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行社年终总结

旅行社年终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03 00:26:43

旅行社年终总结

旅行社年终总结第1篇

在带团当中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1、接团前要了解一些客人当地的资料(如:有名的旅游点、人物、特产等等)。以便和客人有共同语言,使他们对我有一种亲切感。

2、和全陪要提前沟通,多发几个表示友好的信息,为以后的合作做好铺垫。

3、游客到站后,要表现出非常热情的样子。因为游客看到地接导游后,心里首先会产生安全感,紧跟着是好奇和猜想。所以我们要趁热打铁,给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对于导游来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4、客人入住宾馆后去每个房间走一走或打电话问一下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有便可及时解决,如等到客人来找,那么小问题就变成大问题了。

5、团队到来的第一餐一定要用好,用餐前我会给客人介绍清楚团队餐所含的内容。用餐当中去问候一至二次,有问题及时调整。

6、公司的礼品充分发挥他的作用,用的恰到好处,对自己和公司都有好处。

7、讲解内容我会根据客人的层次、兴趣、繁简适度,有计划性的算时间。比如走什么路,多长时间、应讲什么;怎样的客人适合搞什么娱乐活动等等。

8、开场白非常重要。上车后我不会急着自我介绍,因客人初来乍到对陌生的地方会很好奇,我就等个几分钟,让他们看看窗外的景色。等他们回过神来肯定会有人说:“导游,你姓什么?给我们介绍一下吧!”这时全车人的注意力就集中在我的身上了,这样介绍的东西他们也就会印象深刻了。乘机还可以跟刚才说话的人开句玩笑,来达到活跃气氛的目的。刚才说话的那个人肯定很爱出风头,那么行程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利用他了。不过一定要恰到好处,反之就会是个定时炸弹。

9、跟客人拉近距离有个小技巧,就是迅速、准确的记住客人的名字或称呼,在不经意时叫他一声,他会觉得我总是在注意他。就会有一种优越感,各个方面他就会配合我了!最起码他不会是第一个反对我的人。

10、我认为送团总结不可忽视,行程即将结束时,我一定会总结一下整个旅游行程,里面所有的景点都要说到,帮客人回忆一下,以免回去以后他们忘记了,反到会说有的景点没去,这样就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再介绍一下他们没去过的地方,希望他们或亲朋好友以后再来。虚心的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设法让他们说出心中的不满,就算有一点小问题,他们回去也不会再提了。最后怀着感激之情。谢谢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才使这次行程圆满结束,表现出依依惜别期待重逢的愿望。

我的感悟:

旅行社年终总结第2篇

【关键词】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区位商

虽然甘肃省主要的资源是矿产及能源,但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积淀,存在着发展旅游产业的相对优势。旅游产业,因其对环境和资源的破环性较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发展模式的要求。因此对于甘肃省来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其最优选择。而产业要发展,首先应该对产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产业结构是产业经济分析的基础,然而,没有规模就没有结构。因此,对于甘肃省旅游业的产业经济分析,本文选择从分析甘肃省旅游业的规模入手,进而分析甘肃省旅游业的结构,在对产业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甘肃省旅游业的产业集聚情况,最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展望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

一、甘肃省旅游产业规模分析

在全国各地区加快发展大旅游的进程中,甘肃省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2005年到2011年的七年时间里,甘肃省旅游产业实现全年旅游收入由62.51亿元到333.69亿元的巨额增长。对甘肃省旅游产业的规模进行分析,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展开:(1)全省旅游收入呈现逐年上涨趋势。甘肃地处中西交通要道,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成为甘肃省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自2005年至2011年,甘肃省旅游业的总体收入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统计年鉴中关于旅游收入的统计数据被分为国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收入两个部分,而旅游业总体收入逐年上涨的趋势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体现。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确实呈现出了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个别年份出现了增长率的下降,但是就绝对数而言,旅游收入的逐年攀升趋势是十分明显的。2005年国内旅游收入为57.68亿元,而2011年上涨为332.57亿元;而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热潮的再一次兴起,作为其开端的甘肃省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国际旅游者的青睐。虽然前几年的金融危机对甘肃省的入境旅游产生了近乎灾难性的影响,但是总体而言,甘肃省的国际旅游收入也是逐年上升的。(2)全省接待游客人数呈现逐年增加态势。与旅游收入类似,在接待游客人数方面逐年增加的态势,也体现着甘肃省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2005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1207.85万人次,而2011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到5826.48万人次;在入境游客方面,实现了增长率从2005年的21.84%到2011年的29.77%的上涨。(3)全省旅游业收入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从一些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在甘肃省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在不断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更是逐年上升。就甘肃省的旅游产业而言,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也在逐年不断的加大,已经从2005年的7.90%增长为2011年的18.36%。通过上述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客观因素对甘肃省的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甘肃省旅游业已经构建起了初具规模的产业形态。不论是全省旅游业的总体收入,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还是旅游收入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贡献方面,甘肃省旅游业已经小有规模。因此,我们可以对甘肃省旅游业作出进一步的结构分析。

二、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而这种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因此,对甘肃省旅游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同样可以从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及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视角展开。

1.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主要是指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能够实现基本协调,不会出现明显的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各个部门之间实现良好衔接,促进产业之间的内部联系。通过对甘肃省旅游业规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在甘肃省已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发展也十分迅猛。但是,在旅游产业及其各部门高速发展的同时,它的产业结构内部却隐含着不合理的因素。就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而言,甘肃省的旅游产业收入主要来自于餐饮、住宿、交通及购物部门,也就是六要素中的吃、住、行、购四个方面,众所周知,除了购物部门以外,餐饮、住宿、交通等部门的需求弹性都比较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甘肃省旅游产业的总体的发展。因此,要实现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必须实现旅游产业六大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注重游、娱、购等需求弹性较高的产业部门的发展,以确保产业的整体进步。

2.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于旅游产业而言,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旅游产业六要素所涉及的产业部门的水平不断的提高,增强它们的创新能力,并在不断吸收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的同时,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的差距;其次是提升国内旅游的水准,使其逐步向国际旅游迈进,并最终消除两者水平上的差距。由于甘肃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对于旅游产业的科技投入较少,使得高新技术对于旅游产业的介入程度偏低,加之旅游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造成甘肃省的旅游产业总体上仍然处于低水准的发展模式。因此,要实现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科技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还应该对旅游产业中的非物质要素,即:旅游产业技术、管理、信息、服务等软环境因素,加以重视,促进旅游产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就甘肃省旅游产业的结构而言,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的实现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正如上文所说,对旅游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是为了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只有将合理化与高级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实现以旅游产业的合理化促进其高级化,以旅游产业的高级化带动其合理化,并且达到在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中实现其结构高级化,在结构高就化的进程中实现结构合理化的调整。

三、甘肃省旅游产业集聚分析

对产业集聚进行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展开的,本文对甘肃省旅游产业的产业集聚的分析,拟从定量方面出发。而目前,从定量方面分析产业集聚的使用最为普遍且最为简易的指标是区位商,其计算公式为:LQik=Xik/Xk÷Xi/X,其中Xik是指地区i的行业k的产值,Xk则是行业k在全国范围内的总的产值,Xi是地区i所有行业的总产出,X则是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出。如果计算所得的LQik>1,则说明行业k在地区i的集中程度较高。运用上述公式,选取2005年到2011年的各项数据,可以最终得到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区位商,如表1所示。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近年来,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区位商值都是大于1的,且其七年来的平均数也是大于1的,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甘肃省旅游产业的集聚现象明显。

四、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要发展甘肃省的旅游产业,就应该科学的制定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的知识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战略应该包括产业战略目标的选择以及产业战略途径的选择两个基本层面。

结合上述三个部分的分析,可以从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产业集聚两个方面,结合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两者来分析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1.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经济系统。而结合甘肃省旅游产业的现实状况,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解决的中心问题,除了以科学技术为突破口,加强高新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介入以外,还需要实现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而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在旅游产业集聚的大环境下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完成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

2.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1)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开发行为。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考虑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的文化以及经济方面的差异,并努力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旅游目的地内部获取发展的动力,实现解决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差距的目的。同时,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应该综合分析本省旅游产业自身的六要素以及相关产业的基本情况,从而制定一个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旅游发展规划,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程。(2)以政府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模式提升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促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对于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要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必须提高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由于运用高新技术需要企业投入较高的人力、物力,要实现产业科技介入的提高,最好的办法是由政府出面提倡,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保证企业的积极参与。(3)以打造旅游知名品牌为根本策略,促进旅游产业集聚。甘肃省在实现区域旅游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应该在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前提下,加强旅游品牌的策划和运作,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等一系列品牌,通过著名旅游品牌的培育和鲜明旅游形象的塑造来保障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杨钢.我国旅游业的产业经济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5):73~76

[2]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统计年鉴2005~2011年

[3]龙茂发,马明宗.产业经济学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4]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抹英明.中国产业集群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35

[6]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1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旅行社年终总结第3篇

记者:莫总,中旅总社自1949年创立至今,已经成长为了中国最大的专业旅游企业。回顾中旅总社这六十年的创业历程,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莫跃明:建国60年来,中旅总社与共和国一同成长。中旅人历经风雨,将一个外交部下属的小型外事接待机构,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国际旅行机构。纵观这60年,我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与转变,我主要有三点感触:一.“以人为本”是我们经营的基础。60年来我们所培育的忠诚而优秀的旅游人才队伍,成为中旅总社乃至整个中国旅游事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最宝贵财富。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用忠诚和汗水为中旅总社演绎着一幕幕精彩,实现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二.“诚信经营”是我们壮大的根本。60年来所积淀下的深厚企业文化底蕴,是中旅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始终坚持“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优化管理、强化服务、重视人才、珍惜商誉、努力实干”的方针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三.“改革创新”是我们发展的动力。这60年中我们的每一次角色转换,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为了发展,中旅人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始终以成为行业领先者作为中旅总社奋斗的目标。

记者: 自2007年起,中旅历经了一系列的重组。现在的中旅总社在国内旅游业堪称“中国旅游第一社”了。您认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重组对中旅总社业务是否达到了当初设想的促进作用?

莫跃明:2007年港中旅与中旅集团实施重组,合并为中国最大旅游产业集团。中旅总社、港中旅和招商国旅合并为中国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构成了集团核心旅游业务板块。完成重组后,我们拥有24家海外旅行社、港澳地区43家旅行社和门市,54家内地旅行社,成为全国网络体系最完善,规模最大的国际旅行机构,而且集团在产业链上的完善也提高了中旅总社的资源掌控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从目前情况看,我总的感觉是,港中旅集团旅行社板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机遇――平台宽了,机会多了,前景广了,实力强了,网络全了,后劲足了。但与此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肩上的责任重了,压力大了,期望高了。但我深信,只要假以时日,我们一定会实现1+1+1>3的理想效果。

记者:据说在重组之前,您对重组的前景还是多少有一些担忧的,能谈一下当时的心情吗?

莫跃明:这其实是被一些媒体演绎的说法,似乎是源于当时我手机彩铃的内容。重组工作正式展开后,集团将旅行社业务板块置于总体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并为旅行社业务板块重组制定了缜密的计划,提出了长远发展规划,明确了以中旅总社为核心业务品牌,逐渐将三个品牌的资源融合到一起。到2010年,我们要在全球范围内建成8个区域公司、150家分公司、500个直营门市的发展格局。集团要求我们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将中旅总社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亚洲最佳、世界一流”的世界级旅行社品牌。这种支持力度,这种发展宏图,只会让人振奋!何来担忧之说呢?

记者:刚才一讲到中旅总社重组后的发展目标,明显感到您是非常激动和渴望的。您和您的团队是否有信心?又如何来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呢?

莫跃明:我与全体员工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同时也有信心让中旅总社成为亚洲最佳的旅行社。集团方面将会给我们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和政策支持,自开展业务重组以来,我们虽然经历了奥运会特殊政策、全球性金融危机、H1N1流感大爆发以及内部调整带来阵痛等因素的影响,但我们的营业收入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入境游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推行的在总部统一管控下,“以区域公司为中心、以前后台分离为手段、以控制资源为目标、以网络布局为重点、以天地联网为方向“的总分式体系,并通过品牌整合、机构重组、流程再造、模式重塑,逐步实现中旅总社“战略目标一体化、企业品牌一体化、业务运作一体化、财务管理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一体化和信息管理一体化”的全方位一体化战略,是旅行社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必经之路,谁起步早、推进快、决心大,谁就将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记者: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让国际旅游业受到重创。正经历重组的中旅总社,将此视为“危”还是“机”呢?

莫跃明:在百业萧条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家以组织中国公民旅游及商务活动为主的旅行社,业务受到波及在所难免。然而我们还是抓住了国内旅游市场出现两升一降(国内升、出境升、入境降)趋势的机遇,保持了总体收入的平稳。危机的出现也从某种意义上为我们的重组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外部环境,让我们以最小的代价解决业务上的冲突,而且没有被竞争对手所超越。

从客观上讲,金融危机也为中国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市场会因此得到净化、企业内部的问题和矛盾得以暴露并加以解决、大型企业集团有机会优化经营体系并开展行业整合,这些都将有利于中国旅游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记者:一直有消息称中旅有在A股市场整体上市的计划,您在这里是否可以透露一些信息呢?

莫跃明:按照集团的统一战略规划,随着旅行社板块整合的有序推进,旅游资源将实现全面的对接。这将使港中旅旗下各企业资源实现有机结合,真正让港中旅集团成为一个庞大的航母舰队。到那时我们在资本市场的运作空间和选择余地会更大,既可注入“中旅国际”(0308.HK),也可以选择A股上市。无论怎样操作,都可以肯定的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将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让广大股民得以分享中旅发展的成果。

记者:去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旅总社成为国内唯一的奥组委指定旅游合作机构,负责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非官方记者团的接待工作,并承办了“中国残奥无障碍旅游”项目。您认为这些工作对中旅总社乃至中国旅游业的意义何在?

莫跃明: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想终于在2008年得以实现,中旅总社能够来承接奥运接待任务,我们深感骄傲和自豪。北京奥运是我们中国、中华民族对全世界最完美的一次展示,她在全面提升中国形象的同时,也将深层次、全方位地拉动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我们作为旅游接待机构不仅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更是在服务意识、人员素质、软硬件水平以及经营观念上得到大幅提高。尤其是承办“中国残奥无障碍旅游”项目,更让我们开阔了思路,以实际行动去关注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旅游需求,用我们的努力让社会更增添了一份和谐。

记者:从总体上感觉中国的旅游业,尤其是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并不尽人意。您怎么看待目前的市场现状?

莫跃明: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旅游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中旅总社也是在这个阶段才真正地发展壮大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旅行社普遍从最初的政府接待机构逐渐涉足市场,旅行社数量也急剧增多。到90年代后期,旅游市场全面放开以后,旅行社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从30年前的数百家达到了目前的数万家,出现了市场总量增长与行业机构增长严重不匹配的局面。大家占山为王、各自为政。为了生存和发展,旅行社采取以价格为手段的非理性竞争,从而出现了竞争混乱无序,经营缺乏诚信,整体社会形象差等现象。外界评价中国旅行社行业没有形成国际通行的批发、零售、的产业格局,如今是小、散、乱、差。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进入门槛太低,政策监管的不到位,旅游者消费的不够理性以及个别旅行社的不洁身自好,这些将严重妨碍中国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

中旅总社作为行业中的重要成员,有责任肩负起改变行业现状的重担。而且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开创新的经营策略,转变经营模式,协调各方资源,设计新产品,完善产业链条,为推动中国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贡献着力量。

记者:中国具有最深厚的旅游市场潜力,但是缺乏世界顶极的旅游机构。您认为中旅总社在未来是否能成为可以比肩美国运通的世界顶级旅行社?

旅行社年终总结第4篇

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1]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

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

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

就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5.4%,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4.24%。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

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

(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1985年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通知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但单就对旅行社类别进行的调整而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即只是取消了曾经对我国旅行社市场秩序干扰最大的二类社,然后根据剩余两类旅行社的业务分工情况更名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水平分工的基础和特许经营权的特征并未改变,其未来的运转结果很可能会重蹈覆辙。如此看来,人为的市场分工模式未被也难被业者所接受,行业中某种有效的分工体系又难以形成,加之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组织极其有限的约束力及其在管理权威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当前这种市场混乱的现象自然也是难免的。

旅行社市场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削价竞争是行业市场机制不成熟、同时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规范准则的集中反映,它使参与者大伤元气,非参与者经营更加困难。竞争的结果不会刺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是导致质量被忽视,无意保证质量或无力保证质量,使旅行社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

除以上几个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它问题的存在也与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2],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

二、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旅行社经营体系造成了众多难解的问题,而通过前面的我们也已经得知,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是以三类社为主体的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我们并没有否定少数大规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实上,正是为数有限的大规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上升,但它们却不能改变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和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的事实。此外,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点。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行社业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方向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以及增设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化的目标模式。

(1)大型旅行社集团化。

在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中,大型旅行社所要解决的重心问题是规模问题。根据这一构思,我们应使目前约占旅行社总量1%强的规模较大的旅行社通过合并、兼并或其它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一体化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以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但总社和各分支社在人、财、物等资源上应是一体的,组织管理采用集团的管理方式。从微观角度讲,这种旅行社集团有利于真正发挥其在采购、预订、营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经济;从宏观角度讲,这些有限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存在可以引导和稳定市场,克服旅行社市场因过度分散和紊乱造成的问题。

在我们讨论建立的目标体系中,大型旅行社在实现集团化之后,其基本业务包括3方面,即产品(特别是适合大众市场的标准化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而销售业务(这里限指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则主要由数量众多的中小旅行社。这些举足轻重的旅行社集团把全部资源集中于三块相互联系的旅游业务中,势必会提高自身和整个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总体接待质量,同时还会因为避免了很多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不规模竞争而减少资源耗费。

(2)中型旅行社专业化。

大型旅行社在整个市场内通过重新组合实现集团化之后,市场上一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不排除一小部分小型旅行社)应相应调整其经营方向,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比较劣势,实现专业化经营,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旅游者的需求。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所经营的产品上。与旅行社集团凭借自己实力通过经营标准化产品达到规模经济的指导思想不同,中型旅行社应针对某些细分市场,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在我们的目标体系中,中等规模旅行社的专业化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专业化经营集成本优势与产品专业化优势于一身,解决了这类旅行社因规模较小形不成规模经济、因而也难以直接与旅行社集团竞争的问题。而对行业来说,专业化的特色经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开发会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增强旅游产品的总体吸引力。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专业旅行社可以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联合。联合以前,各单体连锁社可能规模不大,但连锁经营是把这些中小规模旅行社的力量集中起来,使其可以像旅行社集团那样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和促销等方面的优势,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符合利用规模经营提高低利润行业效益的原则。当然,由于受单体旅行社规模的限制,连锁社所经营的产品类型不可能太多,而只能是专业化和特色化的产品。

(3)小型旅行社通过实现化。

与大型旅行社实现集团化、中型旅行社实现专业化和连锁经营相适应,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对众多小旅行社的调整是通过内部改造或增设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网络化,成为旅行社业面向旅游者的窗口。旅行社的网络化实际上是由旅游需求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和人们受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在我国也将日益普及,其结果是旅游需求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产生,为了便于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旅行社营业的场所必须广泛设立于消费者便于购买的所有地方,即所谓的网络化布局。

我国旅行社的网络化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制联合起来,即通过制来实现网络化(这里的网络化还包括旅行社之间的业务联系这层含义)。制的实现要求将绝大多数的小旅行社改制为社,社不从事产品开发,也基本不拥有其它接待设施,其业务是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销售,因为网络化的意义实际上等同于旅行社把销售触角伸向产生旅游需求的每个角落。前述高度集中的集团化经营方式无疑会满足这一要求,因为旅行社集团如果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广泛布点无疑会大幅度提高其经营成本,而且会加大控制难度和经营风险。

现有众多小旅行社如果能够实现向社的转变,就可以避免原先“小而全”的建制和业务上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位的矛盾,使其彻底摆脱举步艰难的局面。与此同时,社销售旅行社集团和专业社的产品还可以让那些被的旅行社集中资源,专心致力于产品的开发、促销和旅游接待业务,进而达到通过这种专业化分工和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旅行社业规模经营的目标。

社可以只销售某一旅行社集团的产品,但更常规的做法是社根据自身和市场情况选择销售多个旅行社集团和专业旅行社的多种产品,这实际是一种超级市场式的销售方式,它便于旅游者的充分选择和购买。这样,除了在佣金和销售提成的制度下社本身具有较高的销售动力之外,还可以有效促进被社之间的竞争。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旅行社经营体系存在许多难解的,众多的旅行社在这种经营体系下呈经营维持状态,已挣扎了多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旅行社将面临更为成熟的竞争者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旅行社的经营体系向着更有利于竞争和发展的模式调整已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我国现行旅行社业的基本特点,即大、中、小旅行社并存,大型旅行社数量少而规模和市场份额大,中小旅行社数量多、比重大而又有着合理的地理分布,为旅行社经营体系朝着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的目标模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注释:

旅行社年终总结第5篇

一年来,在领导的关心栽培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律己”的态度,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严于律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政治思想觉悟得到提高。

一年来,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强化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认真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和各种理论著作,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提高了党性认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始终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对待业务知识的学习。一年来在领导的指导下参加了重庆市旅行社行业管理培训会等培训会,熟练掌握了业务技能。业务知识的学习使我在工作上迅速成长起来。

(三)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作为旅游监察执法队员,工作中会直接涉及到许多法律法规的运用问题。我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加强了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如旅游法、行政处罚法、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了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三、努力工作,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一)积极参与专项检查行动和旅游执法检查。全年参与执法检查100余次。重点检查了11家旅行社,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30余条。参与了2015春节期间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检查和旅游纪念品购物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

(二)依法、公平、公正处理旅游投诉。确保所有投诉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全年受理旅游投诉23件,办结23件,结案率100%,退赔游客经济损失5400余元,有力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

(三)抓住关键时期,把握工作重点。我们紧密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始终把春节、国庆等黄金周和元旦、五一等小长假做为全年工作的重点,通过下发通知、联合安全检查等形式杜绝安全隐患,保障节假日安全。全年开展安全检查150余次。

(四)响应创卫号召,认真开展工作

旅行社年终总结第6篇

关键词:旅行社行业 产业地位 应对策略

旅游产品的供应链是以旅行社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旅行社一端连接旅游者,一端连接旅游要素供应商,组合旅游产品提供给旅游者,因此旅行社相对其他旅游要素供给部门而言处于龙头地位,被称为旅游产业的支柱性行业。长期以来我国旅行社习惯于以组团方式提供旅游服务,经营包价观光旅游产品,旅行社产品高度同质化。由于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加上国土辽阔,人口基数大,使得旅行社的这种经营模式长期维存。随着旅游者的成熟和旅游消费渐趋理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旅游者越来越远离旅行社,崇尚“深度游、不参团、自由行”,致使近几年旅行社的产业地位出现明显弱化倾向,产业链条的核心存在着向其他要素供应部门转移的可能。

旅行社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弱化倾向

2005年我国旅游入境、出境、国内三大旅游市场全面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的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2.37%。而旅行社行业却没有实现同步增长,除出境游(必须团进团出且不允许外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游)外,旅行社的入境旅游接待量、国内旅游接待量、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长都低于同期全国入境旅游总人次、国内旅游总人次、旅游总收入的同比增长,旅行社接待国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甚至创下了-16.05%的速度。从客源流向结构上看,除出境游(必须团进团出)外,2005年旅行社入境旅游接待量占全国同期入境旅游总人次的比重(12.9%)、国内旅游接待量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比重(6.67%)反而比2004年都下降了(2004年两项指标分别为:12.96%、8.74%)。详见表1、表2。

分析表1、表2,可以得出结论:旅行社行业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却没有实现同步甚至是超前的增长,这与其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行业地位是不相称的,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其在旅游产业链条上的核心地位。实践也映证了这一结论,以黄金周为例,近几年的“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大旅游目的地、各个旅游景区是人山人海,旅游接待设施满负荷、超负荷运行,但很多旅行社的组团量和接待量反不比平时。笔者以为导致旅行社产业地位弱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旅行社对旅游市场需求转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影响旅游业态的认识不足、反应不灵敏、缺乏有效应对策略造成的。

我国旅行社行业产业地位弱化倾向的原因

(一) 旅行社应对旅游市场需求转型乏力是内在原因

我国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旅游要素日益配套完善,消费者日趋成熟理性,整个旅游市场需求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需求结构由单纯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特种旅游复合型结构转变,即使是纯粹的观光旅游,其旅行速度也在放缓,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延长。越来越多的客人不再满足“拉练式”的团体旅游,而是期待旅行社为其安排更为个性的休闲度假产品。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早期,面对的主要是国外旅游者的需求。其中多数人是出于对古老中国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向往,所以对应地形成了旅行社以文化观光为主体的旅游产品。随着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发展,旅行社的主体客源市场发生了变化,旅游者的需求也不断丰富和多样化。随着国际游客重游率的提升,重游中国的国外游客游览的景点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伸,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一地较长时间的停留;对于国内游客而言,除了长距离观光游览的需求外,以大中城市居民为代表的短途度假需求上升,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嘈杂的环境也带动了人们对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的需求;随着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游客对出境旅游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了需求的多样化。现在国内一些比较成熟的消费者已经有更高的追求:旅游者文化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博物馆旅游的兴起就反映出这种趋势;自然性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对生态观光产品、休憩型的度假旅游产品需求强烈;专项旅游产品向生态型和探险型两种趋势发展。

2.出游方式小型化。随着个性化、消费化时代的来临,散客旅游、家庭旅游、自助旅游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出游方式开始从以往单一的团队旅游听从旅行社的安排为主向家庭和亲友型散客旅游转变,个性化旅游成为时尚,自主、自助和自驾旅游蓬勃兴起。

3.旅游消费的周期性被拉平。双休日制度、黄金周制度的实行,使我国全年法定节日达到114天。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制度的逐步推行,较长时间的度假旅游、周末的城郊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短程观光旅游,黄金周的中远途旅游等相结合,将熨平旅游消费的周期。

4.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更加成熟,盲目从众的消费方式已经发生变化,目的地的选择不再扎堆凑热闹,旅游活动的移动空间与活动频率也更加灵活多样。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是旅行社产业地位弱化的外在客观因素

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形成的信息技术对旅行社行业的影响极其深远。它不仅改变着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也改变着旅行社的业务运作模式乃至整个经营模式。信息技术对旅行社的影响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削弱了旅行社目的地供给信息垄断优势,进而影响旅行社的中介地位和旅游最终产品生产者职能的发挥。

旅行社中介服务地位受到网络上供需直接交易的挑战。在旅游产业链上,旅行社一端连接着服务供应商,成为他们产品的销售渠道;一端连接着消费者,为他们提供最终旅游产品。旅行社的中介地位使其掌握着市场交易的宝贵信息资源,在市场交易中控制着主导权。现在大量的旅游服务供应商如酒店、航空公司等已不满足旅行社作为其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而是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直接面向最终客户,进行网上预订和支付。甚至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企业也直接介入了旅游电子商务交易,如携程网、e龙网等网络企业,他们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电子交易平台取代旅行社成为旅游服务的提供者。旅行社的优势地位将不复存在。

旅行社的咨询服务功能会受到互联网自动查询功能的挑战。全球分销系统(gds)、目的地管理系统(gms)、旅游企业网站和呼叫中心、政府旅游网站等都使普通消费者获取、咨询旅游信息比传统渠道和方式方便快捷。

旅行社设计线路和完整产品受到游客在网上自主设计线路的挑战。利用网络资源,结合自己个性化的追求设计旅游产品越来越成为旅游者的选择。从网上订车票、预定饭店、查阅电子地图到完全依靠网站的指导在陌生的环境中观光、购物,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快捷性,游客可以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制定旅游线路,自主组合成各种旅游产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个性化需求,冲破了由旅行社为自己定制旅游线路所带来的局限性。

2.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客观上压缩了旅行社的业务空间,旅行社传统业务运作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旅行社传统的业务运作模式是:经营设施设备主要是电话机、传真机和计算机;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广告媒体进行产品宣传;通过门市部接受客户咨询、报名,或散客拼团或同业批发;依靠社会关系形成固定客户,提供团队旅游产品和服务。旅行社传统业务运作模式的平台是旅行社实体及其网络(门市部或商)。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旅行社通过互联网开展与旅游业务相关的商务活动即旅游电子商务成为可能。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不需存储和运输的无形产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各类产品的信息组合在一起的过程,这种特性成为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得天独厚的条件。

旅游需求转型是旅游需求自身和旅游产业自然渐进的必然结果,但我国旅行社行业对市场的这种深刻变化认识不足,在惯性思维的驱动下,经营同质化的包价观光产品,营销手段主要是价格,其结果是行业的逐步萎缩。旅游市场需求的转型要求旅行社更个性化地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层次和深度,开发旅游新品。旅行社应及时采取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开发战略,以适应并引导旅游需求。作为应对旅游需求转型的策略,旅行社在产品设计上要勇于摒弃传统思维,把视野更多地集中于新领域、个性化产品,逐步把产品开发的重点转移到商务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特种旅游产品上。在设计开发具体产品时,不只关注产品本身,如产品的特色、分类和在竞争中的定位,更要关注顾客的感受,注重研究顾客在消费时的体验。不一定谋求大批量、大规模的生产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要强调量身定制,强调产品设计、生产上的差异化、小批量、多批次。为此旅行社应建立客户的消费档案,包括客户的职业、身份、消费能力、性格、爱好。对vip客户要有专人为其制定旅游计划,设计个性化的产品。

在全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中,旅游电子商务已占到1/5的份额,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第一行业。旅行社不能回避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必须积极介入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自己的网站建立网上销售系统、网上支付系统,实现在线销售,从技术角度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旅行社的网络化经营。从经济学角度讲,网上交易不仅最大程度实现了消费者的个性化追求,而且节约了大量社会劳动,降低了机会成本。但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旅游网站”提供酒店、机票等单项产品预订这一层面上,而是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产品管理、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深层次应用管理上,建成以互联网为依托、整合客户资源、产品资源和分销资源的旅游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从而实现了大规模、快速的旅游产品交易新模式。

参考文献:

旅行社年终总结第7篇

[关键词] 财务内部控制 中国旅行社 企业集团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一切活动的始终。财务管理的加强,既有助于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开展,又对妥善处理企业内外的各种财务关系有利,同时还可促进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改善和经营水平的提高。尤其对于企业集团而言,财务内部控制对于其健康运行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档案资料,对近代中国的唯一全国连锁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中国旅行社的财务内部控制作一评述,以期对当今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中国旅行社创办于1923年,拥有庞大的服务网络,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且业务种类繁多,涉及旅游、出版、饭店、物流等方面的内容,在大陆存在的30余年间一直执中国旅游业的牛耳,是民国时期信用最好、规模最大的旅游企业集团,而它的发展壮大与其拥有一套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注重会计工作

会计工作是实际执行、计划、检查及核算的综合部门,也是推行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在中国旅行社,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要由会计部门加以系统的记录与分析,从而使财产状况与经营成绩得到正确反映。而会计员则是企业财务运作中的核心人物,除要保持会计记录的齐备、账务手续的清晰外,还要依据各项数字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意见以作为经营管理上的参考,同时还须防止不经济的支出,并依据实际工作情况向总社建议会计制度的改进等。在中国旅行社的人事组织上,会计是人事的枢纽,是承上启下的中坚人员。自经副襄理以下,会计的权责也是最大,在遇到经副襄理均公出或请假时能其职位。中国旅行社的会计工作具有如下几个特色:

1.统一会计科目。会计科目为会计制度的基石,订立妥善与否,对整个会计制度极为重要。旅行社是国内新兴事业,而中国旅行社又创立最早,因而创立之初,会计科目的订立无处借镜,随着业务的扩展,各地所用的会计科目日渐繁杂,有时同一业务,各社所用的会计科目各不相同。 1938 年 7 月,总社对此加以整理,编成“旅行社及招待所会计科目”一册颁布实行,从而使会计科目的分歧现象一扫而空,不论是分社所应用时还是总社合并总表时,都感到便利。

2.建立自成体系的会计制度。因为中国旅行社经营的是服务事业,服务完毕后一般是向委托机关收取若干佣金,或向顾客收取若干手续费。它不同于工业会计,也与同样是服务性质的交通运输业有很多区别。经过多年的改进,中国旅行社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自成体系的会计制度。它根据不同的业务,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实行各专业的特殊会计。例如,关于出版旅行书籍的会计就采用出版业会计制度,办理招待所业务则采用旅馆业会计制度等等。而对于每一次交易,应用增补日记账。因为旅行社有如零售商店,顾客很多,但每一次的交易额很小,例如发售客票。如果每售一票,就作一传票,不但浪费人力与纸张,而且手续增繁。因而将每站客票的起止点与价格写入增补日记账,再将各站加成总数,在每天营业结束时,将总数制成传票。这样一来,会计分录就可减至最低限度。

3.完善会计手续。由于遍及全国的分支社所对于各项账务没有确切的系统,为求得账务整齐、手续划一及便于管理,中国旅行社编定了《重要会计手续系统表》,从而使各分支社所办理会计手续时有所依据。在表中,所有的账册单据表报等逐一分类刊列。每类之上,标有一个英文字母;每类每项之上,逐一顺序编列号码。在表中还有两个特殊的标记,即 *和 x , x 代表旅行社部分应用的账册单据表报,* 代表招待所部分应用的账册单据表报。其余未列标记的,则为旅行社和招待所通用的。各项手续都是根据业务最完备的分支社和招待所制定的。如果各分支社中兼办招待所业务的,或招待所兼办旅行社业务的,无论一种或数种,都要将会计手续分开办理。例如分支社办有客房的,须按招待所的会计手续分开办理,一切账册单据表报,均根据招待所的账册单据表报来应用。而招待所兼售车票船票的,则应用旅行社的账册单据表报。这样一来,账务就可划分清楚,从而避免系统发生混乱。

二、加强资金和费用管理

每一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从筹集资金开始的。而其业务经营的持续运转,又不断地产生对资金的需求,因而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旅行社对于资金的筹集主要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和股票筹资两种方式。

1927年,中旅从上海银行独立出来时,吸纳上海银行的直接投资 5 万元作为它的经营资本。1937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股票筹资,当时50 万元的资本总额都由发起人31人自行认足。1947年进行第二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时,法币1000 万元的资本总额主要由上海银行与大业公司筹集

对于费用的管理,中国旅行社十分严格。一切费用都有预算,每半年就预算一次。预算制度为保障自身的一种方法,量入为出,从而可避免开支过多,而导致入不敷出。这样就能使企业的营利获得保证,同时也使主管人员在制定下期营业计划时胸有成竹。

中国旅行社营业结算盈利依照下列顺序进行分配,即公积金、资本息金、董事酬金、经理副经理酬金、职员酬金,其余都转入第二年损益账。在中国旅行社的费用支出中,人事费用占大宗,除薪金外,还有很多费用支出,但对于这些费用的支出,中国旅行社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旅行社对员工因公出差的费用就做出规定:自一等三级职员起可乘坐头等车船,以下人员不论等级均以二等车船为限(外洋邮船以三等为限),实用实支。出差人员一般在旅行社安排的地点住宿,没有指定地点时,可以实支宿费。一等三级以上职员每日不得超过六元,以下的职员不论等级每日不得超过四元。旅行人员如因私事耽搁,则在其耽搁期间内不得开支宿费。邮电费以及一切因公费用均须实报实销。二等一级职员以下人员因携带重要物件可斟酌情形支领头等舟车费用。因公随同一等三级职员以上人员旅行时可照一等三级职员开支。而对于同人所享受的医药协助金、教育协助金、分娩协助金以及丧殓协助金,中国旅行社也都规定了最高限额。

对于困难时期费用的支出,中国旅行社非常注意节约。例如在抗战时期中旅就曾拟订并执行了如下“管理通则”,立紧缩开支的记录,将各月预算数与实际支出数作一比较,每月呈报总社。同时,还立开支比较的记录,将各项开支上届预算数实支数与本届预算数、核准预算数作一比较,凡超过规定节省数额的,由社长致函鼓励并作为年终考绩的标准,其成绩低劣的则按情予以处分,并指出说明某项支出是属于超出的,以促使各社处所知道症结所在。

三、在管理上强调内部的相互制约,并加强审核与视察工作:

中国旅行社制定了特殊的内部牵制手续。因为分支社所遍及海内外,管理很难,如果对于进出款没有良好的牵制手续话,势必会出现很多漏洞,甚至会带来企业致命的伤害。它采用的特殊牵制有很多,如售票牵制手续、收据的编号以及出纳集中保管制。其中出纳集中保管制,主要是指现金、银行支票、收据薄、重要文契、客票票存等都重要物件都由出纳保管,但会计与稽核人员可以随时点查,这样就可有效的杜绝舞弊。

在单据上签字盖章是财务上的一项重要手续,对于签字盖章的图章,旅行社也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例如规定传票账簿及表报等在缮制复核或记账完毕后均应由经副理或主任及各负责人员要随时分别盖章。除经副理或主任盖用公章外,其他人员均应盖用在本社所用之姓名图章等,而且出给顾客的重要单据也须盖经理公章或会计出纳主任的私章。考虑到各部门营业性质不同,中国旅行社将所有外埠分支机构的各项重要单据由上海总社统一分发,副张寄总社稽核帐簿进行登记。这种对证章单据的严谨管理,也是防止财务漏洞的一个有效办法。同时,中国旅行社还规定账目要每半年总结一次,造具财产目录、贷借对照表、营业报告书、损益计算书等,由董事会审核后送交投资银行备案,从而及时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以利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

总社设立了稽核科以审核各分支社每日每月的收支项目。稽核科经常就财务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与中国旅行社有着密切联系的上海银行设立于巡行各地的查账员,也经常在中国旅行社分支单位稽查账目。这对于防止舞弊、杜绝浪费,颇见成效。在中旅档案中提及一事,即总行的监察到上海查账,检点文具间的存货,如账册、薄据、信纸、信封等,突然发现复写纸少了十几张。结果就由周副社长和总务科主任赔偿,没有丝毫的情面可讲。从这反映了中国旅行社监察一丝不苟和严格的态度,从而也可见财务管理的严格。

四、制定各项财务工作细则

为了让员工有章可循,中国旅行社制定了各项财务工作细则。例如《招待所各级人员处理账务现金办事细则》,以会计与出纳为例,规定会计负责登记账册、编制表报、核对收付报单、核复现金转账、收付传票、填发及归档各项寄送单及回单。登记的账册分总清账、各项分类账等31项,编制表报,分日报类、月报类、期报类及其他表报等四种。核对收付报单,会计经详细核对后盖用私章,并送呈经理盖章。核复现金转账收付传票,会计应逐张核复上列传票的内容及经手人员的签章附单是否全备,开支发票是否已经有经理签章,兑换单是否有错误及其计算时间是否正确等等,而日报寄送单、月报寄送单、单据寄送单、物品刊物寄送单等各项寄送单及回单都要及时的填发和归档。此外,还要核对如房金收据、空白收据等23项单据,在这些传票及单据上会计都要盖私章。除各科目结余数每周须与分清账核对一次外,其余未耗用品、未用餐料、寄售物品、未售货物等,会计还要会同经理每月检点一次或抽查一次,并随时注意营业用器具的耗损是否正当,并会同经理每半年检点一次或抽查一次。出纳则负责收付现金、领用邮票、领用印花、领用及保管空白重要单据、领用及保管各项物品,填发各项单据。出纳还必须审慎核对如房金收条、空白收条、账款收据、物品寄送回单、刊物寄送回单等物件。由此可见,两者的权责非常明晰,不致紊乱。

鉴于一些分支机构在使用重要单据时不按规定办法办理,1939年1月21日中国旅行社制定了《对外重要单据的使用手续》、《对外各种保证金及进出口货物等收条收据的使用手续》等,在空白收条、空白收据、船票佣金收据以及帐款收据、保证金收条等方面作出规定,例如空白收条方面,指出这项收条原备用来收受顾客的暂时存款以及其他特殊性质的款项,应该将款项检点清楚后将该收条正张及留底上加盖私章,随即制就收单记入现金收付记录,然后将收条及收单一并送给会计主任核对,加盖私章,再交经理或副经理加盖经理公章后方可将该项收条的正张发出,收单则由会计组留置入账。

综上所述,从中国旅行社的财务管理中可看出,权责明晰、手续规范、管理严谨等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因素。它们为企业的有效运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并进而促进企业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旅行社年终总结第8篇

关键词:吉林省 旅游产业 波及效应

2000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持续升温,吉林省的旅游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2010年,吉林省的旅游总收入为733亿元,占GDP总量的8.5%。国内旅游总人数640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12亿元,入境旅游总人数82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3.05亿美元,旅游业在吉林省的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旅游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内容,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联系非常紧密。旅游业的发展既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这种影响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波及效果进行分析,力图揭示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其他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旅游产业波及效果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对产业波及效果的研究源自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理论。列昂惕夫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以及相关运算,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的运算来衡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程度,所用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产业关联的基本方法。

旅游业的产业波及是指当旅游业的发展发生变化时,旅游业会根据它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方式引起与其有关联的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些产业部门发生变化以后,又会引起与它们直接或间接有关联的产业部门的变化,产生连锁反应,这种反应从强到弱,直到消失。旅游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及影响主要有三种途径,向下波及、向上波及和间接波及:向下波及是指旅游业影响它的下游产业,及以旅游业作为中间产品的产业;向上波及是指旅游业影响它的上游产业,主要是指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撑的各产业;间接波及是指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和旅游产品有互补性的产业。旅游产业的这种波及过程和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就是旅游业的波及效应。波及效应一般通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诱发系数和依存度来衡量(芮明杰,2005)。近年来,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张华初等(2007)、张文建等(2003)、崔峰等(2010)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旅游产业的关联与波及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波及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吉林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吉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42个产业部门的统计数据,表中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划分依据的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按照这个标准,本研究中的旅游业是指广义上的旅游业,即与旅游有直接关系的旅游咨询、旅游景区、旅游餐饮和住宿等所有产业的总体。

吉林省旅游业的波及效果分析

(一)吉林省旅游业的影响力分析

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程度用影响力系数来衡量,影响力系数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以后所产生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波及程度。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越大,它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也就越大,也就越能够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由于影响力系数是产业的影响力与其他各部门平均影响力的比值,因此其数值有可能大于1,有可能等于1,还会有可能小于1。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示对其他产业部门所产生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当影响力系数等于1时,表示对其他产业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当小于1时,表示对其他产品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一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越大,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就越大。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j =1,2,…,n),bij为列昂剔夫逆矩阵中的元素

2002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253469,综合影响力为3.124364,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4位,表示旅游业每产生一单位的产出,将会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产生3.124364个单位的产出,影响力系数大于1,并且排名很靠前。2007年,吉林省的旅游业影响力系数为0.833141,综合影响力为2.196909,影响力系数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33位,表示旅游业每产生一单位的产出,将会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196909单位的产出,已经低于整个社会的平均影响力水平。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力较小,低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影响力水平。纵向来看,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下降,2007年和2002年相比,综合影响力下降达到了1.087773,下降比例为35%,影响力系数下降了0.48821,下降比例为3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低,2007年,全国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952943,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比全国低0.119802。

(二)吉林省旅游业的感应度分析

旅游产业的感应度程度用感应度系数来衡量,感应度系数表示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部门同时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以后,旅游业受到的需求感应情况,即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供给程度。如果旅游业对其他各产业的供给越多,则说明它的感应度越大,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所起的支持作用也就越大,产业的感应度用感应度系数衡量,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产业部门所受到的感应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感应度系数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部门受到的感应度等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感应度系数小于1时,表示该产业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j =1,2,…,n,bij为列昂剔夫逆矩阵中的元素。

2002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综合感应度为1.507057,感应度系数为0.604619,在吉林省的42个产业部门中排在第31位,这说明当吉林省的整个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都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旅游产业需要为它们提供1.507057个单位的产品进行支持,2002年的感应度系数小于1,并且排名很靠后。到了2007年,其旅游产业的感应度继续下降,旅游产业的综合感应度降低为1.006615,感应度系数也降低为0.390237,表明到了2007年,当整个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都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需要旅游产业提供1.006615个单位的产品进行支持,2007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已经降到了42个产业部门中的最后一名。

从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吉林省旅游产业的需求感应度整体上很弱,无论是2002年还是2007年,吉林省旅游业的感应度系数都小于1,表明在这段时间里,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远远小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度水平,即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很小,出现这样结论的原因是旅游产业是消费产业,其产品几乎完全被用作消费,而很少被用于生产。由感应度的涵义还可以推出感应度衡量的是本部门产品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提供中间产品的程度,2007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很小,为0.381742,排在42个产业部门中的最后一位,更加证明了旅游产品是一种最终消费产品,而很少被用作中间产品。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在不断下降。

(三)吉林省旅游业的诱发系数分析

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是从最终需求的角度对产业进行说明的,集中反映了某个产业部门在某一项最终使用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其他各产业部门生产的诱发额,用来衡量产业部门生产所受到的各项最终使用的影响程度。如果生产诱发系数越大,国民经济的最终使用对该产业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产业对最终使用的依赖度也就越大。

由于吉林省2002年基本流量表的投资额很多为负值,并且由于指标问题也无法计算净出口额,因此只能对2002年最终消费的诱发系数进行计算,2007年的基本流量表数据已经完整,因此2007年消费的生产诱发系数、投资的生产诱发系数和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都可以进行计算。

从计算结果来看,2002年吉林省的最终消费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是0.0049,平均值是0.056,排在32位,说明如果吉林省国民经济消费增加一个单位的话,将会诱发出旅游产业0.0049个单位的生产量,2007年最终消费对旅游业的诱发系数是0.0045,平均值是0.0544,排在33位,即国民经济消费增加一个单位的话,将会诱发出旅游业的0.0045个单位的生产量。从投资对旅游业的诱发系数来看,2007年吉林省投资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为0,说明整个国民经济体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额,对旅游产业的产出几乎没有影响。2007年吉林省出口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是0.0187,平均值是0.0648,排在第16位,即增加一个单位的出口额会诱发旅游产业0.0187个单位的生产额。因此,在吉林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强,国民经济的三项最终需求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都小于平均诱发系数,排名也在后面;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投资的影响并不敏感,2007年的投资诱发系数为0,说明吉林省的投资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很小,所以投资政策对旅游业的发展并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吉林省最终消费对旅游产业的诱发变化不大,2007年和2002年相比,最终消费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只降低了0.0004。

从吉林省旅游产业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的计算结果来看,2007年,吉林省旅游产业对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依存度分别是0、0.1385、0.8615,说明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对投资的依存度很低,对净出口的依存度很高,对消费的依存度居于投资和净出口之间,因此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多的需要入境旅游来推动。

结论

通过以上对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波及效果分析,我们发现,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影响力水平远远大于感应度水平,说明旅游产业对吉林省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远远高于推动作用,所以在发展旅游业时,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即直接发展旅游业,而不是靠其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比较2007年和2002年的数据发现,吉林省旅游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的需求波及效果正在减弱,旅游产业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感应度也在减弱,并且旅游业的诱发系数较小,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不敏感,对净出口的影响却非常敏感,因此吉林省的旅游产业属于出口依赖型,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吉林省旅游产业的这种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缺陷,最主要的是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和对投资与消费的不敏感,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吉林省应该注意扩大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国内旅游,同时加大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旅游业的发展将会表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状态。

本文依据的统计数据是2007年吉林省的投入产出表。在学术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虽然是比较新版本,但是现实世界中,2007年已经距离现在有一段时间,2007年以后的这段时间内吉林省旅游产业发生的新变化无法在本研究中体现,这是本文的一个缺陷。所以现在的结论与今天的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时滞。

参考文献:

1.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80

2.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5

3.张华初,李永杰.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