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行社管理的特点

旅行社管理的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5 17:14:04

旅行社管理的特点

旅行社管理的特点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部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部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

[1] [2] [3] 

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人的达到所,在校生人数不足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部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部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拔出来,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部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旅行社管理的特点第2篇

摘要: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呼唤着大量旅游管理特色人才的涌现,而且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海南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海南应当通过培育各层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符合部级特色专业要求的高校,进行部级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办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部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部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4.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5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达到3所,在校生人数不足1000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部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部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拔出来,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2.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部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23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海南主导产业的发展,满足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学校应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在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从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要求来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旅游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就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体现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3]海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决不能照搬传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从专业建设上来说,应当放弃过去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注重专业实际需要。让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会学生的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5.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实际主要是实践性强、旅游业发展变化快。这要求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熟悉旅游业具体环节、方面的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应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专兼结合组成;针对旅游业发展变化快的实际,要求教师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旅游业几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因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应当是丰富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籍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6.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各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不大,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在课时的确定方面,这是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并得到社会的肯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听取旅游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国外旅游教育的经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应正确、审慎地选定一些核心课程,以便通过课程学习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地建立多个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开设内容更加广泛的任意选修课,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外的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前瞻性的、前后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当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还应切实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的建设,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既教会学生技能,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显然,选择课程组合比选择专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实现了专业的多样化,学生也可通过这种选择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旅游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段冠玮.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状况的政策评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旅行社管理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管理系统;系统分析;决策模式;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10多年前被提出后,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人们对此仍然采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由此,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生态旅游陷入困境。香格里拉腹地迪庆州中甸县作为在我省较早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地区,也同样显示了这个问题。全县客增长速度所料不及,而管理问题也日益增多。例如虎跳先开发后规划的现实,碧塔海景区双线进入的矛盾和碧塔海水面行船的争论,以及门票收入分配的问题等。这些现象所蕴涵的,其实是生态旅游的组织体制、开发及环保等综合管理问题。而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对此束手无策。由于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在性质上的差别,以及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已不适应生态旅游的现实,更鉴于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具有脆弱性和管理失误造成损坏的不可修复性,有必要构建生旅游管理体系,以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生态游的性质和般管理理论出发,以中甸县的生态旅游为范例,用系统的方法在理论上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并部模拟应用,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抛砖引玉,引起有关专家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当个区域把旅业确立为区域社会 经济 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时,旅游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另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就是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即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生态旅游活动是指生态旅游系统各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运动的表现。生态旅游活动可概括为以下七个主要内容:

1.旅游活动:游客以观赏自然景观为目的的旅游过程。

2.保护活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以防止其变异的活动。

3.开发活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活动。

4.服务活动: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的活动,包括提供住宿,餐饮,旅行,导游,翻译,游览娱乐,购物等服务的活动。

5.行政活动:指为规范旅游活动使其有序的政府管理机构的活动。

6.营销活动:指为招揽游客或推销生态旅游产品而开展的活动。

7.管理活动:即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的执行过程。其实,一切涉及生态旅游的活动都属生态旅游活动的范畴。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较,具有三大特征,即: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谋富旅游地社区居民;从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形成整体。这些特征反映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并使得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也呈现出本质的差别。事实上,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在本质上是 企业 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综合运用。这种管理模式把景区作为一个企业或是社会福利机构(例如城市公园),在开发管理上尽其所能寸土寸金。在组织管理上,一包了之,收取承包费。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城市景区或人工景区而言,或许行之有效。但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却是灾难性的。而遗憾的是,碧塔海景区的游船项却是采用这种方式管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既不是离散的单元管理,也不是行业管理,而是系统管理,是微观管理景区,景点及服务机构的管理)与客观管理(行业管理)的系统结合。因此生态旅游管理的模式必定是系统模式,即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作为管理系统,既要强调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各分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更要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管理范围上。生态旅游管理不以一个景区或一个服务机构,或者是这些管理点的简单集合作为管理范围。因为它将割裂生态旅游活动各内容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降低管理效率,甚至造成管理失效。生态旅游管理的范围是生态旅游区域。对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区域来说更是如此。生态旅游区域一般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行政区域,如中甸县生态旅游区。另一种是自然生态地域,如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对生态旅管理来说,以第二种区域划分作为管理范围更合理。因为它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而作为世界地理一大奇观的长虎跳峡介于两行政区之间,使管理造成困难。但很遗憾,现实是人们只认可行政区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态旅游地往往是一些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原始,很少被人类活动涉及的地域,和保存有较为独特的民族及宗教文化习俗的区域。者说,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使这种区域成为生态旅游胜地。但另一方面,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区域居民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如传统农业,牧业和林木业。而传统产业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不但毁坏自然生态系统,还将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无以为继,并危害流域下游。旅游业的兴起为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持。迪庆州中甸县正是具备上述特征的典型的生态旅游胜地。雪山,峡谷,五花草甸,高原湖泊及森林等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以及东巴文化发祥地,是中甸县以藏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骄傲。但世代居住于此的中甸人民仍未摆脱贫困。特别是天然林禁伐之后他们翘首以盼旅游业能带来新的生机,并把它确立为区域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所构建的生态旅游管理系统必须以区域为出发点,并以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终保证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以区域为出发点,不仅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要求。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系统目标。出发点与目标之间相联系的是生态旅游活动。由此形成一条由发点到目标相连贯的主线。这条主线是生态旅游概念的象描述和总体概括,因此它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在生态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因此管理必须有一定中心,以便抓住重点,突出重点,从而把握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生态旅游的性质决定了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必须以保护为中心,必须以发展为中心。因为,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因素繁多,在这些因素中,游客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游客就不能开展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游客的旅游活动展开的。游客是生态旅游区的财富。游客是生态旅游的上帝。因此,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游客旅游的目标和对象,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的条件。事实上,它们是生态旅游的客观基础。保护这种客观基础,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求,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要求。因此生态旅游管理也必须以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为中心,即以保护为中心。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是区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78的核心,因此生态旅游管理还必须以发展为中心。这就是生态旅游性质决定的生态旅游管理的三个中心,同时也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要求。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和逻辑要求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前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将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中心展开。构建的框架模式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研究生态旅游管理,必须明确系统状况,辨明系统及各子系统的性质,功能及地位,阐述其相互关系,从而构建系构,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系统按其性质分为功能系统和分析系统两类。功能系统是指具备实现系统目标功能的系统。分析系统是指描述,解释要素集合关系的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其系统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质上是指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表现是指空间上的规模扩张、时间上的延续和指标上的递增。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局部向整体,由要素向系统优化演进,这一发展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以其管理观念、管理结构、管理方法和管理运行形成系统功能,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管理目标子系统、管理对象子系统和组织管理子系统、开发管理子系统以及环保管理子系统。其中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子系统是分析系统。其他三个子系统是功能系统。管理目标子系统作为分析系统是各功能系统的系统目标集合的系统描述。管理对象子系统是被管理要素集合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描述,解释系统要素,阐明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从而正确地把握有关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三个功能系统是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管理中心展开的,按不同管理类别划分的管理职能的集合。所形成的系统功能以实现子系统目标的方式,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大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如一个三角金字塔,塔中心为主线串三个管理中心由下至上贯穿全塔,塔底为管理对象子系统,塔尖为管理目标子系统,塔的三面由三个功能系统环中心线封闭。以强调功能系统之间的广泛联系。中甸县的生态旅游,近几年发展很快,管理滞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试图套用现成的管理模式解决管理问题却不实际。事实上,中甸县现在的管理问题还不在于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落后,而首先是管理观念的问题。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构架模式认的意义就在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对管理问题要树立系统的观念,并在决策和管理运作中贯彻这种观念,以提高管理效率或减少因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于像中甸县这样生态旅游刚兴起的区域,这种认识就更有意义。管理对象系统的分析管理对象系统作为一个分析系统,主要是阐述作为管对象各要素的内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所形成的结构,以便解决生态旅游管理是管理什么的问题。管理对象系统从静态看,其要素包括三类,即人、文化(精神)、物。第一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全体人员。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这些人的个体以某种方式集合表现出群体特征或依附于一定机构形成组织。第二类指生态旅游区域中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例如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民俗和宗教精神及仪式等。第三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自然存在物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由它形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自然景观)。人工存在物主要指建筑、设施、道路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二类的物化体,如民族服饰、等。第二类及第三类的人工存在物形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景观)。管理对象各要素综合表现为景区(点),并依其主体显示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体,松赞林寺景区以宗教文化资源为主体,藏民家访(一种旅游形式)以民族民俗资源为主体。从动态看,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运动形成生态旅游活动。因此管理对象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即对象动态子系统和对象静态子系统。对象动态子系统是生态旅游活动的系统描述。对象静态子系统是要素及要素关系的系统描述。事实上对象静态子系统的运动形态就是对象动态子系统,而对象动态子系统的静止形态就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在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管理对象系统其实有两个表现。一是底部的管理对象系统,二是从底到顶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实上,前者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后者是对象动态子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这种结构表述,更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换句话说,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直接影响和79决定着管理目标。这也说明,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的社会系性质,反映了系统的复杂性管理难度。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确定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相关者的态度。功能系统的综合分析从理的系统理论来说,一般的管理功能系统,由管理的五个职能形成子系统。如果我们仅从不同管理类别(例如组织管理、开发管理、环保管理)进行相应的功能系统分析,无疑会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或形成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而这正是传统大众旅游管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但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来说,不仅要重视各功能系统的系统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不展开其系统分析),更强调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分析。而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表现和要求。事实上,前述的生态旅游管理框架结构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对开发管理和环保管理而言,首要的管理问题是决策问题(管理就是决策)。例如,开不开发,开发到什么程度,怎样开发以及从环保政策的角度看准不准开发,怎样保护等。似乎两者水火不容,但开发是生态旅游的生命,而环保是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根本。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不仅要在思想上强调保护性开发的观念,也要应用管理模式中确立环境与开发的综合决策模式。这种综合决策模式,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方法。作为原则,它指环境状态对开发有否决权,任何景区(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旅游增长或社区发展,不能用当前的发展去损害未来的发展,更不能以局部的发展去损害全局的发展。作为方法,它是指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开发程度的技术限度。开发就其程度来说,可划分为零开发(即原生状态)、保护性开发(对环境状态有控制的开发)、完全开发(事实上是人工系统)、掠夺式开发(完全不顾环境后果的开发)。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保护性开发。开发就其方式来说,分为两种,一是为游客观赏方便而进行的建造,例如解决可进入性问题或建造食宿设施。二是扩展景观或增加旅游项目。对于生态旅游,不同的开发方式应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标准。因为不同的开发方式对环境状态的影响不同,对旅游的作用也不同。开发就其目的来说也有两个,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区发。如果仅就开发管理子系统来说,这种目的性也是合理的。但如果考虑环保管理的目标,这种目的的实现程度也必须不突破环境的技术标准为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利用是说明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最好例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是指在水面上行船其功用有两种,一是作为 交通 使南线西线沟通,形成旅游环线。二是开发游船项目,增加游览内容(实际此项目已在运行)。由此引发争论,形成三种观点。一种是禁止行船,认为行船影响水质,长此已往会使湖水变异。二是可开交通船,认为有必要沟通南线西线,由于船只少,对水质影响较小。三是开发游船项目,认为这是碧塔海的重要项目。第一种观点纯粹是从环境出发的。第三种观点纯粹从旅游出发。第二种介于两者之间。事实上,如果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争论也就没有必要。在方法上,以水质的背景值为标准,查明水体自净能力, 计算 环境容量,进行行船的环境影响评价,确定环境承载量。以便决定是否开发或开发方式。如果一条船都会引起水质变异,则否决此项目。由此可见,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是正确处理环保管理与开发管理关系的 科学 手段。事实上,这种决策模式的实质是把开发决策建立在环境科学的基础上。但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应用和实施取决于组织管理模式,或者说,组织管理模式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落实的保证。因此,景区(点)的应用管理模式是由组织管理模式和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两者构成。组织管理模式景区(点)的组织机构是生态旅游组织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其组织管理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组织管理子系统的重要内容。景区(点)组织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体制。因为各种管理问题、管理矛盾都与管理体制有关。中甸县生态旅游管理的现实也说明这一点。但是认为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完全理顺管理体制也不现实。本文从实际出发,回避尖锐的体制矛盾,提出两种景区(点)的组织管理模式构架,以适应不同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并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与管理原则来实现对景区(点)的管理,从而达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目标。管理委员会制适用管理委员会制的景区(点)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特征:景区以 自然 生态 旅游 资源为主体(或是自然保护区),并且生态环境较脆弱,可开发性低,一但造成损害则不可恢复(碧塔海就于这类景区)。

第二,权属特征:在产权关系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为国家所有。但管理权分散在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例如80林业部门,环保部门,消防部门,旅游部门,及社区的行政机构,如乡(镇)政府。

第三,体制特征:各部门关系交叉,各自为政,在管理中追逐部门的 经济 利益,而不愿真正负起生态旅游管理责任。

第四,开发的目的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有限开发为手段,获取资金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此相适应的管委会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组织特征:前述的政府职能部门派员参加管委会(包括旅游地社区的乡镇政府人员)。

第二,责任特征:参与管委会的人员既对管委会负责,也对所派出的职能部门负责。

第三,权限特征:只有管理权、监督权,没有开发权。但有开发建议权和按照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要求提交建议开发报告,由上一级对开发进行决策。

第四,财务特征:税后收入除用于管委会运行费用和开发投资外,其余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剩余部分上交财政,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由上述特征可知,管委会并不只是个称谓,而是以景区(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性质和特征为基础所形成的景区(点)的组织管理体制。公司制公司制模式就是把景区

(点)作为一个 企业 进行管理。适用公司制的景区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及资源特征:景区(点)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但生态环境有较强的承受力,具有良好的可开发性,即使造成一定损害也可恢复(虎跳峡就属于这类景区)。

旅行社管理的特点第4篇

自媒体又叫做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它主要是指社会大众以互联网为媒介,依托电脑、手机等为载体,向他人传播规范性或非规范性的信息。当前,自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逐渐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这时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致使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交互性和自主性。游客在旅游目的地进行着食、住、行、购、娱等活动,在每一环节都有着潜在危机。旅游企业、政府和其他主体要对旅游危机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在最短的时间内防止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减少其对游客、企业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同时快速恢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帮助社会大众重塑对危机发生地的信息,这便是旅游目的地的危机管理。

一、自媒体时代旅游目的地危机成因分析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造成的,旅游目的地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是如此。它既有旅游行业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此外,旅游目的地成因的来源也分两个方面,内部成因主要是指旅游系统范围内的成因,如行业的恶性竞争、管理失误、旅游犯罪行为等;外部成因主要是指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社会灾难等。下面将详细分析旅游目的地的危机成因。

(一)旅游目的地危机的外部因素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目的地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是指自然界中发生的不可抗拒的灾难,如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等,它们会对所在地的旅游目的到底造成严重的灾难。

2、社会灾难

社会灾难主要是指社会上发生的危机事件,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社会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三方面造成的。如经济领域的社会大萧条、工人罢工等;政治领域的恐怖主义、政权更迭等;公共卫生领域的瘟疫、霍乱的爆发等。

3、特定社会事件

国家和地区为促进经济发展或解决现存的社会危机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事件或行为,这便是社会特定事件。国家或地区政府若不能正确处理好这些社会特定事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目的地危机。

(二)旅游目的地危机的内部因素

1、意外事故

社会公众在旅游过程中不仅仅是欣赏景物,其中还夹杂着食、住、行、购等内容,在这些环节中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景区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娱乐设施事故等,这些事故的发生会极大的影响到游客的心理,给旅游目的地造成消极的影响,从而引发了旅游目的地危机。

2、旅游犯罪

近年来,旅游区内针对游客的犯罪行为呈上升的趋势,旅游犯罪主要包括对游客实施抢劫、欺诈、性骚扰等,它极大的破坏了旅游区的形象,造成了旅游者的恐慌,使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危机。

3、管理失误

旅游企业有着对景区经营、员工、投诉反馈等管理职能,旅游企业若在这些方面的管理上出现失误,将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导致游客不愿消费和满意度的降低,从而造成了旅游目的地的负面影响,引发旅游目的地危机。

4、恶性竞争

正当竞争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恶性竞争会引发一系列的旅游危机。在旅游目的地,恶性竞争主要包括低价低质、黑导黑车、恶意中伤竞争对手等,他们只为获取眼前利益而损害了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和谐发展。

二、自媒体时代旅游目的地危机的特点

危机事件一般都带有突发性、紧迫性、危害性等特点,自媒体时代下的旅游目的地危机除了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旅游目的地危机的发生难以预测,因为自然灾害具有极大的不可抗性,而突发事件又具有偶发性,使得管理者难以预测潜在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此外,旅游目的地的危机事件发生后,它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方向也没有规律可循,危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控制措施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发展方向,这就使得旅游目的地危机具有不确定性。

(二)具有极强的连带性

旅游目的地处在社会大环境之下,大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旅游目的地危机的发生。此外,其他类似旅游目的地危机的发生也会造成本地旅游目的地爆发危机,从而引发“连带效应”。

(三)具有反复性

由于旅游目的地危机具有连带性和不确定性,在进行危机事件的管控过程中危机极易发生反复,已经缓和的危机很容易因为新危机的连带而死灰复燃,这种反复性使旅游目的地的危机管理极具挑战。

(四)具有双重性

旅游目的地危机不仅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还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首先,旅游目的地危机的发生暴露出了景区管理和发展的缺点,相关部门会因此而改进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氛围。其次,旅游市场具有替代性,社会大众会因为一地的旅游危机而选择其他的旅游目的地,从而促进了其他景区的发展。最后,旅游目的地危机发生后的重建工作可以抓住机会开发新的旅游项目,采取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新的消费群体,从而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自媒体时代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对策

旅游目的地危机事件的管理需要社会各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目前,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要充分运用自媒体的特有功能,做好对危机事件的管理工作。以下将分别从这三个主体深入阐述自媒体时代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对策。

(一)旅游目的地危机中的政府管理

社会生活中,政府不仅仅是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者,还是重要的管理者,他们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中,政府也是一支重要的管理主体和力量。旅游目的地危机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社会矛盾和问题激化后产生的,这是人们的一种极端行为,政府不仅在其中承担着责任,而且还需要依靠自身的行政权力去解决旅游目的地危机事件。首先,要建立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责任,在日常工作中自觉把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职能融入进去,集中各方的优势资源和力量实行“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管理方式,对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要及时准确的掌握,并以此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从而做到预防和控制旅游目的地危机事件。其次,设立常设性的多部门联动管理机构。旅游部门要和与其相关的各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分工协作。与旅游相关的政府部门主要包括电力部门、交通部门、民防部门、卫生部门等等,政府在协调好各部门在旅游方面的工作,制定责任范围内的旅游危机管理计划,确保其具有足够的资源和力量做好旅游目的地的危机管理工作,帮助旅游企业预防危机树立形象。最后,建立危机管理综合信息平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政府要依靠自媒体技术加强危机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该平台要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库分析技术等,做好对旅游目的地的危机监测、危机预警、风险评估、危机信息反馈等工作。同时利用自媒体快速的信息传播特点,做好旅游目的地危机信息的新闻、微博、论坛发帖等,将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给社会公众。

(二)旅游目的地危机中的企业管理

旅游企业直接参与着社会公众的旅游活动,他们与旅游目的地的危机管理有着直接关系,这就需要旅游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做好旅游目的地的危机管理工作。首先,旅游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其自觉树立公共危机意识,并组织员工培养他们应对危机的基本技能。其次,旅游企业在危机发生时所采取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危机事态的扩散,他们的利益受危机事件的直接影响。当旅游目的地发生危机事件后,企业要积极组织所掌握的资源对危机现场展开救助工作,并与旅游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和疏散,为政府采取下一步的措施争取宝贵的时间。再次,旅游企业是专门从事旅游运营的单位,他们具有专业的技术设备和人员。政府在进行危机管理过程中,旅游企业可以为其提供所需的资源。最后,危机事件发生后的重建工程也需要旅游企业和其他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医药企业、通讯企业、保险企业积极参与、相互协作,才能较快的帮助旅游目的地恢复经营生产,同时政府也减轻了财政压力,而且旅游目的地重建所需的资源也会得到社会企业的大量捐赠,从而减轻了旅游企业各方面的压力。

(三)旅游目的地危机中的公众管理

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危机的直接受害者,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最直接的威胁。旅游活动中,社会公众是其直接参与着,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危机管理同样离不开社会公众的作用。当旅游目的地发生危机事件时,社会公众是第一个危机预警的发出者,他们可及时的向政府传递信息,使政府在短时间内做好危机事件的处理工作,避免危机事件的蔓延和升级。在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社会扩散效应加大,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者要重视自媒体在社会公众中的应用。首先,应用自媒体做好对旅游目的地危机事件的提前预警,防止危机发生;其次,应用自媒体满足社会公众对大量准确信息的及时需求。当旅游目的地发生危机事件后,社会公众具有迫切了解信息的需求,危机管理者要积极运用自媒体对危机事件向社会大众进行及时、真实、全面的报道,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防止危机事件信息的传输不畅。再次,政府要应用适当的自媒体形式向社会公众及时传递危机事件的现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等,以安抚社会公众的情绪,维护社会稳定,防止社会发生动乱。最后,自媒体是实现舆论监督的利器。社会公众利用自媒体可以实现对政府、企业行为的监督,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工作,防止其管理过程中出现错位、缺位的现象。此外,旅游业对信息的依赖性较大,旅游目的地危机过后的重建工作及市场的再次激发,也需要社会公众依托自媒体向其他社会个人进行宣传报道和评论转发,从而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快速发展。

四、小结

旅行社管理的特点第5篇

关键词:旅行社;全面成本管理;战略目标;价值链;创新;管理模式

加强旅行社全面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其经营风险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长期发展目标。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旅行社应充分考虑管理理念的先进性,深入理解全面成本管理内涵及实际应用中产生的作用效果,促使旅行社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增加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保持良好的服务水平。与此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作,旅行社全面成本管理计划实施中将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旅行社能够在不同的阶段有组织的实施,全面提升我国旅行社整体成本管理水平。

一、全面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一)基本含义及特点

为了充分发挥全面成本管理的实际作用,扩大其实际的应用范围,需要了解其基本含义。具体指:从增加实际的经营收入及投入成本控制角度考虑,在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突出责任成本管理重要地位,加强管理过程中的资源优化配置,并结合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同环节、不同部门各项业务开展特点及成本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投入产出进行科学分析,最终形成基于成本调控及控制一体化的高效管理方式。全面成本管理实践应用中融合了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学等多种学科,对成本管理中的系统性、连续性及完整性进行了充分考虑,且渗透于各个管理环节。在进行全面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提升其在管理活动全过程控制中实际作用的认知水平,并了解这种管理方式的具体特点。这些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1.全面化特点

该管理方式是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目标出发,对时间、成本、价值等不同要素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促使企业既有的成本状况得以不断改善。

2.全程化特点

基于全面成本管理下的管理工作开展,不仅考虑了既有的成本计算方式,更对成本产生之前与之后过程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及指导,实现了全程化控制,促使成本能够在良好的管理模式中进行管理。

3.标准化特点

运行全面成本管理方式时,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概况,制定出有效的标准成本,并在可靠的标准化技术支持下进行成本标准化管理。

4.全员化特点

由于全面成本管理实施中涉及了所有的部门,在不同的层面上对所有的员工进行了成本管理,且渗透于各个工作岗位及生产环节,以共同管理方式实现了成本高效管理。

(二)全面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间的区别分析

结合全面成本管理的基本含义及实践应用中所具有的特点,可知其与传统成本管理有着一定的区别。具体表现在:(见表1)

(三)全面成本管理基本工具及核心内容

为了提高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注重其在全面成本管理中作业链-价值链分析工具的合理运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促使旅行社能够确定不同经营活动开展在价值链中所占据的地位,从而实现成本控制,保持经营活动中投入成本的良好经济性。同时,在作业链-价值链分析工具支持下,能够对旅行社在成本竞争中的优势或者劣势进行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全面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需要对旅行社的成本管理中的具体作业进行科学界定,将整个管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作业,并对作业范围进行科学划分;从成本投入与产出、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入手,对成本动因进行科学选择,了解成本效益、相关性、重要型、充分性及合理性对成本动因选择与确定的影响;重视作业成本管理,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微观经济方法及其它理论,对作业成本管理步骤进行科学划分,确保旅行社全面成本管理推行有效性。

二、当前旅行社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结合当前旅行社成本管理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成本管理工作效率及质量,间接地加大了旅行社经营活动开展中的投入成本。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理念、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通过对我国旅行社成本管理概况的深入分析,可知其中存在着成本管理理念落后及研究水平不足的问题,给旅行社成本管理水平提升造成了较大影响。主要包括:1.一些旅行社的成本管理范围存在局限性,往往集中于旅行社内部,未对相关领域中成本行为管理予以重视;成本管理中所持的观点大多为降低成本,并采取节约成本方式实现,从长远的效益角度考虑较少;2.虽然我国成本管理工作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众多成果,但在旅行社中既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难以有效地结合起来,实际的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二)既有成本管理方法较为落后

很多的旅行社在进行成本管理时采用了计划成本法或目标成本法。成本管理中若采用目标成本法,需要对旅行社预期的目标收入及利润进行科学估算,对于成本数据要求高,需要旅行社能够加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处理分析,确保利润估算合理性;成本管理中若采用作业成本法,需要制定出严格的作业参考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修订,可能会对旅行社成本管理方法有效性造成影响,需要进行不断地改进。

(三)成本管理主体素质不高,缺乏责任意识

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旅行社往往是通过财务部门或其它的管理者完成的,认为成本效益需要由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负责,忽略了各个业务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些旅行社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实际的工作行为不规范,也会降低成本管理工作水平。

(四)信息技术利用不足,成本管理机制并不健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扩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有利于提高旅行社成本管理中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效率,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处理,优化成本管理方式。但是,当前一些旅行社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信息化意识,实践过程中难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导致成本管理工作水平下降,难以实现对市场运营风险的有效规避。与此同时,部分旅行社成本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在对成本费用开展中未进行事先控制,而是根据旅行团实际的支出进行费用计算,导致自身的成本管理机制不健全,增加营业成本的同时影响了旅行社长远发展中的经济效益。

三、旅行社实施全面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及模式设计分析

(一)实施全面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旅行社整体竞争水平的提升,需要在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因此,旅行社可通过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对各个环节成本项目进行科学管理,将其中的成本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活动开展中的投入成本。同时,全面成本管理理论中各种理论的不断更新,也为旅行社成本管理方面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实施全面成本管理模式设计分析

为了使旅行社全面成本管理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对其管理模式进行科学设计,明确具体的设计思路,确保旅行社成本管理工作高效性。全面管理成本模式设计思路包括:1.设计主线:从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战略出发,基于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对外进行旅游资源整合优化,创新产品,提升客户价值,相对降低成本;对内从旅游产品设计开发、销售、采购操作、售后改进等部门的价值活动中进行分析,引入作业成本法,对作业链上的每项作业进行分析,实现内部价值链的最大增值。2.设计核心:从各部门及员工、作业及客户入手,实现对旅行社成本的有效分摊,在各部门承担费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员工分配,确保成本管理中全员参与。从成本的采集、分析、分配及绩效考核,对成本进行全过程管理。3.设计原则。为了增强全面成本管理模式适用性,需要严格遵循动态性原则,收集相关成本、基于不同部门职能作用的有效分摊、成本管理部门的科学监管及由下到上的设计原则要求,促使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更具科学性。适用于旅行社的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图如图1所示。

(三)实施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可采取的部分措施和案例

旅行社是将各类旅游资源进行组合,设计成旅游产品销售给旅游者,旅行社成本主要包括营业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其他行政办公类成本,其中营业成占总成本的80%-95%,是旅游产品成本的主体,主要由“吃、住、行、游、娱、购”这几大要素构成。旅行社在实行成本管理时,充分考虑到上下游企业和游客对旅行社成本管理的影响,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同需求设计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创新产品,在设计时即对成本进行合理的设定,在执行时进一步优化完善。例如我公司从2013年推出的春节后(3月-5月)欧美出境旅游淡季针对老年人的荷兰郁金香赏花之旅,因为老年人不受假期时间限制,淡季出行价格相对优惠,旅行社可以有更多业务来分摊人力资源成本和其它行政办公类成本。又比如针对有外贸和国际业务的人群定制一些相关行业的参展或观展的旅游产品,利润空间就可以做大一些,并且不受假期限制,还能帮助参团客人建立国际业务往来。实现企业内外部共赢,形成一种持久低成本优势和保持客户高价值以及高利润下的成本优势状态。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也要考虑价值链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利益,要与价值链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与沟通,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双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旅行社另一块较大的成本就是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人才的招聘、培训、解聘和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旅行社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并且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用工成本在不断增高,企业的招聘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与相关院校和社会上的旅游从业者的培训机构合作,旅行社可以给这些院校和机构的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也可以提供更具实践性的培训课件给院校和机构,协助院校和机构的老师更好地培养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同时旅行社也能够筛选到更多更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人才。我公司与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以及51Flying航空旅游就业平台的合作就开始有初步的效果。同时,旅行社也要建立良好的人才进退机制,做好员工培训工作,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效率,设立有效的激励体系,这样既能让员工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也可以让员工获取更多的回报。

四、实现旅行社全面成本管理的前提要求

(一)重视成本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

旅行社全面成本管理方式实践过程中的灵活运用,需要重视成本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确保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本费用能够得到有效管理。旅行社高层及部门负责人应给予全面成本管理足够的重视;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强化员工全面成本管理意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成本管理过程的积极性;将全面成本管理理念融入到旅行社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并加强成本效益考核。

(二)选择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

旅行社实施全面成本管理过程中,应根据新形势下业务开展的实际需要,选择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加强成本管理,给予全面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科学保障。同时,针对以往旅行社各部门中矛盾经常发生的不利局面,需要根据不同业务人员的实际工作表现进行合理分配,确保业务流程上的各个执行对象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保持良好的业务工作水平,不断优化业务流程。

(三)加强成本管理主体综合素质培养

旅行社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增强全面成本管理实施效果,促使其管理理念及方式能够融入到旅行社的各个经营活动环节中,为旅行社整体的业务水平提升提供保障。因此,需要旅行社能够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加强绩效考核,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实现对成本管理主体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

(四)提高信息技术利用效率,完善成本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旅行社未来发展中的全面成本管理,需要旅行社能够重视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将各种信息技术运用于成本管理全过程,并根据既有管理机制的运用情况进行不断完善,促使实践过程中全面成本管理得以顺利实施。

五、结束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旅行社未来发展中需要考虑各种潜在的影响因素,给予全面成本管理足够的重视,在保持自身良好的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的基础上提升市场经营水平,促使我国旅行社能够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不断拓宽自身的业务范围。旅行社推行全面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各种相关理论,并结合自身的业务状况对全面成本管理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评估,确保全面成本管理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为旅行社社会影响力提高及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旅行社应对全面成本管理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发挥其实际作用的同时确保自身的经营状况良好性。

参考文献:

[1]王迪阳.旅行社服务供应链模型构建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11).

[2]姜哲.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4(06).

[3]梁晓.面向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分销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工业大学,2014(05).

[4]李尚隆.削减成本36招[D].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63-65.

旅行社管理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部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部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旅行社管理的特点第7篇

摘要: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呼唤着大量旅游管理特色人才的涌现,而且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海南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海南应当通过培育各层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符合部级特色专业要求的高校,进行部级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办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部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部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旅行社管理的特点第8篇

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优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利用当地的环境、自然、人文资源向游客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服务,在满足游客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以目标地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也能满足游客探索式旅游的心理需求。但是在这种旅游形式中,因为涉及到社区的人文服务和人文活动形式的现实展现问题,是一种“人对人”的旅游服务方式,与传统的“人对景”的旅游方式截然不同,所以对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被提出,并从此不断与社区旅游和社区发展等理论相融合。在《生态旅游》一书中,杨桂华提出这样的观点,她认为生态旅游业的管理中应该包括社区管理这一范畴,并且社区生态旅游的假如能够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而庄军、赖庆奎等人则认为,生态旅游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也周边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基础的,认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未来的生态旅游的发展之路。社区生态旅游就是在旅游业发展的这一时期诞生的,因为社区旅游本身顺应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性发展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活动中人文环境因素的猎奇需求,向旅游者提供了一种参与式、探索式的旅游实践形式。所以这种旅游形式一经开发就受到广大游客的追捧。社区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社区的概念引入到旅游活动中来,不同地区的独特社区文化和人文环境成为了一种旅游资源,让旅游活动不再只局限于环境优美的郊外。

3.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影响因素

3.1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内部影响因素

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旅游管理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从其对旅游管理的影响方式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主要成分,分别是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这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因为都处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内部,对社区生态旅游活动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所以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管理目标。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的主要实践者,向游客展示当地的社区生态文化,保证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实现,同时也从中获益。由此可见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之间因为共同的利益需求而推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同时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利益诉求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部影响因素。

3.2社区生态旅游的外部影响因素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包括有旅游者、非政府组织以及外部环境。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虽然当地居民的地位因为自身独特旅游形式而极大的提高了,但是社区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服务行业,游客的需求对其影响还是基础性的,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其自身的组织形式、实现形式和管理形式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会受到游客需求的影响,会呈现出一种顺应游客需求发展的趋势。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机构和社会基层之间的一种积极交流方式,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有了极大的发展。

4.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出现的问题

4.1社区居民的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

社区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一全新的定位将旅游活动中的社区居民地位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居民基本上处于旅游活动的主体地位,其对社区文化的展示是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要“景观”.但是目前在我国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传统的旅游活动思想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改进,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忽视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将社区中的旧建筑和旧物件当作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景观,歪曲了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本质。出来。

4.2地方人文特色缺失

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旅游业的发展虽然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旅游业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开展之前,具有社区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区域往往都因为与外界的相对封闭,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社区文化形式,但是随着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大量涌入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新鲜思想和文化,导致当地独特社区文化存在的基础动摇,独特的社区生态文化形式开始进入退化道路。

5.加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改进措施

5.1净化旅游市场,为社区生态旅游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

旅游市场作为旅游活动进行的主要环境,其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品质的净化,能够保证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在加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活动中净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必然选项。当前我国的旅游市场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大多数都是受国民旅游需求爆发式增长驱动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性进步,旅游热将会逐渐降温,人们的旅游需求会逐渐呈现出一种理性化的形态。所以对旅游市场的净化是一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高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首先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以法律的形式对社区生态旅游活动进行监管,做到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活动的“有法可依”和“依法管理”.其次是对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观念的教育,让消费者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更加尊重古老而独特的社区文化,最大限度的保证社区生态文化的独立性和延续性。

5.2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活动,需要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其运作效益,所以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活动形式,其在运行中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这些经济效益的科学、合理分配,是保证社区生态旅游活动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

6.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