注较少。

本文希望借助企业微观层面的调研数据来实证分析FDI集聚区内的外资企业技术创新情况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文章以东莞IT集聚区内台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设计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从内外因联动的视角来分析FDI集聚区内企业技术创新,试图给出一般性启示。

一、内外因联动影响FDI集聚区内企业技术创新

(一)外部市场和资源变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市场的变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促进或者抑制力量,而市场环境要素的变迁可以归纳为林毅夫教授所定义的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如实际经济中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市场竞争、金融危机的爆发、消费者(客户)心理变迁等市场环境的变化属于诱致性变迁,而人民币升值、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等带有政府强制推动的特点,可归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毛蕴诗等,2009):这几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连年快速增长,对东莞IT集聚区台资企业而言,市场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原料价格和员工的工资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而且除了传统的需求变化、成本变化以外,还有供应商的迁移和客户网络的变化。可以说既存在诱致性制度变迁,也存在强制性制度变迁。市场环境变化形成的制度变迁,可能逐渐(如汇率和劳动力成本的变化),也可能迅速(如金融危机)使企业的经营和盈利状况发生改变,而企业出于对成本收益的权衡或发展空间的考虑,可能会采取行动将外部的创新压力转化为内部创新动力,如更加重视技术和人力资本、进行工艺和产品创新来提高附加值等,推动企业创新升级。中山大学《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聚和企业间联动》课题组(2010)(下又简称中山大学课题组)的调研也发现珠三角地区企业通过满足销售对象的频繁而高度的要求促进了自己的创新,这也说明市场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创新。因此,提出假设:

HA1: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需要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区域资源和要素禀赋条件的支持,只有人才、资金等资源在企业的集中,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才会更有动力,才可能摆脱技术水平低下、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实现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体系中的升级。Joshua Gans等(2003)的研究指出,提供更多风险资金并保证其有效配置可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台资企业的战略升级同样离不开高品质人力资源、资本等要素禀赋的支持。中山大学课题组通过调研获知,企业认为引进人才是获得技术的重要渠道,还反映人才和资金的缺乏是制约各类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普遍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A2:外部高品质人力和资本资源的变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迈克尔,波特(1998)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国家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确保投A要素能够高效的使用和升级换代……”Joshua Gans等(2003)研究指出,加快信息与通信设施建设,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可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Philip J.Vergrat等(2006)也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激励政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措施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中山大学课题组调研显示,信息的缺乏是影响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与银行、最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和最重要的销售商需要经常联系。因此,可以认为,涵盖市场信息、法律支持、海关服务、交通运输、生活环境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层面营商环境的改善对企业技术创新会起到重要作用。故提出假设:

HA3:外部基础设施资源的改进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二)企业内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Nelson(2000)强调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企业自身的努力。依据传统能力理论的“能力决定战略”的思想(Andrew,1971),企业实现技术创新需要具备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的本质是知识。主动的学习能够促进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和应州,促进核心能力的构建。进而实现企业技术创新。Prahalad&Hamel(1990)也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交流的学识”,具有独特性。稀缺性、价值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企业知识获取是一种主动学习行为,企业通过与集聚区内的供应商,客户、大学及其他机构的广泛接触交流。获得更多的外部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与合作企业的良好关系有利于低端制造的企业“干中学”和“用中学”的开展,从而促进自身产品和工艺创新(Chesbrough,2003)。企业学习制度的建立,可以使企业形成一种学习知识的常规和惯性,提高企业员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与上、下游厂商保持密切联系,观察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产品特征和管理经验,可以使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

境中,整合企业外部知识和信息,提升新产品研发能力,并通过组织或管理变革,实现企业创新,保持本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基于上述分析,可提出如下假设:

HB:企业知识获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三)外部市场和资源变化影响企业内部知识获取能力

企业知识获取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企业自身对于知识的创造,企业组织长期形成的学习、适应、变化、变革的能力,强调企业必须努力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更新发展自己的能力,而提高和更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技能的获取、知识和诀窍的管理、学习。二是来自于知识的溢出与扩散效应,知识溢出归纳为三种主要形态;无介质的知识溢出;以产品为介质的知识溢出;以人力资本流动为介质的知识或技术诀窍溢出(缪小明,2006)。无介质的知识溢出与获取源自于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以及在产业关联分工的互动关系,如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企业有意识地向参与自己分工协作的关联企业提供或转让一些技术,以促进以其为中心的企业网络协作体系整体的技术提升和核心竞争优势的持续领先;以产品为介质的知识溢出与获取主要通过对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机理。设计思想。制造方法,原材料特性等的分析,获取产品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和工艺创新(张杰,刘志彪,2007)。

在上述两个来源中,外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丰富和可获得性直接影响企业自身的知识创造;资本是企业购买先进设备、技术与产品,并进一步获得创新知识的重要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的变化、市场环境变迁也影响到企业知识获取行为的动力、效率和积极性。以人力资本流动为介质的知识溢出与获取主要通过人力资源在不同企业间的流动来实现,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将其掌握的技术诀窍和非编码化隐性知识向其他企业转移。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C1: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内部知识获取行为。

HC2:外部人力和资本资源的变化影响企业内部知识获取行为。

HC3:外部基础设施资源的变化影响企业内部知识获取行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到路径图1。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样本。调查企业近三年的情况。在问卷的设计上做了下面的工作:首先,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以了解前人在调查同一主题时所设计的问题、调研程序、调研方式等内容;其次,到东莞与十家代表性厂商访谈,并进行问卷预填写以征求厂商的建议;随后,对某些镇区采取实地观察,以验证和了解一些基本的资料,尤其是对于区位因素中的基础设施状况,人文地理环境等;第四,汇集调查厂商的建议与有关专家商量并修改问卷。最后通过东莞外经贸局的层级渠道运用电子邮件、传真或人员亲送的方式将问卷发放。问卷采用5点李克特式量表,由完全不同意1到完全同意5。总共发出调查问卷260份,收到来自广东东莞各镇的有效问卷147份,有效问卷率为53%。从回收的有效问卷来看,调查企业的基本信息总结于表1。

(二)变量定义和衡量

各量表均需要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α值越大表示信度越高,在实际应用上,Cronbach's α值至少要大于0.5,最好能α>0.7;效度则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的作用则是检验量表的维度,通过因子载荷来发现同一量表各题项和潜在因子的相关性。企业创新量表的各题项和EFA、信度检验和CFA的结果显示见表2,外部市场和资源变化量表和企业知识获取量表的EFA、CFA检验结果列于表3,各量表信度都大于0.5,达到要求,显示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CFA的拟合指标均较好,显示各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三、实证分析

(一)对企业技术创新量表的分析

表4列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量表6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各题项不同取值所占比例可以看出,各题项取值为“基本同意”4和为“完全同意”5的企业占比分别为31.7%、43.5%、51.1%、51%、51%。44.2%,说明企业技术创新更多地体现在;“研发投入在增加”、“工艺水平在逐年提升”和“能及时满足客户对产品更新的要求”等方面,其次才是“在产品或工艺流程方面有重大革新”和“能够自己设计产品”,最后才是“成立自己的研发部门”。

(二)结构方程分析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式(SEM)分析变量间整体的相互影响关系。SEM是一种用实证资料来验证理论模式的统计方法,它融合了因素分析和路径分析两种统计技术,是当代社会科学量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新兴统计方法,有助于确认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变量之间的路径结构。结构方程模型分为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测量方程描述潜变量与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η=βηευ (1)

x=∧xξ+δ (2)

y=∧xη+ε (3)

方程(1)为结构方程,方程(2)、(3)为测量方程,方程(2)将内生隐变量连接到内生标识,即显变量y;方程(3)将外生隐变量连接到外生标识,即显变量x。其中:

x――外源指标组成的向量,这里指外部市场和资源的测量变量;

y――内生指标组成的向量,这里指知识获取行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测量变量;

ξ――外源隐变量组成的向量,外部市场和资源环境为外生变量;

η――内生隐变量组成的向量,包括知识获取行为、企业技术创新;

∧x――是外源指标在外源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

∧y――是内生指标在内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拟设定五条初始假设影响路径,并对其进行证实与证伪。本文的分析软件采用的是LISREL8.7,所得拟合指数一路径系数分别示于表5和表6。

如表5所示,综合各项指标的判断,本文理论模型的整体模型拟合度较好,模型可以接受,因此,对假设检验所得结果是可信的。

由表6可知,假设HA1“市场环境变化一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系数为0.37,统计上显著,证实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与假设一致,证实了强制性和诱致性的市场变迁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外部因素,和中山大学课题组对珠三角地区企业调研结果相一致:重视市场导向型的研发,客户需求促进企业创新。

假设HA2、HA3的路径系数均不显著,没有得到检验支持,说明高品质人力和资本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对企业技术创新均没有显著作用,与假设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人力和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一项长期工程,短期内作用有限,也可能是近三年来本土的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还不足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因为东莞的劳动力以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为主,劳动力素质较低,

智力资源匮乏;而东莞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市场信息流通、法律支持、海关服务、交通运输、生活环境虽然较前几年有很大进步,但仍然有许多不足;如中山大学课题组对珠三角企业调研时,不少被调查企业认为政府,行业协会和学校等对企业发展的支持相对不够,需要加强充实交通基础设施,降低与原材料供应商和销售商的运输成本和时间。

假设FIB“企业知识获取一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系数为0.23,统计上显著,该结果和假设一致,支持企业知识获取对企业战略升级的影响。说明企业主动的学习能够促进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和应用,促进核心能力的构建,进而实现企业技术创新。

假设HC1“市场环境的变化一企业知识获取”的路径系数为0.31,在p

参考文献:

新能源市场调研第8篇

延安辰明沼气能源有限公司

韩长赋对该公司采取“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建管结合、收费服务”的服务模式表示肯定。

科技部调研总共25次,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基础研究、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

江淮汽车集团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很好,下一步要在应用推广上创新思路、创造经验,推动更多新能源汽车驶入普通家庭。

――万钢在江淮汽车集团考察时

公安部调研共有9次,主要集中在公安信息化建设、综治维稳、公安主题教育实践等方面。

南昌市公安局指挥中心

南昌市公安局的信息化建设在实战应用中初显成效,改进完善公安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把公安信息化建设向更高层次推进。

――张新枫在江西调研时

环保部调研共14次,主要集中在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方面。

哈尔滨治理“三沟一河”

周生贤对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治理“三沟一河”的做法和决心给予高度赞扬。周生贤认为,改造好“三沟一河”,将会给哈尔滨带来新优势、新发展。“三沟一河”清,哈尔滨兴。周生贤表示,环境保护部将大力支持“三沟一河”的治理。周生贤建议,黑龙江省应该建设生物监测站。

住建部

住建部地方调研共4次,主要集中在保障房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

陕西咸阳连年

超额完成廉租房任务

从2007年开始,咸阳市率先在全省建设廉租房,已建设45.74万m2、9179套,连年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任务。2011年,咸阳全市已上报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48个,36264套,其中,廉租房占40%。姜伟新对咸阳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调研共14次,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矿产勘探、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

探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新路

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源开发力度较强的省份,江苏尤其会日益受到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刚性制约,必须转变管理和发展理念,大力探索创新,在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方面探索一条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新路。

――徐绍史在江苏调研时

民政部

民政部调研共16次,主要集中在公益慈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管理等方面。

公益慈善

民间公益慈善项目需要社会各界的扶持。同时,社会组织也应该通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等方式,把项目运行好,发挥好作用,提高社会公信力。

――李立国在北京西城区考察瓷娃娃项目时

水利部

水利部调研共21次,主要集中在水利对口支援、农村饮水安全、高效节水等方面。

贵州铜仁水利扶贫

铜仁水利扶贫和毕节重点扶持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水利良性发展体制和机制初步建立,水利行业能力全面提升,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凸显。

――矫勇在贵州铜仁考察水利工作时

卫生部

卫生部地方调研共16次,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改革、中医药发展、乡村医生保障等方面。

陕西府谷医改

陈竺在陕西府谷考察对府谷的医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陕西省的卫生工作,特别是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为全国创造了经验。

人社部

人社部调研共13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就业、劳动保障、社会养老保险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