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园景观概念

公园景观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0 14:49:01

公园景观概念

公园景观概念第1篇

【关键词】 园林景观;结构;概念设计

2011年,温州市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6.04平方米,绿地覆盖率为21.89%。按照《温州市国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到2015年,人均公园绿地提高到13平方,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7.31%,绿地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为温州市民勾勒了一幅“出门见绿”的“享绿图”。

按照这个目标,温州市要规划建设15个城郊森林公园,主要利用城市周边现有的的大型山体和水体进行设置,主要包括五磊山森林公园、牛山公园、黄石山公园等等。还将规划建设10个市级综合公园,包括杨府山公园、白鹿洲公园、三湿地公园等等。另外,温州市还将规划建设35个区级综合公园、4个带状公园、13个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

以上数据来看,景观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它不仅能美化城市,更能放松心灵。因此,景观工程中,除细节的美观上需要用心外,结构安全的的概念把握更需重视。景观工程虽然单体较小但是造型复杂、形状各异,在结构计算和结构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计算软件往往难于应付,这就要求结构设计人员把握几个重要的结构设计基本规定要点,简化模型,通过结构的概念设计来指导景观工程结构设计。

概念设计的宗旨就是在特定的空间形式、功能和地理环境条件下,以结构工程师自身确定的理想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为主导目标,用整体构思来设计各部分有机相连的结构总体系,并能有意识利用和发挥结构总体系和主要分体系、以及分体系与构件之间的最佳受力特征与协调关系。

以下就通过结构设计基本规定的几个要点,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结构概念设计在景观工程中的应用。

1、合理的结构体系调整

建筑结构是水平结构分体系---楼盖体系和竖向结构体系---墙、柱等组成总结构体系。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刚度和承载力局部突变或者结构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

水平结构体系一般由板、梁、网架组成,如板-梁结构体系和网架体系。水平结构体系也称为楼(屋)盖体系。其作用为:(1)在竖向方向,他通过构件的弯曲变形承受楼面或屋面的竖向荷载,并把它传递给竖向承重体系;(2)在水平方向,它起隔板作用,并保持竖向结构的稳定。

竖向结构体系一般由柱、墙、筒体组成,如框架体系、墙体系和井筒体系等。其作用为:(1)在竖直方向,承受水平基础体系;(2)在水平方向,抵抗水平作用力,如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并把它传给基础体系。

景观工程中经常见到些不完整的框架,结构体系过于简单,但是跨度却很大。

比如单跨景观桥,单跨亲水平台,单跨休息亭等等。按常规简支模型进行受力分析,跨中弯距和变形很大,需要通过增加构件尺寸来达到计算要求,这与景观工程中要求的美观轻薄相冲突。这时候就需要调整结构体系,把梁或者板往桥墩或者柱墩以外延伸一小段,使简支模型调整为伸臂模型,这样跨中的弯距和变形就会调整为最小。

2、不规则的结构模型调整

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L/B宜≤6(6、7度);

(3)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

景观工程中常见不规则的结构布置,L/B≥6,并且不对称。比如景观长廊,景观墙等,结构刚度不对称,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扭转,按常规的建模计算,周期比肯定过不去。这时候就需要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简单的几个结构单位,并在防震缝处加强构造和连接,并且在基础设计中,通过加大基础Y方向尺寸来加强整体的刚度。

3、加强构造措施

景观工程相对建筑工程,在承载力和延长性方面会差些,这就需要结构设计人员在景观允许的情况下加强结构体系中的构造措施,加于安全保障。

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框架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强节点、强锚固,避免短柱、加强角柱,框架沿高度不宜突变,避免出现薄弱层,控制最小配筋率,限制配筋最小直径。构造上采取受力筋锚固适当加长,节点处箍筋适当加密等措施。还有加强木制及其他材料的构件与混凝土构件的连接。?

下图这个景观构架不是一个合理的受力结构,其外挑的受力悬臂形成一个很大的倾覆弯距由柱子传到基础,如果没有处理好,很容易引起整体倾覆的可能。

通过受力分析,正确评判结构的不利因素,采取有利的加强措施。比如提高柱子的刚度(尺寸加大,箍筋加密),加深基础的埋深,或者在柱子上增加斜支撑等等构造措施。

4、结束语

景观结构工程师不仅要遵守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而且要将结构的概念设计应用到景观工程设计中来。通过结构整体概念设计和局部的构造措施来实现景观工程要求的即安全又美观的目标。相信,通过景观设计师的努力,不久的将来,温州的“享绿图”会更加生动美丽,温州人民会更加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3] 李国胜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优化与合理构造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园景观概念第2篇

based on elaborating the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am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their ideas and the professional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 dealt with, aiming at introducing ar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great masters.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 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 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 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

形成时期 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 19世纪 20世纪

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 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 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 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WWW.133229.cOm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著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3.1 olmsted三父子frederick law olmsted以其长达30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而被誉为"美国园林之父"。 他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1857);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 park, 1866);芝加哥的滨河绿地(riverside estate, 1869);波士顿的公园道(parkway, 1880);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1893)。此外他还促成的国家公园运动,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创始人。olmsted极少著书立说,但是他的经验生态思想、景观美学和关心社会的思想,却通过他的学生和作品对后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john charles olmsted, olmsted继子,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桥梁。他继承并拓展了olmsted的思想和业务,规划和设计无数公园、公园系统、学校等,对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的品质影响很大。federick law olmsted,jr, 并不是由于他的父亲olmsted而是由于他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和深入,尤其是在区域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声誉极旺,他曾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规划和设计长达几十年, 后来也担任过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理事长。

olmsted三父子和起来超过100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塑造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3.2 charles eliot

eliot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890年的waverly oaks一文,呼吁对belmont山的一片处女林进行保护。这篇文章促使1890年mit保护美丽风景的会议的召开和次年美国公共保护协会(the trustees of public reservations)的成立,以及1893年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eliot, 1893)的产生。今天,eliot作为"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之父"而被人们所怀念。

3.3 henry vincent hubbard

hubbard是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学位的第一个获得者。作为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的早期教育家,hubbard 1929年主持设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同时,作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cityplanning这两本权威杂志的创始人和主编,hubbard发表大量有关20世纪景观规划设计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文章,并出版了our cities to-day and to-morrow:a survey of planning and zoning progress in the united states(1929)一书。

3.4 steele

steele倾向于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学院派寻求灵感,并试图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现代的概念。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前后欧洲前卫的思想和作品被他介绍到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1938年他设计的"蓝色的阶梯(blue stairs)"具有明显的"新艺术运动"的特征。他是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启蒙人之一。

3.5 thomas church

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church,致力于地中海地区花园设计的传统在加州的应用。受现代建筑、现代艺术的影响,church创造了一个新的景观设计风格-"加州花园学派"。 church的近2,000个花园中,donnel花园(1948)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在gardens are for people一书中,他认为景观的形式取决于场地的特性、建筑的风格和业主的生活方式,反对绝对的形式主义。

3.6 eckbo

eckbo,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家。早在1938年eckbo即发表了small gardens in the city一文,探索了各种条件下的城市花园设计。1939-1941年,eckbo和rose、kiley合作发表landscape design in the urban enviroment,landscape design in the rural enviroment和landscape design in the primeval enviroment等一系列文章,1950年他又发表landscapes for living一书,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老传统进行了强列的抨击,奠定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他的主要观点是:"人"作为景观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景观的规划设计都应该为之服务;景观的形式取决于由场地、气候、植物等条件;"空间"是设计的最终目标。

3.7 d. kiley

kiley这位重实践而少理论的设计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人物,所设计的重要作品有:miller gerden(1955)、加州的奥克兰博物馆(1969)、达拉斯的喷泉广场(1985)、佛罗里达北卡罗利纳国家银行的露台花园(1988)等。他常常用网格来确定景观元素的位置,除圆以外很少用曲线,几何元素的变换表现出强烈的秩序,但却和周围环境、建筑相协调一致而不刻意突出自己。

3.8 l.harprin

harprin ,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代的代表人物。1961年为波特兰市设计的包括lovejoy plaza、 pettigrove park和auditorium forecourt plaza在内的一系列广场和绿地,显示出他对直线、折线等形式语言的娴熟应用和对水、水泥等材质的天才把握。在理论上,freeways(1966)探讨高速公路带来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rsvp cycles(1970)、notebook of lawrence harprin(1972)、 tark part(1974)等著作分析人们在景观中运动时的空间感受和其它感官的感受,认为设计不仅是视觉意象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参与。

3.9 ian mcharg--生态规划的倡导者

二次大战后,战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高峰,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ian mcharg成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mcharg于1969年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勇敢地承担起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quot;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图6,i. mcharg, 俞孔坚摄)。

3.10 peter walker

peter walker,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60年代的大地艺术和极简艺术对walker影响极大,以致他在以后的设计中经常运用这些艺术的处理手法。哈佛大学的tanner喷泉(1979-1984), 德克萨斯州的ibm研究中心(1990)设计是其代表作。walker所注重的更多的是由色彩、模式、层次和空间所构成的视觉景观,从而把景观规划设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图7,peter walker和swa作品,加州irvine表演艺术中心, 俞孔坚摄)。

4 80年代后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80年代以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即由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mcharg 的"千层饼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其次;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5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职业范围

5.1 城市规划(city planning)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城市规划角色开始很早,1858年olmsted和calvert vaux设计纽约中央公园,及其以后直至二十世纪初城市公园系统的演进,都是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十九世纪中期olmsted、jed hotchkiss、h.w.s.cleveland等人设计的郊区城镇,也是第一个有组织的城市化观念。1901年frederick law olmsted,jr.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设计,此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工作。

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契机?quot;城市美化运动",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动力。记者char1es mulford robinson创造了"城市美化"(the city beautiful)一词,后来他从事规划并写出一本影响极大的书,即modern civic art,or the city made beautiful (c. m. robinson,l903)。

当时负责组织城市规划专业的多是景观建筑师。1909年第一届城市规划会议召开,frederick law olmsted,jr.和john nolen在会议上都有重要的。同年nolen说服威斯康辛州的立法委员通过法案,首次授权各城市成立规划委员会并筹办城市规划。james s. pray也于同一年在哈佛景观建筑系开设第一个城市规划课程。1915年十四个景观设计师带头创立美国城市规划学会(也即现在美国的规划协会),1923年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系中增加城市规划组,并在1929年由henry v. hubbard主持设立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接下来几十年,城市规划专业日渐茁壮并获得立法支持,规划设计师一直是众多的城市规划合作小组的主要成员,有时甚至担任领导人。

5.2 新镇和社区规划(new towns and communities planning)

这里的"新镇"和"社区"特别指模范村(model villages)、郊区社区(suburban communities)、社会社区(social communities)、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等。19世纪最有名的新镇和社区规划是olmsted规划的riverside(1868-1870),它通过铁路和芝加哥相联,以穿越该社区的河流为媒介,olmsted沿河两边规划了大片的绿地,并和社区内次一级的绿地相联系,从而构成该社区的开放空间系统。这些环境优美的新镇和社区是1870-1930年有钱的美国人的房产,或是公司企业为员工休建的模范村。

1900年以后,霍华德的田园都市在美国引起一定的反响,比较成功的的是联邦政府一战期间组织的社区开发和纽泽西州radburn(c. stein、henry wright、m. cautley,1928-1929)的规划。radburn理念包括:邻里单位的设定、人车分离的交通、以公园为邻里中心等。新镇和社区规划任务之多,以致许多景观规划设计师不太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业。

二战以后的新镇和社区规划产生新的思想。最有名的是休士顿附近的woodlands(wallace、mcharg、roberts and todd, 1972)新镇规划,生态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图8、9,70年代新的购物-办公一体、居住-休闲综合社区, 加州fashion island, swa规划; 图10、11,景观设计师主持的新社区设计, 加州woodbridge, swa规划)。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在一些快速成长的地区能看到一些大的分区外,新建的城镇已很少见。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新镇和社区规划中的作用。

5.3 城市公园(urban parks)

城市公园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最本行的业务之一。1630年设立的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是美国第一个公共公园性质的牧场,而直到19世纪真正的公园才在美国出现。以纽约的中央公园(olmsted and vaux, 1857)为起点,美国各城市纷纷建立大型自然式的城市公园,如费城费蒙公园(1865)、 圣路易森林公园(1876)、 旧金山金门公园(1870)等。到了19世纪末,公园成为民主和理想的象征,于是更多的公园被修建。城市公园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

20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公园的作用和形式也不断变化。运动和比赛成为日益重要的活动,19世纪末建造的大型公园增加了运动场、溜冰场和游泳池等设施以加强休闲活动。波士顿的查尔斯河岸(char1esbank)(olmsted ,1892)便是最早出现的城市康体休闲场地之一。 "袖珍" 型的公园是50年代以后的产物,如纽约市的paley 公园(1965-1968)的面积只有一栋建筑物那么大,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人情味的空间之一;也有整个区域被指定为公园的实例,如费城的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1956),该公园包含有历史建筑物、广场、景观区和花园等;此外,还有计划经济复苏的区域整个被指定为公园的例子,如马萨诸塞州洛威(lowell)的lowell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等。

5.4 城市广场(plazas)

公园景观概念第3篇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究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公园景观概念第4篇

关键词:世界公园;评价指标体系

Abstract:World-renowned park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s are explored and the core famous elements of world-famous parks are extracted, namely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natural resources, flowers & landscapes as well as the area & facilities. The distinct character and great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he World Park is analyzed deeply.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 well-arranged and scientific principle are followed in establishing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the World Park and the relevant indexes of Yangzhou Shugang Slim West Lake Scenic Spot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Key words:World Park;assessment 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9-34(5)

1 世界公园的概念界定

世界上不少园林、公园景观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声誉,有的以优质卓越的自然资源著称,如美国的黄石公园,被誉为“地球上最独一无二的神奇乐园”;有的以悠久的文化历史享誉全球,如英国的海德公园,是英国最大的皇家园林;还有的以辽阔的地理面积为世人知晓,如阿姆斯特丹Bos公园,是20世纪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1]……鉴于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知名度与高美誉度,我们称其为世界公园。

关于世界公园官方没有统一的定义,只有一些名词和概念与其相关。分别是国家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译自英文的“ National Park”,最早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提出,他认为“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只要政府通过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大公园——一个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2]。国家公园的标准主要体现在面积、生态体系、管理机构、游客准入制度几个方面。

国内与国家公园相当的概念是风景名胜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3]。根据资源品质等将风景名胜区分为省级和部级两类。

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4]。地质公园有较高的历史、考古、美学等价值,地质公园的定义别指出其始终处于所在国独立司法权的管辖之下。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主要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和文化景观。[5]

对上述四类公园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官方的园林、景观公园主要是从公园的资源品性上进行分类,该分类方式较为单一,但也说明资源属性在公园建设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即使是目前发展迅猛的游乐型主题公园,游乐设施也是自身成功的关键。

本文目前所指的世界公园,将超越原有的定义,不再从公园本身属性出发,而是从其产生的影响力出发。影响力的来源可以是资源属性、品牌营销、管理模式、国际事件等等,我们对此不做限定。只要其在世界上具有高知名度,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提升所在城市整体品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整体形象,即称之为世界公园。

世界公园至少拥有以下两种价值:

1.经济价值: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同时,世界公园的知名度可以为城市品牌的营销提供有力地支持,进而打造国际旅游城市。

2.文化精神价值:世界公园在不同程度上承担了传承文明的重任。世界公园改善市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生活品味的同时,或保护了历史遗迹、或展示了人类文明艺术史、或保存了大自然的原始风味,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传承。

2 世界公园的主要特征分析及分类

公园的分类又是另一个复杂的体系。各国公园分类的基准点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类别的公园体系也有自身独特的分类标准。如日本在公园的分类体系中,先根据资源属性将公园分为自然公园、城市公园两类。又根据面积、服务对象、功能进行了细分,种类纷繁复杂[6],而国内的分类体系更是亟待完善。

公园景观概念第5篇

掌握建筑主流“话语权”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城市形态转型中建筑形式的革新,同时中国的开发商、建筑师开始思考如何在目前商业背景的前提下去挖掘项目的文化价值,如何做到既传承精神,又有现代创新。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不仅仅是一栋普通的高端商业项目,而是要代表中国建筑的未来。按照产品定位,骏豪集团对设计方案、建筑师进行了多轮筛选,最终选择了马岩松的“山水城市”。

“马岩松是一位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建筑设计师,对前辈的建筑设计理念做到了继承和发扬。我们一起在探讨设计方案时,都希望在这栋建筑将‘山水城市’的理论落地,成为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象征,为探讨中国城市发展提出新的方向。”骏豪地产集团董事总裁张辉说。

资料显示,目前已动工的骏豪·中央公园广场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朝阳公园板块,总投资近100亿元,产品包括企业独栋、商业、写字楼及少量住宅,是一座大型绿色建筑综合体,大部分将由骏豪集团自持。

张辉认为,地产开发商拿地性质决定了其所设计的建筑类型,地段的不同,各个项目也不尽相同。“这样一个地方的建筑应该是和环境浑然天成的,要做到‘天人合一’,不要破坏朝阳公园的整体感觉和环境,这是我们与马岩松首先定下的高度。”

最终,骏豪集团为中央公园广场提出了“中国式绿色建筑”的概念。张辉表示,西方的绿色建筑更偏重于物质绿色,包括很多物理属性的指标。而中国式的绿色建筑应该更偏重于精神绿色,与人形成情感互动。“我认为面向未来的‘天人合一’是最绿色的建筑概念,这既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也符合当今中国城市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除此之外,骏豪·中央公园广场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生态板块——朝阳公园板块绝版地段。所谓地段,不仅指它与城市发展的核心关系、与城市中心区域的地理与时间距离,同时也涵盖其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景观资源。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惠生表示,在CBD这个地区,既宜居、休闲、拥有大面积绿地,又接近商务中心的地域,除了朝阳公园不会再有第二个。高质量的公园,形象鲜明、功能多样,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

位于北京朝阳公园南侧大湖之畔的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无疑占据了这样一个“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黄金宝地。该项目设计者马岩松认为,朝阳公园一直是城市中被低估的一块地,它相当于纽约的中央公园。“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试图让这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上升到一个人文的环境,就像老北京的景山、北海,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园,更是一个情感寄托的场所。

以水为镜 以楼为山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的建筑设计是希望现代城市生活跟自然山水结合起来,用中国的思想和中西合璧的表现形式做出高端写字楼,让建筑成为自然的延续。马岩松说他不希望这个项目如周边的方盒子塔楼一样,成为公园与城市的分界,而希望通过造山治水的设计,让建筑与公园的景观融为一体,成为自然向城市的延伸,同时又把公园的自然元素引入建筑群内部,创造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于是在设计的开端,他就主动地把地块理解为公园的一部分:借湖光山色,以高层写字楼为峰、独栋写字楼为坡、高端办公区为脊、住宅为峦;结合古典山水的湖、泉、林、溪、谷、石、峰等丹青要素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富有未来色彩的山水城市画卷。

1987年吴良镛发起的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重新引入了“人居科学”的理论,钱学森就“山水城市”的概念给吴良镛写了一封信,提议构建“山水城市”并将它与山水诗歌、中国传统园林和山水画相融合。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空间规划概念之一。

“山水城市概念提出之后,很可惜的是并不能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实践中实现,所幸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年建筑师看到了山水城市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设计中予以诠释,形成了城市山水的探索和实验。”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完全抛弃了惯常的建筑设计理念,以承接天人合一、模山范水的理念,进行了“山水城市”的尝试,不仅仅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新的现代城市精神体现。马岩松及其MAD的设计理念在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上将“山水城市”概念落地,对世界建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很可能成为探讨人类居住环境改善的样本。

“我们认为CBD其实跟实际的人没有关系,没有类似桥、平台和流水这种能让人相互交流相见的空间。我希望在这样大型的建筑综合体中插入以景观为中心的点,让人们在这些点上与建筑和环境产生共鸣。”马岩松说。

统揽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整个建筑群,它不是被“建”出来的,而是仿佛从环境中生长出来一般,并再现出山水自然的空间文化格局。该项目是以商务办公和居住为主的生态综合体,但它已经超越了惯常的绿色建筑的概念,而是以“精神的绿色”去开创中国式绿色建筑。

“中国的传统建筑理念很强调与环境的协调,就好比中国园林一样,单拎出来哪个建筑都不像。”马岩松认为,当前的中国城镇化却恰恰抛弃了这一点,很多新城建设都是照搬同一张图纸,造成了“千城一面”的问题,这是一种缺乏人文、自然考量的发展模式。一个国际化城市“模山范水”应当以继承传统山水精神、重拾自然传统价值观为先导,然后才是对建筑形式的革新乃至城市形态的转型,这种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探索不应停止。

设计细节诠释“城市山水”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地块处于北京四环内的CBD,紧邻朝阳公园,这座与纽约中央公园意义相当的城市公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占地288.7公顷,是一片在城市中心的超大绿地。朝阳公园水系超过朝阳公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使它不仅成为城市中的绿肺,更成为城市的“源头活水”,通过水系与整个城市血脉相连。

在最初的概念设计阶段,如何营造高密度城市功能下的自然情怀和意境,如何把“未来城市”引向“城市山水”,成为设计师和同样具有东方山水情结的开发商共同思考的问题。中国城市的未来需要从中国文化血脉中生出,“城市山水”的理念正是立足于这样的人文与自然背景。在泛滥的极端现代主义建筑组成的城市中心区,试图将一种富有生机的山水文化注入新的城市实践。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是以商务办公和居住为主的生态综合体,但是它已经超越了惯常的绿色建筑概念。“精神绿色”为中国式绿色建筑的前提,马岩松希望借由山水的传统哲学将生态建筑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现代城市的生态发展提供一个绿色建筑新方向。

主题超高层建筑由不对称的双塔组成,如光滑挺拔的片岩立于水边,这是在城市中央的一片可以观赏公园景观的办公空间。塔楼顶部的曲面公共空间和双塔间通高20米的中庭空间在形式上消除了传统塔楼的形象。主建筑中庭空间更引入室内绿化和水景,在双塔间囊括了一个室内的微生态环境。外立面纵向突出的脊线把塔楼勾勒成多个并置的片状体,纵向利落的线条与公园横向的水面相呼应。脊线之间错开的部分模糊了办公空间的功能性,成为多层穿透的空中休闲平台。脊线不但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其内部贯穿的通风过滤系统还将自然风引入内部,达到节能环保的内循环效果。东西向的立面则由大面积的深色玻璃与金属百叶构成。主体建筑的大堂中央有一大型室内瀑布自上而下贯穿,水的流动伴随着水声让整个大堂如山间谷地的自然之境。

高层建筑如同山脊一样坐落在山水卷轴的北端,并立于人造水景之中,向北可眺望朝阳公园湖景,向南又可俯瞰低层建筑的山谷景色。低层建筑群围合出项目地块的内庭院,与主体建筑的整体风格一致,每栋低层建筑又体现出不同的特质。

位于建筑群南端的多层办公楼形体犹如被流水长期冲刷的山石,圆润而又凸显棱脊。几栋建筑高低不一,布局疏密有致,相互退让而又形成有机的整体。建筑之间的谷地更引入林木花草和水系,内环境打破了惯常的现代景观设计,而以一种东方园林式的布局来营造山水意境。西南端的两栋多层住宅延续了“空中花园”的概念,错层的设计让每户都拥有更多的日照和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去感受阳光、风和雨露。

这组建筑形体的临街外立面基本与街道齐平,而在内部形成错落的梯田状延伸,每层的阳台都面向庭院开放。这种建筑群落的围合方式造成了外在收敛、内在丰富的格局,是一种在高密度商业社区内空间置换的有效策略,让人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依然可以真实地感受自然,从喧嚣的城市中抽离出来。

公园景观概念第6篇

【关键词】美学;园林景观设计;关系

1 概述

1.1城市美学概述

1.1.1 城市美学概念

城市美学是一门内容涵盖面十分广泛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城市、建筑、大地景观等领域的美学规律。

1.1.2 城市美学的分类

前面提到城市美学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依据不同,分类也不同,下面我将城市美学大概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形态、建筑景观、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是一座城市的结构和类型特征的直接表现形式,同时也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习俗,反映了该城市的文化特性。

第二是城市精神。城市不是简单的建筑物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人的集合,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深厚的历史背景,城市里的每寸土地都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不仅仅只出现在教科书中,更反映在有生命、有形体、有质感的城市中。

美的城市除了可以为人们创造连续的、能够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之外,还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从容应对生活的功能背景。大众既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也是城市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主体。他们不但参与城市形态美的欣赏,从优美的城市环境和生活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也参与美的创造。

1.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1.2.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由具有建筑、植物、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和筹划策略。

具体的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1.2.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产生发展

园林景观的产生与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随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概念,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不断发展和更新。能否创造温馨的意境之美,是21 世纪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主要原则依据,同时也是衡量外部空间环境中的“精神家园”是否优雅的标准之一,其审美性显得日益重要。

1.2.3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学科,是集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为一体的学科。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对城市景观的精神需求会更加广泛,良好的城市景观会提升人们的精神状态,并产生凝聚力,而且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可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对城市居民的品格、行为、情操的陶冶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景观的质量对一个城市乃至该城市地域范围的影响是极为现实和深远的。

1.2.4 城市园林景观的特点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特点在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的集合,园林景观对于人们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影响。园林景观也可以作为游览区,这就要求其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园林设计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居住生活的家,不管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中天然的美丽景观,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来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循环。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应该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园林建设成以后,人工建造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古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统一。

2 城市美学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城市美学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其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包含其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处处体现美学的要求,可以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发现其美学特征,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受美学的发展变化的影响。

2.1 城市美学研究范围中包含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美学的研究首先是有关城市形态方面的研究,城市形态的设计建设等很多都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例如,城市与区域规划,也就是区域的景观设计,就是在几百几千上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尺度上设计,梳理它的水系、山脉、绿地系统以及交通等;花园、公园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景观与区域规划和自然景观的重建;城市广场和步行街设计滨水区设计等。

2.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离不开城市美学

2.2.1 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有美学要求

人们评判一个园林景观设计的优秀与否的重要一点就是这个园林景观能否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当然最好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近些年我国各地陆续建设了很多住宅小区,住宅小区的建设就是属于园林景观设计研究的范围,建造一个居住小区就等于建造一个包括建筑物,道路,水道,设施,树木和花草等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小世界。居住区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物质的构成,一种是精神文化的构成.这两大构成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小桥,流水,人家”的环境文化意境提供了居住环境最理想的模式。在小区中,除了住宅楼、休闲广场等以外,如果配以雕塑,可以很好的烘托意境,增加美感。

公园景观概念第7篇

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鸦千百雏。

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鸟。

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

早有南宋文人袁说友,以一首《游武昌东湖》,点醒了东湖的宏图伟志。这块自然天成的璞玉,经时光雕琢,正逐渐放其光华,显其价值。

1949年9月24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原民族资本家周苍柏赠予国家的私家花园――“海光农圃”更名为“东湖公园”。1950年12月2日,将“东湖公园”改称“东湖风景区”,成立东湖风景区管理处,隶属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1954年10月,景区管理处与市建设局园林科合并,成立武汉市园林管理处。1985年4月,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管理处与市园林局分离,成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管理局。2006年6月,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正式设立,内设8个职能机构和一个执法机构(城管执法局),对82平方公里的东湖风景区实行统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保护等。

2006年11月18日,沿着这个时间轴徐徐展开,一幅整体规划武汉东湖的蓝图正跃入眼帘。“修编《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工作方案”在修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通过审定,这标志着修编工作正式启动。目前,通过有效吸收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其他4家单位的概念规划成果,此项工作正进入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的阶段。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整个修编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即前期准备阶段、现状调查及实施评估阶段、专题研究及概念规划方案国际征集阶段、《规划纲要》编制和《总体规划》成果编制阶段、上报审批阶段。由省市领导及市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建的领导小组,为修编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东湖管委会与市规划局抽调专人组成办公室综合协调组与规划技术组,认真推进各项修编工作。

深入调研,广泛座谈,突出重点,开展前期课题研究是修编工作实施阶段的三大内容,同时也成为此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特色。

(一)从2006年11月开始,市规划院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东湖风景区内的社会、经济、环境、风景资源和土地利用等现状资料调查收集工作,编制了《东湖风景区用地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东湖风景区社会、经济、环境、建设等基础资料现状调查报告》、《东湖风景区景观资源调查报告》等基础资料,为后续的前期研究和概念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条件。

(二)2006年12月30日至2007年1月20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发放并回收《公众问卷调查表》1800份,调动广大市民的参与性,为东湖的未来出谋划策。

(三)针对东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建设”、“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东湖风景名胜区原居民转型策略与途径”、“东湖风景名胜区湖泊游赏功能提升策略”、“东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策略”和“东湖风景名胜区景观建筑风格与标识形象研究”6大课题出炉,于2006年12月14日,在《长江日报》、市规划院网站和汉网上同步刊登《〈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前期课题研究招标启事》,面向全国招标。至报名截止,共有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39家单位参与报名,提交《课题申请表》69份。经过专家评议和多轮商务谈判,6大课题已名花落定。2007年11月15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了“前期课题研究成果验收专家评审会”,邀请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秉钊教授(建设部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张国强教授(建设部专家)、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卜菁华教授(建设部专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赵章元教授(建设部专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望衡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包满珠教授、武汉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徐德宽教授等9位国内风景园林、规划、旅游经济、生态等专业的权威专家,对6个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评审验收。

此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除了加大研究力度,在重点对东湖风景区的功能定位、文化主题、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旅游开发、交通组织和保护措施等发展中的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外,还创新理念,广泛开展概念规划方案国际征集,力图把东湖打造成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公园景观概念第8篇

【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森林公园;概念;定位

我国城市森林公园作为新兴的发展中的公园类型,虽然近年的建设实践快速升温,但其概念仍然模糊。为了防止因对城市森林公园概念的理解差异而对其规划、建设造成不利影响,有必要对此概念进行界定。

1.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及定位分析

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城市森林公园是“位于市内或市郊有一定面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风景”。为市民提供森林生态旅游的场所,有良好的森林植被,森林野趣突出,满足广大市民回归自然和假日郊游等户外活动需求,等同于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社会公益性开发型的公园。上述表述均较为模糊,进一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1.1体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属性

生态学理论将城市作为一种与森林、草地、河流、湖泊、海洋、湿地并列的生态系统类型,区别于其他生态的是:以人为核心,高度人工化,因自身是不完善的系统而对外部有强烈依赖性,有密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驱动力和存在的必要性都是以特定城市为依托的,这不同于自然保护区或偏远山野的森林公园。由于城市森林公园较其他森林区域有更强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满足目标客源市场游憩、体验等活动的使命,在设计目标、基地选址、空间模式、管理模式等方式等方面一般会体现出所服务城市或目标客源城市的社会、经济属性。

与城市的距离是衡量城市森林公园与城市关系紧密程度的重要指标。与城市紧密嵌合,被城市生态系统所依赖是最紧密的关系;处于较短的经济距离范围内,一方面通过在更大尺度的生态系统里与城市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以市民为主要客源市而服务城市,这种关系也会影响到城市森林公园的城市属性。还有研究显示人们对心理主观乐意的出行,能容忍的时间更长一些,以游憩为目的的出行。城市居民出行距离交通方式、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经济水平等影响。综合考虑成功案例及游客游憩行为及生理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城市森林公园离城市应不超过1小时经济距离较为恰当,即城市森林公园应处于城市1小时经济圈内,这也能符合我国国情和地区发展规划。

1.2体现地带性森林的自然特征

城市森林公园依其所处地理位置,它可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或者是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联系的纽带,是城市生态过程得以持续的关节点;它也可能是某特下城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过程的接力者,是其物流、能流的主要接纳和提供者。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特性表现为物种地带性分布明显,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处于自我维持的状态。经过多年的林业科学研究,我国各地地带性森林的自然特征基本已经明确,这有助于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中森林生态系统及森林景观建设目标的确定。大众可直观感受到城市森林公园的自然特征一般应有:外来物种少,以乡土树种和乡土灌木、草本构成植物群落;树木占据优势即树木在植物群落中具有最高优势度;植物种类多,且有明显的成层结构,通常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环境因子尤其是温度、湿度能被明显地感知到与外界不同;较容易找到多种昆虫,较容易发现哺乳类、鸟类等动物;一般不同厚度的凋落物腐殖质层,较容易找到菌类植物等等。

1.3具有公园的基本属性

在为公众亲近自然,在森林环境中休息娱乐提供必需的设备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活动中,必将运用一些传统的园林建设手法和成功的城市公园管理办法,以提升城市森林公园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通过景观设计、景点布局以及人文景观的挖掘、利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森林公园的使用价值。

2.城市森林公园的定位

2.1城市森林公园行政主管部门

城市森林公园主处于城市1小时经济圈内,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处于城市市政区范围内,利用原公共绿地改建成城市森林公园;二是处于郊区,有公共交通可以到达。在我国,这一范围包括了建设部门和林业部门的管辖范围。由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很难满足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正常生态效益对规模的下限要求,城市森林公园多利用属林业部门管辖土地及森林景观资源。林业部门应该发挥森林保护、利用及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优势,同时选择性吸取建设部门造园及公园管理理论、技术及经验,避免城市园林在森林公园里的简单翻版,理顺管理机制,系统性推动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政府协调林业、建设、交通、规划等部门关系,并及早确定林业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对城市森林公园的协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2在不同公园体系中所处位置

北京在实践中按性质将公园分为历史名园、古迹保护公园、文化主体公园、现代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5类,其中现代城市公园类和社区公园类均包含有森林公园。国家建设部制定颁发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5大类,城市森林公园依据其功能应属于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属于“其他绿地”类。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急需从法律法规层面上明确城市森林公园是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从而赋予林业、森林走进城市以法律依据。

2.3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城市森林公园往往超越了城市建设范围,且不断超出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用地性质除了城市建设用地外,大部分是城市郊有林地、林业生产辅助设施用地,少量涉及结构性调整的耕地、园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预测是对城市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的考验,是城乡统筹建设和区域经济建设总体规划及林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游憩规划等专项规划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