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9 18:27:39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第1篇

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的重要国策。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创业,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知本”与资本的充分融合,价值观念的转变,都为良好创业环境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当代大学生而言,若想在竞争激烈、机会稍纵即逝的商海中能勇立潮头,拥有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成功者的心理特质,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如同创业大厦的基石,它可以奠定事业基础,支撑创业人生。当代大学生要在知识经济大潮中创业,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离不开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那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内涵

创业心理品质对创业实践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坚定的创业信念。首先,要有创业成功的自信。对创业者来说,信心就是创业的动力。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 ,要坚信成败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全靠自己努力,更要坚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只要相信有什么结果,就可能有什么作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能创业成功,他是不可能去争取和追求的。其次,要有创业的责任感。现代大学生应担当创业重任,上为国家做贡献,下为自己谋出路。再次,要有逆境中创业的心理准备。虽然身处逆境,却能拼力抗争,不断追求。这样,才有可能创业成功。

2.积极的创业心态。积极的创业心态能激发潜能,拓展潜能和实现潜能,进而帮助他获得事业上的成就和巨大的财富。积极的创业心态应包括:一是拥有巨大的创业热情;二是要清除内心障碍;三是要努力变不可能为可能。

3.顽强的创业意志。创业意志指个体能百折不挠地把创业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品质。创业意志品质包括:一是创业目的明确;二是坚决果断;三是具有恒心和毅力。创业者需要具备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变化,确定正确而且令人奋进的目标,并能战胜逆境实现目标。创业者必须有一颗永远持之以恒的进取心,三心二意,知难而退,或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终将一事无成。

4.鲜明的创业个性。大凡创业成功者,一般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品质,一是敢冒风险。创业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敢于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冒风险是理智基础上的大胆决断,是自信前提下的果敢超越,是新目标面前的不断追求。二是痴迷。对目标如痴如醉,全身心融进创业行动之中。三是勇气。创业者要有视挫败为成功基石的勇气。成功需要经验积累,创业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跌打滚爬。只有在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财富,不断前行,才有可能到达成功彼岸。美国3M公司有一句关于创业的至理名言: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与无数只青蛙接吻。对于创业家来说,必须有勇气直面困境,敢于与困难“接吻”。

5.独立的创业品质。就是要求创业者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行动的心理品质。创业既为社会积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又是谋生和立业的手段。创业者首先要走出依附于他人的生活圈子,走上独立的生活道路。因此,独立性是创业者最基本的个性品质。这种品质主要体现在:一是自主抉择,即在选择人生道路,选择创业目标时,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二是自主行为,即在行动上很少受他人影响和支配,能按自己的主张将决策贯彻到底;三是行为独创,即能够开拓创新,不因循守旧,步人后尘。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掌握较多知识技能的特殊人才群体,正处在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在大学创业意味着大学生并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能否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身素质的高低,在于是否具有非凡的创业心理品质。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就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综合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大学生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品质的较量。知识经济时代既为大学生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大学生有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广阔天地,也对大学生创业成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意在开创,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现存的岗位,不存在可以沿袭的老路,一切要靠自己去摸索、去闯荡、去开拓。对创业者而言,仅有文凭和好分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比如魄力、勇气、毅力、大胆、精明等,使自己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求得最佳平衡,这样,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创业成功。

2.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过程的内在调控器。创业需要动机和兴趣。强烈的需要引导人去创业,明确的动机推动人去创业,浓厚的兴趣吸引人去创业;创业热情和毅力是创业过程的推进器,创业人格则是创业成功的守护神。当代大学生虽然聪明灵活,但依赖性强;虽然有理想有抱负,但却缺乏创业的心理准备,特别是抗挫折能力不强,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开拓进取意识不足。大学生只有努力提高创业心理品质,才能正确调控创业过程,把创业行为引向正确的轨道,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3.不良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大学生是拥有较多知识技能的年轻群体,他们朝气蓬勃,长期以来被誉为“天之骄子”。随着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被推上了人才市场,他们也面临着就业压力,也存在失业现象。客观上来说,这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供给数量巨大,就业机制不健全,就业渠道不畅通等原因有关,但更重要的则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心理品质不好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有的大学生动机不纯、信念淡漠、金钱至上、贪婪自私,一遇诱惑便把握不住自己,稍有所成就忘乎所以,偶有挫折就悲观失望;有的大学生自卑胆怯、患得患失,不愿为也不敢为;有的大学生常常为空虚、消沉和烦恼困扰,兴奋时忘乎所以,抑郁时了无生趣,消沉时放纵萎靡,痛苦时万念俱灰;有的大学生庸俗、自负、狂妄、懒散、嫉妒。这些,既有害于自我发展,也有害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和大敌。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

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一个人的心理品质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陶冶训练出来的,人们只要通过正确的途径,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的心理品质,则人人都可以拥有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1.创业思想教育。通过理想教育端正创业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有理想才有追求,可以说创业目标就是人生目标的浓缩,也是人生理想的现实体现。应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愿意创业、乐于创业。学校可以通过创业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端正创业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通过创业理论教育使学生明确创业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将创业理想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创业实践;可以通过创业典型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让他们创业有动力、学习有典型、追赶有目标。

2.创业榜样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人的创业行为和成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古往今来,创业成功者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品质:自信、态度积极、喜欢独立思考、具有寻根究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敢于创新、敢于竞争和冒风险、热情、专注、意志坚定、不怕挫折、情绪稳定等。一是借鉴历史上的创业榜样,编选他们创业成功的案例,通过他们明确创业目标、激发创业热情、树立创业志向;二是要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创业榜样,各行各业的创业典型是大学生学习的活教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大学生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三是教师应成为创业的榜样,教师具有成功的创业经历,不但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还可以迁移到教学之中,这会给大学生创业者以莫大的启示和感染。

3.创业环境熏陶。首先,经受竞争环境考验。不良的创业心理品质往往表现出自卑胆怯,而它又往往来源于成功经验的缺乏。当今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需要年轻人大胆展示自己,充分发展自己,努力把握各种创业的机会。这就要有敢想、敢做、敢闯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只能从行动中来,从竞争中来,从实践中来。因此,年轻人应积极参与竞争,不要坐等机会的来临,只要有机会就大胆地去争取,多从事几种职业,多参与几次竞争是好事并非坏事。通过竞争积累成功的经验,通过竞争取得自信的快乐,通过竞争战胜孤僻、害羞、怯懦等心理障碍。其次,经受不利环境的磨砺。生活比别人苦点,工作比别人累点,环境比别人差点,这也是一种磨炼创业心理品质的方法。环境在给人施加压力的同时,也为人准备了一份智慧和才能。人们最出色的行为往往是在承受巨大压力下取得的。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第2篇

创业者是新企业的重要及唯一决策者,其个人人格特质对其思维和行为都有关键性的影响。本文梳理了国外创业研究文献中有关对人格特质理论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综合的概述。

【关键词】

创业研究;人格特质;大五人格;成就需要

创业研究文献除了机会识别(Shane & Venkataraman 2000)受到较多学者关注外,另外有一批学者重视研究创业者的特质(Gartner 1988)。学者们试图找出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区别(McCelland 1961; Brockhaus 1980b; Low & MacMillan 1988);也有学者试图区分创业者和企业经理的差别(Envirck & Langford 2000)。创业文献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大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或认知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主题涵盖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Bandura 1986;Chen,Greene & Crick 1998);风险偏好(risk propensity)(Brockhaus 1980a;Mullins & Forlani 2000);风险承担(risk-taking)(Schere 1982;Palich & Bagby 1995);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Busenitz & Barney 1997;Zacharakis & Shepherd 2001);直觉决策(intuitive decision-making)(Khatri & Ng 2000;Mintzberg & Westley 2001);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 McCelland 1961;Hornaday and Aboud 1971);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Low & MacMillan 1988);乐观态度(optimism)(Sexton & Bowman 1985;McCarthy,Schoorman & Cooper 1993)等。有关这些文献对创业者的研究都是以某种心理认知因素为研究重点,但问题是什么类型的人具备了该些特质? 要深入了解创业者的特质及其思维、行为,学术界有必要尝试回答什么类型的人会如何进行问题的思考和企业的决策。

创业者个体的决策思维与行为直接影响新创企业的战略选择,从而决定了新创企业的绩效表现。因此,了解创业者如何进行决策对预测创业成效有重要作用。心理学的人格特质理论流派众多,学者们在研究时会用多项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个体,试图找出个体人格特质的类别。1949年Fiske的研究结果得出了五个人格因素;1961年Tupes和Christal在他们的测试中提出了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Norman(1963)基于Fiske、Tupes和Christal的观点,使用20组意义表示截然相反的词汇来描述五大类人格因素(外向、亲和、责任、情绪稳定、文化),这些因素被Goldberg称为「大五因素。之后,不同的学者跟随前人们的研究分别以不同的语汇来对个体性格进行测试和归类,提出了不尽相同的人格因素。

在芸芸的人格特质理论中,比较广泛为学者应用的是由Costa和McCrae在1985年提出的五因素模型。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普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他们提出了测试大五人格因素分析量表(NEO-PI)(Costa & McCrae 1985),后来又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NEO-PI-R量表(Costa & McCrae 1992),因此被视为大五人格特质的标准化量表,成为研究个体行为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并广泛地被其他学科如管理学所采纳应用。随后学者们以McCrae和Costa的五因素人格模型为基石,进行了更多的概念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他学者如Zuckerman等也有类似的五因素模型理论,但迄今为止,学术界主流应用的还是McCrae和Costa的五因素人格模型中的具体因素和分类。

五因素人格模型主要是针对个体的性格特质,将它们归纳为OCEAN五大类人格特质:包括开放型(openness to experience)、责任型(conscientiousness)、外向型(extraversion)、亲和型(agreeableness)与神经质型(neuroticism )等(Judge et al.1999),又称为「大五(Big Five)人格特质理论。学者们认为不同类型的个体受其性格特质影响,最终将反映在其行为差异上。个体的认知能力、风险偏好、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等会因人而异,但大体上受个人性格影响。因此,人格特质理论在研究个人决策行为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框架概念。

创业者作为新创企业的重要及唯一决策者,在面对新创企业经营中众多的决策议题时,创业者的决策逻辑思维,包括他如何选择和处理信息来进行战略抉择,对新创企业的经营行为,对市场定位、产品或服务创新、员工招聘、融资、合作或竞争、创新或模仿等事务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并会对以上事务有不同的认知和选择。创业者的经营行为所产生的效益将直接影响新创企业在所属行业的竞争力,其绩效决定了新创企业的生存和成长。相对于成熟企业而言,由于成熟企业一般拥有稳定的市场基础、固定客户、资源积累及管理团队,其信息基础与决策过程较新创企业而言更为为制度化,因而较少受个体的性格特质的直接影响。

除了大五人格理论外,有学者从个体的某些特征进行研究,提出另外一些人格特质。包括McCelland(1961)对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的研究(Begley & Boyd 1987;Shaver & Scott 1991)。除了成就需求外,另外有四项因素也被视为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包括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风险倾向(risk propensity) (Schmitt-Rodermund 2004)、对模糊状态的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和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Begley & Boyd 1987)。这些个人心理认知特质所探讨的是某种特殊认知行为的表现。然而,个体的心理状态被认为是极度复杂的,心理学家们将各类相关的表现作分类,期望找寻出不同类型个体的行为表现的规律或共通点。Funder(1994)明确指出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其行为。而创业者既是新创企业的唯一决策者,了解创业者的人格特质,自可预测其决策行为,从而进一步探讨该些行为将如何影响新企业的绩效。

Hunt 和 Adams认为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对企业是否能长期成功有重要影响,而创业者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创业成效(Hunt & Adams (1998)。那么关键是创业者的人格特质是如何决定其决策行为呢?何种类型的创业者在决定其行为时会采用何种决策逻辑?这些决策思维的机制并未有学者进行探讨,但是行为决策理论学者们相信决策者一般受到信息条件制约和个人经历相异,其决策行为并不完全理性,而是具有认知偏差,其判断的基础往往是采取直观推断(heuristics) (Busenitz & Barney 1997)。

创业研究学者们研究创业者特质往往是探索什么类型的人会成为创业者(Gartner 1988)。考虑的是如何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或是创业者与管理者(Envick & Langford 2000)。在过往文献中,较少有学者关注创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什么人格特质因素会影响创业成败?零星的研究可追溯至Hornaday 和Aboud(1971)及Brockhaus(1980b)等人对人格与企业成功的关系研究。Ciavarella等人研究大五人格与新创企业长期存活的关系,他们发现责任型的创业者与企业长期存活存在正相关;同时,他们发现开放型创业者与企业长期存活存在负相关。其他类型的人格特质如外向型、情绪型与亲和型的创业者与企业长期存活的关系不相关(Ciavarella et al.2004)。

Antoncic探讨五因素人格模型与技术发展的关系,他认为开放型的决策者与企业技术发展正相关,而情绪型决策者则与技术发展负相关。两者的相关影响的基础在于对风险承担的意愿上,显示个人性格引导了行为选择(Antoncic 2009)。Envirck 和 Langford在研究创业者与企业管理层的人格特质区别时,他们发现创业者一般比较开放,愿意调整其行动;职业经理则比较重视责任,比较亲和(Envirck & Langford 2000)。

Cantner等人利用大五人格特质来探讨高度创新行业中的人格特质与新创企业成败的关系(Cantner et al.2011)。他们认为亲和型创业者有较低的失败机会,而责任型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时则有较高的失败率,但此失败率情况随时间增长而减少。其他三种类型的创业者与失败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学者们的结论指出他们的实证研究与Sarasvathy(2001)所提出行动导向理论(effectuation)解释相符,即是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相比于目标导向(causation)的决策模式,行动导向的创业决策模式有更佳表现(Cantner et al.2011)。这项研究带出了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者决策逻辑思维将如何影响了新创企业的成败。

在一片充斥了高失败率的创业潮中,如能深入地了解创业者的个人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仅能为创业学研究理论带来新视角,更可为准备创业的人士在作出行动前进行自我审阅,也可为天使投资者在新创企业投资选择前多一项因素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Antoncic,B.(2009),‘The entrepreneur’s general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World Academy of Science,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53,236241

[2]Bandura,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3]Begley,T.M.& Boyd,D.P.(1987),‘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and smaller busienss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7993

[4]Brockhaus,R.(1980a),‘Risk propensity of entrepreneur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3(3),509520

[5]Brockhaus,R.(1980b),‘Psych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distinguish the successful from the unsuccessful entrepreneur:a longitudinal study’,Proceeding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368372

[6]Busenitz,L.W.& Barney,J.B.(1997),‘Differences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 in large organizations:Biases and heuristics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2,930

[7]Cantner,U.,Silbereisen,R.K.,& Wilfling,S.(2011),‘Which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drive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in highly innovative industr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DIME Final Conference,April 68,2011,Maastricht

[8]Chen,C.C.,Greene,P.& Crick,A.(1998),‘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3(4),295317

[9]Ciavarella,M.A.,Buchholtz,A.K.,Riordan,C.M.,Gatewood,R.D.& Stokes,G.S.(2004),‘The Big Five and venture survival:Is there a linkag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465483

[10]Costa,P.T.& McCrae,R.R.(1985),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San Dieg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1]Costa,P.T.& McCrae,R.R.(1992),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 PI-RTM)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Odessa,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2]Envick,B.R.& Langford,M.(2000),‘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Assessing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Academy of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6(1),617

[13]Funder,D.C.(1994),‘Explaining traits’,Psychological Inquiry,5(2),125127

[14]Gartner,W.B.(1988),‘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3,1131

[15]Hornaday,J.A.& Abound,J.(1971),‘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Personnel Psychology,24,141153

[16]Hunt,R.E.& Adams,D.C.(1998),‘Entrepreneurial behavioral profile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Management,8(2),3349

[17]Judge,T.A.,Higgins,C.A.,Thoresen,C.J.,& Barrick,M.R.(1999),‘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general mental ability,and career success across the life span’,Personnel Psychology,52,621652

[18]Khatri,N.& Ng,H.A.(2000),‘The role of intuition i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Human Relations,53(1),5786

[19]Low,M.B.& MacMillan,I.C.(1988),‘Entrepreneurship: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Journal of Management,14,139161

[20]McCarthy,A.,Schoorman,F.& Cooper,A.(1993),‘Reinvestment decisions by entrepreneurs:Rational decision-making or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8,924

[21]McClelland,D.C.(1961),The Achieving Society,Princeton,NJ:D.Van Nostrand Company,Inc

[22]Mintzberg,H.& Westley,F.(2001),‘Decision-making:It’s not what you think’,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42(3),8993

[23]Mullins,J.& Forlani,D.(2000),‘Perceived risks and choices in entrepreneurs’ new venture decision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5,305322

[24]Norman,W.T.(1963),‘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ion personality rating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6,574583

[25]Palich,L.& Bagby,D.(1995),‘Using cognitive theory to explain entrepreneurial risk taking:Challenging conventional wisdom’,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0,425438

[26]Sarasvathy,S.D.(2001),‘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6(2),243263

[27]Schere,J.(1982),‘Tolerance and ambiguity as a discriminating variable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Proceed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New York,404408

[28]Schmitt-Rodermund,E.(2004),‘Pathways to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hip:Parenting,personality,early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and interest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ur,65,498518

[29]Sexton,D.L.& Bowman,N.B.(1985),‘The entrepreneur:A capable executive and more’,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1),129141

[30]Shane,S.& Venkataraman,S.(2000),‘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5(1),217226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第3篇

关键词:金融人才;创业心理研究;金融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01-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金融自由化是针对金融抑制现象,提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指出金融压抑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金融人才的存量水平和发展状况是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际金融体制没有改革之前,很多银行存在收费过高的现象,让一些企业不堪重负,另外服务意识差,没有给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条件,限制了一些企业的发展,这一切都表明银行家没有长远的意识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真正理解金融行业是支持性行业。面对这一时代背景,一些金融专业人才另辟蹊径,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在我国,目前许多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还囿于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尚未脱胎于过去行政依附式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经营决策能力差,管理技能差,市场经验匮乏,用人能力差,业务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意识不强,过度依靠向上级行要条件、要政策。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只是对上级行领导负责,而不是对客户和职工负责。这严重影响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命力,没有起到金融业资金支持的作用。同时,中国的银行体系存贷差过大,央行的2006年金融运行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存贷差继续呈扩大趋势,截至2006年年底已达10.97万亿元。巨额的存贷差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双重矛盾的客观存在,反映了投融资渠道的不畅,需要金融创新来解决。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金融创业人才和金融创业企业的形成与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障碍。以上海为例,创设金融创业类企业门槛高、手续烦琐,在美国注册一个投资顾问公司只需要1美元,在日本仅需要1日元;国家对金融行业的垄断等背景下,一些金融创业的新业态还不被大众认知,国内资本市场制度与体系尚不完善,新进的金融创业人才往往势单力薄,成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在规则制定中受到一些大的市场参与主体的歧视排挤。

二、金融创业人才的心理特征

创业行为的主体是创业者,创业者的概念最早源于法文“entreprendre”,意思是“去执行”。后来,创业者主要指从事组织、管理商业及承担商业风险的个体。近些年来,创业者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大。笔者认为,创业者是具有开拓精神和商业头脑的发明者或开创者,他们能够识别机会,并把这些机会转化为商业化创意;他们付出努力,投入资金、经验和技术,承担实现创业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追求创业成功的回报。大量的学者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达成了一个共识:成功的优秀创业者的创业目的并非纯粹追求物质财富的最大化,而是为社会提供性价比最好的产品或服务,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以精神财富。创业者的经历、生存环境等背景差异较大,创业动机、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一般具有独特的才能或技术,但往往也都有自身的弱点。不过,能够投身创业并获得成功,创业者还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对于金融创业者而言,其心理特征与普通创业者存在一定共性,但因其行业特殊性又存在着其特殊的心理特质。

(一)创业认知角度

创业者的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创业者组织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一贯方式,创业者个体行为的一种倾向性。心理学研究表明,错误、片面、非理性的认知方式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和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源,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障碍。

D.Ray Bagby,Leslie E.Pallch and Phil E.Stetz研究了创业者的认知态度。他们对752位小公司的所有者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创业者对待信息的态度比其他人更有活力,更加努力的寻求机会,更有发展的潜能。创业是一个机遇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并存的过程,创业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将直接决定了创业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及竞争力。

金融创业人才往往在认知方式上表现出:一是宏观思维。鉴于金融创业企业的特殊性,金融创业人才要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谋取生存。在把握宏观的经济形势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企业发展,这样企业才能长足发展。二是平衡思维。就是在思维方式上力求将不平衡的事情平衡下来,“把大事化小”。金融创业者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内外矛盾,包括内部企业发展及外部经济形势的双重矛盾,就必须确立平衡思维。

(三)创业胜任力角度

Thomas和Theresa认为,创业胜任力是一个高水平的个人特质,包括性格特征、技能和知识等,也可以被认为是创业者成功地在组织中执行工作的所有创业能力。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能力 创业定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变,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与海归学子和下岗失业者构成了备受关注的创业群体。这三类创业者的数量、主体特征、创业动机、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各不相同。下岗失业者创业人数最多是各级政府最关注的事情之一,下岗失业者弱势群体地位决定了他们以生存型创业为主,创业自救即是他们个人创业动机也是社会寄于的期望,他们普遍选择技术门槛较低的消费服务业创办自我雇佣型企业。海归学子创业人数虽不多,但却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亮点之一。他们具有的专有技术和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以体现自身价值为创业动机,成为机会型创业者,社会寄于他们的创业能够开辟新产业和大市场引领经济飞跃,他们普遍选择了创办高薪技术企业。大学生是刚刚涌现出来的创业群体,大学生有较好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但还不足以独立开办高薪技术企业,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但缺乏实现的条件与能力。社会没指望他们像海归学子用高薪产品开发新产业和大市场,但也不希望他们放弃所学专业,在消费服务领域挤压下岗失业者。如果说“自我雇佣型企业”和“产品创新型企业”分别是下岗失业者和海归学子最佳创业定位的话,那么大学生的创业定位与他们自身的创业能力息息相关。

1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是大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名创业者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可以把这种能力理解为,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一系列知识、一套技能和一类特质的综合表现。那么知识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回忆起来的信息储备组成;技能则表现为应用知识的能力;特质则是由创业者特有的品质和特征组成的集合。

大学生创业不同于海归学子创业更不同与下岗失业者创业,他们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在学校的创业园中感受创业实践,大学生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是企业的一双翅膀,为企业源源不断的提供动力。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创业者相对容易获得和提高的能力,但特质则是一些人特有的品质和特征组成的集合。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印度、马拉维和厄瓜多尔等国的跨文化调查发现和描述成功创业者的行为,并且经过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研究,总结出以下14种成功创业者的特征。

知识、技能和特质是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自主创业必备能力,如果没有具备全部的三种能力,那么在成功运营企业和控制风险等方面将会遇到很大困难。

1.1 只有知识和技能缺少特质的创业者

一个想要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如果他只有知识和技能而缺少创业者特质,那么他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不会生存太长时间。例如,缺少特质的创业者,当他遇到企业发展的障碍时,他可能只会在短时间内坚持;同时他很难发现和利用机会改变企业所处的被动局面;缺少特质的大学生创业则可能不会愿意去预测商业中的风险。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足够的创业者特质,创业者特质表现在以下方面:

1.1.1 心里特质方面

(1)成就需要(2)控制欲(3)自信(4)开放心态(5)风险承担(6)创业精神

1.1.2 行为特质方面

(1)勤学好文(2)执着(3)灵活应变(4)吃苦耐劳(5)脚踏实地(6)良好商业道德(7)责任感

1.1.3 知识特质方面

(1)坚实的基础知识(2)广博的专业知识(3)善于更新完善知识

1.1.4 能力特质方面

(1)经营特质(2)管理特质(3)人际关系

通过对以上成功创业者特质的归纳和总结,得出作为单个的创业者难以完全具备以上特质,每个创业团队也不可能完全具备。所以更加突出了组建创业团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在选择创业团队成员时要充分考虑其具备的创业者特质,已形成团队成员的互补。

1.2 只有知识和特质缺少技能的创业者

技能是能够应用知识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获得技能。一个只有知识和个人特质而缺少技能的创业者,将会发现缺少技能,知识和特质就没有了应用价值。技能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获得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技能联系到商业方面主要涉及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技能:

技术上:工程 计算 木工 机械 餐饮……

管理上:市场营销 财务管理 组织 计划 领导……

大学生创业技能提高需要合适的创业环境为其提供舞台,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为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既提高了创业技能又明确了创业方向,为实现自我创业定位找到了途径。

1.3 只有技能和特质缺少知识的创业者

一个只有技能和创业者特质而缺少知识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就会缺少核心竞争力,那么他的创业也仅限于生存型创业活动。创业者身处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如果缺乏知识,那么他的企业最终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导致失败,企业成功的基础就是知识。包括经营企业的知识,了解消费者了解市场的知识,熟悉竞争对手了解产品加工技术和生产资料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等知识。大学生所从事的专业创业区别于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生存型创业,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学生依托与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将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和创业者特质在大学生创业过程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仅仅具有一种或两种能力就想要成功创业是不够的。大学生创业者对照成功创业者的关键能力检查自身的能力缺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尽可能的获取全部的三种能力,大学生创业者组建良好的创业团队也可以弥补因个人而欠缺的能力。

2 大学生的创业类型

经过对我国大学生从事创业的形式分析,可供选择的创业形式主要有三种:自我雇佣型创业、所学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创新型创业。

2.1 自我雇佣型创业

大学生作为企业主创办的生存型企业,该企业从事的业务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没有必然的联系。自雇型企业是一个国际通用概念,自雇型(self-employed)的基本含义就是自己雇佣自己,自己给自己开支。自我雇佣型企业的特点是:一是微小性,一般是由个人或家庭为主要经营主体;二是社区性,自雇型企业一般创建于社区、依托于社区、服务与社区主要面向本社区居民提供产品或服务生意半径较短;三是政府支持,由于自我雇佣型企业弱小,同时自我雇佣企业群体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各级政府给予了很多扶持政策和服务。自我雇佣型企业的优势:高度自主性、灵活、微型、简单、创业与经营成本低,适合于经验与资金不足的大学生和下岗事业等弱势群体从事的生存型创业模式。自我雇佣型企业的劣势:弱小、单兵作战、资源有限而且缺乏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商业信誉不足等。

2.2 所学专用型创业

专业型创业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大学毕业生创办一个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产、供、销和服务性的商务活动,主要服务对象是专业内相关企业或个体生产者;二是面对最终消费者提供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性业务,例如: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办社区心里咨询所等。

专业型创业的企业其主要业务类型包括以下4类:(1)物流供应型企业。例如:医科毕业生开办为医院提供医疗器械、敷料、药品等医疗物品供应公司;工科毕业生开办为工业企业提供机械设备、原料、辅料、助剂、器材、器具、备件等工业用品供应公司;农科毕业生开办为农民提供农机设备、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用品供应公司;艺术专业毕业生开办为艺术团体或工作者、学生提供美术用品、音乐器械等供应公司,凡此种各类专业型物流供应公司。(2)生产配套型企业。例如口腔专业毕业生开办为口腔医院加工假牙的工厂;工科专业毕业生开办为大工业企业提供零配件生产的小企业。凡此种专用型生产配套公司。(3)产品销售型企业。例如:医药学科毕业生开办的药店;工科毕业生开办的工业产品销售公司;农科毕业生开办的农产品销售公司;艺术专业毕业生开办的艺术品销售店。凡此种各类专业性产品销售公司。(4)专业服务型企业。例如: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心里咨询诊所;医学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医疗诊所;师范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各类学校;凡此中各类专业型服务性企业。显然,从事这些业务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专业综合知识和技术,未经专业训练,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很难进入,即便进入也很难达到专业水准。

2.3 产品创新型企业

产品创新型企业是指大学毕业生拥有某一项产品或技术的独立知识产权、专利或发掘到新的商机,以开发、生产和销售该产品的方式创办企业。产品创新型企业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开发和生产新一代产品,二是开发新一代营销模式。产品创新型企业的低端形式是以大学生自己掌握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开办一个传统企业,例如: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开办一个服装设计工作室;口腔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小型口腔医院等。这一低端形式可以归并到专业型创业。而产品创新型企业主要是指它的高端形式,即开办一个拥有独立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销售的企业。

3 大学生自主创业关键能力与创业类型定位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创业群体自身拥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合适的创业类型将有助于发挥大学生创业能力、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开展自身创业。经过对上述自我雇佣型创业、所学专用型创业、产品创新型企业三种大学生创业类型的分析总结:

自我雇佣型创业从可行性角度来看,比较容易创办、创业投入小、竞争程度高此类型创业比较适宜大学生群体。但社会对其评价不算理想。认为自我雇佣型创业属于生存型创业,大学生从事此项创业即脱离了大学生所学专业特长浪费资源,又挤占了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群体的创业市场,此类孤立的经济自救模式创业只是在原有市场进行低水平过度竞争。

产品创新型创业类型社会评价比较好,首先认为,此类创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而且社会上此类企业数量比较少属于稀有企业容易得到各方面的关照,同时,大学生从事此类创业比较时尚,“学而优则商”备受世人瞩目和崇尚。但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创办此类企业难度很大对大学生自身能力要求较高,而且一次投入创业资金的额度过大从而产生难以预测的风险,种种迹象表明产品创新型创业类型不适宜大学生群体普遍采用。

专业型创业普遍被市场认为最适宜大学生创业的类型,大学生选择专业创业,不仅没有造成资源浪费,而是利用专业知识创造了财富,弥补了我国企业服务行业创业不足问题,同时又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创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大批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者成功创业,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的贫富结构,从而牵动社会走向富裕。

大学生所拥有的关键能力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对创业类型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合适的创业定位将更能够发挥大学生创业者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需要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发挥作用为我国产业转型做出贡献。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将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使更多大学生能够认清和了解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把自我雇佣当作理性的职业选择,从而做到体面的工作。

4 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定位的影响

高校的创业教育不是大学生就业的应急方式,是素质能力的教育,是人生态度与价值趋向的选择。创业教育使大学生们的职业想法更加清晰、创业动机更加明确了,认清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够成为商业机会,避免了大学生们的盲目创业;创业教育剖析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结构,解析了知识、技能和特质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对照能力结构的作用,大学生了解了自我能力的缺失从而使学习更加主动;创业教育有力的发掘了大学生自身创业资源,使所学专业能够成为商业机会,从而使大学生们的专业型创业成为可能,高校创业教育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群体区别于下岗职工和海归学子,其创业定位应归属于专用型创业。高校创业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发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将培养专业型创业者作为大学专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专业教育中鼓励、指导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创办只有懂得专业的人才能够做得好的“高门槛”生意。具体实施内容包括:

(1)“学专业想创业”在大学生中实施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增加以专业型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鼓励学生把创业和自我雇佣当作理性的职业选择,使学生能够在中小企业以及缺乏正规就业机会的环境下有产出的工作。

(2)“学专业找商机”发掘专业领域的商业机会。充分的利用专业资源优势发掘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时刻留意专业领域内的创业机会,特别是那些专业性较强,“门槛较高”的商业机会。要对其深入研究,发现商机、找出利润点设计自我的创业计划。

(3)组织专业型创业实习。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学生可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型创业的商业机会进行实地考察,向业内人士请教学习并与他们建立联系,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全方位、多地点的实地考察获取更多的资料,发掘更多的资源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能力。

(4)在学生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培训。借助大学生kab及siyb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学生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专业型创业,使大学生创业有了更扎实的基础和可利用的资源,使各个专业大学生都有了创业机会,在创业领域没有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区分。大学生定位于专用型创业,更有利于我国稀缺的大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创业教育;应用

一、大学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系统完整的高等教育应该做到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统一。在我国,1989年年底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学者们对于大学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邓成超认为大学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创业素质包含三个方面:创业精神、创业个性和创业能力。何海宴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形成开创性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在创业教育中,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层次要正确定位,要构建优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资源。朱惠斌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知识和能力教育、创业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刘巧芝对大学创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创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项目实习、学科竞赛、自主创业及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王占林和林丹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包含四个方面:创业知识、创业情感、创业意志和创业能力。李虹研究制定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与评估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三个方面,即学校、学生和创业项目,这三者构成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李芳凝和张建哲构建了以个性特征、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为维度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张建华提出了提升高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四重维度,认为大学创业教育要从创业理念、企业家精神、困境下的自立和自我发展意识入手。李幼平提出了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从三大平台入手,即管理平台、教育平台和实践平台。王饮寒和李伟利用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指标,并且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提出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雷卫平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几个方面入手。林莉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入手。苏益南,朱永跃,陈永清从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构建了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费英秋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创业模式和合作伙伴的选择方面有较为成熟的态度,他们更加注重选择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成功经验的人作为合作者,而不是看重学历。肖海平和邓银城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课程内容空泛、教育对象精英化、教学模式局限于知识传授等问题。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创业教学必须转变创业教学导向、优化教学队伍、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打造实践平台、改革教学方式。总结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创业教育内涵的研究;二是对于创业教育方法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层面。这些研究的着重点在于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足之处,较少从积极层面思考,如何通过激发大学生创业潜能,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优化。本文以学者们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研究如何通过挖掘大学生潜能,开发出创业潜能,从而实现大学创业教育的优化升级。

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发起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它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奋斗的目标是达到幸福状态。为此,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在主观的层面上,强调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非常强调积极的主观体验所发挥的作用。这些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主要是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感(主要是着眼于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积极的主观体验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改变个体和群体的主观感受,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最终达到幸福状态。

(二)在个人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

积极心理学所指的这些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通过这些特质的研究,找出个体特质中有利于成功的因素,有利于增强人们幸福感的因素,从而达到幸福状态。

(三)在群体的层面上,重视公民美德和积极社会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积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个体积极的个体特质的形成,也有利于群体的整体发展。所以要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提升个体和群体成员整体的幸福感,最终达到理想的幸福状态。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大学创业教育中的运用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尽管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考察,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不太明确。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目标理解成知识教育,普遍的做法是课程内容设计以知识传授为主,结果是传统教学模式被复制到创业教学中去,结果导致不能达到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目标。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确立大学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同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社会的要求,明确本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计划,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二)重视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主观体验

大学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大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在大学创业教育过程中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但是不能代替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现有的创业教育中更加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基本上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创业知识为主,创业技能的提升方面做得不够。在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得到的不是积极的主观体验,而是被动消极的情绪体验,结果是很多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应有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对现有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增强现有的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师资的配备,还是教学方式都要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创业教育内容方面,应该多选用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生从对案例的分析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师资配备上选用具有创业实践的老师作为授课老师,还可以聘用企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这样实践性更强,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更能够主动参与,进行亲身体验。授课地点应该多样化,多到企业创业一线进行参观、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创业的乐趣和辛劳。

(三)重视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创业心理品质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多项优秀的心理素质,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勇气和信心与激情,这是创业的基础。二是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这是创业成功的保证。要取得初次创业成功,需要你的专业素质,对要从事的行业有非常深的了解,这样投资成功率才会高。三是毅力和信念,每个人创业时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只有坚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才能保证创业成功。四是良好心理适应能力,要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有承担失败的能力。大学生创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过硬的创业心理素质。平时有意识地参加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如公众演讲,户外拓展活动等,以此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勇气和信心。要多交朋友,从与朋友的交往活动中获得信心、获得友谊、获得有用的信息。还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因为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发挥专业优势,显示出竞争优势,更加有利于创业成功。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第6篇

关键词: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79-07

一个大国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建立在强大的产业竞争力上,而产业竞争力的源泉是持续创业。促进大众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目前,我国正处在创业范式的转变期,未来我国的创业范式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这种创业的范式远比过去复杂得多,创业者的方法和智慧需要更加综合全面。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战略使命。以创业研究著称的百森商学院长期引领全球的创业教育。百森商学院在1919年成立,罗杰・百森(Roger Babson)是该校的创始人,他坚信:“只有用新的方式开展工作或者以差异化的路径把工作做得更好,世界才会进步和获益。”可能正是这样的创校理念,才让百森商学院走出一条创业教育特色之路,成为创业教育的先锋。笔者系统研究了百森商学院最新开发的一套基于实践的创业教育方法,拟从学术理论方面和创业教学实践方面阐述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五个特定完整的行动式创业教学法。“玩耍”的核心概念是游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移情”的意思是指人能够理解和认同他人处境和情感的能力,其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创造”的核心理念是创业应基于创新,以创新驱动创业;“试验”倡导的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敢于直视失败;“反思”反映的是创业过程中需要根据各种因素实时调整。百森商学院的这五种实践教学贯穿创业过程的实质,使教师和学生在娱乐、操练、探索中体会创业的诸多哲理和情境。借鉴这套方法,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的中国创业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一、创业教育演进的三阶段

创业教育的演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关注创业者个体特质到关注创业过程再到关注创业教育方法。

早期的创业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者的个人特质。研究学者如Mc Clelland、Collins、Moore、De Carlo、Lyons,试图识别一系列特质,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成功创业者与失败创业者区分开来[1][2][3]。Brockhaus和Horwitz回顾了有关创业者个人特质的文献,提炼出四种主要的创业者个人特质:成就导向、自我控制、高风险承担倾向及不确定因素的容忍[4]。然而,此后在创业者个人特质的文献中并没有形成进一步的共识,也没有科学的实证依据证实这四种特质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Miner提出了创业者心理人格理论,包括四种人格:个人建议者、感情投入的超级销售员、专家型创意生产者及真正的管理者[5]。Fisher和Koch在其著作《天生而不是后天形成》中重新提及存在某些创业者人格特质的论断,并且认为这些特质是受风险偏好影响的[6]。研究者从创业者特质角度出发的研究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Gartner主张用行为方法研究创业,作为对创业者特质的回应。他认为,创业终究是关于新企业的创建,应考察创业者在新企业创建情境下开展的活动,创业研究应该关注创业者做了什么,而不是研究创业者是谁[7]。不同的创业者个人行为和特质极为不同,因此,很难将这类研究进行普及并应用到教育领域。为了证实这一点,一项专门的研究针对创业教材内容与新生创业者的行为进行了比较,发现几乎没有重合之处。但是,受到创业行为研究的影响,学者研究创业教育墓刈⒛忱嗵囟ù匆等巳鹤移到了创业过程。Ben Oviatt认为创业是一种线性活动,包括识别机会、开发概念、资源整合、制定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新企业和退出[8]。Timmons认为,创业过程就是连续的商机、资源和团队之间匹配和平衡的行为。Brlon和Shane认为,创业是一个随时间而展开的动态过程,该过程可分为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开办企业、建立成功、收获回报等几个阶段。

对上述研究,学术界表示认可。作为替代,用认知方法研究创业也已经持续获得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创业认知的研究,并不是基于人格特质来区分创业者,而是揭示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并且假定特定的思维模式是竞争优势和个体差异的来源。Mitchell等人将创业认知定义为人们用来做出有关机会识别、机会评价、新企业创建以及企业成长的评估、判断或决策的知识结构[9]。从认知理论的研究可知,创业问题不再是某个个体能否成为一个创业者,而是某个个体如何才能变得富有创业精神、创造机会并开展创业活动。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的弟子Saras Sarasvathy的研究在创业领域引入了一个有争议的新理论――效果推理理论。效果推理理论开始于这样一个命题:未来是不断变化的,可以通过创业者采取有意识的行为来重塑和改变。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初始特征是无法选择的,因此创业者不用事先做出未来目标的设定,在创业实践中可将未来看成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可以基于创业者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创业机会是向创业活动投入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互相作用进行社会构建的结果,而不是事先存在的可能性组合[10]。要理解创业者是如何审视世界和如何学习的,创业思维就变得非常重要。Sarasvathy的实证研究发现,效果推理型创业者将世界视为有多种不同的可能性,据此创造并重组新机会、接受并利用意外,创造而不是寻找市场。这些都是创造未来而不是预测未来。

创业者思维模式的研究发现以及百森商学院学者的辅助研究,共同将创业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基于效果推理理论,百森商学院的学者认为,不能将创业作为一个过程来讲授,而是应作为一种方法来讲授[11]。作为一种方法的创业要求开发一组实践,通过这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进而培养更能付诸创业行动的学生。

二、创业作为一种方法

百森商学院的学者支持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一个“过程”。因为“过程”就意味着只要人们按照事先安排的步骤就会得到相应的结果。而且“过程”这一词假定了像生产过程那样的已知投入和产出。Neck和Green在以前的研究中将其类比为汽车制造[12]。想象一下生产线上装配汽车,将造车思想和工程学知识结合,并投入到汽车的生产设计过程,其中汽车零件是已知的,如何组装也有详细的说明,汽车在生产出来之前也是已知的。这个汽车的生产过程都是可以预测的。但创业也可以这样预计过程吗?创业真的可以像汽车生产那样预测吗?在以往的创业教育中,创业教育者在传统上对过程观持认可的观点――这种观点被一种线性的、阶段化的新企业创造法所主导:机会识别、开发观念、确定资源需要、整合资源、制定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新企业和退出。

创业的环境是不确定、不可预测和模糊的,需要一种特殊的思维模式,这与实际教学中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基于方法论的创业观可以使学生掌握这门科学。方法代表了一组技术或技能,帮学生开展一组实践以让他们更具备创业精神地行动和思考。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意味着传授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而这种思考和行动方式是建立在利用实践组合鼓励创造的前提之上。该方法可让学生超越指导、理解和谈论,要求学生应用、使用和行动,要求持续的实践。

图1比较了两种创业教学方法:一种是将创业作为方法,另一种是将创业作为过程。正如百森商学院所展示的,创业的方法观需要一种特别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创业的方法观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课、一个班,一份创业教学大纲,而是关注向每一个受教学生传递一种创业思维和行动精神,这样的学生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能创造他们的未来。

三、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五种实践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将创业视为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五种实践,这些实践的概念是与知识、技能和思维的获取紧密联系的,都是通过实际动手的、刻意的、基于行动的活动实现的,这些活动提升了创业胜任力和绩效表现。由于创业是复杂的和多面性的,只采取一种实践是不可能的。因此,百森商学院引入五种具体的创业教育实践(如图2所示),它们代表了理论与实践的合成式教学法的思想。

这五种实践分别是: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反思。这五种实践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五种实践也能贯穿创业情境中的核心环节:玩耍能让学生全情投入到活动中,发现创业的各种机会;然后通过移情理解和感知他人处境和情感,产生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再通过创造,赋予产品新的价值;经过一系列的研发和试验,完善产品的功能,做到精益求精;每个环节都需要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和改进。通过这五种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真正的创业思维与行动能力,让他们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创造他们的未来。

(一)玩耍(Play)的理论与实践

玩耍是为了培养一种充满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思维,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众多机会、大量可能性以及更多创新方式的一种途径。Johan Huizinga是最早研究玩耍概念的人,他将玩耍定义为:位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一种自由活动,是“不严肃”的,但与此同时强烈地吸引玩耍者。这种活动与物质利益没有什么关联,也不会从中获得任何利益。Kraus回顾并总结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对玩耍提出自己的定义:玩耍是一种在休闲中开展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表达自我和追求快乐。这种活动是活跃的,并且在探索、竞争或幻想的精神状态下开展。Bateson的研究视角则有些不同,他将玩耍当做是沟通演化的一部分,他指出:事实显示,玩耍是一种现象,“玩耍”的行为预示了并关联到其他“非玩耍”行为,因此,我们在玩耍中会遇到代表其他事件的某种信号[13]。

“玩耍”的核心概念是游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特定的游戏能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创业知识和创业思维。下页表1提供了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玩耍的实践教学案例。

(二)移情(Empathy)的理论与实践

移情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社会学家Karla认为:“移情是一种社交和情感技能,帮助我们感受并理解他人的境况、情感、意图、需求和思想,这样我们就能提供敏感的、恰当的沟通和支持。”神经学家Decety认为,人天生就有移情的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与他人的交流而不断发展,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体验和培训加以提升[14]。

创业教育与移情之间存在三方面的关系。首先,渴望成为创业者的学生需要与实践创业者产生共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业者的本质和其生活的状态。其次,用移情的、更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人联结的能力对领导力、交流和团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再次,创业者从新产品、新服务、新流程或新企I中创造价值,创业者是问题的识别者和解决者。然而这个观念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组技能,让他们可以识别各种利益相关者尚未满足的需求,而识别需求应始于移情。不管是感受真实创业者是什么样子,为未来建立新组织而与利益相关者交流,还是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都需要移情。

移情对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创业者需要建立联系,吸引和留住有才华的团队成员,与顾客在有意义的层面建立联系并持续提供客户期望获得的产品和服务。学生需要培养能够让他们理解和感受他人的能力。

将移情与创业进行整合,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移情是通过以用户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因此,出发点是对揭示用户需求和用户知觉的渴望,这样才能对支撑和满足这些需求的解决方案进行开发。二是基于移情的设计思维是一种问题的解决工具,当你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时,其效果最好。三是移情聚焦于找到顾客,然后创造新事物,而不是创造新事物然后找到顾客。四是移情的技能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分析能力。五是移情是整体创业思维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移情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2所示。

(三)创造(Creativity)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创造力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过程观点主要侧重于研究产生创造力的思维过程,如Stein提出,创造力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定义问题,收集信息,产生创新性的想法,对创新性的想法进行评价和修改;第二,特质观点主要研究创造力主体所具有的特征,认为可以根据个体特质将创造力主体区分为高创造力个体和低创造力个体;第三,结果观点把创造力看作是一种结果变量,指组织内的个体或者群体提出新颖、合适而且有用的想法的能力,并且在强调想法新奇性和有用性的同时也强调人格特质、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作用[15]。

以往的研究表明,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是创业的核心。创造过程需要采取某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带来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或新市场的开拓、新型分销渠道、新企业的成立等。在创业情境下,实现创造的方法常常被刻画成一个线性的、规划的过程,并且被烙刻在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创业授课的常用方法中,驱动创业教育工作者去讲授如何撰写创业计划。

当把创造作为一种实践来讲授时,需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法、环境和教师行为。创业教学法需要考虑采取多样的方法,激发大量的学习方法,以实现更高的学习目标。布鲁姆的分类法认为,低层次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描述或者重复,这可以通过讲授或指定阅读实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归纳,这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和发现实现。创业教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参加创造过程,提高创造技能。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创造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3所示。

(四)试验(Experiment)的理论与实践

创业是一门做实验的学问――尝试新的事物,从中学习提高,然后继续去探索。杰夫贝佐斯是著名互联网公司亚马逊的创始人,他把试验精神确立为公司的核心准则之一。试验对于新创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多数机会和创新想法是通过试验被发现并创造价值的。

试验,从定义上看,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试验意味着“检验或尝试”,是“一种试探性的程序或策略”,是“在可以控制的条件下开展的一个运营体系或过程,目的是发现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效应或规则,建立或检验一套假设,或者揭示一个已有的规则”。虽然日常所说的实验性检验,如生物、化学、医学、物理实验,往往需要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并且都是在控制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的,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如科学、会计、市场营销、心理学和金融,通常也可以在实验室外面运用实验方式为某个组织或某项事业检验和论证现实的命题。

在创业领域,试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干中学”或积极参加基于亲身实践的项目获取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的行为。百森商学院认为,业试验是获取能够应用于创业情境的概念和技术知识的过程,包括识别和创造机会、开发资源创造具有社会或经济价值的新事物。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试验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4所示。

(五)反思(Reflection)的理论与实践

反思被称为最伟大的教育创新之一[16]。但是反思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却被忽视了。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创业教育者很少提及学生如何反思。我们从直觉上感觉反思是有益的,但是学生却从来不会从直觉上进行反思,他们需要进行专业的指导才能成为训练有素的反思者。教师经常将创业中的反思视为一项写日记式的任务,通常是由学生自己一人个人完成,也不是首要任务。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布置作业,对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的创业教育学习进行总结。这样的反思并没有起到本质的作用。

笔者围绕“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进行讲授”这一主题展开,超越了认知、理解和讨论,聚焦于有关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的具体实践。每一种实践都是共享一套标准,都是非常注重在做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有目的的、迭代的重要性。最有意义的是将反思作为一种实践的观点,特别是在“做”方面,也就是说反思也是一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思是被其他几个实践类型所支持的。玩耍、移情、创造及试验都需要反思。这样能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合成、学习与行动的合成、思考与行动的合成。综合起来说,反思是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反思是行动的一种形式,是学生整理其基于行动学习的主要方式。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反思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5所示。

创业教育是可以被教授的,但是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课堂教育。创业教育需要广泛吸取创业理论的研究成果,需要正确理论的支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意味着传授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而这种思考和行动方式应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可将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这些实践方法作为支持创业行动的一种学习模式。教人创业,不能只教怎样创业,而更应该改变人的思维和认知。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教育是要点燃一把火,要把学生心里的那些东西点燃,创业教育也应如此,用创业思维开展创业,才能激发创造力,才能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 Need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65,1(4):389-392.

[2]Collins O F,Moore D G.The Organization Makers:a behavioral Study of 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M].Appleton Century Crofts,1970.

[3]Decarlo J F,Lyons P R,Decarlo J F,et al.A Comparison of Selecte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and Non-Minority Female Entrepreneu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1979 (17):22-29.

[4]Brockhaus R H,Horwitz P S.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J].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Ed.DSR Smilor, Ballinger, Cambridge, MA,1986:25-48.

[5]Miner.The 4 Routes to Entrepreneurial Success[J].Personnel Psychology,1997,50(2):517-520.

[6]Fisher J L,Koch J V.Born,not Made:the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M].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8.

[7]Gartner W B.Who Is an Entrepreneur?Is the Wrong Ques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13):461-467.

[8]Ben Oviatt.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Sustainable 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and Societ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4):580-582.

[9]Mitchell,Busenitz,Lant,Mcdougall,Morse and Smith.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think the People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7(2):93-104.

[10]Sarasvathy.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16(2):243-263.

[11]Venkataraman,Sarasvathy,Dew,Forster.Reflection on the 2010 AMR Decade Award:Whither the Promise?Moving Forward with 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2, 37(1):21-33.

[12]Neck,Gree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Known Worlds and New Frontier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1):55-70.

[13]Bateson G.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J].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1972(2):39-51.

[14]Decety J,Jackson P L.Th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Human Empathy[J].Behavioral &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views,2004,3(2):406-412.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第7篇

  一、创业家(entrepreneur)定义

虽然许多学者提出对创业家定义的看法,然而至今未有一致的定论,以下就各个学者的定义整理如下:

Say为最早倡议使用“创业家”的学者,他认为创业家为将资源最有效的使用者,且认为创业家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人[1]。Schumpeter则认为创业家为创新者,他们针对经济环境中的各种变动情势而创造合宜的反应措施,进而带动经济发展[2]。牛津英语字典则注明创业者为企图藉由承担风险与创立事业以获取利润。换言之,醉心于追求成长、敢于创新与冒险的经营者,称为创业家(有的译为企业家)。

  二、创业家的人格特质

有些学者对于创业家的产生是由于后天的因素促成(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或文化因素等),而有些学者则主张创业家的产生为其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创业家的人格特质包括3个构面:①态度特性:适当承担风险、创新与忍受不确定性;②需求特性:成就需求、权力需求与达成目标的企图心;③行为特性:内控与自信[3]。有关于创业家之人格特质本研究将文献综合整理后提出创业家具有以下的特质:①对机会的警觉;②焦虑或神经质;③富创造力;④容易感到厌倦;⑤远见与愿景;⑥独立的天性;⑦内在控制;⑧渴望领导;⑨成就需求;⑩具有风险承受倾向;(11)自信;(12)自我鞭策;(13)藉由行动的自我实现;(14)灵活变通;(15)愿意持续创新;(16)在资金上无惧地付出。

然而,有许多学者并不赞同创业家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看法,因创业家的人格特质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性[4,5]。人格特性并不能完全描述领导的要素,且其它的情境要素亦会影响到创业的成功与否④。衡量创业家人格特质的问题主要是:①人格特质并非存在于稳定的状态并且会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②衡量评断常落入主观;③忽略文化与环境的影响;④忽略创业过程的教育、学习与训练的角色;⑤未考虑到各种人口统计变量对形成创业精神倾向的影响[5]。Gartner则强调组织才是最主要的分析重点,而创业家的贡献则视其为组织生存所做的活动而定。

  三、创业精神的定义与发展阶段

“创业精神”的意义至今仍众说纷纭并未有一致的定论,并常与“创业家”混为一谈。早期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与创业家(entrepreneur)并未有明确的定义。因此,许多研究学者在界定创业精神时多集中心力于创业家的共通人格倾向,如风险倾向、决断性、成就动机、内外控等[6,7]。

Drucker(1986)指出创新为创业精神的特殊工具,他借着创新,把改变视为是开创另一事业或服务的机会。创新是可以训练、可以学习和可以实地运作。他亦指出创业精神为创造新的满足与新的需求。

在创业精神的领导学派发展,学者则将研究重心从创业家所拥有的人格特质转移到创业家的行为面上,并视冒险与创新为创业精神的重要要素,如Schumpeter与Drucker主张创业家与经理人的差异在于创业家具有冒险精神。Cooper和Dunkelberg则认为新设企业的发展可分为数个阶段:①预立时期;②创立时期;③早期成长时期;④晚期成长时期。且他认为每个发展阶段均有不同的活动与决策[9]。Cunningham和Lischeron亦主张创业精神的定义会随新设企业的发展而改变,他将各发展阶段的创业精神的定义(又译为创业家精神)整理如表1[10]。

  表1  创业精神的定义

附图

资料来源:Cunningham,J.Barton  and  Joe  Lischeron(1991),"Defining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第45~61页.

  四、影响创业决策的关键因素

从文献得知,影响创业决策的关键因素众多,例如:个人背景、心理特质、创业动机、社会、经济、文化与情境因素等均会影响创业家的创业决策。本研究试图找出可能影响台湾创业家之创业决策的因素,将分为个人背景、心理特质、经济、文化因素等构面。

(一)个人背景因素

(1)年龄。根据过去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创造力与成就的颠峰约在25~40岁间。针对美国创业家的实证发现其创业年龄在20~40岁间约占78%[11]。根据2000年中小企业白皮书的统计,台湾的中小企业创业家之分布以25~40岁间为最大宗,约占53%。由此可见,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家大致符合过去文献的看法。

(2)教育。创业者似乎可藉由受教育的过程以有系统地学习有关于各项创业所需的技能,而其创造力与判断力亦因受教育而能有效提升[12]。而根据2000年台湾中小企业白皮书的统计,发现台湾的中小企业创业家之分布,则多以高中学历为大宗,与过去文献并不完全相符合,可能由于台湾中小企业的创业者为其它因素造成。

(3)工作经验。许多学者认为工作经验(包括创业经验)有助于创业者进行创业决策。而台湾的创业家在决定创业前大多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与3次以上的创业经验[12~14]。因此,工作经验(包括创业经验)可能对台湾创业者亦有助于创业决策。

(4)家庭背景。由过去相关文献显示出创业者决定创业可能受到其家庭背景的影响。自雇倾向的父母会在其子女的早期教育灌输独立、成就感与责任的观念,故父母对子女早期教育与对子女创业决策的支持可能造成正面影响[17]。

(5)性别。从文献得知,决定创业的创业家之性别并无显著差异,只要具备目标导向与热忱特质的人就有可能创业,而性别并无扮演特别的角色[16]。然从过去的实证发现女性仍居少数的原因可能由于其它因素造成而非来自于性别的差异(如中国传统妇女不太期望成为创业家)。

(二)心理特质因素

(1)成就感需求。影响决定创业的原因可能源自于成就感需求。中国人从小就被培养去追求与团体有关的目标,这与西方文化所强调的个人主义与自我实现的观念并不相同[18]。中国人的成就动机以家庭成就为目标,为家族的利益,个人愿无条件地付出与努力[19]。比较中国人与美国人成就动机的差异指出,影响中国人成就动机的先决条件,而非如西方的早期的独立训练,而其团体取向越高者,则其成就动机就越强[20]。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家可能会因“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式的家族期待而促成其创业决策。

(2)冒险性。创业者多具有承担风险的倾向,且由于创业者较喜欢富挑战的任务,以从中获得成就感的愉悦,但他们亦指出创业家也不喜欢担负过高的风险,以降低创业家创业失败的概率[21]。

(三)经济因素

(1)内在推力。由于50年代以来,农业部门的生产剩余不断地被榨取,使得农民的生活较非农民为差,进而促使劳动力从农业部门移转到工业部门,并为工业部门提供较低廉且充沛的劳工来源,故较低的工资是为内在推力之一[24]。受雇者不看好其劳动生涯的前景,亦是将其推离受雇者的反诱因,是为内在推力之二。此外,台湾中小企业的家族主义盛行,故重要职位多安排予创业家的家人与亲戚,使得升迁管道不畅通,加以台湾中小企业主多担心受雇者未来成为其竞争对手,故不愿让外人有参与业务机密的机会,是为内在推力之三[25,26]。

(2)内在拉力。台湾产业网络导向采外包制度,产生“倒金字塔型”所得结构分配由上而下递减,部分受雇者不甘受剥削而自立门户,因雇佣身份的转移,外包体系位阶的竞争产生了内在拉力。

(四)文化因素

(1)价值观。黄炳沧(1993)认为影响中国人创业决策的价值观因素有:①社会地位与权力。中国人讲究追求社会地位,对创业家给予较高的评价,故对社会地位及权力越重视者,则其创业倾向越明显。②积极进取。由于竞争环境激烈,故越重视积极进取价值观者,则其创业倾向亦越明显。③出人头地。中国人讲究光耀门楣与出人头地的价值观,且由于竞争环境激烈,故出人头地更受人尊敬,因此越重视“宁为鸡首,不为牛尾”与“出人头地”等价值观者,则其创业倾向亦越明显。

(2)自主与自利。自主与自利为台湾中小企业的文化基础,“自主”为源自于中国人对于当家作主的渴望,故有所谓“宁为鸡首,不为牛尾”的看法;“自利”则是为满足人生的欲望而追求财富的行为[25]。

  五、结论

根据台湾2000年中小企业白皮书的统计资料可知,台湾企业组织多以中小企业形式存在,且藉由中小企业的灵活机动与高环境适应力的特质的确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贡献。另一方面,台湾中小企业的兴起及蓬勃发展亦与中小企业创业家的创业精神有关。而本研究从过去文献中发现影响诱发其创业精神及创业决策的因素归纳为如下的结论。

(1)个人背景因素。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家的个人背景多为男性,25~40岁居多数,学历以高中学历居多,创业者曾受雇3~5年,父母支持或父母曾为创业家。

(2)心理特质因素。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家深受中国传统的家族主义的影响,故在成就动机构面属团体导向。在冒险性构面,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家可能为达成其成就动机而不怕挫折失败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3)经济因素。从文献得知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家可能受到经济的内在推力的影响。由于台湾的农业剩余被榨取,使得农业部门的充沛且低廉的劳动力开始转移至工业部门,加上创业家不看其受雇生涯的发展性,是故促成其创业动机。

(4)文化因素。在台湾的创业家会因创业活动的文化因素可能包括价值观与及自主与自制等构面。从过去文献发现,影响在台湾的创业家之创业决策可能源自中国人对于创业者给予较高的社会评价及中国人讲求积极进取、艰苦奋斗与“出人头地”的价值观。在自主与自制构面上,可能与中国人对于当家作主的强烈需求,即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宁为鸡首,不为牛尾”的看法,以及自利的需求,即为满足其个人的人生欲望。

此外,本研究除从过去文献及研究中发现到许多台湾中小企业的创业决策关键因素外,本研究以为尚有情境因素亦为影响台湾中小企业的创业决策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情境因素在过去文献中较少被提及,本研究拟提出补强之。由于台湾自1950年以来所面临的特殊时空背景,益加增强情境因素的重要性。通过我们的研究,提出以下观点。

(一)政策因素

(1)实施推动经济发展的方针。由于台湾在战后初期百废待举,其中以农业恢复较迅速,加以配合土地政策(如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领等)促使农业迅速发展,故50年代台湾的经济发展便以农业为主轴。当时台湾在农业政策上具有显著成果后,开始积极发展工业,并采行“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经济方针。由于当时台湾工业基础薄弱,故台湾政府即以不需大规模生产与技术密集度低的加工制造业作为发展工业的基础。因此,有利于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

(2)采行辅导中小企业政策。由于台湾为发展工业而鼓励新设企业而推出辅导中小企业政策,如青年创业贷款、奖励投资条例、成立育成中心等加以创业家多选择低进入门槛与低技术密集的加工制造业,因此在资金问题得到解决后,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家亦选择创业。

(3)颁授中小企业盘石奖。10年来每年均举办杰出中小企业楷模选拔,授予“盘石奖”殊荣,塑造成功者的典范,进而激励后起之秀创业。

(二)外部经济环境因素

(1)海岛型经济。由于台湾为一个海岛,岛内消费市场有限,故台湾的企业为达其经济规模,而选择海外市场。由于台湾中小企业具备弹性与灵活等特质可应付海外市场需求,故有利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

(2)国际厂商需求殷切。由于已开发国家国际厂商的生产成本(工资、土地取得、原料)显著较开发中与未开发国家为高,故国际厂商为降低生产成本而开始向外寻求OEM的合作对象。由于台湾的产业环境原本具备工资低、土地取得成本低与劳工教育水平高等因素,故台湾中小企业亦应此需求而找到其发展的利基并成为国际厂商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收稿日期:2001-12-12

【参考文献】

[1]  Say  J.A  treatise  on  political  economy,1800,or,the  Production,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of  Wealth.Imprint  1964.

[2]  Schumpter  J  A.The  fundamental  phenomenon  of  economic  developmert.In  P.Kilby(ed.)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1.43-70.

[3]  伍忠贤.创业成真.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4]  Yukl  G  A.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New  York:Prentice  Hall,1981.

[5]  Deakins  D.Entrepreneurs  and  small  firms.London:McGraw-Hill,1996.

[6]  Welsh  J  A,White  J  F.Converging  on  characteristic  of  entrepreneurs

  in  vester,ed.Frontier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Bobso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Studies,Wellesley,MA,1981.504-515.

[7]  Brockhaus,Robert  H.Entrepreneurialfolklore.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86,25(3):1-6.

[8]  林晋宽.创业家特质与创业行为对创业绩效影响之研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1993.

[9]  Cooper  A  C,Dukelberg  W  C.Entrepreneurial  research:old  questions.New 

 Answers  and  Methodogical  Issu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Winter,1987.11-23.

[10]  Cunningham  J.Barton  and  joe  lischeron,defining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1.45-61.

[11]  Smitor,Ray  M,Robert  L  Kuhn.The  success  of  male  and  female  entrepreneurs:a

  compartive  analysis.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6.147-62.

[12]  李儒宜.创业家之个人特征、创业动机与人格特质对于创业行为影响之探讨.东华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出版硕士论文,1998.

[13]  普耀辉.台湾高科技企业创业领导者特征、创业决策之研究.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未出版硕士论文,1987.

[14]  郑蕙萍.创业家之个人背景、心理特质及创业驱动力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大同工学院事业经营研究所未出版硕士论文,1999.

[15]  Hirich,Robert  D,Candida  G.Brush.The  woman  entrptreneur:starting,financing,and

  managing  a  successful  new  business.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

[16]  Hirich,Robert  D.Entrepreneurship,intrapreneurship,and  venture  capital.Lexington,

MA:Lexington  Books.1986.

[17]  McClelland  D.Achievement  motivation  can  be  devolped.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第8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们身不由自地被推向了创业的滚滚浪潮之中,大学生创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模式。大学生作为掌握较多知识技能的特殊人才群体,正处在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大学生创业意味着大学生并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能否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身素质的高低,在于是否具有非凡的创业心理品质。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就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具备的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综合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对于造就新一代的企业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业心理品质的构成要素

1.内外控制源控制源最早是由社会理论家Rotter和Phores提出并进行研究的。它是指人们对行为原因的一般性看法。控制源被划分为两个维度,即内控与外控。内控者倾向于把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自身因素,而外控者常把行为之后果看成是机遇、运气或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外部力量所决定的。研究表明,创业者宁愿采用并支持明白无误的规则而不愿把事情归咎于一些外在因素。有文献报道内在控制是创业者的心理特征之一?

2.冒险倾向冒险倾向指个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把握机会的方向。Mitton曾把创业者看成是喜欢冒险的人,认为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准备寻找并管理杂乱无章的情境,正因为他们能够避免风险,因此他们常常为接受风险做好准备。任何一项创业活动都不可能自始至终保持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业者必须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对于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但缺乏经营经验的大学生们来说,面对机会时,能否冒险并果断做出决策是决定他们走上创业的关键第一步。

3.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是指建立在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基础上的一种需要。成就需要水平高的个体希望能够达到目标并且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相反,成就需要水平低的个体倾向于避免失败。Mcclelland认为成就需要得分高的人在优秀标准竞争的环境下容易被激励,并在激励的效果上表现很积极。Johnson认为,在有关创业方面文献中,尽管被试不尽一样,但成就需要与创业精神存在非常一致的关系,即成就需要水平高的人表现出高的创业倾向水平。

4.不确定性承受当在一个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来建构信息时,就存在着不确定性情景。个人能觉察到不确定性情景并能组织有用信息来着手解决问题的举止方式就反映了他能承受不确定性情景。在当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创业者必须面临高度不确定的环境和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创业者必须能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情境中保持信心,并利用一些相关及有用的条件来应付经营中的一些困难。Mitton曾说过,创业者渴望从事不确定的事情并愿意找到和执行不确定的事情。因此,认为在创业者本身就已具备这种品质,即希望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一些与众不同的答案。

5.自信心理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正面肯定和积极确认的程度。范德比尔特曾经说过,一个充满自信心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自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有研究表明,自我肯定的内心倾向较稳定者,成功概率大都超过自我不定倾向较明显的人。看来,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与活动的成败有着高度的相关。HO等人指出自信是创业者必要的一个特征,Robinson等人认为相对非创业者来说,创业者有更高的自信。

6.创新性创新性在这里是指在商业活动中采用新颖和独特的方法,应用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模式并通过自身努力,攻破一系列的难题,从而形成有价值的管理系统,不断推动各个环节的发展。Schumperter和Mitton曾认为创新是创业特质中的一个必要特征,有研究表明创业者比非创业者更具有创新精神。

7.个人主动性个人主动性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国际应用心理学会主席Frese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指个体采取积极和自发的方式,通过克服各种障碍与挫折来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的行为方式。有研究表明,个人主动性水平高者能充分利用挑战和机会甚至能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创造,能积极参与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世界。个人主动性可以作为协调人类资源管理系统和组织绩效的一个因素,个人主动性水平高者更易投入到新工作的创新上。Frese认为,相对非创业者来说,创业者在个人主动性上的得分更高,并更能克服困难。Koop等人还发现个人主动性与创业的成败有一定的关系。

二、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心理品质提出如下一些的培养策略建议。

1.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气氛的场合。正因为竞争的存在,大学生们往往不是面临成功就是面临失败。他们会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这个结果到底是由内部控制因素还是由外部控制因素所带来的呢?这里所指的内部控制是指个体认为自身具有的内部因素主宰着自己的行为,如努力等;外部控制指个体认为外在的条件主宰着自己的行为,如运气等。影响者特别是教师应不断引导他们在正确评估自己实际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认识到成败更多是取决于自身因素,即让他们意识到“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己后才会战胜一切”。

2.多对学生作积极肯定的评价

社会影响者,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消极的,如笨蛋、没出息,学生就以为自己没本事,再努力也无能为力,从而容易走向自卑。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正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或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

3.为学生提供成功尝试的机会

当顺利地完成某件事时,就会得到亲人和朋友的微笑与称赞,这就表明成功的结果是被肯定的,而失败的结果往往是被否定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对一些学生从不打不及格分数,而是让他们重新做题目,让他们在进步后得到好成绩,从而发掘自己的无限潜能。这样,学生特别是自信心不够的学生能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4.调整合适的目标难度

阿特金森曾发现,如果个体寻求成功的动机相对于回避失败的动机更强,他们对成功将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认为遭遇失败的风险较小;反之,当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寻求成功的动机时,个体对失败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认为遭遇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但是无论是寻求成功动机强还是回避失败动机强,当个体处于强制性选择的情景时,他们都会在中等难度任务上表现出强烈的成就需要,也说明目标难度保持在中等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因此,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中等程度水平的目标。

5.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对求知欲强的个体来说,当他们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知识经验、已知的信息和未知的信息之间差距过大或未知的东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时,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调,从而萌发迅速行动、采取某种适当的方法,重新获得平衡的愿望;相反,个体若没有旺盛的求知欲,就会意识不到自己知识结构的缺乏和水平的不足,从而谈不上创新。好奇心强的个体对不了解的事物易产生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教师应在各种活动中向学生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并教会学生不断向自己提问。总之,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人们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力作用,是个体取得成功的动力。

6.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让他们把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产生的疑问及激发的创新意识具体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不断寻求新的征服目标,不断追求人生的境界和高度,以培养他们的冒险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创设不确定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