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乡村扶贫政策

乡村扶贫政策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2 17:09:20

乡村扶贫政策

乡村扶贫政策第1篇

为进一步提高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政策的知晓率,让各项精准扶贫政策家喻户晓,深入民心,着力推动全乡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有序开展,根据乡党委、政府有关工作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以深入宣传贯彻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系列讲话精神为统领,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县关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大力宣传全乡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各项扶贫惠民政策,积极主动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如期实现全乡精准脱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宣讲内容

1、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

2、中央、省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决定;

3、国务院和省、市扶贫办有关文件精神;

4、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工作政策、文件精神。

(二)宣讲形式

精准扶贫政策宣讲采取乡党委政府集中宣讲和分村宣讲的形式,乡党委政府集中宣讲以党委政府班子领导、县乡工作队干部、村主职干部、乡直单位干部为主要宣讲对象。分村宣讲主要以村“两委”干部、群众代表和各农户为主要宣讲对象。

1、乡宣讲。邀请联系本乡的县级领导参会,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宣讲团成员参加,对乡干部、村干部及县乡驻村帮扶工作队干部进行培训宣讲,使乡、村干部全面了解精准扶贫各项政策。

2、村宣讲。由驻村帮扶工作队协调村“两委”组织实施,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为直接组织领导,全面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宣讲村各项工作,会前妥善安排确定宣讲时间、地点、通知参会人员、宣讲提纲、安排记录人员、解答人员及其它各项工作,确保宣讲政策全面、准确、解答到位。

宣讲活动从2016年1月10日开始,用20天时间完成宣讲任务。具体宣讲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1月10日至20日)。乡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宣讲活动的策划和安排,制定集中宣讲和分村宣讲活动方案,并组织对宣讲人员进行培训。

(二)实施阶段(1月21日至1月26日)。按照宣讲活动的时间安排,由各驻村帮扶宣讲队负责统一组织,协调联系县乡宣讲队长和宣讲队员到村、组宣讲;村级宣讲活动由第一书记和宣讲队长负责组织实施,要求达到家喻户晓。

(三)总结阶段(1月27日至1月30日)。各村宣讲队在总结阶段要对宣讲活动期间的组织协调、群众参与率、知晓率、政策解答率进行收集总结,并形成书面总结村料报乡精准扶贫办公室。乡精准扶贫办公室负责分村抽查、收集典型,查找不足,对宣传组织到位、效果好、群众知晓率高的宣讲队和村支部进行通报表扬;对宣传行动慢、群众知晓率低、产生不稳定因素的宣传队和村支部进行通报批评,酌情据实约谈和问责。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宣讲活动的统筹安排和具体组织实施。各宣讲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要深刻认识本次精准扶贫政策宣讲活动的重大意义,宣讲队长要亲自安排部署,亲自参与宣讲,精心组织村民大会,确保宣讲活动村不漏户、家喻户晓。(附:各村宣讲工作队人员名单。)

乡村扶贫政策第2篇

一、工作目标

2020年上半年实现剩余8户28人精准稳定脱贫。2020年下半年对全区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巩固提升。确保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46户7543人),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3600元,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贫困错评率、漏评率、错退率为零,贫困群众满意度100%。

二、重点任务

(一)高效推进产业扶贫项目

1、实施农业产业扶贫。一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从项目实施和政策落实上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在扶贫产业发展中的示范性和带动性,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从吸收贫困户就业向发展扶贫产业方向大力迈进;二是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完成2019年35个农业产业项目的投产达效工作。结合区乡村振兴战略,采用“互联网+共享农业”、土地托管、联合生产、龙头带动等模式,围绕优质粮食产业、设施蔬菜产业、杂粮杂豆产业、中药材产业、良种繁育产业、食药菌产业、特色养殖产业等方面,大力谋划实施农业扶贫项目;三是加强产业扶贫科技培训和宣传。制定产业扶贫科技培训方案,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指导、试验示范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户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水利局、农业开发办公室、生态环境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扶贫办、各乡镇)

2、实施科技扶贫、扩大消费扶贫。推行区派专家服务团、乡镇建科技服务站、村派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技术咨询、培训等科技帮扶,提升科技扶贫整体水平。动员社会各界扩大农村产品和服务消费,大力拓宽农村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全面提升农村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大力促进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进消费扶贫,促进贫困群众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牵头单位:发展和改革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扶贫办、各乡镇)

3、实施旅游扶贫。巩固东部古城景区、(、、)、中部新城三大片区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错位发展的格局,重点发展村为乡村旅游示范村,重点培养杜村、村、等1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家庭收入。(牵头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扶贫办、各乡镇)

4、实施电商扶贫。协调电商协会继续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电商知识培训和开设网店指导、孵化等服务,联系产业扶贫办和人社局等部门,充分利用资源,开展贫困户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培训。引导、鼓励农村合作社及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等产业主体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电商开展网络销售特色农村产品,根据电商市场需求开发网络商品,开办网络销售商店,扩大销售规模,优先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作物和加工的产品,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牵头单位: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农业农村局、供销社、邮政局、扶贫办、各乡镇)

5、建设扶贫加工车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发展为中心,以脱贫为重点,结合乡镇实际,引导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制作、标准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在农村建立“扶贫车间”,实现贫困人口零投资、零风险、零距离就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2020年至少新建“扶贫车间”17个,至少实现10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牵头单位:扶贫办,责任单位:民政局、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分局,各乡镇)

6、规范股份合作扶贫项目。一是加强监管。及时关注入股经济组织经营状况,确保入股股金安全,贫困户按时足额分红。二是创新形式。本着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户的原则,鼓励入股企业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就业上岗。同时,各乡镇设立公益性岗位,统筹利用股金及分红为本乡镇参加公益岗位的贫困户发放工资,“以工代赈”提高贫困群众收入。(牵头单位:扶贫办,责任单位: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

7、发展林业产业扶贫。一是继续借助林业项目建设,侧重向贫困户倾斜。大力抓好林业项目建设,将造林绿化项目、果品产业发展、科技推广项目等待遇补助资金的林业项目向贫困户倾斜,用足用好林业政策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重点完成核桃微工厂建设;二是积极推进核桃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以乡为核心,以区绿岗林果种植合作社为龙头,建设西部核桃示范基地,辐射西部4个乡镇,种植核桃面积达5000亩;三是积极搞好科技下乡活动。动员科技人员下乡开展林果实用技术宣传和培训。2020年开展技术指导20次以上,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林果农户300人次以上,发放各类林业技术资料1000份以上。(牵头单位: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财政局、生态环境分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办、各乡镇)

(二)扎实开展就业扶贫

一是积极挖掘就业岗位。围绕区内标准件产业发达的优势,挖掘管理规范、岗位适合、待遇较好、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典型企业,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更多适合就业岗位;二是拓宽就业渠道。优先安排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和自主创业贫困劳动力入驻创业孵化园,落实房租物业水电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场地租金补贴。建立贫困劳动力就业服务需求调查常态化机制,利用张贴招聘信息、广播招工需求、就业服务微信群、开展专场招聘、线上线下就业信息推荐等方式,为贫困劳动力提供精准就业服务;三是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依托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和劳务输出项目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支持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劳务输出机构等建立联合体,开展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四是深化“千企帮千户”志愿帮扶行动。动员17个乡镇和区直有关行业部门,继续做好贫困户和帮扶企业之间的双向对接服务,通过加强督导和定期通报,深化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实际成效。(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扶贫办、财政局、各乡镇)

(三)全面落实扶贫惠民政策

1、开展健康扶贫。一是对建档立卡人口实行动态参保管理,按照政策规定对建档立卡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给予全额资助;二是对符合医保住院条件的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报销结算政策;二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白内障患者,在定点医院实行免费治疗;三是实施大病集中专项救治,对罹患食管癌等25中大病的贫困人口,在定点医院进行集中专项救治,逐人逐病建立救治管理台账,做到发现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四是适当放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慢性病认定标准,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诊疗证》乡镇卫生院代办“一趟清”,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患者随时予以办理。五是建立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为贫困家庭日常保健和求医问药提供绿色通道。(牵头单位:卫生健康局、医疗保障局,责任单位:扶贫办、财政局、民政局、残联、各乡镇)

2、开展教育扶贫。一是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落实“1222”资助政策宣传制度,通过“一栏、两课、两信、两回执”方式,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二是落实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学前教育“减免保教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含非寄宿制建档立卡等四类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普通高中“三免一助”、中职“两免一助”、中职国家奖学金等资助政策;三是实施“雨露计划”,对贫困家庭子女参加职业教育给予补助,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辍学;四是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加强控辍保学政策宣传,完善各级控辍保学台账,健全辍学学生劝返工作机制,继续深入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实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目标。(牵头单位:教育体育局,责任单位:财政局、扶贫办、民政局、残联、各乡镇)

3、保障安全住房。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括已脱贫户)住房进行全面大排查,摸清底数,建好台账,用足用好危房改造政策,对居住在危险场地、D级(整体危险)、C级(局部危险)危房中贫困户实施改造,确保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牵头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扶贫办、残联、民政局、财政局、各乡镇)

4、保障安全饮水。逐村逐户摸排安全饮水状况,实现贫困户自来水全到户,定期检测贫困户饮水质量,确保贫困户饮水达到每人每天获得水量不低于40升、人力取水时间不超过10分钟、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5%的标准。(牵头单位:水利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5、实施兜底保障。落实兜底保障政策要求,及时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低保线始终高于扶贫线。加强农村低保精准核查认定工作,重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缺乏劳动力通过产业就业帮扶依然难以脱贫的贫困老人、残疾家庭,加大排查工作力度,做到排查摸底全覆盖,及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做到定期核查、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力争通过兜底保障,于2020年上半年实现剩余8户28人的脱贫任务。(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残联、扶贫办、各乡镇)

6、开展金融扶贫。为贫困户提供3年以内、5万以下小额信用贴息贷款,积极支持贫困农户通过创业发展实现增收。努力做好技能培训的金融支持,提升创业发展水平。加大对辐射带动力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多、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快企业的信贷支持。(牵头单位:金融办,责任单位:人行、信用联社、扶贫办、各乡镇)

(三)建立完善精准帮扶、脱贫、防贫长效机制

1、加强结对帮扶工作。一是严格落实“三日一网”制度。组织部要统筹推进各帮扶派出单位,深入开展“三日一网”活动,做到每月一个走贫日、双月一个交流日、每季一个恳谈日,办好好一个扶贫心愿网;二是加强培训。围绕中央和省市区扶贫脱贫重大安排部署和政策形势,至少举办1次覆盖全区帮扶责任人和乡村干部的示范培训活动,提高帮扶意识;三是强化督导。发挥大督查7个督导组优势,不定期深入乡村一线,实地督导帮扶工作,通过定期通报,抓好正反典型,提升全区结对帮扶成效,让贫困户获得感明显提升。(牵头单位:组织部,责任单位:区委大督查办、区直各部门、各乡镇)

2、严格贫困退出机制。一是瞄准目标精准施策。对照脱贫8户28人的脱贫任务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逐一摸准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和扶贫效果,明确脱贫攻坚的“战场”和“靶心”。二是健全台账。各乡镇、各部门要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围绕脱贫标准,重点对拟脱贫的8户贫困户建立脱贫过程台账,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三是严格贫困退出标准、程序和时限要求,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启动退出程序,逐级申请核查验收,确保2020年上半年全面完成贫困退出任务。(牵头单位:扶贫办,责任单位:区直有关部门、各乡镇)

3、深化精准防贫机制。深入落实全区精准防贫机制,全力保障防贫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围绕因病、因学、因灾三类致贫返贫因素,针对“非高标准脱贫户”和“非贫低收入户”两类人员,动态监测、及时预警,开展精准防贫救助,精准发放防贫救助资金,真正从源头筑起贫困发生的“截流闸”和“拦水坝”。同时,对已救助人员明确专人结对帮扶,落实后续帮扶措施,确保防贫效果巩固不反弹。(牵头单位:扶贫办,责任单位:医保局、民政局、卫健局、教体局、财政局、交警大队、各乡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区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坚持每月专题研究扶贫脱贫工作。健全完善区乡村三级书记遍访贫困户机制,夯实各级责任。落实扶贫专项工作牵头部门责任,制定方案,明确职责,形成大家一起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区直各部门要履行行业部门责任,抓好本部门扶贫脱贫各项工作。各乡镇要认真履行扶贫脱贫主体责任,完善双组长领导机制,加强基层扶贫机构建设,制定年度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高效推进辖区扶贫整体工作。(牵头单位:区委办、政府办、扶贫办,责任单位:区直各部门、各乡镇)

(二)结大扶贫专项资金支持和监管力度。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增长机制,2020年计划投入区级财政专项配套资金2500万元,较2019年增长8.7%。将动态监管和绩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机制,强化扶贫资金绩效管理。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联审联签制度,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督导检查,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牵头单位:财政局,责任单位:审计局、扶贫办、区直有关部门、各乡镇)

(三)强化督导考核。区大督查办、区扶贫办要加强对各级各部门工作推进情况的检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确保工作落实;组织部门要严格各乡镇、区直各部门领导班子的扶贫脱贫考核工作,将干部结对帮扶情况纳入年终个人考核范围,对效果突出的干部列入提拔重用后备序列,对工作不力的进行严肃问责。(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大督查办、扶贫办,责任单位:区直各部门、各乡镇)

乡村扶贫政策第3篇

 

贫困问题长期以来是世界发展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县委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仅供参考。

同志们:

根据县委会的安排,由我先讲,接下来____书记还要作报告,最后请县政府高级顾问____教授给大家作专题辅导。今天县委扶贫工作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继去年6月12日全县动员大会后,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下面,我结合自己对国家扶贫政策和上级精神的学习理解,以及对乡镇(办事处)扶贫开发工作调研的情况,从认识上、措施上和责任上先谈三点意见。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会议,认识上能有所提高,工作上能有所改进,责任上能有所提升。

一、对扶贫开发的认识要高之又高

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去年中央的扶贫工作会议跟农村工作会议是同样高的规格,并且明确提出贫困地区要把扶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____作为一个人口大县,需要脱贫的人很多,情况非常复杂,我们面临的任务、压力和责任只会更大。这里,我要强调三句话:

一是任务“从天而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给我们下达的任务。按照国家的要求,要在2020年之前如期建成小康社会,要对贫困人口全面进行兜底。按照省委、省政府给____下达的具体任务要求,____要在2017年年底前脱贫,并且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按照这个要求,到2017年底,____县最多还存在17个重点贫困村,最多还存在3.85万贫困人口,其余的都要实现脱贫,最终2018和2019这两年要实现全面脱贫,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基本任务搞清楚。而且2017年我们还要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这是县委、县政府跟省委、省政府签订的军令状,也是一个庄严承诺、一个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二是压力扑面而来。____县总人口17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数量在全省县级排第二,但从某些方面看我觉得任务量可以说是排第一。____、____县和____新县都被要求今年脱贫,我们和新蔡按要求2017年脱贫,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压力确实是扑面而来。今天早上我又翻了一下《摆脱贫困》,这本书是20____年9月份我在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时得到的。它收录的是同志1988年9月到1990年5月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写的29篇文章,重点是对闽东地区如何摆脱贫困、如何加快发展等的思考。书里有习四下基层开展扶贫工作的先进理念、思路和方法,也有他对扶贫工作做出的早期探索和实践。越是对照中央领导同志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越是能感觉到我们的压力巨大。

三是责任油然而生。前段时间,原____县人大主任____同志主编了《____革命老区三十五年》,这本书记录了____县1980年以来“八七”扶贫攻坚包括老区建设的点点滴滴和脱贫致富变化的历史过程,读了之后确实让人非常感动,也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在新时期做好脱贫解困奔小康工作。在我看来,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是“予”,是“给”老百姓。怎么给,怎么给得好?就是要把党的阳光雨露洒给老百姓。在座的各位同志,包括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局委的负责同志,都从事过乡镇的基层工作,都知道当年“三提五统”我们是怎么收的。当年是向人民群众“取”,现在到了向人民群众“予”的时候了,如果“予”做的比“取”差,那么我们怎么能对得起上级党委政府对老区建设、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关爱之情?这就是我们身上担负的责任!就个人而言,我与____扶贫工作还存在着历史的缘分。1992年我在____地委机关工作时,参加了地区组织的扶贫奔小康工作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和地委宣传部、地委讲师团的两个同志来到____县____乡____村,记得当时从____乡政府到____村还是泥巴路,____村全村连一台黑白电视机都没有,我们三个队员每人凑两百块钱给村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现在回想起来,当年那支工作队虽然没给____村上太多帮助,但是我们留下了对当年____村贫困状况的记忆,也留下了对____村的一份感情。20____年年底,我又去了____村村部,惊喜的发现通过20多年来的扶贫攻坚,通过____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____村以及千千万万个____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历史的责任又落在了我们这些新一轮扶贫攻坚干部的肩上,所以说,大家的责任都是油然而生的。习在《摆脱贫困》中提到,地方再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只要存在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思想,就脱不了贫也奔不了小康;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全县各级党组织按照上级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部署,都在积极行动,而且社会在行动,政府在行动,乡村在行动,人民群众也在行动,近几年基本上在以每年实现30个左右重点贫困村、3万人左右贫困人口脱贫的步伐前进。前段时间我将全县乡镇(办事处)分为四个片区进行调研座谈,发现乡镇(办事处)都在积极做扶贫开发的基础工作,研究措施,思考办法,许多外面成功人士也回来投身扶贫事业,很多地方工作都很扎实。昨天,我接触了____乡外出成功人士张勇董事长,他主动提出要回____和____做乡村扶贫。平时接触的一些县内企业家,也纷纷表达了帮扶自己的家乡或别的贫困村的意愿,姿态都非常高。另外,国机集团、省测绘局、省中医药学院、省国土厅、农林学院等上级单位的领导都亲临联系的贫困村调研指导、捐款捐物。____检察院检察长____带领院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对口帮扶的张老埠乡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我在自己联系的____办事处仰庙社区学堂组调研时,查看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档案,发现县发改委从主任李世民到各位班子成员,“一对一”包保联系的贫困户名单都历历在目。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这也是从基层的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家正在做、正在行动,这也是我们做好这两年扶贫攻坚开发工作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工作基础。

二、扶贫开发的措施要细之又细

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常务副省长____在参加直管县代表团讨论时,讲述了一段他在广西百色地区担任主要领导时百色地区的贫困状况,谈了当时他开展扶贫的一些工作思路和想法,其中提到李瑞环同志到百色地区调研时针对百色地区扶贫工作作出指示“要有新思路,要有大举措”,并要求新思路和大举措都由百色地区自行研究。在____新一轮扶贫开发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李瑞环同志的这两句话对____也非常管用。要有新思路,要有大举措,否则完成不了146个重点贫困村、14.3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从大的发展思路来说,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做好“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并结合____60万人外出创业中许多成功企业家情系家乡的实际,实施社会帮扶“结对子”一批。

一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前段时间了解了各乡镇(办事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情况。精准是实现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到滴灌转变最基础性的工作,如果做得不好,就会重蹈低保不断出问题的覆辙。如何做到精准?就是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扶贫成效精准。全县所有从事扶贫工作的同志,都要时刻牢记“六个一批”“六个精准”,因为如果对最基本的概念和政策都不理解,那么扶贫工作就无从下手。在精准方面,前段时间深入贫困村调研时,我最担心的是大家不明白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政策,又因为不明白导致不重视扶贫工作,最后因为不明白、不重视导致不行动;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不精准、胡子眉毛一把抓。希望大家对本乡本村的贫困户家庭人口状况、致贫原因、具体帮扶措施等做到“一口清”。在这方面许多乡镇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黎集镇对评议通过贫困户名单的村民代表大会全程录像,李店乡书记、乡长、副书记全程参加分包贫困村的村民代表评议大会,____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进行五次复核,____乡敢保证在贫困户精准识别上没有一人掺假,____乡书记、乡长、副书记、纪委书记亲自分包四个重点贫困村,再比如____镇建立了精准识别QQ群,每个贫困户精准识别情况、满足条件的脱贫户退出情况一目了然,等等。但也有一些乡镇主要领导没有亲自分包,而是安排党委委员、副乡长分包,这些乡镇的主要领导还没有认识到扶贫工作责任的艰巨和重大,没有认识到扶贫开发工作是从天而降的任务、扑面而来的压力和油然而生的责任。下一步,各乡镇目前重点贫困村要由乡镇主要领导依次往下分包。目前,除____没有扶贫攻坚任务以外,任务最轻的____办事处有贫困人口1023人,任务最重的____乡8606人,其他乡镇数量居中。大家在精准识别上一定要细之又细,标准一定要严之又严,一定要实事求是、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否则绝对做不好扶贫攻坚工作。前段时间,省委省政府召集全省53个贫困县主管县长和扶贫办主任开会,主要是约谈8个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出问题的贫困县领导同志,因为国家审计署和省审计厅用大数据审计各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时发现这8个县的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并非真正的贫困户,有的购买汽车、有的家住洋楼、有的承包重点工程。省委省政府要求从严查处、追责到人,并要求连夜上报处理结果。____没有被约谈,但不是我县没有这方面的问题,问题也反馈给我们了,只是问题存在的程度不同而已,我们要因此敲响警钟。

二要在产业上下功夫。扶贫不是直接发钱,虽然有输血的部分,但更多是要造血,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昨天县委经济会上我提出要在脱贫上打主动战,不是说今年“三农”其他工作就不抓了,仍然要抓,要抓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通过脱贫攻坚带动“三农”其他工作的发展。要发展现代工业,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吸纳一部分贫困人口直接变成产业工人实现脱贫致富。要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发展有____特色的富民产业,像茶产业、五万亩油茶和五万亩冬枣产业,等等。县委县政府研究,对连片发展100亩以上的冬枣和油茶,第一年每亩奖励300元,第二年每亩奖励200元,第三年每亩奖励100元。对带动贫困村、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每亩再奖励100元,对村集体每亩也奖励100元。用意何在?目的何在?就是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县委县政府给足产业扶贫政策的同时,各乡镇(办事处)也要研究产业扶贫,不要都等着县里出政策,要主动作为、主动出击。其他特色产业如柳编产业、银针产业,相关部门和乡镇可以研究一下根据带动农户数量进行奖补扶持的具体意见,有关乡镇要学会向县委政府要政策。再比如茶产业,南山采茶最紧张的时候采茶劳动力缺口非常大,县政府正在研究办法,让北部和中部乡镇的群众经过培训学会采茶叶,县财政给予雇用这些劳动力的劳务合作社、采茶经纪人或茶场一定补贴。如果是贫困人口按这个方法采茶20—30天,就获得了按脱贫标准一年的收入。目前,像采茶这样的很多农活都是安徽、驻马店的人来____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我们对他们扶贫是没有责任的,但对____老百姓扶贫是有责任的。之所以实行这样的办法,因为脱贫最终还是要靠群众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实现。对于每个贫困村申报的具体扶贫项目,乡镇党委政府一定要因村制宜,逐个村地认真研究,不能马虎了事,毕竟村一级对于哪个产业能致富、能见效的认识有限、把握不一定科学、准确。上周日我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去祖师庙镇实地查看了光伏扶贫试点,该镇____村11户光伏扶贫产业已经建立起来,2户的光伏发电设备安装在自家菜园和房顶上,另外9户的设备在村里集中设点安装,中电电气集团和镇村两级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开始发电,发电最多的一户已经发了30多度电,最少的也发了16度电,发电少的可能因为设备没调试好。村支书反映群众对光伏发电产业非常欢迎,主动请施工队伍到家里吃饭,并像对待自己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呵护这些发电设备。如果下一步光伏扶贫按照这种模式继续做成功,今年县委县政府打算发展1000户贫困户光伏发电作为一期产业计划,每户总投资2.4万元,初步确定的资金解决方案是中电电气集团等企业投入8000元设备,三年后由贫困户用发电收益还款;金融部门向贫困户投放小额信贷以及农户自筹8000元;扶贫专项资金投入8000元,最终实现“两年脱贫、三年巩固、第四年还钱”的脱贫计划。贫困村集体投资45万元也可以建设一个小型光伏发电地面电站,就能每年获得7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另外,还可以建设更大的光伏发电地面电站。 总之,现在国家产业政策非常好,大家一定要用足用好有关产业政策开展扶贫攻坚,而不能束手无策。

乡村扶贫政策第4篇

一、贫困现状

2014年,乡识别评议建档立卡贫困户1019户3400人,贫困发生率为24.07%(当时全乡农村人口14128人),2015至2019年期间,新识别2户4人,返贫1户4人,剔除9户29人,经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全乡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8户3189人,2014年至2019年六年累计脱贫970户3082人,、、、4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出列,剩余贫困人口38户10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3%(当前全乡农村人口10407人)。

二、主要工作

(一)查漏补缺,扣好精准扶贫“第一例纽扣”

开展2020年上半年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工作。2020年上半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新识别、返贫没有,贫困户家庭成员自然增加涉及34户48人(涉及新生儿、婚入、户籍迁入、补录),自然减少涉及71户79人(涉及死亡、婚出、户籍迁出、当兵迁出、农转非),其中边缘户1户1人(死亡)。

开展脱贫攻坚户籍清理整顿专项行动。配合乡派出所全面深化户口登记管理清理整顿工作,彻底解决贫困户户口登记管理中存在的“错、重、假”及无户籍人员等问题,有效落实“三保障”等脱贫攻坚政策。

开展数据质量和数据清洗工作。一是对照指标规则和省级数据平台对象监管,完成每季度国家、省级反馈数据质量问题。二是对照各行业部门反馈的入伍参军、服役、羁押、服刑、死亡、失联、失踪等数据,何时比对,修改完善数据。三是对照规则和反馈数据,开展行政村和户基础数据清洗工作。四是新增疫情务工、收入监测、“两类”户风险消除、小额信贷等数据模块的管理。

开展乡、村、户基础档案资料整理完善工作。按照全区统一要求和我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1个月时间,乡乡党委督促指导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帮扶责任人、包社干部齐心协力对乡、村、户三级档案资料进行全面整理规范,进一步整理完善了基础档案,建立健全了易地扶贫搬迁户“一户一档”乡级、村级档案,统一装订,做到档案齐全、规范,并根据《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档案资料目录清单》,扎实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档案资料完善整理工作。乡纪委和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对各村精准扶贫档案资料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实时跟踪、指导、督察。

(二)创新举措,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两园”产业脱贫行动,推动脱贫攻坚像纵深发展,乡4个贫困村已建成4个脱贫产业园,3个非贫困村中已建成特色产业园3个,覆盖7个行政村,覆盖率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全部入园,入园率达100%。全乡4个脱贫产业园、3个特色产业园中承载的经营主体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种养殖大户3家。继续落实2017年底全乡未脱贫的贫困户86户每户补助2万元入股合作社的产业扶持政策,户均入股分红1600元,落实三年。

发挥专项资金产业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产业发展。一是鼓励发展“五小”产业。在培育发展奶牛、羊、马铃薯、黑毛驴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对现有扶贫产业覆盖不到位或作用发挥不充分的贫困户,按照“项目到户、支持到人,一村多样、一户一项目”的要求,积极支持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努力构建以牛、羊、马铃薯、黑毛驴特色产业为主导,以“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扶贫体系。目前,已摸底上报37户。二是落实到户产业扶持政策。对全乡剩余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三类户产业发展摸底调查,落实补助资金。目前,已摸底上报8户。

驻村帮扶,着力推进两园工作稳步推进。根据区农业农村局要求,区、乡两级共选派4名农业技术人员,编入4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一对一”技术扶贫和培训,定期回访落实技术扶贫情况,上报相关表册。

加强培训,提升创业致富带头人能力。全面规范做好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工作,根据全省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培训会议精神及相关文件要求,乡4个贫困村目前已完成致富带头人培育的底线性任务,即每个贫困村培育2-3名致富带头人,共11名,其中:村3名、村3名、村3名,村2名,每个创业致富带头人平均带动5户贫困户以上,并根据本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实际情况,对创业致富带头人进行动态管理,实施培训,目前已完成6名人员培训任务。

(三)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务就业扶贫

一是受疫情影响,今年外出务工人员明显减少,为保证贫困劳动力就业工作,乡与区人社、发改、银西管委会等行业部门积极对接协调,不断加大就业招聘信息宣传力度,通过乡村公告栏、QQ、微信群、风采等及时企业务工招聘信息,组织还未就业的贫困人口积极参加就业招聘会,加大选聘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力度,不断供给就业渠道,做好贫困劳动力劳务输转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户中有输转意愿的劳动力实现应输尽输,截止目前,我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外出务工1659人,2019年我乡贫困人口外出务工1645人,相比去年增长0.8%。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台账分成“已务工、有意愿尚未务工、无意愿务工”三类,定期对贫困人口务工状况进行动态监测,按月更新就业台账,做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的稳岗工作。

二是配合人社部门和扶贫部门通过健全完善就业扶贫网格化体系,打好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扶持创业等“组合拳”,通过开辟园区企业用工直通车、建立乡镇扶贫车间等形式,解决了大多数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联系银西管委会,对易地搬迁户有意愿就业的在园区就近就地安置。对于少数因年龄偏大或身体残疾等因素无法通过市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负责、单位管理”的原则,整合部门资源,拓宽安置渠道,大力开发公益性保洁岗位,破解贫困户就地就业难题。目前,已陆续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39人,其中:乡村临时公益性岗位28人,乡村公益性岗位9人,爱心理发员2人(村、村建立了“爱心理发屋”试点);银西产业园区就业81人;企业、合作社务工安置52人。

(四)合力攻坚,多措并举凝聚脱贫攻坚

挂牌督战,以督促战,保证不漏一人全面脱贫。一是确定督战对象。2019年底全乡剩余未脱贫户38户110人,脱贫监测户17户50人,边缘户11户16人,2020年经动态调整,现全乡剩余未脱贫户38户107人(死亡2人,嫁出1人),脱贫监测户17户48人,边缘户11户15人。二是落实督战内容。为进一步解决38户107人剩余未脱贫人口、17户48人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11户15人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影响脱贫的突出问题,制定了《乡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方案》,确定责任领导及责任人,安排各村实地走访调查剩余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生产生活情况,主要就收入、今年生产计划、住房、就业及存在困难等情况进行调查,认真梳理并形成表册,对症下药,根据家庭情况和农户意愿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或巩固提高计划,落实政策帮扶措施,通过低保兜低、劳务转转、发展种养殖、安排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增加收入确保收入稳定达标,对照贫困人口脱贫标准,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落实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三是巩固督战结果。经过梳理,剩余38户未脱贫户中,低保兜底33户97人,其中:提升低保级别1户(四类提升二类),纳入低保范围5户(二类低保);安置临时公益性岗位18人。鼓励17户脱贫监测户发展种养殖产业或就近安排公益性岗位,杜绝返贫,安置临时公益性岗位8人;9户低保兜底,其中:提升低保级别2户(四类提升二类1户、三类提升二类1户)。11户边缘户全部低保兜底。

完善落实“一户一策” ,落实脱贫帮扶计划。准确掌握政策,认真排摸,确定“一户一策”动态管理人员名单,乡确定需制定“一户一策”动态管理人员共66户,其中:未脱贫户38户,巩固提高脱贫户17户,边缘户11户。对以上66户按要求填写“一户一策”动态管理情况统计表,进行季度动态管理,落实脱贫帮扶计划。

扶贫小额信贷应贷尽贷。1.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还续贷工作。2020年乡精准扶贫专项贷款逾期未收回79户352.3万元。一是对逾期户继续催收工作,对拒不还款的采取法律措施;二是对家庭重大变故等的申请核销;三是对符合续贷条件有意愿的户进行续贷,延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享受年限;四是跟踪续贷后户产业发展情况,保证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确实用在产业发展上。2.脱贫攻坚再加力,小额信贷扶贫政策享受全覆盖。根据政策要求,针对全乡精准扶贫户未享受小额信贷扶贫政策或已享受已还款的家庭,进行全面走访,了解是否有意愿贷款发展扶贫产业,全乡共摸底有100户符合贷款要求的家庭申请贷款发展产业,每户意愿借贷5万元。目前,已完成借贷工作。

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1.巩固搬迁入住成果。全面排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际入住情况,对入住质量不高的,实行科级干部包抓、结合实际制定落实计划,经过整改,目前444户已全部完成入住。2.拆旧复垦复绿工作。截止目前,全乡204院已拆除旧房的复垦复绿工作已经全部完成。3.继续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产业工作,对有意愿人员安置合适岗位就业。乡4月份对易地搬迁444户1527人就业务工情况进行了重新摸底统计,建立了就业帮扶台帐,针对有意愿还未务工的搬迁户,积极与园区企业对接,帮扶干部通过QQ、微信群及时转发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入户宣传相关就业扶贫政策,截止目前,园区企业已安置易地搬迁群众80人就业,建立了易地搬迁户后续就业帮扶台账,针对有意愿还未务工搬迁群众进行务工动态监测,定期更新就业季度报表,持续引导易地搬迁户稳定就业。4.易地搬迁户“一户一档”档案资料整理工作。5月份,要求各村对易地搬迁户“一户一档”资料全部进行整理完善,6月底,乡级和村级易地搬迁户“一户一档”资料均已整理完成。

(五)结对帮扶,各行业部门齐发力

继续做好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省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法》,严格落实驻村工作制度、请销假制度、队长例会制度等,督促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每天按时打卡,认真履行“六大员”职责,切实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的管理。定期对、、、四个贫困村工作队吃住在村等情况进行暗访检查,对7个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会议记录、工作日志进行常规查看,看是否存在会议记录、工作日志简单等问题,提醒队员认真记录工作日志,及时帮助解决群众困难需要。对乡驻村帮扶工作队不符合政策要求的队员进行调整,新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名,调整队员4名。

督促各帮扶单位落实好帮扶工作。各帮扶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履行帮扶职责,严格贯彻落实《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责任清单》等文件精神,努力形成帮扶工作强大合力,全力配合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落实好驻村帮扶工作队体检等后续保障工作。一是为保证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以健康的身体投入到工作中,于6月上旬组织对29名工作队人员进行了全面体检。二是对全体驻村工作队成员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和肺炎医疗保险。三是督促工作队成员线上线下学习。线上认真学习脱贫攻坚网络公开课学习专题和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网络视频培训内容,线下充分利用驻村帮扶工作队长月例会、脱贫攻坚推进会及时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脱贫攻坚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促进驻村帮扶工作队更精准地掌握扶贫政策,更精细地指导各村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全体成员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六)聚焦问题,抓实推进问题整改

全面落实省、市、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会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挂牌督战、“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和“5+1”巩固提升行动,巩固拓展“五盯紧五整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会战成果。2020年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8个方面15个问题,认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调研督导反馈意见6个方面17个问题。2019年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2类5个方面6个问题。十三届省委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3个方面12个问题。“五盯紧五整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会战乡共梳理认领5个方面14个问题。全省脱贫攻坚问题检视清零行动反馈问题6个方面14个问题。脱贫攻坚“回头看”排查问题整改3类3项3个问题。全省2019年重大扶贫工程建设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指出问题整改6个方面6个问题。国务院扶贫办通报问题整改2个方面2个问题。“过筛子、补漏洞、化矛盾”自查问题7个方面19个问题。市纪委监委第三专项监督检查组督查乡发现问题反馈共16个问题。“八盯八促”专项监督检查反馈问题整改2个方面3个问题。对8个县市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暗访督查通报3个方面10个问题。区第三轮产业扶贫督导发现问题反馈2个方面5个问题。以上问题建立整改方案,定期报送整改台账,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成,确保上半年整改成效。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乡村扶贫政策第5篇

 

羊井子湾乡6个行政村,1327户,5408人,耕地面积19256亩。全乡共筛选核定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388户1554人,全乡从2014年至2017年脱贫364户1484人,现剩余24户70人未脱贫,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工作落实情况

2018年初,根据关于切实做好“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的通知要求,全乡按照县脱贫攻坚和帮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制订巩固提高计划304份,制订精准脱贫计划24份。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我乡成立了6个驻村工作队,驻村蹲点,切实做到脱贫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

(一)产业脱贫方面。2018年采取的主要措施、项目进展和资金落实等情况是:

1、制定了全乡精准扶贫总体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致富规划,制定并落实了“2511”工作推进计划,近期,大力支持扶贫户发展葡萄产业,累计为精准扶贫户投入葡萄苗木、水泥高低杆,共发展葡萄面积526亩。因户施策,鼓励有条件农户发展设施养殖产业,落实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7.94万元,为全乡328户精准扶贫户发放良种带羔母羊444只、种猪2头,饲料302袋、饲草18吨,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2、是“三变”+扶贫开发。积极引导精准扶贫户以葡萄经营权、技能技艺入股经营主体,精准扶贫户从中获得相应利益分红。目前,全乡已有52户精准扶贫户参与了葡萄产业、乡村旅游入股。在此基础上,积极吸纳富余劳动力和具有劳务技能的农户和精准扶贫户入股弘扬劳务服务公司。至目前,已有83人入股劳务服务公司,入股农户人均增收近3000元。通过“三变”与葡萄产业、乡村旅游、劳务输转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预计精准扶贫户年均可增收5000元以上,将有效助力精准扶贫户增收脱贫。

3、紧盯省市县“1+17”精准扶贫政策,持续加大项目争引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事一议、光伏扶贫等扶贫项目,全面贯彻落实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项目,目前已签订合同328份,完成光电板架设,在7月底实现并网供电。金新村、羊井子湾村、大泉湾村、榆树井村共衬砌斗农渠86.05公里,加快新型节水灌溉系统建设。

4、脱贫目标按照“思想认识统一、人员培训统一、帮扶方式统一、工作规程统一、驻村考核统一、验收标准统一”的总体要求,各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逐村逐户扎实开展了调查摸底工作,深入了解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各帮扶领导干部紧盯脱贫时限要求,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突破口,采取政策上帮、思想上引、资金上扶、技能上教等措施,紧紧扭住发展特色葡萄产业和养殖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逐步落实制定的帮扶计划和方案,切实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能力。

(二)社会保障兜底方面。资金落实等情况是:民政、计生对我乡16户40人一二类低保户和1户五保贫困户,每月走访一次,按时将资金发放到位,保障了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

(三)危房改造方面。今年共需解决4户18人,2018年主要措施和进展情况是:前期请住建局第三方人员对我乡精准贫困户进行了评估验收,乡村两级、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针对危房农户,进行了深入走访和政策讲解,4户危房已经修建完工,经验收合格后每户4万元补助已经发放到位。

二、存在的问题

1.针对对贫困老人、重病病人或贫困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强化救急纾困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吃饭、取暖、就医等保障工作无法正常生活等问题。

    2.全乡328户精准扶贫户光伏电站由于原变压器容量普遍过小,超出了现有变压器的正常负荷。目前我乡80%的精准扶贫户暂时只有3千瓦并网发电,其余3千瓦处于停运状态,需要更换变压器才能实现全面并网发电,群众反响较大。

   3.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观念仍待转变,通过近期帮扶物资的投放,部分群众看到贫困户帮扶措施的落实后产生了攀比嫉妒情绪。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乡村扶贫政策第6篇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认真总结我乡2018年脱贫经验成效,努力实现到2020年我乡与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一、脱贫攻坚现状

我乡深入实施脱贫攻坚行动,持续开展精准扶贫,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五个方面的突破,持续走统筹扶贫、精准扶贫、开放扶贫、造血扶贫、生态扶贫的路子,脱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不断提高,全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全乡两个贫困村(**村为2019年重新启动目标任务、**村2017年已退出贫困序列),建档立卡贫困户493户1170人,实现全乡整体脱贫(其中全国开发系统中有17户29人贫困户已脱贫未标注成功,返贫23户56人)。

二、脱贫攻坚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担当、责任担当,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凝神聚力、提神鼓劲、落地落实。

2.坚持用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指导实践。认真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与思、学与用、知与行相结合。保持脱贫攻坚正确方向,坚持目标标准,坚持精神方略,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加强攻坚作风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抓好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特别要抓好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七次全会等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积极将会议精神贯彻到脱贫攻坚全过程。坚决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要把握扶贫格局变化,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人口获得感,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衔接。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安居、乐业、有保障为重点,突出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保障好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加快改善生存条件。

2.创新思路,精准扶贫。将识别确定的贫困村、贫困户作为主要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逐户分析致贫原因,精准制定脱贫规划,落实帮扶责任,构建全乡精准扶贫管理体系。

3.落实责任,强化保障。落实村“两委”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以新的机制保障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和资金投入。

4.注重实效,遏制返贫。坚定不移推广主体生产模式,扶持发展特色富民增收产业。改善贫困村教育、医疗、文化、住房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防止出现“脱贫快、返贫也快”的现象。

三、目标任务

2014-2018年453户1085人已脱贫,确保453户贫困户巩固提升“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要求,同时巩固提升已退出**村各项指标,坚决防止“返贫”现象发生;2019年全面完成40户85人的脱贫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一超六有”,**村的贫困村顺利退出。

(一)分阶段强力推进。按季度打响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冬季冲刺”四大战役,各地各部门要打好“提前量”,及时筹措资金,及早启动项目,按工作进度分月分季度落实。坚持定期研究、半年总结、年底考核验收制度,确保工作持续稳定推进。

(二)分层级推动落实。按照“县(区)主体、乡(乡)主责、村组主抓、部门帮扶”的要求,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传导工作压力,压实工作责任,实行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大力实施四级书记遍访贫困户行动,察民情、看实情、转作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清单制+责任制”工作法,分月列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做到年度目标分解到县到乡到村到户,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到人头。

(三)分战线协同推进。按照“四个一批”工作计划,统筹各方资源,协调市级各部门各尽所能、各负其责。紧盯脱贫目标,扎实推进产业就业、基础设施、政策保障等专项扶贫,将项目资金全面梳理、打捆整合,精准投入到村到户。

(四)多举措防止返贫。坚持继续攻坚和防止返贫并重,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健全脱贫长效机制,在攻坚期内,确保脱贫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对已脱贫对象坚持做到脱贫不脱帮扶、不脱政策、不脱项目。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按照“缺啥补啥”原则,及时补差补短。加强返贫监测,做好脱贫返贫的跟踪监测和预警评估,完善贫困动态监测机制。

四、脱贫攻坚重点工作

(一)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解决因电力需求增长出现供电能力不足的电网设施升级改造,重点解决村级低电压、超负荷、容量不足等“卡脖子”供电问题,深入实施党群服务中心工程、村级阵地建设、村集体基金发展、社道路建设,实现贫困村的“一低五有”。

(二)加强“精神脱贫”工作力度。为推动实现“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同步推进、同步完成的目标,我乡将结合“四好村”创建活动,在实施文明乡风宣教行动、实施志愿服务帮扶行动、实施文化服务惠民行动、实施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实施先进典型选树行动、实施教育、技能培训提升行动等六个方面开展工作,并成立“精神脱贫”志愿服务队,对贫困户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帮助他们摆脱思想观念上的“贫困”,并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认真开展早间十分钟清扫活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

乡村扶贫政策第7篇

按照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工作总体要求,鲁河乡结合乡脱贫攻坚实际,坚持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坚持“四个不摘”,多管齐下,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全乡土地: 鲁河乡位于龙江县西北部,东接龙江镇,南靠龙兴镇,西北部与碾子山区接壤,滨洲铁路、碾北公路贯穿鲁河乡境内。全乡幅员总面积217.85平方公里,有林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15.3%,耕地面积22.5万亩,其中旱田面积17.5万亩,水田面积5万亩。

2.人口:总户数7905户,总人口为25.705人,7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个,46个自然屯。

3.贫困户户数: 全乡建档立卡共有贫困户423户,834口人(2017年初432户946人),其中低保和特困供养户306户580人。2019年动态调整,全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其中2016年29户70人,2017年78户167人,2018年169户296人,2019年153户33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5月3.8%降到0%。

4.低保数:656户1054人。            

5.特困供养户数:125户125人。          

6.残保户数:527人。

7.脱贫监测户数:5户16人。

8.建档立卡边缘户:17户30人。              

9.未脱贫户:没有。    

10.帮扶责任人数:298人。

11.工作队:7个工作队。

(二)三保障政策:

(1)义务教育保障:全乡贫困学生78名(义务教育47名,学前教育7名,大学9名,职业教育5名,普通高中10名),教育补助全部到位,全乡无辍学学生。2019年共有10名大中专学生享受雨露计划支助。

(2)基本医疗保障:全乡423户834人全部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全部与医生签订家族医生服务协议,及时为就医贫困人群提供服务。其中394名贫困户享受县里慢病救助政策,每个月用医保卡中150元到乡卫生院购买所需药品。贫困户全部落实签约医生服务。

(3)住房安全保障:自2016、2017、2018、2019年以来,全乡危房改造户数82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改户282户,危房改造补贴全部发放到位。为无房贫困户36户租借36所安全住房,让贫困户“贫”有所居、“居”有所安。

(4)饮水安全保障:全乡贫困户都能饮用安全用水(全乡饮用自来水23个屯,饮用小井水23个屯,其中拟建自来水3个屯)。没有水质不安全情况;水质报告已经放入户档案袋;没有一年连续15(30)天以上时间缺水的户。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为保证脱贫攻坚取得扎实的成效,我乡主要围绕扶贫精准这个关键,采取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等方式方法来推动全面扶贫工作的开展。

(一)精准党建统扶贫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构建扶贫长效机制。构建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配备扶贫力量,明确了专门人员从事精准扶贫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办、站、所全面抓的工作格局,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做到了机构、人员、责任“三个到位”,为顺利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各村也成立了以党组织书记牵头的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并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驻村帮扶规划。二是强化责任担当,构建乡村扶贫责任落实大格局。结合“党建引领,三网融合”,乡党委政府与各村、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和承诺书,压实压靠任务和责任,调动了广大干部工作主动性,实现了扶贫有责任、帮扶有措施、脱贫有目标。三是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建助推扶贫作用。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凝心聚力效应,把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向扶贫工作倾斜,全力推进扶贫工作。采取巡村入户、微信短信、十星级农户评比等形式,宣传扶贫政策、脱贫事迹、致富典型,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和致富愿望。

(二)精准施策促脱贫

让贫困户真正脱贫,是扶贫攻坚工作的最终目标。我乡上下联动,多措并举,给贫困户既输血又造血,扶贫措施实现了全覆盖,真正让贫困户得到实惠、看到希望。一是夯实党建扶贫联合体实施特色木耳产业扶贫。为充分发挥党建在扶贫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我乡于2017年4月组建党建扶贫联合体食用菌生产基地,占地面积104亩,建设食用菌大棚40栋,挂袋木耳菌袋80万袋,收益为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二是实施“户贷社(企)用”金融贷款扶贫。实施了户贷社(企)用金融贷款扶贫工程,为贫困户创业“造血”。160户贷款800万元,每户每年分受益金2500元。贫困户87户每户贷款5万元加入县元茂公司发展和牛产业65户符合贫困户参加牧原企业发展生猪养殖。三是实施高档肉牛产业扶贫。全乡共有72户贫困户购买扶贫牛125头,其中:2016年购买15头、2017年购买24头、2018年购买86头。已产牛犊26头,其中:产和牛犊19头,全部交售元盛。四是实施低保政策兜底保障措施扶贫。我乡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让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了低保范围,得到有效救助,发挥低保制度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截至目前,全乡新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53户,重点户纳入低保农村低保范围145户。乡政府为26户贫困户申请大病救助款7万余元。五是实施劳务输出就业脱贫。为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彻底脱贫,我乡通过向上争取、劳务联系和本地消化等方式,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协调了县林业部门2017年为我乡贫困人员设置了45名生态护林员,每年工资6000元;2018年49名、2019年62名,每年工资5000元。我乡对护林员加强管理,明确职责,实现“三大员”(护林员、防护员、清洁员)和“两促进”(促进贫困户增收,促进村级工作开展)。设置27名保洁员,每年工资3000元。联系劳务务工70人次,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利用本地合作社、企业等用工情况,协调合作社、企业优先考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用工务工152人次以上。六是推动消费扶贫促贫困户增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乡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把造血式消费扶贫作为扶贫最终的落脚点。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参与,先锋村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消费者,在先锋村贫困户和普通户采购5000枚鸡蛋,促进了百姓增收。积极引导贫困户种植,龙德村脱贫户刘仁全年年利用小园种植农家蒜,但品质不好,村里便给购置紫皮蒜3000头,已经被消费者订购。先锋村贫困户利用小园和大棚种植农家菜6亩,现小园青葱已经销售完,净收入4500元。七是积极稳步推动孝心养老工作弘扬中华美德。乡村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层层压实责任。印制了宣传单,让贫困户及子女家喻户晓。合理引导,让子女尽孝道宏美德,让贫困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截止目前,全乡贫困户老人共314人,子女上交赡养费244600元,实现了应缴尽缴。

(三)精准帮扶助脱贫

我乡以“细结对、真帮扶、促脱贫”为原则,积极完善帮扶措施,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体系,实现了帮扶无缝衔接。一是完善帮扶人制度。根据贫困户信息及实际需求建立帮扶结对制度,各帮扶人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定期入户、电话联系、定期看望、节日问候、聊天陪伴、劳动帮扶等形式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慰藉,截止目前,全乡贫困户户户有帮扶。二是开展针对性帮扶。针对贫困村环境整治困难问题,先锋村驻村工作队省招考院组织省招考院全体干部募捐,募捐资金帮助先锋村购买一台铲车,降低了用车成本。针对贫困户吃穿难问题,黑里沟村帮扶单位县邮政局组织本单位募捐衣服和生活用品,发放给黑里沟村有需要的贫困户。针对贫困户年龄大吃水难问题,龙德村帮扶工作队出资给贫困户安装水泵,解决饮水难问题。针对贫困户危房改造缺资金问题,县邮政局、神华墙体有限公司、乡干部等积极帮助贫困户筹措资金和筹集危房改造所需物资,减轻了贫困户压力。三是找准脱贫路子。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队等针对贫困户基本情况,因村选业,帮助贫困村和帮扶村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三道沟村帮扶工作队帮助三道沟村研究主导产业,利用林业局木耳种植专业经验,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木耳种植培训,并帮助三道沟村建设木耳基地,帮助办理木耳合作社相关手续。

(四)强化管理夯脱贫

乡村扶贫政策第8篇

关键词:反贫困;贫困转型;精准扶贫;治理体系;农村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是对农村扶贫的发展与完善,是农村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创新措施,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村社会实际。随着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持续推进,精准扶贫作为重要举措,在扶贫体系中日益深化和完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人口的结构及其致贫的成因都在发生变化,贫困的相对性、贫困的结构化及贫困生成的消费性等问题凸显,农村贫困正在发生转型。能否敏锐地把握住这种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精准扶贫的政策内容,将会对国家扶贫工作的实践效果产生极大影响。可以说,新时期的精准扶贫如何有效应对复杂的乡村社会和贫困转型问题,真正实现扶贫的“精准”、有效,让资源更加科学有效配置,是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本文将从精准扶贫的内涵出发,结合农村社会贫困转型实际,找出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探索科学有效的推进措施。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与农村贫困转型的特征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2014年初国家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开展精准扶贫的要求和任务,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向。精准扶贫开始作为一项战略全面推进,而精准扶贫的理念是借鉴广东省扶贫“双到”工作的经验[1]。就是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从区域扶贫到村到户,扶贫资金瞄准对象更加具体。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地区需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相应政策,这样就必须深入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和要义,从而对精准扶贫进行准确把握和理解。目前,对于精准扶贫的报道和宣传虽然较多,但是从学术层面进行的剖析和解读相对不足,尤其是结合乡村现实的研究还很不够,这使得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要更好地推进政策的制定和实践,必须结合国情和农村实际,对精准扶贫涵义和价值进行探讨。从学界已有研究看,王思铁认为:“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陆益龙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就是把农村地区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户作为明确的扶贫对象,并在2020年要让这一贫困人群实现脱贫。”[3]吴敏指出:“精准扶贫就是在严格依据相关标准的判别后,有效识别真正符合标准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帮助其脱离贫困的过程。”[4]董家丰则认为:“精准应是扶贫对象、扶贫措施与效果的精准。”[5]精准扶贫是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实施精确识别、联动帮扶、分类管理、动态考核以及配套措施的减贫、治贫方式[6]。上述研究从不同层面对精准扶贫内涵进行了剖析,明确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程序和目标,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本文认为,就内容而言,精准扶贫主要包括精确识别、联动帮扶、分类管理和动态考核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严格规范扶贫程序和标准,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现状,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开展联动帮扶和分类管理,形成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并对扶贫做出精准考核的过程。就目标而言,精准扶贫就是实现扶贫资源最优化配置,确保扶贫项目到村、到户,实现扶贫的高效化、精细化,以真正解决扶贫项目不到位、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切实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从中国扶贫工作开展的实践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调整,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贫困人口的数量仍然巨大。到2014年中国仍然有7000万多的贫困人口,而且扶贫工作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在扶贫资源大量输入和扶贫工作不断精准化的同时,贫困的治理绩效没有同步提升,贫困人口对扶贫资源的依赖性过强,部分体现了对于扶持主体可行能力的否定[7],逐步导致扶贫对象出现“由于扶持带来的不努力改善自身生计水平的集体负向激励”[8],贫困人口主动脱贫的能力和意愿都不足,而且自利观念加重,有些贫困县经过多年的帮扶发展,已经脱贫致富,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项目,仍然不愿意摘下贫困县的“帽子”。有些贫困农户已经脱贫,也仍然享受各种扶贫“待遇”。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等现代性因素的进入,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分层快速变化,农村贫困领域转型特征明显,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是从统计数据中测算而来,还难以准确对照,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和效果也都没有详细掌握,而且存在贫困农户脱贫后返贫的现象,这都给精准扶贫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农村贫困转型的特征及成因

1.农村贫困内涵的相对性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流动性较弱,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人均耕地不足,加上天灾人祸,有些农户陷入贫困之中,这是一种绝对贫困,是温饱都难以解决的贫困。2007年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1479万左右。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税的取消以及城市对农村的反哺,2011年国家在《2000年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中提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这就意味着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2011年国家开始设定贫困线,标准为2300元,农村贫困人口增加值1.28亿,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相对贫困人口。经过五年的扶贫攻坚努力,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指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663万人,国家扶贫标准由2010年的2300元动态调整为2855元,部分省的扶贫标准也高于国家标准。这意味着贫困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当前的贫困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的贫困,贫困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府的认定不再是绝对生存性的贫困,而包含了更多生存基础上的发展性贫困。目前来看,在贫困人口的总量中,相对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非常大,也是扶贫工作的主要对象。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得绝对贫困人口减少,扶贫线的制定使贫困内涵发生改变,相对贫困成为治理目标,但是相对贫困也给扶贫识别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随着贫困差异度的缩小,也容易带来对扶贫资源争夺的现实问题。2.农户贫困地位的结构化目前,农村贫困转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贫困地位的结构化,这意味着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没有可以运用的途径、资源摆脱贫困,从而也陷入了结构性贫困的陷阱。从学术层面来看,结构性贫困是指一定区域内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农民家庭(农户)之间因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婚姻结构、收支结构、生产条件结构等不同而产生的贫困[9]。这就意味着贫困农户会长期限制在某个空间和场域内,难以有效实现流动和突破,固化了贫困人口的身份、地位和认同,结构也因此会长期存在,并由此带来更多不利的因素。由于先天性或者初始性的不平等,他们很难与精英群体进行竞争,获得资源的机会也必然不均等,农民的相对收入在不断提升,绝对的差距却在不断增大。处于结构性贫困中的农户不仅经济收入低,而且在乡村生活中由于消费能力不足,被邻里看不起,在精神、价值和思想上都受到冲击,他们在村庄中缺少话语权,成为村庄中的边缘人群。虽然处于结构性贫困中的农户数量较少,但他们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结构性贫困,实现农民的有效流动,改变目前的贫困身份,对实现乡村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3.农村贫困的治理化贫困也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贫困与治理都难以分开。从政策的演进来看,中央和基层政府的贫困治理也在不断调整和深化。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来解决贫困,依托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和基层治理组织,让资源在乡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合理配置。这个时期的扶贫处于国家管制阶段,扶贫资源在国家的调控下配置,并以农民劳动改变地位和身份,使贫困人口能够有效流动,以抑制结构性贫困的出现。改革开放后,扶贫工作专门化,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国家建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并实施了村民自治制度,让农民参与到扶贫工作中。这个时期外部资源不断输入,财政下乡、项目下乡等措施协同推进贫困治理,形成了中央、地方和村民三层治理格局,贫困治理呈现出主体多元特征。实际来看,由于村民自治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参与机制和模式不成熟,扶贫工作主要还是依靠行政力量推进,国家管制的规则依然很强,农户对于扶贫项目缺少发言权,扶贫项目的针对性不强,资源的散耗问题明显。而步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行政资源治理成本的增加和治理绩效的不足,国家开始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和监管,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知识分子等等,扶贫纳入了社会治理的视野,尤其是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贫困进入了治理范畴,成为政府、社会和农民个体共同努力的事情,扶贫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扶贫的政治性增强,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扶贫不仅是解决经济贫困的手段,也是维护基层社会秩序和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也要注意参与主体的多元使扶贫治理复杂化,尤其是扶贫要在乡村社会内运行,且已经嵌入到乡村之中,而这个时期合村并镇、村庄撤并、市场经济进入等让乡村社会发生巨变,其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使得贫困治理的风险和难度增大。4.农村贫困生成的消费性对于传统乡村社会而言,贫困农户的生成多源于先天性疾病、自然灾难等等。传统社会的农民注重财富的积攒,财富生产和使用多在乡村内部,由此也就具备了抵抗各种风险的基础能力。而随着村庄边界开放,人口流动增加,市场经济的冲击加速,消费主义深刻影响着农民,使得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更加注重攀比、竞争,消费的即时性、非理性问题突显,尤其是年青一代,他们希望获得即刻的享受,对于未来预期少,更加注重当下,无论是务农还是务工收入都少有积攒。这种非理性的消费也刺激了村庄内部的面子竞争,消费能力强者才有身份、有地位,才能够展现自我价值。对于年轻农民而言,他们不愿务农,务工收入基本用于消费,长年务工却极少有积蓄,尤其是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任何的天灾人祸都使得他们陷入贫困之中。这是一种消费带来的贫困,是价值异化之后的贫困,严重削弱了农民的生存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增加了贫困生成的风险。贫困生成原因的变化,给扶贫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河南、四川一些地区把扶贫资金直接分给农民,让农民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一些项目,而有的农民直接拿去打牌、喝酒,非理性消费直接耗散了扶贫资源。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又通过分发牛羊等,让农民能够通过养殖来改变贫困,但是有的农民即刻拿到市场上卖掉,而不是用于扩大生产。由此来看,由于缺少规制和引导,消费充斥乡村社会,消费主义让农户缺乏长远考虑,即使短期脱贫也会再次返贫,扶贫工作应该充分考虑到消费贫困的问题,通过分类施策、制度防范、价值重建等多重策略,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从根本层面杜绝贫困的生成和反复。

二、精准扶贫实践的乡村困境

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的扶贫战略,要直面农村贫困的转型的挑战,贫困转型使得贫困识别难度增大、贫困治理复杂化、扶贫效应的短期化等问题突显,这给扶贫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也考验着扶贫工作者的智慧。

(一)贫困识别的有效性困境

贫困人口的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真正贫困的人口识别出来,才能针对性地制定帮扶对策。精准识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贫困识别主要由贫困测量和对象认定组成,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较少,他们也是村民公认的贫困户,是扶贫必须覆盖的对象,识别相对容易。实际是,贫困测量要面对多数相对贫困人口,这些农民经济状态差别不大,都处于村庄中的一般水平,村民也普遍认为“村里条件差的好的就那几户,大部分家庭都差不多”,村民在收入水平、健康状况、教育、衣食住行等方面差异较小,如何进行综合测量,指标的设计怎样确保精准,这都考验着扶贫工作。即使能够进行测量,也要面对乡村脆弱的社会关联以及复杂的乡村生态环境,需要避免部分农民通过上访、闹事等极端行为争夺扶贫资源,这会破坏村庄秩序,给扶贫工作开展带来困难。同时,贫困农户的识别要依托基层组织开展,在相对贫困的状态下,村组干部常常会优先考虑亲戚、朋友,由于贫困差别极小,对关系户就难以辨别。“关系户”“上访户”的纳入,会降低精准扶贫的合法性,弱化扶贫工作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当前贫困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贫困治理复杂化的困境

贫困治理的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带来了治理工作的复杂化。从中国贫困治理的过程来看,治理主体从政府救助为主,到政府、市场、社会、农民个体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治理方式从救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到参与式扶贫,到目前多元化方式的协同推进。多元力量以及多重方式的共用,让扶贫治理日益复杂化。扶贫治理中虽然治理主体多元,却并没有形成治理的合力,仍然是分散化和碎片化的治理,使得治理的绩效较低。在扶贫政策治理体系中,扶贫人口是由村级组织排查、乡镇审核、县级审批,以横向识别、管理为主,信息不对称,纵向识别的公平度不高。实际上,多数农民都期盼参与扶贫工作,了解扶贫开展情况,但农民参与水平并不高,不了解内部运行情况,而且对识别结果缺少话语权。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也参与到扶贫治理中,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而多是依托政策来套取扶贫项目,贫困农户并没有受益。二是治理环境的复杂化。取消农业税后,基层组织的治理资源不足,基层组织也没有压力、动力和配置资源,治理担当和责任缺失[10]。由于治理方式不足、治理责任弱化,村组干部不再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遇到问题农民也很少主动找村干部,干群关系日益疏远,村庄社会关联度降低,农民对扶贫资源的争夺也更为激烈。为获得扶贫资源,部分农户经常以上访、闹事等途径要挟村组干部,为维持村庄稳定,他们的利益诉求一般会得到满足。一旦这种方式获得成功,他们就不断重复运用,其示范效应也会不断扩大,引发更多的上访农民,救资源成为治理村庄和维持秩序的工具,扶贫制度就会被扭曲、异化,这也给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带来了一定挑战。

(三)贫困结构的消解困境

结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其内部各子系统、要素都相对稳定且难以变化。农村贫困的结构化也就意味着其改变难度较大,而且贫困人口与富裕人口的差距不断扩大。从贫困生成的原因来看,主要有制度性和非制度两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差异等等都是制度性原因,也是造成普遍贫困的宏观结构因素,这需要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以及持续的政策优化、调试才能解决。此外,从乡村社会内部来说,存在劳动力结构、收支结构、生产条件结构等家庭性结构贫困因素,对于贫困农户来说,由于劳动力先天不足、资本积累不够、生产技术缺乏等因素,导致他们几代人都处于贫困状态,改变贫困状态需要从基础层面扶持和投入,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缺乏有效的扶贫政策,这种家庭结构性贫困将难以消除。乡村社会结构内部又存在贫困农户、普通农户和精英农户之分,他们在信息、技术、知识、教育、资本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贫困农户在结构中处于不利地位,无论是在扶贫项目、农业生产、关系建立等领域,都很难与精英群体竞争,而不同领域的农民精英有着互助的需求和能力,联结成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控制项目信息、扶贫资金,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过滤,以至于贫困人口只能获得较少资源。精英群体利用结构性的不平等因素对资源进行俘获,一定程度上导致扶贫资源大量投入却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贫困人口没有脱贫,他们逐步失去了对政策的预期以及对扶贫部门和基层政府合法性认同,扶贫陷入了内卷化困境,农村扶贫工作虽然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状况有所改善,但并没有使传统的救济式扶贫的性质发生实质性改变,呈现出扶贫投资边际效应递减、扶贫效果难以长期保持以及贫困地区生态承载压力巨大等特征的综合矛盾现象[11]。扶贫工作不仅要精准识别,更要跨越制度障碍,打破贫困生成的结构性因素。

(四)扶贫效应的常态化困境

精准扶贫需要以有效的扶贫行动和政策作为支撑,改变了以往扶贫的片区策略,直接瞄准中国农村7000万贫困人口,扶贫目标高度聚焦,功能高度优化,效能更为突出,是一种实现脱贫致富常态效应的扶贫方式。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通过帮扶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让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内生转型。这样就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产业发展特色等基础条件,科学制定长期与远期结合的扶贫规划和政策,拓展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发展空间。而这种方式会使得贫困任务更为艰巨,扶贫的战线拉长,扶贫任务的短期效应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不可避免地给当地政府考核带来压力。因此,扶贫攻坚也必须加快步伐,在国家政策出台后,全国各地都相继制定了脱贫规划,自上而下层层传导压力,普遍强调要加快节奏,尽快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并提出扶贫要注重效益,要防止出现形式化扶贫。而在自上而下的行政性压力下,基层在执行中普遍存在“短、平、快”的扶贫思维,盲目上项目、搞建设,很多项目缺少科学论证,建成后闲置,一些建筑、设施不符合农民生产需要,而没有发挥作用,扶贫资源浪费问题突出。村组干部也希望能够顺利完成扶贫任务,以减少工作压力,把精力用于其他领域,因此有关部门也缺少深入思考和统筹设计,只是盲目争取项目,而忽视村庄实际需要,用虚假数字应对考核,一些村组干部甚至联合扶贫部门、企业套取项目。随着国家对扶贫重视程度提高,虽然扶贫已纳入地方政府中心工作,但是在具体执行中面对压力型体制的目标设置和激励强度与基层政权组织的现实能力不相匹配之时,就容易诱导基层政权组织以造假、“共谋”、“摆平”等非正式的权力技术来应对压力型体制中的高指标[12]。目前,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不足,扶贫的任务又异常艰巨,在这种情况下异化的贫困治理策略将会生成,这不利于实现扶贫对象的内生转型,也难以形成贫困治理的常态化效应。

三、构建应对农村贫困转型的精准扶贫路径

精准扶贫必须立足于农村发展实际和农民现实需要,将动态、复杂、多元的贫困特性融入扶贫工作中,不断优化扶贫的政策导向,完善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构建起应对农村贫困转型的有效路径。

(一)优化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方式

农村贫困人口内涵的变化以及政策变通执行等现象存在,使贫困人口识别难度加大,精准扶贫必须首先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逐步从行政性的层级识别向纵横结合的网络化识别转变,以应对贫困人口内涵的变化,这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行政方式识别的转化。当前,要将政策直接运用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在村级组织内进行识别,而不是由村、镇层层识别上传,必须推动识别方式的扁平化,加强村一级在识别中的功能,赋予其主体识别权,乡镇做好扶贫工作的服务,县一级加强监督和管理。同时,要充分发挥部分地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作用,扶贫驻村制度的实施让原本只有村组干部参与的贫困人口识别工作变得更加透明、公开和公正,而驻村干部的存在也会让村组干部更少地发生为亲戚、朋友谋取扶贫利益的情况[13]。二是推动识别参与主体的多元化。逐步建立起农民、学者、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识别体系,做到识别的理性和决策的科学有效。可以通过村民扶贫代表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来选定和评议贫困农户,让农民参与到识别、监督中;学者可以凭借理性的分析和第三方的视角,采取观察、访谈、评价等方式,辨别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农村老年人协会、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则可以参与识别,从公共化和公平性角度提出方案和建议。三是注重识别方式的当地化。在把传统的住房条件、收入结构、健康状况和教育程度等作为识别依据的基础上,要建立符合当地风俗和实际的评价指标,掌握农户家庭财产的真实情况。符合农民认同和行为习惯的评价标准,不仅精确度较高,而且具有较强的公平性,能够把真正贫困的农户纳入扶贫范围,也能够为相关政策实践和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建立高效的贫困治理机制

针对目前贫困治理复杂化的问题,要设计一套简便易行,且能够高效运转的治理体系。一是建立差异性的治理机制。在贫困治理中,任何单一措施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致贫原因、自然环境等进行综合考察,形成综合化、差异性的贫困治理机制。同时,要将贫困治理的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对多方参与主体进行有效组织,实现差异管理和多方联动帮扶,形成扶贫治理的复合优势。二是要激活贫困治理的内生力量。目前,村组两级仍然是治理的基础,村组干部对乡村社会最为熟悉,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措施和激励机制,提升他们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组织、审核和动员中发挥应有作用,确保程序的公平、公正,实现政策的精准落实。同时,要积极引导中农群体参与其中,中农是村庄中农业经营的主体力量,年富力强,关心村庄发展,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都处于村庄社会的中间状态,在贫富分化及社会利益冲突的缓冲、社会地位公正获得的示范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14],要充分发挥其在贫困农户识别、扶贫政策宣传和普及、扶贫难题的处理和困境化解、联动帮扶等方面的作用,提升扶贫的精准度,确保扶贫效应的可持续。三是建立精准的扶贫考核机制。要强化对贫困人口脱贫效果的考核,建立动态化的考核方式,对于扶贫各阶段和脱贫后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全面比较和系统分析扶贫效果,防止出现“假脱贫”、数字小康等现象,让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口逐渐退出。同时,要注重对扶贫主体和措施的考核,把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纳入考核指标,改进扶贫成效不理想的措施,让帮扶工作开展不力的人员退出。

(三)完善应对结构性贫困的制度体系

要消除农村社会的结构性贫困,使边缘化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就要完善资源配置的制度和机制,自由和机会是由主要制度的规范确定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也是由它们调节的[15]。因此,必须加快保障农民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制度改革,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合理流动,让贫困人口改变结构困境,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转型能力,实现贫困人口的有效脱贫。一是完善教育扶贫制度。教育素质低是导致农村贫困人口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扶贫工作要高度重视对贫困人口的教育资源投入,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将精准扶贫家庭的在读子女全部纳入资助范围,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程脱贫资助,确保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学,即使家庭已经脱贫,也要继续对其子女进行同一学段的资助。同时,完善贫困家庭年轻劳动力的免费职业培训制度,可由村组推荐贫困家庭子女到城市接受免学费的职业教育,通过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农户实现就业转移,增加获得财富的机会,提升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二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目前,城乡户籍制度虽然已经逐步改革,但是养老保险、医疗制度等还存在差异,对于社会养老保险要做好规划引导,推动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整合,逐步提高农民的基础养老金,破除因为城乡二元分割带来的公共服务差异。对于城乡合作医疗,要克服因为城乡差异而分设政策,消除城乡在保障分设、管理分割、资源分离等方面的障碍,化解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在资源共享上的公平、公正。三是统筹推进城乡救助体系和扶贫政策。要推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体化建设,逐步取消差别化的政策分割,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推动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尤其是要做好医疗、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与扶贫政策的衔接,发挥农村低保的“兜底”作用,提升专项政策的扶贫水平。同时,要注意避免重复性、福利捆绑式救助,使得救助资源和扶贫资源能够合理配置。

(四)构建精准扶贫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