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供应链金融

企业供应链金融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3 14:56:45

企业供应链金融

企业供应链金融第1篇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缺少贷款抵押品及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高等原因,“融资难”的问题成为制约整个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据中国人民银行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9月,全国仅有23.9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授信意向,其信贷覆盖率不足1%。21世纪以来,供应链金融这种金融创新融资模式得到迅速发展,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和扩展商业银行业务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本文主要着眼于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的模式探究。

二、供应链金融概述

1.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与供应链生产模式密不可分。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远洋运输和航空运输成本的下降,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及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动,产品生产分工模式开始由企业内转向企业间,行业中的大企业可以集中资源,专注于发展核心竞争力,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外包与采购活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这就产生了所谓的“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至产品的加工完成乃至将产成品送至最终用户手中均离不开一个核心企业对生产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协调,它需要控制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将供应者、生产者、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客户连成一整条链状系统。信息流主要包括订单、需求信息、库存信息、产品信息及价格等,它的流动往往是双向的,使得整条供应链充满活力;物流以各种半成品和产成品的形式从上游供应商向下游传递;而资金流主要包括信用条件,支付方式以及委托与所有权契约等,它往往从下游企业向上游流动,是整条供应链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如果供应商不能及时回笼资金,必将导致下一阶段的生产无法顺利进行,从而使得供应链中断或崩溃。然而当前,核心企业往往利用自己的议价能力,采用赊销模式,延缓付款时间,虽然在表面上降低了核心大企业的财务成本,但是却将资金需求压力推给了上游的中小企业,且这些中小企业鉴于信用低,缺少贷款抵押品(如不动产)等原因,往往会被认为是高风险贷款人而发生“融资难”的问题,并最终会导致供应商延迟购买材料,缩减生产存货,推迟对购买方的交货,进而影响整条供应链的健康发展。为此,如何在尽可能保证购买方延迟付款的基础上,又能让供应商尽早取得货款,解决由于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边”效应,缓解其资金压力成了供应链管理中的难点。

2.供应链金融融资v.s传统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最主要是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基于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为一个整体进行信用评价,为供应链上需要融资的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相较于传统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更为多样化。一般来说,传统的融资模式参与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与融资企业,有时也包括第三方担保人。供应链金融除了商业银行与融资企业外,还引入支持型机构如物流企业和仓储公司,与银行形成一个委托人与人的关系(银行是委托人,物流公司是人),通过物流企业控制物权,监督抵押物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协助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同时,供应链金融不再孤立考察单个企业的规模、固定资产、信用及经营状况作为授信与否的标准,而是以整个供应链进行风险评价,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供应链金融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彼此荣辱与共。除此之外,供应链上的各中小企业一般只会向与核心企业有密切业务往来的银行申请贷款,该银行则以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及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稳定业务往来关系为基础,决定授信与否,而不是分散向多个不同银行申请贷款,增加其成功的可能性。

三、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参与主体主要有上游的供应商企业(债权企业),核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作为上游企业的供应商,往往充当着提供原材料给核心企业的职能;同时,核心企业通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要求信用交易,延长付款期限。这将造成上游供应商在“卖出原材料”与“收到现金”之间出现现金缺口,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资金压力。通过应收账款融资,供应链上的上游企业可以将应收账款转让或质押给银行,银行则更多的关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的真实性以及供应链的业务运作情况。其具体操作流程主要如下:首先,融资企业与下游企业进行货物(如:原材料)等的交易,随后,融资企业将其收到的下游公司的应收款单据质押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根据应收款单据和下游债务公司出具应收账款单据证明及付款承诺发放贷款给融资企业,待债务企业销售产品收到货款后将应付账款金融支付到融资企业在银行的指定账户,同时解除应收账款质押合同。应收账款融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游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不动产抵押而导致的“贷款难”问题,使得他们能够及时获得银行短期贷款,弥补临时性的资金短缺,保证生产的持续运作和供应链的畅通。

2.存货质押融资

存货质押融资一般适合于处于供应链下游的销售商企业。销售商企业通常存在大量的存货,过多的存货一方面会增加其仓储成本,另一方面,存货的积存将会造成企业资产浪费,导致其资金流的断裂。存货质押融资模式指中小企业可以将存货作为质押品或反担保品存入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质押物的保管、价值评估、去向监督、信用担保等服务,将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质押物变成其乐意接受的质押物,借此向银行取得贷款的模式。其具体运作主要如下:商业银行、物流企业及融资企业三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融资企业在银行开设特殊账户并成为物流企业会员,并将其存货放入物流企业融通仓,同时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验收、价值评估和监管,并向银行提供证明文件;银行据此发放贷款。融资企业可照常使用和销售其融通仓内产品;物流企业确保销售产品的收款账户为融资企业在信贷银行开设的特殊状况下确认发货,融资企业以其所得货款进行还款。若融资企业不履行或不能履行还款义务,银行有权从质押物中优先受偿。这种融资方式既有质押物做担保,又要第三方物流公司监管,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相对较小。

3.预付账款融资

下游企业经常面临需要支付预付账款才能获得生产所需原材料、半成品等,这对于短期资金流通困难的企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预付账款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保兑仓业务是一种典型的预付账款融资,它是指在上游供应商(卖方)在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下游购买方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额度,并由银行委托物流公司(仓储监管方)控制其提货权一种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给“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便利,缓解其资金困境;同时,由于这种融资方式是在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进行,并由物流公司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企业供应链金融第2篇

供应链金融源自于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经济系统的分工由企业内分工向企业间分工的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供应链上企业资金管理而产生的。供应链所阐述的主要是企业间的分工,即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企业独立完成,不同企业之间乃至整个生产过程通过市场交易机制来协调。供应链上的独立企业有着明确的职能分工,其中的核心企业通过对“三流”,即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入库,中间环节的生产控制到最后的产品销售,将整个链条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网链结构。

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分工使得有效分工理论由企业内部成员这一微观主体层面,上升到独立企业这一中观主体层面。这对于过去大而全的企业来说,可以集中资源致力于自身最具优势的领域,而将其余业务交由外部企业来承担;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承接大企业生产外包或全球化采购模式下的外包业务,同样可以做到“小而强大”,提高自身竞争力。然而目前不论是从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来看,上述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做得比较好的是供应链三个“流”中的前两个流,即信息流和货物或服务流,而表现不尽如人意、受关注最少的则是资金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绩效中所发挥的作用。

实际上,供应链金融正是为了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木桶短板效应”而发展起来的。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胡跃飞、黄少卿(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管理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牟龄(2006)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金融服务。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为了消除链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以银行围绕核心企业向供应链上各企业授信为核心的一种融资服务过程。供应链金融尤其适用于中小企业融资。因为,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的授信,正是对应于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共建信誉来补足中小企业信用,实现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关键环节。

供应链金融并不是传统的对单一业务或企业授信融资,而是采用“1+N”融资模式,评估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活动的信用风险。其中的“1”代表的是供应链中的一家核心企业,“N”代表的则是供应链上,围绕一家核心企业的众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甚至最终用户。在“1+N”模式中,供应链上的众多中小企业建立在与核心大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之上的信誉共建机制,能够弥补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改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突破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约束,解决中小企业信贷渠道受阻问题。其中,核心企业实际上起到的是对中小企业的反向担保、信用质量提升作用,当然一旦信誉共建机制破裂,核心企业就有责任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追偿对象,这样一来又化解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演化博弈模型

(一)理论基础 演化博弈论源于生物进化理论,其在分析社会习惯、规范、制度或体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自发形成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演化博弈的研究成果为群体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有效分析工具,为群体演化实施提供了合理的方法论,从而为供应链金融系统的演化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演化博弈论假定,在有限理性的博弈双方重复博弈过程中,在有限理性引起的差错与偏差的干扰下,仍能够恢复的均衡策略是演化稳定策略均衡(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简称ESS)。该均衡是博弈双方动态重复博弈的过程中形成的。

(二)银行与中小企业演化博弈模型 具体如下:

(1)模型假设。对于中小企业有两种融资情况,一种是“游离”,即中小企业不参与到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不存在与其保持稳定而长期合作的核心企业,中小企业无法得到供应链融资模式中核心企业给予的反向担保,因而在中小企业违约的情况下,银行无法从核心企业处获得补偿,独立于供应链之外的中小企业违约情况下也几乎没有额外损失;另一种是“不游离”,即中小企业参与到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与供应链上的核心大企业有着良好而持久的产供销合作,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融资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当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出现贷款违约情况,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同时核心企业将放弃与中小企业继续合作,以实现对中小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

(2)银行与游离状态下中小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首先考虑银行与“游离”状态下中小企业之间的2×2非合作重复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四、结论

从前文的银行群体与中小企业群体间动态博弈分析可以得出,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缺失所导致的信用供给不足背景下,要使银行与中小企业双方采取(贷款,守约)这种合作模式,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补充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补充机制能够消除中小企业信用不足、信贷融资渠道受阻等问题,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债务资本融资缺口,在资本市场无法涉足的情况下,极大缓解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约束限制。

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供应链融资模式是一种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补充机制。其中的关键要素有两个,一是要通过改变传统的信用评价体系,将专注于中小企业自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活动的评估,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过程中的各项交易成本,从根源上杜绝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质量;二是密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供应链组织运行的合作效应,提高中小企业“不游离”状态下从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中获得的收益水平,并将这种收益作为诱使中小企业采取“守约”策略的激励因素,通过这种收益诱捕机制,改变银行对中小企业策略选择动机的考量。本文的演化博弈分析进一步表明,银行与中小企业的策略选择更多的是基于对外部因素影响彼此收益考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及整个供应链利益关系的介入改变了“不游离”状态下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外部利益影响因素,驱使双方能够从不合作状态,转化为相互信任的合作状态,这在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的同时,更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金融研究》2009第8期。

企业供应链金融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 中小企业 信用道德

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但是商业银行在面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时候,因为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贷款特点、银行风险和成本等原因,银行对中小企业实施了信贷约束。如何解除银行对中小企业实施的信贷约束,对中小企业的成长,乃至我国经济的未来持续增长都至关重要。为此,政府、学术界、企业和银行等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从金融制度、企业自身、社会信用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供应链为切入点,在对供应链融资的模式和机理进行研究,并根据供应链的特点完善银行的信用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有效的决策上的帮助,进而达到弱化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的限制,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

一、供应链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网络结构,每一个企业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上下级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的紧密合作关系,任何节点企业都是供应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供应链融资的核心理念是银行对有供应链合作背景的中小企业信用的重新定位和合理评价。银行通过借助供应链中与中小企业有业务合作关系的大企业或者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群的整体来提升中小企业信用,共同分担贷款风险。简单地说,如果一家企业自身的实力和规模达不到传统的信贷准入标准,而其所在供应链的实力较强,该企业与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贸易背景真实稳定,这家企业就可以获得银行相应的信贷支持。供应链融资降低中小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在基于供应链金融下,银行可以采用新的措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降低一定的贷款准入的标准。银行通常会对相关企业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查,并对企业的信用历史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贷款的资金进行一定的运作,用来保证企业在实现资金回收之后归还给银行,从而控制企业的贷款风险。而由于部分的中小企业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标准,所以这些企业在进行贷款时候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障碍。这些企业可以凭借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真实贸易背景来获得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资金需求,解决了其贷款难的问题。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决定了融资难现状,而决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因素,除了自身因素外,还包括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因此,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一方面要靠中小企业自身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善企业的信用状况;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套科学的评级体系,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与资信状况做出公正评价,避免低估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加剧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信用评价体制,主要是利用数据分析系统对企业历史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信贷人员的调查意见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评估。但与国外先进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内部评级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供应链融资的出现,为中小企业融资找到新的途径,但针对供应链融资的特点,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两方面不足:一、只是简单地以单个企业为评估对象,没有把供应链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纳入评价范围,不能达到全面、有效评价信用的目的;二、在对企业的指标进行选取的时候,主要是面向企业的财务指标方面。事实上企业的财务指标可以将企业的运营的情况和对银行贷款的还款的实力。但是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分析的时候,由于很多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并不是非常的清晰,所以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财务评价。

财务指标比较具体、直观,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状况等指标,主要是依据这些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评价。因此,根据财务的信息进行评价是对于企业进行了解的必要步骤,也是评价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根据。目前,财务信息分析是各个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信息分析方法。本文是在供应链融资的背景下,从供应链视角出发,选取非财务指标,建立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作为传统财务指标评价的补充,依此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企业信用评价

本文综合国内外非财务信用评价的研究成果,并征询了多位有供应链融资经验的银行专家的意见,从三个角度选取影响企业信用的指标,即借款企业角度、供应链角度、企业外部环境角度。

企业基本信息主要是考察企业的管理水平、注册信息和历史信用记录等方面。其中,企业的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未来可能的经营状况,因此在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时,应该考虑管理水平的影响。对中小企业来讲,决定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人,因此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两个方面。通常,企业管理层素质越高、员工素质越高、人员越稳定、组织制度越完善,则企业管理水平越高,企业的信用风险越低。

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时,应更重视的是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决定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能力,只有发展能力强的企业才能保证持续的盈利能力和较低的违约风险,并努力改善其信用水平。影响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增长率。

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是因为稳固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会放大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使本来达不到银行授信标准的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在对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时,中小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的整体状况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将对评价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该从供应链角度选取部分指标,作为评价体系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夏立明, 边亚男,宗恒恒.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 2013,(10).

[2]张垚.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研究[J].中国外资, 2013,(6).

企业供应链金融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路径

前言

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分地区和发展阶段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保障充分就业、维持市场竞争力、确保经济社会运行稳定、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布局等方面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的50.5%,解决就业量占我国城镇总就业量的75%以上,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完成的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2%。

中小企业构成了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层面,它已经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乃至富民强国的重要基础,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与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信贷信用、贷款抵押财产以及担保资源匮乏和自身经营的高风险等因素,中小企业融资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国家统计局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指出,在生产经营上融资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中小企业分别为68%和14%,资金不足分别列为企业停产的首要因素和经营困难的第二大因素。

一、供应链金融的基本问题

针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ing,SCF)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供应链金融,就是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从整个产业链角度考察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由于提供融资的主要是银行,因此更多的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而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也称作供应链融资。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有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抵押的供应链融资以及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

为更好的理解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实践案例。永业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重庆市的一家民营钢铁企业,该公司与上游企业攀钢集团的结算主要是采用现款现货的方式,由于流动资金紧张,无法向上游厂家打入预付款,有好的订单也不敢贸然出手,在价格选择和行情把握方面都处于被动,公司业务发展严重受制于资金瓶颈。2005年底,永业钢铁开始与深圳发展银行接触。深发展重庆分行为该公司设计了一套融资方案:在没有要求该公司提供抵押担保前提下,给予该公司4500万元授信额度,主要通过现货质押和预付款融资等业务模式进行,从而解决了该公司的融资难题。

这就是典型的供应链金融“1+N”模式。该模式由深圳发展银行在2006年率先推出。在上述案例中,永业钢铁是“N”,攀钢集团则是“1”,即核心企业。“1+N”表达了深发展这样一种见解: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成为其中的核心“1”,而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便是“N”,这些中小企业往往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资金十分紧张,这种资金链的不均衡很容易导致整条供应链也随之出现失衡。而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全方位地为链条上“N”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可见,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这一“脐血”注入配套企业,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产业链条的运转,而且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还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春教授毫不掩饰对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赞赏:“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对还没有完全建立诚信档案的中小企业来说,将是一大福音,它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诚信机制形成较早、较好的大企业融资成本较低,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

二、供应链融资模式分析

供应链融资模式从供应链上下游流程与资金缺口阶段的角度,采用保兑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与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分类方法,如图所示。

第一,保兑仓融资模式。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有时也需要向上游核心大企业预付账款。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中小企业而言,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来对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短期的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指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由银行控制货权,卖方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金额部分由卖方以货物回购作为担保措施,买方开出银行承兑汇票,随缴保证金、随提货的一种特定票据业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保兑仓模式以供应链上游核心大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条件,由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并以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承兑担保,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收益,实现了多赢的目的。

第二,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模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联结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综合平台,开辟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企业在申请融通仓进行融资时,需要将合法拥有的货物交付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方,只转移货权不转移所有权。在发货以后,银行根据物品的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如60%)为其融资,大大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当提货人向银行支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交给提货人。如果提货人不能在规定的期间内向银行偿还货款,银行可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拍卖掌握在银行手中的货物或者要求发货人承担回购义务。通过融通仓服务中小企业可以将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从而构架起银行与企业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第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供应商将货物卖给客户,若客户不直接支付现金,则产生应收账款,直到某个期限后才能收回现金。可是,供应商需要支付生产加工所花费的劳动成本与到期应付账款,以及存货融资质押贷款到期的本息,或者支付提前进入下一个生产运营周期所需的资金。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应付账款融资模式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资产规模与盈利水平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标准、财务状况与资信水平达不到银行授信级别的弊端,利用核心大企业的资信实力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在于那些需要获得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与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型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使其获得“某种资格认定”,以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及与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因此,供应链金融不是面向所有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中小企业必须以大型企业为交易对象,必须是处于某产业链上核心大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具有稳定、真实的贸易背景,才可能通过该种模式获得银行融资。

二是核心企业与贷款企业合谋。现代企业竞争已经不仅仅表现在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反映在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旦有外来资金进入供应链的运作,供应链会期望能够拥有这部分资金,甚至通过这次的合作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在银行不能满足供应链的要求时,可以采用合谋策略,“俘获”银行,以借新贷款还旧贷款,迫使银行继续对供应链进行投入。

三是供应链管理一般采用的是独家供应商供货,这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旦供应商在供货上出现差错(如缺货、时间延迟、质量不达标等),就必将导致整条供应链出现危机,供应链上其他环节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同样,生产过剩与运输过程的不稳定在整条供应链中将会造成物流配送的延迟,并由此导致供应链物流的中断,影响到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运营,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发展、依靠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

随着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产业链的竞争,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并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将资金注入周围的上下游企业,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能力与内在价值的服务理念。站在产业供应链全局的高度,切合产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并为大型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又延伸了银行的纵深服务,实践证明,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融资方式,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途径。

参考文献:

企业供应链金融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火电供应链;发电企业;模式比较

火电是我国的主力电源,通过发电、输电、供电、用电四个环节形成由煤炭供应商、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用户构成的火电供应链。发电企业在火电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煤价高涨不下、电煤运力紧张、节能环保标准提高,增加了发电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上网电价受规制,又挤压了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导致发电企业没有足够的运营资金,急需筹措运营所需的流动资金,但火电亏损,发电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还款能力有限,许多银行不愿提供贷款。为保证火电供应链的有效运行,保障国计民生的电力需求,发电企业需采用新型融资模式解决融资困境。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及应用,它对解决供应链上弱势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供应链金融依托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关系,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存货、未来的货权作质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可以有效降低整体供应链的融资难度与融资成本。

1 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的三种基本融资模式

火电供应链金融是将供应链金融的理念引入到火电供应链,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有三种基本的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1.1 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1)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签订购售电合同;

(2)发电企业收到电网企业开出的应收账款单据;

(3)发电企业将应收账款单据质押给银行,向银行申请贷款;

(4)银行审查单据的真实性、审查电网企业的资信实力及火电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5)电网企业确认协助进行应收账款融资,并出具付款承诺书;

(6)银行收到电网企业的付款承诺书后,向发电企业提供贷款;

(7)发电企业用银行贷款购买煤炭,继续进行电能生产;

(8)电网企业向用户供电;

(9)通过售电,电网企业收到用户电费;

(10)电网企业将电费用于支付在银行质押的应收账款单据,当电网企业还清应付款,银行注销其付款承诺书。

1.2 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存货质押融资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1)发电企业向银行申请存货(煤炭)质押贷款;

(2)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委托其负责质押物煤炭的评估、监管等工作;

(3)银行就发电企业的申请,对电网企业资信、火电供应链效率等方面进行审查;

(4)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受银行指令,评估发电企业的煤炭存货;

(5)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对煤炭存货的评估相关材料交给银行;

(6)确认存货煤炭符合要求之后,银行与电网企业签订担保责任书;

(7)发电企业将存货煤炭交由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

(8)银行依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出的仓单,向发电企业提供贷款;

(9)发电企业用银行贷款购买煤炭,保证电能生产;

(10)发电企业收到电网企业的购电费;

(11)发电企业用收回的购电费来偿还银行贷款;

(12)银行收到还款,通知第三方物流企业向发电企业适量放存货煤炭;

(13)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到指令,将相应存货煤炭归还发电企业,发电企业继续还款提货,直至贷款还清。

1.3 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

(1)发电企业与煤炭供应商签订煤炭购销合同;

(2)发电企业凭煤炭购销合同向银行申请专项融资;

(3)银行审查煤炭供应商的资信和回购能力,合格之后,与煤炭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

(4)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委托其负责仓储、评估与监管等工作;

(5)银行同意发电企业的融资申请后,发电企业向银行支付保证金和垫资手续费;

(6)银行电企业向煤炭供应商支付煤炭货款;

(7)煤炭供应商收到银行垫资,向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发货;

(8)煤炭供应商将该煤炭仓单交给银行,银行取得煤炭的控制权;

(9)发电企业收到电网企业的购电费;

(10)发电企业用购电费向银行缴纳保证金;

(11)收到缴存的保证金,银行向发电企业签发相应比例的提货通知单;

(12)发电企业将提货通知单交予第三方物流企业;

(13)第三方物流收到银行指令和提货通知单之后,向发电企业释放相应煤炭,直到煤炭分批提取完,该项融资业务结束。

2 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三种基本融资模式的比较

上述三种融资模式在流程、成本效益、风险方面存在差异,下面就这三方面对发电企业的三种融资模式做比较分析。

2.1 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融资模式的流程比较

在流程方面,三种融资模式具有不同的参与企业、质押物、评估侧重点:

(1)参与企业:应收账款模式的参与企业个数最少,存货质押和预付账款两种模式中新增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收账款、存货质押两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均是电网企业,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煤炭供应商是核心企业。图4列出了三种融资模式的参与企业及其功能。

(2)质押物: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以应收账款单据作质押;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下,以煤炭存货作质押;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以发电企业要购买的煤炭作质押。

(3)评估侧重点: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侧重审核购售电合同的真实性、有效性;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下,侧重评估煤炭价格波动及变现能力;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侧重评估煤炭供应商的回购能力。这三种融资模式均需评估火电供应链的效率及核心企业的资信实力。

2.2 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融资模式的成本效益比较

对三种融资模式作了流程比较分析后,还需从定量角度对融资模式的成本效益做分析,参与企业的利润可表示为:发电企业利润=发电总收入—(发电总成本+融资利息费用+贷款手续费);电网企业利润=售电总收入—购售电总成本;银行利润=贷款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贷款相关成本;煤炭供应商利润=煤炭销售收入—煤炭供应成本;第三方物流企业利润=物流服务收入

—物流服务成本。

根据参与企业的利润,分别设置变量:发电企业用P表示,发电单位成本u、上网电价c、存货煤炭量O、存货煤炭市场单价z、煤炭价格下降造成贷款不足引起发电企业的损失a、向银行缴纳的保证金额度i、缴纳保证金次数m;电网企业用G表示,购电量Q、售电单价p、电网企业缺电成本f;银行用B表示,质押率β、贷款利率r、贷款期限t、贷款手续费k、银行放贷的风险评估成本T,煤炭供应商不履约回购煤炭造成的银行损失F;煤炭供应商用M表示,煤炭供应商的销售总量D、煤炭销售单价h、煤炭供应成本s、煤炭滞销造成的损失y;第三方物流企业用L表示,物流服务费d、物流成本n。

发电企业三种融资模式的参与企业成本效益对比如表1所示:

据表1可知,只有多方共赢,火电供应链节点企业才愿意参与发电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活动,发电企业通过比较三种融资模式下的利润PP来决定采用哪种融资模式。事实上,有收益就有风险,因而还需比较三种融资模式的风险。

2.3 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融资模式的风险比较

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三种基本融资模式的风险可分为电力行业系统风险、火电供应链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质押物变现风险。具体风险对比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

(1)三种融资模式均面临电力行业系统风险、火电供应链系统风险。

(2)三种融资模式又具有不同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质押物变现风险: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需着重关注电网负荷预测高于实际用电量导致应收账款回款不足的风险;存货质押、预付账款两种融资模式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增加了出现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可能性,煤炭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会造成质押物变现风险。

3 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三种基本融资模式的适用条件

综合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三种融资模式的流程、成本效益、风险比较分析,得出这三种融资模式的适用条件:融资模式流程通畅、参与企业多方共赢,这是发电企业进行火电供应链金融融资的前提;有效化解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三种融资模式的风险是发电企业实施火电供应链金融融资成功的关键。

表3给出了每种融资模式的具体适用条件:

4 结束语

本文对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三种基本融资模式进行了流程、成本效益、风险三方面的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每一种融资模式的适用条件。发电企业需对自身状况进行客观分析,选择融资成本低、风险小、多方共赢的火电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火电供应链金融中发电企业三种基本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为火电供应链金融在电力行业的具体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毅学,冯耕中,汪寿阳,等.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评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企业供应链金融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日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其自身的竞争力与一些大型企业相比相对薄弱,尤其是在这个国际化的环境下,一些跨国企业对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融资支持,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在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中,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重视度不够,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一旦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资金难的问题,就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就必须全面分析,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对于银行和企业来说,他们都属于这个供应链中的一部分;对商业银行来说,将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通过供应链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一方面银行和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实现互利共赢,银行的金融服务对象不再是单一大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对象一度扩大,而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而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涵盖传统授信业务、贸易融资、电子化金融工具等,有助于促进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进而降低商业银行资本消耗。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

(一)中小企业的信用低。尽管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但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其数量巨大,故而是我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与那些大企业相比,资金实力较差,规模较小,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那么银行的贷款将面临难以追回的局面。另外,一些中小企业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不能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水平来融资,企业在贷款成功后,就一心搞经济建设,不能按时缴纳利息,常常需要经过银行去催债,这些问题的发生使得中小企业的信誉下降,不利于企业融资。

(二)风险意识薄弱。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较大的竞争风险,风险意识明显却不足。再者,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许多中小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在经济活动中缺乏风险防控意识,使得企业的资金面临着巨大风险,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风险,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

(三)担保方式陈旧。在我国当前中小企业当中,企业在进行融资过程中,需要寻找担保公司来为其进行担保,而担保公司则需要对担保对象的资金、经营状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在我国,许多担保公司都是由政府出资组成的,担保方式都是采用抵押的形式,缺乏创新;同时,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与一些大型企业相比差距较大,担保公司在进行考查的时候,一旦中小企业资金流动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出现担保困难等问题。另外,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银行借贷、民间借贷方面。

三、供应链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当前中小企业较为有效的一种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中小企业贷款前必须向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收取账款单据,并以此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它包括了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债务企业、债券企业。债务企业承担着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另外,在商业银行同意向融资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前,商业银行仍要对该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只是更多关注的是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而并非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评估。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可以获得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进而解决中小企业短期内的资金短缺问题,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保兑仓融资模式。保兑仓就是中小企业向合作银行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后开出承兑汇票,并由合作银行承兑的一种融资模式。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融资企业需要向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进而才能获得相应的原材料和产成品。这种保兑仓融资模式比较适合短期内资金较为紧张的中小企业,因为通过保兑仓融资模式,可以对中小企业的某项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一个短期融资。这种短期融资行为由于风险较低,所以容易获得银行的支持。同时,通过保兑仓融资,融资企业可以分批支付贷款,享用优先使用货物的权利,既缓解了企业短期资金压力,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收益。

(三)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是一种物流和金融集成式的创新服务,融通仓的目的就是通过资金流盘活物流,实现供应链上多方共赢。在这种模式中,引起了一些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的质押物进行保管、验收、核对等,同时协同银行做好质押物的风险评估工作,进而降低银行的风险。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较弱,当他们在采用融通仓融资时,银行需要对企业进行重点考查,对中小企业的经济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以此评估内容来确定贷款金额。融通仓融资模式是一种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新途径。通过这种业务,中小企业可以将以前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从而架设银行与企业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四、中小企业融资难应对策略

(一)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其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信誉作为影响到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为企业融资,加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意义重大。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信用法规,规范中小企业行为,保障信用评级的公平、公正性;其次,中小企业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

(二)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体制。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风险是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中小企业要想在风险巨大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经营风险意识。首先,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时刻居安思危,忧企业之忧,严格落实企业各项决策和部署,从而确保企业内部健康、稳定发展。其次,要建立风险评估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风险预测及评估,进而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另外,银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对企业进行综合风险评估,进而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整顿担保行业。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担保公司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我国目前担保市场现状,对担保行业进行整顿已经迫在眉睫。首先,要区分担保市场,确定监管对象,建立集合债券融资担保业务监管体系;其次,担保公司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公司的各种行为。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担保方式的创新也极为必要。例如,在抵押的基础上增加联合担保,既可以降低担保风险,又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在供应链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一部分,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应当认识到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合理地为中小企业融资,从而有效解决企业短期的资金困难问题,进而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志婵.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下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研究[D].北京大学,2013.

[2]刘艳.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3]易雪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存货质押融资信贷决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4]毛鹤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的实现机制[D].山东大学,2012.

企业供应链金融第7篇

关键词 供应链 金融模式 供应链金融模式

中图分类号:F287.3 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整条产业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地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

一、中小型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核心价值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银行专门针对产业供应链设计的、基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其将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捆绑在一起提供整体的金融服务。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银行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多个参与者或者利益相关者,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机制,来共同分担中小企业贷款中的风险。银行通过借助与中小企业有产业合作关系的大企业的信用、或者以两者之间的业务合同为担保,同时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的参与来共同分担贷款风险。其改变了过去银行只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并据此作出授信决策的融资模式,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与核心大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该模式中,可以取得在其它方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简单地说,如果一家上下游企业自身的实力和规模达不到传统的信贷准入标准,而其所在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实力较强,贸易背景真实稳定,这家企业就可以获得银行相应的信贷支持。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在于,这些想要得到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就获得了“某种资格认定”,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即大企业利用其良好的信誉和实力及与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间接的信用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二、以价值为导向中小型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中小企业)、债务企业(核心大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

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以企业之间的贸易合同为基础,依据的是融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被接受程度和产品盈利情况。此时银行更多关注的是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而并非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在该模式中,作为债务企业的核心大企业,由于具有较好的资信实力,并且与银行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因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中小企业无法偿还贷款,其也要承担相应的偿还责任,从而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在这种约束机制的作用下,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维系与大企业之间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就会选择按期偿还银行贷款,避免了逃废银行贷款现象的发生。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帮助中小企业克服了其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标准、财务状况和资信水平达不到银行授信级别的弊端,利用核心大企业的资信实力帮助中小企业获得了银行融资,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保兑仓融资模式。

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有时也需要向上游核心大企业预付账款。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则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来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短期的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是指在作为产业链核心大企业的生产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额度,并以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服务。

保兑仓业务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生产商的批量销售,中小企业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货的权利,其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从而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融资困境,缓解了中小企业短期的资金压力。另外,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保兑仓模式以供应链上游核心大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条件,由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并以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承兑担保,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收益,实现多赢的目的。

三、总结

供应链金融理论的发展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但由于制度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在实践过程中,金融机构会为了减少和避免风险,对供应链有很高的要求,手续的繁琐,也限制中小企业能够快速获得信贷支持。因此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市场秩序和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及时安全的资金保证。同时,银行需不断加强对金融产品业务的创新,构建供应链的有机整体,加强信息沟通,而达到降低风险,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1班)

参考文献:

[1]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上海金融.2007(02).

企业供应链金融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主成分分析法;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2-0020-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2.05

近年来,不少银行开始积极探索创新信贷服务,其中供应链金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供应链金融利用供应链生产中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解决小企业信用难以评价或信用不足的问题,进而缓解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使得风险评价的侧重点从对主体的评估转向对整个供应链的交易进行评估,核心企业的资信和供应链的整体信用状况使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获得提升,这样有利于众多小企业进入银行的信贷服务范围。供应链金融在风险控制技术上的金融创新使得银行能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为协调供应链资金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因其能够有效地将银行、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结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高度契合,促成各方互利共赢,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新的重要增长点。

一、文献回顾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随着小企业信贷数据获得改善,国内部分学者对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熊熊等人(2009)研究了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提出了考虑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了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并据此进行了实证研究。但该研究所取样本并未明确界定于供应链的企业,而且许多数据是随机模拟而得,因此其拟合模型的准确性有待提高[1]。胡海青等人(2011)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了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估,提出了综合考虑核心企业资信状况及供应链关系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基于SVM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具有优越性[2]。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由于信用环境欠佳和数据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属于定性研究,度量模型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较少,有的实证研究未契合实际,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践。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指标

在传统信用风险识别中,银行主要从规模、资产负债情况、抵押物、担保等方面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审核。而小企业业务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宜用传统信用风险识别方法。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制度意见》(银监发[2007]53号),银行应建立和完善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存续时间、偿债能力、经营者素质、发展前景、资信状况等指标,制定小企业信用评分体系,突出对小企业业主或主要股东个人的信用,以及小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的评价。

相较于传统方法更多地侧重于对财务报表的静态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弱化对企业自身的分析,更侧重于对物流和资金流的分析,将企业置身于供应链条中,这样可以尽量规避小企业在信息披露和财务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银行开展“链式”开发。同时在信用风险识别中,一方面要分析企业财务指标等定量指标,另一方面还要对交易商品的价格波动性、行业发展前景、企业历史交易情况、整个供应链运作状况等定性指标均要予以分析。具体而言,指标体系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企业所在行业状况。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作为银行信贷的抵质押物如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应收账款和订单等的价值与企业所在行业的状况密切相关。外部经济环境、行业发展阶段和所在经济区域等都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风险状况。

二是申请企业自身的状况。通过企业的管理状况、财务信息和信用记录等内容可以反映企业的还款意愿、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前景等,融资企业的资信度越高,与物流企业合作的程度越深入,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越准确,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就越小。

三是融资项下资产情况。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需对所交易的资产进行评估,进而给予授信,由于所交易资产也是在小企业发生违约情况时银行将其变现据以弥补损失的保障,因此融资项下的资产情况应是银行所要考查的重点内容。

四是核心企业状况。由于小企业往往依附于核心企业,是生产过程的某个环节,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核心企业的状况。通过考查核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等因素可以反映核心企业的状况。如果核心企业资信状况较好,在核心企业提供担保或履行相应义务的情况下,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可以大幅度地降低。

五是供应链关系。主要是通过合作年限、强度、质量和产品可替代性等指标来反映合作的密切程度和申请企业的地位情况,在供应链上的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时限越长,两者的合作关系越密切,其违约的可能性就越低,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就越小。

本文根据以上五个方面的一级指标,选取了宏观环境、企业经营管理、质押物特征和合作密切程度等17个二级指标以及宏观经济状况、行业发展阶段、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和产品可替代性等46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供应链金融的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指标体系:

三、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模型

目前用于信用风险识别的众多方法中,既有如神经网络等非线性方法,又有如Logistic回归等线性方法。虽然线性方法的精确度低于非线性方法,但线性方法在稳健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信息不对称程度较深,商业银行的小企业业务也还不成熟,线性方法应为较优选择,因此本文选用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模型。由于Logistic回归方法对自变量多维相关性比较敏感,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代表性的变量,因此本文对数据先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企业的信用风险情况。

鉴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现状以及该项业务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背景,本文选取了北京市汽车行业219家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好客户135家,差客户84家),这些小企业以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有限公司等为核心企业,构成了北京市汽车行业供应链。本文利用这些小企业的信贷数据和财务信息,对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进行了计算,而对于宏观经济状况、行业发展阶段和管理者素质等定性因素则采用了专家打分法进行打分,然后对所得分数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在预测分类的准确率方面,在概率界限为0.5的条件下,该模型判定的总准确率为88.1%,其中对信用好的客户判为守信率高的准确率为92.6%,对信用较差的客户判为守信率低的准确率为81%,所得结果比较理想。

四、结论及建议

在小企业业务开展中,信用风险的有效识别是此类业务获得良性发展的保障。采用供应链金融使得商业银行围绕核心企业对上下游的小企业开展信贷业务,更易于准确识别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从而降低对小企业信贷的违约风险。在供应链金融的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方面,商业银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注重完善信贷数据库。由于国内的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间还不长,同时传统的信贷数据更侧重于企业的财务数据,而对企业主人品等定性数据关注甚少,因此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数据库有待于完善。

二是要关注评价指标及模型对不同行业的适用性。由于不同行业的属性各异,因此能很好地反映某一行业信贷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模型未必能较好地在另一行业适用,需要根据各行业的特性对模型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是要加强对风险识别模型的检验。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变化较快,特别是小企业经营易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信用识别模型需要定期进行检验,以考察该模型是否能较好地反映小企业的信用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