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3 14:56:48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第1篇

[关键字]河长制;水环境;流域生态治理

随着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持续推进,我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一直面临着严峻形势。为治理水污染,我国从水资源保护到废水处理均作了诸多制度设计,投入了大量资金,然而由于管理碎片化和机构间协同失灵问题的存在,流域环境治理效果欠佳,促使人们认识到传统的单一部门和工程措施在治水理念上的不足①。在2007年太湖爆发蓝藻后,由无锡市首创并率先在江苏省推广实施的河长制,被认为是在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下对水环境行政治理模式的创新。由于较好地解决了部门协同的效率与责任难题,河长制的推行使诸多地区的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鉴于河长制在水污染治理中的良好效果,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2018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实施河长制。从2015年开始,江西省全面实施河长制;2017年3月,江西省通过《江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修订)》以及《关于以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河长制升级版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河长制升级版。中央在全国全面推进河长制以及江西省打造河长制在地方流域生态治理中的升级版,开启了河长制在流域生态治理中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推广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系统回顾流域治理的国际实践探索模式与典型经验,全面梳理河长制在我国流域生态治理中的实践探索模式和主要政策管理经验,科学评价河长制在流域生态治理中的实施成效,准确分析河长制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河长制在流域生态治理中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研究的总体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重点和创新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一、流域治理的国际实践探索与典型经验

流域是指地面水和地下水天然汇集的区域,水资源按流域构成一个统一体。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流域,一个大流域可以按照水系等级分成数个小流域,小流域又可以再分成更小的流域。流域是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同一流域往往流经多个不同的行政区,而一个行政区也可能包含多个不完整的流域。流域是具有层次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复合系统,流域水循环不仅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同时也是诸多水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共同症结所在。因此,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与水环境实施统一管理,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科学原则①。流域治理一般是指从流域整体利益出发,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主体互动合作的多中心治理格局②。从治理内容看,流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和行业,内容十分广泛。

不少文献描述了国外流域治理的模式和经验。泰晤士河自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水质迅速恶化,成为世界上污染最早的河流之一。之后英国成立了治理专门委员会和泰晤士河水务局(公司),对泰晤士河流域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治理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并辅之以充分的资金保障。法国成立了直接隶属环境部的流域管理办事机构――流域水管局,用于塞纳河流域的治理。日本政府在1972―1997年间对其国内最大淡水湖琵琶湖实施了综合开发计划和水质保护规划。为治理圣劳伦斯河,加拿大环境部专门成立了圣劳伦斯河管理中心,建立了由环境部牵头负责,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并积极鼓励社区群众参与流域水污染治理。1950年7月,瑞士、法国、卢森堡、联邦德国和荷兰在巴塞尔成立了“莱茵河防治污染国际委员会”(ICPR),先后签署了一系列莱茵河环保协议。早在1879年,美国就成立了密西西比河管理委员会这一高效集权的y一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密西西比河的污染整治工作③。对于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美国则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并于1993年通过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确定田纳西河的流域管理体制④。发达国家流域治理对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启示包括:制定全面的治理规划和统领全流域的法案,以完善流域治理体制,以及建立有效的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⑤。

陈坤将国外主要的流域治理模式分为直接管制模式、市场治理模式和协商治理模式三种⑥。罗会华则将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三种模式分为: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行政区域分层治理和流域一体化治理相结合模式,以英、法等欧洲国家为代表的流域一体化治理模式,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多部门共同治理模式①。范兆轶和刘莉将国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结为三种典型的治理模式,即美国的集中治理模式、日本的分散模式和澳大利亚的集中―分散治理模式。借鉴国外的治理模式,范兆轶和刘莉认为,我国的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应该是部门间的综合治理、地域内的综合治理、内容上的综合治理和市场化的综合治理模式的相统一②。

我国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完善水治理体制研究》课题组于2015年总结了美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流域管理机构的类型、主要职能及其与相关机构的关系后发现:流域管理机构在流域涉水事务协商和利益相关者参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流域治理趋势呈现出由单项的治理开发向综合治理开发发展,由被动治理向主动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发展,由短期治理开发向长期战略性开发发展;同时,各国更加注重通过制定长期性的战略规划,实现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③。

二、河长制在流域生态治理中的实践模式和主要政策措施

(一)河长制的起源及其应用

2007年春夏之交,太湖爆发大面积蓝藻并引发供水危机。为实现对太湖流域水环境的长期有效治理,中共无锡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尝试在流域治理机制上进行创新,于当年8月颁布了《关于全面建立“河(湖、库、荡、穑ぶ啤比面加强河(湖、库、荡、穑酆险治和管理的决定》,这份文件的出台被视为河长制的诞生。2008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在太湖流域推广河长制,之后江苏全省15条主要入湖河流全面实行双河长制,即每条河由省、市两级领导共同担任河长,协调解决太湖和河道治理的重任,一些地方还设立市、县、镇、村的四级河长管理体系。随后,这一流域治理的地方创新迅速被其他省市效仿,成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

2014年,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矫勇在国新办的一场新闻会上表示,鉴于河长制在水污染治理中的良好效果,将向全国推广这一地方政府创新的经验。随后两年多,河长制在全国许多省市落地。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截至2016年10月,全国共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河长制探索,其中,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海南8个省(市)在全辖区范围内推行河长制,还有16个省(区、市)在部分市县或流域水系实行了河长制④。经过各地多年的实践,目前河长制的基本制度形态已经比较成熟,作为一种制度已经基本形成。

(二)各地实施河长制的主要实践探索模式和主要政策措施

河长制由无锡市首创,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各地在实行河长制的实践模式和政策措施上大同小异。在组织形式上,均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江西和浙江等省份实施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在实施河长制的大多数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域成立河长制管理领导小组,一般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并设立办公室。省级层面设立总河长,由省级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湖所在市、县、乡分级分段设立河长,即河流流经的各县、市政府主要领导或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地方层面的河长。牵头部门或人员有所不同:有的在水利部门,有的在环保部门,也有个别地区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担任河长的责任人既有党委、政府、人大、政协负责人,也有管理部门负责人;既有水利、环保等主要涉水部门负责人,也有发改、住建等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既有主要领导,也有分管领导。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水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对跨行政区域的水域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对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导,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强化激励问责。河长制办公室承担河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落实河长确定的事项①。这种由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重要河流的河长,以负责河道、水源地的水环境、水资源的治理与保护的体制,具有责任明确、任务具体、考核刚性的特征②,解决了以往“各自为政、不相为谋”“九龙治水、群龙无首”的问题,增强了整治力度,提高了治理效率,一经诞生就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被认为是破解当前我国水环境治理困局的制度创新③。

三、河长制在我国流域生态治理中的成效及主要问题

(一)河长制在流域生态治理中的成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水环境问题牵涉I域众多,涉及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河长制的出现把地方党政领导推到了第一责任人的位置,表明了政府重视环保、强化责任的鲜明态度,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与调度各级行政力量,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治河合力。不少地方通过实施河长制,掌握了主要河湖的基本情况,多数地区建立了“一河一档”,并制定了“一河一策”,加大了整治力度,初步建立了行政督察机制与社会监督机制。实践证明,河长制的推行使诸多地区的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015年,太湖湖体水质由2007年的Ⅴ类稳定改善为Ⅳ类,富营养化水平由中度改善为轻度,河网水功能区水质持续改善,15条主要入湖河流年平均水质全部为Ⅳ类以上,全部消除Ⅴ类和劣Ⅴ类河流④。苏州市与淮安市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推行河长制以来成效明显。基于河长制取得的成效,江苏省政府要求2013年全省727条省骨干河道建立河长制管护制度,2014年全省2000余条区域重要河道建立河长制管护制度,2015年全省全面建立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河长制管护制度,到2020年实现全省河道管护现代化,构建“互联互通、引排顺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的现代河网水系⑤。天津市于2013年初实施河长制,至2013年底,全市纳管河道环境卫生达到优秀的河道长度由1338.5km增加到1616.2km,同比上升20.75%;全市河道劣V类水质的比例由85%下降到62%,水质总体实现好转⑥。贵州省三岔河流域自2010年实施河长制,5年来综合达标率提升了40.7%⑦。浙江省2015年完成黑臭河治理累计5106公里,钱塘江所有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浦阳江流域出境断面由此前的劣Ⅴ类改善为2014年Ⅳ类和2015年Ⅲ类。2016年1―9月,浙江省地表水省控断面中,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77.4%,比2010年提升16.3个百分点,劣Ⅴ类占3.6%,比2010年减少了13.1个百分点①。江西省于2015年全面启动河长制,截至2016年底,江西全省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在80%以上,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②。

有分析认为,河长制在改善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严格的追责效应,即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和严格的责任追究保障治水的权威性;二是有效的协同效应,即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积极的协同作战保障治水的效率性;三是有力的执行效应,即通过科学的目标设计和有力的执行措施保障治水的有效性③。除此之外,任敏认为,具有包干性质的河长制,其最大优越性是从制度上解决了激励问题,容易在短期内出成绩④。正是因为河长制能够很好地化解治水的难题,在深入调研、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2月11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全国各省(区、市)在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

(二)河长制在流域生态治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河长制历经了近十年的发展,在体制机制上取得了一些突破,表现出不错的治理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然面临一些难题需要破解。从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肯定了河长制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如王书明和蔡萌萌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河长制的优点与不足⑤;另一类是对河长制的长效性提出质疑,认为河长制是在现有制度和措施无法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的背景下,另创一种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制度,是在常规制度之外的临时举措,靠行政强力推行,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被动性,更是一个短期有效而非长效的制度设置,非治水的常态⑥。现有研究对河长制在流域生态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河长制本质是一种人治,即职责非法定,这也是目前对河长制非议比较集中的焦点⑦。由地方党政负责人兼任河长容易造成权力自我决策、自我执行、自我监督的状况,难以保证长效性和一贯性⑧。重人治、轻法制的河长制长远实施会影响到水污染防治制度的正规化和常态化建设;同时,由人治带来的高实施成本,也难以在其他生态环境治理中推广和延伸⑨。二是河长制的考核C制不健全,行政问责很难落实。现有的考核都是自上而下的体制内“自考”,并形成了以“表扬和自我表扬”为主的特征,真正的“一票否决”几乎未见⑩。目前,河长制问责的主体主要是当地的纪委、监察局及河长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这种由下属职能部门为上级评核的考核机制,由于存在很多利益纠葛,问责结果的公正性也存在疑问???。即使问责主体是上级,在上级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下,也难以保证问责结果的公正性,利益合谋与委托――问题在河长制中难以根除①。三是河长制忽视了社会力量。实践证明,河湖的有效治理不仅要靠政府工作的高效率,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②。有调查显示,对河长制缺乏足够的宣传,大部分居民对政策的基本内容和评估了解有限,社会力量调动严重不足;农村居民的环保责任感不强,农民甚至认为环保工作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③。河长制没有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民间环保组织的积极性被忽视,政府的应急与社会的旁观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进一步完善河长制的路径及对策

将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的对策与建议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一是运用法治促进河长制的长效化。为解决河长制所存在的法治与人治、临时与长治等矛盾与问题,在法律层面要完善环境法规,把河长制的一些成熟做法上升为法规;推广司法程序(如推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严格环境执法④。通过程序理性的引入和法治品质的提升、目标责任制的法治化与内在化,以及结构优化与法律关系转换,来实现水环境治理的标本兼治⑤。尽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河长制的实施提供规范和支撑。二是加强河长制制度的顶层设计。河长制势必对现有水治理制度体系形成一定冲击,为避免产生新的制度问题,强化与优化顶层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央和省级层面建立综合治水总体规划和长效协调机制,将河长制由原来的被动应急机制转变为常态实施制度。对于跨行政区域的河流,要建立统一的流域管理机构,建立流域上下游对话机制,改变行政条块分割对流域治理的不利影响,提高涉水行政能力。在行政层面要实施统一规划,完善对水环境治理的监督、考核和评价机制,让独立部门和社会组织监督治水效果,以解决治水全过程都是在体制内运行易缺乏透明监督机制的问题⑥。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绩效管理体系,如绿色GDP核算、推行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绩效审计等⑦。三是加强宣传和教育,鼓励公众参与河长制的实施。群策群力是河长制顺利实施的社会基础,要将宣传教育、文化熏陶、依靠群众等手段结合起来,提高群众的流域保护意识,把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观念内化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和自觉行为。鉴于河湖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应将河湖治理、水资源保护纳入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就开始开展河湖治理、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教育,从小树立并养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习惯⑧。建立公开透明的公众参与机制,吸收全社会成员参与流域治理,形成全社会参与环境管理的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制度⑨。

五、总体评述与研究展望

(一)总体评述

笔者通过力所能及的文献检索发现,国外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历史比国内更为悠久,经历了从早期推崇市场机制,到后来重视行政控制机制,至当前对合作治理模式的重视,其水污染治理的实践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完善流域生态治理中的河长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河长制出现伊始即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重视,媒体也对这一流域治理创新机制普遍给予了褒扬,但学术界却并没有完全同步跟进。从理论创新与服务决策的角度看,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研究:

第一,关于河长制在流域生态治理中的实践探索模式与经验总结的系统研究尚属欠缺。从已经实施河长制省市的水环境治理效果来看,河长制在短期内能起到明显改善水质的作用,其实践探索模式与经验是可行的。但是,从长远看,这些模式和经验在流域生态治理中能否发挥长期成效,影响当前实践探索模式发挥长效作用的关键体制机制因素有哪些,其具体的适应条件是什么?目前的研究还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第2篇

为进一步改善本镇市容环境面貌,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塑造整洁靓丽、规范有序的城市新形象,根据上海市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联席会议工作部署和《闵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年本区开展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年我镇将继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达标区域创建工作。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组织机构

成立浦年度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市级达标区域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检查、督促。镇长马顺华任组长,相关党委委员、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与职能部门行政负责人任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本次创建工作的方案制定、组织牵头、工作联络、资料汇总及向镇领导、区有关部门报告工作状况等日常工作。

二、创建范围

浦年度市容环境市级达标区域的创建总面积为17.2平方公里,主要范围为:

1、三鲁河以西、姚家浜以北、浦星公路以东、立跃路以南区域,共计11.2平方公里;

2、浦星公路以西、沈庄塘以北、飞燕路以东、周浦塘以南区域,共计6平方公里。

三、创建目标

进一步巩固市容环境区级达标区域的创建成果,全面完成市级达标区域的创建任务,不断完善和创新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品位,实现构筑物立面靓丽、基础设施完好、整体环境优美、城市管理有序、破解顽症见成效的城市管理新局面,塑造浦现代化新镇区形象。

四、创建任务

1、严格执行市、区达标区域创建标准,年内完成市容环境市级达标区域的创建任务。

2、按照达标区创建标准和要求,完成创建区域内店招店牌综合治理、乱停车管理、乱设摊整治、黑色广告整治、摊亭棚整治、跨门营业、沿街商业业态调整、外立面清洗粉刷、环卫设施建设、河道整治、道路及设施建设、绿化建设等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工作。

3、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创新和落实长效机制,促进创建区域环境优美、管理有序。

五、工作步骤

市容环境市级达标区域创建工作拟于10月底前完成,年底前验收。各阶段工作安排如下:

1、准备阶段(4月—5月中旬前)。完成实施方案评审,确定整治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实施计划;召开全镇动员会,布置任务,落实责任。

2、实施阶段(5月中旬—10月底)。各相关单位按整治内容和要求,开展整治并逐项落实。期间,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将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了解整治进度,协调解决问题,并定期组织检查,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3、自查整改阶段(10月—11月)。在完成整治的基础上,各单位对照创建目标和任务开展自查,并对不达标项目进行整改,确保创建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4、迎接验收考核阶段(11月—12月)。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整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初验,并落实长效管理责任。初验合格后,以书面形式报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验收。

七、职责分工

为确保创建工作按时、有序进行,做到分工清晰、责任明确,按照各职能部门职责,主要分工如下:

镇党政办负责完成创建工作多媒体资料的制作。

镇经发办负责对违反环保规定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置,配合各地区进行集中整治。

镇建设办是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根据全镇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我镇特点,制定实施计划,协调各部门工作,推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负责抓好建筑工地的施工、安全等管理。

镇综治办负责协调各派出所做好各阶段的联合整治工作,协助管理好外来人员聚居地的环境卫生。

镇社事办负责环境卫生的宣传、落实与管理工作,对沿街房屋外立面的清洗、粉刷、整治进行指导和协调。并会同食监所、卫监所做好食品卫生及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管理。

镇社区中心、居委、物业公司做好集中居住区和园区的创建宣传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镇城管所做好牵头工作,负责组织联络全镇工作任务的汇总统计,并向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负责创建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等工作。同时,负责抓好市容市貌、“六乱”现象、户外设施和市政设施的管理工作。

城管监察浦江分队负责做好违章建筑的处置工作。

镇财政所负责创建经费的筹集、审核及拨付工作。

镇农技中心负责做好道路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

镇土管所负责违章建筑专项整治中违章建筑的认定工作。

镇文明办负责市容环境综合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

镇工业园负责做好园区内绿化、道路、环卫、市政设施及施工围墙的管理工作。

镇三产办负责做好集市和菜场的管理、广告的规划布局、店招店牌的设置工作,并会同城管所加强对市场乱设摊的管理与监督工作。

镇市政经营公司负责做好道路、居住区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及保洁工作。

镇水务站负责做好河道、水面的保洁工作及河岸的绿化管理工作。

区交巡警六中队帮助做好各类交通指示牌、标志标线等设施的设置,会同城管所开展对乱停车及社会黑车的整治工作。

派出所负责各专项整治中的安全维稳工作。

食监、卫监所负责做好食品卫生及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管理及乱设摊、跨门营业、沿街商业业态调整专项整治的牵头工作。

其它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配合工作。

八、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创建工作,进一步改善全镇市容环境面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事关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可持续发展大计,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切实把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抓实抓好。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范围广,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根据镇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认真制定本部门工作方案,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落实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创建任务顺利完成。

3、求真务实,注重实效

各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深入推进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创建工作,要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坚决防止只求进度,不讲质量;要严格整治标准,确保整治质量,并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整治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努力消除创建质量不平衡的现象,切实提升市容环境整体水平。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第3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交流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交流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发现差距和不足,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我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刚才,我们交流学习工作经验,大家结合工作实际谈了认识,查找了差距和不足,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讲的都很好。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积极创新思路,精心谋划部署,总结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经验做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有序推进,但对照中央和省、市委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对照省外发达城市的先进经验做法,我区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上有差距。各领域党组织书记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认识还远未到位,对党建工作的理解和认识还仅仅局限在本单位、本部门,包括部分社区书记也是简单地把社区党建工作等同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没有站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和高度来谋划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没有把驻区单位党建、社区党建工作放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这个“大盘子”中考虑谋划,条块不能有机衔接。

二是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上有差距。各街道(社区)党组织还缺乏做政治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社区党组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却被忽视了,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大多数社区服务中心缺乏党建引领的元素,没有明显的标识,没有展示出组织的作用。有的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不愿不会做群众工作,不善于教育引导群众、发动群众,服务手段跟不上。有的社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活动,但开展的活动中红色因素太少、甚至没有,仅仅是为搞活动而搞活动,凝聚群众、组织发动群众的功能弱化。

三是工作措施落实上有差距。部分街道(社区)行政化、机关化倾向比较严重,网格化管理、区域化联建等工作浮在面上、沉不下去,坐等群众上门多、主动走访入户少,与辖区单位联建也仅仅停留在签订协议书、召开联席会的层面,共议大事、共商急事、共解难事少;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措施方法单一,项目设置少、活动载体少,还是简单的捐款、打扫卫生等,针对性不强,在职党员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党建工作融合发展上有差距。一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热热闹闹,但不愿参与新兴领域党建,认为管多了会带来很多问题和麻烦,有些甚至认为是一种累赘,不愿抓、不敢抓;一些街道社区抓新兴领域党建没有抓到点子上,没有找到街道社区和新兴领域党建的契合点。

五是系统性推进党建工作上有差距。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充分反映出全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还比较薄弱,差距还比较大,贯彻落实好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还任重道远。下面,我就进一步推进我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内涵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两个概念:

第一,要搞清楚什么是城市基层党建?所谓城市基层党建,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

第二,要搞清楚城市基层党建与城市社区党建到底有什么区别?从我的理解来看,城市基层党建与城市社区党建是一种整体与局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基层党建,是城市地域范围内基层党建的新形态,是城市社区党建、区域化党建的升级版,是城市各领域围绕社会治理形成的整体性、区域化、系统性的大党建。只有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坚持以区域化管理为抓手,通过重构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功能,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同步,才能抓住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主题,使基层党建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为此,大家在推动城市基层党建的过程中要做到三个转变: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认识到了,行动才有可能跟进。要切实认清城市基层党建的内涵,理清与社区党建的关系,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转变城市基层党建就是城市社区党建的思想观念,以系统地思维来看待城市基层党建,牢固树立起系统建设整体建设的观念,切实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来推进。

二要转变工作思路。新形势下,面对城市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守正出新,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期待相适应,真正做到城市每发展一步,党的组织建设就跟进一步,党的作用发挥就深化一步。因此,大家要切实转变以往那种就党建而抓党建的工作思路,要把“促进城市建设、提升社会治理”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定位和目标,整体研究谋划、统筹推进城市各领域党建工作。

三要转变工作方法。我们要在工作方式上大胆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式,让群众真正融入社区,让群众参与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来,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要及时转变以往那种只会干、不会说、不会总结的工作方式,加大工作提炼、总结、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我们创新做法的内涵和层次。

二、注重运用创新思维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一要强化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各街道(社区)党工委要牢固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紧紧围绕强化政治、服务两个功能,充分发挥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实“大党委”制和“兼职委员”制,择优吸纳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等党组织负责人或党员负责人为兼职委员,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辖区单位党组织沟通协调,解决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要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在服务群众时要把党的标志亮出来,开展活动时要旗帜鲜明体现党的色彩,要从一点一滴的为民服务中增强党的威信和影响力。

同时,为优化社区治理体系,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区深入推进城市街道(社区)治理和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各街道(社区)内设机构由原来的“一室一会四中心”改为了“一室五中心”,功能上得到进一步强化。各街道(社区)要在内设机构力量配备上合理分配,使后台工作更加高效。要进一步深化网格党建工作,按照“点片结合、属地管理、分类指导、综合服务、统筹协调、全面覆盖”的原则,灵活设置党建网格。

党建网格与综治网格要统筹设置,要统一、要重合。要探索实行“街(巷)长”负责制和建立网格(小区)支部、楼栋党小组,社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兼任街(巷)长,每个网格确定1名网格长,由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工作者等担任,每个网格配备1名以上专兼职网格员,进行分片负责,实现管理到位、服务到家。

二要深化社区与各领域党建互联互动。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要形成城市基层党建的整体效应,必须解决在城市各领域党建“各自为政”的问题。各街道(社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建立完善工作例会、议事决策、联席会商等制度,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共驻共建,切实在协调、服务、共商中让辖区单位增强主人翁意识。要全面推行“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党组织双报到”制度,进一步完善社区和单位、行业党组织共建协议,开展“契约化”共建,在充分结合社区实际的基础上,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有针对性地实施区域化党建项目,真正实现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有效对接。要突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意识,发挥社区党工委的主体作用,建立条块双向用力机制,探索建立双向沟通协商、双向考核激励等机制,实行“驻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双报告”制度,强化驻区单位认真履行参与城市基层党建的工作责任。要加大资金、场地、人才等资源的整合力度,特别是要协调整合开放驻区单位活动场地,运用人才专业技能为群众提供服务,发挥最大效益。

三要推进街道社区党建与新兴领域党建融合共享。商务楼宇、商圈市场、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是城市的有生力量。他们不仅是基层党组织的覆盖对象,更是参与治理、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各街道(社区)要创新组织覆盖方式提高覆盖实效,推进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和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在商务楼宇,要探索由街道(社区)党工委统一领导,依托商务楼宇内的物业公司、产权单位、骨干企业等建立楼宇党组织,根据入驻单位规模大小和党员数量,由楼宇党组织推动入驻单位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

在各类园区,要以园区为单位建立党建工作机构,能单独建立党组织的单独建立,暂不具备条件的,建立联合党组织。依托街道社区、依托协会商会,或依托产业链建立党组织,通过党组织把他们联结成一个整体,实现党的组织、活动、作用全覆盖。在商圈市场,要依托街道(社区)党工委或市场管理部门在商圈市场建立党组织,然后向商圈市场内的各个商家、店铺拓展延伸。依托监管部门,将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等党建情况纳入“登记申报、年检年报”范围,从源头上把商圈市场党建抓起来。

要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通过党建示范点、党建品牌创建等工作,打造一批如金政物业、天一美居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典型,切实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我们将进一步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由社区党组织兜底管理,统一负责对辖区内新兴领域党员和流动党员的兜底式教育管理和服务,实现党的组织、活动、作用全覆盖。

四要加大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力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然,创新并不是说就必须是别人没做过的,学习借鉴外地的有效经验和做法,再结合我们的实际,体现我们的特色,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创新做法。各街道(社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精品意识,创新工作理念,针对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每个社区要抓住2—3个创新点持续用力,把党建工作做精做细做实。

比如,辖区单位比较多的社区,就要在区域化党建工作方面下功夫,从制度机制、具体举措、载体平台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多角度融合,探索建立起完善的双向服务、双向互动、双向评价等长效运行机制;在职党员多的社区,就要针对在职党员的不同特长、兴趣爱好等设计不同的载体,分类施策,使在职党员的作用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商圈市场、商务楼宇多的社区,就要兼顾有形和有效,持续推进“两个覆盖”,结合行业特点、企业属性、员工特点等实际,通过设立党建服务中心、创新设计服务载体、共建载体等措施,使城市基层党建与新兴领域党建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共赢;对信息化配套设施比较好的社区,就要突出党建信息化建设,考虑在“智慧社区”建设上先行一步,实现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服务深度融合,等等。

在8月中旬前,每个社区都要结合前期安排的共建共治共享试点方案,整体考虑、系统谋划,拿出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提升工作方案,提出创新点,报区委组织部审定后创建,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争取今年年底前,在全区城市基层党建的各个层面上创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亮点的党建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建设梯次。这个方案要突出以街道(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统筹区域化党建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增强领导力;突出支部建设标准化、党员管理常态化、民生服务精准化;突出以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我把它简单归纳为“一核三化一目标”城市基层党建提升行动。

五要着力加强党组织引领功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要体现在方方面面和各项工作中,具体要做到“三个加强”:首先是加强政治引领。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开展“面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落实党的各项任务,引领各类组织严格按党章党规办事,坚定不移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是加强组织引领。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队、党员责任区等活动,依托各类志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行动,引导党员做到“四个合格”。

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扎实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再次是加强服务引领。要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组织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特殊人群关爱帮扶力度,通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发挥市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的作用,引领各类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特别是团委、妇联要结合党建示范点创建和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跟进开展团建、妇建工作。

六要切实强化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指出,基层党建要同基层治理紧密结合。各街道(社区)党组织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善于用党的资源来撬动社会资源,用体制内组织带动体制外组织,避免党组织单打独斗、包办代替,体现“治理”的本意,体现党建引领治理的要求。要进一步强化社区自治能力。要进一步强化居民委员会自治功能,通过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委员会,积极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

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保障群众有效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党工委领导下的居民议事程序,探索建立社区党工委和居委会、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利益相关方等“多方会谈”以及收集问题、确定议题、协商议事、跟踪落实等民主协商机制,扎实开展基层协商民主试点工作,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进一步加强群众教育引导。要依托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社区大学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推广“时间银行”“道德银行”模式,大力加强全区统一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推行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定期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等服务,引导居民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居民公约,发挥居民公约在社会治理中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作用。培育社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组织,建立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健全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纠纷解决机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各街道(社区)要结合实际,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根据社区居民爱好、特长和需求组建社会团体,指导扶持初创期社会组织成长,将居民零散纷杂、自发性的活动纳入社团管理,逐步提高居民组织化程度。

要坚持政府直接提供与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打造社会组织平台,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依托的“四社联动”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承接社会服务,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三、着力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保障

改进和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政治性很强,责任重大。大家务必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一要靠实工作责任。责任压得紧,任务才能落得实。各街道(社区)党(工)委要负起主体责任,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纳入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强化研究部署,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各位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书记突破项目,牢牢抓在手上,经常分析研究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在实践中创新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区委组织部也将强化对重要问题和政策的研究,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具体指导,抓好督促落实。

二要加强督查指导。没有督查,落实就容易打折扣、走过场。今后,我们每个月将召开1次社区书记论坛,交流工作经验、研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建立基层党建调度通报制度,听取汇报,通报情况。同时,将把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作为目标责任考核、基层党建巡检观摩、党建工作季度督查和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对大胆探索实践、成效明显的,给予表扬奖励;对推进不力的,进行批评教育;对搞形式、走过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问责。

三要强化阵地建设。办公及活动场所是承载社区管理服务的基本要素。各街道(社区)要通过整体性规划、系统化配置、精准化对接、高效能管理,加大活动阵地改造力度,推行“一室多用、集中服务”,持续优化阵地功能。要把社区自有的、驻区单位开放的、区域内公共场所等阵地充分利用起来,每个社区总体不少于1000平方米。要健全社区服务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探索社会化运作机制,全面延时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效率。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第4篇

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在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材料、希望大家喜欢!

今天在XX市专门召开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务虚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XX省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精神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精神,总结交流经验做法,分析面临形势任务,研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措施。

大家知道,上海召开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上半年全市举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专门用4天半时间,针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对各县市区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和业务科室负责人进行培训,可以说这次培训班对做好新时期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XX市委高度重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XX书记多次深入城市街道、社区、两新组织调研。XX部长在今年全市组织部长会议上要求“要研究制定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城市大党建格局,形成共驻共建管理体系”。XX省的要求,XX市委的部署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上午,XXX同志传达了全省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精神。我们也对应安排XX个示范县区市组织部部长都作了交流发言,大家的发言材料我也提前作了学习,总的感觉,各地在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方面热情比较高,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思考,做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城市基层党组织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二是探索推进各领域党建互联互动、融合共建,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三是认真落实今年组织工作重点任务要求,基层基础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四是积极改革创新,在加强街道社区自身建设,干部队伍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要继续创新完善,不断改进提升。

下面,结合大家发言和各地实践,我就做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指出,农村工作和城市工作是各级党委工作的两大阵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的基础性、战略性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作为示范市,更要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抓好城市基层党建的思想行动自觉。

一个是,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鲜明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号召全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城市改革发展,党建工作的环境、对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填补了以往街道社区党建空白点,增加了覆盖广度和深度,同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引领基层治理、服务各族群众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城市基层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使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坚如磐石。

另一个是,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变化新挑战,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城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城镇化进程提速,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加速转型。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征地拆迁、下岗失业、劳资纠纷、物业管理等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把城市各类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基层党建强,基层治理就强;基层党建弱,基层治理就弱。必须把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摆在重要位置,补齐短板、强基固本,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奋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二、转变思想观念,准确把握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规律特点

指出,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基层党的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组织资源,积极探索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互联互动,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整体效应。上海会议后,按照XX市委的部署要求,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在人员经费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调研和掌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工作上的实质性变化和进展还不明显。作为示范点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切实加深对城市基层党建的理解,更新观念,把握特点,找准抓手,取得新成效,当好排头兵。

(一)牢固树立新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认识到了,行动才能有效跟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又再次进行强调,共有三句话。一是“城市基层党建,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这句话高度凝练指出了城市基层党建系统建设整体建设的本质。二是“城市基层党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组织是这一工程的主体架构”,这句话点明四级联动是贯穿和主导城市基层党建的主体架构。三是“与街道社区党建相比,城市基层党建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极大丰富和拓展,更加注重全面统筹,更加注重系统推进,更加注重开放融合,更加注重整体效应”,这句话简明扼要指出城市基层党建和街道社区党建的区别。这三句话,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基层党建进行界定和阐释,要深刻理解把握,及时转变思路观念。

(二)正确把握新特点。从我市的实践探索可以看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呈现出几个鲜明特点。一是政治功能突出。城市基层党建始终围绕形势任务要求开展,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引领各类组织、各类人群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二是组织架构立体。城市基层党建不仅有传统的市、区、街道、社区“树状”组织架构,扁平化的横向组织也在快速构建,横竖组织之间交叉互联、立体呈现。三是整体效应凸显。城市基层党建各类组织、各类人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联结,运转起来是一个整体系统,需要全面统筹、系统推进。四是共融共享共促。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以城市基层党建为联结,开放共融、互联互动,共享优势资源,共同促进提高,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五是集约便捷高效。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充分运用,信息渠道互联互通,网络互动交流、大数据挖掘利用等,推动党建工作、基层治理、群众服务更加精准、便捷、高效。

(三)积极展示新作为。当前正处在从街道社区党建向城市基层党建转变的关键节点,面临很多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新使命要有新担当、新作为。一要大胆解放思想。着眼全域党建理念,切实转变街道社区党建思想,以系统思维来看待城市基层党建,牢固树立系统建设整体建设观念,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适应。二要敢于攻坚克难。针对影响和制约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和发展的各类因素,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找准找实问题,实事求是提出解决思路和措施,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城市基层党建不断发展。三要勇于先行先试。要明确城市基层党建发展方向,强化顶层设计,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保证各项部署安排既符合当前工作实际,又适应长期发展需求,切实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作用。

三、把握目标要求,奋力开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多次强调,要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XX省明确提出,要深化探索实践,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在全市专题培训班上,XXX同志明确要求,XX作为全市示范点,通过一年努力,要达到三个目标:第一,街道改革要有实质性进展,一定要改;第二,互联互通、条块结合的机制要基本建立;第三,四级联动体系要完善,要真正用起来,社区职业化队伍建设一定要有初步想法,至少要推。同时强调,这也是今后全市调研的重点方向。我理解,就是要适应新变化、贯彻新部署、落实新要求。

(一)稳步推进街道体制改革。按照XX市委要求有序安排部署。作为示范点更要抓住机遇,适时启动街道改革工作。要认真学习借鉴上海经验,进一步给街道明责、赋权、增能,调整优化内设机构,一是优化街道内设机构。按照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原则上,根据实际优化机构设置,统一设立党建办公室,配备抓党建专职副书记。二是推动街道职能转变。取消归并不合理职能,让街道聚焦“抓从严治党、抓基层治理主责主业。三是赋予街道相应职权。如:街道对辖区内突发事件相应的处置权、事关群众利益和重要项目的建议权、城市区域规划和公共事务的参与权、相关职能部门派驻机构履责的督办权、相关人事任免使用及考核的建议权。这些措施大家可以研究,有些可以直接运用,有些可以先试点再推开。总的原则是,要确保街道权责对等,有职权、有能力协调各方、维护稳定、服务群众。

(二)建立互联互通条块结合机制。打造多层次、融合式组织架构,把区域内关系互不隶属、层级高低不同、领域多元多样的各类组织连接起来、统领起来,着力构建目标一致、协同运作的利益共同体。一是观念上要强化共驻共建。发挥党组织的纽带作用,倡导“同一屋檐下、都是一家人”的家园意识,引导各领域党组织打破行政壁垒,拆除封闭藩篱,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下,共抓维护稳定、共抓基层党建,共商区域发展、共同服务群众,实现互融共通、合作共赢。二是体制机制上要坚持双向用力。赋予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实质性内容,坚持双向压实责任、双向沟通协商、双向考核激励、双向管理重点企业、双向评价干部这几个有效抓手,大力推动条块结合,加强协调性协同性。三是方式方法上要落实开放共建。以组织共建、稳定联保、资源共享为纽带,采取街道与驻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街道主动提供服务,驻区单位积极开放资源等办法,推动资金、场地、人才等资源整合起来、集约起来,发挥最大效益。

(三)健全系统高效联动体系。着力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体系,把四级贯通起来、联动起来,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各地党委要把关定向,履行主体责任,负责总体规划和全面指导,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县市区党委是“一线指挥部”,要履行第一责任,负责提出思路和整体推进,推动工作落实。街道党工委是“龙头”,要履行直接责任,负责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精心组织实施,统筹抓好社区党建、驻区单位党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社区党组织是“战斗堡垒”,要履行落实责任,负责组织动员和管理服务,落实各项任务。要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推动责任落实、任务落地。

(四)加强社区职业化队伍建设。做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关键在人。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对加强基层党建、创新社会治理至关重要。近年来,XX市坚持每年为XX名社区人员解决事业编;采用同工同酬的方式提高社区非在编工作人员待遇,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举措。要进一步激励广大社区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把社区工作者队伍纳入各地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考核等具体措施,为社区发展撑起一把“人才伞”;要建立分层分级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鼓励支持社区工作者通过培训和考试取得职业资格,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水平;要探索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通道,通过设立岗位等级序列、定期调岗调级等办法,让社区工作者发展有前景、进步有渠道,使他们真正安心社区、扎根社区、奉献社区。

四、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任务落实落地

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示范市既要有荣誉感,又要感到压力和责任,要加倍努力、勇于探索,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责任落实。责任压得紧,任务才能落的实。城市基层党建涉及面大,是系统建设整体建设,各级党委是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示范点建设成效好不好,党委和党委书记重视是关键,特别是党委书记,一定要知责履责、尽心尽责,牢牢地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抓在手上。大家要主动向党委书记汇报,引起重视、取得支持,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二)坚持协调联动,注重形成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有新气象新作为。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制定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分工,明确人社、民政、财政、工青妇等部门职责。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作为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积极性,合力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完善情况通报、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等工作制度,对工作不力的严肃问责。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第5篇

新春佳节刚过,省厅就决定召开全省市县水利(水务)局长会议。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3年的工作,研究部署*4年的任务,确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水利工作,继续开创*水利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水利部和省政府领导对我们这次会议高度重视。陈雷副部长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黄莉新副省长发表书面讲话,两位领导的重要讲话,既充分肯定了*水利事业的发展进步,更明确提出了今后的目标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我们这次会议选在苏州市召开,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借鉴改革开放最活跃、经济社会最发达地区水利事业发展的新鲜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昨天,我们实地考察了上海市水务体制改革和城市水利的发展经验,今天下午和明天上午,我们还要在苏州市参观学习,并将听取苏州市杨卫泽市长和水利部矫勇司长的专题报告。希望大家联系实际,认真学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

下面,我根据厅党组讨论的意见,讲四个问题。

一、对*3年全省水利工作的基本估价

*3年,是*水利很不寻常的一年,也是各项水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工作大局,积极推进新时期的治水方略,先后战胜了“非典”和洪涝灾害的挑战,全省水利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出色地完成了一批事关全局、影响较大的水利改革与发展任务。

淮河流域的抗洪斗争取得全面胜利。去年汛期,面对淮河流域发生的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和最严重的内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广大军民的团结奋斗,依靠几十年建设形成的水利工程体系,依靠周密部署和科学调度,战胜了这场大洪水的挑战,全省没有一处流域性河湖堤防决口倒堤,没有一处水利工程失事,没有因洪水死一个人,取得了洪水量级大于*1年,汛情重于*1年,而灾情轻于*1年的重大胜利。这次抗洪斗争的实践,还为我们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积累了经验。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提前建成启用。作为国家最大治淮项目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按照中央领导提出加快实施的指示精神,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提前两年半建成。该项工程通水验收后仅6天,就及时投入抗洪斗争,累计排泄洪水44亿立方米,为夺取淮河流域抗洪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到了中央和省、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南水北调东线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进展顺利。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首批开工建设的项目。一年来,经过广大工程建设者们的科学组织和精心实施,已完成1.2万亩土地征用和1290户房屋拆迁任务,完成土方773万方立米、混凝土浇筑1.91万立方米,宝应站基础工程全面完成,累计完成投资4.12亿元,圆满完成年度工程建设目标。

水利重点工程建设超额完成投资计划。去年,我们克服“非典”和洪涝灾害所带来的双重困难,通过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施工组织,全省水利重点工程完成投资37亿元,超年度工作计划1.5亿元,创造了完成年度投资最多的新记录。

淮河灾后水利重建工程全面实施。为了抓紧实施灾后水利建设,在抗洪斗争形势稍有好转之时,我们就开始全面部署灾后水利建设的前期工作,经过三个多月紧张有序的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完成了《*省加快治淮建设规划》及其工程实施方案,涉及工程投资90亿元左右,并原则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查,其中13亿元左右的灾后水利重建项目和移民安置工程,已由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陆续下达投资计划,灾后水利重建各项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这标志着我省新一轮治淮建设的高潮已经拉开序幕。

农村水利“四项工程”建设态势良好。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我们集中开展县乡河道疏浚、圩区治理、山丘区水源工程、灌区节水改造等四大工程建设。并针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在农村水利规划布局、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上,积极探索创新,总结推广“一土多用”、“一水多治”等新鲜经验,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农村水利的持续发展。

城市水利建设继续取得重要突破。由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化开发的城市水利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一批按市场化运作的城市水利投融资公司应运而生,一批集防洪排涝与环境景观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水利形象工程相继建成,赢得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城市水利已经成为*水利的亮点工程。

苏锡常地下水禁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去年,苏锡常地下水禁采工作进展顺利,全年计划封井1507眼,到年终实际封井1527眼,三年累计封井4187眼,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确定的第一阶段禁采目标,超采区三年禁采任务全面完成。该地区地下水位开始全面回升,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去年初,省政府还批准实施了《*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各地积极开展水功能区确界立碑、水质监测、水质通报和设置排污口审批等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

《*省水资源管理条例》修订出台。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修改论证,新修订的《*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经省人大审议通过,并于去年8月颁布实施。去年全省还先后出台了85件地方性水利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地大力开展以新《水法》、《*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四五”普法为重点的水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全社会的水法规意识有所增强。水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查处了一批重大水事违法案件,防汛清障工作有新的成效,打击长江和其他河湖非法采砂活动取得新的进展。

厅属“三院一公司”转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三院一公司”转制改革,在坚持民主决策程序、严格政策规范的基础上,省设计院和省工勘院已经完成领导班子调整、人员分流安置、财务审计、资产评估、股权结构设置等重点工作,基本完成事业单位转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省水建总公司、太湖规划处的改制工作也正在加快推进。“三院一公司”的转制改革为全省水利勘测、设计、施工等事业单位改革积累了重要经验。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大部分市也先后出台了实施改革的具体意见,3个省级试点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正在由点到面的推进。

在已经过去的一年,我们的成绩来之不易,工作中所形成的一些重要经验更值得认真总结。在这一年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工作大局,牢固确立水利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水利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在这一年中,我们认真贯彻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配套实施,农村水利与城市水利协调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与水资源、水环境工程建设统筹兼顾,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相互补充的思路,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在这一年中,我们围绕改革、创新和发展,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着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建设管理体制和工程运行机制改革,不断增强了水利事业的发展活力;在这一年中,我们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在加强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同时,十分注重水利系统的职工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在这里,我代表省水利厅党组向全省水利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当然,在充分肯定我们工作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发展中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治水工程体系上,今年抗洪斗争的实践告诫我们,部分流域性防洪工程标准还不高,部分区域涝灾问题突出,洪涝灾害仍然是*的心腹之患;在治水手段上,我们往往比较注重工程性的治水措施,而在水利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水利科技进步、水利法制建设等非工程性措施方面,还远不适应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在治水方式上,我们比较习惯于传统的组织运行方式,对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办法还不多,特别是当前农村水利又面临着税费改革以后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治水队伍建设上,我们的基层基础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等。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排找差距,加倍努力,以科学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满怀信心地迎接新一年新任务的新挑战。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水利的新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两个率先”的发展战略为目标,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一)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新时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治水高潮,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调整治水思路,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省水利工作所形成的主要成果有:坚持以水利现代化总揽全局,带动各项水利事业的加快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市水利发展步伐;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水利发展体制与机制改革和创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加快水利科技进步。这些重要成果已成为指导新时期*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必须要有更高的新的目标定位:在治水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为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支撑和保障;在治水思路上,必须始终坚持资源水利的思想,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治水目标上,必须实现对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兴利除害、造福社会的作用;在治水手段上,必须依靠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体系武装水利产业,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

(二)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治水工作的新理念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省正在推进的“两个率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率先”。作为为“两个率先”提供支撑和保障的新时期的*水利,也必须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治水理念。

一是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除水害,兴水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是治水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水利的规划布局、项目设计、施工建设到工程的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都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都要始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真正让人民群众在不断发展的水利事业中更多地受益。

二是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人与水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总结我们多年的治水实践,既有许多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开发所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成功经验,也有一些违反客观规律的掠夺式开发而导致严重灾害的沉痛教训。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治水必须尊重水的自然规律,在防止水对人侵害的同时,也要避免人对水的侵害,在着力改善人的发展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改善水的生存环境。在水利的规划工作中,要坚持把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人与水争地的矛盾,只有安排好水的出路,水才能给人以安全。在防洪调度方案中,要贯彻从控制洪水的经验模式向管理洪水的科学模式转变,实行蓄泄结合,洪涝兼治,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在经济建设中,要防止以牺牲水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短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真正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是必须确立资源水利的治水理念。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保障。必须按照水资源自身规律的要求,切实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农村水与城市水、水量与水质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加快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一体化进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必须确立改革创新的治水理念。人类治水的实践,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新时期的水利工作,既要认真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又要针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和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吸收先进的治水理念,加快推广先进的治水技术和治水管理机制,把总结经验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新实践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水利工作的实践,更好地服务于*“两个率先”的发展战略,在当前,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关系。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多、水少与水脏的关系。*地处几大流域的下游,治水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防洪除涝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保护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一水多治”、“一水多用”的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污染的问题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在治理洪涝灾害的同时,尽可能发挥洪水资源的作用;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必须切实保护水环境;实现治水由主要解决防洪排涝问题向综合解决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保护问题转变,更好地发挥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的关系。多年来,我省水利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淮河、长江、太湖几大流域性工程上,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经历过多次洪涝旱灾的考验。但是,相比较而言,区域性治理就相对比较薄弱,水利工程体系防灾减灾的整体效能受到很大影响。今年淮河流域的洪水并没有造成很大的破坏,但区域性的涝灾却导致了很大损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水利工程体系中,流域性工程、区域性工程和面广量大的农村水利设施同属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必须统一规划,同步治理,才能真正发挥水利工程体系的整体效能,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的抗灾减灾能力。

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水利与城市水利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水利建设的主战场一直在农村,传统的水利概念也定位在“农业的命脉”上。但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到小康和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在迅速扩张,城市的人口在加快集聚,城市的经济在加速发展,而城市的水安全和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水利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决定了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必须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在继续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服务的同时,切实加大城市水利工作的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加快水利进城的步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四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的关系。要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水环境的有效保护,仅仅依靠工程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行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治水方针。在某种程度上,非工程性措施更为重要。面对当前许多重要江河湖泊被非法圈圩,湿地资源被盲目开发,大量的水体被污染以及水利管理体制尚不完善,水利法制尚不健全等许多问题,如果我们不加强水利法制建设,不加快改革水利管理体制,不采取坚决有效的管理措施,制止这些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去年汛期,里下河地区的雨水量只有*1年的一半左右,但涝灾的程度却达到甚至超过*1年,原因就是承担调蓄功能的里下河湖水面积比*1年减少了80%以上。因此,我们一定要在继续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水利非工程性措施的建设,通过优化水资源调度管理,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水利法制建设,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加快水利科技进步,保护好*的水资源,建设好*的水环境。

五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与管理的关系。通过几十年的建设积累,我们已经形成了700多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重建轻管”,结果导致大量已建工程老化失修、功能衰减,大大影响了水利工程体系的整体效能。我们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像重视水利工程建设那样,重视水利工程的养护和管理,通过建立对已建工程的维护保养、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的有效机制,恢复提高工程标准和效能,全面提升水利工程体系的效率和效益。新建工程更要坚持建管结合的原则,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都要为今后工程的运行管理和养护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的公益性政府行为与经营性市场行为的关系。水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水利也有公益和经营的双重功能。我们既要认真履行水利事业的公益性职能,依靠政府财政的保障,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水利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同时我们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积极开发水利的经营,研究水权、水商品理论,培育发展水权、水商品交易市场,加快经营性水利产业的发展。

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水利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古老行业,在长期治水发展中所形成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水手段和治水经验,都是我们今天现代化水利发展的宝贵财富。但是,我们又要看到,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水利,其内涵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现代水利的技术手段、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也都有了根本变化。因此,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既要认真总结继承传统水利中许多好的治水思路和治水经验,又要更加注重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治水手段和管理模式,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更好地适应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对水利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三、全面完成新一年水利工作的各项任务

*4年是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水利充满机遇和希望的一年。今年全省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工作大局,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治水思路,继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水利管理,积极推进水利改革,不断强化依法治水、科学治水,始终抓好队伍建设,为全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继续突出水利工程建设

从*4年起,以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全面实施和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为标志??久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水利建设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全年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45亿元的计划目标,比*3年净增10亿元左右,为历年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最高。各地和省厅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根据计划安排,科学组织,精心实施,确保年度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要突出以淮河流域灾后重建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经国家批准的我省淮河流域灾后水利重建总投资为12.98亿元,重点组织实施移民安置工程、灾后水毁修复工程以及区域治理工程等。其中,移民安置工程需完成行蓄洪区内移民15118户51543人的拆迁安置任务,补助资金2.57亿元。灾后水毁修复工程主要包括淮河入海水道完善工程、洪泽湖大堤、入江水道和分淮入沂除险加固工程、苏北灌溉总渠应急处理以及洪泽湖周边洼地和里下河地区治理工程等,工程总投资10.41亿元,由于这些工程属于防汛应急处理工程,必须在今年汛前完成并发挥效益。目前,项目投资计划已经陆续下达,省厅已经建立了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各有关市也要建立规范的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作为项目法人,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既要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又要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建设进度,按时按质完成灾后水利重建的各项任务,确保安全度汛。按照既定的治淮建设计划,今年还要开工实施新沂河治理工程,继续实施奎睢河、湖洼及支流治理、黄墩湖安全建设等工程项目。

除淮河流域外,我们还要继续推进其他流域的防洪工程建设。在太湖流域:今年要尽快完成武宜运河拓浚、谏壁站增容工程,并抓紧横山水库加固、北河整治三期工程的扫尾工作,加快推进望虞河扩大工程、环太湖大堤续建工程以及新孟河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太湖治理二步工程尽早启动。在长江流域:加快江堤达标工程扫尾工作,继续实施南京河段整治二期工程,启动扬中河段嘶马弯道节点控制工程,抓紧做好镇扬河段三期工程、扬中河段、澄通河段河口段整治二期工程以及滁河、青弋江、水阳江除险加固工程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省际边界支流工程尽快实施。在区域治理方面:继续安排实施外秦淮河整治、李楼枢纽、濉北河、大沙河等治理工程。此外,今年还要实施安峰山等一批大中型水库以及二河闸等重点病险闸的除险加固工程。

要突出以南水北调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今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面建设之年。我省不仅要按计划完成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建设的年度计划,确保*5年上半年竣工,而且按照建设计划,年内将陆续开工建设刘山站、解台站、淮阴三站、淮阴四站和江都站的改造,实施输水骨干河道工程和徐州、淮安、扬州、宿迁市的截污导流工程等。近期,首先要抓紧做好刘山站和解台站开工建设的现场准备。为了规范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管理,我们要按照省政府常务会议的决策意见,尽快建立起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工作部署,按照精心组织,科学有序的要求,既要集中抓好今年开工项目的建设,又要抓紧组织明后年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全面加快南水北调东线*段工程的建设步伐。同时,要抓紧泰东河拓浚、苏州西塘河引水、无锡梅梁湖调水、常州藻港河南段拓浚等一批省重点水资源工程建设。

要突出以防洪和水环境为重点的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城市水利,是近年来水利工作服务“两个率先”,促进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市县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城市水利建设发展很快,大部分市县城市水利多渠道、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已初步形成,一批集防洪排涝与环境景观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水利形象工程相继建成,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今年我们要通过进一步加大城市水利投融资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城市水利的建设步伐。各地要认真总结和借鉴先进地区在城市水利规划建设和投融资机制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各个城市发展的实际,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成一批集防洪排涝、水源工程建设和水环境改造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水利重点工程,为城市发展服务,让广大市民受益。

要突出以“四项工程”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建设。今年的农村水利建设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重点组织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圩区治理、灌区节水改造和山丘区水源工程等四大工程建设,更好更有效地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年完成土方任务6亿立方米,其中县乡河道疏浚8250公里,土方1.2亿立方米,配套小沟以上建筑物5万座,兴建防渗渠道、输水管道5000公里,改造中低产田*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0平方公里。配合治淮工程建设,抓好洪泽湖周边和里下河地区等圩区治理,继续推进一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当前,要在抓紧完成土方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实施配套建筑物,以保证工程当年发挥效益。

要高度重视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今年全省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抓紧抓好前期工作至关重要。省、市、县三级和各有关单位都要优化设计力量,落实工作责任,按时优质完成项目规划和可研报告的编制工作。要积极推进工程项目设计工作的市场化改革,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要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承担单位。要提高规划设计工作质量,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二)着力提高水利管理工作水平

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被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新时期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新形势下的水利管理工作的内涵很丰富,要求也很高。这里重点强调一下几个主要方面的管理工作。

要加强水利规划管理。规划工作既是整个水利工作的基础,也是水利建设的龙头,我们必须始终把水利规划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要有专门的规划工作班子。规划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省、市、县三级都要建立精干而又相对稳定的专业规划工作班子,真正做到规划工作常年有人抓,有人管。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工作计划。按照上下结合、远近结合、流域与区域结合的要求,落实规划工作计划。从全省看,今年要编制全省“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在全国第一批高质量完成这项规划工作;要抓紧完善《*省近期防洪规划》,力争年内报请省政府批准;要基本完成《*省水利现代化规划》,为加快推进我省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依据;还要完成《里下河地区治理规划》、《秦淮河治理规划》等一批区域治理规划,其中《里下河地区治理规划》要报请省政府审批;还要积极启动沿海地区的水利规划工作等。三要落实规划工作专项经费。水利规划工作属社会公益,工作经费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予以安排,保证水利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四要严格执行规划。经过批准的水利规划,具有很强的行政约束力,一定要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更改规划。要依照规划治水,依据规划行政。

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去年,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并颁布实施的《*省水资源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职能。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要继续加强地下水管理。今年苏锡常地区要完成非超采区剩余深井二分之一的封填工作,并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苏中、苏北地区也要严格新凿深井的审批和管理,加强用水计划管理,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要不断加大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力度。核定水功能区纳污总量和削减量,及时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规范排污口的设置与审批工作。要调整和优化水文监测站网的功能与布局,增强水文监测能力,定期向社会通报水质情况。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颁布用水定额体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水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要推行节水型产品论证制度,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努力建设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服务业和节水型社会。要继续推进涉水事务管理体制改革,及时总结推广水务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水务体制改革的优势,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通过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特别是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只有建立起严格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才能以合同管理制为纽带,以施工、设计、勘测、监理为市场载体,建立起规范有序的水利建设市场。要进一步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在项目管理上的关系,按照行政监督不代替项目实施管理的原则,项目监督管理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实施管理由项目法人负责。要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法人以及法人代表的管理,规范和约束项目法人的建设行为,建立对项目法人建设行为的考核管理制度。要加快制订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管理制度,认真研究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有效实现方式,积极探索“建设制”、“总承包制”等建设管理模式。要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市场,严格监理企业市场进入标准,规范监理企业行为,开展创建名牌监理企业活动。要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强工程财务管理,提高工程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要突出工程质量管理,强化对工程质量监督。从今年起,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将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各地要抓紧与财政、编制等有关部门沟通,尽快组织对质量监督机构的定性,落实质量监督经费。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明确安全生产的专门机构和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要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推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工程的运行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效率和效益,始终是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要在全系统范围内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升级考核工作,争取经过2至3年的努力,各地二级以上水管单位要达到1-2个,其余的都要努力达到三级以上。要始??水利工程的特点,规范安全运行操作规程,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订安全管理措施和突发性安全事故处置预案,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无事故。要切实加强水管单位的多种经营,积极运用市场机制,调动水管单位干部职工积极性,充分利用技术管理优势和水土资源优势,拓展服务领域,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提高单位职工的收入水平。

要加强水利科技管理。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要在全国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必须加快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改造和武装传统的水利行业。省厅已经建立水利科技发展奖励基金,修订了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市、县两级水利部门和厅属各单位也都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和促进全系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要加强水利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全省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组织开展一批重点技术项目攻关,不断提高水利科技的贡献份额。要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认真总结这几年水利信息化工作经验,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水平。最近几年,要重点围绕水文测报、防汛指挥调度、水资源监控以及*水利数据库等重点项目,积极运用实时测报和三维视频技术,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

要加强水利法制管理。进一步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起草制定《*省湖泊管理条例》、《*省水政监察管理办法》、《*省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对已上报省政府待审议的《*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要认真做好审议前有关准备工作。各地也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的配套规范性文件。要加强依法行政,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依法清理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办理行政审批、审核、许可等方面,切实做到依法行政,让人民群众满意。要进一步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继续加大水行政综合执法力度,重点查处水工程管理范围内违章圈圩、设障、擅自设置排污口,非法凿井等水事违法案件。要加大大江、大河、大湖执法检查的力度。今年要重点组织对一江(长江)二道(入江水道、入海水道)三湖(太湖、洪泽湖、骆马湖)的综合执法检查。同时提请省人大对本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法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要继续打击长江及其他河湖非法采砂活动,切实保障河势稳定和堤防安全。

(三)继续深化水利各项改革

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水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是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要按照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运作的要求,抓紧建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营运体制。根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和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要在今年一季度完成*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公司的筹建任务,作为*南水北调工程项目的建设法人,负责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并作为今后工程建成运行的管理实体,逐步过渡到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现代企业。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我省江水北调工程体系上的扩大和延伸,新老工程的资产交织在一起,省内调水与省外调水、防洪、航运、农灌等公益与供水交易的经营混合在一起,情况十分复杂,既需要我们以积极改革的精神去探索,更需要我们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去研究,努力走出一条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发展水利事业的新路子来。

要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今年,我们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水管单位改革。各地要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改革思路,确定改革重点,加大改革力度,扩大改革成果。要认真组织对水管单位进行合理分类,科学定性,落实经费渠道。要加强单位内部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定岗定编,竞争上岗,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要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加快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市场化步伐。年内要基本完成省、市两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要按照水权、水商品的基本思路,继续深化水价和供水体制改革。水不仅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我们要积极研究和运用水权理论,加快培育水商品交换和水权交易市场,深化水价和供水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由市场调节、政府管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要尽快制订出台我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范经营性水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行为。认真组织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调整和具体实施工作。南水北调工程沿线要按照准市场运作的要求,抓紧研究供水体制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要按照多元化、市场化的取向,探索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在深入总结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城市水利投融资机制创新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改革取向,放开经营性水利工程投资经营权,加快探索社会化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新途径。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和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拓展城市水利的发展空间,加快形成由政府出资引导、鼓励企业投资开发、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城市水利投资开发机制,力求把城市水利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来开发。今年是农村取消“两工”政策的第一年,各地要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投入机制,保持农村水利的持续发展。

(四)抓紧抓实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

我省地处长江和淮河流域的下游,全省80%的地域处于洪涝灾害的威胁之下。实践告诉我们,自然灾害有时候隔几年来一次,有时候却连年发生,很难准确预测。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做好防汛防旱工作作为水利部门的第一位任务,严格按照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的要求,全力做好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确保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大中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确保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努力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态用水。

要切实落实防汛防旱工作责任制。防汛防旱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必须从严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制。要进一步完善责任制的内涵,既要把行政首长负责制贯穿到防汛防旱工作的全过程,更要建立健全水利系统内部防汛防旱工作的责任体系,细化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防汛防旱工作的具体职能和工作责任。要加强对责任制的考核监督,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对因领导不力、工作失职或处置失当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真正做到通过责任制推动防汛防旱工作措施的有效落实。

要从紧从严落实防汛防旱工作的各项措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水利工情变化的新情况,按照科学管理洪水的治水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种防洪预案和重要水利工程调度方案。要认真组织汛前检查,抓紧水毁修复、病险工程除险加固,落实在建工程的安全度汛措施。要做好防汛防旱的两手准备,切实做好淮北地区河湖蓄水保水工作,加强山丘区水源工程建设,继续加强用水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用水提供保障。

四、不断提高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水平

今后几年,我们不仅面临着新一轮水利建设的高潮,而且也肩负着水利体制与机制改革创新的繁重任务。如何组织好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对我们水利系统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把握全局,突出重点;改进作风,扎实工作;以人为本,抓好队伍,为开创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

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水利,既是传统产业,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新兴产业。人类社会无穷期,治水的实践无止境。要做好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治水思路;必须按照*“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不断提高水利的服务和保障能力;必须按照市场化取向,不断创新水利事业的发展体制和机制。这就需要加快提高我们各级水利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能力。学习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要学政治、学法律、学政策,而且要学习现代水利的业务知识和科学技术,使我们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和组织方法上,始终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发展中的机遇,才能突破发展中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才能不断开创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把握全局,突出重点。水利工作既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特点,又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特点。要做好新时期水利的组织领导工作,既需要满腔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也需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按照水利事业的发展规律,把握全局,突出重点。一是科学规划。水利规划是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治水理念的要求,抓紧修订和完善各个地区水利发展规划,为每个地区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工作基础。二是分类指导。我省流域多、区域差别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治水的任务与要求也各不相同。需要我们围绕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根据水利事业的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鼓励创造性地推进各个地区水利事业的新发展。三是科技进步。今天的现代水利与传统水利相比较,有两个重要的进步,就是现代科技手段的武装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我们要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力度,加快提升*水利的现代化水平。四是推进改革。水的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双重属性以及水利工程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双重功能,决定了水利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我们要在政府的支持下,继续发展公益性水利事业的同时,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切实加大经营性水利事业的开发力度,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水利建设与改革的繁重任务,特别是当前水利事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全系统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这里我列举一些当前影响全省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农村税费改革??机制?建立水务管理体制之后,如何发挥体制优势,加快推进城市水利建设?如何按照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运作的要求,建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营运机制?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武装改造水利工程体系,全面提升*水利的现代化水平?如何根据水利的行业特点,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如何运用水权、水商品的基本原则,加快培育水权和水商品交易市场,推进供水体制改革?如何根据效率优先的原则,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水利工程养护市场化步伐?如何切实加强乡镇水利站建设,夯实水利的基层基础工作等等?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目的是希望大家在基层、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出更多的成果,创造出更多的经验,促进全省水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水利事业是群众性、社会性事业,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领导,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必须高度重视水利的宣传工作,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努力为水利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要积极向党委、政府报告工作,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联系,多做宣传解释工作,赢得他们的积极配合和支持。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强化社会宣传。突出宣传水患灾害的破坏性及治水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宣传当前的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任务,宣传水利工程的功能和作用,宣传水利工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宣传水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宣传,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水利,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实现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第6篇

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结合本地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极其重要。

一、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逐步构建了集“打、防、管、控”于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维护了社会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仍存在覆盖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科技含量低和社会、部门等各方力量联动不够等诸多问题,亟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安机关要清醒认识当前我国治安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努力为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二、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网络

按照“全面设防、一体运作、有效管控、精确打击”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街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虚拟社会防控网和区域治安防范协作网(以下简称“六张网”),进一步建立健全情报信息预警、警务实战指挥等运行机制,建成以“六张网”为骨架,以运行机制为支撑的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六张网”中,“天网”、“地网”有机衔接,“现实网”、“虚拟网”紧密结合,构筑起一张有效防控违法犯罪的“天罗地网”。

第一,街面巡逻防控网。以公安民警、武警和治安联防力量为骨干,加强对社会面的巡逻控制,建立全天候、全覆盖的街面巡逻防控网。

第二,城乡社区防控网。以社区警务为载体,以社区民警为主导,以社会治保会、保安队、治安自愿者队伍、消防志愿者队伍、社区物业公司等群防群治力量为辅助,建立以社区安全为重点的城乡社区防控网。

第三,单位内部防控网。以落实工作责任制为核心,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建立完善以内部单位、公共场所安全为重点的单位内部防控网。

第四,视频监控网。以主要街道、重点建设场所和复杂地段为重点,以视频监控系统为依托,建立实时、可视、动态的视频监控网。

第五,虚拟社会防控网。以政府为主导,以相关职能部门为主体,以互联网行业和广大网民为辅助力量,以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为手段,建立虚拟社会防控网。

第六,区域治安防范协作网。以跨区域警务协作为主要内容,建立区域治安防范协作网。

三、加快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机制

第一,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机制,是确保各治安防控网有机衔接、高效运行,实现“打防管控”各项工作协调运转的重要支撑。

第二,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深入开展平安玉林建设,着眼动态环境下维护治安稳定的需要,积极建立健全打防管控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建立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预知、预防、应急处置能力,让人民群众感到越来越安全。要把近年来大型活动安保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大力加强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防群治的新途径新办法,提高对社会治安局势的控制力。

四、存在问题

第一,个别单位对防控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巡逻防控效果还不理想。

第二,巡警配备不足,防控投入不够,视频监控有盲点,小区物防建设不完善,农村技防薄弱。

五、几点建议

第一,围绕“三项重点”工作,科学谋划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围绕“三项重点”工作目标,站在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充分认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创新防控方法,提升防范水平,增强做好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站在确保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科技防控意识,探索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新经验,加大防控投入力度,搞好“天网、地网”工程,增强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要站在维护和促进全市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科学谋划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构建防控大格局,努力实现人防、物防、技防齐头并进,以防促打,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围绕平安创建活动,积极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以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大格局中加以研究和落实,制定全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长短期规划,积极构建治安防控体系。要以交通要道、重要部位和治安复杂区域为重点,整合城市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构筑“天网工程”,实施全方位监控。要以点、线、面相结合,警务室和治安岗亭为依托,深化网格防控布局,建立一支以巡警为主导,以协警为主体,以群防组织相配合,专兼联动,动静结合,机动迅捷的人防队伍,实施网格化巡逻,提升防范水平,建设“地网工程”,构建起覆盖全市的防控大格局。

第三,围绕“四轮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保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围绕服务于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落实报警、监控设施,扩大技防覆盖面,为缓解警力不足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围绕服务于农村产业发展,加大农村技防力度,做好农村“三大户”(种植户、养殖户、富裕户)的报警防范工作。要完善老城区“亮灯工程”,严把新区防控设施投入使用验收关,消除防控盲点,提升报警防控科技含量,促进物防和技防建设的协调发展。要把报警、视频监控和人防(专职保安)建设纳入新建小区设计总体规划,建立安保设施验收合格入住制度,全力保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第7篇

“三长一站”是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共治的工作模式。建立“三长一站”工作模式,做到“事事有人干、处处有人管”,打通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问题与矛盾,探索建立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一、人员组成及运作模式

(一)组织领导到位。我街道制定“三长一站”工作方案,根据“网格化”管理范围,结合实际情况划分路段长、区片长、楼院长和城市治理服务站的工作区域。以6个管区为单位建立管区城市治理服务站(管区负责人任站长),以30个社区行政管辖区域划分为主设立社区城市治理服务站(社区书记任站长),统筹工作开展,落实上情下达,强化监督管理,综合执法、公安、交警、城管、市场监督、国土、供电、联通、移动等部门安排专人参与。社区城市治理服务站下设“三长”(路段长、楼院长、区片长),由街道干部(城管、执法、安监、社会治理等)、社区居委会两委成员、社区志愿者、网格员、楼组长、协管员、退休干部党员、市政园林环卫巡检作业人员等拥护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好、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热心公益的人员担任路段长、楼院长、区片长。

(二)发挥” 三长”作用。 街道设置“三长”共326名,其中路段长138名、楼院长133名、区片长55名。“三长”根据划定的路段、楼院小区或者公共区域,在进行每日巡查、填写工作日志的同时,针对阶段性专项工作或重大活动保障等开展专项巡查,重点上报网格巡查信息,联勤联动闭环处置。

(三)建立六大管区网格工作群,提升工作开展联动性。通过六大管区网格工作群,由专职网格员牵线搭桥,联动团内资源,将水、电、气、医疗、教育等部门力量及社区内热心公益、具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志愿者充实到网格组团化队伍中,实现居民“小事群内办、难事联动办、件件闭环办”,有效形成工作合力。三要成立社区微网格队伍,促进网格服务精细化。将原有网格细分成108个社区微网格,每个微网格成立由社区“两委”、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等组成的微网格服务团队,全面推动社区网格组团化服务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丰富做实“1+1+N”运行体系。

(四)、“三长一站”作用初显,自4月初“三长一站”工作模式开展以来,已解决问题1251起,其中解决店外经营223起,占道摊点415起,垃圾清理210起,违章建设20起,噪音扰民92起,排水管网处理49起,增绿补绿27起,规范交通秩序156起,疫情防控79起。

二、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2020年3月底。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宣传发动,初步确定辖区“三长一站”的相关人员及负责区域。

(二)实施阶段:2020年4-9月底。结合实际,根据街道“三长一站”工作方案,开展相关工作,完善充实城市治理服务站站长组团,及时发掘典型案例。根据运行情况进行相应政策调整。

(三)总结阶段:2020年7-12月底。召开社区“三长一站”现场会,相互借鉴学习,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总结经验,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方案,建立长效机制。

三、下步打算

(一)以30个社区为依托实现城市治理全覆盖。建立社区城市治理服务站,社区书记任站长,路段长由经验丰富的社区两委干部担任,居民楼院长由社区“三基工程”党员(居民)小组成员担任,企事业单位楼院长由相应单位分管负责同志担任,九小场所、体育场和北海公园片区长由相应网格员担任,成员涵盖城市管理、交警、行政执法、市政、物业公司、志愿者等,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双向组织体系,实现城市治理全覆盖。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第8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整体性特点,既体现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兼顾、协调的基本内容上,也应体现在可持续发展途径中,这是现代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优化模式的实际需求。传统水土保持发展观突出“如何发展得更快”,创造更多的财富,以物为中心。而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更加关注“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得更快更好”,以人为中心,发展目标和应对措施更加明确。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统筹规划,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典型地区的具体情况,探索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水土流失是贫困的根源。我国592个贫困县中,山区占496个。目前全国90%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3年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水土保持是我国的基本国策。50多年来,各级政府组织广大群众开展长期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到2003年,全国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71.36万公顷,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累计达到3562.84万公顷。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拦蓄泥沙能力15亿吨,增加蓄水250亿立方米,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水土保持是维系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政策理论,技术路线,管理机制和建设模式。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防治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许多地区开展了丰富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活动,在动员社会力量综合治理方面,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推进“四荒”(荒山、荒滩、荒坡、荒沟)治理;坚持征收“两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增加治理投入,建立“责、权、利统一,治、管、用结合,全社会参与”的水保治理新机制,才能有效地加快治理步伐。在开展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对重点区域实施集中连片治理。对重点项目除继续推行“三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外,同时增加了工程建设公示制,资金使用报账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建后管护责任制。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要抓好不同类型的试点。严格治理质量,建设精品工程。在推广先进技术经验方面,引进优良树种草种,推广机修梯田、果树高接换头、集雨节灌、生物护坡、鼠害防治等常规成熟技术。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水源保护,加强河道及湖库周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将农村污水和流域垃圾治理纳入小流域治理之中。加强“3S”技术和生根粉、保水剂等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引进试用,提高水保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

进入新世纪,国家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封禁治理相结合,把环境改善与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如何结合水土保持工作,扶植农民发展生产,消除贫困,既涉及技术开发问题,更要研究政策问题,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比如研究国家、地方和群众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问题,研究消除贫困的扶植政策问题,研究水土保持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者的合法权益问题。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机制改革,可以促进山区致富,再造秀美山川,推动水土保持的良性发展,实现生态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远景目标。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应当在开展水土资源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生态建设规划》,进行相应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如水保建设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城市水保规划以及山区、草原、牧区等不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要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体现“天人合一”理念,加强科研与科技推广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转贴于

二、现代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优化模式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评价的目标,一方面是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就是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维持或扩大土地资源产出能力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等土地保护措施一般要求有长期的资金投入。在这类活动中资金投入长期占用,收益则以长期、分散的收益流形式获得。这就要求水土流失治理成员应由资源所有者(国家、集体)、水土流失治理出资者(政府、集体、公司、个人)和治理者(农民)所组成。如各治理主体产权关系清晰和利益分配均匀,通力协作,必然会保证农户和集体的近期经济收益,增强治理力度,并维持治理成果的长期有效性。这样便实现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投资者和治理者利益并重的“双赢”发展目标。

外部经济性指在生产和消费中,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结果对其他生产或消费者产生的未加偿还的正面或负面作用。水土流失治理存在外部经济性。如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使下游水库淤积减少、水质提高、污染减少而产生效益。这种效益下游居民没有付出任何资本就能享受,而上游居民付出了产生这部分收益的资本却不能得到回报。如果农户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所产生的外部收益大于外部费用,则农户的水土流失治理投入规模小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土流失治理投入规模,土地质量会发生下降,不利于可持续利用。如外部收益小于外部费用,则农户的经济活动规模大于社会所要求的规模,土地质量会显著提高。如果社会不补偿农户投资的费用,农户是不愿支付费用保持与其实际可获收益相关程度不大的资源功能的。如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有利于下游减少泥沙淤积而产生航行、灌溉、行洪等功效,但上游农户可能对此并不太关心。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维持或增加这些功能效用所承担的费用并不能获得补偿或完全无补偿。假如下游居民对营造林木活动给予补偿,使上游营造者可获得超过最低预期的收益,则有助于扩大造林规模,加强对植被状态的维护。一些地方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忽略直接效益和内部效益,使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之间出现矛盾,治理活动就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只好依赖外部“输血”,出现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局面。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农户偏重于获得短期收益,结果会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发生冲突。如果降低水土流失治理收益的不确定性,那么农户追求短期收益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矛盾会有一定的缓解。因而土地保持收益稳定、预期贴息率低的流域治理项目会对农户有足够的吸引力。

小流域不仅仅是一个水土流失治理单元,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开发单元,小流域的治理要由过去的生态防护型向生态防护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型转变。小流域承包治理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上下游收益----费用统一平衡核算,下游收益补偿部分上游经营费用,使外部性“内化”,从而获取显著的综合效益。

从理论上讲,水土流失治理既要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才有可能妥善处理好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诚然,水土流失治理和经济收入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着“双赢”的可能性,问题在于:小流域治理的私有品性质越浓,公共品性质越弱,个人目标(或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短期效应和长期效益之间的相容性就越低,也就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显然是一个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度量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不仅要看地上植被丰度和地表水利用率的变化,而且要看地下水位的变化。

“四荒”资源的产权安排,除了要与“四荒”资源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相适应,还必须与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这是诱导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关键。一般来说,只有在“四荒”资源使用权界定清楚的情形下,农民才会对“四荒“治理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进而采用可持续的“四荒”治理措施,所以必须搞好产权界定。“四荒”资源的产权界定决不是简单地发一张产权证就能奏效的,必须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产权界定所包含的具体的内容。同时,要给“四荒”资源的经营者较长的治理时间,使其能够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从而采取可持续的治理措施,真正实现“四荒”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为重要的是,要从规范“四荒”使用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入手,积极培育“四荒”资源使用权流转市场,为“四荒”资源的流转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使其成为提高“四荒”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以拍卖的方式诱导农户竞争“四荒”的使用权,确实有助于加快“四荒”治理的进程。问题在于:有能力竞争到“四荒”资源经营权的人并不一定具有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而有治理水土流失经验的人又不一定有能力竞争到“四荒”资源的经营权。在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里,实行的确实是资本面前平等的规则,然而,在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在贫困地区,过早地强调资本的平等,有可能形成“四荒”资源的大户垄断,多数农户失去“四荒”资源的经营权,从而形成有资本的人承包“四荒”并雇佣有治理经验的穷人治理“四荒”,而有治理经验的穷人竞争不到“四荒”资源不得不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体力受雇于人的局面。这种结果是不是最优或次优选择,应该加以探讨。目前,政府政策主要是为前者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提供优惠政策,而不是为后者获得“四荒”资源提供适宜的条件,这显然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有关的调查资料表明,有些地方的“四荒”拍卖的透明度很低,少数人以极低的成本拍卖到了大面积的“四荒”资源。问题在于:产权成本实际上是又获取产权的成本和保护产权的成本两部分组成的,获取“四荒”经营权的成本越低,今后的产权保护费用就有可能越高。更直截了当地说,“四荒”治理的成果被群体哄抢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需要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

水土流失治理进入“四荒”拍卖阶段以后,“四荒”资源的产权主体既有社区内的村集体、承包户,又有社区外的企业和个人,“四荒”资源的产权结构变得复杂起来了。产权结构越复杂,今后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大。如何尽早地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转贴于 三、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妥善解决以下几个关系:(1)正确处理生态修复与集中治理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治理,实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2)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要在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现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3)正确处理点上治理与面上管护的关系,要切实解决好重建轻管的问题,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治理步伐,实现水土流失防御、治理与管护的有机结合。(4)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5)正确处理能力培育与执法监督的关系,要在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执法监督,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加大能力培育强度,实现能力培育、监测监督与行政执法的有机结合。

全面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加速推进水土保持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双赢策略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调控:满足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有效的政策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管理体制,从偏重评价经济指标特别是数量指标,改变为评价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的综合性指标,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供制度保证。应注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计划,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优惠信贷和投资保险等方法支持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共同构筑合作和协调的平台。以确保各部门共同按照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流域的集中连片治理,既不交叉、也不遗漏。

(2)技术保障:采取由生物、工程和耕作技术组成的综合性措施,改变立地条件,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和蓄水保土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政府要增加技术服务的供给。政府提供的技术服务应包括编制水土保持建设总体规划,技术培训,推广适用的科研成果,提供优质种苗和有效的市场信息等。

(3)组织建设:提高各级政府水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充分调动和运用全社会的力量,组建水土流失治理联合体,将上下游项目,农林牧渔等开发项目组成联合体,统筹兼顾,综合评价。农户或企业的治理规模要适度,既不搞平均主义,又要避免规模过分悬殊带来的资源分配进而利益分配不合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