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8 17:19:53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第1篇

按张晓晶(1996)的说法,对现代经济实现方式作明确区分的首推彼得·德鲁克。德鲁克在1980年《未来经济学趋势》和1986年《管理的前沿》两书中,把现代经济一分为二:实体经济与符号经济。在定义上,实体经济是指产品和服务的流通,而符号经济是指资本的运动、外币汇率及信用流通。前者以货物、工作、劳务为构成要素,后者以货币、信用、贷款为构成要素。循着这样的认识基点,张晓晶进一步论述了“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1996)。他认为,符号经济肇始于货币产生后实物流与货币流的分离,而股份公司的兴起,两权分离使符号经济在现代经济中取得支配地位。所有者远离以其资本购置生产的机器、厂房和材料及产品,但运用股票、债券等符号能有效地控制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在资本市场上,符号经济斩钉截铁地引导着资本流动进而直接影响各个上市公司——实体经济的基本组成单位。符号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信用支持,使迂回的生产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同时,符号经济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实体经济所产生的个别性风险,大大地减少了实体经济领域的振荡(破产倒闭),促进了资源配置与运作的健康发展。现代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运用,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阿伦·格林斯潘1994年在向美国国会作证时曾作出结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批衍生金融工具提高了经济效率。这些合约的经济功能是使以前被绑在一起的风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而把每一部分风险转移给那些最愿意承担和管理这些风险的人。”不过,符号经济往往又会扭曲反映实体经济,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导致企业片面地追求利润,追求高分红,追求高增长率,以换取市值的上升,这容易使企业陷于经营行为短期化的陷阱。

无独有偶,欧美学者拉鲁什和EIR也曾提出,  现代经济过程包含两个方面:1.金融和货币过程;2.实物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包括技术进步。按他们的看法,现代金融体系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底层是实物产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服务、商业与贸易,再上层是复杂的和名义上的债务、股票、通货、商品期货等,最上层是衍生期货和其它纯粹的虚拟资本。他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失衡(何清涟,1998)。

由此可见,对现代经济发展实现方式,经济学界已形成了实体(实物)经济与符号(货币)经济的两分法观点。货币经济占主导统治地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这种分析,为深化对现代经济的认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不过,这种分析仍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这就是忽略了无论是认识实体经济,还是认识货币经济,或是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般都是借助于一系列数据进行的,离开了这些数据,所谓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皆成为不可捉摸的东西。现实中,人们所认识的,首先是数据表现的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本身。为此本文把数字表现的经济世界,称为“数字经济”。我们认为,现代经济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货币经济,首先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并为人们认识和管理,因此,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三重形态:实体、货币、数字。在理论上肯定数字经济的客观存在及其在现代经济中的重大作用,将为正确认识、研究并控制现代经济提供一种比较完善和实用的分析方法。

必须指出,本文所指的数字经济,与现代流行的数字化经济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含义是不同的。实体经济、货币经济、数字经济的规范说法,应该是经济活动的实物形式、货币形式和数字表现,因此,本文认为它们是同一个经济活动的三重世界而非三个世界。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是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发展所凸现出来的一种趋势,但经济的数字表现即数字经济却是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与生相伴的现象,其历史与统计、会计的历史一样悠久。只是在初期,实物化的数字经济为主,到后期尤其是现代,货币化的数字经济占了统治地位。

二、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关系

1.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直接反映

数字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数字经济就不复存在,也无法为人们理解。可以这样说,数字经济只是对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按人们认识与管理的要求所作的“录相”。就此而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并非二物。

2.数字经济是人们认知、管理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通用语言

经济活动规模小、范围窄、关系简单,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不但合而为一,而且极易为人们认知管理。此时,对之所作的一些记录只对历史学家有用,对日常管理则可有可无。但若经济活动的主体规模扩大、范围广泛、关系复杂,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开始分流运行,此时,对其运行过程及结果作出同步的记录,从而形成数字表现的经济,对于管理决策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其活动中,贯穿始终的是三种流动:一种是人力、物力的流动,一种是财力的流动,一种是随上述两种流动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等信息的流动。前两种流动是现代经济的主体流程,其通畅与否决定着经济活动效果的好坏。人流、物流、财流畅通的前提条件是信息流的畅通。因此,现代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灵敏的信息系统。以信息系统表现的数字经济,成为人们认知、管理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通用语言,并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立管理意义的领域。因此,从事现代经济管理的人们,首先要能解读数字经济。不然,管理就难免无的放矢。

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会产生偏差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产生偏差的原因在于:首先,数字经济并不是实物经济、货币经济的直接“录相”,而是对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语言化“录相”,是按管理决策要求所作的系统化描述。这种描述,强调的是及时、准确、适用、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同声翻译”。其次,数字经济的形成往往是统计、会计工作的成果,作为统计尤其是会计,对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系统化描述,往往需要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上,会计人员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和会计准则,发挥其职业判断能力,对各事项作出处理。由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限制,又由于会计准则对众多经济业务的处理往往提供了多种方式,加上会计信息生成与报告过程会受到会计人员自身利益和单位领导操纵行为的影响,使会计信息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发生各种各样的偏差。

实践表明,我们管理经济,依据的既不是实物经济,也不是货币经济,而是数字经济。因此,在现代经济的三重世界里,数字经济是一个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领域,它是连接管理与经济的桥梁。因此,强调数字经济的规范化,客观地反映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三、现代会计是数字经济的主体

会计之产生,完全出自人类社会对物质生产过程及结果数量方面的关心。明确资源的具体数量,无论是占用资源,还是消耗资源以及分配资源,都是管理成败的关键,也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基础。会计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普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会计职业也因此为社会所必需而越来越重要。换言之,会计之存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一旦形成,则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运行便均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会计成为数字经济的主体,是通过以下效用逐步确立并体现的:

1.会计信息披露了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现代典型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承担着所有者所赋予的经管责任,包括财产的保管和使用责任。这种受托责任是决定现代企业成败的一块基石。经营者是否称职,所有者能否实现目标,完全取决于受托责任关系是否得到了维护。会计信息可被认为是维系这种受托责任关系的一根纽带,它向投资者提供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便投资者作出有关决策。

2.会计信息的加工与报告,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目标的实现。首先,会计信息全方位和有效地满足了管理的各种需要。会计反映一定时期会计单位所发生的经济活动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影响,提供有关会计单位未来经济活动的信息,便于经管当局对未来的经济活动作出预测、决策和规划、预算。其次,会计信息在生成过程中,还发挥着监督、引导、分析等职能,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是否符合管理要求、达到管理标准实施动态监控,把企业目标的实现落到了实处。

3.会计信息服务于资源分配,能发挥维护企业利益的积极作用。现代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会计就成为保护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有力工具。比如,在确定损益过程中,体现资本保全原则,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贯彻配比和谨慎原则,将利润计算建立在资本保值和维护基础上,使企业发展后劲、资本所有者的利益都得到充分保障。由于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准备金等制度日臻完善,会计在生成信息过程中对企业和投资者经济利益的保护能力较前有了很大提高。

4.会计信息提高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与其它主体进行商品交换,方能实现预期目标。为此,必须对客户和竞争能力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其基本途径就是会计报表。具体地说,企业对外投资、购销、借贷、担保等都需了解对方单位的会计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5.会计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可以督促企业更好地履行现代“市民”的基本责任。现代企业不但要对投资者和政府负责,而且要对社会公众和社会进步负责,从而产生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会计披露在慈善、公用事业、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尽的具体责任及开支情况,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使社会更全面地评价企业。

6.在宏观管理中,会计信息的公开,确保了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顺利运行,投资者、赊销企业、银行的业务开展,均离不开财务会计信息。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离不开财务会计信息的帮助;社会保障部门对各单位社会保障义务履行情况的了解,完全依靠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客观地起到督促企业守法经营、依法分配,遏制经济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等作用,对国家政治、经济民主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信息的上述效用,体现了数字经济的本质要求。在现代,数字经济的职能,只有借助于会计系统才能实现,会计已成为数字经济的主体。

四、严格会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数字经济,作为数字经济主体的会计,在现代经济中将担负重大的历史使命,这必然要求反映实体与货币经济世界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可靠性特征,以确保三重世界的内在一致性。因此,现代会计研究,不能就会计论会计,还要紧密联系经济发展与制度建设的现实环境,使会计信息不仅成为经济发展与管理行为及效果的唯一权威记录,而且成为经济与管理行为的主要依据和动力,成为现代经济与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源。

中国会计改革以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为标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的具体会计准则尽管在真正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仍为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遵循国际会计惯例的意识,这为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中国会计要达到上述改革与发展目标,仍任重道远。除了实务中存在会计信息质量现状令人担忧外,在会计基本理论方面还面临着如下挑战:

1.资本泛化的挑战。传统的会计所说的“资本”,主要是指“股本”,广义上还包括“负债(借入资本)”;现代经济环境中的企业,出现了“研究与开发资本”、“工程资本”、“制造资本”、“服务资本”、“质量资本”等众多过去会计中未曾出现过的新资本概念,资本已泛化(戴布拉·艾米顿,1997)。传统的会计只关注经营起点意义上的“资本”,这与工业社会货币资本的决定作用紧密相关;在现代经济中,经营过程的资本比起点资本,对经营发展更具决定作用。按马克思的说法,会计应更关注“过程”资本。会计要满足现代经济管理的需要,必须拓展资本概念,把过程资本纳入工作视野,提供相应的信息。

2.资产扩展的挑战。传统的会计主要关注有形资产,现代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资产中,起决定作用的已不是有形资产,而是金融资产、技术资产尤其是智力资产。对智力资产的计量,是传统会计的缺欠。在国外,尽管度量与管理新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智力技术、技能、知识和信息这些无形资产令会计师们伤透了脑筋,但据美国《财富》杂志1994年10  月号发表的托马斯·A·斯图尔特的文章,由于目前公司的智力资产通常是有形资产账面价值的3—4倍,知识已成为企业经济的决定因素,智力资本已是企业资本的主体,一些国际公司开始重视对智力资产及资本会计的研究应用,从而拓展了会计作用的领域,较好地适应了现代经济对会计发展的迫切要求。拓展的会计树立了如下新观念:(1  )智力资产价值要超过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许多倍;(2  )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可产生财务成果;(3  )企业必须分清智力资本的决定因素及其基本类型。智力资本由满足客户需要的个人技能——人力资本、满足市场需要的组织能力——结构资本、公司特权力量——客户资本组成。智力资产包括人力智力资产和结构智力资产、客户智力资产三种基本类型。人力资产是创新更新的来源,结构资产是把分散的个人创新更新能力转化为集体资产的能力,客户资产是创造满意顾客的能力。这样,企业就能有效地把自己的创造变成顾客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把顾客最满意的需求作为自己创造的动力和目标。

3.企业经营模式转换的挑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单一,即简单的市场导向,企业资产的买是为了卖,低进高出,从而使企业取得更多的利润,损益表由此成为最重要的会计报表。然而,在现代经济中,企业经营的模式将多种多样,买卖模式已不占主流,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合作模式。  

项目

买卖模型

联系模型

合作模型

眼光

盈利

任务

战略意图

战略

产品推动

市场拉动

平衡产品/市场

管理

依据数据

依据信息

依据知识

联系方式

由上至下

向上/向下

  网络学习

关注方向

线性

合作

协作

资本主体

产品作为资本

资金作为资本

知识作为资本

目标

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市场满意度

创造新的市场,

造就客户的成功感

[资料来源:戴布拉·艾米顿(1997,P60)所述改制]

在合作模式导向的企业经营体制下,培养、激发企业创造能力将是会计的主要目标。企业创造能力综合表现在知识的运用和创造上。所谓知识的运用,是指知识得以顺利学习和传播,从而产生最佳效应。企业运用的知识,包括形式知识与无形知识,前者是组织共有的知识(相当于结构智力资本),后者属于个人智慧(相当于人力智力资本)。所谓知识创造,是通过无形知识和形式知识的高度结合使用中产生新的知识。在这方面,目前会计确实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会计只有充分反映了单位在运用与创造知识方面的能力和效果,才能满足现代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在这方面,会计确有很大且十分光明的发展空间。

会计迎接这些挑战,必定带来一场深刻的会计革命。为此,现有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必须围绕以下目标作出实质性的改革:

1.会计信息必须能真实、全面、综合、及时地说明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的质量。而目前所能做的,只是有限地反映货币经济的质量。

2.会计信息必须完整地反映企业履行受托责任的状况,包括人、物、财各种资源的受托责任,也包括企业在运用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进步、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受托责任的履行状况。迄今为止,会计只反映了对财产所有者委托责任的履行状况。

3.会计信息必须清晰地说明企业财务收支的内容、过程、结果,以证明其是否合理合法。这一点对发挥会计在经济民主中的积极作用,对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均有重要作用。但在目前,会计在这方面所做工作还很不到位,一张现金流量表并没有真正地体现会计的这一目标。

完成上述任务,会计理论与研究尚有很多工作要做,会计准则体系和内容亦需要尽快完善。世纪之交,我们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会计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有效地革新中国会计并通过会计改革推动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中国会计改革实践,不断汲取中国会计这块特定土壤中的营养,使自己的理论观点得以检验,从而形成既符合国际会计惯例又能有效地解决中国会计问题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为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要达到此目标,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关心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会计界的自觉不懈努力则更为关键。

【参考文献】

1.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2.[美]戴布拉·艾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新华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3.陈毓圭译:《论改进企业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1997年版。

4.[美]商业周刊等:《超越2000年》,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5.[美]托马斯·A  ·斯图尔特:“公司中最有价值的资产:智力资本”,《经济资料译丛》(厦门大学)1997年2期。

6.蒋义宏:“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证券市场会计问题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张晓晶:“试论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2期。

8.何清涟:“中国经济的断裂带”,《战略与管理》(北京)1998年5期。

9.“令人疑惑的10%”,《参考文选》(北京)1998年22期。

10.“利维特指陈美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的问题”,  《会计研究》(北京)1999年4期。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第2篇

《人民日报》以《读报告 议数字》为题,整版刊登了代表委员围绕数字开展的讨论。具体数字涉及GDP增幅、CPI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以及政府投资、中央投资、“三农”投入、财政赤字等。《北京日报》也以一个整版推出“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题目则是《6大数字看中国经济走势》。除了GDP、CPI、财政赤字以外,还有新增城镇就业、新增贷款和外汇储备,10个“民生亮点”也完全以统计数据显示。而《北京青年报》则在头版头条以两个醒目的黑体数字,作为人代会开幕报道的标题。一个是今年GDP增8%,另一个是CPI涨4%左右。《新京报》等媒体也都数来数去,如此等等。

众多媒体解读报告,为什么都用“说数”和“数说”的形式呢?因为在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数字比文字更加醒目。

数字比文字更醒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数字是温度计、晴雨表和信号灯。反映今天,数据是温度计;预测明天,数据是晴雨表;而影响明天,数据就是信号灯。虽然这三个比喻都是老掉牙的说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能有此共识,则是时展变化的结果。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难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的时候,在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方面,用一堆形容词、排比句、长篇大论,也不如一个醒目的数据更让人一目了然。解读《报告》,各媒体突出报道的数据,都是全年经济工作的一些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这些数据明显地传达出在罕见金融危机面前,党和政府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竭尽全力,共克时艰的强烈信号。既体现出力争的决心,也展现了务实的态度。如在企业出现减员、用工需求下降的大背景下,安排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但比去年减少了100万人,既体现了为保增长保就业所做的努力,也考虑了可能性和现实性,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又如,大幅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并发行2000亿元债券,既是应对可能的经济减速、税收减少使政府财政收支减少所采取的措施,但也考虑到风险和可承受程度,留有了一定的余地。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第3篇

关键词:阻尼测度;非线性回归拟合;城乡数字鸿沟;城市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F061.5;F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1-0044-05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化成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借助信息化提升城市化水平。但在利用信息化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城乡数字鸿沟这一大障碍,对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城乡数字鸿沟是美国通信与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5年提出的[1],它是指工业社会以来,特别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过程中在当前全球数字化背景下,城乡间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接入、利用差距以及影响接入、利用程度的主体意识与接入环境差距,反映了城乡信息化差距。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尝试利用信息化促进城市化,以实现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然而中国严重的城乡数字鸿沟却延缓了城市化进程。

阻尼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运动主体由于受到阻碍造成能量损失而使得速度降低的现象[2]。经济学家Romer提出了经济增长阻尼理论[3],目的是研究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阻碍作用的大小。刘耀彬和陈斐[4]将Romer阻尼理论引入资源约束对城市化阻碍作用研究领域,利用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半对数函数关系式,将经济增长速度变量替换为城市化速度变量,构建了资源约束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阻尼测度模型,并通过线性回归方法拟合了阻尼测度公式,测算得出资源约束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阻尼值为0.3%,即中国城市化速度因资源约束每年要下降0.3个百分点。此后,有学者应用该模型测度了我国省市层面资源约束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阻尼,如阿依吐尔逊·沙木西[5]测算出库尔勒市的阻尼值为0.1%,刘耀彬和王桂新[6]测算出江西省的阻尼值为0.192582493%。此外还有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如段东平和薛科社[7]针对原模型中资源总量不变的缺陷,将资源总量设定修正为以固定比例增长,其拟合优度比修正前提高了13.76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城乡数字鸿沟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影响日益凸显,有学者开始研究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的阻碍作用,但几乎没有正式提出过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的概念,而且相关文献大都停留在阻碍作用外在表现这样的表层研究上。如Inkinen[8]和Warren[9]认为城乡数字鸿沟不仅妨碍整个社会的通信技术现代化,而且阻碍农村居民社会生活方式向城市方式转变;Taubenbock[10]和Bruckner[11]认为城乡数字鸿沟阻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减少非农就业人口。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资源约束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阻尼,现有文献大都是借鉴Romer阻尼理论,将经济增长速度变量替换为城市化速度变量以构建阻尼测度模型,并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拟合测度公式(但这往往与阻尼的非线性特征不相符)。在罕有的研究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阻碍作用的文献中,也仅仅是分析了阻碍作用外在表现,未能建立定量测度阻尼的模型,更没有学者直接计算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阻尼值。本文首次将Romer经济增长阻尼理论引入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阻碍研究领域,把这一现实阻碍提升到“阻尼”的理论层面,分析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机理,通过概念模型运用非线性回归拟合出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测度模型,并对1990~2010年各年度的阻尼值进行计算。

2中国城市化进程、城乡数字鸿沟与阻尼

2.1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当代的中国城市化是城乡社会经济差距日趋扩大情形下的城市化。在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城市化进程应当是一个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经济融合以及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历史过程。纵观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历程,没有哪个国家的城市化能像当代中国这样面临如此严重的城乡社会经济差距问题。虽然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之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高(已达49.95%)且速度也更快(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但城乡二元性却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1)城乡劳动生产率、收入和消费都在普遍增长,然而城乡二元经济却在不断加剧;(2)城乡教育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然而城乡二元社会却更加明显。

2.2中国城乡数字鸿沟的性质

城乡数字鸿沟是我国信息化进程催生的现象,从“城乡”、“数字”、“鸿沟”三个关键词来看,城乡数字鸿沟实际上就是信息时代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一种差距,它具有如下性质:

(1)城乡数字鸿沟会使城乡社会经济差距呈指数放大,即形成“马太效应”。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城乡社会经济差距,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本应缩小城乡社会经济差距,但却因城乡信息技术普及的不均匀反而放大了这种差距。

(2)城乡数字鸿沟以对数形式逐年增长。目前国内外主流研究认为,从理论上看,城乡数字鸿沟的演变轨迹是一条对数曲线,其刚开始显现时增长很快,在城乡信息技术普及开始饱和时增长逐渐趋于平缓[12,13];White通过中国、印度、坦桑尼亚三个发展中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运用自回归方法证明了城乡数字鸿沟确实是呈对数形式增长[14]。

2.3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机理

根据Romer对阻尼的定义[3],我们可以将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简单地理解为城乡数字鸿沟引起的城市化发展受阻现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乡社会经济差距很大,城乡数字鸿沟才有可能通过进一步拉大城乡社会经济差距而阻碍城市化进程。城乡数字鸿沟不是城市化内部的因素,而是引发城市化受阻的一种外部因素,它需要通过城乡社会经济差距来起作用。

城乡数字鸿沟拉大了城乡社会经济差距,最终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阻尼:(1)城乡数字鸿沟阻碍了信息时代的生产和消费资料在城乡间的流动,城市的资金和工业产品难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顺畅地配给到农村生产和消费所需单位,而农村的农产品原材料也难以顺利供应到城市所需部门,影响了农业向二三产业改造升级以及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等,加剧了城乡经济差距,城乡经济融合难以实现;(2)城乡数字鸿沟造成城乡间生活领域的信息难以互联互通,阻碍了以网络生活为核心的现代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渗透,影响了农村网络教育和网络文化生活等,扩大了城乡社会差距,妨碍了城乡社会一体化。

3概念模型

Romer测度经济增长阻尼的核心思想是:用假设状况(无资源约束)与现实状况(有资源约束)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值来反映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尼,以测度资源约束造成经济发展受阻以致引起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程度。根据这一思想,本文用城乡数字鸿沟引起城市化速度下降的程度来反映阻尼,这可以用假设状况(无城乡数字鸿沟阻碍)与现实状况(有城乡数字鸿沟阻碍)城市化速度之差来表征,阻尼越大城市化速度下降程度越大,说明城乡数字鸿沟阻碍作用越大。

由经典的城市化速度理论[15,16]可知,城市化速度(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是由产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共同决定的。根据Romer经济增长阻尼测度概念模型,构建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测度概念模型应包含的自变量有产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以及城乡数字鸿沟(其中,前三个自变量是内生变量,城乡数字鸿沟是外生变量),因变量为城市化速度。Romer经济增长阻尼测度概念模型与本文阻尼测度概念模型的变量对照见表1。表1 Romer经济增长阻尼测度概念模型与本文阻尼测度概念模型的变量对照

Romer经济增长阻尼测度概念模型1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测度概念模型自变量1因变量1自变量1因变量经济增长速度制约因素

(外生变量)1经济增长速度决定因素

(内生变量)资源1资本、劳动、知识1经济增长速度1城市化速度制约因素

(外生变量)1城市化速度决定因素

(内生变量)城乡数字鸿沟1产业结构、人口素质、

生活质量1城市化速度综上所述,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测度概念模型可表示为如下形式:

Dragdu=v~du-vdu

v~du=u~duIC,PD,LQ,DD

vdu=uduIC,PD,LQ,DD(1)

式中,Dragdu=v~du-vdu为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v~du和vdu分别为无城乡数字鸿沟与有城乡数字鸿沟状况下城市化速度,u~du(·)和udu(·)分别为无城乡数字鸿沟与有城乡数字鸿沟状况下城市化速度函数形式,两者都依赖于产业结构IC、人口素质PD、生活质量LQ、城乡数字鸿沟DD 4个自变量。

4数据收集与检验

1990年代以来,随着移动电话、互联网在全世界的快速普及,城乡信息化差距越来越大。而在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更是迅速拉大,因此本研究中数据的起始时间取为1990年。城市化速度(v)是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动快慢,本文用城市化水平在一年内的变动来表征,其中各年度城市化水平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产业结构(IC)主要是指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本文用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之和来表征,其中各年度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人口素质(PD)主要用人口受教育程度来反映,本文用大专及以上人口比重来表征,数据直接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11);生活质量(LQ)一般是用除食品以外的个人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来反映,联合国常用(1-恩格尔系数)来衡量生活质量的高低,本文也用它来表征,其中各年恩格尔系数来自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11);城乡数字鸿沟(DD)反映了城乡间信息化差距,本文结合中国的实情从信息技术的接入、利用、意识与环境差距系统全面地衡量城乡数字鸿沟[17],数据直接引用文献[17]的研究结果。

运用Eviews7.1软件通过ADF检验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再对原始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变量间在1%显著性水平上有一个协整方程,在5%显著性水平上有2个协整方程,变量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故可对这些变量进行回归拟合。

5阻尼测度模型拟合与参数估计

5.1中国城市化速度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的函数关系拟合

设要拟合的函数关系式为v=u(IC,PD,LQ),通过观察三维统计散点的分布状况来设定拟合函数形式,再根据拟合优度检验情况确定最终的拟合函数形式。

(1)统计散点图描绘

首先运用Matlab9.0软件描绘IC、PD、LQ与v的二维统计散点图。观察发现,IC、PD、LQ与v的二维统计散点大致呈现带状分布,故猜测IC、PD、LQ与v具有某种函数关系。

再描绘三元数组(ICi, PDi, LQi)与因变量vi(其中i=1,2,…,21)的三维统计散点图。观察发现,坐标点都在三维正向空间,大致呈现有一个拐点的曲线形式,且曲线拐点以下为凸的、拐点以上为凹的,具有双曲正切曲线的基本特征,故尝试用双曲正切曲线函数族来进行拟合。

(2)拟合函数形式确定

设双曲正切曲线函数:

v=u(IC,PD,LQ)=EXP[2(λ1IC+λ2PD+λ3LQ)]-11EXP[2(λ1IC+λ2PD+λ3LQ)]+1(2)

式中,λ1、λ2、λ3为参数。由于式(2)是非线性函数,故采用非线性回归原始数据来进行拟合。运用SPSS19.0软件经过三步迭代后收敛,整体拟合优度为R2=0.84173,说明拟合优度较高。因此,可以用式(2)来拟合IC、PD、LQ与v的函数关系。

5.2有城乡数字鸿沟阻碍状况下城市化速度函数

基于中国城市化速度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函数关系式,结合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以及城乡数字鸿沟的性质,通过中介因素城乡社会经济差距将城乡数字鸿沟这一外部因素引入,以建立有城乡数字鸿沟阻碍状况下城市化速度函数。

首先,由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可知,目前我国是城乡社会经济差距日趋扩大情形下的城市化,故可采用城乡社会经济差异系数ψ来表征,ψ(0

其次,由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性质1可知,1990~2010年ψ与DD时间序列数据之间应该呈指数函数关系,假设(其中j=1,2,…,20),又由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性质2可知,1990~2010年城乡数字鸿沟时间序列数据自身应当呈对数函数关系,假设DDt+1=ep(DDt)=φlnDDt,其中φ为正参数。

综上所述,将外生变量DD引入中国城市化速度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函数关系式,得:

vdu=u(IC,PD,LQ)·ψφlnDD(3)

由于式中0

对式(3)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经过二步迭代后收敛,整体拟合优度为R2=0.85992,式(3)即为有城乡数字鸿沟阻碍状况下城市化速度函数。

5.3无城乡数字鸿沟阻碍状况下城市化速度函数

无城乡数字鸿沟阻碍状况是一种假设状况,这里用DD趋近于0的有城乡数字鸿沟阻碍状况下城市化速度函数极限来表示,即:

v~du=limDD0 [u(IC,PD,LQ)·ψφlnDD](4)

根据等价无穷小替换方法,当DD趋近于0时,式(4)中lnDD可以用其等价无穷小111+DD来替换,得:

v~du=u(IC,PD,LQ)·ψφ11+DD(5)

这即为无城乡数字鸿沟阻碍状况下城市化速度函数。

5.4阻尼测度公式

用无城乡数字鸿沟阻碍与有城乡数字鸿沟阻碍两种状况城市化速度的差值来测度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即用式(5)减去式(3),得到阻尼测度公式如下:

Dragdu=v~du-vdu=u(IC,PD,LQ)ψφ11+DD1-ψφlnDD(6)

5.5参数估计

由式(3)、式(5)、式(6)组成方程组,得到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测度模型为:

Dragdu=v~du-vdu

v~du=EXP[2(0.77256IC+0.53569PD+0.11458LQ)]-11EXP[2(0.77256IC+0.53569PD+0.11458LQ)]+1·ψ0.2138511+DD

vdu=EXP[2(0.77256IC+0.53569PD+0.11458LQ)]-11EXP[2(0.77256IC+0.53569PD+0.11458LQ)]+1·ψ0.21385lnDD(7)

6测度结果分析

将IC、PD、LQ、DD数据代入式(7),即可计算得到各年阻尼值(Dragdu)如表2所示,其表示当年城乡数字鸿沟使城市化速度下降了多少。可以看出:1990~2010年阻尼值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1年间增大了七倍多;阻尼年平均值为0.04481%,城乡数字鸿沟使城市化速度年均下降了0.04481个百分点,21年总计少增长了近一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少了约1500万。与资源约束对城市化进程的平均阻尼大小0.3%[4]相比,城乡数字鸿沟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平均阻尼不算大,仅为其七分之一。

(1)现实中的城市化速度统计值实际上是城乡数字鸿沟存在状况下观察到的,即有城乡数字鸿沟阻碍的城市化速度值。1990年的阻尼值为0.01164%,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城乡数字鸿沟的阻碍作用,城市化速度将达到0.21164%,而不会是统计值0.2%。以此类推,2010年的阻尼值为0.08653%,如果没有城乡数字鸿沟的阻碍,城市化速度将达到1.69653%,而不会是统计值1.61%。因此,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前提下,我国城市化速度还有提升空间,远没有达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韩经济崛起时的超高速城市化状态据文献[18],从世界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每年增长0~0.6%为“慢速”城市化,0.6%~1%为“一般速度”城市化,1%~2%为“快速”城市化,2%~4%为“超高速”城市化。 。而超高速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调整好全社会的经济关系以及城乡关系,对经济体系的快速转型具有催化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化与城乡和谐发展的关系也越发紧密,如果我国能够抓住“超高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大好机遇,统筹好城乡发展,无疑会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表21990~2010年城乡数字鸿沟阻尼值(%)

年份1 阻尼值1 年份 1阻尼值19901 0.011641 20011 0.0498219911 0.012931 20021 0.0541219921 0.013841 20031 0.0590519931 0.014081 20041 0.0636219941 0.014791 20051 0.0666219951 0.018161 20061 0.0699919961 0.023131 20071 0.0742519971 0.027241 20081 0.0777019981 0.034781 20091 0.0829219991 0.040041 20101 0.0865320001 0.045861 - 1-(2)从中国城市化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主要表现在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三个方面。一是城乡数字鸿沟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对群体的收入分配起着关键作用,拥有较多的信息意味着获取收入机会的增加(如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炒股炒基金等)[19],而缺乏信息则意味着获利机会的减少甚至实际收入的损失。农村居民掌握的信息资源往往少于城市居民,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发家致富的机会,影响了收入水平的提高。二是城乡数字鸿沟扩大了城乡知识分隔。城乡居民思维方式和教育水平的全面改善是城市化的一大标志,而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传播起着关键作用。网上百科全书、数据信息库以及数以万计的在线论坛能够为广大城乡居民知识互动交流创造便利的条件[20],但横亘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数字鸿沟却使农村居民难以连接到网络上的知识平台,知识传播在城乡居民之间的信息渠道中受阻,这样就形成了城乡知识分隔。三是城乡数字鸿沟阻碍了城乡人口迁移。信息时代城市的很多就业信息都是通过网络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得知这些就业信息,他们对城市里的工作岗位数量、技术专业需求等知之甚少,失去了很多到城市就业的机会。城乡数字鸿沟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信息来源少,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难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阻碍了农业人口向非农就业人口的转变,最终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7结语

本文借鉴Romer经济增长阻尼理论,构建出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测度模型,并通过1990~2010年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0年阻尼呈现持续上升趋势,1990年阻尼值最小,2010年阻尼值最大,后者为前者的七倍多;阻尼年平均值为0.04481%,城乡数字鸿沟使城市化速度年均下降了0.04481个百分点。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阻尼越来越明显;现实中的城市化速度反映的只是城市化被阻碍条件下的情况,目前城乡数字鸿沟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阻尼主要表现在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三个方面。因此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可以提高我国城市化速度,以期达到对经济体系快速转型具有催化作用的超高速城市化状态。

城乡数字鸿沟是通过城乡社会经济差距对城市化进程产生阻碍作用的,而城乡数字鸿沟所反映的城乡信息化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数量太少,因此,应从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入手,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制定更多倾斜性政策推动农村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尽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进而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全面融合发展,减小对城市化进程的阻碍作用,使我国城市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发展。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城乡数字鸿沟会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产生阻尼,使得城市化速度下降,但是我国城市化并未停滞不前,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1%逐年上升至2010年的49.95%,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等正面因素对城市化产生动力作用,不断克服阻力推动城市化向前发展。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深入探讨城市化进程的动力与阻力的相互耦合特性,分析动力与阻力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a survey of the “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R]. Washington DC, USA: NTIA,1995 : 1-2.

[2]Serway A. Principles of Physics [M].London, UK: Harcourt College Press, 2003:212-213.

[3]Romer D.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second edition) [M].New York, USA: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1:30-38.

[4]刘耀彬,陈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消耗“尾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48-55.

[5]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自然资源对干旱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增长阻尼—以新疆库尔勒市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6):751-756.(下转第59页)

收稿日期:2013-03-07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第4篇

【关键词】“数字说”;大数据思维;财经新闻;可视化

一、“数字说”的核心价值

(一)财经新闻可视化的特点是展现重塑数据,深度挖掘剖析,利用衍生信息,将财经新闻变成主动需求

“数字说”将大数据、财经新闻以及图形三者有机结合。数据可视化将数字具象化,让财经新闻更加可知可感。我们用“数字说”最著名的一个大数据作品《三公消费龙虎榜》为例证明这一点。《三公消费龙虎榜》记录了中国2010年至2013年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公车运行,公款出国以及公费招待的费用,上至国务院组成部分下至社会团体共94个部门。该专题数据新闻包括费用帮、比例榜、大趋势以及三公概况介绍。由比例榜和人均榜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公车消费排名第一。

可视化作品只有具备了必要性、传播性、公开性三个要素才能最大化的影响到人们。它的必要性体现在人们对于新闻都有主动需求,尤其是财经政治类的新闻,不像广告需要用户被动接受,而是想方设法的;它的传播性就不言而寓了,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等,但展览展示在传播性上会显得弱一些;它的公开性体现在新闻的所有内容和数据都是公开的,是对大数据的整合。

(二)“数字说”的灵魂是开放

前《卫报》“Datablog”发起人现供职于Twitter的老派记者拉斯布里杰对“开放新闻”的定义是:它是一种完全织入世界上现存的信息网的新闻。“数字说”栏目是中国少数能将数据新闻达到开放效果的栏目。编辑充分挖掘新闻故事背后的完整数据,包括原始数据、统计和可视化数据,以开源理念制作,让公众有意参与。

新闻来源于大众而属于大众。这里最典型的案例是《北京污水处理藏猫腻污泥偷排达数年》。记者调查北京市及周边的污泥倾倒点,这些数据图片来源于百度地图,网民有意或无意参与,受众变成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主体。今年两会刚过,偷倒行为又开始了,北排集团又有了新的污泥倾倒点。此外,该图形界面建立相当简洁丰富,图片右侧是图片链接,部分来源是财新网网站里的视频,这使受众用联系相关的眼光看整个新闻事件。

(三)“数字说”的表达渠道是讲故事

新闻工作者不总是专家和内行,在某些话题上总有人比记者和编辑更博学,因此某些领域的专家可能对该话题做出更大的贡献。记者此时略胜一筹的就是讲故事的功底。“数字说”用数字和图形讲故事的功力发挥到极致,在历次报道中,“数字说”或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域为角度,图文结合,加上大数据作为技术支撑,将整个事件还原地清晰而又有张力。数据与图形是财经新闻的利器,有了这把利器,新闻更加量化,新闻更加直观化。

(四)“数字说”的需要满足受众需求

首先,“数字说”在背景中说数字。不管是金融新闻、产业新闻、政经新闻、公司新闻还是社会生活新闻,都需要将事件放在横向与纵向的背景中说明,可视化作品因其特殊性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其次,“数字说”以“钱”为核心。从某种意义上,人们关注切近自身利益的财经新闻,财经报道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告诉读者:钱去哪儿了?在谁手里?怎么变化?可视化可以帮助财经报道更好地完成这个使命。钱从抽象的数字变得更具体、更容易对比。人们能从报道预期收入水平并进行合理的投资理财。

最后,“数字说”绘制风格多元化。图形绘制生动会加深读者阅读新闻的审美享受,增加兴趣。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和新闻主题绘制不同的图形。比如普通受众倾向于活泼易懂的风格,在图片中添加幽默感的因素更能吸引受众,对于商务白领绘制简介严谨风格的图形,体现财经新闻专业化的特点。

二、主要内容

(一)内容――主要分类

1.房产类新闻。通过对上一年度房产市场情况数据性归类总结试图了解月度、季度的行业数据统计,政府与各大房产集团应对新的环境与预期,分析房产新闻的特点。

数据来源:采用中国房产信息集团(CRIC)与Wind资讯(金融数据和信息分析工具服务商)提供的业内数据,通过标准图表与时间线解析房产政策和数据。

2.股市类新闻。总结包括近期股市的行情和板块变化,包括股市宏观指数变化、行业分析、板块分析、特殊时间点分析预测及历史股市盘点等内容的汇总报道。

数据来源:采用Wind资讯的资料和公开媒体的报道,通过一系列数据呈现的标准图表及近年概率等数据,支持报道主题。

3.经济类新闻。包括国家财政计划、GDP增长率控制、地方债务水平、地方经济发展水平、CPI与居民消费指数等

数据来源:主要采用政府报告,国家统计局,地方政府网站等官方渠道为主,图表与政策信息组合,和往年等信息相比较。

4.银行类新闻。以近期银行业与余额宝等金融理财产品之争为主,通过一系列数据图表和时间线等及必要文字说明,清楚的表述了两大行业在此的博弈。

数据来源:余额宝、银行等官方信息与数据。

5.IT类新闻分析方向。对IT行业竞争、上市等特别关注,包括BAT(百度、阿里、腾讯)最近收购、股价变化,手机软件竞争、赴美上市等动作。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与报道整理

6.富豪类新闻分析方向。通过福布斯的一系列数据,例举富豪排行和近期财富指数,富裕家庭消费倾向等,图文、关系、时间、数据等相结合。

数据来源:福布斯排行榜

(二)形式――可视化的应用

1.可视化表达的载体选择。(1)标准图表。标准图表主要有条形图、折线图和饼状图等传统形式,这些在“数字说”中使用最频繁。以上图形是可视化的最常规模型,可以反映经济走势与比例大小,但是标准图表的使用目的常常局限于数字表达和呈现,挖掘性不强。(2)地理信息可视化。地理信息可视化是大数据与财经新闻可视化结合的典范。地图是动态而实时更新的,根据财经数字的变化,地图上的图标集合或分散,当动态地理信息与数据材料结合时,可以预测经济现象所指事件的范围大小、扩散趋势等问题。(3)层级树状图。通过颜色、尺寸、位置体现排名。两国商品的进口值对比条形图常使用该种方法,另外描述名人薪酬财富排名时会使用圆形点对比大小说明资产的差距。(4)时间线。时间线以时间为刻度叙述经济时间的发展历程,使财经新闻表现的事件得以还原。如2014年2月20日“数字说”制作的Facebook收购轨迹图,比繁琐的文字叙述更加清晰直观。(5)3D可视化。多维视角呈现财经新闻,三维立体效果不但有利于视觉上呈现,而且立体图形可以有效展现复杂化、综合性的财经报道视角。(6)关系图。在“数字说”中,关系图强调经济实体与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与架构。大数据的重要目的寻找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该种图示方法实际上是对大数据视觉上的诠释,可视化本身成为大数据的表达方法,这在财经新闻中确实非常新锐而具有延展性。

2.从“财经新闻”可视化的核心特点。(1)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适用于“数字说”。新闻讲求客观真实,不论是文字型还是图片型。“数字说”的可视化属于新闻作品,特别是像财经新闻这样专业性较强的报道,包括公开数据、政策、文件以及统计等元素,更强调科学性。艺术性是调味料,财经新闻作品不是干巴巴的报告,要达到传播效果,可视化作品必定要追求艺术性。(2)思想性:可视化语言代表财经新闻立场。所有工具和语言是实现思想的途径。图片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语言,对坐标轴的确定,维度的选择以及载体的确定无不代表记者对财经新闻的新闻立场。如2014年3月19日《楼市:新博弈时代的崛起》从“钱紧”、媒体的楼市崩盘论以及房企策略三个角度制作了同比、环比和成交量的标准传统图,解释了楼市博弈的真相。(3)动态性:可视化的动态呈现在“数字说”,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探究。动态这一特点伴随大数据的运用将使传统静态图淘汰。动态互动将是未来发展趋势,伴随技术更新和媒体思维的转变。(4)美观性:读者的审美与欣赏需要。“数字说”的作品风格非常多样,有的严谨大气,有的幽默诙谐,有的深刻全面,有的活泼生动。这些既满足受众的阅读体验,又丰富了财经新闻表现手法,一改传统财经新闻难懂、冗长和数据繁杂的缺陷。(5)易懂性:设计手法表达数据逻辑。可视化设计师要懂得分析数据,具有一定的数学统计思想,视觉设计比传统平面设计要严谨,在视觉设计时,应用对比,平衡,韵律等设计手段,符合数据结构和数据关系。程序知识、编程思想可以建立结构化的逻辑思想,有利于前期理解数据和可视化设计,另外利用程序还可以用生成设计的方法来做可视化设计。

(三)理念――“大数据”思维

1.“大数据”思维与财经新闻。在信息不断提炼的过程中,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有意义的信息,发掘其商业价值,并依此供受众获取、利用,在更好了解经济现状的同时,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财经新闻继而实现从本身并无优势的信息经济走向以大数据为中心的、可持续优化的反馈经济的转变。

2.“大数据”思维在财经新闻中的应用。(1)“大数据”运用于财经新闻的范围。①从财经“大数据”周期性了解使用范围。经济发展过程总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财经记者对财经“大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时也要把握周期性特点。如其3月31日的“图解中国有多少PX项目”“中澳自贸区谈判历经十年谈了19轮”等主题,皆是财经记者在搜集财经数据新闻的过程中积极主动且耐心等待,从而在一定周期范围内更多地获取有价值的财经新闻“大数据”。②从财经“大数据”的可比性看使用范围。财经记者在报道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孤立、枯燥乏味的数据。财经“大数据”比较过程中一方面是单一的数据比较,另一方面还要对数据信息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③从新闻角度看使用范围。财经“大数据新闻”可以真正体现新闻的专业化和敏感性,对可预见的数据需要衍生出来,同时对各种财经“大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挖掘,对异常数据使用进行有效的范围分析,提升财经新闻报道的专业性。(2)“大数据”运用于财经新闻的特点。①时效与深度的结合。“大数据”时代,财经记者既要把握财经报道的时效性,又要对新闻背后的深刻意义进行解读,保证“可视化”财经新闻的吸引力与实用性。如其3月19日的“楼市:新博弈时代开启”主题,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形象具体地为读者揭示了2014年初楼市的真相。②专业和简洁的结合。“可视化”财经新闻通过内容与形式的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更准确地挖掘财经规律,通过综合研究各种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处理,对科学合理报道财经热点、准确把握财经动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内容和视角的结合。财经新闻记者要不断发现时展中核心财经问题,用全新的视角观察财经动态,撰写内容丰富的“可视化”财经新闻,为发挥财经新闻的社会价值奠定基础。④数据库建立与“大数据”竞争的结合。当今的财经新闻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建立与运用数据库的能力,由此,无论是从更好地构建“可视化”财经新闻的数据背景的视角来看,还是站在完善大数据时代媒体的盈利模式的高度来看,强调数据库建立与“大数据”竞争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三、国内财经新闻可视化的缺陷

(一)大数据应用方面的缺陷

国内对可视化的理解较为狭隘,“数字说”可视化仅局限于图形或动态图形的呈现。国外对中国财经新闻的数据来源有中国经济跟踪器、中国海外投资跟踪器等。大数据思维在“数据说”上使用初见端倪,但不是大数据财经新闻。只是运用大数据思维做得数据新闻可视化。

(二)信息管理方面的缺陷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部分信息不公开,可能存在政府虚报数字的情况。大数据的“可预见性”特点表现不明显。“数字说”主要以反映还原为主,分析预测性的新闻比较少。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第5篇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根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之前,对于中国经济上半年及未来的表现,学界和市场人士分歧很多。有如我认为总体表现良好的,但根据笔者的观察,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自二季度伊始就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很有可能硬着陆,担心中国经济滞胀。在笔者看来,9.6%的增长完全可以打一个A +以上的分数。在经济增长高于9%的情况下,说硬着陆,谈滞胀不仅违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更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不符。

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对上半年经济增长以及三驾马车的具体表现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一季度增长9.7%,而二季度的经济增长为9.5%。这两个数字,如果与去年比较,尽管有所下滑,但考虑到今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和信贷政策的大幅紧缩,以及通胀的加速,这样的增长数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去年上半年10.3%的数字都弥足珍贵。而从一些具体的数字表现而言,体征和各项指标都处于良好的区间。比如,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都是比较理想的数字,而消费和出口亦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因此,尽管在政策加大调控力度的情况下,二季度的增长比一季度慢了0.2个百分点,但这既是季节性变化,也是宏观政策调控的结果,和政策的预期是一致的。由此可见,从中国经济的主要指标看,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滑,所谓硬着陆,所谓滞胀的说法根本不存在。如果说去年中国经济仍然属于快跑,那么,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则完全告别了危机时期的刺激效应,恢复到正常的增长和平稳状态,而并不是衰退和滑坡。对于中国经济的表现,国家统计局也认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笔者完全认同这一官方的判断结论,就增长而言,笔者从来都坚信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没有可担忧之处,应该看到,在经济增长良好的背后,风险的暗流涌动,其中最大的风险无疑有两个:一是通胀的未来走势,一是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先说物价,上半年,尽管货币政策一再收紧,但依然没有改变负利率的状况,价格上涨的动力依旧十足,居民价格消费指数高位运行。上半年物价指数平均5 .4%,特别是6月份,猪肉价格的暴涨使得C PI一举达到了6.4%的三年来的高点。这意味着,年内完成4%的调控目标基本已经没有可能。再看房价,在负利率和通胀效应之下,房地产政策尽管依旧处于严厉的调控之中,但房价由于通胀预期并没有出现下降的迹象,而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6250亿元,同比增长32.9%。一些没有采取限购措施的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势依旧,整个房地产调控的压力依然很大。

(马光远著名经济学家)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第6篇

一、已有探究及其不足

按张晓晶(1996)的说法,对现代经济实现方式作明确区分的首推彼得。德鲁克在1980年《未来经济学趋向》和1986年《管理的前治》两书中,把现代经济一分为二摘要:实体经济和符号经济。在定义上,实体经济是指产品和服务流通,而符号经济是指资本的运动、外汇率及信用流通。前者以货物、工作、劳务为构成要素,后者以货币、信用、贷款为构成要素。张晓晶正是循着这样的熟悉基点。论述了“符号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联性”(1996)。他认为,符号经济开始于货币产生后实物流和货币流的分离,而股份公司的兴起,两权分离使符号经济在现代经济中取得支配地位。所有者远离以其资本购置生产的机器、厂房和材料及产品,但运用股票、债券等符号能有效的控制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在资本市场上,符号经济斩钉截铁地引导着资本流动进而直接影响各个上市公司-实体经济的基本组成单位。符号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信用支持,使迂回的生产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同时,符号经济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实体经济所产生的个别性风险,大大地减少了实体经济领域的振荡(破产倒闭),促进了资源配置和运作的健康发展。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运用,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对此,阿伦。格林斯潘1994年在向美国国会作证时作了如下结论摘要:“本委员会认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批衍生金融工具提高了经济效率。这些合约的经济功能是使以前被绑在一起的风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而把每一部分风险转移给那些最愿意承担和篮球管理这些风险的人。”不过,符号经济往往又会扭曲反映实体经济,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导致企业片面地追求利润,追求高分红,追求高增长率,以换取市值的上升,这轻易使企业陷于经营行为短期化的陷阱。

无独有偶,欧美学者拉鲁什和EIR也曾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他们认为,现代经济过程包含两个方面摘要:1.金融和货币过程;2.实物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包括技术进步。按他们的看法,现代金融体系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底层是实物产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服务、商业和贸易,再上层是复杂的和名义上的债务、股票、通货、商品期货等,最上层是衍生期货和其他纯粹的虚拟资本。他们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提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摘要: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失衡(,1998)。

由此可见,对现代经济发展实现方式,经济学界已形成了两分法,即把经济世界分成两大紧密相关的领域摘要:实体(实物)经济和符号(货币)经济。货币经济占主导统治地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这种分析,为深化对现代经济的熟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不过,这种分析仍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这就是,无论是熟悉实体经济,还是熟悉货币经济,或是熟悉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般都是借助于一系列数据进行的,离开了这些数据,所谓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皆成为不可捉摸的东西。这表明,我们所熟悉的,首先是数据表现的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本身。数字表现的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和客观存在的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虽然是后者决定着前者,但前者又往往偏离后者,所以前者在存在形式上具备了相对独立性。我们对现实经济的熟悉和分析决策,一般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我们把数字表现的经济世界,简称为“数字经济”,是人类熟悉现代经济的第一世界。现代经济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贷币经济,首先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并为我们所熟悉和管理。如此,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三重形态摘要:实体、货币、数字。两分法的最大不足,就是未能看到并在理论上肯定数字经济的客观存在及其在现代经济中的重大功能。正因如此,两分法不能为正确熟悉、探究并控制现代经济提供一种比较完善和实用的分析方法。

二、现代经济三重世界之间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和贷币经济的关系

1.实体经济决定货币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理论,完全适用于本项分析。实体经济的顺利进行,必然表现为货币经济的顺利周转;实体经济的生产周期,对货币经济的周转期起决定功能;实体经济的质量,决定着货币经济的效率。

2.货币经济控制着实体经济

在现代,拥有一定的货币资金,是实体经济顺利进行前提。保持企业支付能力,避免出现偿债危机,虽然不是现代企业的目标,但却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商业信用的产生并广泛应用,标志着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离,使货币经济对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产生了强有力的促进功能。现代证券市场的发达,以及新金融工具的使用,导致了货币经济背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并形成独自的运行规律。这些规律主要包括摘要:(1)平衡规律。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在数量和时间上要实现平衡,不能收不抵支,也不能无收就支;货币存在的各种形态,不论是作为支付职能存在的货币,还是作为价值尺度职能存在的货币(实物价值伯货币表现),在运行环节上要保持衔接,以使货币顺利周转,在数量上要保持比例上的协调,以实现货币经济对实物经济的控制功能;货币所有者权益结构适当,一个国家财政收入和借债之间要有严格的比例控制,一个企业资本和负债之间更要把握恰当的比例。(2)综合反映实体经济的规律。货币形式表现的耗费效果,综合反映了实体经济人力、物力消耗的质量;货币形态表示的周转速度,综合反映了实体经济各环节是否衔接顺畅;货币形式收益规模,综合反映了实体经济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货币表示的资源报酬水平,综合反映了实体经济对各种资源利用效益的好坏。(3)增值规律。货币经济塑造了一种天性,即哪里赚钱就流向那里,货币流向的唯一驱动力是增值。货币经济的这些规律功能,使之对实体经济具备直接的控制职能。

3.货币经济可以背离实体经济

就一个国家范围看,由于货币发行权控制在政府手里,所以流通中货币数量大小完全体现了宏观控制的愿望。货币经济借助于银行组织,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政府对货币数量和利率的操纵,调节和控制国家的实体经济。在微观领域,货币经济通称为财务活动,由于商业信用的采用,货币表现的经济,和实物表现的经济,往往会在时间和数量上产生背离。例如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就是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时间上背离的产物;而材料和产品、劳务价格的涨跌,造成了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数量上的不同步运动。立足世界角度,由于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货币,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国际收支活动,产生了汇率制度和功能货币,从而形成了由实体经济的国际交往产生并独立存在的不同货币折算后的货币经济,这种外币折算及交易表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方式,对不同国家的实体经济交流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而现代证券市场的充分功能,客观上塑造了一个既和实体经济有关又往往背离实体经济的货币经济,从而赋予了货币经济通过自身运行亦能产生利润的功能。例如,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的业绩表现是股份的涨跌,而股价涨跌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实体经济。这样,人们为了追求市场股价的良好表现,只追求短期利润,而不一定在实体经济领域苦练内功。我国一部分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将上市后而获得的资金再投入股市以获取高额利润的做法,某种意义上表明,货币经济离开实体经济,也能独立创造利润。货币经济的这一功能,是产生泡沫经济的根源。

(二)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关系

现代经济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货币经济,只有通过数字经济表现出来,才能为我们所感知、熟悉进而管理。可以这样说,我们面对的经济,首先是最广泛的表现形式是数字经济。我们管理经济只能从数字经济入手,借助于数字经济引导、控制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

1.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直接反映

数字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数字经济就不复存在,也无法为人们理解。可以这样说,数字经济只是对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按人们熟悉和管理的要求所作的“录相”。就此而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并非二物。

2.数字经济是人们知识、管理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通用语言

经济活动规模小、范围窄、关系简单,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不但合而为一,而且极易为人们认知管理。同时,对之所作的一些记录只对历史学家有用,对日常管理确实可有可无。但若经济活动的主体扩大、范围广泛、关系复杂,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开始分流运行,此时,对其运动过程及结果作出同步的记录,从而形成数字表现的经济,对于管理决策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其活动中,贯穿始终的是三种流动摘要:一种是人力、物力的流动,一种是财务的流动,一种是随上述这两种流动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等信息的流动。前两种流动是现代经济的主体流程,其通畅和否决定着经济活动效果的好坏。人流、物流、财流畅通的前提条件是信息的畅通。因此,现代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灵敏的信息系统。以信息系统表现的数字经济,成为人们认知、管理实体经济、贷币经济的通用语言,并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立管理意义的领域。因此,从事现代经济管理的人们,首先要能解读数字经济。不然,管理就难免无的放矢。

3.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产生偏差

必须指出,本文所指的数字经济,和现代流行的数字货经济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含义是不同的。实体经济、货币经济、数字经济的规范说法,应该是经济活动的实物形式、货币经济、数字的规范说法,应该是经济活动的实物形式、货币形式和数字表现,因此,本文认为它们是同一个经济活动的三重世界而非三个世界。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是最近几年经济发展所凸现出来的一种趋向,但经济的数字表现即数字经济却是和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生相伴的现象,其历史和统计、会计的历史一样悠久。只是,在初期,实物化的数字经济为主,到后期尤其是现代,货币化的数字经济占了统治地位。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产生偏差,其原因有两方面摘要:首先,数字经济并不是实物经济、贷币经济的直接“录相”,而是对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语言化“录相”。这种语言化“录相”并不是对客观的简单复制,而是按管理决策要求所作的系统化描述。这种描述,强调的是及时、准确、适用、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同声翻译”。其次,数字经济的形成往往是统计、会计工作的成果,作为统计尤其是会计,其对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关系化描述,往往需要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上,会计人员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和会计准则,发挥其职业判定能力,对各事项作出处理。由于会计人员职业判定能力的限制,又由于会计准则对众多经济业务的处理往往提供了多种方式,加上会计信息生成和报告全过程会受到会计人员自身利益和单位领导操纵行为的影响,使会计信息和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发生各种各样的偏差。因为会计信息在财务分配、经济奖惩中发挥着主要甚至是唯一依据,导致这种信息偏差的广泛存在,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五花八门。

实践表明,我们管理经济,依据的既不是实物经济,也不是货币经济,而是数字经济。因此,在现代经济的三重世界里,数字经济是一个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领域,它是连续管理和经济的唯一桥梁。

三、现代会计是数字经济的主体

现代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新问题,都可在数字经济进一步探究中得到答案。譬如,过剩经济表现为实物经济方面的新问题,但这是数字经济未能正确地反映和控制供求关系的结果;泡沫经济来自于货币经济领域,但却是数字经济未能及时预见并准确揭示货币经济“自创利润”现象所致;而人们熟知的“国有资产流失”新问题,也和数字经济盛行作假直接有关,大量不合规、合理的财务开支,在会计人为操作变通下,披上了合规、合理的外衣,堂而皇之地列支于会计账上。由此可见,现代经济中的各种新问题,莫不和数字经济有关。要解决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新问题,首先要解决我国数字经济中存在的新问题。

现代管理决策所依据的信息,80%来自于会计信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是主体;据中国管理软件协会的一份调查报告,目前我国管理软件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果的是会计软件。这表明,会计已成为现代数字经济的主体。

其实,在历史的源头,会计之产生,完全出自人类社会对物质生产过程及结果数量方面的关心。明确资源的具体数量,无论是占用资源,还是消耗资源以及分配资源,都是管理成败的关键,也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基础。会计的发展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普遍需要,会计职业因此为社会所必需而且越来越重要。换言之,会计之存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一旦形成,则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便均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会计成为数字经济的主体,是通过以下效用逐步确立并体现的。

(一)会计信息的微观效用

1.会计信息披露了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现代典型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者承担着所有者所赋予的经管责任,包括财产的保管和使用责任。这种受托责任是决定现代企业成败的一块基石。经营者是否称职,所有者能否实现目标,完全取决于受托责任关系的一根纽带,它向投资者提供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便投资者作出有关决策。

2.会计信息的加工和报告,有力的促进了企业目标的实现。首先,会计信息全方位和有效地满足了管理的各种需要。财务会计反映一定时期会计单位所发生的经济活动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影响,是管理当局评价过去的成绩和不足的基本依据;管理会计提供有关会计单位未来经济活动的信息,便于经管当局未来的经济活动作出猜测、决策和规划、预算。其次,会计信息在生成过程中,还发挥着监督、引导、分析等职能,能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是否符合管理要求,达到管理标准,实施动态监控,把企业目标的实现落到了实处。

3.会计信息服务于资源分配,能发挥维护企业利益的积极功能。现代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会计就成为保护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有力工具。比如,在确定损益过程中,体现资本保全原则,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贯彻配比和谨慎性原则,将利润计算建立在资本保值和维护基础上,使企业发展后劲、资本所有者的利益都得到充分保障。由于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预备金等制度日臻完善,会计在生成信息过程中对企业和投资者经济利益的保护能力较前有了很大提高。

4.会计信息提高了企业参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和其他主体进行商品交换,方能实现预期目标。为此,必须对客户和竞争能力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其基本途径就是会计报表。具体地说,企业对外投资、购销、借贷、担保等都需了解对方单位的会计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5.会计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可以督促企业更好地履行现代“市民”的基本责任。现代企业不但要对投资者和政府负责,而且要对社会公众和社会进步负责,从而产生了会计的社会责任。企业会计披露企业在慈善、公用事业、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尽的具体责任及开支情况,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使社会更全面地评价企业。

(二)会计信息的宏观效用

1.会计信息的公开,确保了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顺利进行。①投资者、赊销企业、银行的业务开展,均离不开财务会计信息。②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离不开财务会计信息的帮助。③社会保障部门对各单位社会保障义务履行情况的了解,完全依靠会计信息。

2.会计信息的处理,对遏制经济活动中的腐败现象发挥着显著功能。会计如实反映,能客观地起到督促企业守法经营、依法分配的功能,对国家经济民主建设发挥重要功能。

3.会计的发展,和国家民主政治进程紧紧相关。会计发展受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在民主的启蒙时期,人民只要求取之于民的能有所限度,并不过问取之于民的如何花费,此时会计只是一些组织收入、量入为出的工作。随着民主意识的增长,人民开始要求取之于民的必须用之于民,人民要了解实际是否这样,这促进了财务会计的成型。民利的进一步增长,人民又要求取之于民的不但用之于民,而且要经济有效地用之于民,管理会计应运而生。近二十年来,污染、噪音、职工健康福利、妇幼保护、生态平衡、就业保障等,越来越引起人民广泛的关注,并求政府采取办法迫使企业对社会负责,于是出现了社会责任会计。由此可见,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的形成发展,和民主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存在着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会计在现代民生政治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功能,这一点在政府会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根据我国宪法,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一切资源财富为全体人民所有。人民将公有资源,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委托给选举出来的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经营管理,各级政府在接受委托之后,其一切经济活动均应对人民负责,以最大的忠诚、最有效的办法、最低的资源耗费,完成人民的重托,造福于社会,并向人民报告。政府会计信息公开,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条现成的捷径。有了会计和审计,政府就能理直气壮地向人民交待,以表明自己在经济活动中是负责尽力工作有效的。

会计信息的上述效用,体现了数字经济的本质要求。在现代,数字经济的职能,只有借助于会计系统才能实现,会计已成为数字经济的主体。

四、会计信息对实体和货币经济世界的反映质量目前状况

由上论述,我们进一步认为,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数字经济,作为数字经济主体的会计,在现代经济中将担负重大的历史使命。履行这一历史使命就表现为实现上述会计信息在微观和宏观两大领域的效用。会计信息要实现这些效用,必须具有真实可靠的特征。但在现实中,会计恰恰在这一方面产生了诸多新问题。

中国会计信息存在着普遍的质量新问题,已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并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国务院16号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规定重点检查四个新问题摘要:(1)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建账而没有建账,或者账目混乱的;(2)账久设账,或者假造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隐瞒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3)违反财务会计制度,乱挤冲减国家资本金的;(4)截留、转移国家和单位的收入,私设“小金库”的。但是,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政府行为,并未从根本上真正解决会计信息质量新问题。《财务和会计》杂志1996年6期刊载,据审计部分提供的资料,企业采用各种手段调节利润,致使企业虚盈实亏,会计报表被扭曲的现象相当普遍摘要:(1)积压在库的原料、低值易耗品、在制品、产成品等,因管理不善或会计核算不严密等原因,发生盘亏、丢失、变质、毁操作和报废,长期作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未按规定及时处理。(2)多列在产品或利用待推费用、递延资产账户作“蓄水池”,把已经发生的费用转入待摊或递延长期挂账。(3)期末不按规定结转材料的实际成本,致使材料及成本差异借方余额长期停滞账面。(4)坏账长期不清理而形成潜亏。(5)把发生的亏损设往来账户长期挂账,有的单位已完成利润指标甚至在往来账上虚列收入,随意调整利润。(6)有的联营企业和股份公司,在对外报告时,将总部和联营股份或母子公司报表分割,隐瞒平营股份或子公司的亏损数额。该刊1997年5期又反映,在一些内部、外贸企业,会计工作中的混乱状况触目惊心摘要:(1)企业私设账久账现象严重。如某进出口公司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私设“小金库”时间长达七年之久,隐瞒收支1400多万元。(2)企业盈亏不实新问题普遍。如某四家大型物资企业为了发放效益工资和奖金等自身利益,将亏损5050多万元挂账不列入损益核算,硬在年度财务报表上作出盈利1132万元的虚假反映。(3)不少企业造假报表谎报情况。如某公司为了以严重亏损的名义获得上级补助,竟然在年度资产负债表中虚列资产1000万元、负债2856万元、亏损1856万元,致使报表严重失实。(4)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薄弱,混乱现象严重。会计账证表不按规范编写填列,如摘要:记账凭证号码随意更改,凭证不按号码顺序装订,摘要不填写或者随意简写,账薄目录不填、页号不编等;记账不及时,非凡是有的企业现金账、银行账登记不及时,不能做到日清月结;往来账核算混乱,大量的固定资产、收入或者亏损等挂在往来账不按制度规定进行核算。

据蒋义宏(1998)提供的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也在存在着会计和财务双重作弊新问题。其中,会计上作弊的做法有摘要:(1)提前确认营业收入,(2)推迟确认本期费用,(3)潜亏挂账,(4)变更会计方法,(5)账证、账实不符,(6)利用关联交易影响利润。财务上作弊的一般做法是摘要:(1)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时为提高发行价格而进行财务包装,无一不是通过会计作假而完成的。上市公司若盈利会多报利润,如亏损则推迟确认损失,这已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更令人迷惑的可能是1997年上市公司的会计年报,在723个样本企业中,净资产收益率为9%-10%之间的企业有20家。有人戏称1997年为“10%年”。业内人士认为,1997年上市公司的会计年找表现出了明显的人为操纵的迹象。高估收入,多计成本费用,推迟确认本期费用,已成为我国企业会计比较普遍的作弊方法,这和我国业绩考核的短期利润导向、政府业绩考核的短期财政收入导向,以及厂长经理缺乏有效的股权债权约束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这和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不完善和缺乏严格、有效的会计监管制、办法也有相当关系。而这类会计作假基任其继续及蔓延,最终必然使我国大部分企业走入资产“空壳症”的死胡同。

会计猜测结果不准确,是目前大陆会计实务中所暴露出来的又一个比较突出的新问题。据1996年报资料,有90多家新上市公司未能完成盈利猜测,红占当年新上市公司的44%.下表所列8家新上市公司因盈利猜测失误严重而受到中国证监会的通报批评。

资料来源摘要:上述8家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年报及时1996年报。

历史的发展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证交会主席阿瑟。利维持不入前基于美国会计实务发表了题为《数字游戏》的演讲,认为上市公司面对市场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已把主要精力放在操纵利润上,日常的经营活动反而退为次要的地步。会计作假的做法有摘要:(1)确认巨额重组费用,以隐瞒利润。当企业日后盈利不足,这些虚列的费用就可转为收入;(2)利用兼并,核销费用,已为公司保留一些未来利润;(3)巧立名目储存利润,以夸大的方式估计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以便公司好年景时多计提预备,待业绩不佳时补充利润;(4)滥用重要性原则,对一些有重大影响但金额不大的事项有意不作披露;(5)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利润。利维特呼吁摘要: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应重视会计方法和监管机制的完善,同时使大家明白,玩弄会计数字只能是自取灭亡(《会计探究》1999年4期p63)。这表明,数字经济偏离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会计信息失真,不只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所碰到的新问题,而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现实新问题,现代会计探究,绝不能就会计论会计,只是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建设这一无可回避的现实环境,才能对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产生富有成效的影响。

五、严格会计的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中国会计改革已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向。1993年迈出实质步伐的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虽步履艰难,但已取得公认的成绩。就已的具心得计准则而言,尽管在真正执行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过,在促使中国各界熟悉国际会计惯例方面,确实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功能。仅就这一点而言,中国会计改革已在功不可设。不懂国际会计惯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培养一批懂得国际会计惯例及其运作的专门人才,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遵循国际会计惯例的意识,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

不过,中国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积极功能的充分发挥,仍任重道远。除了前面所描述的中国会计信息质量目前状况令人担忧外,在会计基本理论方面还面临着如下挑战摘要:

1.资本泛化的挑战。传统的会计所说的“资本”,主要是指“股本”,广义上还包括“负债(借入资本)”。现代经济环境中的企业,出现了“探究和开发资本”、“工程资本”、“制造资本”、“服务资本”、“质量资本”等众多过去会计中未曾出现过的新资本概念,资本已泛化(戴布拉。艾米顿,1997)。传统的会计只关注经营起点意义上的“资本”,这和工业社会货币资本的决定功能紧密相关。在现代经济中,经营过程的资本比起点资本,对经营发展更具决定功能。按马克思的说法,会计应更关注“过程”资本。会计要满足现代经济管理的需要,必须拓展资本概念,把过程资本纳入工作视野,提供相应的信息。

2.资产扩展的挑战。传统的会计主要关注的有形资产,现代资产条件下的企业资产中,起决定功能的已不是有形资产,而是金融资产、技术资产尤其是智力资产。对智力资产的计量,是我国传统会计的一个致命残缺。在国外,尽管度量和管理新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智力资产、技能、知识和信息这些无形资产令会计师作伤透了脑筋,但据美国《财富》杂志1994年10月另发表的托马斯。A.斯图尔特的文章,由于目前公司的智力资产通常是有形资产账面价值的3-4倍,知识已成为企业经济的决定因素,智力资本已是企业资本的主体,一些国际公司始重视对智力资产及资本会计的探究应用,从而拓展了会计功能的领域,较好地适应了现代经济对会计发展的迫切要求。拓展的会计树立了如下新观念摘要:(1)智力资产价值要超过体现在资产负债上的资产价值表上的资产价值许多倍;(2)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可产生财务成果;(3)企业必须分清智力资本的决定因素及其基本类型。智力资本由满足客户需要的个人持能-人力资本、满足市场需要的组织能力-结构资本、公司特权力量-客户资本组成。智力资本包括人力智力资产和结构智力资产、客户智力资本三种基本类型。人力资产是创新更新的来源,结构资产是把分散的个人创新更新能力转化为集体资产的能力,客户资产是创造满足顾客的能力。这样,企业就能有效地把自己的创造变成顾客诉需求,甚至可以说,把顾客满足的需求作为自己创造的动力和目标。

3.企业经营模式转换的挑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单一,即简单的市场导向,企业资产的买是为了卖,低进高出,从而使企业取得更多的利润,损益表由此成为最重要的会计报表。然而,在现代经济中,企业经营的模式将多种多样,买卖模式已不占主流,未来发展方向将是合作模式(见表1)

表1资料来源摘要:戴布拉。艾米顿(1997,p60)所述改制

在合作模式导向的企业经营体制下,培养、激发企业创造能力将是会计的主要目标。企业创造能力综合表现在知识的运用和创造上。所谓知识的运用,是指知识得以顺利学习和传播,从而产生最佳效应。企业运用的知识,包括形式知识和无形知识,前者是组织共有的知识(相当于结构智力资本),后者属于个人聪明(相当于人力智力资本)。所谓知识创造,是通过无形资知识和形式知识的高度结合使用中产生新的知识。在这方面,目前会计确实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会计只有充分反映了单位在运用和创造知识方面的能力和效果,才能满足现代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在这方面,会计确有很大且十分光明的发展空间。

会计迎接这些挑战,必定带来一场深刻的会计革命。这场革命最终的标志是,会计信息不但成为经济和管理行为效果的唯一权威的记录,而且成为经济和管理行为的主要依据和动力,成为现代经济和管理须臾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资源,会计学因此成为置身于市场经济中每一位成员所必需把握的基本知识。为此,现有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必然洗心革面,围绕以下目标作出实质性的改革摘要:

1.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全面、综合、及时地说明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质量。而目前所能做的,只是有限地反映货币经济的质量。

2.会计信息必须完整地反映企业履行受托责任的状况,包括人、物、财务各种资源的受托责任,也包括企业在运用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进步、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受托责任的履行状况。迄今为止,会计只反映了对财产所有者委托责任的履行状况。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第7篇

论文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第8篇

论文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