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8 17:19:53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1篇

范心洁闺中密友的丈夫是个事业比较成功的人,他一直对密友恩爱体贴,是旁人眼里的模范丈夫。前不久,闺中密友却打电话告诉范心洁说她的丈夫有新欢,正闹着要和她离婚呢,这让范心洁非常吃惊,因为他俩是他们大学里第一个经历住风花雪月考验的恋人,而大学一毕业,他们也是第一个就结为夫妻的一对恋人。在结婚这5年以来一直 都很恩爱,这让范心洁和其他的大学同学很是羡慕,现在却要离婚这真让范心洁不能接受。

在电话那头哭泣诉说的闺中密友让范心洁很难受,她急忙赶往密友家里安慰她,等密友的情绪稳定了之后,走在回家路上的范心洁不断地想,密友的丈夫对她恩爱体贴,而密友对丈夫赞不绝口更是情不自禁,可是这么恩爱的人到头来却变成这样,那么她和丈夫呢?英俊的他那么受异性欢迎会不会也有外遇,会不会已移情别恋……一路上范心洁就一直想着这方面的问题。

终于范心洁到了家,楚凡不在,打楚凡的手机,可传来“对不起,您拨打的用户已关机”。奇怪,丈夫从来不关机的,范心洁问爸爸:“爸,楚凡呢,他去哪了?晚上我往家打电话,你们不是说他睡了吗?他现在去哪了?”公公抬起头低声地说:“孩子,爸妈说谎话了,晚上楚凡就出去了,他嘱咐我们,如果你来电话,就说他睡觉了,我们问他去哪,他也不说,所以你来电话,我们只好按他说的告诉你了。孩子,你别生气呀,也许楚凡有什么事情,不想让我们担心,才不告诉我们的。” 此时,范心洁脑中又闪出密友的那件事,不禁开始猜疑丈夫,他是不是出去找小姐?是不是和他的前恋人见面去了?是不是和追他的那个小职员去开房去了……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楚凡和别的女人在一起的画面。也许楚凡每天上班,都有个女人陪着坐车, 也许楚凡每天吃饭都有女人陪着喝酒。也许,说不定每天晚上,楚凡给她打完电话都会去别的女人家睡觉!范心洁想不下去了,她头疼,疼得想吐。她看到眼前的池塘,有种想跳下去的冲动。范心洁不明白,自己对楚凡那么好,他为什么还要骗她,还要和别的女人好,难道自己也失败了…… 虽然后来范心洁知道了真相,丈夫做一件非常重要的紧急工作,不方便和她联系,但是一想起朋友的那件事范心洁不免还是继续猜疑丈夫,到最后是常常想到睡不着觉,她越是让自己不去想越是往那方面去想,现在范心洁苦恼极了,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医生点评:在婚姻生活中,妻子猜疑丈夫屡见不鲜,而猜疑是指不切合实际的猜测和没有根据的怀疑。夫妻间如果经常猜疑,家庭就失去往日的宁静,失去和谐和幸福,对猜疑者来说,疑心生暗鬼,会导致越猜越疑、越疑越猜的恶性循环。如何克服你的猜疑心理,看看下面的方法:

方法一: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反正两个方面的信息。

方法二:培养自信心。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你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而为难自己了。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2篇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启迪思维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和自信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是学生发展某种智力的契机,是学生探索、发现自己智慧的钥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设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只要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自然会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和求知欲望,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提倡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要使学生善于思维,就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低年级教学是基础教学,根据教材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1.鼓励质疑,让学生大胆猜想。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中,“猜想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切探索皆发源于猜想。因此,若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信心,数学教师就该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猜想环境,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对学生的大胆猜想,要充分给予肯定并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感受到猜想的价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这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方式。用猜想贯穿于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而且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也在猜测中获得有效发展。教师始终应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由于小学生受本身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探索与实践意识和能力可能无法与成人相提并论。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引导学生去探索、验证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

3.注重读说训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由于低年级学生语汇贫乏,表达能力不高,因此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到数学语言上,鼓励他们多读多说。通过读说可以使学生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将问题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通过读说训练,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重视动手操作,激活学生的思维。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3篇

一、创造气氛,提高兴趣

在课堂上,严肃呆板的说教,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当孩子们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时,最容易接受或创设出新的不可预想的事物,为此课堂搞活了,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识。怎样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呢?

首先,要用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的方式、手段、方法,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其次,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有章可循,不能随心所欲,朝朝暮暮,使学生无所适从。

其三,是多与学生接触,培养亲近感,消除心理障碍,学生主动配合,从而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其四,鼓励和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胆量,即使回答不上来,也应该鼓励他们,在一问一答中理解、消化所学知识,以便解决疑难。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采用做游戏的方式,变换另一种教法,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取知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创设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二、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8的组成时,我拿出扑克和孩子们一起玩。“你出3,我出5,两数组成8,你出4,我出4,两数组成8……”等,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我也被孩子们的玩劲儿感染了,”来,谁愿意和老师一起玩?”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在我的带动指引下,我们甚至玩起了1、2、5组成8,2、3、3组成8等三张甚至四张扑克的8的组成,为后面学习连加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孩子们为这种新的扑克的玩法感到兴奋。一节课没有齐读,没有提问回答,有的是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并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三、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针对学生喜欢趣味性,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看实物口说应用题时”,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4篇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多数肿瘤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地存在精神上的创伤和疼痛的折磨而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不利于治疗和预防。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120例肿瘤患者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分析其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从而提高了放疗疗效。

1临床资料与调查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

2006年2~12月,我院肿瘤科放射治疗的患者随机调查12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45岁,鼻咽癌52例,食道癌34例,宫颈癌14例,乳腺癌18例,恶性淋巴瘤2例。

1.2调查方法

本组病例统一发放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讲解后由患者自行填写,发放120份,回收120份,调查表回收率100%。

2结果分析

2.1患者对放疗的心理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病人对放疗缺乏正确的认识,包括对放射治疗的恐惧和可能带来反应的顾虑等。表现出感觉异常,情绪波动,较突出的特征为恐惧、焦虑、忧郁、猜疑以及悲观绝望的心理。

2.1.1恐惧焦虑与猜疑忧郁

本组83例患者有恐惧焦虑心理占69%,猜疑与忧郁21例占17.5,由于恐癌心理,使其心理负担加重,害怕癌症的无法治愈、害怕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忧郁放射治疗效果以及庞大的治疗费用,表现为抗拒,抵触情绪。

2.1.2悲观绝望心理

28例,占23%属于癌症晚期患者,由于肿瘤组织侵犯神经而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或癌肿广泛转移呈恶病质,患者极度痛苦而产生悲观绝望心理,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暴躁,或孤独消沉,丧失治疗信心,或拒绝治疗,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3护理措施

3.1放疗前护理

针对放疗前多数患者对放疗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恐惧焦虑的心理特点,在放疗计划开始前我们要向患者及家属合理放疗的知识及注意事项,讲清放疗的必要性以及放疗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缓解其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冶疗。

3.2放疗期间护理

放射线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加强营养的补充可促进组织修复,提高放疗效果,告之患者无需忌口,食物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为主,在放疗期间嘱病人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促进毒素排出体外,减轻全身放疗反应对照射野区域皮肤不可用刺激性强的物品清洗,对放疗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身反应用时给予对应措施,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治疗信心,保证放疗计划的进行。

3.3放疗后护理

放疗结束后做一次全面体检及肝肾功能检查,随时观察病员局部及全身反应的消退情况,嘱病人按时复查。

4讨论

心理活动过程是内外因素作用下高级神经中枢作出的复杂反应,即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肿瘤放疗患者的猜疑心理来源于恐惧,而恐惧心理又加重猜疑心理,焦虑不安也是一种心理异常表现,患者的心理障碍必然影响放射治疗效果,我们针对患者不同个性及共性的心理特征,采取上述心理措施,有放矢的进行暗示,诱导,帮助患者认识疾病,了解放疗,帮助患者克服恐癌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执行放疗计划中严谨认真以保证输入剂量及各种参数的准确性,摆位的重复性,以良好的工作伤风和过硬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增加患者安全感,使之乐于接受治疗,保证了放疗计划的完成。

参考文献

[1]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1999.5.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5篇

关键词:学生积极性;课堂;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09-01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导入方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学习《散步》,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利用故事导入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导入就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简单明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如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剌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三、以旧带新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以旧带新导入是指建立在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按教学内容的要求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例《“挑战者”号追思》,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前面我们学了《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知道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震惊,为什么会令世界都关注和震惊呢?同学们回想一下,作者是从哪此方面来叙述这次事件的?然后教师作小结:在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直前,义无反顾?《“挑战者”号追思》将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四、设疑导入

设疑导入,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设疑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万紫千红的花》的导入。教师可这样导入:“花儿是美丽的,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有两句精彩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看,这绚丽多彩的花的世界真是美极了,这‘红紫烂漫’的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它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

五、巧设圈套导入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6篇

(一)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任何数学直觉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该领域的基础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认知策略,单凭机遇是不能产生数学直觉的。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无树不成林,脑子里无物,想发明创造也枉然。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他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有扎实而宽厚的知识与经验以及熟练的基本技能,经过同化(顺应)重构等加工手段储存在大脑信息网络里的知识结构,是直觉思维产生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思想方法的积累,储存经过处理的知识精华,如对数学概念、定理的本质理解,对数学公式变换的多种形式,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特殊的解题技巧等,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经验,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迅速而准确地作出直觉判断。

(二)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数学直觉能力也越强。狄拉克于1931年从数学对称的角度考虑,大胆地提出了反物质的假说,他认为真空中的反电子就是正电子。他还对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质疑,他曾经说,“如果一个物理方程在数学上看上去不美,那么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是可疑的”。

(三)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任何直觉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触发产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选择一些能诱发学生产生直觉思维的数学材料让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直觉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应当注意保护学生已有的猜想能力和直觉能力,而且应更加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合理的猜想方法,并使他们的直觉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和趋向精致。“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真正“触摸”到自己的研究对象,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应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四)重视解题教学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查学生的直觉思维。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养成学生的反思习惯,弥补学生的思维“缺陷”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7篇

1.合理分组,协调发展。我们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优等生、学困生、普通生三大类,同时对普通生又分上、中、下三小类,把学生合理搭配,优等生与上、中、下搭配,学困生与上、中、下搭配,每次活动时,合理分配合作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同时以优带差,共同发展。

2.合理加工教材,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如教学《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将一块糖分给2个人、4个人、8个人……让学生感知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小的经验,而且还直观地感知“1”里面有几个2分之1,几个4分之1,几个8分之1,渗透了“整体”思想,为以后进一步认识分数做了巧妙的伏笔。

二、活动设计服务学习数学

1.活动情境的创设要恰到好处。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精心创设了一个分蛋糕的生活情境:妈妈将一块蛋糕平均切成3块,给弟弟1块,弟弟嚷着说太少了,妈妈就把蛋糕平均分成6块,给弟弟2块,弟弟还不满足,于是妈妈将蛋糕平均切成9块,给弟弟3块,这下弟弟乐坏了。同学们也哈哈大笑起来,随着同学们的笑声,顺利引出了3分之1等于6分之2等于9分之3。

2.活动的创设要有浓厚的数学味。例如教学《垂直与平行》一课的开始,老师出示两根木棒,扔在地上,让学生猜测两根木棒落地后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以白纸为地面,画出自己的猜测。以此引入新课,这样的活动创设简洁明快地把学生带入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殿堂里。

3.有效引领,预设之外的情境。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不一定和预设完全相同,学生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回答,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被自己设计的预案所奴役,而且要抓住学生即时生成的所思所想,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从而为沉重的个性化活动和思考提供更大的空间。

三、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源自于学生的内在需求

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开门见地讲述了小松鼠带着饼干看朋友。随后课件演示,小松鼠把饼干分给小朋友们,然后提问,你知道小松鼠带了几种饼干?每一种饼干有多少个吗?学生回答:“太快了,记得不清楚。”提议放慢一点。教师调整播放速度是原来的一半,学生开始数数,但又一次失败。这时老师提议大家想到底该怎么办?(可以讨论)生:用笔记录,师:我们试试(速度同上)。学生再次失败。教室很静,大家都在想办法。一生说:我有个方法,几个人合作一下,一人记一种图形。师说:他的方法怎么样,想试一下吗?(生愿意)学生情绪高涨,终于成功了。教师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记录的……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善于制造学生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不断诱导和激发求知欲,逐步引导学生经历由尝试到挫败再到成功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学生倍加珍惜合作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这种学习体验无疑是深刻的,难忘的。这便很好的实践了需求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四、活动设计要能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一组活动。

1.组织学生用台称称出1千克苹果。(有4个、有5个、 有6个)

学生发现每组1千克苹果的个数不同,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让学生猜想身边哪些物体装在一个塑料袋中,可以达到1千克的重?看谁猜得准。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寻找身边物品,进行猜想。

生1:我想10本数学书大概1千克;

生2:2个字典大概1千克;

生3:50本数学作业本大约1千克;

生4:4个梨大约1千克。

……

3.你想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吗?如果不是1千克,你能让他变成1千克吗?

4.教师在黑板上登记学生验证的结果。学生在验证中,有让人捧腹大笑的,有更换多次的,也有恰到好处的,还有差距较小的。同学们对1千克的实物的展示过程,正是一次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经验共享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实际体验,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得以培养,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8篇

>> 张益唐:重生的数学奇才 纯粹的张益唐 张益唐:孤独的数学家 华人数学家张益唐:敲开世纪数学猜想大门 唐亮与张锐的爱情故事 关于张月光、唐旗同志任职的通知 一张没有上色的唐卡 张耀杰:质疑唐德刚的“半张纸” 一张奥运门票的和益之旅 张益奎:甘当农民工的“包青天” 张益军:重庆的优势在后发 民初奇才张其锽 唐易定镇的张氏家族与陈氏家族 论灰土挤密桩在张唐铁路施工中的应用 唐桥科技张健清:推行“大绿色IT”的两个关键点 刻苦钻研的数学奇才 华盛顿奇才队 重生与救赎 “和事佬”张群益 张帅 浴火重生的网球灰姑娘 有关《唐归义王李府君夫人清河张氏墓志》的几点考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张益唐:重生的数学奇才 张益唐:重生的数学奇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易速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3年9月25日,张益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作学术报告。

9月底的一个周三中午,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3楼的公共活动室内,几十位师生用过三明治加乳酪和蔬果的简单午餐后陆续就坐,准备听取一场关于孪生素数的前沿学术报告。此时离黑板最近的主讲人餐桌前,两位华人已经就绪,其中担任主持的是普林斯顿数学系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张寿武。另一位就是主讲人张益唐,一位来自新罕布什尔大学的讲师。

“学术午餐报告会”(Colloquium Lunch)是普林斯顿数学系的传统,相当于一种非正式而特殊的荣誉。老教授约翰·纳什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后,另一位教授安德鲁·怀尔斯1995年攻克数学史上著名的费马大定理以后,系里给他们主办过同样的活动。如今,破译“孪生素数猜想”的张益唐登场了。

在2米多高的落地黑板前,大约1.78米的张益唐一边用粉笔写下一行行公式,一边用略带口音的英语流利地讲述着。台下,我虽然接受过高等数学的基本训练,但完全无法跟上世界各国奥赛优胜者们的节奏。当然,我从华盛顿驱车3个半小时来普林斯顿,可不仅仅是为了聆听张益唐的数学讲座,还想请他讲述更多自己的故事。 横空出世的论文

人们现在已经知道,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张益唐成就之突出,可以跟当年陈景润攻坚哥德巴赫猜想相提并论。张寿武教授觉得,从人生故事来说,张益唐比陈景润要精彩,甚至比拍成电影《美丽人生》的约翰·纳什都要精彩。

他从1984年起就认识张益唐,当时两人正念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张寿武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师从王元院士,张益唐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跟着潘承彪教授。

“我偏代数一点,他偏解析一点。”张寿武说。

普通人怎么理解代数跟解析的区别?

张寿武微笑着轻轻摇头,露出无奈,“都差不多,算一个领域吧,数论。”

与哥德巴赫猜想类似,孪生素数猜想也是20世纪前即出现的数论领域的经典难题。素数(也叫质数)为数论中的基础概念,专指那些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由2开始,3、5、7、11、19、23这么一路延续下去,或许直到无限。如果某个素数前后有差值为2的另一个素数,两者即构成“孪生素数”,比如(3 5)、(5 7)、(11 13)、(17 19)、(29 31)、(41 43)。如果有一个表格分别列出1万以内的孪生素数、10万、100万、1000万、1亿以内的孪生素数,我们可以发现其分布越来越稀疏,但似乎一直存在。此时,孪生素数猜想的核心命题为,孪生素数有无穷多对,不管多么稀疏,它们将一直存在下去,直到无限。

100多年来,数学家们大都相信孪生素数猜想应该成立,但无人能够一锤定音,直到今年春天,才由张益唐将论证过程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他成功地证明,的确存在无穷多个差值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虽然从7000万降到2才能最终证明孪生素数猜想,但张益唐的这一研究成果随即被数学界认为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一终极数论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光明已经明确无误地出现在黑暗隧道的尽头。

张益唐的贡献相当于将大海捞针的工作变成水塘里捞针,以他提供的方法为基础继续演算,水塘将进一步缩小为水缸、水桶、水杯,直到最终求证。张益唐的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华裔数学天才陶哲轩已经将两个素数间的最大差值缩小至5000。

张益唐在普林斯顿要呆一个星期,总共完成3场学术报告。学校安排了临时的专家公寓,他看上去非常喜欢这里幽静、简单的环境。

“我是4月17日投出去的。5月8日,正好3个星期,他们就已经审查完。”谈到自己横空出世的论文,张益唐说。他的普通话带着江浙口音。他1955年在上海出生,13岁时随父母迁至北京。他投稿的《数学年刊》是纯数学领域的顶级出版物,审稿耗时漫长。以2011年为例,《数学年刊》上发表的论文平均审稿时间为24个月。张益唐被接受之快,算是一个历史纪录。他的成就立即进入大众视野,从《自然》杂志到《纽约时报》都有专文报道。他已经成为学术明星。 张益唐是谁?

“我听说普林斯顿的几个教授当时谈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张益唐是谁?怎么没听说过这个人?”他自嘲。

张益唐1978年考上北大数学系,本科毕业后继续念完硕士。1985年,他来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1992年毕业。按照这个路径,其实他的学术生涯应该走得很顺利才对,但就是在普渡期间出现了波折。他与导师、来自台湾的代数专家莫宗坚产生了分歧,其中既有对学术的不同理解,也有彼此间性格的冲突。

张益唐取得成功以后,莫宗坚在普渡数学系的网页上贴出了文章《张益唐在普渡的生活》,似乎用作对各种可能质询的书面回答。莫宗坚简单回顾了两人7年的师生关系,他对张益唐读博期间立志攻克另一大数论难题“雅可比猜想”似乎持不同意见,但最终还是予以认可。莫宗坚自己的专长之一正是雅可比猜想,自称该领域的看门人,虽说他偶尔还需要面对自己赖以成名的论文可能出错的质疑。莫宗坚认为开头的几个学期自己像“虎妈”,没有给张益唐足够的空间自由成长。从第四学期开始,两人每天一次的长谈减成一周一次。张益唐的博士论文引用过莫宗坚的成果,但最后发现导师当初的研究并非完美无缺。张益唐毕业后,莫宗坚从未写过推荐信帮助他寻求一份高校的教职,两人22年来从未有过任何联系。

我跟张益唐提到了他博士导师的文章,他没有看过。其他人提出转发给他这篇文章,他拒绝接受。

“我不太愿意提普渡的这种经历。普渡最近要给我一个杰出校友,我说我大概不会去领这个奖的。可以这么说,北大是我唯一的母校。”张益唐说。 明年开始,张益唐将以访问学者身份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只有在异乎寻常的情况下,一个博士才会拒绝认可培养自己的学校。没有导师呵护推荐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圈的前景,就跟孤儿独自面对社会差不多,加上当时正逢苏联解体,不少数学家拥入美国寻找机会,获得学术岗位的竞争格外激烈。张益唐毕业时,没能找到工作。当时北大的一位校友听说他的境况以后,邀请他到肯塔基州替自己经营的赛百味快餐连锁店做会计。掌握高中数学的人就足以胜任这份工作,虽然轻松,但他无法藉此过上稳定舒适的生活。六七年间,他做过汽车旅馆小工、送过餐馆外卖,甚至还将全部家当搬进过汽车里,过着流浪者般的生活。 困厄中的坚持

转机出现在1999年。另一位北大校友帮他联系到新罕布什尔大学授课,开始算编外人员,几年后才转正。在学术圈中,讲师是份辛苦活,待遇与拿到终生教职的教授、副教授们相差巨大。不过在高校拥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加上有图书馆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他已经很满意。这一呆就是14年,其间几乎没有与学术界发生联系。

张益唐的朋友说,他一次能喝一瓶二锅头。在朋友印象中,张益唐的记忆力超出常人,他的老式摩托罗拉翻盖手机没有储存联系人的信息,几百个电话号码都记在脑子里。张益唐2004年结婚后,妻子多数时候住在南加州,他自己在新罕布什尔租房住,也不开车,每次到普林斯顿的朋友家都要坐两次大巴加一趟火车。

我跟张益唐提到,华人开办的风华巴士从波士顿到纽约只要15美元,价廉物美,但安全性可能有点问题。他说这趟服务正是因为安全隐患已被管理部门勒令停运,神情中露出些许惋惜。不过对自己博士毕业后长达20年的辛苦,张益唐丝毫没有觉得遗憾。他可以转行电脑或者金融,到华尔街谋得一份工作并不难,就跟很多无法在学术圈发展的数学人才一样。但他没有放弃数学,他的研究从未停止,他专注于孪生素数和另一个重大课题尼曼猜想。这份坚持实属独特。 “暮年诗赋动江关”

张益唐还喜爱俄罗斯文学、勃拉姆斯和唐诗宋词。有没有一首诗可以表达现在的心情?

“唐诗宋词?”他略作停顿,“好吧,我就说两句。我不想说它的出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张益唐学术生涯的契机出现在2012年夏天的科罗拉多州,当时他已经57岁。在好友齐雅格家的后院抽烟的时候,他有了一次顿悟。接下来的6个月,他完成了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

著名数学家亨里克·伊万尼茨是《数学年刊》的编辑之一,他接到张益唐的投稿以后非常兴奋,连续工作了7天,从头到尾完成了整个验算和核实,最后确认无疑。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重要突破。”伊万尼茨也到了普林斯顿出席张益唐的学术报告会,“我们都被震惊了。他使用的是数论领域现存的庞大工具体系中最好的那一部分,虽然从前其他人也使用过,但他加上了自己的创新,所以取得了成功。这种例子相当罕见。”

普林斯顿数学系教授皮特·萨纳克也担任过《数学年刊》的编辑,他用一个普通人能理解的说法来概括张益唐成功的原因:假如数论工具像一辆汽车,“他不仅开这辆车,他更深入到了发动机部分,进而改进了发动机的工作方式。这极不寻常”。

萨纳克读过杜甫的可能性不大,但他注意到了张益唐“暮年诗赋”的特殊性。年轻的、最有活力的大脑对数学家来说很重要,纳什22岁完成博弈论领域的创新,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思路形成于30出头的时候,张寿武证明波戈莫罗夫猜想时刚好36岁。

“对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张益唐的成功相当鼓舞人心。”萨纳克笑着。他今年59岁,其成名作发表于20多年前。

张寿武、萨纳克、伊万尼茨这些顶尖数学家从不指望为自己的职业找到实用价值。不管孪生素数猜想取得的突破多么轰动,它也无法跟GDP连到一块。人类固有的好奇心才是推进纯数学研究的第一驱动,数学家只求探究的问题深刻而且关键。

张益唐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数论研究,他说:“本来这些问题都非常简单,中学生都懂,聪明一点的小学生都懂,可它们内部却蕴藏着那么多秘密,要在逻辑上证实却又那么困难,这里头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张益唐成名后,海内外各种邀请纷至沓来,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包括三重含义的“普林斯顿”:作为历史名镇的普林斯顿、作为世界顶尖学府的普林斯顿大学和开展纯理论研究、爱因斯坦工作过多年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里推崇学术的小镇环境或许比哈佛耶鲁更有魅力。从2014年开始,张益唐将以访问学者身份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无需承担任何来自教学或者科研经费的压力,可以将全部精力专注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