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合同管理现状

合同管理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4 17:28:58

合同管理现状

合同管理现状第1篇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文主义的被关注,企业劳动合同这方面也愈加受到重视,但是企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关劳动合同的问题也层出不穷,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地劳动合同管理,是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企业在劳动合同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对其深入地思考,对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现状;问题分析;思考对策

市场经济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加强了劳动合同的管理,这样劳动者的行为得以约束,企业的经营安全也能够得以保障,因而,建立和健全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是大部分企业都迫切需要完善的。

一、关于企业劳动合同的概述

第一: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关系,双方一旦签订了劳动合同后,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第二:签订企业劳动合同的双方都必须要达到签订的要求,例如,企业必须是遵纪守法的,按照法律设立的企业或者公司。劳动者也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年龄和能力都要达到任职岗位的要求,否则企业也不可能与之签订劳动合同的。第三:一旦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任何一方都有自身的责任、都具备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总之,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是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凭证,为后期的续订、更改和解除等提供了依据。

二、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现状

1.企业对劳动合同管理的不重视

企业因为对劳动合同管理的不够重视,吸取了不少教训。更何况,随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公民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高了,例如:有些劳动过期了没有续签,甚至是已经构成实际的劳动关系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那么,这些情况就会带来了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矛盾,而且其劳动合同的纠纷呈上升趋势,这让很多企业都吸取了教训。

2.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不健全

关于劳动合同的管理,大多数的企业都比较混乱,没有专门的职务和特岗来负责这一块,更没有劳动合同管理的专职人员来进行管理,一般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兼职了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如果出现了问题,没有明确的负责人,更不会第一时间进行问题的解决。在企业的制度上,基本上也不涉及到劳动合同的管理,这样就会使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三、对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思考

针对目前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的现状分析,本文从两点进行思考:第一是企业对于劳动合同的准备是否充分;第二是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的方式方法是否与时俱进。

1.企业对于劳动合同的准备工作

企业对于劳动合同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后续进行。例如:在签订劳动合同前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检测,检测报告的结果是否符合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等等。劳动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2.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的方法问题

一直以为企业的劳动合同都是人员在负责,甚至在现代企业中还有很多都在实施中,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人为管理模式的不足就愈加明显。人为管理说到底还是依靠管理人员,如果管理人员自身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因而,形成规范的有效的管理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有效策略

1.设立劳动合同管理的特岗,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设立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特岗,必须把劳动合同管理与人力资源部分离出来,建立专门的管理体系。此外,加强管理者的职业技能的培训,重点学习所涉及劳动合同的法律法规,让管理人员熟记在心,遇到企业有关劳动合同的纠纷时,能够第一时间规避风险和解决问题,最小限度的减少企业的亏损,达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2.重视劳动合同管理,改善和健全管理模式

无论是企业自身意识到了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需要引起重视,还是受到过有关劳动合同纠纷的历史教训,总之,现代大小型企业都特别关注这一方面。重视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是必要条件,但仅仅是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与时俱进,改善和健全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的模式。首先是要知法懂法,对于任何有关企业劳动合同的法律法规都不能忽视,尊法守法,依据法律法规来签订劳动合同。其次是合理地规避用人风险,避免劳动纠纷。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预测要签订合同的风险并有意识地进行规避,以免后期的不良影响。最后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无论是劳动合同管理的制度还是模式,都要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进而改善和健全管理模式,更好地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五、结语

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的稳步进行是企业能够飞速向前发展的基础,当然,企业的劳动合同在管理过程中肯定会有问题存在,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健全,从而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的发展也能够得以可持续进展。

参考文献

[1]吉文杰.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及争议规避[J].中国市场,2014.

合同管理现状第2篇

论文提要: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新机制,在我国已经有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但是,目前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进程比较缓慢,面临着技术力量薄弱、项目融资困难和社会认知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我国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

20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节能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发展起来。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即由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ESCO,在国内简称EMCO)通过能源服务合同为客户企业提供能源诊断、方案设计、技术选择、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培训、节能量检测、节能量跟踪等一整套的系统化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按合同约定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机制和商业运作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效率低,是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九十年代初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正式引入我国。当时,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的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就在我国示范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达成了共识,并决定共同实施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以推动我国广泛开展节能工作。中国节能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已经超过了100家。然而,面对国内庞大的节能市场需求和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外的成功实施,节能服务公司却远没有像预期那样的快速发展,相反,这些节能服务公司目前的处境相当被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

二、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原国家经贸委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和全球环境保护基金的增款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并于1997年成立了3家示范性的能源服务公司,包括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节能技术发展公司和山东省节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从1997年到2006年底,北京、辽宁、山东3家示范企业的能效投资逐年稳步增加,累计为405家客户实施了475个节能项目,投资总额达13.31亿元人民币,通过实施这些项目,能源服务公司获得净收益4.2亿元人民币,而客户的净收益是能源服务公司的8~10倍。这些项目产生的节能能力每年达151亿吨标准煤,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每年达145万吨。这充分说明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是可行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我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已经启动项目二期,并将继续得到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其目标是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推动我国新兴节能服务公司产业化发展,以此帮助我国扩大能效项目的国内投资,提高我国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预计在项目二期实施期间,累计节能量约为3,533万吨标准煤,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2,342万吨。

虽然项目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诸如技术力量薄弱、项目融资困难、社会认知度不够等。

1、政策方面。(1)企业缺乏实施节能项目的动力。现行节能法律约束力较弱,缺乏强制性的规定以及经济激励手段促使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或行为没有明显的惩罚措施。对节能行为缺乏明显的激励政策,特别是没有与节能的环保效益挂钩。除部分高耗能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对节能有一定认识外,大多数企业因为能源占产品成本不是太高,没有节能的积极性;(2)节能服务产业的市场不规范,缺乏评价标准。能源服务公司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没有成熟的行业规范,诸如服务标准、节能量检测和认定办法、合同规范及其履约道德准则等。同时也缺乏评价节能服务公司服务质量好坏的标准,节能服务市场比较混乱。

2、融资方面。(1)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困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服务公司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多数运营的节能服务公司经济实力较弱,无力提供保证其贷款安全性的担保或抵押。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投入产出周期长,大项目一般在投入几年以后才会有回报,企业要进行后续投入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而作为中小企业,又是新生的企业,商业资信度相对较低,很难从银行获得商业贷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资金不足,大量好的节能技改项目无法实施;(2)缺乏信用评价机制,银行授予信用额度低。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节能服务公司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常常无力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和足额的抵押。因此,银行对这些公司的信用度水平存在质疑,授信额度很低。此外,目前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前景不是很明朗,银行缺少对合同能源管理运作机制的深入了解,这更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

3、能源服务公司方面。(1)能源服务公司专业化不强,缺乏运营能力。节能服务公司的运营机制是全新的,又比较复杂,潜在的节能服务公司基本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大多数缺乏综合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计划制定能力、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后期管理能力等,降低了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水平;(2)缺乏权威的节能量核准手段。节能效果的评测问题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核心问题,节能服务公司的所有收益实质上都来自于节能收益。但目前,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上,经常难以与企业达成一致,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

三、促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建议

基于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对推进能源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信息传播方面。以能源服务清单为载体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终端消费者在资金和技术的双重限制下,对节能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为此,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能源服务清单,清单具体包括项目描述、功能描述以及示范性案例研究。通过对服务清单的传播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扫清信息障碍和认识障碍。

(二)政策方面。规范能源服务市场。为了保护顾客,提升能源服务公司的公众形象,避免不规范的能源服务公司混乱市场,必须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严格审查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在欧洲,欧盟各国正在努力为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建立一个征信系统,以避免有些公司为了牟取暴利进入节能服务行业,对整个行业的信誉和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申请加入节能服务行业的公司要从技术水平、融资能力、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提高节能服务行业的门槛;对于运作中的节能服务公司要建立起信用档案,对这些公司已承担节能项目的实施水平与效果、盈利能力和还贷能力等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对于节能项目实施效果不佳、技术水平落后、盈利能力差、按期还款水平低的企业进行通报整改,多次整改仍没有改善的,吊销其营运资格。

(三)融资方面。在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担保计划取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面对我国目前巨大的节能服务市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应设立专业化的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和相应的运作机构,建立并完善以担保基金启动银行贷款的节能融资中介机制。要对EMC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做到资金的专款专用。这种模式类似于世行、全球环境基金的运作模式,唯一的不同点是资金提供主体的差异,这里的节能专项担保基金主要由财政支出负责。财政支出突出了政府对节能事业的重视,同时财政支出的金额大,作为担保基金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提供保证。

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应该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国家财政出资,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出资,并由相关部门负责管理。这两级节能项目担保基金有不同的职责,国家一级的主要负责国家大型EMC节能项目的担保,同时可以作为地方一级节能担保基金的后援支持;而地方节能担保基金主要用于本地区EMC项目的支持,负责培育地方节能服务市场。这样的分工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各个地区的EMC发展水平,避免发展不均的现象出现。

四、结论

本文阐述了我国现阶段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继续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国际上新兴的节能新机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EMC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有助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顺利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合同管理现状第3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监理合同;合同管理;对策

目前我国采取建设高速公路都是合同管理方式,因此监理合同管理工作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监理合同管理是指建设单位同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三方共同建立的项目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减短工程工期、降低工程成本以及提高工程施工安全性。但是我国工程管理起步较晚,相关制度规则不够严谨,监理工作附带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1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1.1合同管理能使监理工作动态化

通过对公路建设进行合同监理管理,可以有效了解工程施工进度、施工细节及施工实际需求,更加方便管理人员采用动态管理方式进行工程监理。如此可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以及完善优化管理措施。

1.2合同管理能提高工程施工安全性

公路的建设,安全是最重要最严格的要求,公路安全性不能得到保证,公民就无法正常进行交通生活。为了给广大同胞提高安全可靠的道路,必须要对公路建设进行安全监理,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安全隐患。所以公路建设中合同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公路质量问题,还能保证全体公民享受正常稳定的交通便利,对公路安全管理有重大意义。

1.3合同管理能够降低工程管理成本

公路建设过程中可发生的情况太多且复杂,实施公路合同管理可以对材料的采购进行科学统一管理,以降低材料成本,减少材料浪费。而且合同管理还可以降低投资方对管理成本的投入,在建设过程中通过管理系统减少很多无用管理环节,从而减少人员资金投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

2国内高速公路监理合同管理现状

2.1建设单位现状

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监理缺乏认识,由于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的不了解,且一般对监理单位不信任,往往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将监理单位视为己方下属单位,经常性下达指令,由此无法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作用。而且还存在建设单位干扰监理单位工作的现象,监理单位有权限检查材料的合格与否,同时拥有更改材料的职责,但是工程款却由建设单位支付,部分建设单位存在拖欠行为从而影响材料的更换,导致监理工作无法及时顺利开展。

2.2监理单位现状

监理单位整体的科学素质并不能达到标准。主要是由于体制存在缺陷,监理工作人员的任职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同时该部门人员流动性较强,新入职员工并无合格的专业素养。其次监理单位的自身管理制度也未完善,监理工作存在混乱现象,监理效率十分低下。还存在监理采用挂靠方式来竞争招标资格等恶劣现象,监理人员素质无法达到招标条件等不合理现状。

2.3施工单位现状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负责建设单位将部分施工环节交由技术薄弱的小型施工建设单位进行建设。这样工程的部分环节质量问题得不到保证,具体工程施工可能出现违规行为,而且小型施工单位并不具备完善的项目管理能力,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工程突发事件,从而使工程建设问题得不到解决。

3高速公路监理合同管理问题对策

3.1优化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在公路工程中,由于关系到的合同比较繁多且复杂,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充分把握合同文件的相应管理要求,并充分理解公路工程的各类合同中规定的不同条款的具体含义,从而不断的提高公路工程合同的管理水平,并提高解决合同管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的优化完善合同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人员采用书面形式去记录确认公路工程合同中的附属条例,并通过补充合同的形式去进行再次确认,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各方合法权益。

3.2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对于公路工程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保障工程顺利施工的关键因素。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公路工程的施工进度,还会延长公路工程的施工周期,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对人们的交通出行也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因此要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公路施工监理的合同计量变更管理方式,加强对公路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1]通过改变此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预估到公路在后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隐患,从而通过风险的预估、预防和控制去对公路工程进行更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从根源上避免发生事故。

3.3完善工程监理规范制度

完善的监理制度能够对监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全方面的规范和约束,能够将监理工作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三个方面去完善工程监理制度:(1)优化完善规章制度,对于没有开工报告审批的工程禁止开工,对于不符合质量检验标准的设备和材料坚决不允许使用,对于没有经过批准的工艺技术不能实施,没有自检的文件和资料不能签署,对于没有经过验收的工程项目禁止后续的施工行为。(2)要进行明确的分工,为保证施工效果,要认真管控材料的质量以及工序的质量,对于设计变更要做到规范科学。(3)重视跟踪管理工作,对于各项专业的抽检数据,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并通过组织相关质量分析研讨会等方式去及时的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提出解决措施,对于施工作业和监理工作要通过目标责任考核管理的形式进行量化考核,并采用激励机制去表扬和鼓励先进团队,对于不负责任,出现问题的队伍进行批评和惩罚,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

合同管理现状第4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建设工程;合同管理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其商业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当前市场化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承担着一定份额的工程建设任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合同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的重要一环,贯穿整个建设过程,从立项到验收,不同专业、类型合同有几十份甚至更多。离开了合同,业务双方的权利义务无法明确,工作无法运行。建设工程合同一经签署就具有法律效力,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处理纠纷的法律依据,合同优化管理对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及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鉴于国有企业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每一份合同签订在依法依规进行的同时,还需接受不同部门及社会的监督,因此合同管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合同管理现状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建筑行业得到迅速发展,但部分企业对于合同管理的意识依然较为淡薄,一直以来认为把工程干好,确保好质量安全就行,往往疏于对合同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合同管理制度标准建设及落实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一般情况下企业针对合同管理会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如合同管理目标制度、企业印章管理制度、内部审查制度等,但多数流于形式,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二是合同管理风险防控机制研究不足,合同双方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合同签订时未能就双方权责划分,合同条款不清晰等问题进行明确,导致施工过程中产生诸多扯皮现象,进而影响工程进度,降低投资效益,例如因疫情导致的工期延长、成本增加时不知如何合理争取自身应有的权益,进而影响工程进度,增加社会成本。三是合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缺乏系统性。管理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较为突出,法律意识不强,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四是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全过程管理控制理念不强。一般情况下比较重视合同签署阶段,忽略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的核查,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合同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分析,为后期的双方争议余留隐患。

二、合同管理特点

(一)全过程特点

合同管理工作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包括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实施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结算运营阶段,每个阶段均涉及合同的签订及实施。合同管理人员应当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以防在任何一个阶段工程建设脱离合同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已签订合同中因政策、环境、疫情等因素变化而可能存在争议的条款,更需要重点剖析,提前采取措施予以防范。

(二)系统性特点

建设工程合同涵盖与工程相关的多个专业,涉及多个部门和要素,主要包括咨询、设计、施工、监理、审计等。现实中很多项目发包方对质量安全非常重视,对于合同管理的任务直接交给合同预算部负责,其他部门人员即使参与也仅仅是走走过场,不发表意见,进而给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带来许多困难。比如,工程部门不严格把关,同意设计变更导致费用增加,等到合同预算部门核实是否要支付费用的时候,很多已经木已成舟,对已成事实的实体工程只能默认,导致投资增加。因此,合同的有效实施不仅仅是合同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其他部门所有人员均需要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履职尽责,积极辅助合同管理人员获取全面工程信息。同时,合同管理人员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工程变更设计方案的讨论,结合合同条款约定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精细化特点

合同管理精细化程度对合同能否顺利实施起着关键性作用。合同文件中的具体条款和规定无小事,合同管理人员在合同拟定过程中,任何一个文字或数字表达错误都会引起合同双方理解上的歧义,任何一个环节管控不到位,都很可能带来严重影响,进而导致经济方面的损失。合同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精细化意识,针对合同文件中的每一个条款均应当详细核查,尤其是面临一些有争议条款的时候,更应当提前预判,对可能发生的行为应提前通过完善条款以避免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出现扯皮,影响合同的顺利实施。此外,在合同签署后,合同管理人员在履行合同时也应当具备精细化意识,要严格按照条款内容实施,尤其是当出现工程变更或索赔时,更应当予以注意,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三、合同管理防控措施

(一)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标准建设

管理制度标准建设是保障。一是应结合合同管理原则,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合理划分合同管理任务,从任务量和不同管理类型入手分析,将其合理分配给适宜的管理人员,以形成合理有效的管理责任制度,确保所有管理人员分工明确。二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执行合同,应注重相应部门现场管理的专业人员参与前期招投标、合同谈判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完善合同条款,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发生。同时,合同管理人员也应当参与到建设全过程中,尤其是当工程设计变更、索赔等引发费用增加时,应当多听取合同管理人员的意见建议。三是充分利用制定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合同管理流程的标准建设,实现合同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二)建立合同管理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合同管理风险防控机制是工程规避风险的重要一环。一是项目合法合规性风险,注意项目签约依据,包括成本预算、文件批示等是否齐全,项目是否需要经过专业部门审查,如项目论证、立项审批等。二是合同履约方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合同履约方主要涉及资信情况风险,可通过实地考察或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企查查等系统进行核查;项目主要涉及合同条款内容、合同订立程序以及合同履行中的风险,可重点关注合同条款是否完备,且表述是否严谨准确;是否按合同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定合同条款内容并审批;不可抗力因素、合同的一方因自身的原因拒不履行合同等约定条款。三是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及应对措施,加强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监控。设立风险部门或者确定专人对风险进行管理,根据已掌握的资料,提前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规避、控制或转移。

(三)提升合同管理人才队伍水平

合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基础。一是加强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及素养的培养。合同管理人员应当对建设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进行深入学习,避免出现一些违反上位法的合同条款,导致合同文件的法律效力出现问题,促使合同文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工程项目。二是加强工程技术及管理知识的学习。合同管理人员应熟悉建筑工程的特点、工艺、流程,具备档案、造价管理等知识,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及时解决合同管理人员在技术层面的短板。三是增强合同管理人员沟通能力及使命感。合同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内外部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承压能力,不因内外部的施压隐瞒合同潜在的风险,避免自身原因出现的错乱。

(四)提高合同管理信息化运用

信息技术运用是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的有效手段。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国有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应尽可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合同信息的录入、上传、合同网上评审,合同执行过程中记录的留存,以及不同合同文件的分类、归档等,以实现合同信息的共享,保证企业各部门数据统一,各级管理人员在相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评审、分析和决策,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增强了合同评审的透明度,加强了过程监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要力量,在国有企业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全过程、系统性、精细化的特点,不断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机制,提升合同管理人才队伍综合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合同管理精细化水平,保证合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顺利实施,同时对全面加强建设领域廉洁风险防控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尚军莉.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对策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8(22):9.

[2]刘玮玮.企业合同管理中风险控制措施探究[J].财会学习,2017(10):187-188.

[3]于浩.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机制研究[J].法制博览,2019(30):131-132.

[4]赵路靖,何一帆.探索精细化合同管理对工程结算及工程造价的积极影响[J].商讯,2020(18):141,143.

[5]王铭.浅谈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2):21-22.

[6]雷田辉.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及防范[J].智能城市,2018(2):60-61.

[7]孟沙.基于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5):166,170.

[8]任科技.建筑施工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6(6):186.

合同管理现状第5篇

合同签订阶段常见的问题情形有:合同主体不当。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是合同得以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合格的主体,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虽然具有上述两种能力,但不是合同当事人,即当事人错位,也是合同主体不当,二是虽然是合同当事人,但却不具有上述两种能力,同样是合同主体不当;合同文字不严谨。不严谨就是不准确,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的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体现只有靠准确明晰的合同文字。可以说,合同讲究咬文嚼字。

常见漏掉的往往是违约责任。有些合同只讲好话,不讲丑话;只讲正面的,不讲反面的,一旦发生违约,在合同中看不到违约如何处理的条款;只有从合同而没主合同。主合同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合同,如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等。从合同是指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才能成立的合同,如建设工程分承包合同及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等。没有主合同的从合同是没有根据的合同,是不成立的;违反法律法规签订无效合同。

合同履约阶段。应变更合同的没有变更。在履约过程中合同变更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不少负责履约的管理人员缺乏这种及时变更的意识,结果导致了损失。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两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作为承包方的施工企业,通过合同变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原材料大幅涨价致使企业难以承受,已显失公平,企业有权要求变更或撤消,但企业不行使或未及时行使;应当发出的书函(会议纪要)没有发。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地发出必要的书函,是合同动态管理的需要,是履约的一种手段,也是企业自我保护的一种招数,可惜这一点往往遭到忽视,结果受到惩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把双方有关工程的洽商、变更等书面协议或文件视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应签证确认的没有办理签证确认。履约过程中的签证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有些现场管理人员对此并不重视,当发生纠纷时,也因无法举证而败诉;应当追究的债权过了诉讼时效。建筑行业被拖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有些拖欠没有诉诸法律,但当时才发现已超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无法挽回损失。超过了诉讼时效等于放弃债权主张,等于权利人放弃了胜诉权;应当行使的权力没有行使。

《合同法》赋予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但企业不会或不善于行使。发包人未按约定时间和要求提供设计文件,因发包人的原因中途停建、缓建,承包方有权要求赔偿相关损失。发包方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企业可以行使抗辩权停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但却怕单方面停工要承担违约责任,结果客观上造成了垫资施工,发包方的欠款数额愈来愈大,问题更难解决;应当重视证据(资料)的法律效力的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不是所有书面证据都具有法律效力的。有效的证据,应当是原件的、与事实有关的、有盖章和(或)签名的、有明确内容的、未超过期限的。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只是废纸一张。

对市场来说,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实现企业对市场的承诺,体现企业的诚信,增强顾客满意,提升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使企业更牢固地立足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说,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一方面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接轨,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使企业在履约过程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合同管理现状第6篇

关键词:合流制;雨污分流;雨污合流泵站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天津港保税区1991年5月12日由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港保税区总面积5 平方公里,坐落在天津港港区之内,距天津市区30公里、距北京140公里,距码头不到1 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38公里。由于前期建设任务重,工期紧,为减少初期工程投资,保税区起步区内的大部分排水管网设计为雨污合流制,并已经构成了合流排水系统的主骨架。随着保税区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市政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造成区域内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各排水分区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区域内河道污染严重。因此,须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梳理和改造,研究雨污分流改造的技术措施及可操纵性,分阶段分步实现整个流域排水系统的雨污分流。

图1 海港保税区起步区位置示意图

2 现状排水管网调查

保税区分为扩展区与起步区两个区域,由于建设初期任务重,工期紧,建设资金有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起步区内的大部分排水管网设计为雨污合流制。扩展区内的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对保税区这种运行近20年的老区进行管网改造设计,最关键的是做好现状调研工作,这也是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各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

排水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造成现状排水管网的调研工作很难开展,针对保税区建设年限长,建设资料不完善的实际情况,设计采用了现场调研与物探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并以最终确定的现状管网资料作为设计依据。

图2 保税区现状管网图

3 设计难点及制约因素分析

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范围内共涉及现状企业92家,待进驻企业2家,企业性质以贸易、物流、工业为主。工程实施需满足以下条件:

(1)改造工程不得影响区域内各企业的正常生产。

(2)污水管道的选线应尽量减少破路及破绿。

(3)设计方案应尽可能在利用原有合流管道的基础上实现雨污分流,节省投资。

(4)分流完成前,应保证原合流排水系统正常运行,待新系统建成后,再将各企业分流后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道。

4 设计方案

工程范围内现状排水管道分别属于扩展区雨污合建泵站系统、起步区雨污合建泵站系统、港务局雨污合流系统。根据区域排水现状分析,结合养管单位意见,考虑本地区属于物流加工区,一定积水高度下允许短时积水,本次设计提出,通过核算现状合流管道最不利点积水高度及排空时间的方法,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

(1)排水分区

雨水保留原有排水分区不变,即排水管道分别属于扩展区雨污合建泵站系统、起步区雨污合建泵站系统、港务局雨污合流系统;污水以海滨九路及京门大道为界,完成分流后西北部区域排入扩展区雨污合建泵站系统、东南部区域排入起步区雨污合建泵站系统。

图3雨水收水范围示意图(方案一)

图4污水收水范围示意图(方案一)

(2)设计方案分析

由于原合流管道设计标准比较低,原有合流管道作为雨水管道使用存在局部管径不满足要求的情况,根据与排水管理部门结合的排水不利点,计算积水高度和排空时间。具体方法如下:

参数的确定:由地方经验数据可得天津港保税区重现期P=1时的降雨量为34.06毫米,一场雨按连续降雨2小时计算。

计算降雨量(m3)=街区面积(m2)×34.06(mm)×径流系数;

现状管排水量=现状管流量×排水时间(2小时)

排水量差是指设计重现期下(本工程取P=1),计算管径与现状管径所排雨水量的差值,即排水量差(m3)=计算降雨量(m3)―现状管排水量(m3)

通过计算,确定出不满足计算流量路段(排水不利点)的流量分析见下表。

表1不满足计算流量的路段(排水不利点)流量分析

通过以上计算,确定利用原有合流排水管道作为雨水管道使用是可行的,最大积水高度14mm出现在海滨八路,利用现状泵站的排空时间最长为2.32小时,可以通过设置系统连通管,减小高暴雨强度下排水管网及各雨水系统之间的负荷压力,使路面雨水以最快的速度排入雨水泵站,避免积水的产生;同时新建污水管道,将地块污水管道出口进行切改,与市政排水管道同步分流,确保地块内雨污水管道均正确接入改造后相应的市政排水管道,从而彻底实现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

此方法可用于测算现状管道的排水能力,从而算出维持现状合流管道管径不变的情况下,雨水的积水高度和泵站的排空时间,并根据地区的重要性决定是否新建雨水管道,对于管网改造项目方案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设计方案将原有合流管道作为雨水管道,新建污水管道,实现了雨污分流,并通过设置连通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排水现状。根据对现状合流管道的流量分析,最长排空时间为2.32小时,对于物流加工区为可接受范围。建安费5160.36万元,造价较低,是最终推荐并实施的设计方案。

若对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排水管道采用完全新建的方案,新建排水管道管径大,需破路施工,易引起运输不正常,对企业影响较大,可实施性低。同时管道改向后增大了泵站负荷,需要扩容现状泵站。不考虑泵站扩容,建安费为11247.85万元,造价高。由此可见,实施方案共节省造价6087.49万元。实现雨污分流的同时,节省了大量投资,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内排水现状。

5 管网改造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管理部门担任着排水管道的日常养管与维护,管理部门的意见可以反映辖区内管道运行的实际情况,管网改造的设计方案中,应充分调研日常运行存在问题的管道。

(2)合理安排新建管道的位置。现状道路下的管道纷繁复杂,给施工造成极大的困难,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明开槽的管道,应充分考虑新建管道与现状管道间的净距,施工过程中避免对现状管道造成破坏。

(3)新建污水管道的同时,应保证原有合流管道的正常运行,待新的污水系统建成启用后,将接入合流管道的污水截留接入新建污水管道中。

6 结语

合同管理现状第7篇

关键词: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

0引言

近年来,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建设蓬勃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新建了一批现代一体化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建设目标。然而,由于在信息系统建设时对一体化运营考虑不足,多数国内建成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难以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1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概述

1.1枢纽的定义

从词义上讲,“枢”本义为门上的转轴,可引申为重要或中心的部分;“纽”为器物上可以抓住而提起的部分,可引申为有关全局的关键。“枢纽”在《辞海》中解释为“比喻重要的地点、事物的关键之处”。

1.2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及管理活动

在以往研究中,对于客运交通枢纽功能的划分较为模糊且层次不清。为此,本文对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功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将其划分为核心功能和附加功能两类。核心功能指枢纽的交通功能,而除交通功能以外的其它功能则统称为附加功能。

1.2.1核心功能

⑴换乘“换乘”就是人员转换运输工具的行动。枢纽功能中“换乘”定义为旅客在不同种类交通方式之间转换的过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同种交通方式间的转换,涉及旅客再次安检及检票(如浦东机场转机时,从一号航站楼至二号航站楼转机),亦视为换乘。上述定义的核心在于,旅客转换交通工具的过程中,是否会通过枢纽公共区域。⑵集散广义上“集散”可以说是客流从需求点到枢纽的汇集和从枢纽到需求点的分散。而枢纽的“集散”功能则特指车辆及旅客步行从枢纽外汇集到枢纽;车辆及旅客步行从枢纽到需求点的分散。故而集散可分为车流集散和旅客集散两类。即除换乘以外的枢纽其它交通活动。

1.2.2附加功能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在其交通功能实现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人流的集散,而旅客的大量集散必然会衍生出除交通以外的许多需求,从而产生了枢纽的附加功能。总结起来,现代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一般还担负着一定的商业、旅游及公共服务方面的附加功能。

1.2.3管理活动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功能实现必须依赖于有序、高效的管理措施,即通过多种管理活动,以提高旅客集散和换乘效率、乘客满意度,保障枢纽安全、高效、有序的运输过程,最终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零距离换乘”。结合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功能,将其管理活动总结如下:⑴客流组织客流组织功能主要包括组织旅客有序乘车,诱导乘客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为乘客提供票务、候车、行李托运和提取、信息咨询以及检票等基本服务。⑵停车服务停车服务指的是为公交、出租、长途以及社会车辆的停车服务,包括停车诱导、停车服务、寻车服务等,同时也需要为机场大巴、旅游大巴提供相应的服务,方便到达旅客的快速疏散。⑶旅客信息服务为旅客出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以满足乘客出行和中转换乘的要求。主要包括路径导航、换乘查询、运营信息、商业信息、旅游信息等⑷设施设备管理对枢纽服务设施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维护,实时监控其运行状态,为旅客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⑸周边道路交通诱导对枢纽周边道路进行实时监控,与市内交通信息平台对接,获取市内主要干道交通信息。通过对进入枢纽及驶离枢纽的车辆道路拥挤、通畅信息以及路线诱导信息,实现枢纽周边交通诱导功能。⑹应急管理实时监测枢纽内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并迅速确认处理,维持枢纽内的运行秩序。⑺行业管理综合交通枢纽行业管理部门涉及政府部门、交通指挥中心、行业管理部门,枢纽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需要与这些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以及对行业发展进行规划等。

2信息需求分析

构建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智能化管理系统,首先应对其信息需求进行分析。信息需求的产生源于系统的服务对象。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服务对象可以分为管理者、旅客、车辆三类。其中管理者通过使用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枢纽运营管理、协同调度、应急指挥等枢纽管理业务,也为旅客、车辆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服务,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还需要向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提供支撑其行业管理的交通信息;旅客通过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获得所需的服务,实现自身的乘车、换乘、商业、资讯等信息化服务;车辆通过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获取所需的服务,实现车辆停车诱导、路线诱导等信息化服务;同时,服务提供者(枢纽管理者)与服务对象(旅客、车辆等)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有利于提升枢纽运营管理、乘客服务水平,促进枢纽智能系统的健康发展。

3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需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①各服务对象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需求;②枢纽管理活动的实现。所以,在分析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时,需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内容,需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需要从服务对象信息需求产生的角度,分析业务流程,得出相应的功能模块;另一方面,需要从枢纽管理活动的角度对其功能模块进行检验及完善。

4系统状态

作为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在运营过程中应该存在两种状态,日常状态及应急状态。由此可知,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运行也应存在两种运行状态,常态模式及应急模式。常态模式下,枢纽人流到发均衡,故而系统运营目标是为枢纽内旅客提供满意度最大的信息服务;应急模式下,枢纽目标是引导枢纽内旅客的快速消散或到达指定点,故而应以枢纽系统最优为目标,通过日常运行监测、应急指挥、多交通方式协同管理等手段来实现;这两种模式状态是相互转换、相互联系的。日常运行监测发现突发或异常事件,系统自动触发应急模式,同时,应急模式下需要多交通方式协同调度的支持。系统状态转换如图1所示。

5结语

近年来一直不乏对于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的研究,然而,在系统的分析中往往脱离了枢纽的功能及服务对象,从而导致在智能化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中逻辑不清,思考不全面等。同时,由于未考虑枢纽的实际运营状况,对于智能化管理系统不同状态间的切换也缺乏考虑。

作者:王书玲 杜豫川 刘新 单位:1.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林国鑫,罗石贵,苗聪.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和框架体系研究[J].公路,2012(5).

[2]田苗,丰伟.综合换乘枢纽信息协调平台建设框架研究[J].铁路信息化,2011(5).

[3]覃,龙俊仁,宗传苓.深圳市福田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1(5).

合同管理现状第8篇

1)桥梁档案多以纸质形式存档,随着时间推移,造成梁档案资料使用不便、保管困难;

2)依靠人工巡检,人工记录和纸质文件保存巡检数据,同样存在使用不便和容易丢失;

3)桥梁技术评定多以人工为主,难以按照规范建立自动评定系统;

4)养护管理计划安排与流程管理,没有形成网络办公自动化,缺乏实时性和透明性,不易形成有效的执行、检查与监督机制,造成巡检和检测难以按时、按质、按量进行;

5)桥梁各类数据没有有效规划,造成数据分散和缺失,没有沿时间轴形成桥梁全寿命期的延续数据,导致后期病害致因分析困难;

6)缺少预测与报警机制,造成重修轻养的现状。近年来,各地纷纷建立城市桥梁养护管理系统或信息系统,对解决上述现状和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解决管理问题的基础上,还需提高桥梁结构状态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系统需求分析

随着监测技术、识别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桥梁管理模式已很难满足桥梁养护管理需求。需要建立基于桥梁结构技术、传感技术、病害机理、检测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等技术的城市桥梁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运用计算机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处理功能、评估决策方法和管理学理论,实现对现有桥梁进行档案管理、状况登记、评估分析、状态预测等。建立桥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全面地收集、存储和处理桥梁的各类数据资源,通过该系统逐步实现管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提高桥梁养护管理水平;能够直观的了解每座桥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若干年内的运营状况;能够整合监测与评估、养护管理与综合信息服务等功能,实现了桥梁养护管理电子化、自动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城市桥梁养护管理涉及纵向管理单位分级多、横向分布面域广、时间跨度长,系统需求分析如下:

2.1系统使用用户

城市桥梁管理涉及到的主要单位有城市桥梁主管(监督)部门、城市桥梁管理单位、具体桥梁养护单位以及日常养护作业单位,系统须实现分层管理与分角色定位管理。

2.2系统功能需求

1)城市桥梁管理单位

城市桥梁管理单位是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是掌握全市桥梁概况信息、技术状况、计划管理等。其功能需求主要有:①统一管理、获取或掌握全市桥梁基本信息;②宏观了解或掌握全市桥梁技术状况(含交通状况);③了解或掌握城市桥梁管理工作概况;④全市桥梁养护计划管理;⑤全市桥梁运营状况管理;⑥养护业务指导与管理;⑦资产运营管理。

2)具体桥梁养护单位

具体桥梁管理单位是具体负责一座或多座城市桥梁养护管理的业务单位,其功能需求主要有:①桥梁基础数据与技术档案归档与管理;②桥梁养护日常办公与管理;③桥梁巡检与养护管理;④桥梁监测与报警管理;⑤桥梁技术状况评定;⑥分析与统计报表;⑦养护设施管理;⑧信息。3)巡检与养护作业单位巡检与养护作业单位具体负责桥梁巡检及养护工作,其功能需求主要有:①桥梁基础数据录入;②电子化日常巡检及巡检数据处理;③巡检人员作业计划安排与管理;④桥梁病害跟踪分析与病害信息查询;⑤编制各类计划、报告并上报;⑥巡检与养护人员作业监督与审查。

2.3系统应用需求

城市桥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多元数据与综合信息,支持多类、多座桥梁养护管理,根据用户单位的组织结构自行设定桥梁分级管理,分区域管理,形成多级管理与监督机制;通过基础、空间数据与时间、地理信息集成,方便城市桥梁基础数据综合管理与利用;规范化、电子化桥梁巡检与养护工作,定位管理巡检人员;系统不仅是养护部门内部人员的办公平台,还是面向公众的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路况信息、施工信息、交通状况、维修情况等信息。

3系统目标

城市桥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从桥梁全寿命期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涵盖城市各类桥梁数据和信息的系统,实现桥梁检测、监测、评定、养护、维修管理等于一体的适用于城市桥梁多级管理与多个部门协同办公的桥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城市桥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贯彻“预防性养护、前瞻性管理”理念,实现“一桥一档”的电子化户籍式管理。建立涵盖桥梁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的综合数据系统,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的城市桥梁经常性检测、定期检测功能及预警功能,为桥梁检测和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建立网络化办公平台,提高桥梁养护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同时建立标准化桥梁数据体系,可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换一体化,以适应市、区城市桥梁管理单位以及技术服务单位根据职能权限对桥梁进行综合性分级管理与技术支持服务,实现对城市桥梁养护管理的有效监管,确保城市桥梁安全受控运行。

4系统架构与组成

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应基于多网络技术平台,系统采用B/S架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集成GIS模块,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互联网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B/S架构软件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

(2)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

(3)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升级服务软件,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

(4)开发简单,共享性强。桥梁养护管理系统能够同时管理桥梁巡检养护信息、桥梁资料,并且结合电子化人工巡检系统,为桥梁管理单位提供一个能够远程使用的养护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桥梁巡检管理子系统、桥梁监测管理子系统、桥梁养护管理子系统、桥梁技术评定子系统,协同办公子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六个子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

5子系统功能

5.1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

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建立桥梁数据的采集和编码体系,实现桥梁属性和空间数据的录入、维护、查询、统计等管理工作。它是其他各子系统的支撑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包括桥梁基本信息、桥梁结构信息、桥梁巡检数据、检测数据、桥梁监测数据、桥梁病害信息、桥梁养护管理信息、桥梁维修信息及其变化状况等。实现城市桥梁信息管理功能,为桥梁养护管理、技术评价、信息交互提供完整的数据信息和基础支撑。

5.2桥梁巡检管理子系统

桥梁巡检在桥梁养护管理日常工作中占有较大的工作比重,是获取桥梁结构静态数据和动态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桥梁巡检管理子系统包括巡检内容制定、巡检计划制定、巡检流程管理、巡检数据管理,并将上述内容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5.3桥梁监测管理子系统

桥梁监测管理子系统是实现桥梁结构、交通、环境在线监测的自动化系统,也是获取桥梁静态和动态数据的重要技术手段。桥梁监测管理子系统包括各类监测模块、数据分析模块、统计查询模块、结构报奖与预警模块等。

5.4桥梁养护管理子系统

养护管理子系统是建立在桥梁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桥梁管理工作内容、管理计划和流程等工作进行设计和规划,实现桥梁养护管理电子化和信息化,实现养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提高桥梁养护管理水平。该子系统主要包括桥梁养护活动相关工程管理、合同管理、费用管理、桥上事件管理,对养护工程进行任务管理和流程管理,预算管理,养护工作考核、统计分析,辅助决策管理等。

5.5桥梁技术评定子系统

桥梁技术评定子系统根据桥梁巡检信息、监测数据、巡检养护信息和数据分析、结构损伤识别结果,对桥梁结构状态进行评估和技术状况评定,并据此给出养护建议。系统包括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桥梁现状评估、桥梁现状调查、桥梁状况分析、桥梁状况评定、桥梁状况预测、桥梁状况报告、桥梁养护决策等模块,实现桥梁结构状态评估与使用状况评定功能,生成各类分析评估报告,并对结构变化发展进行趋势预测,给出合理化养护建议,实现桥梁预防性养护。

5.6协同办公子系统

协同办公子系统提供桥梁桥梁养护办公及信息传递、桥梁综合信息的对外、综合查询和技术支持及专题分析等功能。系统包括桥梁信息门户、基础信息管理、桥梁检查信息管理、桥梁维修信息管理、综合信息查询、技术状况查询等模块。实现桥梁养护管理信息归档、查询、等管理功能。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