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9 16:19:51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第1篇

关键词:现代主义;景观;起源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1-02-0078-03

Analysis of Western Landscape Design of Modernism Origin

NIU Jin(Academy of fine Arts for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Landscape design of Modernism originated from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affected people’s body and spirit a lot. Landscape design of Modernism, as a media balan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with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passing through a long time and influenced by every aspect, is a modern social culture product rooted on early landscape design foundation. To know the formation of western landscape design of modernism is beneficial for the trace to the source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which is obviously, regarded to have academic value.

Key words :modernism; landscape; origin

Internet :.cn

一、景观的历史

景观是在人类活动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与周围其它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人们的行为或态度不同,景观需要人们在不同的自然和文化历史背景下解读。对个人而言,景观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遥不可及的,又或是熟悉的、舒适的,也可能是没有意思价值的。景观往往跟随时间的演变而变化,通过物质方式或精神方式与我们相互影响,景观是构成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背景之一。

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景观”得以成为专业术语被世人所熟知,此时的欧洲园林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凭借工商业首先成为富商的一批人,十分支持文化和哲学方面出现的新思潮,不被传统所束缚,艺术被很好的保护起来。因此,一大批园林爱好者出现,他们热爱自然,追求田园风光,使大规模的庄园园林在意大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7世纪法国出现了一位名叫勒.诺特尔杰出的造园师,他开创了勒.诺特尔式独特的造园风格,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与意大利台地式园林不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用轴线表达出对称美与秩序美。在英国,17世纪开始,绘画和文学艺术作品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大量的艺术作品涌现出来,受艺术的影响,英国出现了自然式的风景园林。英国风景园林抛弃了意大利、法国古典园林中的规则化、人工化的秩序,倡导还原自然原本的样貌,辽阔的草地、茂密的树林等,是英国风景园林的目的。

二、艺术运动的推动

(一)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生产方式在英国得以实现。英国为了展示甚至是炫耀工业革命的成果――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展会上展出的工业品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反,约瑟夫.佩斯顿用玻璃板和铁架设计的“水晶宫”,以其新颖的建筑形式,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种大规模工业化、机械化的生产并没有给设计带来好的影响,反而导致大量的粗制滥造的工艺品在社会中广为流传。一些在思想上较为超前的艺术家们开始思考,工业革命的大生产化与艺术所追求的高品质之间的矛盾,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是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直接诱因。以“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们,开始提倡手工艺的重要性,以简洁的装饰效果,良好的实用功能为设计目的,反对机械化生产,反对华而不实的设计,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

艺术评论家罗斯金认为,过多的使用机械化的产物会让人变得的冷漠,他提出了关于设计美学方面的思想,这也为工艺美术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威廉.莫里斯受到了罗斯金设计美学的思想,在庭院设计方面,莫里斯认为要从整体出发,以单纯的庭院形式展示自然中的元素。这一时期出现了威廉.罗宾逊、格特鲁德.杰基尔、路特恩斯等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所争论的中心,还是围绕在规则式与自然式的问题上。

(二)新艺术运动的影响

1895年到1910年,一场新的艺术革命――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大陆兴起。强调利用自然元素的纹样取代传统规则化的图案,倡导简洁、流畅的造型,将有机的象征与动感的形式相结合,以体现在造型和装饰在工艺思想上的创新性。

在19世纪时期的景观设计领域中,设计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颠覆。设计形式上一方面继承传统园林,另一方面规则的几何形式逐渐被景观设计师们所应用,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创造出新的设计风格,一直徘徊在自然式与规则式之间。新艺术运动的兴起,让景观设计师们认识到了创新的必要性,于是开始尝试探索新的设计模式。

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大多是在其萌芽阶段的艺术实践活动,对自然曲线和几何形直线的运用,是新艺术运动时期的景观设计特征。景观设计师们从自然中归纳出流畅的线条,并将这些线条通过变形、延伸、扭曲等形式赋予线条节奏感。借助直线、方格的抽象化与简洁化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有韵律的、理性的和谐风格。安东尼.高迪在巴萨罗那北部设计的古尔公园,是新艺术运动影响下的景观设计代表作品。整个公园高迪通过大胆的想象力,用流动的、有韵律的线条,与鲜艳的色彩相结合;用马赛克作为装饰材料;用摩尔式与哥特式文化创造意境,将公园打造成与自然既能相互融合,又能有着丰富变化的空间环境。

新艺术运动中的景观设计,不管是哪种风格,都对后来的景观设计产生了影响。新艺术运动努力脱离古典主义的束缚,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新艺术运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但对西方现代主义景观的发展起到了鼓励与推动的作用。

三、城市公园的兴起

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关于19世纪的欧洲城市问题有着这样的描述:“一个街区挨着一个街区,排列得一模一样,单调而沉闷;胡同里阴沉沉的,到处是垃圾;没有供孩子游戏的场地和公园;当地居住区也没有各自特色和内聚力。窗户通常是很窄的,光照明显不足……比这更严重的是城市的卫生状况极为糟糕,缺乏阳光,缺乏清洁的水,缺乏没有污染的空气,缺乏多样的事物。”①19世纪下半叶,大量的移民导致美国人口剧增,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奥姆斯特德,作为城市公园设计的先行者,设计了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中央公园作为城市的一个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交流场所。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他强调首先要保护自然风景,拒绝呆板的设计;其次,应在公园的重要位置设置开阔的草坪;第三,还应该在面积较大的公园中,设置合理的回游路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纽约,能有如此大面积的一块用地作为城市的“绿肺”,无疑是让人惊喜的。中央公园建造的初衷就是想为公众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呼吸新鲜空气,让人身心放松的室外娱乐交流场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中央公园建成后的15年中,附近的地价涨了9倍之高,反而成为富人们的居住地,这应该是奥姆斯特德没有想到的。城市公园的兴起为城市的建设,人类的身心健康、人与自然间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直到现在,城市公园在每个地区对人的生活产生着影响,并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四、战后艺术的复苏

(一)社会文化艺术背景

到20世纪60年代为止,这一时期西方国家一直处于战后恢复的阶段。一些战前未能得到发展的艺术如遇春风,现代主义设计就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油然而生。1917年,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在荷兰组成了风格派。风格派运用抽象的概念,以及几何形体与色彩之间的组合,形成了一种理智化的创作特征。同时在俄国,结构主义也初现端倪。结构主义艺术家们将金属、玻璃等现代材料,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创作出了大批立体构成式的雕塑。结构主义艺术作品展示了材料的丰富性,这让现代主义景观在材料的运用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1919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创立了包豪斯学院,它的创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结构与观念。包豪斯学院提出的一些设计观念,对整个设计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设计应以人为本;技术与艺术应和谐统一;工艺应与机器生产结合;反对因循守旧,倡导自由创作等。

(二)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

尽管没过多久,包豪斯学院就被德国纳粹政府强行关闭,但其理论和思想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德国展览馆,将建筑与景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建筑设计师对空间的感受是十分敏感的,建筑上的空间概念,延续到了现代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性,为现代景观设计在空间的处理上提供了借鉴。其次,建筑的形式在景观的布局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建筑与景观是构成环境的主体,任何时候二者都是不可分割的。西方的传统建筑师对称化的、规则化的,因此西方的古典园林也随着建筑的形式,以严谨的秩序和对称的几何形式为特点。《造园史纲》一书中写道:“园林与建筑在艺术创作上是息息相关的,园林风格不能落后于建筑形式,否则环境难以协调。”②可见,景观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是跟随着建筑形式的发展而演变。

五、古典的变革

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古埃瑞克安以一种现代几何构图形式,并结合新技术,设计了“光与水的花园”,颠覆了以往的造园传统,受到了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此后,法国的景观设计逐渐产生变革,一些古典形式和要素被景观设计师赋予了现代形式的符号。从原来的严谨、刻板,转变成了重视现代感构图的新形式,景观不在没有表情,而是慢慢有了表情,有了动态,甚至让人觉得景观是可爱的。

现代主义景观创新变革的困难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景观的设计材料是土地、植物、水体等,这些是无法进行变革的,但景观设计师们还是在传统规则中,找到了对称、轴线、装饰物等元素的变革方向。在古典园林中,轴线往往是控制空间的主宰,但现代主义景观追求的是一种非对称性、流动性的状态。所以,在现代主义景观中轴线慢慢被弱化,甚至是瓦解。不同时期,人的意识形态是不一样的,现代主义景观中,空间是自由的、流动的、没有边界的,而在古典主义园林中,空间往往是被界定的。路易斯?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主张,现代主义景观脱离了古典主义和自然风景园,将景观的职责转变为解决现代生活中的问题为出发点。现代主义景观强调的是景观在社会中的功能主义,剔除了古典规则式园林中的理想主义与感性主义。

总结

现代主义是一种思潮,是一场文化运动,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景观在一系列因素广泛的影响下,其变革速度大大加快,景观的变化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过程。现代主义景观的产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首先,现代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各种艺术运动的兴起,这无疑是现代主义景观产生所具备的首要条件。其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矛盾,让人开始反思。第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促使景观必须摆脱古典主义束缚,从传统中走出来。总的来说,现代主义艺术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直接为现代主义景观提供了必要的产生营养,让现代主义景观以一种自由的、发自内心的创造形式被大众认可。对现代主义景观起源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代主义景观,也为今后的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借鉴。

注释:

①董翠.景观设计原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②沈守云.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 董翠.景观设计原理 [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 沈守云.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第2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防护绿地;城市公园;生态设计;骨干植物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原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随着城市扩张,其周边用地性质会发生改变,其绿地的防护功能会相应转变为其他绿地功能,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等[1]。其中最主要的是改建为公园绿地,从而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公园面积等指标,使城市绿地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居民[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一般为单一树种林,如杨树、柳树、槐树等,在公园改建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低成本、快速成型、如何利用现状、整体建设的可实施性等特殊问题。在公园设计的行业规范中,城市公园中,建筑占地不超过5%,道路广场不超过10%,绿地不小于65%等。在防护林中,因其特殊性,大多数是临主干道、河流、铁路等区域。因此,改建的费用主要是地形和植物,地形和植物的设计在防护林改建中占主要的地位。

1城市防护绿地改造的作用与意义

1.1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效率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原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会随着城市扩张而改建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因此,新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会在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下进行更合理的布置、构筑,从而使其更有效、更合理地服务于城市居民。

1.2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由于城市防护绿地改为公园绿地等,这样增加了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扩大了公园服务半径范围,提升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3美化城市景观

改建中增加树木的种类和品种,有各种观赏树木和花草的组合,形成美丽的景观,在美化城市景观上作用显著。

1.4提升周边价值

在当今城市土地资源愈加稀缺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价值无疑更加宝贵。一定面积的公园绿地可以改善居住和投资环境,使公园周边的不动产升值。

2城市防护绿地改造的设计原则

根据城市园林设计理论,城市防护绿地改造为公园绿地的设计,必须从公园的综合功能要求、环境质量要求和游人活动休憩要求出发,既要保证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又要达到人工艺术美与天然美的和谐统一[3]。其设计原则主要为:

2.1低碳经济和节能可持续的思路

在低碳经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可持续和低成本的园林是未来的趋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绿地更应采用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符合时展的要求。

2.2符合生态园林的思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日益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生存环境危机,客观上要求公园设计必须符合生态园林的思路。

2.3满足人们休憩游乐的需要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满足市民休憩游乐的需要。

2.4符合园林美学原理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同园林美学相一致,园林美主要包括单体美和群体美2个方面。

3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3.1公园入口景观设计

公园的入口包括主要入口和次要入口,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南邻顺义减河,北邻顺义新城政府行政中心,东临潮白河森林公园,西临过境铁路。在设计中,入口采用与周边环境无缝对接的方式,采用主入口和多次入口组合的方式来满足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主入口分布在人流量大的顺安路两侧和区政府行政中心南侧;其他的为次入口,与周边的道路和场地无缝对接。主入口景观设计采用大地艺术、景观雕塑、花镜和轴线等设计方式和手法,彰显顺义蓬勃向上、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风貌;次入口主要起辅助作用,便于附近居民和小批量游人入园,这类入口的景观营造以高大的乔木为主,配以美丽的观花、观叶灌木和花卉,营造出一个郁密、优雅的小环境,给游人清新、幽静之感[4]。

3.2园路景观设计

园路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引导游人和连接各区等方面的功能。按其作用及性质的不同,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散步小道3种类型:

主要道路是公园道路系统的主干,依地形和地势的不同而做不同形式的布置。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以活力环道为主园路,园路宽4m,兼消防通道。

次要道路是主路的一级分支,联接主路,是各分区内的主要道路,一般宽2~3m。次要道路的布置既要利于便捷地联系各分区,沿路又要有一定的景色供观赏。

散步小道是

最能细腻体现公园风景变化的园路,分布于全园各处,一般宽1.5m左右。散步小道或沿湖布置,或蜿蜒入密林,或穿过开阔草坪。

3.3生态与节能设计

地形设计是公园设计的基底,合理的地形是形成公园内部空间结构、经济合理、美学提升、生态性的重要基础。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在分析原地形排水、积水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设计地形,使其场地内达到无积水、土方平衡、土方量最低等,从而实现低成本建设和运营,体现生态、节能的设计理念。

3.4骨干植物设计

城市公园设计中,骨干植物是园林树木的乔木部分,是公园的核心和空间骨架,是景观生态栖息地。如杭州花港观鱼设计中,大草坪中的雪松及周边乔木是公园的骨干植物,是组成场地空间的主要构成元素。

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因此,要搞好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必须合理地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这是建设好园林绿地的关键。

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在骨干植物空间处理设计上,采用正负形空间处理手法,公园西侧是由现有防护林改建而成的,因此将在现有密闭的林下空间改造成开放、半开放的多功能空间体系;而公园东侧由骨干植物围合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如大草坪、观赏植物专类园、运动场地、休闲广场等空间。各类空间主要有骨干植物围合和分割,这样方便分期建设,公园前期完成对骨干植物的施工,其整体性的效果就可以显现;后期分区进行各项功能性空间建设,其主体结构由骨干树种定型,从而解决了公园效果快速成型、整体建设的可实施性等问题。

4参考文献

[1] 朱祥明,孙琴.英国郊野公园的特点和设计要则[j].中国园林,2009(6):1-5.

[2] 阳慧.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以杭州市钱江新城市民公园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09(6):70-73,75.

[3] 姜来成.论防护绿地的规划建设[j].防护林科技,2002(1):33-34.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第3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防护绿地;城市公园;生态设计;骨干植物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原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随着城市扩张,其周边用地性质会发生改变,其绿地的防护功能会相应转变为其他绿地功能,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等[1]。其中最主要的是改建为公园绿地,从而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公园面积等指标,使城市绿地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居民[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一般为单一树种林,如杨树、柳树、槐树等,在公园改建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低成本、快速成型、如何利用现状、整体建设的可实施性等特殊问题。在公园设计的行业规范中,城市公园中,建筑占地不超过5%,道路广场不超过10%,绿地不小于65%等。在防护林中,因其特殊性,大多数是临主干道、河流、铁路等区域。因此,改建的费用主要是地形和植物,地形和植物的设计在防护林改建中占主要的地位。

1城市防护绿地改造的作用与意义

1.1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效率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原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会随着城市扩张而改建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因此,新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会在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下进行更合理的布置、构筑,从而使其更有效、更合理地服务于城市居民。

1.2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由于城市防护绿地改为公园绿地等,这样增加了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扩大了公园服务半径范围,提升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3美化城市景观

改建中增加树木的种类和品种,有各种观赏树木和花草的组合,形成美丽的景观,在美化城市景观上作用显著。

1.4提升周边价值

在当今城市土地资源愈加稀缺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价值无疑更加宝贵。一定面积的公园绿地可以改善居住和投资环境,使公园周边的不动产升值。

2城市防护绿地改造的设计原则

根据城市园林设计理论,城市防护绿地改造为公园绿地的设计,必须从公园的综合功能要求、环境质量要求和游人活动休憩要求出发,既要保证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又要达到人工艺术美与天然美的和谐统一[3]。其设计原则主要为:

2.1低碳经济和节能可持续的思路

在低碳经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可持续和低成本的园林是未来的趋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绿地更应采用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符合时展的要求。

2.2符合生态园林的思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日益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生存环境危机,客观上要求公园设计必须符合生态园林的思路。

2.3满足人们休憩游乐的需要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满足市民休憩游乐的需要。

2.4符合园林美学原理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同园林美学相一致,园林美主要包括单体美和群体美2个方面。

3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3.1公园入口景观设计

公园的入口包括主要入口和次要入口,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南邻顺义减河,北邻顺义新城政府行政中心,东临潮白河森林公园,西临过境铁路。在设计中,入口采用与周边环境无缝对接的方式,采用主入口和多次入口组合的方式来满足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主入口分布在人流量大的顺安路两侧和区政府行政中心南侧;其他的为次入口,与周边的道路和场地无缝对接。主入口景观设计采用大地艺术、景观雕塑、花镜和轴线等设计方式和手法,彰显顺义蓬勃向上、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风貌;次入口主要起辅助作用,便于附近居民和小批量游人入园,这类入口的景观营造以高大的乔木为主,配以美丽的观花、观叶灌木和花卉,营造出一个郁密、优雅的小环境,给游人清新、幽静之感[4]。

3.2园路景观设计

园路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引导游人和连接各区等方面的功能。按其作用及性质的不同,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散步小道3种类型:

主要道路是公园道路系统的主干,依地形和地势的不同而做不同形式的布置。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以活力环道为主园路,园路宽4m,兼消防通道。

次要道路是主路的一级分支,联接主路,是各分区内的主要道路,一般宽2~3m。次要道路的布置既要利于便捷地联系各分区,沿路又要有一定的景色供观赏。

散步小道是最

[1] [2] 

能细腻体现公园风景变化的园路,分布于全园各处,一般宽.m左右。散步小道或沿湖布置,或蜿蜒入密林,或穿过开阔草坪。

.生态与节能设计

地形设计是公园设计的基底,合理的地形是形成公园内部空间结构、经济合理、美学提升、生态性的重要基础。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在分析原地形排水、积水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设计地形,使其场地内达到无积水、土方平衡、土方量最低等,从而实现低成本建设和运营,体现生态、节能的设计理念。

.骨干植物设计

城市公园设计中,骨干植物是园林树木的乔木部分,是公园的核心和空间骨架,是景观生态栖息地。如杭州花港观鱼设计中,大草坪中的雪松及周边乔木是公园的骨干植物,是组成场地空间的主要构成元素。

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因此,要搞好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必须合理地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这是建设好园林绿地的关键。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第4篇

现代都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大量的旧工业设施被淘汰掉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对旧产业设施和生态性景观改造进行研究.对成功的事例进行分析,并得到结果。先对相关文献进行考察研究.通过文献理论等考察旧工业设施的定义和发展,通过生态设计对产业设施的再利用和再开发理论进行后工业景观的生态性改造研究,对具有代表性的旧产业设施的再利用事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

后工业景观 生态设计 再生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065-03

1 后工业景观

“后工业景观”源自英文直译“post-industriallandscape”。也有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基本含义是指在先前作为工业生产用途而后废置的场地上重建的景观。

贺旺在《后工业景观浅析》中,对“后工业景观”做出以下定义:后工业景观是指在工业遗存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业元素的改造、重组与再生,使之具有全新功能和涵义的景观。

2 研究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规模扩大的同喊产生了大量的旧产业设施和工业设备。这种情况不仅产生浪费,而且污染环境.特别是城市中心位置的废弃场所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废旧工业设施和场所的再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生态、艺术、科学的手段改造旧工业设施,使其变为有活力的文化及休闲娱乐场所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所以通过生态理念和方法讨论陈旧老化的产业设施如何再利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对比较成功的后工业景观生态性再改造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今后改造过程中的设计方法和方向,寻求城市旧工业设施的合理的修复手段与再生方法,研究分析出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对事例中旧产业设施的再生类型、再利用效果及设计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在工业设施的再利用设计过程中对生态恢复、节约能源利用和雨水收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考虑。但是因为技术、环境及现场状况等有差异,所以每一个设计项目都要具体分析,这一部分也是今后重新改造陈旧产业设施的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部分。

3 后工业景观的改造方式和生态设计方法

后工业景观的、设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己经具有自身的原则方法和生态性的尺度。它强调工业设施的历史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社会公平、尊重生命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场所精神、人的内心的喻悦。

1)后工业景观的改造方式

后工业景观的改造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

1保留与恢复原有形态和用途:保护历史,完全再现场地原有形态和特征。

2形成全新的规划和用途:虽然再利用旧工业设施在设计中,但是形成了全新的设计,工业设施也被改造用于新的用途,没有完全体现原有场地的历史。

3保留与恢复+新的设计和用途:一部分保留的工业设施被用于设计中,虽然形成全新的用途,但是设计师尽可能地保留工业设施的原有样貌和形态,重新挖掘工业设施的潜在价值,使场地具有文化意义。

2)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

对于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

(1)最小的干预场地,尽量尊重场地上的景观特征,规划设计不对场地作大的改动,保留场地中重要的文化特征,工业残骸、铁轨,这些都记录着工业设施的历史,承载着工业的发展演变,应给与尊重。

(2)恢复场地的自然生态过程,建立综合的“栖息环境”,使得老旧工业设施场地能够逐渐走向自然发展、生态自我恢复的过程。

(3)野生植被的保护,保护场地中自然生长的野生植被,建立栖息环境以获得场地的自我恢复能力。

(4)场地中能量、废弃物的自我维持和再利用,设计中注重水的再利用和自我循环。

4 后工业景观案例的生态性再生研究

本文选取了五个优秀案例,不仅对其的地域性,文化性,经济性,象征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更着重分析了案例的生态性再生方法及设计特性。

1)美国波特兰Tanner Fountain Park

波特兰珍珠区原为铁路站和工业区,如今已经成为了商业和居住区域。设计师于2010年在市区繁华地带大约60mx60m的地方,重新塑造了一个城市公园。

在再利用方面,设计师将旧材料回收用于艺术墙的制作,通过手绘,将这里曾经生存的生物图案绘制于热熔玻璃上,并镶嵌在“艺术墙”内,形成全新的设计,波浪形的艺术墙外观设计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设计师将场地进行全新的规划和设计,但保留了原有的铁轨,唤起人们对于铁路的记忆。场地中喷泉和水景的用水为从街区收集的雨水,进行了系统的生态恢复,公园成为了野生鸟类栖息地。在公园内的甲板舞台上可以进行各种文艺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玩耍,使人们可以享受大自然的同时,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既满足了现代人的休闲娱乐需求,又恢复场地的生态系统,使场地恢复到成为工业场地之前的样貌。

2)纽约High Line高线公园二期

纽约高线公园是由一条废弃高架铁路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将high line进行改造,使场地具有眺望,休闲娱乐的功能,将各街区联系起来,为城市绿化树立了新的标杆。该项目通过再利用已有结构将“保护”和“创新”结合起来,打造了全新的、迷人的娱乐设施和公共走道。因为高线工程的核心是“保护”和“再利用”,二期工程将基础设施区域改造成草地,降低了热岛效应并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选择植物营造动态的野生景观,300种植物在当地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特色的本土景观。绿色屋顶及开放的拼接路面增强了持水性、排水性和通风效果,减少了灌溉需求。

设计中注重保留high line的原有设施,表达了对场地的尊重和历史的保护,大量的回收利用废弃木材、钢材和混凝土,将已存在元素作为重点,在旧作的基础上增添新内容。将原有设施和新建设施融合,设计中注重新,旧设施的设计风格统一。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旧有的景观重新设计,设计通过使用工业材料(如混凝土、钢、回收木材)反映了高线曾经的铁路线身份,把场地的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特征保留下来,让人们去体验。

作为复兴曼哈顿西部地区的重要一环,高线已经成为该区域的标志性特色,并成为刺激投资的有力催化剂。高线公园采用形象化的设计,创造了一种审视城市的新视角,是创新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的代表性设计,对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具有启示性意义。

3)西敏码头公园

公园位于废弃的工业用地上,该项目的进行使城市和河滨地区重焕生机。这个项目移走了近3600吨被污染的土壤,并且用防洪堤来取代填湖措施,这些举措有利于恢复当地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公园为河畔浅滩创造了有利的生物多样性环境,如今这里已是大量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所。设计师将可持续性作为公园发展的一部分,这项设计不仅满足当地的生态环境需求,还对未来的环境条件负责。

公园方案中虽然将一些有特色的构造进行保留,但是设计师将场地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和设计,通过木质桥桩、沉重的木结构以及金属家具,将这里的河滨工业历史完整地展现了出来。设计中主要注重于实现公园的交流和娱乐功能,设计风格比较现代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这座城市公园非常易于管理,无论是人造还是自然材料均可以在其75年设计寿命结束后被回收。公园里有活动草坪、聚会区、游戏场和运动场。西敏码头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一处聚会、娱乐、享受自然、了解城市历史的重要场所,它同样也改善了这里的环境。

4)新西兰Jellicoe港口

在公园建成之前,码头有一个水泥仓库,公园就是位于之前水泥仓库的位置,而原有仓库的大筒仓被保留了下来。建筑师预计将这片被遗弃的工业和海洋区域变成一个层次分明的多用途管理区。保留港口原有的仓库,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原有场地功能的记忆,使公园更具有文化和象征意义。

设计师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公共空间,以行人为中心,利用本土特色提升公园价值,将公园根据现代人的需求进行划分,更具有功能性,利用新旧设施的对比反差体现设计感,使场地更具有特色。

公园的码头上布满铜绿和锈迹,并留有铁轨和绳索,利用随意栽种的茂盛的植物形成轴线,宽阔的中央草坪用来举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和各种比赛项目,而楼梯由可回收利用的混凝土部件构成。这种规划既保留原有特色,又注意到了生态的保护。现在这个筒仓有许多用途:休憩活动、活动空间、青年人专区、工业区域以及闲置区域。这片区域的再生设计保留了原有的记忆,形成一种新的公共体验,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独特的公共景观。

5)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码头

澳大利亚ASPECT工作室在阿德莱德港口周边设计了一个极富活力和吸引力的公共区域,其背景为阿德莱德港口最有标志性的工业建筑遗产之一,设计中保留港口作为重要出口中心的功能性。铁路线保留原有状态,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但是在设计中没有特别强调历史感,而是进行了新的规划,更多考虑了功能性,使场地成为活动和商业的多功能区。

铁路线两侧是升起的船形绿化平台,成为这个被大幅改造和污染的区域内的新公园空间,区域内划分了开阔草坪区、野餐和烧烤区以及用于活动和商业的多功能区。该项目旨在吸引市民,并营造舒适愉快的环境,所以设计师为市民提供了多样的游玩设施,这也同样成为了景观特色。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城市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研究,可以看出生态设计在后工业景观再利用中的作用。在分析五个优秀生态设计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有着共同的设计理念:尽量保留,利用原来的生态基础和景观要素,这体现了生态设计的原则和对设计场地历史的尊重。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第5篇

新世纪到底来了,世纪之交,百年替换乃至千年替换其实都在一瞬间,在这一瞬之后,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专业也走过了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在逝去的百余年里,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的产生与发展引导了现代景观建筑学的走向,并且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探索。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其的回顾和思考,能有所启示和借鉴。

二 拓展

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变革巨大而深远,到了19世纪,被称为“美国景观建筑学之父“的奥姆斯持德(F. L. Olmsted)和英国建筑师沃克斯(Vaux)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1858年)的建造,标志着普通人生活景观的到来(图1)。以此为起点,景观建筑学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随着美国社会的现代和民主进程,逐渐从传统的极少选择范围的专业变成为几乎涉及人类生活世界所有尺度的学科;在短短扎一个多世纪中,人类的景观体验在几个维度上大大拓展了。

1 专业实践领域的拓展

以一系列作为和理想象征的城市公园(1865年费城的费蒙公园、1870年旧金山的金山公园、1871年芝加哥的城南公园等)而开始的现代景观建筑实践,在奥姆斯特德等先驱的倡导下,坚持从城市和国土的整体角度出发,使现代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实践范畴一开始便定位;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景观道路系统、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管理的广阔领域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扩大,景观建筑学的实践领域进一步扩展到整个人居环境中。现代视野中景观建筑学逐渐明确的是实践范畴的全然改变,当然传统的小尺度的私人花园和园林设计仍然继续,而诸如大地生态规划、区域景观保护与规划、国土景观资源的调查评价与保护管理这些专业实践使景观建筑学在更为广泛的层面和更为公共的尺度上操作。时至今日,作为人类社会遥渐远离自然的环境回答,景观建筑学绝不再是建筑庭院的放大版本,而是一个实践主题几乎涵盖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万方面面的实践学科,其理论方法与社会责任也随之拓展和改变了。

2 服务对象和专业实践者的拓展

美国现代景观建筑从中央公园起,就已不再是少数人所赏玩的奢侈品,而是普通公众身心再生的空间。景观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满足普通人的渴求,应当说这是现代社会与民主的给予。现代景观建筑的社会化使得现代景观建筑学有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根基,有了持续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而随着人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也受到威胁。在当代社会给予环境问题以突出地位的视点下,现代景观建筑学不再局限于某一群人为服务对象,而是将人类视作一个与其他物种相依存的、本身有着多种文化存在的自然系统中的一分子,现代景观建筑学的视野拓展到了整个人类文化圈与自然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与持续发展上。

专业实践领域的宽泛使景观建筑师所需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呈现全面与综合的特点。今天,许多景观建筑师都会因为景观建筑实践所需的广泛知识而感到有些困窘。与之相应的是,有着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参与到景观建筑实践中来,这其中既有传统的园艺师,也有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植物学者、地理学者、环境艺术家乃至画家和雕塑家。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学识与专业优势使得现代景观建筑呈现出丰富的多元景象,多种专业的探索使现代景观建筑学在科学与艺术两个方面不断深入,拓展了景观建筑设计的经验与方法。

3 设计元素和设计手法的拓展

作为一个被应用于多种用途的实践专业,现代景观设计调色板上的素材也扩展到了传统园林设计无法想像的境地。植物不再是景观设计中占统治地位的主导元素,而只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景观材料,土地、岩石、水、混凝土、砖、木头、瓦、钢、塑料和玻璃等许许多多自然和人工素材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得以运用,甚至当地五金商店中的镀金青蛙也作为构成元素出现在现代景观作品中。在小尺度的先锋派城市园林设计中,几乎没有自然材料的景观空间极大地挑战了传统景观定义的局限(图2)。

与景观设计材料的丰富相辉映的是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多样,从大尺度景观规划设计中的SAD(调查-分析-设计)、高速公路规划和自然保护规划项目中的“千层饼“模式和“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到现代园林庭院中的极简主义设计,众多理性的、功能主义的、生态主义的和环境艺术的设计手法超越了传统的规则式与自然式设计手法的论争,适应了多种范畴和尺度的景观设计实践,满足了不同的设计需求,创造了各异的景观形象。

二 流变

正如景观是一个活生生的、生长变化的有机体一样,现代景观建筑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同样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反映着特定时刻的社会现实。

1 自然主义的开端与风格的摇摆

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The Late Victorian Eclectic Landscape)、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2 现代主义

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罗斯(James Rose)所说的:“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区域的使用机会。“他最为关心的是空间的利用而不是规划中的图案或所谓的风景秩序。而加州学派的领导人物丘奇(Thomas Church)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构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设计语言以及有设计本身、场地和雇主要求之间的精妙平衡。另一位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埃克博(Garrett Eckbo)则更为强调景观设计中的社会尺度,强调景观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看来“如果设计只考虑美观,就是缺乏内在的社会合理性的奢侈品“。而作品最具几何秩序感的克雷(Dan Kiley)同样认为设计是生活本身的映射,对功能的追求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图3)。最能象征这一时期景观设计理念和环境关怀的景观建筑师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他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学进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的社会作用、对适应自然系统的强调,以及功能和过程对形式产生的重要性等等。他的一系列以自然作为戏剧化景观场所规划灵感来源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不仅是优美的城市风景而且更是人们游憩的场所,从而成为城市中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图4)。20世纪60年代起,社会民主所带来的公众参与决策制度促进了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景观建筑设计也同样如此,而哈普林正是这一变革的直接拥护者和倡导者,正是哈普林使他的公司的设计程序适应了新的社会现实,通过讨论会和信息反馈等方式实现的公众参与设计使社会意愿得以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现代主义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社会因素和功能的进一步强调,走上了与社会现实相同步的道路。

3 生态伦理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Lan McHarg)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麦克哈格称之为“千层饼模式“。其理论与方法赋予了景观建筑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性质,景观规划成为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麦克哈格的研究范畴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上,但对于任何尺度的景观建筑实践而言,这都意味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观除了是一个美学系统以外还是一个生态系统,与那些只是艺术化的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设计方法相比,更为周详的设计思想是环境伦理的观念。虽然在多元化的景观建筑实践探索中,其自然决定论的观念只是一种假设而己,但是当环境处于脆弱的临界状态的时候,麦克哈格及宾州学派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作为景观建筑学意识形态基础的职业工作准绳的新生,其广阔的信息为景观设计者思维的潜在结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师而言,生态伦理的观念告诉他们,除了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之外,所有的人都天生地与地球的生态系统紧紧相联着。

4 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艺术探索

当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转向理性的生态方法的同时,小尺度的景观建筑设计受到60年代以来的环境艺术的影晌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新一代景观建筑师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综合了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创造了独特的极简主义景观。在其充满神秘感的景观设计作品中,沃克运用简单的形体、重复、几何化的结构将自然材料以一种脱离这些材料原初的自然结构的万式集合在一起,带来了一种新结构中产生新意味的视觉综合体验。大自然谜一般的特征,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被一种有着神秘氛围的艺术景象隐喻了出来,景观建筑在功能和美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意味深长的艺术气质(图5)。而施瓦茨(Martha Schwartz)景观设计作品则否定其材料的真实性,以戏谑代替了严肃.复杂代替了简单,现代主义景观中的呆板与理性被设计者抛却了(图6)。设计者以艺术的构思与形式表达了对景观新的理解:景观是一个人造或人工修饰的空间的集合,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是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品。后现代主义者以近乎怪诞的新颖材料和交错混杂的构成体系反映了后现代美国社会复杂和矛盾的社会现实,以多样的形象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源,表达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给予弱势群体言说权力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想。在表现风格上,这些活跃的实验与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景观建筑有着相似之处,同样为视觉艺术所启发,同样强调几何圆形的运用而不是所谓的自然主义风格。但在这里,个人的想像力综合了现代主义完善的功能关怀,艺术的思索将现代景观中的社会要素视为创作的机会而不是制约,艺术在创造独特的景观环境上的作用重新确立和深化了,但此时的艺术是设计的激励,而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图7)。

四 结语

经过一个世纪在艺术和科学两个方面的延伸与发展,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以其具有自身特征的社会性和生态性的尺度与传统园林划出了分水岭,在不断的拓展与变化中已经成为个多元多价值观的实践专业。然而,作为人类感知自然的媒介,景观建筑学的三个潜在关怀--美学、环境和社会,在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相反,强调景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景观中社会公平的体现,强调景观中对人的精神愉悦的诉求越来越清晰地成为构成其价值体系的基石。从小尺度的庭院和街区花园到巨大尺度的国家公园,其实践中所关怀的价值也许侧重不同,但每一个优秀的设计都是以上三个价值方面的平衡与综合,而不仅仅是图案化的形式或者功能的简单满足。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然而主管部门对综合的景观建筑学教育的漠视与杂乱而分立的景观建筑实践使我们在万花筒般的现实面前,无法确定我们是什么人或我们应该如何称呼我们自己,园林师、景观建筑师还是环境设计师?不断出现的浅薄形式化的、缺乏对人与环境真实关怀的武断的景观设计,深深反映出我国景观建筑学价值关怀的贫乏与苍白,在我们的景观建筑学依然充满困惑与混沌的时候,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创始人之一的奥姆斯特德及许多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先驱所坚持的主旨--创造可持续的、为人生活的和公正的景观,并给予这一清晰的理念以想像的形式,也许能给予我们许多激励与启示。这一主旨是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一个世纪的追求,也许会同样伴随着我们走入现代景观建筑学的下一个世纪。

注释

1900年Olmsted之子F.L.Olmsted.Jr.和A.A.Sharvliff首次在哈佛开设景观建筑学专业标志着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开端。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中译名仍存争议,本文直译为准,在此,建筑学取广义建筑学的含义。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第6篇

关键词:城市纪念性公园;改造规划;探索

收稿日期:2012-01-11

作者简介:李 君(1972―),女,四川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44-03

1 引言

城市公园是一种绿色基础设施,为市民提供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 。城市纪念性公园属于中国现代公园的范畴,主要是以历史上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人文景观、文化古迹,以颂扬纪念杰出历史人物、革命活动发生地、革命伟人及有重大历史意义事件而建造的公园,供后人瞻仰、怀念、学习,以此寄托深厚的情感等,同时还可游览、休息和观赏。纪念性公园的类型主要分纪念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纪念革命伟人、纪念牺牲的革命烈士等而修建的几种类型,通常具有独特风格的历史建筑和人文景观,布局多采用规则式,例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鲁迅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

2 纪念性公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文明与文化重叠的今天,城市纪念性历史场所都面临保护、改建、扩建的问题,它们不光牵涉到技术和功能,还关系到价值取向和文化冲突。

城市纪念性公园的特殊性在于历史文化建筑多具有思想性、永久性和艺术性,需要保存延续和稳定,不适宜随意性地变更。但是纪念性建筑建筑会随年限延长而产生结构破损、功能衰退。环境劣化、设施老化、经济折旧以及不可避免的人为损坏、园林景观及设施设备长期得不到必要的维护等现象,必然导致公园整体面貌日益衰败破旧,园林景观效果退化,无法再满足现代城市公园的基本审美和精神需求。

2.1 公园整体布局规划有待调整

纪念性公园主要是以纪念性建筑为标志,纪念馆、纪念碑、纪念性雕塑等地理位置一般都是根据建园时的公园情况确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园的游客量增加,游览、休闲的需求增大等原因,公园的整个布局就显得局促,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对纪念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宝山临江公园、虹口公园、龙华公园等都存在这样情况。

2.2 景观设计模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传统的建筑布局、景观模式大同小异,没有新意是纪念性公园的一大通病。这类公园曾极大满足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面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审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园林艺术的追求不再停留在过去的标准上,陈旧的建筑格局、毫无生气的景观特征,已经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

2.3 看重经济利益,忽视公园环境面貌

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经营的大量侵入,破坏了公园的景观风貌。为了保证公园创收,提高公园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必须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需要,纪念性公园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商业性经营中。目前许多公园内盲目扩建儿童游乐场,商家进入公园黄金地段,绿地割舍为停车场、健身场地等;公园养护管理资金投入不能满足维护成本的急剧增加,随着绿地面积逐年减少,原来幽静的、风景优美的纪念性公园特色印象逐渐消失,人文景观风貌遭到严重破坏。纪念性公园为迎合城市社会发展建设已经产生了诸多质的变化,利益冲突日益明显。

2.4 园林景观有待改善

公园内园林景观风貌见证了公园的整个发展历史,然而植物材料的无度生长破坏了原有的景观尺度和设计构思。在自然生长、淘汰的过程中,原设计景观意向己无法完整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园整体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植物生态系统,但郁闭度达到一定程度,植物群落生长受到空间限制,对高大骨干乔灌木主动、有效的养护更加困难,久而久之出现密度过大、形态杂乱、长势衰弱等现象,园林景观效果日趋减弱,直接影响了城市绿地效益-生态效益无法充分发挥。

2.5 公园特色文化有效保护力度不够

纪念性公园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制约。纪念性公园历史文化得不到继承发展和有效保护,纪念性建筑长期失于维护和保养,设施陈旧老化;人们对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够,公园内的人文景观不同程度受到破坏,使得一些人文特色和纪念意义的典型特征在公园自身的更新与发展中逐渐丧失。由于长期忽视公园特色的培养、不重视自身文化内涵的发掘、对公园内的历史建筑物和大树缺乏精心保护等,造成原有历史风貌、特色景点渐渐淡化和消失。

3 城市纪念性公园改造的必要性

3.1 改造是城市纪念性公园自身发展的需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城市公园的建设以及审美标准和方式的变化,城市纪念性公园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面临着更新、改造和延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纪念性公园承受着更大的竞争压力。纪念性公园也应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游览等需求,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成为将来发展趋势。

3.2 改造是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

生态效益是园林绿地3大效益中最为首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城市纪念性公园是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但是景观配置不合理、管理维护不到位等原因使得公园整体生态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公园绿化改造中对植物群落配置、景观布局、生长环境、园林设施等等有效的人为干涉(规划、间伐、移植、养护等),改善整体游赏环境,提高公园绿地生态效益,进而推动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生态效益的发挥。

3.3 改造是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之一。它以点状的形式分布在城市范围内,其整体面貌和绿化水平将对城市面貌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存在问题的纪念性公园进行必要的改造,将改善城市公园的面貌,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同时提升城市档次和市民爱国思想,有力地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4 纪念性公园改造原则

纪念性公园的展更新必将紧随城市整体发展而进步。公园的发展应着眼于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代人心声,同时又必须保持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根基。城市纪念性公园的改造、更新改造要求而灵活地将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

4.1 可持续发展原则

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从而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实现持续共进、有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城市纪念性公园的更新改造更加容易操作和掌握,有利于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协调统一,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坚持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历史遗产原真性,保护公园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文物、遗址以及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文脉、传统格局;保护和延续公园的特色文化及相关的人文景观。

4.2 因园而宜、因地制宜原则

纪念性历史场所的改扩建既要满足功能需要,又不能削弱场所感与纪念性,这是比一般城市场所改扩建要求高的地方。设计者规划改造园中不同时期的各个要素,考虑功能需要,纪念性的延续,考虑当代人的审美取向与时代性,因此需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做到建筑和环境的有机结合。

4.3 以人为本的原则

纪念是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价值观,对城市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未来。以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社会伦理为前提的纪念更具有教育意义。城市纪念性公园改造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营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城市空间环境,提升改造的公众参与性,同时注重参观者的体验和感受。在公园改造中充分了解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行为习惯、尊重和满足公众意愿和要求的基础上,为游客创造一个环境舒适、文化气息浓厚、特色鲜明的游赏休憩场所。

4.4 挖掘与提升历史文化内涵的原则

坚持保持公园历史风貌的原则,做到尊重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完善公园内配套设施的基础上,挖掘纪念性公园独特的文化内涵,发掘和培养纪念性公园的文化意义、张扬蕴含的人文精神,提升公园文化价值,彰显时代特征是纪念性公园发展的重点,也是纪念性公园的发展方向。

5 纪念性公园改造的规划设计与管理

纪念性改造最主要的目标是建立公园纪念性表达的感知途径,强调对话沟通,渲染公园纪念性表达的情感氛围。因此应做到突出自然元素,实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共存,纪念性公园情感交流对话功能畅通,体现文化历史特色。

5.1 环境保护开发并举

纪念性公园改造应保护纪念性文物建筑、人文景观。保护自然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一方面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进行适度开发;另一方面用开发带动保护,为保护提供必要维护资金准备。纪念性公园也是一个优美、宜人的生态空间,所以在公园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园林小品、建筑布置时应尽量不要破坏原来较好的生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保护绿地、树木花草等园林景观同时,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避免使用有害建筑材料损害群众身心健康;对公园生态资源采取开发、保护并举的方式,合理渐进地实施改造方案。

5.2 注重文化内涵的规划设计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城市纪念性公园的改造对象是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建成环境。将使用性作为其具体的景观要素,在深刻理解场地的自然本性和环境特征之后进行下一步的具体改造工作。城市纪念性公园的改造过程,应该是公园文化特色发扬和延续的一个过程,纪念性景观必须在体环境的适宜性、协调性、对比性以及构筑物的感受与游客产生共鸣,挖掘文化内涵和底蕴,培养浓厚人文情感,人与景、景与物紧密自然地联系起来。开发利用公园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作为一种文化创作,从观念到细节,都必须考虑文化内涵、环境、人文因素以及时代特征,从而实现公园的文化价值。

5.3 前瞻规划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纪念性公园特定的围合空间里,改造前在充分调研公园现状条件和公园特色等各方面背景的基础上,抓住公园特有的空间形态结构、景观体系及其深厚的传统景观风貌,对园林、建筑的完善和更新方案合理规划,在材料色彩、质感以及比例尺度上下功夫,避免规模庞大、虚夸浮躁。同时急切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明确公益性质与企业利益的矛盾,提高人员管理水平和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纪念性公园的自身发展。

5.4 重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公园改造应重视基础服务配套设施(水、电、交通等)改造。只有好的基础设施保障,确保公园日常管理和使用功能正常运转,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更多游客和参观者的需要。在今后改造中不损害现有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建设,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因此在设计规划与实施阶段,就需要技术人员做大量的清查和摸底的工作,查清水、煤、电等基础设施管线的排设、使用情况等,根据实际功能需要设计完善施工方案,确保顺利完成实施计划。

5.5 加强公园改造的制度化管理

纪念性公园有着深远的文化底蕴,其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的法规、法律还不完善,有一些不法人员对原有的人文资源进行破坏和偷盗。为了避免在改造中对历史文物的丢失和损坏,应加快制度化管理的进程,以法来保护公园的人文景观不受破坏,避免公园改造的随意性,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指导和约束,杜绝铺张浪费、破坏原有历史文物等现象发生。

6 结语

城市纪念性公园的改造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复杂的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思考。纪念性公园改造的开发模式以及实施程度,应是渐进的和相对完整的过程。公园改造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要以保护性、可操作为前提,坚持人为本为宗旨,以小规模的有机改造和可持续发展开发为原则,反对大拆大建,铺张浪费。在实现传统园林有序转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公园功能,提升纪念性公园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满足人类深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进一步推动公园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雅林,董鸿扬.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都 铭,张 云.城市纪念性历史场所改扩建策略――以墨尔本战争纪念堂为例[J] 华中建筑,2008(26):43~47.

[3] 蒋凌燕.澳大利亚人性化服务理念对上海公园管理的启示[J].上海建设科技,2006(2):61~63.

[4] 北京园林局.北京优秀景观园林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 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79~83.

[6]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山版社,2004.

[7] 高祥生,丁金华,郁建忠.现代建筑环境小品设计精选[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8] 张红卫.王向荣.漫谈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0(6):38~42.

[9] 樊 涛,薄育新.纪念性园林的总体规划和树种选择――以南阳市卧龙岗规划设计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98~100.

[10] 刘玉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从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J].中国园林,2002(1):19~22.

Discussion of Urban Memorial Park Transformation

Li Jun

(Baoshan District Landscaping Administration of Shanghai City,Shanghai 200940,China)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第7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6-04

修回日期:2013-07-02

1学科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同时位于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1]。建筑、园林、城乡规划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三者需要互相依赖、融合、促进,立足各自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风景园林学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3]。21世纪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期,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3]。风景园林的外延包括景观建筑、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等。

2风景园林专业发展

风景园林学科名来源于西方学科名“Landscape Architecture”,由于早期翻译的差异和学科认识的局限,历史上曾被译为“景观建筑学”,偏向人工营建的景观。当时也有“风景园林”这一概念,偏向自然风景的内容。两者经常被比较区分,认为两者各有侧重,也有被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011年后颁布的一级学科目录中的“风景园林”学科名,与西方“L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对应,融合了以往的“景观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两个概念,属于旧词新涵义。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有一定的历史,以1951年原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设置的“造园组”为学科诞生的标志[4]。

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明确了方向,能被业内接受。“景观建筑学”在历史上曾呼声较大,但容易与建筑学专业混淆,其内容也被涵盖在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内,并被替代取消。“景观建筑学”或许改称为“景观营造学”比较合适, 这里的“建筑”不是建筑学中的一种类型建筑,如公共建筑、文化建筑等,而应该是“营建”“营造”的意思。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被设置在农学、林学、工学及艺术学等众多门类及学科中,没有统一的研究内容,侧重点甚至还会大相径庭,这也导致了国内对这个学科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继而影响与同列一级学科的“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互相渗透。

全国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或风景园林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是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另一类是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在人工环境的规划设计。

3学科关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以室外人居环境――开放空间( Open Space) 为中心, 跨越庭园、城市绿地和区域景观尺度的规划与设计,融合城市设计、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等。这是“城市绿地――城市开放空间――区域景观”空间层面的专业[6]。在某些空间尺度上,建筑属于风景园林中的一个元素。如何利用好建筑元素,控制好建筑元素的体量、形式及建筑围合的户外空间,是风景园林项目成败的一个关键点。

建筑学专业先于风景园林学,是一个成熟的系统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明确。与风景园林相对而言,建筑学研究的是室内人居环境。两者虽然有内外之分,但研究内容存在交集,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有交集。建筑内环境需考虑外环境的影响,与建筑相关的小环境应该由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

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教育还是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论为基础,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过分注重场地内部的关系与结构,忽视建筑本身应具备的社会、时代与地域属性,没有建立与实际场地以至更大范围地域相关联的设计思维[7]。建筑设计受诸多技术限制,包括规划条件、功能、结构、设计规范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设计时,往往花大部分精力来满足限制条件,而无力融入建筑设计的理念或情感元素,即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风景园林学科的景观设计受技术条件限制较少,重景观视线,强调场地情感、人的宜居感受,给设计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突破学生做建筑设计时的思维局限。故建筑设计融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不仅解决实实在在的项目设计问题,加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且能培养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

4社会需求与现状

从2001年开始的短短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从28.4%提升到37.37%,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从4.6 m2上升到9.71 m2 [8]。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生活环境的品质日益重视。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对场地的限定与要求,而规划对于场地的控制指标中往往包括25%~40%的绿地率,这就意味着一个建筑作品不仅仅需要处理建筑本身,它的周边环境特别是绿地也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这些任务通常落在与建筑师配合的风景园林师身上[5]。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景观及园林设计公司日益庞大,但目前该类公司的人员格局普遍存在缺陷,景观设计师不具有建筑设计的能力,或公司建筑设计力量较弱。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对外工程服务,造成一些项目不能独立完成。就广州几个主要的景观设计公司而言,如广州园林院(简称,下同)、广州普邦、广州怡境等,都存在这一问题,比如风景度假区规划项目,涉及到景观建筑就无法承担。这与公司的人员招聘有关,公司主要以景观设计师为主,而且所招的景观设计师很多是来自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农林院校出来的学生往往侧重植物和纯景观教育,建筑设计能力较弱。

须将景观与建筑一体考虑的项目比比皆是,如资源再利用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旧建筑区域的再利用开发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景观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垂直景观[9]。有些小型项目同为设计类的内容,但没条件细分工种,建筑和景观往往一体设计,由同一班设计师完成;大型项目,虽有条件分工设计,但由于建筑与景观关系紧密,设计师必须同时了解不同领域才能互相配合。

景观与建筑结合的社会要求促使景观设计公司和建筑设计公司进行人员调整,特别是景观设计公司。易道景观公司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公司原先定位为景观设计,后融建筑、规划于一体,设计师的配置也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项目要求。

风景园林学现与建筑学同为一级学科,虽然明确了风景园林的学科内容,但其概念依然可能令人误解,并与建筑学关系疏远。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构制跟院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密切,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不会做跟景观有关的建筑设计;而建筑学专业学生又不屑做景观设计,以为只是植物配置或者绿化小品的内容,且本科对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的教育也不充分,而且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景观设计公司。简单地说,学建筑的不重视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的不会建筑设计,导致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5教学策略

5.1两学科设置互补的课程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设置有园林建筑设计,但深度不够,特别是农林院校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而且建筑设计的内容可扩大范围,跟景观关系密切的建筑类型都可以纳入,如度假别墅、度假酒店、会所等。也可以强调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不光是建筑形体,还要考虑传统园林建筑构造,以应对实际工程。考虑到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内容较多,5年制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是主流,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改为5 年制比较合适[4]。

建筑学专业教育不能仅限于《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史》之类的理论课程,还要加入景观设计环节,如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每个类型建筑设计中也应融入景观设计。

5.2设置景观建筑二级专业

这里的景观建筑专业并非以往的“景观建筑学”,而是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一个分支及综合,研究的内容是与景观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及其相应的户外环境,这个环境不限于建筑庭院,可扩展到城市绿地。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曾经培养过建筑与景观的综合人才,并受到社会企业好评。在学院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有过4年制的景观与建筑设计方向。专业教育上,建筑设计教育2年,景观设计教育1年半,毕业设计半年,学制比较紧凑。学生兼具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能力,特别适合景观规划设计公司,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可惜在5年制建筑学专业申请下来后,这个方向被取消。

5.3通识教育

将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设置在同一学院,三位一体。头两年专业教育在同一平台上教学,第三年开展各专业的内容,这也有利于响应国家的“通才教育”。这种模式是解决这一社会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国内比较成熟的工科院校的建筑学院都这样设置,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由于历史原因,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或只有风景园林专业,如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这样会形成各学科较独立,交融性差。三位一体的模式,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专业互补的理念,同时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需平衡,不能一方主导,才能达到教学上的互补。

6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建设一日千里,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环境的危机、城乡矛盾的加剧等。3个学科涉及的领域与社会发展密切,如今在建设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1]。城乡规划和建筑学这2个学科的渗透关系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初,我们也要重视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的渗透关系。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2] 齐康.尊重学科,发展学科[J].中国园林,2011(5):13.

[3] 王绍增,王浩,叶强,等.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4] 林广思.1951-2006年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普查与分析[J].中国园林,2007(5) :7-13.

[5] 张汛翰.加强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1(8) :10-12.

[6] 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9):56-63.

[7] 林磊.如何在建筑学教育中植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异性教学[J].华中建筑,2009(11):173-176.

[8] 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J].中国园林,2010(7):1-5.

[9] 赵秀恒.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与实践[J].时代建筑,2002(1):18-21.

作者简介:

姜 磊(1980-),男,浙江人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第8篇

城市园林景观环境是可可都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它不同程度的折射着社会的各个侧面,或强烈或温和的充当着“晴雨表”的角色。较之传统的园林,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呈现的风格特征则更为丰富。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式园林、英国自然式园林、法国宫廷式园林等等,各自表现了较为强烈的个性化形式特征;在信息交流频繁、思想文化繁荣、艺术风格多元、更能要求复杂的今天,城市公园体现出的既有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又有外在的令人目不暇接的迥然的风格特征,显示出与其他门类设计风格变化的一致性。

1 形式的多样化

1.1 设计要素的涌现

形式的多样化首先表现为设计要素的日新月异,在当代城市公园设计中,给人以最直观印象的就是设计中出现的多样化的设计要素。由于建筑外部空间、建筑内部空间、室外空间、自然环境空间、园林环境等等的相互融呼吁渗透,城市公园成为人们室内活动的室外延伸空间,设计师组不探索将原来专业用于建筑效果、室内效果的材料与技术用于公园外部环境。现代设计师可以自由的运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小品等形体要素来创造新时代的城市公园。当代设计师掌握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的材料与技术手段,因而也塑造出多姿多彩的公园风貌。

作为传统自然要素运用的典范,具有“大地雕塑”制成的法国特拉逊·拉·维勒德尔公园(Terrasson La Villedieu)是杰出的代表,它也许可以成为最为壮观的台地花园之一。它高踞于特拉逊·拉·维勒德尔山坡上,浑然天成的地貌给人以不许人工雕琢之感,仿佛稍加涂抹便可令其尽显风采。其地形、草地、森林、河流构成了园中诗般的意境,露天剧场、道路、堤坝的则体现了人类与自然融合,桅杆、风铃、喷泉这些具有当地风情的细部如同画龙点睛般的透出场地的灵气,整体设计巧妙的体现了“造园如做诗”的境界。

将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创新运用,同样是公园设计的形式多样性的源泉。比如加强地形的点状效果,或是突出地形德行特色,以创造出如同构筑物般的多种空间效果,或将自然地型的极端规则化处理。如克莱默(Ernst Cramer)为1959年庭院博览会设计的诗园,通过运用三棱锥和圆锥台形组合体,式的地形获得如同雕塑般的效果,形成强烈的诗句效果。再如,喷泉也发生了变革,相信那些有电脑调节造型、控制高度,形态变化多端的旱喷泉较之与传统侧喷泉,更别有一番情趣。

1.2 技术的运用

新技术与草料的运用,使得设计师具备了超越传统城市公园效果的基础条件。利用色彩、质感、光影、仿真效果等手段,在现代城市环境中进行新的尝试。如美国加中奥兰治县(Orange County)的南海岸广场前的环境,有彼得·沃克(Peter Walker)设计的钢材镶边的水池反衬着细纱·佩利(Cesar Pelli)设计的不锈钢大楼的旺盛生机,其环形钢材中存留的水体,环形的草皮和铺石,使功能与集合美感完美结合,这种不同之感的组合极大的强化了有人对环境的印象。美国加州的绿景园(Prospect Green)为创造一处烈日炎炎下的凉爽空间,为向职员们提供共享的户外空间,在自然的丛林中安装了雾气喷嘴,雾气定时喷放,受到阳光及微风的影响,雾气变换多姿。雾气喷嘴还置于圆形的玻璃盖当中,并与底部安装了光源,源于同一处的雾气及光源在夜色中创造出的戏剧般的效果,使得环境犹如剧场布景。日本兵库县姬路视郊的儿童公园设计者有感于儿童捉迷藏游戏的规则,创造了“风之路”、“地之路”、“风之屋”等概念的构筑物,并以钢铁位框架,部分以防腐松木板为面层。设计中把握“环回线路,安全至上;制高点,迷惑点和捷径搭配;封闭性、多孔性、连同性交错运用。” “风之路”为木制滑道,螺旋形态;“地之路”为木制地面,黄色钢管扶手及金属栏杆;整个设计构思如同一曲钢管乐章,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其视觉形态也显得特别出心裁。

1.3 形式与功能的突破

在设计领域,功能于形式的关系,一直是设计师关注的重点。形式与功能的有机结合也是创造出图形的原动力之一,形式多样化的背后忘挖个存在功能需求的因素。例如美国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等商业性主题公园、其独特的游乐项目的功能需求、使得形式的创造存在学多依据,其夸张的环境形态、合理的流水线系统舍弃明显区别于其他综合性的城市公园。犹如一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美国路易斯安那湖公园(Louissana Lake Pak)中,有意识保留了植被的原始感和森林的神秘色彩,因为这里是一个孩子们嬉戏的场所。尽管孩子们偶尔假装处对成人视觉艺术的兴趣,实际上他们对之并不太感兴趣,故营造者希望让儿童在感知的经营的经验中潜移默化的领率和运用艺术的语言,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加拿大的海滨聚石园(Granite Assemblage)在功能性形式的塑造中也比较成功,公园处于海港边沿,为防止潮汐与东西风暴的侵袭与保护海岸,公园步道靠海一侧必须建设防波堤。西施再次专门设置了人工潮汐池和组石,重点促立了水岸和防波堤,以满足景观和功能的双重需求。当潮汐汹涌上涨时,人工潮汐池与大海连成一体,成为人们戏潮的场所;当海水退却,充盈海水的人工池又可使人回忆起涨潮时的意境。聚石园大部分石块都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布置在水面较高的潮汐池中,也有少量北京新安置在防波堤上,组石的形式有效的解决了大地的功能与美学的统一问题。此外,诸如查尔斯顿滨水公园(Charleston Waterfront Park)、巴塞罗那的特立尼泰特立交公园(Pare Nus de la Trinitat)、横滨美术馆前的广场公园,面积不大,制约条件也不复杂,但是其设计中对实现的安排、人的可达性、使用便捷程度、不同空间的区分等等,都表现出对功能的充分考虑。其设计思想遵循了形式服从功能需求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 2 多种风格的展现

2.1 各种思潮的影响

所谓风格意味着对空间、活动和素材富有特征的安排,素材的安排则于公园场所如何使用、需要表现什么有密切关系。从已有的设计中照搬照抄并不合适,除非他们还非常十一现存特定环境中的一部分,者着我们有意撇开功能需求区营造某种特定的场景。现代设计师应当从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出发,发展适合自己的风格,这也许能让新风格脱颖而出,顺眼文脉的发展。就像法国宫廷花园壮丽的轴线诞生的原动力来自于现实路易帝皇控制与征服力量的强烈意愿,浓郁分为的日本庭园产生于精心的维护和一些列复杂的文化背景,意大利城市广场特色源于富有生气的社会生活方式等,时代的发展使得从功能需求到文化思想都发生了变化,城市公园新风格的产生具有了丰富的背景。风格相比于形式,具有更为深厚的思想文化的源泉,城市公园风格的多样性则体现了既是对社会环境、文化行为的深层次理解。

传统的城市公园始终抱有一种对“生态浪漫主义”及“风景如画”风格的眷恋,目前在相当苏两的城市公园中都能亲处的找到这种痕迹。在19世纪的西方城市公园中,所谓的兼容并需的这种主义风格的新古典主义核心浪漫主义等混杂风格占据了主流,随之而来的检阅、自然化风格及理性、秩序化风格的园林风格的影响日却扩大,并对当今的城市公园设计有一定影响。日本横滨市的山下公园心广场中就可以看到新浪漫主义的痕迹。包括法国巴黎的雪铁龙公园(Andre Citroen Park)、美国SWA设计的伯奈特公园(Burnett Park)则显现出了理性、秩序化风格的特征。

真正是当代城市公园有别于传统园立风格的还是20世纪初西方新艺术运动及其引发的现代主义浪潮。虽然在涉及领域对艺术运动思潮影响的反映并不快,而且园林设计较之建筑设计收到信艺术运动的影响方面小很多,但当时在维也纳分离派建筑师的手中的庭院设计还是能够反映出新艺术运动精神的,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园林形式出现在1925年巴黎举办的现代艺术装饰展览会,通过完整的吸收立体主义的构图思想,具有现代设计思想的设计师在园林概念上实现了革新,设计师盖夫雷金(Gabriel Guevrekiav)在展览会中展示的三角形主题“光与水的庭园”就是这种革新的代表性作品,美国现代园林的带头人斯迪尔(Fletcher Steele)受到启发之后在美国也进行了一些列尝试。现代主义园林风格由此在西方逐渐生根发芽。目前,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同亚岗待城市公园设计中的重要分支,大部分的作品聚可找到现代主义自由的平面和空间布局、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

现代主义仅仅是影响园林设计风格的多种思潮之一,在各种主义与思潮多元并存的当代,城市公园设计俄呈现出与其它涉及类别一样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与自由性特征。折衷主义、历史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的构成为设计思想的源泉。法国的拉·维莱特公园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法国文化部对公园的定位21世纪区别于传统公园模式的城市公园。解构主义大使屈米(Bernard Tschumi)和它的“疯狂与合成”理论成为设计竞赛中的赢家。屈米以不相关方式重叠的裂解为基本理论,其公园的基本框架建立在三个各具完备性的点、线、面抽象系统之上,这一基本框架中点系统既能表达空间,又活跃空间;设计中摈弃一切层间,同时排斥产同宗平面中医师形态“先入为主”的方式。同时王各系统将设计师称之为“疯狂物”的红色小构筑物这些移情碎片重构起来。在拉·维莱特公园中,传统的整体、序列、主导性和谐构图、审美眼则被抛弃,各种要素被设计师裂解开来,注重随机性与偶然性的景观效果,设计师一期望达到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不期而遇”的审美意识。受到后现代主义释意的影响,以集体它艺术领域先锋艺术与思想的影响,部分园林中甚至出现对涉及的“游戏”精神(playful spirit),这些都是当代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多元风格产生的源泉。

2.2 当代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